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容教学

2024-11-03

基于内容教学(精选12篇)

基于内容教学 篇1

1 概述

根据张在新等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写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写作内容的贫乏,表现为主要思想和细节技巧的运用不理想。内容的挖掘是外语学生英语写作中最大的难点,需要更努力地挖掘题材,写作还缺乏“题材聚焦”(topical focus),即作文布局面太广(张在新等1995:47)。这说明英语写作课要重视培养学生英语写作的内容挖掘能力,即应重视内容挖掘技巧的教学。传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主要过程是:教师讲授写作方法——学生写作——教师点评,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主导作用和教师的引导者作用,忽略了思维模式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生模仿同类型的优秀作文,框架和内容公式化,输出的方式单一,忽视输入的作用和方法,内容贫乏,思维方式和写作的内容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改善大学英语特别是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的人才,我们对专业英语写作进行了以内容教学法为理念指导的教学改革和研究。

其他的研究:

2 内容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的主题和课程模式

内容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个语言教学流派。它的主旨是以不同的专题来组织教学,因而与传统的语言教学不同。传统教学法把对语言的直接学习作为教学的中心,而“内容教学法同时教授专题内容和第二语言技巧,大体上把目的语看作是学习专题内容的工具,而不是作为学习的直接对象”。(Briton,D.M.Snow&Wesche.M.1989)因此内容教学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国外,研究内容教学法的学者较多,出版的专著也不少,《内容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模式和方法》一书就是其中较全面的一本。(Stephen,Stryker and Leaver1997)Kasper(2000)认为语言学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为CBI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两种理论都强调为二语或外语学习者提供多种机会在交际的和有学术氛围的环境中,进行真实的、有语境的交互以及与具有挑战意义的语言材料的交互。CBI教学理念将语言教学基于某种主题教学或基于某个学科教学来进行,正是依据了语言学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的一种实践。

CBI教学理念是将语言教学基于某个学科教学或基于某种主题教学来进行的一种理念,旨在把语言学习同学科学习完全结合起来,以摈弃在大多数教育背景下人为地将语言教学同学科教学分离的现象。这一理念象征着语言教学上的一个新起点,它将传统获得语言能力的语言教学法,即教授语言本身,转变为通过在研究学科知识的同时来获取语言能力(Dupuy B.2000;Kasper,2000;Stryker,Stephen&Leaver 1997)。CBI理念认为当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时,当语言作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媒介时,便产生了最理想的外语、二语学习条件(Stryker,Stephen&Leaver,1997)。课堂上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种知识结构的探讨上。这种知识结构可以是任何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从严谨的学科知识到他们最喜欢的流行歌星,甚至可以是些话题新闻或电影之类的东西。(戴庆宁、吕哗2004:16-20)

CBI教学理念有三个要素(Stryker&Leaver,1997):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符合特殊学生群体的需要。CBI只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是教学方法,也没有单一的模式(Stryker&Leaver,1997)。常见的模式可分为四种:主题模式(theme-based approach);课程模式(sheltered-content courses);辅助模式(adjunct courses);专题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s)。课程模式的教学材料选自目标语的各类专业课程,难度要符合学生语言水平及专业的接受能力。课程模式视语言为学习专业的工具。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而不是语言知识,意在通过可理解性的输人习得语言能力。

3 专业英语写作教学法

基于内容教学法的理念,在大学专业英语写作教学中我们主要结合2种教学模式——主题模式(theme-based approaeh)和课程模式(sheltered一content courses)。主题模式的教学材料选自目标语原创的各类主题、话题。所选主题、话题应根据学生需求,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主题模式意在以语言为媒介获取新信息,在获取新信息的过程中,同时提高语言水平。围绕话题、主题,结合听、说、读、写包括语法在内的各项语言技能,开展综合训练,逐步深入。采用列表、图片、影视、模拟等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课程模式中专业教师既要熟悉某一学科知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又要能熟练运用目标语进行可理解性讲授,借助上下文、图表等语言技能,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知识。课程模式以测试学科知识掌握程度来考察学生语言水平,并加过程评价来进行教学评估。

此课程具体应用了3种模式来指导专业英语的写作教学:教材内容讨论模式、主题讨论模式和、主题辩论式。

3.1 教材内容讨论模式

我们英语专业对课程进行了教学理念的改革,推崇“人文通识教育”理念,以人文教育为优势,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以及学习、思辨和创造能力,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与融合。在有关二语习得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了英语听、说、读、写系列课程—英语视听说模块、口语口译模块、读议写模块三大模块的课程。读议写课程属于读议写模块,此模块又下分为7大块——读议写(一)(英语技能导学与学习策略);读议写(二)(网络与报刊阅读);读议写(三)(圣经与罗马希腊神话);读议写(四)(英美国家历史);读议写(五)(英美文学与艺术概略);读议写(六)(西方哲学经典导读);读议写(七)(中国文化经典导读)。此模块的教学实施“人文通识教育”,努力培养“人文教育、英语学科特点与教师教育相融合,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的人才,培养的模式是,“技能发展与学习策略、能力培养一体,与人文教育、知识拓展融合,与思辨、创造能力培养并重”。将中外文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知识课程纳入读议写的教学内容,是一种技能课程知识化、知识课程技能化的创新课程。将中外文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知识课程纳入读议写的教学内容,是一种技能课程知识化、知识课程技能化的创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研读大量英语原著,扩大知识面,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围绕、拓展阅读材料,发现、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开展思辨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从事英语写作活动,体验英语写作过程,在过程、互动中形成积极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形成较强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读议写这门课程成为学生拓展知识面、深入学习西方文化的人文修养课程,并成为思辨与写作的素材、铺垫和话题来源。(邓云华2010:188-191)

以读议写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为标准,读议写(一)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英语技能导学与学习策略》,以我们自编的《英语技能导读与学习策略》为主要教材,它包括9大部分:1)学习策略介绍;2)年龄、个性、智力等与语言学习;3)记忆策略;4)认知策略;5)补偿策略;6)元认知策略;7)情感策略;8)社交策略;9)资源策略。这些一系列读议写课程教学中,阅读和讨论主要是为写作服务,其最终目标是,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思辨能力。作者主要承担读议写(一)(《英语技能导学与学习策略》)的教学任务,这里我们主要以此课程为研究的范例。在课堂上,此模式在每章内容的学习中分为3个步骤——课前学习策略的讨论、课后学习策略的讨论、辅助相关阅读材料的讨论。

1)课前学习策略的讨论

教材每章的前面部分设计了3-4个学习策略的问题以进行学习具体内容的讨论。在此部分对学生的预习有具体的要求,学生被要求在上课前预习每章的教材内容,并为课前的问题作一些思考准备课堂讨论。我们以第四章的教学为例,涉及的3个课前讨论的问题是:(1)What strategies have you ever applied in your reading and writing?Do you think they are cognitive strategies?(你在地阅读和写作方面运用了什么策略?你认为它们是认知策略吗?)(2)What do you know about cognitive strategies?(关于认知策略你有什么了解?)(3)Do you think it is necessary that we study them and apply them to our reading and writing?Why?(你认为我们有必要学习认知策略并应用于阅读和写作吗?为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中小学时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对认知策略问题进行初步的讨论,对认知策略形成初步的印象,为其后的策略学习奠定基础,也促使学生进行主动而积极的思考。

2)课后学习策略应用的讨论

学生课前以预习教材内容,教师以引导式的方式和学生复习第四章的认知策略重点内容后,就着手讨论如何把认知策略运用于英语写作,特别是专业英语写作基础阶段的问题。例如:

(1)What is your problem of writing an outline:new words,unfamiliar formulas and patterns,or failure in getting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你在写文章提纲时遇到的问题是什么:生词、不熟悉的格式或模式,或不能找到文章的主要思想?)

(2)What cognitive strategies have you applied or can you apply in English writing?(英语写作方面你应用了什么认知策略?)

在讨论时,教师在课堂里的主要角色是问题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主要是导向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就认知策略的应用,让学生较深入地发掘自己应用过的策略和可以使用的策略,并探讨他们自己应用的方法,在写作中应用认知策略的益处和帮助。基于教材的知识和内容,学生讨论时有内容、有观点,学生提出的有关认知策略很具体,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发挥。

这种围绕教材内容的讨论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我们在开设此课程的初始就给学生开列了一系列关于英语学习策略的书单,涉及的著作有国外的:Ellis,R.(1990、1994),O’Malley,J.M.&Chamot,A.U.et.al.(1985),Oxford,R.L.(1989,1990),Politzer,R.L.And Mc Groarty,M.(1985),Stern,H.H.(1992),Wenden,A.&J.Rubin.(1987)Wienen,Harvey&Bazerman,Charles(1988),有国内的:刘润清(1990、2000),刘振前(2005、2006),文秋芳(1996、2003),桂诗春(1992、1998、2007),王初明(2000,2010),程晓堂、郑敏(2002)。学生被要求在修此课程前半学期至少要仔细阅读2-3本国内外有关学习策略的书籍,以便为此课程的讨论拓宽知识内容。也可以改善学习方法,通过学习、思考和自省更多有效的掌握学习策略。

3.2 主题讨论模式

除了围绕专业教材,了解专业领域知识,并进行深入讨论外,课堂上教师还引导学生围绕当前的热点话题和阅读的课外材料,如教师建议阅读的英汉名著,进行细致的讨论,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发掘个字不同的观点,课堂上师生一起总结点评。

1)热点话题

教师事先给学生提供一些热点话题,同时也可以向学生搜集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有意义的话题,学生讨论前查阅资料,讨论时展现自己的观点。热点话题可能涉及到:关于全球的经济复苏;怎样维护心理健康?就业:找固定工作或自主创业?高考制度的利弊;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提倡购买国货有利于经济发展;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利弊等等。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展示看法和观点,然后和学生一起点评,鼓励积极思维,把所有的观点进行分类归纳,和学生一起对有价值和创新的观点给予肯定的评价和赞扬。可以涉及不同领域的话题,包括学生当下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拓宽学生的事业和知识领域,培养积极和创新的思维,同时对个性的修养和发展也起到积极而正确的引导作用。在主题讨论后,教师布置学生根据讨论的主题把自己的观点内容形成作文,在下次的课堂中引导学生一起点评。

2)英语名著

在上《读议写》(一)这门课程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英语名著,在课外规定的一段时间内完成一学期完成几部英语经典小说等的阅读,并选取作品的某一主题角度写作读后感和评论,选取的主题角度可以包括:作品的写作风格、人物特征、社会背景、积极的意义和影响、文学流派等,从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到《简爱》、《双城记》、《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认识自己,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培养表达和写作的语感,有助于用地道的英语写作,丰富写作内容;展现学生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还可以把同时代、同类型的英语和汉语名著从一个主题角度进行比较,了解历史文化差异,培养思辨能力。

3.3 主题辩论式

教师可以可以找到一些主题,布置学生用英语进行辩论,可以从教材中找便于辩论的主题,也可以从课外材料中找有意义和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主题,如教材第二章“Factors Influencing Learning Strategy Choice”中的“The best age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an early age or an adult age?”课外的主题包括:“Should education focus more on personality or knowledge?”“Is it necessary to have examination to seek out talents?”“Does popular literature have more impact than literary classic?”等等。

就这些热点话题,在辩论前,学生被要求查找资料充分准备,辩论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为辩论双方分为正方和反方,人数大约各位一半,正反方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观点可以各异,但须合情合理,推理自然,善于捕捉对方的思想和逻辑错误,进行有力的反驳。辩论后教师和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逐渐学会思辨的方法。这种主题辩论式让学生学会辩护自己的观点,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增长知识,认识真理,培养竞争意识,增强信心,开拓思路培养思辨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说理和辩论的技巧辩驳对方不同的观点,学会严密的推导和论证,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我们发现的乐趣和合作的快意,以及获取共识的满足感。当然,英语辩论还可以更多地在课后进行。

4 结束语

基于内容写作教学法的专业英语写作教学和不是简单给命题作文,让学生模仿优秀的文章即范文进行机械地格式和内容模仿,导致学生写作内容和思辨能力的贫乏。以内容教学法为理念,专业教材为知识基础,读议写结合一体,对有关主题进行充分的准备、思考和讨论。此教学模式主要应用主题和课程模式,通过课堂讨论的方法,克服传统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写作内容贫乏的不足,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习得更多的英语学习策略,提升分析问题和思辨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写作能力。它可以为写作的内容垫定充实的基础,让学生的作文有内容、有想法、有观点,学习专业知识,培养思辨能力。当然,写作知识也需要解释的讲授,但讲授方法可以有所改善,可以考虑通过启发式和讨论式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习得写作知识和方法。同时,我们期待,对专业英语写作教学的探讨还可以进一步深入,让内容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摘要:基于内容教学法的专业英语写作教学以内容教学法为理念,专业教材为知识基础,读议写结合一体,主要应用主题和课程模式。通过课堂讨论的方法,该课程教学可以克服传统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写作内容贫乏的不足,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分析问题和思辨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内容教学法,专业英语写作教学,主题模式,课程模式(sheltered-content courses)

参考文献

[1]Briton D M Snow,Wesche M.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Instruction[M].Boston:Heinle&Heinle Publishers,1989.

[2]Dupuy B.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an it help ease the tran-sition from beginning to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classe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2000.

[3]Kasper L.Content-based College Instruction:Mahwah[M].NJ:Lawrence Erlbaum assoc,2000.

[4]Stephen B.Stryker and Betty Lon Leaver.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odels and methods[C].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7.

[5]Stryker S B,Leaver B L.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Models and Methods[M].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7.

[6]戴庆宁,吕畔.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2004(4):16-20.

[7]邓云华.高校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读议写课程(一)的教学模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188-191.

[8]张在新.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43-49.

基于内容教学 篇2

摘要:基于“以传统学科体系构建为中心培养出来的高职青年教师需要经过学习、转型方能转变为打破学科体系、行动导向的适应高职教学特色的优秀教师”判断,本文展开高职青年教师教学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进而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借鉴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构建高职青年教师教学培训内容体系,以期为青年教师培训服务。

关键词:行动导向;高职;青年教师;教学培训;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64-04

近十多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数量高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亦发文强调要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提高教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从中国期刊网检索结果来看,高职教师研究一直是热点。以“高职教师”并含“发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按题名精确检索,截至2012年12月,共检索出142篇文章。剔除无关文献,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从教师学历层次提升、中专升格转型、企业人才引进等方面来谈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然而,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大量新建和教师队伍的扩大,高职教师队伍构成有了新的变化,来自普通高校、具备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已经占据了较大比例。

这一变化在提高高职教师素质的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从培养目标来看,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研究性人才,以学科体系构建和知识创新为重心;而在打破学科体系、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行动导向的高职教育中,接受传统研究型、学科型教育的青年教师需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转变为优秀的高职教师。如何促进青年教师的这种转变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如何将新理念、新模式带到教学过程中去,成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的新挑战。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拟在高职青年教师教学培训需求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借鉴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构建高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内容体系,进而据此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帮助学科型教师尽快向行动导向的高职教师转变。

高职青年教师培训内容体系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基于研究目标,笔者设计了“高职青年教师教学培训需求的调查问卷”。为保证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本研究对问卷初稿进行了小范围试测和评议。笔者根据调查目标用户的特征,选取本校5位工作年限在6年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试测和个别访谈;根据试测与访谈中的问题,对问卷中文字表述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进行了修改,以求得对所要征询问题获得统一的认识。同时,笔者请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对该问卷设计进行了评议;根据评议意见,着重修改了问卷应该包含的内容。

修正后的问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青年教师对高职与高职教学的认识,对高职教师应该具备能力以及自身胜任情况的认识,希望学习哪些教学方法。

问卷发放:本研究选取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等10所高职院校工作年限不超过6年的青年教师,随机发放问卷共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93%。

数据处理:问卷输入、分析使用的统计软件包是SPSS16.0版本。

(二)数据分析

在被调查者中,男性有62位,占56%;女性50位,占44%;其中来自企业的占12%,高校毕业即来高职工作的88%,占到大多数;这与实际情况也是相吻合的。即使近年高职教育强调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然而不论是从存量来看,还是从增量来看,毕业后直接来高职院校工作的教师仍然占绝大多数。受调查的青年教师中从教“1~3年”的占56%,“4~6年”的占44%,表明被调查者符合本研究的目标定位。

100%的被调查者认为:“对高职教育既属于高等教育类型,与普通本科教育并列;也属于职业教育类型,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9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差异大,差异主要表现在:高职教育比本科教育更加强调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占78%)和动手能力培养(占33%);高职教学是实践导向,本科教学是学科导向,主要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占33%);高职教育对理论理解与掌握要求较低(占22%)。

由于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间显著的差异,其教学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100%的受调查者认为高职“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要求高”、“知识更新快,需要教师常下企业了解最新发展与技术应用”;2/3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职学生只喜欢学习对就业直接有用的技能,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高职学生理解力稍差,动手能力强”。

问卷除了按百分比调查“青年教师对高职教学特点”的认识,还按重要程度对“高职教学特点”进行排序,排在首位的占4分,次位占3分,第三位占2分,第四位占1分。计算方法是:得分=4x+3y+2z+h(x为首位人数,y为次位人数,z为第三位人数,h为第四位人数);得分率=得分/总分=得分/(4+3+2+1)×112。

具体调查数据及统计如表1所示。

从各项的得分率来看,青年教师对“高职教学特点”的认识上具有较大差异。他们认为:同为高职教学特点,“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要求高”、“知识更新快,需要教师常下企业了解最新发展与技术应用”的表现更为显著;尽管从百分比上看,66%的青年教师认为存在“高职学生理解力稍差,动手能力强”现象,然而并不显著,只占据了11.16%的得分。

面对高职教育的特点,100%的被调查者觉得高职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具备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较强的技术演示与技术表达能力”,认为高职教师需要“比本科教育教师更强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的也有78%。从权重来看,实践教学能力是高职教师的首要要求,企业工作经验和技术演示能力占据次席,同等重要。(见表2)

针对高职教师应该具备能力,89%被调查者认为自身首先是在“企业工作经验”与“高职教学方法”上需要提升,其他依次是“高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占77%)、“专业最新动态的了解”(占56%)。其中,从重要程度来看,“企业工作经验”权重最高,“高职教学方法”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见表3)

具体到教学方法上,被调查者希望学习的教学法分别是“案例教学法”(占89%)、“项目教学法”(占78%)、“引导文教学法”与“角色扮演教学法”(均占56%)。其中,“项目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是最受青年教师重视的教学法。(见表4)

培训是一种快速提高某一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相对于以往的培训,被调查者希望新的培训能够“有具体的应用案例支撑,培训内容接地气”(占89%),讲授内容“操作性比较强,可以直接拿来用(占66%)。

从百分比来看,影响培训学习的阻碍主要有:“培训时间不灵活”(占89%)、“合适的培训少”(占89%)、“日常教学任务较重”(占78%)、“领导不支持,没有经费支持”(占66%)。然而,与想象不同的是,从重要程度排序来看,本次调查显示:高职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的首要阻碍在于“合适的培训少”,领导与经费的因素仅占11.11%。(见表5)

行动导向的高职青年教师教学培训内容体系构建

“行动导向”译自德语“Handlungsorientierung”,英语国家称之为“Action Oriented”。自20世纪80年代起,“行动导向”成为德国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教学改革的主流。1998年德国联邦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通过并发布“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确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法在职业学校教育改革中的基础地位。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以及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通过学习者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并反思学习行动的过程,有利于学习者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一般有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教学形式。行动导向教学法自引入中国以来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应用。同时,从受调查者希望学习的教学法可以看出,它们都属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范畴。因此,本文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构建高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高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笔者构建的高职青年教师教学培训的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高职青年教师教学培训的内容体系包括“走进高职”、“政策法规”、“教学方法”、“名家讲座”、“高职研究”、“精品资源”、“他山之石”等内容。

其中,“走进高职”首先介绍什么是高职,它在国民教育序列中处于什么位置,高职教育的起源、发展历程、当前现状等。“政策法规”介绍国内外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与地方关于高职的管理文件、发展规划等。“教学方法”是高职青年教师教学培训内容体系的重点,它主要围绕行动导向教学法,特别是问卷中青年教师最希望学习的案例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详细介绍每种方法的应用场合、典型案例,以及要求学习者自己去试一试,实际应用该方法开展教学。“名家讲座”主要包括教学名家和行业专家的授课或讲座视频,该部分内容为满足青年教师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弥补企业工作经验不足而设置。“高职研究”主要介绍高职的研究机构,学术杂志,行业学会、协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知名专家,以及国家立项过的高职研究课题与科研项目等。通过这些资源的聚合可以让来自不同专业的青年教师快速了解高职研究领域,为未来自己独立开展高职研究打下基础。“精品资源”用来聚合高职的精品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网络视频公开课等,其与“名家讲座”有异曲同工的效果。“他山之石”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专业建设方案等,用以拓展高职青年教师的思路与眼界,为将来开展类似工作提供借鉴。

基于“以传统学科体系构建为中心培养出来的高职青年教师需要经过学习、转型方能转变为打破学科体系、行动导向的适应高职教学特色的优秀教师”判断,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走进高职”、“政策法规”、“教学方法”、“名家讲座”、“高职研究”、“精品资源”、“他山之石”在内的高职青年教师教学培训内容体系。然而目前,该体系仅存在于理论层面,因此为真正推动高职青年教师转型,培养适应高职教学特色的教师,下一步工作将是应用该培训内容体系,开展实际的高职青年教师培训。

参考文献:

基于内容教学 篇3

一、初上感受

今天数学课上教学了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第一课时。上课之前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查阅了许多资料,和同年级的老师也进行了研讨。我们觉得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重要环节:认识倍数和因数关系(预设时间10分钟)——找一

个数的倍数(10分钟)——找一个数的因数(15分钟)——练习(5分钟)。对每一个的环节我也都有了较为充分的预设,上课前我满怀信心。课的发展并没有我想象的完美,而且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面的练习,拖了一会儿课。不顺利的地方有:

1.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比较多,时间很紧。认识倍数和因数关系的环节。

按照教材,本课从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的活动引出乘法算式,然后根据乘法算式引出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里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拼成长方形,虽然学生看上去“很热闹”,在我的催促下终于用了6分钟交流完了,得出了三个乘法算式,但是却没有触及到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倍数和因数关系。这样第一个环节我实际用了15分钟。正是这里多花了5分钟导致最后练习来不及完成。所以再上这个环节要争取在10分钟内完成。

2.在时间分配上,第二个环节找一个数的倍数预设比第三个环节找一个数的因数少用5分钟,这是原于我们对本节课教学难点的判断。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对已有经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几倍”的基础上,相对于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简单。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我们定在找一个数的因数上,因此在“找一个数的因数”这个环节,要充分让学生实践,体验,总结方法,以便于学生的掌握。在教学中这两个环节我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教法,初步感受,尝试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练习巩固,得出找一个数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总结提升,得出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特征,按照这样的流程来教学。这样教学流程的设计并没有体现教师对教学难点的把握,因此课上感觉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找一个数的因数”这个难点突破不够。再教时要把这两个环节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突出“找一个数的因数”这个环节,提高本课的教学效果。

二、调整再上

1.设计前置性作业。课前我布置了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提前回家完成。

练习: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将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把自己的想法填在表中。

说明:把这个操作活动提到课前学生

自己完成。以目前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完全可以独立完成。第一次教学的时候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是在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情况下,显然这个操作活动没有必要。操作活动前置,可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为完成练习留出时间。而且在作业当中我要求学生画出示意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操作拼摆画出示意图,学生完全有能力可以不拼摆直接画出示意图。直接画出示意图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更高一些。

2.激发兴趣,引入概念。①谈话:先请同学们来猜一道智力题,大家有没有兴趣?一辆轿车上坐着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但车上总共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部分学生能猜出三个人分别是孙子、爸爸、和爷爷)②孙子、爸爸、和爷爷的名字分别叫小李、大李和老李,请你从大李的角度来介绍一下三个人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出“大李是爸爸”,“大李是儿子”的语句,这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是谁的爸爸”“谁是谁的儿子”。③上述“父子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表述时一定要完整,向学生说明自然数中某两个数之间也存在这种依存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倍数和因数)让我们一起走进“倍数和因数”的世界,去探索数的奥秘。④像0、1、2、3、4……这些数都是自然数,今天在探索“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是指不是0的自然数。

说明:通过生活中的父子关系引出今

天要学习的自然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关系,学生容易理解。开门见山地说明倍数和因数的研究范围是“非0自然数”。

3.交流实践、理解意义。①谈话:交流前置性作业。说说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学生汇报操作结果。谈话:可以表示成乘法算式:4×3=12(我们统一把长写在算式的前面)(板书:4×3=12,6×2=12,12×1=12)②自学书本第70页下面四行文字,教学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根据4×3=12我们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指名学生像老师这样说一说,然后同桌相互说。让学生仿照说出6×2=12,12×1=12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③判断:如果我说4是因数,12是倍数可以吗?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只说哪个数是倍数,哪个数是因数。④同桌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说一说。⑤你能把“4×3=12”改写成除法算式吗?“12÷3=4,12÷4=3”你能根据除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⑥同学们学得真不错,有信心来完成几道题吗?出示: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11×4=44;18÷2=9;a×b=c;x÷y=z;3+4=7,通过3+4=7,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倍数和因数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础之上的。

说明:将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拼长方形

的操作前置。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说的机会。及时练习巩固。

4.自主探究,掌握方法。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①出示:你能找出多少个3的倍数,比一比看谁找得多?(时间30秒,学生可能无序地列举,也可能有序地列举)②请比赛的冠军来介绍找的方法。同学间相互补充。通过比较和交流明确了与一个数相乘的积就是3的倍数。所以可以用3 依次乘1、2、3、4、5……来找3的倍数。③用同样的方法找出2和5 的倍数,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让学生说找的方法。④找了2、3、5三个数的倍数,你觉得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出示:你能快速说出一两个36的因数吗?同学们检验说的是不是36的因数。谁能一下子说出36的所有的因数?(举手的只有两三个)

师:看来绝大多数同学都觉得这个问

题有难度,遇到困难我们就要相互帮助。引出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有序完整地找出所

有的36的因数。

小组交流:学生可能想到用乘法算式,用除法算式,想乘法口诀,想长方形的拼法等方法解决。学生比较交流得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

明确:因数可以成对地找,找到除数和商相邻或相同为止。除数和商相同只算一次。试一试:找15和16的因数。交流汇报,让学生说找的方法。你觉得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归纳: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都是1,最大的都是它本身。

说明:本节课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探

索比找一个数的倍数困难,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区别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间自主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

5.练习巩固,全课总结。①猜一猜,你能根据下面的提示说出小熊家的电话号码吗?

a b c d e

a:我是7的倍数。

b:我是3的倍数,又是最大的一位数。

c:我是2的因数,但不是1。

d:我是3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

e:我最大的因数和最小的倍数都是5。

学生找出答案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②猜一猜在不超过100的数中因数个数最多的可能是哪个?

学生可能猜100的因数的个数最多,找一找比一比,再用60试试。这也是人们把1小时分成60分钟的原因。

全课总结:关于倍数和因数,你还有问题要和大家讨论吗?

说明:通过“猜电话号码”和“找不超过100的数中因数个数最多的数”这两个有趣而且有一定开放性的练习,及时检验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体会与思考

1.基于学情开展教学。教师的教学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呢?我们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正处于哪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对学生学习情况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对学生已经会了什么?学生困难在什么地方?如何帮助他们突破学习的困难,获得解决问题成功的体验等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本节课学生的困难在于理解倍数和因数是用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经验中已经有了“倍”的概念,但从来没有说过“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

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尽量提供说的机会,采用模仿说、自己说、集体说、同桌说等形式,让学生说准确,说熟练,说习惯。在此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明确不能简单地说“4是因数,

12是倍数”,而要体现倍数和因数是一种依存关系。在教学之前教学的设计和开展一定要建立在学情的基础上。通过3+4=7,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倍数和因数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础之上的,在加法和减法中是没有这种关系的。

基于有效教学内容的选创 篇4

一、把握本质, 认识内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学语习文”这一课程本质的认识已逐步清晰了。然而, 当前的阅读教学, 要么落入人文热的窠臼———把目光聚焦于文本的内容上, 把力气使在人文内涵的挖掘上, 即使品词析句, 也是指向内容理解和情感体会;要么把语文学习等同于课外一般阅读———只是让学生识字写字、朗读记诵、积累语言, 而忽略教授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方法, 把对课文普通价值的认识当成教学的全部。这些忽略语文教学核心内容与核心价值的课堂, 是由于对语文学科本质认识不足造成的。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具有双重价值, 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原生价值指文本所表达的内容, 教学价值指文本是如何表现这些内容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原生价值的过程或基础上获取教学价值。《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 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课文的教学价值才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学科所应承担的独特任务, 才能发挥出课文的例子功能。

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本质, 一篇课文“该教什么”才能心中有数, 也就能在一篇内容丰富的课文中选定学“语”习“文”的内容, 实现课文教学价值。如, 五年级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 把“在阅读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 初步领悟在叙事中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等内容描写, 具体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和“对《××和××》这一类文章内容结构的安排”作为核心目标, 就抓住了课文的教学价值。至于其他的如信守承诺等人文熏陶、情感体验以及语言积累等目标, 均在此核心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实现。

当然, 阅读教学的内容除了言语训练以外, 还包括阅读方法、策略等阅读能力的内容。

二、潜心会文, 发现内容

课文是教学的凭借与中介。上好语文课, 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对于文本,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 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 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解读文本要求我们站在教者的视角, 本着语文学科的本质去全面解读课文, 从中感悟、把握、领会课文的秘妙, 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例如四年级《颐和园》一文, 便可从如下四方面解读教学内容。

语言方面:鲜活准确的词句写出了景物特点, 让人读后犹如美景当前, 突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如“耸立”“金碧辉煌”“葱郁”“掩映”“五彩的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 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等。

写法方面:游踪为序, 条理清晰, 描写具体。看长廊的长、奇、美;望佛香阁金碧辉煌;登万寿山后的尽收眼底:绿树、红墙、白塔, 昆明湖上的游船、画舫;石桥上的小狮子等, 这一切构成了颐和园的美丽而丰富的景色, 突出了其作为皇家公园的气派、宏大的特点。“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 分成273间”一句运用数字说明, 再现长廊之长、颐和园之大;“昆明湖静得像面镜子, 绿得像一块碧玉”一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作者眼前所见与联想结合, 犹如把人带到昆明湖前。

结构方面: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首段总起, 2至5自然段分述, 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从段式看, 是中心句加支撑句, 文章第2至5自然段中的每一段首句是中心句, 起着统领全段的作用, 其余句子是支撑句, 是中心句内容的具体展开。

文体方面:这是一篇游记, 移步换景, 观察有序。“在万寿山上”这一段, 观察点不变, 按“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的顺序观察, 是学生学习观景表达的好载体。

这里要指出的是, 在诸多的语言现象中, 有的语言外显, 一读就明, 如《梅花魂》一文中外祖父分外爱惜墨梅图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有的比较隐蔽, 易被忽略,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没有直接写父亲怎样挖掘, 而是写别的父母绝望地离开, 好心人怎么劝阻的作用, 就需要教师留心关注, 涵泳琢磨。

三、依照目标, 选定内容

通过解读文本, 发现了丰富的可教学的内容, 还要从中选择教学核心价值, 毕竟课堂是一个常量。策略上, 可借鉴郑桂华教授的做法:从“是否具有语文特点, 是否为‘这个’文本所具有, 是否具有统领功能和核心特质, 是否利于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四个维度加以分析辨别。然而, 教学是一项针对性极强的工作, 任何有效教学都是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进行的, 教学价值的实现受到学生认知基础和教材体系的制约。因此, 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注意适合“这一班”“这一部分”, 甚至是“这一个”学生, 即要充分考虑学段目标和学情。

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学习与积累、朗读训练。该学段的核心目标是词语组合及搭配规律的学习, 一些简单句式的学习与掌握。二年级时, 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自然段落或句群。如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一文, 教学重点应放在学习按空间方位组织的句式和感受比喻句的巧妙, 初步了解课文对比反衬的构段方法。

第二学段重在进行词句段的训练。继续进行词句训练, 理解意思、体会表达效果;重点在段的训练, 理解重点段的内容、练习归纳段意、理清层次结构、领悟表达方法。如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 教学重点是通过品味词句感受语言美, 反复诵读积累语言, 体会作者用优美的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并进行从段到篇的读写迁移训练。

第三学段进行句段篇的训练。词句训练重点是理解词句的含义, 体会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色彩;篇的训练重点是把握大意、领会写法, 既要让学生“得意”又要让学生“得言”。领会写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法, 二是文本特色的表达手法。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教学重点应是, 把握内容, 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认识说理文;能按“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结构思路, 用恰当的几个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在判定课文的教学价值时, 一定要本着语文学科本质, 结合学段目标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和学生现有水平, 发挥课文所具有的特色例子功能, 以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 通过综合分析判断, 合理、准确、科学地选定教学内容。

四、关注学情, 创生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教学中对现成的教材内容的选定使用, 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把握, 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有效教学永远都是在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把学生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区, 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因而, 语文教学内容的创生一定要关注学情,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灵活捕捉、利用即时的课程资源是创生教学内容的常见方式。一位老师在教学《画杨桃》的过程中, 让学生解释“面面相觑”一词, 学生你看我, 我看你, 却无人举手。于是, 老师点名提问。提问甲, 茫然;提问乙, 彷徨。俩同学互相对望。老师开始暗暗着急, 但很快冷静下来, 将注意力转向学生, 细致观察, 看到两位同学的面部表情, 马上捕捉, 然后提问全班同学:“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这两位同学刚才的表情?”全班同学的手一下子举了起来:“面面相觑。”这个事例中, 老师及时利用课堂资源, 成功地将课堂提问出现的“尴尬局面”转化为观察表情, 达到了理解“面面相觑”的教学目的。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 适当地拓展、补充资料是创生教学内容的常见方式。拓展、补充的资料在精, 不在多, 可以适度引用与文本内容相关的人和事, 也可以援引相同写法或对比鲜明的内容, 以达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月光曲》一文, 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他会怎么想呢?这时教师及时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 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 我该多么幸福啊!”让学生读一读, 领会含义, 再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以“贝多芬心想”为开头说说写写。

教学价值是师生双方共同建构实现的, 教学内容创生的主角不仅是教师, 也包括学生。挖掘文本空白, 转换视角练笔补白是师生创生教学内容的又一常见方式。如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一文, 正太郎被狐狸救起后, 会对父母亲说些什么, 以至于父母同他一起去放了小狐狸。这是文本留白之处,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发挥想象, 动笔补白, 既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领悟, 又进行了表达训练, 锻炼了言语能力。

此外, 改变教材内容呈现方式也是创生教学内容的常见方式。

基于内容教学 篇5

摘要:针对高职学生在学习普通冲裁模的常规设计中易出现的整体认知缺陷和综合运用能力较差的问题,从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组织两方面入手,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弹性任务驱动为手段的教学内容序化思路,旨在突破设计障碍、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冲裁模设计;任务驱动;教学内容序化;组织

按教科书顺序与学生的认知倾向实施教学

在日益丰富的教学资源中,教科书仍然是系统完善的知识载体,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科书的主要内容是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即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态度等。教科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性及思想性,主要任务是引导人们去探索复杂多变的实践,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设计是改造客观世界所必需的,一方面,要依靠对客观世界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有运用知识的方法。教科书可从这两方面提供设计信息。

然而,着手解决问题时,事情远为复杂。由于被研究对象具有多结构、多层次、多分支系统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必须融会贯通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一切信息。教科书基于系统性带来的子块结构,造成了块内联系与块间联系的差异。对于学习者来说,块内联系强,较易理解;块的周界具有较高的界面能,较难逾越,因此,难以理解隐藏在教科书章节背后的逻辑意义和教学心理规律。大多数学生的块间联系比块内联系更倾向于遗忘,表现为翻开书了然,似乎对单块都读懂了,但面对问题却很茫然,缺乏整体认知、综合运用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冲裁模设计模块教学中,采用惯常的章节顺序教学后,要求学生完成较简单的冲裁模设计作业时,多数学生都暴露出学习中的断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不知从何着手。(2)工艺计算生搬硬套,工艺计算内容易错。如采用弹性卸料和推件落料模结构,对于顶件力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计入冲压工艺力,割裂工艺力与总体结构的联系。甚至对刃口尺寸计算与工作零件设计的简明关系也遭到漠视,那就是计算归计算,工作零件图上标注的就是冲件的尺寸。至于压力中心对工作零件在模架中位置的影响,更少有学生能关注到。(3)在总体设计时,能理解总体结构,却迷惑结构尺寸从何而来,割裂总体设计与零部件设计的关系,难以理解凹模在冲裁模设计中的中心地位。(4)忽视技术要求。

尽管如此,仍可以肯定的是,再多一些努力,我们就能迈过这道坎,达到预定的目标。但是,换一种思路,也许我们会找到一条阻力更小的路径。基于明显的理由,绝不能把教科书变成具体作业的指导书。

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模式

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教科书所呈现的经验是总结人们大量实践而形成的`本学科的一般规律,处于认识过程的中间环节。只有掌握了一般规律,才能灵活运用于具体实践。要掌握一般规律,就需从学习个别开始,如果缺乏鲜明的个体认识,就难以产生清晰的整体认知。例如,在曲柄压力机模块的教学中,J31-315型作为典型实例贯穿在曲柄压力机基本组成的各部分之中。但学完该模块后,要求学生完成根据J31―315型压力机的运动原理图填空的作业,指出诸如机身类型、连杆型式和数目、导轨的型式、滑块数目、滑块平衡装置的类型、离合器的类型、装模高度调节方式、过载保护装置的类型、曲柄滑块机构采用的驱动形式、传动系统及其布置等,即进行简单的综合,仍令部分学生觉得为难。后来,我们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以上内容先行布置作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针对性,不仅能顺利地完成作业,而且在面对新的任务时思路清晰,对教科书中能找到答案的J23-63型应对自如,找不全或没有答案的机型,也能主动拓宽渠道,去提取有用信息,基本上可以完成后续的如NCI-600型的基本组成的描述。

任务驱动实质上是以个别作为认识的立足点,充分尊重一般的指导、启迪作用,把个别与一般很好地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即以具体实践引导理论学习,促使学生理解理论的基本结构和意义,同时又能学以致用,掌握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和策略,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的课程观念。任务驱动具有显著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运用的双重功效,体现学生中心的教学观,是与高职培养目标高度匹配的一种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普通冲裁模设计的教学建立在常规设计平台上,即依据经验公式、图表、手册等,采用适合初学者的经验公式法、近似系数法、类比归纳法以及规范手册法等设计方法,以冲裁件的模具设计作为学习型任务,期望得到合理的设计结果。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达到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任务弹性化。任务来源于学生自定的冲裁件,可以是自己设计的,或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的,对任务难易程度未作限定。采用弹性任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可以适应不同学生对不同层次目标的追求;二是可利用冲裁工艺与模具设计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任务,再以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反馈机制调节任务的难易程度。当学生觉得太难,他可以修改自己的任务,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去进行对比、分析并由此加深对冲裁件工艺性与模具设计之间关系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冲件的设计应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加工难度,以降低生产成本。

(2)以课堂讨论形式进行范例的任务驱动模式教学。

(3)以类比模拟的方法独立或合作完成设计任务。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内容序化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内容序化不是教科书相关章节的简单移植,而应是有层次、有形式、有内容的创新与再造。

对运用任务驱动方式学习设计的新手,不宜采用设计手册提供的力度较强的方法,而应使用力度相对较弱的方法,辅以较多的中间过程来序化教学内容,并把设计任务分解为相应的次级任务。普通冲裁模设计教学内容序化如表1所示,其中的教科书是指成虹主编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设计完成后,应上交的资料包括冲裁件更改说明(如有变更)、设计说明书、完整的模具装配图和全套零件图、模具设计审核意见以及预估模具制造的难点。

表1所示的设计程序与设计手册提供的力度较强方法比较,主要区别在于:

(1)中间过程较多。

(2)工艺计算内容被分散到相关环节。

(3)增加了质量评价阶段。

表1所示的设计程序与教科书章节顺序比较,除与上述相同的三种区别外,主要区别还有:

(1)工艺性分析、模具类型及结构的教学内容提到前面,使其与设计过程相配合。

(2)冲裁变形分析等基本理论的教学放到最后。一是因为学生感觉材料被剪开很正常,缺乏认识的紧迫感;二是教科书将其放到最前面,学生早就主动学过了;三是为了强调普通冲裁件的断面特点。

(3)将“2.8冲裁模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与标准的选用”的教学内容按设计需要进行分拆。

这种任务驱动的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逐步加深认识的过程有利于初学者理解设计各环节间的逻辑意义,形成较完整的整体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学会用力度较强方法进行模具设计,达到提高设计效率的目的。

一方面,针对性强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弹性任务驱动为手段的教学内容序化的显著特征,所学即所用,促使学生高度关注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通过任务的分解和分步实施,使学生从每一次进步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学习动机,有利于突破对设计的畏惧心理,提高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针对性强导致教学系统开放性不够,弱化了基础,有“催熟”的嫌疑。

要使学生收获的这“一叶”成为“知秋”而不是“障目”的“一叶”,还必须通过后续模块的学习,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实践,达到对冲压技术有较为完整和准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戚昌滋.现代广义设计科学方法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3]成虹.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孙凤勤,阎亚林.冲压与塑压成形设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内容选择 篇6

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增长较快,其主要的宏观背景是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对外贸易额的急剧增长及企业外向型发展战略的推行,外贸企业数量越来越多,急需一批懂得涉外经贸业务的新生力量。另外,外资企业在中国推行人才本土化战略,国内企业经营的国际化,都急需大量的外向型的基层管理人才和操作型人才,其中就包含懂外语,熟悉国内外贸易规则的国际贸易管理和操作人才。

随着中国外贸形势的发展,外贸行业岗位分工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外贸行业内部岗位分工的细化,对各岗位的素质要求趋向于专业化,以往要求从业人员在外贸业务各方面工作都必须熟练的用人方式在逐步改变,但外贸企业规模的局限性,对国际贸易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依然很高。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加快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既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技术知识,又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技能,熟悉对外经贸行业管理并且具备一定综合能力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性外贸人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和仲裁者;学生以真实的业务为工作背景,动手完成各项虚拟任务,切实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的中心位置更加突出,能力提高得以实现,工学结合没有缝隙。

(一)基于真实工作任务改革实训课程内容组织,双证融通

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将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引入课堂,在实训课程设计上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能力为本位”、“在做中学,学中做”及“虚拟公司运作”,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体现基于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设计理念,设计出“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将职业资格考证要求纳入课程教学内容,以虚拟工作任务作为载体,按照交易条件设计过程和成本形成次序化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并体现“双证融通”。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模式的遵循、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环节的把握、考核体系的构架均围绕教学过程“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展开,做到教学内容工作化、教学模式任务化、考核标准职业化。

(二)引入真实工作任务,改革实训教学方法

在实训教学方法设计上,应遵循的理念有:讨论探索知识,即通过分组讨论、小组辩论大比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案例解析理论,即通过案例分析、经典案例分析比赛,提高学生解析理论、运用理论的能力;情境锁定领域,即通过营造工作情境,“引生入境”,激发学生工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工作锻炼能力,即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利用虚拟社会、虚拟公司,完成工作任务,锻炼工作能力;合作提高素质,即通过小组作业,通过严密组织、有效管理,提高学生工作素养。教师应围绕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创设不同任务情境,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双语教学、模拟训练、小组作业等多种提高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建立立体化的实训课程评价体系

在实训课程考核中引入立体化的评价,从实训的态度、方法、过程和效果等四个维度全面评价学生,重视考核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和能力,特别是实训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考核方式要多样化,包括实训操作、实训报告、实训态度、笔试、比赛名次等,而且考核过程要贯穿整个实训学习过程。同时要构建校内督导、校内专家、学生、校外专家、企业技能名师参与的“五位一体”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二、教学方法设计遵循的思路

讨论探索知识:分组讨论,小组辩论大比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案例解析理论:案例分析,经典案例分析比赛,提高学生解析理论、运用理论的能力。

情境锁定领域:营造工作情景,“引生入境”,激发学生工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工作锻炼能力:任务驱动,利用虚拟社会、虚拟公司,完成工作任务,锻炼工作能力。

合作提高素质:小组团队作业,通过严密组织、有效管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三、教学方法选取

教师围绕课程培养目标,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和学生喜欢动脑动手的特点,创设不同任务情景,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双语教学、任务驱动模拟训练、小组作业等多种提高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和学的效果。

(一)分组讨论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情况不同,将4-6名学生一个组,以组为单位进行集体讨论,最终以组为单位拿出具体的意见,每组推举1名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组的意见,其他组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大家共同讨论,这样既锻炼的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小组模拟工作

采用角色扮演,教师扮演公司总经理,学生扮演业务员及业务部经理(组长),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创设真实的业务背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进行岗位任务的实施和操练,师生双方共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三)案例分析

在理论知识学习部分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案例,得出小组最佳结论,小组间辩论,教师总结,使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辩论中钻研知识,体会国际经济知识、国际贸易法规及管理在国际贸易中的具体应用及其重要性。

(四)任务驱动,模拟训练

利用实际业务中的真实任务,创设虚拟环境或仿真环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学生模拟工作、模拟管理,教师模拟管理和业绩考核,及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职业感和职业素质。

(五)双语教学

加大双语教学比例。外语是国际贸易的工作语言,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同时也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为了解决专业和外语两张皮的现象,部分课程组教师授课采用双语授课,将语言和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基于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篇7

从一篇选文的文体、一堂课的学情来探讨语文课“教什么”已经多有宏论,但从初中三年教材的角度或从一个单元的角度来研究同类文体“教什么” 著述甚少,而这正是近期困扰我们的一个疑难问题。如何编排初中三年同类文体的教学序列,特别是如何安排同类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最近听的 《生物入侵者》一课引起了笔者对同类文体单元教学的思考。该堂课如“行云流水”,学生课堂发言非常积极,表达流畅。但评课时,大家一致认为这堂课像是说明文练习讲评课,学生在这堂课上的知识增值很低甚至为零。为什么呢?主要问题在于:教者确定教学内容时未关注单元内或单元间的前后关联。

初中阶段说明文学习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四单元,之后仅仅是零散几篇。第三单元重点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重点是事理说明文。通过这两单元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系统地习得哪些说明文知识,哪个单元要侧重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备课时应有规划。而《生物入侵者》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杂而浅,忽视了单元内或单元间的前后关联,未关注和解决学生的已知点、模糊点、空白点。

由此,我认为同类文体的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有强烈的单元整合意识,单元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梯度性。

二、基于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整合的意义

同类文体的文章汇合在同一单元,从编者角度看是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应文体的知识。而现实教学中,同类文体的单元教学往往是唱着同一首歌。所以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安排非常必要。

(一)教材编排形式决定单元整合的必要性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基本是以“文体组元”和 “主题组元”两种形式来组成单元,紧挨着的课文看似有秩序排列,其实无内在必然的联系。以八年级上册三、四单元为例,两单元文体侧重于说明文, 第三单元选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第四单元选文均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同单元选文的共同点仅是围绕一个主题,文体体式同属说明文,其实内在的必然性不明显。[1]如果我们不进行整合只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地乱敲一气, 必定不能教给学生较为系统的说明文文体的知识, 所以在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中,开发、构建出一个说明文知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单元整合避免教学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李海林说:“文本是教学内容开发的材料,问题是几十篇上百篇的文章(作品)本身是没有体系性的,而教学内容本身却不允许脚踩西瓜皮,走到哪儿算哪儿,教学内容是有计划的安排,是完整的结构性体系。”[2]单元整合的目的正是为了不出现“脚踩西瓜皮,走到哪儿算哪儿”的无序现象和“唱同一首歌”的重复现象。试想,如果教八年级上册两个说明文单元一直在重复说明对象、说明语言、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学生“已知”的东西,课课如此,反反复复,又如何让学生澄清模糊,探究未知,获得新知呢?

单元整合将对同类文体的文本进行统筹安排, 关注教学内容的系列性、系统性、梯度性,便于学生知识的建构、知识网络的形成,从而有效解决目前语文教学内容随意、无序的问题,让课堂发生“真正的学习”。

(三)充分发挥文本的不同功能,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单元内的各文本在呈现知识时各有侧重,在达成单元目标时各有功能。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中,王荣生教授按教材选文的功能把教材分为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不同类型的选文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定篇”,让学生深入领会经典作品的“丰厚内涵”,理解“文化、文学学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 “例文”,让学生领会一个个词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样本”,让学生获得阅读的知识和写作的知识等;“用件”,“借选文所讲的东西去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3]

所以,同类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有助于充分发掘文本的不同功能,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各类文体知识,训练各类文体的阅读能力。

三、基于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整合的实践

基于文体的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关键要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分篇落实。基本可分为三步走:一是根据单元选文的共性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二是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选文特点确定课文类型;三是根据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适当的教学方法。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四两个说明文单元为例,阐述分篇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思路。

(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文艺性小品文。单元说明提示,要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而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看云识天气》等较为简单的说明文,但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还未能深入掌握。

所以,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为:(1)学会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2)理清说明顺序。(3)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5)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就选文特点来看,《中国石拱桥》是茅以升先生普及桥梁知识读物中的名篇,是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怎样抓住特征进行说明的范例,处理为定篇较合适。[4]《苏州园林》客观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说明顺序非常有条理,构思精巧,语言精练生动。作为例文处理,可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精巧的构思和精美的语言。《故宫博物院》是介绍名胜古迹的典范,结构严谨,说明顺序清晰。有了前面两课的学习,此时是学生由了解到运用说明文知识的较好时机,可处理为样本,让学生变个顺序说故宫,变个角度写故宫, 训练学生表达并运用说明文知识。《桥之美》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说“屏”》抒情笔调浓郁,文化韵味丰厚。作为样本处理,两课合并上,让学生自学讨论,朗读品析,鉴赏美点,探究课文意蕴,学习用灵活多变的写法介绍有文化内涵的事物。

分篇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具体计划如下:

(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共五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落日的幻觉》。鉴于第三单元已经学过说明文相关知识,所以教学内容不能与第三单元在同一水平线上,要避免重复,体现一定的梯度。据单元说明提示,本单元应立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体会如何运用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安排合理的逻辑说明顺序,才能将事理说明得层次分明、步步深入、简明准确、生动形象。

因此,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为:(1)学会默读,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2)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3)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

就选文特点来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典型地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在阐释事理时兼顾读者对象,语言严谨而生动,说明方法多样,逻辑顺序缜密。这篇经典作品宜处理为定篇。《奇妙的克隆》的小标题和几个部分的排列遵循缜密的逻辑顺序。学生通过前面几课说明顺序的学习,本课可作为深入理解为什么要采用逻辑顺序的例证,所以作为例文处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和缜密的逻辑推理。适合用来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所以作为用件处理。可联系一些类似的文章,如《“水滴石穿”的科学说法》等延伸拓展,学习运用作者的思维方法。《生物入侵者》运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生物入侵者,学习本文能深入理解举例子的作用、举例子应典型、举例子应注意举例角度等知识,并学会科学严谨地举例子,宜将之处理为样本。《落日的幻觉》是有条理与生动说明整合的范例,将之处理为样本,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说明中生动描写的方法。

分篇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具体计划如下:

基于内容教学 篇8

一、新闻阅读,超越知识积累的可能性

站在知识积累的角度去看待新闻阅读,自然具有现实意义,毕竟忽视了高考评价,很多理想将难以付诸实现。 因此常常看到对本门课程有这样的解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各种形态的新闻作品, 了解新闻文体的要素与特点; 本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新闻的兴趣和接受媒体信息的习惯, 以开阔视野, 生成信息意识与全球意识……这样的论述自然是正确的, 可问题在于这样的论述对于学生成长成现代公民具有什么样的明确指引作用。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论述更多地还是将本门课程的学习束缚在应试的范畴当中, 使得一个原本极具现代意义的课程学习, 窄化为应试工具。

反之,若将新闻阅读与公民素养联系起来,那就可以发现本门课程所蕴含的另一种巨大价值。“ 信息社会”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需要面对信息、感知信息、甄别信息并寻找能够激荡自身心灵的力量。

基于以上的理解,显然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新闻阅读绝不是为学生积累可观的新闻知识,而是超越新闻知识去奠定学生将来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所需要的现代公民素养。

二、新闻阅读,塑造公民素养的可行性

那么,在有限的选修时间里,新闻阅读能否承担起上述重任呢? 新闻阅读真的能够塑造公民素养吗? 笔者经过实践与论证,感觉是可行的。

带着新闻阅读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对《 新闻阅读与写作》 教材内的内容进行了感知、选择的基础上,笔者选择了其中的一篇文章作为教学的母体,着力于让学生感受新闻的力量。

这一新闻就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陈锡添的《 东方风来满眼春》 。 选择这一教材一方面是由于笔者个人的喜欢,另一方面是当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当社会转型中机遇与风险并存且又如此明显之时,笔者感觉作为当下的高中学生,需要有一种理解、关切,并生成一种对中国现实进行深入认知的情怀。 引导学生喜欢此新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现在的许多高中学生对于时政类的新闻并不感兴趣,更何况这还是一则 “ 旧闻”。 因此,为了渲染一种气氛,笔者通过多媒体呈现了收集来的多种信息,为学生喜欢本文营造出一种氛围。

“ 邓小平 …… 说 : 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作特区。 ……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 ‘ 血路’。 ”“ 小平同志说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 没有一点‘ 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 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 小平同志向码头走了几步,突然又转回来,向李灏说:‘ 你们要搞快一点!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将这些话罗列出来,原因就在于新闻中的这些话语就是该新闻的“ 眼”,从中不仅可以读出小平同志对开放的态度,亦可以看出作者 ( 代表着当时社会的改革者) 对改革开放的迫切程度。 而改革何以迫切,皆因历史发展的车轮已经辗经了过去,正努力地驶向未来。

在“ 选修”这一新闻的过程中,将新闻中的事件视作“ 历史”,引导学生“ 鉴古知今”是一个基本的教学取向,今天的社会已经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但依然应当感觉到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而积累的问题又靠什么去化解? 老路与回头路为什么走不得? 这并非全由肉食者谋之, 如学生所言“ 我们也责无旁贷”。 新闻阅读若不能让学生内心荡起“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冲动,那这样的选修教学一定是不完整的。

三、新闻阅读,选修课背后亦有必修课

基于现代公民素养的新闻阅读,需要建立上述内容中暗指的宏大叙事的情怀, 当然也不避社会个体自我认知的个人意识的觉醒。 这就提醒作为选修教学引导者的高中语文教学同行们:选修课背后应当有着必修课。

这个必修课就是指教师对待新闻的态度,对待新闻阅读的态度。 且不说学生面对一则符合核心价值观的新闻能否拿捏得准,就说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海洋时是否具有一双识得新闻优劣的慧眼,就是一门需要潜心修炼的能力。 如果说语文教师只满足于在这一教材中寻得教学内容, 并以教参的思想去引导学生,那这样的教学自然谈不上内容选择与教学重构。 因此, 教材中的新闻采访、 新闻发布会、写稿、评稿等教学形式的运用,一定是建立在教师对新闻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之上的,而必修的意蕴,也正在于此!

摘要:以新闻阅读为载体的高中语文阅读课程的选修,需要关注学生的现代公民素养,即关注学生面对信息、感知信息、甄别信息并寻找能够激荡自身心灵力量的能力。语文教师需要关注超越知识积累的可能性去理解新闻阅读,通过新闻阅读实践去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素养,并在“新闻”的基础上生成“新闻阅读”理解,这是选修背后的必修意蕴。

基于内容教学 篇9

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现在市面上利用图形界面管理系统的程序很多,同学们容易理解,上手很快,而对于命令行模式,同学们普遍产生厌学的情绪。命令多,命令的参数多,不容易记住。到底要不要教授命令行模式?在计算机中心,通过和系统工程师的交流、探讨,回答是:老师要教、同学们要学。因为他们从系统安装开始,系统升级、打补丁,日常维护,一直用命令行模式,利用图形界面管理系统的程序也用不多。是在掌握命令行模式的基础上,为了加快工作速度,提高效率。还有一种情况,Linux(UNIX)有新的应用,市面上没有相应的图形界面程序,只有命令行模式的命令。所以,系统维护工程师日常工作还是以命令行模式为主。

1 shutdown命令

“shutdown”关闭系统。对应的,它的参数也要给同学们解释清楚。

2 ls、pwd、cd命令

“ls”列出子目录和文件信息,它显示的详细信息要讲。“pwd”显示工作目录路径。“cd”更改工作目录路径,在这里绝对路径和相对路径要提到。

3 mkdir、rmdir、mv、rm、cp命令

“mkdir”创建目录。“rmdir”删除空目录。“mv”移动或更名现有文件或目录。“rm”删除文件或目录。“cp”复制文件和目录。

4 useradd、usermod、userdel命令

“useradd”创建用户。“usermod”修改用户账户。“userdel”删除用户账户。这几个命令的参数要讲,特别是UID和/etc/passwd文件。

5 passwd、su命令

“passwd”设置和修改用户的口令。“su”切换到其他用户账户进行登录。

6 groupadd、groupmod、groupdel命令

“groupadd”创建族群账户。“groupmod”修改组群账户。“groupdel”删除组群账户。同样/etc/group和GID要讲。

7 ls命令

“ls”列出子目录和文件信息,它的常用参数要讲。

8 grep、find命令

“grep”查找文件中符合条件的字符串。“find”列出文件系统中符合条件的文件或目录。

9 vi、cat、more、head、tail命令

“vi”编辑器。“cat”显示文本文件。“more”分页显示文本文件。“head”显示指定文件前若干行。“tail”查看文件末尾若干行。

1 0 man命令

“man”在线帮助。

1 1 mount命令

“mount”系统挂载

1 2 sar命令

“sar”系统活动报告。

1 3 tar命令

“tar”备份数据

1 4 ps、top、kill命令

“ps”显示目前进程。“top”动态显示进程。“kill”结束执行中的进程。

1 5 df命令

“df”显示磁盘相关信息。

在有限的课时里,要把Linux操作系统基础这门课的内容讲全、听懂,对于老师和同学们都有一定的难度。通过生产实习,系统维护工程师的日常工作给了我一定的启示,使我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通过工作岗位的实习,使Linux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明确,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linux,教学内容,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李蔚泽.《Linux系统安装与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李蔚泽.《Linux系统安装与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陈博,孙宏彬,於岳.《Linux实用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2]陈博,孙宏彬,於岳.《Linux实用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基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研究 篇10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当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中,由于其本身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我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有限,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结果如下:

(一)学习兴趣缺乏

在我国当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的兴趣缺乏,是我国当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我国当下的高中生往往会受到了多方面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高中生对于古诗词的相关学习来说有着不小的负面效应。据相关权威机构调查,我国绝大多数高中生只在课堂上接触古诗词,这种现象表明了我国当下高中生群体性的古诗词兴趣缺乏,而这种缺乏对于高中语文古诗词的相关教学极为不利[1]。

(二)知识积累薄弱

在我国当下的古诗词教学,高中生关于古诗词的知识较为薄弱,切实影响着我国高中语文古诗词的相关教学展开。具权威机构调查表明,我国当下很多高中生不了解古诗词的发展历程、不明白古诗词的格律等知识,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我国当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较为有限,而想要进行较好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就势必耗费大量时间对高中生进行基础的古诗词知识教学,这种情况的出现影响了我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相关发展。

(三)鉴赏水平低下

在我国的当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低下直接影响着我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由于我国当下应试教育中大多只会考察学生的古诗词背诵默写情况,这就使得我国很多高中生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较为轻视,而在这种轻视之下,其自身的古诗词鉴赏水平自然得不到提高[2]。

(四)应试化程度高

在我国当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影响古诗词教学的最重要因素,当属我国应试教育对古诗词的相关要求。纵观我国各省份语文高考试题,古诗词的考题绝大多数都是具体的词句默写,这种命题现状使得我国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具体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往往会依据高考要求进行具体的教学,这种教学自然不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3]。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

在我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古诗词的本体知识、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古诗词带来的情感熏陶是其主要的教学内容,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对这三者进行具体论述,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高中语文古诗词的相关发展。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本体知识

所谓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本体知识,指的是古诗词本身所包含的静态知识,一般来说古诗词的静态知识中包含着古诗词的发展源流、基本知识以及意境等信息,这些信息也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基础。在具体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相关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首先使学生了解我国古诗词的发展脉络,其后再进行具体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在了解了我国古诗词的发展脉络后,相关高中语文教师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相关教师需要从古诗词的韵律、古诗词的体式、古诗词的语言精练、古诗词的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古诗词教学,以此保证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顺利进行[4]。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内容中,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在具体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教学中,相关高中语文教师一般通过知人论世、比较鉴赏、审美创作等三种鉴赏方法进行具体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具体来说,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中,相关高中语文教师会首先从诗词的创作背景与作者其人进行分析,这种鉴赏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还能够起到提高高中生对古人了解到作用;而在比较鉴赏之一古诗词鉴赏方法中,相关高中语文教师往往会将多首诗词放在一起,并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比较,选出自认为优秀的一种,并说出理由,这种比较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在审美创作这一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中,相关高中语文教师会要求学生品读古诗词中的艺术美,这种鉴赏方法是一种较为注重古诗词情感的鉴赏方法。

(三)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情感熏陶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中,情感熏陶同样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这种情感熏陶在具体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能够发挥树立高中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其感情的丰富程度、培养起自我认知等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对于高中生的成长来说有着极为不俗的效用,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情感熏陶的重要性。

三、结论

本文就高中语文古诗词内容进行了相关研究,详细论述了我国当下高中语文古诗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相关发展。

摘要:在我国各级院校的教学中,古诗词一直都是其语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之一,这点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也不例外。随着我国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部门对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这种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高中古诗词的相关教学得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本文就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进行了具体研究,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相关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

参考文献

[1]戴建英.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2).

[2]杨岩.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浅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5(4).

[3]孙立洋.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2).

基于内容教学 篇11

【关键词】读写结合  英语写作  行动研究

一、引言

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一线英语教师开始关注英语课堂写作教学。笔者从高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现状和写作课堂教学改革必要性两个方面面向教师开展了在线访谈。访谈结果显示:尽管大部分一线教师普遍认识到当下实施写作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但现实课堂上老师们疏于实践,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写作兴趣普遍缺乏的因素,对写作内容输入和互动写作教学实践的探索实践活动较少,较少关注写作之后的反馈活动。如此纠结于写作改革实践的必要性而缺乏行动的教学状态是一种“伪”教学改革行为。基于此,笔者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有序实施行动方案,开展“读写结合”互动写作教学行动研究。

二、写作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理论指导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2008)就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提出“输出驱动假设”(output-driven hypothesis)理论,指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的驱动力更大且以输出为导向的外语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法更富成效。这为本次行动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明确了写作教学改革的方向。在今后的写作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强调以输出为导向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实践更能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缪晓红,2014)。2014年10月在南京大学召开的第七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上,文秋芳教授在主旨发言中再次强调了“Production-oriented”教学法,即以输出为主导的英语教学法。基于理论指导,为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开展读写结合写作教学行动研究。王蔷、胡亚琳教授(2014)曾总结出行动研究的五个步骤:观察、分析、计划、实施、评价,以此笔者制定了本次研究行动方案,开展写作教学行动研究。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1.问题的调查和分析

开学第一周写作课上,笔者通过口头访谈与书面访谈结合方式收集了学生畏惧写作的原因及写作需求。畏惧写作首要原因在于词汇量贫乏,所学词汇、句型结构及语法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写作内容与话题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感觉无话可写,对部分体裁的文体无从下笔。对于部分论说话题缺乏写作的灵感,难以用英语表达出真实情感和观点。此外,课堂写作形式单一,一部分学生反映以往写作课堂上老师很少帮助学生示范具体的写作技巧和评价标准。不少学生反映课堂上缺乏互动写作过程,缺乏师生间实时互动反馈。学生缺乏地道的英语思维与表达的方式,实际学习生活中阅读输入量较少,写作输出现状不容乐观。

2.制定与实施行动方案

王蔷、胡亚琳教授(2014)强调教师反思、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贯穿行动研究的始终。在实施行动研究过程中,作为行动研究者笔者坚持撰写教学日志或周记,记录研究过程中得与失,注重分析每一研究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对后续行动研究方案进行适时调整,以确保行动研究的实效性。具体实施方案如下(表1):

3.课堂写作流程实施。

通过写作课堂示范,教师首先让学生熟知写作课堂教学具体流程分三步走,注重写作过程师生、生生互动。读写课堂教学流程遵循写前准备阶段(写前内容信息分享)——初稿阶段(写作思路与提纲)——修改阶段(同伴互评,师生互评)。

四、数据分析与效果评估

1.研究对象成绩分析

写作实践过程中,选出高中理化班6名学生作为重点跟踪研究的对象。这6名研究对象为写作基础较好的男女生各一名(A1/A2),中等程度的男女生各一名(B1/B2),以及写作水平较低的男女生各一名(C1/C2),共计6人,男女比例1:1。经过2个学段并经历2次大型考试,将理化班6名研究对象的2次书面表达考试成绩(总分25分)与前测成绩进行了对比,见表2:

从上表可见,6名研究对象的写作水平均有显著的提升,女生的书面表达成绩优于男生。由此可见,以输出为导向的互动写作综合教学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写作成绩的提高。

3.学生访谈分析

本次行动研究从2015年3月开始延续到2015年11月底,历时7个月,学生共计完成作文30篇。自行动研究开展以来,笔者对所选的6名研究对象每一个月进行一次书面访谈,了解他们对互动写作教学的整体感受及在写作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据访谈结果,6名研究对象趋向于喜欢英语写作课,本次写作行动研究已初步达成既定研究目标,学生的写作兴趣、态度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4.研究者日志分析

王蔷(2014)指出教学日志是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最常见的方法,通过教学日志记录自己教学的所思所感所想,捕获教学改革中带来的感受和看法,帮助教师控制教学思维和决策,关注学生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纵观不同研究阶段教学日志,研究者的研究思路比较清晰,每一步都经过精心思考,每次的研究反思都能发现本研究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明确下一步行动研究的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日志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者的写作教学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写作教学研究意识在提高,通过教学日志记录及其教学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自然也能促成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五、反思与总结

基于写作教学实践和行动研究的结果,笔者总结出了写作教学改革的几点想法,以供一线英语教师写作教学实践参考。

首先,更新写作教学理念。在开展教学实践前,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问题,考虑学生的真正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探索才更具实效性。

其次,借助写作教学改革,开发适合学生需求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写作课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课程的实施要善于运用教材阅读篇章,巧创写作教学“输入与输出”的结合点,让“读写结合”成为写作课堂主旋律。教师要善于以话题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写作的过程与结果能折射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结果。这样的课堂写作活动既能促成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养成,又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缪晓红,2014)。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师生生活场景,着眼于语言表达情感线索,唱响写作课堂教学的协作曲,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与情感,促进写作思维发展。

最后,注重培养写作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写作成长道路上的“导师”。注意缓解学生英文写作的恐惧感和紧张感,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写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自信,通过多种写作方式引导学生分层次、分阶段写作,重视写作过程及同伴互评过程,提高学生的读者意识和评价者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会进行开放式写作。注重写作反馈,通过成长档案袋等方式以写日记和访谈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六、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已初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阅读中所学写作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有效减轻了学生惧怕英文写作的心理压力,明显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的写作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善,开始积极运用所学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写作时间也明显较少并逐渐开始学会互评同伴的作文,开始学会欣赏他人习作的长处,能借助他人的习作优点修改自己的习作。根据7个月的写作训练和学生的成长反思发现90%的学生开始打开写作思路,写作中的内容表达渐渐表现出由肤浅——深刻逐渐发展的过程,这是写作教学改革中学生可喜的进步。但该行动研究过程中对于生生互评,师生反馈等环节做得还不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这一研究思路,笔者拟向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2016年度规划课题《基于内容的高中英语互动写作教学研究》,希望以此课题为切口,在下一阶段的行动计划中适当调整行动方案,继续实施行动研究以探究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 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 外语界,2008(2):2-9.

[2] 缪晓红.“以读促写互动写作教学”课例研究报告[J]. 课程教育研究,2014(11):1-3.

[3] 王蔷、胡亚琳. 通过开展行动研究做研究型外语教师[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1):1-6.

[4] 文秋芳. 第七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面向本土化与个性化的中国英语教学改革与研究”主旨发言.

[5] 缪晓红. 教学注重思维训练,促进思维能力培养——基于高中英语课堂实践的思考[J]. 中学生英语,2014(2):68-70.

基于内容教学 篇12

关键词:《汽车电路CAD》教学,软件特点,知识结构,教学内容

汽车电路在汽车安全性、经济性和排放性的控制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社会需求更高层次的汽车电路研发人才, 汽车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 (Computer Aided Design, , CAD) 是其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目前, 较为普通使用的电子电路CAD软件是Protel, 印刷电路板 (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 制造企业均接受Protel设计的PCB文件。而关于《汽车电路CAD》课程的专门教材很少, 大多选用Protel电路设计的课本作为教材。Protel软件是专门针对于电子电路设计的, 没有对汽车电路设计方面的内容作论述, 而汽车电路设计既属于电路设计又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基于此, 在无《汽车电路CAD》课程专门教材的条件下, 选用Protel电路设计的课本作为教材, 并根据车辆和交通运输等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 将Protel软件的使用和汽车电路设计相结合,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 对教材知识模块作出适当取舍和补充, 希望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 Protel 软件功能结构

Protel软件是专门针对电子电路设计的 , 目前使用 的有Protel99se和Protel DXP两个版本 , 二者在功能结构上 基本相同 。基于Protel的电路设计课本对此软件功能的论述基本上都由原理图设计、原理图报表设计、原理图库元件设计、层次电路图设计、原理图仿真、PCB设计、PCB报表设计和PCB库元件设计等功能模块组成 , 其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图1不仅表明了Protel软件各功能组成, 而且给出了各功能之间的关系。

在Protel软件的电路设计中, 原理图设计是基础, 当元器件较多而电路图复杂时, 为了突出清晰的设计思路和明确的层次关系, 就要进行层次电路图设计。当采用仿真原理图库中的元器件设计原理图后, 可进行原理图的仿真。

在电路原理图和层次电路原理图设计中, 各元器件都设置好相应封装和进行具有电气特性的布线后, 就完成了元器件之间和各网络之间的连接, 通过生成的网络表全面记载和反映这种连接关系;在PCB设计中, 通过导入网络表将导入原理图中的各元器件和各网络之间的连接关系, 同时导入PCB元器件, 即原理图中设置的封装, 于是可以实现自动布线和完成PCB设计。

对完成的原理图, 可设计其网络表、元器件清单、交叉参考元件列表、网络元件列表等报表[1], 反映出电路图所使用的元器件及其连接关系;对完成的PCB, 可设计其PCB设计规则检查报表、电路板信息报表、元件及其引脚信息报表和钻孔报表等[1], 反映出PCB中实际电路的布线和连接情况。

电路原理图和PCB设计实质上都是从相应库中拖出已有的元器件并进行布线, 当已有的所有库中均没有需要的元器件时, 就需要自己设计相应的原理图或PCB元器件并进行加载。

2 课程知识结构规划

当使用Protel电路设计课本作为《汽车电路CAD》课程的教材时, 课程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Protel软件, 根据要求设计出相应的汽车电路原理图或PCB, 并能够分析和解决汽车电路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根据培养目标, 结合Protel软件的功能结构, 课程的知识结构规划如图2所示。对比图1和图2可知, 二者均包含原理图和PCB设计、原理图和PCB的报表和库元件设计、层次电路图设计和原理图仿真等功能模块, 各模块之间关系也基本相同;但因汽车电路自身特点, 其知识结构与Protel软件又有较大的区别。

由图1可知, Protel软件针对的纯电子电路设计一般是指需要设计原理图和PCB。汽车整车电路包括诸多控制系统, 比如发动机、车身、制动防抱死、转向、驱动、电子稳定性等, 各系统均由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电路等组成, 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电路之间以及各系统之间均由导线连接。由此, 整车电路或局部模块电路只需设计其原理图而不进行PCB设计, 只有各系统的控制电路需设计原理图和PCB。

Protel软件自带库中的元器件主要是针对纯电子电路 , 而无汽车电路的一些专用元器件[2,3], 比如在设计整车电路图时需使用的双丝灯泡和特殊功能的继电器等, 在设计PCB时需使用的特殊功能继电器和大功率驱动模块等, 所以课程中需补充汽车电路原理图和PCB元器件 (封装) 的介绍和分析内容, 在此基础上,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理图和PCB及其库元件设计部分的知识。

对于电路原理图仿真模块, 主要是针对电路中不包含微控制器而言, 当电路中有微控制器时一般不进行仿真。纯电子电路中即可包含微控制器又可不包含微控制器, 所以仿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而现在的汽车电路各系统中基本都是由微控制器进行控制, 故在课程中原理图仿真内容可作为选讲或不讲, 视课程的计划学时和特别需求而定, 图2中用虚线框表示。

3 课程内容设计

由于教材是针对纯电子电路设计,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的规划, 课程讲授内容需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取舍和补充。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 除了补充内容外, 课程知识模块的编排顺序最好和所选教材一致。大部分教材的知识模块总体编排顺序是从原理图到PCB, 下面就依据这个顺序来设计课程的具体内容。

(1) 汽车电路元器件。本部分是教材的补充内容 , 是Protel软件纯电子电路设计结合汽车电路设计的基础。内容包括纯电子电路常用元器件和常用的汽车电路专用元器件两部分, 其中列举的每种元器件又可从原理图符号和PCB封装两方面分别阐述。

(2) 原理图设计。内容包括原理图编辑器的常用菜单和工具栏使用、元件库的加载和删除以及库元件浏览、库元件放置和编辑、非库对象的放置和编辑、布线和原理图属性设置等。需要强调电气特性和非电气特性对象的区别。

(3) 原理图报表设计。内容包括网络表、元件清单和元件交叉参考等, 设计在原理图编辑器中进行。汽车电路中, 控制电路部分必须要设计PCB, 本部分内容的网络表是联系电路图和PCB的桥梁, 是PCB自动布线的基础, 应作为必讲内容, 其它内容根据课时和需要可作为选讲。

(4) 原理图库元件设计。内容包括原理图库元件编辑器、元器件组成、引脚属性设置、复合元件设计和添加组的方法等, 可对比原理图设计时元器件属性设置的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需强调, 不是元件外形而是引脚才具有电气特性。

(5) 层次电路图设计。内容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设计方法, 主要是各自的设计思路和步骤, 仍然是在电路原理图编辑器中进行。应强调的问题是原理图端口和方块电路端口的区别。当设计的电路很复杂时, 其是电路原理图设计的扩展。

(6) 电路原理图仿真。内容包括仿真库的使用、常用仿真用对象及其属性设置、电路分析类型和仿真方法等。 电路仿真可查看和分析所设计电路的性能, 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因汽车电路各系统均由微控制器进行控制, 除了不包括微控制器的局部电路外, 一般不进行电路仿真, 故本部分内容可作为课程的选讲内容。

(7) PCB设计。内容包括PCB编辑器的常用菜单和工具栏、层的概念和管理、元件库、网络表和元器件加载、PCB规划、布局、布线设置、布线、手动修改和PCB设置等。应强调各种层的概念、作用和区别, 例如机械层和禁止布线层;并且强调自动布线和手动布线区别, 以及利用向导布局和手动布局的区别。

(8) PCB报表设计。内容包括PCB设计规则检查报表、电路板信息报表、元件及其引脚信息报表和钻孔报表等, 其中钻孔报表为PCB制造企业使用, 可不讲, 其它内容可选讲。

(9) PCB库元件设计。内容包括PCB库元件组成、手工创建元件、利用向导创建元件、对象放置和编辑以及设计步骤等。此模块应结合原理图库元件组成和设计方法的内容, 从它们各种对应关系上进行讲解。

以上设计了《汽车电路CAD》课程的主要内容, 并强调一些区别和讲解方法, 目的是使内容的讲解思路清晰和重难点突出, 便于学生理解, 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 课程学时分配和实验安排

《汽车电路CAD》课程是交通运输、车辆工程、交通工程和热能工程等与车辆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是《汽车电器与控制》、《交通信息控制》和《汽车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前期基础课, 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 可作总学时数为32和48两种安排, 其具体学时和实验安排见表1所示。

当总学时数为32时, 电路原理图仿真可不讲, 共安排5个实验;当总学时数为48时, 电路原理图仿真内容将添加进来, 并且相应内容的学时数也增加, 共安排6个实验。为突出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和使学生能够边学边做, 实验应穿插在相应内容课堂教学后进行。

5 结束语

基于选用Protel电子电路设计的课本作为教材, 规划《汽车电路CAD》课程的知识结构 , 并设计其具体教学内容 , 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为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打下基础。为了本课程建设的完整性, 最终解决办法应是编写本课程的专门教材, 并在教学实践中修订和完善, 这是将要努力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庆, 郑初华, 周淇, 等.Protel 99 SE&DXP电路设计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2]张伟.从零开始:Protel 99SE基础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冬季行道树修剪技术下一篇:燃气管道抢修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