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与管理系统论文(精选12篇)
监控与管理系统论文 篇1
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和学校的网络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员工和学生行为管理,计算机硬件资产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系统维护工作耗资大效果差,企业和学生机房内部沟通效率低等。现代的信息化技术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局域网监控与管理系统主要就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而开发的。
1 系统结构设计
基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VC 6.0开发环境,MS Access 2003数据库,以及MS Visio工具开发了局域网监控与管理系统。
1.1 功能描述
局域网监控与管理系统是一种用于局域网下的C/S模式的软件管理和监测系统。它包括管理端(Manager)和监控端(Monitor),监控端软件主要作用是监测本机(监控软件所在机器)的活动,并响应管理端的请求返回本机的活动信息。管理端接收到监控端返回的信息后在主界面显示出具体的信息供管理者察看,以达到监控局域网、集中管理计算机的功能;另外,本软件还提供管理端与监控端以及监控端与监控端的联络交流、收发文件、远程协助以及任务计划等功能,以达到局域网监控与电子办公一体化的效果。图1为局域网监控与管理系统的管理端和监控端主界面,左面为管理端主界面,前方为发送消息时出现的窗口,右侧为监控端主界面,其下方为发送文件时的窗口。
1.2 系统总体架构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如下图所示。其中管理端提供较大权限,以达到监控局域网的目的;监控端则赋予一定的交流权限功能,以辅助局域网内联络交流功能的实现。系统赋予管理端全面的管理监控功能,包括监控被控计算机软件配置、文件系统、注册表、进程信息、消息记录、IE浏览记录、用户操作日志、数据包监控、屏幕控制、单(群)发信息、单(群)发文件、警告、任务计划等功能。
1.3 管理端和监控端
管理端赋予管理者管理局域网内部计算机的权限,并响应管理者的监控请求与监控端通信。监控端提供服务监听及连接请求并创建相应的服务线程响应管理端发送的网络请求。如下图系统结构所示,管理端的底层与监控端都基于公共基础平台,其用到了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平台和硬件环境,上一层是基于Socket的网络通讯,包括网络监听、连接、收发数据和数据报监控,其管理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了监测用户软硬件配置、注册表和远程协助,通过管理端用户界面为用户提供服务。管理端的运行流程包括如下步骤:程序启动时加载WinSock库,当用户请求服务时,创建Socket并尝试与监控端连接,连接成功则启动服务。
监控端监控本机软硬件及动态情况,根据管理端要求收集本机相关信息并进行反馈或响应。类似的,在其系统结构中,底层与管理端都基于公共基础平台,其用到了操作系统、网络平台和硬件环境,上一层是基于Socket的网络通讯,包括网络监听、连接和收发数据,其监控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了主机活动监测、文件传输和消息传送,通过监控端用户界面为用户提供服务。监控的运行流程包括如下步骤:程序启动时加载WinSock库,并创建Socket启动监听线程。当有客户端请求连接时,则接受请受;如果连接成功则创建服务线程提供服务,服务结束后相应的服务线程结束;但监听线程仍继续监听。
1.4 数据管理
在数据库中,需要保存的表有5个,分别是:局域网计算机硬件信息表,局域网计算机软件信息表,管理员权限表,登陆情况及操作日志表,局域网计算机MAC、IP信息表。
2 详细模块设计
2.1 监控用户信息
监控用户信息功能模块提供给管理者监控局域网内计算机信息的功能,它包括监控计算机的软硬件配置、文件系统、注册表、当前的进程信息、IE浏览记录、用户操作日志功能。
本模块功能的实现采用自定义消息机制,利用TCP协议实现命令与数据的发送。如本功能模块的子模块之一的文件系统监控功能,它的实现流程用如下时序图所示。
2.2 远程协助
远程协助功能模块提供管理者远程协助和监控用户计算机的功能,它能实时监控服务端主机的屏幕,并能实时用鼠标、键盘控制服务端主机,实现局域网内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功能。如下所示为此功能的活动图。
2.3 网络监控
网络监控功能模块提供管理者监控局域网内外数据流通的功能,并通过分析数据库进行数据流量的实时监控与检测,方便网络管理员的管理工作。系统启动后,管理端将网卡设置为混合模式,接收各类数据包,分析后进行显示,可对特定主机进行监视。
2.4 联络交流
联络交流功能模块提供管理端与用户端信息交流、通知发布等功能。管理端可以群(单)发信息,用户端与用户端也可以互相通信,实现局域网内的联络聊天功能。本功能模块用UDP协议进行信息的流通。
2.5 收发文件
收发文件功能模块提供管理端与用户端之间或用户端与用户端之间的互发文件功能;并且管理端可以进行群发文件,辅助实现办公自动化。
2.6 任务计划
任务计划功能模块提供管理端集中管理局域网内计算机定时执行任务的功能。它能够让管理员制定针对局域网内计算机的在特定时间执行的任务,当设定时间到达时自动发送命令给监控端响应任务并执行。
3 结论
局域网监控与管理系统实现了监控用户信息、远程协助、网络监控、联络交流、收发文件、远程协助以及任务计划等功能模块,达到了局域网监控与电子办公一体化的效果,能把分散在多个区域的计算机终端实行统一管理,集人员行为监控系统、智能文件系统、实时沟通系统、软硬件资产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于一体,为集团组织提供了全新的信息管理手段,能够有效规范员工的计算机行为,节约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宋金珂.VC++程序设计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张永彩.SNMP协议下的计算机网络监控管理系统开发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0,1:99-100.
[3]马仁利.高校机房网络监控系统的功能设计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28(1):130-131.
[4]杜翔.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技术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1,2:72-73,94.
[5]马蓉晖,冯素琴.网络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3):12-43,19.
[6]方山,吴学智,林海涛等.综合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1,31(1):171-174.
监控与管理系统论文 篇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GPS、视频监控系统在道路运输生产中的实时监控功能,强化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控管理,提高亚西亚公司管理水平,确保道路运输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浙江省道路运输条例》,结合本公司安全生产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公司各部门、驾驶员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监管机构的设置
第三条本公司车辆GPS、视频监控系统包括系统平台、监控中心、安全科等部门。
第四条监控中心设立在客运中心公司办公室,总公司安全科设立监管平台,负责对监控中心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章监管部门工作职责
第五条安全科工作职责:,(一)制定车辆GPS、视频监控系统考核管理办法,负责车辆GPS,视频监控系统的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
(二)监督、检查、指导监控中心的日常监控工作,对监控工作的违规行及时给予纠正,并提出处理意见;
(三)监督、检查、指导实时监控中心对监控到的驾驶员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和处罚情况;
(四)重点监控本公司营运线路上事故多发路段、危险路段车辆的运行情况;
(五)未经公司允许严禁对外发布系统监控信息;
(六)将GPS、视频监控技术的相关知识作为新聘相关工作人员和驾乘人员岗前培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并按照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行考核登记;
(七)协助做好车辆报废、转让、更新时车载GPS、视频监控终端的回收、安装和维护工作;
(八)负责每月通报本公司违规车辆处罚情况,及时向公司相关领导提供各类GPS、视频监控安全监控信息、数据与报表等相关资料;
(九)负责每月按时向行业主管部门报送各类GPS、视频安全监控信息与数据报表;
第六条监控中心工作职责:
(一)检查日常车辆管理工作,通过监控系统了解掌握车辆实际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二)做好新增、更新车辆的系统数据更新及车辆报废、转让数据信息登记工作。变更信息及时报送系统运行维护部门,确保车辆信息的准确性、实时性;
(三)及时了解机动车、加班车的信息,根据实际运行情况,监督机动车、加班车运行线路、运行时间及GPS、视频监控系统的监控记录,并做好机动车、加班车的信息收集和汇总工作;
第七条实时监管员工作职责:
(一)按规定操作程序使用、管理GPS、视频监控系统平台,确保系统设备完好,运转正常;负责车辆动态实时监控,及时处理系统中各种信息指令,监控登记异常信息及终端故障报修,保证车辆的实施监控和信息反馈时效性;
(二)检查或监控中发现GPS、视频监控车载终端工作不正常的车辆严禁派班运行;
(三)按照上级或公司的要求及时调整监控系统中不同公路等级路段分段限速和终端提示工作,确保车辆运行车速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四)经常派管理人员下站场或上路检查公司车辆GPS、视频监控车载终端的使用状况、设备的正确位置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五)负责驾乘人员的违法违规记录,每月底对驾乘人员违法违规情况进行统计、核查,并上报安全科,及时进行处理和处罚;
(六)负责标记各运营线路上的事故多发路段及危险路段,并书面报告安全科备案;
(七)做好车辆在运营线路事故多发路段、事故黑点及危险路段上的监控登记工作,及时准确掌握分公司安全事故黑点特性和重点驾驶员的监控情况;
(八)加强对驾乘人员的培训教育,确保按要求正确使用和维护车载终端;
(九)按实每月填写《违章记录统计表》,报安全科核实,下发《GPS违章记录处理单));
(十)做好车辆监控数据和图片的备份工作,图片保存期为三个月,监控数据保存期为一年,不得随意删除;
(十一)配合做好新A、报废、转让车辆的车载终端安装和回收工作;
第九条GPS、视频监控系统专、兼职系统管理人员名单:(xxx,xxx.xxx)
第四章系统设备管理
第十条GPS、视频监控车载终端管理:
(一)管理人员对本公司车载设备实行台账登记,对其使用操作进行检查、监督、管理,并对故意损坏和违规操作者按规定落实处罚;
(二)驾乘人员负责车载终端的管护和正确操作,不得私自拆卸车载终端,不得改变车载终端的初装位置。凡故意拆卸车载终端或故意遮挡、堵粘、断电造成设备无法正常运行,除承担设备新购、维护、一安装费用外,按规定接受处罚;
(三)车载报警装置除需紧急求救外,不得随意启动;
(四)车辆在行驶中,驾驶员或乘务员要实时接收公司发布的指令信息,并准确执行和操作;
(五)驾驶员或乘务员应注意观察行驶路段的路面、气候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实时监管理人员,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第五章监控及维护工作流程
第十一条各GPS、视频监控系统运行部门要紧密配合,分工协作,不得推诱扯皮,因不作为导致GPS监控系统发生间题的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公司相关规定追究责任。
(一)监控中心应每日查看车辆在线情况,做好在线车辆GPS数据的登记分析工作;通过车辆运行轨迹分析判断在线数据异常的原因;汇总不在线车辆的信息;
(二)监控中心应每日将查实的车辆超速等违规情况报安全科汇总;
(三)监控中心对抽查中发现的超速车辆,应在监控平台上实时监控其运行情况,对其进行安全警示;
(四)监控中心要每天对所属运行车辆进行五次GPS动态监管信息查询,填写《分公司车辆GPS动态监管信息登记表)),每日对重点关注车辆查询数量不少于总车数的10%;
(五)车载终端发生故障时,监控中心核实情况,确属设备自身原因造成的,填写《GPS故障车载台检修单》,并通知系统运行维护部门安排维修,系统运行维护部门合理预约维修时间,确定维修责任人,及时修复。故障排除安装确认后后,方可准许车辆恢复运行;
(六)系统运行维护部门应建立系统的工作台账,要求对终端安装、日常维修、集中检测、配件购置、收支结算等工作进行详细记录,确保各项GPS相关技术工作有迹可循;
(七)安全科在每次路检路查工作中,对本公司车辆的车载终端和视频装置进行检查,发现间题要立即与分控部门和系统运行维护部门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分析问题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八)安全科应按行业主管部门要求,按期填报GPS安全监控信息及数据报表;
(九)监控中心要每月对车辆GPS监管情况进行小结,内容包括车辆在线情况、故障情况、设备检查情况、轨迹查询与违规车辆处理情况等;安全科应定期检查各分控部门GPS、视频监管工作情况,内容包括监控信息记录、车载终端检查与维护、违规行为处理等,并纳入部门每月评价和员工自评考核范围。
第六章违规处罚
第十三条公司GPS、视频监控系统的管理分二级考核。一级考核为公司对安全科考核,二级考核为安全科对所属的经营者和驾驶员考核。
第十四条GPS、视频监控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经营者、驾驶员严格按GPS、视频监控系统规定标准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使用,不得故意破坏G PS、视频监控系统车载设备,不得私自拆装、改装调试车载设备。
(一)故意损坏车载设备或断电造成设备无法正常监控,经分控部门核定,属驾驶员责任的,处罚驾驶员1000元;
(二)故意遮挡、扭转摄像头或天线,无法实现车内监控,属驾驶员责任的,处罚驾驶员500元;
(三)车载设备出现故障不能正常工作,未按规定时间报告的,对驾驶员处罚500元。
(四)车载终端发出超速警报或监控平台发出警告信息拒不执行者,属驾驶员责任的,处罚驾驶员500元;
(五)车辆每趟次运行中监控平台累计超速提示3次以上者,处罚违规者500元;
(六)运距400公里以上的车辆在行驶途中不按规定更换驾驶员的处罚500元:
(七)在确定的事故多发路段、交通事故黑点和危险路段超速行驶的处罚500元;
(八)严禁超员,超员超过核定人数10%以下的,处罚车辆经营者500元,超员超过核定人数10%以上者处罚经营者2000元;
(九)私自承揽包租车业务或无正当理由串线经营者,车辆停班整顿,处罚经营者1000元;
(十)未经允许私自开车外出或夜间不按规定停放车辆者处罚500兀;
(十一)私自聘用未经公司审核的驾驶员驾驶车辆,车辆停班整顿,并处罚经营者1000元;
(十二)驾驶员在行车当中接听电话的处罚100元;
(十三)对经教育、处罚等处理后,仍不履行GPS、视频监控系统管理规定,不服从管理的驾乘人员,公司将责令予以辞退。
第十五条在监控车辆过程中,对驾驶员在行驶中超过限速标准作如下处罚:
(一)本公司在班线上运行的车辆,每趟(班)次被监控到二次超过限速标准1-10公里/小时的,分公司给予批评教育。
(二)每趟(班)次被监控到三次以上超过限速标准1-10公里/小的,对驾驶员罚款200元,责令驾驶员写出书面检查,进行批评教育,并将书面检查留存该驾驶员监督考察评价档案。
(三)每趟(班)次被监控到超过限速标准10-20公里/小时的,每超速一次对驾驶员罚款200元,责令驾驶员写出书面检查,进行批评教育,并将书面检查留存该驾驶员监督考察评价档案。
(四)超过眼速标准20公里/小时以上的,对驾驶员罚款500元,并停班整顿一周,责令驾驶人写出书面检查,安全监督部门进行安全教育。
(五)执行加班、机动车任务的车辆,列入考核范围。
(六)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普通公路运行的车辆,监控最高时速设置分别为100公里/小时、80公里/小时、70公里/小时,有限速标志地段,以限速标志为准。连续三次以上超过限速标准1-10公里/小时的,罚款500元;超过限速标准10-20公里/小时的,罚款1000元,停班一周;超过眼速标准20公里/小时以上的,罚款2000元,停班一周。
第十六条安全科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行本岗位工作职责,坚持原则,大胆管理,严格考核,落实责任。
(一)监控中心管理人员每日都必须采集每辆车的GPS、视频动态监管信息五次,并填写报表,否则处罚责任人100元;
(二)公司主管领导要对违规违章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并认真记录教育(谈话)内容,建立健全整改处罚台帐,完善各种档案资料。若资料不完整,处罚公司安全生产副经理100元;
(三)GPS、视频监控系统管理人员应定期上报有关采集数据、报表,若未按时上报监控数据和违章统计报表,有意包庇或不按规定进行处罚的,分别处罚相关管理人员各100元;
(四)为确保本办法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应做到违规必罚,否则按照各部门工作职责处罚部门负责人100元。
第七节附则
动力与环境监控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篇3
【关键词】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规划与设计
1.通信企业竞争和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通信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网络质量是通信企业的生命线”,网络质量领先是通信企业的绝对竞争优势,稳定的动力设备和优良的机房环境是保障网络质量领先的必要条件。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保证基站、机房通讯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运行质量保障能力和运维管理低成本运作能力,就成为运营商最为关注的话题,如何解决呢?通信企业就必须建设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
2.动力与环境监控系统简介
动力及环境监控系统是对分布在不同地域的移动通信局(站)基站的图像信息、电源设备、空调设备、环境数据进行信息采集;实时监视基站设备运行状态;记录设备运行数据; 处理相关事件的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确保通信局(站)基站的供电系统、空调系统、环境条件稳定、可靠、安全运行;实现通信基站无人职守和集中维护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
3.监控需求
3.1监控点
本监控工程共包括4个交换局址以及217个通信基站的动力与环境监控。其中可以进行监控的智能空调基站203个,非智能空调基站14个,基站13个。期基站均是智能空调基站,可以纳入动力与环境监控系统中,进行实时数据的采集。本监控系统采用的传输介质全部采用基站到机房的独立2M的一个时隙,不再采用在传输话音的2M线路抽取时隙的方式,即不再利用业务信道,这样既可以保证传输的稳定性,而且在传输过程中对移动业务没有丝毫的影响。
本监控系统中,通信基站安装的监控系统主要设备为监控单元GS7.1系统,机房监控包括环境监控和动力监控,采用GS7.0/7.1监控单元。
3.2监控原则
动力与环境监控系统包括以前未监控的移动交换、传输、动力机房及基站的动力及环境的集中监控以及扩容改造原有动力及环境监控系统和监控中心的扩容。
3.3监控内容
A基站部分:开关电源、交流三相电压、电流。
B环境:温度、湿度、烟雾、水浸、移动、门态。
C空调:智能空调、非智能空调(仅取面板上的运行、故障、电源等状态,只进行数据监控不进行控制)。
D:交换局的高压设备、低压设备、智能设备、蓄电池、空调、图像;机房环境:高低压配电机房、油机房可根据实际情况监测水浸等;交换机房的环境监控包括温度、湿度、烟雾、水浸、移动、门态。
E:传输机房的蓄电池监测到单体情况,其它内容同基站监控、本地网传输站:监控内容同基站,预留电池单体监测数据口。
4.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根据邮电部YDN 023-1996《通信电源和空调集中监控系统技术要求(暂行规定)》和电网综[1997]472 号文《通信电源,基站空调集中监控管理系统暂行规定》以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00年以GF006-2000号文颁布执行的《中国移动通信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技术规范》中的规定,在一个本地网内,监控系统应按城市(地区)监控管理中心(CSC)、区域(县)监控中心(LSC)、局(站)现场监控单元(FSU)、设备监控模块(SM)划分。其中监控模块是数据采集级,其他三个监控级是具有不同管理权限和功能的管理级。
4.1逻辑结构
集中监控系统网络图是按照系统原理设计的图形,即逻辑结构图。
4.2监控模块SM
监控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数据采集部分。装于被监控的设备附近。它是图像、声音、环境、电源、空调设备的智能控制器或智能采集设备; 具有数据的采集、压缩、控制和滤波作用; 具有与监控单元(FSU),区域监控中心(LSC)或监控中心(CSC)进行通信的功能; 完成遥测,遥信数据的传送及实现系统的远端遥控。每个监控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数据采集子系统,这些数据采集子系统一般地均由传感器、数据采集通道、数据处理与控制器、通信单元组成。
4.3监控单元FSU
监控单元是装于监控基站(基站) 内的前台设备。从逻辑上讲,它是监控模块的上一级设备,其主要功能为:周期性地采集各监控模块(SM)传来的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存储、参数设置、告警管理,随时接受并快速响应来自监控中心(CSC), 区域监控中心(LSC)的命令,具有与监控中心、区域监控中心进行通信的功能,完成监控模块(SM)和监控中心(CSC)、区域监控中心(LSC)之间的遥测、遥信、遥控数据的传送。
4.4区域监控中心LSC
区域监控中心装于区域(县)监控中心。从逻辑上讲,它是监控单元的上一级设备,其主要功能为:周期性地采集各监控单元(FSU)传来的各类信息, 对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存储、参数设置、告警管理,具有实时作业和历史数据处理功能,能同时监视辖区内监控单元的工作状态。可通过监控单元(FSU)对监控模块(SM)下达监测和控制命令, 随时接受并快速响应来自监控中心(CSC)的命令,具有与监控中心进行通信的功能,完成监控模块(SM)、监控单元(FSU)和监控中心(CSC)之间的遥测、遥信、遥控数据的传送和数据过滤功能。
5.监控系统实现系统逻辑结构与功能
传输层可分为:基站时隙复用、县局交叉联接/无交叉联接、机房通信控制柜组柜。
传输层设备:时隙复用器、16交叉联接设备、集群服务器、2M网桥、2M通信板、V.35合路器、7.1通信插件箱、通信机柜等。
该系统主要功能特点是:
(1)具有实时作业功能,能同时对监视辖区内监控单元的图像信息、数据信息。
(2)具有辖区内数据信息实时数据库,在授权情况下,可以通过TCP/IP协议完成系统内CSC或其他LSC的数据查询、修改。
(3)利用时隙复用、交叉联结、信道收敛技术,最大限度的利用信道资源。同时,系统可以监视网络上/下行通道的运行状态,并给出通道运行状态的通道状态命令/响应信息,硬件设备上给出通道运行状态指示灯信号。
(4)随时接受并快速响应来自监控中心(CSC)的命令,具有与监控中心进行通信的功能。
(5)可通过监控单元(FSU)对监控模块(SM)下达监测和控制命令,完成监控模块(SM) 、监控单元(FSU)和监控中心(CSC)之间的遥测、遥信、遥控数据的传送。
(6)完成《通信局(站)电源、空调及环境集中监控管理系统前端智能设备通信协议》扩充板的全部功能。
(7)采用Linux/Unix操作系统作为开发平台,具用可靠性高、系统响应速度块等优点。
其他系统的接口
系统可以采用PCM 2M、E1抽取时隙、以太网(2M/V.35)、V.35网桥、232合路器、公务信道F2接口、干接点传输、ISDN、交叉连接设备、基带MODEM等多种接口方式进行系统组网。
6.总结
网络系统资源监控与应用 篇4
关键词:简单网络管理协议,资源监控,网管
0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深入, 网络的复杂性在不断增长, 对网络设备管理的要求也日益增加。网络的复杂性, 使得被管理的设备在系统中不是集中的, 而是分散的。管理这样分散、复杂的系统, 必须依靠网络设备管理系统。SNMP是专门设计用于在IP网络管理网络节点 (服务器、工作站、路由器、交换机及HUBS等) 的一种标准协议, 它是一种应用层协议。SNMP使网络管理员能够管理网络效能, 发现并解决网络问题以及规划网络增长。通过SNMP接收随机消息 (及事件报告) 网络管理系统获知网络出现问题。
本文对SNMP协议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在其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网络系统资源的监控系统。
1 系统分析
1.1 SNMP协议
SNMP是Internet网络上的一个标准网络管理协议, SNMP实际上是指网络管理的一系列标准, 包括协议、数据库定义和一系列数据对象。SNMP被设计成与协议无关, 所以它可以在IP、IPX、Apple Talk、OSI以及其他用到的传输协议上被使用。作为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管理协议, 它工作在传输层之上, 完全独立于底层的传输机制, 采用“管理者—代理”模型来监视和控制各种可管理的网络设备, 利用无连接的UDP协议在管理者和代理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利用SNMP, 一个管理工作站可以远程管理所有支持这种协议的网络设备, 包括监视网络状态、修改网络设备配置、接收网络事件警告等。SNMP的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
1.2 被监控资源
网络中需要监控主要有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监控工作站、监控对象等。
(1) 应用服务器:存放监控管理系统的应用服务器端应用程序。通过查询各服务器的对象标识符, 可查询到各服务器的CPU工作情况, 物理内存使用情况、文件系统、进程等信息。比如在Hp-Unix下查询“1.3.6.1.4.1.11.2.3.1.4.2.1.1”可查询进程ID信息。
(2) 数据库服务器:存放监控管理系统的数据库。
(3) 监控工作站/监控终端:供技术人员或业务人员设置监控对象、显示被监控对象状态、查询监控日志用的pc机。最少一台, 可以有多台, 这些监控工作站通过局域网与应用服务器相连。
(4) 监控对象:网络内运行的所有系统包括主机系统、网络设备、数据库等等, 这些设备和数据库能够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与应用服务器相连。
1.3 消息中间件
通过消息中间件来把应用扩展到不同的操作系统和不同的网络环境。消息中间件的核心安装在需要进行消息传递的系统上, 在它们之间建立逻辑通道, 由消息中间件实现消息发送。消息中间件可以既支持同步方式, 又支持异步方式, 实际上它是一种点到点的机制, 因而可以很好地适用于面向对象的编程方式。异步中间件技术可以分为两类:广播方式和发布/订阅方式。广播方式把消息分发给系统的所有用户。发行/订阅方式可以指定哪种类型的用户可以接收哪种类型的消息。发布/订阅方式由于更加智能有效, 事实上已成为异步中间件的非正式标准。本文采用了发布/订阅的中间件。
2 系统布局
本系统为了能够监视系统中多种类型资源, 将系统分为监控对象模块、应用服务器模块、监控工作站模块、各模块又包含多个子模, 各种模块之间通过消息中间件, 进行消息传送。主要有以下各模块:
(1) 监控工作站作为系统的出口, 主要负责系统的控制和浏览, 主要包括控制系统模块和状态报告模块。
控制系统模块包括系统配置管理模块、状态查看模块、统计报表模块和帮助模块。状态报告模块接收从应用服务器发来的状态报告信息, 并进行转换、转发给控制系统模块。
(2) 应用服务器模块分为通讯管理、状态检查、状态报告、监控、系统配置管理模块。
(3) 监控对象主要分为应用系统服务模块、SNMP服务消息中间件服务。
应用系统服务模块:接收应用服务器发来的应用系统服务状态检查信息, 进行相应的处理, 并发回响应信息, 必要时生成结果文件。当应用系统发生某些异常变化后, 能主动向应用服务器发出状态报告信息, 报告应用系统所发生的状态变动情况。
SNMP服务:作为Snmp服务的代理, 收集监控对象上各mib库对象的信息, 返回状态报告数据报或请求响应数据报。管理代理响应管理工作站的信息或者操作请求, 收集监控对象上各mib库对象的信息并以异步方式向管理工作站提供重要但未经请求的信息。各mib库由操作系统, 数据库或网络设备开发商提供。
消息中间件服务:接收应用服务器发来的状态检查请求信息, 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发回响应信息。
3 系统实现
针对网络系统数据监控的需要, 设计监控系统的监控流程主要有:系统配置流程、监控工作站发起的状态查看流程等、应用服务器发起的状态查看流程。监控工作站发起的状态查看流程如下:
(1) 监控工作站上控制系统通过GUI与用户进行交互, 取得用户的状态查看请求, 并将请求发送到本机消息中间件节点;
(2) 由消息中间件通讯程序将此请求转发到应用服务器上的消息中间件节点;
(3) 应用服务器上的监控模块从消息中间件节点中取出此请求;
(4) 监控模块根据请求的类型, 进行如下处理:如果是Snmp服务请求, 则将请求通过消息中间件发给应用服务器上的Snmp服务程序, 由Snmp服务程序进行报文改装, 形成发送给被监控对象上Snmp服务的报文内容, 并进行传输控制, 取得相应状态, 形成结果报文, 通过消息中间件发给应用服务器上的状态报告模块;
(5) 应用服务器上的状态报告模块从本机的消息中间件中接收状态报告报文, 判断状态变更情况, 记录监控日志。如果是监控工作站发起的状态查看请求的应答, 则通过消息中间件发给相应监控工作站上的状态报告模块。如果状态发生了需求进行报警或取消报警状态的改变, 则向对此监控对象进行监控的监控工作站上的状态报告模块发出此报告;
(6) 监控工作站上的状态报告模块接收到状态报告信息, 通知控制系统进行显示、报警等处理;
(7) 监控工作站上的控制系统模块收到状态报告信息后, 进行显示、报警、取消报警等处理。
4 结束语
基于目前国内中小型网络的网络管理需求, 文中介绍了利用SNMP协议实现对网络资源的监控的结构和具体实现步骤。按照文中介绍方法实现的网络监控设备, 已投入实际应用中, 运行稳定, 监控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William Stallings著, 胡成松, 汪凯译.NMP网络管理.中国电力出版社.
16测量与监控装置管理程序 篇5
测量与监控装置管理程序
测量与监控装置管理程序
1.目的
确保测量和监控装置的准确度,确保计量的准确和产品质量。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检验室和生产过程使用的测量与监控装置。3.职责
3.1 技术研发部组织编制《内校作业指导书》,并督导执行。3.2 生产管理部督导各工厂测量和监控装置的管理按本程序要求实施。
3.3 各工厂负责本厂测量和监控装置的检定和管理。3.4 使用者负责测量和监控装置的日常维护。4.工作过程和方法
4.1 请购
4.1.1 测量和监控装置的请购由各工厂提出,填写《采购申请单》,生产副厂长审核,厂长批准。
4.1.2 技改项目用测量和监控装置由技术研发部提出,填写《采购申请单》,总工程师批准。
4.2 采购
请购单位将已批准的《采购申请单》,交供应中心实施采购。4.3 验收
4.3.1 测量和监控装置购进后,由工厂根据《采购申请单》和《装箱清单》逐项清点、验收。
青松建化
测量与监控装置管理程序
4.3.2 新项目和技改项目的测量和监控装置由技术研发部组织清点、验收。
4.3.3 重大测量和监控装置需填写测量和监控装置《设备验收记录》,各工厂和供应中心留存。
4.3.4 进厂验收不合格的测量和监控装置,由请购单位通知供应中心处理。
4.4 入库、出库
4.4.1 验收合格后的测量和监控装置由供应中心采购人员凭批准的《采购申请单》、《设备验收记录》到供应中心材料库办理《入库单》。
4.4.2 验收合格后的测量和监控装置由请购单位凭批准的《采购申请单》到供应中心材料库办理《出库单》。
4.4.3 财务部门凭《采购申请单》、《入库单》、《出库单》等办理结算业务。
4.5 台帐
各工厂需编制《测量和监控装置台帐》,明确测量和监控装置的名称、规格、生产单位、类别、使用日期、用途、使用地点、使用人、检定单位、检定周期、状态等,并及时更新。《测量和监控装置台帐》报生产管理部备案。4.6 校验
4.6.1新购入的测量和监控装置,若附有检测合格证明者,可以自己校准,不必送外校验。
青松建化
测量与监控装置管理程序
4.6.2 封存、怀疑性能不良的测量和监控装置在使用前,由工厂内部校准或送计量所检定,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4.6.3 对在用的测量和监控装置,各工厂应编制《测量和监控装置检定计划》,按计划组织检定,并做好记录。
4.6.4 在对检验仪器进行内校时,工厂应将《内校作业指导书》放置在校验场所,方便员工查阅。
4.7 使用
4.7.1 操作员在使用仪器之前,应确认自己使用的仪器已贴上“合格证”或“准用证”标签,并确保在校正期内使用该仪器。
4.7.2 操作员使用前要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再严格按要求操作,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仪器是否异常。
4.7.3 当计量检验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时,操作员应谨慎处置,不要随意乱调。自己无法处理时,报告上级主管。
4.7.4仪器使用完后,要及时做好清洁保养工作。
4.7.5 各工厂应将《检验仪器操作规程》放置在各检验场所,方便员工查阅。
4.7.6 各工厂应编制《测量和监控装置检查表》,并实施定期检查。
4.8 校验不合格品的处理
4.8.1 校验判断为“不合格”的测量和监控装置应及时报废,青松建化
测量与监控装置管理程序
或贴上“不合格”标签隔离封存。
4.8.2 校验部分范围合格时应做以下处理:
(1)由工厂确认使用范围是否在合格范围内,若是,则贴上“准用证”,允许使用,但需加贴准用范围及补正值。若不是,则作不合格品处理。
(2)对用不合格的测量和监控装置检测过的产品应重
新检测,以确定其质量状况。
4.8.3 各工厂根据内校不合格情况,及时更新《测量和监控装置台帐》。
4.9 生产管理部督导各工厂测量和监控装置管理按本程序要求实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必要时向生产副总裁报告。
5.相关文件
5.1《采购管理程序》 5.2《内校作业指导书》 5.3《检验仪器操作规程》 6.使用记录
监控系统防雷问题与解决方法 篇6
关健词 监控系统;防雷;避雷器;接地
中图分类号 TM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112-0104-01
近年来,无论是在工业领域,还是在私人空间,各种监控设备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地用于对人员和物流的监控,其遭雷击损坏的案例也越来越多,严重的使整个系统运行瘫痪,甚至危极人员安全,本文就监控系统的防雷设计做初步探讨。
1 监控系统防雷特点
监控防雷系统本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工程,它的特点是:投资少,空间小,情况复,分布广。
投资少:由于受到监控器材成本和对雷电危害认识的制约,用户在安装监控系统时,往往不愿意再做比较大的投资。往往认为接地装置的投资远远超过了监控器材的成本,不合算,不值得,甚至是做不做都一样。
空间小:现在做防雷防电的监控系统一般都是选择室外监控系统,厂区布线一般走直埋线缆,山区或水库一般走架空明线,在监控器前端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安装二级防雷系统,所以大多数的选择是安装三合一避雷器。
情况复杂:往往一个监控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地形、地址。和不同的布线方式,及其传输方式。往往一个或几个监控点不足以代表全部,导致设计方案和实际施工方案存在很大的差异。
分布广泛:一个大型的监控系统,例如济南平安城市监控系统,东西分布超过50公里,南北超过30多公里,有的在平原地带,有的在山区,有的在少雷区,有的在雷电比较集中的地区。广泛的分布给施工安装维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 监控系统防雷存在的问题
1)接地电阻太大或无接地。现在GB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和GB50343-2004《建筑物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规定监控系统防雷的接地阻值。一般我们按照计算机房阻值和信息系统接地阻值去做设计监控系统的接地阻值:独立接地不大于4欧姆,综合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实际安装情况和规范要求的大相庭径,以某民用炸药生产厂为例:该厂地处山区,无高大植被,15年树龄松树直径不到5厘米,平均风化层厚度为0.5米左右。室外监控点有18处,室内4处。经现场测量工频测试电阻都在20欧姆以上,甚至最高能达到80欧姆。他们的监控设备从2010年3月份到2010年10月底,总共维修了76台次。接地电阻过高是他们的设备被雷击损坏的原因之一。
2)无直击雷防护措施。这种情况比较常见的是枪式摄像机,它们一般安装到金属杆的顶端和横臂上,没有必要的直击雷防护措施。有人认为我们已将安装了三合一信号避雷器,接地我也做好了,应该没有问题了,可是他却不知道避雷器是用于限制暂态过电压和分流浪涌电流的装置,对于直击雷他们没有任何的作用。
雷电对电子信息系统的损毁一般有几种手段:①机械效应,例如雷击大树,有时候会把大树的支杆击断,主要靠得是雷击的机械效应。②热效应,雷击点的瞬间温度可以达到3000度以上,使金属瞬间融化。③电磁效应,这是一个无形的杀手,它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瞬间强电流烧坏设备。直击雷防护只有使用避雷针这个设备,它使直击雷的过电压和浪涌电流按着设计路线泄放,使监控器不大可能直接被击中。
3)信号避雷器安装位置不合理。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就是信号避雷器安装位置不合理,距离被保护的设备太远。
根据规范避雷器应安装在线缆的两端,如果避雷器安装的距离离设备太远,我们没有办法消除避雷器后到设备前端这段通信线路和电源线路上感应生出的雷电电磁脉冲。
上例中炸药厂监控系统前端安装国内某名牌厂家三合一避雷器产品,由于监控集成商没有聘请专业的防雷施工人员参与,没有得到避雷器厂家或者服务商的技术指导,出于施工方便,他们就把避雷器安装到监控杆下面线缆进口处,加上上面布线不合理,使三合一避雷器的作用大大降低,这是他们监控设备频频击坏的一个原因。
4)接地线缆的问题:①接地线缆布线不合理。在很多的监控防雷工程里面大量存在的问题是接地线缆布线不合理,造成接地线和信号线,电力线混淆缠绕在一起,造成震荡电压。从而导致避雷失败,这个问题是炸药厂防雷失败的主要原因。②接地线缆选择线径太小。在炸药厂的勘察中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的直击雷防护接地线缆竟然是用6平方毫米线缆。而且很多的直击雷接地线缆的长度都达到4米以上。这个就像三峡7万立方米的流量突然涌到一个小河沟里面一样。怎么能够达到消除雷电的作用,这个是他们避雷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③没有做好良好的电气连接。这个是导致他们的设备被雷击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良好的电器连接就不可能形成一条顺畅的雷电通道,导致完全的避雷失败。④直击雷接地和过电压接地位置不合理。很多的监控工程中为了节省资源,大家都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由于接地装置分布的缘故,大多把直击雷接地点和过电压接地点在土壤一下直接连接在一起或者两个接地点之间没有任何的辅助接地体,在少雷区这样做一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雷电相对集中或者山区这种连接方式存在的很大的问题。在雷电能量没有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很容易雷电反击。
3 解决方法
监控系统接地系统由于比较分散,最好能共用接地系统,如果不能共用接地系统,设置单独接地时电阻值应尽量小。接地引下线在线径、敷设方式应符合规范要求,防直击雷装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与监控设备距离3米以上。避雷器应安装到监控设备输入、输出的两端进行防护。对各种线缆进行综合布线达到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中对线缆的规定。
4 结束语
雷电对监控系统的损害途径是多方面的,对监控系统的防雷保护不仅取决于防雷装置的性能,还要在监控系统的设计施工之前,就考虑到监控系统所处的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物点,设计合适的线缆布放方式,屏蔽及接地方式,总之,防雷保护设计应综合考虑,才能安全可靠并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23.
智能车无线监控与定位系统 篇7
智能车无线监控和定位系统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和Zigbee技术, 重点应用LabView软件设计并开发了智能车的无线监控和定位系统的上位机软件, 搭建了智能车系统和定位系统, 实现了智能车的实时监控和定位功能。
1 总体设计方案
智能车无线监控与定位系统包括3个部分, 智能车系统、监控系 统和定位 系统。智 能车系统 以Freescale公司的MC9S12XS128单片机作为系统的控制核心, 搭载速度编码器、角度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和Zigbee传感器 (定位节点), 配以基本的电源电路和电机驱动电路, 以实现无线控制智能车的行驶和定位功能; 监控系统由装载在PC机的上位机监控软件组成; 定位系统由定位模块 (4个Zigbee传感器参考节点) 组成。上位机监控软件负责接收和发送智能车速度、方向和坐标信息等数据, 以便精准控制智能车的状态和位置。组成关系图如图1所示。
2 硬件组成
硬件系统包括装载监控软件的PC机、智能车系统、无线收发通信模块和定位模块组, 如图1所示。智能车系统是搭载定位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的载体, 因此, 硬件系统上重点关注定位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与智能车的接口连接。
2.1 无线收发模块
无线收发模块分别连接在PC机的RS232串口和智能车系统上单片机的RS232串口, 无线收发模块采用的Nordic公司的NRF905芯片, NRF905模块采用433Mhz开放ISM频段免许可证使用的工作频率, 高效GFSK调制方式, 抗干扰能力强, 最低工作电压3V, 最大发射功率10dBM[2], 相互通信采用9600bit/s波特率进行数据传输。
2.2 定位模块组
定位模块组包括Zigbee网关、参考节点和定位节点。Zig- Bee网关充当无线网络协调器的角色 , 拥有一个ZigBee短程无线收发模块, 以实现对参考节点和定位节点的控制, PC机连接ZigBee网关, 实现对终端节点进行数据访问和控制; 参考节点是一种已知的静态节点, 其坐标位置 (X, Y) 值是固定的, 并且不参与定位计算, 参考节点采用CC2430, 由4个CC2430组成参考节点网络 , 由用户指定固定坐标 , 并为定位节点提供坐标值; 定位节点是可移动的节点, 可在参考节点包围的区域内任意移动。定位节点采用CC2431, 其内部相对于参考节点CC2430具有定位引擎, 能够根据参考节点提供的固定坐标, 通过定位算法计算出自身的精确位置, 并把该坐标协同定位节点标志号发送给网关[3]。定位模 块组只需 通过RS232串口将PC机和网关相连, 定位节点和参考节点都是5号电池供电, 定位节点固定在智能车便可, 无需物理连接, 参考节点分布在4个节点。
3 软件设计
智能车无线监控和定位系统主要包括3部分软件设计, 上位机软件设计、定位下位机软件设计和智能车下位机软件设计。上位机软件是由Labview8.0开发平台完成界面设计和功能设计, 在重点介绍上位机软件设计过程。上位机软件界面如图2, 它由4个模块组成, 通信模块、控制模块、数据实时显示模块和定位数据实时显示模块。
3.1 通信模块
通信模块采用的是串口通信, 功能是完成串口号、波特率、校验位、 数据位和停止位的设置, 串口通信负责指令发送、智能车运行参数接收。在运行上位机软件时, 首先打开串口, 以便数据的发送和接收。上位机的通信模块的框图如图2的通信设置区。
3.2 控制模块
控制模块主要完成智能车速度、方向等参数的输入, 并利用通信模块完成发送功能。智能车的速度控制包括3个档位, 1档、2档和停止档, 1档为初始速度, 2档为最大速度, 可以通过上位机软件的速度控制档位完成智能车的变速; 智能车的方向控制设置了5个方向, 直行、左转1、左转2、右转1和右转2, 通过选择不同方向实现智能车的转向。改变智能车的速度和方向实际上就是改变脉冲占空比, 通过实验可知, 智能车的方向在直行时占空比为5.125%, 占空比小于5.125%为左转 , 占空比大于5.125%为右转 , 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为了区分接收的数据是速度还是方向参数, 在每发送速度或方向数据前, 先发送一个标识符, 标识符和数据均为十六进制, 标识符和数据各为一帧, 每帧数据位位数为8位, 无校验位, 上位机软件和智能车下位机软件之间的标识约定如表2所示, 在上位机软件和智能车下位机软件中均按此规则判断是速度指令还是方向指令, 判断流程如图3所示。
3.3 数据实时显示模块
数据实时显示模块用于实时显示智能车当前速度、舵机方向 等状态参 数 , 在上位机 软件前面 板中使用 表格控件 (Table), 每500ms由智能车下位机软件发送当前状态 , 由通信模块接收, 显示在表格控件上, 如图2的速度实时显示区和方向显示区。
3.4 定位数据实时显示模块
定位数据实时显示模块用于实时显示智能车当前坐标位置 (x,y), 在上位机软件前面板中使用表格控件 (Table), 每1s由定位下位机软件通过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发送当前坐标, 如图2的实时定位显示区。
4 实验及分析
通过实验验证, 智能车无线监控与定位系统能够实时地获取智能车的速度、方向运行参数, 并能选择预先设定好的速度和方向, 控制智能车的运行状态, 通过Zigbee网络还可获得智能车精确的位置信息并显示, 该系统可以直观清楚地反映智能车的状态, 完成智能车的控制。
5 结语
生产与设备运行监控系统 篇8
关键词:设备运行监控系统,网络通信,工业控制软件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钢铁行业生产设备日益机械化、自动化、大型化、高速化和复杂化, 设备管理体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唐钢自动化公司自主研发的生产与设备运行监控系统恰好解决了这些问题, 使得设备管理由被动管理转为主动管理, 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减轻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信息处理速度和准确性。下面通过介绍热轧部生产与设备运行监控系统来体现这种方案。
二、系统组成
该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是为转炉、精炼炉、连铸生产线、加热炉、平整线、粗轧和精轧机等各过程控制系统的监控系统提供实时数据, 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采用服务器/客户机 (S/C) 结构, 网络系统通过以太网相连, 为监控系统提供流畅的数据网络。
三、系统功能
1.系统具有对整个热轧部连铸连轧整套自动化设备实时监控功能, 以动态图形式显示转炉、精炼炉、连铸生产线、加热炉、平整线、粗轧和精轧机等整个热轧部的现场传动设备、一级PLC及现场电器、二级计算机服务器和网络、各区域大型仪表及现场仪表等, 这些软硬件设备的状态, 并可查询设备停机原因。系统能记录设备运行时间和设备事故时间以方便查询监控。
2.系统具有各区域设备点检记录的查询功能, 可以查询每班设备点检人、点检时间、点检出现的隐患和问题、设备故障的具体情况记录等点检信息。
3.系统具备各区域班组运行记录查询功能, 包括班组值班人员状况、班组设备运行分析及班组设备事故分析等信息。
4.系统具备各区域生产报表、图表和质量记录查询功能。包括产量、质量记录, 生产时间, 工艺事故时间等内容。
四、网络通信系统
该系统采用利用原有基础网络设备, 增加部分网络设备和硬件防火墙等以提高网络安全性的方法。在炼钢、连铸、轧机和平整区域添加接口计算机, 在接口计算机网络上添加生产数据采集服务器, 各接口计算机和生产数据采集服务器之间利用现有的控制网络连接;生产数据采集服务器添加硬件防火墙设备后联入公司OA网络, 以便实现管理数据的采集;同时, 本系统建立后, 各个客户端仍可安装和应用于各个OA计算机, 只需要在OA网络上添加一钢生产调度系统数据服务器, 即通过添加在OA网络和控制网络两台服务器、各个区域的接口计算机, 及一台硬件防火墙设备即可, 省去了重新铺设通信网络的投入, 节约了硬件成本;同时整个OA系统与控制系统的连接是唯一的, 由一台服务器和一台硬件防火墙设备相连, 相应地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系统网络通信布置如图1所示。
五、工业控制软件
生产与设备运行监控系统具有多种功能, 如可视化操作界面、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等, 要想实现这些功能, 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 提供可视化人机界面、生产实时画面等, 可以同时连接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工作节点进行统一管理, 而Wonderware系列软件正好提供了这些功能。Wonderware用于可视化和工业过程控制, 提供了无比的易用性和易于配置的图形。Intouch9.5软件在运行效率上的增强可以大大地提高运行和工程的生产率。通过使用其强大的向导和新的Wonderware智能符号使用户可以快速创建并部署客户化的应用程序, 连接并传递实时信息。In Touch9.5软件应用灵活, 既可确保In Touch应用程序满足客户目前的需求, 又可根据将来的需求进行扩展, In Touch具备相当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提供了良好连接功能, 可与行业广泛的自动化设备相连接。Oracle9i作为基于Windows2000平台上的领导地位, 支持与Microsoft Transaction Servise、Microsoft Message Queuing和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的更好集成。Oracle9i中的PKI体系结构和Single Signon功能也与Windows2000、Active Directory和MicrosoftCertificate Store很好的集成在一起。对于Windows开发者Oracle9i提供了一个增强的本地OLEDBprovider。Oracle Objectfor Windows支持XML、Database Event (数据库事件) 和Oracle9i OCI扩展。Oracle9i大幅度地扩展了Oracle在Internet数据库可用性方面的地位, 包括了许多改进数据保护的新特性;具有联机数据演变、准确的数据库修复、自我服务错误更正功能。Oracle9i提供业界最安全的应用平台和部署平台。而管理是Oracle9i主要改进之一, 其具有自我管理数据、改进的和简化的操作管理、精细的、自动化的资源管理、端到端的系统管理解决方案等功能。
图1网络通信布置图
六、结语
监控与管理系统论文 篇9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供热管网及换热站越来越庞大、分散、难以管理。热源、换热站、管网作为城市极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源泉,加强对热源调度和信息化管理建设具有相当重要意义[1,2]。
伴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3,4,5],城市的供热监控系统也向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出智慧热网运营管理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对热源、换热站、管网到热用户的整个供热系统运行过程的主要参数、管网信息、设备运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以及通过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的多维度比较,优化热源的调度,指导热源和换热站的运行调节[6,7,8,9,10],保障供热过程的安全高效运行,实现智能化信息管理。
本文提出智慧热网运营管理平台,采用OPC技术实现多通道的数据实时采集的方式,利用Lab VIEW软件的图形化设计思想实现上位机数据监制与分析[11,12,13,14],来实现城市供热系统的监控与智能化管理的方式[15,16]。
1 系统总体设计
智慧热网全息化管理平台针对热网的运行特点,从提高能源利用率的角度出发,并结合热力公司实际需求而开发的热网调度管理系统,集调度与运营管理于一体,功能包括人机界面、数据库管理、远程数据采集、远程控制、报警分析、趋势管理、报表应用,以及居民和非居民供热计量和计费等,利用先进的通讯网络,对整个供热链路,包括热源厂、换热站、管网、公共建筑和分户计量进行跟踪监控,不仅可以让调度人员全面掌握整个供热系统的状态,还能快速、准确地反映现场故障报警信息,方便巡检和维护人员及时检修,这样不仅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热网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系统的总体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2 远程通讯方案设计
2.1 PLC与OPC通信的实现
以OPC为客服端,下位机的控制系统以PLC为控制器,实现OPC与PLC控制器之间的通信是采用Internet通信协议。在OPC客服端的每个通道可以通过Internet来设置每个换热站的通道名称以及IP地址,通过OPC多通道多设备实现并行数据实时采集和数据的快速交换,可以把城市的各个供热的换热站信息集中采集起来,实现统一管理。数据并行的实时采集和数据的快速交换如图2所示。
(1)设置OPC服务器:先把OPC客服端启动,新建一个新通道并命名,在该通道下连接设备驱动选择“Modbus TCP/IP Ethernet”,通讯接口选择PLC映射的端口。完成OPC客服端的通道设置。
(2)配置设备ID:在该通道下连接设备驱动下连接设备类型和ID,设备ID为PLC在网络中IP号,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配置。其他步骤为配置系统的扫描频率、连接时间和请求相应的时间。
(3)配置PLC的I/O点:配置要采集和控制的PLC的I/O点标签,通过标签所对应得地址,去采集相应地址的数据。还可以通过标签设置数据类型和客户访问类型以及采样频率。
2.2 OPC与Lab VIEW通信的实现
Lab VIEW上位监控软件程序与OPC的通信是C/S模式,监控软件程序作为客户端接口,
通过创建I/O服务器连接到OPC tags,然后绑定标签信息,将创建的变量绑定在OPC标签上,就形成了具有标签名称的共享变量,通过共享变量的方式来实现Lab VIEW与OPC服务器的数据通信,实现上位机与服务器的数据通讯,如图3所示。
通过共享变量,可以改变数据的类型、范围以及读写等功能,使数据交换的功能得到很大的拓展,这不仅对于本地数据间的通信,而且在网络系统中共享数据,也可以在上位机软件实现数据的共享。在变量与网络中对应的变量进行连接,可以对其属性进行了设定,因此用户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共享变量建立其与网络变量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实现网络间的数据的通信。
3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3.1 软件结构设计与实现
热网管理系统的功能是通过通讯系统采集现场控制系统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相关的分析和处理或者向下对现场控制系统下达各种指令,来实现对换热站的实时监控。设计的上位机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本系统采集的现场数据通过上位监控计算机的HMI界面显示到计算机显示器或主控中心大屏上,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报警判断,作相应的报警,根据报警信息来确认报警的位置和对其报警的控制,同时把采集到的所有实时数据和产生的报警信息存储到监控服务器的数据库系统生成历史数据库,通过访问数据库服务器可以方便地实现历史数据的查询、显示趋势图以及报表打印等功能。
3.2 智能热网运营管理设计
热网管理系统设计的用户界面是主控中心工作人员与监控计算机人机交互的窗口,该系统具备远程控制、供热报警、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的多维度比较等功能,实现了集中控制和管理功能,便于供热企业了解用户的实际采暖状态,解决了热网运行存在的水力失调的现象,实现了热网全面的水力平衡运行。还可以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自动调节供水温度,实现个换热站无人值守,从大大提高了供热效果,节约能耗,并且提高供热的服务质量。
热网管理系统基于SOA的企业应用体系架构,可集成任意采集装置、传感装置、网络应用数据等,可监测换热站的供水压力、回水压力、供水温度、回水温度、室外环境温度、供热量、燃气量、耗电量、补水量、水箱液位、电动调节阀开度反馈,以及循环泵、补水泵的运行状态、故障状态参数。并可以检测和存储公共建筑热力入口和用户热计量等数据,实现远程无人自动抄表。同时可以远程控制换热站的热水循环泵和补水泵的启停及频率设定,以及一次管网和公共建筑热力入口电动阀的开度调节,实现对供热系统的温度、浏览、压力等参数进行控制,提高智慧热网热平衡,实现节能控制。热网管理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参数需要进行采集和处理,需要准确地对换热站供热的参数数据进行实时的采集,采集数据可以建立档案数据库,对采集的现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包括数据累计、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多种计算,可按表格、趋势显示各个换热站和公共建筑的热力入口,以及供热分户热计量数据。
4 系统测试结果
系统测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通讯功能和智慧热网全息化管理平台的设计,本系统使用OPC与现场的各个PLC控制器相连接,通过以太网驱动设备Modus TCP/IP与相应的IP地址,如图5所示。实现OPC实时采集各个地区的换热站的PLC,实现OPC的远程数据采集,通过设置完成,可以在快速数据交换客服端显示实时采集的数据。
在OPC采集的数据与Lab VIEW进行数据交互,通过I/O服务器的共享变量对OPC服务器的数据的标签采集,通过OPC标签实现数据的实时交互,如图6所示。通过与数据库SQL Server的连接,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可以对采集的数据的进行存储和数据的分析和对历史曲线的分析。分析数据的报警与预测报警。
5 结语
监控与管理系统论文 篇10
传统管理模式下, 机房设备的使用情况记录都是采用任课老师手工登记方式的, 这种方式对于记录信息的真实性与及时性来说都会带来一些影响, 同时对于设备维护信息的查询与统计分析都有不便之处。而作为主管来说, 对于每个维护人员的维护工作量也很难做到较客观的考量, 有时也会带来设备维护工作的滞后性。因此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有一个信息系统来辅助解决, 以提高日常管理的速度和效率。通过机房设备维护管理系统这样一个平台, 可以对发生的机器故障及维护工作及时记录, 也可通过系统来对设备维护情况进行分析与统计, 从而更大程度上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机房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组要分为客户端与服务端。客户端 (学生机) 一般都安装有还原卡, 因此客户端不能进行信息的存储, 否则客户端一旦重启信息就会丢失, 鉴于该情况, 则需要将信息上传到服务端 (教师机) , 服务端进行保存信息与处理, 便于对监控数据的统一管理。
客户端启动后, 会先向网络广播寻找服务器信息, 此时也开始扫描键盘与鼠标的数量, 并启动计时器。广播使用UDP报文, 因为一开始并不知道服务器的地址, 而且服务器有可能会变动IP地址, 如何使用配置文件进行配置服务器IP, 那么需要在多台电脑上进行配置。因此不打算使用配置文件的方式, 改用广播的方式来寻找服务器, 这样就更为方便使用。计时器的作用主要用于调整客户端使用时间, 因为如果直接上传客户端的当前时间有可能因为客户端时间不正确而影响统计, 加上服务器有可能未启动而客户端就开始工作, 那样就不能获取到客户端在服务端没有启动的情况下使用了多少时间, 因此在客户端使用计时器进行统计使用时间是比较合适的。当有服务器UDP报文发送过来则使用TCP/IP协议与服务器进行连接, 连接上后将计时器的数据、键盘鼠标的数量、客户端的IP地址传输到服务端。之所以要传送客户端的IP地址是用于验证信息, 防止服务器信息出错, 也便于管理员在发现异常数据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定位到机器的位置。客户端具体的工作流程图1所示:
服务端启动后先广播服务器的IP地址, 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有的客户端可能在服务端启动前就已经启动了;然后开始监听UDP端口, 因为另一种情况则是服务端先启动, 客户端启动后就广播寻找服务器IP信息, 当服务端接收到来自客户端的寻找服务端IP地址的UDP时就发送包含了服务器的IP地址与端口。当有客户端连接后为该客户端创建一个对象, 用来处理该客户端上传过来的信息。处理信息的时候首先会读取原有的信息, 要是原来存储信息的不存在, 则新建一份, 否则读取原有信息进行处理, 处理的结果将会保存回文本。这样就可以随时查看每台计算机的使用情况。服务端具体的工作流程图2所示:
在实现的过程中, 采用了C++GUIQt技术, 该编程语言具有比较强大的类库, 而且容易上手。QUdp Socket中write Datagram则是对网络进行广播信息。QTcp Server主要是用于建立服务器, 对该类进行重载则可以实现一些需要的扩展功能。QTcp Socket类中, 使用connect To Host连接到服务器然后使用write函数即可将需要的信息发送到客户端或者服务器。devguid.h头文件主要是包含了硬件的guid值, 计算机给每个硬件都分配了不同的guid值。setupapi.h中首先使用Setup Di Get Class Devs函数, 如果运行成功, 返回设备信息结构的句柄, 该结构包含与指定参数匹配的所有已安装设备。如果失败, 则返回INVALID_HANDLE_VALUE, 再次使用Setup Di Enum Device Info枚举指定设备信息集合的成员, 并将数据放PSP_DEVIN FO_DATA中, Setup Di Get Device Registry Property函数则是从注册表中读取Pn P设备的属性最后将信息进行处理并保存, 这样就能够获取到系统设备信息。
无线终端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篇11
关键词:无线终端;监控系统;Cairngorm;SNMP
中图分类号:TP27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5-0000-02
近年来,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发展迅猛。无线接入设备制造商在系统维护上对无线终端监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终端监控仅仅关注终端是否在线,但对于终端的运行状况的监控极少涉及。为了满足无线接入设备制造商对于无线终端监控的需求,针对无线终端监控,我们设计并开发了相关软件。
1无线终端监控简介
对于无线终端的监控,主要有四个主要功能:无线终端监控配置、无线终端数据采集配置、无线终端实时数据显示和无线终端历史数据显示。无线终端监控配置的主要功能是:对需要定时数据采集的设备及相关属性作配置。采集的结果可以在在线用户历史数据中查询。无线终端数据采集配置的主要功能是:对所监控的性能作配置,如“上行流量”、“下行流量”、内存使用情况、CPU使用情况等。无线终端实时数据显示的主要功能是:查询连接在某一设备(如AP)上的所有在线用户的某一属性值,定时刷新。无线终端历史数据显示的主要功能是:根据在线用户监控配置页面所做的配置,定时记录采集值,按条件查询相关记录。
2主要技术介绍
前台采用Flex进行开发,在框架的选取上采用了优化后的Cairngorm。Cairngorm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Java开发框架,专注于响应用户交互,封装服务器交互逻辑,管理客户端状态和UI状态。Cairngorm本身是一个轻量级的Flex RIA程序开发框架,从而使程序可扩展性、可维护性都大大提高,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企业应用,它只是提供了一个开发骨架。Cairngorm的优点主要有:网络上范例多,项目风险小;从Java开发框架借鉴而来的成熟实践策略;适合大型的Flex项目;适合团队开发,架构理论出色,支持任务分发机制。缺点主要为:代码冗余;Flex内置事件模型复杂化;框架过于依赖全局单例模式。
Cairngorm主要包括6个部分:Model Locator:存储程序中所有的值对象(数据)并共享变量,即数据池。View:一个或多个Flex组件绑定到一起形成的一个特定的个体,使用Model Locator中的数据,并且针对用户的交互动作产生自定义的Cairngorm Events。Front Controller:接收Cairngorm Events并且将它们映射到Cairngorm Commands。Command:处理业务逻辑,调用Cairngorm Delegates 及其它的Commands,以及更新Model Locator中存储的值对象和变量。Business:定义连接到远程数据库的远程过程调用(HTTP,Web Services等),并包括对数据库的调用。VO(ValueObject):具体定义各个变量,提高vo类的可读性,表示该类是一个ValueObject。减小代码的耦合性。
客户端界面是由View(视图)显示的。View使用Flex的binding(绑定)来显示Model Locator中包含的数据。View根据诸如鼠标点击,按钮按下以及拖拽之类的用户动作产生Event。这些Event被Front Controller“广播”并“监听”,Front Controller会将Event映射到Command。Command包括业务逻辑,创建所需Business 中的Delegate(代理),处理Delegate的相应,以及更新存储在Model Locator中的数据。由于View是绑定到Model Locator中的数据上的,所以当Model Locator中的数据改变的时候View也会自动更新。Delegate调用同样是Business 中的Service并且将结果提交给Command。Service调用远程数据然后将结果提交给Delegate进行代理。
Cairngorm结构比较繁琐,在使用Cairngorm时,视图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播送一个事件,每个播送出去的事件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命令代码来处理事件,并且需要在FrontController中对应他们的关系。为了适合本系统的开发,我们对Cairngorm做了改进:去掉FrontController,利用PureMVC中Facade的思想创建Service Facade,用Service Facade处理Command。视图不直接处理事件,而是直接調用Service Facade,而Service Facade则直接调用Business,然后Business处理结果并更新Model Locator,最后Model Locator通过绑定(Binding)更新视窗中的结果。这样做可以去除掉纯结构性的dispatcher,frontcontroller 和command,提高编码效率并且易于调试。但其缺点是:它违犯了解耦的设计规范,使得界面上的动作行为(Action)和动作代理Serivce Facade产生了耦合关系。但这层耦合对于界面系统设计而言影响相对较小。使用去除前转的Cairngorm对系统的界面设计而言利大于弊。
对于终端的各项数据的采集我们使用了简单网络管理(SNMP)协议,SNMP是一系列协议组和规范,它们提供了一种从网络上的设备中收集网络管理信息的方法。SNMP也为设备向网络管理工作站报告问题和错误提供了一种方法。终端设备的属性项均用OID来表示,只需向设备发送SNMP GET或SNMP SET消息,指定属性的OID,即可设置或取得设备的相应属性值。我们收集这些信息并记录在管理信息库(MIB)中。MIB有公共的格式,可以实现对不同制造商的产品的融合,这些信息报告设备的特性、数据吞吐量、通信超载和错误等,最终,在界面上呈现给系统管理员。数据采集处理流程如下:
public String get(String ip, String oid) {
根据ip调用getAddress(ip)方法返回address对象
设定PDU的类型为GET
设定get操作的共同体
根据oid调用setVariableBindings(oid+".0")方法产生待发送的数据
调用send()方法发送数据,并会返回response(PDU)
对response对象数据解析,格式化显示数据
返回格式化后的结果
}
我们在无线终端数据采集配置前台对OID节点进行了控制。对于需要采集的OID节点都需要经过相关的验证,首先是判断OID的合法性,然后判断需要采集的是表格数据还是普通数据,根据结果,通过不同的流程将表格数据或普通数据采集出来,并显示到前台。在无线终端历史数据显示部分,如果遇到需要读取的数据较多的情况,一次性读取会由于内存不够造成前台系统崩溃,我们将其分页读取,分页显示。在分页读取时遇到数据较多时,其响应速度也会非常的慢。所以在读取数据时为了防止用户反复触发读取事件加大系统压力,在界面上将相关属性enabled设置为false,将界面锁定,等数据读完再解除锁定。
本系统已经通过了现网测试,运行稳定。
参考文献:
[1]夏志祥.对Flex Cairngorm框架的探究和改进[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王峰.基于Flex的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技术的研究和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范月萍.基于SNMP的网络管理的研究与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4]陈显军,魏祖宽.基于Flex的XML数据通信与应用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8,03.
[5]曹勇.基于SNMP网络管理技术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0.
[作者简介]蒋理(1982.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通信;王崟(1981.5-),女,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据交换;董志勇(1975.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测试。
监控与管理系统论文 篇12
很多起重机生产厂家和使用方认为自己生产和使用的起重设备具备“安全监控的系统”,这里所指的“安全监控的系统”可能是市场上功能比较全面的力矩限制器或起重量限制器。不可否认这些产品对起重设备的安全运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它们不是一个系统,而是起重机的一个安全辅助设备或产品。有不少起重现场为了争取效益的最大化,断开起重量限制器或直接强行起吊,这时安全辅助设备失去了保护作用,起重机械控制系统还在运行,这些违规操作行为造成了不少的安全隐患,但“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管理系统”与“起重机械的控制系统”相互融合之后形成一种互锁和依存的关系,可以有效避免以上隐患。“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系统”的黑匣子功能能够通过记录的数据分析重现起重机械设备运行过程。通过黑匣子功能能够重现事故发生的过程,从而可以分析事故原因。现在有的安全辅助设备集成了数据记录功能,但只保存了自身所采集的传感器信号,这些信号对于整个起重机械来说只是一部分,分析数据时存在不完整性。
1 结构模式
1)图1的大虚线框表示“信息采集单元”,本标准是以GB 6067.1为依据,同时在该标准上增加了“电缆卷筒安全限位”、“起升机构制动器”和“过孔状态”。
2)图中间是“信号处理单元”,它可以是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等带逻辑控制及运算功能的装置。
3)图下方的4个方框中,控制输出单元是信息处理后通过该输出单元输出控制信号和应有的报警信号等;信息存储单元实时存储所需采集的信息,以备查用,一旦事故发生,可以进行事故追溯分析;信息显示单元向司机和管理人员显示起重机械的工作状态和各类参数;信息导出接口单元用来传输信息。
4)图中右边的虚线框是远程传输单元。该单元主要用于起重机械的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方便故障分析和日常监管。该单元使用的是双向箭头,表示远程平台既可以从信息处理单元读取数据,也可以向信息处理单元写入数据。
“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是电气控制的一部分,非独立产品,它提出的是电气控制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对于新制造的起重机械在设计时必须选用具有本标准功能要求的电气控制系统;对于旧设备,如果原电气系统不能满足本标准的功能要求,则必须要改造,直至全部更换。
2 信息存储要求
1)系统的信息采集应满足实时性要求,同时存储要满足完整性要求(至少包括时间和编号)。
2)不能因断电而使信息丢失。一般应该都是要求对于断电前8s断电后2s的信息应该全部保存。安全监控系统原则上不能因为意外断电而丢失记录和监控数据。有条件的情况下,安全管理系统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电源,当发生事故时通过查询故障记录时间,也能够可查到故障发生的状态,包括继电器、限位开关、各类传感器以及电动机和调速装置等各项参数。
3)考虑到一般起重机械的工控程序刷新一次在100ms内,对于不同类型的起重机械的采样周期标定为100ms。
4)故障记录的存储不能因系统的存储容量太大成本过高,用户难以接受,又不能因时间过短而难以查询故障记录,故数据存储时间不应少于30个连续工作日,视频存储时间不应少于72h。
3 解决方案
国标GB 6067.1明确规定了起重机械的信息采集源。以门座起重机为例,信息采集源包括起重量、起重力矩、起升高度/下降深度、运行行程、幅度、风速、回转角度、操作指令、工作时间、累计工作时间、每次工作循环、起升机构制动状态、抗风防滑状态、联锁保护、供电电缆卷筒状态、视频系统。通过以上需要采集的信号量可知现有的力矩限制器只采集和记录了部分信号量,还有一些信号量比如操作指令、起升机构制动状态等这些控制信号都是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采集的,所以需要把两部分的融合起来再加上视频采集就构成了“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系统”。因此我们提出2种相对容易的解决方案。
1)以“力矩限制器”为核心。生产力矩限制器的厂家和负责电气控制系统的厂家,双方约定一种公开的协议,电控系统厂家将需要监控的量按协议传输给起重机力矩限制器,力矩限制器对数据分析处理并记录保存,同时控制视频采集,这样形成“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系统”,如图2。
现在这种方案是以起重力矩限制器为处理核心实现信息的分析处理、存储和显示,该方案需要电气控制系统生产商与起重机力矩限制器厂商约定通信协议,用于数据的交换。这种方案实现起来比较容易、成本较低,同时也适合一些旧设备的改造。
2)与第1方案不同的是,起重机力矩限制器把信号量通过一种公开的协议传输给电气控制系统,然后数据分析处理、记录保存、视频采集都是由电气控制系统(如PLC)来完成,如图3。
第2种方案相对第1种方案电气控制系统会变得复杂,不适合旧设备改造,没有合适的人机交互界面,同时实现起来技术难度和成本较高。该方案适合起重机械生产厂商。
4 使用与推广
4.1 组织调查、摸清底数
2011年上半年,由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各省质监部门对在用大型起重机械进行统计调查,摸清在用大型起重机械数量、安全监控装置或使用情况,以及大型轻重机械制造等情况。
4.2 展开前期试点、摸索经验
2011年上半年至年底,选择部分重点行业(领域)的部分重点设备展开前期试点,为实验论证和标准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经验。
首先在铁路建设、公路建设、电站建设和船舶修造等行业中使用的200t及以上架桥机、通用门式起重机,320t及以上造船门式起重机,60及以上港口、船厂、电站门座起重机,2000tm及200t及以上普通、电站塔式起重机,450t以上履带起重机,固定式、摇摆式、平移式、辐射式缆索起重机共13个品种上进行试点。
质监部门会同安监部门等相关部门对经确定生产和使用单位各选择1至2台新制造和1至2台在用的大型起重机械,在单机上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通过监视、控制、管理等手段,实现操作安全控制、危险临界报警、现场实时显示和数据记录保存等功能,同时达到运用视频音频技术实时显示和记录工作状态、实时回放的功效。
4.3 制定标准、实验验证
2011年上半年年底,协调相关标委会组织有关科研、设计、制造、使用、检验等单位制订并上报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国家标准。同时,结合前期试点,组织相关形式试验机构对已有的“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开展实验验证。
4.4 巩固成果、扩大试点
2012年至2013年,总结前期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范围。2012年,对大型起重机械,所有生产和使用单位在本单位内对应每个品种至少一台大型起重机械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巩固和推广前期试点成果。2013年,逐步在所有新制造的大型起重机械全部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
4.5 全面推进、取得实效
2014年至2015年,加大力度,全面实施,实现此项目工作化、常态化。从2014年开始,所有在用的大型起重机械全部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至2015年底,尚未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大型起重机械将不予以使用。
【监控与管理系统论文】推荐阅读:
网络管理与监控09-20
质量管理与监控11-09
环节管理与质量监控09-08
GPS监控系统管理与考核办法12-05
控制与监控论文11-02
系统监控管理12-10
安全与自动化监控论文11-27
管理监控11-21
监控管理系统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