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4-07-02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共12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许多学校和部分教师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惯性过程中, 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 任何人都是身心的统一体, 没有心理上的健康, 就不会有真正完善的人格。因此要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就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那么如何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呢?笔者进行了长期的教育尝试。

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提供心理教育依据

每学期开学, 我都要请学生、相关教师和学生家长提供以下资料:

1. 学生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地、父母状况等。

2. 学生上学期的各科学业成绩。

3. 班主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评价。

4. 学生的自我评价。

5. 对学生有重大影响的事。

6. 学生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包括近期的和长期的。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问卷、谈话等等措施充分收集与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有关的信息。最后经过整理建立起学生心理档案。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标准

前一部分以心理健康知识为主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常识, 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 后一部分则以心理、情绪调节最有效的方法为主掌握出现心理障碍时的解脱方法。还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讲讲自己的感受, 使其掌握心理调节的技巧。还要引导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自我心理调节手段, 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三、设立心理咨询室、信箱和热线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作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的初中教育也应设立心理咨询室, 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这不仅是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要求, 而且也是学校生存、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 心理信箱和热线有利于学生对一些隐秘、平时难于表达的心理问题进行交流。信箱和热线还可以省去害羞、隐秘被揭的忧虑, 使初中生敞开心扉排遣忧愁、苦闷和烦恼, 更有利于老师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心理健康问题。

四、设立家长培训学校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指出, 3至6岁是人的个性显现或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家庭的情绪、文化氛围及其行为背景对孩子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影响, 尤其对心理发展影响十分明显。家庭的教养方式、人际关系、为人处事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些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 设立家长培训学校对于了解学生心理及教育计划的制订和落实, 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 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进行心理调适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调适训练可以使学生正确处理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合作、学习与娱乐等关系, 减少消极心理冲突,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形成良好、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 通过自主、自强教育,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心理品质, 克服依赖思想

我们针对入校新生中存在缺乏自主精神的问题, 在学生中开展了“今天我当家”“我是班级的一员”等系列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军训, 把培养学生自立、自主、自强精神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提高了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精神。

2. 通过自爱教育, 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情绪是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高兴、喜悦、欢欣等积极情绪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反之, 则不然。

3. 通过合作教育, 培养学生的和谐共处意识

中学生没有多少交友的经验, 在建立友谊的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各种障碍。比如, 常为一点小事而争吵, 不能原谅别人的过错, 嫉妒心强等。要使他们交往正常化, 就得给他们提供相互交往的机会, 使之在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友谊。因此在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中, 我们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进而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给他们讲万众一心、团结力量大、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通过集体活动, 学生相互了解, 共同克服困难, 共享成功的喜悦, 很好地培养了他们和谐共处的意识。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2

多元社会的立足点——完善自我如果有人问你:“某某是怎样一个人?”如果你认识这个人,你会滔滔不绝,列举一二三。但如果有人问你:“你是怎样一个人?”你也许会不知从何说起。一个人对自我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对他人的程度,为什么却不能回答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其实,不是不能回答,而是不能客观地回答。“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这个意思。有一句警句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所以常常是自己打败自己,原因就是不能客观的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导致我们在不知所措重判断失误。所以我们应该揭开自我的面纱,勇敢的面对自我,剖析自我。

1.两面人——自我统一的确立

有位中学生去找心理咨询师,说宿舍的人际关系不理想。他举例说:同宿舍的小强是个没头脑的家伙,不求上进,整日里捧着武侠小说不放手,自己不愿意与他交往,小李非常聪明,学习成绩好,但是很自负,干什么都自我主义听不得别人得批评,因此常常与自己有些小摩擦,但自己还是不愿意与小李交往。他问老师:如何让小李变得谦虚谨慎一些?如果小李能改也许他们能成为好朋友。老师让他谈谈自己,他滔滔不绝,认为自己有头脑会学习,为人处世也有原则,肯下功夫做事,并有信心考上名牌大学。只是由于有时自己太“直”不是很有人缘,不过,他又补充说,与那些“俗不可耐”得人交往也没意思,只会白浪费时间。听完他的叙述之后,老师问:“在你们宿舍,你认为谁最不能让人接受和喜欢?”他说恐怕要算小李了。接下来老师就让他把小李得优点缺点和他自己得优点缺点一一写在纸上。写完后,老师让他仔仔细细将两张纸得内容作一下对照,这个学生看着看着脸就红了。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他与小李是同一类人,只是在些优缺点时,他把同一性的特点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如他认为小李自负自傲,而自己则是自尊自信;小李凡事自我中心,而自己则是独立性强,有主见。也就事说,自己所谓的优点到了别人那里就成了缺点和不足。这种现象在我们当中也不少见,主要表现为事事看别人不顺眼。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是青少年自我分化后长出现的一种现象。主观的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客观的我是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这两个“我”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常常存在较大的矛盾和差距。自我的不统一,使青少年不使感到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就是愤世嫉俗,狂妄自大,或者是过分自卑和焦虑,导致心理不平衡。这不仅会给我们带来烦恼,而且会影响我们的心里健康。因此我们必须确立自我的统一性。

那么如何实现自我的统一呢?首先要承认自我不统一的现实,寻找造成这种不统一的原因,是因为认识不全面,不客观还是标准不同。例如:看别人只是从某一方面,就对这个人的人品能力下结论。对别人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则是得过且过。其次,要经常反省自己,敢于解剖自我。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更要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敢于正视他们。第三,学会从别人身上来看自己。“察己可以知人,察人可以知己”自己和别人有时就象一面镜子,可以互相参照,引起反省。要记住,那些发生在他人身上而被自己所不屑的东西,其实在自己身上也能找到,也同样让他人所不屑。第四,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坦然接受自我,即不过高估计,也不自欺欺人,以一个真是、表里如一的自我立足于天地之间。

2.敢说“我能行”——战胜自卑如果将上面的一类人成为自负的话,与之相反,还又一种不能自我统一的表现是——自卑缺乏自信。自卑时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等的评价过低,心里承受能力低,进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不愿参与任何竞争,逆来顺受,回避现实,否认现实,悲观失望等等。又自卑心理的人,万事开头总是说:“我不行”,“我恐怕干不了”,“如果做不好多丢人啊”。自卑就象一个沉重的精神枷锁。让人萎缩不前,让人怀疑自我,自我否定开始,最后以自我埋没、自我消沉告终。

一般来说,自卑感的形成与一个人的自尊心、性格和后天得胜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1.自卑感与自尊心

对一个人来说,保持尊严是做人得根本前提之一,人无自尊就不能成其为人。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虽然穷困潦倒,却仍然保持着强烈的自尊,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长衫就表明有较高的身份,表明他的自尊,当投书被人发现,便争论偷书不算偷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同样被人看不起的阿Q,他用精神胜利法来掩饰自己的自卑心理。这些例子说明: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作为青少年对自我的关注,会让我们特别注重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但如果自尊心过于强烈,就容易出现自尊过敏。某学校一位女学生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当中批评,觉得无脸见人,于是离校出走,流浪多日,险些出意外。某名牌大学的一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因为在一次晚会上唱歌跑调,从此在不敢唱歌,人也变得郁郁寡欢。人都爱面子,不愿丢面子,这样才能不断的学习,努力工作。但是过分爱面子,把一些肤浅、外在的东西看的过重,在现实生活中,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就会产生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怎样克服自尊过敏呢?凡事你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反省自身,多了解自身,去掉一些没有因果关系的想法。例如:有人当面指出你的错误,真令人尴尬,但你仔细想想,你是否真的有错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坦坦荡荡有什么尴尬呢?观察一下你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原来别人也丢过面子,也曾有和你一样的尴尬经历,只是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不同罢了。例如:有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节目开场时,突然被麦克风的尝鲜绊倒。当时的场面很尴尬,这是他迅速爬起来,笑笑说:节目开始之前,我先位大家表演一个“狮子滚绣球”。顿时台下一片掌声。我们常说“死要面子活受罪”不时说我们不需要自尊,而是不要自尊过敏,也就时太看重无谓的东西。

2.来自生理方面的不自信

人与人之间的发育状况时不一样的,尤其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发育的年龄、特征速度都各不相同。这是有人会因为自己身体有缺陷而自卑甚至有人会因为自己太胖、太瘦甚至皮肤太黑等等而自卑。有句话叫做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因为真正打动别人的不是你的外貌,而是你的学识,你的修养,你的处世能力。人省在这个社会中,总是又差别的,能力、性格、个性的差别,金钱、地位、环境的差别等等。人不可能拥有世界的一切,人也不可能达到自我的完美,人生来就时独立而特殊的存在着,所以我们要悦纳自我,接受自我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相信自我,尊重自我。才能体会到在我存在的价值。

3.来自挫折和心灵创伤的自卑感

一个人一旦遇到挫折,就往往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面对着仿佛不可克服的困难,进而怀疑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认为自己不行,不如别人,在我们这个年龄这种现象较位普遍。比如,中学生跳高,跳不过去的学生看到别的同学都跳过去了,唯独自己没有跳过去,很懊恼,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从此抬不起头来,在这种古怪的心里支配下,他竟然一直都没跳过去,并且这一挫折影响了其他方面,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阴影。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留有这样那样的隐私。比如说过去曾受过打击留下的心理创伤。一旦在现实生活中触及这个伤疤,就会引起一系列不快的心理反应。也可以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来形容。有过心理创伤的人,往往都有强烈的自卑感左右其一生,但反过来,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自卑心理往往又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一声发明了2000多种东西,但在他童年的时候也又严酷的经历。小学时,老师让同学们折纸凳,可他做不好。当时老师嘲笑了他,并让他妈妈把他带回家。说他时一个痴呆儿,但他没有灰心,反而以此为动力。妈

妈的帮助下,终于成为大发明家。

有句话叫做:有信心不一定能赢,没信心一定会输。我们在生活中即不能目中无人也不能妄自菲薄。应当充满自信的面对生活,接受挑战,展示自我。现代社会时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人与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能力的竞争,能力的大小影响着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发展。展示能力就是展示自我。(中国茅台酒事例)

我们知道,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人的知识有多有少,人的技能有高有低。但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因此我们在努力学习只是的同时,也要关心自己能力的发展。有能力的人要争取表现的机会,只有表现出来的能力,才是被人门认可的。些同学却能力只有被展示出来,才会被认可,能力也只有不断被表现,才会得以向更搞层次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由于缺乏自信,做事畏首畏尾,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即使你是一个天才,最终也会变得平庸。有如千里马,加入它终日待在马厩里,谁也不会相信它能驰骋千里。有的人说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你是千里马,为什么不主动显现自己的能力呢?(女中学生事例)

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14-2

一、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差。中学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与小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课程多了,游戏时间少了;压力与期望多了,放松与关怀少了。这就要求中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学校教学,改变过去的被动,做到主动自觉。然而许多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有茫然失措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去学,总担心学不好,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于是顿生挫折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目前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这些一方面导致中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倾诉对象,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还易导致心理疾病。“踏着铃声进课堂,同到家里学习忙,互联网上诉衷肠”。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焦虑不安,甚至产生恐惧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搞僵。

3.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因生理特征的发育逐渐成熟,使得他们心理上也产生了变化。表现在情感上就出现了对异性生理“秘密”探求的渴望,对异性同学懵懂的、无理性的爱恋。有的中学生因为“暗恋”,又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制约不敢表达,于是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封闭起来,从而导致精神不振,学习下滑;还有的中学生因为性格上的外向或向成年人模仿,在中学就谈恋爱,他们在师生中要么不被理解而被排斥,要么沉迷于所谓的“感情”而不能自拔。“总是想看到他”“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对学生的情感问题,如果不能在行为上正确教育、心理上恰当引导,则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

4.现代网络与计算机的影响。现代教育已将计算机和网络引入了中学课堂。不少学生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性,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吧聊天,玩网游,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神情恍惚、行为怪异。中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一方面家长所给的零花钱已远远不能满足上网所需要的开销,另一方面又深陷网络不能自拔,此时心理健康教育如不及时跟上,稚嫩的中学生难免走向人生的反向。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而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教师设计的模式而另辟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这样,就容易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些胆大的学生,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抵抗的心理对待,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盲点。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会环境污染。由于现在部分人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活动中、课外活动中、劳技课中、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注意锻炼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3)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酿成大祸。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4)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4

一、初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1. 自私。

当前, 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 家长过于溺爱, 使他们没有约束, 只知接受, 不知赋予, 以自我为中心, 不考虑他人利益。顶撞父母, 自私狭隘, 斤斤计较, 不礼让同学, 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 自卑。

一部分学生待人冷漠, 常有厌烦、自卑或戒备的心理, 内心苦闷、忧心忡忡。

3. 骄傲。

一部分学生经常处于盲目的优越感之中, 爱炫耀自己, 表现出一副洋洋得意、目中无人的神态。总是喜欢指出别人身上的毛病, 流露出对他人的不屑, 却看不出自己的缺点, 听不得别人的善意批评, 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人或指挥人。

4. 享乐。

一部分学生在家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好逸恶劳, 行为懒散, 学习上怕吃苦, 生活上自理能力差, 爱追新求异。

5. 嫉妒。

一部分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在某些方面优于自己时, 羡慕、恼怒, 习惯冷嘲热讽, 整天为别人的幸运而烦恼, 想法诋毁他人。

二、初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1. 学校教育的缺失。

当前, 很多学校用学生的考试分数评价教师, 教师用分数评价学生, 导致学习好的学生一味地追求分数, 学习差的学生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悲观失望。同时, 部分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动辄讽刺、挖苦, 造成学生和教师之间情绪对立, 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自己不良品行的认识和纠正, 贻误了教育时机。

2. 家庭教育不当。

家长的过高期望, 使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家长的过分溺爱, 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灵性, 阻碍了孩子的自主发展;家长的过度保护, 使孩子倔强、任性, 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只求别人照顾, 不知关心他人, 情绪波动大, 易走极端。

3. 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 使成人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缺失, 这也使得部分学生思想上混乱, 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他们常感到困惑、迷茫。

三、初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1. 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动力, 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意志品质。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善于评价自己。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要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 保持自信和乐观的心态。

2. 培养抗挫折的能力。

挫折感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明显, 由于考试的失败、恋情的中断、社交的障碍、成人的不解等原因, 他们常感到失望、压抑、沮丧。因此, 教师要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使学生认识到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 遭受挫折是人生旅途中的正常现象, 要学会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 让他们深知“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 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 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的内在含义。

3. 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

与人交往是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必由之路。学生在通过与父母、教师和同龄人的相互交往中, 认识社会、获取经验、调适自己, 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因为, 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就要学会与人合作交往。通过语言、技能、态度等交往实现心灵的沟通, 促进个性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篇5

阜南县第二初级中学是在原城关中学的前身发展起来的,从她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源来看,大多学生是县城周边乡村孩子,留守生很多,为了能更好的推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探索适合我校学生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根据上级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特拟定本实施方案。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三是对留守生的生活,心理指导,培养他们自立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

学校将组成由李朝勇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逐渐形成以校中层班子、团队、各班班主任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调查、摸底。学校将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重点放在留守生上,加大与他们交流,了解我校学生的心理状况,摸清学生中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指明方向。

(二)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 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学校将每学期开展一至两次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参加的对象包括在校学生和家长,以期通过讲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

(三)组建心理健康小组

学校团委将在学生中组建心理健康小组,对参加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成为信息员、“小教员”。

(四)办好学习园地,使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五)加强对班主任、中层班子、骨干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能力,使之能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六)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

(七)建立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学校将通过家长学校的授课,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八)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板报和校园网络的舆论导向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阜南县第二初级中学

2012.5

阜南二初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方案

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6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健康 教育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3-0029-01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成绩上,忽略了与他们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所以初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方面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是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大,从而导致失眠、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其二,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出现厌学现象,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其三,考试焦虑,每次临近考试,部分学生会焦虑不安。

二、人际关系方面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娇生惯养,造成了许多初中生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表现在:其一,部分学生与教师产生对抗心理,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互动,学生易产生孤僻心理。其二,同学关系不融洽。部分同学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嫉妒心理,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其三,与父母沟通较少,造成相互不理解。父母望子成龙,强迫学生一味地学习,学生不能理解父母的用心,甚至有的学生对于父母工作的艰辛、挣钱的不易根本不理解。

三、青春期带来的困惑

一是独立意识增强、逆反心理普遍存在。家长、教师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些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反感,导致事与愿违。二是对生理方面的好奇。随着学生青春期到来,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向往,早恋现象日趋增多。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发现,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家庭、社会带来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健康的因素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业压力

家长们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

(二)青春期心理转变

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容易引起中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敏感。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他们心中有秘密想向别人倾吐却又不相信别人,有些中学生甚至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长时间压抑自己,极易产生焦虑与抑郁。

(三)家庭影响

父母缺乏与孩子的缺乏心灵沟通,从而逐渐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孩子的性格内向、自私和冷酷。

四、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充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希望学生本人、家长、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共同努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对策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一)多种途径掌握学生心理

通过多种途径如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信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群体性和个别性之分,群体性心理问题可采用团体咨询与辅导方法来解决,个别性心理问题可采用个别心理咨询的方法来解决。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建议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教师乃至家长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的学生要加强关注,举办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鼓励学生有烦恼或者问题,可以去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不断地参与各种训练来自我完善各种心理素质。因此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如: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智力游戏、竞赛,长期举办各种兴趣小组等等,发展学生的爱好和个性特长。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自己的能力,感受和体验努力和成功、失败与挫折。

(四)注重家庭教育,家长积极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及家庭教育的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一,要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其二,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其三,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

(五)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必须采取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促进社会的进步。

优化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 篇7

一、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1. 充分认识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曾对3 000名大、中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经常感到“做事容易恐慌和紧张”,55.92%的学生经常感到“对面临的事情过分苦恼和烦闷”,47.41%的学生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感到无法与人相处和交往”。这个调查表明,当前许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缺陷。目前,新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观念的更新,家庭问题的复杂化,使心理问题愈来愈多。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做学生的知心人”,应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2. 切实把握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发展并提高青少年心理潜能,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有调查表明:初中有4.5%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而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要优化教育环节

1. 优化备课环节

教师要研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熟练把握新课标中有关心理健康的内容,了解每册教材关于心理健康的教学目标,了解其梯度、广度、深度以及教育的连续性;认真研究每一课时,针对不同课型设计好教案;备教材的同时还需考虑学生的心理实际,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2. 优化课堂教学

陶行知早就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充分落实每节课心理教学目标,不能考什么就教什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使其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沟通,感受友谊的重要,认识协作的必要,培养合作意识,养成谦让、共享的亲社会行为(我校的思想品德课就经常采用情境剧表演、小小辩论会、道德法官、主意乐园等方式进行教学);应尊重学生,以指导者、建议者的身份对待学生,对课堂上学生的见解、做法要有宽容之心;就学生关心的问题,师生都提出自己的观点,生生、师生之间开展平等对话,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建立真诚、信任的师生关系。

3. 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要多样化、分层化、行为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并联系学生实际设置行为化作业,如班级或团队活动、学习兴趣小组活动、各种体育比赛、文艺联欢、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读书报告会,等等。

4. 优化评价环节

评价心理过程与行为结果并重,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评价方法应多样化,评价方式应具可操作化。要多采用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报告、成长记录、考试等方法。

三、要优化教育资源

优化各种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才能提高教育合力,优化教育效果。

1. 学校方面

(1)美化校园环境,让学生在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校园里花团锦簇、绿树成阴、生机盎然,名人画像、校风校训、宣传橱窗等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自然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学校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情境中教育学生,并做好总结反思工作,让学生在反思中谋求进步。比如:开展生理、心理、道德知识讲座;张贴关于青春期心理等方面知识的宣传图片;开展青春期法制教育专题讲座;结合班级个案开展团队主题活动;举办各种竞赛、体育活动,等等。

(3)打造一支能熟练掌握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师队伍,加强性心理和性生理卫生教育,重视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聘请心理学专家为顾问,定期组织心理咨询培训,在实践中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心理咨询技能;组织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高教育技能。

2. 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给予及时的疏导。比如:对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就需要家长时刻以宽容之心对待,以朋友的身份提建议,学生才会接受;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与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等,也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培养社交技巧。

3. 社会方面

社会环境作用也十分重要。国家要努力创设高尚、健康、文明、安全的社会文化氛围,加强大众传媒的管理,努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严禁未成年人进入游戏机室、营业性网吧等场所,努力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自尊自强、友善乐观的心理。

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篇8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一) 自身因素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变革时期, 所以往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都不太成熟, 而且逆反心理很严重, 导致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普遍不当, 养成不好的习惯;学习基础不扎实, 影响新知识的吸收;学习松散,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没有动力。

(二) 学校因素

中国的教育迫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待在学校, 所以学校被称为学生的第二个家, 但是学校的学生众多, 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又因教师的各种原因, 如:体罚学生、嫌弃差生、不尊重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导致学生感到心理上的孤独。

(三) 家庭因素

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 因此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甚是重要。但有的家长文化水平较低, 在知识上给不了学生帮助, 而且有的家长认为学习知识不重要, 所以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再加上有的家长缺少对孩子的温暖,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四) 社会原因

由于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和社会的复杂性, 因而产生了很多诱惑学生的事物, 并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此外, 社会的多变性也影响着学生, 信息时代的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转型阶段, 因为他们的童真, 往往会做出一些他们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但却很危险的事, 给其心理带来恐惧, 而且在和平的世界环境下, 仍有着不法分子与恐怖组织, 这都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一) 社会要营造良好的风气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 一个社会的走向带动着各方面的发展,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应该高举心理健康教育这块牌子, 以健康为主题, 大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生间的开展, 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工作。

此外,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部门还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教育教学体制, 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这块, 规划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只有解决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才能为国家输送人才, 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二) 学校应该打造一个舒适的校舍环境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十分重要。学校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出发, 站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立场上, 去打造学校的学习环境, 制定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往积极方面发展的校章制度。

另一方面, 学校要加强对细节的重视, 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安静与愉悦, 以及教室内外的装饰、一两句名人的诗句、一个顺口的标语, 都会引导着学生往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 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与此同时, 宿舍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 有些家较远的学生会选择住校, 本来就缺少家的温暖, 所以宿舍的环境和方方面面都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好坏, 以及宿舍的安全保障等等, 因此一个好的宿舍就会带来一帮乐观的孩子。

(三) 师生间的关系要融洽

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惑, 这时唯一能帮助学生的就是老师, 但是鉴于中学生的特殊发展时期, 有的学生不愿与老师交流, 甚至还有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 导致其不会的问题越积越多, 最终形成一个知识漏洞, 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

因此, 师生之间要相互配合, 教师要放下架子, 融入到学生中去, 成为学生最好的良师益友, 面对不同的学生要运用不同的方式去沟通, 让学生明白老师的出发点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学习, 并以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为主题, 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案, 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化学生, 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的教学开展, 还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

(四) 开设心理辅导课, 开展心理讲座

学校在学生学习的课程中, 要加强每周一至两节心理辅导课的融入, 不能放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有必要的话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期末考试, 加强学生的重视度。

还有, 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讲座, 聘请一些名师为学生讲课普及心理知识, 现场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 并指导学生怎样做好正确的心理暗示, 组织学生现场观看积极的心理视频。

(五) 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 所以家长的教育至关重要,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学生的发展, 所以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去引导家长对学生发展规律的认识, 以及了解学生在青春期过程中心理、生理上的发展变化。

家长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 不要过多地给孩子施加压力, 盼望孩子成才是好事, 但要寻求科学的方法, 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不要伤害孩子对学习的信心与热情。由于学生在青春期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家长的情绪要保持冷静, 不要实行暴力手段, 给孩子带来恐惧与不安, 所以重视家长知识的普及是现代教育的必然, 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重中之重。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越是激烈, 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也就越高,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漫长的工程, 举足轻重, 需要社会、国家、学校、家长到学生个人方方面面的配合, 只有这样才能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 让学生成为祖国之栋梁, 社会所需人才。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进步, 当下学生学习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困惑——心理健康。由于中学生还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的发展时期, 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和能力都还不成熟, 所以往往会导致学生心理上产生矛盾, 从而引发心理问题。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篇9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初中阶段, 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 心理都十分紧张, 总担心考试失败, 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 或同学的冷眼, 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 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 这种现象在毕业班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 (女) , 一般比较娇惯, 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 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 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 (主要是班主任) 对学生的期望过高, 表现出对学生 (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 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 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 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于是心灰意冷, 失去自信心。

4.独立意识增强

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 对成人的干预往往表示不满。对多数初中生来说, 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 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 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 却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 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5.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苏醒, 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 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 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 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 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 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 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 好奇心强, 喜欢标新立异, 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 在教育中易出现“顺从者”为“优”, 反之则为“差”的做法, 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学生, 导致学生心理逆反, 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品行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 对孩子起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 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 也有不少只重视学习成绩, 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 导致学生的心灵情感不健康。

3.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 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 并因此对教育产生误导, 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 导致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另外, 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使青少年蜕变,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已成为当务之急。依据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 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心理教育课程化

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 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在此基础上, 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 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 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 打开心扉, 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 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 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 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 感受时代的脉搏, 体验交往中的情感, 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 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 又善于评价他人, 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 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 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 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 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 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 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 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 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 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 为学生保守秘密, 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 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 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 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 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 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 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 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 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 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5.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

学生的心理健康既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 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社会各界应积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 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必须加强措施, 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 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发生, 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在现代社会, 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又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而这其中, 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 特别是学生家长陈旧观念的影响, 对教育者来说, 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因此, 关注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当农村初中生的指南针

当前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振兴, 给原本闭塞的农村以强大的冲击, 现代化事物正以飞快的速度渗入农村的各个角落。农村初中生无疑也感受到了这种种冲击, 他们接受着更多的知识, 渴望更多地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鲜活世界, 同时感受到来自社会众多的压力, 在前进、变化的社会中, 农村初中生也同时面对着发展与前进中的迷茫。对此,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有助于教师走近并走进农村初中生的内心世界, 有效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并在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而产生困惑的时候积极进行引导帮助, 在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中, 充当了指南针的作用。

2、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广大的农村初中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 再加上家长和周围社会环境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影响, 使得农村初中生较易产生厌学、懒散、任性等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心理问题及由此心理问题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行为。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能有效遏制心理问题的严重化, 更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 思考自身的发展需要,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与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普遍忽视对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与引导

从总体上看, 农村初中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层面的传授与技能方面的培养, 对于农村初中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发展问题, 很少受到学校与教师的重视, 从而疏于对农村初中生问题心理及行为的引导, 最终导致一部分农村初中生出现了上文提到的厌学、懒散、任性、自卑、攻击性强等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内容有待丰富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总体上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导致了其教育质量大体上不高的现状。大部分农村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薄弱。很多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没有开设相关课程, 对学生也没有相应的指导与帮助。而一部分开设了相关方面课程的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 其内容也大致上较为空洞, 缺少与实际相结合, 不能很好的联系农村初中生的实际心理, 从而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3、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足, 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初中生的特殊性

对于开设了相关方面课程与教育教学内容的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 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 如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不足, 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初中生的特殊性。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和城市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 由于它们在形成原因、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因此两者的教育不能“一刀切”。这需要引起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三、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端正思想认识, 充分重视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 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健全人格, 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学校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并深刻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生, 特别是缺少内心关注的农村初中生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努力探索提升其有效性的重要路径。

2、积极探索提升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联合各方力量提高教育质量

提升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有很多, 如从教师层面出发, 我们应注重建立一支师德良好、心理健康、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这是保障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提升的重要条件。从学生层面出发, 我们应注重优化心理教育环境, 让学生在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师生互动的角度来讲, 应做到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尊重与信任, 真正构建起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形成相互支持与信任的心理环境, 使得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事倍功半。

3、在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注重因材施教

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水平等各个方面均有差异, 在心理素质及情感体验等方面也各有不同。例如: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产生自傲、自私、嫉妒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而后进生则会产生任性、自卑、自制差以及厌学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实际出发, 对症下药, 方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忠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2]周小英.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考试周刊, 2011 (48) .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篇11

调查显示,证明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压力大。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毕业班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

3.自卑心理时有产生。由于家长、教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心灰意冷,自卑心理自然产生。

4.叛逆心理严重。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对成人的干预往往表示不满。对多数初中生来说,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当他们的独立意识遭到同学、家长,教师乃至社会的阻碍时,叛逆心理便油然而生了。

5.青春期困扰。中学生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苏醒,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中学生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常导致他们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心理教育课程化。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

2.减轻学生负担,减轻学习压力。初中生的不少心理问题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所致,所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改善其心理状况的重要措施,具体做法是减少作业量,降低考试频率,课内课外教学育人兼顾,注意发展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厌学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有效实现素质教育。

3.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教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5.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烙印。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1)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2)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3)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6.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既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社会各界应积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发生,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e]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2

一、主要存在以下一个方面

1、学校对心理教育课重视不够

部分学校在上级要求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下, 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 但很多学校仅仅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上一段时间, 不久就将心理课的时间让给语数理化等科目。对于这种情况, 部分高中管理人员解释说, 这是因为高中生学习时间非常紧张, 开设心理课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度, 进而影响升学率, 影响学校的声誉。一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在课表之上, 却并没有真正开展和实施, 结果对心理健康教育整体重视不够, 成为了一个摆设。

2、对心理健康课开设时间太短

有部分高中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 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所带来的实效性。有些学校在考试前开设心理讲座, “目的是激发学生斗志, 全身心的放在学习上, 不断的提高学习成绩”。也有的学校在学生刚开学的时候开课, 给学生讲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但通常是时间很短暂, 就被取消了。

3、心理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不明显

在实际调查几个高中学校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 很多学生都不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有大部分学生认为, 老师在讲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 就代表着是作学生的心理工作。主要原因是现在学校做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大多来自学校德育工作者或者班主任。有学生在访谈中说:“很希望能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的心理座谈会。”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执行的过程中给学生的界定就不清晰。

4、心理咨询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一些高中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室, 但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许多学校把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放在一个房间, 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不少教师和学生甚至形成了这种认识即认为“走进咨询室的人和走进医务室的人一样都是‘有病’之人”。这就导致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一种偏差, 这种偏差, 必然影响到他们遇到心理问题时产生不良反应。

二、讨论与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

(1) 缺乏针对性。

调查发现, 学生在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时候, 学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缺乏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和心理需要的了解, 因此在学生看来总是随口说说、泛泛而谈。例如, 有的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 心理落差很大, 在考试结束后情绪波动比较厉害, “但学校和老师总是谈学习, 谈考试, 没有人谈到如何调节情绪, 安慰受伤心灵, 觉得更郁闷”。还有的学生在遇到恋爱问题的时候, 面对学校、教师和家长“铡草除根”的策略, 深感苦闷, 无助, 却找不到可以倾诉和请教的人。另外, 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 就高中生而言, 高中三年每个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 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 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作专门的辅导和咨询。

(2) 缺乏长期性。

目前我国的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 而是以“升学率”为主体, 以分数和成绩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 忽视了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这是一种片面教育。同时, 学校受社会和家长“看重学校升学率”的观念的影响, 心理学的教育课一直都是可有可无, 有也是时间很短, 收效不大。

(3) 缺乏专业牲。

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明显的专业性, 学生分不清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 心理咨询室与医务室又区别不明显。由于心理学教师相对较少, 再加上人们的认识偏差, 许多人都认为谁都能做心理教育工作。因此学校在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时, 并不注重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效技能, 而是利用本校的空闲人力资源将其他部门的闲置人员或者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 转而聘为心理学教师。因此, 心理课在学生的眼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什么两样。

(4) 缺乏全面性。

目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其主要落脚点建立在为智育成绩提高服务的基础之上。对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考试焦虑、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提高自信心等方面探讨较多, 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方面则时有忽视, 对学生的情感、气质、性格等问题考虑较少。对于学生的骄横、自私、虚荣、嫉妒等心理隐患缺少关注。究其原因, 与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学的好, 人就有发展”的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 其最终的体现不是人的全面主动发展, 而是应试的结果, 这无疑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功利性的曲解。

2、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能为学生带来全面性的发展, 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调节情绪的方法、应对考试的策略, 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适应社会的健康快乐的人。学生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 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否则一切都是空白的。作为学校的领导和老师, 都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地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其他课程的附庸。因此应聘用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担任心理课教师, 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与医务室区别开来。聘请心理学教师开展讲座,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耐心的讲解并做好工作, 潜移默化的开到学生, 是学生真正的从心理困惑中解脱出来, 轻松上阵、努力学习、力争上游。作为班主任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 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 不要打着“心理学”的旗号进行说服教育, 以免混淆学生的认识。

(2) 教育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

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相应的教育部门在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 更应该立足于现实, 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 努力做到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劲头有机结合,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还应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 随时检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情况, 作以及时的反馈, 总结经验教训, 让学校真正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更重要的是,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要把收到的成效, 让学生、家长、教师都能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益处, 亲身的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巨大利处。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

(3)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1) 系统理论课的讲述。

在调查中, 大部分学生喜欢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课的连续讲授, 因为只有经过理论的学习, 学生才可能从认识上、思想上形成一套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或许这些理论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 但从长远的目标来看, 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 视野的开阔, 自我心理的调节, 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

2) 要在具体情况下、具体问题中开展心理讲座。

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 应力求在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 利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学生,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避免仅从某些方面 (如学习、考试等问题开展工作。例如学生在刚踏进高中大门的时候, 学生渴望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文理科分班之后, 面对陌生的同学和老师, 他们希望知道该如何和同学交往, 和教师交往;考试前, 如何应对考试, 缓解考试压力, 遇到挫折时, 应该如何应对才能让自己重新站起来等等。这样的问题举不胜举, 贯穿整个高中生学习生活, 对他们的学习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 适时的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心理讲座, 教育意义会很大。

3) 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开设书信来往的专栏、心理咨询专线等, 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 采取个人隐私得到保密的形式得以倾诉、得到解答等。还可以给学生发放相关的书籍, 让学生能通过阅读书籍, 开阔心理空间, 主动调节自身问题。开设心理课堂, 经过对某些问题的模拟演练, 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得到心灵的启发, 获得一些相应的技能。在心理咨询的时候要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问题, 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

总之, 做好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利于高中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这既是高中生现实学习、工作之必需, 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参与者素质的要求。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要使他们学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最终成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1) 。

[2]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教育研究》, 2002 (7) 。

上一篇:陶瓷膜支撑体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