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美论文

2024-08-29

教学内容美论文(精选12篇)

教学内容美论文 篇1

2010年,我很幸运地成为一名光荣的美术教师,被教育局分配到了城岗小学。到这来之后我才发现他们从没有上过美术课,所谓的美术课都是自习或者在作业本上自己照着书来画,农村美术教育的贫乏让我深感心痛。我觉得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浓厚兴趣,形成热爱美术的情感意向,具备基本的美术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一、发现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美的意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实践中,我把美术和自然相融合,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嬉戏,获得审美的愉悦感。

案例一【设计·应用】寻找五彩缤纷的秋天

美术课上,孩子们在校园里寻找着秋天的足迹。“老师,你看,杨树的树叶都成金黄色的了。”“老师,地上还有好多的树叶。”原来孩子们对秋天的树叶发生了兴趣,于是我说:“这片杨树林远远看上去像什么啊?地上的落叶又像什么呢?”学生们开始兴奋讨论起来,有的说像一幅油画,有的说像天边的云霞,还有的说地上落叶是一层漂亮的厚地毯。我让孩子们捡几片最喜欢的落叶带入教室,我把叶子粘在卡纸上,又用彩笔进行添加,一幅美丽的河中小船展现出来了。我说,今天我们就用秋叶制作一幅新颖有创意的作品,可以小组合作,题材不限。他们有的用杨树叶子设计起了时装,有的用梧桐叶添加几笔画出了孔雀,有的小组合作用紫叶李拼贴起鸟儿的羽毛。教室里瞬间变成了艺术的作坊,每个孩子都神情专注地投入到创作过程中,全然忘我地进入到了艺术的天堂。他们发现了秋叶中蕴含的美,创作出神奇的艺术作品。

大自然的丰富资源激发了孩子们无限的探索欲望,给儿童带来了无限的启迪。借助自然,研究自然,通过创作抒发了孩子们的美好情怀。

二、学会欣赏艺术作品———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儿童,当他们懂得美,并能欣赏美的时候,他们的心灵就会得到陶冶,培养他们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同时,在对艺术的欣赏中、体验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审美情趣,就会促使他们去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案例二【造型·表现】我也来当艺术大师

(1)问题选择———凡高的画有的看起来活泼明亮,有的看起来忧郁,我也画一幅比一比,看谁画的好。

(2)组织形式———分正方与反方两组,以“挑战大师”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大师作品鉴赏探究。

(3)研究形式———学生与凡高对话,进行绘画创作比赛。我把参加活动的学生作品挂在黑板上,大家一起欣赏、点评。这种研究形式,使他们了解大师的生平事迹,学生们在艺术的海洋里畅游。

(4) 研究成果———我也来当艺术大师,不迷信权威,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让他们懂得大师也是人,我们也能够成为大师的。

“我也来当艺术大师”使学生在欣赏名画时感悟美的风格、美的内涵、美的手法,在模仿大师中,产生创作的激情,培养多角度表现美的意识与能力。

三、创造的能力———美术实践活动的力点

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思维,需要合适的载体或活动来培养,创意作业就是一个很合适的途径。美离不开创造,创造产生美。如《我设计的自行车》中利用课外时间先让学生骑骑自行车,观察自行车,了解其内部构造,上网或询问科学老师自行车原理是什么?还有什么外形独特新奇的自行车?感受商品将艺术性、科学性相融合的重要性,感悟产品的更新及人们对功能性和艺术性的追求。

案例三【设计·应用】校徽设计

美术课上,我让学生自行搭配组建一个虚拟的设计公司同时也担任校方代表人员角色,组内每个人都要担任角色设计校徽,通过组内讨论选出最出色的代表上台,作为设计师讲述自己设计寓意,向其他学生推销自己设计的校徽“,校方代表”可通过竞标方式购买下校徽。从教学的整个过程来讲,我感到与其说学生是在完成作业,不如说在幻想着自己在他们理想中的学校上学。学生们有的用蜡烛,用小刀在上面雕刻,有的用彩纸剪出图案拼贴在光盘上,还有的用橡皮泥,将不同颜色团成细长条,挨个粘在一起最后滚成一个像彩虹一样美丽的圈。通过这次实践,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设计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

在竞标游戏中,面对一个寻常的生活场景时,他们多了一份审美的体验与收获,在表现美的过程中,他们的作品就能包含更多的思想与情感的元素。

如果说生活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那么美术课堂就是这棵大树上最美丽的叶片。在美术教学中,借助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萌发美的意识,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使美术包含更多美好的情感元素,那么孩子们将来会热爱生活,会感悟到生活就是对美的追求。

教学内容美论文 篇2

本节课让幼儿感受秋天的喜悦,并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首先让幼儿听几遍歌曲来感受歌曲的节奏,然后去通过观察图片来认识植物在秋天的时候样子的变化,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许多的果实都是在秋天的收获的,例如苹果,石榴,葡萄玉米等等,让幼儿了解丰收这种现象,从而感受丰收的喜悦。

幼儿刚开始听到歌曲的时候,能够感觉到歌曲欢快的节奏,这时候幼儿可以跟着副歌的部分。首先幼儿先看到棉桃的图片,棉桃成熟的时候里面的棉花都露出来,就像露出小白牙一样,幼儿觉得很形象,把棉桃比喻为棉桃姐姐,我们穿的棉袄就是用棉花做的,棉布的衣服也是用棉花做的,让幼儿了解生活中棉花的作用。幼儿看到第二张图片的时候,告诉幼儿这是稻花姐姐,稻米成熟的时候是金黄色的,就像金黄色的头发一样,稻穗成熟以后会垂下来,秋风一吹就像在挥手一样,使幼儿更加深刻的理解歌词,最后幼儿看到的是高粱的图片,高粱成熟以后的它的穗是红色的,成熟以后穗子也是往下垂的,这个跟稻米是有区别的,高粱的秸秆很高,秋风一吹,它的整个身体就会随风摇摆,就像是在跳丰收舞一样。现在大部分的幼儿对于秋收并不熟悉,为了使更好的感受秋收的喜悦,我们建议家长在周末的时候到田野里去看看真正的丰收,这样对于他们才能真正的感受的这个收获的季节!

阅读教学呼唤“美”的教学 篇3

关键词:柔和美;粗犷美;静态美;动态美;健康美;纯洁美;艳丽美;朴素美

现在的母语教育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一种传统文明的浸润和熏染,是一种对人的民族精神脊梁渐渐挺拔的引领和造就。教材中所精选的文章,以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熏陶着每一个学生。为什么一些优秀作品,学生课外看得津津有味,精彩处独自发笑,可是到了课上,经教师与学生左自主右合作的分析,尽管教师有时也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却觉得索然无味?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忽视了语文课中“美”的教学。

我觉得,选进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文章,都很“美”。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一系列要求的基础上,把课文中的各种“美”的东西发掘出来,引导学生去欣赏、去感受、去思考,从而在潜移默化的“美”的教育中,培养自己崇高的情操、美好的品德,发展感受、欣赏、理解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现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我认为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从不同课文的内在“美”去研究。

有的可以着重于“音乐美”的教学,如,诗歌、抒情散文,我们通过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在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中接受教育,例如,中学课本里的《天上的街市》《回延安》《海燕》等等。朗读要准确、传神、动情,有节奏,有起伏,必须对词句进行研究,只有对诗文中的字字句句的含义真正懂了、体会了,才能读出感情来,才能引导学生去欣赏“音乐美”。

有的课文可以着重于“人物美”的教学,如,小说、戏剧以及记人为主的通讯、叙事性散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思想的。因此,我们应着重于研究人物形象的刻画,让学生去认识人物的崇高情操,可贵的精神品质,即人物的心灵美。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志愿军战士,“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战士们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壮烈场景,“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的马玉祥冲进火海救孩子的英雄行为,表现了人物的心灵美。

有的课文可以着重于“语言美”的教学。所谓语言美,就是指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等方面,我们应从各个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美。有语言的朴素美,也有语言的华丽美,只要这些语言能很好地表达人物思想,那么,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去细加体会。例如,《春》,作者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描写,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尤其是“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赞美作结,三个比喻形象新颖,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

有的课文可以着重于“形式美”的教学,例如,中学课本说明文《苏州园林》,文章的结构十分精巧,形式很美,本身像苏州园林那么精致美丽。全文结构的脉络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提出总纲(“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接着说明总体上的特色,阐发总纲的思想;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的特色的四项设计原则(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分别做出具体介绍,并捎带谈到其他的一些次要特色(门、窗、梁、柱的特殊风格);最后结束全文。文章严丝合缝。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语言中,领略各式各样的“美”的东西,诸如柔和美与粗犷美、静态美与动态美、健康美与纯洁美、艳丽美与朴素美;又如美丽的心灵、美丽的外貌、美丽的语言、美丽的音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这就把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换句话说,跨世纪的一代新人需要融入较高的美育体验,需要具备一定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师要珍视语文课中“美”的教学。

教学内容美论文 篇4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 所以课文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 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 树立美的意识, 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 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 指出一种导向, 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 为其接受机制营造美的氛围, 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 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揭示, 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 潜移默化中逐步确立的。教师要分外珍惜, 精心呵护, 在阅读范文上下工夫, 花气力。阅读范文既要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 更要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 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 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 体味出作品的美感, 从而进入作品特定的意境, 达到“目视其文, 口发其声, 耳醉其音, 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 积极主动地发现美, 感受美。

3.增 强美的感受

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 更要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 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 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 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 强烈的感情共鸣, 适时的情感宣泄, 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 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 产生爱心, 生发美感。比如课文《春》, 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 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 使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景。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 松树风格的崇高, 小桔灯的朴实, 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 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 引发学生想象, 另一方面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 住美的语言

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 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 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 交织着淡淡的哀愁, 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象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这段文字时, 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到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 引发了想象, 生发出了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 住美的形象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 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 她外貌温柔美丽, 心地慈爱, 爱孩子, 关心孩子的甘苦, 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 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 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 《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 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 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 并深刻体会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 细心揣摩, 反复品味, 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 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台阶。

3.抓 住美的意境

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 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 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之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联想, 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对生活美的回忆, 从而加深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再如“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空间, 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 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 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 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 学生不仅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 还看到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 进一步鉴赏词句的意境美。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其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 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 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 创造性复述, 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 做到音质悦耳, 诵咏清晰, 韵律和谐, 言之有序, 言之有物, 言之有情。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以说促写, 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 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 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 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 随即布置同题作文, 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以饱蘸情感的笔触, 描述了全国劳模、特级教师李庚南严父慈母般的形象, 赞美了她对工作认真负责, 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 表达了对李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

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 又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 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 帮助和指导学生充分感受美, 正确鉴赏美, 准确创造美, 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 推动学校素质教育, 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围绕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展开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范巍美.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课堂的创设[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34) .

[2]刘福柯.创建语文课堂的精彩[J].云南教育 (中学教师) , 2010 (12) .

《荷花美》教学设计 篇5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赣美版)小学三年级下册 “美好的家乡”这一主题单元中的第4课《荷花美》,它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是在上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安排的一次用蜡笔、水彩形式来进行的写生课。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蜡笔水彩画,了解到蜡笔、油画棒不溶于水的特性。本课则要进一步体验蜡笔水彩画奇妙的画面效果。本课教材中的摄影照片,很好地表现了荷花的美,示范画及绘画步骤图也较好地呈现了蜡笔水彩的绘画方法,这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较详细的参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能有陶冶审美情操,增强自我表现的能力。【学 情 分 析】

到了三年级下学期,学生的绘画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能较好地描绘出物体的外形。所以,本课用蜡笔或油画棒进行描绘,学生基本上能完成,教师只要把重点放在对荷花细节的描绘和学习蜡笔水彩画的方法上。【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启发学生对荷花的形状特点、质感进行细致的观察比较。

2、学生能掌握用不同的画具材料(蜡笔、油画棒、彩铅、水彩、水粉等),画出美丽的荷花,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线描绘画,掌握色彩应用,初步了解掌握画荷花要点及画面构图:启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2、通过欣赏、造型表现的学习,感受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1、感受作品的美,增强审美意识,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2、通过表现荷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并培养学生用绘画手段表现生活的愿望,鼓励创造性思维。【教 学 重 点】

用不同的画具材料画荷花。【教 学 难 点】

学生对整体造型的把握及色彩的运用。【教 法 和 学 法】

本节课着重体现学生、教师为双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互动交流相互促进发展的和谐统一。教师作为一个引路者,只起着带路作用,当学生欣赏一幅作品时,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给学生以方向(提问包含:这幅画画了什么?这幅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幅画传达什么思想?等)。然后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再说出自己的看法。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励。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发现新知,探索新知,参与知识形成,能力形成的全过程。【教 学 资 源】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荷花实物照片图、图画纸、蜡笔、油画棒、水彩或水粉颜料,毛笔、调色盘、装水罐等。【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猜谜语导入)

老师:同学们来猜猜这个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同学们有谁能告诉老师这个谜底是什么呢?同学:荷花

老师:嗯,回答对了,同学们都很聪明。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荷花的图片,欣赏一下荷花吧。荷花是不是很美呀?

同学:是的。

老师:荷花很美,但它美在哪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吧。引出课题:(板书)荷花美

二、授 课

<一>、同学你知道有关荷花的知识吗?(学生自由发言)<二>、教师介绍荷花和荷花的结构(板书)荷花的结构

荷花又名水芙蓉、莲花等。生于沼泽、池塘中。属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花期6至9个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花有单瓣、复瓣、千瓣等之分,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文、镶边。坚果椭圆形,我国栽培历史久远,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喜温暖多湿。荷花花大叶丽,清香远溢,出污泥而不染,深为人们所喜爱,是园林中非常重要的水面绿化植物。因“荷”与“和”、“莲”与“连”谐音,所以老百姓喜欢用荷花来表示和谐、美满、富裕等的象征意义。

下面来看看荷花的结构:荷叶(注意上面的叶脉)、荷梗(注意上面有小小的刺)、荷花花瓣、藕(茎)、花蕾、莲鞭、莲房(既莲蓬)、根。

<三>、荷花美:美在哪儿

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荷花的结构了,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荷花美在哪里呢?

(一)、美在外观(板书)

老师:不管是荷花的绿叶、白花都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沁人肺腑

同学们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现在看到的荷花吗?

同学:亭亭玉立、洁身自好、出水芙蓉、冰清玉洁、婀娜多姿、高风亮节、含苞欲放、争奇斗艳等

老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的这么美!

(二)、美在实用(板书)莲藕是非常美味的佳肴

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荷花的菜肴呢?

莲子银耳汤、莲子粉、藕片夹肉、脆香藕丸、荷叶蒸肉、荷叶粥、莲房脯等举不胜举。荷花、荷叶、荷梗、莲须、莲房、莲子等均可药用。总之,花和叶煲汤熬粥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荷梗榨汁有止血的作用

莲藕吃了不仅能填饱肚子,而且营养价值高 自叶到茎,自花到果实,真是无一不可入药的。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讲了荷花的外观美,实用美,那接下来我们要讲荷花的诗情画意美。

(三)、美在诗情画意(板书)

不管是古代的艺术大师、文学家,还是现代的画家和摄影家,都非常热衷于描绘和记录荷花的点点滴滴。

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荷花的诗情美:

既然荷花这么美,那同学们知道古代诗人是怎样描写荷花的吗?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芙蓉是什么呢?荷花 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表现得真棒。

现代文学家朱自清所写的《荷塘月色》中是这样描写荷花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我们再来欣赏荷花的画意。

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吧!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荷花最重要的美。

(四)、美在品质(板书)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出就是生长,淤泥,水底的污泥,染就是污染。濯:经过。清涟:清水。妖:妖艳 好,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大声说出这句话的含义。

莲花生长在水底的污泥中而没有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妖艳。比喻从污俗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最后我们了解一下荷花还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荷花具有骄阳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是真善美的化身,吉祥丰兴的预兆,是佛教中神圣洁净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

<四>、画荷花(板书)

刚刚大家都跟着老师一起了解了荷花的小资料和荷花的四美,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拿起手中的画笔画出我们心中美丽的荷花吧!那么在画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看

(一)、荷花的画法;

(二)、荷叶的画法;

(三)、莲蓬的画法;

(四)、其它小物体的添加。

好的,荷塘的主体部分已经完成,那么剩下的时间就由我们的同学开始创作吧。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荷花的美,以后我们要像荷花一样高雅脱俗惜自己,做一个高洁、对社会有用的人!

绘画是我们认识世界,发展艺术语言能力,提高审美观的重要途径。通过绘画,我们能发现生活中的美,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中我们会更热爱我们的生活。今后同学们要大胆尝试,不断创新,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四、自主表现

作业要求: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来表现荷花与众不同的美,可以写实、写意、创作。

【板书设计】

荷花美

一、荷花的结构

二、荷花的美

(一)美在外观

(二)美在实用

(三)美在诗情画意

(四)美在品质

“秋天多么美”教学思考 篇6

下面我就以“秋天多么美”为主题的课堂来谈谈我的语文教学以及思考。

“秋天多么美”主要包括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菜园里》以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里的儿歌《秋天到》。《菜园里》要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的名称、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儿歌《秋天到》则是对教材的拓展延伸,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更好地感受秋天的景色。

一、指向明确,目标简单

识字和阅读是相辅相成的。开学后,我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汉语拼音教学,这样学生就能利用汉语拼音阅读课文及丛书,在阅读过程中又能大量识字。我在班内举办了两次诗歌诵读大赛,学生们的诵读水平和阅读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大多数孩子已经不满足于阅读教材和丛书,开始自己阅读《唐诗三百首》等注音版课外读物。他们的知识积累越多,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及对教材和丛书的解读,我为学生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认识“菜、园、豆、角、萝、卜”等14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菜园里》《秋天到》两首儿歌,并了解一些常见的蔬菜、水果的特点;3.感受秋天里菜园、庄稼、果园的丰收之美,适当进行拓展阅读。

二、图文结合,方法简单

如何让孩子们很快进入秋的意境呢?上课伊始,我按照惯例跟学生对诗问候,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诗《秋词》,把孩子们带入美丽的秋天。以这样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导入新课,既检验了学生的古诗词积累,又引出了要学的主题。

之后,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观察、后交流自己的发现,再依次出示豆角、黄瓜、茄子、萝卜、辣椒、南瓜的图片及相关的词语卡片,让学生帮蔬菜“对号入座”,并请学生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学生运用了多种方法识字,如利用偏旁部首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一猜,还能从老师、同学甚至明星的姓名中发现生字。而我则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并及时表扬学生识字上的精彩表现。

接下来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蔬菜的特点,同时出示儿歌中的相关句子。从“黄瓜身穿绿衣裳” “萝卜地里捉迷藏”等句中引导学生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读完儿歌前六句后进行小结:各种各样的蔬菜,把菜园打扮得五颜六色、多姿多彩,从而引出中心句——“红绿黄紫真好看,菜园一片好风光!”在进一步品读儿歌之后,由我打竹板,学生分组合作用快板的形式诵读儿歌。

在这一环节中,认识实物与识字紧密结合,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三、方法植入,对接简单

学习重心由课本转移到丛书时,我这样引导过渡:“秋天的菜园很美,还有哪里也很美呢?自己读一读丛书第49页的儿歌《秋天到》,读完告诉老师和小伙伴们。”

在认读、解读环节落实之后,我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儿歌,把领读、齐读、对读、赛读等形式结合起来。有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和之前读到的“萝卜地里捉迷藏”一样,都是把植物当成人来写,觉得这种写法很有趣。于是我进一步详细讲解了拟人这种修辞手法。读第二小节时,我让学生模仿“黄澄澄” “红彤彤”等说出“ABB”类结构的词语,并且区分了“一个个”“一只只”等数量词跟“ABB”类结构词语的区别。当一名学生说出“甜蜜蜜”这个词时,旁边的同学用一首歌曲的歌词来呼应她:“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课堂气氛十分轻松。

本环节我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和运用,并且在阅读中简单渗透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学生更深入地品味儿歌中的语言之趣。

四、以画练话,运用简单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因为本班举办过一次主题为“秋天的图画”的绘画大赛,获奖学生的作品在文化墙上展出。于是,我借此机会让获奖者给大家描述、介绍自己的图画。在此过程中,很多孩子用到了自己平时的积累,有儿歌,有古诗,甚至表达时还自觉用到了排比、拟人、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法。这个环节虽然很简单,但很受学生喜爱,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快乐诵读,学生不简单

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让他们表演诵读丛书中“秋姑娘来了”这一单元的诗歌。学生在表演中融入了音乐、舞蹈等元素,异彩纷呈。这种展示活动能让孩子们增强自信,在阅读中得到快乐。

结课时我也借用了丛书中的儿歌,并且模仿孩子们的舞蹈动作,边做动作边总结:希望同学们也像一棵棵小树苗一样,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来年拔节长新条!

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四步读书法”成为我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就让孩子们以积累为出发点,以运用为目的地,不断从阅读这个“加油站”中汲取力量,奔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吧!

教学内容美论文 篇7

人才不是天生的, 人的成才既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因素。不过, 在同一历史阶段, 在时代、境遇和学校教育等客观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成才的主要原因却在于自己的主观因素。无数的事实证明: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 青少年的早期兴趣对他们未来的成才有着积极的作用。一个人对某种活动或学习的浓厚兴趣, 是其智力迅速发展的触发器, 是他迅速成才的重要的心理条件。因此, 美术课教学应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发现美。

一、发现美, 使学生热爱美术课堂

一个人如果对任何事情失去热情的话, 兴趣就无从谈起了, 在美术课教学中, 应该给予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比如先从欣赏学生作品的基础上抓起,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针对学生的习作谈谈感受。在没有其它功课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 美术课使学生感到放松, 也增强美术课本身的感染力。再让学生写一些自己生活中曾经最感动的美丽映像, 在此基础上完成创作 (可能学生最初的作品很不理想, 甚至一塌糊涂) 。传统的素描固然是锻炼基本功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 未必适合。学生面对老师摆在面前的实物, 全然没有美的感受和自主发现、表现美的兴致, 要使学生热爱美术及美术课, 首先应该努力使学生自主发现美的存在。如一片落叶, 一缕晚霞、一个背影等等, 只有在发现美的基础之上, 美术的“艺”才能配上用场。现在受应试的影响, 学生急功近利, 突击学习美术, 固然一时能够得分, 但是从长远来说, 无疑扼杀了学生潜在美的创作能力特别是创造能

2. 学生的美术基础能力薄弱, 缺乏将课程内容与设计结合起来的能力。

他们理解的民美, 往往停留在相关元素的简单借用而非再创造, 借用民美精神来做主题创作的相对少。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用更直观、简洁的案例深入浅出的阐述其专业内容,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综合能力来调整教学重、难点安排, 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 教师对民美了解的不透彻。

教师自身更多是侧重美学、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 对某些具体的民间工艺比较陌生。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层面, 就略显不足。例如,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学生有咨询复杂剪纸造型的具体操作方式。由于教师本身就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课堂中无法直观的给学生做实际指导。教师对相关工艺制作程序的陌生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四、结语

现在艺术类教学体系中需要民间美术的参与, 作为一门基础教学课程, 民美发挥着它独特的优点和魅力, 其独具特色的美学价值、丰富的艺术形态是美术鉴赏类教育的载体。有效的利用民力。

学生最初发现美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不要欣赏名家特别是西方名家的作品, 这一点也是需要教师从学生的情感需求考虑,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考虑。学生只要能够从作品或者现实生活中发现独特的美, 哪怕是凄凉的所谓美也未尝不可。

二、感受美, 使学生追求美

在教学中, 现在的教材都比较接近学生实际, 尤其是教材当中有许多国画名家作品欣赏。教师应该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这些艺术品的成功之处。在欣赏中, 使学生感之以美,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 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及美术课的兴趣。一个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 是逐步提高的, 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导帮助学生明确追求的目标。这些目标要实际一些, 使他们对美术课及美术课堂的需要得到强化!教师更多一些正面的教育引导, 要鼓励学生, 使学生获得信息。

同样,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美的存在, 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知道, 关键是要感悟美的存在和价值, 姹紫嫣红是美, 同样残枝败叶也是美, 轰轰烈烈是美, 凄凉也是美, 出于感情表达的需要, 我们要教给学生去感受美。如果就是在教室了, 按照老师的事先安排, 学生完成特定的“作业”, 即使再优秀, 也是苍白的。我认为, 历史上优秀的美术大师之所以能够创作不朽之作, 原因还是在于他们热爱生活,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因感受美, 是学生美术学习的根基。

三、鼓励学生创造美, 促进学生对艺术的追求

美术是一门动手操作的课程,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适当的表扬, 让学生有个喜悦的、积极的心态。学生最初完成的作品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我认为不要紧, 只要学生动手了, 是自己发现并完成的就要多鼓励, 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艺术”成分, 并告诉学生可能败笔的理由 (我这里强调的是“可能”) , 让他们知道这是必然的过程, 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不会减退!当学生感到了自己的点滴进步后, 兴趣自然就会空前增加, 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热情会被极大地激发。当美术学习成为学生的最爱时, 艺术自然就会有望成功了。

对于美术课的教学各人有各人独特的方式方法, 不管什么方法, 只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则学必有所得, 学必有所成。

间美术资源, 将传统的生活审美、老百姓的生存智慧、吉祥文化等重要特点与当今设计教育融合起来, 结合学院自身的办学特点与教育方针, 培养出合格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综合性人才。这些问题需要站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去认真思考, 并将理论研究通过实践落实下去。

参考文献

[1]左汉中著,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

[2]谢琳, 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谈[J].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0 (2) .

[3]何睿.孙宪, 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定位与能力培养[J].教学论坛, 2008 (12) .

作者简介:

代玉,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82.6.16, 籍贯:重庆, 研究方向:美术学。

摘要:美术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客观实际,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要出发,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基本素质, 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入技能和技巧, 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内容美论文 篇8

1. 落实高中语文新课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知能力, 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

2. 立足教材, 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体现了自主、合作、创新精神。

二、问题背景

1. 新课标提出:

“语文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2. 高一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期, 对事物的认识也由感性逐渐转入理性。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本案例是我在高

中语文教学中为体现新课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为主, 教师引导为辅的学习方式”下进行的一次尝试。

三、设计依据

⒈本单元目标要求学生:学习这些课文, 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单元目标要求, 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 (1) 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析疑、辨疑、解疑, 在论辨中解决问题; (3) 理解文章“虚实相生”的观点。

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健语句, 探讨作者的基本观点。

⒉本文是一篇美学论文,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进行了课前的自主学习设计:初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精读课文, 提出疑难问题;查找资料, 了解作者背景;借助网络, 探索相关知识。

四、教学情景㈠引入

在教授本课时, 我首先用优美的词句饱含感情地引入课文:什么又最美?千百年来, 无数的文人墨客在寻觅着答案。

因为每个人对美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同学们, 在你的心中, 什么最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听一听, 说一说。”

学生的回答让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㈡铺垫

先用课件展示几张风景画, 并配上优美的乐曲, 让学生边听边欣赏。最后定格一幅秋景图, 师问:听秋日的私语, 看落叶铺满大地, 你有怎样的感受?

由于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学生也很快地融入到情景中, 用很美的语言描述。 (出乎老师的意外)

之后就非常自然地得出“美是一种感受, 美是一种体会”的美学观点。顺利地进入对文本理解的环节。

㈢感知

在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环节, 首先展示维纳斯雕像复制品及图片, 我用动情的语言介绍了维纳斯。

师提出问题:眼前的维纳斯, 美在哪里?

我在学生仔细观看和思考的同时, 引用了名言提示, 学生也畅所欲言。

我又问:你们同意作者的观点吗?有赞同的, 也有不赞同的。只要言之有理, 我都给予了肯定。

㈣探究

为了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我让学生就“完美与缺陷美, 你更欣赏哪一个?”这个话题展开了辩论。在过程中我适时提出问题:试想———有双臂的维纳斯就不美了吗?失去是有意/还是偶然?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 学生很自然就理解了作者所要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有双臂的维纳斯也是一尊美的形象, 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就变成了无数尊美的形象。

进而更深刻地体会到:维纳斯是不幸的———她失去了双臂;维纳斯又是幸运的———维纳斯是牺牲原有手臂有限的艺术美, 换取了几乎所有看到这尊雕像的人都来参与再创造的无限的艺术美。

㈤拓展

在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 我继续引导学生对文学艺术里的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探讨。

师问:维纳斯牺牲原有手臂有限的艺术美, 换取了几乎所有看到这尊雕像的人都来参与再创造的无限的艺术美, 产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 我用PPt展示了《画鉴析览》和《黄宾虹画语录》两段关于虚实相生的解释。

首先展示了一幅齐白石的虾子戏水图, 我启发学生:“齐白石的画闻名遐尔, 尤其是他的虾子, 堪称一绝:绝在何处呢?具体谈谈。”

明确:我们欣赏时却可以通过一只只虾的姿态感受到满幅盈盈流动的湖水。

在欣赏了齐白石的画作后, 我又趁热打铁地, 用幽默的语句说道:“文学上也是如此———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羞花闭月, 沉鱼落雁来形容绝色女子。今天, 我就请来了一位倾国倾城的北方佳人。”伴随着《梅花三弄》的箫声, 我把李延年的诗《北方有佳人》展示在屏幕上。对此,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 这位北方佳人美不美?”

(2) 你是怎么看出她的美呢?

(3) 文章没有具体描绘她的面貌?请你根据提示描述一下心中倾国倾城的北方佳人。为了活跃气氛, 我有意只请男同学回答。在轻松的氛围中几位男同学也用幽默的语言描述了心中的美人形象, 他们的回答赢得了女同学的笑声和掌声。 (逗笑了听课的老师) 进一步明确:如果文章具体描绘她的面貌, , 就不会有这么多美丽的北方佳人向我们心中走来。你心中的北方佳人才是最美。 (课堂热烈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师小结:这就和维纳斯失去双臂一样。虽然丧失了一个美的具体形象, 但是换来却是所有看到这首诗的人在心里想象创造出无数的美的形象。虚实相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留给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

㈥熏陶

本节课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用课件展示一组对比强烈的画面———模特的走秀和清洁工的劳动,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几幅画面时, 同学们, 你发现它们美在哪里吗? (目的是升华学生对美的理解, 不仅仅关注、欣赏外在的美, 而更应该去赞美心灵的美。) 学生们畅所欲言, 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小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 还有更多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 去欣赏。美需要发现, 美需要欣赏, 美更需要创造!劳动创造美。”

最后的三分钟我播放了网络上很流行的一首以真人故事为背景创作的歌曲《丁香花》 (唐磊) 。效果很好。

㈦布置作业 (二选一)

1、选择学校艺术馆门前的一幅雕像作品进行赏析。

2、欣赏品析网络上的一首MTV作品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堂区级公开课, 课后老师们对本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成功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立足文本, 深入探究

本节课从文本出发, 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文本进行整体的解读与理解, 落实教学的重点。同时, 又让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2. 拓展迁移, 创新思维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生活和艺术相联系的“活”的知识的思想, 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3. 美的熏陶, 情的陶冶

本节课既是一堂对美学观点认识理解的课, 也是一堂艺术欣赏课, 教师的语言美, 课件的画面美, 选配的乐曲美, 营造的氛围美, 欣赏的心情美。

不足之处:1.课堂有些环节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可能有些不够。

2.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落实的问题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教学内容美论文 篇9

一、抓住教学重点, 突破传统教学思想

面对纷繁浩瀚的艺术作品, 怎样使学生始终保持求知的欲望?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 充实课堂内容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因此, 教师一定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美术课本中就有几幅古代的作品, 如第一单元的《牛耕》《清明上河图》等, 其所展现的是人类生活的遗迹。在这一单元中主要是几幅体现劳动场景的画,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了解劳动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感受优美的艺术作品时, 也要培养起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还要让学生初步懂得艺术起源于劳动。

二、整合课程资源, 品味艺术魅力

(1) 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 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佳的表现效果。如欣赏梵高的《星月夜》时, 紧跟上述欣赏过程, 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 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画面上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放上一曲钢琴曲《星空》, 音乐和画面交相辉映, 学生就会体验到画面上呈现出的眩目奇幻景象。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 教师再分析画面“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 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 而涌起阵阵旋涡”。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的审美享受变得清晰了, 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2) 把语文中的古诗与美术结合起来, 以达到诗画融为一体的意境。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在中国美术作品欣赏课上, 把山水画与山水诗结合起来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山水画作品。如“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色, 王维的创作正是在诗情与画意的互相渗透中,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王维《山居秋瞑》描绘的是雨后月夜山中景色,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是贯穿全诗写景的线索, 尔后景物的展现、人物的活动由此而展开, 有动有静。“空山”因为宁静, 泉声竹喧才可悠然而闻;“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因为有“明月”, 泉的流动才可清晰入目。王维的诗善于描摹多种景物, 动静结合、有序展开, 依次叠现而不觉散乱, 得之于“意在笔先”和“位置经营”之画法。所以, 欣赏他的山水诗犹如欣赏一幅布局得当、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3) 把数学和美术结合起来, 以达到数形统一的效果。在欣赏古希腊美术作品的时候, 可以和数学学科联系起来, 古希腊人认为“数”是万物之源, 美的形象可归结为不同数字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帕特农神庙”, 它成为古希腊建筑的杰出代表的原因, 并不是它的规模, 而是它整体比例上的和谐统一和细节的完美。神庙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反复运用了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对美的比例的研究 (勾股定理) , 反映了古希腊建筑审美中对理性和数的和谐的向往。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人体的美也是由度量和秩序决定的。而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关系, 是人体的比例之美, 希腊建筑师善于将人体美的比例融进建筑形式的设计中, 这一点, 在古希腊建筑的“柱式”中, 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再如, 希腊人在对和谐美的追求过程中有“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 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黄金分割律”的和谐美是和人性相通的和谐美。“0.618”这个比例数字成为后代艺术家穿凿人体美的准则。断臂维纳斯、雅典娜女神等, 其体形结构比例完全符合黄金分割律, 美妙绝伦。

三、创新教学方法, 让学生感悟美、享受美

(1)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动脑又动手。在学习中国画的时候, 临摹一下构图, 不但对水平一般的学生有帮助, 就是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也是很有益的, 能够加深他们对画家创新构图的理解。对此, 学生用铅笔在草稿纸上画就可以了, 这样速度快, 也容易出效果, 一节课可以临摹很多作品。在“我为校园添色彩”这一节内容中, 课本上有很多雕塑作品, 学生单纯地用眼睛欣赏是感觉不到作品的艺术魅力的, 但如果动手临摹一下后, 效果就大不一样。在临摹中, 学生动手、动脑, 充分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临摹后的作品和原作有差别,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找出是哪部分元素影响的美感效果。

教学内容美论文 篇10

一体育教学的构思美

构思美, 即是环环相扣、错落有致。错落有致是指体育教学的内容应有主次, 强度有大小, 应呈现曲线美, 使学生一张一弛, 尽情体现体育活动的含义。体育教师则在其中穿针引线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起学生对体育美的体验。

体育课与其他学科不同, 除了少量的室内课, 绝大部分是实践课, 与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相同的教育作用。但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需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从事各种体育练习, 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相结合。因此, 在设计体育教学过程中, 应多元地考虑师生的双边活动, 具体到活动的内容、场地器材, 活动时间、强度、密度, 学生的心理、生理状态等。体育教学的多种因素决定了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二体育教学的表演美

讲台即舞台, 教师即演员, 体育教师的舞台不仅是三尺讲台, 还有绿茵场、健身房、各个球场等。他们的一举一动, 均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在体育教学中表演美蕴含着语言美、体态美、动作美三方面的内容。

三体育教师的语言美

语言是传授知识、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首先, 身为教师应用礼貌用语来教育学生, 因为礼貌的语言既能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又能在情感上得到交流, 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好基础。其次, 教师优美动听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例如, 在教学“立定跳远”这一课上, 摒弃常用的“下面我们训练这个内容”这一导入方式, 而改用“这一节课我带同学们认真观察森林中小兔姐姐、袋鼠妈妈、青蛙弟弟的跳跃动作”, 由于教师的语言充满童趣, 因此学生学习的热情非常高, 都抢着模仿动物, 认真地学习它们立定跳远的方式, 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四体育教师的示范动作美

体育课作为示范性较强的课型, 教师的动作示范是教学的必备手段与措施。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 这就对老师的示范动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只有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才能给学生以深刻、直观的形象感受, 从而激发其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增减其练习的积极性。因此, 在教学前, 教师应吃透教材, 掌握动作要领, 为自身示范的正确性打下基础。以“分腿腾跃山羊”为例, 教师应做到“助跑起跳前支撑, 含胸提臀又顶肩, 及时推手分腿快, 展体举臂缓冲好”。教师的示范正确、干脆、到位, 动作优美, 既能给学生一个完美的动作概念, 又为下一步示范其他动作打下了基础。

五体育教师的形象美

常言说:“学校无小事, 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 处处皆楷模。”教师置身于学生中, 学生最先看到的是教师的形象, 特别是示范性较强的体育教师, 从穿衣打扮到言谈举止、包括站、走、跑、跳、面部表情、示范动作、讲解手势等都完全“暴露”在学生面前, 而这一切都代表了一个教师的审美观和个性特点。

六体育教学中的组织形式美

体育,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既包含着体育基本常识, 又包含走、跑、跳、技巧、攀爬等技术性项目。倘若误解了体育内涵, 把投掷课上成单纯的上肢运动课, 把篮球课上成机械的反复运球练习课, 教学的组织形式毫无变化, 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很快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一节成功的体育课, 应首先考虑教学内容, 然后再采用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使其散发出整体和谐美。以“正面曲腿跳高”为例:在准备运动中采用“跳竹竿舞”、“跳单双圈”、“过障碍物”等游戏来围绕“跳高”做好铺垫, 简单自然地过渡到教材“正面曲腿跳高”, 然后再以“看谁跳得高、跳得远”的游戏进一步激发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本课内容, 接着“喂小鹿” (即学生手拿食物, 正面曲腿跳高喂小鹿) 培养小学生的爱心, 达到既有上肢运动, 又有下肢运动的练习。最后在优美轻松的乐曲声中结束本课。使学生在宽松欢乐的气氛中感受到体育课的独特魅力。

七体育教学中场地布置的情景美

创设美的教学、美的训练场地, 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此, 组织教学时, 首先应选择好运动场地, 尽可能地减少其他干扰。如太阳对眼睛的照射, 风力的强弱等, 特别是器械操和投掷项目的教学, 更应注意。其次是课堂教学的背景, 要力求在突出教学内容的同时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例如, 在进行“双手投掷实心球”的教学时, 尝试在篮球场上画一朵木棉花, 又在木棉花的中间画大、中、小三个圈, 最后在小畔中间画一只蟑螂, 以此作为课堂背景, 然后创设“保鲜花、灭害虫”的主题情景, 让学生站在木棉花瓣上向圆圈与蟑螂投掷, 从而达到投得“远”与投得“准”的教学目的。

一个社会对美的追求, 可以反映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一个人对美的追求, 则反映了这个人的自身素养。体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 因人而异, 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认知美、体验美, 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李锦雯]

摘要:体育塑造了美, 体现了美, 创新了美, 它使人们在体育中发现美、欣赏美。而体育教学的美, 是体育教师在学校这块沃土勾勒出来的美, 这是一门艺术, 是一位画家在画板上的创作, 它可以揭示美;可以使学生富有美感;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可以使学生思维敏捷, 身体感受力增强, 大大地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探究数学美 篇11

【关键词】数学美 挖掘 应用

数学美的形态是多彩多姿的,简洁美、对称美、相似美、和谐美、奇异美、直观美是数学美的主要体现。现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挖掘数学美、如何体现数学美、如何巩固数学美、如何展示数学美。

一、在备课中挖掘数学美

要想在数学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美,就必须在数学教学的备课中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中的数学美。数学中的美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从内容看有形式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从数学方法和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从狭义美学看,有对称之美、奇异之美;从表述方式看,有符号之美、视角之美、创新之美、统一之美。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备课时,必须一遍遍地处理教材。对大量庞杂的数学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对比、推理,筛选出数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形式美和内在美。例如,我在教“轴对称”和“中心对称”这两节内容时,就考虑到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些关于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教学课件。利用这些课件的动感和灵活性,既可以增加学生的视觉效果,也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再通过平移、旋转、翻折,则又可变幻出许许多多美丽的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这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积极性。

二、在授课中体现数学美

学生不喜欢教师古板而单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在上数学课时,就充分考虑到数学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功能,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都抱着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学习数学。这样便可以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有味、有感。具体的做法就是将备课时所考虑到的数学美充分挖掘出来,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趣。鉴于数学美的诸多促进功能,我在数学课堂上特别注重展示数学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通过认识、发现、体验、运用显现的数学之美,将数学之美的原理,恰到好处地运用于解题实践。

三、在数学练习中巩固数学美

数学练习不仅仅是巩固数学知识,训练学生数学技能的工具,也不仅仅为了促进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发展,它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有思维方式、解题技巧、学习策略、创新意识等丰富的数学内涵。如果细化这些载体,则可以表述为:是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优化学习流程、反省学习策略的载体;是经受磨练、自我激励、获得成功、产生情趣的载体;是产生不同学习方法、提出不同理论观点、引发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载体。正是由于这些载体的重要作用和特殊功能。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中学数学美的内涵,让每一节数学课堂都充满生命的活力。有时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对称物体、有时让学生制作数学模型、有时让学生根据数学原理进行绘画、有时让学生运用数学之美的原理去剖析具有特殊风格的建筑物、有时安排学生将复杂的组合体分解成简单的几何图形、有时还安排学生设计精美而具有创意的图案和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标识。

四、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美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对于数学的广泛应用,曾经有过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等各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既然数学的应用如此重要、如此广泛,我们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得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我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不论教哪一班学生,都从不疏忽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数学课外活动的工作。近几年我组织学生参加的数学课外活动有:指导学生运用基本的几何图形拼成精致美丽的图案,并且对学生所拼的图案进行评比,有效地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积极性;通过具体的数学应用让学生理解黄金分割的重要作用,人的肚脐恰好长在身体高度的黄金分割点上,否则人将会失去应有的比例美,教室窗户的高与宽按照黄金分割设计最漂亮,舞台上的报幕员站在舞台黄金分割点上报幕的效果最好,学生坐在教室前后位置的黄金分割点上,听觉效果和视觉效果最佳。

五、在探究中发展数学美

我们虽然在寻找数学美、体现数学美、巩固数学美、应用数学美、升华数学美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但是数学中到处都渗透着数学美的教育。因而我们必须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利用数学美的挖掘和应用,将审美意识和审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简驭繁,发展数学的简洁美;巧于构思,发展数学的对称美;异中求同,发展数学的相似美;协调统一,发展数学的和谐美;突破常规,发展数学的奇异美。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数学美与数学教学[J].中学数学.2009(5).

英语“美”式教学 篇12

英语学科的特殊性, 决定了英语教师要善于学习美学这门艺术, 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发现、创造和演绎英语学科的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下面, 笔者就审美角度从三个方面谈谈英语的“美”式教学。

一、提高审美素质是“美”式教学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老师:“你不仅仅是活的知识库, 不仅仅是一名专家, 善于把理智财富传授给年轻一代, 并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花。你是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 是不同于他人的特殊雕塑家, 教育创造真正的人, 就是你的职业。”显而易见, 教师承担着培育“真正的人”的崇高职责。当前, 随着新课程、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教师的审美素质对于学生的心灵, 更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

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是可塑性强, 模仿性强,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所以, 教师的工作作风、处事方式、行为习惯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教师大方得体的行为举止, 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孜孜不倦的育人精神, 执著奋发的人生追求, 都会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教育, 使其产生不竭的向心力和内驱力,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师审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经验表明, 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 教学理念的提升, 教学技能的增强, 都会让英语教学焕发生机、充满活力, 使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提高学习质量。所以, 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 不仅要博学博爱、敬德敬业, 更要以正确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强烈的责任心,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为审美教育奠定基础。

二、挖掘教学美点是“美”式教学的关键

英语教师要善于挖掘英语学科中美的因素, 让学生感同身受, 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

英语与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一样, 其独特的语音、语调, 有一种潜在的妙不可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音调的升降起伏, 语音的长短变化, 读法的爆破连绵, 恰如一首和谐婉转的诗歌, 舒缓时如溪水潺潺, 轻快处似山泉叮咚, 峰回路转, 蜿蜒而去, 使人感到赏心悦耳, 美不胜收。

英语字母流畅、简洁、快捷, 堪称绝妙的线条艺术, 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尤其是现行英语教材中, 选入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都是名篇佳作, 篇章多, 题材广, 人物传记、寓言故事、活动记述、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科普小品等, 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水平, 熔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 便于提高其审美能力, 又是学生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 进行创新和实践的最好例证。

美是创新意识不竭的源泉, 美无处不在。英语语言的文字美、音乐美、韵律美、节奏美, 教材内容的文明举止美、异国人情美、风俗文化美, 师生关系的融洽美、和谐美, 英语课堂的布局美等等都是需要挖掘的美点。因此, 英语教师要时时留心、处处留意, 善于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 化作阳光, 变成雨露, 洒向学生心田, 增加学生美的体验, 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审美境界, 进而诱发学生去联想、去深思、去探究。

三、打造唯美课堂是“美”式教学的核心

美育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 所以, 打造唯美课堂就是英语教师进行“美”式教学的主要任务。

第多斯惠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唯美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 激发学生的愉悦情感,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充满灵气的大脑和灵活智慧的双手充分活动起来, 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创造。

唯美课堂旨在使教师选择“美”的教学手段, 运用“美”的教学语言, 挥洒“美”的教学艺术, 显现“美”的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的运用, 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 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目标。要使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 从而产生一种积极的愉悦情绪。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 也是教师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一个精美的板书不但有利于形象地传授知识, 引发思考, 加强记忆, 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 在设计板书时, 要力求做到内容简明, 文字精练, 笔画流畅, 图形形象, 使学生能够从精美的语言、优美的字迹、和谐的色彩中得到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同时, 在使用投影、录像、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时, 也要注意到色彩、声音、情境的有效性和审美性, 力求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 是美育的桥梁, 它是否巧妙夺人则是能否顺利将学生引入情境的关键。实验证明, 教师标准流利的口语, 富有美感的肢体语言, 能使教学呈现节奏感、旋律美而充满诗情画意,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而教师画龙点睛的指点, 娓娓道来的述说, 则会使课堂高潮迭起, 生气勃勃。“举手投足倾注情感, 一言一行关乎艺术”, 教师应该在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中, 不仅让学生学习、掌握知识, 而且使其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由此可见, 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教师能否善于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设自由活泼的教学“美”境, 让学生愉快交流、自主学习。作为英语教师, 要善于看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找准切入点, 点燃兴奋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唤醒他们“我要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在真实的审美体验中获得感官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

上一篇:学科习惯下一篇:肇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