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记忆的盒子

2024-08-04

打开记忆的盒子(精选5篇)

打开记忆的盒子 篇1

“记忆盒子”系列课程,是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克成教授发起的建筑学教学改革体系下,作为本科学生最后一年的毕业设计课程。教师团队在反思传统文脉课和遗产保护实践项目的基础上,相对于“宏大叙事”的历史主题,提出以“个人记忆”为研究对象的设计教学。目前,课程尚处于初期阶段,难免存在诸多问题,望读者予以谅解与指正。

1.为什么研究“个人记忆”?

“记忆盒子”课程的设计教学,是围绕“个人记忆”进行的探索实验。

为什么要研究“个人记忆”?是我们需要解答的第一个问题。记忆研究始于西方,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欧洲民族国家的涌现,需要对其自身的合法性进行解释,西方社会迸发出对记忆研究超乎寻常的热忱,出现了大量的经典著作[1],如法国学者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德国学者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等,人们把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称为记忆潮(memoryboom)。此时,先行者们开始思考“个人记忆”与“宏大叙事”的区别,关于声望的核心悖论:一个无名者的声望。宣示了“个人记忆”与“宏大叙事”的分道扬镳[2]。

“个人记忆”具有不可替代性,每个人卑微而琐碎的故事都应该被尊重。对“个人记忆”的研究,是在抵制对平凡人的生活痕迹的遗忘。这是一场由于时代变迁,引发的针对历史话语权的变革。

“个人记忆”往往伴随着感情的宣泄,充斥着主观评判,不同于历史科学。真实性与客观性在“个人记忆”的范畴中并不适用。特定的感情色彩,在特定群体内起到认同作用,这在下文中会有详细论述。

作为建筑师、教育工作者,以及一名遗产保护者,有充分理由,寄希望于在专业领域内,将建筑作为“个人记忆”的物质载体,并将其给予保护和展示。

2.建筑学领域内“个人记忆”的思考

2.1建筑作为“个人记忆”的载体

建筑可以作为“个人记忆”的载体。

如何解释建筑作为“个人记忆”的载体,是我们面对的第二个问题。建筑是生活的容器,喝茶散步的抄手游廊,时聚时散的社区市场,修学礼佛的寺庙塔刹,不同的生活都能在相对应的建筑上得到体现。

建筑对于记忆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既体现在空间的维度上——它能够把某一事件联系在某一地点之上,使其得到固定与证实。还体现在时间的维度上——建筑具有一种持久的延续,能翱际于时间的长河,将记忆与相关的生活空间交织于当下,经过时间车辙碾压的建筑,观察者在其中感受到的印象,远比口耳相传的只言片语更具感染力。

一个“典型完整的记忆模型”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元素,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揭示,都可能挖掘出整条记忆线索。在以上四个元素中,人物与地点自身来说便具有物质的可见性,而地点往往能突破“人与物”的短暂更显长久,就此而言,建筑启发“个人记忆”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中写道:“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在文中,地坛作为作家个人记忆的依托,关联出整个记忆链条——“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作家在“一座废弃的古园”对于“已经不在了的母亲”、“生与死的命题”的种种感悟。

2.2目的

本次课程目的在于,试图解决“个人记忆”在建筑中的保护与展示问题。

“个人记忆”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中,处于被边缘、被忽视的境地。平凡人物的口述史,经常为“宏大叙事”经营者的发声所掩盖。从以往的经验认识到,“个人记忆”如果未能置于宏大历史的框架内,很容易伴随时间的流逝,当事人的逝世,湮没无踪,最终缺乏相应的物质载体作为佐证。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建筑物中,寻找这些记忆的遗痕,通过设计,搭建起跨越遗忘深渊的桥梁,一端在此一端在时间的另一边,将“个人记忆”重新唤醒。

2.3方法

如何搭建起跨越遗忘深渊的桥梁,在建筑中保留与展现“个人记忆”?是我们面对的第三个问题。

2.3.1表达出“个人记忆”的感染力

记忆不同于历史科学,具有自身的感染力。

记忆与认同感的命题密不可分,对往事的态度决定个体身份的存在。尼采曾写道“他的城镇的历史成为他自己的历史;他把那些城墙、那有塔楼的城门、市政府的规定、民间的节日都看作是他年轻时期的一个画满插图的日记本,他在所有这些之中能够找回自己、他的力量、勤奋、渴望、判断、他的错误以及蠢事。”

可见“个人记忆”不同于苛求真实与准确的历史科学,记忆通过对事件进行主观情绪的渲染,使其成为具有倾向性色调的画面。记忆中往往充斥着主观阐释,伴随感情的宣泄,比如“一个充满爱意的回忆”并非仅仅是中性化的摹状貌,而是一段撩拨心绪的故事。

对于曾经生活过的老房子,念及难以忘怀的记忆,人们总怀抱崇敬之情,满怀忠诚和爱意地在脑海中重构逝去的时光。据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项目在原发电厂的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和厂房空间,以前的老工人得知此消息后,热泪盈眶,情不自禁。

在具体建筑设计中,做到心意呈现,表达“个人记忆”的感染力,才不落套路之滥觞。如恩的水舍项目中,建筑室内新增部分,采用了抽象化的白色与简约的线角,旧有建筑的废墟感在冲突中得到体现。废墟是时间碾压过的车辙,时间使材料斑驳,斑驳的材料使飘渺的怀旧之情有了触感。相较之,这些年在各地凭空创造的仿古建筑,没有了时间的参考与见证,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无非是热闹的舞台布景。

在我们的课程中,为使学生切身感受所谓“个人记忆的感染力”,特意在开始阶段,设置了一项训练环节——通过回忆自己生命中的往事,搜集具有感触的记忆碎片,口述一段关于自己的故事。

2.3.2“个人记忆”应具有当下性

在建筑中保护与展示“个人记忆”应该与当代语境相结合。

所谓“个人记忆”,首先是立足于当下的反思,而非流连于过去的某一时刻,停滞不前,成为禁锢的历史标本。所谓当下,并非孤立存在于世,而是历史层层套叠、步步演进的结果。既有前世的遗痕,又有今世的生活,这才是记忆“永恒”且“不断更新”双重意义的体现。

“个人记忆”与当下结合,就必须与当下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思考与课题相关甚密的遗址保护领域。如今,中国城市化进程步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以宏大叙事为主题的保护工程方兴未艾。以“一带一路”申遗保护为例,相应的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建设在各地层出迭现。需要表达的是,以“个人记忆”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相较于“宏大叙事”的保护工程,更容易和人们当下的日常生活发生耦合,把过去的事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纵观这几年在遗址保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古迹遗址多蜕变为遗址公园或博物馆,来与现代城市谋求结合。这些“宏大叙事”的纪念碑式记忆,一方面为民族认同所需求。另一方面,却与世俗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油、盐、酱、醋的关联不大。在中国,住在遗址景点周边的居民却极少到遗址景点参观的现象,便是佐证。

在笔者发表过的《城市遗产视角下西安明城墙及其周边区域的研究》一文中,论证了西安明城墙只有成为社区百姓市井生活的一部分时,容纳市民吹、拉、弹、唱,剃头逗鸟,才能够得到市民的欢迎。相比之下,“个人记忆”脱去宏大背景的梏拲,真切而生动。同时,这些记忆本身就来自人们的现实生活,深深地根植于当下的日常场所,能够更好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标准营造在大栅栏的“胡同微更新”项目,是针对一个曾经居住了12户人家的大杂院的改造工程。像现在很多的北京四合院一样,原有的几户人家在院子中加建了属于自己的小厨房,形成了复杂有趣的邻里关系。项目保存了加建的所有房间,构筑了一个孩子们分享阅读的读书空间,一个树下的公共活动场,使原有的大杂院记忆与当下生活结合起来[3]。

在我们的课程中,要求学生设计的“记忆盒子”面向现在和未来,以一种积极的面貌,满足当下的生活功能。同时,具有生长属性,存放未来使用者所拥有的记忆。

3.后记

笔者第一次接触有关“记忆”的相关命题是在2014年末,此前,有关遗址保护的著述已成老生常谈,但是经历城墙的调研之后,常困惑于学术理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落差。尤其是目睹民间戏班,利用城墙门洞的回音效果,在城门里搭建临时戏台表演的场景之后,一种立于当下的反思逐渐显露轮廓。有关遗址与当代日常生活关联的思索若能给中国记忆研究与实践以启发,实乃笔者行文之初衷。

参考文献

[1]钱力成、张翮翾.社会记忆研究:西方脉络、中国图景与方法实践[J]社会学研究,2015,6

[2]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M].北京大学出版社

[3]标准营造.共生与更新标准营造“微杂院”[J]世界建筑,2016,6

打开记忆的盒子 篇2

看完了《非常完美》,我对片中的章子怡和何润东的爱情故事没太大的感觉,反而更加喜欢里面插播的一个漫画小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章子怡: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小男孩,头上长了一个盒子。

何润东:然后呢?

章子怡:那是一个叫记忆的盒子,应该是这个样子的,透明的,小男孩走路的样子特别可爱,盒子里装满了记忆的纸条。在梦里,我还看见了小男孩的世界。那里有一片金色的麦田,麦穗随风摆动着,真希望可以像他一样永远留在那。小男孩每一天都会把他自己的想法写在纸条上,然后一张一张的放到盒子里。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清理一下,丢掉那些灰色的记忆,只留下那些快乐的。可是有一天,不幸发生了,盒子破了,所有的纸条都被风吹走了。后来他四处寻找那些失去的记忆,可惜他什么也找不到了,

何润东:然后呢?

章子怡:盒子空了,我就醒了。

何润东:有一天,天特别蓝,天空还飘着淡淡的云,还有小鸟在天空飞着,唧唧喳喳的唱着歌。他遇见了一个小女孩,很漂亮的小女孩,穿着花裙子。她还会拉小提琴呢,后来他们就相爱了,再也没有分开过。一切都重新开始了。

很简单的故事,很完美的结局,这可能是现代都市里的男女所渴望的东西吧,我们都需要一个记忆的盒子和一把能够打开记忆盒子的钥匙。可事实是我们拥有记忆的盒子,却没有能够打开记忆盒子的钥匙。

我们发生过的点点滴滴都像一页一页的小纸条一样保存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不仅记录下了让我们快乐的事情,还记录下了不开心的事情。慢慢地,我们头顶的盒子越来越沉重,有些小纸条被溢了出来,我们努力去抓住记录开心事件的小纸条,但是有些美好的回忆却悄悄从缝隙中溜出去了,有些难过的.回忆却沉在盒子的底部,怎么都溢不出去。

打开梦想的盒子 篇3

他首先把电缆洗干净、弄直,随即裁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然后将这些金属块精心地加以修饰,作为纪念品出售。由于电缆来自深深的大西洋底,人们认为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于是争相购买,他轻而易举地发了一笔财。

查尔斯并没有因此而停步,他用卖电缆纪念品赚的这笔钱买下欧仁皇后的一枚钻石。这枚钻石是稀世奇珍,光彩夺目。钻石到手后,他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珍藏起来,或者高价转手,而是筹备了一个首饰展示会。那些梦想一睹皇后钻石风采的人從各地蜂拥而来,使得展示会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此次盛会,仅门票收入就十分可观。

打开的潘多拉盒子 篇4

18岁以前我和别的女孩没什么不同,18岁时一次悲伤事件将我推向人生低谷,我曾天真地以为事件之后我会重回原来的生活轨道,可是人生从此像倒了一张的多米诺骨牌一发不可收,打开的潘多拉盒子再也无法关上。12年了,我的人生走入了一条没有出口的胡同。

18岁我中专毕业后进了一家木器公司。此公司老板姓史,是从我们老家走出去的老乡,据说他从一个打工仔发展到今天拥有一个非常有规模的企业,在我们老家是作为典范被颂扬的。

父亲带着我到他的办公室第一次见他时,我惊异地发现,原以为被人近乎神话了的他是一个老气横秋、大腹便便的中年人,可面前的他才30多岁,身材高大,非常精神。父亲让我称他为史叔——一来是尊重,二来是为了区分我同外面的女工不同,我们是“沾亲带故的”。但他并未因此给我优待,他说所有进公司的人员都要从底层做起,在木板车间做满半年到一年才考虑转到别的部门。可能看我比较瘦弱,他温和地说:“木板车间比较辛苦,你一定要坚持住。”

车间每天三班倒,的确很辛苦,每次回到宿舍我就一头扎在床上昏睡过去。身体虽累,内心却很充实。我相信只要我好好做,我会一级级往上升,我期待将来自己能做到业务主管,到全国各地跑业务。生活似乎对18岁的我展开了笑脸,但,我万没想到,等待我的却是一场近乎灭顶之灾的磨难。

3个月后的一天夜里,一个男人撬开我的门,醉醺醺地闯进来,还没等我从睡梦中完全清醒,他沉重的身体已扑到了我身上,我惊恐地大叫,他挥起拳头狠命地打我的头,不知在黑暗里撕扯了多久,那种绝望和恐惧的感觉至今仍让我不寒而栗。混乱和剧痛中,有人破门而入,把施暴者从我身上强行拉起。雪白的灯光下,我衣不遮体,床单上是星星点点的血迹:一个事实已无法改变,我被强暴了!

当时史叔正在上海出差,有人就给他打电话。他在电话里一遍遍问我,要不要报案,我只是哭,说不出一句话,最后他说,“我马上回来,你一定要报案。你放心,只要我在,什么都不怕。”施暴者的父亲在公司投了很多股份,他希望史叔能劝说我撤销申诉,他会补偿我很多钱:或者让他儿子和我谈恋爱。史叔断然拒绝。这件事的结果是,我们把他的儿子送进了监狱,他从公司抽走了全部资金,给史叔的经营带来极大的困难。

但,事情并未因此而结束。

2

为了换个环境,史叔把我调到了另外的车间,环境的改变并没有缓解我沉郁而彷徨的心情,被人强暴的经历像一座大山每天压在我的头上,而且施暴者的家人不停地放风,说我自恃人长得漂亮,是我勾引了他们的儿子而非被强暴,一时间满城风雨。我本是受害者,但周围的目光和非议却让我不知该如何去面对。我变得敏感、多疑,越来越孤僻。

那天中午吃完饭回到车间,我看到两个女工正窃窃私语,一看到我马上就分开了,我的心像针扎一样,我知道她们又在议论我了。想到也许一辈子都不能摆脱这种耻辱,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坏。我打开了车床,就在一瞬间,我的左手已随着木板一起卷进了齿轮。我发出撕心裂肺般的尖叫,等到被人救下来,我的大拇指已被搅得粉碎,整个左手的骨头和筋全暴露在外面。

那一瞬间,我以为我已经死了。

手术后我在医院里住了28天。只要史叔在城里,他每天都到医院来看我。有一天晚上,病房里只剩下我和他。我说:“对不起!给你添了这么多麻烦。”他的两只手紧握在一起。很不安地说:“傻丫头,你怎么这么说?是我对不起你——我应该给你换个工作,是我的疏忽,我没有照顾好你。”

我的眼泪突然滂沱一样流下来,哭得不可抑制。我说,我很害怕,为什么命运对我这样残酷,我被伤害了;我的手残疾了;我不知还有什么事等着我。我曾经做过很多美好的梦,现在永远都不能实现了。

他轻轻地拍着我的肩,我感受到了从他身上传递过来的真心关怀和安慰,不由自主地,我把头埋进他温暖的怀中,放声大哭。此后3年我又动了4次手术,正了骨头又植皮,取钢针、再植皮,史叔不仅陪着我到上海的医院去治疗,还为我花了近10万块钱的治疗费。

对他,我渐渐有了一种依赖,只要他在身边,我就无比心安,他出差,我会掰着手指计算他回来的日子。这个长我十几岁的男人,他对我的这种不计回报的付出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深深爱上了他。可是,这种爱让我惶恐不安。我知道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妻子贤惠善良,在我出事的时候,她曾陪着我一起落泪;而史叔对我更多是出于一个老板或一个长辈的关怀,更或者是一个正直善良的男人对弱者的同情。我对他的爱和感激似海深,但,我一直沉默。我把所有的心声都写在了日记里。

3

面对深爱的人无动于衷是多么难,为了逃避,我最终选择了离开。那天是他的生日,我知道他对这种事情向来不在意,家人不会为他准备。我在酒店定了房间,打电话让他过来。看到蛋糕他很意外,也很高兴:“从来没有这么隆重过过生日,难得你这么用心。”

在说了很多祝福和感激的话后,我凄然地说:“我要走了。”

他握着酒杯,看着我,说:“小丫头有了更好的发展了?”

这些年有时他叫我的名字,有时叫“小丫头”或“丫头”,想到从此再也听不到他叫我的声音,我心里万分不舍,禁不住淚盈于睫。多少话在心里涌动却一个字都不能说。分手时,借着酒力,我把头搭在他肩上,我在心里说,只要他回抱我一下,我就留下。可是他一动不动。我从包里掏出日记本,急促而羞涩地说“小丫头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秘密。所有的话都在这个本子上。”

他没有翻日记,只静静地说:“不管到哪里,都要好好保重自己;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来找我。”

如果说当年被强暴是身体的痛,而如今,内心的痛苦远大于当年的痛。想到三年来发生在我身上的变故,想到将来也许还会有不可知的命运等待我,从此不再有这个如父如兄的男人的庇护,而我这一走就和他再无关系,我百感交集,不停地哭泣。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努力遏制住我对他的思念,生怕我一时后悔又回到他的公司。

4

我去了广东,又辗转到了苏州。虽然离开了史叔,但他从未走出我的心,不论是现实和梦里,他的身影都与我时时相伴,给我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我常常猜想他看过我的日记后的反应,但我信守承诺,几年来一直没有同他联系。

在苏州,我认识了一个同龄的小伙子赵雷。也许见多了活泼外向的女孩,我的沉静很让他着迷。他带我见过苏州乡下的家人后,我们决定订婚。在外地安家一直是我希望的事,在家乡,我的经历尽人皆知,结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在一个与过去完全没有联系的地方,我希望我能获得平静、安宁的生活,也希望能把对史叔那份深沉的爱永藏心底不被打扰。

我一直以为赵雷很爱我,也很单纯,

我万没有想到在订婚前夕,他居然和旧日女友走到了一起,甚至发展到私奔。他母亲一时心急住进了医院。我冷静地问自己,还要不要挽回这段关系。我不爱他——除了史叔,我不会再对任何男人投入真正的爱。但我需要赵雷给我一份安定的生活。打定主意,我衣不解带留在医院照顾他的母亲,老人家感激涕零,说这辈子只认我这个儿媳。

或者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或者是在我的沉稳和那个女孩的急躁中做了权衡,赵雷最终以“一时情迷做错事,如今幡然醒悟”为由又回到了我的身边。

我们在苏州郊区付了首付买下房子,我在一家公司做会计,赵雷在另一家电子工厂工作。24岁,我和他结了婚;25岁我生下儿子。为了生计、为了孩子,我们每天像蝼蚁一样奔波。赵雷是那种最安于现状的男人,不论是工作还是感情,他都不肯用心经营,有时间就到外面找工友打牌或者喝酒吹牛。为了不和他争吵,时间久了,我几乎练就了可以把他当空气的心态,能对他的种种劣迹视而不见——其实我内心最明白,对他,没有爱没有期待,也就不会有恨,如此,几年相处倒也风平浪静。

有时在匆忙的脚步中我会在苏州河畔驻足片刻,想着那些近似前世今生的梦,无限怅惘。

5

孩子两岁时,我带他回家过年。我留赵雷在苏州陪公婆,表面上是我的善解人意,其实我有私心,唯恐家里人多嘴杂说出不好听的话。除了结婚那次,这是我离开家乡第二次回来。父母见了我很欢喜,争着告诉我家乡的变化,那个名字一次次被提起,我的心如热浪般在翻滚。大年初一,有人来拜年,听到父亲惊喜万分的声音:“天哪!你怎么来了!”接着听到一个男人的笑声,我手里端着的碗掉在了地上。

6年了,他的名字,他的样貌,他的一切,都从未离开过我的心,如今乍然相见,却恍如隔世。见到我,他也有些失措:“你回来了?”而我分明看到,他眼里有欣喜和激动。他43岁了,相貌苍老了一些,但笑容和声音依旧那么真切。屋子里很多人,都为他这样一个“有钱人”的光临激动不已。他说回家过年,给老乡亲们拜年。他看着我说:“你有好几年没回来了吧?真巧,今年就遇上了。”父母搓着手说着恭维和感激的话,他温和地笑着。走时,他让家里人留步,说:“让小芸送我吧。我顺便带她回公司看看。”我默默跟出门,他笑着说:“你也不穿件衣服?”我才发现自己穿着毛衣就出门了,天寒地冻居然没有一丝冷意。接过母亲递过来的外套,我和他并肩出了大门。

上了他的车,他说:“我看看你的手。”我把左手伸给他,他仔细看看,又用手捏了捏,我的心里突然一阵悸动。他说手恢复得很好,又看着我笑着说“你过得也不错?样子变了很多——以前是个小丫头,现在长大了。”泪水迷住了我的眼睛,6年了,他看过我的日记知晓我的心声,却从未找过我。我心底里突然有了怨气,泪水顺着脸颊滑下来。他看看我,拍拍我的肩,发动了汽车。我不知他要带我去哪里,在那一刻,天涯海角我都会跟他去。身后的父母、儿子以及6年的岁月都不见了,只有这个男人和我,我希望这一刻能成为永恒。

6

这次意外相见像洪水冲开了闸门,我多年的刻意隐忍和回避都瞬间崩溃,也让我无比欣喜地知道,原来他心里也有我。

在随他看过公司车间、厂房回到他的办公室,门在身后关上的一霎间,我扑进他的怀里,我感受到了他全身心的悸动。他没有拒绝我,他吻了我。那种心醉和怦然心动,是我愿意用世间一切包括我的生命来换取的。他哑着嗓子,喃喃低语,叫着我的名字。他不停地说“傻丫头!你真傻!”可是,他分明是爱我的,不再当我是他的晚辈、员工,不再当我是那个青涩的小女孩,现在,倒在他怀里、被他紧紧拥抱着的,就是一个女人,一个爱了他很多年的女人。

我甚至开始感激我生命里的那些厄运——是为了让我遇见他,是为了成全我的爱,才让我遭受那些磨难的吧。他说他年岁渐长,以为自己早已心如止水,没想到自己的爱也会这样强烈,这样没有理智。我说“我18岁时,你33岁,我们近在咫尺,却离得很远;如今,我28岁,你43岁,我终于可以当面对你说出我的爱了。你放心,除了爱你和被你爱,我什么都不要求你做。我不会让你的生活有任何改变——你没有对我藏匿你的心,我已经万分感激了。”

春节后我回到苏州,生活似乎又回到原有的轨道,但,一切都不同了。多年的爱有了应答,我的生命里有了最强烈的牵挂,我有生以来从没有那么的热爱过生活。我看所有的事物都那么美好,连赵雷的种种不堪都能心平气和地忍受。史叔——我还如此称谓他,是源自一种习惯,但心底对他是最炙热的男女之爱。他每过十天半月会开车来苏州,我会早早安排好一切去奔赴与他的约会。我们爱得不顾一切、义无反顾,每一次的相聚都让我们彼此陷得更深、更无力自拔。他常常发出战栗的声音,他说,他从未想到瘦弱的我会有这样强烈的情感,而他会为了一份男女之情弃其他于不顾。我能听出他的无奈与愧疚,他从未负过他人,但与我的感情已让他背叛了他的妻,他为此深深不安。

可是,我不能放了他,我怎么能把我这么多年的期盼与渴望再还给命运?不!我绝对做不到!

7

两年来,我的爱越来越强烈,我希望能经常见到他,能时时刻刻与他在一起。我变得霸道、任性和固执。如果哪一次他临时有事不能来赴约,我多日的期盼瞬间落空,想到又要等不知多久,我的心绪一下子变得特别恶劣,我不能马上见到他就无法度过当日。我给他打电话,发短信,我说你不来我就不吃饭不睡觉,一直在宾馆等你;我的家、我的孩子我都可以不管,只坐在这里等你。

很多次,为了安抚我,他放下公事,开很长时间的车连夜赶来,我们只在一起待一两个小时他就往回赶。我很心疼他,但我若见不到他,我又怎么活?

有一天我突然对赵雷说:“我们回山东吧。”

赵雷很诧异:“好好的为什么去山东?”

我冷然说:“不为什么,就是想回去。”

可是,房子,工作,包括赵雷父母那边,还有,那个埋在心底的耻辱,都在一遍遍提醒我,怎么可以轻易回去呢?一天夜里我摇醒赵雷:“我们离婚吧。我只带走孩子。”他愤然推开我:“我看你是疯了!你走火入魔了!”

有时我会恢复清醒理智,告诫自己在这样执迷会把我和史叔推进万劫不复的深渊,但有时我又想,我受过那么多的磨难,我只想要一份真正的爱,难道这也有错吗?我是一个可怜的女人,我的要求并不高,我甚至巴不得事情败露,他能从此完完整整属于我一个人。

8

一月份,山东下了一场大雪。我焦躁不安每时每刻看天气,看路况,可是我还是等到了我最怕听到的电话,他说高速公路封路了——我打断他的话,问,然后呢?他迟疑了一下,又说,读大学的女儿放假回来,他们一家人出去吃饭,他妻子和女儿食物中毒都在医院挂吊瓶,他实在离不开。

我啪的一声扣上电话,全身都在发抖。一股怨气在我身体里乱窜,我被强暴的经历,我的左手受伤时的惨痛,这些永不能被磨灭的记忆,又一点一点清晰地浮现在我的心头,我觉得快要爆炸了。我拨通他的电话,一字一句地说,“你这次不来,就再也见不到我了!”电话那端传来他疲惫的声音:“对不起!我真的不能!”

他不爱我了!

他烦我了!

他厌恶我了!

我几乎要窒息了!我摔了手机,像一只受伤的兔子在屋里乱窜。我放声大哭,叹命运对我的不公和残酷。在宾馆等了一夜,他果真没来!到了下午,一个念头灵光一闪:他不来,我可以去找他!我为自己的想法兴奋不已,马上打电话给火车站和汽车站,临近春节,车票早就卖光,而我又觉得它们都不够快,到出租车公司定了一輛车,马上就出发了。

大概是晚上9点,也不知到了什么路段,我只一味催司机赶路,他却说:“没听新闻吗?今天凌晨好几辆车撞在一起,死了好几个——就在前面路段。这种天气,宁慢勿快啊!”

我正要怪他危言耸听,手机响了,我以为是赵雷,却是来自山东的电话。

“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中国地方债 篇5

五年前,中国和其他健康的经济体一样,背负一定的债务,但并不是太多。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债务抑制开始失控,两千万人一夜间丢了工作,政府出台了由银行作为贷款支撑的大型经济刺激计划,债务仿佛变得不可控制了……

通过一个“交换”,地方政府征收土地给它们拥有的企业,企业再将土地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最后,将土地卖给房地产开发商,这是一个简单的融资方式。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正是融资问题。地方政府便是金融创新的主体。

地方政府金融创新主要有两点:一是打包,把各种东西放在一起打包,如果单笔借钱,银行可能不借的,但是打包的话,银行可能就借。二是重复抵押,政府用土地建立项目再抵押,这样的话可以缓解信贷约束,最大化地利用银行的杠杆率。这就是中国现行经济发展模式,反映了权力强势、蓝图钦定、资金唱戏、民资配角的残酷现实,在政治经济体制没有根本变革的当下,很难有改观。这样的中国经济就像一幅国画,远看很漂亮,近看,就说不清楚了。

而“透明度”则是这场“冒险游戏”中的一把双刃剑,它在金融市场尚且不完善的时候促进了交易,同样也积累了系统性的风险。财政要公开透明,应该允许地方政府公开发行少量债券,把隐性债务显性化,这样便于监督管理。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自行偿还,实际上是打开了地方政府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有利于地方政府平衡资产和负债,但前提是地方债务要透明,旧的发债机制要彻底清理规范,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高考英语作文写作技巧下一篇:组织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