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教学能力

2024-10-02

初中教育教学能力(共9篇)

初中教育教学能力 篇1

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150分,120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独创性与艺术特色是()A.艺术风格B.艺术语言C.艺术本体D.艺术创作 2.下列作品中,“劝诫宫中妇女封建道德”的一幅作品是()A.《虢国夫人游春图》B.《捣练图》 C.《挥扇仕女图》D.《女史箴图》 3.下左图作品的书体是()A.柳体B.颜体C.赵体D.欧体 4.霍去病墓前的主体雕塑是()A.《辟邪》B.《马踏匈奴》C.《羽人骑天马》D.《牵牛像》 5.上右图《渔樵问答》是()A.凤翔彩偶B.淮阳“泥泥狗”C.惠山泥人D.天津“泥人张” 6.古罗马拱顶建筑中的杰出代表是()A.万神庙B.罗马高架引水桥C.凯旋门D.圣索菲亚大教堂 7.达·芬奇《岩间圣母》中人物构图呈现()A.金字塔式B.平衡式C.放射式D.对称式

8.19世纪活动于“枫丹白露”森林区的法国写实主义画派是()A.巴比松画派B.威尼斯画派C.印象主义D.后印象主义 9.作品《阿克罗勃特之舞》是()的作品。A.柯罗B.米罗C.克利D.达利

10.“悬针”与“垂露”两笔划形态常见于下列哪种字体()A.隶书B.楷书C.篆书D.草书 11.与画成45°的“平变线”消失在()A.天点B.余点C.距点D.心点 12.右图箭头标示的地方应是()A.尺骨B.胫骨C.桡骨D.腓骨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性质”的是()A.追求人文性B.具有实践性 C.凸显视觉性D.追求趣味性

14.《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物以致用”思想的学习领域是()A.造型·表现B.设计·应用C.欣赏·评述D.综合·探索

15.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了解艺术家与流派,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认识艺术门类与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能进行简单的评价,恰当得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属于欣赏·评述模块在第()学段的学习。A.一B.二C.三D.四

16.《文具设计》一课,展示实物并利用教具呈现设计过程所用的教法是()A.演示B.示范C.实验D.讨论

17.《动物图案设计》一课,课前按学习任务搜集并整理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资料进行初步设计的学习方式是()A.接受学习B.自主学习C.专业学习D.实践学习

18.线描教学中,教师采用“听后画”策略,让学生欣赏作品,学生讨论,教师讲评,之后进行练习。这表明()A.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B.教学策略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 C.方法是策略的具体化D.方法不受策略的支配

19.《大写意荷花》教学设计中,“了解中国画泼墨的独特表现手法”所属目标纬度是()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体验与创造

20.《纸盒包装设计》一课,合理设计的教学重点是()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体验与创造

21.某教师擅长国画,在课堂教学中仅传授国画技法,以显示其特长,对于上述评价恰当的是()A.优化教学内容B.教学内容单一 C.缺少分工合作D.教学有针对性 22.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是()A.教材B.教学大纲C.教科书D.教学计划

23.《标志设计》课拟让学生了解标志的分类与构成,不合适的教学行为是()A.关注例题,讲解标志设计过程B.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C.欣赏中外优秀标志D.讲解中外标志发展历史 24.对美术课教学实施起导向与监控作用的是()A.课前准备B.授课方法C.教学评价D.学生作业

25.某教师期末将学生平时态度的30%纳入学生总成绩,这种评价方法是()A.表现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诊断性评价

26.属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教学评价方式是()A.相对性评价B.质性评价C.量性评价D.绝对性评价

二、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27.简述民间剪纸特征。

28.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述“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的具体内容。

29.简述“学习档案袋”的内容与作用。30.简述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31.某教师讲授《日出》一课时,先播放了莫奈的《日出·印象》,然后拿出日出的照片与同类古典题材的油画比较,引导学生讨论三幅作品的异同。接下来,教师用三棱镜对光的反射讲解光谱原理,揭示印象派色彩表现特点。教师再进行补充、归纳,学生体验印象派色彩的表现魅力。

上述案例,用到了哪些教学方法?(5分)教学设计的优点是什么?(15分)32.《同桌的你——漫画肖像写生》一课,教师让学生练习,之后进行评价。在开始评价时,一部分学生因为画的比较细致没画完,一部分学生因为有困难没画完。因此,教师在临下课的时候,只对画完的学生的作业进行了评价。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理论,谈谈你对该教师评价的看法。(2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共30分)33.根据提供教材页面图片,或者文字资料,进行教学设计。要求:(1)写一篇规范完整的教学简案。(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5)对整个教案或部分环节作出设计说明。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艺术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独创性与艺术特色。这是对艺术风格的理解。

2.D【解析】《虢国夫人游春图》表现了宫中贵妇骑马踏春的情景,《捣练图》表现了宫中妇人劳作的场景,《挥扇仕女图》表现了宫中妇人哀愁的心绪。《女史箴图》是顾恺之根据张华的《女史箴》而作,“女史”指宫廷妇女,“箴”则为规劝之意,此图是宫廷女官在劝导嫔妃们慎言善行,普天下女子也可以此为鉴。答案是D。

3.D【解析】《九成宫礼泉铭》是欧阳询的作品,属于欧体,答案是D。4.B【解析】霍去病墓前有一系列的大型石雕,其中主体雕塑是《马踏匈奴》,作品以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英年早逝的将军。

5.D【解析】《渔樵问答》是天津“泥人张”的代表性雕塑作品。

6.A【解析】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式,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7.A【解析】《岩间圣母》采用金字塔形构图,画面稳定而和谐。

8.A【解析】巴比松画派是19世纪在法国出现的现实主义画派,它因艺术家们活动于枫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而闻名。

9.B【解析】《阿克罗勃特之舞》是西班牙画家霍安·米罗的作品。10.B【解析】略。11.C【解析】与画面成90°的变线的灭点在心点,与画成45°的“平变线”消失在心点左右的距点。12.C【解析】略。

13.D【解析】课程标准的性质是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因此答案是D。

14.B【解析】“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注重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

15.D【解析】题干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第四学段学习内容的描述。

16.A【解析】演示教学法是通过展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的教学方法。17.B【解析】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由题干可知,答案是B。

18.C【解析】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介于教学策略和教学实践之间,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19.A【解析】略。

20.B【解析】《纸盒包装设计》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纸盒包装的形式、作用、特点和要求;学习制作和装饰纸盒的方法,提高设计能力。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对盒面进行装饰及配色,因此属于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21.B【解析】题干中的某教师,只传授国画技法,忽视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较单一。

22.A【解析】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23.D【解析】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标志设计的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总结得出标志设计的概念、分类及简单构成,再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巩固知识。24.C【解析】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对美术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促进被评价者的成长与发展。25.A【解析】略。26.B【解析】略。

二、简答题(参考答案)27.(1)以剪刻为主要造型手段;(2)内容多反映民众生活;(3)制作材料简单;(4)剪纸作品讲究构图图案化,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明快。

28.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29.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学生在档案袋中汇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说明、自我反思、他人的评价等。

学生通过建立美术学习档案可以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老师通过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30.(1)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2)有利于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3)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有利于学生学会综合学习,内化知识结构。(5)有利于促进当地资源开发,为社区发展服务。

三、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31.演示法、情境法、发现法、讨论法等。(1)引发学生的好奇,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2)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

(3)采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设备,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感受,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

(4)通过课堂讨论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32.首先我们可以肯定,这位老师的做法存在着问题。老师的这种态度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美术课的兴趣。而且有可能还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评价,只以打发的态度来对待学习,胡乱地画完了事。美术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应结合自身的特色,体现以人为本。作业评价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兴趣习惯、能力素质的培养,还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特征,他们绘画水平的好与差,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果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他们的作业成绩,显然是不公平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起点,对他们通过努力取得的点滴进步,要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应该多关心、多鼓励和表扬,而不是讽刺批评或不予理睬。老师要给予学困生真挚的安慰、鼓励,及时和他们一起寻找教与学的障碍,和他们一起解决绘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绘画能力。

四、教学设计题(参考答案)33.中国结

【教学目标】(1)让学生对中国结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2)让学生掌握中国结的基本编织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更多变化的结饰。(3)能够运用材质、造型、饰物的象征意义、色彩等方面的知识对结进行装饰与美化。【教学重点】对中国文化内涵的认识和了解。【教学难点】中国结的制作。【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采用自动模式播放课件,课件内容为一些传统民俗工艺作品,并以民族音乐《渔歌唱晚》为背景音乐。

(这个环节中,通过一些民俗工艺课件的播放,体会我国民族艺术的魅力,引出民间手工编织饰品——中国结,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 1.中国结的象征意义 课件展示:

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奥标志。

问:(1)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2008年北京奥运申奥标志)(2)这个标志的主体部分是以什么图案为基础设计的?(中国结)(3)2008年奥运会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非常盛大的活动,为什么采用“中国结”的图案设计这么重要的标志呢?“中国结”有什么特别的象征意义吗?(中国结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象征团结、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在申奥标志中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交流)师:中国结本身是吉祥、美好的象征。

2.中国结的起源

问:(1)有哪位同学知道这象征着吉祥、美好的中国结是怎样发展形成的呢?(2)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中国结还有哪些用途?(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采用学生先讨论,教师作总结的方法进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3.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感情、重形象、重内涵的民族,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时往往不会像西方人那样直接,而是习惯借助一些象征性的物件委婉含蓄地表达,这种交流情感的习惯和方式也就赋予了中国结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问:同学们能悟出这其中的涵义吗?(让学生畅所欲言)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中国结与不同的饰物搭配,能表达出各种美好的祝福。问:那么我想做一个中国结作为房间的装饰,有哪位同学能给出建议?(在这个环节中,对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要给予肯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他们的发散性思维)4.制作中国结

师: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中国结的内容,接下来就是大家最期待的环节——制作中国结。

播放课件,介绍中国结的基本技法。播放中国结的走线图。

播放中国结的制作视频,学生跟着视频做中国结。

(在学生制作的环节中,教师巡视,对关键部分加以指导,展示学生作品,完成作品的同学指导本组其他同学,教师小结各组制作情况)5.中国结的变化 问:大家都已做出了漂亮的中国结,接下来我们能不能举一反三,在此基础上尝试一些变化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给予肯定)6.布置课后练习

要求同学课后试做不同形式的中国结。(三)总结

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中国结中的一种简单编法,希望同学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尝试,创造出更多的变化结,让我们的中国结文化更加灿烂多彩。

初中教育教学能力 篇2

从知识的转化方面看, 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应包括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如何把教材转化为知识体系的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必须高于教材本身, 语文教师有自己的知识构架:即能找准语文知识的切入点以及范畴, 明白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学习能力, 教师通过哪种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生通过哪种方式把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因为学生的接受心理与教师的讲授是两个系统, 教师要通过教材, 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让学生减少心理抗阻, 来掌握语文知识——字、词、句、阅读理解、写作技法、篇章结构等等, 而不是停留在某一篇文章的知识本身。学生通过学习, 把课本上的知识吸收、理解, 并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

从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来讲, 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知识构架下, 对具体的文章的分析能力或对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指导能力。对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而言, 教师对具体的一篇课文的讲析, 问题设计很重要。问题的设计极能体现教师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凸显教师的教学水平。设计问题, 首先要有目的性;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的实际状况, 与学生的思维高度相符, 不宜过低或过高, 过低或过高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并且所设计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学会思考。对一次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言, 教师要有对活动的指导与组织能力。这不是指简单的任务布置, 而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准备进行督促, 对方案进行检查、修改, 让它切实可行, 并能在交流后, 形成材料。让学生动手动脑有收获。

从教学管理方面看, 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能在课堂组织好教学, 有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 让学生在课堂上, 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学习、讨论, 获取知识。纪律是学习的保证, 没有良好的教学秩序, 教学效果就无从保证。特别是在生源质量较差, 学生素质水平整体比较低的学校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书与育人责任并重, 既要在保证纪律的条件下传授知识, 还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这更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

从教育机智方面看, 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能力。课堂突发问题, 一类与知识有关一类与纪律有关。无论哪一类, 都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面对课堂突变, 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与知识有关的突发问题, 需要教师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迅速调整解决, 对于确实自己当时无法解决的知识方面的问题, 要以诚实的态度面对学生, 积极求证, 寻找正确答案。与纪律有关的突发问题, 需要教师有观察和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 及时解决, 不遗留, 不推卸, 对课堂负责任。

从教育反馈方面看, 教师要提升教学反思能力,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在每完成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之后, 教师还要养成及时反思教学活动的良好习惯, 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成绩及存在不足, 取长补短, 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模式。一是要注重搜集反馈信息。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 教师应当通过当堂监测或者重难点提问等方式, 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教学信息反馈, 对自己本节课开展实事求是的评价。二是要坚持撰写教学心得。教师要养成写教学心得体会的良好习惯, 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典型经验及存在的不足记载下来, 全面反思自己教学活动中素质化程度及有效性程度。三是要及时查漏补缺。对于自己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查找出来的问题, 教师应当及时进行教学思路与措施的调整, 汲取以往不够成功的教学经验, 将先进的典型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 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语文新课标对教师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睿智, 能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教者自身的语文素养, 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管理, 从而全面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总之, 我认为, 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 也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培养与提高, 离开教学实际, 谈教育教学能力, 就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有了实际教学, 就要多反思, 多总结, 多学习, 继而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 为构建有效语文课堂做好储备, 进而达到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目的。

摘要:论文主要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中关于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问题。首先论述了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其次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从知识转化方面、实现语文课堂目标任务、教学管理、教育机制、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素养, 进而达到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华丽.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谈谈初中数学创新能力教学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    培养

一、为什么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是义务教学的重要阶段,衔接着小学和高中。初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小学生有了明显的提升,不再唯教师是听。如果在初中课堂上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言堂”,课堂“满堂灌”,初中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受到严重的束缚。所以在初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其重要。在初中所有的学科中,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形象的图像语言。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广泛应用。深刻认识数学的这些特点,对于明确学习目的,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也使得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优势明显。

二、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创新能力,良好的提问是前提

初中数学虽然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是从深层次考究,初中数学与实际生活还是紧密联系的。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中提炼素材,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数学教学情境,再联系数学知识,把初中生引入到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让他们意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渐地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在提问之前,先要做好情境的创设。数学教师创设好了一定的数学教学情境后,接下来结合教学情境进行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初中生虽然独立思考能力有明显的进步,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是没有办法提出高水平的问题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提出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初中学生去探讨、去思辨。贴近知识、接近生活的数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以让初中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创新能力,自由的讨论是关键

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引导,是初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步骤,学生的自由讨论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许多初中数学教师由于害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也对学生进行提问,但通常是指定学生进行回答,不注重学生的自由讨论。因为学生自由讨论,比较难以控制局面,且需要教师花很多的精力去引导、去思索,去控场。殊不知,自由讨论,可以让学生拥有自己的时间、空间去思辨、去联想、去想象,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切磋,激烈碰撞,相互吸收各自的思维火花,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展示学生的个性。相互借鉴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丰富自己的思维,使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培养创新能力,发散的思维是核心

教师的合理提问,学生的自由讨论,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真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的培养是核心,这其中也包括逆向思维的训练。

逆向思维要求学生敢于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在旧的思维中进行逆向思考,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发现新的领域。这也是源自现实世界的启发,在现实世界中,也有很多相反、相对的现象。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学会让学生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逆向思维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不可或缺,发散思维更是不可缺少。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可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在初中数学课堂中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数学课堂上,发散思维的培养表现为数学题的“一题多解”。数学教师在教授知识时,要引导初中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古诗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会得到不同的解决方式,虽然最后的答案是一致的。

例如,有一个三角形ABC,O是边AB的中点,CO=AB,求证: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作O点到AC的垂线垂是为点D ,

因为OD⊥AC且OC=AO,

所以三角形AOD是等腰三角形。

所以OD是三角形AOC的中垂线。

即AD=DC。

因为∠A=∠A,

所以三角形AOD相似于三角形ABC。

所以∠ABC=90°。

所以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解题思路:①作辅助线;②用中垂线定理;③证三角形相似;④证角相等;⑤得出结论。

想象是人脑创新活动的源泉,联想使源泉汇合,而发散思维就为这个源泉的流淌提供了广阔的通道。创新思维的技巧性方法中,有许多都是与发散思维有密切关系的。发散思维的主要功能就是为随后的收敛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案,这些方案不可能每一个都十分正确、有价值,但是一定要在数量上有足够的保证。 所以说,发散思维是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三、结束语

初中教育教学能力 篇4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力应与传授知识并举,也就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中安排的38个学生实验中,其中单纯的观察实验28个,占全部学生实验的737%,而且观察贯穿于全部实验中。因此,教师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正确地、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2.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用心

爱心

专心

2.2对比观察

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例如:鳞翅目昆虫的分种要从头、胸、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种主要观察胸部。常见的灰蝶科与凤蝶科容易混淆,通过对比观察从同中找出异点,灰蝶科翅正面花纹少,颜色单一,腹面花纹较多,颜色较多;而凤蝶科翅正面和腹面花纹和颜色都多。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

2.3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荆当然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也应该重复的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用心

爱心

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篇5

一、本课题实施的意义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含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基本工具。地图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一个源泉,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基本手段。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又用的、对终身有用”地理,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会阅读地图、使用地图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新课程理念的目标取向是“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初中学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本人确定的研究小课题,我计划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二、正确认识学生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

地理对初一学生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内容又是从整体开始,学生在学习时有很大的难度。地图对学生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从认识、了解,到会看、会用需要师生付出艰辛的努力。

在开学初,我将在教室后面悬挂了《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政区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地图。在讲解《地图》一章时,意识到学生接受地图的难度,我会放慢讲课的速度,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到地图上,先指导学生看不同版本、不同图幅的《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政区图》,再看各大洲图、地区图,城市图,通过反复地翻阅,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这三大要素,逐渐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同学们对地图也就有进一步的认识。我还将并结合《敦化旅游图》,引导学生找寻各个旅游景点的位置及周围的乘车路线,并找出最近的路线。把地图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无形中会拉近书本与生活的距离。

三、努力培养学生观察地图的兴趣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老师要引导学生,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为此,我会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同学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同学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中国的形状象什么,是否能够找出我们的家乡——敦化。这些简单的查阅,拉近了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意在引起同学们阅读地图的兴趣。在学完“等高线地形图”一节后,我将出示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在图中标出爬山的路线、攀岩的路线、野炊的地点和可能形成瀑布的地方,学生兴致会很高涨。

此外,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观察山川地貌取得感性认识,促使学生把地理事物和地图描述联系起来。使同学们感到地图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有用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把地理知识和地图结合起来,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把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

四、注重训练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综合认知能力

“光看不练,功夫不硬”。地图能力的培养必须“善用地图”,进行恰当、适度的填图训练,“一图多填”是不错的方法。比如,学习(复习)俄罗斯时,我将先在黑板上勾画出俄罗斯的空白图,从位置入手,在黑板上填注周围的洋、海和邻国,然后填写亚欧两洲的分界线,再填写地形区、河流、矿产地、工业区、城市、交通线、港口等。填注地图时也要注意方法,有规律地按照一定顺序填写,效果会最好。

这样,只一张地图可以反复填写,一图多填,一方面提高了地图本身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增加了填图的乐趣,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同时,因为各知识点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还有利于我们培养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养成广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处理地理信息的习惯,提高综合记忆、综合理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五、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同学们很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一部分位于热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

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同时可利用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发现各大洲形状特点从而得到启发,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例子,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深入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学习。

教会学生读图、用图,学会分析地图中隐含的地理要素,是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最直接反映,它贯穿于整个初中地理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每个地理教师都应重点研发的课题。

六、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索性和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

七、实验策略或方法

(一)主要措施

1.加强认识地图重要性的思想教育

初一学生刚接触地理这门新的课程,这时候对学生进行地图教育,认识地图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2.平常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图读图的方法需要融入每一堂课、每一幅图,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很好的使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6

[作者] 张掖市党寨中学

[内容]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是当前学校管理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这个问题在学科教学中的内化。自学能力往往反映了学生素质中的诸多因素,决定着学习的效率、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这里谈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四个步骤。

一、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估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能出题互测。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独立性训练这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训练。根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可灵活设计训练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管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册《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商议提出自读的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辞海》、《辞源》以及一些人名辞典、地名辞典、历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书。

3.阅读后,就工具书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成一张表,使人一目了然。

4.说说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

5.谈谈读后感。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借助参考书得出答案,谈出感想,便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思考 篇7

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信任学生有其潜能

朱永新教授是新教育的积极倡导者, 他对理想的智育有着诸多深刻而又独到的思考, 十分发人深省. “理想的智育, 应该使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 ”作为数学教学, 着实不要去完全考虑我们学生的分数, 而应当去关注学生的创新创造, 以往的数学教学我们恐怕忽视了学生的创新, 总感到学生是没有什么创造力的, 也总感到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是无需去考虑学习的创新创造的. 这就不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也不便于我们去适应新教育发展的形势, 说得极为通俗和具体一点的是:学生也就适应不了简单的升学考试. 鉴于此, 平时的数学教学需要高度信任学生有创新的潜能, 高度信任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创新和创造去解决属于自己应该解决的数学问题. 譬如让学生去认知一次函数的图像为什么是一条直线的问题时, 笔者就比较有意识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 如具体的“描点方法”, 起到了提高学生创新探究的良好效果. 因为我们发现学生能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很快地用描点法边描边思考, 既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了y = 2x, y = 2x - 3的图像, 也很快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到一次函数y = 2x - 3的图像原来是由一次函数y = 2x的图像向下平移了几个单位的结果, 学生感到十分的有趣, 作为笔者的老师也完全意识到学生学习数学赖于实践所能够挖掘得到的自身潜力. 教育教学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初中学生不也同样潜藏着创新创造的潜能吗? 我们平时如果能够去关注学生这潜能的发挥, 那将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这大家都是懂的.

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陶行知先生不是在20世纪20年代就这样说过吗?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先生的话让我们深深意识到:学生学习数学创造能力的培养完全建筑在学生具有浓烈创新兴趣基础上, 而学生的创新兴趣也应当完全依赖于教师在学生学习数学活动中从心里发出来的声音. 先生的话也直接启迪我们去作出这样的思考和实践:数学是抽象的, 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也感到是比较深奥的,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我们必须让学生去进行广泛而有意义的数学实践. 数学教学的实践也特显出这样的意义, 学生自主进行数学实践, 那创新创造的效果也容易得以显现, 学生也容易去生发创新的兴趣, 那兴趣将会使学生再去进行有意义的创造性探究, 岂不是周而复始且又是那样的良性循环? 比如教学二次函数, 让学生比较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经验和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思想. 学生在进行实际探究时, 是那样的畅所欲言, 他们在课堂上似乎旁若无师;学生的畅所欲言让笔者比较欣喜地看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一个个学生把自己的见解都充分地表达出来. 学生们经过比较发现二次函数不仅包含了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内容, 而且开阔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面. 无须去进行比照, 学生学习数学浓厚兴趣的建立与否, 对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其影响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优化学生探究流程

初中生物教学的能力培养 篇8

【关键词】 兴趣;互动;探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多年的生物课教学,令笔者有这样的体会,若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有效的引导学生注意力,学生会觉得生物课堂非常有趣,学生将在不断地探索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在引导学生戒除不良嗜好的过程中,针对《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这一节,让学生对血液及血液循环的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学生了解到心脏的动力功能,同时也对血液的流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再根据《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了解到整个呼吸系统的运作过程:新鲜空气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结果,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氧气进入血液后,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二氧化碳则在血浆中运输;在组织细胞处,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又要进行气体交换,同肺泡气体交换一样,组织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这样学生就从生物学的角度透视了整个不良嗜好的过程:抽烟影响了身体内的气体交换,造成肺细胞的阻塞并出现病变,导致肺泡不能完成气体交换,导致身体缺氧而引来严重的后果。那么喝酒或者是其他的不良嗜好,也都是改变身体系统内的原有内环境,破坏内环境的平衡,导致病变的发生。学生能够树立生命意识,热爱一切生命,同时利用自己的生物知识,能够保健身体,珍视自己的身体,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就是生物教学能够达到的目标所在。

二、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一切发明创造都先源于问题的发现,后成于问题的解决。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知识的开始,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质疑求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比如,在“废电池水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个课外实践活动中,首先在各个小组之间相互比较实验结果,然后,让他们组内与组间相互讨论,让学生自己找出实验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再经过充分讨论后,让每个小组学生积极主动发言。最后,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此次生物课外实践活动中理解废电池水的浓度是影响实验结果的最重要的因素。进一步启发学生在下次类似的实践活动中,找出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

三、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只有对生物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去主动地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工作。首先,可以利用生物实验,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学,再结合理论知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在课堂上要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立足于现实的同时再去有目的、具体性地思考所学的知识,这样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再次,认可学生,给予他们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欣赏的目光,让他们在鼓舞中拥有学习生物的信心,进而提高对生物学习的情绪。如在教学《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变化,可以列一个生长单,并搜集自己每一个年龄段的照片,看看自己的体重、身高有了哪些变化?进入青春期后,有哪些身体的变化?初潮和遗精是在哪一年开始?当时是告诉父母还是朋友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了科学的认识。而后我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如何穿着才能符合青春期的发育需要?如何和异性交往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发育?如何饮食才能供给日常发育所需?学生在讨论中,建立了正确的生命观,能够处理自己的周遭问题,并对自身也有了保健意识,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有序发展。

四、抓住学生的兴趣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课外辅导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简易的探究性实验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植物分类的时候,我上课的时候,教会学生如何制作标本,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植物资源,让学生自己制作植物标本,并根据自己采集标本的特征进行分类。这样几年下来,每一届学生都制作了大批的植物标本,这样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在制作标本的时候激发了每位学生的热情,在进行标本分类的时候又巩固了教材的知识,在标本制作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善于把握,通过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要保护好学生的探究热情,结合学生自身与教师的反馈评价,让学生动脑去比较、分析、思考,这样学生不仅仅学到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究知识的方法,为最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民:STS教育与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教学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北京市花园村中学.杨颖

3.《谈生物课改中的知识教学》课改教材研究所.赵占良

初中教育教学能力 篇9

论文摘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确实如此,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独立创新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而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这一问题更是我们必须审慎思考的。

论文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新能力 探究能力 兴趣

前言

踔形锢硎且幻攀分重要的课程,对学生今后发展路径的选择具有深远影响,但同时,也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从课堂实际教学来看,同学们普遍反映比较难入门,究其原因,可能与老师在教学中将抽象概念向形象事物转化的能力尚不到位,导致学生难以听懂,最终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执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广大教师紧紧依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的转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主动研究发挥出的潜能是被动激发出来潜能的五倍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将着力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能力。

一、培养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靶巳な亲詈玫睦鲜Α保学生作为年轻人,总是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这一特征,不要主动将书本原理,规律等一股脑抛给他,而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通过物理现象去发现规律,总结原理,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物理教师在这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该就像相声演员一样,不能把包袱(物理原理)过早的抛出来,而要引导观众(学生)自我探索,这样才能使之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成就感。比如在教初中物理中有关光的相关课程时,就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两个物理魔术,引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并通过学生自我研究揭秘魔术的方法来达到传授物理知识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谖锢斫萄疃中,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通过手段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让他们在科学的海洋里自由遨游,通过亲身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从而真正领会科学的精神与真谛,获得学习的愉悦感,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有关磁性知识时,可以结合的春节联欢晚会有关“驯导金鱼”的魔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该魔术中磁性知识是如何应用的,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去揭秘魔术,从而自主探究得到磁性中相吸和互斥的规律。

三、要变抽象为形象,克服学生物理思维障碍

砜怂荚谖ㄎ锉缰し兴狄“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说“一切事物的普遍性总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因而我们教师在教授物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不能照本宣科,实行填鸭式教学,这样只会使抽象的物理原理更加枯燥,学生的畏学厌学情绪更加严重。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将普遍的物理学原理将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和现象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到的日常生活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完整过程,实现对物理原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举个例子,我们在教学有关光和声的传播速度的时候,我们如果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声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因此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速快,这样一种抽象的知识灌输完全对学生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因为学生对光和声的速度毫无感性体验,但是,如果我们通过下雨天看到闪电的时间早于听到雷声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的话,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抽象概念难以把握的问题,学生也能够迅速将生活现象与物理原理相结合,并且还会为解释了现实中的自然现象而充满成就感,从而学习兴趣也就会更加浓厚。

四、重视引导、传授学生探索的方法

湃擞性疲菏谌艘杂娌蝗缡谌艘杂妗Q生的具备探究问题的.兴趣之后,我们教师就应该传授他们探究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在进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和分析与论证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自始至终起到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首先要“扶”,通过各种测试,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夯实,让学生在知识储备与抽象思维上都有所提高、使之具备“渔”的基础。其次,要做好“引”的工作,教师要通过各种物理现象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进行正确的探究判断,形成与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甚至可以实行科研申报制,对好的实验设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更加促进学生的自主研究积极性。

五、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恰当运用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タ萍嫉姆⒄梗为新时代的物理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我们物理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通过多媒体演示技术,变抽象为形象,更加生动有趣的开展物理的教育教学工作。

堑梦夜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前的有过一段著名的发问:我国这么多年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却出不了顶尖的大师级人物。他的这个发问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不仅反思我国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诚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不足是这一问题的最直接原因,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基础教育中的应试化所导致的学生思维僵化,创新能力不足,探究兴趣不浓厚才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为此,我们物理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切记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从而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注释

[1]杨太忠.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传造力[J].学生之友(初中版).

[2]吴本刚.在美术课改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

[3]中小学教材教学,.11.

上一篇:深化师德建设汇报材料下一篇: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作文450字_高中高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