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语言(共12篇)
教师语言 篇1
摘要:教师课堂用语贯穿课堂教学整个过程, 地位举足轻重, 但是目前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用语却存在着不规范、太复杂、语言形式单一和过于平淡等问题。本文提出应重视课堂教学用语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从规范化、简单化、多样化和夸张化四方面入手, 改善教师课堂用语, 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用语,规范化,简单化,多样化,夸张化,教学质量
学习英语的主阵地是英语课堂。在相对缺乏语言环境的条件下, 英语课就是孩子们最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了。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老师的课堂用语对语言学习环境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为了给孩子们提供较好的课堂语言学习环境, 提高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小学英语老师应重视课堂用语, 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自己的课堂用语质量, 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1 课堂用语规范化
课堂用语规范化包含两方面内容:
(1) 发音的规范化。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资源基本上都是来自书本, 而书本上的新单词几乎都是通过老师的口述来教授给孩子的, 所以老师的发音务求准确, 但是有时候教师会不知不觉犯一些低级错误。比如说英语老师在孩子回答完问题时可能会问一句“What (音译“沃特”) ?”。这句话和中文一样是升调, 所以很多老师就会把这句话中唯一的单词“沃特 (音译) ”中的“特”对应汉语中的第一声读出来, 还要拖一拖, 产生很重的尾音, 让人毛骨悚然, 浑身不自在。正确的读法应该是“沃”对应第二声, 略拖, “特”要读成轻音。类似的错误还有很多, 要怎么改进?我们英语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 多听原声, 多模仿, 规范自己的英语发音, 并在课后多总结。
(2) 词句运用的规范化。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师生互动通常是很多的。但在互动的时候, 有些老师就不自觉的冒出一些匪夷所思的“Chinglish”。最常见的是学生参与互动结束, 老师给予奖品, 会顺口说出“给你。”这句话在此时的场景中正确的英文表达应该是“It’s for you.”, 但是好多老师会不假思索地说出“Give you.”, 典型的中式英语, 严重误导学生对英语语句的运用。问题出在哪里?关键就是“不假思索”这四个字。相信很多犯类似错误的老师如果仔细思考的话会意识到这个错误。所以作为老师, 在备课的时候尽量细致点, 哪怕只是一句话, 也要仔细想好, 切忌误导学生。
2 课堂用语简单化
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说, 所教授的并非母语,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求在英语课堂上除了必要的语法讲解以外, 一律使用英语授课。但是教师面对的毕竟是小学阶段的孩子, 他们的英语语言理解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 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 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英语授课的时候尽量把语句进行简单化处理, 便于孩子们理解接受。比如简单的一个要求“请到教室前面来。”如果硬要死板地按照英语翻译来说成“Please come to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很多孩子就会茫然不知老师所云。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换成一种简单的说法:老师站在教室前面说“Come here.”, 这样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能够理解老师要求了。这是让课堂用语简单化的方法之一, 使用简单的同义句, 化难为易。让课堂用语简单化的方法之二, 回避复合句, 合理使用简单句, 化繁为简。有些老师, 尤其是新教师, 在课堂上会使用复合句, 虽然所使用的单词不难, 但由于句子本身比较复杂, 依然给孩子们的理解增加了难度。比如这句话“The boy sitting under the tree who is eating an apple is my friend.”。这个句子中没有什么难的单词, 但是即使是六年级的同学听到这句话, 理解起来也是很吃力的, 因为这个句子本身对小学生来说太复杂了。其实这句话完全可以分解开来说, 而不影响意思的表达:“The boy is sitting under the tree.He is eating an apple.He is my friend.”而且在这样的表达过程中老师还可以适当提问“Where is the boy?”“What is he doing?”等。这样一来, 不但可以让孩子们轻松理解老师想要表达的意思, 还可以创造给孩子们开口说英语的机会, 岂不是一举两得?
3 课堂用语多样化
课堂用语多样化并非让老师把普通话、方言和英语混合使用, 而是提出老师应合理使用身边的辅助设施, 改变在课堂上老师教学语言单一的现象。多样化手段之一, 合理使用肢体语言。这一点很多老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已经使用了, 包括笔者在内, 效果非常好。比如:在教授一组描绘外形的形容词, 包括big、small、long、short、tall、short、fat、thin的时候, 备课时教师可以给每个形容词都配上了一个手势, 在新授时, 有了这些手势的配合, 孩子们很快就理解了这些形容词的含义。此外, 教师还可以要求孩子们在学习这些词语的同时也拿出双手, 边读词语边做手势, 并添加一些游戏活动,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能帮助孩子们理解记忆新词语,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可见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了。多样化手段之二, 充分使用教材配套磁带和光盘。现在的英语教材都有配套的磁带或光盘, 无论是课文、单词或句型都可以通过它们导入, 而且这些音频都是由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录制而成的, 发音和语音语调十分标准。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配套资料, 适当替代我们自己的朗读。译林版小学牛津英语教材中年级开始每一课末尾都有语音教学的部分, 帮助孩子们正确发音。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 一律使用磁带播放, 让孩子们直接跟随磁带, 模仿它的发音, 模仿它的语音语调。孩子们跟读的同时, 教师也一起跟读, 久而久之, 不但孩子们的英语口语听起来明显纯正许多, 就连教师自己的口语也有所提高, 所以说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配套磁带或光盘, 提高教学质量。
4 课堂用语夸张化
课堂用语夸张化包含两个内容:
(1) 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 借助表情和手势, 对需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定夸张。比如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表示人体感觉的词语, 我们在教授这些词语的时候就可以调整我们的语气或音调, 再适当增加一些面部表情的变化,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tired, 可作气喘吁吁状, 无力地读出这个单词;hungry, 可作饥肠辘辘状, 饥饿地读出这个单词;happy, 可作蹦蹦跳跳状, 开心地读出来。这些利用表情和动作夸张的呈现方式, 比起传统的、单调的老师领读, 学生跟读,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气氛, 还是在课堂教学效果上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通过语音语调的夸张和表情与手势的夸张表现, 老师可以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使孩子们不但能够较好地理解单词的含义, 而且还会迫不及待地模仿老师,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的朗读操练中。
(2) 老师评价学生表现时适当夸张。当孩子们答对问题的时候要给予肯定评价, 以鼓励孩子的自信心。但是同样的词语, 以不同的语气说, 带给孩子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当一个老师很平淡地对一个孩子说“good”的时候, 孩子除了略感开心, 觉得终于答对了, 此外不会有任何想法。但是如果一个老师用很夸张的语气激动地对一个孩子说“good”时, 相信这个孩子会觉得他的回答不是一般得好, 表现是非常棒, 接下来认真听讲, 信心爆棚, 主动性大大增加, 随时准备再次回答老师的问题, 就变得理所当然了。这是放大的夸张。而当孩子回答错误的时候, 老师也可以根据需要对自己的评价进行一点缩小夸张, 很轻描淡写地说一句“It’s OK.”, 淡化回答错误带给孩子的挫败感和失落, 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作为英语老师, 我们应该认真组织好每一句课堂用语, 为孩子们创造有利的语言学习环境, 充分地激发孩子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持久地保持孩子们的课堂注意力, 从而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语言 篇2
说:“你再不能按时到班,就不要上学了。”甚至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这样痛斥那些“问题学生”。
但是平心静气地想一想,这些貌似坚决严厉,当时也很解气的类似“最后通牒”的话,只要一说出口,老师实际上已经陷入了被动地位,今后也难以避免令自己难堪的局面。
首先,从根本上来说,限于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学校管理规定,不可能仅凭任课教师或班主任一句话,就随随便便对学生处以停课、退学的惩罚。因此,最后你还只能让学生进班上课。但不管怎样,“说到做不到”,仍然无异于你伸手打了自己的嘴巴子。
另外,在老师这样的威胁恐吓下,学生他能心悦诚服,洗心革面,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吗?我看未必!现在的学生不仅自我意识极强,有的叛逆性、破坏性都很了得。像那些你认为“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那都是有“管它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能耐的主儿。说不定你的这些手段,他以前的老师早就对他用过,他已然“惯看秋月春风”了。虽然在学校家长的压制下,他暂时低下了倔强的头,但说不定“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已经把你放在他的对立面,正盘算着下次如何更隐蔽地把你气个“人仰马翻”。从此以后,你将时时感受到来自于他的敌视、轻视,甚至蔑视的眼神。在看似风平浪静之后,你又会感受到他,此即彼的胡作非为,愈演愈烈亦有可能。这对学生的成长,老师的心理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最重要的是,此话一出,影响绝非当事者一人。作为旁观者的其他同学,也许会有一部分跟你统一立场,坚决拥护;但也有一部分,有时甚至会是大部分同学,认为你是一个没有耐心,缺乏宽容的气度与爱心的老师。因为毕竟他们是同龄人,他们的心通常更近。他们会想以后自己如果犯了同样的错误,肯定也会受到如此“待遇”。在短暂的恐惧之后(也许这正是你“杀鸡儆猴”的用意),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厌恶与排斥。
如此“一言既出,三面受敌”,这种局面你怎么应付得了!失去了最广大学生的支持与理解,你以后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又如何开展得了!
这样一来我们只能永远对他们和风细雨吗?非也,佛家虽然讲究“菩萨低眉”,但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狮吼棒喝”有时更是会有出人预料的效果。关键要对事不对人,要让惩罚进入学生的心灵。对那些绝非故意,且属初犯大错,但平时又小错不断的学生,为了让他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妨一用。但是正如古人云:“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使用这种“通牒式”的语言,也要针对学生所犯错误情节,学生本人心理承受能力,和平时的表现而慎之又慎。
其实面对问题学生,我们必须得有一颗平等的宽容的心,充分信任他们,充分关心他们,让他们感觉到你是在真心渴望他们进步与成功。对他们的进步,无论是学习上、纪律上还是品行上的哪怕细微的进步,也要及时予以表扬肯定,让他们感觉到你时刻在关注着他们,给他们继续进步的动力与勇气,另外还要为他们创设展示自己才华和特长的机会和活动。例如让文笔好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作文竞赛,让体育好的多参加班级或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让有绘画特长的参与班级板报的设计,让口齿伶俐的主持班级文艺活动或参加辩论会等等。通过这些使他们的能力得以展现和提高,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承认与尊重,从而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当一个学生对自己的荣誉有了珍惜的感受,也就初步获得了尊严意识。
教师的语言技巧 篇3
关键词:语言艺术性 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199-01
语言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而言,是为了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动情、以情导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价值观。因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充实自己,更要在语言的技巧上下功夫,增强语言的艺术性、科学性来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1 教师语言的艺术性,要用微笑面对学生
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师生两颗心的碰撞,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培养者和被培养者的情感交流。在学生的世界观上看,伟大不是海,而是溪流。在他们眼里,教师的一份宽容、一个信任的目光、一声同情和劝慰就是伟大。心理学家赫拉别恩归纳出一个公式:传递消息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表情和动作。可见教师的语言艺术在传情达意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1.1 语言表述要有激励性
教师语言必须具有非常强的感召力和激励性,号召时要让学生听了以后,精神振奋,干劲倍增;抒情时,要让学生听了,如沐春风,心旷神怡;点拨时,要让学生低头沉思,豁然开朗。教师有两个任务,即教书和育人。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做人。教師讲话的激励性,那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在用词方面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有进步、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等等。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学生十分看重老师的肯定,一个眼神,一个亲昵的动作,一句肯定的话语,对一个学生,尤其是一个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却是春风化雨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十分重要。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忘了,时刻把微笑挂在脸上,把鼓励和肯定给你面前的学生,那是他们渴望的、需要的,你的肯定和鼓励,会换来学生12分的发奋和努力。
1.2 语言表述要生动形象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弦,振奋他们的精神,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一位语言学家这样说过:“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可以给人一种快感,干瘪的语言只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压抑,”在教学的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些受学生欢迎的、有威望的老师,他们的语言一定是生动形象的,也就是说一定是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听这样的老师讲课,学生一定会有一种乐此不疲的感觉,学习这门学科时他一定会手不释卷。教师的语言应该是雅中有俗、雅俗共存、交替出现。
1.3 语言表述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官协调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聚精会神地进入学习境界,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设计好每一堂课的结构,力求每堂课做到开头引人入胜,中间充实丰富,结尾留有余味。对于某些问题教师可以不直接阐明,而是选择适当的时机,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和提出问题,把矛盾摆在学生面前,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发智力,积极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师语言的科学性,做到语言的准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更多的是双向间的口语交际,是两个人或者更多人之间的对话。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遵循语言本身的一些客观规律。此外,教师的语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特点,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由直观的生活化语言到实践性的理性化语言。先从生活到教学,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再从教学到生活,从而实现能力的提高、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不断排除和修正不准确的感悟结果,形成正确的体验和感受,最终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
2.1 语言表述内容要充实
教师的语言表述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语言表述的内容涉及到学科知识以及为这些知识讲授服务的案例等。要想让我们的教育更具说服力,我们就必须有科学严谨的知识内容及体系,有丰富多变的生活案例。只有内容充实才能使我们运用的语言在传递交流信息时更令人信服。
2.2 语言表述要有逻辑性
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每一学科的知识处处充满辩证法,特别是理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叙述严密、论据充分,要有鲜明的系统性、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学生从教师逻辑性强的语言中对知识有一个清晰、透彻、深入的了解,那种罗嗦、自相矛盾、词不达意的语言要坚决摈弃。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对象来调节自己的语言节奏和语调,使声音抑扬顿挫、快慢适中、富有节奏感。节奏太快,会使学生来不及反应,信息难以接受,思维混乱;节奏太慢,又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干扰信息的接受。声音太高,反复刺激学生,会使学生产生烦躁情绪,影响接受质量;声音太低,如催眠曲,学生听起来吃力,兴奋中心难以形成,影响教学效果。
2.3 语言表述具体形象
俗话说:“牡丹虽好还要绿叶扶衬。”教师的语言表述除了要思路清楚、内容充实之外,要是语言生动感人有吸引力,还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具体形象,以增强其表达的效果。新课程的实施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这对教师的语言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心的契机。美国约翰·哈斯灵在谈演讲的趣味成分时说:“这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友好关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你讲得眉开眼笑时,他们也就主动参与思想交流过程。为了要做到这一点,你本人也不必成为一个喜剧演员,你也不要认为整个演说都得用笑料。但富有诙谐幽默的材料确实将牢牢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其实,教师的语言表述太阳也有一个幽默的问题在里面。生活是幽默的源泉,富有幽默感的人,善于用机敏的智慧、犀利的眼光、轻松的心情去理解生活,并用风趣的语言表达他对生活的评价,以不可遏制的欢乐情绪去感染听众。教师要深入生活,通过展现学生鲜活的事例,用幽默的语言描述生活的点滴,使学生在笑声中通过联想和判断,领悟其中深长得含义。
“教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身语言的独特作用,在语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上下功夫,或表述、或分析、或概括、或点拨、或探究、或讨论,让我们更好的运用语言,使我们的课堂闪烁智慧之光吧!
教师语言 篇4
一、杜绝“模糊”, 还教学语言科学性
(一) 规范准确的语言导入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要做到规范、准确. 数学语言如果含糊不清, 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造成歧义. 如“46减去10除以5得多少”这句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里学生可以列式为:46 - 10÷5, 也可以列式为 (46 - 10) ÷5. 这道题题意不清, 学生很难把握, 不同的理解导致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 结果也迥然不同. 如果把这句话改为“46减10除以5的商, 差是多少”或“46减去10的差除以5, 商是多少”, 学生则不至于出现歧义, 结果一目了然. 这说明讲究数学语言规范十分重要.
(二) 具体形象的语言生成
教师的口头语言要与肢体、图像等有效结合. 通过多种感官, 如听觉和视觉等的综合运用, 使学生有效地接收信息, 理解知识. 如教师讲解轴对称问题时, 可以利用教具或教师的两只手边说边演示. 通过演示, 学生便深刻理解了“对称轴”“完全重合”等概念. 另外, 教师还可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通过手势、动作、表情来引导学生,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从而帮助学生较快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科学严谨的语言组织
数学是一门具抽象性、逻辑性强的学科. 要让学生想学数学、学好数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也要严谨周密, 符合逻辑. 如有些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判断题: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很多学生都知道对, 因为老师讲过的, 为什么对呢? 学生却不一定知道. 如果老师上课时这样讲:长、宽都相等的长方形叫正方形, 正方形具有长方形的所有特征, 所以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这样回答理由充足, 逻辑性强, 学生容易理解, 也记得牢.
二、杜绝“琐碎”, 还教学语言启发性
(一) 扣人心弦的语言悬念
有悬念的语言对启发学生思维十分有益. 例如, 我们在讲“年、月、日”一课时, 开场白是:“看不见, 摸不着, 没有脚, 却能跑, 只见匆忙过, 不见奔回头.”通过这些扣人心弦的话使学生马上进入学习状态, 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也为新知的学习增添了一份乐趣.
(二) 别具匠心的语言趣味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得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几乎完全是凭兴趣去学习功课的, 他们往往对哪个老师的讲课有兴趣, 就喜欢学哪个老师所教的课, 反之则不感兴趣, 甚至厌学, 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教师的数学教学语言更应注重趣味性, 更应始终把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
(三) 发人深省的语言启迪
语言的启发形式要求教师的语言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启迪学生的智慧,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要含蓄,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要想使语言富有启发性, 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非常了解, 同时还要继续学习以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 最重要的是还要充分了解学生, 了解他们的思想、语言等, 以便自己的语言符合学生的口味, 提高学生的思维, 易于他们理解知识.
三、杜绝“枯燥”, 还教学语言艺术性
(一) 脍炙人口, 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 和平时的口头用语、书面语言截然不同. 因此, 教学语言要尽量通俗易懂, 尽可能地联系生活;要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要把深奥的知识简单化、明了化;要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 驱动学生的想象力, 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如在教学“直线、射线和线段”时, 对于“直线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 射线可以向一边无限延伸”这个难点, 笔者在设计上除了应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外, 还进行了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 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双手进行比画, 两只手伸得笔直, 可以延长出去, 穿过墙壁, 穿过地球, 甚至穿过宇宙外的线叫直线, 一只手伸得笔直的可以延长的线叫射线, 使得理解直线和射线是无限长的这一难点迎刃而解.
(二) 幽默风趣, 比喻恰当的语言艺术
风趣、幽默是教学语言的又一特征.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幽默细胞, 课堂教学语言要具一定的幽默性. 通过教师的语言, 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调节课堂气氛的效果.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是轴对称现象, 有一名学生说:“老师, 人也是轴对称图形. ”这位老师非常幽默、风趣地说:“假如人的左右两边所有器官、皮肤、头发……都一样, 那就是轴对称图形. ”同学们听了都哄堂大笑, 在一个假设、一片轻松的笑声中领悟了知识.
(三) 激励表扬, 恰到好处的语言评价
激励、表扬也要讲究艺术. 每名学生都渴望成功, 每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机会及时表扬、激励学生. 注意的一点是, 表扬时最好不要针对个人, 要对学生做的事情进行适当的评价, 避免简单、重复的“你真棒! ”“你很聪明! ”在表扬语上要推陈出新, 如在学生有出乎意料的回答时, 教师可以说:“你的解题方法很新颖, 其他同学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评价, 不仅表扬了回答正确的同学, 同时也激发其他学生的思考, 照顾到其他学生的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可通过目光、微笑、点头等行为对学生进行评价. 老师信任、赞赏、肯定的行为同样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教师要用亲切的目光控制整个课堂.
教师语言艺术 篇5
江油市诗城小学 唐以凤
摘要: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课堂教学语言则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中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教师语言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学语言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它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同时又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表现丰富,主要体现在教师语言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通俗易懂,抑扬顿挫,富有节奏,对学生有激励作用等。教师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刻苦磨练,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的艺术性。
主题词: 教师 语言 语言艺术
“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 ——斯大林(苏)《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课堂教学语言则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中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海涅(德)《法国的现状》。语言既有如此大的力量。那么,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在教师的职业生涯过程中,起着哪些作用呢?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又如何提高教师语言艺术呢?下面我将从这几方面谈谈自己对教师语言艺术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作用
1.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作用影响教学质量
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语言艺术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成功的教学无不得益于教学语言的功力,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在于他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注意和求知欲,使教学过程更加趋于科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取喻贴切、出言有章。如果教师不善言辞,讲起课来吞吞吐吐、语无伦次,正像“茶壶倒饺子”一样,那么即使是知识渊博,也很难完成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2.教学语言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
人要想在别人面前敞开心房,却痛感言辞贫乏,生活中很多伟大、重要的智慧都湮灭了,完全归咎于不能及时找到所需的表达形式。——高尔基(苏)《时钟》。无论教学手段多么先进,教学语言艺术的地位和作用是难以被完全取代的。因为课堂始终是一种弥散着语言的环境。在传统的、比较正规的课堂中,平均有70%的时间是教师在讲话。一般来说教师在进行教与学的语言活动时主要包括讲授、解释、讨论、提问、回答、复述、概述、修正或纠正等。在一些非正规的课堂中,学生活动的自由度较大,但言语活动仍是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
3.教学语言艺术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爱因斯坦曾经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它还影响着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首先,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反映着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口才”好的根源在于“脑才”好,会说在于会想。所以才有了叔本华的“谁想得清楚,谁就说得清楚”。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可以探知到教师的思维进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提高其思维能力的水平。直观描述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论概括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师的机言智语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师的语言观点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教师的语言材料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等等。其次,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还是榜样——教师给学生做出的运用语言的最直观、最有效、有声无形的榜样。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习惯与能力的影响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实践证明∶学生受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言之动性、言之生趣的教学语言的长期熏陶,就会逐步产生对语言的浓厚兴趣,进而掌握灵活运用语言的本领。最后,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因为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本身就可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使之从中获得审美感受、激发审美想象、丰富审美情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教学艺术家的语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声音清亮,具穿透力,听来十分舒服;语言丰富多彩,运用自如;简洁明确,生动形象,很有魅力;感情完全投入,声调的轻重缓急、高低快慢、抑扬顿挫的变化,总让人变得那么自然、那么优美„„他们的语言犹如诗歌语言一般的精炼,小说语言一般的生动,散文语言一般的优美,戏剧语言一般的传神等等。这优美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十分丰富的审美材料。学生在这种语言氛围的熏陶下,会培养起较强的审美能力,从而在“乐中学、学中乐”,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对客观事物有很深的感受和体验,并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语言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二、教师的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催化剂”,那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趣味性
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如果大胆地而有有分寸地引入歇后语、笑话、小幽默、小故事等娱乐手法点缀于课堂,可以使课堂充满艺术魅力。幽默是“兴奋剂”。它可以把人的思维调动到最积极状态,寓教于乐,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值得一提的是,再引用时要注意分寸,否则,会适得其反,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一定的“度”,超过了这个度,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2.启发性
启发性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官协调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聚精会神地进入学习境界,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设计好每一堂课的结构,力求每堂课做到开头引人入胜,中间充实丰富,结尾留有余味。对于某些问题教师可以不直接阐明,而是选择适当的时机,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和提出问题,把矛盾摆在学生面前,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发智力,积极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俗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力求把深奥的东西通俗化,把理论的东西实际化,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要做到寓理于事,深入浅出,举例得当,生动有趣,要善于应用联想、比喻、比拟、对偶、对照等修辞手法与科学语言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教师语言的通俗性往往和直观性相联系,所谓“直观性”就是应当形象、逼真、必要时辅以手势、表情和姿态,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如讲“前俯后仰”时,教师可用动作逼真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易于接受,便于理解和记忆,从而能提高讲授效果。
4.节奏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话也是如此。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腔调来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情感。高亢的声音表示激昂和感奋;柔和的声音表示温馨和愉悦;低沉的声音表示悲哀和哀婉„„使语言富有音乐诗词般的音律节奏和变化,讲者朗朗上口,听者愉悦轻松。生物学家认为,适宜的节奏作用于学生的神经系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教学语言的节奏过慢,学生的大脑会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状态,学生会感到不解渴;节奏过快,学生来不及全面处理信息,会造成消化不良,教师也会在“忙”中出错,造成知识“漏网”。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合理调节语调、语速,使教学过程和谐、有效。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理,把知识带进去。”
5.激励性
教师语言必须具有非常强的感召力和激励性,号召时要让学生听了以后,精神振奋,干劲倍增;抒情时,要让学生听了,如沐春风,心旷神怡;点拨时,要让学生低头沉思,豁然开朗。教师有两个任务,即教书和育人。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做人。教师讲话的激励性,那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在用词方面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有进步、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等等。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三、掌握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刻苦磨练,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的艺术性。
1.要吃透教材 “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维的衣裳”。语言功力以渊博的学识为基础,以真知灼见为根本,言之有理有据,道之确凿无误和言简意赅。说到底,艺术性教学语言来源于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和对事物本身的透彻理解。教师要吃透教材,自身思维明晰,逻辑分明,语言贴切,达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的境地。我深有感触,每次抄教案后去上课,总感到辞穷理屈,言不达意。认真分析教材,上课讲解时会心中有数,语言流畅。
2.要博众家之长 良好的课堂教学语言修养是各方面知识综合运用的效果,教师要向哲学家学习语言的深刻,向逻辑学家学习语言的严谨,向语言学家学习语言的规范,向数学家学习语言的准确,向文学家学习语言的生动,向诗人学习语言的精炼,向相声家学习语言的幽默,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通俗。只有这样,教师的语言储备才能丰富起来。
3.要苦练基本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寓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教学语言的获得,要经过长期的刻苦磨练。就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需要每位教师学习一辈子。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发生读错音,字不认识的现象,或者一篇课文,怎样读出感情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平常的积累与练习。
4.要有强烈的事业心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如果一个教师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他就不会拥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教师只有怀着对教学工作的高度热情,对学生深深的挚爱和对课程的浓厚兴趣,才能讲好课才能有利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发展。
教师的语言魅力 篇6
提问在课堂中无时不有,但在实际教学中提问的方法应当因人而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当多问“是什么”,例如:“你能告诉大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吗?”而对中等生应当多问“为什么”,例如:“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适用于长方形?”而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则应当多问“还能怎么想”。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能怎么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提高,也不必再为课堂纪律头疼。当然在提问的同时也要尽量注意语言艺术化、多样化,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灵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还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吗?”“可以把你的想法和我们一起交流吗?”其实只要我们教师多想想办法,让提问形式再多样一些,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老师显得亲切随和,好像是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勤于动脑,敏捷思维,积极配合,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注意多使用一些鼓励性、表扬性的语言,尽可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数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千万不要用一些侮辱性、否定性的语言,不但伤害了学生自尊心,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根本于事无补。在课堂教学中多用一些如“真棒!”“不错!”“太好了!”“你真聪明!”这样的语言。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学生,成绩起伏较大,但是很聪明。不了解情况的老师常向我这个班主任反映他上课不定神,喜欢做小动作,其实在我的课上我就发现只要他一回答对我的问题,得到了我赞许的目光,他总能很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而且还总是对回答错问题感到特别的惋惜。更让我感到可喜的是,有的时候他下课后还和其他同学交流上课他回答错的问题。还有这样一名小女孩,因为多种原因,虽然现在已经上五年级了,但她的数学能力还只是二年级的水平。她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回答不完整或回答错误,虽然我心里有时会想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但我从不对她说“不对!”“真笨!”。而是鼓励她“很不错,虽然你说得不是很准确,但老师已经知道你在思考了。”“很好,虽然只说对了一半,下次再多思考一下,争取能说得完全准确”。在课堂上多用这样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可以让学生深受鼓舞,从而培养起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与此同时整个课堂也显得轻松和谐起来了。
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表扬学生,教育有时也需要适当的批评。但我们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也应注意批评的艺术。在课堂上我通常将批评处理得幽默化了。这样既能提醒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又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其实是一举两得。今年刚过完寒假,班上有些学生上课不太专心,课堂纪律不好,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说“怎么春节都过去这么久了,还有人在课堂上热热闹闹的拜年呢?”如此一说,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短暂的笑声后,学生的注意力也都集中了。我达到了批评的目的,纠正了不好的课堂纪律,学生也没有反感,可谓两全其美。
谈谈教师语言 篇7
一、教师语言修养的必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关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具有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天职。教师的神圣使命, 主要靠语言来完成。可见, 一个合格的教师, 不但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还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有了这样的基本功, 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形象生动的比喻、幽默诙谐的演说, 就会象磁石一般地吸引着学生, 使学生思维勃发, 入情入境, 如醉如痴, 产生心灵的共鸣, 陶醉于知识的海洋。
时代的发展, 国际的竞争, 向教育提出了二十一世纪要“提高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的目标要求。语言既然是信息的载体, 是交际的工具, 那么, 时代所需的人才素质, 也必然包含着语言素质。因此, 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 也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推广普通话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义务教育法也规定:“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 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 各级“推普”部门采取积极措施, 如举办普通话语音培训, 开展普通话等级测评, 进行普通话达标评估等,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 普及、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 教师必须认真落实“推普”法规, 积极学好普通话, 努力提高语音水平, 带头推广普通话, 使之成为教学语言、校园语言、社会语言。
二、教师语言的基本特征
教师的职业特点, 决定了教师语言的基本特征。如:
1、语言的教育性
教育的成败, 关乎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邓小平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因此, 教师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把思想教育寓于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之中, 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 坚持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育人方向。
教师语言的教育性, 在于给学生以启迪, 激励学生向着积极、上进、健康的方向发展,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师语言的教育性, 不是训斥、讽刺、挖苦、谩骂学生, 更不是体罚学生。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一言六月寒。教师的语言, 是滋润学生心田的春雨、甘泉。教师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育人氛围。
2、语言的科学性
教师语言的科学性是由教育教学内容及方法决定的。当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时, 用语必须入情入理, 符合客观实际, 讲究方式方法。批评要讲求证据, 多几分耐心, 多几分爱心, 把自尊、自爱、自我调整的权利留给学生, 教师只作引导、点拨、激励;当给学生上课或辅导时, 用语必须准确、简练、得体, 以精当的语言表达知识的内涵, 揭示科学的奥秘, 切忌语言含糊, 模棱两可, 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知识系统, 有不同的科学语言。如:“0”这一符号, 语文教师把它讲成一个拼音字母, 数学教师把它讲成一个数值, 化学教师把它讲成一个氧原子, 音乐教师把它讲成一个休止符……这些讲解, 符合学科特点, 具有科学性。
3、语言的规范性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教师语言的规范性, 首先是普通话语音的规范。教师要说一口流利或比较流利的普通话, 做到吐字准确清晰, 语音高低快慢适中;其次是语法规范, 做到用词恰当, 句子完整, 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语言要适度得体, 避免生搬硬套、语句不通、颠三倒四;第三要注意语言美。使用文明语言、健康语言, 切忌语言粗俗低级, 有损教师形象。
只有规范的语言, 才能正确地表情达意, 才能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 才堪称为“魅力语言”。
4、语言的情趣性
情趣是语言的魅力。教师的语言应生动形象、幽默清新, 充满情趣, 富有感染力。“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 教师要“以情唤情, 以情感情”, 用充满情趣的语言去唤醒学生, 感染学生。
“文章不是无情物”。古今中外的多少名著名篇, 无不浸透着作者的观点立场, 无不倾注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教师, 特别是语文教师, 要善于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有色的语言, 生动地传达给学生。悲的, 能使学生声泪俱下;喜的, 能使学生忍俊不禁;美的, 能使学生心向神往;丑的, 能使学生深恶痛绝。
当然, 教师语言的情趣性, 是建立在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基础上的。它不同于戏剧演员的唱念做打, 也不同于相声演员的说学逗唱, 我们不能为了情趣性而故作姿态, 哗众取宠, 忘记了教师言谈举止的庄重性。
5、语言的特殊性
教师语言的特殊性是指教师的体态、衣着、板书等。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但它对于教师有着特殊的意义, 它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育人”因素。教师的衣着仪表、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板书批语等, 无不包含着教师的气质修养、审美情趣, 传达着教师的思想、情感。这种“无声的语言, 有时比有声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做到着装整洁得体, 举止端庄大方, 书写美观规范。
三、教师怎样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1、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于漪教授说过:“言为心声, 练语言实际上是练思想、练思路、练情操”。
鲁迅先生说, 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 从喷泉里流出来的是水。
思想决定语言。教师要爱岗敬业, 热爱学生, 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境界。这样的教师, 才会襟怀坦荡, 无怨无悔, 其语言才会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光彩照人的。因此, 要提高语言水平, 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2、提高专业知识修养
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与他的文化素养密切相关。教师要掌握所任学科的系统专业知识, 还要广泛涉猎, 博览群书, 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了广博的知识, 思维才会敏捷, 语言才会准确、精彩, 才会运用自如, 游刃有余。
3、提高语言技能修养
语言技能主要指发音技能和修辞技能。音准, 是语言技能的基本要求。要做到音准, 就必须掌握普通话语音知识, 懂得元音、辅音的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 懂得“四呼”、“四声”及各种“音变”知识。流畅, 指说话自然流畅。要做到流畅, 就要不断积累丰富的词汇, 懂得一些语法、逻辑、修辞方面的知识, 掌握一些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说话技巧。另外, 还要研究自己的方言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差异, 会进行方音辨正。毛泽东曾说:“语言这东西, 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 非下苦功不可”。我们要勤学苦练, 日积月累, 才能说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8
一、教师的课堂语言
教师的舞台是课堂, 是三尺讲台。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课堂语言面临着更严格的要求, 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精练、不重复、不啰唆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对专业知识进行不断的研究与理解, 力争吃透、吃准教材。尤其是理科教学, 就必须对概念、性质、定理, 做到先深度把握, 然后精准提炼, 最后通俗解释这三步, 让学生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比如, 在教学如何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时, 教师总结了这样几句话:“大大取大, 小小取小, 大小小大中间找, 大大小小找不到。”这样几句顺口溜, 既愉悦了课堂气氛, 又简化了知识, 可谓一举两得。多年来, 这样深入浅出的例子很多, 使枯燥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趣味化。
(二) 教师语言要幽默、风趣
幽默是生活的调料, 是人类智慧的火花, 是属于艺术性的口语。课堂上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 能活跃气氛, 又能处理突发状况, 还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不喜欢没有幽默感的教师, 反之, 有幽默感的教师, 会自我解嘲, 会转移冲突, 运用智慧巧妙地教化学生。
(三) 教师的语言要有激励性
我想大家都听说过“皮革马利翁效应”, 正是因为教师的一句中肯的表扬或对学生未来的肯定, 左右了学生的情绪, 影响了他的一生。所以教师对待学生犯的错误, 不应是简单粗暴的指责或带有贬低甚至是歧视性的语言, 这样只会使学生更紧张, 甚至思维停滞, 也会拉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举个例子来说, 课上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的答案呢?即使学生回答错误, 教师若能和蔼可亲地对他说:“没关系, 你的答案虽然与本题有些出入, 但思考问题的角度很新颖, 继续换一个角度试试?”这样学生就不会尴尬, 反而会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可见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才能促进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师语言的表现形式
(一) 肢体语言———无声的沟通
语言是表达情感的工具, 肢体语言也是一样。教师不经意的一个手势, 一束目光, 一种表情都会影响学生, 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微妙的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 都在向学生传递着信息。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讲究肢体语言的艺术。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信息的效果等于7%的文字+38%的声调+55%的面部表情及动作,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肢体语言的重要性。那么, 教师应如何正确运用肢体语言呢?
首先, 面部表情要尽可能丰富。教师的喜、怒、哀、乐都体现在面部, 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关注度。所以教师应不吝啬笑容, 给学生一种自然、亲和、明朗、宽容的感觉。
其次, 眼神反应教师心境。研究表明:教师注意学生的次数, 与学生注意力提高成正比例。教师常用的眼神方法有三种:一是环视, 针对全班的学生。比如, 起立时, 教师应首先以一种标准的姿势站好, 同时双眼环视全班所有学生, 要让每一位学生感到教师目光中的温暖和严肃, 同时学生也会自查自纠自己的姿势是否标准。二是专注, 这时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技巧。人们都说:“一心不能二用。”但教师在授课时就必须“一心二用”, 即授课的同时用眼角的余光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听讲状态, 发现违纪行为, 可用眼神注视5秒钟的方法, 让他们收敛并改正。三是虚视, 即似看非看法。一些平时一些表现较好的学生在搞小动作, 他们自尊心很强, 教师可采用看此处而言其他的方法, 点醒他。
最后, 运用手势要适当。比如, 课上气氛过于活跃, 学生积极发言, 开始乱说一气时, 教师可用一个“暂停”的手势, 来制止学生。一个“举手”的动作比千呼万唤更能传情达意。做手势动作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 双臂离开身体, 自然、大方。 (2) 不做手势时, 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 (3) 手势应多变化, 但不能太频繁, 否则学生会眼花缭乱, 事倍功半。 (4) 避免自己习惯性的小动作。
总之, 优秀教师要利用三尺讲台, 尽情展现语言魅力, 恰到好处地使用体态语言, 让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二) 文字语言———师生零距离
与学生沟通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所以教师不妨尝试非见面谈话式的沟通方式。
方式一:作业批注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 教师在批阅作业时也应与时俱进, 不能单一地只体现“对”与“错”, 而更应关注学生作业心理的健康发展。由于课时限制和学生人数较多, 我们不能做到每一个学生都面批面改, 所以, 作业批注是表明教师对学生作业评价的直接而有效的方式。
一则好的批语, 应有充实的内容, 语言优雅精致, 形象鲜明生动。一则好的批语, 就是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一份珍贵的礼物, 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久久不能抹去。
方式二:试卷批阅
素质教育, 提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的考试分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整体情况, 所以教师对于学生试卷的评价不能片面地因分数的高低而一锤定音。试卷上不能只有学生的分数, 应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 个性差异, 在试卷的空白处, 写上内容简洁、言辞亲切的评语。比如表扬性评语:“你的解法真妙”“你真聪明”“你思维敏捷”“祝贺你, 又一次取得好成绩”“再接再厉, 继续努力”。期待性评语:“失败并不可怕, 怕的是失败了就不敢站起来”“不怕差, 就怕不用功”“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付出终有回报, 再接再厉”提示性评语关注学习中的错误:“马虎不改, 难有作为”“数学计算应一丝不苟、慎之又慎”……在这些激励的话语中, 学生既可以直接感受到师爱的暖流, 更可以激发自己继续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方式三:小文章———大舞台
我会时常记录我与学生相处的点滴, 放到班级开辟的“心灵园地”展示出来。一段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定能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 走进学生的心里, 让学生借助我的文章读懂我的良苦用心, 增进师生感情。
教师虽然不是演讲家, 也不是语言学家, 更不是演员, 但是教师却游走于这些角色之间, 他们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一个在舞台上, 一个在讲台上, 一个是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 一个是面对全班的学生, 他们都肩负着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重任。希望教师都能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用完美的语言艺术重塑自己的教育人生!
摘要:教师教育学生, 从事教学活动, 要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 通过说话教育愚者, 赞誉智者。
关键词:课堂语言,肢体语言,文字语言
参考文献
[1]周明华.教师基本功的修炼[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2.
[2]郭启明.教师的语言艺术修订本[M].语文出版社, 1992.
谈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9
第一、严格的规范性。规范性是指符合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语文教师还担负着学生语言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规范性显得十分重要。
语言的规范性包括语音规范,词汇规范,语法规范和修辞规范几个方面。教师口语在语音方面要求使用普通话标准语音,做到发音清晰,吐字准确。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四川方言区,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有的教师平翘舌不分,有的教师把“机械”读成“jījiè”,这些都是违反语音规范的表现。对语言中出现的一些尚不稳定的新鲜词、洋词也应持慎重态度。语法方面要求符合普通话规范语法,力求避免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失调等不规范现象。不用方言语法,如不把“请坐下来”说成“请坐起来”。修辞方面,要求符合语用习惯,避免用词不当、重复罗嗦、生拼硬凑、前后矛盾、不合语体等。
第二,明确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运用不同的语言,即因材施教的意思。它要求对不同的教材内容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还要具有灵敏性和随机性。
第三,鲜明的教育性。教师的语言必须鲜明地反映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能以思想充实的语言武装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心灵,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他们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一代新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要把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感情灌输到青少年一代的心中。在中小学教育中,渗透着感情的道理更能激励青少年学生。娓娓动听的故事,扣人心弦的英雄事迹……远胜过干巴巴的道德说教。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恰当地用富有教育性的语言,把思想教育巧妙地渗透在知识教育之中。
第四、富有启发性。所谓启发性,是指教书的语言能诱发学生思考,并让他有所领悟。启发性包含着三层意思:
一是发展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有“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教师贵在开导学生思路,切不可越俎代庖,先把结论交给学生,而是鼓励见难解疑,思索争辩,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细心捕捉,及时点燃处于朦胧状态的智慧火花。教者不能代替学生领会运用知识,只有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在智慧的峰峦上不断攀登,经过他们自己的思考咀嚼,才能够化为他们自己的精神财富。启发要抓住关节处,还要善于“引渡”,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活跃思想、开拓思路及发展思维的目的。例如:讲授《陋室铭》时,一位学生发表意见说:“作者因官场失意而整天‘调素琴,阅金经’这种生活实际上是虚度年华,从这点上看,他就不‘德馨’了。”学生们议论纷纷,这时我提示到:“这依据要联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句去理解。”片刻之后,他们终于明白作者厌恶的是那庸俗的歌舞笙萧,灯红酒绿的腐朽生活,厌恶的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应酬,他以弹琴看书为乐,可见其志趣高洁。
二是激发感情。以情感人是语言教学的特点之一。讲台固然不是舞台,教师也不是演员,但教者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其态度必然是冷漠无情的,不能感染学生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充分借助于教材的形象魅力,吸引学生细心体验和品位其中的情思,以陶冶他们的情操。为激发学生感情,教师的语言声调抑扬顿挫要得当,轻重缓急要适宜。真挚的感情、和谐的语言美才能扣击学生的心灵,敲开他们的心扉,把他们感情的琴弦拨响,引起共鸣,全神贯注地进入作品,把美感种子深埋在心里。
三是富于想象。教材的确有不少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教师的任务就是在作品和学生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通道,架起由此及彼的桥梁,寻找与学生生活的相通点,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增补想象作品所提供的生活画面、形象、形态和意境等等,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让学生能张开想象的“双翅”漫游中外,在历史的长河中跨越古今。高明的教师善于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心弦合拍,开阔视野,想象不断丰富。这对培养审美情趣,创造美的才能,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五,及时的反馈性。反馈性就是教师把储存的信息输送给学生,必然引起学生反应,表现为把教师输入的信息效果如何再反印出来。由于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这要求教师能够很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及时反馈,因势利导。如果教师不注意反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教师的语言信息,置学生输出多寡而不顾,一味地死板地照既定“作战方针”搞下去,那就必定造成失误。因此,教师要有明锐的观察力,善于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都能透视出他们的思想,迅速做出判断,及时进行调查。可见,教师的反馈能力是教师修养和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
英语教师课堂语言探究 篇10
教师课堂用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活动所使用的语言, 英语教师课堂语言主要可以分为讲解语言、指令性语言和评价性语言。讲解性语言;教师主要用来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比如教授生词、课文、语法知识等。讲解过程中必不可少会涉及一些英语术语用语, 比如单词的词性、句子成分相关术语和语法术语。指令性语言: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各种语言任务, 就需要用指令性语言来组织。其次, 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某些交流也属于运用指令性语言的范畴, 如教师要让学生看黑板、布置作业等。评价性语言: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 教师要对任务作相应的评价, 特别是表扬。这些都需要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和较宽阔的知识面。
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的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语言的质量和数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语言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组织教学上, 同时也体现在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中。体现在组织课堂课堂教学上是因为教师话语是否合适直接决定了教师实施教学计划的成败;体现在语言习得上是因为教师话语是学生接触到的最主要语言。
优秀的课堂语言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 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教师用英语组织课堂, 必然会要求学生仔细听讲, 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其次, 激发学生使用英语的渴望。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进行了知识的摄入, 有效的摄入是进行语言输出的必要准备和保证。再次, 为学生运用英语提供可效仿的资源。中学阶段, 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在学校、在课堂上实现和完成的, 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课堂语言, 甚至是语音和语调。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课堂语言的准确性。最后, 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一位英语教学专家曾经说过, 一个中学班级里如果个别学生英语听力有问题, 那可能是学生本身的问题, 如果这个班级里一半以上的学生听力都存在问题, 那么英语教师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必须要反省自己的课堂用语。
二、英语教师课堂语言存在的问题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英语教师的课堂语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质量问题
许多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及课堂活动的选择、安排非常重视, 却对传递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教师语言的了解、准备、策划较为忽视, 造成教师在课堂语言的使用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 没有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语言以营造活跃的课堂语言环境, 降低了教学效率, 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1. 语言不够准确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的样板, 要想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良好习惯, 教师首先应当给学生作出榜样。虽然口语不能像书面语那样严谨, 出现不规范的句子是常有的现象。但是作为语言教师, 在课堂上对学生反复强调的基本语言规则, 自身就应该以良好的语言习惯为学生作示范。
另外, 有些教师由于本身英语素养较低, 课堂语言表现出较明显的中式英语痕迹, 严重影响了课堂中师生的交流, 阻碍了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有些教师的课堂用语过于冗长, 明明可以用一句话表达的, 偏偏说上一大段, 学生听得云里雾里, 最后还是不知道教师想表达什么, 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果学生经常置身于这样的语言环境中, 那么他们摄入语言的准确性就不够, 就会影响到他们英语学习的动力, 教学的效率也会因此降低。
2. 语言难度适中
教师课堂用语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定, 既不能太容易, 又不能过难。当然, 这其中也有个度。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提高课堂用语的难度。有时候, 教师要有意识地降低课堂语言的难度。比如, 学生没有听懂教师的问题, 教师应该用更浅显的语言再表述一次。再如, 在教授生词、术语和语法时, 教师要设法让枯燥、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接受。
3. 课堂用语随意性大
课程标准提倡, 为了使学生的英语与客观事物建立直接联系,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要尽量使用英语。有时教师使用课堂用语时随意性很大, 很多指令性的语言都用中文表述, 如再读一遍。”“打开书, 翻到……页。”“现在我们开始做练习。”这样不利于学生养成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语言习惯。
(二) 数量问题
1. 教师语言过多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尤其在上复习课, 练习、试卷讲评课时, 基本上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以及教师写、学生记的形式为主,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也很少。通常情况下, 学生上英语课只需带笔和纸, 听听写写就可以了, 几乎没有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 更没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 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认真听讲而很少参与教学过程。课堂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际, 不利于学生语言的学习。
2. 无效语言多
有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经常使用口头语。如ok, yes, well, right等词, 还有的教师经常问无效问题, 如Yes or no?Do you understand?Do you know?Are you clear?可以肯定地说, 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往往都是Yes。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具体情况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某些知识点, 或是否还需进一步讲解。语言是活的, 关键是如何使用。
3. 英语运用较少
有的教师, 不太喜欢用英语组织课堂, 课堂英语仅局限在很少的情景中。有些教师索性完全用母语来组织课堂教学。还有一些青年教师对多媒体依赖性太强, 把要说的话全部写在PPT上, 这样本来是要求学生听的内容全变成看的了。长此以往, 学生的听力是要出问题的。
(三) 反馈方式
1. 忽略评价
英语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回答正确, 教师不予表扬, 而对于学生回答时出现的语法、语音、用词方面的错误却急于纠正, 甚至会中断学生回答过程的现象。
2. 评价用语单调乏味
语言的表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同, 教师的评价语也应有层次变化。老用一个词, 老唱一种调, 语言就会乏味, 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不利于学生的口语发展。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千篇一律的用语。如表扬学生时, 在任意一种场合都用Good!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不同的, 所以教师的课堂用语也应该有所不同。例如, 对学生的回答作肯定的评价时, 教师可以用That’s it.That’s right.Good!Very good!Exactly!Great!Great job!Well done!等。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 教师使用不同的课堂语言。这样, 学生才会因为得到一个中肯、客观的评价而受到激励和鼓舞。
三、如何提高课堂语言的质量
教师课堂用语质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用语的重要性, 要意识到提高自身课堂用语质量的必要性, 同时要有信心自己一定能提高课堂用语的质量。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课堂语言的质量。
1.提高认识, 虚心学习
用英语组织教学,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 有一定的基础。主要需要解决的就是要在思想上重视它, 注意课堂用语的系统性、规范性、交际性和针对性。对于口语有一定困难的中老年英语教师来说, 用英语组织教学, 首先要消除自卑感, 在实践中树立自信心。在此基础上, 日积月累, 逐渐达到熟练的境地。
对于每一位中学英语教师来说, 课堂用语所追求的不是最好, 而是更好。如何提高英语教师的口语表达有以下几个途径:首先, 的要向书本学习。不读一些专业的书籍和刊物, 不熟悉一些课堂用语词汇, 课堂上就会出现讲“外行话”的现象。其次, 要向他人学习, 向那些课堂用语讲得准确、流利的教师学习。特别要争取机会多听外籍教师的课, 注意他们在不同的课堂情景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还可以有目的地收看教育电视台播放的优秀课例, 注意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揣摩其课堂语言特点, 从中吸取养分提高自己的课堂用语水平。除了虚心学习, 还要大胆实践。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来。只有这样, 教师的课堂用语才会规范、流畅、富有变化。
2.坚持使用英语组织课堂
“坚持就是胜利。”有的教师, 特别是不习惯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师, 要提高意识, 多尝试、多准备, 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有的教师, 虽然口语很好, 但为了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 就尽量减少用英语组织课堂, 结果形成恶性循环, 学生的英语能力越来越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也要坚持使用英语教学, 虽然开始的时候效果不好, 但可适当降低难度,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与学的能力。
3.反思自己的课堂用语
教师可以录下自己的一节课, 课后进行分析。这样做能够有助于发现哪些话语提供了有效输入, 哪些话语应该回避使用, 从而提高教师语言质量。教师对于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要反思, 不断审视自己在课堂上到底说了什么, 效果如何, 学生回应情况如何等。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邀请其他教师听自己的课, 帮助自己分析教师语言的得与失。“旁观者清”, 有时候教师自己由于处在“局内”, 对自己的课堂语言习以为常, 而很难发现其中的不足。这时候, 请同事来听课, 集中听自己的课堂用语, 课后及时进行分析和研讨, 实现共同提高。
4.多积累, 多准备
“不打无准备的仗。”要提高自己的课堂用语, 英语教师不可能完全依赖他人, 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努力。精心备课是主要环节。在备课时就要对自己的课堂用语作充分的准备, 既要备自己, 也要备学生。如果能在每节课前都想好如何布置任务, 如何表扬、激励学生, 而且把要说的话都写下来。就能做到表扬学生的语言非常丰富, 学生听后感觉很新鲜、很真实, 觉得教师的确是在激励他们, 英语学习的热情自然就会提高, 并期待下一节英语课尽快到来。
5.缩短教师讲授时间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如果教师滔滔不绝, 那么学生开口的机会就很少, 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对课堂教学的分析表明, 当前大多数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他们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减少教师语言的时间, 达到让学生多说的目的。
6.采取积极反馈
大量的研究表明, 教师在给予积极反馈时, 不仅能使学生知道他们正确地完成了任务, 同时还能通过赞扬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在作评价与反馈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避免使用完全否定的评价结构, 避免使用谴责与直接批评等手段, 通过适当地转换语言形式, 达到良好的反馈效果。积极、肯定的反馈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所以, 教师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 应该提供信息性反馈, 从而有意识引导学生自我修正。教师的反馈应该为学生创造自我修正错误的空间和时间, 逐步培养他们自我修正的能力, 进而提高英语水平。一般说来, 教师应多提问能进行语言练习的展示性问题, 而且教师要均等地向每位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通过展示性问题的提问,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的信心。同时, 追问式提问方法也是一个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的很好的提问技巧, 它的主要技巧在于不轻言放弃, 即不轻易让学生放弃回答问题, 而是再接连问几个有关的问题, 也许第一个问题学生感到困难, 而后面的问题却能轻易回答出来, 达到了使学生参与课堂语言活动的目的。
英语教师课堂语言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 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学习都至为关键, 甚至教师课堂语言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 因为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通过教师话语才能得到有效传播, 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话语是学生可理解输入的重要途径。研究英语课堂教师语言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养, 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改进课堂教学质量, 进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卫族.中国人使用英语常见错误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3.
[2]Donald Freeman and Jack C.Richards语言教学中的教师进修[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张卫族,
教师如何运用语言艺术 篇11
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是达到教学清晰美的主要途径,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桥梁。教师只有十分准确地利用语言传递信息时,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得到最大满足,并产生审美快感。规范准确的语言,首先是标准的普通话,说准普通话的音韵调,切忌讲方言。有的教师一讲普通话就脸红,就不自然,而且容易卡壳,原因在于这些教师平时老爱用方言交谈,没有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课堂上,教师若是用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恰到好处的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学生自然会喜欢你、亲近你,会自觉自愿地按你提出的要求做,教学效果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其次是指在课堂上要尽量比避免使用口头禅,如“这个、这个”“那个那个”“嗯”“啊”等等。再次是语法的规范性,在用词上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正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思想、感情。课堂上,一旦语病百出,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可能动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老师的威信也会大大降低。
二、丰富、细腻,具有情感性
“言为心声”, 饱含真情是教学语言的魅力之源。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倾注了作者大量的感情和心血。动之以情,传授高深的感情,就是语言教学的特征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可以说声发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只有注入真情实感的教学语言,才能产生像磁石一样的吸引力,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师生心灵的共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当课文中无声无情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时,学生便会有“如出我口,如出我心”的感受,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透彻了。如讲《最后一次讲演》《海燕》等课文:应情绪高昂,表现出闻一多的拍案而起和海燕的勇敢豪迈;讲《背影》《春》等散文,语言要形象传神,情真意切,具有抒情色彩。有时讲一篇文章,感情也要起伏变化,力求情随调移,依文而定,恰到好处,用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 。
三、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
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在于教师能否善于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探寻知识、掌握知识的强烈愿望。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积极的启发性,含蓄且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语言的生动性,主要是指语言灵活多样,新鲜别致,活泼动人。它要求语文教师善于用诗歌、散文一般的语言讲课,娓娓而谈,如行云流水,柔美舒缓。语言的形象性,是指教师要善于用比喻和夸张,结合课文进行联想和想象。这样既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语言生动、形象了,课堂才有趣味;有了趣味,才能促使学生专心听讲,才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打开他们心灵的门扉。
四、风趣、幽默,具有趣味性
哲人培根说,善谈者必善幽默。缺乏幽默是悲哀的,即便是在课堂上也是如此。尤其在当今这个日益青睐口才,崇尚幽默开放的社会里,幽默感更应在教师的语言修养中占有特殊的一席之地。教师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的的确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轻松自然,有趣可笑,它往往不直接揭示问题的实质,而是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比起直露的语言来,它更具有启发性,更能为人接受。教师把幽默的语言运用到课堂上,能够保持学生大脑的兴奋性,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紧张和疲劳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幽默的语言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类比、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幽默既引人入胜,妙趣横生,同时又启发思考,令人回味。
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初探 篇12
在《纲要》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对师生关系有了重新认识, 并给自己重新定位, 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学习行列, 成为幼儿忠实的、有能力的伙伴。 语言之所以能够打动人的心, 完全在于它是一种心声, 是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 教师只有把对幼儿、对教师职业的爱, 用发自内心的真情, 充分溢于自己的言表, 才能注情于声、以声引人、以情动人。 只有通过包含慈爱、信任、朴实、动人的语言, 才能感染孩子, 拨动孩子的心弦, 在孩子内心引起共鸣, 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在设计活动时, 教师应明确《纲要》有关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要求, 掌握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要求, 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经验、认识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 及时根据幼儿的反馈情况, 调整计划、教案及自己的教育行为, 以赢得幼儿积极的配合和回应。 在日常生活中, 要为幼儿提供支持和鼓励, 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 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他们在宽松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获得有效的语言经验。 如教师应经常说:“我和你一起来, 好吗? ”“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没事, 你来试试, 如果需要帮助就和老师说。 ”“你想玩什么? ”等等, 不能常用“你应该这样做。 ”“你这样做不对。 ”“那不行! ”“你不可以。 ”等, 这样会在有意无意中扼杀幼儿的自我创造力。 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 应多使用平等、民主的语言, 如告诉他们“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 在与幼儿交流时, 我们还要面带微笑, 并伴有弯腰、下蹲、抚摸、拉手等动作, 让幼儿感觉到教师和自己是亲切平等的, 师生交往如同伙伴的交流, 使幼儿敞开心怀, 自然不拘谨。
二、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信心
《纲要 》 把培养幼儿 “想说”、“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作为语言培养的目标;把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作为艺术教育的目标等, 体现了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予以充分尊重。 但是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幼儿在思维方法和动手能力上的限制, 他们在学习中必定会遇到许多问题。 因此我们要注意体察幼儿心中的疑惑, 理解幼儿的失败, 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支持, 让幼儿有安全感, 并产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如幼儿感到灰心与失望时, 我们可以说:“你再去试试, 失败了也没有关系。 ”“再想想看!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啦? ”“发生了什么事呀? ”等等。
当幼儿有新的发现和想法时, 教师应及时用语言给予鼓励, 诸如“嗯, 真不错! ”“你真行! ”“你比上次有进步! ”“你这个方法老师倒没有想到。 ”等语言, 再加上对幼儿翘大拇指、微笑、点头、拍手等动作, 对幼儿有极大的鼓励作用, 并让孩子产生成功感, 提高自信心。 在此, 教师语言艺术的一大功能———鼓励幼儿表达自我、宣泄情感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另外, 我们应鼓励双向提问, 比如问幼儿:“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的呢? ”这样可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和积极性, 让孩子把疑惑的问题提出来, 改变以往单向提问的方式:老师问幼儿答。 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提升自我价值感, 利于孩子自信心的提高, 又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三、用针对性语言满足幼儿的不同心理需求
根据幼儿心理特点,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幼儿老师的语言应当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情。 要避免枯燥无力的语言, 避免使幼儿昏昏欲睡的现象发生。 教师应力争语言表达得形象、直观、明快、生动, 使孩子们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再次要风趣幽默, 诙谐机智。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 巧妙地运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幼儿, 加上积极的情绪 (面部表情) 和夸张的动作, 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 让孩子得到心灵上的感应, 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 使师幼达到双向投入的境界。
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由于受知识经验局限, 受教师权威威慑, 幼儿很少主动借助语言向教师传递真实想法, 不利于自身个性发展。 《纲要》明确指出:“关注个别差异,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它体现了对幼儿的人文关怀、权利尊重和对所有幼儿的关注, 充分体现了“给每个幼儿均等的机会, 通过教育让每个幼儿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的当代儿童观。 幼儿在接受教育、获取知识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 必须考虑幼儿现有的语言接受能力, 力求“因人用语”。 例如问小班幼儿的两种问法, 第一是:谁愿意表演故事的请举手;第二是:愿意扮演小狗、小猫、小鸡的请举手。 显然, 第二种问法效果会更好。 再如不同性格的幼儿, 语言的使用也不同。 比较内向、性格较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幼儿, 教师应更多地运用亲切的语调、关怀的语气跟他们对话, 消除幼儿的紧张心理;对反应不快的幼儿, 教师要有耐心, 在语速上适当放慢一些;对脾气急躁的孩子, 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更加沉稳、语速适中, 使幼儿的情绪得以缓和。 总之, 对不同的幼儿, 教师该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做到因人施教, 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四、用启发性语言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语言可以启迪幼儿智慧, 发展幼儿思维, 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是教师不可能替代但能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 当一个问题出现后, 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而是应以一种中立的态度为幼儿创造宽松的谈话环境, 不断鼓励幼儿积极开动脑筋, 大胆回答问题, 同时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所以在组织活动过程中, 我们应多向孩子发问, 并做到少一点再现性的提问, 多一点探索性的提问, 少一点直截了当的提问, 多一点启发性的提问, 如“为什么会这样? ”“哪一种方法更好? ”“你还发现什么? ”等比较性、分析性的问题, 更利于发挥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让幼儿从多方面更多地、更好地回答教师的提问, 并产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总之, 在《纲要》的引领下, 要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就必须努力探索和提炼教学语言, 在实践中多观察、常思考;细领略、勤摸索, 使教学语言艺术不断升华,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娟.幼儿早期阅读环境创设初探[J].教育时空, 200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