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思想教育问题

2024-05-16

初中生思想教育问题(共12篇)

初中生思想教育问题 篇1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学生开始从童年向青年、从幼稚向成熟、从不定型向定型过渡,开始进入青春期,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发育不完全,生活经历匮乏等诸多因素,不能正确对待生活、学习,极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以自己从教十多年的经历认为,初中阶段强化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问题迫在眉睫!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状况

随着我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很多家长往往过于重视孩子的物质享受,忽视其精神培养,逐渐表现出诸多的问题。如:缺乏明确的进取目标和价值取向。我在七年级做的一份调查显示,很多学生缺乏明确的进取目标,在政治取向上存在着较明显的实用、功利性倾向。大部分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作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和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又不想过多地承担应尽的政治、社会责任,功利倾向较明显,值得关注。

二、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迫在眉睫

1. 思想教育首先在于家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是爱的港湾,是心灵的避难所,是健康人格完善的修正所。以家务劳动为例,多数学生对家务劳动持正确的观念,少数学生劳动观念薄弱,有待加强。如:7.62%的学生认为家务是长辈份内的事,没有必要自己做,只要学习好就行了;23.18%的学生在自己房间看书做作业不干活儿;1.99%的人认为能请人代劳更好,无需亲力亲为;14.90%的学生也想做,但家务活儿长辈全包了。教育者对这些数据引起重视,引导学生认识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但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自己健康成长、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

2. 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

笔者认为,“只有不会管的老师,没有管不了的学生”,教师只要心中有爱,只要“因材施教”,只要言传身教,班风、学风不好才怪!在学生进校进班的第一天起,学校就要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全校各种规章制度、纪律要求。学生一入校就进行严格管理,提出严格要求,加强严格教育,进行严格训练,要求严格遵守,违反严肃批评,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到,教师严管理,“严师才能出高徒”,从而在思想品德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3. 思想教育的方式要多样化

很多家长“谈网络色变”“谈电视色变”。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究竟是看什么电视、上什么网的问题。不可否认,我们很多孩子不会玩,我们家长和老师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其实,生活是多彩的,学习也是多姿的;学习内容是丰富的,学习途径也是多样的。学习方法得当,学习效率高,作业认真完成了,那么只要有所节制,只要老师、家长加以引导,学生怎么不可以阅读有趣的课外书籍呢?观看有益的电视节目、欣赏一段动听的音乐、随意画一幅美丽的图画、翻翻儿时的照片、蹦蹦跳跳运动一下、聊会儿天、说说笑话、打开电脑上网未尚不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该紧张时就紧张,该轻松时就轻松。当形成良性循环后,学生就会感到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充实而快乐的,每一天的空气都是清新而香甜的,每一天的阳光都是温暖而宜人的。

4. 思想教育要注重实效

思想教育工作尤其要针对未成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完善,切不可“一刀切”,要注重“因材施教”,要注重爱的教育。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只有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富有成效,我们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总之,正确的思想教育方式能改变初中生不正确的想法,促其思想转变、端正学风。只有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得心应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贡献!

初中生思想教育问题 篇2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的原因

心理健康就是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和自我教育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化的社会适应。首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其次,心理健康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时期下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第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方法不谋而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体现。第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初中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特点。我校为城乡接合部的一般普通高完中,初中学生中留守子女多,父母离异家庭子女多,下岗家庭子女多,学困生多,学生有很多的困惑和问题行为,单靠老思路老办法不能较为妥善、彻底的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促使学校走上持续稳定的发展之路。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的目标

我们把研究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研究的核心目标,是探索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总目标是改善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全体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相关目标是通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研究途径和方法

我们主要是以正常学生为主,重点在学生的发展和预防。主要途径有四种,即开展团体的、小组的、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等。方法是有计划、有系统的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研究中采用的基本方法有:行动研究法。辅助的研究方法有:实验研究法、有文献检索、观察研究、问卷调查、教育测验、教育实验、个案研究等方法。

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管理体系

我们以德育处、教务处和教科室等为主要管理机构。班主任兼辅导员,常设管理机构是德育处,课题研究常设机构是教科室,设有心理教师两人。建立健全研究的组织制度、培训交流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制度等。

五、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对欠发达地区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有了清楚的把握

为了了解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我们大量采取了项目检核量表、评定量表、轶事记录、自述法、会谈和测量等方法,收集了较为丰富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资料。

我们以泸州石油中学、泸州八中、泸州市邻玉镇镇中初中学生为样本,对欠发达地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作了测试调查。选用了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2000年编制《MAMS-70问卷(中学生适应不良行为问卷)》调查表。在2001年9月进行了测试,收回问卷203份,合格问卷202份。根据教育统计方法,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从调查可以看出,在对202名学生适应不良率的调查中,97名学生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占48.0%,而105名学生存

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占52.0%,中度以上的52名,占25.5%。

(二)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操作体系

1、开设讲授课和心理健康活动课。

讲授课主要是心理健康常识课、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卫生讲座。

我们以心理健康活动课作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核心工作。主要功能是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使学生获得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技能。实施程序与一般的认识类课程不同,教学步骤为:“引言-创设情景-设疑-讨论-感悟-延伸。”

2、开办学生行为矫正班,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

在矫正班中开设了理论课、活动课和实践课三类课程,比如,“行为反思”、“行为矫正”、“心理健康教育”等,共8门课程。每期矫正班的学生由班主任推荐,安排心理健康辅导员作教师,学生人数7~10人。教学的形式主要有集体谈话、个别交谈、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室外活动、身体训练等等。广泛运用了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行为限制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刺激控制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改变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学上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记载,并且培训后有跟踪。

3、建立师生、生生互助的常规机制,首先建立我校教师联系学生制度,明确班科教师联系的对象、任务,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作为重要内容,改善师生关系,加强学法指导,消除心理健康的学习隐患。其次,建立学生的自助和互助机制。在班级建立内心理健康互助小组。

4、建立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机制。通过实施心理健康问卷测试,设立心理健康咨询箱,阅读学生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白等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多渠道的了解心理健康学生状况。

5、建立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机制。健全制度,加强管理,提高了教学质量,有效的减少了因学习问题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6、建立优化学生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机制。多方协调,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减少学生与校园内外不良因素的接触。促进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互信,特别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联系其监护人,加强对学生的关爱、管理,形成教育合力。

7、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广泛采取赏识教育,实施发展性评价,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找到自信的支点。

8、建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工作机制。对学生进行择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的渗透,就业形式的介绍,做好与职业技术学校沟通实施“2.5+0.5”的分流工作,促使学生多渠道的发展。

9、建立通过特长教育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艺术节、校运会、学生书画展、演讲比赛,军训、课外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科兴趣小组、办心理健康黑板报、校园广播站、校园文学社,定期培训艺体特长生等等活动。实践证明特长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0、建立奖学助学机制。

通过实施助学金、奖学金制度,帮助贫困的学生解决生活困难,使其完成学业。从而有效减少学生因生活问题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梳理出有特色的个案研究方法

我校做了较大量的个案研究工作。编写了一些较有特色的个案。个案编写的主要有以下要素:“案例名称-个案简况-问题行为调查--资料收集-原因分析-辅导措施-辅导成效。”以下面案例说明我们研究的情况:

案例名称:一个性格孤僻猜疑的学生的矫治

个案简况:陈××,性别:男,年龄:14岁,初二上期。

问题行为:

该生对集体活动有畏惧感。成绩好。上课基本上不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者其回答根本听不清楚;曾因躲避体育课的集体活动,藏到一个建筑工地旁的树下被掉下的砖头砸伤了头部;据老师和同学反映该生基本上不与人打招呼。而该生经常向老师反映有同学说他的坏话,甚至上厕所时,别人嬉笑他就认为是在笑他;班上女同学小声谈话,他认为是在议论他。该生产生了厌学情绪,逃学,老师走家访,他躲在他家屋后的仓库里,让老师等了2个小时不出来,而老师在他家说的话他都听得一清二楚。该生说自己经常失眠。

资料收集:

⑴人格测验结果

对该生进行卡特尔15种人格因素测验,发现其心理健康得分仅为13分,大大的低于22分的平均标准。

⑵与该生谈话

通过谈话,认为该生具有木讷、孤僻、猜疑,但理解力强、自傲又自卑等特征。该生说别人经常笑话他,对他不友好孤立他。

⑶家庭情况

该生家住在一个兵工企业的弹药试验基地,邻居很少、独生子,父亲为仓库管理员,母亲无职业,双亲文化低。父亲不善言谈,母亲性格豪放,比较溺爱孩子。该生小时候玩耍时生殖器曾经受过伤,但据其父母说对其发育没有影响。成绩一直很好。

原因分析:该生由于家庭居住环境较为封闭,比较内向。交往能力较差,运动能力,艺体能力差,所以对于集体活动有抵制心理,有自卑感,从而逃避交往、逃避活动。由于其生殖器曾受过伤,所以总疑心别人议论自己。因成绩好又有些自傲。

辅导措施:

⑴教师对该生进行疏导,使其认知重组。首先针对他疑惑的事件一一分析,剖析原因,使其能够正确的归因,消除他心中的疑云。其次,以伟人的事迹,老师的献身说法,同学中的事例,有针对性的说明心胸开阔、性格开朗对于人际交往,对于人生的重要性。通过事例让其领会到人不必十全十美,要求他放低对自己某些方面的期望值,接受、悦纳现实的自我,不要过于在乎别人怎样看待自己。

⑵老师动员其家长对该生作一个体检,向他出具医院的结论,消除他对自己身体怀疑。⑶采取心理支持法等方法进行矫正。在教师认为该生已经具有了较为正确的认知的条件下,再次找他谈话,倾听他的叙说,尽量让他表达得完整充分一些,多给些鼓励,让他找到点自信。再在班上举办“我说我的优点”、“我说我的缺点”和“学会赞美”等心理健康活动课,让其倾诉,同时接受他人真诚的赞美。

⑷采取同伴互助的方法。利用他成绩好的特长,要求他帮助一个与他家相对较近的、成绩较差的同学,同时这个同学也帮助他提高运动、艺体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在互助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⑸自我教育法。要求他写心理日记。当他怀疑别人又在议论自己时,让他多方面思考,先给自己提出10个支持的观点,然后写出10个反对的观点,再进一步观察哪些正确或不正确;然后写出即使别人在议论自己对我有什么影响(正面和负面)。并且写出他对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自我反省,使其逐步认识到认知上的矛盾,从而改组对事物的看法。

⑹采取自我行为训练。针对他不愿、不善与人交往,采取提出要他关注他人,每天与同学多交流的要求,并记录每天的次数,定期向老师汇报,等等方法。

⑺与家长沟通,要求多与孩子交流,多些感情交流,行为上多些指导,周末、节假日多陪孩子游玩等。

辅导效果:

人际关系:能自然的与教师打招呼,与同学关系较为和谐。

行为方面:较为关注班上的事情,能大胆回答问题,或与同学讨论问题,有时也能与同学开玩笑。与女生交往也显得自然了。

情绪方面:较为稳定、日趋开朗。

学业方面:以考入重点高中的成绩毕业,曾在学校演讲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四)形成了一些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认识研究成果

我们出版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教师撰写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国家、省级、市区各级获奖或发表114篇,学校交流论文77篇。撰写的典型个案62个。心理健康调查和调查分析一千多份。自编心理健康教师读本和学生读本4本。编写心理健康活动课教案126个。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千多份。

初中生思想教育问题 篇3

目前,农村中学普遍重视学生成绩,未能全面关注影响成绩的理想教育因素。通过对初中生进行访谈发现,生活理想是学生的本能,家庭影响在学生理想教育方面偏弱,在实现理想的途径上简单地认为是读书,缺乏深入思考。因此学校和家长不但应重视理想教育,而且应该相互配合。

关键词

农村 初中生 理想教育

理想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目标、动力以及实现模式,理想的形成受制于多重因素,家庭、社会以及学校对学生的理想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农村初中生留守儿童较多,学习动力普遍偏弱。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理想、理想形成的原因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在各类不同学生中的不同影响作用,进而理解农村初中生理想的形成以及改变模式。

本文调查地点为九江县某中学,学校现有一个初一班、两个初二班以及两个初三班,全校学生不足两百人,学生全部寄宿,以留守儿童为主。通过对九江县某中学初一年级48名学生进行详细访谈,重点了解其理想的类别、理想的来源、实现理想的方式,从而获知家庭、社会、学校、父母、教师、周围环境以及媒体对初中生理想的形成到底有何影响,同时了解初中生理想的现状,并探讨形成理想、确定目标的模式。

一、农村初中生理想的现状与问题

1.理想类别:生活理想成为理想的本能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具体可分为社会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素质理想等。在不指定理想类别的情况下,所有同学对理想的理解都停留在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其中有部分同学的职业理想实际上是生活理想的延续,如有同学想成为明星、想成为主持人、想成为工程师等,但是仔细询问,却发现他们并不是基于明星、记者、主持人、工程师等工作本身,而只是从生活中的某个侧面看到了这些职业光彩的一面,从而确定职业理想。

考虑到中学生的能力和认知水平,在详细介绍完各种理想之后,笔者对学生再次进行细致交谈,获得了学生的各类理想分布情况。经过介绍后,学生对社会理想和素质理想的理解尚不透彻,回答也相对简单:社会理想主要是希望和平、相互尊重、友好,而素质理想则主要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等,这还是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延续。从这个方面来看,生活理想是初中生理想的主要动力。

2.理想来源:家庭影响偏弱,社交影响偏大

有32位同学(66.67%)表示未回答过关于理想的问题,也未回答关于未来想干什么的问题;部分同学(8位,16.67%)表示仅是父母或亲戚在日常交往中随便提问而回答的,当时的回答也相对较随意,并未深思;有5位同学(10.42%)表示听过和想过类似的问题,但主要源自于父母吵架;有3位同学(6.25%)表示是看电视后,自己随便想的;也有部分同学表示,自己的理想跟同桌或同学的理想一致,原因在于他们关系较好,以后想一直成为朋友,这点表明,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和交流可能成为成就理想和实现理想的一种重要手段。而目前,学生的评价主要源自于教师,学生之间的影响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这种理想来源分布状况实际上表明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家庭教育占据主导地位的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并未思考过自己的未来,家长也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反而是家庭日常交往过程中的一些看似琐碎的交往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人生理想以及未来生活的空间。

3.实现理想的途径:集中于读书,但认知不深

经过引导,让学生选择他们认为比较理想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之后,让学生选择如何实现理想,绝大部分学生选择认真读书,但他们对于如何认真读书,读书与生活之间有何关系往往认识不深刻。同时由于大部分同学的生活理想集中于金钱和社会权力,有些同学对为什么要读书的认识不深,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大,注意力不够集中。通过仔细访谈,笔者发现,那些将理想过分集中于生活理想,而未放在职业理想之上者,成绩普遍偏差,对于以学习获得生活改变的可能性不抱希望。

大多数同学本能的理想都是生活理想,这种理想的最大特征就是缺少具体的实现路径,大多停留于心理层面的浅层认知上,往往既无动力实现,亦无具体措施。最终导致理想不能实现,理想成为空话。

4.家庭影响根深蒂固,媒体影响富有煽动性

学生的理想不仅受学校和教师的影响,而且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不过媒体的影响更富有煽动性,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一旦学生将学习和为人处事与明星联系起来,则其实现相应理想的动力十足。同时,学生家庭收入对学生理想的影响较大,那些家庭收入相对较高,父母又未进行理想教育者,普遍缺乏思考,而家庭收入不好者,则往往持否定性表达,理想就是“不干什么”,这种表达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眼高手低,不知道如何去办事,而且不愿意去办事,学习以及生活随波逐流。

二、农村初中生理想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进入初中阶段后,由于实行寄宿制,学生理想教育的主要责任实际已经落到学校以及教师身上,学校和教师提供何种理想观念以及何种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但是一个不可缺失的一环,就是家长的配合。

1.学校和教师应树立理想教育观念,重视学生间的理想互动

从目前来看,虽然班主任会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缺乏对学生的理想教育,从而导致学生只能认识到眼前之物,无法形成长远的眼光。由于我们尚未改变以成绩论英雄的教学评价体系,这也导致学校和教师在对学生评价之时过于看重成绩,而忽视让学生自己思考人生、思考未来。基于调查所发现的问题,学校和教师不但应做好理想教育,而且应以生活理想为着眼点,立足于职业理想的设定,做到以社会理想和素质理想为基本出发点,让每位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此过程中,应重视学生间的互动,让学生们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多多探讨、多多发言,让理想不时地回响在他们的耳边。

2.家长应与教师和学校密切配合

目前,“读书无用论”又充斥在社会之上,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这种论点确实有部分市场,导致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教育无用、教师无用、学生读书无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与学校应与家长在理想教育方面进行沟通,从而使得学校和教师能以社会理想和素质理想教育为起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从而选择好自己的职业理想。

3.媒体应积极参与学生理想教育,为学生提供美好宽阔的理想世界

目前,各类媒体已全面渗透人们的生活世界,学生更是新媒体的积极使用者,但从已有的数据来看,中小学生在没有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之下,主要是接触一些游戏以及娱乐性的内容。自2008年始,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合作,针对中小学生开讲《开学第一课》,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和学习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鉴于一些真人秀类娱乐节目对中小学生影响较大,这类节目中的明星如能重视对学生理想的引导将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4.重视社会理想和素质理想的培育

从目前来看,生活理想是学生的本能反应,职业理想是实现生活理想的基本手段,大部分学生能根据家庭、社会以及媒体提供的相关素材感知到。不过这两种理想提供给学生的往往是庸俗而物质化的理想,对学生正常社会心态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通过培育学生的社会理想和素质理想,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班级承认、学校承认甚至是社会承认,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刻,即将进入青春期,在此之前接受理想教育,形成良好的理想,将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出具有良好社会心态的人。

初中生思想教育问题 篇4

一、农村进城初中生思想品德教 育面临的现状分析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阶段。大多数的农村进城就读的初中生由于受到农村的社会环境, 教育条件, 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与县城学生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一是由于家庭生活的重压, 学业的负担与挫折, 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困惑与迷茫之中。久而久之, 他们的心理行为就发生缺陷和偏差, 存在自卑、暴躁、冷淡和较强的自我封闭和戒备心理, 与县城学生隔膜、敌视、无归属感和融合度, 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二是个别农村进城就读初中生进城后, 对新鲜事物无所适从, 看到县城的同学零花钱充裕, 吃得好, 穿得好, 玩得好, 不仅很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感, 而且使他们产生盲目攀比心理, 对生活与学习丧失信心, 悲观失望。三是极个别由于家庭疏于管教的问题学生, 经不起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与诱惑, 出现小偷小摸, 打架斗殴, 寻衅滋事等不良行为, 有的甚至受到社会黄赌毒产品的侵蚀。

针对上述农村进城就读初中生存在的思想品德上的问题, 如果学校教育不到位, 家庭教育缺位, 社会教育空位, 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亟需合力构建以家庭教育为基础,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 以社会教育为补充的三结合教育网格, 齐抓共管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农村进城就读初中生思想品 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是家庭教育环境较差, 学习条件缺失。大部分的农村进城家庭, 父母都没有固定的工作, 生活相对不稳定, 家庭收入水平低。家长给学生购买的书籍、资料较少, 缺乏必要的学习设备, 获取的学习信息量小, 又不具备县城学生休闲娱乐的条件。

二是家长文化素质偏低, 家教辅导能力不足。由于这些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在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上就难免有失理性和科学。但他们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跳农门”的思想意识并不亚于县城家长, 一旦子女学业成绩低下或出现有违校规的过错, 多数家长都采取简单粗暴的专制型“棍棒教育”, 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三是家庭教育观念滞后, 教育内容与方法单调。大多数农村家庭只注重子女的学业成绩, 能否升高中, 考上理想大学, 最后出人头地, 而忽视对子女思想品德, 行为习惯, 生活态度, 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养, 结果往往欲速则不达。

四是家庭教育时间不足, 沟通关爱欠缺。多数进城务工人员早出晚归, 忙碌奔波, 根本挤不出时间关照孩子, 在外地打工的家长, 把子女托付给老人或亲属照料, 照顾孩子更无从谈起。长此以往, 子女由于缺乏与家长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沟通, 关系自然疏离, 难以融洽。

五是家长与学校联系少, 家庭教育自我封闭。大部分农村家长以为把子女交到县城资源好的学校就等于放到了保险箱, 万事大吉, 培养教育是学校老师的责任, 与家庭教育无关了, 很少到学校与班主任或科任教师联系沟通, 对其子女的在校表现和学业成绩情况自然缺乏了解, 家庭教育也缺乏针对性。

六是学校对此类学生的教育问题未引起足够的认识, 尚未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 个别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没有对这部分学生给予关注, 有的甚至有歧视态度, 不愿辅导这些学生。县城学生也有不愿同农村学生同桌的蔑视行为, 这些问题足以表现学校对此项教育的缺失。

三、解决农村进城就读初中生思 想品德问题的对策

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农村进城就读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不仅关系到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而且关系到县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大局。因此, 学校必须把针对农村进城进度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育的框架体系中, 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大教育网络格局, 创新教育机制模式。

(一) 纳入学校总体计划, 形成制 度, 严格考核

学校负责政教工作的领导及职能处室, 每学期都要专门制定针对农村进城就读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工作计划, 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 制定考核细则, 并认真组织实施, 学期末将考核结果纳入总体考核评价之中。强化班主任工作, 加大心理疏导力度, 构建和谐的班集体。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不折不扣地贯彻“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班级可采取与县城学生“一帮一、结对子、手拉手、共提高”的帮扶活动, 让他们有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学校心理咨询室要针对部分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 开设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矫正学生心理困惑中的认识问题, 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 自我调控、自我提高能力, 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信念, 改进学习习惯和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二) 密切家校合作, 加强家校联 合, 构建常态长效的协调机制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针对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邀请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 学者和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及志愿者组织家庭教育讲师团, 到学校定期开展讲座, 向家长宣讲家庭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 引导家长确立正确的家教理念, 学习掌握科学的家教规律、原则和方法, 指导家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教育。学校要建立常态长效的家校交流合作机制, 通过各种形式定期不定期向家长通报学校情况, 子女学习状态, 增进家长与学校的即时互动交流。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家长开放周, 家长接待日, 给家长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 吸引家长参与。通过全方位创新互动沟通方式, 形成科学长效沟通机制。

(三) 引入社区帮扶, 搭建丰富家庭教育平台, 形成家庭教育的良好社 会氛围

初中生思想教育问题 篇5

校长培训班82号宜阳县莲庄乡初级中学罗金平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空前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入发展,新旧经济体制不时产生矛盾,市场经济的“金钱为上”观,冲击着人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大部分农村青壮年人外出务工获得了不菲的物质报酬,刺激了农村部分家长对孩子们上学不够重视,甚至放弃,从而使农村部分中学生产生了厌学或极度厌学情绪。所以说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现象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特别是农村的普通中小学中普遍存在。他们厌倦学习,不想从读书方面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对学习持冷漠的逃避态度。具体表现在:学习不适应,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下降,迟到、早退、旷课,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混日子,甚至顶撞老师,极端的发展到逃学,参加不法青少年团伙等。

那么产生厌学原因是什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自己也有一些感触,笔者认为应寻其“病因”,对症下药,以求逐渐克服厌学现象。

一、产生厌学的原因

厌学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教育内部的原因,有社会、家庭的原因,有来自学生自身原因。这几个方面的原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一)教育原因

1、陈旧的片面性追求升学率思想是造成学生厌学根源。

社会对学校评价的唯一标准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因此背上沉重包袱;学校对班级、对教师的唯一评价是看高分学生的多少,并以此来影响教师的政治荣誉和经济待遇。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促使教育部门的一些人把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势集中在层层拨“尖子”,抓“尖子”这个兴奋点上,而将人力、物力、财力的劣势放在普通或较差中学,抓少数、弃多数,这就使不少学生心理产生这样的定势:成绩差的学生似乎成为多余的人,感到升学无望,于是就厌学、便自暴自弃。

2、网络的诱惑是造成学生厌学的罪魁祸首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随着现代信息和网络信息的影响。一些好和坏的东西一齐涌入学生视野。特别是一些暴力、色情内容和虚拟的网络游戏的涌入,加上学生识别能力差,使一些学生经不起诱惑,面临着选择的困惑。

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是产生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农村不少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缺乏教育学及心理学等知识学习。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调,讲求灌输,“填鸭式”教学,一味让学生不停地机械地练习,从而造成大批学生厌学现象。

4、缺乏“以人为本”观念,忽视差生是产生学生厌学根本所在。

有些教育者缺乏正确的“差生”观,没有从“以人为本”出发,没有转变观念,去寻找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之转化为成功的动力。而是歧视差生,轻则责怪厌弃,重则被赶出教室;造成学生的自尊心受损,师生关系紧张,最后造成学生与教师对立,轻者厌学、重者弃学。另外,如果差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帮助,致使差生产生畏难情绪,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成为厌学学生。

(二)社会原因

1、社会上存在的“知识贬值”“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倾向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啃书本都是儍瓜”,“文化知识在今天起不了什么作用”。他们看到不少与自己同龄的一些文盲、半文盲发财致富,觉得读不读书无所谓,逐渐产生了物质至上的拜金心理,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3、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原因,人际关系较差,经常与同学吵架,感到学习没意思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如我校初一级学生卢某,就是因为在其堂哥的影响下,与同学打了一场架而厌学退学。

(三)家庭原因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不良的家庭文化环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强的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侵蚀。有的家长忽视自身作为子女“第一任家庭教师”的角色,在教育子女上,一种是放任自流,一种是过于溺爱,一种是简单粗暴,一种是急功近利。这样造成成绩差的子女不敢或不想与父母交流思想,汇报成绩。有的家长不但不重

视子女的学习,反而经常在孩子面前做“经商致富”的宣传,分散子女的学习注意力,扭曲他们的价值观,更有甚者,自身行为不检点,甚至草率离异,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难以抹去的阴影,使他们无心学习。例如,我校某村一个李氏学生,因为其家长经常在他面前讲怪话,其家长聚集一些人赌博、喝酒,李氏学生常在旁观看,而染上恶习,最后沉醉其中,造成失学。

(四)自身原因

俗话说:“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推动力——学习动机。

1、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自制能力比较差,尤其学习是辛苦的脑力劳动需要有较强的自制力。因此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一旦学习上遇到困难,长期成绩跟随不上去。加上家长的期望值又高,要求过严,得不到关爱,孩子在学校要完成过重的学习任务,在家里也得不到轻松,成绩稍差的受到家长指责,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2、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缺乏学习动力而厌学。一些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观,缺乏学习的动力。如有一个学生曾写出这样的“顺口溜”:“读书不是我本意,父母逼我上学去;考试试题深如海,鸡蛋鸭蛋滚滚来。”加之网络游戏的吸引,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厌学。

3、一些学生因贪玩,没有学习动力,他们没有学习动机,缺乏推动力。感到读书是苦差事,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弃学。如上面讲到的我校学生唐某,他认为回校读书是父母叫的,如果父母不逼他回校,他才不回校。这正是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厌学的具体表现。

二、应对策略:

1、改善师生关系,以“爱心”感化学生。

教师要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树立正确的厌学学生观。教师真诚关心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注意关心学生的生活,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寻找他的闪光点,以正面激励为主,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减少或避免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对厌学学生要早期发现,及时纠正,即采取恰当方法,进行教育。同时必须确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业,都应该愉快地度过其学校的学习生活。每个教师都要关心学生,以“爱心”影响学生,不能把厌学学生当作“弃儿”。

2、明确读书价值,学好本领为将来。

读书是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希望,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读书价值。以古人“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剌股”的求学精神,以“孙康映雪”的求学行动为学习的榜样。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更要加强学习;使学生明白读书不是为父母、也不是为了教师、而是为自己和社会。

3、注意交往良友、发挥潜移默化作用。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要教育学生与勤学的学生为友,向他们学习,通过接触勤学的学生,使他们受到良好影响,认真学习。厌学学生如果交上坏朋友,家长和教师必须制止,不能姑息养奸,要告诉他们交坏朋友的恶果。

4、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有兴趣才有热情去学习,才不会感到读书是苦差事。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法是多样的。

(1)改革教学方法,发挥主体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情况,采取新颖的,灵活多样的,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参与,使学生主体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而产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授课内容安排得当,难易适中。

根据学生对新颖适应的教材或资料感兴趣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内容组织得当,难易适中,重点突出,难易分散,这样学生才会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重要条件。老

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独具匠心地创设问题情景,以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求知欲。

(4)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

丰富的课余生活,能开阔学生视野、培养能力,又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例如通过科研活动(如饲养动物、栽培植物)、开故事会、智力比赛、阅读书报杂志、游览名胜古迹、开展音乐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地投入活动。在激起求知欲的同时,把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逐渐迁移到有关学科。这样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5、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方法,能有效提高学习质量。首先上课前认真预习。中国有名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课前预习,对于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都十分重要,有利于有针对性去听课。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为扫除课堂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打下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重要作用。教育学生上课要专心,要独立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做好笔记,这样学生也不会无所事事。其次课后及时复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通过系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针对厌学学生意志力薄弱的特点,要特别注意启导他们自觉、自制;培养他们,自律自强的能力,从而形成习惯。及时反馈强化动机是培养良好习惯和提高厌学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种多样的。如(1)勤于思考。《劝学》中说“学而不思则(罔”就要求学生思考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不然就会迷罔。(2)勤学苦练。中国有句古话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靠勤奋才能有收获,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3)虚心学习。毛泽东同志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是取得进步的第一步。(4)持之以恒,俗语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6、重视个别特征,实行因材施教。一种对策和方法不可能对各类型的厌学学生

都适用。所以在进行指导时,必须对学生的年龄、性格、厌学特征作综合判断,依据其结果,研究适合每个学生状况的具体对策。如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结构,具体对待,一般说来,厌学生对学科无兴趣,但对课外活动兴趣浓,教育者应积极培养他们文体、演讲、书法、绘画、摄影、劳动等多方面的兴趣,并把良好的兴趣转移到各科学习中去。另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水平也受不同因素的制约,有的是家长期望有的是社会影响,有的则是师生关系,宜区别对待,分别矫正。教育工作者只要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待并不断总结、实践、提高,就能从根本上矫正学生的厌学行为。

初中生思想教育问题 篇6

关键词:当前 初中生 问题 教育对策

初中时代是生理、心理都发生急剧而复杂变化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多思多梦,对未来有种种的理想,而又缺乏必要的知识;有充沛的精力而又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有探索的精神而又分不清是非界线。他们是社会中最积极敏感的阶层,他们从过去的传统走来,又向未来的理想走去。社会上的各种力量,新与旧,正确与错误,光明与黑暗,都集中交织在青少年一代身上。尤其是当代初中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就整体来说,基本素质是好的。他们向往四化,立志成才,具有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视野开阔,尊师守纪,勤奋向上。但是,毋庸讳言,当代初中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以利于今后更有效地做好初中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当代初中生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一)知识面广,信息量大,但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

当今的時代是科技高速发展、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传播工具先进发达,电脑上网,生动形象,认识扩大,信息丰富。青少年处在信息环境中能较好地了解科技的发展,接受健康有益的教育,这有利于塑造适应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新人。另一方面,这些信息未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由于部分学生幼稚单纯,阅历浅,鉴别能力不强,不论是对我国国情还是港台生活和西方生活,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真切的体验,往往不加分析地把他们看到的港台和西方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象与国内的某些现象简单地比较引起某种“共鸣”,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二)生活要求高,但缺乏爱劳动的习惯。

开放改革以来,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有所增加,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初中生喜欢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这是正常的。但是,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上某些学校、家庭教育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使许多青少年只会埋头死读书,不会做饭洗衣。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一些同学出现出钱请别人当“雇工”,为自己做作业、替代劳动的怪现象。当前,初中生缺乏爱劳动的习惯不能不引起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忧虑。

(三)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程度不相适应,早恋现象有所发展。

由于现代社会的高度产业化,城市化及社会活动频繁,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等等因素,初中生发育期普遍提前已成为事实。部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大成熟与生理成熟的前倾不相适应。他们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异,产生对异性的好奇,萌生了体验异性情感的欲望。有些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早恋或两性关系的错误,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各方面的情况表明,由于少男少女的出理上的早熟及思想、意志不成熟性加上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有我们教育引导上的偏差,初中生早恋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恐怕还会有发展,且有向低龄化蔓延的趋势。[2]

(四)部分青少年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违纪违法的泥坑。

近年来,各学校大力加强了德育工作,十分重视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中小学生的违纪违法大为减少,这是可喜的变化。但目前也有部分青少年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违纪违法的泥坑。有的校内外打群架,扰乱公共秩序,有的勒索或变相勒索低年级同学,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在校内外盗单车或学习用品等,影响了社会治安。学校是教育、培养、造就人的场所,从根本上预防青少年违纪违法已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对当前初中生出现的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优化初中生成长的环境,以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任何一个初中生的思想成长都受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所影响。当前,存在着不少与我们对初中生培养目标相悖的消极因素。我们要治理和优化环境,以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优化他们成长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

首先,要优化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工具,如电台、电视台、报纸、刊物等的宣传要有利学生的健康成长,要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和全面发展。对优秀人物的先进行为和思想,应大力提倡、推广,鼓励、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青少宫、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体育场地等要定期向青少年开放,以丰富他们课余文化生活。加强对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整顿社会文化市场,对一些宣传暴力、色情、凶杀等有害的报刊、杂志、音像制品必须实施禁堵,绝不能让它们泛滥;对带赌博性的电子游戏机室要查封,绝不能让它继续腐蚀和引诱学生。

其次,要优化学校的环境。学校要坚持“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彻底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同时,学校要办成精神文明的传播阵地和窗口,用小环境影响大环境,用学校素质教学推动全民的素质教育。学校还要充分利用社会信息的积极影响,把它纳入学校德育的轨道,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当前,就要响应江泽民总书记的号召,学习、宣传抗洪抢险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大力弘扬抗洪精神,以增强青少年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要提高学生分析、鉴别社会信息的能力,对社会信息中有害的因素必须禁堵,以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要全方位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设置必要的教育阵地,如科学和教育园地、黑板报及各种专栏,使学生受到熏陶、鼓励和教育。

再其次,要优化初中生成长的家庭环境。现在,家庭关系破裂,生活中遭到不幸的孩子增多,[3]对于这些青少年我们应给予更多的爱。同时,还要做那些因遭受挫折而心理变态的家长的工作,帮助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目前,也要做好下岗家庭学生的思想工作,消除家长下岗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另外,优化家庭环境不能忽视家庭文化的娱乐活动,家庭文化娱乐活动要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充分考虑对初中生成长的影响。如观看影视作品、书刊志等,都要有助于提高初中生审美情趣。

(二)加强劳动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

目前,造成部分初中生缺乏热爱劳动的习惯,有其多方面原因。有个别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以学挤劳”,劳动教育形存实亡,造成学生片面发展。有部分家庭只重视孩子死读书,不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社会传播工具宣传的片面性,助长了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不良习气。

要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必须加强和改革学校的劳动教育。学校要根据各自的情况,设置各种各样的劳动课,开设并办好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学农学工基地,既能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又能通过劳动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利于培养劳动技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社会的公益劳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清洁环境卫生的劳动,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同时,还要加强劳动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者最高贵,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使学生通过劳动,认识劳动的美,劳动价值的美,体现劳动创造成果的关系等。家长要教育子女多参加自我服务性的劳动,从小培养学生自治自理的能力。

(三)要开展青春期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初中生的青春期教育是一项学校、社会、家庭都要关心和重视的工作。为了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之才,大家都有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对于初中生中的早恋现象,我们首先不能大惊小怪,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接触了一些描写男女恋情的文艺作品,从而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情,这是很自然的,我们要导不要堵,要成功的引导,不要失败的“隔离”;要公开交谈,不旁敲侧击;要耐心劝导,不讽刺挖苦;组织大家讨论、研究,而不是神神秘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理智战胜感情,正确纠正谬误。如果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有力措施”,必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反抗行动,甚至由公开转入地下,由青春萌动升级为两相眷恋,造成严重的后果。当然,学生早恋的情况比较复杂,引导的方法也应因人而异,相机行事,切不能拘泥于一种做法、一种方式,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正面给学生以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伴随青春期而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举办个别心理辅导。总之,不但要使青少年学生对自身的性解剖、性生理有一定了解,正确理解男女之间的差别,消除性神秘、性愚昧的心理,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给予初中生以理想和道德教育,使他们身心素质能健康地得到发展。

青春期的教育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应对子女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状况加以關心、重视,并主动教育、引导,这对子女健康渡过青春期起的作用是极大的。社会教育对初中生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众媒介诸如广播、电视、书刊等无时不对青少年学生造成各种影响。因此,要搞好青春期教育必须靠全社会,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4]

(四)做好对违纪违法初中生的超前预防工作。

初中生违纪违法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法制观念淡薄,自制能力差,自觉不自觉地做出了违纪违法的事。另一方面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们容易产生观念的错位和偏差。再有一些家庭不良影响,放任、袒护他们。一些学校对后进生帮教不力,缺乏耐心,对流失生放任自流或管理不善,又是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一些初中生违纪违法一般都有明显的先兆的,如盲目追求物质享受,赶时髦,比阔气,无心向学,经常旷课、迟到等。只要教师、家长随时细心观察,就不难看出他们的蛛丝马迹。与其初中生出现违纪违法后再教育,倒不如做好超前预防工作效果更佳。这项工作不仅学校要做,社会、家庭也要做好,各方面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就一定能够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学校是预防初中生违纪违法的第一道防线。

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首先就要积极开展行为规范教育与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是指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交往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规则,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过程,就是对广大青少年的品德、行为进行培养、熏陶、指导、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让学生记忆、理解条文,二是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形成习惯,三是强化德育考核、操行评定工作,把训练和考核结合起来。对个别违纪违法的学生,要抓紧个别教育,从早、从小、从少抓起。在抓好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要对初中生开展法制教育,要改变过去把德育同法制教育混同的做法,学校要定期组强学生学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制知识,举办法制知识讲座,分析初中生违法犯罪的案例,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从而自觉遵纪守法。其次,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培养一个优秀生和转化一个后进生同样重要”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要特别关心和爱护后进生,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满腔热情地做转化工作,预防和减少学生的流失。同时,要求全体同学帮助他们,而不能歧视他们。

2、家庭是预防初中生违纪违法的第二道防线。

家庭影响在初中生成长过程中以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发挥着特殊作用,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教育方法与手段直接地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首长要提高自身素质,要强化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家庭成员要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有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和睦团结等,以良好的氛围感染熏陶自己的子女。其次,家庭和学校要紧密配合,加强联系,协调一致,及时有的放矢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违纪违法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3、社会是预防初中生违纪违法的第三道防线。

首先,学校必须密切配合社会教育,积极创设社会全方位育人环境。共青团、妇联、派出所、街道等部门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动态对青少年的影响,了解、掌握初中生的思想动态及表现,提出具体的教育、防范措施。其次,要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娱乐场所的管理,注意在公共场所对青少年实施保护,用健康的精神产品满足他们精神生活的需要,陶冶初中生的情操,教育他们成为道德高尚的新人。再其次,鼓励和支持离退休的老同志建立“关心下一代协会”,发挥他们的余热,帮助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5]

开放、改革必然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对外开放区的特殊地位,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目标出发,加强对初中生德育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举国关注的民心工程•人民日报2004年4月9日;

[2]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5:016163;

[3]李天芬,中学生早恋问题的四种对策•广西教育(B旬刊)•2005:512,16页

[4]何素华,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广西教育(B旬刊)•2004:4644,42页;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篇7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 娇生惯养, 百依百顺, 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的自主精神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发展, 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特征。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 对其行为过多干涉和制止, 孩子必须服从父母, 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是变得服从、压抑、退缩, 或是变得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放任型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教育, 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即使孩子犯了错误, 也不进行批评和引导。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漫、自以为是、冷酷等不良性格特征。民主型的家长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 与孩子人格平等, 关系融洽, 对孩子理智施爱, 爱严结合。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创设了自由规范的发展空间, 孩子往往充满自信, 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创新精神, 乐观向上, 积极进取。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一) 学历低

目前,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0%。他们是经过人才筛选后剩下的。有的学者研究发现, 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正面、积极的教养方式, 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负面、消极的教养方式。而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少, 文化程度低, 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有效的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 家长对读书学习没兴趣, 家庭中缺少文化氛围, 相当一部分家长闲暇时间自娱自乐, 没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表明, 回答“孩子做作业时你家的电视或电脑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问题时, 回答“没注意过”的占12.95%, 回答“开着, 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学习”的占35.7%。

(二) 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表现在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三个层面。在发展观层面上, 一些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 只注重结果。脑子里只有分数, 认为分数代表着孩子的一切, 过于看重学习成绩, 单纯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发展。不少家长认为, 只要孩子学习好, 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如果学习不好, 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所谓。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 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在亲子观层面上, 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 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 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养动机往往是养儿防老、光耀门庭;在教养观层面上, 一些家长有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 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 孩子小不懂事, 长大了自然就变好, 还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管养, 学校管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 错误的教育观会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三) 教育方式失当

许多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 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出人头地, 当孩子不听话或发展不尽如人意时, 他们就会心灰意冷, 不愿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 而是动辄大喊大叫, 令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不听话时, 他们就会粗暴地责骂孩子。身教重于言教, 久而久之, 孩子可能也学会了以粗对粗, 顶撞家长和老师。另外, 农村初中生家长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 甚至有些还是重体力劳动, 劳作一天下来, 筋疲力尽, 很难跟孩子和风细雨地交流。当子女不听话或做错事, 甚至有时是被误解时, 许多家长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对子女狠狠训斥, 严厉惩罚。

(四) 教育影响不一致

在农村, 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 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 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教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 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 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 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 带有情绪性, 心情愉快时, 和孩子交流, 反之, 对孩子不理不问;也有的家庭, 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时, 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 再集中教育孩子。以上诸多情况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 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改善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 提高家长的素质

农村初中生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想提高孩子的素质,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首先应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开始。农村初中要开办家长学校, 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 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 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 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 应自觉参加“家长学校”的文化补习和教育专业培训, 订购家教报刊, 学习教子理论。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 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 身教重于言教, 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 与孩子一起成长, 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 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必要的生活内容, 从而构建学习型家庭, 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 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庭教育新理念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教育素质,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首先, 家长要有正确的发展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 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 更要有完善的人格, 因此, 家长要使孩子全面发展, 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次, 家长要有正确的亲子观, 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观念, 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 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 把孩子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再次, 家长要有科学的教养观,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家长要做到教养结合, 及时纠正, 否则会使孩子形成“恶习”, 要认识到树大并非自然直, 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 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 合理地教育和引导。另外, 家长还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工作, 也是家长的职责, 每一位家长要在养育孩子的同时, 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 并主动与学校配合。

(三)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 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逆反心理强, 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 就容易心理反常, 或烦躁不安, 粗暴凶狠;或闷闷不乐, 郁郁寡欢;或不听劝告, 与人对立;或公开反抗, 桀骜不驯。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满足其合理需要, 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 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 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 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四)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影响学生的因素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 这三者非常重要, 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但在这三者中, 农村学校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主动地去协调这三个方面。首先, 指导学生有效地接受社会教育, 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增强辨别能力。比如, 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现代社会, 想要让孩子关掉网络, 像戒毒那样戒网, 是不可行的。处在网络时代的老师与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 不如顺应时代潮流, 正视现实, 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其次, 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 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少年”, 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还要经常性地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教育立场、观点应一致起来。另外, 还要做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工作, 不能让他们放松对孩子的要求, 使家庭教育影响取得一致, 否则孩子无所适从, 这样会抵消教育作用, 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总之, 我们要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一致起来,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从而使这三个方面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1]曾天德.当前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及其对策[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0, (5) :11-14.

[2]王志梅.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6) :87-93.

运用整体思想解决初中数学问题 篇8

一、代数中的整体思想

在一些代数式的计算中, 可以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结论, 选择一个或几个代数式, 将它们看成一个整体, 灵活地进行整体代换, 从而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例1】 已知1m+1n=3, 则m+2mn+n2m+mn+2n=.

分析:根据条件, 显然无法计算出m和n的值.通过观察发现, 只要能在所求代数式中构造出1m+1n的形式, 结果就显而易见了.

解:原式=1n+2+1m2n+1+2m=1n+1m+22 (1n+1m) +1=3+26+1=57.

说明:这道题目还可以从不同角度, 利用其他变形方法构建整体模型.比如, 可以将条件变形为m+n=3mn, 或变形为mn=m+n3, 再整体代入求解.

二、几何中的整体思想

在几何题目中, 有时会遇到一些图形, 按照常规的方法无法求得所需的结果, 这时若考虑运用整体思想, 沟通题设条件与特殊图形之间的关系, 跳出定式思维, 反而能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 陌生问题变得熟悉.

【例2】 如图1, 在四边ABCD中, AB=2, CD=1, ∠A=60°, ∠B=∠D=90°, 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分析:这是一个不规则图形问题, 欲求它的面积, 可以从我们熟悉的图形来考虑, 比如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 这些规则图形的面积是有公式可循的.

解:延长AD、BC相交于点E (如图1) .在Rt△ABE中, A=60°, AB=2, BE=ABtanA=23.

RtCDECD=1, ECD=180°-BCD=60°, DE=CDtanECD=1×tan60°=3.SABCD=SABE-SCDE=12ABBE-12CDDE=12×2×23-12×1×3=332.

说明:这道题也可以利用不同补形方式构造整体模型, 可以把原四边形补成个矩形、直角梯形、等边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 所求面积是几个图形的差. (如图2-图5)

三、综合题中的整体思想

【例3】 如图6, 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被两条与边平行的线段EF、GH分割为四个小矩形, EF与GH交于点P, 若Rt△GBF的周长为1, 求矩形EPHD的面积.

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 要运用代数中的整体思想解决几何问题, 可以从结果入手.如果设DE=x, DH=y, 则矩形EPHD的面积就是xy, 而Rt△GBF的周长为1, 因此要构造xy这个整体与Rt△GBF周长之间的关系.

解: (方法一) 设DE=x, DH=y, 则BG=1-y, BF=1-x.

Rt△GBF的周长为1, ∴GF=x+y-1.在Rt△GBF中利用勾股定理得: (1-x) 2+ (1-y) 2= (x+y-1) 2, 展开并整理得:

2xy=1.SEΡΗD=xy=12.

说明:这道题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将问题中的条件和结论进行适当地配凑, 使之结构形式特殊化、公式化, 以达到解答问题的目的.

(方法二) 设DE=x, BG=y, 则BF=1-x, DH=1-y, GF=x-y.由勾股定理得 (1-x) 2+y2= (x-y) 2, 整理得1-2x=-2xy, 而S矩形EPHD=x (1-y) =x-xy, 可以视x-xy为整体, 即x-xy=12.

(方法三) 设GB=x, BF=y, 则GF=1-x-y, 由勾股定理得x2+y2= (1-x-y) 2, 整理得xy=x+y-12, 又因S矩形EPHD= (1-x) (1-y) =1-x-y+xy, 所以需要xy或- (x+y) 为整体.从而整体代入求得面积.

初中生思想教育问题 篇9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过于理想化,脱离生活使课堂教学效果甚微

就当前教育状况来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在内容上往往只注重方向性、政治性和稳定性,教育者只是理论上告诉学生应该是什么, 而很少指导学生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表现,导致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被削弱,不能在客观大环境中去思考和行动。不但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还造成学生与生活世界的剥离,进而对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意识的形成造成直接影响。

2. 教学方法相对滞后,手段单一使课堂气氛枯燥沉闷

由于思想品德具有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特点,所以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就相对单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出现以教育者单向灌输为主的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方式, 社会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被强加到学生的大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能力提升,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 教学模式过于呆板,缺乏交往使课堂情感参与不足

在教学中,师生需要互相配合、充分发挥主动性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在现实课堂中常出现主体性交往的缺失和情感性交往的缺失,思想品德教育流于形式。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师逐渐陷入一种非人性化的“占有式教育”状态,而学生的“生存”问题被忽略, 情感得不到共鸣导致受教育者理想缺失、个性扭曲,进而对现实感到迷茫。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化策略

1. 完善教育内容,通过家庭劳动教育增加学生参与度

在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下,思想教育更多的是注重课本知识和理论传输,忽略生活实践中的思想品德素质培养,忽视受教育者的自由和心理情景而一味地设立一个高远的目标,缺乏对学生的激励。生产劳动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增强他们热爱劳动的信念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学校可以和家长合作, 从家庭的实际条件出发,选择项目给孩子提供劳动条件和机会。

2.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授人以渔”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与“知行统一”是相背离的,所以在选择教学方式时需要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根本性原则,将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者转换成主动创造者和主动参与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的创造性才华得以施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将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 同时使其能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变得更加的积极、主动,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3. 创造教学情境,通过情境化教学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上的发育期和心理上的转折期,且道德情感处于形成过程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生活事件出发,在课堂上创设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由于人的情绪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和感染学生,通过用情激情、以理动情和创设情境激情的方式,在情感升华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达到育人的目的。

初中生思想教育问题 篇10

三、转变提问的方式

一是由直接提问向创设问题情景转变。直接提问就是教师以一两句简单语言提问。这样的提问方式被反复使用, 学生就会失去思考动力。创设问题情景的提问方式, 可以增强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兴趣。如在上《保护著作权》一课时, 笔者就利用香港著名小说家金庸用一块钱把《笑傲江湖》的影视制片权转让给中央电视台这一材料, 提问学生;什么是著作权?这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是由课堂提问向课堂自问转变。课堂自问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课堂自问可以是单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主动探究, 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问, 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解答问题。课堂自问这种提问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在上《调节情绪》一课时, 笔者结合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出示材料对学生说:“地震给当地人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使他们丧失亲人、肢体伤残、失去财物, 这些痛苦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请同学们结合调节和控制情绪知识进行问题设计, 然后请其他同学回答。”学生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

四、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应当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 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 并且要因势利导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不能强求一律, 也不能强求学生平均发展。在提问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充分发掘学生差异这种教学生态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设计出多形式、多层次的问题, 让不同的学生各取所需, 都有回答的机会, 实行因材施教。也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因为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这样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回答, 使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都能调动起来。

总之, 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提问应该围绕着激发学生的思维这一核心要素, 精心设计问题的切入点, 把握问题的难易度, 注意转变提问的方式, 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开发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初中美术教育的问题及改进 篇11

【摘 要】初中美术教育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空间感知能力、审美体验和审美修养的重要阶段。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的分析,总结了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现状。具体来说,分析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并针对某些弊端提出了一些中学美术教育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初中教育;美术教学;问题及改进

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通过一定的技能训练,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造型手段和技巧,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审美方面的素质和修养。本文结合之前的理论成果,联系实际的教学经验对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虽然当下中学美术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美术课是我国目前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在普通中学的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审美教育作用:《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可以提高教育质量,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通过美术手段,有机实施培养受教育者形成对美术的整体性认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化行为;美术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术教育可以提高思维能力。

中学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形成良好地思想品德,并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中学生加强美术技能的训练,对将来参加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也是极为有益的。

二、初中美术教育的问题

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通过美术手段,有机实施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美术的整体性认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化行为。当前,初中美术教育在整体的教育框架下越来越受到更充分的重视,相当多的学校在普及美术课堂教学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课程。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现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1]。

(一)学校主观认识不够

当今学校教育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特长爱好等发展。美术课不是重点考试科目,绝大部分学生的美术教育就成为学校教育的陪衬和摆设,有些学校根本就不开设美术课,或者美术课只是起着点缀的作用,可有可无,存在着被其它文化课兼并的危机,美术教育根本没有它的地位,不被重视,更不能实现它应有的价值。一些学校虽然开设美术课,但是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大部分都是由其它专业的教师替代,如果遇见考试等一些情况美术课往往都是先被停掉或者不上,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校美术教育体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上也存在认识偏差。教育工作的核心就是学生,对学生的教育是教师价值的体现,对学生状况的研究是专业中能比别人有更高的起点以便于在竞争中能考入上一级的院校而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高昂的经济成本。他们所学习的辅导班都是以考入艺术院校的美术和与美术相关的专业为最终目标的。

(二)教师与教育影响的缺乏

由于经济条件、就业和环境等多种原因,缺乏专门教师和教学设备落后和供应缺乏的情况非常严重。尤其在农村就表现的更加明显,农村美术教育的专业教师很少,根本不能满足农村中学美术教育正规的美术教学需求。中学美术教师队伍是中学实施美术教育的根本。教师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美术教育质量的好坏。目前,初中美术教师队伍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首先,艺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镇级中学真正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很少,乡、村所属的学校专业艺术教师几乎是零。其次,现任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也困扰着学校。许多学校艺术课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再次,艺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三)教育发展不均衡

当前教育投入的不均衡制约了总体教育的发展,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中学美术教育也不能幸免,教育的合理投入是让全民受到均等教育的前提,也是解决目前中学美术教育不良现状的重要保障。但是当今教育情况并不乐观。地区发展不平衡,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不同步,教育改革力度和执行情况各地均有差异。这也是当今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初中美术教育的改进

初中美术教育的问题在当前是比较突出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美术教学效果。对于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加以解决[2]。

首先,学校应该做到最基本的几点:中学美术课一定要开设;一定要在学生中普遍的开设;合理调配中学美术教师资源,提高中学美术教师素质是改善当前中学美术教育不良现况的必要手段;同时,学校教育要改进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让美术课堂真正发挥作用。

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说,美术学科是一个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学科,这个特点就决定着这个学科的知识的更新程度要比其它多数学科快得多,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美术教师,要能够面对这种快速的知识更新并且要善于在这种更新的浪潮中完善自己。可见,建立高素质的中学美术教师队伍不仅仅是要解决落后地区的中学美术教师队伍问题,它也对所有的中学美术教师提出了要求: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

再次,从大方面来说,教育需要合理投入缩小地域差异。面对目前我国城乡教育投入的差异,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差别已经是刻不容缓。首先,城市学校的现有教育设施已经基本能够满足现有的教育教学需求,有的学校己经超过甚至达到奢华的程度。面对这样的情况,要加大乡镇和边远地区学校的经费投入,这样才能逐步缩小城乡的差别。第二,加大对乡镇和边远地区的经费投入也是为全民都受到均等教育而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3]。

最后,合理投入改善美术教学环境促进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目前,中学美术教育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来保证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多年以来,中学美术教育一直延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它使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环节无法实施。当加大对中学美术学科的投入是实现中学美术教育良性发展的前提。

综上,初中美术教育现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认清初中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亟需改善的现状[4]。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美术教育必须要确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学校,教师,学生应该共同重视初中美术信息的学习,改善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伴随教育改革的大潮流,让学校教育在各个方面得到更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隋成龙. 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现状与未来[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赵鑫. 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资源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广州大学, 2007.

[3]冯常广. 中学美术教育现状思考[J]. 大众文艺:理论, 2010(22):237-237.

初中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篇12

一、充分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而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往往忽略了品德教育, 而一味地追求分数, 追求考试成绩。这样重成绩轻德育的教育方法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影响极其恶劣。比如马加爵杀死同舍舍友案, 因同学间的摩擦, 最终让这个优秀的学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 因同学间的竞争, 竟同时毁了两个优秀的大学生。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攀比、不正当的竞争, 都与德育缺失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一定要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不是一时或一阵子, 好的德育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法制教育和品德教育

古人云“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的文化知识, 要有高尚的品质和强烈的法律意识。法律是人类活动的准绳, 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 依法治国被摆在重要位置, 对于教育系统来说, 就是依法治校、依法执教, 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法可依、依法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知法、懂法, 加强教师队伍的法制教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与学进行的双边活动, 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单一的教学是单调的, 这就需要我们注入感情,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师在传授给学生道德知识时, 自身一定要有较强的道德观念, 一定要有牢固的德育知识。目前, 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事情时有发生, 如个别教师猥亵幼女、个别教师体罚学生、个别教师侮辱学生、学生冒雨做操而领导伞下观看, 等等。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引以为戒, 切实加强法制教育和品德教育, 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 需要不断的进行交流, 这是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的基础。中学生正是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时候, 在心理上处于叛逆时期, 对教师及家长的说服教育有着逆反心理, 而语文教学中有着很多赞扬美好品德的文章。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章感染学生、启发学生,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记叙文, 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内心的变化或坚定的信念;议论文可以根据特定的环境和话题让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广大语文教师要积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四、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主体, 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时间, 让他们积极讨论, 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也能让学生在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使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及时改正。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 把学生带入到文章所描述的环境中, 让学生亲自去体会、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融入到课堂中, 受到启发和引导, 会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

五、要长期坚持, 精心设计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需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 每个单元每篇文章都不相同, 各有特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自然、遵守法律、讲道德的教育。教师在讲解课文前要精心设计, 看看文中蕴含哪些德育方面的素材, 怎样进行挖掘和引导等。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渗透着德育因素的文章和内容, 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知识, 主动承担起德育教育的重任, 引导学生把德育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使学生不仅学习好, 而且品德高, 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李炜.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德育渗透[J].网络财富, 2009 (3) .

[2]王庆梅.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 2010.

上一篇:利息与利息率下一篇:大血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