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形式论文

2024-06-26

教学管理形式论文(共12篇)

教学管理形式论文 篇1

当前教育理论呼吁教学必须“减负增效”,教师应该构建真实、高效的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然而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习惯与思维方式的不足,以及教师缺乏对学生真正的了解或课堂设计不够充分等原因,很多课堂教学环节流于形式,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摒弃形式,注重实效是保证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举措.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了如何克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一、深入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学生实际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学情,依据学情构建课堂授课程序,科学有效地把握课堂,使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形式主义”出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必须清晰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知识积累、认知结构等基本学情. 此外,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思想状况、学习状态、兴趣爱好等也是教师必须了解的重要内容. 初中学生刚由小学升入中学,其学习方式仍停留在识记、模仿阶段,抽象思维、自主探索等能力还显不足, 数学的应用能力仅是刚刚起步.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更加习惯于“被动”学习,他们更愿意在教师的整体把控下完成学习,其对学习的理解为“学习即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对此, 教师必须能够准确把握学生实际,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习惯,又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阶段特征, 决不能停留在自我的意愿中“自说自话 ”,过高或过低地估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而使某些课堂环节流于形式.

比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公开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先进性及调节课堂氛围通常会选择设计“小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 小组讨论既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体现,又是较好的合作学习方式,运用得当确实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格调, 促使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然而小组讨论是一个组织“精密”的教学过程,这一过程既需要教师精细的预案,即何时讨论、讨论什么、小组规模、小组分工、如何反馈、可能生成等一系列问题,更需要教师清楚学生的已有学情水平,特别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包括学生有无 “讨论” 的经历和经验等. 如果罔顾学生实际水平与能力,“小组讨论”大多时候会沦为学生众目睽睽之下不得不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学生只会草率应付,甚至会出现“冷场”现象,“讨论”最终可能事与愿违,流于形式.

二、精心设计教学,避免无效教学环节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成功课堂的起点,更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大纲、分析教材,依据学生基本学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考虑每一个教学环节,预防教学流于形式. 首先,教学设计必须全面覆盖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堂、课后的每一个细节,避免因疏忽导致课堂脱节的现象. 其次,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可行性,并考虑某些教学设计实施时可能会产生的“意外”生成,提前做好预案设计,防止学生探究偏离教学而使得后续设计流于形式. 再次,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及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的语言, 确保每一个提问都是对组织教学有帮助的、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的有价值的教学言语. 教师的提问和表述必须做到精练、规范,避免重复或空话、套话,更要杜绝不恰当或不准确的语句. 最后,教师必须认真审核每一个设计环节,切记不要片面追求某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或手段而添加无关或无效的环节,无效的形式主义即是最大的教学浪费.

比如对初中数学“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如何让学生直观理解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师可以设计利用实物展示、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等不同形式,甚至还可以借助微视频演示. 这些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并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依据教学需要选择一种辅助手段, 而不是将这些方式一一实施. 学生在初次直观感受数学定义后一般都会出现认知疲劳与思维惰性,过多的重复设计只能使教学流于形式,非但不能起到巩固认知的作用,反而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耐心指导学法,细化自主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引导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初中数学教学推荐“先学后教”“做中学、学中做”,这些举措都需要学生具备必要的学习能力, 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因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然而初中学生心智发展水平仍不成熟, 缺乏合理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对于复杂的学习任务更是无从下手, 很多自主学习往往是“囫囵吞枣 ”,形式大于实效.

比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布置预习任务时,教师应该明确预习什么内容(教材第几页、哪道例题、哪道练习等),用什么方法预习(阅读、识记、模仿、整理等),预习到什么层次,如何反馈预习成果, 等等. 将笼统的学习环节细化成逐个单一的任务,并指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完成学习过程,让每一个预设的教学环节都能真正发挥效果,避免“只设计不指导、只布置不反馈”的形式主义.

总之,义务教育注重“减负增效”是当前学校教学追求的目标,传统的“多讲、多练、多考”的教学方式也不适合当代教育.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合理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杜绝任何教学环节“流于形式”,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教学管理形式论文 篇2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其中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制

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二)班级授课制

1.概念及其发展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选择题】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C】年。

A.1856

B.1860

C.1862

D.1866

【选择题】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B】。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凯洛夫

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班、课、时。

3.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第四,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局限性

第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4.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1)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2)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

【选择题】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A】。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5.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选择题】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B】。

A.分组教学

B.复式教学

C.个别教学

D.特朗普制

【选择题】下列关于复式教学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复式教学可以在同一年级内进行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

C.复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解析】复式教学是两个以上年级内进行的,与学生多少无关,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多少,而且复式教学情景下,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只有C是正确的。

(三)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按学生能力或学生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辨析题】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答案】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分组教学比班级上课更适应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便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竞争与合作中,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但是,分组教学较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要求相矛盾;分组后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使快班学生产生骄傲,慢班、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创立的。

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的。

(五)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选择题】【D】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

A.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

“轻体育”教学形式初探 篇3

关键词:社会调查 轻体育 终身体育 教学形式

当今世界,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然而,人们在享受前所未有的现代文明的同时,身体活动减少,生活节奏加快,建立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追求身心健康,已成为人们极为重要的需求。在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体育的强身健体,改善和提高人体生理机能的重要作用。但是经调查中等城市中专学历以上的人群9%的人苦于不会体育项目,41%没有合适的时间,37%参加跑步散步不定期出去远行这些项目,13%的人群参加篮球、羽毛球、太极、健美操等项目。有些在学校开展的项目如田径的投掷,跳还有排球等一些项目是极少有人参加的。从调查的体育锻炼人群参与比例以及参加项目情况分析我们的学校体育的终身体育的实现是很失败的。也是有更多的空间需要努力。那么我们分析社会大众体育健身的项目大都是“轻体育”项目,我们可以在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更接近生活开展体育课,以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一、“轻体育”的内涵

“轻体育”属大众体育的范畴,亦称“轻松体育”或“快活体育”,是不受任何时间、地点和形式限制的完全意义上的健身运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运动医学研究中心的专家们指出,与以往的健身观点大相径庭的是,有益健康长寿的健身运动是那些运动灵活、不拘形式、强度较小、耗能较低、轻松愉快的“轻体育”。“轻体育”的兴起标志着大众体育不断适应人们的需求,锻炼者往往不拘形式,不求直接胜负,而是追求一种高雅和谐、轻松愉快的自我境界,从而达到既健身强心,又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目的,使体育健身更为科学化、多元化、个性化。

二、“轻体育”的特点

“轻体育”之所以能成为当今健身活动的一种新时尚,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1)运动不拘形式、种类繁多

从事“轻体育”可以不拘形式,颇具灵活性。既可以集体活动,又可以单独活动;既可以在野外或家中静悄悄地活动,又可以在美妙音乐的旋律中进行单独或群体性活动。运动种类繁多,如蹬山、游泳、散步、快走、慢跑、跳绳、爬楼梯;打保龄球、网球、羽毛球、蓝球、排球;练太极拳、太极剑、木兰扇、气功;还有扭秧歌、跳交际舞、做大众健美健身操、广播操和保健操等等。一切均可以随你所愿,选你所爱,使得运动健身更具灵活性。

(2)运动场地要求低,随处都是健身运动场

从事“轻体育”对场地要求低,无论空间大小,地点在何处,屋内、阳台或台阶,路边、树下或房屋空地;还有山上、河边或田野,花园、公园或操场等,无处不是健身运动场,为人们的健身运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运动健身场地,使得健身活动更具便利性。

(3)运动时间松,随时可练

“高效率、快节奏”是现代人生活和工作的一大特点,所以付出过多的时间从事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的一种负担。有些运动项目,不特意安排整段时间是无法进行的,人们想锻炼,苦于没时间。“轻体育”在时间上极为宽松、随意。

(4)运动轻松愉悦,体能消耗低

“轻体育”的又一特点是运动轻松愉悦,负荷轻,不追求大运动量,体能消耗低,对健身者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均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使锻炼者心情愉快,力所能及。人们可在几乎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下从事“轻松体育活动”。尤其在运动锻炼过程中,锻炼者可以不必羞于运动技术上的无知;可以不必为动作的笨拙而害羞,不必为运动的胜负而担心。使锻炼者忘却烦恼,摒除一切不利健康的情绪影响,使活动过程不仅是健身的过程,而且是净化心灵的过程,悦情悦性的过程,是消除精神紧张的过程。

三、“轻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增进健康和健身的作用,愉悦身心的作用

“轻体育”以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形式,生动活泼的内容,自己喜爱的方式活动,从而获得身心的解放,恢复精神,改善情绪,增进健康。“轻体育”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世界健身新时尚,其主要原因是它的健身功能。

(2)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实践表明,运动强度过大的剧烈运动,耗氧量骤增,使体内产生颇多的氧自由基,该物质直接地侵害细胞的功能,造成组织细胞的衰老。而适宜的低能轻快运动可有效延缓随年龄增大而带来的生理机能衰退,尤其对防止机体出现早衰、延年益寿颇有裨益。

(3)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

“轻体育”是生命体存在样态的回归自然,使人亲近大自然,通过自然力(阳光、空气、水等)的作用,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达到治病康复的目的。

(4)增加体育人口

“轻体育”使人们在从事锻炼后能直接感受到舒适愉快的心情。尽管对于新参加锻炼的人来说,健康因素是最重要的目的,但愉快感是长期参力锻炼的主要原因,而对那些中途退出运动锻炼的人来说,缺少愉快感和兴趣则是其重要的原因。

(5)体育教学“轻体育”的内容和形式要与生活接轨,灵活多变,养成习惯

①开展项目多样化。大学内可以不拘一格开展多样化项目,不因为如散步、快走、慢跑、跳绳、爬楼梯太过于单调简单,扭秧歌、木兰扇等太老年化而拒之门外。因为大学体育在服务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还有终身体育的任务,所以在项目上要考虑长远一些。一味的追求时尚不结合实际,出了校门就会成体育活动的结束。②教学形式要灵活多变,形式大众化,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运动的思维。有了思想才能在日后生活中更主动的指导体育活动。采取更多的小组式,以较少人数为主,模拟生活场景式,形式趣味化,比如篮球学技术学规则,不一定要为打一场正规的比赛为目的,可以开展投篮游戏,运球比赛等,或者把足球、手球、篮球等项目规则趣味化,场地趣味化等。老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运动快乐创造思维,能够使学生把体育内容与形式向生活化变更。③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团体,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组织,使学生真正的把体育内容贯穿在生活中,可以设置体育考核标准,真正指导学生把体育的内容以及形式融到生活里,并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总之,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养成习惯。大学体育实现终身体育目标“轻体育”将缺之不可,肩负重担。

参考文献:

[1] 鲍恩荣主编大众体育指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5

[2] 邹雪云 试论休闲娱乐活动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殷晓旺 试论全民健身的心理效应 体育科学 1997;18(3):62-64

高效教学要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篇4

教学组织形式有着自己的发展变化轨迹。从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时间顺序看, 它大致经历了个别教授、集体教授、班级授课三个阶段。班级授课制实行以来, 虽历经改革, 但它仍是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采用最多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是教育进步和发展的表现。从不同角度看,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很多的, 如, 规模性、系统性、主导性、渐进性、统一性、集体性、全面性等。

然而, 班级授课制也有明显的缺点。一是课上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够;二是课堂结构相对固定, 缺少应有的灵活性;三是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容易形成“一言堂”, 民主气氛欠缺, 不利于培养创新能力;五是以“课”为单位组织教学, 知识的整体性容易受到破坏;六是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不易做到“因材施教”。鉴于以上缺点, 班级授课制自产生以来受到了人们的批评。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缺点和不足, 人们进行了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实践, 甚至有的彻底否定了班级授课制。如欧美国家的“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开放教学、“协作教学”、慕课等, 还有我国及其他一些国家远距离教学、能力分组 (包括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 、不分级制、选科制、活动课时制等教学组织形式。

我们认为, 教学组织形式需要改革和优化, 但应考虑如下三种情况。

第一, 考虑学情。考虑学情是指应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地讲, 学情至少应包括学习内容、学生的知能差异、学生的主体意识等。当学习内容相对容易、学生的知能差异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尚薄弱时, 可以采取全班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没有必要进行能力分组、个别教学等形式的教学;但当学习内容难度相对较大、学生的知能差异较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时应该改变教学组织形式, 搞好因材施教, 促进个性发展。

第二, 考虑教情。考虑教情是指应从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地讲, 教情至少应包括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对学情的了解程度等, 当教学内容比较容易、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教师对学情不甚了解 (如教师无经验、新接课等) 时, 应以全班授课为宜。但当教学内容比较难、教师的教学水平较高、教师对学情了如指掌时, 则宜采取全班授课、分组教学、个别自学辅导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学。

第三, 考虑校情。考虑校情是指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组织形式有关的校情包括学校类型、师资结构、设备状况、研究水平等。一个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学校 (非应用型学校) , 若办学条件较差, 年轻教师居多, 教师教学经验缺乏, 教学研究水平不高, 那么, 分组教学、个别教学就很困难, 只能选择全班授课这种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篇5

一、识记:

个别教学:是指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传授与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教学:也称为‚多级制‛或‚不分级制‛,它是一种将学生按智力水平或学习成绩分成不同的班和组,通过定期测验决定学生升级(组)或降级(组)的教学形式。

道尔顿制:是针对班级授课制的不足,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设计教学法:是指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社会的和道德因素,主张取消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是一种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教学组织形式。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教师在同一教室、同一课时内用不同的教材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的教学,它通常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

二、解释: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制度和程序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生一定的变革,它是教学活动呈现的载体。

班级授课制:简称‚班级教学‛,它是指将按学生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人数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使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而确定,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为教育的普及作出了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不能完全满足人的整体与个性发展,各个国家正在试图尝试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分析判断:

1.今后的教学组织形式应是融合了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优点的综合性的教学组织形式。此说法正确。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各国之间呈现出交流与合作的趋势,关注教育的广泛性与个性化。教学组织作为教学活动的承载反映着社会的潮流,承担着对人的教育责任,这是国家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要求我们必须采用融合了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优点的综合性的教学组织形式。2.由于班级授课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将来会被个别化教学所取代。

此说法错误。个别教学要求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的投入,同时对老师的专业化要求也相应的增加了,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性,是学生难以适应多元的人际关系,所以我认为不是取代,而是融合了各自优点的教学组织形式。

四、简答

1.学校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类型?

从纵向来说:古代是个别教学制;近代是集体学习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近来教学组织形式又有多种形式,它们分别是:班级授课制,贝尔—兰卡斯特制。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出现了向个别教学回归的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它们是: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设计教学法,分组教学,特朗普制。综合看来,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将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会更适宜于人的发展,同时也承担着对社会的责任。2.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哪些教学组织形式?各有何特点?

在古代主要为个别教学制,优点在于老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状况;缺点:效率低、规模小、速度慢,学生间难以相互观摩,共同成长。

近代史以集体学习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先后出现了: 班级授课制:优点在于高效、经济、规范,有利于学生在集体中相互切磋与启发;缺点在于统一的进度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活动多有教师做主,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着统一的规范,对学生的自尊心有所伤害。

贝尔—兰卡斯特制:优点在于可以极大的增加学生的数额,可以解决老师奇缺的问题;缺点造成教育质量的下降。而后出现了向个别教学回归的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它们分别是: 道尔顿制:优点在于对改变班级授课制整齐划一的缺陷,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对改变机械、被动的学和呆板、划一的教有积极作用;缺点是过于强调个别差异,对教师要求过高,在实施时容易导致放任自流,并且它要求有较好的教学设施和条件,这是一般学校难以具备的。文纳特卡制:优点在于注重儿童的个性和自由,也强调儿童的团体意识和社会化过程;既改造传统班级教学的标准化而注重教学程式的个别化,又一定的建设性;缺点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差,缺少教师的直接讲授,影响了学生对学科的深入学习以及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的获得,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设计教学法:注重在教学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社会和道德的因素;教学内容上主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系,取消分科教学、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提出了明确的教学步骤。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加强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联系。缺点在打破了学科逻辑体系,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对知识概念缺少整体的认识与把握。分组教学:满足了对社会服务的职能;缺点在于容易导致对学困生的歧视,又会助长成绩优异儿童的骄傲习气,被认为不民主。

特朗普制: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化一的上课时间。优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研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多种渠道的信息。缺点对老师的专业要求较高,学生的主体性有一定的局限性。

五、论述题

班级授课制下,怎么更好地照顾到个别差异? 首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包括他的个性气质,家庭背景以及生长的环境,同时要获悉他以往的学习经验,以及课堂表现;尊重每一个学生,还需了解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充分把握学生的共性与个体差异。

紧接着老师可以组织一定数量的测试,将学生按成绩分阶段,每阶段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在学习上相互照顾;老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挑选不同的书,同时拥有一本共有的较为基础的教材,这本教材老师统一讲,全班同学集合到一块。不懂得可以问基础好的学生,这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相互探讨,对于共同不懂的在想老师求助。申明一下这个分组不是固定的,老师的上课时间也较为灵活。然后老师应充分掌握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对于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空间也应转换,对于动手能力较强且需要现场体验的,老师应积极创设某种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尝试着处理问题,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与说明。最后,老师应注意活动的重要性,以及班级文化的建设。照顾每一个孩子,不仅是物质上的,还应包括感情上的。使学生喜欢学习尊重老师,懂得感恩,做一个完整的人。

六、案例分析

某法律教师组织学生去参观女子监狱。为便于管理,他将40学生分成8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活动。在参观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各个小组活动的情况,并对某些学生进行随机指点或帮助。试分析此种活动运用了那些教学组织形式,并简要分析其做法的利弊。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此活动运用了设计教学法和分组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教学法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社会的和道德的因素。此种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和积极性,加强所交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能够拥有较为深刻的感受。但由于个性差异,指向的不同,有可能与目标相距较远。分组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管理与合作的能力,但之前分组的标准尚未说明。老师的教学应该是有指向性的,不能是盲目与随机的,应仔细观学生的表情,等待着学生的提问,从而给予适当的答案,同时也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

如果是我,在去之前我会明确地告诉学生,我们此次活动的目的,并告诉学生我们此次活动的预期。我会根据平时同学的表现与可测量的能力,进行分组。在过程中我会组织一些交流,使学生受到一些情感的启迪,产生共鸣。我会观察每一位学生,抓住教育的契机,使他们很好地成长。

教育原则

以下是苏格拉底与学生尤苏戴莫斯关于正义的一段对话。以这一段对话为基础,分析苏格拉底‚知识产婆术‛的主要体现了哪些教学原则。

所谓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通过阅读苏格拉底与学生尤苏戴莫斯关于正义的一段话,我觉得其主要体现了启发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和师生协同原则。启发性原则贯穿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无论是提问‚虚伪‛‚欺骗‛……还是‚儿子需吃药‛,都蕴含着着这个原则。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按着老师的预设进行,同时也有新的东西的生成。在这个过程中。苏格拉底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 ‚苏格拉底接下去又问道:‘如果一个将领看到他的军队士气消沉,就欺骗他们说,援军就要来了,因此,就制止了士气的消沉,我们应该把这种欺骗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 有序性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如在谈论欺骗做坏事,奴役人等事上,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正义与不正义。揭示了我们认识问题的过程,并指导我们如何看清事物。

师生协同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完全处于师生协同、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苏格拉底在运用产婆术时,循循善诱,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努力地营建,较为全面地告诉学生真理。适当地激励,问题地难度适中,调动学生探索的兴趣,使学生热爱老师,喜欢学习。

行为目标的叙写

班级自主管理的有效形式 篇6

【关键词】主题班会;班会;自主管理

现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娇生惯养,没有独自生活的经历,所以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困难。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困难呢,本文的作者从主题班会入手,寻找适合班级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

一、班级特殊性的分析

本班是一个重新组合的班级,有外教,实行小班教学。所有班级成员是从每个班级按照英语成绩排名,再经过面试,层层选拔出来的学生。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班集体,每个同学都有上进心,成绩优异。但是作为这个班级的班主任,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存在小集体现象。由于同学们是从不同的班级选拔上来的,所以以前在一个班级的同学喜欢聚集在一起,疏远其他同学。而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2.个别同学表现出自卑心理。同学之间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在原先的班级可能是名列前茅,到了这个班级之后却只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对同学的自信心造成了一定的打击。甚至有同学向我提出要转回原先的班级。

二、针对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

1.让班级成员之间能够尽快的熟悉起来,打破最初的不同班级之间的隔阂。这就需要在班级内部搞一些活动,需要班级成员之间的配合。这既能增进同学相互之间的了解,也能提升班级成员的团队意识,使整个班级凝聚在一起。

2.发现每个同学的才华,让其能有施展自己才华、表现自己的机会,恢复自信心。改变同学对班级的印象,这是一个施展才华、增长知识的场所,而不是一个充满压力的地方。

3.培养同学们的自理能力,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给予指导。

三、结合本班特色,开展主题班会

第一次班会主要是打开同学之间的心扉,增进彼此的了解,让每个同学尽快的融入到这个班级体中来。那么第一次主题班会的主题是,回忆摇晃——昨日的微笑。整个活动事先由同学策划,班主任指导,并从班级中选出主持人,由主持人负责整个活动的进展和维持好班级的秩序。组织活动形式是学生参与为主,有唱歌,跳舞,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让每个同学之间相互倾诉自己的一些烦恼。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同学们以自己能够进入这个班级体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并且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合理的安排和规划。活动中有一个互动环节就是说出你的心理话,先是和你身边的同学小声的说出你的烦恼。再由主持人提问,同学们自愿回答,并且针对每个同学的问题,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共同解决问题。

整个班会活动,班主任担任的是一个倾听者和一个观众的角色。从这个主题班会,笔者看到了学生的另一面,一个在平时上课的时候看不到的一面。有的同学平时见到班主任连头都不敢抬起来,这时却能在大家面前献歌;有的同学的组织能力和演讲才能也表现了出来;还有同学文笔很好,能够写诗,还进行了诗朗诵,那么以后参加各种征文和写通讯稿的任务就能都交给她了。

通过这次班会,深入了对学生的了解,同学之间通过互动也建立了友谊,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那么接下来我们又陆续的开展了淑女教育、感恩传递、诚信做人等主题班会,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并且成效显著。

四、主题班会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每名学生都是班集体的一员,所以每名学生都有权参与到班集体的管理中来。班级问题不仅仅是班主任和班干部的事情,而是要调动每名同学的主体意识,发挥每名同学的主人翁责任感。每名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那也应该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因此,班会主题的确定、组织方式、活动形式等都需要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充分发挥其自主创造精神;当然,班主任也需要给予启发和诱导,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五、班会是行使学生权利、进行民主决策的理想的场所

班会是进行民主决策的理想场所。班级成员通过班会充分参与班级管理,并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提出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提高了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开放民主的班会活动可以增强班级成员的自尊心和对班集体的自信心。民主决策增加了班级成员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每名同学会愿意承担班集体所确定的任务和做出的决策。因此,创造性地开展各种主题鲜明的班会,充分发挥民主决策的作用,还可以因地制宜,针对各个阶段的任务和出现的问题,推出应对措施来指导班级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实践证明,为了实现班级的有效管理,除了实行以“勤”带班,以“严”管班,以“细”治班外,班会也是实现班级有效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设各种主题鲜明的班会活动,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主题班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困难,并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向。通过各种主题班会活动还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促进师生间的交流,融洽了师生感情,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总之,主题班会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班级实行自主管理的有效形式。

教学管理形式论文 篇7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生动的学习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英语知识, 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设计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奇心, 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和思考, 促进他们思维的深入发展, 使他们有效掌握所学知识, 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发展

要构建中职英语高效教学,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要考虑中职学生的特点, 了解他们的基础知识, 从他们的已有英语水平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主动学习, 使他们有效掌握英语单词、词汇, 增加知识积累, 促进英语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英语教学, 让学生了解专业英语词语, 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为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促进他们英语综合能力的有效提高, 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高效进行。

三、开展分层教学, 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个体, 他们的英语基础不同, 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同。针对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开展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把他们分成A、B、C三层。A层学生的基础较好, 学习能力较强,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 并给他们布置较难的问题作为指导。在探究学习环节, A层学生能发挥思维的积极作用, 深入分析教材内容,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探究能力。B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知识基础, 但是在自主探究中容易遇到理解不了的问题, 因此, 教师要关注B层学生的学习动态, 针对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 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有效解决遇到的问题, 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C层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 他们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 一些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没什么用, 在课堂学习中故意捣乱, 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针对C层学生, 教师要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引导, 通过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英语基础知识, 在不断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自信心, 促进他们英语能力的提高。通过分层教学, 使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掌握新的英语知识, 提高了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针对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进步和提高合理调整他们所在的层次, 让学生把进入到上一层次学生中作为学习的奋斗目标, 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四、创设对话情境, 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通过对话交流, 让学生能掌握英语思维方式, 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词汇和句型, 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创设对话情境时, 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出发,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对话情境, 让他们在情境中完成英语课文中的对话, 使他们深刻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在完成教材内容的探究后,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重点句型自己创编对话内容。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他们通过大胆想象, 充分运用已有的英语知识设计对话内容, 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又能促进他们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加强英语写作教学, 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写作能让学生掌握英语单词、词汇、句型的用法, 使他们摆脱汉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大大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让他们在主动探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由于中职学生的英语能力偏低,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英语写作时, 可以从写句子开始练习, 掌握英语语法、句子结构、表达方式等知识, 让他们能顺利完成句子的练习。在学生具备了写句子的能力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简单的英语小短文, 让他们通过模仿进行写作, 掌握写作方法和写作步骤, 写出语句通顺的短文。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教师可以把写得好的学生的短文进行展示, 对学生进行激励, 让他们产生写作的欲望,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写作练习中, 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总之,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浓厚的英语学习环境, 让他们在听、说、读、写训练中获得发展和提高, 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乐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探究环节, 发挥思维的创造性, 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兴趣, 设计多种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能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认真阅读教材内容, 并通过对话交流掌握单词和句型的使用语境, 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

优化练习形式提高教学实效 篇8

一、基本练习———“打桩”式练习

顾名思义,这种练习课模式就是要通过练习夯实基础,巩固对知识点地理解,像打桩一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打桩”练习课的常用形式和基本形式是新授后的集中训练,是利用知识的正迁移,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模仿性练习,是例题的再现性练习。此种训练在实际教学时,一般选择教材中自主练习的题目就可以了,其目的在于巩固理论、深化理解、规范解答、强化认知,让学生掌握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同时,“打桩”练习课的基本训练要抓住每一课、每一单元的要害,突出重点,为下一步知识的梳理做好思维、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同时,“打桩”练习也是对学情的一个初步的摸底,对重要的基础性知识的查漏补缺,要切实做到旧知要烂熟,为接下来的练习铺路搭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牢固。

二、对比练习———“照镜子”式练习

“照镜子”练习是针对容易混淆的知识,设计一些对比练习,使学生认识其本质结构,帮助学生从条件上、结构上、解法上进行对比,对比练习一般以题组形式出现。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更大的收获,通过对比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使其思维更加深刻。“照镜子”练习课,除了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现状,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和对教材进行适度的开发与利用之外,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在易混淆的知识点上帮助学生横向建构,加强对比辨析,让学生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逐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在习题的选择上要力求精讲精练,注重取舍,切忌遍地开花。如在练习完“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明确:数的“改写”大小不变,只是单位发生了变化,所以用“=”;而“求近似数”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找这个数的近似数,虽然结果很接近原来的数,但毕竟不是准确数,所以用“≈”。这样的横向对比,使两个概念间的本质区别清晰明了。

三、变式练习———“魔方”式练习

“魔方式”练习是知识本质不变而形式多变的练习,这种练习需要本着小步子、密台阶、高成效、快节奏的指导思想,安排几组练习题进行集中训练,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熟能生巧、融会贯通,如教材中经常安排的“夺红旗、填表格”等就属于这种类型。教师上“魔方”式练习课最大的困惑就是难以控制内容的深度,有时练习内容安排多了学生吃不进,而内容少了学生又吃不饱。“魔方”式练习课相对新授而言,教师要更注重形式的多样。同一节课的内容,既可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也可能使学生索然无味。所以“魔方”式练习课的编排,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往往能给课堂制造出宽松而精彩的氛围。如教学“商不变规律”后,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本练习题。

第二层:变式发展题。

第三层:深化提高题。

另外,以表格、图画、对话、手势、游戏等作为呈现形式的练习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从“苦练”变为“乐练”。

四、综合练习———“拉网”式练习

“拉网”式练习,在数学练习上可以理解为综合练习,主要适合知识串的复习和巩固。在练习时,既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覆盖面,又要突出“双基”、突出“重点”,题量不能过大、偏难,形式要不拘一格。如在学习完“用字母表示数”“乘法运算律”之后,先进行回顾整理,从一般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练习到公式、数量关系、运算定律等方面的系统练习,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练习,归纳总结出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律,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串,既会用字母表示数,也会在不同的题目中灵活运用定律,达到举一反三、熟能生巧的目的。再如,在“圆柱的体积”练习时,可设计两道题:一是牙膏问题。牙膏厂将牙膏口的直径由原来的0.5厘米改为0.4厘米,如果每人每天使用牙膏的长度是2厘米左右,一年里每个人大约要比原来少用多少立方厘米牙膏?二是自来水水管问题。一位同学洗手时忘记关水龙头,这根自来水管的内直径是3厘米,自来水的流速为每秒5米,这位同学10分钟浪费了多少升水?通过练习,看学生能否合理、有效地将知识运用于问题的解决过程。

五、课外练习———“蹦极”式练习

初中作文分层教学形式探究 篇9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 使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分成不同的层次, 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 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 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在应用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 使各类学生共同发展。 (2) 变通性原则。学生分层是一个相对动态过程, 不可固定化, 分层是为因材施教, 促进最大发展。 (3) 互补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 要协调好各类学生活动, 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实现各种学习形式的功能互补。 (4) 发展性原则。各层知识目标, 不是一成不变, 随着学生知识水平能力不断提高, 各层目标要逐步加高, 使各层在原有基础上均有所发展。

三、分层教学的实践

1. 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 笔者把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学生:学习基础较好, 对作文有浓厚兴趣,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反应敏锐, 接受能力较强。B层学生:对作文学习有兴趣, 学习成绩中等, 求知欲旺盛, 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或缺乏学习主动性。C层学生:基础差, 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缺乏求知欲和学习动力。三个层次划分之后, 学生要进入哪一层次由学生自主决定, 但每个层次的要求是不同的, 学生选择哪个层次必须按要求完成该层次的任务。分层是相对和流动的。相对是指分与合完全根据课堂和教材的需要进行;流动是指这种层次的划分可定期变动。分层后, 笔者对C层学生做了大量的动员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鼓励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他们一有进步, 就及时表扬, 并让C层学生和A层学生进行双向选择, 建立“一帮一”学习小组。

2. 分层备课。

对学生进行分组后, 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 对A、B、C组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 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不至于使分层教学流于形式。

作文要想获得高分, 首先学生要能够在作文“基础等级”上站稳脚跟。河南中招考试评分标准“基础等级”六条要求是: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书写规范, 标点正确。除在“基础等级”上站稳脚跟外, 还必须在“发展等级”上求得突破。只有这样, 高分作文才唾手可得。“发展等级”包含四个方面。 (1)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 丰富:材料丰富, 形象丰满, 意境深远。 (3) 有文采:词语生动, 句式灵活,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意蕴。 (4) 有创新: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新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特征。这四个方面是对一个人“才、学、识”的全面要求, 核心是“创新”。考生只需在一个方面非常突出, 或在两个方面比较突出, 就可获得“发展等级”的满分。

明确了目标就要展开针对性训练。笔者认为初中作文教学可分为三步走:初一上学期教师完全跟着教材走, 以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初一下学期至初二学期结束, 教师必须对作文进行系统指导。初三必须抓应试, 抓如何在“发展等级”上求得突破, 把中招考试作文命运掌握在学生手里, 让更多学生有把握获得“一类文”分以上的成绩。

3. 分层授课。

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有点像复式教学。限于客观条件, 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组的学生放在不同的课室上课, 因此, 课堂教学时如何有效开展便是一个问题。笔者认为从初一下学期至初二学期结束主要针对A、B组抓“基础等级”, 以作文系统指导为主, 以“发展等级”为辅。教师主要讲写作五个基本环节——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和书写。这样针对低层次学生采取“起点低、台阶小、坡度缓”原则循序渐进, 能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我还行”。

4. 分层辅导。

贴近实际 创新政治教学形式 篇10

一、积极开拓学习视野,沟通课堂内外的内在联系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自有其逻辑体系,能够为教育者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和载体,但是,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教材资源的滞后性、教学内容的简约化等决定了政治课堂不可能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时空。因此,教师不妨积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从时事政治、日常生活、历史演绎等方面挖掘教学资源,使之与教材形成多角度的补充、交流和碰撞,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更加明晰、接近真理的观点。

一种思想道德认识和观点的提出必然基于大量的客观事实,从事实中提炼而成,是一个归纳的过程;而从教学规律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观点,把握各种思想道德观念的内涵则是一个演绎的过程,需要回到客观世界去印证。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政治课堂往往止步于观点的输出,最多再加上些许感性材料,但是这只会徒增学习的枯燥感,学生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只能停留在“雾里看花”的层次上。“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如果学生具备了更加宽广的视野,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就能自如地游走于课堂内外,那么,学生的理解程度也会大大加强,学习的兴趣也会提高。比如“感恩”二字,学生理解并不存在障碍,但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不只是让他们明白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而是将思想道德观念植入他们的灵魂。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历史经纬、社会万象、国外情况等多方面去引领学生广泛地占有资源,见多识广,方能形成切肤之感,最终达到教化目的。

二、积极实施生本教学,深度释放学生的自我潜能

一厢情愿式的教学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因此只有设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构建更庞大的资源库,增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点燃学生认知的火花。

(一)明确学习任务,占有感性材料

初中阶段的思想道德教材相对通俗,不过,很多思想道德观念学生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采取分工合作的办法搜集学习资源,能使学生在体验感知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甚至形成独特的观点。感恩教育是教材中的必选内容,但是对于感恩的内涵、历史演绎、现实意义等理论性认知,仅仅依靠教材,无法使学生深入理解,而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自主探究,并形成学习报告,这样学生就能深入理解感恩的内涵了。可见,占有感性材料的过程就是自我体验、自我认知、自我教化的过程。

笔者教授“感恩”主题的时候,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搜集了“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好人”等材料,为下一步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学习时就能无师自通。

当然,教师也要同步准备教学资源,筛选出典型材料,按照图片、视频、理论、故事、自我解读等不同类型分类整理,并及时植入课堂,形成师生教学相长的学习生态。另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观点,以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跨越,进而实现思想道德的教化目标。

(二)积极构建争鸣平台,唤醒学生自我修正的意识

生本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拥有开放、绿色、和谐、共赢的交流空间,能够自由表达思想。为此,教师要积极营造自我呈现的空间,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堂时间。同样的思想道德概念,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解读,甚至有的理解会超越正常认知的范畴。但是通过交流平台,这些观念或认知就会得到呈现、放大、批判,从而为持有这些观念的学生提供一个自我修正的机会。至于具体的交流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客观实际,我们可以设置多种选项,灵活务实地使用。比如案例陈述和辩论。

首先来看案例讲述。思想道德课堂离不开案例,而案例往往要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讲述故事,这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帮助他们体会其中的道德元素。如结合“最美孝心少年”的评选材料,让学生讲述其中感动人的故事(或者讲述自身、身边的故事),学生感知多了,就会在不经意间形成感悟,从而让感恩这一概念留存在他们的心中。另外,故事本身的生活性较强,必然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是辩论。辩论能够使观点更加明确,能够很好地将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转化为教化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辩论性话题,开展辩论活动。如“感恩好人,那么敌人、小人要不要感恩呢?该如何感恩?”这就是很好的辩论话题,学生围绕话题,搜集资料,并形成观点,再进行有条理、有逻辑的辩论,就能深入理解感恩的内涵。

总之,思想道德的教育无法强制化推进,只能依靠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思考,教师只有不断地创新教学形式,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他们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对政治课程的学习当中。

摘要:理性认识必然要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思想道德的教化断不可进行传经布道式的枯燥讲授。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积极开拓学习视野,沟通课堂内外的联系,释放学生的自我潜能。

兼顾内容形式 凸显教学效益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内容;兴趣;方式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课改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各种形式的课堂设计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但在新课改中,不少工作者对于层出不穷的教学手段,百花齐放的课堂手法感觉到眼花缭乱,有一些只重形式而忽视课堂效率,也有的课程改革偏离预定计划等。那什么样的课程改革才是成功的课改呢,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了思索与探究。

一、内容

1.课堂的内容必须符合高考目标。我们的课改是在现有高考制度下的课改,所以,每节课教学目标的设置都应与高考目标相符合。否则,脱离了高考目标的教学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有的教师想以人为本,就把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对人物或故事的分析上,每篇文言文都成了人物传记与情节品析。虽然课堂热闹非凡,没有枯燥的文言学习,学生学得很轻松,但是却使得学生的文言基础很差,不能达到高考的要求,长此以往,这样的课改只能被淘汰。

2.课堂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层次发展。高中学生处于智力飞速发展期,对其进行稍深层次的思维训练是很必要的。而有的教师为了达到高考课改的形式要求,就过度地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课堂上学生开心异常,因为教师问的知识他们都会,都能掌握,而课下一想,却是收获不多。如果一堂课分不出初中还是高中的内容,那么,无论它的内容多么完美,从内容上来讲都是一堂失败的课。不过,反过来把课堂内容设置得太深,以至于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学生都不能答出也是不对的。教师在内容难度的设置上一定要深浅有度,层次鲜明。学生的思维有深浅,顾深不顾浅,固然太急功近利,但顾浅不顾深也是对学生智慧的抹杀。所以,教师在设置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层次,多角度多层次地设置问题,方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课堂的内容除去知识层面的设定外还要有一定层面的能力训练。教师在课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除此以外,心理承受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感知能力等也都属于我们课堂的训练范畴。我们可以在对抗中锻炼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小组活动中锻炼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课文自读中培养感知能力。教师也可以设置特别的活动课,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比如,辩论课、课题研讨课、阅读课等。

4.课堂内容要求紧凑、容量大,实效性强。现在很多课改以后的课只流于表面,形式虽多样,内容却松散,没有整体规划,效率也不高。尤其高中课程,学生的接受能力已经很强,松散、容量小的课远远达不到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但是这里所说的容量大并不是习题的容量有多大,而是说学生思考的空间、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的多少。如果教师只加大习题的容量,只能让学生感到更枯燥,并且又走入了题海战术的怪圈,事倍功半。如何做到内容紧凑、容量大、实效性强,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教师多总结、多探索,方能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

二、形式

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一个成功的形式包装,但形式并不是越花哨越好,我对形式有以下几点看法。

1.形式不能冲淡主题内容。现在多媒体教学比较普遍,幻灯片、投影仪等多运用到了教学当中,可以说省了教师很多力气,也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形式一旦冲淡了主题只能是事倍功半。有的课,一节课下来,漂亮的幻灯片频频放映,学生仿佛置身电影院中,却忘了最主要的任务——学习和思考。我们学习的是语文,语言文字的东西最终还是要从语言文字中体悟情感,而放弃文字将其诉诸感官的刺激,收到的效果只能是微之又微。

2.课改的形式要能真正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发挥与施展。当前,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改一个比较普遍的形式,但是真正运用起来却是问题重重。有的小组形同虚设,一说讨论乱哄哄一片,一说回答鸦雀无声;有的小组总是一个人在说,其他组员只是在听;有的小组成员内部矛盾重重,长期得不到解决;还有的在小组运作过程中分数设置不合理,评价机制也不完善……这些都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挥。要想真正让学生能力得到施展,从小组组建那一刻起就要用尽心思,小组成员的性格、学习成绩、解决问题能力、积极程度等方面都要照顾到,而不能单纯地就近分组或者按成绩排组。另外,教师在运行过程中还要让组内所有成员都动起来,设置问题要让每个组员配合完成,或者分层设问,分层回答。每组的优等生有深层次的问题,后进生有浅层次的问题。只有这样,形式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3.课改形式还要动静结合。以前的课堂,只有教师一个人在讲,现在的课堂,热闹得听不见谁在说话。而在这种热闹当中,我们好像缺失了什么,学生的讨论也是无根无据。一节课要想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动起来有收获,必须做到动静结合、动静有序。教师在学生讨论或者回答问题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沉淀的过程,让学生的回答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有一定含金量的,惟其如此,长期的训练才能够收到成效。

综上,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一定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的,既不能离开内容谈形式,也不能只有形式没内容。没有内容,形式只是空架子,没有形式,内容便失去了吸引人的光彩,变得枯燥乏味。所以,只有践行了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结合,语文教学才显得有生机和活力,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体现出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钢琴副科教学形式探微 篇12

一、教学思维的改变:

多年来, 全国不少艺术院校都在对存在于该院校的钢琴副科课教学进行改革。有些院校正在摸索或实践中, 也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实行了一种较为符合该课程特点的教学形式:即大小课 (集体课与个别课) 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可是, 这种突出素质教育, 优化教学资源, “多、快、好、省”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形式, 长期以来却没有能为相当多的钢琴教师所接受。许多教师在钢琴副科课的教学当中, 仍然强调钢琴演奏专业那种“一对一”的教学形式, 即使在两、三人的小组课当中, 也只是一个个轮着教学而已。

当然, 钢琴教学“一对一” (小课) 这一传统教学形式, 是从长期的器乐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合理的教学形式, 这种教学模式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专业水平进行因材施教, 它具有针对性强, 方法灵活等优点, 教师可以通过细微和深入的观察指导, 直接纠正学生在钢琴弹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使他们能够尽快的、准确的掌握钢琴演奏的技能技巧, 师生通过较多的面对面交流, 确实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 完全用“一对一” (小课) 的教学形式, 是否也是钢琴副科课教学的最佳形式呢?

首先, 我们要改变以往一些陈旧的教学思维, 把钢琴教学非采用“一对一” (小课) 的教学形式不可的观念抛开, 切切实实从各门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的出发。众所周知, 非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当中有以钢琴以外的其他乐器为主修的学生;有以声乐为主修的学生;还有以作曲理论为主修的学生。他们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 为了达到毕业时成为各种乐器的专业演奏人才;各种唱法的专业演唱人才;各种作曲理论的专业研究人才;甚至成为各级专业的中小学教师等等。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自己的专业练习和专业实习上, 他们上钢琴课的时间和练钢琴的时间是少之又少。他们学习钢琴的目的不是 (也不可能) 成为专业的钢琴演奏人才;在非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当中, 有绝大部分是进大学以后才开始接触钢琴的, 他们基础差、“手脚硬”, 但是他们有比较好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再之, 目前不少艺术院校都不同程度存在学生多, 专职钢琴教师少这样的问题。面对时间少、接触晚、基础差、学生多、教师少, 我们作为钢琴教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办法只有一个, 就是我们的钢琴副科课教学应立足于我们培养的目的:了解钢琴;认识钢琴;弄清钢琴演奏的基本方法;掌握钢琴的基本演奏知识和基本演奏技能。根据实际情况, 从课程结构、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质量评估以及考试办法等环节作配套的综合改革。

二、教学形式的改变:

笔者认为, 专业艺术院校的钢琴副科课教学, 应该采用大小课 (集体课与个别课) 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为好。大小课交替着上, 隔周安排一次大课, 隔周安排一次小课。

在大课中对学生重点讲述一些理论性, 规律性的内容 (包括基本演奏法及其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由于大课目的性、计划性强, 适合初学的学生。教师在上大课时要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 巧妙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案, 采用多种教学法去吸引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要讲究语言的艺术, 掌握好授课进度, 注意讲解与示范交替, 快慢相宜, 使大课的优势发挥到及至。例如:对初学的学生, 一开始就可以集中先上大课。从弹奏姿势、手形到触键;从手指的支撑、手腕、肘部的运用到脚踏板的基本要求等这些共性的问题进行全面地、加以理论性的讲授与示范。既解决了只上小课, 不够时间涉及到的一些理论性的问题, 又避免了同一个问题, 在小课中重重复复, 浪费时间。另外, 还可以把某些学生出现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问题, 拿到大课中讲解。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使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受益, 可在大课中采用观摩、分析的形式, 在一人弹奏之后,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研究, 并解决弹奏中存在的问题。必要时, 教师也可以针对某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示范讲解。这样, 学生在教师引导和理论知识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自己的口、眼、耳、手、身等感觉器官对钢琴弹奏和训练曲目的感知能力, 并通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与综合分析, 把听 (老师的解说或师生的问答) 、看 (老师的示范或学生的弹奏) 、说 (自己的观点或疑问) 、记 (重点要求与训练方法) 等各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自身的鉴别能力得以增强, 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思维能力得以活跃, 学习思路得以拓宽。使自己所学的知识 (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等) 更加扎实巩固。

在小课中, 教师则应该强调个性的特点, 充分发挥其方法灵活的优势, 加强小课的针对性和个别性, 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以弥补大课教学中的不足。例如:同是音阶弹奏不好这一问题。有些学生是手指交替不清楚, 造成声音含糊, 不干净;有些学生是转指 (穿、垮指) 留下痕迹, 有些学生是手腕僵硬导致节奏重音混乱, 声音不均匀;有些学生又是肩膀紧张, 重量没下沉, 触键不到底, 造成声音虚、飘不结实。再例如:同是曲目弹奏不完整、不连贯这一问题。有些学生是由于练习不够勤奋、不够用功;有些学生是由于心理紧张、控制失调有些学生是……等等。这些问题就有待于教师在小课中及时发现、及时指出、及时纠正, 并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的技巧、不同乐曲处理的弹奏方法,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为达到某一教学目的而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使他们能准确地掌握钢琴演奏的技能、技巧, 并对乐曲做适度处理,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 挖掘其艺术潜力, 发挥其个性特点。总而言之, 小课的重点就是因人施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解决每个人存在的不同问题。因此, 小课对于培养个人的弹奏能力, 发展个人的弹奏技巧, 提高个人的弹奏水平是很重要的, 也是必不可少的。

笔者曾多年在钢琴课教学中, 由小课改革为大、小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实践证明, 采用大小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具有突出的优势:第一, 融教学目标、教学构想与方法于教学过程中, 形成将弹奏技能训练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同时纳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先进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但懂得“怎么学”, 而且通过大课的形式, 更多地发现他人在学琴中的多种优点和多种毛病及解决的方法, 使他们在步入社会前就具备了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为他们在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将来辅导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 在大课中强调教师用板书和学生记笔记, 这样, 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熟记各种弹奏方法与要求, 明确每一次练琴的目的。也为其日后的学习或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第三, 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人数多而教师少的矛盾。真正做到优化教学资源, “多、快、好、省”的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 本人认为专业艺术院校的钢琴副科课教学的授课形式应为大课与小课 (集体谋与个别课) 同时并存, 互为补充。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率, 才能使专业艺术院校的钢琴副科课教学走上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

摘要:由于学习目的不同、授课与练习的时间不等。专业艺术院校中的钢琴副科课教学与钢琴演奏专业的钢琴课教学在课程结构、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质量评估等教学环节也应有所区别。本文只针对教学形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钢琴副科,教学形式,大小课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师主体性下一篇:有效生物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