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内容与形式教学

2024-08-15

作文内容与形式教学(共12篇)

作文内容与形式教学 篇1

学生提起笔来写作文, 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写什么”。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无话可写”“言之无物”的现象。这固然跟他们不能仔细观察、认真积累有关, 但是生活圈子的狭小, 社会经验的不足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 小学生要写什么呢?《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其实,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 写作素材比比皆是, 关键在于:“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明确, 没有作意志努力, 对有意义、有价值的对象没有指向和集中。” (《心理学》) 所以, 很多事情都从眼皮底下溜走了, 拿起笔来不知“写什么”。另外, 人们不可能事事经历, 亲身体验, 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借助于别人的体会、考察和总结。“从内容入手”的作文教学则可以为学生选取和创设特定的情境, 提供各方面的写作内容、范围, 分解写作难度, 帮助学生从缺乏材料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让学生“有话可写”。

笔者在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套从内容入手的作文教学方法, 让学生从怕作文到爱作文。

一、改革的原则

1. 因材施教原则。

所安排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生活实际,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淡化作文痕迹, 把自己的话写下来就行, 让学生说:“我能写!”

2. 主体性原则。

所安排内容要新颖, 富有启发性, 学生一见就能产生写作的欲望。老师要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说:“我想写!”

3. 激励性原则。

在指导、评改的过程中, 教师要多用赞赏、期望的语言进行鼓励,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充满信心的气氛中学会观察, 学会作文, 让学生说:“我爱写!”

二、改革的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 提供写作内容, 创设写作情境, 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即基础训练阶段, 单项训练阶段, 综合训练阶段。从一年级开始, 每周指导写作2篇。

1. 基础训练阶段 (一、二年级) :

以说话、写话为主。包括:看图写话、编童话、回答问题式说话、写话、自编绘本故事等。

首先是回答问题式作文。你在什么学校、几班读书?班级里有多少同学?教室里最漂亮的地方是哪里?广播操学会了吗?哪一节最难学?体育课上有些什么内容, 最怕老师叫你干什么?等等, 学生把问题回答了就是一篇作文, 这就是作文的入门训练。

其次是多进行复述练习。课本内容丰富多彩, 课外读物生动有趣, 可安排一些复述、仿写、改写、续写、读后感训练, 既可达到复习、背诵课文的目的, 又可锻炼学生的表达想象能力。如, 阅读了《猜猜我有多爱你》, 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与妈妈也来一次“猜猜我有多爱你”。学习了《院子里的悄悄话》, 写《文具盒里的悄悄话》, 古诗学完写写诗意, 介绍一下作者, 再配上一幅画, 那将是一篇图文并茂的好文章。

等学生把话写顺了就引导孩子写童话体“放胆文”, 不拘形式地想象, 学生不仅有话可写, 而且还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如根据故事的开头编童话故事:“一天上午, 一只老狐狸身上穿着白大褂, 嘴上套着一个大口罩, 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 肩上背着红十字的医药箱, 看上去完全是一个医生的模样。它来到一座木房子门前, 门关着, 狐狸举起右脚, “咚咚咚”地敲起门来。”再如, 根据故事结尾编写童话:“孔雀举办舞会的这天, 凡是符合条件的都来了, 有金丝猴、紫貂、锦鸡等。”组合几何图形编写童话, 用两个词语“搭桥”编写童话:先玩一个游戏, 每人一张卡片, 在上面写上一个词语, 然后, 随意抽两张, 可能是两个毫不相干的词, 展开想象, 还真能组合成许多童话呢, 如《老虎和钢笔》《狼和钢琴》《太空人和小山羊》《蚂蚁和巨人》《狐狸和苹果》等。此外还有摆玩具编写故事、用图画和少量的文字写绘图故事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 每个学生就都能写200字左右的作文了。

2. 单项训练阶段 (三、四年级) :

以观察为主的片段训练, 包括:游戏、小实验、小制作、对话、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训练, 人物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从定向观察到机遇观察, 掌握观察方法, 随机观察。

(1) 有组织、有指挥地定向观察

首先是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如花草树木、书包文具、玩具摆设等,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其次是观察即兴表演, 创设情境, 再现生活。如老师上课来到讲台前准备点名, 钢笔不见了, 到处找;端一杯很烫的水, 观察动作、神态;学生别开生面的哑剧表演、有趣的课本剧, 这些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次是观察各种有趣的游戏。大教育家洛克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如“传口令比赛”“贴鼻子”“击鼓传花”“斗牛比赛”“踩影子”“抢板凳”等, 学生参与其中, 既调节了课堂气氛, 又提供了写作素材, 有感悟, 有体验, 其乐融融, 笔下生花。如一学生写“斗蛋”:“今天下午要举行‘斗蛋’比赛, 中午我回到家在冰箱里挑选一个大鸡蛋, 煮熟后在上面写了‘常胜将军’几个字。下午我早早来到学校, 不一会上课了, 刘老师交代了游戏规则, ‘斗蛋’开始了, 我先和同桌斗, 郭冀这个小胖子力气真大, 他使劲一碰, 我的鸡蛋破了, 真倒霉。接着几个同学的鸡蛋都被郭冀的‘大将军’打败了, 你看他满脸笑容, 本来就小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最后引导学生整合课程资源, 如科学课上的小实验、手工课上的小制作都是写作的好材料。

(2) 开阔学生视野, 从定向观察到机遇观察。教会学生要像摄影师, 会捕捉镜头, 会取舍。如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学生间的矛盾冲突、生活中的奇特现象等, 都是很好的素材。比如, 下课了, 有一个同学的羽毛球打上了房顶, 老师和同学们动脑筋、想办法, 把教鞭绑在竹竿上, 终于把球拨下来了。几个同学看到后马上写在日记本上, 人物的动作神态跃然纸上。学生上街后看到自动人体秤、自动取款机、流动厕所后连续记载了《我的为什么》, 这都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提高。

3. 综合训练阶段 (五、六年级) :

以训练学生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为主。各种文体多训练, 以满足学生的表达需求。比如学写生活随笔、启事、自我推荐、竞选演讲稿、导游词、小评论, 学拟广告, 学习采访等。在多训练的基础上, 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如写随笔这部分,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些感人的场面、激动的时刻, 当我们去回忆时却印象模糊了呢?随笔就是把自己所见所感随时记下来, 从国家大事到家庭琐事, 从社会新闻到学校生活都可以写, 既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又能提高反省能力, 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功能。如学生在学校发现老师拖堂, 不按课表上课, 给老师、校长写信谈看法、提建议。从挤公共汽车谈社会风气, 从广告词的夸张、虚假, 谈到商品的可信任程度, 从假冒伪劣产品越来越多, 谈到执法力度。看到洪水泛滥、山体滑坡、地震中倒塌的学校, 引发出一系列思考:为什么平时没有把防范工作做好?为什么不注意保护环境?地震中学校的楼房为什么不堪一击?

经过以上的系统训练, 学生已从无话可写到天天写随笔, 而且乐此不疲, 欲罢不能。到小学毕业时可以完成上千篇作文, 并且多次在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中获奖,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由此可见, “从内容入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 让学生有话可写, 而且使学生参与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做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实实在在说真话, 写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作文内容与形式教学 篇2

小学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效率不高,突出表现就是学生写作水平偏低,不能适应四化建设的要求。学生写作能力差,重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写作内容。因此,要使学生人人都有内容可写,是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

一、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包括直接的生活经验和间接的生活经验,根据大纲要求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到沸腾的现实生活中去观察、体验,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还能使学生绘声绘色地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间接生活经验包括课内外阅读或通过别的途径如广播、电视、电影等方面获得的知识。从基本种意义上说,间接生活经验也同样可以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

二、要激发学生的作文情趣

表达生活的意义及领略表达的乐趣是激发学生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两个基本条件。具体地说有三点:一是就大范围来讲,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起来了,他们就可以随时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根据需要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二是就作文教学来说,学生有了作文兴趣就可以将在前面一次作中获得的成功和乐趣化动力,推动下一次作文的成功;三是,就一次作文来说,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就会减少或克服作文中的种种思想障碍,信心百倍地完成每次作文。怎样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呢?首先要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另外,要注意读写结合,读中学写,写中促读,使讲读课和作文课紧密结合。激发作文兴趣,之所以是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就在于兴趣不仅是作文的先导,也是学生养成表达习惯的动力。

三、作文形式要灵活多样

记事、改写、扩写、缩写、摘录、会议记录、笔记、墙报和儿童报刊写稿等,形式灵活、变通。灵活多样的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为写成篇文章打个良好的基础。

新形式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浅谈 篇3

关键词:激发兴趣 积累素材 加强指导 注重评价

众所周知,作文在中学语文试卷里和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合称“三大板块”,分值为50分,在中招中相当于历史或化学一门学科的成绩,地位极其重要。作文也是衡量中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是现代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可是,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发现绝大部分农村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一遇到作文课,不是抓耳挠腮,就是左翻翻,右看看,总想找点东西抄一抄,要么就是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一点东西,或文不对题,词不达意;或重复罗嗦,表达能力差;或语句不通,错字连篇等等。总之毛病极多,毫无精彩可言。对于这种可怕的“失语症”,这是对母语教育多大的悲哀啊!近年来,语文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反思“失语”现象,并呼唤作文要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赏心悦目。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不怕写作呢?在此我想谈一点对新形式下农村普通初中作文教学的一点认识。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新课标也十分强调写作的兴趣,在对低年级的写作目标要求中第一句话就是“对写作有兴趣”。写作作为学生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欲创造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作品来,必须内心要充满激情,但激情离不开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呢?

1.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少点批评。学生的作文,在批改时都要找到他们的长处,从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并且每次作文时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佳作,并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哪怕是一个字用得妙,一个开头写得精彩都衷心表扬一番,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因人施教,分类指导。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作文水平高低并不一致,“一刀切”、“一锅煮”的教法使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消,也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产生消极心理和行为,因此每次作文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任务、分类指导。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各类作文竞赛,积极向报刊投稿发表,以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差的学生降低要求,减少难度,使他们的写作能有所进步,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3、对于作文课的形式,我做到形式不拘一格:让学生看一看DVD名片或看一看书报,让学生自办作文小报,发现优秀习作后,在班级学习栏张贴等。总之,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开阔了思路,也找到了乐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就在于兴趣,把学生的内在的作文兴趣发掘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提供给学生源源不断地写作动力。

二.加强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是语言的集束,语言是思想与情感的载体,没有思想的语言是乏味的,犹如夏日炎阳下此起彼伏的蝉噪;没有渗透情感的言辞就像是失血的肢体,没有思想内涵的作文是空洞的。语言可以借鉴和模仿,但思想是不能的。当思想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仿用别人优美的语言,那只能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对作文能力本身又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呢?所以,指导学生作文,首先面临着一个“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写作的原材料从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来自生活。如果把文章比作鲜花,那么生活就是培植鲜花的泥土。然而,农村学生生活比较单调,再加上他们不知道观察,不会捕捉,不懂收集,有时让一些有趣的事,有意义的事悄悄地从他们身边溜走,当需要写的时候又“无话可说”,于是会产生畏惧情绪。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源源的流个不歇。”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习作的一个“大课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精彩的一幅画、动人的一首歌。因此,我们应多组织学生到社会课堂中去学习:

第一、精心安排一年中的各种节日。如元旦开个联欢会,春节搞个慰问活动,元宵节做个有趣的彩灯,三八节给妈妈送件礼物,牡丹花会去赏牡丹,植树节在房屋后种棵小树,春节走亲串友等等。通过节日巧安排,让学生节前,每个人设想活动方案,并写出计划;节日,安排精心的活动;节后,根据个人的感受写一写《___的节日》。体验节日的氛围,感受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发现生活的乐趣。

第二、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因为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学生的共性是喜欢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学习观察、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学生有了深刻体会再让学生写作,这样学生想得到、写得出,材料就在眼前,作文就在心中。比如我经常组织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活动,来到田间地头,通过活动指导观察、引导思维。让学生紧紧抓住那些大自然的杰作“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然后写出观察日记。引导学生到洛浦公园里去找“春、夏、秋、冬”前,先让学生读一读有关的文章,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积累一些相关的语言材料。这样,学生在“找”前有准备,“找”中有方向,“找”后有感受,写起作文就会比较顺利。此外,还可以精心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总之,只有让学生热爱生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只有自己“情”有所动,才能写出生动的真情。

第三、精心安排交流,提炼写作素材。我们教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让学生多方位交流。谈谈双休日活动、假日生活、参加兴趣小组的感受;谈谈喜怒哀乐,谈谈对人、对事的看法……在交流中,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发现并提炼写作素材,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在作文时“无话可说”的困难便得到了解决。

三.加强指导

大多学生作文时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注重对范文的借鉴和仿写。每篇课文就是很好的范作,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注意人家是怎样开头、怎样搜集和组织材料、怎样谴词造句,怎样结尾的。如:我在教说明文《苏州园林》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叶圣陶深入实地,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 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不同侧面观察事物、描写、说明事物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我引导学生模仿《苏州园林》这一课,写一篇介绍自己所熟悉的一座建筑物的文章。由于有范文可以模仿,再加上学生都选择了自己较熟悉的地方,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将文章的结构介绍清楚、重点突出、有详有略。

第二、认真审题,搞清本篇习作的范围和写作重点。在作文教学中,通常接触到的是记叙文体,所要学的内容又以人物、事件、环境为主。但人物、事件、环境这三者往往是互相揉和在一起的,又各有侧重点。所以必须让学生搞清每篇习作的侧重点,否则就离题万里或千篇一律。

第三、帮助学生编制写作提纲。提纲是学生的作文的构思过程,因为学生作文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语无伦次,空话连篇,从早上眼睛一睁写到晚上上床熄灯,一笔流水帐。这就需要有一个组织和整理材料过程,搞清哪些应详写,哪些应略写,哪些先写,哪些后写,这样才有条不紊,条理清楚。

四.注重批改和讲评

作文批改和讲评是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教师的批改和讲评,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加以重视和改正,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习惯。因此,教师既要注重作文批改,又要采取多种形式。我在教学时,对于学生作文的批改,我采取先教师批改,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批改,最后学生批改相结合的形式。首先,我采用教师批改的方法,针对学生的作文,我一本挨一本认真批,批完后,我按优秀、及格、不及格这三个等级把它们分开,然后分别选出几本在班上朗读,读完后,先挑出几个作文能力较好的同学让他们点评,教师适时点拨,通过他们的点评,慢慢的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其次,我采取引导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在课堂上,我把学生分成几组,以那几个同学为组长,然后指导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如:篇幅、错别字、语句、材料以及立意、中心等等。让组长领着本组同学讨论批改,并让他们把他们认为优秀的、及格的和不及格的作文朗读出来,全班同学再次点评。这样反复多次,他们不仅掌握了作文批改的方法,而且在批阅别人作文的同时,自己还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一步一步的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最后,我采取互改的方法。由于大部分同学已掌握了作文批改的方法,所以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两两结合互改。同时,为了避免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在学生两两结合互改时,我作适当的调整。批完后,我再抽查一些学生批改的作文,并让他说明这样改的原因。优秀作文可作范文朗读或展览、传阅。针对每次作文和批改情况,我都做详细的总结,以激励学生,进而达到以读促写、以评促写的目的。通过这几种批改作文的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也把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何乐而不为呢?

初中作文分层教学形式探究 篇4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 使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分成不同的层次, 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 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 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在应用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 使各类学生共同发展。 (2) 变通性原则。学生分层是一个相对动态过程, 不可固定化, 分层是为因材施教, 促进最大发展。 (3) 互补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 要协调好各类学生活动, 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实现各种学习形式的功能互补。 (4) 发展性原则。各层知识目标, 不是一成不变, 随着学生知识水平能力不断提高, 各层目标要逐步加高, 使各层在原有基础上均有所发展。

三、分层教学的实践

1. 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 笔者把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学生:学习基础较好, 对作文有浓厚兴趣,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反应敏锐, 接受能力较强。B层学生:对作文学习有兴趣, 学习成绩中等, 求知欲旺盛, 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或缺乏学习主动性。C层学生:基础差, 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缺乏求知欲和学习动力。三个层次划分之后, 学生要进入哪一层次由学生自主决定, 但每个层次的要求是不同的, 学生选择哪个层次必须按要求完成该层次的任务。分层是相对和流动的。相对是指分与合完全根据课堂和教材的需要进行;流动是指这种层次的划分可定期变动。分层后, 笔者对C层学生做了大量的动员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鼓励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他们一有进步, 就及时表扬, 并让C层学生和A层学生进行双向选择, 建立“一帮一”学习小组。

2. 分层备课。

对学生进行分组后, 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 对A、B、C组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 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不至于使分层教学流于形式。

作文要想获得高分, 首先学生要能够在作文“基础等级”上站稳脚跟。河南中招考试评分标准“基础等级”六条要求是: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书写规范, 标点正确。除在“基础等级”上站稳脚跟外, 还必须在“发展等级”上求得突破。只有这样, 高分作文才唾手可得。“发展等级”包含四个方面。 (1)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 丰富:材料丰富, 形象丰满, 意境深远。 (3) 有文采:词语生动, 句式灵活,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意蕴。 (4) 有创新: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新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特征。这四个方面是对一个人“才、学、识”的全面要求, 核心是“创新”。考生只需在一个方面非常突出, 或在两个方面比较突出, 就可获得“发展等级”的满分。

明确了目标就要展开针对性训练。笔者认为初中作文教学可分为三步走:初一上学期教师完全跟着教材走, 以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初一下学期至初二学期结束, 教师必须对作文进行系统指导。初三必须抓应试, 抓如何在“发展等级”上求得突破, 把中招考试作文命运掌握在学生手里, 让更多学生有把握获得“一类文”分以上的成绩。

3. 分层授课。

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有点像复式教学。限于客观条件, 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组的学生放在不同的课室上课, 因此, 课堂教学时如何有效开展便是一个问题。笔者认为从初一下学期至初二学期结束主要针对A、B组抓“基础等级”, 以作文系统指导为主, 以“发展等级”为辅。教师主要讲写作五个基本环节——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和书写。这样针对低层次学生采取“起点低、台阶小、坡度缓”原则循序渐进, 能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我还行”。

4. 分层辅导。

作文内容与形式教学 篇5

新课标提出的训练体系(低年级“乐于表达”,中年级“自由表达”,高年级“学会表达”),重视情意训练,一改过去的语言训练(低年级词句训练,中年级段的训练,高年级篇章训练)。新的训练体系缺乏具体的写作内容和形式标准,训练内容泛化,缺乏序列,缺乏评价的“标尺”,教师不知该怎样评价学生的作文,只能“跟着感觉走”。目前把两者结合,便于教师操作:

一年级

训练目标:

1、对写话有兴趣。

2、能够把句子写完整、通顺。

训练内容:

1、通过看图、影视节目、观察周围事物等,写几句完整、通顺的话。

2、能运用阅读好生活中学过的词语造句,并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

训练形式:观察写话、用词造句、仿句练习。

二年级

目标:1、能乐于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物。

2、能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

3、能写留言条、请假条。学写简单的日记。

内容:1、能看图并展开想象、观察大自然和周围的事物,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逐步向连句成段过渡。

2、能用几个词语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

3、会写留言条、请假条。学写简单的日记。

形式:看图写话、观察日记、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结合阅读练习仿写、续写。

三年级

目标:1、乐于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2、能写内容较具体的片段,修改明显错误的词句。

3、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小练笔每学期30次左右,40分钟完成不少于250字的习作。

内容:

1、通过观察(抓住特点)写一段内容较具体的片段。

2、用一段连贯的话写下来,字数不少于300字。

3、能根据提供的词语展开想象,书写内容丰富的语段。

形式:仿写练习;连句成段;修改练习;结合阅读仿写、扩写、续写练习。

四年级

目标:

1、能用书面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

2、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3、能用简单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4、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每学年课内习作16次左右,小练笔50次左右,40分钟内完成不少于350字左右。

内容:

1、能围绕习作要求,自主收集习作素材。

2、能抓住特点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并用几段连贯的话写下来。

3、学写书信、便条,掌握其格式。

4、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短文。每学年课内习作16次左右,小练笔50次左右,40分钟内完成不少于350字左右。

形式:书信练习;修改短文;学习命题及自由作文;结合阅读进行扩写、续写练习。

五年级

目标: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

2、学习写简单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学写板报稿、建议书。自拟题目,学习编写作文提纲。

4、能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每学年课内习作16次左右,小练笔50次左右,40分钟内完成不少于400字左右。

内容:

1、能审清题意,围绕中心选材。

2、初步掌握纪实作文及想象作文的一般规律,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培养先列提纲后作文的习惯。

3、学写板报、建议书,掌握其格式。

形式:板报及建议书的练习;习作的互评互改;命题或自由作文;结合阅读进行扩写、续写练习。

六年级

目标:

1、有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欲望。

2、能写简单的纪实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条理清楚。学写会议记录和读书笔记。

3、能根据习作要求自主选材,编写作文提纲。

4、能独立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与人交流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学写规范、整洁。每学年课内习作16次左右,小练笔50次左右,40分钟内完成不少于450字左右。

内容:

1、能围绕目标系统地搜集、整理材料。

2、能进行初步的记叙、议论、抒情的综合训练,为升入中学打好基础。

3、能写简单的会议记录和读书笔记,做到格式正确。

4、能熟练运用常用批改符号进行习作的互评互改。

作文内容与形式教学 篇6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真实;朴实;多练

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针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有识之士提出了不少改革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人们的期望尚相去较远。重形式,轻内容;重技巧,轻本真;重讲授,轻练笔;重主导,轻主体……凡此种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导致题材囊中羞涩,想象天地逼仄狭小,语言形式呆板贫乏。模式化倾向直接左右了教师,教师为了追求“作文速成、高效”,很少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感悟生活上下功夫,而是走“终南捷径”,专门进行作文技术、技巧训练,向学生传授作文套路。这种作文模式成了例题化的模板,将鲜活灵动、生气贯注的文章八股化了,将学生思维牢牢套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如何摆脱困境,怎样走出低谷?笔者认为,学生要体会人生,命题应切中生活,情感真实,常写常练是走出当今作文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观察生活,体会人生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中学生的生活空间虽然比不上成年人那么丰富,但是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如果能真实地把发生在自己“世界”的故事写出来,就可以吸引读者的好奇心,使他们在阅读中受到感染,领略到一个别样的“世界”:不同的家庭成员,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信息的不同思考……这些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往往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功夫在诗外”,要写出好的作文,就必须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用“赤子之心”去体验生活。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让中学生在作文中展示真实的自我,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表现生活,这是解决学生作文题材空泛的关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有了经历,有了积累,才会有灵感,才会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多形式地创设写作生活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家庭、学校和大自然的方方面面,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反映生活,去“找米下锅”。而不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二、情感真实,言之有物

古人说“修辞立其诚”讲的就是作文章要从心底来说真话。作文要把自己眼中所看、心中所想的东西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他(她)的人格、个性、思想、情感,感受到他(她)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他(她)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我们一直都有写作真实性的思考,但主流意见强调把真实性局限在选材和写作主体情感的真实表达上.民国以来,许多语文前辈就已经发现,写作有两类:一类是训练写作,一类是实际写作。叶圣陶曾在一封信中说到:“我所谓实际作文,皆有所为而发,如作书信,草报告,写总结,乃至因事陈其所见,对敌斥其谬妄,言各有的,辞不徒发.而学生作文系练习,势不能不由教师命题.学生见题而知的,审题而立意,此其程序与实际作文异。关键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把题目命到学生心里去,命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中。

鲁迅先生诗云:“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为文为人都应当“学淡妆”,张扬真性情,它是一种最珍贵的内在本色之美。“有真情实感才有抒情的真实,否则只能是矫情、煽情;有真知灼见才有议论的真实,否则必定假大空;有对生活的真切观察才有叙述的真实,否则只能从观念出发编造。”(周国平)

文章鲜活,人首先要鲜活。我们不能束缚学生鲜活的思想,压抑他们鲜活的情感、个性,要让他们敢想,敢说;愿想,愿说。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也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模一样的。每个人在内心情感、思想、性格诸方面都有着独有的微妙的丰富复杂的不同点。一个人便是一个独特的鲜活的世界。而要写鲜活的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心”。学生的作文不要去负载过多的使命,不要去过多地考虑主题价值,而是去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情、理。用独立的视角,写独到的见解和感悟。

三、语言朴实,常写常练

许多学生之所以写作能力差,言之无物,原因之一是没有足够的写作量。我们的课程标准规定每学期高中至少写6篇作文,还有练笔。每篇长度800字。基本上是两周一篇,但是还不够。学生需要互动交流,不仅相互学习,而且成为彼此的读者。在这样的课堂中,就如同真正的作家一样,学生们是同等重要的写作伙伴,彼此分享,相互交流,帮助对方成长。为了让学生有时间,场所和同伴,灵活时间授课成为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这样安排一节写作课:5—10分钟微型写作课;20—25分钟独立写作课(教师同时与单个或者一组学生讨论写作),可分为10—15分钟的学生讨论和5分钟的总结。在这种环境之中,教师花较少时间讲解,学生则花更多时间写作,或与他人讨论。通过反复的写作练习和讨论,让学生的写作和語言技巧得到提高。

《标准》里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我们提倡朴素的语言,并非反对有文采、典雅的语言,典雅的语言要求我们的文字要具有古典语言的韵味与雅致,让人读起来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高度融合,能够体会到作者较为深厚的学养,但是当中学生的文化素养还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如何把生活中的感悟明白晓畅地表达在作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朴素的语言似乎更为切实可行。

只有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才能信手拈来,皆成文章,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住歙张”的境界。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示真实的自我,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只要教师适时引导,恰当点拨,有步骤、有计划地让学生坚持训练,使学生养成热爱生活、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优秀作文就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邹发英:《语文教师在学生主体性学习中的作用》,《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2年12月·上。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祁国斌:《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思考》,《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10期。

作文教学多元评价的内容与策略 篇7

以学生评价为例, 可以考虑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平行班级互评、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等方式, 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具体来说,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一、教师导评——学会品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无论是品优秀作文还是析作文得失, 教师都不能简单地用套话把结论灌输给学生, 要用心写好作文评语。

教师推荐习作全班交流, 及时点评, 找出亮点, 放大亮点, 评价激励。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 要保证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快感:

1. 商榷式评语。例, “对不起, 这一段老师没有听明白, 你愿意为老师再解释一下吗?想一想, 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

2. 激励式评语。例, “××, 看了你的文章, 老师仿佛身临其境!”“很高兴看到你作文中的错别字减少了很多”……

3. 启发式评语。例, “游戏给了你快乐, 也给了老师快乐!愿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做到学习玩耍两不误。那时, 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4. 谈心式评语。例, “谢谢你对我这么了解, 严格不一定是坏事。你认为呢?”

5. 享受式评语。例, “飞吧, 如果你是鸟儿, 我会为你‘开天’;游吧, 如果你是鱼儿, 我会为你‘造海’。”

总之, 教师要尽量追寻“唯美诗意”的评价艺术, 应具有“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那种春风化雨般的诗意。让教师动情的评价, 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似一曲雄壮的交响乐。

二、学生自评——学会反思

“文章不厌百回改”“只有多看, 才能有个比较。” (冰心) 延迟评价原理认为:“新颖独特的设想多出自思维过程的后半期, 过早评价, 往往会抑制思维深入。”因此, 完成习作后, 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圈划出用得好的词 (用“▲”标注) 、句 (用“﹏﹏”标注) 。再用“冷却法”多读多看, 想想文章用词是否恰当, 感情是否真实, 想象是否合理, 发现不足, 及时修改。

这样的评价, 是进行智慧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和心灵的沟通, 习作成了内涵喷薄的个性舞台和情愫飞扬的人文天地。这样的评价, 已经超越了传统狭隘的范畴, 真正培养了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三、同学互评——学会欣赏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篇篇习作, 各有精妙之笔, 各有闪光之点, 各有传神之处:或美文含情, 佳题诱人;或情节跌宕, 扣人心弦;或用词造句, 一语惊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行选择伙伴进行交流、修改, 找出习作中值得学习的文句, 哪怕只是一个词、一个标点, 也可用波浪线画下来, 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语言, 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作文内容与形式教学 篇8

一、记叙文结构形式的发散

记叙文是从表达方式上划分而来的一种文体, 在高中阶段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写好复杂的记叙文。使用的结构形式很多, 在教学实验中我们把小说、散文、戏剧、话剧等也并入其中, 共归纳出12种结构形式:复杂故事体, 题记+故事体, 日记体, 书信体, 寓言童话体, 分章分节体, 访谈体, 网络体, 故事新篇, 古人新传体, 演讲稿, 广播稿, 小说体, 戏剧体, 散文体。在教学中, 我们针对每一种结构形式, 进行特点、写法介绍, 在进行适当的写作训练后, 让学生自由选择。

在发散教学前, 教师布置以“拒绝”为话题的作文, 发散后布置以“个性”为话题的作文, 两次话题作文情景大不相同, 在以“拒绝”为话题的作文中, 学生文章的内容虽然各不相同, 结构形式却千篇一律, 都是记叙某人拒绝某种事物诱惑的过程或抒情记叙散文类, 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很难找到新面孔。而在“个性”话题中, 有的同学采用访谈式, 访谈王菲的冷艳。这位同学的开头很美“树叶选择它飘零的姿势, 春风选择它归来的方向, 大海选择它咆哮的方式……大自然时时刻刻在书写着自己的个性。”有的同学采用的是故事新编, 有的写苏东坡的个性。《邯郸学步》写燕人再次到邯郸取经;《西施效颦》则写东施不效颦, 西施来效颦了。故事写得波澜有趣, 且有新意。《酸酸甜甜就是我》一文用题记+故事式:题记很美, 如“没有个性, 你只能是别人的影子” 。《独一无二》则采用分章分节式, 描写古今中外有个性的人。《我性我塑》用日记体形式, 记叙个性变化的过程。书信体、广播稿体、寓言童话体、网络体等文体优势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不再是记叙文的单一结构形式了。

在传授记叙文多种体式的同时, 可以依据记叙文体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的原则, 教会学生如何运用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 也可以使作文结构布局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运用与总结, 许多学生都掌握了一种到几种最熟悉的结构形式, 在作文中呈现出形式各异的结构形式。

二、议论文结构形式的发散

相对于记叙文的结构多样性来说, 议论文的文体形式相对少了一些, 只有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四种。在这种情况下,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应充分利用立论与驳论、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 以及中心论点位置的不同, 引导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选取不同类型。与剖析记叙文各文体特点一样, 详细分析议论文四种结构形式的特征。并列式:文章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分论点间的关系是平行的;总分式:论证的层次之间、论点之间是总说与分说的关系;层进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 其思路往往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照式:把两个或多个观点进行对比, 或正反对比。

议论文结构形式可综合运用, 应随机灵活选择。同样, 在发散前后, 我们在不同的年段分别布置“拒绝”和“个性”两篇话题作文, 情况依然不同。在以“拒绝”为话题的作文中, 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议论文结构采用意识, 多采用先提出论点后进行论证的单一结构形式。而在“个性”话题作文中, 学生的结构意识增强了, 作文形式也有所变化。例如《我的个性我做主》一文, 作者采用对照式与并列式, 进行了守旧者与创新者、乐观者和悲观者的个性对比。薛宝钗个性与林黛玉个性的对比, 冰心个性与朱自清、叶圣陶、闻一多个性的对比。《个性的呼唤》一文中采用的则是并列式, 从个性是一种魅力、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财富四个层次进行分析。《祭奠个性》的作者则采用层进式, 从个性的迷失沉沦到为什么迷失沉沦, 再到祭奠个性, 最后找回并重塑个性, 写得非常有层次感。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绝大多数同学对议论文形式的采用意识和变化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巩固。

三、应用文体的结构发散

随着话题作文命题的日新月异, 高考作文的文体与结构形式也越来越多。许多考生在作文文体方面标新立异, 以奇制胜, 这给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 那就是应用文体的结构形式在作文写作中的运用。例如以“诚信”为话题的优秀卷《给吴诚兴的诊断书》, 给不少学生带来新鲜感。我们在作文教学指导中, 结合高考简答题中的应用文体, 引导学生对应用文体结构形式进行了解。应用文体的结构形式主要有文件通知、报告 (请示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 、申请书、诊断书、判决书、新闻报告、专访七种形式。在上述以“个性”为话题的作文中我们发现, 有的学生模仿《给吴诚兴的诊断书》形式的诊断书, 有学生写新闻报道, 也有学生写调查报告。但对于应用文体的运用与发散, 我们遵循让学生了解而不大肆提倡的原则。

作文内容与形式教学 篇9

1. 消除心理障碍, 激发写作自信

(1) 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使学生对写作有自信,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写作是学生通过自己对某种事物的理解, 感悟从而发表自己观点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自己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写作激情是其成功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 充分发挥自己积极性和创造性, 写作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能并且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思考人生, 学生会感悟自然。这样, 学生的写作素养才会不断提高。才能在快乐的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 才能写出有充沛情感的优秀作文。多鼓励学生写深有感触的事, 让学生平常怎么想, 写作时就怎么写。学生作文的要求只要把生活中和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琐碎小事, 通过文字把其中包含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同时, 写作时要让学生保持一种自由的心灵。老师不要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来拘束学生的思路和语言, 这样才能使学生情感所至, 嬉笑怒骂, 可以尽情地描述与抒发出来!另外指导学生观察, 要抓事物的特征, 还要启发学生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 有时间尽量让学生走出校门;一方面让学生放松,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有事可写, 有情可抒。

(2) 多鼓励, 少批评。学生的看似简单的每一篇作文, 大多是经过他们苦心经营而获得的成果, 自己倍感珍贵, 因此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欣赏与赞扬。所以, 老师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 比如一个好的开头、结尾, 恰当的运词, 优美的句子, 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 在批语中及时的给予中肯的评价。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成功”, 从而树立起对写作自信来。每次作文批改后选几篇优秀作品在作文课上朗读, 鼓励他们参加有意义的征文活动, 参加各种作文比赛, 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3) 及时批阅, 准确反馈。学生交上的作文, 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 让学生在期待中尽快品尝到写作成功后的甜蜜。这样就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 看到自己的进步, 尝到成功的喜悦。作文批改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有的作文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 有的文章的要在, 主题, 结构, 布局、材料运用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 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从而使其作文能力与兴趣有所提高。总之, 只有消除学生作文的心理障碍, 激发学生写作的自信, 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 教师要实施个性化教学方式

不同的教学形式会让学生有不同的体验, 所以教师要实施个性化教学方式个性化, 让学生体会到上作文课的乐趣。个性化作文教学能让学生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而使人的视野开阔, 精神包满, 情感充沛, 成长成一个全面的自我。个性化教学方式教学方式, 不仅使学生在构思、内容、表达方式、语言、感情等方面有极大的提升, 而且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造就富有创新才能的人才。

3. 教师应强化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

古人谚称“读十篇, 不如写一篇”就是要求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首先必须要有数量的保证, 数量不足, 训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目前, 学校安排课堂作文比较少, 远远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鉴于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增加课堂作文的训练次数。另外还应该要求学生加强课外写作的训练。对于课外的写作训练, 教师可统一要求, 也可让学生自由写作, 形式灵活多样, 但教师都应参与训练之中, 最好教师“下水”指导学生作文, 可给学生起表率的作用, 同时教师身临其境, 便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掌握讲评作文的主动权, 具体指导学生的训练。这样教师才能准确把握课外写作训练的效果。

4. 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阅读, 增加积累

学生时期, 精力充沛, 记忆力强, 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抓紧时间阅读, 背诵一些名言名句以及优秀作品, 积累大量优美的词汇, 在教学中可以从仿句、仿文使学生看到名家之语, 可以为己所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积累的素材与身边所见的人、物、事相对照, 然后激发学生创作激情, 达到预期的目的

5.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创新之路,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首先必须要具备创新的精神。这就需要教师敢于打破传统关念甚至教材的束缚,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式, 实现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学习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 平等参与, 共同探究, ,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就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事物的多元性。在教学中, 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 多角度思考, 放飞想象的翅膀, 甚至允许学生异想天开, 才能做到呵护学生学习的自由性和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培养创新精神。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全面考虑事物的各个方面, 想别人所未想, 言别人所未言, 从而写出既标新立异、又合乎情理的文章。

总之, 要使中学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 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们应一切从实际出发, 认真研究学情和教情, 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 探求新的道路, 让高中学生的作文写的活起来, 同时广大高中学生也应主动拓宽知识面,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勤于练笔, 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使作文的火花在高考中绽放。

摘要:新课改形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师, 必须适应新的写作要求, 及时改变观念, 改革教法, 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兴趣, 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适应新高考的需要。

作文内容与形式教学 篇10

一、苏教版语文作文教学概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和作文教学重心都是加强写作实践, 同时苏教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写作境界。这种提高学生写作境界的教学目的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写作理念, 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理念。苏教版作文教学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教学重心。苏教版在修订前高中作文教学对学生的写作实践较为注重, 忽略了作文教学的理论教学。苏教版修订后,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写作观中体现出的学生态度、价值观以及情感, 同时在指导过程中注重知识和方法, 在写作过程中注重过程和能力, 不断提高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境界, 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内容的缺失

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作文教学, 同时作文分数的比例在高考语文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目前,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由必修、读本以及选修三部分组成, 其中作文教学的编排分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把作文教学的内容插入到必修五册教材中, 一种是以选修的形式呈现, 即《写作选修》。苏教版高中语文作文指导通常镶嵌在单元教学后面, 只有寥寥几语, 粗线条式地勾勒相关写法, 缺乏操作性和指导性。同时教材设置的作文指导通常与本单元的主体相关, 然而教材各单元间的主体有着跳跃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教材个单元的体裁也各不相同, 使得语文作文教学出现跳跃性、不连贯性以及随意性, 与中学作文教学规律不符, 不利于作文教学体系的构建, 同时也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中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提高苏教版语文作文教学措施

(一) 作文教学开放化

教师在进行开放性作文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全方面、多角度进行作文命题。多元化的作文命题才更适合学生的作文写作, 若教师在作文教学命题时, 命题层次和命题角度过于单调, 会导致高中作文教学缺乏普遍性, 与高考作文的命题本质不符。通常情况下, 学生由于缺乏作文写作素材以及教学作文命题角度较为单一而感到作文写作棘手, 在进行作文写作时无法发散思维。在高中作文教学中, 教师全方面、多角度的作文命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使学生想象力更加丰富, 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使学生作为更具个性, 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②作文教学应当从“文体不限”来体现话题, 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在进行写作时, 学生可以就自己擅长的问题来进行作文写作, 能够在发挥个性的同时展示自己的才华, 凸显自己作文写作能力。文体不限是新课程理念的作文写作要求, 同时也是近年来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 能够使学生作文更具新颖性和个性, 有效克服传统作文千篇一律的问题。③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学生的作文写作素材与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 教师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 将作文生活化, 不断提高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效率, 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二) 注重学生作文写作方法训练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苏教版语文教材对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的锻炼越来越重视, 同时也更加强调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 教师在进行高中作文教学时, 应当注重学生作文写作方法的训练, 不断提高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效率, 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目前,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都是名篇名作, 对这些名篇名作的理解和学习就是掌握知识点的过程, 然而, 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名篇名作也只是教学例子, 掌握和理解这些例子也并不代表就能学好语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使用语文教材, 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向学生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 同时苏教版高中语文的作文都是以人文教育为主, 和阅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文专题,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当引导学生按照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梳理, 同时延伸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 有效促进学生对语文作文素材的探究,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作文写作兴趣, 提高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效率, 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教师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时, 应根据教学目标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教会学生吸取优秀作品的写作营养, 并积极鼓励学生进模仿写作, 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作文教学, 然而,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内容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失, 因此, 教师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应当注重作文教学开放化和学生作文写作方法训练, 不断提高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效率, 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作文内容与形式教学 篇11

有的教师只满足于学生对句式、段式或篇章结构写法的了解。比如教学《颐和园》(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教师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昆明湖的美的呢?学生回答说: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昆明湖说成了镜子和碧玉。教师马上肯定:对,作者用了比喻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昆明湖的美,这样的写法值得学习,今后我们也可以像作者这样用比喻写出事物的特点。如此教学,就把原本灵动的“表达方式”视为静态的、僵化的、枯燥的语文知识,获得的仅仅是空泛的、概念化的语言形式的名称,于语言能力的提升无补。

有的教师盲目选择学习内容,不管具体的语言形式适不适合迁移,是否有模仿运用的价值和必要,也不管语文知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都要安排练习。比如《威尼斯的小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自然段采取了“总分”写法,告诉人们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后,就让同学们以第三自然段的小艇内部陈设为内容,进行先概括后分述的写法迁移,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总分”段式结构是第二学段的学习要求,学生从三年级起就已经反复练习,熟练掌握了,到了五年级再进行这类仿写,显然是不适合的。

有的教师一味追求“一学必仿”“一学即用”。比如《泉水》(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5自然段分别写泉水说的话:“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这四句话内容相近,句式相同,一位教师让学生学着说说泉水还会说什么,结果学生绞尽脑汁也说不出什么来,因为“多”“清”“甜”“美”基本涵盖了水的特点,二年级学生还能说出什么来?我们认为,模仿课文中典型的语言形式,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能力,但并不等于一学就要用。

有的教师过于相信“读”的作用,片面地认为多读是领悟表达方法的主要途径,于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傻读”“死读”,但学生依然没有很好地感受到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其实,语言感悟离不开“读”,但仅靠“读”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读”与“品评”“想象”“比较”“还原”“揣摩”和“追索”等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在语言形象的激活中,领悟作者精妙的遣词造句、精巧的谋篇布局、精当的表达方式、精美的文学意境和精湛的语言艺术,把“表达方法”这一静态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读写技能。

由此看来,要改变这种形式化、概念化的语言形式教学现状,就必须透过语言形式本身,深入到语言形式的“内容”上,并在对语言形式内容的过程性揣摩和体验中,体味到语言表达的精妙与独特,获得语言美感的陶冶与锤炼,促进“语言图式”的建立与丰富,从而真正实现语言形式教学应有的“再生”价值、“增值”功能和“繁衍”作用。

一、 由表及里,揣摩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

一般而言,学生对比喻、拟人、排比之类的名称都是耳熟能详的,但问题在于,他们并不懂得应该在什么内容、什么语境、什么情况下使用比喻、拟人、排比,或怎样用比喻、拟人、排比才是最为妥帖,最为得体的。从这一角度说,“怎么写”其实包含着“用什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正因如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才提出中年级要“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高年级要“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悟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的学段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品评、朗读等手段,穿透“两层”(语表层与内蕴层),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语言,体会作者运用语言(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的神奇效果,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理由,从而把语言对象的形态、句式、语调、含义等充分地内化于学生的语言图式之中。

比如《惊弓之鸟》(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有这么一段话:“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这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故事的高潮,更是作者有意安置的妙手之笔。从内容上说,这是更羸向魏王讲述自己不用箭却能射下雁的原因,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难的是它的语言表达。这个句群结构比较复杂,按“观察—分析—推断”的顺序有序展开,并且多次运用了包括因果式倒装句在内的因果关系句,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极为少见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是需要学生领会的。教学时,可在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出示句式:“大雁因为 ,所以飞得慢;因为 ,所以叫得很悲惨;因为 ,所以它一听到弦声,就拼命往高处飞;因为 ,伤口又裂开了;因为 ,所以就掉下来了”。把这段话变成常见的“因为……所以……”的句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间的内在关系,发现这段话的因果式表达特点。之后,以“如果随意抽去其中的一个句子可以吗?为什么?”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明白更羸从观察到分析再到推断这一严密的思维过程和环环相扣的表达顺序。接着深入研究,弄懂第二句用因果式倒装句,强调的是“因”,这样更能凸出更羸的分析,第三、四句不出现因果句,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简洁性。最后通过师生或生生分读因果句,进一步感悟到这样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在强化思维严密性和推理说服力方面的独特作用。

二、 由悟到仿,追求语言形式与表达情感的融合

习得了语言形式,感悟到了语言表达的精妙,充其量只是语言运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并不说明可以自如表达了,这是因为,表达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行为,一方面,语言形式往往受制于语言主体的心灵模式和思维方式,受制于语言内容,不同的语言主体和语言内容,就会形成不同的语言形式,因此,可借鉴、可模仿的语言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别人”的,要把“别人”的语言形式纳入到自身的语言系统,当然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另一方面,言为心声,表达主体如果缺乏表达的动机和欲望,缺失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表达行为就不可能完成。高质量、理想化的仿写并不是纯粹的语言形式的正确模仿和合理摹写,更不是为仿写而仿写,而是借助语言形式把学生想表露的心声和情感生动、自由地表达出来,从而实现语言形式与自我情感的和谐交融。因此,我们在重视语式迁移运用的同时,更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经验背景、表达情感的充分调动和激活,让仿写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理。

如《再见了亲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是一篇融叙事、抒情为一体的散文,其显著特点是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以志愿军的口吻讲述和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前三个自然段都是以“劝慰——举例——抒情”的形式构段。当学生了解了这一写作特点后,有些教师让学生试着用第二人称的写法,以朝鲜人民的口吻,模仿这样的段落结构写一段话,但效果并不好。事实上,此时还不宜马上安排模仿迁移练习,因为虽然学生课前已收集了一些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付出了一切的相关材料,前三个自然段内容中也隐藏着这样的内容,但此时学生对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还没有深切的体会,情不动辞何发?只有通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习,学生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那份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教师再进行深情描述,推波助澜:看着即将启动的列车、看着即将分别的志愿军战士,前来送别的大娘、小金花、大嫂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她们心中有多少话想说呀,你能学着前三个自然段的样子,替她们说一说吗?此时,学生感情达到了高潮,心中想说的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自然写得情真意切、文采飞扬。此时的表达已是语言纳入后的应用,更是情意领会后的倾吐。

当然,句段仿写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初仿不脱离课文语境,在课文语境中进行语言实践,深化文本理解与语言感悟;再仿迁移到课外,以所仿句式、段式表现生活情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为了提高迁移训练的语言品质,应尽量给学生搭建一个循序渐进的迁移平台,让学生在由低到高的思维坡度上前行,实现从“悟”到“仿”、“仿”中求“新”。比如《画家与牧童》(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理解了“一……就……”的句式特点与作用后,先让学生结合本段语句“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完成口头练习:“看画的人一 ,就 。”“有钱的人一 ,就 。”在此基础上,再用“一……就……”自由说说生活中的人或事。这样从句式学习到句子改写再到自由说话,从文本内容到生活见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经历了“模仿—迁移—创新”的训练过程。

三、 由浅入深,迁移运用学习语言形式的阅读策略

语言形式教学不能仅仅把关注点放在感受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和写法模仿上,如果我们还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掌握如何关注语言形式的方法,教给他们学习语言形式的阅读策略和技能,那么他们就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课外阅读了。

以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总分段阅读为例。从三年级开始,教材大量选编了不少含有“总分”段式的课文。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总分”段,成了中年级段落教学必须完成的训练项目。怎么进行这一项目训练呢?笔者在教学《珍珠泉》(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文时,根据本文描写“泉水”和“水泡”这两个重要段落都采用了“总分”的段式结构这一特点,展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三个教学流程:首先提示方法。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归纳“总分”段阅读的三个基本步骤:一是找出中心句中的关键词;二是理清段落的层次(围绕中心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三是找重点词句,边读边体会,并以“‘总分’段阅读小秘笈”的方式投影出示,为接下来的阅读提供必要的拐杖和支架。其次是范例引路。以“泉水”一段为样本,指导学生依照这三个步骤。按部就班地一一落实、严格练习,并对那些富有特色的语言文字进行品读、欣赏。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回顾总结这一段话的学习方法和步骤,最后是独立运用。学生或独立或合作,运用刚才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水泡”一段,再全班汇报交流,评价提高。这样从“示法”到“范例”再到“运用”,在真实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当场学、当场练、当场用,有效地实现了读法迁移、学以致用,效果相当明显。

四、 由暗变明,促进学生“心理图式”的丰富和建构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这似乎是一个难以透视的“暗箱”,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难发现自己身边不乏能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文本的阅读高手或迅速组织材料下笔成文的写作高手,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他们具有一个完善的阅读认知结构或写作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称之为“心理图式”。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之中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构建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语言范例来建构和丰富学生的“心理图式”?倘若如此,语文教学岂不变“暗里摸索”为“明里寻求”,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获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比如《鱼游到了纸上》(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文,多次运用了“实在加联想”的方法描写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为了让这种方法被学生熟练而牢固地掌握,一位教师重点做了四件事:一是认识写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这句话就是采取了看到的和想到的相结合的写法,才把青年画鱼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二是巩固写法。先让学生从本文中找出两处同样写法的语句,再回忆之前学过的《全神贯注》中的四个类似语句,这样有意识地把散落在各篇课文中的相同语言现象集中起来,使得学生在不断的信息刺激中,强化了对语言现象的印象,同时也明晰了这一写法既可用于写人,也可用于写事,还可用于写物,扩大了对语言表现力的认识,促进语言“心理图式”的深化。三是内化写法。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句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种写法的两个写作“秘诀”:第一,想到的必须是在看到的基础上,两者之间要有联系,第二,要用“仿佛”“好象”“似乎”之类的词语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连在一起,从而形成知识的提炼和概括,习得并内化语言表达的规则和技巧,进而实现“心理图式”的建立和丰富。四是迁移写法。教师出示一段以“跳绳”为内容的、只有看到的没有想到的习作片段,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给这段话中的相关语句添加上想象到的。果然,凭借着业已建立的语言图式,学生完成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文内容与形式教学 篇12

“模拟药房”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实验室的新型“实验室”。“模拟药房”不是起经营作用的而是作为模拟实践/实训的教学场所。为了达到模拟效果,在设计上,“模拟药房”要求与现实的药房尽可能地相同。但还是略有区别,主要体现在:①“模拟药房”内陈列的都只是药品空盒及其说明书,而没有药品实物,但是仍要配备少量的中药材;②为了教学,“模拟药房”设有教学区,并配备有教学设备。

由单纯理论教学带来的弊端包括“理论性强,不易掌握”,“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与就业后工作脱节”。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学习便显得更加重要。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所以为了培养出能更快适应社会的优秀学生,加强实践教学势在必行,“模拟药房”也因此应运而生。

虽然“模拟药房”开展的模拟实践/实训和传统的实验室教学都可以很好地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但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实验室教学更侧重于“科研实践”,而对于与应用型知识更紧密的课程(如“医院药学”、“药店经营管理”等课程),传统实验教学就无能为力了。“模拟药房”可以填补“传统实验室”在这方面的空缺。所以“模拟药房”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近年来,国内一些医药院校纷纷建立“模拟药房”。利用“模拟药房”开展药学专业相关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如郑鸣之等报道通过“模拟药房”在药理学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1]。不仅如此,“模拟药房”还可以用于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如药事管理与法规、医院药学、中药鉴定学等[2,3,4]。

尽管如此,我国各院校都投入较大资金建立的“模拟药房”所发挥的功能十分有限。为此,本文将结合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特点,探索“模拟药房”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形式,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

2 “模拟药房”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

根据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特点,结合“模拟药房”实际,提出将“模拟药房”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医院药学实践”、“中医药应用实践”、“药店经营管理实践”和“课余活动组织”四个模块。

2.1 医院药学实践

医院药学实践主要是通过在“模拟药房”中模拟案例、用药处方分析等方法来达到实践效果,实践教学的形式如下。

熟悉处方、熟悉中成药及西药的调配流程并实践。可以在“模拟药房”中模拟实践处方的调剂过程。调剂流程包括:收方→检查处方→调配处方→包装、填标签→复查处方→发药、指导用药。学生结合理论知识,通过在“模拟药房”实践,可以熟悉药品调剂流程及处方的审核要求。另外,熟悉调配流程及处方审核也为后续“模拟案例”打下基础。

处方分析。教师收集有关教学内容的典型处方,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分析、讲解。也可以将处方供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处方的合理性及错误所在,重点是要求全面考虑药物联合应用时的利弊,之后在课堂上组织汇报和交流。

模拟案例。由学生或教师扮演病人,学生扮演药师,模拟一个“问病荐药”的现场,最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并评价。这样不仅可以综合检验学生的药学专业知识,还可锻炼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如任涛等设计的模拟药店现场,对话式临床药学教学方法及蔡映云提出的临床药物治疗学互动式教学方法都值得借鉴[5,6]。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高,但是对模拟药店的空间大小、硬件要求高,如果条件有限可以先摄录下来,然后利用普通教室的多媒体进行教学。

药品说明书的学习。药品说明书的学习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学习:①在介绍某类药品或某种疾病时,可结合药品实物或说明书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实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②“模拟药房”课余时间开放,供学生自学。

调剂室工作制度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处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特殊药品管理制度,效期药品管理制度,差错登记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等。以上内容通过课堂的理论学习之后,可以借助“模拟药房”进行相关内容的实践。

2.2 中医药应用实践

中医药应用实践主要是通过“模拟药房”模拟中药调剂、炮制等。教学流程主要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点评。实践教学的形式如下。

中药调剂工具的使用。学生在了解中药调剂工具在中药调剂中的作用、应用范围、特点、使用方法、保养方法等理论知识后,在“模拟药房”中熟悉它们的具体操作,为以后中药调剂实践打下基础。中药调剂工具主要有:戥秤、分厘戥、冲筒、托盘天平、台秤、乳钵、铁碾、粉碎机、剪刀、钢锯、钢锉、盛药盘、鉴方、包装纸、纸袋、塑料袋、捆扎绳、钉书机等。

一方一剂中药的调剂。一方一剂中药的调剂主要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①审方的内容;②规范的拉斗、抓药的方法;③规范的称量、倒药的方法;④处理处方的脚注;⑤处理处方中别名;⑥饮片小包装的包装方法;⑦调剂完成后的清场。学生在“模拟药房”中分别进行调剂的实践。

一方多剂中药的调剂。一方多剂中药的调剂的实践实际是一方一剂中药的调剂的加深。除了以上的学习实践内容外还应加入:①称量完成后倒药的方法;②称量后的仔细复核,并签字;③需要先煎后下、包煎等特殊处理的药品,调配时要单包并注明;④学习饮片大包装的包装方法;⑤交代用法、用量、用药禁忌、饮食禁忌,并进行患者教育。

中药饮片的炮制。中药饮片炮制的主要实践教学内容包括:①复习净制、切制、炮炙的相关理论知识;②学习净制中各种具体操作方法(如:挑拣、簸筛、刷洗、剪切、刮削、剔除及撞、碾等)的操作要点、使用范围及注意事项;③学习炮炙中各种具体操作方法,如:炒(清炒法、加辅料炒)、炙(酒炙、醋炙、盐炙、蜜炙、姜炙、油炙)、煅、煨、蒸、炖、煮、燀、去油制霜的操作要点、使用范围及注意事项;④学习评价所炮制药物的成品质量。

中药汤剂的制备。中药汤剂制备的主要实践教学内容包括:①复习汤剂的定义、特点、分类等理论知识;②学习制备汤剂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要点,制备汤剂的流程为:取中药→加水浸润→煎煮→去渣取汁→煎液另取容器保存→药渣按上法煎第二次→两次滤液合并。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以下内容: ①煎药器械;②煎药热源;③煎煮用水; ④煎煮次数;⑤煎煮时间; ⑥药材的特殊处理。

中草药及饮片的鉴定。利用“模拟药房”提供的中草药及饮片进行中草药及饮片的鉴定,通过眼、鼻、口、手加深课堂上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开展药材真伪辨别的实践教学。“模拟药房”可以平时开放,供学生课余时间进行饮片的鉴定练习。

2.3 药店经营管理

药店经营管理主要是在“模拟药房”中,参观药店的建设要求以及对药店经营过程中的活动进行实践。内容包括:参观“模拟药房”的场所设计、参观药店设施、设备等。

参观模拟药店的场所、设施、设备。在学习GSP或者药品经营管理课程时,教材文字的描述往往抽象而枯燥,容易形成“空对空”的弊病。通过学生亲身实地参观药店,将书本的文字形象化、形成自己的感性认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模拟药房”中实践教学的内容可包括:①药店店面的设计,比如:入口的设计、药店招牌的设计、药店橱窗的设计;②药店内部的设计,比如:空间布局的设计、货架布局、各种药品的面积与位置的配置、药店内部辅助区域的设计;③药店环境设计,包括:照明、色彩、温度、湿度、声音等;④营业场所的设施,比如:药品陈列展示设备、多媒体设备、符合药品特许需求的设备、便民服务设备、药学服务台设备、安全设备、分类、指引、区别、识别的标示牌等;⑤储存与保管设施,比如:药品储存设备、通风、防潮设备,检测调节温、湿度的设备、储存特殊管理药品、消防、安全防盗设备,药品防尘、防虫、防鼠、防污染和防霉变等设备。通过参观,使学生了解建立一个药房的基本要求。

药品的验收。通过模拟药品入库验收的案例,学习相关验收知识。让学生熟悉药品的验收程序,另外还要重点介绍毒麻、精神药品的验收,如“五专”制度等。

药品的陈列。参观、实践药品的陈列,不仅要学习如何按照GSP的“药品应按照剂型和用途以及储存条件要求分类陈列”要求(在分类摆放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处方药非处方药的区别、药品与保健品的区别、甲类OTC与乙类OTC的区别、抗生素类药品、呼吸系统药品、消化系统等药品的区别等内容),而且要学习如何体现药品陈列的醒目原则、易见易取原则、整洁美观原则、关联原则。药店药品的陈列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是要求把药品分类陈列。如果有条件可以开展药品陈列大赛。

药品调剂的模拟。实践形式同“熟悉处方、中成药及西药的调配流程并实践”。

药品的促销。可以组织学生在“模拟药房”中模拟药品的促销流程。药品促销涉及面广,包括:消费者分析、药品广告、药品陈列、店员推销、服务促销、价格促销等。药品的促销在课堂上较难完成,但是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模拟药房”中举办“药品营销大赛”,这样既丰富了课余活动,又起到了实践效果。

模拟为顾客提供服务,处理顾客投诉,接待顾客查询。此环节可以模拟的案例范围广,可根据不同理论知识的需要模拟不同案例。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由学生扮演药害的患者和药师,模拟不良反应的确认及处理过程,最后由全班学生练习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②药品咨询:模拟患者咨询药品和保健知识,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不仅是药品和保健知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表达出来,如:劣药与假药的区别等。③模拟处理顾客退药。

2.4 “模拟药房”课余活动组织

“模拟药房”除了用于教学外,还可以作为课外活动的场所。①中药饮片的调剂比赛:以个人为比赛单位,在中草药房中进行中药饮片的调剂比赛,挑选出调剂最快,质量最好的选手。比赛项目包括:审方、计价、中药调配、中药炮制、包药等内容。②中药饮片鉴别大赛:以个人为比赛单位,比赛鉴别饮片的能力和对饮片知识了解程度。③药品营销大赛:若干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柜台,通过对药品陈列,柜台装饰,价格促销,广告设计制作和对队伍的形象设计能力、店员推销技术应用能力、有效沟通能力的展示,表现出小组的竞争实力。由评委和在场学生给出评价。④可以凭借“模拟药房”的平台开展学校组织的开放性试验,创新性试验。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开设了“常用中药材鉴定”、“贵重药材鉴定”等实用性强的开放性实验项目[4]。

3 小结

综上所述,利用“模拟药房”可以开展多种实践教学内容,且其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每个学校在探索“模拟药房”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时,应结合各自的课程设置特点,灵活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建设“模拟药房”很有必要,但教学改革不仅是教学环境的改变,同时教师的教书理念也需要改变,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模拟药房”的功能,达到比普通教学更好的效果。

摘要:根据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特点,结合“模拟药房”实际情况,提出“模拟药房”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

关键词:模拟药房,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

参考文献

[1]郑鸣之,张琦,俞月萍,等.提高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药理学学习兴趣的方法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21-22.

[2]赵贤.高职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2009(5):31-32.

[3]陈菲.在医院药学教学中引入模拟药房的思考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3):73-74.

[4]张蕊,乐巍,吴德康.学生模拟药房工作的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5):1226-1227.

[5]任涛,蔡映云,顾宇彤.模拟药店现场对话式临床药学教学探讨[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2,11(5):309-310

上一篇:成教管理下一篇:血压晨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