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智慧的背囊

2024-10-27

打开智慧的背囊(精选3篇)

打开智慧的背囊 篇1

“追问”是一种问题的处理方式, 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调控手段, 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 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 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深化、穷追不舍, 直到学生正确解答、深入理解并掌握。少一点精彩的讲解, 多一点睿智的追问, 或许能为孩子数学地思考创设良好的氛围。但是, 当下数学课堂中依然存在答题过急、缺乏追问的现象, 让人常有意犹未尽之感。

现象一:不敢问津, 简单判断, 思之不深

学生回答正确时, 教师急于求成, 以免节外生枝, 不追问, 而对此问题是否全体学生都理解了, 尤其是一些思维比较缓慢的学生有没有明白, 教师却没有放在心上, 致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浅尝辄止, 浮于表面。

现象二:不问皂白, 敷衍搪塞, 思之不活

学生回答错误时, 教师操之过急, 始终惦记着教学进程, 不愿意在追查错误的原因上“浪费”时间, 而是用一句“是这样吗”“这是你的想法”来敷衍学生, 致使学生的数学思考陷于“八卦阵”, 找不到出口。

现象三:舍本问末, 越俎代庖, 思之不宽

学生回答模糊时, 教师急不可待, 往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就迫不及待地将正确答案和盘托出, 不仅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 也泯灭了学生的智慧灵感。

一言以蔽之, 学生多被动听讲, 少主动思考。想要改变现状, 也许需要教师先做一点改变, 有时一个恰当的追问替代一段冗长的讲解就能让孩子们自己去想问题, 并从中感受思考的快乐, 体验思维的魅力。那么面对学生以上三种不同水平的回答, 该采取怎样的追问策略呢?

1.“提升·发展”, 追问促思——学生正确回答后应采取的追问策略

有位专家曾经提出:“一等教师教思想, 二等教师教方法, 三等教师教知识。”我们既要教学生知识, 也要教方法, 更要教思想。当学生回答正确时, 教师们都会及时激励学生。可是, 仅仅激励, 学生们并不会真正满足。很多有想法的学生, 他们渴望聆听老师对他们发言的利用、提炼、提升, 渴望老师关注他们回答背后的思考路径和独特见解。因此, 教师们应该关注并重视学生回答背后的可利用、可挖掘、可提升的发展要素与发展价值, 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到“正确”背后可能隐藏着的片面、模糊、肤浅, 紧追不舍再次追问, 给学生创设深入思考、交流、质疑的平台, 进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

例如, 笔者在教学《除法估算》时, 学生对478÷5这道题一共有如下几种估算方法:

面对学生正确回答的同时, 笔者也察觉到一部分学生并不理解各种方法的异同和价值取向, 于是打破沙锅问到底。首次追问:“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一些方法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来算, 快而简单;思索后追问:“哪个估算值最接近准确值呢?”促使学生自主去比较准确值与估算值的大小;再次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则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有些估大了?有些估小了?从而认识到不用算出准确值, 也能比较估算值和准确值的大小。像这样, 在教师不断追问中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探究, 学生的思考更深刻了, 认识也更全面了。

2.“引导·矫正”, 追问诱思——学生错误回答后应采取的追问策略

“课堂是出错的地方。”我们该如何让学生面对错误, 同时又有所收获呢?错误只有在被理解、被认识后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失败”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成功之母”。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 有时必须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 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 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运用“追问”策略, 引发“观念冲突”, 能促使学生对自己完成的思维过程及结果进行周密而有批判性的反思, 让学生迷途知返, 走出错误的阴影。

例如:笔者在教学《两步混合运算》时, 先创设了情境:男生27人, 女生18人, 每条船限乘客9人, 至少要租几条船?部分学生出现了以下两种错误:

这时, 教师不是简单地公布正确答案就算了事, 而是从错误本身入手, 通过追问“对于这两位同学的方法, 你有什么建议吗?”促使学生深入交流、思考, 进而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教学中, 有学生竟然发现第2种方法算出来的29条船太浪费了, 还进一步发现27人和2条船是不可以相加的。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还提高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而且两种错例呈现在一起, 矛盾冲突就更加明显尖锐, 同样是27+18÷9, 先算加法, 算出的答案虽然符合题意, 但运算顺序又不允许;先算除法, 运算顺序虽然正确, 但又不符合题意。那该怎么办呢?教师再次追问, 学生再次自主引入认知冲突, 从而引发思维碰撞的火花, 有学生马上想出用符号圈一圈, 标一标, 表示可以先算加法, 最后引出新朋友“小括号”, 使学生充分经历了“小括号”产生必要性的过程。像这样, 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 教师通过追问, 让学生在反思中自识其陋, 自纠其错, 其意义远远大于教师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

总之, 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有效追问。正确处追问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开拓思路;错误处追问可以引导学生自识其陋, 自纠其错;疑惑处追问可以促使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追问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 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思考, 让孩子积累思考的经验;追问也是一门艺术, 它充满魅力、智慧、情感、技巧。课堂追问不在于多, 而在于巧。“一石激起千层浪”, 恰到好处的追问, 有利于启迪思维、拓展视角, 让学生在百思不解中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在身陷困境时“跳一跳, 摘到桃子”。让我们潜下心来细致研究课堂追问, 详实地记录课堂追问, 快乐地收获智慧追问所带来的果实吧!

打开智慧的背囊 篇2

一尊木头神像被一个信教的人供奉在家里,就是人们常说的有耳朵的聋子。可这人用三倍的香火费供奉着这尊神,连戴花环的牛都牵来做了祭品,没有任何神像受到这样的优待,因为他对神像寄托着很大的希望。但他所做的一切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相反,只要稍有不慎,信徒就要失掉钱财。

这样,他的钱财慢慢减少了。最后,他变得一无所有。这个人对他的境遇十分不解,不禁怒火中烧,拿起一根木棍将神像打得粉碎,却猛然看到神像里面全是金子。

信徒不解地说:“我供养你的时候,没有得到一点好处,反而使自己变得越来越穷。而现在,我用木棒将你打碎,你却赐给我这么多的金子。难道你不需要别人对你好吗?这真是让我费解。”

读《智慧背囊》 篇3

在这本书中,我最受感动的是一篇叫《有一种爱,很小》:炮弹袭击了孤儿院,一位美国小女孩急需输血,一位越南小男孩颤抖着举起了他的小手,在输血时,他害怕的抽泣起来,他以为他要把所有的血都给小女孩,后来护士问小男孩为什么还要继续输血给她呢?小男孩说:“因为他是我的朋友。”恶魔的武器是威力无比的炸弹,天使的武器是:“因为他是我的好朋友。”是一种很小的爱,很纯的爱。天使会战胜恶魔。书中讲到,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我看到了自信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播种阳光,让我体会到勤奋对我们的重要,播下努力,收获成功和喜悦;吃苦,是一种资本,我想到了在逆境中成长的作者和人们,阳光总在风雨后。

在这本书中,一个小生灵会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舞台,它将会在这个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将在这个舞台上重新点燃希望,他将释放自己所有的能量。读《智慧背囊》心得体会

走进《智慧背囊》,就好像走进了智慧的世界。一则则小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段段小经历浓缩了生命的真谛。我读过以后感到回味无穷。印象最深刻地,还是《移石》这篇文章。《移石》讲的是一个梦。一群人在路上走着,他们要去一个神圣的地方。突然前面一块巨石挡住了去路。面对巨石,长者说:“搬掉它!”壮者说:“推开它!”一群人用手,用肩,用整个身体推着巨石.然而巨石仿佛生了根.有人长叹一声“归去来兮!”走了.有人跪在树下祈求“夸娥氏二子,快来帮我们把巨石搬走吧!”“哪里有什么夸娥氏,我们只能靠自己!”长者说。“是的,我们只能靠自己!”壮者说着举起手里的木棒,对大家说“我想出一个办法,用木棒支在石头下面,借它的力量把石头移开。”结果,在他们的木棒下,石头移开了。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重重困难——那块巨石。面对困难,有人退缩了,有人去乞求别人。但最终战胜困难移开石头的是我们自己。求人不如求己。那块大石头也可以理解成我们自己。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战胜我们自己。

这套书中,象这样开启人生智慧,为你指点迷津的文章很多,每读一篇,都会让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想今后还要多看些《智慧背囊》、《做人道理》等这一类对自己有益的书,这样才能使自己长知识、修品行,使自己能不断进步和提高

3《智慧背囊》主要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只要读过《智慧背囊》这本书的人,将都会喜欢上它。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许多事例,让我懂得了许多深刻的哲理。它无声地在教育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处世。书的内容通篇没有任何无聊的东西,所有文章又出自学生之手,使我读来感到非常的亲切易懂。这本书非常耐读,内容虽浅显,但蕴涵的哲理却非常深刻,而这些道理却是我们今后步入社会做大事的基础。

读了这本书,我受益非浅。它让我懂得了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怎样思考。它像我的老师、像我的父母、更像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这本书描写了一些短小、灵动、真切、睿智、感人的小故事,但却真真切切地折射出了我们人生的道理和生命的真谛。

4读《智慧背囊》有感

闲暇时间里,我阅读了由王玉强主编的《智慧背囊》。正如该书前言所说的“一则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智慧背囊》以其短小、灵动、真切、睿智、感人吸引了我,感受着心灵的愉悦,品味着人生的道理。

“学会感动”篇章,让我感觉着人生之路暖人心的地方太多了。《奖给父亲的勋章》,看着短短的文字,我的心热了又热,世间有多少这样有职责的父亲,有多少让我们感动的故事在发生着。《给别人的幸福让道》中赶时间遇到因为一对新人结婚而堵车,司机没有发牢骚,而是按起喇叭为新人祝福,“我们有机会为别人的幸福让一次道,不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吗?”朴实的话语,让我感动着,让我品味着幸福是什么,当我们多为别人想一想时,我们的世界会多了很多值得欣赏的美景!

我感受着《智慧背囊》带来的收获,我是一名教师,与“请把脚步放轻些”中的《位置给你留着呢》中的英语老师相比,自己对学生的宽容心不够。文中那句“在他的心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最适当的位置”,让我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对每个学生看待如何,心里都有他们的适当位置吗?我想:作为教师,当心里放着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时,师生间会亲近很多。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一位母亲与家长会》,文章中的母亲共参加了孩子的三次家长会。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他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只有他表现最差。只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母亲做出自豪的样子对儿子说:“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以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第二次家长会,小学的老师对母亲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母亲她流泪了,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我明白了“自信源于成功的暗示,恐惧源于失败的暗示。”其实,我也能对孩子说:“有进步”、“还可以做得更好”、“不要泄气,再努一把力就会成功!”、“我真为你骄傲!”、“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积极有进步的言语暗示,知道孩子听过后会兴高采烈,喜悦洋溢在脸上,更加努力地去做到最好。但很多时候我也会脱口而出:“我已经讲了很多遍了,怎么还不会呀”、“怎么讲,你也不会明白的”、“算了,就这样吧”、“怎么这么笨呀”、对孩子的过失,做不到宽容和理解,一味的表示不满,品头论足、求全责备,给孩子带来过多的负面信息。看到沮丧孩子写在孩子的脸上的时候,我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言语和指责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心理负担,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行为会不会让孩子丧失自信。

对孩子来说,有没有天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自信。看着孩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应该多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艺术,像卢勤那样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让孩子生活在“你能行”的环境中,让

孩子慢慢地由消极变为积极,将“你能行”变成“我能行”。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建立自信,重塑理想之殿堂。

上一篇: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下一篇:刑事科学中的证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