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养成教育方法

2024-09-29

初中生养成教育方法(共12篇)

初中生养成教育方法 篇1

一、概述

信息化社会的今天, 一些国人的陋习不仅频频见诸国内媒体, 也常常成为外媒关注的话题。2013年7月9日, 德国《明镜》周刊刊登该报旅游编辑斯戴凡·奥尔特的亲历文章, 题为《旅馆的中国人警告》。据作者称, 他在巴伐利亚一家酒店办理入住手续时, 收到一张“中国人警告”, 上写道:“其他客人请不要受到中国人吧嗒吧嗒地吃出声和打嗝声影响, 因为这是中国吃文化的一部分”。而不久后, 在苏黎世到北京的一架航班上, 有两名中国乘客因口角纠纷进而大打出手, 甚至导致飞机被迫返航。

对于中国游客在境外的种种不文明表现,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文化差异”“水土不服”等托词一言蔽之, 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些表现折射出的是公民文明行为的养成远远落后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所产生的落差。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对于个体的成长、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群体的行为表现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兴衰。

不同时期, 养成教育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笔者认为, 在当今社会,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青少年良好习惯的教育, 即从行为习惯的训练入手, 综合多种教育方法, 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 进而缔造健康人格的教育。

养成教育在人成长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这是由人的生理、心理形成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从生理学的角度看, 初中阶段处于人生进程中的青春期早期, 生理机能变化较大, 骨骼肌肉生长发育速度最快;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 初中生感受敏感、强烈, 容易冲动, 心理特征呈现出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以及自觉性和幼稚性交错的状态。因此, 针对初中生开展的养成教育应从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来选择适合的内容,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的方面:自主学习的习惯、生活自理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文明交往的习惯等等。

二、现状

近年来, 在一些专家学者的推动下, 养成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各地纷纷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养成教育探索和实践, 可是从家长和社会的反馈来看, 效果不尽如人意, “重文轻习”的传统教育习俗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养成依然任重而道远。

1、对教育目的认识不清

西塞罗说过,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 而非适应现实。不仅如此, 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 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 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可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情形恰好相反, 全社会的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 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来塑造甚至改造学生。这样的教育不但不能为促进个体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反而会桎梏学生的头脑, 扼杀学生探究的乐趣, 最终结果就是制造出一批批考得了高分却自理能力低下、依赖性强、“三观”出问题的所谓才子。

2、说的多, 做的少, 即便做也做得不到位

前面提到, 很多地方和学校积极响应专家学者的号召开展了养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这和过去相比是有进步的, 至少说明他们意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养成教育观念的普及。可是为什么在学生身上的表现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某校长要求全校班主任在学期初就告知各自班级的学生, 周一统一着校服参加升国旗仪式, 没有做到的学生将在校园广播上点名批评。因为种种原因, 大都这样的规定不可能坚持到学期结束, 而离开了批评的提醒方式, 不穿校服的学生越来越多, 着校服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的习惯也不可能成为全体学生的稳定表现。类似的现象不胜枚举, 究其原因就是作为养成教育的组织者, 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自身的教育素质参差不齐, 习惯训练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 到了学生那里自然不会重视。

3、学生的接受水平有限

进入初中阶段, 尤其是生理的一系列变化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是大人了, 但多数时候仅仅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在自我评价方面普遍偏高, 往往夸大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初中生在发现和探索自我、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方面都增强了, 开始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但其发展还很不完善, 容易毫无根据地争论, 钻牛角尖, 看问题鼓励偏激, 好走极端;在对立环境作用下, 极易出现缺乏自制的行为;对积极的意志品质与消极的意志品质的界限认识模糊。他们的情绪情感易冲动不冷静, 不善于自制和自控, 遇到批评易急躁。

三、对策分析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 直接影响着养成教育的效果。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对养成教育有力的呢?人格平等、互相尊重, 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最能让学生接受, 是实施养成教育的保证。中国教育有句古训:亲其师, 信其道。如果学生从心里上抗拒和老师接触, 那么任何教育目标都难以真正实现。教师对待初中学生要尽可能的耐心、细致, 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提问的氛围, 减轻学生的恐惧感和距离感。

2、适量逐步增加抽象思维训练

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体现在自我意识是从抽象思维层面上的 (自我的) 理想社会和 (非我的) 现实社会不分, 逐渐走向能够区分, 即第四次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这一时期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 能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克服被动学习的心态, 进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具体实施中, 教学刚开始的内容可以相对安排少一点, 教师讲得慢一些, 多重复几次, 放慢语速, 增加一些生动直观的教学案例等。

3、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环境, 不仅仅指优良的硬件环境和强大的师资队伍, 更重要的是, 形成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 最终会成为全体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自发的, 也不能靠命令来落实, 必须在全体教育者的参与引导下,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形成。当学生们自觉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 培养起共同的学习观念、生活观念, 这样的校园就是好的教育环境了。

4、家校合力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活动最频繁的两个场所, 也是对学生习惯养成影响最大的因素。初中生由于自身的局限, 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 家长的言行态度对学生的转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把学生的所有问题交给学校去解决是家庭教育的误区, 必定导致养成教育的失败。作为教育的主导者, 学校应该主动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比如举办家长学校、家长会、各类讲座, 节日活动等方式向学生家长宣传学校的养成教育理念, 统一教育目标, 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的家访、随时的电话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家长也要增强责任感, 平时和校方保持联系, 获取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交往范围, 遇事主动向校方反馈、交流。

5、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巩固教育的效果

脱离社会现实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家校要学会利用并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从社会上吸取有益的养分, 丰富的体验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记忆保持长久, 加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活动的形式要避免简单重复, 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比如邀请驻地的部队组织军训, 参加社区卫生大清扫, 慰问空巢老人等等。

摘要:养成教育, 一直以来都是中外教育专家所关注的话题。从已有的一些学术成果中不难发现, 大多集中在对大学生或幼儿的养成教育研究上, 针对初中生这一群体的相对较少。初中阶段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期, 身心发展迅速, 可塑性强, 对成人后的影响深远。因此, 加强初中生养成教育的理论研究, 在实践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索, 不断完善初中学生的养成教育理论体系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

关键词:初中,养成教育,对策

初中生养成教育方法 篇2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习惯》。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刚出生下来本性没有什么太大区别,是后天的习惯养成,使人与人之间性格品质产生了差异。可见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将对我们的一生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好习惯会让我们终生受益。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有自己的好习惯,鲁迅先生爱惜时间,撰写无数著作,留下绚丽的文学瑰宝。曾国藩勤奋好学,以‘勤’‘恒’二字自勉,至死手中仍握卷书。这不难看出,良好的习惯,是为人、做事成功的基矗那么好的习惯从何而来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身边的一点一滴。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和—谐的音符,看看我们的学校吧。校园内,干净整洁,宁静幽香;教室内,窗明几净,书声朗朗;操场上,右侧行走,三两成行;活动时,互敬互助,友爱大方……这些动人温馨的画面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校园重现,构成了绕阳河一中一道道靓丽的风景。这都离不开绕中数十位教师的辛勤付出,离不开数百位学生的精心维护,为我们今后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同学们,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如花蕾似朝阳,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学习都是由一件件小事构成的。小事如滴水,积多成汪洋;细节如土石,聚众成峰峦。我们不能对身边的小事轻视怠慢,因为所有成功者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关注身边的每一个细节,从小事做起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成为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种坚持到底的信念,一种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一种没有任何借口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也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

当你走在校园的每一处地方,都请你安静、文雅,不要吵闹;当你见到客人、家长和老师,请你鞠躬行礼,热情地问好;当你手中有了垃圾,请一定将它们丢在垃圾桶内;当你走过果园和花坛,请留住它的美丽……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这些小细节也是你的良好习惯是否养成的重要标志。

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养成方法 篇3

1.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英语是一门语言,要想学好英语,朗读是最传统、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训练。学生只有掌握了朗读的基本方法,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朗读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使之由不会读到会读,再到读好,兴趣盎然地对课文进行初读、细读、熟读,最终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受到启发,受到教育。

朗读内容主要以中小学课本为主。课本上的文章和句子都是比较规范、经典的语言,长期朗读和适当背诵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为了使学生喜欢朗读,应经常使用多种方式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早读时,在学生中选出口音较好的同学进行领读,每天换一位,领读时间不宜太长,但要长期坚持。在课堂上,每节课上都有意安排一些朗读内容,如男女对读、小组朗读比赛、作文朗读、对话朗读、跟录音朗读等。在课后,可以安排一些朗读内容,为了确保落实,可要求家长的配合,如家长签字或发短信告知等。

2.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是学习的开始,良好的预习能为听课做好准备,关键是能获得上新课的主动权,这对于英语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九年义务英语教材的特点是学习内容大,重口语交际。要把预习作为整个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大胆放手让他们通过自学掌握知识,解决一般问题,教师再加以精心组织、指导,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转变与适应的过程,教师要有意引导他们预习新课。

预习可以在课外,也可以在课内。初一年级英语教学主要是对话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早读时间指导学生借助课后单词表,预习新课的词组,做到读音准确,词义明确,拼写正确。让学生有目的地研读对话,了解将要学的知识内容,记录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利用字典或课后的注释,让学生找出课文句型、重点和难点,从而对疑难点进行初步学习。还可以听录音模仿朗读、跟读对话和阅读短文。再对课前课后有关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前进行预习。根据以上预习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了将要学习的基本内容,记录了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并产生了求知欲望。学生的这种欲望在课堂学习中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在进行正式课文的学习时,教师就重点指导学习文章的题材和中心思想,以及文章中提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文章中所介绍的事物等。预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3.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上课时,对难点和容易混淆的问题应要求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这可以使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眼、耳、口、手并用的听课习惯。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可尽量利用实物、图片和计算机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使视觉、听觉一起参与感知,将实物与英语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获得直观印象后便会很快记住相应的内容。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避免枯燥、乏味的讲解模式。譬如,可以利用猜答、抢答、小品、歌曲等活动进行课堂教学,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复习先密后疏。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可以在每节课结束之前,要求学生根据重点词、短语、句子复述课文内容,并进行换人称、换时态对话;运用联想对课文进行描述,使每个学生的语言能力都得到逐步提高。对于每天的新内容,教师应布置学生当天复习,第二天再检查听写,以后每隔一两天再对前面的内容附带检查,用滚雪球的方法,促使学生长期坚持复习,并逐渐养成习惯。

5.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要想学好英语,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课外坚持学习。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难易适中的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让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典故逸闻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鉴赏力。事实证明,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利于增加学生课外知识的获取量,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另外,还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英语写日记,每周检查一次,促使其长期坚持,并最终养成习惯。

6.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英语的学习和语文有相同之处,适当地要求学生背诵精选的材料是很有必要的。在作文教学时,学生最初很难写出自己的文章,经常要求他们背诵一些简单的文章和经典句型,经过长期积累,学生的初步英语会话能力明显得到提高,考试时答案就会一读而出。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培养起良好的语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好习惯。

农村初中新生的养成教育初探 篇4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 只是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习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 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要遵循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原则, 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 我们学校十分重视在七年级阶段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把养成教育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在行为规范教育和训练中, 注意掌握原则, 探索新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针对关键时期, 从一点一滴的日常行为习惯抓起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 具有很强的惯性, 像转动的车轮一样, 要短时间内改变是很难的。天真无邪、对班级中的不良倾向直言不讳, 性子野、自制力差、习惯差等是初中农村新生的行为表现, 七年级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对学生进行明礼诚信, 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守纪律等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严格要求七年级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课精心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新塘二中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 让学生牢记中学生行为规范及我校对学生的行为要求, 学校政教处在新学年的第二周进行检查, 班主任是否落实, 效果如何, 每学年结束时进行总结, 对成果显著的班级和个人实行奖励等, 让教育落到实处;班规制定要求全班学生参与, 细化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措施及奖惩方案等, 让新生更直观地认识中学生的行为规范, 如我校七1班的班规规定:上课说活、搞小动作等违纪的同学, 要当一天“老师”管理课堂纪律, 体验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主人翁精神;班主任还通过黑板报、小抄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活动, 其实就是质的飞跃, 量的积累, 良好的行为规范习惯就是建立在平平常常的教育活动中。

2 强化训练实效, 从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抓起

叶圣陶老先生说:“习惯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确实如此, 规范的日常行为习惯不可能自发而成, 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农村初中新生养成教育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 若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辅助。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 “撤点合并”的教育资源整合已实施多年, 我校招生范围的农村小学从17间减到4间, “一校一习惯”局面得到明显的改善, 七年级新生的行为规范没有以前那么复杂了, 但是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对于他们来说还是陌生的, 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 我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来指引新生的良好行为规范习惯养成。我校通过组织校会、级会等集会不断对新生进行中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通过在教学楼、宿舍楼挂宣传牌营造校园氛围;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 “青年节”举行学雷锋活动, 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 “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 “国庆节”进行爱国教育;以班级活动为中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体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 活跃校园文化, 比如“养成文明规范行为, 做二中小主人”文艺演出,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专题讲座, 开展了“我是小发明家”科技活动, “走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 “我眼中的校规”演讲比赛, “我成长, 我快乐”绘画比赛;还有广播操比赛, 体艺术节活动;学校要求班主任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明察暗访严格控制学生不良行为的滋生, 要求学生相互监督“一帮一”共同进步, 通过“文明班级评比”、“你追我赶争第一”活动增强养成教育的兴趣;学校通过校园网先后播放过《交通安全》、《健康教育》、《自我保护》、《东方小故事》、《中华传统美德》等专题片, 并开展相关讨论、点评;2005年, 我校成立了“中学生小记者站”为行为规范教育开辟了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 小记者们在辅导员的引导下, 聚焦校园中的先进人物, 好人好事, 树立起校园中的各种榜样。

良好的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 说养成就能养成的东西, 对于课外注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我们既有阶段性, 又有侧重面, 即在某个阶段主要解决什么不良行为或形成什么良好习惯, 我们都有一个侧重。容易纠正的不良行为, 或能很快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 如:遇到老师同学问好;对于一些较难改正, 顽固性的坏行为, 或短时间较难形成良好习惯的行为, 如:固执、倔强等一些本性的行为等, 其目的是一个——实现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学生行为规范是一个反复抓, 抓反复的过程。近年来, 我校新生都来自于教育薄弱的农村小学, 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认知水平参差不齐, 我们努力发挥班会课的阵地作用, 采取系统教育和阶段强化双管齐下, 经常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为规范教育训练。一方面, 分层次细化行为规范教育要点, 将一学年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段, 划分为“在学校做个好学生, 在家庭中做个好孩子, 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三大块, 每一块又分为:日常行为习惯、文明礼仪、体锻卫生和劳动习惯三方面, 确立了具体主题班会课, 根据不同要求, 循序渐进, 形成了分层要求的系统目标, 在班会中有序地、持之以恒地开展教育训练。另一方面, 根据实际情况, 针对整体行为规范薄弱环节, 确定阶段要点加以强化训练。如学校新添了花草树木, 就强化进行爱护花草树木教育训练;开学初强化课堂、课间等行为规范教育训练;开始在校就餐, 就强化进行用餐文明和节俭教育;学年中段, 当新生开始熟悉校规, 对自己要求放松时, 强化学校常规行为规范的教育训练等等, 这样有针对性、持之以恒的教育训练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

3 事半功倍效果, 从构建“家校”德育网络抓起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 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农村初中新生对中学的学习、生活习惯的不适应, 建立“家校”德育网络, 有利于家校教育产生合力,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 开展针对性教育;有利于家长走出家教误区, 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 提高教育效果;便于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 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 我们成立新塘二中家长委员会, 每学期定期召开一次会议, 及时交流, 出谋献策, 结合实际共同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每学期举行一次初一级家长会, 探讨新生的养成教育成效;要求七年级每一位班主任每年对班的每一位学生进行不少于1次的家访, 加强与家长沟通等。构建“家校”德育网络, 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 就能达成一个共识, 目标一致, 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 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农村初中新生的养成教育培养, 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做到知行合一, 又能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无论是在求学的过程, 还是学成之后走上社会, 已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强的自主管理能力, 都让他们获益匪浅, 成功的几率当然也是相当高, 我们必须重视养成教育。

摘要: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 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本文对农村初中新生行为规范的养成进行针对性、实效性的探究, 我们从大处着眼, 从细微入手,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经过持之以恒的强化训练, 加强家校联系, 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习惯,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初中新生,养成教育,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王艳芳.引领宽容发展——谈如何抓好初一学生的养成教育[J].考试周刊, 2010, (03)

[2]徐景荣.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路径与成效[J].吉林教育, 2010, (09)

[3]蒋军利.浅谈低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05)

[4]杨俊仙.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创新学校德育工作[J].宁夏教育科研, 2006, (01)

[5]杨东升.抓行为规范促养成教育[J].教育革新, 2007, (02)

初中生养成教育方法 篇5

2.1注重家庭教育的培养

家庭是人们出生和生活的地方,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家庭生活的烙印。首先,家长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温暖的家庭,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前提基础。除了物质的基本条件之外,家庭应该充满无私的爱,孩子只有感受到父母的爱,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其次,家长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以便在孩子的各个生长阶段都能很好地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同时,家长的教育方式也要转变,不要过分溺爱和过于严厉,应该结合孩子的自身特点,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最后,家长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家长的诚实守信,有责任心等良好的品德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家长的不良行为则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2.2加强学校教育

除了家庭教育以外,学校则是养成教育的关键。首先,学校应该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整洁干净的`校园会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则,爱护环境,讲究卫生。学校还要注意树立文明的校风和学风,优良的校风也会提升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者,教师的言行举止,衣着等不知不觉就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2.3家庭和学校教育互相合作

我们应该把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首先,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目的相一致。学校的教育目的,应该得到家长的支持和拥护。家长也应该维护学校的名声,对学校做出正面评价;家长应该尊重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教师积极配合,树立教师的威严,教师在学生中有良好的形象,更有利于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实施。其次,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家长会。不仅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有利于了解学生的近况。这样能够及时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表现进行纠正和引导。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协调合作,才能更有效。

2.4注重社会教育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社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们需要优化社会环境,消除暴力和不良风气对学生的侵袭。我们应该注重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共同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应该树立和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构造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瘾大社会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我们应该创建先进、文明的媒体和网络文化,加强网络监管,禁止不良行为的网络宣传等。其次,我们也需要加强社区文化的教育工作,多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宣传和谐文明社会,增加学生的良好社区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鼓励和具有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马芳.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吴丽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

[3]杨平,朱海.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

[4]董慧香.谈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宁夏教育科研,.

[5]张加东.试论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J].学周刊,.

[6]王禹.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4.

[7]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8]孙云晓,卜卫.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

初中生养成教育方法 篇6

一、培养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1.英语教学现状。多年来,我们英语教师一直把中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和英语应试能力的培养放在英语教学的首位,忽视了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看,由于不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非常不利;从我们实际教育工作看,尽管不少老师任劳任怨、辛勤耕耘,可是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体素质,学生有了知识没有实践,甚至有的学生只有在老师督促下才能学,自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会学习,失去教师和家长的监控则进入“不作为”式的学习状态,不能自主学习、能动性地学习或创造性的学习。

2.习惯养成途径。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养成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养成,一方面靠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另一方面靠严格训练,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习惯。 “授人以鱼,供一日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学生良好的英语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英语教师进行长期、耐心、科学、细致的培养,为学生学好英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基本内容

1.自学预习的习惯。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只是引路人。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引导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与重点,发现疑难,提前思考问题,让他们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专心上课的习惯。教与学应同步、和谐,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神,专心听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把教师的思路、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此过程中,尽量多发挥大脑的理解与记忆功能。

3.积极思考的习惯。在英语学习过程之中,我们观察事物,提出疑虑,回答问题,这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我们应引导学生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善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疑虑以及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4.独立作业的习惯。学生的课、内外英语作业是英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续,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独立学习实践活动。做作业时,采取“拖、抄、代.……”的消极态度,这是不良的作业习惯,严重的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重视养成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及时、认真完成作业。

5.复习归纳的习惯。复习就是通过对英语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提炼、归纳整理,使零碎的语言知识、分散的语言记忆达到一个串联的效果,从而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重点化,避免前后知识的脱离与割裂。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在每节课结束之前,要求学生根据重点词、短语、句子复述课文内容;运用联想对课文进行描述,使每个学生的语言能力都得到逐步提高。对于每天的新内容,教师应布置学生当天复习,第二天再检查听写,以后每隔一两天再对前面的内容附带检查,用滚雪球的方法,促使学生长期坚持复习,并逐渐养成习惯。

6.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难易适中的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让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典故逸闻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鉴赏力。事实证明,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利于增加学生课外知识的获取量,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英语写日记,每周检查一次,促使其长期坚持,并最终养成习惯。

7.范文背诵的习惯。英语的学习中,适当要求学生背诵一些精选的英文语段或语篇是很有必要。在作文教学时,学生最初很难写出自己的文章,经常要求他们背诵一些简单的文章和经典语句或语段,经过长期语言素材的积累,学生很明显提高初步的英语写作和交流能力。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培养起良好的英语语感,养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

8.应用英语的习惯。中学生的英语作业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书面复习性的作业,即读、写作业,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二是实践操作性作业,包括听的作业和制作性的作业,目的是培养学生听力能力和动手能力;三是应用性的作业,这是语言最基本特性的体现,让学生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提高英语思维能力,积极应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培养英语应用能力。

对于学生的英语语言素质的评价和英语学业的评价,我们不能仅仅只凭借英语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而应通过学生的英语学习行为、英语学习习惯、英语学习方式、英语课业质量、语言思维方式、英语语言实践能力等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景。目前英语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拓展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引导学生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细微做起,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英语学习行为习惯,让良好的学习习惯伴随他们终身,成为他们走向成功、走向杰出的阶梯!

初中生养成教育方法 篇7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也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因素。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华

(1)认知准备不足。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原认知结构存在缺陷。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结论性知识、方法、思维及观念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有机联系和内部规律的有序系统。即使最简单的学习,也必须以学生过去的学习或经验为基础,所以,认知准备完善,是完成新的学习任务的必要条件。

(2)情感准备欠佳。情感准备主要指的是数学学习动机,态度和自我评价的复合体,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动力。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老师之间情感上有距离,在学习心理上常有以下几种:1)想学就是学不好;2)因为不懂或不会,就不爱学;3)因为老师看不起,所以不愿学;4)因为老师不太管,放任自流。这类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是学不好,无信心,因而投入较少,视学习为负担。

2. 外因

就外因而言,由于初中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家庭和班级、学校,接触的对象主要是家长,教师、同学,因此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子女。这类学生的家长常会是以下几种情况:1)不从自己的子女实际出发,期望值过高;2)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平时放任自流,到时怨天尤人;3)关心备至,方法失当,或过于严苛,或过于娇宠;4)自身文化太低,子女的学习行为无法监控;5)过于强调数学的重要性,强迫子女加班加点学习,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2)数学教师的素质对学生数学素质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数学教师的素质包括专业水平、教学水平、教学态度及教师心理状态等。产生数学学困生从数学教师的因素来分析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上课刻板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歧视弱势群体,甚至讽刺谩骂学生,致使学生讨厌老师,甚至厌恶数学课;3)过分强调数学的重要性或者过度宣扬学习数学的困难,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感。

三、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策略

基于对学生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特征的分析,结合布鲁姆的学习理论,对形成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进行权重比较,应从教师的教学的质量入手促使学生的认知准备不足及情感准备欠佳的变化,逐步累积,达到转化之目的。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中,要采取“忍、寻、导、信、爱”五字教育法,加深师生感情。“忍”即遇到任何事都要不发脾气;“寻”即为千方百人丁肇中说:“兴趣比天才重要。”因此,如何让学生的心智大幅度地活跃起来,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其中有很多手段可以尝试。我在教学“乘方”时,曾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用来制作课本的每张纸的厚度大约是0.05毫米,请问用一张足够大的这种纸对折24次后有多高?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立即很激烈地讨论起来。平时动手能力强的尤伟聪同学甚至动手做起实验,在他的影响下很多同学也加入其中。几分钟后,还是没有一个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当老师告诉学生答案是839米时,同学们都惊讶地睁大眼睛。老师因势利导地告诉学生,如果我们学完本节计地从学生身上寻找长处,进行表扬;“导”即引导他们加入数学兴趣小组,寻找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辅导,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信”即自始至终地信任他们,鼓励他们;“爱”即以深厚的无私的爱去点燃他们内心的情感之火。正如古人所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数学教师让学困生真正感到春风拂面,从而为情所感,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大投入,转变态度。

通过适当方式激发学习动机,是转化的切实点。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发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困难学生的内驱力,是转化的切入点。

1. 好奇心。

初中学生好奇心均较强,而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常因过去的挫折而无所为,这时需要从外部激发,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学魅力,让他们体验数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其好奇心。

2. 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而热情是一种魔力,这会创造出奇迹。”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好奇心的延续和发展,唯有热爱,才能主动长久参与。通过启发、诱导、点拨、观察等手段,将学生引导到探索和挖掘知识的活动中去,变枯燥的学习内容为具有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感到有趣,产生乐趣,逐步形成志趣。

3. 注重基本能力训练。

学困生的计算能力、记忆、再现能力等都较弱,往往要进行分析,专门设计进行训练。以记忆能力为例,学困生一般记忆能力并不差,主要是对数学概念性质和对象之间的本质关系的直觉性保持能力较差,对数学问题的类型和模式记忆较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将抽象概念形象化、知识系统顺口化等多种有效手段。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体现个性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在农村中学只靠教师来转化学困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发动社会各界协同配合,努力改善社会大气候和学校、家庭小气候,为转化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广大老师带着一颗爱心,凭着强烈的责任感,真正转变观念,认真总结经验,绝大部分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全面提高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一定能够实现。

课后,那么其中的奥秘就会解开。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自然对乘方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效率就提高了。所以教师应当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快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

二、捕捉学习动机,诱发探究意识

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激发、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去求知。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法有很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在教有理数的过程中,就出了一个这样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题目:2、3、5、8、13、21、34、55、89、144、233、377、610、987、1597、2584、4181、6765、10946、17711、28655……随意在这些数中圈一个数,要求算出它前面所有数的和,但必须在10秒内。例如,圈了8,则它前面所有数的和是2+3+5=10。如果圈了610,它前面12个数的和是多少呢?这下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他们有的用笔算,有的用计算器算,可是过了30秒也没有人算对。有学生提出怀疑,他们要考老师,在他们随意圈了一个数后我都能很快地说出,后经用计算器检验都是对的。于是学生再也等不了,他们纷纷要我说出其中的奥秘。我告诉他们在这一串数中从第三个数开始,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和。在我们所圈的数中,它前面所有数的和是这个数的后一个数减去3。

古语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当学生被数学的神奇所吸引后,他们必定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快乐投入到数学的知识海洋中学习而乐此不疲。

三、构建开放课堂,鼓励争论质疑

传统的教学提问有如下特点: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答案明确唯一,最终以学生解答教师的所有问题为教学的归宿。这样的教学方法,最终往往变为教师滔滔不绝,学生被动应付的表演课,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让那颗心和我们相呼应,就得发出使我们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争论质疑,在课堂真实问题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活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

如,学习加法结合律时,我留了一部分时间答疑。这时班上的尤娜蓉举起手:“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说吧!”我鼓励着等待。“我觉得书上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不太好,你看呀:(a+b)+c=a+(b+c),等号左边(a+b)+c只要写成a+b+c就可以了,我们原来学习a+b的计算根本不用加括号。”这一提问引起了全班同学的议论,这时吴家增也举起手:“对呀,我们以前学混合运算时曾讨论过,不该加括号时就可以不加括号!”“你们觉得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我反问道。尤伟键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加法中随意两个数先加都可以,所以a+b+c=a+(b+c)=b+(a+c)。”“这样算式中还运用了什么定律?”我又问。“加法交换律!”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我接着说:“对!有交换又有结合,那就不能叫加法结合律了!”“叫加法运算定律吧!”“怎样用文字表述呢?”我继续问。尤艳青同学说:“三个数相加,把其中任意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不变。”我反问道:“如果不止三个数呢?那么怎么说呢?”吴瑞金同学说:“几个数相加,先留下一个数,然后把其他数相加,再和这个数相加,和不变。”“对!”这就是加法的运算定律,是我们一班同学共同发现总结的,我们不叫加法结合律,就叫一班定律吧!”我话音刚落全班笑成一片。虽然这些讨论只是对加法结合律的补充解释,书上的定律仍然叫加法结合律,这些学生也知道,但是经过这节课学生会更加积极投入到学习数学的热潮中。所以只要我们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的探究学习劲头就会非常足。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创造一个师生融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争论、质疑。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在动态的过程中,达到甚至超出预想的效果。

四、提倡帮扶学法,促进共同成长

如果说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意志是学好数学的关键的话,那么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则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除了获取学生的信任与支持外,还要依靠确实可行的培养措施。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自我约束能力差,心理性格正处于叛逆的阶段,学习的被动意识非常严重。因此只有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发现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智力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如果教师为了这部分后进生一直放慢教学进度那也不现实,而且会引起优生的反感。如果课外对这些后进生加强辅导,又往往由于制度原因和能力所限,而照顾不过来。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帮扶学法,让一个优生带一个后进生或两个后进生结对学习,那么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首先,后进生不懂的问题往往是基础知识问题,比如计算问题、概念性问题、公式理解应用问题等。对于计算问题,优生一般在课堂上就能理解和掌握,让他们去教后进生是可以胜任的,而且在他们教后进生的过程中也会反过来加强自己计算能力,从而牢固掌握;而对于概念性或公式问题,有时优生也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他们为了教会后进生,必然会自己再一次地去强化理解概念,为了理解概念,优生会尝试去查阅课本或辅导书或求助教师,这样就间接培养了优生自觉看书的习惯,从而形成了自学的能力。同样后进生在优生在带领下,也逐步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通过优生带后进生的学习方法,让优生从中体会到做小老师的自豪感,当他们所带后进生取得进步时,也会促使他们更加喜爱学习数学。而后进生在优生的带动下,让他们逐步告别后进生的行列,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热爱数学,喜欢数学,逐步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

最后,“差生”之所以“差”,往往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是因为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不爱动脑,意志力不坚定等。在优生的带动下,后进生也会被优生强烈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所感染和影响,从而不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优生为了改变后进生和教会后进生,必然要花费一定的心思和作出一定的努力,这样从而促使优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和细心的习惯。

采用帮扶学习的做法,较好地满足了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渴望成功的欲望,因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初中生养成教育方法 篇8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是在先天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 把外在的各种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稳定的素质。任何一个人只有经过良好的素质教育, 具备与养成良好的素质, 将来无论向哪一方面发展, 无论从事任何领域中的工作, 都会有充分发展的可能和搞好工作的广阔天空。而素质的完善其关键在于养成。忽视养成教育, 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素质教育就很难有实质性的推进, 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 是看得见, 摸得着的, 它是素质教育中的“质”的指标。

二、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为了使研究内容更有针对性, 并能更好地实现预定的研究目标, 促进学生素质的养成与发展, 我对高一入学新生开展了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初步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阶段培养、目标分解”的养成教育模式。

(一) 注重习惯的阶段培养, 促进学生英语素质的养成与发展

初中阶段的最终学习成果要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 以及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由于缺乏运用和巩固所学英语知识的语言环境, 明显影响了学生英语素质的养成与发展, 再加上学习中其他学科的冲击和对英语重要性认识的不足, 使得学生的行为习惯常常顾此失彼, 反复性大。要切实改变这种现状,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和把握习惯养成的机制与发展, 并将其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到习惯的阶段性培养中去, 促进学生素质的养成与发展。

1. 唤醒习惯养成意识, 提供英语素质养成与发展的心理基础

养成教育的首要环节是唤醒学生习惯养成意识, 使他们产生行为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 我注重运用多种渠道,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使他们达成共识, 明确重要性。在教学中, 我通过课堂教学的结构优化, 激发强化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增强养成意识, 并结合课堂中初中生的行为表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意识的渗透。在课外, 我突出教育的延伸。研究期间, 我开设了《面向世纪学生外语素质的构成与培养》《外语教学与素质教育》《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等讲座, 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对外语教学以及21世纪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唤醒学生对素质养成与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 此外, 我还通过历届高考英语成绩突出的学生的成功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的介绍以及对班级中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生的表扬, 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习惯养成意识。

2. 严格训练, 反复强化, 常抓不懈

训练是行为实践的基础与前奏, 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一种有意识的转化。在一年的研究过程中, 我通过不断摸索、实践, 总结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三化训练”:

(1) 要求具体化。行为训练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做, 所以提出的要求必须明确具体, 学生可学可行。例如, 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习惯是学生英语素质养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在训练中采取的具体做法有: (1) 每天坚持朗读英语, 做到“曲不离口”; (2) 勤于背诵、复述课文; (3) 强化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抓住一切说英语的机会; (4) 尽量用英语同教师、同学打招呼、交谈。 (5) 确立“周五英语日”, 要求学生在这一天与英语教师的交谈、与同学的交谈用英语表达, 表达有困难的学生可要求表达好的学生作翻译。

(2) 训练规范化。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行为训练也得有个规矩。例如, 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我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契约、自主学习计划、自主学习日志和自主学习记录表。学习契约, 主要是要求学生针对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 计划在一定时期内予以自主学习。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与实现目标。在预定的日期 (一般情况下, 以一个月为限) 内学生要如实地记录自己计划的执行情况, 并且对学习契约任务进行四次常规的定期反思。学习契约与学习计划都应当保存在学习档案袋中, 同时教师也保存一个副本, 以便教师对学习契约工作的进展进行考察。

(3) 形式多样化。训练形式的单一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 影响习惯的养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愉快地接受训练养成习惯, 训练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例如, 培养学生勤记单词的习惯, 我曾采用了以下方法: (1) 每天做三分钟记忆操, 即在规定的3分钟内记忆一些单词,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2) 每单元听写单词, 教师检查记录; (3) 单词攻关训练:即利用辅助自学材料《新概念英语》, 要求学生自觉记忆单词, 每单元24课进行一次测试, 测试分四关。每星期有两次攻关机会, 每位学生必须参加一次攻关训练, 且每次攻关分数必须达到80分者才能继续攻关, 对攻关总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及最早完成攻关训练任务的前十名学生进行表扬并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通过经常训练反复强化, 实验班学生每次在考试中单词拼写的得分率都高于对照班。

(二) 分解目标, 巩固习惯, 促进学生英语素质的养成与发展

通过习惯的阶段培养, 学生已初步建立起了一些外显的动力定型, 养成了一些良好习惯。但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地根据有关行为规范要求作出行动并把外显的动力定型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 我在对学生良好习惯梯度训练的基础上, 综合课堂习惯养成指标和课外习惯养成指标制订出了《良好习惯达标评估表》。我将《良好习惯达标评估表》发给学生, 并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 建立学生习惯评估表, 每组推选出具备良好习惯的学生为组长, 每半个月本组同学进行自评和组评, 及时交流并进行信息反馈。我再根据本月对学生的观察, 并结合自评互评结果, 进行总评, 最后评出良好习惯示范生和良好习惯达标先进组, 并给予表扬。《良好习惯达标评估表》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总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 使学生学有要求, 行有标尺, 而且辅以评价制度, 学生可以不断地调适自己的行为偏差, 从而促进了习惯的巩固, 素质的养成与发展。

三、实验成效与结论

通过一年的实践与研究, 实验班的学生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 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科兴趣的调查结果分析, 实验班学生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率为78.9%, 而对照班学生为26.2%。

学生的良好习惯得以养成,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学习英语良好习惯调查表》的量化评估, 实验班学生的平均分为80.5, 而对照班学生的平均分为66.5。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推行养成教育, 有助于激励学生自觉、自愿、自由、积极地投入英语学习中, 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篇9

一、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一)转变教学理念

体育教师撤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丢弃“严师出高徒”的理念,平等地对待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提出恰当的教学目标和体育训练要求。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看成正在成长中的人,包容他们的过失和错误,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鼓励他们自主创新、合作探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和鼓励,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成功。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走进课堂每个环节的空间和时间,促使他们在实践中通过亲自经历,获得亲身感受。当学生对所有从事的课堂活动产生某种愿望和要求后,教师就应顺水推舟地点拨,帮助学生设计一种环境,让学生自主去感受、体验、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内化效应。即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乐趣,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责任,在改正错误中完善和提高认识。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观念,让学生多一些选择。教学中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器材和场地,独立地进行练习。在自主和独立的选择活动中,培养他们做课堂主人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多一些自主的选择,多一点独立的思考。比如在进行投掷教学时,我提供了实心球、小沙包、纸飞机、降落伞等器材让学生自由选择,同时还提供了三个训练场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训练方式,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练习的器材和场地。体力强、力量大的学生,可选择实心球在一号场地上练习;体力弱、力量小的学生,可选择小沙包、纸飞机、降落伞等在二号场地上练习;喜欢投准的学生可选择在有目标设置的三号场地上练习。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可自由变换器材和场地,也可以自由组合练习的伙伴。

选择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每变换一种器材,每交换一次场地,都会有新鲜感,都会产生新的兴趣和一种自由支配的激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成为课堂学习主人的意识和能力。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所有的锻炼都是有益的。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

过去,我们学校有的学生抓起器械就练,练完就走,似乎他们的时间很宝贵,一点都不能耽搁。其实,运动之前的热身是必不可少的。热身运动能拉伸肌肉、肌腱和关节,加快血液循环,为训练做好身体准备,避免在训练中受伤。

有的学生早晨起来脸也不洗,就穿着棉毛衫裤参加晨练,这种饿着肚子训练的方式是不科学的。经过一夜,胃已经空了,热量已经消耗完了,此时锻炼无异于开着一辆没有油的坦克,所以晨练前需稍微吃一点点东西。

有的学生认为锻炼的效果与锻炼的次数成正比,为了达到锻炼效果,特别是在体育中考前一段时间,他们会拼命地锻炼。其实,身体也需要“休息”,要想增强肌肉力量绝不可以心急,肌肉需要48小时来维护组织和提升力量。正确的做法是,每个肌肉群每周最多锻炼两次,一定要给它们充足的恢复时间。

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告诉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讲清不科学锻炼的危害,让学生通过锻炼能提高身体素质。

三、强化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初中体育教学是一种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学习,除了学习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体育技能外,还有情感、意志、兴趣等心理因素的引导。体育课程的设计需要多样化,做到更加专业、更加易于学生接受,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与其余学科相联系。因此,教师应让学生轻松地接受课程,慢慢吸引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由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到主动,逐渐形成体育锻炼意识。

第一,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体育赛事,感受参与的乐趣,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之情。

教师可设计一些比赛,让学生体会运动带来的乐趣与满足,逐渐把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第二,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缺乏必要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在练习中机械重复、死搬硬套,不能判别自己的错误,甚至可能由于一再重复导致技术的错误定型,长此以往就会挫伤自我锻炼的积极性。

第三,培养学生自我辅导能力。

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在可能的情况下,努力让他们自己选择练习方法和小组合作对象。在完成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亲自体验,从自己信任的同学中学到好的方法与经验。

第四,告诫学生锻炼身体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具有强健的体格将来才能建设强大的祖国。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探索 篇10

为此, 我以课题研究为基础, 通过调查研究初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 分析新时期初中生行为习惯缺陷形成的原因, 尝试从他们自身和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 帮助他们摒弃陋习, 重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

我从四所实验校中分别选取2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主要从学习习惯、做人习惯和做事习惯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大量数据统计结果反映出以下现状:本区域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基本状况是良好的。特别是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方面的基本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上, 他们不仅继承了一些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行为习惯, 如, 尊敬师长、热爱集体等。而且也有部分社会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 比如, 遵纪守法、讲诚信、乐于助人等。同时他们的个人修养和心理素质也是比较健康的, 比如, 开朗乐观、积极向上、不气馁等。另外在他们身上还具有一些有时代气息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 有创新意识、自信、自尊等。这些品质和行为特点说明当前他们的基本道德素质发展是良好的。但是我们也发现了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比如, 自理能力差、喜欢依赖别人、性格懦弱、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承担责任、只说不做等。其中还普遍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现象, 导致行为失范的现象普遍发生。

二、形成初中生行为习惯现状的原因

1. 社会上错误价值观的引导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人们在开拓进取, 创造财富的同时, 也出现了价值观变异的现象。部分人只顾个人利益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这些都通过各个渠道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 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 其中负面影响也大幅度增加。这些负面影响影响了学校和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例如, 不健康文化信息对道德判断力不强的学生产生腐蚀, 商业文化奢靡、急功近利对学生产生诱惑, 尤其是一些表现色情暴力的网络游戏, 更是千方百计诱导少年儿童加入其中。一些良莠不齐的“书屋”、电子游戏厅等更有意瞄准青少年, 导致学生成长的“恶劣”环境, 常使学校、家长束手无策。

2.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

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基本单元, 父母是子女成长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 其言行教诲、品行榜样都对子女产生直接持久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教育“放大”了社会负面影响, 抵消了学生正面教育,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礼、贪图享受;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粗野蛮横、缺乏同情心;修养低下的家庭教育使子女语言粗俗、精神空虚、追求低级趣味;而结构缺陷的家庭也使子女缺乏温暖, 形成孤僻冷漠、懦弱乖戾性格。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发育出现障碍, 与学校教育不相协调, 难以产生正面的教育力量。

三、养成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方法

1.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学生的道德发展、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 是一个与学生主体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而传统德育存在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只把学生当作受教育的客体, 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从外在的控制出发, 要求学生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要改变这一做法, 首先需要确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我们可以采用“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的方式,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自我教育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避免了逆反心理的产生, 没有强迫性, 因而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1) 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指让青少年更多地参与到实践当中去, 在实践中的经历和产生的丰富情感会促使他们主动进行自我教育。例如, 最近热播的节目《爸爸去哪儿》, 就是通过让孩子们参与不同的社会实践, 改变孩子们的认识, 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 纠正各自身上存在的不足, 形成自立、勇敢、敢于担当的性格。情感体验是青少年形成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 只有当他们的认识渗透着深厚的情感因素时,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才更深刻, 行动起来才更坚持。

(2) 自我评价。学生的思想、言行对与错, 他们对身上的优点与缺点能否正确判断, 这是自我教育的前提, 因此指导中学生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自我评价是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客观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例如, 在春季植树活动结束后, 老师在采取了学生专题讨论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总结在这次植树活动中的得与失, 有哪些同学在这次活动中做了不适宜的行为。在讨论中, 有的同学提出这次活动对于现在的环境问题很有意义、但在植树中有的同学追跑打逗撞到了刚种上的小树、有的同学没有理解这次活动的意义, 将树苗栽得很浅, 在讨论中同学们列举了很多关于植树的好处, 有的同学还动员大家以后带手绢代替纸巾, 为改善环境尽微薄之力。

由于是自我教育, 没有强迫, 同学们不仅认识并认同了植树活动的意义, 而且对破坏树木、破坏环境的一系列行为给予了错误的评价。学生们对这样由认识而产生的改变都比较自觉。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积极的方面, 抑制消极的方面, 使学生懂得哪些行为是正确的, 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 从而明确学生的是非观、善恶观。

(3) 自我约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是自我教育的重要一环, 它是学生运用意志力自觉掌握和支配自己行为的活动。有没有自我约束力、自我调控能力是自我教育成败的关键, 也是一个学生成熟与否的标志。中学生在完成了上面提到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两个环节后, 已经有改变不好行为习惯的动力和意识了, 在“自我约束”环节还是需要教师或家长鞭策。只有强化意识, 通过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地练习、巩固, 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习惯。

2. 环境熏陶

“人是环境的产物。”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埃尔维修的这一命题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对于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形成来说, 学校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除了利用正规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还通过学校的环境、风气影响学生, 使学生在其中无意识的获得经验, 形成良好的道德观。环境熏陶就是通过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来教育学生的方法, 这种“隐性”的教育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形成良好的感情。

(1) 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在学校中, 要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气氛, 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平和日常的琐碎矛盾。教师和学生可以从正面积极地看待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在这样的学校班级里, 学生有了思想问题, 教师能帮他们解决问题。校园充满正能量会使学生感到有一种推动力, 鼓舞他们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生活。他们会从教师对祖国的忠诚, 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仰上汲取力量, 为形成自己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态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校风的重要基础是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一个班级里, 师生之间人格平等、团结互助、教学相长, 教师不再是“权威”或“传道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在这样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下, 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处处关心;学生尊重教师, 对教师充满信任, 彼此协调一致, 互相支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学生对未来的美好信念, 形成心灵的安详和宁静。

(3) 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在一个学校中, 特别是班级中, 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 但又不能完全各行其是, 必须有一定的纪律来约束。一定的制度、纪律是形成良好校风、班风的基础。《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 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校和班级中, 还可以根据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制定出更为细致的规章制度, 使学生做每一件事都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久而久之, 这种按规则行事的行为实践就会转化为个体的行为习惯。

3. 家校合作

教育的力量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要想让教育取得成效, 光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 需要父母和老师步调一致, 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首先, 老师和家长间要做到有效沟通。一方面, 家长应积极与老师交流孩子在家中的情况, 如家庭发生的重大事件、孩子的身体状况、心理或学习障碍等;另一方面, 家长要向教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不良倾向等。沟通可以使家长与教师共同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或发展其特长, 这比任何单方面的努力都要有效得多。其次, 家长与教师彼此尊重, 彼此信任。家长要相信教师所采取的措施是有助于孩子进步的。这种信任与尊重将无形地传输给孩子。学生尊重教师不仅是师生关系的基础, 也是教学活动的基础, 孩子只对他所尊重的人产生崇敬的心理, 才会积极学习, 认同学校教育。最后, 家长要尽可能地参加学校活动, 积极和教师探讨教育方法。对学校组织的活动要持肯定态度, 并尽可能抽空参加。认真聆听孩子谈他参加的学校活动、他对教师的评价, 并加以指导, 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态度。

初中生养成教育方法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 英语学习习惯 方法 策略

由于我国不断地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如今,人口的流动与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已越来越重要了。而目前农村人口也慢慢地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流动,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到城市中,并且在城市的市区或者流入地成长,因此流入地的教育发展和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与城市学生相比,转型中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差,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因此如何做好城镇化进程中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的重要性

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应试教育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中仍然占据较大比重,即便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英语教师教学也往往围绕应试展开,缺乏学生终身学习英语的考量,这一点在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中尤为突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代城市移民逐渐成为该类型学校生源的主流。此类生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城市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正因为这样,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上必须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习惯以及方法,很好的帮他们完成英语学习,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初中生的自觉性还较弱,难以积极自主的完成学习,而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则严重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长期辛苦的引导,只有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才可以使同学们养成这种习惯。初中生还处于发育阶段,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难以将英语运用到实践生活中,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教师的监督才能够勉强完成学习任务。在具体的学习中,应该要求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保证能够具备良好的习惯,通过不断的努力,能够保障教学目标得以顺利的实现,也有利于英语能力的提升,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长远意义。

二、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的实践性

从教师角度看,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而思维发展的不平衡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我们国家的一项关于英语教学的研究中发现,只有33.33%的初中生具备良好的语感、记忆能力和运用自如能力,而其余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很一般。通过调查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同学的思维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这些学生往往表现为自觉性较差,容易受其他同学的影响,长期的被动学习很难形成好的英语自学习惯。怎样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英语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那么找到问题的所在,则能因势利导的对同学进行英语学习的辅导。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选择适当的手段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也要指导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现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他们中很多都会觉得英语学习起来十分的困难,而且不容易取得进步,并且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从对该类型学生的问卷调查可知,绝大多数的学生想学好英语的欲望强烈,但是由于长期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无法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成绩始终偏低,无法体会成功的喜悦,导致最终放弃英语的学习。

三、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方法。英语与其他语言具有相似性,朗读是重要的英语学习方法之一,学生借助朗读可以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获取更为丰富的英语知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书刊、报纸、杂志等方式获取更全面的英语知识,形成较强的英语语感,掌握更多的英语单词和英语语法。在朗读学习方面,教师应正确合理化教学,让学生能够友好朗读,并促使其养成好的朗读习惯,与此同时,不仅要培养其语感以及增加词汇量,而且还要使学生能读懂所读内容,明白作者真实的意图和情感色彩,这样才会更容易弄清文章主题、线索、内容和思想。

朗读内容要合理,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朗读。初中英语课文内容和句子较为规范,且内容较为经典,适合学生进行朗读和适当的背诵。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早读课上,教师可在学生中选出发音较为准确的学生进行领读,每天选择不同的学生进行领读,注重领读的时间,不可过长,但要长时间的坚持朗读训练。英语课堂上,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一定的朗读内容,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朗读比赛、作文朗读、对话朗读以及跟着录音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后,教师布置适量的朗读内容,可通过家长配合的方式来保证课后朗读内容的完成。

2.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方法。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与其他课程一样也是需要进行前期了解预习,这样做的目的不仅能够使孩子们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最主要的是将学习质量有效的提升,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以上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习惯,做好预习功课,让他们充分的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完成教师布置的简单、有效的预习任务,学生通过预习来完成部分问题,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此外,同学们事先预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让老师解答,也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任务既可以在课外开展,也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初中英语教学主要通过对话等方式来开展,教师可在早读课上指导学生进行单词、语句、词组等内容的预习,七年级可以安排学生做到读音正确、明白词意、正确拼写单词等;八年级级则是在前期开展的基础上,侧重对对话和篇章理解的预习;九年级则以完成对篇章理解和写作任务为重点。具体方法为:让学生有目的的研究对话内容,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利用词典等辅助工具进行注释;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课文的重难点,从而完成初步预习工作。根据预习的要求,学生能够初步的了解教材内容,并且产生了一定的求知欲,在课堂中转化为主动的求知,教师在课堂上则重点指导学生篇章的题材和思想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上课习惯。作为使学生最高效的掌握英语知识的最为有效的方式,课堂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最适合的环境,对他们更好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师在整个英语的教授过程中务必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要选用不同形式的方法,创造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充分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起始年级引入符号学基本概念,要求学生通过按共同商定的符号,采用不同颜色的记号笔,针对单词、词组、句型等重难点在课本中进行标记,这样学生既能半强迫性的帮助学生养成成做笔记的好习惯,也能促使学生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就目前这个时代的特点来说,是一个科学技术十分完善的时期,所以说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选用多元化的方法,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愉悦的、适合学习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化抽象为直观,借助情境模拟教学方法,将英语知识与实物、图片、声音等相结合,让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视觉、听觉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将英语与实物相联系,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了解对应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避免单一、枯燥的板书等方式,大可借助抢答、小品、表演、歌曲等方式来活跃课堂的氛围,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复习习惯。英语学习中,遗忘是不可避免的,但教师要掌握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在复习中遵循遗忘的规律,做到先密后疏。完成新内容的教学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已学内容进行复习。在结束课堂教学前,教师可通过提问、复述的方式,鼓励学生总结新内容的重点词汇、重点内容以,对相关内容进行一定的复述,可采取对话、独白等方式完成复习工作;或者采取围绕关键词进行联想的复述方式进行对全文概括描述,既能够巩固所学内容,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口语水平。每天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督促学生当天进行复习,次日进行检查和听写,随后每个一到两天进行前面内容的检查,指导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复习,并且形成复习的习惯。

5.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实际上英语和语文两门课程是十分相近的,都是需要词汇的积累,然而前者的教学材料中涉及的内容是很匮乏的,完全不适应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推荐一些课外书籍让他们进行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英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选择更适合学生阅读的英语文学作品,阅读内容要广泛,既可以是语言文学作品、经典文学著作、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等,也可以是科技类型、天文地理等内容。为此,教师可通过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本统一的“阅读存折”的形式,把自己在阅读材料后,对材料中的新词、好句型以及自己个人对文章的理解记录在册。教师定期检查,召开阅读分享会,对完成任务的同学进行适当的积分奖励,如此日积月累,大量的阅读既满足了课标的要求,又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知识。

四、结束语

我们国家建设不断加快,特别是城镇化建设取得一些成果后,大批的农村人口涌入到城镇中去,那些适龄青年也就成了中学重要的生源。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由于该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所存在的差异性进行教学,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复习以及课外延伸阅读等环节,来引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促使其形成自己的一套习方法,这样才会真正地提升其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超.如何实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互动”[J].考试周刊. 2008(52).

[2]刘奇志,刘晓玲.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08(27).

初中生养成教育方法 篇12

1. 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1)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物质资源的开发及各种社会媒体的发展也十分迅猛,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社会上的各种思想风潮和观念的传播。然而在社会的各种网络和平面媒体中广为传播的资讯、信息和观念却不都是健康的、有益的, 有些甚至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带来不良的影响, 例如,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思想、奢侈极端主义等思想观念就对初中生形成较坏的影响。同时社会上一些犯罪分子还会利用初中生身心仍未发展成熟、个人力量薄弱的特点, 去诱惑、欺骗、强迫初中生去做一些不好的事, 教唆他们沾染上恶习。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初中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2) 不当的家庭教育和不良的教育环境。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个课堂, 父母是孩子成长最早的老师, 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当孩子处于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当时, 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产生恶劣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 缺乏合理的管束, 使孩子在学校里依然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自利。有的家长自身道德水平不高, 自私霸道、言行粗鲁, 甚至坑蒙拐骗, 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很容易会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家长过于粗暴压制, 教育上缺乏民主和关爱, 这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 初中生个人的不良心理素养。首先,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 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还在发展阶段, 仍未成熟。他们的是非观念和自我判断能力都在发展中, 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不能很好地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其次, 有的学生道德观念薄弱, 缺乏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 容易受到自我欲望的控制和驱使, 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再次, 有的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意志薄弱, 有时虽然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好的, 但是却不能有效地控制自我。

(4) 学校教育的不到位。有的学校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 过分强调教师要让自己班上的学生考出好成绩, 片面追求高的升学率, 过分追求学生的知识性和智力性的发展, 却忽略了初中生的心理成长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轻视了文明礼貌的教育和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有的学校虽然也会进行一些“学雷锋”等公益活动, 但是这只是为了应付检查, 敷衍了事, 行为习惯的培养没有落到实处。

2. 培养初中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1) 优化校园的育人氛围, 加强校风班风的建设。要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 可以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 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 加强校园的校风和班风建设, 让初中生在学校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思想观念, 从而使他们的性情和心理得到滋润与陶冶。这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大力实践, 在校园环境中加强绿化、美化, 将校内和教室内的板报、宣传栏、公告展板等展示区进行精心设计和有效利用, 通过有意识地宣传和展示一些榜样人物的事迹、良好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等, 让初中生自觉或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其次, 教师也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适当巧妙地加入指引, 对学生的行为模式进行指导, 在班级里也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再次, 教师不能一板一眼地进行说教, 要巧妙地深入学生当中, 加深对他们的理解, 热爱学生, 尊重他们的个别差异性, 让学生可以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思想教育, 否则刻板的思想说教只能起到反作用, 使学生产生抵抗心理。

(2) 优化社会和家庭的公德氛围。要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可以优化社会和家庭的公德氛围。对社会的公德环境要有一定的净化, 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首先, 要加强对正确舆论的引导, 强调正确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模范作用, 将文明的道德观念融入社会公共生活中。其次,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思想观念传播的引导和监督, 对不同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进行引导, 强化道德行为和文明行为的宣传, 在社会上营造一种“讲文明、懂礼貌”的舆论氛围, 同时还要加强对网络和社会的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加强对它的综合管理。再次, 优化家庭的公德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要在家里营造一种和谐、宽容、关心的家庭氛围, 形成有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家庭环境, 规范自我行为模式,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 抓住生活中的细节, 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提高孩子的审美情绪和个人素养。

上一篇:天津市委下一篇:铠装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