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科学课堂教学

2024-09-07

基于阅读科学课堂教学(精选8篇)

基于阅读科学课堂教学 篇1

袁典清最近,阅读了很多关于科学教学方面的文章,很多的科学教育专家、第一线的科学教师,都提到了一个新的名词——“科学阅读”。很多专家和教师普遍认为:小学阶段是学生读书学习、增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习科学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探究式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科学阅读同样是吸收前人的文化科学知识,继承优秀的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不能一味的追求探究式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引导学生阅读与教学有关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

那么,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阅读呢?

一是要利用教材指导学生阅读。大象版科学教材中,安排了非常丰富的阅读材料,如:在每个单元课时教学内容中有“趣味阅读”、“知识链接”、“小资料”,在每个单元后面安排了“科学自助餐”,在每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专门编排了专题阅读资料,而且很多的资料都配有插图,生动直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上这些资料的作用,在开展探究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这些与探究主题有关的资料,通过讨论、交流了解文本材料的意思,更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二是要丰富科学阅读的内容。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外,还要结合教材内容,课前充分搜集和整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阅读材料,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等形式,恰到好处地穿插在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阅读。同时也要求学生自己买一些与科学有关的课外书,开展课外阅读。我在三年级开学第一课时,就要求每个学生买一套儿童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自己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上科学课的时候也可以带到教室,课堂上没有时间解决的问题(或存入问题银行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在《十万个为什么》里面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是拓宽科学阅读的形式。阅读不能仅仅依靠教材资料,课外书籍,还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阅读。我在五年级调查发现,现在百分之八十的家庭都有电脑。为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我在网上建立了一个科学QQ群(五年级科学群),要求有电脑的学生都加入这个群,并根据教材内容随时上传一些教学资料,要求学生阅读。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的各种资料,学生写的调查报告、办的气象小报等都要求上传到群里面,相互阅读交流。每个单元的科学知识和期末复习要点也上传到群里面,让学生自己在网上阅读。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多媒体的能力,使学生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科学概念,而且学到了许多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科学知识。

当然,重视科学阅读不能轻视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考察等)仍然是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构建科学概念的同时,把科学阅读作为科学教学的辅助手段,让学生通过科学阅读,了解前人的科学探究历程、认识和结论,开阔自己的视野,逐步积累自己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

基于阅读科学课堂教学 篇2

那么,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阅读科学教材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才可以得益。兴趣是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但是, 在教学中学生对于阅读科学文本很少感到有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机。

1.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 以教材为载体, 从科学现实出发, 在学生阅读之前, 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 问题要精辟而具体, 要有针对性, 新而有趣, 要有适当难度, 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 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 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案例1:在杠杆的五要素是学习杠杆的重要环节, 学习过程中, 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杠杆的五要素的文字表述同时, 指导学生阅读图示, 图和图示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 却常被学生忽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识图读图, 图文结合、以图促文、图文并重, 运用图文对应阅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文字上的叙述, 就更有助于学生对五要素的把握,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题能力。在学生阅读时候, 假如配备学生事先准备好的生活中剪刀、筷子、开瓶器等实物进行对杠杆文本的自我解说, 学生必定会在一边阅读, 一边摆弄中将文字说明进一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更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掌握了。

这样, 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而后有针对性的阅读, 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新知识, 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 开展竞赛, 激发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阅读趣味比赛。比如, 鼓励学生积极撰写科学稿子, 撰写的内容有学生阅读文本后的反思及科学小故事、趣味科学题、科学信箱、学习经验交流等等。到期中或期末时评比一下哪些学生发表的稿子最多、最有质量。不但培养学生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而且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趣味竞赛内容也可以是“火眼金睛”“比一比”等。这些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和分析能力。

比如“火眼金睛”:出示典型错题让学生找出错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如何改正?老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给予评价。

案例2:实验室常用Mn O2作催化剂分解H2O2的方法制取O2。而研究表明在马铃薯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H2O2分解, 其作用相当于Mn O2, 某小组准备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探究H2O2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分解反应的关系。请利用以下器材 (注射器、密封橡胶帽、大小相同的新鲜马铃薯片、质量分数为5%的H2O2溶液、蒸馏水、量简、烧杯若干、秒表等) 完成实验设计并回答相关问题。

(1) 实验步骤: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做好标记的三个注射器的针筒 (如甲图所示) 中分别放入等量的马铃薯片, 装上活塞。然后等量抽取某一溶质质量分数的H2O2溶液, 并盖紧橡胶帽。

(3) 实验开始后, 利用针筒上的刻度每隔30s分别记录每个针筒中的气体量。实验结束后, 计算每一时间段针筒中收集到的气体量的平均值。

(2) 在不改变溶液体积的条件下, 如果要获得更多的气体, 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

(3) 请在乙图中画出某一溶质质量分数的H2O2溶液产生的氧气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解 (1) (1)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增加H2O2的质量

(3) 图I或图II

(1) 请你仔细阅读上述材料, 这位同学的解答有错误吗?

(2) 如果有错误, 请你帮助这位同学把解答写正确;并说明理由。

(其实本题的实验目的“探究H2O2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分解反应的关系”以及步骤2都提示我们第一步应该先配制3种不同浓度的H2O2溶液, 而不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通过这个题目要让我们的学生知道实验目的也就是文章中心是我们阅读首先要把握的;其次也阅读的时候要注意段落前后的连贯性。至于第2个问题主要是没有看清“在不改变溶液体积的条件下”,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细致与针对性。第三的小题应该是左边的正确, 因为浓度的不断减小会使产生气体的速度逐渐变慢。)

待学生对以上材料阅读、思考后, 再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口头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开展讨论、竞赛, 其他学生补充和优化, 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而后学生带着对以上阅读材料的认识自主进行课堂练习。这样对待课堂练习, 不仅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而且能使他们的思维训练得到强化, 科学语言得到丰富, 更使他们的科学表达科学有序。

二、掌握阅读方法

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 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方法是科学的灵魂, 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因此, 引导而且掌握有效的阅读科学文本的方法是科学教学的关键, 我们应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科学阅读。

1. 咬文嚼字, 反复阅读。

科学文本也具有情境性特点。要能正确理解科学用词在情境下的用意, 有时就必须仔细、反复推敲, 才能形成正确思路。在语文教学中, “反义词”把不同的事物形成鲜明对比, 在科学课堂上适时巧用这些技巧, 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以下对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置换反应不一定在溶液中发生。

B.碱能与一切非金属氧化物起反应。

C.铁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气。

D.酸根活泼金属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氢气。

这题就是典型的咬文嚼字型的题目, 很多同学对于这种那个习题都有点无措, 错误的原因在询问时他们觉得好像每个答案都错或者是每个答案都对的感觉。这就是典型的缺乏科学阅读能力的表现。这道题不难看出B中提到碱能与一切的非金属氧化物起反应, 与我们学习时提到的简直能与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有出入, 而答案C, D中所提到得酸没有注明是稀酸还是浓酸, 故答案是不正确的, 所以答案应是A。

指学生在反复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对重点字、词, 展开分析、研究, 获得对文本的深层次感悟。此方法适合于学生阅读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当教师引领学生与有关概念对话时, 可让学生借助“概念的关键词语是哪几个?能去掉或换成别的词语吗?能举正反例子吗?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呢?”等等来理解。经过抓住关键词, 反复推敲, 让学生理解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2. 动手操作, 理解阅读。

指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多次阅读科学文本, 并借助算一算、折一折、画一画等实践活动, 去发现、探索并体验文本的涵义, 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案例3:土培塘桥建于l985年, 桥长55米, 宽5米, 位于杭州严家弄路和京杭大运河的交叉处, 被认定为危桥予以拆除 (见下左图) 。传统的拆除方法, 既要安排爆破, 又要搭建钢架, 费时费力, 又会使残留物淤积河道, 影响航运。现使用了一种新的拆除方法只需两到三天就可完成拆迁。拆桥步骤是:把两艘载重500吨的船开到桥下, 排去船上的水, 使船体上升, 托起重280吨的桥身, 离开桥墩60厘米, 然后使用牵引设备, 横向拖拽桥身到岸上, 在陆地上拆卸桥梁。假设桥的质量分布均匀, 两船作用于桥身的位置各离桥两端l5米处。下右图是拆桥的示意图。问:

(1) 若要使桥同时脱离桥墩两船应怎样排水?每只船应排出多少吨水?

(2) 若仅用左船排水, 则桥面先脱离__________桥墩 (填“左’’或“右”) , 此时左船至少排水多少吨?

(3) 若整桥水平上升60cm, 问两船克服桥重力做的功为多少?

这个题目主要是学生通过文字阅读不理解整个过程, 从而也无法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这类带有插图理解的阅读就要通过手头的小实验来辅助理解, 我们可以拿四本书和两支笔来模拟这个过程。当然这个是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去实践, 考试的时候或许你就找不到合适的器材来完成你的模拟了。船的排水使浮力与重力产生差值, 从而顶起桥梁这个也要在平时的训练中给学生以确实的体会。

这样通过具体的操作、思考, 对于书本上的定理证明也就能达到真正的理解, 阅读的效果更佳。

3. 质疑问难, 比较阅读。

“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学生与文本对话时, 针对材料中所提的问题和留白之处, 或提出问题, 或认真地思考、验证、比较书上的结论, 搞清每个概念、每个公算式、每个图形的意思及知识的前后联系。这几种方法有时可单独使用, 有时可综合使用, 如真正掌握, 肯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教学“电功”和“电热”概念时, 就可以使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若不通过仔细阅读、比较、分析、思考, 学生经常会以为这就是同一个概念, 经过比较、释疑, 然后也就能理解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了。

质疑、比较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 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 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 学生在阅读时, 也会抓住关键, 多问些为什么, 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

4. 讨论交流, 合作阅读。

“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 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千姿百态的, 如果学生的阅读只停留在个体的理解上, 那就达不到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

在《水》的复习中, 笔者就如何区分食盐水与蒸馏水这一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及依据。结果, 通过有针对性复习式的翻阅, 有的学生用天平, 有的学生用密度计, 有的学生用酒精灯, 有的学生用液体压强计……学生运用了密度、漂浮条件、溶液组成、导电性、植物吸水失水原理、液体压强、溶解性、结晶、凝固等知识, 从不同角度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样的任务设计, 可以发展不同学生的想象力,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按照科学问题的构成要素 (情景、假设、推理、判断等) 的发散倾向能力和对开放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综合思维的能力, 形成解题的策略。类似的答案不确定的问题还有许多, 如“如果突然失去重力, 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设计两种原理不同的方法, 比较牛奶和豆浆两种液体的密度大小。”“自行车的结构涉及到哪些科学知识?”

基于阅读科学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 契合度;阅读材料;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3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课程标准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教育的理念和现状已经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求知者。翻看我们的科学课本,处处体现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宗旨。教材上的每一个实验、每一个问题、每一张图片,甚至每一则阅读材料都经过精心安排,在教材中体现着它应有的科学价值。那么,对于科学教师来讲,能够充分理解教材每一处编排的用意就显得尤为重要。忽略了任何一点,再完美的科学课堂都会略显单薄。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能秉承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宗旨,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阅读材料在科学课堂中的体现就往往被弱化或忽视,使它在科学教材中的真正价值没有得到全面的体现,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对于我们科学课堂的有效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那么,如何契合阅读材料与科学课堂,提升阅读材料的科学价值也就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了。

一、契合阅读材料与科学课堂的意义

所谓契合就好像是齿轮间的啮合。一部机器的运转离不开所有齿轮的啮合及协同工作,哪怕是再小的齿轮出现了问题不能啮合,都会影响到整部机器的运转。阅读材料与科学课堂的契合也是同样的道理。

1、契合阅读材料与科学课堂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手段。

2011年《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中,首先指出的就是初中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所谓科学素养包含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具备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等方面。在浙教版《科学》教材中,有许多章节都编插了相关的一些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主题鲜明,内容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且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实际问题的处理及提升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等多方面内容。例如:如“张衡和地动仪”、“我国古代对杠杆的应用”、“袁隆平”等阅读材料,这些材料都为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等方面奠定了基础。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离不开阅读材料与科学课堂的有效契合。

2、契合阅读材料与科学课堂是拓展学生认知领域、完善知识体系的必要途径。

初中学生的知识的获得主要是以教材为蓝本的。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要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载体。课本就充当这样的角色。所以我们要求课本的内容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阅读材料就充当这样的开放的、有创造性的角色。它不但能不断的引导学生去构建知识结构,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如九上《自制酸碱指示剂》,即是对书本内容的延伸又贴近现实生活,这部分内容的实施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它建构起了课堂和生活之间的桥梁,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有效的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阅读材料在科学课堂上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在科学教材中由于阅读材料在编排时独立成块,排版方式和主文本不同,显示位置没有规律可循,但在新课程理念中,对阅读材料教学是有要求的,并且在中考中与阅读材料有关联的试题也曾出现。在现有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主文本的教学,对阅读材料不大重视,甚至将其忽略,即便运用到教学中也由于缺少与科学课堂的有效契合,从而没有获得其有效的课堂效果。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校内一定范围内分别以科学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次有关科学课堂上阅读材料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我们发放给教师与学生问卷题目类似,但部分题目教师和学生却给出了相悖的答案。笔者选取了四道能反映问题的题目进行数据的比较,并将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剖析。

参与对象:为保证每个班级任教教师不同,我们选取本校八年级1、4、7三个班级共116名学生以及本校14名一线科学教师(为保证材料真实性,要求不需署名)

调查一:

问题(师生同):科学教材中的所有阅读材料在你的科学课堂中是否都有完整的体现?

A、每一则阅读材料在课堂中都会完整的呈现

B、阅读材料会在课堂中有选择的呈现

C、阅读材料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呈现

D、阅读材料很少在课堂呈现

统计结果如下:

调查二:

学生问题:科学教材中的各类阅读材料,你更喜欢选择什么内容进行阅读?

教师问题:科学课堂中,作为教师你更希望学生关注那些方面的阅读材料?

A、有关科学家科学史的故事

B、有关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的内容

C、和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科学常识

D、前沿性的科学成果

统计结果如下:

调查三:

学生问题:关于科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你喜欢教师以怎样的方式为你呈现?

教师问题:阅读材料在你的科学课堂内是以哪种方式呈现?

A、学生独立阅读,教师不进行干涉

B、学生独立阅读材料,教师适当指导

C、学习小组阅读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D、教师阅读和分析,学生听讲

统计结果如下:

调查四:

问题(师生同):你认为阅读材料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有什么作用?

A、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B、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C、可以加深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D、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统计结果如下:

根据对学生调查的数据统计与对教师调查的数据统计,有关阅读材料与科学课堂没有有效契合的情况开始明朗起来。从四组调查数据的对比中主要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调查一我们发现,学生和教师反映出了相同的问题,教师对阅读材料的重视度不够。阅读材料料在课堂中并未达到100%的呈现,教师们往往把阅读材料当做附加内容,选择性呈现,或是当做填补课堂空缺,可有可无的一块内容。长期如此,阅读材料在科学课堂的作用便得不到有效的体现。

2、通过调查三我们发现,教师和学生关注阅读材料的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别。教师在课堂呈现阅读材料往往是有关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的内容,教师主要考虑的是知识间的关联及与中考的联系。而学生确实从趣味性和好奇心的角度出发,更加关注他们感兴趣的科学故事、科学常识及前沿科学成果。我们不应区分哪些方面更加重要,因为不同的阅读材料在科学课堂当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它们只有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3、通过调查二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中呈现阅读材料的方式与学生理想中的呈现方式存在冲突。由于教师对阅读材料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师在课堂呈现的方式较为单一。有的仅是教师单反面的阅读分析,甚至更有教师完全交给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可部分阅读材料内容较抽象,对初中生来讲,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学生最喜欢的方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理解或小组讨论完成。这种方式上的冲突导致了学生不能充分吸收阅读材料能给予学生全部营养。

4、通过调查四我们发现,阅读材料对课堂的作用师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别。学生作为知识的获得者来讲,他们感受到的阅读材料的作用是方方面面比较均衡的。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却对阅读材料的作用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偏差,调查中发现多数教师认为阅读材料对新课的理解没有明显作用。我想这也是导致教师对阅读材料缺乏重视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为全体科学教师敲响警钟,加强教师对阅读材料的重视程度,重新契合阅读材料与科学课堂,发挥阅读材料的科学价值。

三、高效契合阅读材料与科学课堂

1、加强阅读方法指导,优化契合的准确性

从问卷1第1题调查结果可知,学生更喜欢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阅读,同时,从问卷2第2题调查结果可知,许多教师对阅读材料的要求还停留在完全凭学生兴趣自主处理材料上,因此,如果教师能加强阅读材料时阅读方法的指导,那么对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如何指导呢?

(1)培养学生寻疑问难,深入阅读思考的能力

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得和长进”,北宋哲学家张载说“有不知,无不知,无不知,则无知”,都告诫我们读书先要有疑,在阅读中通过思考,才能豁然开朗变得无疑,这样,阅读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思考,养成边阅读边质疑边思考的好习惯。由于初中生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故自学能力尚不是很强,许多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往往难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所以,教师在安排学生阅读材料前,针对材料涉及的内容可提出一些有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在合作小组中互相质疑,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阅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查阅和收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根据初中生心理接受特点,新课程教材按更简单更直观的方式进行了编著,一般教材篇幅有限,教材中有些阅读不是很具体,学生如果对某一篇阅读材料所涉及的内容感兴趣,则有必要查阅和收集相关的资料,以便丰富认识。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多查阅和收集资料的好习惯和能力

(3)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对比阅读能力

有些科学规律和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在阅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提高对科学规律和概念的理解,便于把握和记忆。

2、使用阅读材料设计教学情景导入新课,优化契合的有机性

从问卷1第1、3两题调查结果可知,学生更喜欢在教师地指导下完成阅读,同时学生认为阅读材料的主要作用是增加课堂教学的却卫星。因此,教师可以选择性地挑一些学生感兴趣且能触动学生心灵的阅读材料,进行恰当裁剪,应用到新课导入中,就能有效地使学生卷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情景中,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正向发展。可按以下两步具体操作:

(1)先精加工阅读材料,使其成为问题情景

如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正式关闭”这一则阅读材料可精加工为:1986年4月26日凌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管道发生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给乌克兰和欧洲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危害。据统计,10多年来,乌克兰已有16.7万人被核辐射夺去了生命,320万人受到核辐射的侵害,电站周围方圆30千米的隔离区至今仍为“死亡区”。2000年12月15日该电站被正是关闭。通过精加工后,材料变得清晰简练,主题也鲜明,这就容易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也易产生问题,作为教学情景当让富有价值。

(2)然后针对已建成的情景,设疑激思

戴维·梅里尔说“当学习者介入到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当阅读精加工后的材料时,易使学生进入产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亢奋状态,有利于对所提问题的解决,因此,此时是设疑激思促进学习的最佳时刻,教师应注意及时把握。

如学生阅读完经精加工处理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正式关闭”一则材料后,教师可设置下面三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1、为什么要建核电站?核电站有哪些优缺点?2、核泄漏对人和动物造成严重危害的物质是什么?为什么危害如此严重?3、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正式关闭”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在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再提出新的问题,使情景成为问题的策源地和催化剂,使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风向标,循序渐进地形成良性教学氛围,此刻,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设疑激思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四个要求:第一,问题的情景性,即问题要起源于所创设的情景。第二,问题的可思考性,即问题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第三,问题的趣味性,即问题要能吸引学生去思考。最后,问题的目的性,即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要有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3、利用阅读材料拓展学生认知视野,优化契合的广延性

二十一世纪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知识、方法和视野,学生是否具有宽阔的世界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是否可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具有知识面广,言简意赅、趣味性强等特点,是拓展学生视野的良好桥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根据材料的特点多角度的加以指导和链接,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

如:在“水中的高压线----电鳗”这则材料里,可以分段多角度处理材料来拓展学生认识的视野:第一段是有关电鳗外形描述,可指导学生思考“电鳗是鱼吗?”,从而拓展学生对鱼的认识。第二段是有关电压的描述,可指导学生思考“电鳗的输出电压是300到800伏,家庭电路两端的电压是多少?”,从而拓展学生对家庭电路的认识。第三段是有关电鳗放电主要是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的描述,可指导学生思考“你知道动物出了用口摄食外,还有哪些特殊的摄食方式?”,从而拓展学生对动物摄食方式的认知。第四段是有关电鳗放电一段时间后,要经过休息和补充丰富营养后才能放电的描述,可指导学生思考“电鳗体内的电能是由什么形式的能转化来?”,从而拓展学生对能量转化知识的认识。

通过多角度的指导以及与已学知识的链接,实践表明,是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的视野的。教师在指导和链接时,需要注意重视合作小组间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能使学生超越个体的认识,获得与自己不同的认识,从而拓展学生学习时灵活的进行知识的迁移。

4、利用阅读材料编制课堂练习,优化契合的针对性

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考虑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应用问题,而阅读教材与主文本之间肯定存在着很强烈的相关性,如果能够用阅读材料为情景编制课堂练习,让学生在阅读这些材料时有的放矢地加以习题运用,也就是说,实现阅读材料与主文本内容的练习巩固之间的契合针对性,那么,不仅可以使阅读材料不至于停留于阅读层面,而且深入到了练习运用层面,那其教学的有效性就充分展现出来了。

问卷1第2题调查结果可知,学生不大喜欢阅读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原因主要是这两部分内容较抽象,需要动脑去思考,去理解消化,对初中生来说,比较困难。因此,可以把这种类型的阅读材料设计成课堂练习,在课堂中通过教师指导消化。如“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这则材料,可以分层设计以下几个小习题:1、反应前,锌的化合价是______价,反应后是______价,它的化合价在______(填升高或降低);2、反应前,铜的化合价是______价,反应后是______价,它的化合价在______(填升高或降低);3、类比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反应中的还原剂是______,氧化剂是______;4、上述反应时基本类型中的______反应,可见置换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______。

通过针对性处理阅读材料后,不仅深层次阅读了材料,而且又练习了相关知识点,受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5、利用阅读材料增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契合的实效性

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教材中大量的阅读材料,可读性强,对渴望求知的学生来说,尽多可能地在常规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的阅读教材,无疑会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问卷1第3题和问卷2第1题的调查结果可知,阅读材料能增加学生兴趣,同时教师课堂教学又希望能增加知识间的关联。因此,在复习课中融入阅读材料,就能满足教学双方的要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炼钢与三废”这则阅读材料可以与复习一下知识点相结合,材料中“回收的氧化铁尘粒可以用来炼钢”可以结合复习“一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材料中“矿渣水泥”可以结合复习“水泥的成分,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中“钢”可以结合复习“铁的化学性质,物质间转化的一般规律”:材料中“磷肥”可以结合复习“磷肥的作用和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教学 篇4

摘要: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发挥特长、贡献智慧的主阵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高效课堂落到实处”是每一位科学教师积极努力的方向、勇于攀登的科学高峰。本文提出了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如何加以纠正与优化,如何探寻到初中科学课堂改革的新支点,旨在真正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诠释。受新一轮课改新的育人思想的指导,我们许多教师都认为它增加了我们科学教师的教学难度。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组织运行过程是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师生在良好、和谐、创新的课堂教学中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只有在良好、和谐、创新的课堂中,才能有更多的人得到全面发展。于是,如何守住课堂教学这份沃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应运而生了。

一、重视双基落实,关注过程方法

新的科学教材、基础知识都是以问题情境为切入点,通过探究活动得出。但从试卷答题情况分析,许多考生对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各种活动(包括实验、探究、思考与讨论等),失分比例偏高。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离新课程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等过程,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取基础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注重思维培养,凸显科学本质

学生答题不规范,语言表达不科学,解题思路不清晰,分析问题思维不严密等,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较弱的反映,也是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不高的直接体现。不时给学生来点“思想换血”,植入一粒创新的“核子”,让“板结一块”的思维,碰撞出电光石火般爆破性革命,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讲坛上也讲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作为扮演初中学生学习、体验科学知识的引领者、组织者的科学教师,更应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创造性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架起采撷科学知识的“云梯”。

三、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首先强调师生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股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而已。”正如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

四、留意科技成果,体现科学在身边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换言之,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要是脱离了生活实际,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留意最新科技发展和成果,关注时事新闻及热点话题,不断积累,用科学的视角加以思考,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只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科学源自生活,又走到生活中,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并且,只有鲜活的情感体验,才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科学知识,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

五、巧设科学实验,展现科学特色

科学新课程正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发现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而“科学实验是一项集观察、注意、想象、分析、思维、概括、创新等于一体的探究性活动,可以揭示科学本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科学特色”。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他们不断地努力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一个人要想使现有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亲自从事发现的行为”。而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验教学则是最简便、直观、有效的教学方式。

1.巧设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卢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广阔天地,在与科学知识应用密不可分的生活环境中,到处都能找到观察、思考、实验的课题。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切身体验的科学现象迁移至课堂,融入科学课堂,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实验,同样可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的延伸与拓展,让科学课堂在实验教学中淳美绽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他们不断地努力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而课外小实验引入课堂,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思维。如研究流体的流速与压强关系,可以呈现以下几组实验:

2.巧设课堂实验,唤醒学生的主动探究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扩充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然规律,指导他们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数据的加工整理和分析归纳,进而总结提炼出科学规律。将科学探究内容列入新课程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寻求科学真理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实验,提升自己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实验的科学意识。研究大气压时,先让学生自带几个吸盘,做个预备实验。

3.巧设课堂实验,鼓励学生的自主设计

努力使学生从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达到控制实验难度,降低思维台阶,逐步提高实验设计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目的。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好探究实验的作用十分重要,特别是寻找最优的实验设计方案。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信息、记忆信息、理解含义的简单过程,而是学习者个人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检验,批判、抛弃、接收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探究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加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目的,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4.巧设课堂实验,点亮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开启自我、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不竭动力。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演示实验,教师要更新实验思路,改变过去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让实验能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我们坚信: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应该掌控科学实验这个“法宝”,实验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寻求科学真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在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于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如在研究欧姆定律时,可以提供器材,引导学生重新设计这样的实验(如下图所示),既让学生思考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定性关系,又让学生明确短路的危害。

5.巧设课堂实验,评价学生的优点、亮点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科学探究小实验。同时,要真正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要注重科学实验的考查。纵观近年的中考题,实验题所占的比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学生的失分总是很严重,实验探究成了许多学生得高分的“瓶颈”。设计实验的试题虽然比较开放,素材来源广泛,但这些试题往往与我们做过的课本实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能理解已做过实验的原理,熟悉和掌握使用过的仪器,利用学习过的理论和方法,认真分析试题所给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去多方位思考、分析、归纳、拓展,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如,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教材给的是图甲的试验装置,而教师如果能出示图乙的试验装置,让学生预测、分析、归纳实验现象与结论,就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升。

基于阅读科学课堂教学 篇5

我们这双手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教学建议】

一.指导学生拓展阅读这两篇文章,除了了解科学知识之外,目的是: 1.认识说明和记叙、议论的不同。

2.认识说明的方法最主要的是举例子和用数字。3.抽象的数字用来说明事物,也可以表达得趣味盎然。

因此,只要围绕“练习·探究二 ”和“练习·探究一”中的1、2、3进行讨论即可。一般方法是先让学生在预习中完成“练习·探究二”,做好回答的准备。课堂上检查预习之后,依次以“练习·探究”的3、2、1的顺序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作总结。在讨论第1题时,可从古尔德的研究,与他所介绍的关于“超凡脑袋”大小的“战争”有什么联系入手。

二.关于“米老鼠形象”的发展变化,究竟说明了什么,涉及的道理不太简单,教师应作较多的解说。三.《我们这双手》是一篇科普作品这一篇文章,它分别从手的生理结构功能,文化心理,与健康疾病,还有手势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重点句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参照“词句品味·积累”,从课文中再举出若干类似的词句加以品味。教师不必作深入分析。

我们这双手

[关键词语] 最完美的工具 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 文明的反映 手的重要性在手指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与人体的健康有关联 人类的手独一无二 人类的手指十分灵敏 表达感情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重要作用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关键词语] 数字 战争 灵巧的呆板,笨拙的灵动 幼态持续 成年人的慈爱和养育之心 幼年的特征 傲慢的成人的样子

2.有时一个温柔的爱抚胜过千言万语。原始人类曾经用全身各个部位的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在有了口头语言之后,最初的肢体语言都逐渐被淘汰,除了手势。

3.研究发现,在说话时做手势有助于思考、表达和记忆。四.课堂研讨要点:

(一).《科》文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给读者怎样的印象?举例说明。

[教学参考](从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表明是铁的事实、数字有浅显易懂的效果,这三点去说明)数字形成比较,使结论非常鲜明深刻;数字精细具体且为多组,给人揭示规律的铁的事实的印象;化抽象为浅显易懂。首先,这些数字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形成“比较”关系。如米老鼠的头与身长的比例从百分之四十二点七增加到四十八点一,而它的对手此比例只为百分之二,如此等等,使人对研究者所下的结论留下了非常鲜明深刻的印象,以及如主编导读说的“禁不住有恍然大悟之感”。其次,文中数字精细具体,而且写上研究者提供的多组数据,这就给人揭示了某种规律、确凿无疑、是铁的事实的印象。正如文中指出的,仅仅是图画,可能只是一种感觉印象,而给出了多组铁的数据,连重视事实的科学家们也不得不信服。如给出米老鼠从30年代到现在的身体各部分比例稳定增加的一组数据,又列举它的对手的一组对比数据,这就不能不使人对幼态持续学说不得不信服了。再次,对我们一般人而言,这就使艰深晦涩的抽象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二).比较《我》《科》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原因。

[教学参考](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提供的新颖知识、数字相关的结论和事实有趣,使人兴味盎然)

1.首先是第2小题说的道理,尤其是比较关系,使人觉得这些形象的数字真能说明问题,真有趣。其次是新颖性,或者说给我们提供了未知的知识,文中多组数据使我们一般读者获得了闻所未闻的新鲜知识,这正是许多科普小品使人感兴趣的地方。再次,文中这些数字所相关的结论、所依附的科学事实、故事,本身就是绕有兴味的,因此这些抽象的数字也使读者兴味盎然。

2.都介绍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不同是:《我》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如手的结构的静态细述);《科》的数字武器(尤其是形象说明事物特征的数字比较)及其相关故事有趣。

(三)探讨《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教学参考]:同为科技说明文,都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说明表达方式。前者基本为说明表达方式;后者为叙述加说明,同时有随笔笔调。

(《我》文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又分介绍、解说、述说等说明手法。

《科》文是叙述加说明,说明也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同时有随笔笔调。两文有趣的共因是皆为 鲜为人知的知识;不同在;一是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一是内容本身有趣。)

两篇文章都是科学小品,都同属说明性文体。

《我们这双手》是比较典型的科技说明文,基本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但又不仅仅只有“介绍”一种说明手法,还交错运用了“解说”和“述说”等说明手法。

1、介绍又称介绍性述说,着眼点在说明事物、事理的存在(是什么样的情况),是说明表达方式中最常用的说明手法,在《我》文中也出现较多。如第一节的第3段介绍手是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如第二节除第1段的开头数句外基本上都是。如第四节第1段基本上都是。还有,其他解说段层、述说段层交代已知认识、已知知识、已知判断的开头句也是,如“对手的崇拜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穴居时期”,“手相不只是江 湖术士的花言巧语,科学家也对此深感兴趣”“人类的手指十分灵敏”等。

2、解说又称阐释性述说,着眼点在解释事物、事理的因果(为什么会这样),如第三节全节和第四节的第3段基本都是,还有个别句子如“因为它们的手指不够柔韧”也是。《我》文中有不少“解说”,这正是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它使我们对手与健康的关联、手势语言的重要作用等科学事理有了清晰的认识。

3、述说有二类。一是记叙性述说,它用了叙述这一表达方式,但它着眼点在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怎么来的),如第一节第1段说明手的出现、发育过程,第二节第1段开头数句说明原始人手印的制作过程,第四节第2段中几句说明人类肢体语言的变化情形等都是。二是描写性述说,它用了静态描写的表达方式或类似描写的静态细述,着眼点在说明事物的情状(是怎样的情形状态)。如第一节第2段关于手的结构的细致说明,就是静态细述。类似的还有第四节中提到的,说话时“比比画画”一句。又如第一节第1段的记叙性述说中出现的“如同鱼的鳍一般”“用幼嫩的手指给自己的耳朵挠痒了”及第四节的“有时一个温柔的爱抚胜过千言万语”等,已是细节描写甚至带文学抒情的描写句了。本文述说分量不轻,特别是一般说明文中并不大量使用的描写性说明也有好几处,这正是该文的表达特色,它使得文章生动具体,给人深刻的印象。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是比较特殊的科技说明文。它的总框架是说明文,是旨在介绍说明科学家喜用数字武器(用它来捍卫自己的学说或攻击对手等)这一现象。该文介绍了同一作者古尔德的两篇文章来说明这一现象(举例说明)。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两个科学家的论争,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叙述。这里的叙述不同于前面记叙性述说中的叙述,这里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是典型的叙述方式本身;而前面是笼统的概述,本质上仍属于说明手法。这件事开头几段的介绍性说明(事件背景介绍)反而是为这件事的叙述服务的。而总个故事的叙述又是为了说明数字武器这一现象,即举例说明。所介绍的第二篇文章,是古尔德关于米老鼠研究的论文,基本的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主要的说明手法是介绍,中间交错有解说(如古尔德为什么对数字乐此不疲,为什么用了图片还要用数字,为什么对卡通下那么大功夫)以及描写性述说(如古对数字乐此不疲,如骆驼的描写)。该文作为比较特别的说明文,还在于它带着不少的随笔散文的笔调,如第一题第1小题第2点说到的,如倒数第2段随文而发的议论。还有一个特别处,如 果数字武器这一现象不作为已知的“共识”而当做作者自己研究得出的“独识”,那么此文就是随笔性的议论文,文中两篇文章中的有关事实就属“举例论证”。

(四).查找、辨析《科》文中的成语、熟语。

[教学参考]:不厌其烦:不嫌麻烦的意思;乐此不疲:对某事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疲倦,也作“乐此不倦”;独具慧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也作“别具慧眼”;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成语、熟语、类似的四字语使用较多,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指导学生查找、品味

(五).《科学家的数字武器》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文章,与前面一篇相比,更像是小品,它涉及的题材小,文章的篇幅也不大。文章里有许多外国人的名字,可能成为学生准确理解的障碍。教师应该把这些人物关系理清楚。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思维和文学语言的不同。科学思维表达力求精确,而文学语言表达允许借助夸张。教师在教学中,可联系一些重点句子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

1.然而,在另一篇研究发现,在说话时做手势有助于思考、表达和记忆题为《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中,古尔德却又对“粗略的大小和外在的形状”,也就是这方面的数字,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用它来捍卫自己的幼态持续说。

2.从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的米老鼠,身体的各个部位的比例在稳定地增加:眼睛与头的比例从27%增加到42%,头与身长的比例从42.7%增加到48.1%。鼻子到前耳距离占鼻子到后耳距离的比例从71.7%增加到异常大的95.6%。

3.米老鼠在这么多年中正是渐渐地有了“相对大的头,明显的脑盖,眼睛大且位置低,突出的脸颊,短而粗的四肢,灵巧的呆板,笨拙的灵动”这些明显的特征,才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基于对话策略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6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集合实践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等途径实现成员素质系统化疏导目标,使得学生智力结构产生全面性变化结果,为其终身学习指标实现奠定深刻适应基础。因此,本文具体联合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渠道以及现状入手,将相关时代背景与对话实用类型样本倾盘托出,掌握对话式阅读策略实施要诀,真正为后期课程理念有机灌输保驾护航。

关键词:高中语文 对话式 阅读模式 影响结果 衔接途径

对话式阅读教学一改过往单向交流思想模式,并且针对师生文本内涵互动需求进行全程有机开放,并将内部细节衔接与情感呼应规则叙述完全,充分彰显素质化教学背景下创新语文知识的灌输要求。按照目前教学形态格式审视,对话式阅读方式一改传统独白与消极灌输式行为,将学生主体、自由地位充分烘托,全面彰显平等教育风尚格局。此类模式主张将人性化色彩与主观创造潜质一一发挥出来,使得生命与意志获得前所未有的开放,是语文教育素质化整改研究的重要课题内容,无疑为后期规模化先进人才培养灌输更多适应活力。

一、高中语文阅读式教学内涵机理论述

现下创新课程规范标准已经做出明确阐述,所谓的阅读式语文教学就是师生全程维持文本对话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其充分讲解个人观点,并在对话精神支配前提下完成倾听职责。这类教学过程主张维持动态化多重对话特征,在异质化思维网络架构之中,涉及教师、学生个体以及双方对话行为都已经超脱大众信息传播功能格式,并且逐渐向构建主义形态靠拢,确保信息反馈结果在第一时间内浮出水面,这就充分显示出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存在的必要性。

二、对话式阅读教学过程中主体角色行为特征研究

经过长期系统化研究,传统阅读教学手段遗留过多消极隐患,并且无法明确呈现主次结构形态,严重打击着跟进者的情趣兴致。而在整合阅读式教学背景映照下,学生将被视为挖掘知识细节的主人,师生、文本资料之间的关联发挥着融洽效应,文章内涵层层递进功效极为明显。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教师与文本材料的权威特性逐渐瓦解,并且在彼此之间平等地位功能多方向延伸,个体心智情感等获得有效启迪,文本知识要诀迅速灌输到学生脑中,这将为其后期专业化发展广开方便之门,确保自行写作能力的积累沉淀。自此以后,学生不再长期沉陷于被动式接受境遇,会顺利过渡成为知识发生器具,现代化教学水准也就重新获得外界公认、赞叹,稳固文本内涵的进一步提升与充分挖掘效率。

三、目前我国高中实施对话式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存在的隐患问题解析

(一)忽视参与个体的情感体验需求

情感体验在课堂交流中将产生举足轻重的辅助功效,尤其在趣味横生的氛围之中,学生主观研究动力势必无限扩散,但现实中教师经常忽视学生主体与文本的情感交流,使得其难以及时表达心中所想。由此造成个人阅读思考空间逐渐狭小的结果。对话交流的前提条件就是维持师生的平等关系,教师有必要从中树立标杆,不可令对话毫无秩序限制地延伸,尤其在网络信息平台广泛分布文化背景映衬之下,指导人员须事先筛选所需信息结果。如若将文本本身韵味全面排除,偏离原本价值取向,就会失去阅读的本质指导价值。这类教学手段的运用,相对地对教师职业素质产生更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必须时刻督促广大教师进行与时俱进地自我完善,尽量不要在创新网络文化环境中迷失方向。

(二)弱化师生对话的深度效应

在课堂中,这个问题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教师预设过于简单;学生对话过于浅略。其实,该问题的根本是师生角色的定位。在实施对话策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者,他起到的是帮助和引导的作用,不同于传统课堂授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地位,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但是事实上,我们的课堂的确不再成为“一言堂”了,但是却依旧是教师主宰和“导演”,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是配合教师完成讨论的“绿叶”。另外,教师预设问题的简单也导致对话策略在运用过程中,没有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教师也没有适当地给予针对性的评价以引发更多思考。

四、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实施细节补充

(一)教师须充分发挥引导者角色功效

教师作为标准文本对话交流活动的发起者,其有义务全面维持双方之间的语言表达秩序,并在最后整合各方意见,为优秀言语作品欣赏与修缮经验习得提供更多疏导途径。需要注意的是,现下教学手段绝不是一味地告知与思想传递,而是令各方先进思想进行有机碰撞,教师在话题设置上要有所取舍,做到真正影响对话方向,扩充参与者的积极渗透兴致,进而将整个对话实效充分传播,纠正高中语文整体教学方向。学生主体地位应该得到适当尊重,确保当下阅读体验能够清晰表达,教师不得运用任何权威确切判定文章内涵基础格式。但是现实教学环节中,有关个体阅读特殊性无法刻意回避,中途介入因素众多,教师必须事先做好预测工作并能在适当时机下规范引导,避免交流秩序的紊乱。

(二)尽量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氛围

经过科学实践经验证明,涉及学生主体对话积极效应只有在相对和谐的环境之中才能呈现,必须在尽量维持学生畅所欲言现状基础上,规避任何主观意识冲突迹象。作为教师,其应该在无错原则处理上游刃有余,纠正时态度须极为亲切诚恳,这才会适当遏制学习主体的紧张情绪,稳定师生情感的贴近功效,使得对话热情持续高涨。

(三)冲破评价标准单一化壁垒

不同个体在相同事物里理解结果存在差异现象,也就是说任何机理结构都存在多样化解释,而阅读教学因为其自身特征影响,在评判结果呈现上自然广布多元效应,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好适当的整合。另外,因为学生生活经历与心理结构不同,对话教学过程中独到见解可说是层出不穷,这类个性化特征应该得到充分保护,这样才能为教学综合化评价积累更多适应改造经验,确保观点多元开放特征的有机彰显。要知道,阅读始终是高中语文渗透式教学的本质途径,其能够顺利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地位,使得双方之间消除不必要的隔阂,并且在科学文本资料指引作用下,贯彻灵魂有机交融指标,为后期系统化阅读教学形态完善目标保驾护航。

五、结语

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应用核心理念在于充分发挥参与主体实践功效,使得学生在适应生活语言交流节奏前提下,能够广泛发散思维基础形态,在各类政治、经济现实文化背景下实现理性思考,为后期专业化发展灌输更多适应活力;争取顺利过渡成为社会多元化发展所需的标准人才,这是目前素质化教学的核心动机指标。

参考文献:

基于阅读科学课堂教学 篇7

我六岁生日,过得很浪漫,是在一片花海里度过的。

记得那是四月的一个周末,爸爸妈妈带着我去了一座山,我那时以为所有的山里都有一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但那一次我才知道,原来山里可以有那么多的花儿。记得刚进那座山,我就发现山脚下长满了一种不知名的小花儿。往上爬,发现道路旁甚至石头缝里也长满了这种小花儿。于是,我就想跟它赛跑,一路跑到了山顶,心想,可摆脱你了。但放眼望去,才知道原来漫山遍野都是它。

我很惊讶,对妈妈说:“种这些花儿的人太了不起了,种了一整座山。”妈妈说:“没人种,这些花儿喜欢自由,它们自己到处跑呢。”

我更奇怪了:“难道这些花儿有脚?”妈妈只是笑了笑。

20年后,一位三年级的学生拿了一本绘本来找我,神秘地冲我笑着问:“王老师,花儿都有脚,你信吗?”我一怔,这种妙不可言的巧合,将我的思绪拉回到20年前。我拿起他手里的绘本,是《一粒种子的旅行》。

那一刻,我相信我的脸上浮现出了最满足、最天真的笑容。但是紧跟着,便是最沉重、最痛心的深思。

我一直认为,科学是冰冷的,是极致理性的,那些亮澄澄的实验器材严丝合缝地组合在一起,便验证了一个个唯一的真相。但是,此刻拿着这本绘本的我,却在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和画面中知道了原来凤仙花的种子躺在蒴果里,只要一碰就会快速收缩,种子会沿着弧线飞出去,凤仙花因此也叫“别摸我”;知道了老鹤草的种子利用“小勺子”来旅行,“小勺子”就像一个投掷器,把成熟的种子向四面八方抛去;知道了蒲公英是天生的“跳伞兵”,微风轻轻一吹它们就纷纷出发;知道了随着冬天的来临,动物们开始收集食物,松鸦喜欢收集橡子,松鼠喜欢坚果,老鼠喜欢山毛榉,它们在整个冬天会把收集到的果实吃光,但也会遗留一些,这样就会为森林里长出新的树木创造了条件。

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对于教育理解上的狭隘。我们常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对周围事物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二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技能,包括粗浅的自主探究能力、基本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用较为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述的能力等,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其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阅读,因为科学素养不仅仅包括科学的实质性内容,还包括“在所有阅读过程中所需的概念、技能、理解和广泛的价值观”。科学绘本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为他们创设很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想象自由驰骋,丰富来自动植物、自然界、生活等多方面的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于是,一节以《一粒种子的旅行》 为主题的科学绘本阅读课便悄悄地在班里开始了。

二、阅读整合课程的意义——种子为什么要旅行?

绘本是图文结合的有趣读物,吸引着孩子的眼球。一项关于阅读的研究结果发现:具有阅读能力的孩子求知欲旺盛,语言表达能力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自信心十足。由此可见,阅读在孩子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阅读使人进步”是一句至理名言,而绘本,正是孩子爱上阅读的重要工具和途径。

课前我让孩子们简单预学了一下绘本,果不其然,绘本里一个个鲜活的画面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然,对于这个并不陌生但很神秘的大自然,孩子们生成了一个个问题,他们问得最多的便是,种子为什么要旅行?

是啊!种子在植物妈妈的怀抱里多舒服呀,跑出来做什么?绘本通过文字和图画告诉我们,植物是从种子生长起来的。种子在土里发芽,向下长出根,向上长出茎和叶,有时还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蜜蜂和蝴蝶这些勤劳的昆虫会给花儿授粉,然后这些植物长出含有种子的果实。这些种子又掉落到地上,长成新的植物。原来,种子去旅行,就是为了延伸生命,繁殖后代。

什么是科学阅读?其实就是将科学知识渗透在文本之中,通过文字、图像、色彩等加以表现的图画书。孩子能凭借绘本的色彩、图像、文字以及成人的适当指导,理解科学绘本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一种与阅读有关的行为。其实也可以称为“科学阅读”,即通过阅读科学绘本,促进幼儿的科学学习。科学绘本能通过合适的方式,用图像、色彩等,在图、文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的关系,相互衬托,为孩子传递科学知识、经验等。

三、课程处处是创新——种子用哪些方式去旅行?

很显然,通过上一环节,孩子们很轻松地接受了这种新的课堂形式,这一点,对于一直致力于以阅读为载体、整合创新课程的我校学生来说,并非难事。

接下来的问题,相信你一定猜到了,既然要去旅行,那么它们是怎样去旅行的呢?于是,一扇色彩缤纷的大门被彻底打开了。

虽然孩子们在预学时进行了初步阅读,但也只是大致了解了书中的内容。要研究,还需要深入阅读,梳理其中的要点。说到梳理,学生办法可多了,有一位同学的提议就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做便签。

新颖、简单、实用,是大家对于便签的评价。可以一边阅读,一边把找到的旅行方式和书中植物的名称写在便签上,贴在这一页的旁边。

于是,学生们一头扎进绘本世界当中,我下到小组去观察学生的操作,发现孩子们更为关注的是绘本里的画面,并结合着文字去理解文意。这一发现让我非常欣喜。

记得张必隐先生在 《阅读心理学》 一书中从阅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阅读过程的模式等七个方面介绍了阅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并且都以一定的实验材料作为基础,特别是在研究对象和阅读过程模式两章中,讨论了阅读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三种阅读过程模式。这都提醒我们在对孩子们进行科学绘本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孩子们通过阅读科学绘本,与图画进行交流,寻求有关科学答案,宛如两人面对面谈话,有问有答。

看来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回忆并介绍记忆最深的画面这一环节,是成功的。看着书页旁边慢慢积累的便签,孩子们眼神中流露出越来越多的成功的喜悦。“老师,梳理完毕!”随着一声兴奋的叫喊,一本本粘满便签的绘本被高高地举起来,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把梳理的内容讲给在座所有人听了。但是很快,孩子们发现了,虽然抄录重点词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法,但是绘本中的内容过于分散,不利于一目了然地了解其中的关联,新的挑战又摆在了孩子们面前。

突然,一声“思维导图”响了起来,一个个大拇指毫不吝啬地伸向了这名学生。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极其有效。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且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而且,学生们很快就发现,思维导图的“瓤儿”其实就是刚刚的便签。于是,一张张思维导图将书中分散的信息一目了然地呈现了出来,做得快的学生甚至在植物名称旁边按照绘本里的画面画起了植物图。

这是一个多好的生成并解决问题的时机啊!

四、建立结构与功能的联系——身边的种子们!

“你想问什么问题?”

“种子的旅行方式究竟跟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就像一把飞速的箭正中这节课的靶心。是啊,为什么有的种子靠风,有的靠动物,有的就靠自身呢?孩子们陷入了思考,眼睛在一张张图上掠过,最终落到了自己画的种子图上,于是,一双双小手如雨后春笋般争相举起。

“跟这粒种子的外貌特征有关。”精彩的发言总能换来热烈的欢呼,这一次也不例外。

我们清华附小是一所花园般的学校,校园中有60多种植物,所以,在孩子们身边,一年四季都不缺真实的种子陪伴。孩子们在平时就能够观察到高年级同学制作的植物种子、果实标本。

整个课堂又迎来一个新的高潮,有的学生拿起苍耳的果实轻轻往身上一挂,苍耳的果实就粘在了衣服上,有的学生上前去蹭,看是不是能够蹭过来。有的学生尝试着鬼针草的厉害,但是他嘴一咧马上就松手了。还有的学生拿起两个白蜡的果实尾对尾地对在一起,原来它们对起来简直太像竹蜻蜓了,从空中一撒手,就能忽忽悠悠地飘落下来。

结构与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一定条件下也是相互转化的。结构与功能具有统一性。事物的结构决定着事物的构功能。构功能是事物结构的能力表现,它能使事物的本功能扩大或缩小。在结构产生构功能的意义上,结构决定着功能。显然,在这一环节,孩子们在因绘本阅读而做着的非常熟悉的科学实验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课已经接近了尾声,孩子们个个恋恋不舍,这种新的整合课型他们是接受的,并且是喜欢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有所收获的。于是,孩子们又选择了续写绘本来继续陪伴小种子的旅行。这一刻,我真不忍心告诉他们一年中有多少小种子已经进了我们的肚子,虽然这也有可能帮助小种子去旅行。

五、路漫漫其修远兮

绘本是一种文学艺术,给人以美的感受。科学绘本贴近学生的生活,接近学生的兴趣,能带给学生更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构建科学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终身学习;阅读;认知;赏读;融合;共鸣

一、认真设计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

学生阅读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初读课文,对课文中的人物以及情感形成直接认知,也就是对课文中的情感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理解;第二个阶段欣赏阅读,也就是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中某些重点段落或精彩段落进行再认知,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本,获得阅读美感;第三阶段也就是引申阅读。该过程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关键性的“画龙点睛”式的提示或指导,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阅读,从而获得对美感的回味。

(1)初读课文形成直接认知情感。引导学生在初读文本材料后,把学生自己对初读后的第一感觉,也就是没有受到过任何影响的感受记录下来进行简单、有效的交流。

(2)赏读精彩段落,进行情感的融合。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自己认为精彩的课文片段进行赏读,让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形成视觉联想,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感悟。而后内化为激情的朗读,激发出学生最真挚的情感,从而进行流畅的表达,对初读的感知进行再认知和加工。

(3)再读全文,通篇认知。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读全文形成再认知。让学生将文本的、文本深处的以及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进行整理和融合,从而汇聚成语言和精神的共鸣,让学生进行品味和感悟。

二、正确运用多种对话形式

在基本的阅读教学中,主要的对话形式有读、品、悟、议等,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对话过程实现语文教学文本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

“读”是最重要的阅读对话方式。教师应该在读这一环节放开学生,让学生在不受任何形式的影响下进行阅读,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的读代替教师的讲;让学生的自主思考代替教师的引导提问;让学生在自主读文的过程中去感知、去领悟;让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欣赏和领悟代替教师的分析与解剖。在师与生的共读中营造出作者与师生彼此心灵与情感的融合,从而达到作者、师生之间情感的共鸣,进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文有一品,一文有一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学生“品”与“悟”的部分往往是文本的精华所在,也是一片文章的妙处所在;当然也是最能体现语言文字魅力的所在。在这些部分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阅历和文化积淀体味和感悟文本的情感所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层面地理解和欣赏作品,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表达美产生认知和赞同,使文本的工具性淡化,强化其人文性的作用意识,最终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共同发展。

三、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教师、家长和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尽量让学生有书读,有好书读。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有读书的时间。很多教师、家长甚至学校在应试教育大的背景环境影响下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使学生的阅读条件、时间、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是现代教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

(1)要给学生最好的书。最需要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你给小学生一本《红楼梦》他们肯定不会喜欢,因为他们看不懂,他们的水平还没有到这个地步。所谓的好书其实就是指在特定的成长阶段,最适宜学生阅读的读物。读书也是讲究营养的,只有适合学生年龄段的书才有可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给小学生连环画他们自然会喜欢,并且可以看图识字。给中学生青春励志的小说他们自然也会一口气读完,往往还会被感动。而对于成人来说,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至于哲学也许都会是他们感兴趣的。所以选择学生最需要的书,让他们吸取他们成长所需要的营养是教师和家长的义务和责任。

(2)给孩子自己的阅读时间。所谓自己的时间,是指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兴趣进行自由阅读的时间。因为让学生进行自由的阅读,学生才会进行需要性的阅读,才可能真正感受阅读的快乐,从而视书为朋友。现在很多中小学在教师或学校开办读书角和图书馆,配备适合各年级学生进行阅读的读本,并且专门开设阅读课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的。

(3)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匈牙利是一个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百分之一的国家,但却拥有两万家图书馆,每500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每人每年平均购书20本,是我国的数倍。当然也就是这样一个小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却有14位,若按人口比例来算,匈牙利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诺贝尔奖大国。从匈牙利图书馆和人均图书购买量上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热爱阅读的国度,因为整个国家的人都爱读书,所以人人都爱阅读。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去感染和教育青少年,让他们热爱读书,热爱阅读。

总之,构建科学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方法上,而是应该在课内和课外同时进行。课内进行良好阅读方法的培养,课外积极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环境影响学生的阅读情趣和主动意识,达到内外兼修的良好效果。

上一篇:不以规矩难成方圆下一篇:语文教研组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