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共12篇)
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 篇1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许多学校和部分教师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惯性过程中, 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 任何人都是身心的统一体, 没有心理上的健康, 就不会有真正完善的人格。因此要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就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那么如何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呢?笔者进行了长期的教育尝试。
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提供心理教育依据
每学期开学, 我都要请学生、相关教师和学生家长提供以下资料:
1. 学生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地、父母状况等。
2. 学生上学期的各科学业成绩。
3. 班主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评价。
4. 学生的自我评价。
5. 对学生有重大影响的事。
6. 学生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包括近期的和长期的。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问卷、谈话等等措施充分收集与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有关的信息。最后经过整理建立起学生心理档案。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标准
前一部分以心理健康知识为主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常识, 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 后一部分则以心理、情绪调节最有效的方法为主掌握出现心理障碍时的解脱方法。还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讲讲自己的感受, 使其掌握心理调节的技巧。还要引导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自我心理调节手段, 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三、设立心理咨询室、信箱和热线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作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的初中教育也应设立心理咨询室, 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这不仅是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要求, 而且也是学校生存、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 心理信箱和热线有利于学生对一些隐秘、平时难于表达的心理问题进行交流。信箱和热线还可以省去害羞、隐秘被揭的忧虑, 使初中生敞开心扉排遣忧愁、苦闷和烦恼, 更有利于老师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心理健康问题。
四、设立家长培训学校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指出, 3至6岁是人的个性显现或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家庭的情绪、文化氛围及其行为背景对孩子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影响, 尤其对心理发展影响十分明显。家庭的教养方式、人际关系、为人处事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些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 设立家长培训学校对于了解学生心理及教育计划的制订和落实, 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 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进行心理调适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调适训练可以使学生正确处理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合作、学习与娱乐等关系, 减少消极心理冲突,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形成良好、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 通过自主、自强教育,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心理品质, 克服依赖思想
我们针对入校新生中存在缺乏自主精神的问题, 在学生中开展了“今天我当家”“我是班级的一员”等系列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军训, 把培养学生自立、自主、自强精神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提高了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精神。
2. 通过自爱教育, 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情绪是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高兴、喜悦、欢欣等积极情绪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反之, 则不然。
3. 通过合作教育, 培养学生的和谐共处意识
中学生没有多少交友的经验, 在建立友谊的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各种障碍。比如, 常为一点小事而争吵, 不能原谅别人的过错, 嫉妒心强等。要使他们交往正常化, 就得给他们提供相互交往的机会, 使之在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友谊。因此在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中, 我们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进而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给他们讲万众一心、团结力量大、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通过集体活动, 学生相互了解, 共同克服困难, 共享成功的喜悦, 很好地培养了他们和谐共处的意识。
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 篇2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
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1.反抗性与依赖性
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
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初中生们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存在于少年身上的反抗性也带有较复杂的性质。有时是想通过这种途径向外人表明,他已具有了独立人格;有时又是为了撑起个样子给自己看,以掩饰自己的软弱。实际上,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
2.闭锁性与开放性
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性心理问题 性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14-02
现今,初中学生早恋、沉迷于黄色书刊、影片、过早发生性行为、性犯罪等现象日益突出,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该如何看待性,性心理健康教育该如何进行?从初中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看,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人格、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从稳定社会秩序来看,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民族素养的基石,它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初中生常见的性心理问题
1.性困惑
性困惑是指青少年对身体出现的生理变化缺乏思想准备而产生的心理上的不适应现象。初中学生身体外形将随自身不断的成熟而发生变化,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第二性征,或对青春期出现的第二性征感到害羞、不安和不理解等,这可能产生性心理困扰。
2.性压抑
性压抑是指人的性欲望得不到满足,心理失去平衡而导致的一种性心理现象。初中学生的性欲望是不能采用成人的方式来满足的,但他们可以寻求其它途径,如运动、参加集体活动等来宣泄过剩的精力。
3.性幻想
性幻想是指联想异性的形象、异性的性特征、性表现外露的部位及一些性情景产生,可以理解为性的白日梦,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初中生存在性幻想是正常的现象,但过度的性幻想可能对初中生的生活、学习造成影响。
4.性 梦
性梦是指在睡眠中出现的带有各种性内容色彩的景象。性梦可能很怪诞、不符合我们的道德标准,但它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初中生不必对此而自责、内疚。当初中生出现性梦时,有的会一笑而置之;也有的会因此而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就在于初中生不能正确认识性梦,认为性梦的产生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思想不健康的人,他们心里会充满懊恼,整日折磨自己。
5.性自慰即手淫
手淫就是用手或其它器具刺激性器官而引起快感,获得性满足。据有关调查显示,男生70%~90%,女生30%~60%有过这种体验。在青春期这个性欲旺盛的时期,适度的手淫具有性功能自我调节的性质,有助于降低增强了的性欲望,是无害的,但是一些初中生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手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手淫的错误认识所产生的心理压力,这严重的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当然,手淫虽无害,但切记不能过度,物极必反。
二、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在家庭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1)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上,采用同性别教育模式即在家庭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时父亲指导儿子、母亲指导女儿。性知识由同性别的父母来讲解,一方面可避免性别差异带来的尴尬,另一方面同性别的父母对相关的性知识也有更多的了解。
(2)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父母可向子女讲解以下知识:①在10岁左右,父母向孩子讲解性成熟在身体上的表现及男女之间的差异。②在11~12岁左右,母亲应向女儿讲解月经方面的知识;在12~13岁左右,父亲应向儿子讲解遗精方面的知识。让孩子了解与自身相关的变化,学会自我护理。③在15岁左右,父母应向孩子讲解怀孕、避孕、过早性行为带来的伤害、性疾病预防等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责任感等。
2.在学校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传授系统地、科学地性知识。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或校医,利用生理卫生课或课外讲座等形式,系统地讲授性知识。讲述性知识时要注意让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既要有人体解剖、生殖系统解剖等知识,也要有性心理、性伦理和性道德等知识,而且要以后者的讲授为主;在讲授性知识时一定要适时、适度、适当,要注意阶段性和连续性,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断断续续,要让学生在连续的教育中学到系统、合理地性知识。在教育中应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们了解两性发育的知识,打破他们的性神秘感,使之具有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2)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向学生系统介绍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实质和规律;利用班会、团体活动对初中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某些个别学生还可以进行个别谈心、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
(3)教师应教给学生两性交往的艺术。初中阶段的男女交往与同性交往不同,必须注意尺度。异性同学交往时,应相互学习,相互尊重,胸怀坦荡,保持广泛接触和群体式的交往,注意个别交往的分寸,少与异性单独接触,把握和控制性冲动,珍惜少男少女的纯洁,对于“性诱惑”敢于说“不”。在初中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加强男女同学间的异性交往,这有利于男女学生的相互理解,消除男女之间的神秘感,提高异性社会交往的能力,并可获得智力上的互偿、情感上的互慰、个性上的互补和活动中的互激。
(4)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可與德育工作相结合,这体现了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原则”。德育工作是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落实性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有助于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所以我们必须对德育工作给予重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5)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当初中生性生理的变化给他们带来困惑、担心、多疑时,或是对于一些生理和心理现象感到羞于启齿和无处求教时,他们可向心理咨询中心请教。心理咨询机构也要遵循保密原则,学生才能更放心的向老师了解性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和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王襄渝、江易华.青少年性心理困扰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0)
4 倪嘉波、张丽霞.青春期性心理的主要表现及教育[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2)
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4
一、初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1. 自私。
当前, 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 家长过于溺爱, 使他们没有约束, 只知接受, 不知赋予, 以自我为中心, 不考虑他人利益。顶撞父母, 自私狭隘, 斤斤计较, 不礼让同学, 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 自卑。
一部分学生待人冷漠, 常有厌烦、自卑或戒备的心理, 内心苦闷、忧心忡忡。
3. 骄傲。
一部分学生经常处于盲目的优越感之中, 爱炫耀自己, 表现出一副洋洋得意、目中无人的神态。总是喜欢指出别人身上的毛病, 流露出对他人的不屑, 却看不出自己的缺点, 听不得别人的善意批评, 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人或指挥人。
4. 享乐。
一部分学生在家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好逸恶劳, 行为懒散, 学习上怕吃苦, 生活上自理能力差, 爱追新求异。
5. 嫉妒。
一部分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在某些方面优于自己时, 羡慕、恼怒, 习惯冷嘲热讽, 整天为别人的幸运而烦恼, 想法诋毁他人。
二、初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1. 学校教育的缺失。
当前, 很多学校用学生的考试分数评价教师, 教师用分数评价学生, 导致学习好的学生一味地追求分数, 学习差的学生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悲观失望。同时, 部分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动辄讽刺、挖苦, 造成学生和教师之间情绪对立, 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自己不良品行的认识和纠正, 贻误了教育时机。
2. 家庭教育不当。
家长的过高期望, 使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家长的过分溺爱, 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灵性, 阻碍了孩子的自主发展;家长的过度保护, 使孩子倔强、任性, 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只求别人照顾, 不知关心他人, 情绪波动大, 易走极端。
3. 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 使成人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缺失, 这也使得部分学生思想上混乱, 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他们常感到困惑、迷茫。
三、初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1. 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动力, 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意志品质。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善于评价自己。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要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 保持自信和乐观的心态。
2. 培养抗挫折的能力。
挫折感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明显, 由于考试的失败、恋情的中断、社交的障碍、成人的不解等原因, 他们常感到失望、压抑、沮丧。因此, 教师要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使学生认识到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 遭受挫折是人生旅途中的正常现象, 要学会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 让他们深知“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 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 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的内在含义。
3. 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
与人交往是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必由之路。学生在通过与父母、教师和同龄人的相互交往中, 认识社会、获取经验、调适自己, 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因为, 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就要学会与人合作交往。通过语言、技能、态度等交往实现心灵的沟通, 促进个性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篇5
少年时期的学生心理初探
过去有首歌这样唱道:“女孩的心思你别猜,你猜来猜去也不明白。你不知道她为什么掉眼泪,也不知道她为什么笑开怀„„”其实,何止女孩子的心思你猜不明白,男孩子的心思我们也猜不明白。我们这些老师经常纳闷:现在的孩子们怎么了,怎么跟他们沟通就这么难呢?是啊,思想教育就是沟通的艺术,而了解是沟通的基础。我们当老师的,要想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通过学习,少年期的心理有如下特征:
一. 少年时的三大生理变化
从生理上讲,少年期有三大生理变化:
1.性机能发育成熟。
——一方面它刺激了学生成熟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异性交往和性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
2.身体外形发育成熟。
体态的突变使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
3. 体内机能迅速成熟。
体内机能迅速健全,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成熟,为少年期学生心理的逐渐成熟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二,少年时的三个心理过渡
上一讲我们谈到了,少年阶段处于人生过渡阶段,即从童年向青年过渡、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从不定型向定型过渡的时期,过渡性是这一时期的根本心理特征。我们概括为三大心理过渡:
1.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
这时的孩子,随着生理上的巨大变化,他们的心理开始逐渐由依赖性向独立性转变,他们开始逐渐摆脱对大人的以来,独立性倾向日益明显。小到日常琐事,大到对个人前途、家庭和社会上的重大事情,他们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他们需要表明自己的意愿和见解。这时的他们最反对大人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而愿意像对待大人一样以平等心态对待他们。这时,不仅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了,对书本上的结论、报纸电视上的某些报道也不随便相信了,他们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世界。有时还故意的跟父母不一致,你说东他偏说西,你让打狗他偏撵鸡。这到不是最父母不敬,而是他们向独立性过渡的表现。
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
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里,敞开着一扇窗户。从这扇窗户里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在认识外面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认识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比认识外面世界还要难。“我是谁?”这个问题可能在我们的脑海里盘桓一生。我们呢,把这个问题称做“自我评价”。与童年期相比,学生的自我评价开始由“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在幼年时候,儿童对自己的认识是很朦胧的,成年以后才逐渐有了一些“自知之明”,当然即使是成年人,这种“自知之明”也是程度不同的,不是每个人都是很充分,正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
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
六一儿童节前,有朋友给我一条短信:三只小蝌蚪到饭店吃饭,当服务员为隔壁桌端上一盘红烧牛蛙的时候,小蝌蚪们抱头痛哭。边流泪边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预祝六一儿童节快乐!
一是认识从好奇性向探究性发展。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已经不再满足于大人对他的一般性回答,而是逐渐升华为对事物的深入探究,并伴有钻研性(积极方面)和冒险性(消极方面)的实际行动。
二是行为由模仿性向创造性发展。不满足重复别人的动作而喜欢新异刺激,好标新立异,不愿意墨守成规。
三是生活愿望由空想向理想发展。对自己长大了要做什么事、做什么人的志向不再是无根据的空想,而是开始接近或切合实际了。
四是交友由自发性向选择性发展。交朋友开始注重从爱好、兴趣、理想上加以选择了,而且学习成绩的好坏也成了交友的条件了。
五是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发展。大脑的功能开始从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很快转到第二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能够领会和掌握更多的抽象概念,能够理解一般事物的规律性及因果关系,并能够对较为复杂的问题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
三.少年时的三大心理矛盾
1.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
这种渴求独立和现实依赖的矛盾,使学生的心理上经常产生冲突、混乱和不安。为了消除这种矛盾冲突或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常常以孩子气的行为方式对抗父母或者成人,以显示自己不再是孩子了。对父母的批评和责备,不管对不对,都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反抗情绪;故意与父母或老师唱反调;不理会大人的劝导,不撞南墙不回头。他们的反抗,也可能是以潜在的形式出现,如对父母在生活上和教育上的安排,采取不关心、不表态、无所谓的态度。
初中生做起事来,大人不象大人,孩子不象孩子,但不管怎么样,他们有一个目标,就是总想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再也不是父母和老师的乖宝宝了。为了拥有这种独立感和成人感,他们会不惜做一些标新立异的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生,包括未来的整个青春阶段,很多人做事情的目的就是为了与众不同,为了让老师和父母生气,也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他们的存在。
2.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
心理闭锁:学生进入少年期以后,尽管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露却开始失去了儿童的直爽、天真和单纯。他们不再像儿童那样经常向父母敞开自己的心扉(老师就更别想了),开始变得内向、闭锁起来。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还依赖父母,学习上还依赖老师,但他们倾吐心事的对象已经不是父母和老师了,他们这时的偶像是周杰伦或者李宇春,可惜这些偶像不在身边,远水不解近渴,不能作为倾吐对象。于是他们倾吐知心话的对象转向了周围的同伴。而且他们往往感觉,这些同龄人比父母和老师更知心,更铁。在学生进入少年期以后,就希望有自己单独居住的房间,希望有自己单独用的写字台、书橱或箱子,不愿意父母随便挪动自己的东西,还把自己的抽屉加锁。
少年的这一心理矛盾及其行为特点,如果不能被父母和老师理解,不能通过适当的方式加以处理,便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的误解和感情上的隔阂,进而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生活和社会适应。一些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障碍,例如抑郁和焦虑,就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这一矛盾有重要关系。
3.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1]少年时期性生理的迅速发育。
[2]性心理的巨大变化: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浅析 篇6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引言
目前,中学生的健康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正值青春期,随着生理和心理不断成熟,他们被各种问题所困扰,例如,人际关系方面,身体方面,学习方面,因此,让我们都来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已经提上了重要日程。作为班主任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变化特征,要开展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适时适地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尽快使其摆脱心理阴影与障碍,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使之顺利度过青春期,健康成长。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变“灌输式”教育方法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应该注重更新,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这一主体角色,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当遇到一件事情时,教师不应该只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应该听听学生怎么想和怎么说,引导学生思考出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学会理解和关心学生,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绪等问题,要与学生交朋友,真正站在与学生同等地位上进行引导教育。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不断地参与各种训练来自我完善各种心理素质。因此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如: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智力游戏、竞赛,长期举办各种兴趣小组等等,发展学生的爱好和个性特长。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自己的能力,感受和体验努力和成功、失败与挫折。
三、学校应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有说教,就绝对不是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也不仅仅是进行逻辑分析,给予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因素。其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
四、引导初中生正确使用网络,抵制网络游戏的危害
在这个阶段,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初中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无疑,网络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了更多的资源,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危害。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长时间坐在电脑前面,缺乏锻炼,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发育,造成视力下降、思维能力下降等后果,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人际交往;同时,专注于虚拟世界的初中生,往往会忽略现实生活中与老师、家長、同学的沟通交流,造成人际关系淡漠,进而会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除此之外,网络中的大型电子游戏,可能会使学生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故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同学沟通网络的使用方法,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使互联网成 为学生学习的有力的辅助工具,抵制不良网络信息。
五、引导学生自觉努力地培养健康性格
自我教育对健康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好学生与一般学生的区别在于,好学生的性格基本上从被控制变成了自我控制,因而产生了“自我锻炼”的独特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好学生会主动寻找楷模、确定理想,经常自觉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会自觉拟定自我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分析自己,掌握自我忍耐、自我转移、自我安慰和自我暗示等自我调节手段,发展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改变消极性格,培养良好性格。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室和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加强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实现学生的良好教育,促进初中生能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钟川.潮汕地区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4).
【2】王存霞.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2).
优化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 篇7
一、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1. 充分认识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曾对3 000名大、中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经常感到“做事容易恐慌和紧张”,55.92%的学生经常感到“对面临的事情过分苦恼和烦闷”,47.41%的学生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感到无法与人相处和交往”。这个调查表明,当前许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缺陷。目前,新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观念的更新,家庭问题的复杂化,使心理问题愈来愈多。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做学生的知心人”,应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2. 切实把握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发展并提高青少年心理潜能,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有调查表明:初中有4.5%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而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要优化教育环节
1. 优化备课环节
教师要研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熟练把握新课标中有关心理健康的内容,了解每册教材关于心理健康的教学目标,了解其梯度、广度、深度以及教育的连续性;认真研究每一课时,针对不同课型设计好教案;备教材的同时还需考虑学生的心理实际,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2. 优化课堂教学
陶行知早就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充分落实每节课心理教学目标,不能考什么就教什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使其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沟通,感受友谊的重要,认识协作的必要,培养合作意识,养成谦让、共享的亲社会行为(我校的思想品德课就经常采用情境剧表演、小小辩论会、道德法官、主意乐园等方式进行教学);应尊重学生,以指导者、建议者的身份对待学生,对课堂上学生的见解、做法要有宽容之心;就学生关心的问题,师生都提出自己的观点,生生、师生之间开展平等对话,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建立真诚、信任的师生关系。
3. 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要多样化、分层化、行为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并联系学生实际设置行为化作业,如班级或团队活动、学习兴趣小组活动、各种体育比赛、文艺联欢、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读书报告会,等等。
4. 优化评价环节
评价心理过程与行为结果并重,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评价方法应多样化,评价方式应具可操作化。要多采用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报告、成长记录、考试等方法。
三、要优化教育资源
优化各种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才能提高教育合力,优化教育效果。
1. 学校方面
(1)美化校园环境,让学生在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校园里花团锦簇、绿树成阴、生机盎然,名人画像、校风校训、宣传橱窗等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自然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学校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情境中教育学生,并做好总结反思工作,让学生在反思中谋求进步。比如:开展生理、心理、道德知识讲座;张贴关于青春期心理等方面知识的宣传图片;开展青春期法制教育专题讲座;结合班级个案开展团队主题活动;举办各种竞赛、体育活动,等等。
(3)打造一支能熟练掌握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师队伍,加强性心理和性生理卫生教育,重视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聘请心理学专家为顾问,定期组织心理咨询培训,在实践中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心理咨询技能;组织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高教育技能。
2. 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给予及时的疏导。比如:对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就需要家长时刻以宽容之心对待,以朋友的身份提建议,学生才会接受;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与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等,也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培养社交技巧。
3. 社会方面
社会环境作用也十分重要。国家要努力创设高尚、健康、文明、安全的社会文化氛围,加强大众传媒的管理,努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严禁未成年人进入游戏机室、营业性网吧等场所,努力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自尊自强、友善乐观的心理。
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篇8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一) 自身因素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变革时期, 所以往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都不太成熟, 而且逆反心理很严重, 导致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普遍不当, 养成不好的习惯;学习基础不扎实, 影响新知识的吸收;学习松散,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没有动力。
(二) 学校因素
中国的教育迫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待在学校, 所以学校被称为学生的第二个家, 但是学校的学生众多, 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又因教师的各种原因, 如:体罚学生、嫌弃差生、不尊重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导致学生感到心理上的孤独。
(三) 家庭因素
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 因此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甚是重要。但有的家长文化水平较低, 在知识上给不了学生帮助, 而且有的家长认为学习知识不重要, 所以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再加上有的家长缺少对孩子的温暖,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四) 社会原因
由于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和社会的复杂性, 因而产生了很多诱惑学生的事物, 并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此外, 社会的多变性也影响着学生, 信息时代的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转型阶段, 因为他们的童真, 往往会做出一些他们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但却很危险的事, 给其心理带来恐惧, 而且在和平的世界环境下, 仍有着不法分子与恐怖组织, 这都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一) 社会要营造良好的风气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 一个社会的走向带动着各方面的发展,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应该高举心理健康教育这块牌子, 以健康为主题, 大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生间的开展, 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工作。
此外,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部门还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教育教学体制, 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这块, 规划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只有解决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才能为国家输送人才, 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二) 学校应该打造一个舒适的校舍环境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十分重要。学校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出发, 站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立场上, 去打造学校的学习环境, 制定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往积极方面发展的校章制度。
另一方面, 学校要加强对细节的重视, 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安静与愉悦, 以及教室内外的装饰、一两句名人的诗句、一个顺口的标语, 都会引导着学生往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 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与此同时, 宿舍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 有些家较远的学生会选择住校, 本来就缺少家的温暖, 所以宿舍的环境和方方面面都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好坏, 以及宿舍的安全保障等等, 因此一个好的宿舍就会带来一帮乐观的孩子。
(三) 师生间的关系要融洽
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惑, 这时唯一能帮助学生的就是老师, 但是鉴于中学生的特殊发展时期, 有的学生不愿与老师交流, 甚至还有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 导致其不会的问题越积越多, 最终形成一个知识漏洞, 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
因此, 师生之间要相互配合, 教师要放下架子, 融入到学生中去, 成为学生最好的良师益友, 面对不同的学生要运用不同的方式去沟通, 让学生明白老师的出发点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学习, 并以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为主题, 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案, 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化学生, 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的教学开展, 还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
(四) 开设心理辅导课, 开展心理讲座
学校在学生学习的课程中, 要加强每周一至两节心理辅导课的融入, 不能放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有必要的话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期末考试, 加强学生的重视度。
还有, 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讲座, 聘请一些名师为学生讲课普及心理知识, 现场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 并指导学生怎样做好正确的心理暗示, 组织学生现场观看积极的心理视频。
(五) 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 所以家长的教育至关重要,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学生的发展, 所以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去引导家长对学生发展规律的认识, 以及了解学生在青春期过程中心理、生理上的发展变化。
家长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 不要过多地给孩子施加压力, 盼望孩子成才是好事, 但要寻求科学的方法, 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不要伤害孩子对学习的信心与热情。由于学生在青春期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家长的情绪要保持冷静, 不要实行暴力手段, 给孩子带来恐惧与不安, 所以重视家长知识的普及是现代教育的必然, 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重中之重。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越是激烈, 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也就越高,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漫长的工程, 举足轻重, 需要社会、国家、学校、家长到学生个人方方面面的配合, 只有这样才能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 让学生成为祖国之栋梁, 社会所需人才。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进步, 当下学生学习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困惑——心理健康。由于中学生还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的发展时期, 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和能力都还不成熟, 所以往往会导致学生心理上产生矛盾, 从而引发心理问题。
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 篇9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对策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蜕变的重要阶段, 步入青春期的学生在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处理问题方面往往自认为自己长大, 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 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 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因此, 在关注初中生学习成长的同时, 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生命健康教育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事实上, 目前初中生在生命健康教育方面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现实,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严峻。
一、案例
中国甘肃网12月30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2015年12月28日, 甘肃省永昌县发生一起中学生坠楼事件, 经公安机关调查, 死者赵某为该县某中学一名12岁的初中女生, 该学生当日中午到华东超市东街店购买矿泉水时在衣服内藏匿超市的巧克力、衣帽挂钩等商品, 被发现后, 超市营业员随即让其打电话通知家长前来处理。其母亲张某某到场后, 与超市工作人员交涉, 期间, 死者母亲张某某对赵某进行了责打, 赵某于14时33分自行离开超市, 14时55分被发现从城关镇御山城市广场E座高层坠楼身亡。
二、中学生思想状况
从年龄上看, 中学生一般是13岁至18岁左右, 这个年龄段正是从学生青春期最为躁动的一个阶段, 学生们在这个阶段自我意识很强, 情绪化严重, 表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思想认识简单, 容易偏激。
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 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 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大, 但是因为知识积累和社会阅历的欠缺, 思维简单, 且不计后果。他们看事物往往只看到一个原因, 只看到表面现象, 只想到一种结果。一些学生稍不如意就采取自残、自杀等过激的方式来应对挫折, 反映出当今学生心灵的脆弱, 这实际是素质教育跟不上智力教育而造成的后果。
2. 冲动行为的影响。
现在的很多学生, 往往是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 所以很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 家长现在也往往是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 这无形中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再加上家长的溺爱, 所以导致很多这个阶段的学生做事冲动、缺乏理智, 有时候做事不计后果, 容易出现严重问题。
3. 社会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 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却是发展迟缓, 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合理、不正常的行为往往对于这些区分能力很差的学生影响较大, 他们有些时候是非不分、甚至不能够理解做事的对与错, 这种正确认知的缺乏也容易出现问题。
三、开展初中生健康教育的措施
当前, 无论是社会、家庭、学校都忽略了对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观教育, 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多学校还占有一定的比重, 对于学生这方面的引导是比较欠缺的, 所以一些让我们感到痛心的不珍惜生命的行为还是有发生, 这不仅仅给一些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 也在给整个社会敲响警钟, 那就是必须要关注生命安全教育。因此, 加强对初中生的生命教育事不宜迟, 开展生命观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初中生的成长特点也决定了对他们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开展初中生珍爱生命心理健康教育?我谈谈一些具体想法与做法:
1.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 帮助初中生了解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培养初中生正确生命价值观的教育活动, 就是要培养广大青少年强烈的生命意识, 激发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培养学生尊重、爱护、珍惜生命的品格, 挖掘学生的生命潜能, 使其具备构建生命意义的能力, 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成为生命活力充沛, 人格健全、个性鲜明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 心理素质比较差, 一点点小困难, 就会让学生“想不通”。家庭和学校也必须要增加挫折教育, 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让学生从小养成坚强、乐观的心态。一旦发现学生情绪或者心理上有波动, 就要及时寻求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帮助。
2. 提高青少年免疫力,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对学生进行保护生命、提高生存技能的教育, 如告诉学生上学和放学的路上, 最好与同学结伴而行, 遇意外时可以互相帮助。不要单独到荒凉、偏僻、灯光昏暗的地方。遇到抢劫时, 应以保护自身生命和安全为首要原则, 不要过多地顾及财物。不到万不得已, 不要硬拼, 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关键时应大声呼救, 及时报警。报警时, 应确认对方是110报警台后再述说。尽量明确地告知出事地点、坏人的人数, 是否有武器和交通工具的种类等细节, 还要留下联系方式。
3. 要求学生举办珍爱生命手抄报, 板报内容可有名言警句、诗歌, 如《生命的明天》《我生命的每一天》《生命河岁月歌》, 溺水急救方法、遵守交通规则以及对生命的感悟、生命的意义、自我保护的方法等, 体现热爱生命, 快乐生活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 珍爱生命, 包容与欣赏他人, 追求上进, 报答社会。
总之, 全社会的关爱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沃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 而且更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政府必须加强对不良社会现象的整治, 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 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求是, 黄浦芳.生命教育与心灵成长——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8) .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篇10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初中阶段, 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 心理都十分紧张, 总担心考试失败, 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 或同学的冷眼, 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 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 这种现象在毕业班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 (女) , 一般比较娇惯, 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 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 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 (主要是班主任) 对学生的期望过高, 表现出对学生 (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 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 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 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于是心灰意冷, 失去自信心。
4.独立意识增强
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 对成人的干预往往表示不满。对多数初中生来说, 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 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 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 却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 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5.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苏醒, 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 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 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 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 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 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 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 好奇心强, 喜欢标新立异, 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 在教育中易出现“顺从者”为“优”, 反之则为“差”的做法, 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学生, 导致学生心理逆反, 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品行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 对孩子起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 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 也有不少只重视学习成绩, 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 导致学生的心灵情感不健康。
3.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 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 并因此对教育产生误导, 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 导致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另外, 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使青少年蜕变,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已成为当务之急。依据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 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心理教育课程化
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 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在此基础上, 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 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 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 打开心扉, 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 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 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 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 感受时代的脉搏, 体验交往中的情感, 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 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 又善于评价他人, 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 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 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 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 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 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 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 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 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 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 为学生保守秘密, 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 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 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 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 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 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 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 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 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 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5.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
学生的心理健康既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 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社会各界应积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 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必须加强措施, 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 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发生, 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探析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成长环境;以生为本
一、初中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问题
初中生的身体开始发育,性机能逐渐成熟,学生对性开始有了懵懂的认识,对异性开始产生好奇心和倾慕之情。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初中生往往会对异性展开追求,这就出现了所谓的“早恋”问题。
2.成长环境引发的心理问题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所谓的“小皇帝”、“小公主”,但在学校,老师会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谁都不会有特权。两种迥然不同的方式,使得学生容易与老师和家长产生隔阂,进而影响初中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网络环境带来的心理问题
现阶段社会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从小就被灌输“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的想法。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青少年们极易产生厌学情绪,逃避到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去,出现所谓的“网瘾”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
1.以学生为本,做到“寓学于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教育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科学性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从学生本身的问题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其乐观向上的性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趣味性是指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单一的教育方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构建轻松有趣的教育氛围,使同学们在这种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示自我,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2.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
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初中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富有冒险精神,内心世界极其丰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非常敏感,老师、家长一个细小的行为都有可能使他们的心理产生波动;同时,他们性格不太稳定,情绪变化比较快,容易与周围的人产生矛盾。这就需要老师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各种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同时,针对每个时期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学校与老师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对同学们进行心理引导。在开展讲座的过程中,老师还应该注意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一般和个别的统一。因为一般的心理健康理念是具有广泛性的,所以老师应该取其精华,然后进行整合,找出贴近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3.让初中生正视社会压力,端正面对压力的态度
激烈的社会竞争造成就业压力变大,类似“名牌大学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无疑会对初中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冲击,使他们产生“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我好好学习将来就一定会成功吗”等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端正他们面对压力的态度。一方面,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对社会要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学习,进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学习,才能适应这个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开始转变就业观念,以后大学毕业生各种各样的择业方式会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但这不代表“学习无用论”;现阶段,初中生好好学习,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才是正确的明智的选择。
4.引导初中生正确使用网络,抵制网络游戏的危害
在这个阶段,互聯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初中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无疑,网络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了更多的资源,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危害。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长时间坐在电脑前面,缺乏锻炼,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发育,造成视力下降、思维能力下降等后果,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人际交往;同时,专注于虚拟世界的初中生,往往会忽略现实生活中与老师、家长、同学的沟通交流,造成人际关系淡漠,进而会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除此之外,网络中的大型电子游戏,可能会使学生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故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同学沟通网络的使用方法,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使互联网成 为学生学习的有力的辅助工具,抵制不良网络信息。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性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不仅应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梁沛芬.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2012(11).
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 篇12
在现代社会, 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又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而这其中, 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 特别是学生家长陈旧观念的影响, 对教育者来说, 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因此, 关注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当农村初中生的指南针
当前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振兴, 给原本闭塞的农村以强大的冲击, 现代化事物正以飞快的速度渗入农村的各个角落。农村初中生无疑也感受到了这种种冲击, 他们接受着更多的知识, 渴望更多地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鲜活世界, 同时感受到来自社会众多的压力, 在前进、变化的社会中, 农村初中生也同时面对着发展与前进中的迷茫。对此,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有助于教师走近并走进农村初中生的内心世界, 有效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并在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而产生困惑的时候积极进行引导帮助, 在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中, 充当了指南针的作用。
2、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广大的农村初中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 再加上家长和周围社会环境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影响, 使得农村初中生较易产生厌学、懒散、任性等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心理问题及由此心理问题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行为。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能有效遏制心理问题的严重化, 更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 思考自身的发展需要,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与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普遍忽视对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与引导
从总体上看, 农村初中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层面的传授与技能方面的培养, 对于农村初中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发展问题, 很少受到学校与教师的重视, 从而疏于对农村初中生问题心理及行为的引导, 最终导致一部分农村初中生出现了上文提到的厌学、懒散、任性、自卑、攻击性强等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内容有待丰富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总体上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导致了其教育质量大体上不高的现状。大部分农村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薄弱。很多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没有开设相关课程, 对学生也没有相应的指导与帮助。而一部分开设了相关方面课程的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 其内容也大致上较为空洞, 缺少与实际相结合, 不能很好的联系农村初中生的实际心理, 从而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3、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足, 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初中生的特殊性
对于开设了相关方面课程与教育教学内容的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 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 如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不足, 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初中生的特殊性。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和城市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 由于它们在形成原因、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因此两者的教育不能“一刀切”。这需要引起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三、针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端正思想认识, 充分重视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 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健全人格, 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学校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并深刻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生, 特别是缺少内心关注的农村初中生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努力探索提升其有效性的重要路径。
2、积极探索提升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联合各方力量提高教育质量
提升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有很多, 如从教师层面出发, 我们应注重建立一支师德良好、心理健康、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这是保障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提升的重要条件。从学生层面出发, 我们应注重优化心理教育环境, 让学生在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师生互动的角度来讲, 应做到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尊重与信任, 真正构建起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形成相互支持与信任的心理环境, 使得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事倍功半。
3、在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注重因材施教
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水平等各个方面均有差异, 在心理素质及情感体验等方面也各有不同。例如: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产生自傲、自私、嫉妒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而后进生则会产生任性、自卑、自制差以及厌学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实际出发, 对症下药, 方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忠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2]周小英.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考试周刊, 2011 (48) .
【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推荐阅读: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07-02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10-10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规划08-16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讲座09-05
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7-20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10-06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0-12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07-03
初中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05-18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课教案坚强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