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教育

2024-08-09

初中生教育(共12篇)

初中生教育 篇1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模式, 端正其价值取向

一个人对于成败的认识目的不同, 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同样的事件, 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 就会有截然不同的追求目标。因此, 我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给学生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 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 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从而抵制奋斗过程中的不良诱惑, 追求目标的完成。教师要交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情况下, 应该要求学生做到自我检查, 自我提高, 事出有因当从个人身上去发现问题, 不要总是埋怨周围环境, 这样才有利于自身的成长, 只有适应环境, 才能健康做人。随便的抱怨和怨天尤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只会徒增个人烦恼, 思想上有压力, 任何事情的处理结果都不会是冷静的、有成效的, 也促使不了自己的健康成长。

一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比较方法, 促进其不断进步。我们经常见到有些班主任老师鼓励同学们“比、学、赶、帮、超”, 桌子上、书本上、墙壁上到处可见铮铮誓言, 做给谁看?我想说, 这仅仅是一种作秀, 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在实际操作中, 我是这样做的, 我要求学生确定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 记在心里, 写在日记里, 成为个人的小秘密,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确定目标的优势, 取长补短, 学方法, 比干劲儿, 比勇敢, 比自信。每当学习上、生活上、活动中, 超过了对方, 在自己的私密日记里写下来, 画个红色的五角星, 以其来激励自己不断地超越。二是和自己比, 比比物质的欲望是不是减少了, 学习方法是不是有所提高, 成绩是不是有所进步, 还有没有自卑的感觉等等。我们使学生学会了比较的方法, 就使他们产生了一种不服输和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和毅力, 我们的教育效果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确定合适的目标, 引导学生要具有合理的“满足感”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如果人生定调目标太高, 不仅仅会使自己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想做, 而且会助长个人的自卑情绪, 造成破罐子破摔的后果。因此,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应当适时指导学生确定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 摸一摸能够够得着, 跳一跳能够摸得到, 不断地产生满足感, 进以激发个人潜能。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自我要求, 避免好高骛远, 克服追求过分完美的思维倾向。

三、跳出个人看世界, 避免过度的自我心理倾向

自我意识的产生基础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指向。在实际操作环境中, 我们应要求学生关注周围的事物, 回归现实。一个人如果对自己过分地关注, 沉湎于自我, 就可能造成脱离现实, 孤立自己的危险, 作为班主任, 应当学会察言观色, 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找到他们的思想症结, 引导有此种倾向的学生多参加班级活动, 和班级志趣相投的同学打成一片, 把他们从个人的空间解脱出来。例如, 有些女同学, 过分注重个人仪表, 对自己的着装过分在意, 对穿戴不那么讲究的同学嗤之以鼻, 甚至取笑他人等行为, 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矫正, 促使他回归到正确的思想轨道上来。

四、培养缓解欲望的能力

需要是驱动个体能动性的根本。近日有报道说某学生为了满足自己对先进电子产品需求, 竟然卖掉自己的一块肾脏, 这种事情匪夷所思。因此, 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抗欲望的能力培养, 培养他们自我克制、自我调节延迟满足的能力。我们不反对对新兴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但要反对在条件不成熟情况下的个人欲望的满足, 我们应该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欲望可以满足, 什么样的欲望决不能满足, 什么样的欲望应该在条件具备之后才能满足, 什么样的欲望此时不能满足, 什么样的欲望满足得越晚, 其满足的质量越高。如果我们的学生抵制不了诱惑, 寻求及时的满足, 就有可能悔恨终生。学生处于求学的阶段,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密切关注, 帮助他们抵御多种错误的诱惑, 同时, 更应该为人师表, 使自己的行动符合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此, 才能教育自己的学生走向正确的发展轨道。

五、给学生自我控制和调节的方法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 有不少的学生清楚个人的缺点和不足, 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不好的影响, 但总是自己管理不好自己, 不自觉地就犯错误, 让人烦不胜烦, 事后虽然也能给他人赔礼道歉, 但这样的行为总是重复, 也就是说, 个人控制能力太差。那么, 我们如何才能帮助这些同学提高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呢?首先, 我们应该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这些行为的危害和对自己造成的不良后果。这些后果日积月累必定能够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比较严重的影响。错误的行为一旦产生, 往往就可能纠正不了, 或许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其次, 应该帮助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要以计划为自己行动的指南针。再者, 根据计划制订出对自己的奖惩措施并注意犯错的时候要及时惩罚, 比如, 忘带作业, 自己惩罚自己做上一百个俯卧撑等。除了内心的自觉外, 也要靠外部性的奖惩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 比如请同学或老师进行适当的帮助, 监督自己的行为, 一旦犯错请别人给予提醒。最后, 多组织这些同学参加一些活动, 如打球、游泳、参观博物馆等。在活动中磨炼意志和毅力, 帮助他们树立集体荣誉感, 明白团体荣誉的获得, 缺少了任何一个人的努力都将导致失败, 以此帮助有这些毛病的同学树立自信心和改正错误的能力。

总之, 自我意识是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结构。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个体的自我调控机制, 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理想观念, 处理好自我意识的培养方法, 才能使学生通过自我调节, 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游刃有余。教师的“自我意识教育”必须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深入学生的内心, 注重用外在的纪律、规范来约束学生, 开发学生的自我引导、自我管理的潜能, 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地进行下去, 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初中生教育 篇2

关键词:初中生 励志教育 内因

参考文章:《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一.当今教学现状

从教20多年来,感受到学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多年以前,升初中都要选拨,因此,成绩不好,学习习惯很差的都没能进一步到初中学习,相对而言,学生比较听话,守纪。现在是九年义务教育,所有的小学生都要升入初中读完义务教育,一部分小学就学习困难的学生到初中是很难完成学业的。

我原以为,现在的教学很不错,试想一下十多年前如果所有的学生也升入初中,那不更是一个大问题?然而,前些天一个老师给我发来一首词,让我感到现在的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非改不可了。词的内容:当年壮志风华茂,血气涌,晨光照。教鞭轻舞自从容,小女如花乖巧。满门桃李,一怀骄傲,常向花间笑。而今教室人喧闹,折寿诞,生烦恼。群魔乱舞„„,只盼离休早。

前些时日,学校整治一些迟到,不带书包的学生,我问其中一个学生:“为何不背书包?”“我又不读书,背来做什么?”“你来学校不读书,你来做什么?”“我来玩,学校人多,好玩?”“那你回家玩,行不?”“你又不敢赶我回家,我要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都知道他要接受义务教育的,我们的义务教育法是深入人心的。我想光是知道完成义务教育是不够的,象他这样完成义务教育与没完成义务教育有什么两样?现在的学生厌学现象已很普遍了。

二.造成此现状的因素

我通过多方了解和思考,我以为造成此现状的因素有以下的几点:

(一)初中生独生子女为多数,不愿吃苦,抗挫折能力不足。

(二)学生进入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经常与老师对抗,师生关系紧张。

(三)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通过努力学习,改变生活环境的源动力已基本消失,即失去了学习的目标。

(四)部分家长只知抓钱,农村父母即出门打工,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学习情况过问较少。

(五)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教学手段落后,孩子提不起学习兴趣。

(六)现在的初中生缺少适度的压力。

三.我的行动与思考

(一)去年三月去江苏学习考察,有幸在洋思学习了一周,有点小小的收获。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很有学习的价值,这是我很推崇的。

“先学”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知其不足,知不足而困顿,困顿而求解惑。“先学”不是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首先是提出学习目标,并提出自学的内容、方法和要求,进行学前指导,然后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等。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记下来,但不辅导,不干扰学生自学。

“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暴露问题后(老师要尽可能了解中等以下学生的自学情况,这样反馈的信息才最真实、最彻底、最有代表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学习。“后教”的主要内容是:教师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得到的共性的问题,“后教”的方法是:“兵教兵”,但是绝对不能就事论事,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归纳、提高,由特殊到一般,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一点会一类、学一条会一堆。

“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是由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一般不少于15分钟。这里要说明的是,当堂训练的作业必须分层次设计,内容有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着重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点、难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必做题是保证基础题和中档题,选做题是较难题,思考题是难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好,吃得饱。选做题和思考题,当堂完成有困难的学生,也可课后去研究。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时,教师要认真“监考”,确保人人独立、按时完成,否则反馈的信息就不真实,毫无价值。

这种模式的时间安排是:①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左右)②自学指导(2分钟左右)③学生自学(5~8分钟)④检查学生自学效果(5~8分钟左右)⑤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8~10分钟左右)⑥当堂训练(不少于15分钟)。

这种模式很好,根本上解决了教学手段落后的造成初中生厌学因素之一。而背后保障这种模式成功的是洋思人搞的“三清”活动,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就我的思考,“三清”活动又解决了学生缺少适度压力的因素。只有适度的压力才能有最大的动力,因此,我认为这种模式值得一学,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二)洋思教学模式再好,你要学生“先学”,他不学,你“后教”,他不听,你“当堂训练”,他不完成。你搞“三清”,他清不了。因此,我想那还不是最好的。

不久前,到成都树德联合学校考察,真正被此校的“励志教育”思想所震撼了。面对学生的自己写的黑板名言、自立座右铭、跑步时呼喊励志班级口号、所做的励志手操,我想这不就是在为学生找学习目标,为学生找学习的真正源动力吗?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它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就学生的学习而言,内因就是内在的学习动力,而有了理想就有了内在的学习动力。我国明代有名学者王守仁也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望底乎?教育专家魏书生说: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人生的希望,也是鼓舞人奋进的力量源泉,同时也是激发学习动力的主要途径。树德联合学校的励志教育就是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四.我推崇的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我认为作为学生只要做好每天两件事:

1、读一个励志名言、故事。

2、写一段自己的反省。为什么要反省? 荀子曰“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去塑造学生。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应该靠权威和大道理来施加影响力,而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用启发的方式,身体力行地做好垂范。

作为学校要创立励志的环境,开展励志的活动,开设励志的课程。让环境感染人,让活动鼓舞人,让课程教育人。

四川邛崃高何九年制学校

杨兴无

初中生班级教育管理 篇3

一、大胆放权,积极培养是班级管理创新的开端

七年级是小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开始,由于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要使他们顺利地接受并通过初中阶段的教育,在七年级打好基础非常重要。经过千思百虑之后,笔者认为“大胆放权,积极培养”可以成为班级管理的又一良方。

1.放权前的准备。每当接任一个新的班级,班主任就抓住开学的有利时机做好以下工作,为放权后的工作扫除障碍。(1)严格制定明细可行的班级学习、劳动、生活、纪律制度,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和量化积分表。(2)民主评议推选班干部,明确班干部的各项工作职责。(3)制度、职责、积分表上墙,学生及班干部分组互相监督执行。(4)提倡个人、各组、全班,进行总结评比比赛。

2.开始工作。班主任组织班干部、学生逐条学习每条制度和职责,并教会他们工作的方法。开学第一周由班上几个能力较强的班干开展工作,其他学生模仿学习。然后按照全班人数的多少,分成值周小组,小组成员中要兼顾班干、一般学生、男女生的比例。具体的工作职责包括:安排好本周教室值日生和清洁区的人员,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还要对本周内个别学生迟到、早退、旷课、请假、缺交作业、破坏纪律的情况,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等好人好事进行详细记录并量化打分,记入加减分栏,为将来期中、期末评选三好学生准备事实材料。结合具体情况,可以随时与班主任沟通协商。这样每周一个小组具体负责班级各项工作,一天一至两人逐天轮流。每个值周组完成本周工作之后,在班会上进行个人工作总结,由全体同学与班主任综合评选出这周班级工作先进个人后,再部署下一周的工作,依此类推。

3.优越性。“大胆放权,积极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自我管理和我要管理的权利,提高学生办事能力和竞争意识,使个人天资得到发展,聪明才智得到发挥,人人都有锻炼机会,改变了以往班主任管班干部,班干部管学生的加压做法,消除了原来班干部怕得罪同学,同学不服管的弊端,实现了自我约束,真正达到了学生自己管自己的目的,促进了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和道德观念的转变。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竞争、热爱集体、工作负责的良好风气蔚然成风。

二、用爱筑起班级教育管理的桥梁

全国特级教师李镇西在《爱心与教育》中说道:“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复杂性,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起一座“关爱”的桥梁。

(一)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

只有心中对学生有爱,行动上才会为学生付出。对学生的关心照顾是爱,对学生的认真负责更是一种爱。学生生病,班主任领去看病;学生犯错误,班主任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讽刺,不体罚;学生受到挫折,班主任积极主动进行开导;教育学生讲安全、讲卫生、勤劳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都是班主任工作的本分,但是没有对学生的爱这个动力,这些工作的结果未必能使人满意。

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要把对学生的关爱融入德育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这样才能培养出爱国、诚信、友善、有责任感的合格的人才。

(二)做个有爱的班主任

教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塑造人格的神圣职责。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教师的职业是变化、自化、化人。”教师要经常不断“自化”,使自己的人格不断升华,从而影响、塑造学生。

班主任要有较高的素质、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尚的师德,不断学习提高,不断自塑形象,做学生的楷模,力争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敬佩的人。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对待学生要时刻有爱。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冷静思考以诚相待,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要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不要操之过急。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不要轻易对学生扬起拳头,不要轻易说出刻薄的话语。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要以千百倍的爱心、耐心去化解。

或许爱不能解决教育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但没有爱就不是真正的教育。总之,班主任始终用一颗爱心来鼓舞自己的行动,并把它作为行动准则,就能在工作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班级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每个班主任都有各自不同的教育智慧、管理方式,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热爱自己的学生,用心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科学民主地管理班级,用爱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班主任。

初中生德育教育探究 篇4

一、德育的含义

德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历代的统治阶级为培养忠于自己的人才﹐都十分重视德育。在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于首要的地位。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德育教育也要为新的历史阶段服务, 于是我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5年2月27日颁布《中学德育大纲》。大纲明确指出,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 思想, 道德和心理品德教育”。这应是我们新时期对德育理解的基础。

二、教育内容

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日常行为生活等各个方面, 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为主阵地。《思想品德》的教材编写也是在《中学德育大纲》的指导下确定具体教育内容的。主要有以下内容要点: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通过以《中学德育大纲》思想为指导的教学实践活动, 来实现教育的目的。

三、德育的功能

从《中学德育大纲》对德育的含义的定义中我们看到, 一个人的品德素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个人心理品质。因此, 社会主义的德育的基本功能和任务也有四个方面。

1. 提高个体的政治品质。

如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

2. 提高个体的思想品德。

如树立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阶级观点、唯物辩证法观点等, 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

3. 提高个体的道德品质, 如树立法纪观念和公的观念, 做到遵纪守法, 维护公德, 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等。

4. 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品质, 如培养个体强烈的事

业心和责任感, 正确的荣辱感和爱憎感, 坚强不屈的意志等品质。

四、德育的地位和目标

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全面提高民族素质, 奠定良好基础。德育, 即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 对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必须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 克服忽视德育教, 忽视实践的现象, 切实把德育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五、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学校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思想方面保证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切实保证了德育教育的地位。

六、德育教育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 德育和其他几育之间的关系。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五育之间是有主有次的协调关系, 而不是齐头并重的并列关系, 应该是:以德育为首, 教学为中心, 五育协调, 依存渗透, 全面发展。德育为首,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帮助青少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解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二是要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解决为人民服务的问题。

2. 德育内容几方面的关系。

中学德育, 究其内部结构看, 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几方面的教育, 它们在德育整体中的作用应该是:思想是主导, 政治是方向, 道德品质是基础, 个性心理素质是前提, 能力是体现, 因此在德育教的过程中, 这几个方面是统一的, 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相互制约, 又相互促进, 离不开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

3. 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关系。

初中生批评教育小议 篇5

初中生批评教育小议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人,总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成长起来的.而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初中生来说,尤为重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批评要在掌握事实的前提下,关键是要有的放矢,火候上要留有余地,态度上要刚柔相济,策略上要迂回启发.

作 者:宋保胜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兴国中学,甘肃,秦安,741600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23)分类号:G635关键词:掌握事实 有的放矢 留有余地 刚柔相济 迂回启发

浅谈初中生的养成教育 篇6

【关键词】德育 养成教育

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具体说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加强德育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而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点。所以教育者可不能对它掉以轻心。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呢?

一、养成教育要有章可循

养成教育要有一定规范性的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生管理措施》等法规或文件,都为养成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要求教育者要从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等多个方面严格进行。

二、养成教育要讲明道理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纲要》和《规范》以及《学生管理措施》的重要意义,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注重发挥学生自我规范的潜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进取向上的热情,引导学生将规范要求变成自觉要求,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自觉律己做人。在明理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增强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有了自我评价的能力,就能主动地严格要求自己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的影响。

三、养成教育要分步实施

学校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确定养成教育的训练目标、内容、方法。这样才能使养成教育收到实效、落到实处。

(一)宣传动员,营造氛围

比如,在师生必经的过道口和走廊设置“轻声细语、言语文明”,“礼貌待人、爱护公物”,“与文明做朋友、与陋习拜拜”,“在家做个好子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等警言。在走廊、教室内外墙壁张贴科学家、文学家、伟人画像以及名言;在教学楼、实验楼等醒目的地方制作以校训、教风、学风、办学宗旨为内容的标语,让学生从中接受高尚的道德情操氛围,潜移黙化地接受教育。

(二)强化训练,自我养成

强化自觉习惯的养成,如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学生用礼貌用语,讲普通话从而养成“讲文明、丢陋习”的良好习惯;塑造健康活泼的良好形象,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好习惯。

(三)检查反馈,走向自律

通过教师监督、学生会值周检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现等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矫正,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提高自律能力。

四、养成教育要因材施教

一是对行为较差的学生,要让他们明白落伍后进的原因,体验不良行为给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坏处,做到“矫正”与“塑造”同步进行;二是针对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采取可行的训练方法,使学生的不规范行为逐渐减少;三是鼓励中等学生要极力上进,发扬优点,用《纲要》和《规范》以及《学生管理措施》严格要求自己;四是对道德行为好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

五、重视班主任的作用

(一)班主任是学生学习上的激励者

学习上,班主任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其他兄弟班级进行比较;不厌其烦地翻看学生的期中期末成绩,在课前课后观察学生学习和完成作业情况;第一个洞察学生成绩下滑,并及时叫学生来询问情况,帮助分析退步原因,鼓励学生积极上进,使丧气的学生重新扬起自信风帆。

(二)班主任是学生生活上的引导者

生活中,班主任要通过和家长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平时的观察,全面地了解学生。初中生没有完全长大成人,尤其是在生活上,他们刚刚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如不会叠被子、洗衣服,还有一些不懂事的学生,常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这些情况,都需要班主任认真了解并帮助解决。这样,学生才能健康成长,班级才能树立正气,压住歪风邪气。

(三)班主任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学生进入青春期,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乐意和父母长辈沟通,与异性朋友交往,小心谨慎,无所适从,开始有了自己的烦恼。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如女生李美琪,跟母亲生活。她创立了一个QQ群,自己是管理者。一次,我的同事在我家上QQ,查看了她的个人空间,才得知她竟是我班的学生。她在日记中流露出一些自卑的信息:觉得自己命不好(单亲家庭),心里十分自卑、烦恼等。于是我在QQ里告诉他:“你不应该自卑、烦恼,你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女孩,你有一个好妈妈,还有一个团结向上、温暖和谐的班集体;在同学和教师的心目中,你都是一个最‘棒’的学生……”从那以后,我发现她找回了自信和“自我”,脸上的笑容多了。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管理和培养。作为班主任老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用自己对工作的忠心,对学生的爱心,对生活的热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行为的转变。

六、引导实践,养成习惯

初中生分期教育管理的思考 篇7

一、起点———初期管理

许多学校常常会忽视基础年级的管理,尤其是农村地区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后,在对初一年级新生的管理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第一阶段:过渡期。从开学到期中考试前后,新入学的初中生仍保持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新生告别了小学的教育模式,从依赖家长和教师的被动从属地位向主动地位转化。同时,他们面临着学习科目增多、课程繁重的变化,经过一段潜伏期,一些不良习惯会逐渐显露出来,导致少数新生基础知识差,纪律观念松弛,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合格中学生的要求相差甚远。针对以上特点,首先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义识记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应主动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辅导,与家长及时沟通,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习贯彻《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在行为和规范中知行统一,以完成小学到中学的过渡。

第二阶段:稳定期。期中考试后到学期末,大部分新生通过半学期的适应,意义识记和抽象思维初步成型并开始发展,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农村中学开始开设外语等需要记忆的学科。初学时学生偏重机械记忆,可能会感觉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下降,容易产生偏科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传授记忆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另一方面,班主任应协调科任教师,对学生多关心、多鼓励,培养他们坚忍顽强的意志,通过开展文、体、科技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将兴趣迁移到学习中,增强各学科对他们的吸引力。

第三阶段:成形期。进入第二学期,学生呈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其身心特点是:注意力稳定性增强,抽象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渴望独立却又不能实行自我监督;精力充沛却十分容易受外来影响,同时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沾染不良习惯。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注意教学讲授时的逻辑性和语言的准确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爱护并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并注重特长生的培养。在德育方面,要求学生继续严格执行《守则》和《规范》,教师要结合思想品德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使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和行为在不断的练习和强化训练中养成。常规管理中对班集体的学习、纪律、卫生及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实行严格的量化评比,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荣誉感。通过强化管理,使学生的意识经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被动到主动、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从而逐步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二、难点———中期管理

初二是整个初中教育中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学生各方面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思想问题多,可塑性大、可变性强,学习成绩极不稳定,因此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一时期是初中管理中最困难的时期。

第一阶段:不稳定期。从升初二到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以后,学生开始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此时,他们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会出现诸多矛盾,如主动性与盲目性的矛盾,上进心与自卑心的矛盾等。同时,他们发展滞后的认识能力与迅速增强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也会发生明显冲突,这就导致这一阶段的学生常常听不进教师的劝告与教育,一意孤行,且不论自己的行为及意识正确与否都会坚持到底。他们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活动,却容易出现错误行为,他们自尊心强,争强好胜,这既是发展的动力,却也可能成为阻力。少数相对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和思想品质可能在短期内迅速下滑,某些后进生也可能在短期内有很大的进步。据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使他们的独立意向与行动能力逐渐趋于平衡。一是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识别善恶的能力;三是注重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通过各种活动,给所有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以满足其自尊,增强其自信;四是不仅要了解学生在校内的情况,更要清楚他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二阶段:两极分化期。从第一学期末到第二学期结束,经过一个寒假,学生发展相对稳定,但同时也出现了两极分化,且逐渐显现出青年初期的心理特点,上一时期的各种矛盾仍然存在,情感或情绪容易出现两极波动,且易受外界影响,有较大的随意性。同时,他们自以为已经能够独立交往和处理事务,导致他们开始反感教师和家长的干预或管理。这一时期对学生的教育原则就是尽量缩小两极分化:首先,要突出因材施教原则,教育管理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措施要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其次,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客观公正、一视同仁,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关心爱护、相信尊重、培养提高;再次,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班级管理的“自主自治”,让其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本领;同时,健全制度,严格要求,加大管理力度,如生活作息制度、学生考查制度、课堂常规、礼貌常规等,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有序有恒的严格要求。

第一个时期是基础,也是关键。第二个时期是扩展,也是延伸。狠抓基础,抢抓延伸,才能稳妥地渡过初二这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为初三的教育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重点———后期管理

初三是教育管理任务更加繁重和难度上升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恰好步入青年初期,心理特点由动荡多变逐步向稳定发展过渡。这一年里,学生面临毕业、升学和就业考试,是学生面对现实的关键时期,因此学生中的各种问题也将会骤然增多及更加复杂。

第一阶段:渐入佳境期。在第一学期的前半部分,学生的幼稚性、盲目性、依赖性迅速下降,而自觉性、独立性等相对成熟的性格迅速提高。与此同时,在学习上也是渐入佳境,由初二时的被动学习向积极主动自加压力的方向发展,经过半学期的适应,渐渐步入以学业为主的最佳境地。此时,教师的重点任务就是要有序、由易到难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学习训练任务,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思想动员,让学生意识到初三将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帮助他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使其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

第二阶段:明确目标期。从第一学期后半段到第二学期前半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和自我意识都迅速提高,对自己的言行表现能较好地控制和调节,即使是后进生的言行举止及情绪也很少有大幅度波动的现象。同时,学生情感的内向和闭锁性也在迅速发展,情感情绪表现有较大的变化。这一时期,学生开始高度重视自己的学习,更加关注自己毕业以后的出路。毫无疑问,这一时期的工作是初三管理的重头戏。由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对死记硬背的知识开始感到乏味,对理解记忆的知识颇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避免其在此关键时刻出现偏科现象,同时,让学生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开展文体活动,避免因单调乏味而出现厌学现象;其次,通过谈心、家访、前途理想教育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消除他们的焦虑畏难等负面情绪,使其敞开心扉,为学生确立正确目标奠定基础;最后,通过“走向社会、认识现实”等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发展地看待理想及人生,引导他们将远大理想与现实结合,正确分析社会现状和自己的实际,帮助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第三阶段: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初中生活的最后两个月,经过了近三年的磨砺,学生的理智感迅速提高,行为上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大部分学生思想上要求进步,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此时也有所转变。这一时期,教师要继续坚持正面引导,提出具有指导性的复习计划,协助他们做好复习工作。在管理上要充分发挥团员等积极分子的正面带动作用,积极开展“为母校增光添彩”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感情,在稳定中度过冲刺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防患于未然,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力争善始善终。

浅议加强初中生的感恩教育 篇8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 多元文化的冲击使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重标准。重视智力教育, 忽视德育教育,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问题日益突出。目前, 中学生的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日趋淡薄, 甚至完全丧失。由于感恩意识淡薄, 由此引发的不良后果令人担忧:对关爱受之坦然不思回报。一旦愿望得不到满足, 就以非常举动威胁父母, 打骂父母、离家出走、自杀;对待师长、同学、周围人的帮助不思感谢, 惟我独尊等。这些都是严重的心理问题, 直接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笔者曾看过山东电视台的《老纪说法》讲的一个故事, 一个不孝儿?不但打骂父母, 而且还逼着老父叫爹。看了之后我很气愤, 简直猪狗不如!气愤之余, 我不禁感叹, 羊儿尚有跪乳意, 而人却畜生不如!所以, 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对传统道德的意识非常淡薄, 传统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让感恩教育走进课堂的脚步刻不容缓!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 儒家礼仪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丰厚的感恩教育的基础,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在今天看来仍然令人唏嘘不止。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当今社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已成为现实,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六个大人一共就养一个孩子, 真正的在家里是“小皇帝”, “小公主”, 真正地捧在手里怕碎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 长此一来当代中学生在家里便养成了唯我独尊,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征, 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认为理所当然, 不懂得感恩也便非常自然。所以笔者以为, 对当前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二、加强初中生感恩教育的重大意义

首先, 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石。我们知道, 感恩教育是多方面的, 在家里感恩父母的养育, 在学校感恩师长的教育, 在社会感恩各行各业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助, 和谐共处, 在地球上感恩大自然的风霜雨露, 在集体感恩同学们无私的帮助等等, 可以说, 感恩教育无处不在。搞好了感恩教育, 学校的德育工作便顺理成章, 自然而然了。

其次, 感恩教育有助于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 当前的中学教育存在中智育, 轻德育的现象, 造成了许多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够长远, 一些成绩优异的尖子生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规划而走向邪路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那么, 懂得了感恩, 中学生也便懂得了奋斗, 懂得了责任, 懂得了人生的艰苦。对促进他们人身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大的作用。

三、如何对初中生实施感恩教育

首先, 家长和教师要为中学生率先垂范, 身先士卒。我们知道, 感恩教育仅仅通过政治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是在周围的人的影响下潜移默化而逐步形成的。所以, 为人父母就一定要在家里孝顺父母, 与人为善, 积极进取, 努力工作, 在这样的影响之下, 孩子才能感恩社会, 好好学习。记得有一次, 一个卖香油的问我为什么许多教师的子女都能成为重点大学中的人之骄子, 而他卖香油的孩子却成绩差的很, 我幽默地回答, 因为现在的香油都是假的。其实这句话我想告诉家长, 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其实在学校也是, 教师积极向上的人格, 与同事、领导间良好的人脉关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己学生的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基本态度。

其次, 要适当地让初中生多做一些家务。作为家长, 不要以为在家里什么也不让孩子做就是为孩子好, 让孩子多做家务其实是间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在动手实践中不但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明白了父母的不易, 懂得了感恩, 而且还增加了他们参与生活实践的机会, 有些父母连孩子在学校的值日一类的活儿都加以包办, 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异化了学生的人格, 对学生没有一点好处。作为教师也是如此, 我们应该多布置有些有关家务劳动的作业, 记得前段时间媒体热炒的“给母亲洗一次脚”的作业虽然有一定的作秀的成分, 但如果长期坚持, 就一定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外, 要积极给学生提供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在中学的课堂上, 应该充分利用班会, 充分和语文教师、政治教师相联系, 给学生提供参与感恩实践的机会。在这里, 我把自己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一些做法介绍如下:

1. 讲述“感恩”故事, 从古代“卧冰求鲤”、“程门立雪”的典故, 到当代大学生带母亲、带妹妹求学的故事中, 从各级给类报刊、节目报道的各种爱心故事中, 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述, 在讲述的过程中, 他们的心灵一定会受到震撼, 一定会有所感悟。

2. 创办“感恩”手抄报, 利用班级办手抄报、黑板报的机会, 多多确立“感恩”的主题, 讲述一些有关感恩的名人名言, 讲述身边的一些感恩的小事, 让学生在这样感恩的氛围中自然受到熏陶, 一步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初中生教育 篇9

一、中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1. 就家庭而言, 当代中学生是继80后第二代富裕起来的一

代, 是第一代的独生子女, 享受着两代甚至三代人的关爱, 众星捧月式的家庭生活为我们的中学生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 同时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等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形成了他们“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 这样的孩子不懂得感恩自然是一种必然趋向。

2. 就学校而言, 虽然我国早就大力提倡并推广实施素质教育,

但是, 学校教育“重学习、轻育人”的现状也不容忽视, 对于学校, 办学质量的衡量尺度, 关键在于学校学生的成绩, 对学校、对家长、对学生自己来说, 分数高于一切。并且, 国家也从未将德育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这也是造成学校, 社会德育意识淡薄的原因。

3. 对社会而言, 感恩教育同样存在缺失。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大多数卡通、网络、新闻媒体等公共媒介, 往往只注重经济利益, 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基本教育。

二、中学生“感恩教育”的探索实践

当前的中学生, 普遍存在没有责任感, 缺乏感恩意识的现象。对此, 我们已经没有理由去责怪是谁的责任了, 必须想办法进行补救, 使携带着我们希望的这一代也能够成为充满爱心、传递爱心的一代人。对此, 我经过摸索得出了以下几点体会:

1. 主观预谋。

也就是说, 家庭和学校, 都要从主观意识上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主动创造合适的环境, 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

家庭方面:父母要时刻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同时注意自己的行为, 为孩子树立起学习的榜样, 如节假日, 家长可带上自己的孩子去看望自己的父母, 照顾孝顺自己的父母, 回报自己的父母, 潜移默化中教导孩子要孝敬父母, 爱别人;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使其在劳动中体会到父母是怎样挣钱供自己上学的, 他们便会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

学校方面:要提高德育的力度, 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 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 从小处抓起,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可以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等, 对同学形成正确的心理暗示。

2. 见缝插针。

要善于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 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 增强责任感, 懂得怜悯, 懂得尊重, 懂得负责, 与人为善, 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培养一颗感恩之心。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会运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 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 给他人以回报, 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

3. 投其所好。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虽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但往往心智还不成熟, 比较任性, 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 这时候如果一味地要求他们服从于老师或家长的“感恩教育”, 他们一般会产生反感的情绪, 产生反作用。我们要学会融入到他们的世界, 迎合他们的喜好, 因势利导加强对中学生的“感恩之心”的熏陶。例如, 可以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校外活动、文化艺术节、才艺展示等) , 贯之于感恩教育的因素, 让孩子在娱乐的过程中快乐的接受感恩教育, 提高孩子的心理认同感。

4. 大力表彰。

社会、学校、家庭对于懂得感恩的孩子要给予大力的表扬, 从而掀起人人懂恩、知恩、感恩的潮流。我们大家都有这样一种体验, 从小到大, 对于别人的批评我们可能淡忘, 但是, 对于长辈、领导的赞扬我们却会铭记在心, 从而更加积极的去做那件给我们带来表扬的事情。中学生同样也有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 所以可以运用中学生的这种渴望得到别人认同的心理, 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

浅谈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10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强, 学历仍然是社会分流的重要指标。为了挤过中考、高考的独木桥, 学校保持一贯“应试教育”的理念, 为了让学生将来在社会竞争大潮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追求分数成了家长和学校的主要目标, 老师和家长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也是唯一的, 那就是分数。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家长的过分宠爱导致了学生“个人主义”风盛行, 只顾一味追求自己的利益, 很少顾及自己对他人, 集体和社会应有责任。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造成初中学生道德行为上的失范。从不同的地区和不学校来看, 思想品德课程实施水平上也存在着差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优化策略

(一) 教材编制方面

在经过了多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也经历了相应的革新, 更加适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贴合生活实际, 更利于教师将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传递给学生, 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二) 学校方面

学校提供的环境是保障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 学校领导需要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的“育人”功能, 将课程内容与校园生活联系起来, 使学生置身其中时时、刻刻都感受到品德的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提倡学生的主人地位,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和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认识上重视思想品德课, 摒弃“不得已而学之”的想法, 转变为“乐意而学之”。

一些教师想要创新教学手段, 将新鲜教具引入课堂, 或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却苦于缺少经费和组织人手。学校应专设一定金额的款项用以支持教师教学手段的改进, 鼓励教师教学的多样性及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资金充足的情况下, 建设几间多媒体教室或主题性教师, 为学生切实感悟教材中的道德模范的实例提供演练场地。

(三) 教师方面

教师的责任感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自己负责, 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首先受益的不是学生, 而是教师本身为自身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是对学生负责。一个充满责任感的教师会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成长和终身发展的保障。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的国家, 在心理学的一些调查研究中, 学者们发现如果中国人的经济和生活作风方面出现了问题, 不论他工作多么勤奋努力, 人们对他的评价会一落千丈。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 会不自觉模仿教师的言行, 身为教师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

初中思想品德课本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求教师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课堂互动,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在互动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风格包括个体的学习风格和班级整体的学习风格, 两种学习风格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备课中的“备教材”环节不容忽视, “备教材”也不能仅着眼于将要进行的某一节新课内容, 而应该立足于课本全部内容、章节间的联系及课时之间的关系。

(四) 学生方面

1. 学生具有与教师互动的需要

科学研究显示, 中学阶段是学生兴趣、理想、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阶段也是青少年的心理断乳期, 他们的情感日趋复杂且丰富, 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初中学生在满足了生理和安全需要后, 开始渴求归属和爱, 而他们最重视的莫过于教师给予的爱, 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注意力集中与否等种种互动方式会使学生相信教师是热切地注视着自己的, 会更加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2. 学生应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据笔者的观察和总结, 性格外向的学生更乐于和教师进行互动, 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更深。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能使教师更加了解整个班级对某知识点的这那个我程度, 从而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学生的反馈能促使教师改善教学手段及与学生沟通的方式, 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三、结束语

初中生思想教育“六要”谈 篇11

【关键词】初中学生  艺术性  平等真诚  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37-02

教育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领域。教育活动较之其他职业活动有自己独特的社会职能及其特殊的工作规律。其他职业只要通过劳动者自身的钻研,按一定的程序工作或生产,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一个车工只要按操作规程,照图纸加工,就能完成合格的工件。又如,一个农民只要掌握季节,科学种田,就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他们的劳动对象是“死家伙”。但教育活动则不然。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人,是正处于发展变化的飘浮季节的青少年,他们的可塑性强,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家庭教育各异,以及自身修养的差别,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教师要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要教书育人,了解劳动对象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然后再有的放矢,才能收到效果。做好初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说话有艺术性,平等、真诚、关心学生,方法灵活多样,并不断研究总结,坚持不懈,才能收到一定效果。

一、说话要有艺术性,让良药不苦口

《红楼梦》里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对于初中生而言,生理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如果用生硬的或急风暴雨式的批评方式,往往会“强拍皮球,反弹更高”,学生容易出现对立情绪,加深与老师的矛盾,产生逆反心理,把师生关系搞僵,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说话要有艺术性,语言要有感染力,必须做到“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二、以平等和真诚构建心灵之桥

长期以来,人们受“师道尊严”封建思想的影响,老师高高在上,是权威和严厉的化身,学生唯唯喏喏,表面上看,教师威信很高,但实际上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筑成了一道无形的“墙”,隔断了彼此间心的交流,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教师则无法了解学生所想。现在,我们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亦师亦友。老师要以真诚和平等的态度走下“神坛”,关心爱护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把墙推倒而成为桥。老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真正成为学生心中可信赖的朋友,学生自然会吐露真实的思想,老师的思想工作才能选准突破口,抓住关键,切中要害,有的放矢,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有吸引力

青少年处于精力旺盛的阶段,好奇、求知欲强,同时,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学生更乐于接受形式多样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我们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也要少一些干巴巴的说教和空洞的大道理,多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内容。比如,组织学生参加“保护母亲河”环保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懂得保护环境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玉溪是我家,保护环境靠大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学会在生活中尊重大自然,爱护自己的家园;班级之间的篮球比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减少独生子女常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学会团结同学,平等待人; “我是少年小交警”——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和交通法规,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明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是对生命的尊重; 手工作品展示、书法绘画展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感悟生活,热爱劳动、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爱好;小记者一日行——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宣传社会正能量,揭露社会上的假恶丑,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些活动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四、捕捉闪光点,欣赏与激励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人的赞美能让自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而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我班上有一个学生,纪律涣散,孤独寡言,缺乏学习的动力,做事畏首畏尾,惟恐别人讥笑自己,成绩中下。教学中充分发挥他的潜在才能,为他提供向同学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其消除自卑心理,激发进取心。利用其擅长绘画、能熟练操作电脑的长处,请他为班级设计班徽、板报并参加学校的比赛,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为班级争得荣誉,同学们对他钦佩不已。我利用这一机会,在全班表扬他,鼓励同学向他学习。从那以后,他对班级、对学习的热情提高了,主动学习,勤学好问,关心集体,初三毕业时考上了理想的高中。可见,一方面的成功可以迁移到其他方面,关键是要善于发现闪光之处,以满腔热情去拔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

五、制定目标,落实措施

正值心理和生理快速发展的初中生,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出现思想行为的反复。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除了关心帮助外,还要根据学生实际,不同阶段制定出不同的、确实可行的短期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相应措施,例如,主动取得科任老师的配合,把目标分解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将空洞的文字化为具体的做法,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帮助学生从一言一行的小目标做起,积沙成塔,积硅步于千里之行,实现阶段性的进步,巩固转化成果。由量变引起质变,激发其进取信心和求知欲,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六、 为人师表,注重感染性

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要用“爱”去关心学生,用“情”去转化差生,用“行”去感染学生。既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又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更要示之以形,以形率人。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领路人,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所以正人先正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师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不良习惯和行为受到约束,得到修正。

总之,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方法,需要教师付出爱心、时间、精力和汗水,从实际出发,既关心爱护学生,也要严格要求,认真管理,还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灵活的教育艺术,要成为“磁铁”,让学生亲而近之,要尊重学生人格,多想办法,不断的探索、总结,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收到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维达. [J]. 现代大学教育, 2005.

[2]郭伟泽. 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探讨[J]. 大舞台:教学与艺术, 2009.

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2

一、初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1. 自私。

当前, 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 家长过于溺爱, 使他们没有约束, 只知接受, 不知赋予, 以自我为中心, 不考虑他人利益。顶撞父母, 自私狭隘, 斤斤计较, 不礼让同学, 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 自卑。

一部分学生待人冷漠, 常有厌烦、自卑或戒备的心理, 内心苦闷、忧心忡忡。

3. 骄傲。

一部分学生经常处于盲目的优越感之中, 爱炫耀自己, 表现出一副洋洋得意、目中无人的神态。总是喜欢指出别人身上的毛病, 流露出对他人的不屑, 却看不出自己的缺点, 听不得别人的善意批评, 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人或指挥人。

4. 享乐。

一部分学生在家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好逸恶劳, 行为懒散, 学习上怕吃苦, 生活上自理能力差, 爱追新求异。

5. 嫉妒。

一部分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在某些方面优于自己时, 羡慕、恼怒, 习惯冷嘲热讽, 整天为别人的幸运而烦恼, 想法诋毁他人。

二、初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1. 学校教育的缺失。

当前, 很多学校用学生的考试分数评价教师, 教师用分数评价学生, 导致学习好的学生一味地追求分数, 学习差的学生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悲观失望。同时, 部分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动辄讽刺、挖苦, 造成学生和教师之间情绪对立, 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自己不良品行的认识和纠正, 贻误了教育时机。

2. 家庭教育不当。

家长的过高期望, 使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家长的过分溺爱, 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灵性, 阻碍了孩子的自主发展;家长的过度保护, 使孩子倔强、任性, 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只求别人照顾, 不知关心他人, 情绪波动大, 易走极端。

3. 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 使成人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缺失, 这也使得部分学生思想上混乱, 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他们常感到困惑、迷茫。

三、初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1. 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动力, 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意志品质。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善于评价自己。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要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 保持自信和乐观的心态。

2. 培养抗挫折的能力。

挫折感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明显, 由于考试的失败、恋情的中断、社交的障碍、成人的不解等原因, 他们常感到失望、压抑、沮丧。因此, 教师要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使学生认识到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 遭受挫折是人生旅途中的正常现象, 要学会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 让他们深知“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 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 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的内在含义。

3. 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

与人交往是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必由之路。学生在通过与父母、教师和同龄人的相互交往中, 认识社会、获取经验、调适自己, 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因为, 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就要学会与人合作交往。通过语言、技能、态度等交往实现心灵的沟通, 促进个性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所得税制度下一篇:新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