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2024-07-14

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精选12篇)

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篇1

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幼儿教师必须抓紧这个时期努力发展幼儿的语言, 使他们在入小学前具备足够的语言能力, 受益终生。如何把握住这一关键时期, 使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根据幼儿好奇心强、抑制力差、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往往不平衡等生理、心理特点, 课堂教学形式不能呆板单调, 必须经常变换, 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积极思考, 以达到完成语言教学任务之目的。

一、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 让幼儿敢说。

许多刚入园的孩子都较胆小, 羞于在众人面前表现, 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 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等, 导致有些幼儿变得“沉默寡言”, 或一个人自言自语, 这时教师应善于发现, 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是调动幼儿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它体现了教师与幼儿关系上的平等, 体现了教师对幼儿人格的尊重, 这样才能使幼儿有话敢说, 有话愿说。而非正式活动正是给了每个孩子这样一个空间。在非正式的活动中, 每个孩子都可以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在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里, 孩子们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如:我班的杨文超小朋友, 是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孩子。每次他拿了材料以后, 就选择在活动室的一角玩, 而且都能较快地根据材料的意思完成操作, 有时他也会自己轻声地说说玩的过程。为了让他能更大胆地说, 我就经常有意地靠近他, 鼓励他去讲一讲, 对他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因为多给幼儿一个笑容、一个抚摸, 都将成为让他们说话的一把金钥匙。非正式活动中没有外在的压力, 几次下来, 他慢慢地主动跟我说话。于是, 我又让他试着说给旁边的同伴听, 几周下来, 我发现原来他并不是个不爱说话的孩子, 只是一直不敢说。

二、丰富、有趣的材料, 让幼儿可说。

在每次的非正式活动中, 都会有许多丰富的操作材料, 而这些材料都是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及幼儿的年龄特点等设计制作并投放的, 带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幼儿在对这些材料反复摆弄中, 在具体事物与具体动作的实践中, 会自然而然地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如幼儿在盖瓶盖子活动中, 开始反复找盖子盖在瓶子上, 逐个盖完后, 又会拧开, 后又一一盖上, 以后完成后会将多出的瓶子还给教师, 或将多出的瓶子放在自己前面, 向教师要盖子, 嘴里也会说“多出来了, 多出来了”或是叫“少掉了, 少掉了”。

三、在正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养成愿说、乐说的习惯。

幼儿教育的正式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师生活动及同伴互动的幼儿学习活动。一般以集体方式进行, 可以是小组的, 也可以是全班集体进行。在幼儿园中, 同伴之间的交流是发展幼儿语言表达的主要途径。在同伴当中, 幼儿说话不受到任何的限制, 氛围更为轻松。一些语言发展得比较好的幼儿还将在其中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喜好模仿, 当同伴说出一个较好听的词时, 他们就会跟着模仿或纠正同伴的错误, 教师可借此机会倾听、引导幼儿运用正确、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 并逐步使幼儿养成愿说、学说、乐说的习惯。

1. 主题、生活的经验, 让幼儿愿说。

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 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 幼儿才会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 才会有话可说, 有话要说。通过在非正式活动中积累的多次操作的经验和说的练习与在主题生活中获得的体验, 幼儿在正式的活动中能有话要说, 有话愿说。如:在“分家家”的数活动中, 让孩子们根据物体的一个特征作肯定与否定的分类时, 孩子们都很愿意说出自己分的理由:“有尖尖嘴的和没有尖尖嘴的;会飞的和不会飞的;有尾巴的和没有尾巴的。”等等。这些语言的源泉来自于主题, 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 孩子们对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因此, 在说的过程中, 都能抓住动物的明显特征来说, 有了内容, 孩子们就会很乐意去说。

2. 自然形成的习惯, 让幼儿会说。

语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躇而就的, 需要像涓涓溪流一样, 细水长流, 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逐步养成。幼儿在园的大部分时间是和同伴在一起, 而同伴间的相互作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可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在交往中会调动已有经验, 运用语言技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进而会说。因此在正式的活动中,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经常开展一些合作性的活动, 这些活动需要幼儿与同伴进行讨论、协商, 需要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根据同伴的态度和行为, 调整自己的语言, 使幼儿在交往中感受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 逐步养成说的习惯, 切实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通过游戏, 促进幼儿语言和智能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主体, 生动有趣的游戏, 是培养幼儿感知事物、发挥想象、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我带幼儿到校园中做“找春天”的游戏, 先引导幼儿积极观察, 然后让他们边看边讲述:“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桃树上———桃花开了;春天在小树上———小树长出了新叶子;春天在小草里———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 春天在石榴树上———树枝发芽了!”然后我再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把刚才看到的春天景象描述出来。由于幼儿已经通过观察、思考和讲述等游戏活动, 对春天已有一定的认识, 在认识春天的特征中, 幼儿从天气的变化讲到花草树木的变化, 从小动物的出现讲到人们的劳动, 衣着的变化;从幼儿的谈话中, 已经看到他们能有条理、分层次地讲出季节的变化。

五、妙用图书角, 培养幼儿与人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班里的图书角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孩子们经常去看自己喜爱的书籍, 不但扩大了眼界, 增长了有关大自然、社会生活的知识, 培养了优良品德, 还促使自身观察、分析、想象及讲述能力的发展。小班幼儿模仿性强, 往往喜欢与别人看相同的书, 这时有可能会发生争抢现象, 此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幼儿想办法用与人商量的语言, 如“我看看你拿的书好吗?”“咱们一起看这本书可以吗?”“你看完了给我看一看, 好吗?”等等。通过这种语言引导, 可培养幼儿与人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另外, 在幼儿看书时, 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幼儿互相谈论和讲述书中的内容, 这样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 并使幼儿更正确、深入地体会书中的内容。同时还可以鼓励幼儿给同伴讲述自己图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其他内容。这样, 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讲述, 进一步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 幼儿语言的培养, 不仅是通过某一节课或者某一个环节所能达到的, 还应抓住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有利时机, 不断发掘潜力, 逐步培养幼儿的语言, 开发其智力, 使其天天向上。

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篇2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像,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中错综复杂的情节,广泛的涉及范围,神奇的关系等,正好满足幼儿丰富、天真的想像与好奇。大多数幼儿对故事十分感兴趣,他们在故事中学习知识,认识道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把握好时机,在故事中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与良好的品质。

一、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幼儿的词语理解能力,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

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幼儿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言,知道故事里形象生动地讲些什么,才能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欲望集中注意力地倾听故事。这就要求讲故事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作解释。特别是对年龄小、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儿,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方言进行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势或借助实物进行解释。如在故事教学《小熊打电话》中,我设计了游戏——“打电话”,让孩子们在与其他“小动物”打电话的过程中,在帮小猴改正错误的同时,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要让幼儿加深对故事中词语的记忆,还应当多提问,多表演,这样,大家演,人人讲,幼儿在不知不觉的角色情境练习中学习许多的句子,语言就会更流畅了。

二、激励幼儿在练习中锻炼,培养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只让幼儿听故事,而不试着让他们讲故事,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故事的作用。幼儿在倾听完三遍故事后,能理解故事的名称、主要内容、人物和情节,这时可以让幼儿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幼儿刚学习复述时只能讲出故事中的片段,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帮幼儿回忆故事的重要情节及发展过程,把握好故事的整体。但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概括性地复述故事内容。当幼儿基本掌握故事内容后,就可以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复述故事了。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把这些片段连接起来。通过多次的复述练习,幼儿慢慢地能从复述片段过渡到复述完整的故事。在复述故事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在组织观察中,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与表现力

当幼儿学会复述故事后,就应当教幼儿进一步学习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教师和家长在讲故事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神态表情、手形手势等。不同的语言语调,丰富的神态表情,夸张的动作等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倾听故事中犹如身临其镜般的感觉,同时也给予幼儿模仿的榜样。在倾听故事中,幼儿知道老虎的声音是粗声粗气的;知道难过的时候紧皱眉头哭泣,惊讶时睁大眼睛,张大嘴巴;知道老奶奶的形象是驼着背,拄着拐仗„„„。教师和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对这些声音、表情、动作等加以模仿,让幼儿知道怎样讲故事好听,怎样做动作形象,并把这些语调手势等运用到复述故事中,大胆投入地把故事讲出来。在生动形象的复述训练中,幼儿提高了模仿能力与语言表现力,为将来绘声绘色地表达语言奠定了基础。

四、创设条件,培养幼儿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具有动力作用,也就是说人的兴趣可以直接转换为动机,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像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想像,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说出正确答案。比如在给孩子讲《小公鸡借耳朵》的故事时,讲到最精彩处嘎然而止“小公鸡没借到耳朵,那它该怎么办呢?”“最后小公鸡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了呢?”给幼儿留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许多幼儿在听完故事后,能展开想像,给故事编一个完整的结尾。故事给幼儿无限的想像空间,只要教师和家长把握好时机,就能让幼儿在故事中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

五、利用同伴与成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审美情趣

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它能培养幼儿的品质与情操。幼儿在故事中认知真理,反思自我,教师与家长应教育幼儿明辨是非,区分好坏,让幼儿说说怎样做才对。在故事《迷路的小鸭》中,当幼儿听到小鸭迷路回不了家时,都为它担心着急,听到小鸭哭着找妈妈时,都皱起眉头,对它充满怜爱与同情,听到小朋友把小鸭送回家时,都松了口气,为小鸭高兴。在故事《懂礼貌的好孩子》中,幼儿在大人的引导下能正确区分小猫懂礼貌,小狗不懂礼貌,我们要向小猫学习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在故事《三只蝴蝶》中,幼儿在看到三只蝴蝶

在风雨中,谁也不愿意离开时,教师和家长应及时运用幼儿生活经验让孩子讨论:“如果你是三只蝴蝶里的一只蝴蝶你会怎么做呢?让幼儿在听故事中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教师和家长要让幼儿体验到朋友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快乐,有了要交朋友的愿望。故事中的种种感受不仅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体验着审美情趣,而且能陶冶幼儿的情操。

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幼儿才会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教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利用图书、故事、儿歌等形式为幼儿提供表达与交流的机会,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故事教学能更好的对幼儿进行感性教育、挫折教育,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培养幼儿的注意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等,我们要把握好教育时机,让故事陪伴着孩子的童年,让孩子在故事中快乐的学习、成长。

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篇3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明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师的教学语言综合反映教师的教学素养,对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学生化学表达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对化学教学语言的优化。那么,如何优化化学教学语言,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一、教师要善于表达,优化教学语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的语言在传授知识、启发思维、组织学生科学探究和培养学生正确的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做到表达准确、简练、有条理、逻辑性强,要注意优化教学语言。

1.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课堂教学语言如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和结论必须符合学科的科学性要求,做到准确无误、完整周密。课堂上教师不能向学生传播无效信息,甚至是错误信息。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作质量守恒定律”。如果把“参加化学反应”中的“参加”省略不说,那么就不一定正确了。

2.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也在模仿教师的语言。在教师规范语言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学生就能掌握科学规范的化学用语,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示范效应。教师经常埋怨学生答题时化学语言不够规范得体,殊不知大多时候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没有强调和不注重规范的“不作为”所致。如实验操作方面的“滴入”、“通入”、“倒入”、“加入”等术语,有些教师不细加区分,一字之差,其含意截然不同。

3.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在教学中“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灵点亮”。教师语言要相应地在旧中见新,易中见难,平中出奇,难而可及。启发语言要注重适时设问,随机应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层层递进的设问语言中自然地从知识的一个波峰过渡到另一个波峰。

4.课堂教学语言的教育性

语言本身除具有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功能外,还有传递情感的功能,即要把课堂知识完整表达的同时,还要把深蕴于教材中的情感恰如其分地表露出来。例如,对于侯氏制碱法、结晶牛胰岛素的解说,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课堂上对于教材中论述性较强的内容,可先由教师进行解答或论述,然后请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复述。例如,“二氧化碳为什么能灭火?”

对于课本演示实验,在实验之前,先请学生说明实验的原理及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由学生得出结论。例如,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时,完全由学生自己观察老师做的几个对比实验并总结,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灭火。

在最后课堂教学小结时,可以由学生代替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教师及时给予纠正和补充。这样学生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更加牢固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2.在习题课中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在习题课中有些题型如推断题和物质的鉴别、提纯、分离等实验题,一般的处理方法有:解题前先由学生讲解解题思路,教师再加以点评,然后由学生板演,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说、写,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

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 篇4

一、创设幼儿语言环境, 让幼儿有机会说。

创设适合培养幼儿创造性语言的物质环境, 让环境与幼儿产生“对话”, 成为幼儿学习、表达、探索的刺激物和桥梁, 为幼儿创造说的空间。儿童的世界到处充满着美的色彩, 他们爱玩、爱画、爱制作, 让他们参与到幼儿园的墙饰活动中来, 激励幼儿去想、去说、去做, 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幼儿园的活动区角是每个幼儿参与实践活动的最好去处, 在这里, 他们乐此不疲, 教师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说。如自然角饲养的小白兔, 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动物, 幼儿在观察、照料的过程中, 可以描述它的外形、行动, 交流喂养的好办法, 在实践中获得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发展了语言。带着幼儿走进大自然的怀抱, 充分利用孩子天生的好奇心, 鼓励他们去摸、去看、去闻、去听, 让他们亲身体验、感受这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世界。每个孩子会像小鸟唧唧喳喳地, 和小草说, 和蓝天说, 和自己的同伴说, 说自己的感受, 说自己眼里发现的每一个新奇的东西。如今的孩子对动画片百看不厌, 教师充分利用融动画、声音、文字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媒体, 给孩子展示富有童真、童趣的情景, 让每个幼儿在入情入境的环境里感受语言, 学习语言, 表达语言。

二、在活动中练习幼儿的口语能力。

幼儿园丰富的活动不仅使幼儿身心得到愉悦, 更可以增加幼儿的自信心, 并在活动过程中提高了口语的表达水平。我利用幼儿园组织的“讲故事”比赛, 让幼儿逐一上台表演故事, 幼儿按得分高低依次挑选自己喜欢的奖品, 孩子们争先恐后, 兴致浓浓。组织“小小记者团”活动, 通过“小小记者”的采访让每一个孩子得到锻炼。活动中, 教师满意的微笑、夸奖的话语、小小的奖品及伙伴们热烈的掌声, 都是激发孩子表现欲望和兴趣的催化剂, 能促使他们更自信、更积极地参与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新颖有趣的形式把孩子们引进了语言的乐园。一段时间过后, 家长们普遍反映, 孩子喜欢与人交谈, 能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在幼儿园的生活和见闻, 能大胆为客人表演儿歌、故事, 比以前更活泼开朗了。教师一定要做到相信孩子并及时给予幼儿指导, 多给幼儿思考和讲述的时间。让幼儿有一个独特的思路。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在用词、语句的连贯方面给予指导, 起到一个调色的作用。

三、在教育活动中, 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 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 而思维活动的成果, 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 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过程;而思维的发展, 又促进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是注入式多, 这是由于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幼儿背诵了一些儿歌、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 但如何运用并且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 却考虑不多。在幼儿教育过程中, 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 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 还要学习单一反三, 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 填换内容, 表达新的意思, 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在语言教育活动中, 还要注意采取综合教育手段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如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以后, 老师让幼儿用撕纸的方法, 用橡皮泥和各种自然物, 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鹅、金鱼、乌龟, 等等。做好后, 让幼儿边演示边讲, 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 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力。在语言教育中, 让幼儿学得主动、活泼, 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四、在活动中, 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阅读。

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篇5

教学中我们应逐步要求学生用确切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表达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下面就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1.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先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如理解和、差、积、商、矿大、缩小、质数、合数等慨念。对学生语言上的缺陷不能有半点疏忽。

例如问:“什么是积?”有的学生答:“两个数相乘的和叫积。”于是教师问:“和是指什么?”学生立即意识到自己错了,应是“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积。”

2.教师要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

教师的语言和行动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的教材。数学语言是最精确的,在这方面教师的语言应做表率,教师的语言应用词准确、筒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教学语言规范的教师,他的学生表达能力强,表达准确、清楚、简练。有些教师偶尔也把不规范或不科学语言带进课堂,如: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乘2;任何整数都可以化为分母为自然数的假分数。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思维能力的形成加以艮好的影响。朱智贤教授明确指出:“小学教师的任务在于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和内部言语,丰富儿童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的经验,因为儿童的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

思维和语言相比,思维是抽象的,语言是具体的,语言有形、声、看得见、听得着,易于把握。思维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相比较,运用语言的能力易于培养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语言训练为主线,通过发展学生的言语,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要抓住每一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读课文、说思路、说解题过程、说操作过程、说分析过程,低年级可以要求学生先想后说,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如:有男生7人,女生比男生多2人,女生有多少人?教学时可让学生先动手摆摆小捧后,想想:

(1)男生、女生谁多?

(2)女生的人数可分成哪两部分?

(3)怎样算女生有多少人?最后引导学生完整口述。中年级可以要求学生先读课文,然后有条理、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可利用教具图表直接演示,训练学生用数字语言叙述应用题的条件、司题。分析思路和解题过程,通过让学生口头叙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口头叙述数量关系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解题能力,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高年级则可要求学生读课文后,逐步运用数学语言准确、简明且有根据地进行表述。如:让学生判断4589能不能被9整除?为什么?可让学生叙述为:因为4589各位数的和是26,26不能被9整除,所以4589不能被9整除。通过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

首先,要求学生说要要正确、完善、准确、精练。如有的学生说“12是倍数,4是约数”,这样说是不准确的。其次,说话要有根据、连贯、通顺。如37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是质数,因为37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所以37是约数。”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是在语文教学的言语训练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科特点,数学教学通过抓数学术语、句、篇,侧重培养学生听、说、读的能力,着重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和内部言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适时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循循善诱,导之以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

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篇6

一、要精心创设“敢说”的氛围

受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学生胆小、害羞,在缺乏公众场合缺乏表达的习惯和胆量,无形中给学生的表达能力造成了障碍。因此,教师应把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放在首位。

1.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说话动机与兴趣。首先消除学生懒说话、怕说话的思想情绪和心里障碍,激起想说话的欲望。为了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可以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每一节,大胆赏识每个孩子的课堂发言,采用小红花、小红旗、小五星的比赛,让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看谁说得多、说得快、说的准,并奖赏给小红花、小红旗、小五星。这样不爱说的变得想说了,不敢说的变得敢说了。另外比赛规定说对加分,说错不扣分,这样学生既想说又敢说,想说话的学生越来越多,你争我抢的气氛就更浓了。有时会出现全班同学一齐举手,情不自禁地喊出声来:“老师……叫我……老师……我说……”在学生回答问题或平时说话的过程中,少挑剔少批评、多鼓励、多表扬,以便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消除学生怕发言的心理障碍。

2.鼓励学生敢说的勇气。让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实施中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敢于在公众场合表白自己的观点、看法也并非简单易事。因此,必须要针对本班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个人特征,保证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了”,才有利于教学效果相对提高,尤其是要对于性格内向、不愿发言或想发言而害怕说错的学生要有意提问简单而会答的问题,答对了,老师当场表扬,鼓掌喝彩。教师的鼓励多了,学生的勇气就大了。这种心理满足、兴奋状态会使学生逐渐由胆小不敢说变得胆大要想说。所以有了勇气必有举动,有了举动自有效应。

二、坚持训练“能说”的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要训练学生个个都能说,即让他们在任何场合、遇到任何事物能自如地发表见解与看法。课堂是学生锻炼语言交际得天独厚的天地,教师要协助他们施展才华。

说话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内容选择得好,学生就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情节强、语言生动、贴近儿童生活的课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历,找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培养口语描述力。老师应讲究训练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话能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在教学中,通过“听中练说、以听助说”的方法,把听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其次,通过“看中练说,说中添话”的方法,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图画,看图说话;同时,也采用“做中练说”和“编中练说”等方法,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学生做些小制作,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的做、想、说结合起来说,并说出欣赏自己制作成果时的心情与感受。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续编故事,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总之,无论采用哪种训练方式都注意让优生引路,中等生紧跟,后进生跟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通过眼看、耳听、口说、手做、心想产生综合效应,真正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三、多方培养“会说”的语言技巧

能说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但能说并不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最终是要达到会说和说好。同样一句话,不同人来说,效果却不同。因此,要进一步培养他们怎样说的能力和如何说好的能力。

教师的话说得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说话质量。为了让学生把话说好,首先,教师的语言交际应成为学生模仿的标准。课堂上哪些不说,哪些该说,做到心中有底,哪些话该加重语气,哪些话该放缓语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严格把握。上课时,做到口齿清楚、用词准确、表达明确、语句精练,同时恰当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做到自然和谐、不生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说话技巧。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培养学生富有逻辑性、描述性、趣味性的说话技巧。通过分析对话语气,让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语言内涵,用不同的说话语气会显示不同的语言魅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引导学生多听广播,多看曲艺节目。我们知道相声的语言技巧很有特色,也要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以动作、神态促进语感训练,积极防止口头语言的干涩和呆板,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能、技巧。

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1. 在观察、比较中培养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 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 如板书、演示、图形、实物等,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 有目的地观察、比较, 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维, 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 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 教师在示范用小刀“切萝卜”的同时, 引导学生注意看清“切长方体”的过程, 要求学生说说“切萝卜”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是怎样形成的;再通过对实物 (如火柴盒) 的观察, 通过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 (做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等实践活动, 启发引导学生把观察的结果在头脑中进行加工整理后, 用数学语言表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所有特征。这样, 通过学生观察感知, 动脑理解, 动口表述, 不但能深刻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2. 在说理、解惑中培养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 通过让学生说理的表述, 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且可以检验学生思路是否清晰, 表达是否完整、有条理、准确。如教学分数乘法, 计算2/15×7时, 学生算出结果后, 要求学生口述算理:“根据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来计算, 用分数的分子2和整数7相乘的积14做分子, 分母15不变, 2/15乘以7的积是14/15。”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加深对法则的理解,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 要坚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表述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按运算意义口述列式根据、解题程序和解题方法。通过口述解题思路和解题程序, 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审题和理解题意的能力, 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 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

3. 在操作、讨论中培养表达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操作和使用学具, 在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能在操作的过程中使动作、思维与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 要求学生在操作的同时用数学语言对操作过程进行描述:先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重叠, 再让其中一个三角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180度, 接着把这个三角形平移, 最后转化成了和这个三角形等底等高的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操作过程中, 学生头脑中已形成表象, 所以叙述起来思路清晰、过程完整。在课堂上, 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采取多种方式反复表达思考过程和结果, 可以激励学生各抒己见, 相互补充, 相互纠正, 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向上、思维活跃, 使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 在阅读、思考中培养表达能力

把生活语言、书面语言转化成准确的数学语言, 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 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 才能对知识真正理解。同时, 数学语言有它的精确性, 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 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 结论对错分明。因此, 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 同时必须勤思多想, 多理解。如在学习“正比例的意义”时, 要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概念:“两个相关联的量, 一个量变化, 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 他们的比值不变, 这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在这个概念中有很多词都很重要, 如相关联、比值不变等, 一定要理解透彻。要想真正学好数学, 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落实, 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再难学, 必须重视数学阅读。

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 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1) 概念表达要准确。学生在叙述概念时要准确, 如教师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必须是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它对应的高”。

(2) 判断说理要准确。判断说理, 要求学生讲清楚理由, 理由要充足, 说理有根据, 要准确无误。如判断“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是否正确?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是60度, 三个角都是锐角, 所以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表达得越准确, 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越深刻。

2. 注意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1) 表达形式要完整。有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往往从一半开始, 久而久之造成话说一半的毛病。学生站起来回答时, 教师可以先做示范,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2) 表达内容要完整。如运用小组交流的教学方式, 教师提出若干交流的内容, 要求学生在汇报小组的意见时, 一定要把小组同学的所有意见毫无遗漏的表达出来, 如果意见表达不完整, 可让小组成员补充。

(3) 表达后要有评价。学生表达完后要及时反馈评价, 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让学生语言流畅地、自然地反映各自的心理活动。评价的内容可以拓展到知识、能力、过程、非智力因素等。

3. 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1) 语言表达的有序性。语言的有序性, 指说话有条理, 先讲什么, 后讲什么, 要有顺序。要有意识地长期训练, 教师训练学生语言的有序性, 让学生说得有条有理, 必然反映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通过表达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表达,教学思考

现如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作为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去帮助学生去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

一、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内涵

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指为了实现和别人沟通的目的而用口头方面的语言来传递自己的观点或是看法的一种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语文,语是指口头语言,文是指书面语言。可见,语文是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人们之间亲密的交往更多的是通过口头语言去进行表达的,所以,口头语言表达在人们的生活中能够更广泛地被运用。加之社会的不断进步,进一步要求学生增强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减弱的原因

(一)学校考试制度的影响

对于语文,一直是作为基础课程所存在的,教师在对于学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进行培养。但是,一直以来,在对于“说”的方面,教师给予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会特别偏重对于学生“读”和“写”能力的培养。很多的教师和家长都会觉得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就算现在没有办法完全的掌握很多说话的技巧和方法,未来的某一天也会突然的明了。因此,现在的许多人就在考试制度的影响下,重视对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网络科技的发展

现在社会一直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科技和网络方面,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出现了多样化的表达方式,现在的很多人都可以运用手机发送短信和微信,通过电子邮件或是QQ聊天进行一些文件的传输,在微博或是一些社交平台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上的诸多方式,都在空间上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这么多信息化的方式能够提高人们做很多事情的效率,但是另一方面,它不利于人们面对面的沟通,会让人与人之间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冷漠,不想进行实际的语言沟通,所以如果这种状态一致持续下去,必然会对人们的行为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三)教师本身对于口语交际能力认识不到位

对于交流,很多的课堂教师都没有能够重视起来,一致都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很多时候,他们觉得学生的成绩好像差不多可以了,他就基本上是一个优异的学生了,而且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在应试的影响下,试卷上的分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某一个学生成绩的好坏,而不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和弱。而且,在很多时候,教师自己在口头语言表达方面也是存在缺陷的,当然也不能够很好地把课堂的氛围给搞活,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对于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锻炼。

三、课堂中对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课前演讲调动学生热情

一般来说,良好的开端能促进事情的成功。对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师要在每节课的伊始都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安排一下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每节课的前10分钟,教师可以安排这样2—3个学生进行一些演讲,自己给学生做一些简短的点评,当然,演讲的题目是学生自己定的,它不受任何的限制,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事情,可以是喜欢的明星,可以自己去过的地方,可以是自己喜欢吃的菜谱,等等,只要是通过学生精心准备就可以了。教师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去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不断的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去了解和学习语文以及和语文有关的资源。

(二)课堂师生互动

一个完整的课堂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堂上教师要设置提问这个环节,并且要求学生大声、自信、语言清晰的给出答案。当然教师也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对于文本要先走进文本,之后再走出文本,层层递进。教师设置的问题要一环扣一环,让一个学生答完之后,不同的学生进行补充,并且鼓励每位学生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和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下听说演练

在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供一些磁带给学生听听,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把握磁带中的起承转合,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纠正发音,并且在语速和语调上都能够把握住节奏,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相关内容。在磁带听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本上的文章,大声地朗读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朗读,教师也要能够多多的进行辅导,让学生的口齿和声带得到相应的锻炼,并且在不断的朗读中增强对于语文的语感。

四、结语

总之,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类生活中最最基本的一项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加训练,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富仁.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语文教学语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尚晗.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J].科技资讯,2014(1).

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篇9

一、创设情境, 感受魅力, 树立幼儿“我要学说”的理想

幼儿阶段是接受新事物最强的阶段, 孩子富有好奇心, 对新鲜事物表现得尤为感兴趣, 注意力也会集中于此。所以, 在课堂上, 教师就要努力营造热烈的氛围, 创设多彩的情境, 让幼儿感知语言的魅力, 初步建立起个性向往。如, 在语言课的教学中, 开展“课前精彩秀”活动, 即每节课之前设计一个录像短片播放的环节, 内容可以是“名家讲故事”“著名小小主持人”“幼儿诗歌展示会”, 还有中央少儿频道的节目“新闻袋袋裤”“芝麻开门”“卡通欢乐岛”“智慧树”等方方面面的语言范畴。通过这些短片主持人优美语言的展示, 开阔孩子的视野, 将魅力语言植入孩子心田, 使孩子产生个人崇拜, 感受语言的丰富多彩, 使他们对语言产生一种神奇的向往, 将短片中的魅力语言人物形象作为自己理想奋斗的目标, 从内心深处萌生驾驭语言的渴望。在适当的时机,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模仿主持人的形象、说辞、语气, 尝试做一次主持人, 过过主持的隐, 哪怕只是一小段, 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梦想的实现、一种欣喜的尝试, 孩子会用心去演好这个角色的, 这样一个简单的举动, 可能就会成就孩子一个伟大的理想。

对于“课前精彩秀”这一环节内容的确定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 每一个阶段进行一个训练主题, 主题的确定要有针对性、层次性, 依据训练主题选定“课前精彩秀”的内容, 有序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二、课中教学, 示范引领, 激发幼儿“我想学说”的欲望

模仿是人的天性, 这一点在幼儿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最初的咿呀学语就是很好的证明。对幼儿来说, 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是一个难题, 如何疏通这条语言之路, 还需要我们教师花些心思、下些工夫。在多年的幼教工作实践中, 我发现榜样示范是开启幼儿语言智慧思维大门的钥匙。教师投入激情用生动的语言去吸引幼儿, 以读儿歌、讲故事等方法启发幼儿,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三个小猪盖新房》的教学中, 教师在讲解完故事后应该趁热打铁问孩子:“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此时, 可以让孩子们到前面复述表演, 孩子兴致勃勃地完成了整个故事。此时挂在孩子脸上的笑容, 不仅仅是因为小猪战胜大灰狼而喜悦, 更是为能给大家讲出这个故事, 战胜自我而感到喜悦。每学一个故事, 教师要反复地示范讲, 然后让孩子模仿讲, 用问题引导孩子从中懂得道理, 受到启示。一段时间以后, 孩子们不仅会讲许多故事了, 而且愿意讲故事, 乐于说出自己对故事的想法, 开启了训练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初端。

三、把握心理、因材施教, 培养幼儿“我敢表达”的自信

“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语言教学的明确要求。

幼儿的语言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许多表达不够完整清晰, 有时不能够合理地组织语言确切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而越是表达不出幼儿就越着急, 以至于语言颠三倒四, 让人摸不清楚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时候教师就要善于观察, 依据幼儿表现推测其心理状态, 使教学语言适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理解水平, 缩短教师与幼儿间的距离, 消除孩子表达时的恐惧心理。

(一) 坚持耐心, 保持童心

当有的孩子在课堂上不能迅速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时, 教师应该学会耐心等待, 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去组织语言, 并适时鼓励, 消除其紧张的心理情绪, 直到引导幼儿准确地完成回答。教师的语言还要具有亲和力, 和幼儿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和谐、融洽的关系。作为幼儿教师, 要蹲下来和孩子交朋友, 和孩子一样把一张纸上的点想象成是夜空中闪闪的星星, 是面包上的芝麻, 是老师脸上的雀斑……用儿童的思维去看待事物, 用儿童话的语言去描述事物, 拥有幼儿的心态、幼儿的思维, 用幼儿的心理去看待事物, 永葆一颗不泯的童心, 孩子会觉得找到了知音, 表达的欲望就会慢慢地强烈起来。

(二) 语言表扬, 奖品激励

在课堂上, 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 一句表扬可以对幼儿产生无穷的动力。“你说的真好!”“你说的太形象生动了!”“你给小朋友们做了一个好榜样!”等等激励性语言要不断地挂在嘴边。依据大多数幼儿喜欢小奖品的心理特点, 还可以制作一些精美漂亮的礼品, 用鼓励的办法让孩子产生说的自信, 在此基础上提高要求。如回答完整、表答具体的幼儿优先得到奖品。经常用这种方法鼓励幼儿说话, 使幼儿想到什么说什么, 乐意把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传达给教师, 消除幼儿的紧张情绪, 逐步形成想说敢说的习惯, 对说产生兴趣, 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三) 倾心交流, 辅助弱势

有些幼儿怯懦、胆小, 不敢跟老师说话, 或是平时沉默寡言, 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更要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 多与他们交流, 使孩子敢说。如:问问孩子家里有什么人?父母是做什么的?自己最喜欢谁?或请孩子讲讲他听过的故事、见闻或趣事, 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打开他们的话匣子。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创设情境, 使幼儿对语言表达产生兴趣, 教给幼儿语言表达的技巧, 结合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设计, 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篇10

一、教师应当成为科学语言表达的典范

科学语言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教师通过科学语言的叙述,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表象和科学概念, 进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显而易见。如果教师自身的语言不规范、不严谨, 那么传输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如:在催化剂的教学中, 教师有时为突出催化剂在分解氯酸钾过程中起到加快反应速度的作用, 忽略了催化剂也有减慢反应速度的作用的教学。学生接受了这样模糊的信息, 反馈到语言或者文字时难免会出现错误。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以身作则, 进行科学、规范、简明的科学语言表达。同样, 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板书是学生文字表达的学习范本之一。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 还能给学生以熏陶,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二、创设情景, 给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 激发学生思维

学生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不是先天具备的, 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步累积起来的。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认真思考如何创设情景, 使学生敢于表达、有机会表达, 促使内部思维与外部语言之间的转化, 从而锻炼语言表达的敏捷性和流畅性。

1.创设实验情景

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 但很多学生“看完热闹”后却“说不出门道”来。笔者认为:“看”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而“说”实验则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如果我们的课堂只重视“看”而不强调“说”, 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容易漂浮, 不能为学生所积淀。因此培养学生对实验清晰、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 可以让学生说看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等;有时甚至可以故意进行违反规程的操作 (以不出任何危险为前提) , 让学生指出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进而说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装置;学生探究实验时, 教师可以设计学案, 让学生把实验方案、遇到的困难等记录到学案中, 然后一起交流讨论。

2.创设讨论情景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把讨论、辩论等运用于教学之中。教师可以把一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学生判断上容易出错或似是而非的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如:力的概念很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 可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证明力的存在?学生在讨论时, 主动寻求生活中有关能表现力的事例, 分析这些力产生的效果, 从而感受力的存在。同时学生在倾听——思考——辩论的过程中, 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思考语言化, 用语言去反驳别人, 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创设评价情景

新课程提出课堂要实施多元评价, 师生都是课堂评价的主体。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 让学生在评价中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学生交流实验方案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评:“说说你们设计中的优点和缺点。”学生通过自评, 往往容易发现自己设计中的不足并改进实验方案。也可以引导学生互评:“你们认为他们修改后的方案怎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既学到更多的知识, 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评价反馈, 给学生科学表述的方法, 规范学生语言

在学生有机会表达、敢于表达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出现的表达错误作及时纠正。尤其是在批改学生作业和考试时, 教师应做个有心人, 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概括, 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分析和讲解, 让学生懂得科学表述的方法, 使他们的语言更规范、严谨。

1.准确性

正确用词、规范书写、合理使用专业语言, 是科学表达的关键。学生作业时常出现错别字等问题, 如:学生常把“熔化”写成“溶化”、“饱和”写成“饱合”;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条件时, 把“点燃”写成“加热”;分析实验时, 用结论代替现象, 如:“生成黑色固体”说成“生成四氧化三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严格要求, 认真纠错, 反复训练。

2.完整性

科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 它的很多概念和原理都有适用范围或条件。学生回答时, 往往能说出大概的意思, 但不够完整, 有时甚至有明显的错误。对此教师既要鼓励、肯定其正确的地方, 又要毫不客气地指出错误之处, 示范正确的表达, 逐步减少差错。如:在饱和溶液的教学中, 学生认为不能再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这种认知有正确的成分, 但不够完整。笔者补充了三个小实验:向蔗糖饱和溶液中分别加水、加热、加食盐, 实验发现:原来饱和的蔗糖溶液又能继续溶解溶质了。于是得出饱和溶液的完整概念:一定温度下, 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3.严谨性

严谨性就是要有逻辑性、科学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按事物内在关系进行思维的习惯, 提高其抽象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 学生得出电流越大, 电压越高的结论。这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其正确的部分, 同时提醒学生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数据之间是否存在定量关系?这个实验是在什么前提下完成的?从而引导学生完善结论:在电阻一定时, 导体内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四、建立培养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长效机制

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因其涉及内容广泛, 要求较高, 必将是一项长期而辛苦的工作。为此, 我们要努力树立学科思维意识, 注意学科思维方法, 坚持不懈地做好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1.按照学情, 把握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

初中学生在语言天赋、学科兴趣、学科重视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教师应多费心思了解学生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 力争做到因“才”施教。对语言功底较好的学生, 可让他尝试回答一些难度较高、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图表信息的解读和归纳等;对后进学生, 可以回答一些相对容易的、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 帮助其消除怕说错、不敢说的心理障碍, 促使每一位学生从“现有水平”向“最近发展区”过渡。

2.循序渐进, 养成科学语言表达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非朝夕之功可以完成, 需要逐步深入、及时纠错、不断完善、长期坚持, 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 开始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例句让他们模仿。例:在研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实验中, 教师先给出一个示范:搅拌可能会影响食盐溶解的快慢。再让学生对其他可能的因素作猜想, 并说说自己猜想的依据。一段时间训练后, 再对学生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综上所述, 初中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科学教学活动的始终, 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反复学习实践、磨炼积累并不断总结才能逐步提高。语言表达与交流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有利于人们之间信息的顺畅沟通, 对学生终身发展都十分有益。因此, 我们必须把科学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我们日常教学的重要一环, 从基础抓起, 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地进行严格的训练。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蔡军论.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贵阳大学学报, 2004.6.

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篇11

关键词:物理 语言表达 转变观念 逻辑思维 课堂氛围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它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物理不再是记住规律、公式和计算而已,更需要我们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来表述物理现象、过程和规律。物理语言的表达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反映。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学生对题目的阅读理解和灵活应用的要求逐步提高,要求学生能对已给条件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整合,不少学生读不懂题目,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物理问题,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新课标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并提倡探究交流式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来表述物理现象、过程,表达自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必需的。教师不可忽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下面谈谈自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物理是“理科”,更注重理解、推理和计算,语言表达不重要。不少物理老师在课堂教学

中只关心答案和物理性词语,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刚站起来说了内容的一部分或几个关键词,教师为省时间,不要求学生说完整,自己就帮学生说出标准答案。这就在不知不觉中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达的积极性,夺去了学生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充分肯定表达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我们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①让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叙述物理现象、过程和规律;②让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物理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而且,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完整地回答问题。

二、身教重于言教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语言的规范,教师的语言应准确、简明而清晰,有条理性、逻辑性和连贯性。其次,教师的板书要规范,板书要写清概念、规律、公式以及公式的推导、例题分析和解答等,注意条理,结构严

谨,使知识点一目了然。

三、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要使语言表达准确、有条理而且连贯,前提是必须有周密的、清晰的逻辑思维。思维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紧密相关。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物理概念、过程或规律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现象间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注重物理知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例如,讲解人造地球卫星绕地运行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可提问学生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进而引导学生说出卫星从近(远)地点到远(近)地点,高度、质量怎样变,从而引起重力势能怎样变,进而动能怎么变、速度怎么变。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时,教师可用关键词“高度——重力势能——动能——速度”提示学生,这样,学生思考时,头脑中有清晰的脉络,思维有逻辑性,也就能准确地、有条理地表述出卫星绕地运行时动能和

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规律。

四、营造宽松、民主、愉快的课堂氛围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以往的教学中,不少学生由于缺乏锻炼和紧张,回答问题时辞不达意,或只用一两个字词、公式,表述不清楚;书面表达也没有条理、不准确。所以,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不敢说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大胆回答、畅所欲言,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即使学生说错了,老师也不应批评、指责,从客观上保护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2、用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交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大多是从兴趣开始的。在课堂上,老师的话题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会集中精力,与老师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促进交流,自然地提高学生的表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实验或自己设计实验引入课题,或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时,引入课题时,让学生做小实验“硬币‘跳高’比赛”,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五、变换形式,鼓励学生勇于表达

1、尝试教师角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一个题目或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当教师来讲解,在此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提问,让他来解释。这样,每个同学都会充分准备,字斟句酌,组织好语言,反复练习。这是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很好机会。

2、五分钟演说。每节课抽五分钟让一个学生讲一个有关物理的小知识、小故事等,课前学生自己找资料并组织好语言,全班学生轮着讲。这样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展示的机会,日积月累,点滴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物理知识,也能更好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篇12

现象举隅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1. 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成绩优秀学生的表演舞台。

他们凭借良好的基础, 快捷的思维, 在小组中充当关键人物, 操纵整个活动程序。而小组中基础较差, 反应较慢的学生, 则似懂非懂地接受优等生的摆布。长此以往, 他们成了班里沉默寡言的被遗忘的角落, 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意识, 这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整体下滑。

2. 在交流讨论时为了给学生充分说的机会, 教者置身事外。

学生是议论纷纷, 热闹非凡, 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最后给全体学生一个皆大欢喜的评价。然而回头再想想, 就发现这些学生的发言, 几乎都在同一层次上, 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引导以及必要的归纳和概括, 大多数学生没有能够对所要掌握的知识有完整和系统的认识。

3.教师展示一幅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学生也是津津乐道, 浮想联翩, 却不知道与数学课有多大关系, 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对学生形象生动的描述既不肯定又不否定, 数学课变成了语言训练课。长此以往, 学生的语言也就失去了精练, 严谨, 优美形象的文学语言和日常用语充斥着数学课堂, 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不知不觉的下降。

课标要求

新课标指出:学生经历观察, 实验, 猜想, 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能有条理地, 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新课程标准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 而获取知识的过程, 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质疑思考, 证明举例, 从而有条理地清楚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做到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在交流时, 能运用严谨的语言, 进行富有逻辑地质疑讨论, 这就是新课标所说的推理能力。而推理能力的高低其外部表现就是数学语言的表述, 所以,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

训练措施

无论哪个学科都要重视语言的训练, 而数学课堂上的语言又有别于语文课上的口语表达, 因为数学语言可以通过说来判断一个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高低。

1.教师示范化

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 老师的数学语言表述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范例, 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准确表达。从扶到放, 让学生在一种春风化雨的状态中接受语言的熏陶。老师对学生的发言不应只重视发言的内容是否正确独特, 思考的含金量有多高, 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表达方式是否规范, 语言的词汇是否精确, 到位, 从而适时引导规范。

2. 机会多样化

学生通过语言对感知到的数学现象进行比较, 去伪存真, 综合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性, 所以,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留给学生充分练说的机会, 适时给予引导整合。根据不同阶段, 不同环节的教学特点, 训练学生说的侧重点大不相同。

(1) 在概念教学中训练数学语言表达

在教学概念时, 语言表述是否严谨精练, 反映了学生对本质的理解程度, 要把学生的经验提升到科学概念的高度, 如“角的认识”教学中, 我通过让学生摆角, 画角等活动, 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什么是角。有的学生说, 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就是角……我及时抓住学生概念中的盲点, 画出相应的图形, 让学生通过判断理解到词汇的不严密, 得出的就是错误概念,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角的定义。

(2) 在公式教学中训练数学语言表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让学生都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进行解释与应用。所以在此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知识的情境, 提供可以感知的显性材料, 又要引导学生借助思考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抽象的描述。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应让学生通过剪, 拼等活动转化为已知的长方形的面积。并思考剪掉后的图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 高, 面积等有关要素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准确地完整地表述整个转化过程, 再通过概括归纳把“数学语言”抽象成“数学公式”

(3) 在解决问题中训练数学语言表达

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用两块旧的小台布制成一块大台布, 应怎样裁缝既美观大方又实用?学生通过讨论、动手操作, 运用正方形的特征, 成功地获得了许多方法。从学生已有的思维方式出发, 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 进行解答与应用, 在教学中, 让学生有条理地说各自的思路, 再在此基础上优化解题方法, 也就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

3. 小组合作化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说话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说的形式要多种多样, 使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进行立体的交流。小组交流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小组成员合理搭配

尽量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进行编组, 营造一种互补和谐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小组成员还应该经常调换, 以扩大交往的范围, 从而更好的进行互相学习。

(2) 学生正确交流

教师要求每一位组员发言时突出重点, 声音宏亮, 条理清晰, 结构完整, 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 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对于小组成员的发言要能评价出优点和不足, 并随时取长补短, 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

上一篇:RVM方法学下一篇:《艾叶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