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调整论文

2024-09-03

教学内容调整论文(共12篇)

教学内容调整论文 篇1

摘要:研究者根据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在湖州市的运用情况, 建议湖州农村教师在使用该套教材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内容, 并提出了教学中调整英语教材内容的理论依据和作用;从《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要求、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资源等方面归纳了调整教材应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了调整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教材内容,调整,教学

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被引入湖州市已是第五年了。这套教材虽然有很多优点, 如交际话题富有时代气息, 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等。但是, 对于湖州农村英语教师来说, 该套教材的词汇量偏多、插图太多、与课文或对话联系不密切、知识容量不均衡、设计的生活情景和中国儿童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差距、过于注重城市学生的生活题材等。因此, 笔者建议湖州农村英语教师在使用该套教材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内容,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一、调整教材内容的依据和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标准》) 提出,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 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调整教学顺序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例如, 现实生活中周围发生了某件重要事情, 教材中有一个内容相关的单元, 如果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前学习这个单元。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也有利于他们提高学习效果。[1]

教材编写受人员、地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不可能适合全体学生。很多英语方面的研究者也提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建议。研究者认为, 教师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实际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与调整。[2]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可以使教学内容和方法完美结合, 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教学实际的特殊性有机结合, 成功地满足学生求知的要求。所以, 在农村学校的实际教学中, 如何灵活、科学地处理英语教材, 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重组、调整, 设计鲜活、生动、符合农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已受到农村学校英语教师的关注。

二、调整教材应遵循的原则

调整教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变换内容, 它必须遵循一些原则。

(一) 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

《标准》是教师调整教材内容时的主要依据。教师在处理教材时, 应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者意图的基础上, 根据《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适时、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

(二) 遵循学生的具体特点

教学过程中, 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个性、有特点的学生。由于不同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的不同,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到他们的个性差异, 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调整教材, 从而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 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三) 遵循教师自身素质的特点

教学工作实际效果的好坏往往决定于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不同的教师有各自的特长, 因此, 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与沟通, 学习彼此的教学经验, 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 扬长避短。例如, 语音素质好的教师可充分发挥语音优势, 以优美的朗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敏捷的教师可用恰当、灵活的应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

(四) 遵循教学资源的可能性

教师不应盲目地追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 而应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调整。例如, 山东杜郎口中学教师利用教室中的黑板,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利用黑板写写画画, 通过演算或讲解表明自己的观点, 练习课堂所学知识。

三、调整教材内容的方法

(一) 调整同一课时内的教材内容, 使教学环节层次化

课内调整, 指重新调整、组合某一个课时中几个部分内容的顺序, 使教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再另外设计几个合理的教学环节, 使教学内容由易到难, 这样可以充分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例如, 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第2课时, 教师可先利用3b Pair work中的Were there...?Did you see...?Did you go...?等句型引导学生复习前一课时的内容, 同时呈现本课中的几个短语。然后, 教师可为学生呈现3a的语篇: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看一下文后的5个陈述句后Read the article and correct the statements below, 鼓励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快速改正陈述中的错误并朗读正确的陈述句;把这篇文章中的关键词挖空, 鼓励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进行填空练习;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看图复述文章内容。最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4 Group work编故事环节, 要求学生运用本课的目标语言完成写作任务。这样的课内调整使教材内容显得浑然一体, 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 而且还做到了分层次教学, 照顾到了全体学生的英语水平,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活跃了课堂气氛, 从而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 调整同一单元内的教材内容, 使知识内容系统化

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同一单元内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重新调整。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1. Section A和Section B之间的调整

Go for it!中的单元内容分为Section A和Section B。Section A为基本语言知识内容, Section B是语言知识的拓展和综合。一般来说, Section B是对Section A的补充和运用。但是, 有些单元Section A和Section B内容相辅相成、互相融合, 这时, 教师如果分别对各部分进行整合, 既能优化教学, 又能使整个教学更加流畅。

例如, 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 6 It’s raining.时, 教师可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第1课时安排Section A1a~1c, 3a~3b, Section B 1a~1b的教学;第2课时安排Section A 2a~2c和Section B 2a~2b的教学;第3课时安排综合读写活动;第4课时引导学生复习本单元语言知识。

2. Section A和Section B内部的调整

例如, 在进行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 9第3课时Section B的教学时, 教师可将第4课时的3b的教学内容提前, 即1a, 1b, 2a, 2b, 2c, 3b。经过这样的调整, 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完整、目的更加明确, 更加突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三) 调整不同单元之间的教材内容, 使单元衔接紧密化

教师不仅可以调整同一单元的教材内容, 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调整不同单元之间的教材内容, 使单元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

1. 根据语法和话题功能调整教材内容

例如, 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和Unit 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都是谈论“将来”的话题。Unit 3中的talk about future plans和Unit 10 talk about future intentions都用到了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的用法, 在功能话题和语法结构上相一致。因此, 教师可以在完成Unit 3教学之后进行Unit 10的教学。而Unit 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和Unit 11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在话题功能上接近, 教师也可以将这两个单元的内容调整到一起进行教学。又如, 有关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语言知识点分别在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 6I a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和Unit 12 What is the best radio station?中出现, 教师可整合这两个单元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 帮助学生有效地构建形容词比较级的语法知识体系, 激活学生认知的兴奋点, 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根据学生学习环境和教材内容的紧密性进行调整

如果生活中发生了与某个单元教材内容相关或相似的重大事情, 教师就可以适时、适当地调整单元之间的顺序,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笔者在教Go for it!七年级上Unit 4 Where is my backpack?时, 笔者所在学校要举行运动会, 于是笔者就调整了教学内容, 改上Unit 5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结合校运动会将soccer, ping-pong, volleyball, basketball, play sports等单词和话题教给学生, 并帮助学生扩充sports meeting等表示体育运动的单词, 便于他们联系校运会运动项目的实际。这有利于学生的口头操练和书面练习,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补充和替换教材内容, 使学生交流情感化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 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使学生有言可说、有话可谈。

例如, 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在动物园中圈养的动物。因为这个问题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 学生会有很多感受可说。这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得出要善待动物的基本观点。

在对教材进行适当补充时, 教师还可以在不影响教材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 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

例如, Go for it!七年级上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Section A 3a提供了三张身份证, 要求学生用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编对话。但是, 笔者认为如果将教材中所提供的对话人物换成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人物, 如自己的父母, 进行对话会更加生动有趣。为此, 笔者让学生先介绍自己及父母的姓名、生日、年龄:My name is...My birthday is...I am...years old.My father’s name is...His birthday is...He is...years old.My mother’s name is...Her birthday is...She is...years old.再进行对话练习: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How old are you?I am...When is your father’s birthday?His birthday is...How old is he?He is...When is your mother’s birthday?Her birthday is...How old is she?She is...这样的任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既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他们巩固所学句型, 并练习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用法, 从而使教学事半功倍。

总之, 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认识教材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灵活使用教材, 对部分教材内容适时、适当地进行调整, 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付宜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学科教育, 2002, (12) .

教学内容调整论文 篇2

海尔希望学校:谭香花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并就如何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通过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而且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如何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是我们永恒的课题。下面笔者从以往的教学经历,总结一些提高教学效益的方法,以供探讨。

一、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体现应用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打破框框,调整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比如,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理解学习的意义,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确定重点、难点内容,分析知识点的背景及来龙去脉,分析教学内容对学生知识结构、技能训练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内容,分清授课内容的主次、轻重、缓急,避免全面开花,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状况。

二、改进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尝试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优化组合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可以突出启发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做文章,利用数学特有的逻辑性,用“讲”来引导、启发、和组织学生的“学”,使学生积极思考。又如,应善于对比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数学中的各种矛盾,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正确与错误的对比、公式间的对比以及不同解题方法之间的对比教学。再如,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数学中抽象、复杂的理论,教师应尽量运用猜想、画图、类比等直观性教学法,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想象空间,不仅容易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把握教学规律,完善课堂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步骤是教师通过优化整合各种教学方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地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形成的。一般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1、复习导入,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1)复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复习。复习的方式可采用提问学生、师生协作或者教师总结等。学过的知识越是抽象、难记,越应及时复习,一定要抢在记忆“大塌方”之前加固“大坝”。

(2)导入新知识。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有效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要选好内容的切入点,抓住每一个机会,创设学生愿意学习新知识有利时刻,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知识,把数学学习任务抛锚在为未来生活和工作做准备的任务或问题中,通过点拨,理清知识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的眼界。教师可使用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史、故事、游戏、未来需要、类比设疑等方式导入新课

2、师生协作教学,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有效构建。师生协作教学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40分钟,分成两个半节课,每节课的时间为20分钟:师生协作教学一般应占1O~15分钟为学生还缺少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数学课堂的教学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和帮助:师生协作教学时,学生通过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的相互作用集中注意力,教师在平等、宽松、民主的师生讨论中,与学生产生情感共振,引导学生集思广益,智力互激,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有效构建。

3、教师精讲示范,再现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师精讲内容时,要用严密的数学语言把主要内容概念化、系统化、结构化,结合学生的实际,利用精典例题进行示范讲解一如果教师能使用自己编的例题,教学效果会更好:教师对书上例题大部分可略讲,引导学生把书上例题当成参考,当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时,再回到书本,参考或模仿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4、组织学生课堂练习。师生胁作教学的步骤一样,课堂练习也是教学步骤中的主要环节,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因为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别较大.所以笔者在组织的学生课堂练习尝试了一些设练习的办法和策略一其中,在黑板上写出已做完的练习题的解答过程.即练习题题解,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5、简单回顾与总结,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简单回顾与总结能使师生积累有益的经验。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在回顺知识点和总结方法时,教师要把重点、难点讲得恰到好处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可以通过师生协作或生生合作,指出学生积极的课堂表现,会聚学生进步的闪光点,形成有效的过程评价。乌申斯基说过:“学生的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会产生兴趣,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把一切学习都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学习的过程就是锻炼意志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出学生平时课堂学习及表现的量化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过程评价。如果对学生评价得当,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6、布置分层次作业和预习任务。数学课堂教学是以一定的课前预习为基础。课后复习为补充的。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为了预习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把作业及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使学生重视平时成绩的积累;教师布置分层作业,可依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从教材的基础练习、巩固提高练习或课外学习资料中选取。

教学内容调整论文 篇3

这一届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是国际学校高中部的最后一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比以往都差,所以在高一时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让大多数同学能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产生对历史的兴趣,将来以历史会考合格为目标。在高二时,主要是夯实书本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侧重于客观选择题,对主观材料题的解题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辅。2015届学生从高一到高二在期末统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排名。正因为统考成绩还不错,对“重选择题,轻材料题”存在的隐患性忽视了,放松了对主观题的训练,导致我的学生在主观题上的解题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高三时远远落后了。

到了高三,由于试卷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弊端开始显现,在9月大市的统考中高三(1)班的主观材料题得分很低,在昆山排名最后。面对这种情况,我从学生的角度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同时开始进行自我反思,综合两者得出问题主要表现为:①高一高二指导思想有偏差,作业偏重于选择题,轻主观材料题,平时主观材料题做的偏少。②上课一讲到底,满堂灌,给学生看书、思考、做题时间太少,学生希望我留出一部分课堂时间给学生。③上课包办的太多,从原因,过程,结果老师大包大揽,没有给学生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思考问题的机会。④教学思想没有与时俱进,还是停留在高二教学思维上,总认为我的学生基础差,依然注重基础而忽视能力培养。

找到了问题所在,接下来要开始改变和进行战略调整了,首先确定下一阶段宗旨:第一、加强材料解析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同时不放弃基础知识。第二、在民办学校,语数外更是重中之重,所以特殊的校情,决定了我的阵地就在课堂,所以下一阶段重视课堂,给学生课堂时间。有了明确的目标,接下来采取措施,具体做法如下:①在选题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题目。现在我每天要从题海中选题,自己先做一遍,再从中挑选适合我学生的题目。②加强材料题的答题方法、解题能力的指导,同时结合学生的作业,告诉学生怎么回答和区分这类问法。③根据高考考点编好详细的教案学案,这样节省出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既巩固基础知识,还留出了部分时间还给学生。④以前是满堂灌,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每堂课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看书、思考和提问。⑤以前讲试卷一讲到底,给学生讲的时间太少,现在改变思路,留出一部分时间鼓励学生来讲题目,倾听学生的思路,从中及时发现问题。

第二阶段的教学战略调整:由于高中历史存在人民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为了给我的学生留出足够的课堂时间,下一阶段要做的是:第一、找出两个版本共同的描述重点记忆。重点记忆两个版本共有描述,既可以突出重点,还可以节省时间。第二、对于两个版本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大胆减掉。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留出了时间给学生。第三,对于两个版本略有区别地方大胆的借鉴。例如必修一“选官制度的演变”这一子目中,我既给学生看了纪录片《科举》,又借用人民版内容“世官制”这一知识点,大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事实证明在以后的做题中大有帮助。又如必修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人教版提到“东汉杜诗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只有文字没有直观图片,学生做到这类题目时不能理解和明白,而人教版正好有图片,所以我就把人教版的图片给学生加深了学生对“水排”的印象。

教学战略的调整还包括充分利用影像资料的教学,高三历史内容比较枯燥,为调动我们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为了让历史鲜活起来、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过来,同时为了强化上课所学的历史知识,我还运用了“纪录片外交”,给学生看历史纪录片。历史纪录片是真实历史的再现,目的性强,不但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无限精彩,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可以有效地解决历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例如在上必修一“资本主义代议制”和必修二“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选修一“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时选择很有名的《大国崛起》系列,里面涉及到大量的书本知识,对于我们的学生帮助很大,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的兴趣。看过的人也许会发现近年的大量材料题涉及到大国崛起里面所讲的内容,所以看影像资料对教学还是有一定帮助的。讲“抗日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可以看《百年中国》。近年CCTV9记录频道有部纪录片《科举》,讲的是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的演变”,我在上“选官制的演变”时就大量参考了里面的内容,上完课后又让学生看了这部纪录片,让学生边看边做笔记,通过看纪录片,学生强化了书本知识。实践证明对于我们这类民办普通高中学生,利用录像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一定的助学效果。

总之,在私立的十年期间,教学模式从开始的一成不变,照搬以前的教学模式,到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调整。在私立学校老师出去交流机会少,接触到外面先进教学理念的机会更少的情况下,尽管受到自身素质、专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反思的内容和程度还较低,但是教学反思已经成为提高我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调整图形》教学设计 篇4

《调整图形》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 (上册) 》第15课, 是在学生基本掌握画图软件中工具栏使用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教材以“改变蜜蜂飞行方向”为例教学“翻转/旋转”命令的使用方法;通过“提示牌”告诉学生操作时的注意点;在“实践园”中安排了“创作蜻蜓图”、“设计大风车”两个环节, 将“翻转/旋转”命令的使用和“复制”与“粘贴”命令的使用、“用颜色填充”工具的使用相结合, 让学生欣赏美、创造美,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以“改变蜜蜂的形状”为例教学“拉伸/扭曲”命令的使用方法, 通过“探究园”的任务设定, 让学生了解“拉伸”和“扭曲”操作中的不同点;巧用“知识屋”, 帮助学生理解当输入不同的数值时, “拉伸”、“扭曲”的方向与程度各不相同;在“实践园”中通过情境设计, 让学生整理房间、画猫脸图,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在之前的画图学习中, 学生已基本掌握画图软件工具栏中大部分工具的使用方法, 会使用“文件”菜单、“编辑”菜单中的命令。《调整图形》一课中, 涉及大量三年级学生知识水平不能理解的知识点, 如角度、百分数、负数等, 而学生形象思维明显好于抽象思维,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进行知识讲解。同时,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持久性不强、爱玩、表现欲强,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创新设计教学环节,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图像”菜单中“翻转/旋转”和“拉伸/扭曲”命令的作用;熟悉“翻转/旋转”和“拉伸/扭曲”这两个对话框的运用;理解“水平翻转”、“垂直翻转”与“旋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用选定框对图形进行水平翻转、垂直翻转和按一定角度旋转;学会用选定框对图形进行放大、缩小和扭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创作, 培养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创新思维, 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图像”菜单中“翻转/旋转”和“拉伸/扭曲”命令的使用。

难点:“拉伸”和“扭曲”命令的不同点。

●教学准备

课件, 学件, “十字格”旋转板, 俄罗斯方块若干, 自主探究记录单。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世瞩目, 我想每位同学一定许下了游世博的愿望。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跟着海宝游世博。 (板书:跟着海宝游世博)

2. 任务一:“俄罗斯方块”——改变图形的方向

(1) 介绍游戏玩法

师:来到美丽的俄罗斯馆, (出示场景图) 这个游戏是什么?你玩过吗?画图软件也能玩, 想玩吗?

①海宝介绍玩法。

②教师提示诀窍:A.玩之前, 先选定。 (板书:选定) B.做错了, 能撤销。

设计意图:介绍游戏玩法、小诀窍, 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玩游戏。这也是教材“提示牌”所呈现的。将操作中的注意点前置, 能有效减少或避免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玩”得更流畅。

(2) 认识图形的旋转

①引出旋转。

师:蓝方块怎么样变化 (如下页图1) ? (板书:旋转)

利用“十字格”旋转板演示:蓝方块像这样旋转, 我们就说把蓝方块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②教师示范操作。

③学生独立操作。指定1人演示。教师小结操作方法。 (板书:图像、移动)

④试一试:灵活选择旋转的度数。

师:俄罗斯方块好玩吗?自己来试试怎样?请你完成“黄方块” (如图2) 。

学生尝试。教师指定两人演示交流。教师指出:黄方块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两个90度, 就是旋转180度;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三个90度, 就是旋转270度。要玩好游戏, 还得灵活选择旋转的度数。

设计意图:画图软件中, 旋转的度数有三种。蓝方块“按一定角度旋转90度”, 旨在让学生掌握操作方法。黄方块则放手让学生尝试, 认识到黄方块只“按一定方向旋转90度”还不行, 自然引出“按一定方向旋转180度、270度”。

(3) 认识图形的翻转

①设置认知冲突, 引出翻转。

师:海宝也在玩, 它碰到了一个问题, 大家能帮忙想想办法吗 (课件出示) ?看来只用“旋转”不行, 怎么办呢?请打开“红方块” (如图3) , 在小组内和同学一起想一想、做一做。

②小组合作探究。

③交流。

教师结合演示指出:像红方块这样由左而右或由右而左的翻转, 叫做水平翻转。 (板书:翻转)

设计意图:帮助别人解决难题, 是学生乐于去做的事, 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小组内探究, 能使小组内的学生群策群力, 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4) 想挑战吗

师:玩得过瘾吗?现在请大家来看看“想挑战吗”中的两幅俄罗斯方块, 想想如何解密。

全班交流:

①一题多法 (如图4) 。教师指出:像绿方块这样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翻转, 叫做垂直翻转。绿方块, 能选垂直翻转, 也能选按一定方向旋转180度。

②多图拼合 (如图5) 。

(5) 小结

要改变图形的方向, 只要选择“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命令, 再按需改变即可。

3. 任务二:“魔镜”——改变图形的形状

(1) 创设情境, 引出任务

师:世博园内好玩的东西可多了, 除了俄罗斯方块, 还有面神奇的魔镜, 只要站在魔镜前大声喊“魔镜、魔镜, 变变变”, 你就变了。看看海宝, 它已经站在魔镜前了, 让我们一起喊“魔镜、魔镜, 变变变!” (展示海宝变身) 其实, “图像”菜单中的“拉伸/扭曲”命令就能让海宝变身。

设计意图:为了使教学内容的更替不显突兀, 有效利用了“跟着海宝游世博”的情境, 并引出魔镜 (哈哈镜) 。通过魔镜中海宝的不断变化, 学生能很好地感知魔镜的神奇, 产生破解魔镜的强烈愿望, 使学生“玩”的兴致达到另一个高潮。

(2) 自主学习“拉伸/扭曲”命令的操作方法

师:网页上的魔镜里也为大家准备了海宝, 请你用“拉伸/扭曲”命令为海宝变身。如果不明白, 可以查看书本或网页上的提示 (如图6) 。 (板书:拉伸、扭曲)

(3) 自主探究“拉伸/扭曲”命令的不同点

①明确活动要求:同桌两人, 一人操作拉伸, 一人操作扭曲, 完成探究记录单再对比, 小组内交流发现。

②学生探究, 小组交流。

③全班交流, 明确不同。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播放“拉伸”、“扭曲”动画)

(4) 小结

“图像”菜单中的“拉伸/扭曲”命令能改变图形的形状。同时, 还得注意数值的合理性, 使改变后的图形保持美观。

设计意图:“拉伸/扭曲”命令的不同点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我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 让学生大胆尝试, 在对比与交流中发现,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4. 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跟着海宝游世博, 学习了调整图形 (板书课题) 。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

5. 拓展运用

师:大家看到的这些笑脸奖章都是一个样 (出示笑脸图) , 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 “变”出方向有别、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笑脸吗?

设计意图:“笑脸奖章”本是给予学生的奖励, 但同时也能作为教学资源。我通过让学生设计“方向有别、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笑脸图, 将评价资源与课堂拓展相结合, 作为教学的机动, 既提高了学生创作的热情, 让学生继续沉浸其中, 也拓展和延伸了课堂。

●教学反思

《调整图形》一课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 以“跟着海宝游世博”为情境主线, 分“俄罗斯方块”、“魔镜”两大模块, 展开任务驱动式教学。

1. 创设情境, “趣”味十足

有效的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用情境贯穿知识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形式。本节课, 结合调整图形的具体要求, 创设了“跟着海宝游世博”的情境主线, 展开新知的探索。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在课堂的开始, 更应充满教学的全过程。探索活动在哪里, 有效的情境就到那里。本节课正是如此, 在改变图形的方向时有“俄罗斯方块”, 在改变图形的形状时有“魔镜”……真正做到有效的教学情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学生“趣”味十足。

2. 深挖教材, “玩”味十足

小学生具有好玩的特点, 指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知识影响学生的兴趣, 可以把知识设计成游戏, 让学生在玩中探索新知。本节课, 结合调整图形的知识点, 以“俄罗斯方块”游戏为载体, 通过“学一学”、“试一试”、“想一想”、“想挑战吗”四个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图形翻转/旋转的知识。学生的认知心理也由“想玩”、“会玩”到“巧玩”逐步发展, 学生运用“图像”菜单中“翻转/旋转”命令的能力也逐渐增强, 学生“玩”味十足。

3. 巧借素材, “意”味十足

有效的情境创设、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让每位学生都乐于投入到《调整图形》这节课的学习中, 学生表现欲强, 也得到了一些奖励——“笑脸奖章”。“笑脸奖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评价性资源。如果只把它作为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 那么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听得认真、玩得投入。而巧借“笑脸奖章”, 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教材中的“猫脸图”给了我创意的灵感。何不将这“笑脸奖章”更替“猫脸图”, 成为知识的延伸?“笑脸奖章”都是一个样, 能不能把它变成方向有别、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笑脸呢?学生乐意去做, 知识也得到了巩固和提升, 真是“意”味十足。

点评

《调整图形》教学设计 篇5

溧阳市上兴中心小学

彭金平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图像”菜单中“翻转/旋转”和“拉伸/扭曲”命令的作用。

2.熟悉“翻转/旋转”和“拉伸/扭曲”这两个对话框的运用。

3.理解水平翻转、垂直翻转与旋转的区别。(二)技能目标

1.学会用选定框对图形进行水平翻转、垂直翻转和按一定角度进行旋转。

2.学会用选定框对图形进行放大、缩小和扭曲。(三)能力和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图像”菜单中“翻转/旋转”和“拉伸/扭曲”命令的使用。难点:“拉伸”和“扭曲”操作中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俄罗斯方块游戏。

一、游戏导入

师:(出示游戏)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知道这是什么游戏吗?(俄罗斯方块)知道怎么玩吗? 师:谁会玩?谁愿意上台来给大家演示一下玩法?

请一生上台演示玩法。师:你能一边演示一边给大家说说操作的方法吗? 师:同学们,你们想玩吗?(想)

师:我来告诉大家在哪能够找到这个游戏。(师示范打开游戏,并强调弹窗解决方法)赶快试试看吧!生打开网页,玩游戏,生生互动,师巡视指导。

二、“俄罗斯方块”——改变图形方向

师:游戏一共才只有3关,很快就打通关了,是不是还没过瘾呀?还想玩吗?(想)

师:想玩可以,不过呢这次可不像刚才那么简单了,这次我们用画图软件来玩这个游戏。敢挑战吗? 1.任务1:图形的旋转。(1)引出图形“旋转”的概念。

师:下面老师来介绍一下游戏方法。点击“边玩边学”中的“选择关卡”,我们先从“第一关”开始。

师:这个蓝方块要旋转成,在游戏中(切换至游戏窗口)只要按一次旋转按钮就能调整好角度了,但是在画图软件中可没有旋转按钮,怎么办呢?(这里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视频教程自主探索,尝试操作,然后请学生演示,之后教师再演示步骤)

(2)(教师演示操作方法)师:如果没有看清楚操作方法,你还可以在这里观看视频教程。(师演示打开视频教程)(3)学生独立完成“第一关”。师板书步骤。

(操作步骤:①“选定”

②“图像”→“翻转/旋转”

③“按一定角度旋转”→ “90度” ④“确定”)师:老师已经把具体步骤写在黑板上了,遇到困难可以对照一下。

师提示:①先选定后操作。②如果做错了,可以单击“编辑”菜单中的“撤销”命令。(4)师:下面还有两关,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完成。学生尝试第二关、第三关。

(5)请一生上台演示第二关。师:他做得怎么样?

师生共同评价:第二关需要两次旋转90度,我们可以直接选择180度。第三关需要三次旋转90度,我们可以直接选择270度。

2.任务2:图形的翻转。

(1)加大难度,引出翻转。

师:看来这点难度是难不倒同学们了,我们来“加大难度”,选择“第四关”。这一关要怎么玩呢?

(2)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尝试操作。(参考书本、视频教程。)(如果学生能完成,则让学生演示)(3)师:问题来了,我们都知道,这里只需要要把

转成就可以了(出示图片),可是无论旋转几次都转不过来呀,怎么办呢?老师在这里教大家一个新的知识,我们把这样左右横向的翻转,叫做水平翻转;把上下竖向的翻转,叫做垂直翻转。水平翻转和垂直翻转刚才是不是在哪里看到过?那么同学们现在能不能再去找找方法?

(4)学生再次尝试操作,请先完成的同学上台演示,边演边讲。

生演示,师小结:前面两步跟旋转图形是一样的,先选定图形,再点击“图像”,“翻转/旋转”,只是第三步把“按一定角度旋转”换成了“水平翻转”,其他都是一样的。板书。

(5)师:能不能完成第五关?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尝试完成第五关。(参考书本P74、视频教程。)(6)第四关、第五关都完成的同学还可以去试试看第六关,挑战更高难度。

三、“悟空变变变” ——改变图形形状

1.任务3:图形的拉伸与扭曲(1)引出问题——大小变化

师:看来俄罗斯方块是难不倒大家了,换一个游戏,同学们都知道孙悟空最大的本领是什么?(七十二变)

师:打开“悟空变变变”,只要点击按钮,孙悟空就能随心所欲的变高变矮,变胖变瘦,真厉害!师:同学们能不能像刚才那样利用画图软件来试试?看看你能不能让齐天大圣听从你的命令?(2)小组互助,自主探索。

师:这次老师不演示方法了,看看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来完成这个任务。(参考书本P74、视频教程。)(3)请先完成的同学上台演示。

生演示,师小结:第一步同样是先选定图形,第二步把“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换成了“拉伸/扭曲”,然后第三步在“拉伸”选项卡中输入数字。输入数字有几个注意点。(结合拉伸扭曲的注意点详细讲解,结合一两个形状变化的实例师问生答)(4)学生再次尝试操作。(5)再设难题——扭曲变化。

师:我看到有的同学不但让悟空变大变小了,而且还变成歪的了,真有趣,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6)小结方法。

操作步骤:只需要在“扭曲”选项卡中输入数字就可以了。(结合拉伸扭曲的注意点)输入的数值大于0度,按顺时针方向扭曲;小于0度,按逆时针方向扭曲。板书。

2.归纳小结:

师:游戏玩得差不多了,我们来看看今天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对比改变方向与改变形状的区别)师问生答:当我们要改变图形的方向时,选择

“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

命令,;当我们要改变图形的形状时,选择

“图像”菜单中的“拉伸/扭曲”

命令。

四、“大家来找茬”——巩固练习

1、发现问题。

师:最好,我还想要考考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幅图画,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师:细心的同学发现,这幅画里面好多地方都画错了,我们一起来把错误的地方都找出来。错误:(1)钟挂倒了;

(2)兔子在镜子中的图像反了;

(3)小桥的倒影反了;

(4)足球比篮球都大了。

2、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能不能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来改正这幅图画?

学生尝试操作,遇到问题可以先小组讨论,再请教老师,完成《大家来找茬》图片修改任务。

五、课堂小结

学生展示自己修改的图片,师生评价。

教学内容调整论文 篇6

一、以“知识链”构建文本教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挖掘文本背后真正的教学价值,不仅仅局限于文本间原生价值的简单堆砌,从而试图寻找教材中有关语言文字的知识、规律和方法,一方面可避免散点化教学的尴尬,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对有意义知识的转化与习得。这一目标的达成,首先要求教师对教材有较高的整合意识,如陈志伟老师提到“整合教学是对单元教学、比较阅读的超越”、“多文互織、多文互参,有利于形成丰富、多维、立体的语文学习‘场,从而或理解分析、或鉴别赏析、或探究评析”[1]。通过阅读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师陀的《说书人》与本册教材“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下鲁迅的《祝福》有很多交织的元素。京派作家李建吾、华人作家夏志清等都不约而同的认为师陀的作品和鲁迅的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师陀与鲁迅在生前未有一面之缘,但师陀却是鲁迅的忠实追随者,他通过文学创作表达对鲁迅的理解和接受,且从不讳言对鲁迅的崇拜和模仿,甚至在对鲁迅的悼文中写到:“他用尽最后一滴血,给我们的不算少”。

师陀对鲁迅的接受在其作品中得以潜移默化的展现。从《说书人》与《祝福》两篇小说的微观层面关照,亦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首先,写作背景雷同。《祝福》创作于1924年,其展现的是辛亥革命之后的动荡时代,而1942年完成的《说书人》其背景是八年抗战时期。时代的动乱给予作家意志的砥砺和良知的唤醒,促使其以敏锐的洞察力透析风云巨变中的人事;其次,人物形象相似。文中都塑造了社会最底层、被抛弃被歧视的小人物,他们最后都在尘世里如草芥般湮没;第三,故事上演的舞台相似。两文的舞台背景都是中国农村一个积贫积弱的小村镇,无论是日渐衰颓的“果园城”,还是一尘不变的“鲁镇”,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都有着可怖的威胁。《祝福》中听祥林嫂故事的男男女女、伪善的柳妈等一众“看客”将祥林嫂送上了人生的断头台,《说书人》中的“看客”既是说书人的听众,是其语言表演艺术的观众,也是说书人人生独幕剧的旁观者,他们对“侠义精神”有天然的崇拜和倾慕,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式场面大为快意,却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疾苦漠然置之;第四,小说的结构相似。钱理群教授把《祝福》看作两个故事的交叠:“我”的回乡故事、“我”讲述的“他人”——祥林嫂的故事,而《说书人》中同样有两条故事线并驾齐驱:“我”回乡后的回忆轨迹、由“我”讲述的“说书人”的故事;第五,叙事视角相同。《祝福》中以“离乡——还乡——再离乡”的“我”的视角说故事,巧合的是《说书人》中同样依靠一个多次离乡还乡的“我”看尽小城的风土人情。借助这五点内容的把握切入两个文本,是阅读教学有效的路径,但其本质上只是进行了一般的比较阅读,领会的是散点化的创作元素,并未在教学中真正形成稳定的学科知识,对知识关联性缺乏高屋建瓴的勾连。从散点化的创作元素出发运用科学的鉴赏和教学理论,归纳并生成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就成为小说教学的要义所在。

时剑波老师指出:“除了教材单元形成的课与课之间的‘主题链,阅读教学还应该探索一些‘微序列,‘这一课与‘下一课环环相联的系列‘链条,这样除了让知识形成更强的关联性外,还可以破解语文课堂的同质化,即每堂课都是雷同的教学路径选择。”[2]此外,“学科教学知识”理论强调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的融合,强调将学科知识转化和表征为有意义的形式,因此,致力于在教学相长的模式中,让学生在获取有价值的学科知识基础上,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能真正切中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解读、鉴赏和审美能力的肯綮。

二、“知识链”目标指导下“学科知识”的选择

“知识链”的建构要与文本的文体相熨帖,《说书人》和《祝福》在文体上均属于小说的范畴,而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叙事理论已经取代小说理论成为小说这一文体研究的主要方向。近年来,一些中学语文教育者出于对小说教学的反思和尝试,也开始借鉴叙事学理论,从传统的阅读盲点中发现了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提供了有意义的实践范例。值得注意的是,从叙事学中寻找支点进入小说教学的知识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起点,而它的终点也必将和学生的认知接受水平相适应。所以,叙事学中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状态的基础理论和真正能对学生解读文学作品具有帮助作用的方法论才是进入学科“知识链”教学的首选。而“知识链”探寻的基础是前后文本之间某一知识点的强化、互补与增进,继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在《说书人》和《祝福》的教学中,如果尝试致力于“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人称”等叙事学知识的厘清,不仅可以走入本文的内在空间,触碰作者的叙事意图,而且可以为学生日后解读鲁迅和师陀等作家的小说文本助力。

(一)探究“叙事者”的可靠性,寻找问题破解口

基于两文的教学点选择,首先可对“叙事者”这一知识展开比较和完善。所有的叙事作品都存在叙事者,他是作品中的“讲话者”,简单的说,读者就是借助他的“声音”进入小说文本。《说书人》中正是通过“我”即马叔敖的讲述,读者才得以悲戚于说书人的命运;《祝福》同样以一个小知识分子“我”的口吻,带领我们见证祥林嫂的人生际遇。同时,两文中的叙述者“我”都是小说中的人物,有典型的性格特征和复杂的情感纠葛,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他们是作者想象的产物,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叙述文本的话语形式。有一定鉴赏能力的同学此时就会产生疑惑:同样是作为“叙事者”的“我”,为什么在两文中有不同的叙事效果?为什么《说书人》明显具有作者用个性化的语言、独抒胸臆的章法来表情达意的散文化特征?这样的发现是思维的火花,也是教学的契机,亦是编写者引导我们去关注的重点。课后的“文本研习”中有思考题:《说书人》用散文笔法叙述故事,说说这种手法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此时若能激起对“叙事者”可靠性的探究,或许对问题的破解就会有所裨益。

“在小说中,如果作品在事件、人物、文体、语气、技巧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伦理、信念、情感、艺术等倾向与隐含作者保持一致,那么叙事者是可靠的,其所作的叙述就具有可靠性;如果不一致,则是不可靠的。”[3]《说书人》就是利用可靠性的叙事,让读者走入了作者个人抒怀式的表象。文中的“我”(马叔敖)是重返故土的游子,也是隐含的作者化身,我们从马叔敖的“声音”中听故事,却依稀感知到隐含作者的声音也混杂其中,两者合二为一。师陀曾在他的回忆性散文《杂记我的童年》中描述:“别的同学回家,我就直奔城隍庙,去听说书。……当时的说书人很可怜……他自己的道具是一块‘醒木,一把破折扇,另外为着向听众收钱,他必须备个小笸箩;为了表示文雅,还得穿上长衫。我听的头一位说书人是文盲。”[4]而在师陀创作的小说叙事文本中,马叔敖回忆第一次看见说书人的场景便是“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看不见了,一块惊堂木——有叫做醒木,一个收钱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师陀在散文中用“可怜”形容说书人,明明是文盲,却为了儒雅穿上长衫,为了保障基本的生活在时代夹缝中寻找生存的出口。师陀以悲悯的情怀审视着小人物的悲辛,《说书人》中隐含的作者将这样的情怀渗入马叔敖的形象,“我”离开故乡后对说书人的挂念,回到故乡后“第一个总是想到他”,说书人死后我的落寞和悲伤,让读者感到马叔敖对小说中“说书人”的情感和作者对现实中“说书人”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作家将“自我”包装重塑之后,悄悄地进入了文本的内部,甚至师陀自己也曾说“他(马叔敖)的觀点和情感有一部分就是我的”。

与《说书人》中的“我”相比,我们发现《祝福》中的“我”回乡后,一方面发现作为有一定觉悟的启蒙知识分子与守旧的卫道者、腐朽的“鲁镇文化”有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所以回到鲁镇后的第三天,人们忙碌着准备“祝福”的时候,在“我”回环了四叔书房的陈设后,看似突兀的出现了第一次有关“我”想离开鲁镇的心理独白: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是要走了。另一方面,“我”作为祥林嫂口中“见识得多”的“识字”人,鲁迅却有意将其置于一场更深刻的道德审判,“我”的“决计要走”其实是作者为了进一步开掘对知识分子心理与命运的剖析,因为当祥林嫂提出有关“灵魂有无”等一系列对死亡命题的追问时,作为被启蒙者的“我”一再“支吾”,最后以“说不清”逃避了对追问的明确回应,且在得知祥林嫂死后,为了摆脱内心的不安与责任,再次表现出离开鲁镇的迫切性。钱理群教授认为:“在这个令‘我感到极端‘惶急不安的场面里,祥林嫂无意中扮演了一个‘灵魂审问者的角色,‘我成了一个‘犯人,在一再追问下,招供出灵魂深处的浅薄与软弱,并且发现了自认为与‘鲁镇社会绝对对立的‘自我与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5]因此,小说中的“我”与隐含作者鲁迅在情感和价值判断上有很大的距离,作家鲁迅是站在道德的高地和作品的外部以犀利冷峻的目光审视文本内的每一个人,叩问他们不敢直面的灵魂真相。从小说、散文、到杂文的创作,鲁迅始终以其机警锐利的眼光发掘和剖析各阶层、各领域国民精神的病弱,以期惊醒国人,这就是作家鲁迅的高度。

在《说书人》和《祝福》的教学中,借助“叙事者”可靠性这一知识的探求,一方面,无论是随着可靠型的“叙事者”感知作者的气质、风度、趣味、审美、情怀,还是追随不可靠型的“叙事者”探寻作者隐含其中的深意,都为学生开启了一段启迪智慧的旅程;另一方面,借助两文中不同类型“叙事者”的对比阅读,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安排叙事策略时的初衷,构建并完善了有关“叙事者”的知识链接。

(二)多重视角和人称的转变,打开作者的心灵“密钥”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第一单元对“叙述”的知识介绍,主要就从“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等方面展开,并将叙述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是一种完全不受限制的叙述,叙述者无处不在,无所不知,有权利知道并说出书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有限视角”则是指作家有意识地把叙述者隐退到某一个人物背后,使读者变得不再只是被动的听故事,而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去感知与挖掘。然而,在具体的叙事作品中,我们发现很多文本并不是由一种视角贯穿始终完成叙事的,相反,有些作家在创作中会有意安排不同视角的交叉和转变,以“别有用心”的方式追求作品的艺术效果。

《说书人》选自师陀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文中的叙事者“我”,通过重返果园城的所见所闻,串联起18篇故事的主人公和他们的命运。有人认为,“‘说书人既是说书舞台上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人,又是小说背后的叙述者‘我。通读《果园城记》可以发现,小说是通过‘我的视角,讲述一个个人物的悲惨命运,所以小说中的‘我实际上是另一个‘说书人——说《果园城记》的说书人。”[6]这个意义上的“说书人”借助叙事者“我”这一人物外壳和隐形作者成功对接,在人称上是第一人称,在视角上却是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上帝视角”。这一心灵密码的破解不能忽视文中的一类人称转变。仔细的同学会发现文本中除了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外还有“我们”这个第一人称的代入,而文本中出现的“我们”分别指向三类不同的被叙述者,第一个“我们”出现在赞叹“说书人”职业的可爱后——“实际上我们全被迷住了”,承接后面的内容理解,这里的“我们”所指向的是当时和“我”一起听说书的听众们;第二个“我们”是在“我”和其中的一个扛手结束对话后——“我们全不说话”,不难理解,它的被叙述所指是“我”和当时去埋葬说书人的两个扛手、一个挖坑人;第三类“我们”大篇幅聚集在三处——“在我们这些愚昧的心目中,一切曾使我们欢喜和曾使我们苦痛的全过去了,全随了岁月暗淡了,终至于消灭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等我们稍微安闲下来,他们便在我们昏暗的记忆中出现——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永远顶生动顶有光辉,跟这些人物一起,我们还想到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来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它的大殿原先在我们心中是多么雄伟,现在又如何卑陋。先前我们以为神圣的,现在又如何可怜了啊!”“凡是回忆中我们以为好的,全是容易过去的,一逝不再来的,这些事先在我们感觉上全离我们多么近,现在又多么远,多么渺茫,多么空虚!”这里的“我们”所指很明显的与前两类不同,它不是指向文本内部人物,似乎是隐含的作者跳出了叙述者“我”,也跳出了故事本身,是作者和读者的合体。隐含作者不仅与读者展开了对话,甚至自觉不自觉的将读者带入他的认知结构,并试图让读者认同他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之殇以及小城日益衰颓的故园之痛。作为现代说书人的马叔敖,或者说是作者师陀,自由地在历史和空间里驰骋,游走于文本内外。

文本叙事视角的多重化和转变在《祝福》中体现的更为典型,文章开头从“我”的眼中看“祝福”的准备、“我”与祥林嫂的正面交流、“我”的内心活动,以及结尾处又回到鲁镇“祝福”的场景,文本以“我”这个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出发架构起小说的整体框架。而在文本的中间部分,有关祥林嫂人生轨迹和境遇变迁的内容却依靠第一人称全知视角来叙述完成的,中间有卫老婆子的补叙,有祥林嫂自己的讲述,他们的言说囊括于“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回忆中。此时,便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取“我”这一视角叙述?设置这样的视角变化有何用意?如果换成鲁四老爷、祥林嫂自己或者卫老婆子等人的视角叙述会产生怎样不同的艺术效果?其实,鲁迅小说内在张力就体现在通过我、卫老婆子、柳妈、鲁四老爷等人不同立场、不同距离对祥林嫂的关照,使不同人物与不同思想相映成趣,层次感强。“当村民们尽情地‘鉴赏祥林嫂的痛苦时,读者又分明地感到,在这背后,还有叙述者‘我在‘看:用悲悯的眼光关照祥林嫂被‘鉴赏的屈辱与不幸,更冷眼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这就是鲁迅小说的“看/被看”。而“我”作为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悲剧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对知识分子的剖析和审视也由此展开。

有浓郁抒情特质的《说书人》和强烈叙事欲求的《祝福》,两者在叙事方式和叙事话语上固然有一定的差异,但作为同质化的小说文体,两文在叙述视角上选择的差异性正是对“叙述视角”这一学科知识的互补性阐释,教学中可将其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李海林老师指出:“对于教学来说,需要一种称之为‘抓手的东西,教师可以凭借它传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可以凭借它理解教师的意图和自己学习的对象。这种‘抓手即交流的工具,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开展的前提。”[7]我们赞同这种交流工具即是“知识工具”,它成为学生走入独特审美世界的支撑,而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学科“知识链”则更为完整、系统地为学生提供了进入深度阅读体验的可能性!

注释:

[1]徐志伟.《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 [J].《语文教学通讯》,2015(10)

[2]时剑波.《定核·理脉·构链》[J].《中学语文》,2016(04)

[3]沈坤林.《〈说书人〉“散文笔法”探源》[J].《语文教学通讯》,2015(10)

[4]师陀.《杂记我的童年》,《师陀全集卷五》,刘增杰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43页

[5]钱理群.《〈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J].《语文学习》,1993(07)

[6]孙卓君.《选文·主旨·叙事——〈说书人〉备课札记》[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4(09)

[7]李海林.《“语文知识”:不能在回避的理论问题——兼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J].《人民教育》,2006(5)

※【本文为浙江省教研立项课题(批准号02404)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学英语教学策略调整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策略,方式,效果

改变英语教学模式, 实现英语教学的科学化、现代化, 使学生在接近生活实际中学习英语, 爱上英语———我从事多年英语教学, 尝试了多种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 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创设生动鲜活的教学环境, 缩短学生学习距离

, 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通过借助实物、图片、动作、故事以及电化教学等手段, 创设接近语言实际运用的情境和浓厚的英语气氛来进行教学的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英语不再感到陌生, 学习起来显得容易得多。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运用, 英语课堂教学不应是枯燥、乏味、呆板、静止的, 而应是以学生为主体, 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爱学、乐学, 体现了语言的实用性。如教授SBIA“Shopping”单元时, 把教室布置成一个超市。“Clothing”“Food and Drink”“Book Shop”等, 把学生的东西和自己准备的东西带进课堂, 教师示范, 然后学生表演顾客与售货员之间的对话 (如挑选东西, 询问价钱, 讨价还价) 。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课文里的知识, 也适当补充了课外知识, 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丰富了他们的想象, 充分体现了教学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学内容都自然而然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完成。英语生活化是情境教学的重要形式。在情境中, 一堂课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但是学生们余兴未尽, 可见其教学效果。

二、利用实物进行教学, 降低教学难度

利用实物进行教学就是通过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 组织教学性的参观、触摸、体验等, 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方法。由于运用了实物这一实体, 因此它具有形象、直接、真实和直观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证明:实物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学生看过或者亲自接触过某些与词意相关的实物, 便能较快地理解和记忆。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也是母语外的语言学, 重在感受和交流。初中学生正处在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为了使人人在课堂上说英语, 可以把教材中出现的日常用品 (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 带进课堂, 让他们手摸、眼看、嘴说, 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 联想更加丰富。如教学中不便引入的实物, 也可以用照片、图片、模型、图表等, 同样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授SBIA“What’s this in English?”单元时我就采用了此法, 一堂课下来, 学生们不仅记住了课文的单词, 相关的句子也能流利地说出来。当然教师能够借助实物, 创设情境, 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利用简笔画反映抽象的教学内容, 进行教学

简笔画教学法是指教师上课时, 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堂需要, 在黑板上即席画出的简单图案。对一切充满好奇和兴趣的中学生, 用灵活、易懂、生动活泼的简笔画展示课文内容的主要情节, 图文结合, 既易于了解, 又易于讲述。即使是一篇较长的课文, 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堂复述某篇课文时笔者常用此法, 用简笔画勾勒出课文的主要情节, 人物间的关系等等, 这样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根据图画, 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课文, 既使学生能当堂理解课文, 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

四、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 实现课堂高效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是指将计算机、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VCD、教学软件等多种媒体集于一体, 由教师根据不同课型的要求, 灵活机动地用相关的媒体进行教学。还有像现在的班班通教学设备。这些多媒体在提供语言操练和模仿方面起到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相比的作用。运用其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 便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有效地培养他们探索信息、选择信息、以及分析加工信息等能力。如学习“The O1ympic Game”这一单元时, 可以让学生上网搜集与奥运会有关的内容, 如奥运会的历史、奥运精彩镜头、申奥宣传片、我国著名运动员和国外运动员的英姿以及2008年北京的优美风光等。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围绕主题分小组讨论, 也可以将反映课文内容的特定情景、画面制作成多媒体或网络课件, 让学生边看边听, 努力揣摩课文的含义, 用生动的语言、声像和动画吸引学生。实践证明, 利用多媒体, 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学到更多知识, 获得更多能力, 并能启动学生的内驱力, 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五、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顺口溜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常遇到语法复杂、概念抽象、学生费解, 教师又难以用简单语言进行解释的内容。笔者常让学生找规律来学习, 并以顺口溜的形式总结出来。如教授学生分音节时, 这样总结:一归后, 二分开, 辅音连缀不分开。

“一归后”即在两个音节之间, 只有一个辅音字母 (r除外) , 这个辅音字母划归为后一个音节。如:dirty→dir-ty。二分开即在两个音节之间, 若有两个辅音字母, 则分别划归为前后两个音节, 如:thirsty→thirs一ty。辅音连缀不分开, 即在两个音节之间的辅音连缀或辅音字母组合, 如:th、sh、tr等不能分开, 必须划在一个音节内。这样饶有兴趣的顺口溜使较难的语法在几分钟内变得简单容易,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面对课改调整中职会计教学 篇8

一、中职财会教学基础分析

(1) 教学目标分析。要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期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界定。职业高素质的企业一线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 它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学生的专业技能, 分重视。作为职业教育的使命, 学生的职业素使命, 而后才是专业技能培养。

(2) 教材基础分析。通过几年的基础会计教如下问题:第一, 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 从前分注重知识理论体系的完整, 而对专业技能的足;第二, 学用脱节,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养对象和社会职业需求不相适应, 体现不出地需求差异。

(3) 教学方法分析。 (1) 教学方法单一。在会前基本上还是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旧有教容多注重会计理论, 忽视了理论同会计实务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3) 教学手段落后原则及核算方法与会计实践活动的脱节。

(4) 学生基础分析。认真分析当前中职学校就会发现他们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一部分是具和扎实的基础, 另一部分是具有一定基础, 但勤部分是基础很差。不同的学生, 要求教师必须

二、会计教学课程改革方法初探

摘要:随着中职学校教学改革, 许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校时间由三年改为两年, 所以中职财会教学应该适应课改要求。本文对中职财会教学的目标、教材结构、教学方法及学生情况进行了简单分析, 强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使培养出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中职教育,财会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石本仁.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中国会计教育的转向[J].会计研究, 2005 (5) .

教学内容调整论文 篇9

《影子乐园》这一课的知识点是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12课《调整图形》的内容。本课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对图形进行“翻转/旋转”以及“拉伸/扭曲”的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已有一个学期, 通过以往的学习, 学生对画图软件的基本功能有了一定掌握, 对画图软件也有一定的兴趣。“翻转/旋转”以及“拉升/扭曲”相对于之前学过的画图软件中工具的教学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 这节课只要让学生基本学会恰当地使用这两个命令即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命令、“拉伸/扭曲”命令;初步学会运用“翻转/旋转”和“拉伸/扭曲”这两个命令对图形进行变形操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创作, 培养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展创新思维, 提高审美情趣, 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并将所学信息技术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图像”菜单中“翻转与旋转”和“拉伸与扭曲”命令的使用。

难点:“翻转”和“旋转”以及“拉伸”和“扭曲”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

1.谜语导入

师:上课之前, 我们先来猜个谜语, 谁把谜题读一下。

生:你有我有他也有, 黑身黑腿黑黑头, 太阳出来跟你走, 就是从来不开口, 我走它也走, 我停它也停。

师:谜底是什么? (生:影子) 真聪明, 是影子。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利用画图软件走进神奇的影子乐园。 (板书:影子乐园——调整图形)

2.翻转与旋转

师: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 请你观察这张照片上的影子有什么特点。

生1:图片上的影子和小朋友的动作是一致的, 影子是黑黑的。

生2:影子好像比人大, 比人长。

生3:影子和太阳的位置是相反的。

师:你还知道影子和太阳照射的角度有关系, 真聪明。还有呢?影子和人的方向是—— (生:相反的) , 和人的脚是—— (生:连在一起的) 。

刚才我们通过分析, 知道了影子的一些特点, 老师这里有一张巧虎和它影子的图片 (如图1) , 你可以利用刚学的画图软件, 把它的影子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吗? (生:能)

在画图软件里, 怎样实现把巧虎的影子倒过来呢?我们一起打开画图软件来看一下好不好? (师通过画图软件打开学生素材里的巧虎影子文件) 打开了, 有没有办法把它倒过来呢?光看肯定不知道, 让我们动手来试一下好不好?

学生动手尝试, 教师巡视。

教师提示:记住前面一节课所学的, 要对一个对象进行操作的时候首先要选中。 (学生几乎都没完成影子翻转的操作)

师:好, 给大家探索的时间到了, 但是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只是把影子选中后移动到巧虎的脚下, 这样做对吗? (生:不对) 应该把巧虎的影子怎么样? (生:倒过来) 有没有同学倒过来呀? (生:没有) 都没有是吧?没关系, 老师今天就教大家一个新本领, 请同学们注意看。选中巧虎的影子后, 单击图形菜单, 有一个“翻转/旋转”命令, (师边说边打开“翻转/旋转”命令的对话框) “翻转/旋转”命令里有水平翻转、垂直翻转和按一定的角度旋转, 这三个命令里有一个命令可以帮助我们把巧虎的影子给倒过来, 大家来试一试好不好? (生:好)

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

师:注意哦, 有同学是把巧虎的影子倒过来了, 但同时也把巧虎倒过来了, 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在对对象进行操作的时候要先选中, 否则努力就白费了。我们现在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来演示下。

学生上台演示, 边操作边说操作步骤,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操作步骤板书。 (板书:图形翻转/旋转垂直翻转)

师:老师一直在强调, 当我们对对象进行操作的时候首先要做什么? (生:选定。教师补上板书:选定) , 那刚才为什么没有选定操作就正确了呢?因为老师在之前演示给大家看的时候已经把巧虎的影子给选中了, 所以能顺利完成。刚才老师也发现有同学把整幅图像都翻转过来了, 是什么原因呀? (生:没有选中) 现在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完成, 老师再给大家点时间继续操作。

学生继续操作。教师提示:当做错的时候, 编辑菜单里有个什么命令可以帮助? (生:撤销)

3.拉伸扭曲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影子的基本特点, 老师也听到有位同学说影子和太阳的照射角度有关系, 影子和太阳的照射角度具体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通过下面三张图了解一下 (边说边放幻灯片) 。这是早晨太阳从东北升起时巧虎的影子;这是正午时候巧虎的影子;这是夕阳西下时巧虎的影子。为了对比它们的特点, 老师把这三张图放在一起, 请你比较, 当太阳处在不同的位置, 巧虎的影子在长短上有什么特点 (如图2) ?

生:早上的时候比较长一点, 中午的时候最短, 晚上的时候和早上的时候差不多。

师:那在画图软件里我们能不能实现影子的长短呢? (生:能) 能不能大家都说不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让我们一起实践下。

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

师:有人把影子的长度进行变化了吗?变成功的举手, 你把影子变什么样了? (生:我把影子变长了) 那请你来演示一下自己是如何把巧虎的影子变长的。还没完成的同学先停下来, 看他是如何做的。

学生演示。教师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说出操作步骤, 并板书 (板书:拉伸扭曲) 。在学生演示的时候进行提问:你选的什么拉伸 (生:垂直拉伸) , 数值填写的多少? (生:200%)

师:有没有同学把影子变短的, 找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演示一下是如何把影子变短的。

学生演示, 教师提问:你填写的数值是多少? (生:50%)

师:刚才把影子变长的同学, “垂直拉伸”文本框中填写的数值是多少? (生:200%) 把影子变短的同学填写的数值是多少? (生:50%) 其他同学和他们的方法一样吗?我们来回忆:什么情况下影子长, 什么情况下影子短?

生:在“垂直拉伸”文本框中填写比100大的数的时候, 它就会变长, 比100小的数它会变短。

师:刚才, 我们通过观察图形发现了影子的长短随着太阳光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那么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关系吗?比如, 太阳从东边升起的时候, 影子的方向在—— (生:西边) , 太阳从西边落下的时候影子在—— (生:东边) 。对了, 影子的方向是随着太阳光照的方向变化而变化的, 影子总是出现在背光的一面, 那我们在画图软件里能不能让巧虎的影子按一定的倾斜度变化呢? (生:能, 我已经试过了) 老师再给你们一点时间, 使巧虎的影子朝一定的方向倾斜。

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 并请一位完成的学生上台进行演示。 (学生选择水平扭曲, 扭曲的角度是20度)

师:如果巧虎的影子朝向左下角, 太阳应在什么位置。 (学生指出在右上角) 如果太阳在左上角, 那巧虎的影子在什么位置? (生指出右下角) , 那怎么朝向右下角呢?有没有人刚才做出来? (生:试试看) 好, 再给你们一些时间。

学生尝试操作。

师: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完成, 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 刚才那位同学把影子往左下角倾斜的时候, 在“拉伸扭曲”的水平扭曲文本框中填写的数值是多少? (生:20度) , 如果老师在他刚才的数字之前加个负号变成“-20度”, 你看下影子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 (生:往右下角倾斜) 我们刚才利用“拉伸/扭曲”命令实现了影子的长短和倾斜度的变化, 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出示PPT, 如图3) 。

4.拓展提高

师:老师这儿有一幅图 (图片上有1棵树1个太阳) , 大家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以及以前在画图软件里学到的知识充实这幅图吗? (学生创作画图)

5.总结延伸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影子的乐园, 了解了影子的一些知识,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利用到影子, 如遮阳乘凉和手影表演等。但影子有时候也会给我们学习带来不便, 如写字时如果采光不好, 时间久了眼睛会近视。今天我们学习了影子知识, 老师相信大家以后会更好地利用影子的原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教学反思

掌握学情 调整策略 从容教学 篇10

聋校教师常有这样的感觉:给聋生上课很难, 因为他们对老师传达的信息接收不全, 如果讲授的内容再深一些, 聋生接受起来更难。来聋校前, 我在健全学校教初中语文, 起始年级的第一堂课我会讲《学好语文的秘诀》, 我用三个小故事声情并茂地告诉学生三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很容易就记住了。初到聋校, 同样的方法用手语讲给聋生, 他们一脸茫然, 毫无反应, 一问才知道他们根本没听懂, 我自己精彩的“表演”对聋生来讲似乎毫无意义, 可见聋生对我传达的信息没有理解。

我在多次教学实践中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研究教学内容多, 研究学情少, 也深深地认识到:必须调整我的教学策略。作为聋校教师一定要客观地遵循聋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制定出适合聋生学情的教学方法, 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体会。

一、教学内容必须与学情实际相结合

(一) 聋人学习语言的先天性困难

听人从小在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言, 聋人在学龄前不具备听说能力, 没有语言积累, 在入学以后仍然缺少语言的自然习得环境。全聋的学生甚至终生丧失了这种环境, 他们对语言的学习大多在课堂上。多数聋生自小在聋校学习, 同学之间普遍用手语交流, 与他人用笔交流的机会少, 课堂上学习的语言, 课下缺少复习巩固的机会, 语言实践机会少。

手语对语言的干扰也是聋生语文学习的难点。他们掌握口语和书面语都要经过专门的康复或训练, 因此, 汉语对他们来说属于“第二语言”。

(二) 教学内容必须努力贴近聋生的生活

教师在促进聋生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课堂教学用语需由浅入深地发展。如今大多数聋校都选用了普教版教材, 这对聋校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普教版教材内容太多, 课文难度较大, 聋生自己根本看不懂, 聋校很难与普通学校拉平进度, 这就需要聋校教师根据学生的状况, 适当增删, 选取适用于聋生的内容。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里的课文《新闻两则》应该学, 聋生也需要常看报纸, 了解新闻知识;《背影》必须学, 这是一篇描写亲情的经典文章, 让聋生通过学习, 体会父爱的深沉, 理解亲情的可贵;《大自然的语言》可以学, 聋生可以从中学到关于物候方面的知识, 从自然现象中读懂其中的含义, 增加生活常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可以不学, 聋生习惯直接的表达方式, 课文中用了大量的反语, 聋生理解不了;《信客》可以不学, 信客是一种已经消失的职业, 与聋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总之, 所选内容一定是在教师讲解后绝大部分聋生能接受的, 对学生的成长和将来的生活有实际帮助的, 这样的取舍比较客观。

二、词与句的教学相结合

(一) 用一般人学英语的状态看聋生

聋生拿到一篇文章, 就像我们起初看一篇英语文章一样, 部分单词意思看不懂, 句子意思连蒙带猜, 全部看下来大概知道50%的意思。聋生看到一个词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字面意思, 如“马上”马的上面;“不折不扣”不扣扣子……因此常常对词语误解。看到一句话常常不知如何断句, 如“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技∕术精∕湛。看完整篇文章也不知道到底在讲什么, 健全学生读完文章后很容易做到“概括文章大意”, 但是对于大部分的聋生来说, 这一点是做不到的。试想在聋生连词句段的意思都没有搞懂的情况下, 我们讲语法, 谈修辞, 品美文意义何在?就像我们看不懂英文课文的情况下, 讲别的也不会有兴趣一样。鉴于这种状况, 我们必须从聋生的实际出发, 上的每一堂课, 讲的每一个内容都必须有利于聋生吸收, 对其有用, 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应对考试。

(二) 学词与学句相结合

在学词教学中, 不仅要让聋生正确地理解词语、掌握词语、积累词语, 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在句式练习及遣词造句中予以运用。能否正确地运用所学的词语于句子之中, 这是衡量聋生是否正确掌握词语, 以及学词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句子能力的标志。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课文《芦花荡》, 单独解释“转弯抹角”这个词, 聋生没有概念, 把词放在句子“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给聋生展示苇塘的画面, 向聋生解释船的行驶路线, 聋生才会明白“转弯抹角”真正的意思。

聋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语音 (字形) 与语义脱节的现象相当普遍。他们从形象上去理解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比较容易, 从动作演示中去理解一件事的概况也还可以, 基本上能通情达意。但要从语言或文字上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思, 就相当困难, 掌握事理和语言逻辑更是难点。这个问题不解决, 就无法提高聋校语文的教学质量。

可以先给聋生“灌”, 大量“灌”生活中的词句。看到什么就告诉聋生手语怎么打, 语言怎么说, 汉字怎么写。如, 运动会期间食堂将为同学们准备丰盛的午餐, 某位同学不舒服呕吐了, 今天市领导来我们学校视察工作等一律具体灌输。灌够了, 再让他们积累和思考, 逐渐进行提问、尝试创造使用, 联系新旧知识, 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和解惑。

看电影, 也是学习语言的好方法。我鼓励聋生看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片子, 情景喜剧就很不错, 好的情景喜剧不是靠夸张的表演来渲染, 而是靠精彩的对白来营造幽默气氛的。现在大部分的影片都有字幕, 学生通过画面和字幕对照就可以比较容易理解影片里的意思。

三、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阅读是聋生对书面语言的认识和理解的有效手段, 也是聋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 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及感受。如“读”“演”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使他们百读不厌, 就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根据聋生能将自己用言语难以表达的词汇和句子、通过动作表演得维妙维肖这一特点, 我经常让学生在读的同时进行表演, 结果发现学生“读”的效果很好。如《王几何》这一课, 文章贴近学生生活, 有大量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 很适合作为范例, 指导学生写作, 我分别找两两同学边读边演, 读课文的同学和表演的同学都十分投入, 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之后我让同学们模仿本班某任课老师的动作, 根据他们的表演请其他同学进行描写, 要求用词准确, 描写生动、形象。结果, 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写出任课教师的动作特征, 在描写人物方面又有了新的进步。

教学内容调整论文 篇11

一、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重组

不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如何调整、优化,都不能脱离“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教学依据,是教学总纲,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指挥棒,“万变不离其宗”。自己在实际操作中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领会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编写思路;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学生特点,贴近生活的内容。

山西省使用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是粤教版,教材中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中有三节,内容分别是文本信息、表格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经过几年的教学总结下来,自己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编。比如文本信息的加工一节中,自己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做了以下调整,在学习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时以“校运会”为主题完成学习内容:1.编写一则通知;2.制作邀请函;3.自制宣传标语。这些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性地完成。在完成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我选择了学校的校报《翼中报》为例,根据报刊的一般制作过程:确定主题—收集与选择素材—设计版面—制作作品—评价修改,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内容。由于选择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贴近自己的生活,所以学生完成的效率与质量都出乎意料。在学习第二节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我选择了高一学生考试成绩做统计,这样学生学习积极,劲头高涨,知识点掌握的也快。根据本节的学习目标,自己不仅把本节的学习要求穿插到学生成绩表中,而且还加进了拓展内容,这样学生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提高了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的水平,一举两得。同时、学生在完成本节教学内容后不仅提高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体会到电子表格中函数的魅力。在第三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中,因为学校要搞“六十年校庆”活动,自己就选择这个机会让学生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制作出宣传我们学校的宣传片。通过制作这个作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和集体的才智,积极主动地学习、交流探讨。作品无论是思想性、创造性、艺术性还是技术性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融入了所领会的科学精神和教学经验,创造性地调整教材内容和结构,达到了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我每一轮的教学内容调整都不是重复的、不变的,而是每一个阶段都要根据学情、教情变换教学内容。

二、根据现有的教学硬件设施,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使用,我们学校的网络机房配备了专门的教学软件。自从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程被纳入了学业水平考试中的在线考试科目,每年的六月份,高二学生要参加结业考试。针对学业水平考试的题目要求,自己利用现有的教学软件把教学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比如,考试内容中的选择题、判断题,自己对每一章节内容都设计好题目,用教学软件下发到学生机供学习练习,也可以利用教学软件的“在线考试”功能进行章节、单元、综合测试,强化学生学习记忆。考试类型中的操作题,自己会在相应的章节内容学习完成后,把考试的要点设计到题目中,一般情况下发到学生机,学生完成后上传到教师机进行批阅,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利用“教学演示”功能给学生分析讲解。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积极主动地利用手头一切可以利用的硬件条件,充分地服务于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推行的几年里,自己全面贯彻“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要求,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适时地调整,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方式的变革,打造出具有个性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获得学生信息素养和课堂效率的双赢。

教学内容调整论文 篇12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方向

(一) 对财会类人才的总体要求。

据调查, 近50%的用人单位认为财务人员的最低学历应该是专科[1], 一部分单位认为应该是本科, 只有极少数被调查人员认为财务人员的最低学历应是研究生以上。在对财务人员的总体要求中, 排在首位的是道德操守, 然后才是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其中, 超过75%的用人单位认为财会人员除专业技能外, 应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公关能力及英语水平。而在专业能力方面,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求应聘人员具备会计、经济、金融、管理、税务等与会计有关的综合知识。有超过一半的用人单位认为会计综合实训、财务管理实训及企业经营模式实训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重要。与此同时, 如果财会人员具备了证券投资、风险理论、保险、期货以及外汇知识, 无疑也会更受欢迎。

(二) 财会类人才的培养方向。

从用人单位的要求可以看出, 财会专业人才除应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外,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在专业领域不断拓展, 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成为很多高校培养财会专业人才达成的共识。从高校的专业角度来看, 知识体系的科学构建显得最为重要, 其中, 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难易程度以及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融会贯通, 将成为影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因素。在此基础上, 课外实践训练, 让学生从理论知识进入到实际操作, 将为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带来质的飞跃。

二、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及课程设置现状

相比较一些新建专业而言, 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比较成熟, 但并不完善, 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

(一)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且教学方法单一。 有的高校, 对财会专业涉及的通识知识太过宽广, 而真正的专业知识过于肤浅。一旦进入企业, 面对复杂的账务, 几乎都需要重新培训。同时, 多年来, 作为基础课程的《会计学原理》,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直接在黑板上进行理论讲解, 对于图表、凭证或账簿的分析都是浅尝即止。而在少量的实际操作学习过程中, 又过多地把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局限于会计分录的编制, 而忽略总账平衡、账簿登记、凭证填制或报表编制等训练。

(二) 相关课程内容交叉重复、逻辑体系不够严密甚至陈旧。 以会计专业主干课程财务管理学为例, 在许多高校中, 它被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 这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存在着很多交叉与重复。如, 管理会计课程中的资金需求量的预测分析、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短期经营决策的责任会计、存货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等内容几乎都可以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学到。而中高级财务会计学, 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有些内容不仅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中出现, 也同样出现在高级财务会计学中。而诸如单式凭证、收付转记账凭证等陈旧的教学内容仍然照旧进行。

(三) 实践教学要求偏低。 作为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会计学原理, 本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但长期以来, 高校的会计学原理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校内开设了实训课程, 如会计实训、企业经营模拟实训等, 但应有的校外实习对接却几乎空白, 而这恰好是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而且, 现实中企业的财务操作显然比课堂及实训课内讲授的内容复杂得多。没有实践教学, 让学生失去了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实际操作的一座桥梁。

三、 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体系调整依据

针对上述问题, 相关专业人士一直在思考如何进行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如何对课程体系调整调整, 加强实践训练, 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而会计手段、会计准则、现行会计制度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 都是《会计学原理》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改革或调整的风向标。

(一) 会计手段的变化。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把相当一部分会计手工作业解放了出来, 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会计核算方法及手段。这不仅要求人们从现代科技的视角, 对这些新方法及手段的适用性及适用范围作出新的界定, 同时还要对会计核算形式、核算方法作出新的选择。由此, 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高校必须对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及学科体系设置作出相应的改革与调整。

(二) 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 面对市场的不断变化, 会计准则及制度也在不断作出相应调整。早在1992年, 会计准则就已经颁布出来了, 但1998年又颁布了适用于大型企业的《企业会计制度》, 2000年颁布了适用于股份公司的《企业会计制度》, 2004年颁布了适用于小企业的《小企业会计制度》, 2006年还颁布了适用于含金融企业在内的各行业大型会计准则。顺应这一变化, 作为会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必须进行调整。

(三) 会计经济环境或经济关系的变化。

经济体制改革前, 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基本上是对企业正常生产的产、供、销等主要业务环节进行资金核算, 内容也多以内部账务及少量外部账务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宏观环境的巨变, 企业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 会计核算的内容也愈加丰富, 非货币性交换、资产重组、合并会计报表、金融衍生工具等纷纷成为会计核算的内容。这显然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复杂性与难度。

四、 会计专业教学方法及教学体系建设

(一) 改革会计学原理教学内容与调整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1.会计方法的综合运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 会计电算化及其它会计处理软件对手工会计很多操作方式的替代性越来越强, 但是, 手工会计又是不可缺少的会计方法。因此, 在改革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时, 必须重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及其它软件的处理兼顾。

2.会计学原理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内容的调整与结合。 从逻辑体系上看, 会计学原理的内容除了基础专业术语及科目间的借贷区别外, 还应该包括电算化的内容, 所以首先应该把该部分内容放到会计学原理中, 而将工业会计及商务会计中成本核算及的内容放进管理会计课程中。其次, 从初级、中级到高级会计教程都应该穿插电算化会计实训教程, 以及中小企业、大型企业的财务、税收及审计软件操作, 强化利用计算机来处理财务问题的技能。

3.妥善处理《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三项教学内容的关系。 比较这三项内容, 各有其特点及适用范围。所以在学习的时候, 特别要将这三者进行比较, 准确区分三者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同。但无论从教学的角度还是实用的角度来说, 《新会计准则》都应该成为财务会计类课程教学的重点。

(二) 会计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协调[3]。

会计类课程与管理、金融、投资等专业的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会计及财务在经济运行中, 也是紧密相连、互为补充的。企业的账务处理固然重要, 但资金的走向及调配更为重要。以往的会计专业都是会计类课程如会计学原理、会计电算化等安排较多, 而财务管理仅仅被看作是会计类课程的补充, 从而使得财务与会计分割开来, 大大影响了财务工作的效率。

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置比例。

理论与实际技能的高效结合,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课程过多, 会降低学生对企业财务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实践课程过多, 又会使学生缺乏必要的财务分析的理论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实用型高级财务会计人才, 为达到这个目标, 需要对人才培养计划反复推敲,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置比例必须合适, 才能相得益彰。

3.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

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教学资源[4], 如案例集、习题集、视频材料等, 丰富的教学资源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环境中,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 尤其是充分利用合作单位的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全面提高专业教学效能。

(三)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建设内容。

1.精心策划课程内容, 合理安排课时, 夯实学科基础知识。

在对课程进行安排时, 首先是公共基础课, 如思想品德修养、英语、计算机等;其次是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学等专业基础课;最后是专业必修课, 如企业战略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金融会计等;在所有的专业课程方面, 应该包含会计核算原理、会计实务技巧及会计基本理论这三大主要板块。

2.注重案例教学, 实训实践,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会计专业的应用性极强, 因此, 要多进行案例教学及实训实践, 加大实训力度。同时, 还需要安排专任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进行调研;支持鼓励老师获取与专业相关的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税务策划师等专业资格证书,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

总之, 对于会计专业而言, 设置科学的教学体系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 要立足于让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会计的基本操作技能, 而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 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设置科学的教学体系对教师的备课方式和讲授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形成会计系列课程前后学科的良性互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督导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丽娟, 高淑东.谈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人才需求及培养[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2].许义生.关于改革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与调整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3].池昭梅.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注意的问题[J].财务与会计, 2010

上一篇:传统机械化生产技术下一篇:再次意外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