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内容

2024-10-15

专业教学内容(精选11篇)

专业教学内容 篇1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需要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造性人才, 课程教材的改革是其核心内容。[1]文中采用了以期刊内容作为辅助教材的内容作为专选班学生的理论课教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提高学习效果, 又能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还能使具有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提高。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书闯天下”局面, 不再对固定书本和教材的过分依赖, 把导读导教的教科书与指导阅读书籍有机的结合起来, 改变因为教材导致的学生知识量过少, 知识面过窄, 理解过死的被动状况。

1 研究目的

研究如何解决田径课被淡漠及田径专选教材难定、教材本身存在缺陷等问题, 并尝试了期刊内容教学法能解决类似问题的可行性。

2 研究方法与对象

运用期刊与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与追踪调查方法。研究对象为2005、2006、2007、2008届田径专选毕业生在中小学任教76人以及25位函授学员。

3 结果与分析

3.1 构建以“期刊内容”为田径专选理论课的四大原因

3.1.1 期刊、杂志资源已形成了可直接享用的能源

期刊里面的信息量大, 而且更新的速度较快, 能及时反映最新科技动态, 指出教材上一些不科学的技术方法或动作概念。在学术上有众多的专家、学者在进行学术交流、经验交流, 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终结果的价值更高、更有实效性。编辑教材人力、物力相对较少, 时间较紧迫, 内容相对滞后, 而在期刊杂志上发表新的科研成果不存在这问题。对公开发表了的学术、科研成果深信不疑, 经过了教授、专家们的严格审阅考究, 可信度大, 可以直接推广和应用。优化期刊内容为田径专选理论课内容打破了封闭模式, 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 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 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运动技术和理论知识。

3.1.2 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消除学生对田径课的厌倦感

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就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学习。田径是各项运动的基础, 不论是术科教学还是理论教学都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感觉, 而缺乏学习兴趣。如果体育学科知识缺乏新的开拓信息, 课堂上仅限于空洞的理论传授, 教学方法单一, 既不能结合体育的特殊性, 又不能解决运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实践性与操作性不强自然就会失去兴趣。就书本讲书本, 不能把理论与实践恰如其分地联系起来, 把理论孤立于实践应用之外, 很难培养学生的精湛多样、灵活变幻、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技能。[2]以“期刊内容”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 根据期刊内实例提出问题, 以讨论、答辩形式、技术动作的模仿方式解决问题,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学的轻松、感到愉快。学习与练习结合, 学以致用, 符合了“突出职业特点, 加强教育技能训练”的发展策略。作业以论文形式, 构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到学生的思维更敏捷, 更具有丰富想象力, 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形成了创新意识的萌芽, 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枯燥无味和单调的感觉。

3.1.3 克服了《田径》版本多较难确定适合于田径专选学生学习用书问题

版本太多, 难于订购适合于田径专选学生的学习用书。到2000年止, 出版有关《田径》教材常用的就有二十多个版本。但并不是所有版本都适合使用, 都有其不足的方面, 如北京体育大学1990年版《田径》相对内容简单不能满足田径专选学生的需要, 1997年版《田径基础教程》对非田径专业学生较适用, 对田径专选学生稍显肤浅[3]等其它问题。

3.1.4《田径》教材出版周期较长, 更新信息速度慢, 集合新的科研成果量小

我国教材建设普遍存在着编写到出版时间长, 较难与科技新成果同步发展, 教材出版后的内容已落后现实情况, 落后于知识的增长和更新, 并且存在着沿袭和复制现象, 较难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把创新成果反映出来。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藏有许多书籍, 然而来自于田径实践的中国自己的专著还是相对匮乏, 不利于田径学生的深化学习。

3.2 以“期刊内容”为田径专选理论课教学效果

3.2.1 担任学校田径俱乐部技术指导人员

从2003年开始, 田径专选班学生在校内形成“畅销产品”, 俱乐部指导的对象是全校性对田径感兴趣或有特长的学生。除了担任学校田径俱乐部技术指导员外, 还被体育教育专业低年级学生争先恐后“聘为”田径项目的辅导教师。

3.2.2 完成一年一次的学校田径运动会编排及裁判工作

在2003年至2007年的学校田径运动会和系运动会的组织编排、规划、执行裁判工作等一系列都是由田径专选班学生去操作完成, 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裁判实习环境, 检验与体现裁判能力的平台。这样田径专选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以学得的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 为日后的教学、训练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3.2.3 撰写毕业论文完成较好

毕业论文在本科四年是最后一次书面作业, 能力差的学生在撰写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 不能按时撰写完成论文和答辩。2005届、2006届、2007届、2008届田径专选班的毕业论文是100%一次性通过。在全年级40位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学生中, 有16位是田径专选班学生, 占了40%的比例, 根据指导老师反馈的信息, 这部分田径专选班学生在整个撰写过程中, 在查找资料、统计资料、整理资料方面让指导老师出乎意料。选题有新意, 研究价值较高, 同以“期刊内容”为理论课的教学有直接关系。

3.2.4 教育实习工作得到当地学校的肯定

在两个月的教育实习过程中, 帮助了实习点设计和规划田径运动场, 计算并标志好各种距离的起跑位置线。主持实习点学校的大型校运动会的所有工作, 帮助实习点学校训练校田径队, 在四个实习点所训练队员有29位学生在市 (区) 运动会上取得了单项前三名的好成绩。

3.2.5 工作单位上的工作影响

调查了2005届、2006届、2007届毕业生在单位工作的能力时, 得到了单位领导高度评价。调查的72位田径专选毕业生的科研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体育师友》、《田径》、《体育成人教育学刊》、《教育研究》等刊物有21人次, 函授学员发表的论文19人次。在普通地方院校毕业的学生有这样的成绩已是难能可贵。有6人在体委工会, 47人担任学校田径队教练中26人专门负责高考队训练工作, 7人任体育科科长。这些田径专选班学生所训练的中学生在省传统项目比赛、市 (区) 运动会中取得了优秀成绩, 为高等师范体育院校输送了176位学生, 在基层努力推动着田径运动的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以“期刊内容”的理论课教学既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 又吸收了相关科学的最新科研成果。达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提高了田径专选理论课的质量。

(2) 以“期刊内容”的理论课教学能使任课教师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补充, 在备写教案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 使教师与时代科研新信息共进。

(3) 以“期刊内容”的理论课教学传导了新的科学技术成果, 体现了田径发展趋向与要求, 对田径运动一些经典实例内容进行学习与讨论, 使到田径专选理论课更富有时代信息, 能够及时反映近代科技成果的最新内容。

(4) 以“期刊内容”的理论课通过实例分析研究, 帮助学生发展田径专业领域中必须具备的专项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竞赛组织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更进一步打好田径专业基础, 使田径专选教材适应未来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培养要求, 增强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

4.2 建议

(1) 作为优秀的田径专业体育教师应立足于体育教学, 要自觉、主动积极吸收世界先进田径科学知识, 要进一步了解田径的前沿知识, 要把高科技成果、手段、信息运用到田径理论中去。

(2) 加强田径专业教学方法、科学训练方法的研究, 不断学习, 应用新成果、新信息解决在田径教学与训练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3) 要敢于开拓, 打破有些与时代不适应的思想, 不能墨守成规,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能力的体育教学, 单纯追求理论不搞实践研究或只搞实践而忽略理论作指导, 都是不符合科学的工作方法。

(4) 建议在核心期刊、高质量期刊杂志能够录用与刊登更多田径类的技术性探讨的文章, 尤其是有争议性的文章, 有争议就有新的突破, 就会形成更科学、更完善的答案。

参考文献

[1]王崇喜, 郭潇.体育教育专业教材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体育学刊, 2005 (6) :91-93.

[2]彭健民.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4) :522-544.

[3]李春雷, 李小芬.对北京体育大学和俄罗斯体育旅游大学田径专项学生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11) :1532-1534.

专业教学内容 篇2

-火灾逃生自救常识2016.9 摘要:千万不要盲目跳楼,可利用疏散楼梯、阳台,落水管等逃生自救。也可用绳子把床单、被套撕成条状连成绳索,紧栓在窗框、暖气管、铁栏杆等固定物上,用毛巾、布条等保护手心,顺绳滑下,或下到未着火的楼层脱离险境。

1、火灾袭来时要迅速逃生,不要贪恋财物。

2、家庭成员平时就要了解掌握火灾逃生的基本方法,熟悉几条逃生路线。

3、受到火势威胁时,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冲出去。

4、炉灶附近不放置可燃易燃物品,炉灰完全熄灭后再倾倒,草垛要远离房屋。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5、身上着火,千万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的衣物压灭火苗。

6、遇火灾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

7、室外着火,门已发烫,千万不要开门,以防大火蹿入室内,要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门窗缝,并泼水降温。

8、若所在逃生线路被大火封锁,要立即退回室内,用打手电筒,挥舞衣物,呼叫等方式向窗外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9、千万不要盲目跳楼,可利用疏散楼梯、阳台,落水管等逃生自救。也可用绳子把床单、被套撕成条状连成绳索,紧栓在窗框、暖气管、铁栏杆等固定物上,用毛巾、布条等保护手心,顺绳滑下,或下到未着火的楼层脱离险境。

火灾紧急疏散自救逃生知识

一、熟悉环境,记清方位,明确路线,迅速撤离;

二、通道不堵,出口不封,门不上锁,确保畅通;

三、听从指挥,不拥不挤,相互照应,有序撤离;

四、发生意外,呼唤他人,不拖时间,不贪财物;

五、自我防护,低姿匍匐,湿巾捂鼻,防止毒气;

六、直奔通道,顺序疏散,不入电梯,以防被关;

七、保持镇静,就地取材,自制绳索,安全逃生;

八、烟火封道,关紧门窗,湿布塞缝,防烟侵入;

九、火已烧身,切勿惊跑,就地打滚,压灭火苗;

教材内容敲开了教学内容的大门 篇3

教材内容包括一切有效的传递、体现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情境等对教材内容进行的方法化处理,以形成具体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有个性的,是为师生服务的,它包含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学内容既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教材以外的内容。语文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那么,在具体的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如何从教材内容中选择、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的功效呢?本文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为例,谈谈如何选择语文教学内容。

一、脱下“语文教师”的“帽子”,充当陌生读者

作为语文教师,不要老拿所谓专业的眼光来审视一篇课文,拿起说明文就想起说明方法,拿起记叙文就想起六要素,拿起散文就想起形散而神不散……我们应该把自己当成一名陌生的读者,去阅读、去理解、去感受。如果一开始就把自己当成语文教师,很容易堕入“语文教师备课”这种特殊的阅读取向中,也就是我们以往形成的集团性的阅读取向。例如,支玉恒老师,他原本是一名体育教师,后来成了语文特级教师,除了他有着丰厚的文化积累外,还在于他能脱下“语文教师”的“帽子”教语文。如《草原》一课,本来就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但他却跳出一般教师教学散文固有的条条框框,采用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能力。

二、根据教学目标的导向,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就是一个导航仪,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方向,是教学内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语文教学内容要根据课程目标、单元学习提示语、课后习题等来确定,挖掘选文在教材体系中所蕴涵的教学价值,倾力于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品味、运用,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草原》作为“走进西部”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提出了这样的单元提示语:把握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支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是紧紧围绕这个单元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的。在课堂上,他先让学生说说草原在他们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并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在影视中获得的理解来说。这样,学生在读读说说中就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这样设计就是紧扣单元目标,既展示了教材内容,又补充了教材以外的东西。紧接着,支老师又问:“那么,这幅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会儿来仔细学。我先了解一下,大家在预习中,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接下来,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个教学内容的呈现也是紧扣单元提示语,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准解地把握教学内容,紧扣目标,大胆合理地取舍,守住语文教学的本位,找准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发展的最近区域。

三、关注学生的内在特点,找准教学内容

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可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关注最多的却是自己怎样教,用什么方法教的问题,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也不去深究学生应该学些什么,怎样学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其实,我们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草原》一课其实要讲的东西很多,如字词理解,背景资料,作者简介,文章的表达方法,课文练习题等,但支老师没有一一展开介绍,而是选取了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去重点教学。如在第一段的教学中,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学生对全段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了草原的柔美和自己的沉醉之情。学生入情入境地欣赏文章是他们原来不具备的能力,也是不经过读说的训练就达不成的目标。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支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提炼小标题,这也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学生悉心推敲,都能以两个字的形式——迎客、相见、款待、联欢……集中而精练地概括出了小标题。在这里,支老师采用了“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教学方法,合理选择和取舍教学内容,只教学生不易学会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材内容就像一块敲门砖,从教材内容中选择、确定,甚至拓展、生成出合适的教学内容,就能敲开教学内容的大门,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理念,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专业教学内容 篇4

1.学生数学课堂无兴趣,教学质量不尽人意

1.1生源问题,学生基础差异较大

由于我院属于民办院校,招生、录取学生工作要排在其他公立专科院校之后,导致生源质量较差。部分同学高考是靠着语文、英语成绩考上来的,数学基础几乎为零。例如不会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二次根式不会化简;有的甚至分式加减的通分都弄不明白。通过计算统计学生高考数学成绩,数学及格率不到5%,大部分同学的成绩均在40分左右。

1.2学生学习兴趣低,开始抵触数学

经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开学时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很多同学从初中开始已经放弃学习数学,而且有部分学生抵触数学、抵触数学教师,认为学习数学没有丝毫用处,他们到这里仅仅是为了学习专业技术来的。这样一来,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不太乐观。

2.数学课程与专业课整合的意义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际著名数学教育权威费赖登塔尔的“教学实现”教学思想提出了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他认为[1]:数学教育应该来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应该通过具体的问题来传授抽象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提出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的知识、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将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我们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的讲授课本中的内容,很容易导致学生枯燥的接收数学知识,即便是能够学会掌握也是非常被动的。所以我们要尽量的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数学是有用的,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抵触。这时候如果与他们的专业课内容结合在一起,找到专业课中的数学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他们学习专业课程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2.2突出数学的工具性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加快服务业、制造业的发展,社会也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例如,有些汽车专家认为,现在的汽车业技术水平飞速发展,零件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样就要求售后人员要掌握比以往更加先进的技术。同样,即使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现在也要求至少是大专以上的学历。所以加强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专科院校工作的重心。如何将数学这门文化基础课真正的服务于各个专业是我们当下应该深入研究的。我们从服务专业课的角度,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挖掘专业课中的数学内容。例如:针对经管系,会计和轨道管理专业,需要的知识有数列、概率统计、线性规划等等;机电和汽车专业则需要解析几何、三视图、微分计算以及最重要的三角函数。两个专业都要求会用三角函数进行计算;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专业则需要用概率统计、线性代数、三角函数、复变函数等等也是所有专业中需要数学知识最多的一个专业。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数学在专业课中还是有很多用处的。有的专业课老师有时也很无奈,由于学生数学基础不好,很多涉及数学的部分只能略讲,所以将数学内容与专业课整合起来显得十分重要。把专业课中有关数学的问题拿出来,加入到数学的学习当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的过程,突出数学的工具性。

3.数学课程与专业课整合的方法

3.1重视基础教育、优化教材内容

随着职业院校的项目课程深入,学院对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也越来越重视,各个院系也加强了对专业课和实训课的设置,而理论基础课和文化基础课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减少。学生从小认为的“主科”数学课,也渐渐的在他们心中变成了“副科”,有的同学认为可有可无,甚至有人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浪费时间。所以要想要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重塑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此外,数学教材的内容和顺序也应该进行调整和删减。以我院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为例:由于学生是初中毕业,讲授高中的数学内容,他们接受起来非常困难,2013年我院数学教研室的老师一起编写了一套初等数学教材,2014年被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套教材内容简单、添加知识回顾、专业例题以及趣味数学部分,比起以往枯燥的教材,学生更加喜爱。但是教材仍然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我们仍然是按照常规的教学内容顺序编写的教材,使得在讲三视图这一部分的时候要等到第二年才能讲授,而汽车和机电的学生已经在第一年的第二学期就已经开设了机械识图这门课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毫无新鲜感,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制定与专业内容相结合的授课计划,探索数学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的模式。但是数学学科有其独到的知识体系,我们又不能因为专业课需要而跳跃式的学习,把数学教学内容大乱,这样不仅数学知识结构断裂,学生学习数学的实效性也会降低,如何改、怎样改是我们需要详细讨论的部分。

3.2走进实训车间,提高专业知识

教师既是教学者也是学习者。我们不仅仅要结合专业课的内容编写数学例题,还要尽可能开拓自己在各个专业的领域的知识面。教师应在平时安排中去实训基地走走,看看实践教学场景和实验仪器,了解仪器的简单工作原理,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同时,教师也可以更好的深入课堂,用数学的知识和学生去讨论他们专业的课程,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教师的崇拜,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此外也能更好的处理数学知识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细化教学内容,彰显教学艺术 篇5

在学生测量数学书厚度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于是,教师趁机引入毫米的概念,说道:“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你们数一数,数学书的厚度占了几个小格?”这时,有的学生说数学书的厚度是6毫米,有的学生却说是5毫米。看着学生争执不下的热闹场面,笔者拿出尺子,亲自测量了数学书的厚度,测量结果是5毫米。正当笔者好奇这位教师会采取什么方法来化解课堂上的这场“小插曲”时,只听到这位教师说:“在直尺上的读数是6个小格,因此这本数学书的厚度应该是6毫米。”于是,下课后,笔者找到了授课教师,并把自己的测量结果告诉了她。然而,她的回答是:“数学书上写的是6毫米,如果我告诉学生测量结果是5毫米,不就和书本上的内容不一致了吗?”我不禁哑然失笑。在笔者看来,上述两位教师以“少数服从多数”、“书本肯定是正确的”的观点来应对课堂中出现的“不和谐”的声音,关键在于他们没有认真细化教学内容,把每个教学细节都了然于胸,一旦教学中出现了意外,就只能由“书本牵着鼻子走”。

其实在上课前,教师应该先预测学生在测量中可能会出现的误差,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当教学中出现意外时,巧妙地引导学生在争执过程中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回到正确的教学轨道。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测量结果中寻找新的教学内容,如造成学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是什么、他们是否使用了正确的测量方法、他们是否从0刻度开始测量等,从技术层面上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在总结学生测量的情况时,教师可以让一位操作最准确的学生进行示范,并让他说说在测量中有哪些注意事项。通过这种交流和演示,可以有效地规范学生的测量行为,并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良好的行为基础。

以上这两则案例的教学重点,其实并不在测量的结果到底是多少。如果教师把问题稍微改变一下,如问题1改为:让学生思考火柴盒所占桌子的最大面积和最小面积是多少,测量结果以厘米为单位;问题2改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多少。诚然,有些教师会认为笔者是在规避问题,但这却是笔者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问题,以达到对教材细加处理的目的,因为把教学内容集中在长度的精确值上并不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就如同提出问题1,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后,让学生测量火柴盒表面积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计算表面积的能力,灵活地解决与长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而问题2是为了引出毫米长度单位,当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发现“这本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时,教师可以顺利地提出:“既然这本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计算测量结果呢?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直尺上刻度0与刻度1之间还有很多小格子?这本书的厚度大约占了几个小格子呢?”从而引出毫米的概念。

作为教师,不应该成为“少数服从多数”与“书本肯定是正确的”这种观念的奴仆,而要以事实为基础,细化教学内容,彰显教师的教学艺术,启迪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的灵性。

专业教学内容 篇6

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宪法的历史沿革

首先要让学生们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宪法的历史沿革。宪法的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先后颁布了四部宪法。

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106条;

第二部宪法:1975年宪法共30条;

第三部宪法:1978年宪法共60条;

第四部宪法:1982年宪法———是我国现行宪法, 共138条。

二、宪法的两大功能

说到宪法, 免不得要提到他的作用, 我们来看看美国的宪法历史, 美国1987年宪法到2006年, 200多年只有一部宪法, 其主条文只有7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中央地方关系、国家机构、修改程序、法的生效, 到目前为止仅27个修正案, 宪政的稳定使之由一个边缘弱国发展为世界超级大国, 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的45%。

宪法主要有两大功能, 1) 保障公民的权利, 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2) 限制公权力, 国家权力一定要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行使。

下面请大家来看两个案例:

2004年3月15日《今日说法》报道过的一个案例:该案例报道了我们宪法给两个同样从事收集沉香工作的人带来的截然不同的两种命运。

98年改革开放以后, 故事的一个主人公在广东湛江一带做起了收购沉香的生意, 沉香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药物, 他经营这个生意, 当时已经挣到了20万元的资产。在第三个年头, 1981年被检察机关以投机倒把罪提起了公诉, 法院判处了有期徒行7年。1981~1988年七年入狱生涯, 1988年我们开始了现行宪法的第一次修改, 这次修改承认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当时为他开车的一个司机迎着改革的春风, 当年被认为是违法犯罪的做买卖的生意成为了合法的经营, 这司机买下了一个面临倒闭的锁厂, 在苦心经营下, 如今这家锁厂已经成为注册资金60万元的有限责任公司, 司机也为此成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并被选为十届人大代表, 而昔日老板在出狱后至1998年平反的这么多年, 一个原本可以为国家制造巨额财富的人才已经丧失了最佳的发展机遇!

第二个案例是胥敬祥案件, 2005年度被多家新闻媒体披露的全国“三大冤 (错) 案”之一, 胥敬祥本人在几乎没有任何有效证据的情况下被错捕、错判, 含冤入狱13年, 于2005年3月15日被无罪释放。2009年12月17日, 蒙冤入狱13年的周口农民胥敬祥, 终于拿到国家赔偿款, 总计529936.68元。胥敬祥案件是属于存疑无罪的案件, 是因为证据不足而认定无罪的案件, 属于程序正义的体现, 本案的纠正说明了检察机关在办案执法理念上进步, 显示了我国法治的进步。

从这个案例, 我们可看出一部真正立法为民的宪法及它修改后的内容对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最根本问题的规定是何其重要!也从另一个角度, 我们能够理解宪法作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三、宪法的概念

谈及这里, 我觉得可以导出宪法的概念了, 其实, 一言以避之, 宪法的定义就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但是如何理解这个概念, 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层次来入手:

首先, 从宪法规定的内容上看, 从七个方面对统治阶级生死存亡根本问题的规定。

1) 规定国体, 也就是国家性质, 明确各阶级在这个国家中的地位, 解决是谁当家的问题, 在我们宪法中首先明确规定谁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我国的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 人民对这部宪法的拥戴可以是说史无前例的。2) 规定政体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 明确权力的行使 (做主) 。祖国大家庭谁当家谁做主, 都是统治阶级, 都是主人,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行使权力, 否则乱套, 当断不断, 必受其乱。3) 规定经济基础经济制度。谁是国家财富的主人, 最大的财富莫过于是土地、地上附着物及其土地下面埋藏的资源。城镇归国家, 农村归集体。4) 规定法治原则———依法治国。5) 规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素质建设。6) 规定计划生育原则。专家多次反复论证, 中国能够承载的人口是16亿。截止2011年4月中国大陆人口总数是1339724852, 约13.39亿人。2030年前后是人口增长高峰, 2040年才开始0增长, 之后缓慢下降, 中国人口之舟已经驶入险滩峡谷, 进退维谷, 在座同学到2030年40多岁, 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上有四个老人, 甚至8个老人, 下有1个孩子读大学, 如果说现在围着你一个太阳转, 到时候你一个太阳的光芒要照耀9个人!所以如果不稳定和发展经济正是品尝这枚苦果的时候。另外男女人口比例失调117比100 (目前) , 2020年为147比100, 意味着有3000万男性公民找不到可以匹配的女性公民, 也就是每5个男人和一个女性匹配。另外老龄化严重问题已经日益呈现, 按照现在基因技术的发展速度, 据说到了2020年, 人类的寿命可以延长到200岁。2030年2亿老年人口, 甚至有代表提议将退休年龄推迟到85岁。从以上一些数据已经可以推断人口问题将会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 处理好中国的人口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否长治久安的根本性问题, 也是我国统治阶级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因此, 在宪法的条文中予与明确的规定。7) 区域划分:23个省 (台湾省) 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 (京、津、沪、渝) 2个特别行政区 (港、澳) 。自治机关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地方政府, 我们实行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相结合的政策, 阿坝自治州:藏羌族。第二个方面,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大法的地位可以从她的效力和修改的程序可以看出。从效力上看———至尊, 母法。一切法律 (子法) 必须以宪法为准, 必须服从于宪法。从修改程序来看:严肃慎重。

一般法律有一个代表团提议, 30个人附议, 就能够立案审议, 人数过半就能通过, 但是宪法的修改、废除必须要人大代表的1/2的提议才能立案, 2/3以上的人数同意才能通过。

综合起来看, 对于高校思修课专门公共课对于宪法部分的内容的讲解, 我认为就从宪法的历史、功能和概念三个方面给学生们做讲解, 课时量控制在2学时, 以上也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望同行批评指正。

摘要: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 在高职学院学生授课有限的课时内, 如何让学生学到重点, 该讲哪些, 讲到什么程度以及宪法与我们普通百姓的有何联系是本文的重点。

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 篇7

笔者在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套从内容入手的作文教学方法, 让学生从怕作文到爱作文。

一、改革的原则

1. 因材施教原则。

所安排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生活实际,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淡化作文痕迹, 把自己的话写下来就行, 让学生说:“我能写!”

2. 主体性原则。

所安排内容要新颖, 富有启发性, 学生一见就能产生写作的欲望。老师要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说:“我想写!”

3. 激励性原则。

在指导、评改的过程中, 教师要多用赞赏、期望的语言进行鼓励,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充满信心的气氛中学会观察, 学会作文, 让学生说:“我爱写!”

二、改革的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 提供写作内容, 创设写作情境, 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即基础训练阶段, 单项训练阶段, 综合训练阶段。从一年级开始, 每周指导写作2篇。

1. 基础训练阶段 (一、二年级) :

以说话、写话为主。包括:看图写话、编童话、回答问题式说话、写话、自编绘本故事等。

首先是回答问题式作文。你在什么学校、几班读书?班级里有多少同学?教室里最漂亮的地方是哪里?广播操学会了吗?哪一节最难学?体育课上有些什么内容, 最怕老师叫你干什么?等等, 学生把问题回答了就是一篇作文, 这就是作文的入门训练。

其次是多进行复述练习。课本内容丰富多彩, 课外读物生动有趣, 可安排一些复述、仿写、改写、续写、读后感训练, 既可达到复习、背诵课文的目的, 又可锻炼学生的表达想象能力。如, 阅读了《猜猜我有多爱你》, 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与妈妈也来一次“猜猜我有多爱你”。学习了《院子里的悄悄话》, 写《文具盒里的悄悄话》, 古诗学完写写诗意, 介绍一下作者, 再配上一幅画, 那将是一篇图文并茂的好文章。

等学生把话写顺了就引导孩子写童话体“放胆文”, 不拘形式地想象, 学生不仅有话可写, 而且还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如根据故事的开头编童话故事:“一天上午, 一只老狐狸身上穿着白大褂, 嘴上套着一个大口罩, 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 肩上背着红十字的医药箱, 看上去完全是一个医生的模样。它来到一座木房子门前, 门关着, 狐狸举起右脚, “咚咚咚”地敲起门来。”再如, 根据故事结尾编写童话:“孔雀举办舞会的这天, 凡是符合条件的都来了, 有金丝猴、紫貂、锦鸡等。”组合几何图形编写童话, 用两个词语“搭桥”编写童话:先玩一个游戏, 每人一张卡片, 在上面写上一个词语, 然后, 随意抽两张, 可能是两个毫不相干的词, 展开想象, 还真能组合成许多童话呢, 如《老虎和钢笔》《狼和钢琴》《太空人和小山羊》《蚂蚁和巨人》《狐狸和苹果》等。此外还有摆玩具编写故事、用图画和少量的文字写绘图故事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 每个学生就都能写200字左右的作文了。

2. 单项训练阶段 (三、四年级) :

以观察为主的片段训练, 包括:游戏、小实验、小制作、对话、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训练, 人物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从定向观察到机遇观察, 掌握观察方法, 随机观察。

(1) 有组织、有指挥地定向观察

首先是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如花草树木、书包文具、玩具摆设等,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其次是观察即兴表演, 创设情境, 再现生活。如老师上课来到讲台前准备点名, 钢笔不见了, 到处找;端一杯很烫的水, 观察动作、神态;学生别开生面的哑剧表演、有趣的课本剧, 这些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次是观察各种有趣的游戏。大教育家洛克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如“传口令比赛”“贴鼻子”“击鼓传花”“斗牛比赛”“踩影子”“抢板凳”等, 学生参与其中, 既调节了课堂气氛, 又提供了写作素材, 有感悟, 有体验, 其乐融融, 笔下生花。如一学生写“斗蛋”:“今天下午要举行‘斗蛋’比赛, 中午我回到家在冰箱里挑选一个大鸡蛋, 煮熟后在上面写了‘常胜将军’几个字。下午我早早来到学校, 不一会上课了, 刘老师交代了游戏规则, ‘斗蛋’开始了, 我先和同桌斗, 郭冀这个小胖子力气真大, 他使劲一碰, 我的鸡蛋破了, 真倒霉。接着几个同学的鸡蛋都被郭冀的‘大将军’打败了, 你看他满脸笑容, 本来就小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最后引导学生整合课程资源, 如科学课上的小实验、手工课上的小制作都是写作的好材料。

(2) 开阔学生视野, 从定向观察到机遇观察。教会学生要像摄影师, 会捕捉镜头, 会取舍。如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学生间的矛盾冲突、生活中的奇特现象等, 都是很好的素材。比如, 下课了, 有一个同学的羽毛球打上了房顶, 老师和同学们动脑筋、想办法, 把教鞭绑在竹竿上, 终于把球拨下来了。几个同学看到后马上写在日记本上, 人物的动作神态跃然纸上。学生上街后看到自动人体秤、自动取款机、流动厕所后连续记载了《我的为什么》, 这都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提高。

3. 综合训练阶段 (五、六年级) :

以训练学生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为主。各种文体多训练, 以满足学生的表达需求。比如学写生活随笔、启事、自我推荐、竞选演讲稿、导游词、小评论, 学拟广告, 学习采访等。在多训练的基础上, 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如写随笔这部分,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些感人的场面、激动的时刻, 当我们去回忆时却印象模糊了呢?随笔就是把自己所见所感随时记下来, 从国家大事到家庭琐事, 从社会新闻到学校生活都可以写, 既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又能提高反省能力, 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功能。如学生在学校发现老师拖堂, 不按课表上课, 给老师、校长写信谈看法、提建议。从挤公共汽车谈社会风气, 从广告词的夸张、虚假, 谈到商品的可信任程度, 从假冒伪劣产品越来越多, 谈到执法力度。看到洪水泛滥、山体滑坡、地震中倒塌的学校, 引发出一系列思考:为什么平时没有把防范工作做好?为什么不注意保护环境?地震中学校的楼房为什么不堪一击?

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历史教学实效 篇8

一、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整合

比如必修Ⅰ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与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可以进行整合教学。

专题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辛亥革命”一课中, 课文主要叙述了辛亥革命的过程, 重点阐述了临时政府的法令措施, 尤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选修Ⅱ专题二“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中的第四课“近代中国创制民主制度的斗争”中对《临时约法》内容和意义的表述更为完整。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 在第一次授课时就让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

专题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主要介绍英法美德四国代议制的确立。各国代议制的政体形式和内容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参考选修Ⅱ专题二中的“实现民主的政治构建”和“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以及专题三的“英国议会与王权的决战”“曲折的民主之路”等内容, 对英法美等国民主制度确立的艰难过程及其内容和评价进行知识整合, 以求达到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较为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二、必修课各模块之间的整合

比如必修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与必修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必修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可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如下图所示:

三个必修模块分别以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为主题, 因此, 三个必修模块的整合必须依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建构历史阶段的知识体系, 保证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完整而深刻。

三、必修课内部专题之间的整合

同时代的中国与西方可以进行比较性教学:比如, 必修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必修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必修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可以联系起来整合教学。不同时期的同一问题, 进行启发性教学:比如, 必修Ⅱ:“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节”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修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与“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亦可以联系起来整合教学。

四、专题内课与课之间的整合

比如, 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以下四课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统治;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可以合并三、四课, 以朝代为时间顺序, 以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 理清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认识其历史作用。又如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也有四课:1.民主政治的摇篮;2.卓尔不群的雅典;3.罗马人的法律, 教学中可以合并1、2课, 以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特点、优越性与局限性为核心内容, 深刻认识此民主政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五、对每一课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 比如人民版必修Ⅱ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 教材有三部分内容:分散的文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文明的链接。在教学中根据课标、教材内容及实际教学需要, 可对教材内容整合为三个部分, 即文明的链接、文明链接的影响和文明链接中的中国。其中文明链接的原因, 也就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虽然课标没有提及, 但对分析文明链接的影响非常重要, 当予以补充;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课标要求学生掌握, 但教材中没有提及予以补充, 文明链接的影响一目是教材重点阐述的内容, 是本课的重点, 但教材叙述得比较散, 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提升, 补充材料, 引导学生从对欧洲、对美洲、对非洲、对亚洲、对世界、对人类这样几个角度入手, 对文明链接的影响进行分析, 使结论既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关于文明链接中的中国一目是补充的一部分内容, 这部分内容的增加有效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而教材中原有的分散的文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则选取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其他予以淡化。

六、本学科内容与相关学科内容的整合

必修Ⅰ中多次涉及到的国体、政体、法律和必修Ⅱ中涉及到产权制度、股份制、外向型经济概念知识, 主要是政治学科的学习内容, 耕作技术、大河流域、气候、土地资源、人口问题、地缘等概念知识, 主要是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必修三文化史专题涉及思想、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 游刃有余地驾驭文化教学不仅需要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 还应有深厚的国学基础, 较强的哲学思辨能力, 文学、音乐、美术的欣赏鉴别能力, 一定的物理、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知识……面对这种情况则需加强学科间的整合与合作, 争取相关学科的支援。

七、参照其他版本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课标对必修Ⅰ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要求是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 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四种版本的教材内容, 都包含有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等内容, 体现了17、18世纪的英国议会权力逐渐增强并凌驾于国王之上, 形成责任内阁制的发展过程, 但是不同的是人民版、人教版的教材叙述重过程、轻结论, 尤其是人民版在叙述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之后, 还介绍了19世纪议会与内阁之间的权力斗争;岳麓版和大象版则两者并重, 尤其是大象版还专门设立一个课题为“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这些内容,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可以相互参照, 取长补短,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不论使用何种版本的教材,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都必须以课标为指导, 切不可为了追求内容的有趣、形式的鲜活而背弃课标的要求和精神。

八、正确处理通史与专题史的关系

搞好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 高中历史新课程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 理想化状态应是在系统地学习通史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史的学习。初中历史新课程虽然是通史体例, 但新课程对初中历史的要求大大降低了, 基础知识大量减少, 知识体系弱化, 使得进入高中专题史学习所必需的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和许多至关重要的起铺垫作用的知识内容严重缺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初高中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研究比较,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与学生沟通, 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 及时查漏补缺, 补充高中新课程学习必需的背景知识, 随时梳理通史结构, 构建比较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以达到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精选教学内容,优化体育教学 篇9

一、深入研究新课标对小学体育内容的解析

新课程标准从设计思路上对《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进行了改革, 彻底改变了过去按照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与安排教学课时数的老方法。根据教学目的及体育课程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拓宽课程教学内容, 把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这几个版块。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征, 把中小学划分为六级水平, 在各学习阶段按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 分别相当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小学阶段的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又分别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分别确定不同的水平目标。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中心, 对教学内容没有明确要求, 教师可根据各种水平学生的状况与学校实际条件, 灵活地安排体育课的具体内容。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可这样安排:水平一主要是开展游戏, 在游戏中实现各领域的水平目标;水平二是以游戏为主, 外加一些运动技术方面的学习;水平三中游戏与技术的学习比例各占二分之一。

二、根据教材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与原则可以启发学生在不同条件下坚持开展体育运动, 不断提高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所以, 体育教材是我们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每个体育动作都有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寓于课本与教学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例如:各种器械体操、跳跃等项目能培养学生的勇敢拼搏精神;篮球排球等项目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队员在合作过程中维护共同利益, 自觉遵纪守法;在练习中长跑中培养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如在教学中长跑时, 教师对技术动作进行认真讲解与示范, 并提出练习的要求, 着重强调思想教育因素, 努力克服紧张、畏惧的心理。通过心理暗示法暗示自己体力很好, 感觉也很不错, 以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或用注意转移法, 让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调整呼吸的节奏上, 不仅促进学生充满信心地完成任务, 还在努力完成任务的同时磨炼意志。

三、运动项目选择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其意见

在具体运动内容的选择上, 可以尊重学生的意见, 让学生提出自己对运动内容的想法。老师根据学生的意见确定教学内容, 这样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版块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 同时, 由于活动内容是学生自己选择的, 学习时学生就会更投入其中。游戏一向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 体育游戏则是综合性质最强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手段, 不仅具有健身作用, 还具有娱乐、教育的作用。课堂教学如果设计得具有娱乐性, 就意味着教学成功了一半, 体育游戏只有具备一定的娱乐性, 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例如传统游戏“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猫和老鼠”等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因此, 体育游戏的创编, 应从提高它的娱乐性、趣味性出发。又如“你追我赶”这个游戏:把队员分成a、b、c三组, 三组队员分别在等边三角形的顶点站立, 体育老师站在中间, 按顺时针方向a追b, b追c, c追a。要求 :a追b时 , b逃跑时还要追c, a追b时还要防止自己被追上。只要接触到对方身体就算追到, 对先被追到的人给予“惩罚”。

四、对当前小学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改造

过去的小学体育教材是按照竞技运动教学体系编制的, 尤其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 其都是以竞技运动的项目作为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也同样采用的是竞技运动法。但是, 竞技运动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 却不能促进广大学生的健康。那么怎样让竞技运动中的可用内容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呢? 这就需要对竞技运动内容进行改造, 发挥竞技运动对人身体与精神的激励作用, 从而回归竞技运动的本质功能。我们要对现有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 简化一些规则, 只要保留那些能让学生“玩”起来的规则即可:简化竞技战术, 去掉一些不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陈旧内容。弱化竞技成分, 淡化达标评价内容, 不过于强调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适当降低运动难度与动作难度, 不苛求动作的细节, 减少器械的重量, 改变器械功能或者增加难度,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适当降低篮球架高度, 让小学生体验到扣篮的乐趣;降低排球网的高度, 让小学生尽可能多次数地把球击打过拦网。

五、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动作的示范与讲解能促进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 还能让小学生的左右大脑都得到锻炼。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 具有自身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由体育教学的特定内容决定的, 即体育教学是对动作的教学。在进行动作教学, 我们要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认真地分析动作, 不断变换示范的角度, 为小学生提供正确的视觉表象, 然后让学生练习, 感受肌肉运动的变化。运动表象在建立初期往往或缺乏随意性, 不好控制, 这就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动作想象成老师做的动作, 然后反复练习。通过心理暗示, 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练习过程中, 如果学生的左右大脑同时得到锻炼, 那么他大脑的形象思维就会更快地发展。研究证实, 人的右脑主要用来形象思维, 主管视觉、知觉, 能感知到音乐、舞蹈及态度、情感等。而左脑一般负责语言方面的思维, 包括说话、阅读、计算、言语等。如果让人类的左右大脑得到协调发展, 那么人类智慧开发的可能性就会变得更大。

如何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篇10

现结合三节课,谈谈如何运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根据目标选择内容:

《永远的歌声》教学目标:

①初步掌握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②读懂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文章“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等精彩词句,感受“我们”对老师真挚的爱,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教育。

③从词语的替换对比中明白用词的准确更利于表达真实的感情。

围绕这三个目标,刘老师在课上设计了品味“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等精彩词句,感受“我们”对老师真挚的爱;“献”可以换成哪个字;引导朗读“摸呀,捉呀,追呀,堵哇”等词,体会抓鱼动作的词语。基本达到三个课前预设的目标。但是在“引导学生想象捉鱼的画面”环节上,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就把答案暗示给了学生,这样不利于学生进行“写”的训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对于最后一环节“我们还可以以怎样的方式开头呢?”听课后觉得这对于实现目标没有意义,可以删去。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目标:

①体会“我”的善于思考与坚强勇敢,体会“我”得到全村父老乡亲求助时的感动与感激之情,进而感悟乡亲们的淳朴和善良,我们的生活需要互相帮助。

②能理解“盲目、坚持、渴望、漫山遍野”,准确运用这些词说一句或写一句话。

③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到:内心活动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年龄小,但遇事能马上冷静下来,动脑筋思考,并能比较快地做出决定。

④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到“我”此时被黑暗、寒冷、孤独,危险包围着,可是“我”仍然坚持着、坚信着,说明“我”既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又是一个有头脑的孩子。

⑤学习第四、五自然段,初步培养学生自救意识和野外生存的能力。

这节课的目标设定时,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混淆了,比如目标①、③、⑤是属于教学任务,不是教学目标,应当不要。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确定为:1.课文选择了什么场景进行描写?2.文章是怎样描写场景的?3.文中是怎样刻画人物心理的?确定了这三个目标后,教师应选择文中的其中一个场景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而后利用学法迁移,放手让学生自学理解其他几个场景描写的段落。这样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训练了学生,一举两得。

《理想的风筝》教学目标是:

①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崇高的追求的人;感悟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②品读文章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

听完这节课,再回来看教师课前预设的两个目标,发现课上只是实现了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却没有实现。并不是教师没有安排教学内容来实现这个目标,而是学生对于老师在课上的“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感悟景物描写的表达的效果”这一环节积极性不高。我觉得,这节课的目标可以是:1.学习“选择典型事例写一个人”。2.体会景物描写对人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三节课的“听—评”,我们可以知道,其实每上一节课之前,我们必须了解: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在这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教学时应该选择什么内容进行教学?我们在课前就应该确定好教学目标,而后每一个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必须指向确定的目标。那该如何确定目标呢?首先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再依据“课文特点”“单元导读”“课后练习”等确立好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和谐统一 篇11

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时,通过对教材深入理解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挖掘与组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材内容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要能够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就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体数学活动内容的设计要有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老师需要经常考虑“教什么” (教学内容) 和“怎么教” (教学方式) 的问题,并深入思考“为什么教” (教学目的) .

一、教材内容 (教什么)

例1小芳家浴室的一面墙上贴着瓷砖,中间的4块瓷砖组成了一个图案.如果把这4块瓷砖组成的图案贴在这面墙的任意一个位置,有多少中贴法?如果把这4块花瓷砖贴在最上面一行,有多少种贴法?

小组讨论:

(1) 怎样贴,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2) 沿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贴法的?沿这面墙的宽贴一列的呢?

(3) 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有多少种贴法有什么关系呢?

教材内容安排既考虑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又可以让老师和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留下很大的可变化的空间.

二、教学设计 (怎么教)

1.课前预习

先打印给学生一份例题的表格及覆盖图 (如图1) ,让学生带回家独立预习,并说明:一定要亲自动手摆一摆,只有通过大量的操作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题目内容.这样设计的目的 (为什么教) :首先考虑到学生知识学习的整体推进,比如,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直观的机械的摆放得到结果;同时,也让善于探索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有些学生不满足于摆放得到的结果,会进一步思考:既然例1可以由直观的摆放得到一般性的规律,那么是否可以利用例1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思考这其中是否隐含着某种规律;即使学生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只要他们有了更高层次甚至只是方向性的思考,都是可喜的学习方式的变化.

2.进行新课

上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考虑到本节课知识与上节课的关联,对例1的知识进行复习,了解学生对例1的掌握情况 (因为例1的规律决定了例2的理解程度) ,并进一步追问:今天同学在教室后面摆放了一排11个座位,如果A、B两位老师最先来,她们要坐在一起并且A在左边,那么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如果这两位老师在最左边先坐好了,接着来的C、D两位老师,要求同上,还有多少种坐法?一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立即带入了一种深层次的思考中.

在这种状态下,进入例2的探究,更能让那些原来只是通过摆放而得到结果的学生群体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发现,进而追求知识的表象与内在规律的联系.正如教材的设计一样,课堂上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

接着展开新课,让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同时提出:如果你们的意见不统一,你能否通过有条理的解释,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

这样设计的目的 (为什么教) :源于对“合作交流”的迫切需要、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有争论的、动态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具体重要的作用———这源于教材设计中的“灵动”给我的启示.

接下去是组内汇报或班级交流阶段,这时候,已经有许多同学得到了相对统一的结论:

(1) 沿着这面墙的长一行一行地贴,或沿着这面墙的宽一列一列地贴.

(2) 沿这面墙的长贴有8块瓷砖,花砖占有2块,一共有8-2+1=7种贴法;同样,沿这面墙的宽有6-2+1=5种贴法.

(3) 贴法总数=行的贴法种数×列的贴法种数.即:7×5=35 (种)

总之,教材在例题设计上,具有开放性、灵动性、既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要求,又给学生学习的个性张扬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这样的设计,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根据这样便于操作的素材进行无限的扩展,进而在不经意中溶入了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进而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内容是可见的素材、教学方式是动态的操作过程,两者都依托于教学理念而存在,如何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数学课程标准》思想,需要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

摘要:如果说《数学课程标准》从理念上指明了师生数学活动的方向, 那么教材的具体内容则给教师日常教学提供了一份实用的渗透了课程思想的操作样本, 课程标准在这里得到了实践的验证.本篇从五数下册找规律的一道例题, 来阐述教材教学内容的设计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变革的影响.

上一篇:红色景点下一篇:数据传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