教师的语言意识

2024-07-24

教师的语言意识(共12篇)

教师的语言意识 篇1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外语,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以便将外语作为交际工具使用。但掌握外语并非掌握关于外语的知识, 而是要在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的同时, 熟练掌握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各种技能。这就是说, 掌握一门外语, 就是要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然而,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不少英语教师缺乏明确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和言语技能训练意识, 要么教学活动学术化, 偏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忽视言语技能的训练, 从而造就众多的英语“哑巴”和“聋子”;要么一味强调言语技能的训练, 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 虽然学生的听说能力有所提高, 但有效和准确的交际能力不强, 会话和写作中错误百出。因此, 英语教师应该明确上述两种教学意识, 了解语言知识与言语技能之间的关系, 并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一、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的关系

根据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意见, 语言和言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语言是交际工具, 是社会化的一种规范的信息系统, 而言语是使用语言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 是个人心理现象。语言和言语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两者掌握的途径不同。语言可以通过直觉 (例如儿童掌握本族语) 或理论学习来掌握, 而言语只能通过相应的实践来逐渐掌握, 听、说、读、写等每一种言语技能都是在大量接触现实的言语条件下反复实践练习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知识是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 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关系。知识的特点是可以理解和记忆。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 包括心智活动方式。技能的特点是可以模仿和练习。以驾驶汽车为例, 懂得交通规则、了解汽车上各个部件和开关的作用非常重要, 但仅仅掌握这些知识还不能驾驶汽车, 还必须通过经久的练习才能掌握驾驶技能。由此可见, 知识与技能有密切联系, 但不能等同。对培养技能来说, 知识只能起促进作用, 不能以掌握知识代替技能, 言语技能只有通过听、说、读、写的实际训练才能获得。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内容, 言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四种。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 (新课标) 明确指出, 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发展言语技能的重要基础;言语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 又是学习的手段。由此可知, 英语教学过程中单纯强调掌握语言知识和单纯强调重复操练各种言语技能, 同样是不适当的。

二、课例分析

现以选自陈琳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 (基础模块) 学生用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则对话 (略) 为例, 对教师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和技能训练意识进行简单的分析。该对话的题材为校园生活, 包含六个新单词和短语, 语法项目为一般现在时。

教学设计一:

1. Teach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after the teacher.

3. Introduce and explain the usage and structure of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used in the dialogue.

4. Ask the students to translate the dialogue into Chinese.

5.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in pairs.

6. Check a few pairs’reading.Correct any wrong pronunciation when it occurs.

7. Have the students do some written exercises (omit-ted) based on the dialogu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教学设计二:

1.The teacher prepares a gapped dialogue with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missing.

2.Introduce the topic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dialogue.

3.Hav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fill in the mis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4.Check the missing parts and teach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5.Hav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repeat.

6.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gain and decide whether the statements (omitted) are true or false.

7.Answer the questions (omitted) based on the dialogue.

8. Read the dialogue in pairs.The teacher walks around to correct any wrong pronunciation or offer help if necessary.

9. Get a few pairs to role-play the dialogue.

10. Pair work:Talk about your school life.

分析:

教学设计一重视语音、词汇与语法的教学, 教学活动以朗读、讲解、翻译、笔头练习为主, 偏重于语言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忽视技能训练, 属于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说明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 但缺乏言语技能训练意识。

教学设计二中, 教学活动以听、说为主, 突出技能训练, 学生有较多的语言练习和实践机会, 体现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原则和交际性原则, 说明教师有较强的言语技能训练意识。同时也重视词汇教学与语音教学, 显示教师也有一定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但对功能意念、语法等方面的教学有所忽略。

三、如何正确处理语言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训练的关系

笔者认为, 处理英语语言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训练两者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单纯讲解与传授语言知识, 防止教学活动学术化

外语教学最忌烦琐的讲解或满堂灌。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过多的讲解不仅收效甚微, 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而这种能力必须通过语言实践才能培养起来。因此, 英语教学应立足于语言实践活动, 坚持交际性原则。

(1) 英语要作为交际工具来教。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 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因此,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教, 而不是单纯传授英语知识。

(2) 精讲多练, 融语言知识教学于听、说、读、写活动之中。听、说、读、写既是语言教学的内容和目的, 也是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对于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 直接通过听、说、读、写练习就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则不需要讲授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而随着学生学习的语言项目增多和语言现象变复杂, 就有需要和可能讲授语言知识, 但对语言知识必须精练地讲解,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实践活动, 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3) 尽量避免孤立地教学语言知识。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 如果脱离了材料和语境进行孤立的教学, 学习者要么容易遗忘, 要么难以理解, 从而难以形成明确的概念和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 语言知识最好结合语言材料进行教学, 并创造必要的语境进行练习和运用。

(4) 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避免满堂灌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发现性的学习。教师可采用提示、注意、观察、发现、猜测、分析、归纳、对比等多种方式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 让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其中, 以学生为中心, 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 把发现规律、总结规则的过程也变成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

2. 正确认识语言知识对于技能训练的监控和指导作用, 防止过于强调技能训练而过分弱化语言知识教学的倾向

语言学家根据儿童轻而易举习得母语的现象提出了“习得”理论。简单地说, 习得就是无意中获得, 亦即在自然的交际情境中通过使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习得理论的出现对于改进和提高我国的英语教学起到了无可置疑的作用。不少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习得的环境, 提供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 使英语学习中的“聋哑”现象大为改观。

然而, 我们的教学毕竟不是在英语国家进行, 没有所学语言的客观环境,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毕竟有限, 单凭课堂教学, 学习者难以完全正确习得语言规则。甚至提倡自然法的克拉申 (Stephen D.Krashen) 在强调习得语言的同时, 也还是认为自觉学习语言规则能够产生监控作用, 能对习得系统的输出进行检验和改正。通俗地说, 语言知识的教学是“会不会”与“对不对”的训练, 而言语技能的训练是即席反应训练, 亦即熟练度的训练。教授知识是为了指导实践, 两者结合起来有助于理解、记忆、对比和监控, 有利于加速言语技能的内化过程。因此, 教师要正确认识语言知识对于技能训练的监控和指导作用, 防止过于强调盲目模仿、死记硬背、机械操练而过分弱化语言知识教学的倾向。

3. 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犯错现象, 把握好纠错时机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心理学上的不同学派, 对待学习中错误的态度从来就是不同的。行为主义者强调有错必改;认知论者却不主张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多加纠正。因此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两种现象:要么见错就纠, 强调语言训练的精确性;要么对错误无限宽容, 强调对学生的尊重。两者都有道理, 但对不同的错误还是应该区别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语言基础知识教学阶段强调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accuracy) , 包括基本的发音技能、词汇的基本用法和基本的句法结构等。这一阶段应该重视纠正错误, 发现错误立即纠正。因为错误的习惯一旦形成, 要改正就比较困难。而且, 这样的纠正并不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虽然在情绪上会有一些影响, 但只要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他会理解教师的纠错对他改正错误有利而表示欢迎。相反, 在技能训练阶段, 尤其是在训练学习者连贯说话、强调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fluency) 的时候, 对待学习者的错误就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 即使语言中有些错误也不宜打断予以纠正, 必要时可在事后指出。这样是为了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 同时也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鼓励学生积极开口, 主动参与。因此, 教师对学生在不同性质的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加以分析判断, 正确把握纠错时机, 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综上所述, 英语教师要有明确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和言语技能训练意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讲”和“练”的矛盾, 才能搞清楚“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 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摘要:掌握外语并非掌握关于外语的知识, 而是要在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的同时, 熟练掌握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各种技能。要正确处理语言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训练的关系, 教师首先要具有明确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和言语技能训练意识。

关键词:英语教师,语言知识教学,言语技能训练,意识,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兴.外语学习与教学[M].西安出版社, 2011.

[2]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黄剑平.辅以语料库的新认知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4]孙鹏.现代英语教师教学主导意识研究[J].教育探索, 2009 (11) .

教师的语言意识 篇2

第21

1期

QILUJOURNA[ GeneralNo.211

论王维诗的送别意识

[韩]朴三洙

韩国蔚山大学中文系

摘 要:王维送别情绪的基调,不外是悲伤幽怨,但随其送别对象和缘起的不同也充分显现出富有针对性、个

别性的种种意识观念,即惜别和思慕、鼓励和期盼、向往和力劝、同情和慰抚等。这无疑既源于他真诚的人情况味,又本着他切实的人生感悟。

关键词:王维;送别意识 人情况味;人生感悟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 2009 04―0103一03

佛家云“会者定离”。就是说世间相会的人,必有离散之 首先,王维送骨肉亲戚远行的诗作共有7首,其送别意

时。这“离散”应包含生离和死别。人生在世,“黯然销魂者,识至为浓烈。试看王维约作于乾元元年 758 大弟王缙出任

唯别而已矣!”[1] P237,江淹《别赋》 因而人们无不看重离

蜀州刺史时的《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4] PSll,诗人

情别绪,历代文人雅士也多吟咏惜别之情。尤其是唐人,有 送弟宦游远方,心中无限悲伤忧虑,送至长安郊外,别后又登

别必有诗,以致送别诗空前盛行。王维是个心性温厚、多情 高遥望,不禁为“宦游子”哀伤怨恨,或许难免“一别恐隔黄

善感的人,格外重视深厚真挚的骨肉亲情和朋友真情,甚至 泉”[4] P1129.《责躬荐弟表》 之感。诗末“心悲宦游子,何处飞征

“临终之际,以缙在风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 盖”二句。殷殷关切和依依惜别之情流露无遗。王维和其内

别书数幅。多敦励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2] 《王维弟崔兴宗从小同游,情谊深厚。两人既是至亲,又是挚友,经

传》。可见,他在唐代诗坛上成为送别诗大家之一,决非偶然 常吟诗唱和,遇到彼此分离,则有形单影只之叹。如其《送崔

之事。王维的送别诗固然带有唐人送别诗的普遍特色,即如 九兴宗游蜀》:“送君从此去,转觉故人稀。徒御犹回首,田园

论者所言:“离别时的诗意被唐人充分地丰富化j,有依依的 方掩扉。出门当旅食,中路授寒衣。江汉风流地,游人何岁

惜别,也有拳拳的饯别,更有浩浩的壮别。”[3] P99 但他既然归?”诗的开头便流露出无限惆怅:年岁渐长,知交殆尽,送

有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其送别诗也就有其独特的意蕴。君远去,不胜孤寂。这颇有如诗人另在《送崔兴宗》中所谓的

本文拟从王维诗看其送别意识的全貌,以求深入r解其注重 “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4] P101 的意绪,可见其深恐别后

亲情和友谊的性格。孤独,依依难舍。此外,此类送别诗句还有《送崔兴宗》“方同

一、惜别和思慕 菊花节,相待洛阳扉”[4] P101、《崔九弟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

古代士人为立身显达、养家糊口或失意漫游、归隐养生,别》“城隅一分手,几日还相见”[4] P292、《送贺遂员外外甥》

往往辞亲别友,只身远行。然而一旦分手离别,前途莫测,加 “猿声不可听,莫待楚山秋”[4] P348 等,这些诗句,异曲同工,上山遥水远,交通不便,重逢难期。离情依依,别绪难堪,因 都含有惜别和希望早日相聚之意。

此,悲伤怨恨就成为传统送别诗的共同基调。王维送送别诗 其次,王维客中送别之作,情调低沉,与宋毛《九辩》所谓 的情况也不外乎此。纵览现存王维送别诗七十首∞,诗人之 “在远行,登山I临水兮。送将归”E13 P470 的情景相同。由于贬

意识观念所占比重最多的,就是惜别和思慕:以之为全篇宗 谪或出使,王维曾经四处游历。他于开元九年 721 春擢第

旨的有近二十首,为篇中部分主题的也有十几首。初仕后,当年秋天就被贬寓居济州;大约开元十四年离济州

收稿日期:2008―03―12

基金项目:韩国蔚山大学2006学术基金 作者简介:朴三洙 1954一,男,韩国庆北人,文学博士,韩国蔚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①根据陈铁民先生《王维集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所考证、收录,现存王维诗可算定为308篇376首。

其中,送别诗有70首之多。其细目,详见拙稿《王维诗的分类》,收于刘刚、师长泰主编《王维研究》第四辑,沈

阳: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本文所论王维的生平事迹和诗题、诗句等,基本上都依据陈先生的校注本。

】03

万方数据

任后,翌年转官淇上,稍后又弃官隐居当地。这期间王维曾 立业“安社稷”的勉励与期待。

作《淇上送赵仙舟》:“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 其次看其送人赴任地方长官之作。在《送李睢阳》[4]

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 P309 中,诗人对出为睢阳太守的李氏既提醒“五谷前熟方可

君犹伫立。”[4] P79 表达与友人“相见时难别亦难”[5] P399.为”,即所治之地必先有五谷丰登,然后政治上才能有所作

《无题》,的恋恋不舍之意。诗起首显出才因逢而笑,又因别丽 为;又勉励“下车闭阖君当思”,意谓到任后,不要轻易采取政

泣,愈觉黯然;接着直抒饯别时的伤感和分离后的悲愁之情。治措施,而应该无为而治,或效法汉代左冯翌韩延寿“闭闻思

三联以天寒日暮时的萧条之景衬托离人的孤寂之感。结句 过”[9] P3461.《韩延寿传》。使民饱暖并加以教化。这应是王维

则写难分难舍的沉重离愁。这酷似孟浩然《送辛大不及》之 仁政思想、善政理想的反映,也正合乎孔子所主张“先富后

“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6] P274 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教” 详见《论语?子路》 的施政步骤。最后,诗人还以“布衣

之广陵》之“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7] P103 的意一言相为死,何况圣主恩如天”强调此次李氏出守睢阳的意

境。同时期所作的《送孙二》之“山川何寂寞,长望泪沾巾”[4] 义重大,可见其殷切的期盼。此外,《送邢桂州》“明珠归合

P56、《齐州送祖三》之“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浦,应逐使臣星”[4] P184、《送梓州李使君》“汉女输檀布,巴

[4] P66 等,也表达了相同的惜别之意。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敢不倚先贤”[4] P604 等送别意识也

再次,王维平时在京城或辋川生活中的送别友人之作,如出一辙。

也多充满着“哀而不怨”的惜别和思慕之情。其中,尤以被誉

三、向往和力劝

为“唐人别诗”之“绝唱”[8] P615。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的《送元二 王维早年怀着“兼济天下”的大志,积极谋求仕进用世,使安西》[4] P408 最为突出。此诗前联“渭城朝雨渑轻尘,但由于仕途蹭蹬,有志难酬,加上自己性格的软弱和佛道思

客舍青青柳色新”,“先点别景,后写别情”[8] P615。黄生《唐诗摘想的影响,逐渐萌发了“独善其身”的避世隐逸思想。他在二

抄》 ;后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尤其言有尽 十一岁初仕当年即遭贬谪后,或有机会就完全隐居,或不得

而意无穷之意。正如赵翼所说:“盖此等句,人人意中所有,已“身官”就尽量“心隐”,以求心理安慰和精神解脱。因此,却未有人道过”,“至今犹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 当王维送人回乡、归隐甚至出仕时,多流露出对远离尘嚣、寄

也。”[8] P614.《瓯北诗话》 又如在《送杨长史赴果州》[4] P515 情山水的向往之情,并力劝其避世归隐。王维送别诗中属于

中,诗人先问“之子去何之?”以兴起惜别之意;末以“别后同 此一类的有十几首。如《送孟六归襄阳》[4] P84 是开元十七

明月.君应听子规”抒发对离人的怀念和关切之情。《送熊九 年为送孟浩然赴京应试落第回乡所作。当时孟浩然临返乡

赴任安阳》结句“相去千余里,西园明月同”[4] P400,《送沈子之前曾作诗留别王维,抒写自己科场失意的愤恨之情,然而

福归江东》结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4] 王维在此答诗中前二联便本着自以“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

P645,在送别意识上都有相近之处。疏”为“长策”,极力“劝君归旧庐”;后二联又以“醉歌田舍酒,二、鼓励和期盼 笑读古人书”肯定“好是一生事”,强调其无需干禄求荣。从

在儒家思想的长久影响下。古代文士一般都具有积极进 中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退隐的向往。再看他在挚

取的情怀和济世救民的理想。国势鼎盛的盛唐时期更为如 友张趣天宝中辞官归故山隐居时所作的《送张五归山》[4]

此,这便使王维少年时期即热衷功名,抱有“济人然后拂衣 P275,首句“送君尽惆怅”,这决不仅是一般的依依不舍之

去”[4] P80,《不遇咏》 的志向。不过,他的政治遭际并不顺利,情,而是将对友人“一朝先拂衣”的羡慕以及因而所产生的对

以至于最后走上“亦官亦隐”之路。在如此背景下。当王维送 “心事”的着急之情混溶一处;正因如此,又对归隐不禁心向

友人出使赴边、赴任外职时,往往鼓励其立功报国、善政安 往之,提及东山茅屋,并“幸为扫荆扉”;最后,更表明诗人也

民,并加以殷殷期盼。这应是他自己心中曾有而终难实现的 要辞官与其共隐,以便不“令心事违”。再如《送韦大夫东京

理想情怀。王维送别诗中属于此一类的有近二十首。留守》[4] P506,是诗人在安史乱中的失节得到特赦而被宥复

首先看其送人赴边从军之作。如在《送张判官赴河西》 官后几年送韦陟赴任之作。当时他内心甚觉愧疚,充满报恩

[4] P402 中,诗人一提笔即回忆自己“单车曾出塞”的经历,并之意,故诗中既歌颂“云雷康屯难,江海遂飞沉”,又肯定治国

强调“报国敢邀勋”,以鼓励张判官尽忠报国;接着通过对汉 安民原是像韦大夫这样的人杰的责任,并支持其为官忠君报

代名将霍去病的思念,寄托对其亦立大功的期待之意;最后 国。但此下又说:“穷人业已宁,逆虏遗之擒。然后解金组。

又“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更见诗人壮怀激越的送别之 拂衣东山岑。”这就是劝其功成后身退,归隐山林。王维确

情。又如《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4] P189 :“忘身辞凤阙,实中年已有“归欤绌微官,惆怅心自咎”[4] P162.‘晦日游大理韦

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诗人先热情歌颂赵 卿城南别业》其二 之叹,直到晚年仍一心向往退隐生活。

都督忘身报国的英雄气概,再通过对皓首一经的书生的蔑

四、同情和慰抚

视,极力表扬豪壮志士的爱国热情。再如《送宇文三赴河西 王维自二十一岁擢进士第而释褐为太乐丞,至逝世于尚

书右丞任上,断断续续为官数十年。其间宦海沉浮,备尝磨

充行军司马》“当令犬戎国,朝聘学昆邪”[4] P403、《送刘司直

赴安西》“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4] P405、《送平淡然判难,常有“弃置”[4] P222.《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 之感。因此,王

官》“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支头”[4] P407 等,都是对对方建功维送友人因考场及仕途失意而归隐山村乡里,或离京谪居他

万方数据

乡时,皆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并衷心慰抚友人怀才不遇的愤 着其送别对象和缘起的不同而充分显示出富有针对性、个别

懑之情。王维送别诗中属于此一类的约有六七首。试看其 性的种种离别意识。也就是说。他决“不停留在对离别的一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4] P27,诗人先自认为当时是“英灵尽般的感受上,不是把离情别绪从别离者的复杂的万千心绪中

来归”而“无隐者”的“圣代”,进而肯定和理解友人虽为“东山 剥离出来,而是力求写出每一次离别由于对象不同、缘由不

客”却出山赴试求仕之苦衷。可惜友人“既至君门远”,对此,同、情境不同因而情感意绪也呈现出的千差万别来,写出离

诗人怀着同情之心发问道:“孰云吾道非?”之后。诗人略表体 别情境所激发起来的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种种感喟,竭力避免

贴和惜别之情,而其抒情的重点在最后两句:“吾谋适不用,情感的抽象化和平板化,力求写出离别的个性来”[133。由以

勿谓知音稀。”这既是“对友人的落第进行了委婉的劝慰,又 上论述.我们应可肯定,这无疑既源于王维真诚的人情况味,是从细微之处给予感情上的关爱。”Do] P169 诚如沈德潜所又本着他切实的人生感悟。王维的确是情深意重的送别诗

大家。

言:“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43 P29。《唐诗别裁》 再看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4] P210,诗人对曾经“累举不第’,[11]

P126 的丘为而今又名落孙山而含冤返乡,不禁嗟叹“怜君不 参考文献:

得意,况复柳条春!”流露出其深切同情。诗末还说:“知祢不 [1]萧统.文选[z].北京:中华书局,1977.

能荐,羞为献纳臣。”汉代孑L融深爱挚友弥衡的旷世奇才而上 [2]刘煦.旧唐书[A].四部备要[c].北京:中华书局,中国书店。

疏推荐之,相比之下,诗人愧叹自己知丘为之贤而“不能荐”,1989.

[3]傅道彬,陈永宏.歌者的悲欢[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深深自责,其情确实真诚可感,对方也就得到了难得的心理

2001.

安慰。在《送杨少府贬郴州》[4] P627 一诗中,诗人先是对友

[4]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人遭官给予同情和关怀,然后又寄以深深慰藉,即预期杨少

[53浩.玉溪生诗集笺注[M].台北:里仁书局.1981.

府明年春季定能承恩复用而归,“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

冯须

[6]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E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吊屈平!”反用贾谊迁长沙之典安慰对方现在无须过于悲伤,[7]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成都:巴蜀书社,1990.

论者以为此诗“得忠厚和平之旨”[12] P192。可见,王维送别

E8]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安情感的表达颇为平和雅正,合乎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这与 [9]刘华清,李建南,刘翔飞.汉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

李白豪放不羁、直露怨尤的抒情迥然不同①。此外,《送孙秀 社,1995.

才》[4] P600 是王维送别曾经遨游京师诸王之门,而最后仍不[10]杨义,郭晓鸿.王维[M].长沙:岳麓书社,2005.

得意而归的孙秀才之作。诗末云:“莫厌田家苦,归期远复 [11]李立朴.唐才子传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赊。”孙秀才原是对京师生活颇感适意的,而“今舍之而归去,[12]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香港:中华书局 香港分局,1975.

所饮者若彼,所饭者若此,田家淡薄,大异畴昔,几何不生厌

[13]邹进先.论杜甫的送别诗[J].北方论丛,2004,2 .

苦。然而莫厌也,视予 诗人 之归期尚远,而迟缓不可必者,不犹愈乎?”可见“其慰藉之意深矣”[12] P141。

责任编辑:张玉璞

总之,王维送别情绪的基调,不外是悲伤幽怨,但他也随

A

ontheFarewellSensesin Wei’S

Study Wang Poetry

ParkSam―S00

Chinese Ulsan,Korea

DeptUniversityof

Wei’s isbasedon and

ofLiterature,farewellemotion tothedifferentsituationsofhisob―

Abstract:Wang grudge,butaccording

andreasonoffarewell,healso

sorrow theseveraldifferentfarewell of andaffectionate

ject

expressedfully senses:wrenchparting

and

and andconsolation.Theseare not yearning;

encouragementexpectation

;aspirationrecommendation;sympathy surlyonly

fromhishumantouchbutalsoderivedfromhis of

originated recognitionlife.

wei;farewellsenses;human oflife

Keywords:Wang touch;recognition

①可参看万志《试论李白的送别诗》,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19卷第1期。

万方数据

语言意识的觉醒及其他 篇3

为什么语言意识的觉醒标志着文学的主体的成熟?法国当代哲学家P·利科尔(Paul Ricoeur)的理论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利科尔在他的《言语的力量:科学与诗歌》中,把人类语言分为两个极端的类: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科学语言可以定义为防止语言歧义的防卫步骤”,这种防卫步骤的“最高阶段”是“逻辑—数学的符号体系以及公理化。”人类的进步绝对离不开科学语言,因为“我们需要一种用尺寸和数目来说话的语言,一种精确的、一致的和可证实的语言”。“它把我们引向一种与物的单纯联系——人对物,以及人对人的统治、探索、控制的联系。”这种语言在分门别类的精确性方面,正如手术刀能把人体分割成一块块的肌肉组织一样,它使我们收获到许多为我们的理性所不可或缺的概念,然而一旦有机的生活被抽象成概念时,我们的认识就因暂时达到一个目的而停止了。实际上我们在概念中认识到的生活是死了的生活,正如用手术刀分离成几大块肌肉的人一样。这时候,不甘因循的人就开始积极突破旧概念,寻找新概念,突破僵死的语言,寻求鲜活的语言,而有的人就吊死在旧概念和死语言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极为赞同歌德的这句话:“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绿”。“常绿”的生命需要“常绿”的语言——诗歌语言,用它来“表达罕见的、新颖的、独特的,因而也就是非公众的经验”,利用语言的歧义创造出“活的隐喻”。“一首诗就是一个巨大的、连续的、持久的隐喻”(即“诗的象征”)。为什么要把本可以说得简单明了的语言弄模糊呢?这就涉及到对诗的价值的理解,大而言之,也就是对文学的价值的理解了。

诗歌要说明什么?如果“说什么”仅仅意味着富于某种现实的信息的话,那么,“诗歌没有说出任何东西。它取消世界”。它展示的是另一个世界:作品的世界。一个充满感情的世界。诗歌表现感情,而“感情是一个确立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问题”。“说一首诗创造或引起一种感情,是说它创造或引起了一种发现和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世界中的一种新方式”。一个科学概念可以开拓我们理性思维的一个领域,一种以新的方式描写出来的感受则丰富了人和世界的联系,或更换了一种生命的体验。

如果我们把小说看成趋向于诗歌的文学样式,小说的文学成分的多少相当于诗的成分的多少,那我们就可以用利科尔的这套理论来考察我们的当代文坛。同样说上山下乡,《伤痕》直截了当地告诉了我们“文化大革命”的罪恶,但却难于给人留下经久的记忆,因为语言在这里只是达意的工具,人们从这篇小说中需要找到的只是一个概念。几年后我们又在阿城的《棋王》中再一次读到对上山下乡的描述时,我们的兴奋却被分散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分散在古怪的、令人越嚼越有味的语言中,当我们掩卷而思时,我们得到了什么明确的认识吗?没有。有的只是一堆觉得深刻而又难以言说的感受。你可以找一个角度评说它的意义,但你的评说很可能只是从一个活的躯体上截取到几块已死的肌肉,死的肌肉也可能是有价值的,但那是另一类型的价值,正如福尔马林药水浸泡着的躯体之于活人的躯体一样。

在出现一大批报告文学和口述实录的小说的同时,小说家们也不再汲汲地报告新鲜事了。纯正的文学正渐次退出畅销书的行列,成为在一个个读者圈里才被特别注意的对象(代价是软性读物的泛滥)。同时,读者群的阅读素质也在逐年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爱好文学的人数在增多,一批批青年为创作的梦想所吸引,正是这些本身也想写点什么的读者促进了文学主体意识的成熟。他们对文学作品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呢?最重要的是他们要求参与和分享写作的快乐。语言成了能否吸引他们“参与”进来的关键。说偏激一些,他们简直在寻找一种遣词造句的冒险的乐趣。当人们在《棋王》里为读到类似“他吃相很恶,使人看了有一种惨无人道的感觉”这样的句子时,会感到一种特殊的快感,这种快感实际上隐藏着“要是我就写不出来”的想法。当人们在阅读《红高粱》中活剥人皮的场面时,只觉得欲罢不能,一边胆战心惊、头皮发麻,一边却迅速地埋头读下去。那个场面提供给我们一种“感官”的无比真实性,人们为能制造出这种真实而惊叹。这样说也不意味着走向形式主义,苛刻的读者对华而不实的语言早就嗤之以鼻。因为人们在咀嚼语言的同时,往往也在品味着历史感、哲学感。另一方面,现代的读者还要找到作品所提供的作为一个整体的感性世界,获得另一种“活法”,现代人,正如加缪所言:“要紧的不是生活得更好,而是生活得更多”。人们需要各种各样的人生体验。所以,人们通过《你别无选择》中别具一格的“妈的力度”般的语言,找到一种扩张自我式的体验;通过《无主题变奏》中睥睨一切的语言,找到一种走出人群的体验;而《棋王》则提供了一种对现代紧张生活的解脱。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 篇4

1. 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语言在说写中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的内容, 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靠语言来表现, 借助语言把它们缝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而成为完整的艺术形象。这就是说, 语言不仅使文学的表现对象成为艺术上的现实存在, 而且一切手法、技巧等也只有借助语言才能体现出来。通常人们把“很会写文章”说成“文字功夫很深”, 谁也不认为这种表述不准确, 这就因为语言文字的功夫, 在写作过程中确实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对语言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儒林外史》被鲁迅推崇为古典讽刺作品的高峰、长篇小说的力作, 然而对它的结构却不无微辞:“惟全书无主干, 仅驱使种种人物, 行列而来, 事与其来俱起, 亦与其去俱讫, 虽云长篇, 颇同短制。”是的, 结构零散, 虽则对《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不无影响, 但并未动摇它名著的地位。这不是别的, 正是由于它语言上的独特, 特别是讽刺语言的创造, 已经达到非常精妙的境界。对此, 鲁迅是赞不绝口的。假定《儒林外史》的语言平庸苍白, 那么, 它早被历史烟尘所淹没, 断然不会流传至今。通过以上的对比认证, 学生对语言的重要性就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 要强化学生清醒的语言意识

语文教师不论在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中, 都应兴味盎然地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比较推敲。“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比较中才能使学生鉴别语言的美丑、精粗、高下, 并体会到精美语言的创造来之不易, 从而强化自己的语言意识。作家彭荆风《驿路梨花》中有这么一句“我们正在劳动, 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我问学生, 这里为什么不用“出现”或“跑出”而要用一个“闪出”呢?学生一时答不上。在教师启发之下, 经过仔细比较推敲, 大家才悟出:一个“闪出”, 写出了时间之短, 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 与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语言的美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华丽”, 而在于作者行文时深刻理解一定词语的内涵、意蕴, 精细感受语言的特有情味与色调, 从而准确地表现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如果能这样, 那么即使一个看似极为普通的字眼也会闪闪发光。

3. 要加强作文实践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 通过教师的指导、批改和讲评等环节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这样一件事:小明听到他爸爸的声音, 就飞出去, 高兴地叫道:“爸爸, 你回来了!”而他的底稿上却是“就跑出去, 高兴地叫道:‘父亲, 你回来了!’”。我问他为何把“跑”字改为“飞”字, 把“父亲”改为“爸爸”。他说“飞”是比拟, 生动些、形象些;并且想到儿子急切盼望多年未见面的父亲回来的时候, 确有“飞”的联想;把“父亲”改为“爸爸”, 则显得亲切自然, 不生硬, 不别扭。在作文评讲时, 我又把这个范例再讲一遍, 并表扬了那位学生认真琢磨语言的精神, 肯定了这个“飞”字的生动、“爸爸”的亲切, 这给学生很大的启示和鼓舞。从此, 学生写作时反复推敲字句也就蔚然成风。

4.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堂毕竟是一个小天地, 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广阔天地是课外。要引导学生投身到沸腾的社会, 向置身于改革大潮中的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在观看电视、电影、阅读文学作品等审美活动中鉴赏语言, 培养并强化自己的语言意识。作为语文教师, 更应把培养语言意识这一任务延伸到学生广泛接触的日常生活的土壤中去。只有这样时时处处耳濡目染, “语言意识”才能在学生的心田深深地扎下根。

巧搭语言支架 促养语篇意识 篇5

作者:曹国文

来源:《学周刊·B》2014年第01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策略,并以PEP教材为例,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语言构建,帮助学生进行语篇的输出,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言支架;语篇意识

一、提出问题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宗旨都是为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服务的。语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语篇意识,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语篇意识是一种意识,应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知道,无论是否有语篇意识的课堂都不外乎“复习热身——新课呈现——巩固操练——拓展延伸”这几个教学环节。但是语篇意识下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两条线推进教学过程,一条是明线(语境的发展),一条是暗线(语言支架的构建)。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学生如何通过有意义的语言构建,内化为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下面笔者从语言支架的构建过程来谈谈语篇意识在各个环节中的渗透。

纵观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关于语言支架的搭建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形同虚设

英语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应该是有目的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搭建支架而搭建支架,事实上根本没有为新语言知识的学习搭建桥梁,或者说搭建的支架在语言综合输出时没有用到。

(二)空中楼阁

一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只是结合教材内容将句型结构简单拼凑在一起,或者抛开教学内容和要求单独寻找一个故事或片段来完成教学拓展,往往把语篇意识误理解为“课末语篇”,在课堂最后环节硬生生地搬出“语篇”,造成学生语言输出时“言之无物”或者“言不由衷”的尴尬。

(三)原地踏步

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却忽略了语言的层次性和梯度性,没有形成一个不断丰富的授课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

(四)肢解处理

很多教师在处理文本的时候过多地关注细节、语法、结构、词汇等,使整堂课显得支离破碎,虽然进行了字、词、句的训练,却忽视了语言是一个整体的事实。支架与支架之间没有关联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整体理解和整体输出。

二、语言支架搭建的过程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定义是——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会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搭建语言支架,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不断滚动复现,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断完善呢?首先是充分激活旧知,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利用旧知来带动新知的呈现;其次是在操练新知的过程中滚动旧知;最后通过层层语言支架的串联或叠加后,慢慢形成语篇的范本,直到学生已经把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接下来笔者从具体环节来阐述如何通过语言支架的构建而达到语篇输出的过程。

三、具体操作

(一)仔细分析文本,确定目的“语言支架”

教师接触到文本,特别是面对句型纷繁复杂的教学材料时不要急于着手设计,要精心分析,理清脉络,找准切入点,层层推进。教师要找到每课时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考虑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用整合和拓展语言支架的方法,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和语言知识的积累。1.分清新旧。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做到用70%的旧知滚动30%的新知。拿到一个文本后,教师除了分清楚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还要搜罗下知识库中学生已经学过的和这些新知可以挂钩的旧知识点。

2.寻找关联。在分清新旧知识后,就要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教师要思考所涉及的话题、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他们基于现有的语言能力能获取哪些知识和技能、文本包含了怎样的情感和文化等。

3.提炼目的语言支架。提炼目的语言支架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达到怎样的语用目的,如何整合和拓展本课知识与相关知识,进而达到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综合运用语言所搭建的语言支架。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与某一话题有关的内容有很多,我们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根据具体某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拓展。

(二)透视语篇意识,搭建“语言支架”

龙源期刊网 http:// 接下来笔者从语篇意识的角度来分析语言支架的构建过程。

1.高效激活旧知。新语言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原有语言基础之上的,教师在热身环节要设计教学活动来唤醒学生的旧知,激活学生的原有支架。从语篇意识的角度来讲,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特别要关注旧知激活的信息量和信息差。

(1)激活旧知,要关注是否够信息量。旧知激活一般处于热身环节,虽然是短短的几分钟,却会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旧知激活越成功、激活的量越大,学生后续的学习越有方向,所以我们在设计热身活动时,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也好把握好效率,最大程度地激活旧知。

例如:在以“What’s your favourite…”为话题的课堂中,教师设计了“30 seconds-non-stop”的教学环节,请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在一分半钟内围绕“颜色、食物、水果、味道等”几个话题回顾所学知识,结果30-40个单词被复习到了,而且和新课内容有关,在随后的教学会用到。因为这种形式较新颖,所以学生比较感兴趣。

(2)激活旧知,要关注是否有信息差。信息差是人们对事物或人了解、知晓的程度上存在的差距。人们进行谈话交流,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谈话双方之间存在信息差,从而产生了交流的愿望和想法。英语教学也一样,有了信息差,会话才是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的有意义的交流,才能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我们要使free talk 变成真正的“free”,还可以多设计猜测性的活动,如听一听猜一猜、看一看猜一猜、摸一摸猜一猜等,使语言交际变得更真实有意义,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如在英语课堂活动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衣服类单词时,直接指学生(课前准备)所穿的某件衣服问他们:Is this your…?像这样的提问就是明知故问,笔者认为可以改为:教师在课前悄悄收集部分学生衣服,设计一个失物招领的活动,这种交际就显得真实有效。

2.创意新知呈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利用旧知来引出新知,实现以旧带新的过程。

(1)新知呈现,要关注是否以旧带新。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语言知识的新旧连接,以旧带新,通过不断的复现滚动,逐渐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如在教学PEP4 Unit6At A Farm单元 B 部分的Let’s talk 时,主要句型是What are these/those? They’re…?让学生来猜,笔者在教学时就利用了What’re they?让学生来猜,等到学生熟练后再加入What are these/those的句型,学生接受知识自然就很快了。

龙源期刊网 http://(2)语言输入,要关注是否整体输入。如在教学PEP6 Unit5《In a nature park》中city和village两个单词时,教师通过一个语境小语段I live in a village.There are houses、bridges、lakes and green grass in the village.But my aunt lives in a city.There are many tall buildings、wide roads、many beautiful cars and flowers in the city.然后让学生猜 which one is village?Which one is city?教师可以借用学生的已知单词house、lake、bridge、green、grass等让他们认识和学习新单词,而不是直接出示图片,教给学生单词。

3.大量新旧知识滚动.第一,新旧滚动,要关注学生自由操练的空间。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采用“放风筝的方式”进行教学,会更贴切、更实际、更具实效,即在操练巩固阶段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很多教师认为这个过程可有可无,只是把支架提供出来,走个过场,结果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练习,就草草结束,可想而知这样的操练效果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因此,教师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才能使他们的思维被激活,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操练和运用语言。

在教学What’s he/she like?He/She…时因为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操练时间,学生就出现了She is tall,but not strong.She has long curly hair.She is really very beautiful.等精彩的如句子。

第二,新旧滚动,要关注语言输出的丰富性。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与语句输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个空间如何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有赖于教师的智慧和理性的引导,以及提供必要的支架。其实很多句子都是旧知,就看教师有没有提供适当的语言支架把旧知和新知充分结合了。

如在教授PEP7 Unit4 “Hobby”这一课时,笔者试图从学生的业余活动入手,通过询问“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 in the evening?”等引出业余爱好这一主题。学生输出的语句大都是“I often play football./I often swim./I often sing…学生说不出有灵气的句子就要靠教师提供必要的语言支架了,如学生说:“I often sing,”我就可以问下去:“Can you sing English songs?’他就可能回答:“I often sing English songs.’这样,学生输出的语言就更丰富了。

4.完善语篇支架。语言的支架不是一次形成的,它需要一定量的积累,同时,支架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每当有新的成分进入时,就可以在原有的支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得整个支架日趋完善。因此,教师要巧建语言支架,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逐渐学生会将零散的支架串联成段或篇。因此我们要注意支架搭建的问题,让语篇意识的形成水到渠成。

(1)完善支架,要关注支架构建的层次性。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输入建立在对知识的充分理解和内化之后,因此教学必须要有层次地顺序展开,保证学生掌握了“i”后教师再输入“i+1,继而再输入i+2,由此螺旋式上升。教学中追寻这种相互“链接”的方式,是一种知识的“交响”,体现了语言学习本质的回归。

龙源期刊网 http:// 如在教学PEP Book5 Unit1 对人物外貌特征的描述What’s …like?先描述一个特征She/He is tall/short/quiet/…然后发展为多个特征的描述She/He is tall、thin and young/…甚至是She/He is tall、thin and young/… But she/he is very…再发展为I have a new teacher/friend/…She/He is tall/short/quiet/…But she/he is very …She/He has a small mouth /big eyes/…由此层层递进,学生的输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2)完善支架,要关注语言支架的多样性。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按照学生语言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来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语言的“支架”,帮助他们的语言能力在原有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实际的小学英语教学多为单词教学,因此,填空式支架居多,其实支架的呈现形式还可以更多样如概念图支架、体态语支架、范例式支架、问题式支架、表格式支架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融合新知旧知,完成语言输出的“脚手架”。如:

①问题式支架

Step1:以let’s read 两个邮件中的一个为例,设计

如下问题:

1.Who writes the e-mail?

2.Where does she live? What’s her hobby? 3.What does her mother/father do?

4.What does her mother’s/father’s hobby? Step2:请学生看着答句复述邮件内容。

②表格式支架 Look at the.It’s big small long short fat … It has a/an...and...ears

龙源期刊网 http:// eyes nose arms …

Oh,it’s funny/nice.③范例式支架

Lily,teacher,teach English Peter,doctor,hospital ④概念图式支架

5.形成语篇范本。从语言构建的角度来说,形成语篇范本就是把这些搭建的支架尽可能地用一个完整的交际场景出现,利用范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从而能举一反三,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相同的语言。

(1)要关注范本的完整性。在支架搭建完成的基础上,为了使语言更符合交流的实际,更加自然,就可以添加一些语句,使用一些连词,使支架更具关联性,使对话更生动,交际更真实、更完整,同时也能达到语用的目的。如:Hello,XX.Er,let me see…Well.What about you?Great/Let’s go together.(2)要关注范本的交际性。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创造生活化的情境,使逐步搭建的语言支架得到灵活的运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创设的情境具有实际的交际意义,提供的范本要能够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再创造。

如在教学 What does your father do?这个句型的拓展时,课件展示志愿者报名的情境,需要通过一些问题向志愿者采集更多信息,如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at do you do?What’s your hobby?What does your mother do?等。

(三)撤离语言支架,达到真实输出

在支架搭建之后必须有撤离的环节,随着语言支架的逐渐撤离,可以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语言能力,最终达到学生语言的自如输出。

1.把握支架撤离的时机。支架撤离的时机非常重要,过早撤离会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就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反之,撤离太慢也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最为适宜的龙源期刊网 http:// 撤离时机是学生“最近发展区”中潜在水平即将获得的时候,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把握。

2.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支架撤离的策略也应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判断,我们在撤离支架的时候要考虑到不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掌握的好的学生可以完全撤离,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可以少撤离一些,或同步完整撤离,或分步部分撤离,相当于要分层布置任务。

四、反思与体会

第一,支架式教学在小英语教学中的确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教师在应用时应注意课前预习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小学生自我预习的意识不够,甚至对新课真正的“信息量”及“信息导向”存在着盲目性。因此,教师在课前给予科学的“信息沟”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课前“信息沟”的设置,能大大激起学生课堂上的沟通欲望,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第二,语篇意识贵在情境。情境是语言运用的载体,脱离情境的语言操练只是机械的巩固训练,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会让学生的学习缺乏支架。因此,教师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人们进行交际的场景,或者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使他们感到有内容可说,有信息可获取,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进而在大量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中自然习得语言结构。

小学英语教学要体现语篇意识,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的要求,是语言教学有效达成的重要途径。“树立语篇意识”“深化语篇意识”“释疑语篇意识”“破译语篇意识”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慢慢地体会、理解,进行不断探索。我们英语教师把“语篇意识”渗透在我们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以便更好、更快地实现教学活动的最终宗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教师的语言意识 篇6

关键词:民族意识(ментальность);语言文化学;世界观

作者简介:曹晓蕾,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语言文化学的宗旨就是不断探索体现存储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语言手段,并运用阐释的方法揭示民族文化和民族心智特点”(班文超,2011)。这里的“民族心智”就是我们要说的“ментальность”,我们译为“民族意识”[1],并将其与“ментальтет”看做同义词进行语言文化学分析,希望对我国的相关研究有所补益。

В.А马斯洛娃认为 “民族意识”是语言文化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她引用В.В.科列索夫的解释对该术语下了一个语言文化学的定义,本文也采用该定义,即“民族意识是母语范畴和形式中的世界观,在认识过程中联接了民族性格典型表现的理性、精神和意志性质”[2]。这就揭示了民族意识首先是语言的一种表现,且在文化中没有民族意识囊括不到的东西,在潜意识层面民族意识的内容甚至比文化更广,更深刻。

在现代语言文化学领域民族意识可用于两个语义层面:一是当涉及到人们意识的民族或社会潜质时,二是试图证明精神统一和民族完整的根源时。从这些层面出发,该术语可用于认知语言文化学领域。该领域学者致力于研究民族意识与文化义素、语言意识、语言世界图景的关系,侧重表现民族意识的语言手段,如A.H.列昂捷夫、B.B.沃罗比约夫、В.В.科列索夫。他们认为语言是固存民族意识的主要手段,试图通过民族意识的基本单位“心智概念(концепт)”在语言意识的基础上构建语言世界图景。“我们寻求民族意识的常体、普遍的类型,它们间接地通过语言和篇章,在比较不同经验材料后可被恢复。这些经验材料有: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理想、习俗、情感和信仰等,它们被民族集体意识所接受,在其语言中得到反映”(Колесов,2003)。 正是特定民族语言群体积累的语言经验、知识和文化构成了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民族意识。

В. Н捷利娅学派从成语研究的角度对民族意识进行了语言文化学分析,认为成语反映了语言文化共同体的民族自我意识。她特别关注成语词组的文化伴随意义及其在形成普遍民族意识中的作用。从语言强制形成民族文化世界观的“萨丕尔- 沃尔夫假设”出发,捷利娅得出结论“成语的民族文化伴随意义与语言习得密切相关,它通过反映在该民族特有的成语形象中的朴素世界观强加在语言文化共同体的自我意识之中,并促使其与语言使用一起代代相承”(Телия,1996)。 因此作为民族文化聚合体的成语不仅有称名意义还可以传承反映在民族意识的显著特点之中的世界观的内容和形式,成为民族意识的“传送机”。

将民族意识与语言个性理论相联系是对其进行语言文化学分析的又一有益方向。О.А.列昂托维奇将语言个性定义为“民族交际的特定方式,具备民族意识、世界图景和价值体系的文化内涵,形成特定的认知方式、语言和行为规范,并促使跨文化交际的转型”(Леонтович,2002)。他倾向于从民族性格、概念范畴、价值层级、集体|个体个性等角度研究语言个性问题,其中就包括从民族意识的特点入手。Ю. Н.卡拉乌洛夫侧重语言个性中世界观的评价的要素,认为价值体系尤其是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民族意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价值体系反映了一个人对世界的固定看法。语言可以反映世界形象和价值体系,这些语言的世界形象和价值体系便构成了一个人民族意识的基础(张亚楠,2013)。

因此,民族意识这一概念在语言文化学中获得了丰富的意蕴,不仅可用作大型社会群体文化定型的依据揭示整个社会精神倾向的特征,还可用于解释少数人或个人的思维方式、信仰形态和精神风貌。上述语言学家结合自己的科研重点从语言文化学角度对该术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仍缺乏专门系统的语言文化学分析,我们认为民族意识的语言文化学分析还可从更多角度进行,比如从一些构成民族意识深层底蕴和价值内核的文化现象入手:神话传说、宗教教义、民俗仪式等,这有待语言文化学工作者进一步的延伸和开拓,谨希望我们的论述能对该课题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注释:

[1]参见彭文钊,赵亮在《语言文化学——俄罗斯现代语言学丛书》一书中的翻译,第33页。

[2]参考杨明天译《语言与心智》(В. В. 科列索夫著),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0页。

参考文献:

[1]班文涛.《俄罗斯语言文化学的哲学理据及研究学派》.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2]张雅楠.《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语言个性——以俄语为例》.硕士学位论文.2013.

[3]Караулов Ю.Н. Русская языковая личность и задачи ее изучения. М., 1989.

[4]Колесов В. В. Язык и ментальность.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2003. С.14.

[5]Леонтович О.А. Русские и американцы: парадоксы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го общения. Волгоград,2002. С.123.

[6]Маслова В.А.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M. , 2004.

教师的语言意识 篇7

关键词:批评语言,英语阅读,意识运用

一、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主要教学目的之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的实践使用价值。无论是在大学英语教学考核中,还是在众多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都是重要的题型,用来检验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无论是从英语教学效果检验的角度,还是从提高英语实用价值的角度,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然而,部分学生在学习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并不能够真正地“读懂”文章,而批评语言意识能够帮助学生透过语言本身,了解语言表达的意思,因此,批评语言意识在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批评语言意识

Halliday的功能语言观认为语言的语法系统的特定形式与语言所使用的环境和使用人密切相关(Fowler 1991)。语言意识的概念来自于语言学和心理学。语言意识被定义为人们对于语言本质及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所起作用的敏感和自觉的意识(James 1991)。语言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处理了语言与权力的关系,但是更多的是对这种关系的观察和描述,缺乏对这种关系进行批判性的解读。

批评语言意识是基于批评语言学和语言意识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关注语言与权势关系的一个新的语言视角。批评语言学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社会实践,而所有的社会实践都植根于社会历史的语境中,受到利益分配的影响,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批评语言学认为应该通过社会语境的特征解读语言的使用,关注语篇是如何在社会语境中实施、再现和抵制权力的统治的。批评语言意识的概念正来自于批评语言学,是批评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语言具有构建意识形态的功能,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意识形态的载体。语言的使用者在语篇形式和内容上都会受到自己观点、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赋予语篇特定的含义,使语篇成为特定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

三、批评语言意识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传统的阅读理解教学过于重视语言的工具性,主要关注语篇句子的信息输出和阅读理解各主要题型的做题技巧,以学生获取文章中和问题有关的信息为主要任务,不能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作者的意图。Fairclough从语言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语言意识是语言特质及其使用的有意识的关注。语言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关注语言的特质,并对语言的应用进行深入的思考。批判语言意识能够帮助学生领悟语言的人文性,培养学生在语篇基础上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听说读写译的各个环节中,阅读无疑是学生最常用的获取信息手段,以阅读理解作为培养批评语言意识的出发点,具备更强的普适性,而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区分不同的语言信息单位,解释能够反映作者意识形态的语言单位,帮助学生认识语言的构建功能并建立语言符号和背后意义直接的联系。

与其他批评理论不同的是,批评语篇分析认为语言的使用者会根据一定的目的选择某种语言特征、语篇结构及特定的话语功能构建特殊的世界观,从而关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目的。如果英语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够认识到语言的这种功能,就不能够充分理解语篇的真正含义和目的。批评语言意识的提高能够让学生加强语言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认识,语篇的意识形态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隐藏于语言的背后。批评语言意识通过对语篇进行批评性的解读,帮助语言使用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考虑语篇用语的动机和影响,加强对语言和权力之间关系的认识。具备一定的批评语言意识后,阅读者可以通过分析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推断作者的意识形态和主观目的。阅读教学不应该只重视简单的信息读取和阅读技巧的培养,应该培养学生的批评思维,利用批评语言意识提高学生的批评学习能力。学生可以利用良好的批评语言意识选择更合适的语言形式和组织语篇结构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从而更好地表达个人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郜丽娜,2015)。在阅读过程中融入批评语言意识,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语言构建社会的功能,领悟语言表达的多样性,还教会学生站在人文的立场解读文章信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以批评语言意识作为出发点,Monareng指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师的发展,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师的教师培训项目中,缺乏批评语言意识会剥夺语言学习及教授中的批评维度,因此在教师培训项目中应采取批评语言意识视角。由此可见,教师不仅应该在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过程中采用批评语言意识的视角,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融入批评语言意识的概念,引导学生对语言与权力关系的进一步解读,领悟话语和社会之间建构与被建构的关系。

四、培养批评语言意识

1.强调跨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国内英语语言意识培养尽管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涉及生理学、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等领域,但实践中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忽略跨文化因素,拘泥于词汇系统(黄波,2010)。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各种功能和意义都与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考虑文化因素在语言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批评语言意识是建立在语言意识的基础上的,由文化导入形成的语言意识为批评语言意识的树立提供前提。文化不仅决定了语言的表现形式,更决定了语言结构系统。所以,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语言学习者不应该只局限于对语言内容的理解、语法知识的探讨,更应该了解语言的文化成因,对语言学习上升到深层次的理解,建立对语言构建社会功能的认知,才能够帮助学习者洞察语言的本质,了解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关系,由此树立批评语言意识。

2.树立批评性阅读的观念

简单了解语篇内容,完成相关阅读问题的解答是大多数学生处理英语阅读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缺乏对语篇的真正理解,不能够挖掘语篇的真正价值,是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的学习方法。对语篇进行批评性阅读,了解语篇字里行间的真正含义,透过语言符号解读语言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真实意义,了解话语和社会之间建构和被建构的关系,引发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深入思考,逐渐树立批评语言意识。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主要关注词汇、语法及阅读技巧,使得学习者只是被动地接受语篇的观点,丧失对语篇的真正含义进行深入解读和批评鉴别的能力,不能真正把握语篇信息传递的本质内容,并且自己的观点会受到语篇观点的影响,而失去自己的判断。郜丽娜对安徽某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所做的批评语言意识的调查报告显示,批评语篇分析理论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兴趣和批评性阅读和写作兴趣,学生普遍认识到提高批评语言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3.设置体现批评语言意识的阅读题目

除了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提醒学生树立批评语言意识,还可以自主设置写体现语篇作者批评语言意识的题目,由此激活学生的批评语言意识,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批评语言意识。例如语篇阅读完成后,教师可以多设置些类似于“作者此言的目的是什么”、“这句话隐含的意义是什么”、“你对作者的‘某一观点’有什么想法”、“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办”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把学生带入到语篇真正地情形中,引导学生挖掘语篇背后的含义,并对语篇的表达进行批判性的阅读,把自己融入语篇情景,阐释自己的观点并非简单了解原文作者的观点。由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扩大对语篇信息量的挖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基于常见的语篇本身体会语言构建社会的功能和意识形态的构建过程,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批评性阅读的能力,从而树立较强的批评语言意识。

五、结语

批评语言意识的树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树立批评语言意识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构建社会的功能,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学习语篇的同时对语篇展开深入思考拥有自己的观点是应该设定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语法加词汇,更是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势博弈的场所。倡导学生树立批评语言意识,不仅能够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和批判能力。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学生学习英语的同时,应该警惕各种价值观的混入,主动辨别信息里隐藏的各种政治、文化、思想内涵,辩证地看待文化差异,树立合理的价值观,提升批判思维能力树立批评语言意识。

参考文献

[1]Fowler.Critical Linguistics.The Linguistics Encyclopedia.London:Routledge,1991.

[2]James,C.&Garrett,P.Language Awareness in the Classroom London:Longman,1991.

[3]Fairclough,N.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M].London:Longman,1992.

[4]郜丽娜.英语报刊选读教学与批评语言意识培养[J].宜春学院学报,2015.

[5]Monareng.R.R.M.The 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 perspective within the English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development[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2007.

试论意识形态广告的语言魅力 篇8

然而, 究竟什么是意识形态广告, 许舜英本人亦没有给出确定的定义, 我们只能看到它们往往不诉诸具体的商品物理属性, 而是诉诸某种特殊氛围、意境、情节或价值观, 在概念沟通、表现形式、美学风格上体现出强烈的先锋性和实验性, 与其他广告类型不同, 甚至与现在流行的广告创意原则不同, 广告语言在其中起到了支撑性的建构作用。那么, 意识形态广告的语言究竟有何魅力?

一、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内涵表达

所谓后现代主义, 首先是一种文化倾向, 是一个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的问题。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德认为, 后现代是一种精神, 一套价值模式。它表征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论、解“元话语”、解“元叙事”;不满现状, 不屈服于权威和专制, 不对既定制度发出赞叹, 不对已有成规加以沿袭, 不事逢迎, 专事反叛;睥睨一切, 蔑视限制;冲破旧范式, 不断的创新……

例如:中兴百货《一年买两件好衣服是道德的》篇:“不景气与复古风同时来袭, 祖母衣柜成为保值的资产, 好的衣服才能耐得起岁月得痕迹, 所以一年买两件好衣服是道德的。”又如:《WH EN DA DDY M EET S D EA R》篇:“让我妈怀孕的是你, 造成我第一次失恋的是你, 觉得最烦的人是你, 最爱的也是你, For My Lovely Papa。”这些广告颠覆了受众特定领域的价值观, 表现出对权威和传统的蔑视, 比如父权和“节约是美德”, 原本高高在上的父亲形象变得平易近人, 甚至和女儿“谈情说爱”,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消费依然是道德的、正确的。

此外, 后现代主义对二元对立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颠覆为女权主义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性别批评武器, 例如:“正因为有大灰狼, 小红帽必须要有更妖娇的小红帽。欲望森林, 盛装的女人, 令群狼失去威胁性……当她擦香水, 当她掀开衣柜, 当她主动放电, 她才不需要讨好谁, 而男人自投罗网。”颠覆传统两性观念, 唤起女性解放意识, 塑造女性新形象的野心在此暴露无遗。

无论我们乐不乐意, 历史还是不可避免的进入哲学家们早已预见到的“后现代时期”, 人离开了“诗意栖居之所”, 灵魂裸露成为后现代人“耗尽”之后的写照, 后现代哲学采取消解一切“深度”的极端方式, 希望“给沉沦于科技文明造成的非人化境遇中的人们带来震撼, 启明在社会异化现象日趋严重的惨境中吟痛的心灵, 进而叩问个体的有限生命如何寻得自身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台湾由于受西方思潮影响较早, 后现代主义在台湾影响深远。意识形态广告带着反叛、颠覆的后现代面具, 用文字和影像为社会焦虑情绪提供了一种宣泄表达和自我救赎, 自然也就更容易打动消费者的心。

二、为消费“立法”的意识形态

要了解标榜意识形态的广告创意, 对意识形态的概念就不能不有所了解。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个体与他和她的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再现, 由个人完成的意识组织与实践的再现。它使人们心甘情愿地参与到其中, 认同这一权力关系中的某种角色。”这种认同在消费关系中就表现为生活态度和信念, 而广告作为最重要的营销传播工具, 其基本作用原理就是通过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从而影响消费行为。意识形态广告往往以情境营造与隐性价值观使目标受众结合自身想象就广告商品形成建构性、虚拟性认知, 并常常将商品与某种生活方式、个性特质相连, 呈现出为消费者“立法”的意识形态倾向。

例如:1988年Spring Flowers:“真正的流行, 不是群众的歇斯底里, 而是独特表现的个人风格及追求创意的生活姿态, 是一种内涵的外露, 一种鉴赏的品位;88年春季, 由冬眠中醒来吧!”又如诚品家具展:“超越工业时代, 走出机械文明。世纪末回归人文, 师法自然的觉醒正开始。朴拙取代繁复, 自由取代规格, 古典取代新潮, 中国文人风范在诚品现代空间中再现, 形简意禅的新东方美学, 期待与您的生活相知相惜。”

用许舜英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当商品生产达到一定的饱和, 或者是商品的技术同质化程度非常高的时候, 消费者就会把消费动机跟因素慢慢转化为视觉上, 或者是文化上, 或者是创意上的一些附加价值。这就造成了所谓后现代社会的美学消费现象, 即消费者透过消费在实践生活, 也就是消费者是透过消费在决定生活方式, 商品不再是冰冷的人工制造物, 而成为消费者表达自我的方式。

三、文本上的解构主义增加互动

作为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解构主义主要是针对文本的。解构 (deconstruction) 源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的destruction, 意为分解、翻掘和揭示。解构一方面是对传统形而上学二元对立和等级关系的颠倒, 同时通过双重姿态和双重写作来实现对传统对立的颠倒。这样的结果之一是使得文本的封闭性瓦解, 文本的意识始终处于一种运动的不稳定状态中。

例如中兴百货1993夏季折扣文案:“节省卡路里/节省性欲/节省布料/节省氧气/节省1/2价格/节省尼古丁/节省空间/节省影印纸/节省理性/中兴百货93夏季折扣”。还有端午节的一则广告文案:“粽子和妈妈/酱油和雄黄酒/五毒和金庸/张爱玲和悲剧/西湖和伞/故事和鱼/饥饿和政治/黄土高原和历史/诗人和爱情/碧潭和台北/中兴百货和端午节礼品”。可以看到, 整个文本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是由一连串看起来毫不相干的“意符”组成, 这些不确定的、含糊的、间断的词语组合在一起, 中断了语言中能指与所指的必然关联, 抛弃了表现深度的所指而回到能指本身。想要从这些零散的语句中找到中心意义是可笑的, 唯有他们被排列到一起的“形式”本身才是真的。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 正是由于符号的任意性原则, 德里达提出“总书写”概念, 认为除了狭义的物质的书写形式之外, 还存在一种更重要的书写形式, 也就是无形的书写, 它既包括文本所携带的历史沉淀对文本的书写, 也包括读者以自身的体验和理解对文本进行的心灵书写。从总书写的立场出发, 语言最重要的特征不再是结构主义所强调的符号, 而是萦绕在符号周围的那些复杂的联想、意味、潜台词, 或者说踪迹。正如罗兰·巴尔特所说, 文本向读者开放, 由作为合作者和消费者的读者驱动或创造。这就赋予了文本参与互动性, 以这种形式写就的广告文本获得了更多的注意, 提高了消费者对此的理解和记忆, 而这不正是广告所期望的吗?

此外, 如“三日不购物便觉面目可憎, 三日不购衣便觉灵魂可憎”, “服装就是一种高明的政治, 政治就是一种高明的服装”, “到服装店培养气质, 到书店展示服装”之类的格言警句言犹未尽, 更需要读者深入的参与其间。这种培根式的文字风格进一步增加了文本的互动性。

四、修辞赋予美学价值

任何好的语言表达都离不开修辞的作用。所谓修辞, 简单的说, 是一种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修辞在表达意义、传递必要语义信息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深蕴其中的美学元素又传达了一定的审美信息, 传递一定的审美情感。创造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言效果, 形成刘勰所谓的“深文隐蔚, 余味曲包”, 也是人们常说的“言外之意”、“文外之旨”、“韵外之致”。意识形态广告中大量使用各种修辞形态, 带来文本的美学体验。

例如:诚品《世纪末无色调购物学》篇:“霜白/雪白/冬天北极狐的白/川久保铃“没有存在”的白/奇士劳司基情迷的白/波希米亚颓废的白/云的白/轻的白/梦境的白/洁癖的白/不贪污的白/痛恨所有颜色暴力的白/用过防晒油的白/与黑对比的白/所有光混合的白/极限主义的白/玉的白/灵性的白/香槟白/大曲茅台有酒意的白/简单的白/钩描而不上色的白/五四运动口语化的白/智慧华发的白/真相的白/不想有瑕疵的留白。”以一连串排比句式形成磅礴的气势和抑扬顿挫的韵律美, 而埋藏其中的大量隐喻又会引得阅读者忍不住驻足思考, 再次引发联想。

又如中兴百货199 8年中秋广告文案:“菊花开了, 柚子熟了, 秋柿饱满了, 蟹黄肥了, 酥饼甜蜜了, 桂花飘香了, 石榴红了, 月光醒了, 人也重逢了。中兴百货·丰满中秋”。以语言带来视、听、触、嗅、味等多重感官体验, 形成通感的修辞效果, 丰富了文字的维度, 更有利于增强广告的记忆效果。

总的来说, 这种修辞化的认知方式, 以求新、求异、求变的思维, 更易于激活人们新颖奇特的感性体验, 在对象审美化展开和陌生化处理的过程中融进个性化的独特感受, “以审美的权力颠覆现成语义的权威, 以审美化的方式, 重返被现成概念屏蔽的诗意。”

意识形态广告既是商品的代言, 又是消费者的代言, 表达了后现代社会消费者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同时其松散、不确定性的解构主义文本, 修辞丰富的语言形式又创造了文本独特和个性化的形象,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虽然也有人批评它们是以品味、时尚、文化、美学的名义消解人们对商品、品牌的抵触, 使崇拜物质消费有了合理的理由和说辞, 事实上是鼓励消费者张扬物欲。但不能否认的是, 这种风格另类的广告语言依然带来了商品营销的巨大成功, 打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的品牌, 而深藏其中的文化视野和批判精神是值得内地广告人研究和学习的。

摘要:“意识形态”是台湾一家著名的本土广告公司, 崛起于上世纪90年代, 主张在意识形态层面和消费者沟通。由于在广告创作中引入了后现代文艺理论, 其广告语言自成一格, 连年成为台湾各广告奖的大赢家, 并对台湾地区流行文化及文化产品的创作美学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台湾中兴百货和诚品书店近年来的广告文案为例, 分析意识形态广告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语言,美学

参考文献

[1]、王旭峰, 结构的颠覆——读德里达《文字学》与保罗.德曼《解构之图》, 沈立岩编,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名著精读,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岳川尚水,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3]、杨晓军, 许舜英:意识形态与后现代广告[J], 国际广告, 2001 (1)

教师的语言意识 篇9

一、注重阅读,让语感形成一种直觉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直觉思维是由具体情境而产生的。”因此,语感的形成必须依赖于情境刺激。阅读教学是高职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手段。阅读教学培养语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读”,阅读可以是朗读、默读、浏览等。大脑对文本中的语言信息产生了感觉,思维就会形成一种直觉。当思维能够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时,这种直觉就会产生惯性的作用。在阅读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们形成这样的语言感觉,就通过一定的量来反复刺激思维,从而为语感的形成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这篇课文时,不是进行新课的讲解,而是以“雨”为主题开展即兴演讲活动,让学生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有关“雨”的话题进行语言组织。当演讲活动开始时,很多学生能围绕“雨”进行想象与联想。因此,学生语感的形成就是从教材文本中借鉴范例并通过“读”的形式积累而成的。在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借鉴文本中的字词句,再经过自己的组织与加工,使语言直觉形成了。

二、有效复述,使语言组织能力提高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脑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功能,并且随着反复的进行而变得更加清晰、条理。”有研究表明,幼儿通过反复的复述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高职学生,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比幼儿强得多,而且高职生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在教学中开展复述活动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泰坦尼克号》时,就通过开展复述课文内容情节的形式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同学因为看过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因而复述时能绘声绘色的把故事情节描述出来。复述的过程要围绕故事的开头、起因、经过、结果这四个环节进行,通过自己组织语言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语言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所以,在引导学生复述时要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把各种语言信息有机的串在一起,经过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从而让语感在复述中逐步形成。

三、选择读物,把阅读选择权还给学生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教学的过程既要根据学生内部加工,又要影响这一过程。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学生更加自由的筛选各种信息为语文学习服务。语感随着主体的信息筛选而不断被同化,积极主动的获取外界的信息有利于阅读过程的信息优化。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该拓宽学生的自主阅读空间,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去引导与点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更多的语言信息。例如,在学习课文时可用把相关的影视名著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调节课堂中语言文字的阅读的单调与乏味。同时,还可以在观看影视作品中激趣与质疑。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获得更深层次的体会。有的学生甚至能从中发现更新的问题。如《阿Q正传》与《祝福》都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其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祥林嫂的“捐门槛”一直是被国人否定的、歧视的。然而,我们今天应该用新的视觉来审视这样的问题。因此,语感的培养应该作类似的引导。从而让影视作品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纽带。

四、重视实践,发现应用文语言美感

我们知道,语言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语言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对审美对象的提炼中,它反映了鲜明的语言美感。应用文是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衡量学生职业能力的标志之一。但是,高职生对应用文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应用文呆板、枯燥、无味。其实,应用文不仅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同时也具有语言文字的美感。很多应用文的语言表现出特别的精致美。首先,应用文用词的精准、精炼、精确。其次,是应用文同样包含真切的情感。如,北大教授陈寅恪为国学大师王国维撰写的碑文:“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这段碑文可以看出其用词的精准,如“著述”与“不彰”、“历”与“共”等反应王国维的学术对祖国教育的影响。这段话中无不说明作者被王国维先生人格魅力的吸引,同时也赞扬了王国维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文字的美感,也看到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会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语感。

总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无论高职生将来是就业还是创业,良好的语感是他们职业生涯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语感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时不断提生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方柯.浅论语感与内隐学习[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2]李陆锋.培养良好语感提升语文素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4(9).

教师的语言意识 篇10

随意性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现象:1.许多教师或许是为了体现“自主学习”, 或许是“东施效颦”, 在简单粗糙地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之后, 就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或让学生选择所谓“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品味。这看上去是体现“自主”, 实际上是“放任自流”。品味杂乱无章, 支离破碎, 经常偏离文本主题, 使文本丧失了应有的教学价值。2.有的教师在选择品味对象时视野狭窄, 或囿于所谓的美点——美词 (动词或形容词) 、美句 (运用修辞的句子) , 置阅读教学目标于不顾, 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作为阅读教学中语言品味的唯一目的;或把大量时间用来进行机械式的模仿训练, 把语言品味简单地等同于词句理解和朗读, 缺少应有的层次和深度, 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使得阅读目标的达成大打折扣。3.更有“邯郸学步”者, 抑或是为了体现阅读教学的“语文味”, 不是把语言品味融于教学过程中, 而是专门设置一个与阅读文本目标和上下教学环节毫无关联的语言品味环节, 甚至在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以后, 最后补上一个“语言品味”环节, 画蛇添足。

笔者所在地举行“青年教师优课评比”, 一位选手在执教《紫藤萝瀑布》时, 花了好长时间让学生品味“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一句中的“辉煌”一词。《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如果连“辉煌”这样的词语都要拿出来品味, 文中该有多少词语要细细咀嚼啊!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也是不允许的。因为进入教材的文本皆为文之精品、语言运用之典范, 其原生价值——可供品味之处虽不能说无限, 却也很多。但是, 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有限, 精力有限。更主要的是, 是否品读“辉煌”一词, 与达成阅读本文的目标不存在必然联系。所以, 选择这样的词语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品味, 未免稍嫌随意。

也许有人会说, 这样的语言品味, 可以让学生在品味中感悟作者运用语言的机智, 掌握语言运用技巧, 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的, 这样的品味也许会有这方面的作用。但这是我们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目的吗?或者说, 这是我们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全部或主要目的吗?显然不是。首先, 我们应该明确语文课堂阅读的目的, 就是为了达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该学段学生必须达成的阅读目标。于是, 我们就可以认为: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味, 是在借助品味语言, 更好地达成阅读目标。那种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作为阅读教学中语言品味的唯一目的的做法, 是有失偏颇的。

对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味,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条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 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第八条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里要注意三点信息:1.“重要”和“富于表现力”。2.“词句”和“语言”——不能只关注词句, 甚至只是“雅词”“美句”, 更要关注文章结构、段落安排, 句式选用, 语言风格及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这些都隐藏着语言味, 都可以作为语言品味的对象。3.“语言环境”和“表现力”——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味要围绕阅读目标进行, 要融入整个阅读过程之中, 让语言品味成为达成阅读目标的有力推手。鉴于此, 我们必须也只能选“重要”的和“富于表现力”的, 只能选取能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体现文章主旨、作者情感, 关乎全篇结构的关键点来品味。通过品味, 引领学生挖掘语言内涵, 感知作家情思。

还以《紫藤萝瀑布》一文为例。文章在描绘紫藤萝花时, 有这样两句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 一朵接着一朵, 彼此推着挤着, 好不活泼热闹!”“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 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 但花朵从来都稀落, 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 好像在察言观色, 试探什么。”这两个句子都是写紫藤萝, 如果从用词、句式、情感、结构、主题等方面用心去品味这两句话, 真的很有意思。我们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品味:1.从第一句“推着挤着”“活泼热闹”等词语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紫藤萝花?从第二句“挂”“察颜观色”“试探”等词语中我们又看到了什么样的紫藤萝花 2.从这两句的不同描写中, 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不同的态度 3.我们应该用怎样不同的语气去读这两个句子, 为什么 4.联系写作背景, 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是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5.你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认可吗?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抓住这两句话,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比较、品味, 学生自然就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花的不幸是暂时的, 生命的勃发是无法抑制的, 花终究是要开放的。这就很好地实现了阅读这篇文章的目标, 这样的品味更是紧紧地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阅读目标第八条的规定。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味要有“目标”意识, 这个“目标”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本学段学生的阅读总目标。细言之, 阅读文学作品, 选择的品味对象应该有助于达成阅读目标第八条:“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 选择的品味对象应该有助于达成目标第九条:“阅读科技作品, 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议论文, 选择的品味对象应该有助于达成目标第十条:“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区分观点与材料 (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 , 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并通过自己的思考, 做出判断。”

教师的语言意识 篇11

关键词:幼儿语言活动 问题意识 培养 方式

引言

问题意识是促使幼儿在生活、学习中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幼儿早期语言活动中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其一种积极思考的习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新时期,培养幼儿早期语言活动中的问题意识是为了今后培养素质型学生学前教育的必然要求。笔者拟结合教育工作实践探讨在幼儿早期语言活动中培养其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技巧,积极引导幼儿提问

巧妙运用身边的场景,启发幼儿提问,就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有一次,笔者带孩子们去公园游玩,路过一处湖面正在冒泡泡,我就把这个发现指给孩子们看,有的孩子就问:“这里为什么会冒泡泡?”另一些孩子就回答:“因为下面有鱼。”有个孩子突发奇想的说:“但这里看不到鱼啊,可能下面有怪兽。”还有个孩子则说:“因为下面有生物。”大部分孩子不明白生物是什么意思,就问这个孩子:“什么是生物?”这个孩子自己也说不出生物的意思。然后我给孩子们解释了水面冒泡泡的原因,以及什么是生物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了幼儿对问题的理解,也引导幼儿慢慢学会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营造平等、开放的语言氛围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平等、开放、和谐的环境氛围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互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因此,幼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努力为幼儿语言活动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氛围,让幼儿在其早期语言活动中学会提问和质疑。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营造能够引导幼儿提问的语言氛围,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根据需要改变幼儿所处的外部环境,二是创设引导幼儿提问的语言场景。例如:笔者我曾给孩子们讲授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就在活动室里贴上了一些小朋友思考问题的图片,并准备了不少有关这个故事的图片,有反映乌鸦飞着感到口渴的图片,有乌鸦找到了一瓶水非常开心的,还有乌鸦喝不到水后非常着急的图片,有很多孩子看了这些图片以后,就向我发问“那乌鸦怎么喝水呢?”于是,我让孩子们开动脑筋,让他们帮乌鸦想想有没有办法喝到水。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有些孩子提出了是否可以把瓶子推倒,有些孩子提出了是否可以找一根麦管来吸,虽然有些方法并不一定正确,但是孩子们确实提出了疑问,并积极地开动了脑筋。

三、分析幼儿提出的问题,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

要培养幼儿早期语言活动中的问题意识,还要重视幼儿提出的问题,作为幼师要分析和反思幼儿提出的问题,关注幼儿的思考,从而提供适当的帮助和科学的引导。幼儿由于心智未发育完全,提出的问题大部分都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此类问题,而一般不会问“这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才能这样”。因此,幼师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先要分析幼儿为什么会提出此类问题,作出回答的同时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问题,提出质疑。有一次,笔者牵着一个孩子过马路,这名孩子指着马路边的红绿灯问我,“阿姨,这是什么灯?”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这叫红绿灯,而是问他:“你先告诉阿姨,这灯有几种颜色?”孩子看了以后说有“红、黄、绿”三种,我接着问他:“那为什么这灯会有三种颜色吗?”孩子就懵懂地看着我,于是,我就让他细细观察,使他发现,当红灯亮起的时候行人就不能过马路,当绿灯亮起的时候行人才能过马路,而黄灯是提示行人红、绿灯即将转变。最后,我才告诉孩子这叫做红绿灯,就这样,孩子就明白了它的用处。通过这个案例,笔者认为幼师在幼儿早期语言活动中要及时地分析幼儿的问题,根据幼儿提出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帮助幼儿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培养其问题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早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其智力发展和进一步学习至关重要,幼师应重视对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营造引导幼儿提问的语言氛围,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幼儿提问,同时还要分析幼儿的问题,关注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新生.幼儿问题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03)

2.王真东.关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1.(06)

3.劳荣勋.强化问题意识的思考与尝试[J].广西教育,2005.(Z2)

4.文喆.再说问题意识[J].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5.沈葵,吴文凡.人才的价值分析[J].江淮论坛,1988.(03)

6.林金炎.“三心二意”培養“问题意识”[J].四川教育,2006.(09)

7.张明红.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J].幼儿教育,2004.(07)

教师的语言意识 篇12

1 语境的定义及语境与英语口语语言意识的关系

我们必须明确此现状, 引导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意识, 学好这门语言。而学习语言的目的, 是为了运用语言, 而不是分析语言, 更重要的是在合适的语境中能够灵活运用。然而, 灵活运用需要我们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 运用不同的语言。语境是指话语或文字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上下文的关系, 简言之就是人们常说的语言环境。通常语言形式结合语境出现, 使学生更容易于理解、识记和巩固。语言学是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境在语用学的研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语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理解话语所陈述的内容是以哪种言语来表达的, 根椐相应的语境因素, 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达到交际目的。否则, 就可能出现语用错误, 使交际发生障碍。语言意识教学问题一直是国外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那么, 语言意识是什么?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它产生于人们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对有关词汇、句法、语篇或文化特征以及其功能进行反复不断地思考、分析和感知, 形成的逻辑思维。因此, 我们在外语学习的听力训练中提高分辨能力, 在阅读训练中加强阅读能力, 这些都是在语言实践中各种感官对刺激产生适应, 并逐渐改善感觉而产生的结果。由此可知, 口语语言意识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或从书本上学到的, 而是由学习者通过语言学习来的, 并掌握语言规律在一定的语境和使用中得到完善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在多元化语境下, 运用英语口语语言意识。

2 多元化语境下大学英语口语语言意识的剖析

就目前来说, 大部分英语课堂还是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主要表现为“哑巴英语”, 课堂气氛沉闷。另外, 我国学生是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 除每周几节英语课外, 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较少。这样的英语语言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基于这些情况, 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不仅影响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 而且会形成消极心理, 进而成为一种心理障碍, 就会影响学生的口语交际, 工作和生活。很多学者论述过语境多元化的问题, 他们认为, 多元化语境因素由世界知识、语言知识、集体知识、背景等构成的。因此, 我们尝试采用在多元化语境下增强大学生英语口语语言意识。那什么是多元化语境?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元化语境, 一元化语境指的是语言的环境, 人们会用语言的环境帮助理解词汇、语句或段落的意义。二元化语境指的是语言理解时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互动。三元化语境是对构成语用学的字词、语句、段落等的理解发挥积极作用。由此可知多元化语境的意义。值得可喜的是, 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采用了多元化语境下英语的学习方法, 对学生的口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也应从中认识到不足, 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综合分析, 多元化语境下大学英语口语语言意识的缺乏因素如下:

1) 语境因素:在正式场合, 人们所说的英语几乎接近标准英语;在非正式场合, 英语被口语化, 也被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另外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 我们应该知道, 在英语学习中总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完全脱离母语几乎是不可能的。

2) 教材因素: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均使用某一类的英语教材。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强调语言知识和英语词汇的积累等。然而, 目前国内的某些英语教材在设计上大多缺乏对学生英语口语语言意识的培养, 这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口语语言意识。

3) 教师因素: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纠正学生口语表达中语法错误及表达的意思等, 而忽视了对学生表意是否符合语境等语用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对学生交际策略运用的指导以及相关文化差异。

4) 学生因素:大学生急于通过英语等级考试, 而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大部分没有口试要求, 因此学生对口语不够重视。学生普遍缺乏真实的交际环境, 还有少数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怕开口、不敢开口, 更不用谈去培养和提高自身交际的能力。

3 如何发挥多元化语境下英语口语语言意识的功效

在语言交际中, 语境不限于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交往时的语境不是双方事先知道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 语境不仅局限于上下文, 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猜想、记忆和文化知识等, 这些都会影响听者对话语的理解。因此在多元化语境下, 充分发挥英语口语语言意识变得尤为重要。

1) 英语课堂中要注重学生的课堂交流, 有意识地引导、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互动活动, 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师可以从简单处着手, 比如要求学生用英语去描述自己的见闻和身边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去翻译自己听到的, 还可以用英语说自己所想的, 我们可以把自己想的东西用英语表达出来, 和朋友同学慢慢分享。这样, 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自身英语口语语言意识的能力。另外, 增强英语教师的策略意识也是有效的方法。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英语口语策略意识和话语技巧去影响学生。这样使学生有意识的用语言表达,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从而在多元化语境中提高学生英语的真实交际水平。

2) 利用多元化语境创设口语交际的方法。多元化语境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保证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情感交流的方式, 使学生放松心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减轻各种心理压力。让他们对英语充满兴趣。把自己融入到学习之中, 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同时分享自己阶段性的成果, 最终能够达到顺利的与人交往。利用多元化语境创设口语交际, 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 让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增强对教学内容的了解。教师应运用多元化语境与口语教学相融合, 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 关注学生发展的特点, 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及创造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最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取得交际的成功。英语口语交际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展现, 所以教师应带领学生在课堂中模拟真实的英语环境, 让学生亲身的体会英语的乐趣, 从心理上感到轻松, 用嘴充满自信的去说自己想说的, 这有利于英语的口语表达。

3) 立足课本, 扩展课本之外的知识, 重视第二英语课堂活动。英语文化是包罗万象的, 即便是在同一文化主题下不同的英语国家之间也会千差万别,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扩展课本之外的知识, 特别是有关文化性的教学, 更应该有所突出。然而, 学好英语口语, 培养英语口语语言意识, 绝对不能忽略、脱离文化背景。而且有必要在课外融入英语,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英语课堂的多元化活动, 如英语俱乐部、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广播、英语讲演比赛等,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掌握更多英语文化知识, 从而使学生运用口语的热情及在多种环境中善于自我表现。学生们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英语口语训练, 比如利用一些影视资料、网络博客和辅助教材等。这些都为学生进行英语口语训练提供了良好的英语平台, 提高他们语言表达的流利性,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提高了学生英语文化意识还增强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

中国的语言环境如今是多种多样, 互联网如此发达, 还有很多的外国电视节目、广播节目, 只要我们有在多元化语境下提高英语口语的意识, 学好口语并不再像学生想象的那样难了。然而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流利度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我校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 开展各种活动。在英语学习与口语实践方面, 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及氛围, 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流利度, 颇具成效, 使我们更加坚信继续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流利度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还需要不断探索和运用新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以帮助学生不断发展和提高口语流利度, 最后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 从而使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推广下去, 并使其发挥更好的效果。

当今, 人类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 它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成为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已毋庸置疑地成为世界语言或国际语言。所以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言意识的, 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的步伐刻不容缓。这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多元化语境创设口语交际为激活学习过程提供更好的语境,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这无疑让我们意识到在多元化语境教学的浪潮下, 务必认识到大学英语口语语言意识能力的重要性。第二英语课堂活动教学在口语教学方而的显著成效, 它给语言学习和语苦教学都开辟了广阔的视野。

摘要:英语是在多元化语境中发展和变化着的语言, 语言意识培养其实质是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它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范围, 而是多元化的, 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猜想、文化知识等, 进而分析多元化语境下的英语语言意识。为了研究多元化语境和口语语言意识的相关性, 需要发展学生个性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二英语课堂活动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增强语言表述的流利性, 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多元化语境,英语口语语言意识,口语

参考文献

[1]黄波.论英语意识的培养曲须植根于文化[J].外语学刊, 201O (2) .

[2]曾绪.语境在语用学研究中的功能与作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7 (4) .

上一篇:混凝土后压浆技术下一篇:教师如何应对教育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