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论文内容

2024-07-28

成本控制论文内容(共10篇)

成本控制论文内容 篇1

成本控制的内容

成本控制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地平均使用力量,成本控制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地区别对待。各行各业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控制重点。控制内容一般可以从成本形成过程和成本费用分类两个角度加以考虑。

一、按成本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产品投产前的控制、制造过程中的控制和流通过程中的控制。

1、产品投产前的控制。这部分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成本,加工工艺成本,物资采购成本,生产组织方式,材料定额与劳动定额水平等。这些内容对成本的影响最大,可以说产品总成本的60%取决于这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这项控制工作属于事前控制方式,在控制活动实施时真实的成本还没有发生,但它决定了成本将会怎样发生,它基本上决定了产品的成本水平。

2、制造过程中的控制。制造过程是成本实际形成的主要阶段。绝大部分的成本支出在这 发生,包括原材料、人工、能源动力、各种辅料的消耗、工序间物料运输费用、车间以及其它管理部门的费用支出。投产前控制的种种方案设想、控制措施能否在制造过程中贯彻实施,大部分的控制目标能否实现和这阶段的控制活动紧密相关,它主要属于始终控制方式。由于成本控制的核算资讯很难做到及时,会给事中控制带来很多困难。

3、流通过程中的控制

包括产品包装、厂外运输、广告促销、销售机构开支和售后服务等费用。在目前强调加强企业市场管理职能的时候,很容易不顾成本地采取种种促销手段,反而抵消了利润增量,所以也要作定量分析。

二、按成本费用的构成可分为四方面:

1、原材料成本控制。在制造业中原材料费用占了总成本的很大比重,一般在60%以上,高的可达90%,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对象。影响原材料成本的因素有采购、库存费用、生产消耗、回收利用等,所以控制活动可从采购、库存管理和消耗三个环节着手。

2、工资费用控制

工资在成本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增加工资又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控制工资与效益同步增长,减少单位产品中工资的比重,对于降低成本有重要意义。控制工资成本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它与劳动定额、工时消耗、工时利用率、工作效率、工人出勤率等因素有关。

3、制造费用控制

制造费用开支专案很多,主要包括折旧费、修理费、辅助生产费用、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等,虽然它在成本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因不引人注意,浪费现象十分普遍,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4、企业管理费控制

企业管理费指为管理和组织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开支专案非常多,也是成本控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上述这些都是绝对量的控制,即在产量固定的假设条件下使各种成本开支得到控制。在现实系统中还要达到控制单位成品成本的目标。

成本控制论文内容 篇2

企业成本的组成部分既包括营业成本、期间费用等当期费用, 也包括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最终将计入各期费用的经营费用等等。

经营费用是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企业当期发生的支出包括费用性支出、非费用性支出。发生于经营过程各方面、各环节的各项费用性支出就是经营费用, 这是企业当期发生支出的主要部分。经营费用本质上是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最终应当计入费用要素的各种支出。经营费用通过成本费用等账户的汇集、分配、计算、结转等加工处理而计入各期费用要素。

成本费用即成本性质的费用, 也即将要计入某个成本计算对象账户的费用。成本费用有多种, 以工业企业为例, 有材料采购中的成本费用、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设备安装中发生的成本费用等, 通过对它们分别进行成本费用的核算, 确定应该计入材料采购成本、设备购置成本的数额, 从而确定库存材料、产成品、固定资产等资产的成本。这说明企业经营费用发生后, 经过成本费用归集, 形成各种资产的成本, 将或早或晚被确认为费用要素。经营费用主要通过成本费用核算后而或早或晚被确认为费用要素。

费用要素中的各项费用是企业为了实现本期目标而发生的价值牺牲。会计上的费用要素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计入当期费用要素的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账户汇集的数据。作为与收入相配比的费用要素各个项目, 其核算的真实、公允对确定财务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控制效果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企业控制整个成本的角度看, 营业外支出是不用计划其发生但是要控制其发生的企业成本的组成部分。

二、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

经营过程中的费用是企业成本中发生频繁、项目复杂、金额巨大的部分。经营费用也是工业企业费用要素构成中的重要部分, 而且库存材料、固定资产等各种资产的耗用也将归集到经营费用, 再通过“产成品、营业成本”而转入费用要素。

(一) 实施作业成本法, 加强经营费用核算与控制

作业成本法是指以经营中各现场的各项业务、作业链为对象, 对成本产生的原因及费用分类计量, 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费用归集、分配、考核方法。

加强经营费用核算与控制可以使用作业成本法。生产经营的现场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各项直接费用与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经营过程中组织管理经营而发生的间接费用。经营现场发生的间接费用种类多、地点分散、金额较大, 笼统分配主观性太大, 核算与控制相对困难。将作业成本法运用到生产经营成本中各车间制造费用的核算与控制方面, 能够加强对车间制造费用的控制。

在各生产现场实施作业成本法按部门进行责任核算时, 还应进一步按生产部门内的生产线、准备工作环节、维修工作环节、技术与质检工作环节、计划管理工作环节等组织责任核算。各生产现场实施作业成本法可对生产现场的制造费用核算进行改革或重新设计, 主要做法是:第一, 在组织机构上, 应更进一步划小责任中心, 即在设置车间责任中心的同时, 按作业环节设置责任中心。第二, 在会计科目上, 应在制造费用总分类账户之下, 按车间设置一级明细账, 并进而按作业中心设置二级明细账, 将会计科目设置与作业成本法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 在核算程序上, 所有间接生产费用支出除计入制造费用总分类科目外, 必须同时在其一级明细账和二级明细账中平行登记。一级明细账归集数据作为车间责任核算备查资料, 二级明细账归集的数据作为各作业中心责任核算资料, 用于各作业中心的责任考核, 并为按作业量分配间接费用做好准备;所有间接生产费用在作业中心归集到制造费用的二级明细账上后, 再按各种作业量分配到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上。第四, 原始记录可以打破以前按车间设置电表、气表等的原始记录模式, 针对作业中心设置各种原始记录, 配备计量衡器具, 以便配合根据作业环节进行的责任核算。第五, 在计划管理上, 应当按企业下达给车间的生产计划制定车间生产预算, 并分解落实为作业中心的责任预算。

建立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的核算与控制系统, 还可对生产现场的各项直接费用实行以业务核算为基础的责任核算, 并对各生产车间实施车间责任核算。这样, 生产成本中的间接费用使用作业成本法进行责任考核, 各项直接费用使用业务核算进行责任考核, 整个车间的各种生产费用进行统一的车间责任核算, 可以形成一个全车间的分层考核、针对性核算与控制的体系。为了做好这一工作, 还应设置生产成本、车间生产成本、产品生产成本组成的三级成本账户体系, 并拟定生产成本总分类账户与各车间生产成本明细账户、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户在平行登记、定期稽核方面的配套措施。

(二) 实行全面的责任核算, 加强对经营费用的控制

在对物资供应环节实行责任核算时, 针对材料采购费用与储存保管费之间相互制约的情况, 按事权统一加强控制的原则, 可以统一材料采购、库房保管等供应工作和责任考核, 并在此基础上按材料采购、库房保管等安排更加细化的责任核算。1、物资供应部门设置为一级责任中心, 并进一步设置下一级的采购责任中心和保管责任中心。2、专门设置“采购保管费”总分类账户, 该账户之下再按采购责任中心和保管责任中心设置明细账, 将采购责任中心和保管责任中心明账汇集的数据作为责任考核的依据。3、增加核算程序。除采购买价直接计入材料采购账户外, 所有采购间接费用均通过采购保管理费汇集、考核后分配到材料采购账户;所有库房存货中的材料保管费用支出均通过采购保管费汇集、考核后分配到管理费用账户核算。4、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计划落实物资供应预算, 再分解为采购预算、储备预算。特别要注意材料物资与产成品物资等的分库、分点管理, 落实相应的责任预算, 并与管理费用的责任核算结合起来。

在对其他方面建立控制措施体系时, 还应当按照上述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原理, 对技术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计划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经营管理部门等, 也从组织机构、会计科目、核算程序、原始记录、计划管理等方面, 对原有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按管理与核算相结台的原则, 进行责任核算的配套改革, 使作业成本核算应用于所有经营费用发生的地点和方面。将以作业为基础的责任核算信息系统嵌入到成本与费用处理系统中, 形成以作业为中心的更为具体的责任中心, 从而对经营费用、成本费用等企业成本按作业成本法原理进行全方位的责任核算。

(三) 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制度, 强化企业成本控制体系

1、完善本单位会计核算办法。

各单位应当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指导下, 完善本单位会计核算办法, 以此为契机, 更加有效地控制包括经营费用、成本费用在内的企业成本, 提高会计核算与控制水平。

2、制订生产费用核算规定或程序。

由于生产过程成本费用的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需要加强控制的环节, 企业制订好自己的生产费用核算规程等对实现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具有重要影响。生产费用核算应当尽量使用先进的会计理念, 推行作业成本法, 使会计的核算与控制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中发挥作用, 带动生产经营各环节、各方面的会计核算与控制水平。

3、针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制定责任核算规定。

浅析企业控制成本核算的相关内容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 成本核算 成本控制

1、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含义

成本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完整地归集与核算成本计算对象所发生的各种耗费。二是正确计算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应计入本期成本的费用额。三是科学地确定成本计算的对象、项目、期间以及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保证各种产品成本的准确、及时。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检查、监督和考核预算和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反映成本水平,对成本控制的绩效以及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检查和测量,研究在何处可以降低成本,进行持续改进。

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利润、抵抗内外压力,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保证。因此企业应重视成本控制,并针对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增强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2、加强企业管理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企业管理成本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开支,管理成本的大小往往同企业的管理规模成正比,规模越大,管理成本也就越大。管理成本还跟企业的管理制度构建和执行状况相关,管理制度越健全,越是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企业的管理成本越小。

2.1、加强对企业管理成本的控制是确保企业盈利能力、股东权益、再生产能力、投资收益的保障

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成本付出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当企业成本支出越少,收益越高的时候,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越强。通过控制企业管理成本,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支出,这就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股东权益也随着提高,股东权益跟盈利能力是成正关系的。通过对企业管理成本的合理控制,企业就能够节省出管理费用,通过对这些管理费用的再分配使用,就能够创造更好的生产力。所以,加强对企业管理成本的控制能够有助于企业再生产能力的提升。

2.2、加强对企业管理成本的控制,需要有效的界定必要的管理成本控制与支出之间的界限

加强对企业管理成本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也并不意味着大幅降低了管理成本就是成功的。企业的管理成本之所以存在是有理由的,它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缺少了管理成本的支撑,企业的管理活动根本无法展开。这里所说的对管理成本的控制是基于企业没有成本管理意识,或者意识到了管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而控制活动开展没有有效开展前提下论述的。

3、加强企业管理成本控制的方法

3.1、推行企业成本预算管理制,增强成本管理的可控性。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议题是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实现效益最大化,涉及方方面面,但是成本控制是个基础。要使成本控制卓有成效,必须把握成本控制的基本环节。加强企业预算管理、科学计划与控制成本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落实预算制度,是控制企业成本支出、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措施。企业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保证预算控制的各项指标落到实处,使资金管理制度进一步程序化和规范化,实现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和财务状况的根本好转。建立严格的奖罚机制,使成本预算管理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成本预算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层的事,也是企业全体员工的事,这是成本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

3.2、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制,为成本控制奠定坚实基础。推行以质量为中心的成本管理制。质量是效益的基础,为提高资金投入与产出效能,必须推行以质量为中心的成本管理机制。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科学地建立各车间、各部门质量保证体系,明确各部门在控制质量成本的工作职责,严格考核各部门在质量成本控制中的实绩。通过实行质量成本的否决和质量索赔制度,加强质量控制,来提高产品质量,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有效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3、推行成本控制的过程化管理,使成本管理扎实有效。企业成本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应紧紧围绕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基层生产单位成本管理也应从源头抓起,精心组织,平稳操作,优化结构,全过程的进行管理和控制,并强化成本的构成分析和考核力度。许多基层生产单位由过去只抓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转变为抓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形成科学高效的生产投入机制,做到事前有预测、事中有控制、事后有管理,将各项成本费用的开支始终控制在生产的全过程之中。

4、充分了解企业自身情况,确定成本管控重点

煤炭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外有同业竞争和经济波动等不利因素制约,内有采场不断延伸和改善员工福利待遇的压力,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不断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降低成本。集团公司一直以来都把成本预算、分析、减控工作列为财务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做好成本核算,在源头上严格控制成本费用的发生。

我们作为煤炭企业中的电力单位,担负着整个集团公司电力线路的建设及维护工作,需要发生大量的电力设施建设工程,而电力施工项目比一般工程项目投资更大,建设周期更长,更难管理,更要建立高效且良性的成本控制体系,从各个角度实施成本控制工作。

总之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控制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更多企业已经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要求,遵循成本控制的标准。正确选择一种适合本企业自身发展的成本控制方法,促使企业增加经济效益,获取最大利润。

参考文献:

[1]刘新月.论电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电力建设[J],2006-1.

[2]殷召新,朱涉世.降低电力企业生产成本的途径[D].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

质量成本分析内容 篇4

质量成本内容

质量成本为保证产品符合一定质量要求所发生的一切损失和费用,其基本组成内容包括:(1)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各种损失,主要有:①内部质量损失,指由于质量不好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废品、次品损失,翻修费用,复检费用,以及因质量事故而造成的停工损失等。②外部质量损失,指产品售出后,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索赔损失,违约损失,降价处理损失,以及对废品、次品进行包修、包退、包换而发生的损失等。(2)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主要有:①检验费用,亦称鉴定成本,指按照质量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测试、评定和检验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例如,进料检验费,外购配套件检验费,产品与工序的检验费,产品试验费,测试和检验手段的维护、校准费等。②预防费用,亦称预防成本,指为减少质量损失和降低检验费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例如,质量控制的技术和管理费,新产品的鉴定评审费,工序控制费,质量管理教育培训费,质量改进措施费,质量情报费,工序能力研究费等。

质量成本分析的内容

质量成本总额分析。通过核算计划的质量成本总额与上期总额或计划目标值进行比较。以掌握企业产品质量整体上的情况。质量成本构成分析。分析企业运行质量成本的项目构成是否合理,寻求比较合理的质量成本水平。质量成本与企业经济指标的比较分析。计算各项质量成本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指标,如相对于企业销售收入、产值、利润等指标的比率,分析和评价质量管理水平。

故障成本分析。故障成本分析是查找产品质量缺陷和管理工作中薄弱环节的主要途径质量成本分析的内容。

质量成本的组成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既定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的总和。它主要由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组成: 1.预防成本:

为预防不符合要求而开展的调查工作;它是指为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所支付的费用,包括为达到质量要求和改进质量为目的,对职工进行培训的费用,为控制产品质量而增加的费用,以及为改进产品质量而进行的技术改进和新技术的研制与推行的各项费用等。当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预防成本通常是增加的。因为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努力和资金等的投人,这包括流程设计费用、产品设计费用、人员培训费用等。2.鉴定成本:

鉴定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要求,它是指为使产品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对产品生产中所需原材料、配套件、半成品、产成品及其加工过程、装配过程和交验过程进行质量检验所发生的费用。包括检验人员工资、检验用房屋及设备的维修费和折旧费、检 验工具的购置费及维修费等。当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鉴定成本通常会降低。

3.不良成本:产品(或服务)因不符合要求而引发的成本,分为:

A.内部缺陷成本。它是指产品出售前,因产品或零部件质量缺陷所造成的损失和为弥补缺陷而发生的费用,以及因质量故障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废品损失、返修损失、质量故障停工造成的损失、质量故障处理费、产品降级降价损失等。当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内部缺陷成本会降低。

B.外部缺陷成本。它是指产品出售后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因质量间题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和损失。包括索赔费用、退货费用、保修费用、折价损失等。当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外部缺陷成本会降低。

综合上述,其实所谓的质量成本就是浪费的人、才、物以及时间的成本。这些项目反映出可以避免和可以防止的成本。

一、质量成本基本概念

1.定义: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水平上所需的费用。2.

质量成本的性质:

a)是一种管理会计形式,可用于成本分析.b)是一种经济语言反馈的质量信息, c)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侧面和组成部分。

d)是对质量损失费用的管理。3.

质量成本与生产成本

a)质量成本是管理会计,从损失的角度来衡量产品质量, b)生产成本是核算会计,研究成本的构成和损益。

c)作用不同:质量成本用于分析、改进,生产成本用于计算损益。

4.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

a)有利于质量管理的深化。b)有利于加强质量责任制。c)可有效寻找改进的机会。d)可以找到质量成本构成的最佳比例, e)将不可比的质量活动用货币语言表达,以便评价。

二、质量成本的构成

1. 预防成本:用于预防不合格品与故障所需的各项费用。a)实施各类策划所需的费用、包括:体系策划: 产品实现策划:

b)产品/工艺设计评审、验证、确认费用,c)工序能力研究费用,d)质量审核费用,e)质量情报费用,f)培训费用,g)质量改进费用。

2.鉴定成本:用于评估产品是否满足规定要求所需各项费用。

a)检验费用,b)监测装置的费用,c)迫坏性试验的工件成本、耗材及劳务费。3.

内部损失成本:产品出厂前因不满足要求而支付的费用。

a)废品损失,b)返工损失,c)复检费用,d)停工损失,e)质量故障处理费,f)质量降级损失,4.

外部损失成本:产品出厂后因不满足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而支付的费用。

a)索赔费用:b)退货损失:c)保修费用:d)降价损失:e)处理质量异议的工资、交通费。f)信誉损失:

三、实行质量成本管理的准备工作

1. 针对所需用的分类项目,制定相应的定价体系。2. 确定各部门应定期向财务口输送的相关信息。3. 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4. 形成必要的程序或规章制度。5. 财务口建立相应的凭证及帐目。

a)质量成本数据不能依靠原有的生产成本中提取,要建立独立的获取渠道。b)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质量成本凭证(供参考)

建立会计分离凭证:建立统计记录凭证:建立统计凭证:建立质量成本分帐:

四、质量成本管理的实施。

1. 各质量成本信息收集的责任部门收集当期质量成本的发生信息,填写各类凭证/记录/传票,2. 将各类凭证/记录/传票按期传递至财务部门。

3. 财务部门依据定价体系,对发生的质量成本进行价格计算,4. 财务部门计帐、核算质量成本。5. 财务口形成当期质量成本报告。

a)报告内容:质量成本总额及其构成的主要项目。b)报告型式:报表式:图表式:陈述式:综合式:

五、质量成本的分析 1. 质量成本总额的分析。

a)质量成本总额/销售收入 = K﹔K ≤ 1%,质量控制效果较好,可达6σ水平,1% < K ≤ 5%,质量控制效果一般,可达5.5σ水平,5% < K ≤ 15%,质量控制较差,可达5σ水平。

b)质量成本总额与上期/去年同期进行绝对数额的比较,若质量成本总额较高,应分析主要升高科目及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2. 质量成本构成分析a)质量成本平衡点--平衡点由企业自身特点所决定。只有当处于平衡点时,质量成本最低。一般情况下: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故障损失费 > 质量保持费,大批量生产模式,故障损失费 < 质量保持费。b)质量成本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当内部损失成本上升,应增加预防成本,采取预防措施﹔当外部损失成本上升,应增加鉴定成本,加强检验﹔当内外损失成本均上升,应增加预防及鉴定成本。

c)质量成本平衡点的分析。设:内部损失成本为C1,外部损失成本为C2,预防成本为C3,鉴定成本为C4,则:平衡点为:C1+ C2= C3+ C4﹔当增加C3和C4时,C1和C2应降低。原则为:C3+ C4 <(C1+ C2)的降低额,否则不经济。3. 内部损失成本的分析。

a)应分析内损的主要构成因素,b)用图示的方法,明确各类产品,各个工序的内部损失额。4. 外部损失成本的分析。a)应分析外部损失成本的主要来源,b)分析并评估外部损失成本带来的无形损失,5. 形成质量成本分析报告。

a)对质量成本总额的分析及改进建议,b)对质量成本构成分析及改进建议,c)对内、外部损失成本的分析及改进建议,d)与质量成本目标进行比较,并进行差距分析。

六、质量成本的控制

1. 制定质量成本目标:a)为质量目标的一部分。b)制定有依据:c)分解到相关部门/工序/过程.2. 根据当期质量成本分析,采取相应措施。

a)质量成本分析输入领导层。b)领导层明确相应措施、职责、完成期限c)实施。3. 在运行中对质量成本进行监控。

a)比较法:b)抓关键环节,采取应对措施。c)指标归口,严格考核。

4. 应注意的问题:a)结合企业实际,确定细目不能照抄。b)重点要放在故障损失的研究上。c)质量成本目标要合理,d)内部统计与核算要真实,分摊及评估要可行。

e)要狠抓关键环节,f)

质量成本要服从于生产成本,最终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g)要将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改进相结合。

在企业实践中,质量成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要把它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考虑。企业有什幺样的战略目标,就有相应的产品质量策略,不同的质量策略,就会产生不同的质量成本。

重要的是,在对质量成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经理人对失误与浪费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企业在努力增加收益的同时,常常忽略对战略规划与质量规划进行整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企业对战略、质量、生产率、收益率、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了解。

整合企业战略与产品质量为什幺重要呢?这是因为战略与产品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企业奉行的是低成本战略,那幺就要制定相应的低成本质量策略。如果企业目标是想凭借优质产品树立企业形象,那幺就需要对产品质量进行规划,把研制、生产和销售优质产品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因此,产品质量规划必须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保持一致。若企业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规划就应该侧重于那些影响当前与未来客户购买决策的因素。然而,如果企业只是想提高某一产品的利润,那幺在产品质量方面就应该注重减少失误、消除非增值活动与浪费现象,以降低质量成本。

对上述那种关系缺乏了解的另一个原因是对质量这一概念还认识不足。质量的含义是,花费尽可能小的成本来满足客户的要求,并杜绝各种失误。因此说对质量的要求并不一味精益求精。调查中发现,市场上普遍存在着产品质量大大超过实际需要的情况,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浪费或者“质量陷阱”。

产品质量的改进能够带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消除了失误、非增值活动和浪费,企业资源的利用会更加充分。但这也为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果节约下来的资源无法加以利用,那就不会对企业收益产生实际影响。

经历了惨痛的教训,高层管理人员发现,一旦出现企业资源的闲置,企业改善计划也就彻底失败了。产品质量的提高缩短了生产周期,产品返修现象的减少降低了机器设备的使用率,企业资产投入也随之减少。由于废品率、返工率和浪费现象不再频繁出现,对原材料的需求也下降了。此外,由于消除了质量缺陷、浪费和非增值活动,行政运作费用也随之降低。

以往,企业总是把战略规划和产品质量改善割裂开来,分别对待。战略规划通常有固定的方式与程序,一般每年进行一次。而质量改善却往往是心血来潮、缺乏计划性。很常见的情况是刚忙完了手头的工作,就开始规划新工作。多数情况下,承担质量改善工作的人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只能利用空闲时间。这种工作方式使许多改善计划无法按期完成,有些甚至不了了之。

质量成本包括三方面

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虽然非常规律,也很正式,但是由于其内容涉及商业秘密,因此往往不会在企业内完全公开。尽管员工对规划的内容并不十分了解,企业通常还是能够完成规划的目标。

质量改善或许应当被纳入到企业的战略规划当中去。质量改善应当着眼于现有与未来客户的需求,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经营目标。应详细制订质量改善计划并在资源方面给予充分支持。

质量成本(COQ)这一概念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对其含义仍然是众说纷纭。质量成本这一说法本身就存在着模糊之处。它可以是因质量问题而产生的支出,或是为确保质量而必须有的支出。更有甚者,把这一概念理解为“质量缺陷成本”。而实际上,这种质量缺陷成本仅仅是指因补救产品质量问题而产生的支出。

总体来说,质量成本应包括一切防止质量缺陷的支出、评估及确保产品达到质量标准要求的支出,以及出现质量问题后善后工作的各项支出。质量缺陷是指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出现的浪费、失误或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

质量成本支出可以分为三方面:预防性支出、评估性支出和补救性支出。

预防性支出:预防性支出是企业的计划性支出,专门用来确保在产品交付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不出现失误。交付环节是指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与运输。预防性支出项目包括教育与培训、持续的质量改善工作、质量管理人员投入、流程控制、市场调查、实地检测以及预防性维护。

评估性支出:评估性支出是指在交付和服务环节上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检查、监测或评估的支出。这类支出项目包括进货检查、内部产品审核、产品检查、库存清点、质量管理人员薪金、供货商评估与审核报告。

补救性支出:如果产品交付或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产品的维修与更换或重复服务,企业就需要支付补救性支出。补救性支出还可以细分为两类:内部补救支出与外部补救支出。

内部补救支出是指产品在送达客户之前发现问题的补救支出,涉及的方面包括废品、返工、库存、维修点、重新设计、运输救援、补救行动汇报,以及因产品或服务不合要求导致的延误。

外部补救支出则是指因客户发现问题而由企业承担的补救性支出,包括的项目有保修、接待客户投诉、产品更换、产品回收、运费、担保数据分析、客户跟踪调查和区域服务机构。

降低质量成本有轻重之分

有许多质量成本支出是隐性的,很难通过常规的质量成本评估系统进行测定。即使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也会被当作是企业的正常经营支出。多数质量成本系统无法检测的隐性成本主要集中在客户补救成本、信誉损失成本、客户不满成本三方面。虽然这些成本不能通过常规质量成本系统确定下来,但在成本构成中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现有与未来客户是否购买产品就与这些成本有关。消除了外部问题因素,这些支出也随之消失。因此,消除企业外部补救支出尤其重要。

质量成本数据可以视为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手段。可以用来确定改善计划的时机并排定工作顺序。如果变革发生,还可以用来跟踪变革带来的影响。

把质量成本数据应用于质量改善,其目的是减少直至最终消除企业补救性支出。实施这一策略,就能够解决问题,并对产品或服务程序进行改善或做相应的变革。企业通过预防性支出,对各种问题加以调查和解决,从而减少了补救性支出,进而确保了利润。

评估性支出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价值,应当尽量减少。之所以说这类支出无附加价值,是因为它们并不能改进被评估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诚然,检查与评估进行得越细致、彻底,客户发现的质量缺陷就越少。但是,这类活动并不能彻底杜绝有质量缺陷的产品。加大预防性支出就可以减少评估性支出,同样能够减少补救性支出。

不同类型的质量问题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其中以外部质量问题的影响最大,因为这种问题为客户带来了额外的支出负担,因而影响到客户未来的购买行为。潜在的未来客户同样会受到影响。他们一旦听说了存在质量问题,很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购买决策。确定了各类质量问题的标准和平均成本,就能够选择优先解决的质量问题,更好地帮助企业完成战略目标。

确定成本标准的第一步,就是详细列出各种必要补救措施,如从客户处取回存在问题的产品、生产备换产品和运送新产品等等。把所有补救措施的标准支出加在一起,并分别乘以同类事故发生的频率,就是企业每年在质量问题补救方面的总支出。

成本预算职责具体内容 篇5

2.组织进行商务策划编制。

3.对材料、劳务招标,专业分包进行价格的监控。

4.每月组织项目进行动态成本分析,对比成本控制计划,找出超出子目,分析原因及责任人。

5.建立索赔台账(变更、签证),确保签证变更报送资料及手续的完备,过程跟踪变更、签证的运行状态。

6.组织收集并整理过程中的人工、材料的结算依据,编制结算书,并报与业主,编制进度款的申报资料,跟踪进度款的回收。

7.准确审核并统计人工、材料等项目发生的所有费用,每月与财务对账一次。

成本会计工作内容 篇6

(一)生产部门日常费用报销

审核原始凭证完整、合法、金额正确、原始凭证与支出证明单是否一致——→审核并更正原始凭证按规范粘贴和折叠——→审核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审核部门费用支出进度(如超计划额度,可拒绝报销)——→编制记账凭证

借:制造费用——车间部门——相关明细科目

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

——→涉及现金的凭证传出纳岗,不涉及现金的凭证传主管岗复核。

注:

(1)非工资性费用支出须取得税务局监制的发票或收据,填写规范,大小写一致,无涂改痕迹,增值税票须严格遵守填写规范。

(2)保证凭证及附件左上角整齐,附件长宽折叠以记账凭证大小为度,不能带有订书钉。

(3)费用审核要点有:计划额度内费用须经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财务负责人审批;计划外费用须有总经理批示的报告;市内交通费(出租车费)、通讯费须经总经办登记;招聘费用须有人力资源部部长审核;差旅费须附审批后的行程安排表,招待费须附经审批的招待费用明细表。

(4)准确使用明细科目。

(5)支取现金的凭证编制完毕,若遇出纳无现金时,应暂时保存记账凭证,待出纳取回现金时通知领款。

(6)报销人有前期欠款时,报销费用一律先冲抵欠款,由管理费用岗开具还款收据。

(二)其他核算

1、水(电)费

收受出纳岗传来的水(电)费委托收款凭证——→分出非生产用水(电)发票——→将生产用水(电)发票传生产部相关岗位换取增值税票——→编制记账凭证

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水/电

应交税费——增值税(进项)

管理费用——水/电

贷:银行存款

——→传主管岗复核

2、审核原辅材料领用

每月1日收受材料审核岗传来的当月原材料领料汇总表、记账凭证——→对照领料单审核材料发出汇总表——→对照汇总表审核记账凭证——→传主管岗

注:材料领用涉及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因此只有此凭证编制后才可以结转制造费用、辅助生产。

(三)制造费用及辅助生产归集与分配

1、生产质保费用

结账后第三日查询并打印当月制造费用——生产部(含分管领导)科目时段余额表——→向生产部统计岗取得各车间产量工时——→编制生产费用(含分管领导)、质保部费用(含分管领导)分配表——→编制记账凭证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车间生产费用

贷:制造费用——生产部(分管领导)

——→传主管岗复核

2、车间制造费用

车间制造费用由财务系统自动结转,并生成记账凭证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

贷:制造费用——车间-相关明细科目

3、辅助生产成本「 1」 「 2」 「 3」

结账后第三日查询并打印当月辅助生产成本科目时段余额表——→传辅助生产车间核算员进行辅助生产分配——→根据辅助生产车间核算员编制的辅助生产分配明细表编制记账凭证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车间辅助费用

管理费用——辅助费用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相关明细科目

——→传主管岗复核

注:

(1)必要时须向各车间提供制造费用明细账相关情况。

(2)审定辅助生产车间统计分摊的工时,确保摊入各车间的费用准确合理。

(3)结账后第三日结转生产、质保费用,结转后不能再有该项费用发生,因此月末须将此项当月费用凭证全部编制完毕。

(四)生产成本核算

1、基本生产成本的归集

检查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是否结转完毕——→检查工资分配、原材料领用、产成品发放凭证是否已编制——→结账后第三日打印各车间生产成本汇总表及制造费用汇总表——→传各车间成本核算员

2、产品成本核算

由车间成本核算员根据当月车间生产的产品品种数量、各产品耗用的工时及成本岗提供的生产成本汇总表等,将车间当月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在产品和半成品之间,完工产品、半成品品种之间进行分配,结账后第四日编制产品成本计算表交成本核算岗。

3、产成品入库

(1)审核产成品明细账

定期审核仓库产成品、自制材料账——→核对入库单(第④联)数量与仓库管理员登记的明细账借方数一致——→取下入库单(第④联)——→分车间分品种暂时保存

(2)审核成本计算表

检查车间成本核算员编制的成本表——→核对完工产品、半成品数量和入库单(第④联)数量一致——→根据成本计算表及入库单(第④联)编制记账凭证

借:库存商品——医药库/塑料库/自制材料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车间-工资福利/材料费用/生产费用/质保费用/辅助费用/制造费用

——→传主管岗复核

(3)编制产成品平均成本表

将每月完工产品成本资料输入《产品平均成本表》,以便动态直观反映各产品成本变动情况。

(4)登记仓库产成品(自制材料)明细账借方金额

根据已审核成本计算表,将入库产成品、自制材料成本金额登记在仓库产成品、自制材料明细账借方。

4、计算加权平均单价

产成品(自制材料)加权平均单价= 本期收货金额+期初结余金额,为本期产成品发出单价。

本期收货数量+期初结余数量

5、退货入库

货物退回,根据销售部开具红字销售单,由销售核算岗按中转库上月各品种加权平均单价,及退货数量计算出退货金额,并将品种,数量,单价,金额等资料编表汇总,本岗根据其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

借:库存商品——商品**库

贷:库存商品——中转库

注:实际核算中与正常蓝字销售单一同编制记账凭证。

6、产成品出库

审核仓库产成品明细账登记的发出数量——→抽出产成品发出凭证并编制分类汇总——→计算发出金额(=数量×产成品加权平均单价)——→在仓库明细账中登记发出金额——→凭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 123

(1)销售单

借:库存商品——中转库

贷:库存商品—— 商品**库

——→传销售核算岗审核

注:

(1)销售单须按品种分类汇总并制表,随销售单和记账凭证传销售核算岗审核,红字销售单以负数进行核算。

(2)发出库存产品须向销售部索取销售单清单,据此向购货公司开具发票,产成品出库手续。

(2)领出返工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车间-材料

贷:库存商品——医药库/塑料库

——→传主管岗复核

注:

(1)摘要栏须注明产品名称及产量。

(2)须将领出返工产品明细提供给车间成本核算员。

(3)部门领用

借:管理费用——研究费

——招待费

制造费用——**

销售费用——**

贷:库存商品——**

——→传主管岗复核

注:领料单内容须填写完整,备注栏须载明用途,且签字手续完备。

7、结仓库产成品明细账

仓库明细账审核登记完毕,结出各产品余额,督促仓库管理员与实物核,并将账本余额分类汇总与财务账核对。

8、盘点

每半年组织对仓库实物盘点一次——→督促仓库管理员编制盘存表——→及时提供盘点结果——→协助仓库管理员报告有关问题事项——→根据公司处理决定编制记账凭证

(1)盘盈

借:库存商品——医药库/塑料库

借:管理费用——处理财产损失〈红字〉

(2)盘亏

借:管理费用——处理财产损失

贷:库存商品——医药库/塑料库

(五)管理性工作

1、每月10提供成本分析,动态跟踪产品成本升降情况。

2、组织车间成本核算员进行规范成本核算,保证及时提供准确的原始资料。

3、参与制定成本费用控制办法和完善成本管理制度。

4、深入车间、仓库熟悉公司各产品生产工序、原辅材料耗用等相关知识,有效挖掘成本管理的潜能。

5、每半年组织仓库进行一次盘点。

(六)工作要求

1、熟悉公司各类财务管理制度。

2、了解财务部各岗位工作内容,做好与各岗位的衔接工作。

企业成本分析的内容和方法探讨 篇7

对比分析法是根据实际成本指标与不同时期的指标进行对比, 来揭示差异, 分析差异产生原因的一种方法。在对比分析中, 可采取实际指标与预算指标对比, 本期实际与上期实际指标对比, 本期实际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型企业的指标对比等形式。通过对比分析, 可一般地了解本企业成本的升降情况及其发展趋势, 查明原因, 找出差距, 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在采用对比分析时, 应注意本期实际指标与对比指标的可比性, 以使比较的结果更能说明问题, 揭示的差异才能符合实际。若不可比, 则可能使分析的结果不准确, 甚至可能得出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同的相反的结论。在采用对比分析法时, 可采取绝对数对比, 增减差额对比或相对数对比等多种形式。

2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某一综合性指标分解为各个相互关联的因素, 通过测定这些因素对综合性指标差异额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在成本分析中采用因素分析法, 就是将构成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分解, 测定各个因素变动对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 并据此对企业的成本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采用因素分析法的程序如下:

(1) 将要分析的某项经济指标分解为若干个因素的乘积。在分解时应注意经济指标的组成因素应能够反映形成该项指标差异的内在构成原因, 否则, 计算的结果就不准确。

(2) 计算经济指标的实际数与基期数 (如计划数, 上期数等) , 从而形成了两个指标体系。这两个指标的差额, 即实际指标减基期指标的差额, 就是所要分析的对象。各因素变动对所要分析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影响合计数, 应与该分析对象相等。

(3) 确定各因素的替代顺序。在确定经济指标因素的组成时, 其先后顺序就是分析时的替代顺序。在确定替代顺序时, 应从各个因素相互依存的关系出发, 使分析的结果有助于分清经济责任。替代的顺序一般是先替代数量指标, 后替代质量指标;先替代实物量指标, 后替代货币量指标;先替代主要指标, 后替代次要指标。

(4) 计算替代指标。其方法是以基期数为基础, 用实际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因素, 逐步顺序地替换。每次用实际数替换基数指标中的一个因素, 就可以计算出一个指标。每次替换后, 实际数保留下来, 有几个因素就替换几次, 就可以得出几个指标。在替换时要注意替换顺序, 应采取连环的方式, 不能间断, 否则, 计算出来的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之和, 就不能与经济指标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异额 (即分析对象) 相等。

(5) 计算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其方法是将每次替代所得到的结果与这一因素替代前的结果进行比较, 其差额就是这一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

(6) 将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影响程度的数额相加, 应与该项经济指标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额 (即分析对象) 相等。

3 相关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是指在分析某个指标时, 将与该指标相关但又不同的指标加以对比, 分析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企业的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依存关系, 在这些指标体系中, 一个指标发生了变化, 受其影响的相关指标也会发生变化。如将利润指标与产品销售成本相比较, 计算出成本利润率指标, 可以分析企业成本收益水平的高低。再如, 产品产量的变化, 会引起成本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利用相关分析法找出相关指标之间规律性的联系, 从而为企业成本管理服务。

目前, 我们公司主要是运用对比分析法对每月成本进行分析, 主要内容包括与上月实际完成情况比较, 与月度滚动预算比较, 与国内同机型企业比较。通过与上月比较可以得出成本升降的主要原因是原燃料价格还是消耗指标的影响, 进而对影响较大的地方在成本分析会上要求相关单位进行解释, 找出成本升降的真正原因, 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加以推广和控制。与每月月度预算的比较可以使计划管理和财务管理形成合力, 强化了业务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运作机制, 它直接涉及到公司的中心目标-利润, 所有对公司损益有影响的项目都受到控制, 包括成本费用的控制, 分析出实际消耗与预算消耗指标的差距, 找出差距原因, 制定改进计划和改进措施。与国内同机型企业比较, 也称对标, 通过对标分析, 找出自己与先进企业的差距, 就等于告诉员工改革的必要;第二, 了解先进企业是怎么做的, 就找到了改革的路径;第三, 向员工显示先进企业已取得的成就, 用先进企业的指标来制定出自己企业的最终目标, 就能激励员工朝着目标努力。

论桥梁施工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篇8

关键词:桥梁施工控制;内容;方法

前言:桥梁工程施工过程相对其他建筑相对复杂,涉及层面较广,在施工过程中出经常现不可控的因素导致桥梁局域或者部分施工无法进行,因此本文从施工控制层面出发,针对施工控制内容进行重点分析,并针对控制方法进行阐述,表述控制方法的控制方向,阐述这些方法针对的是施工中哪一个领域,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大家能对此内容有一个全新的了解。

1桥梁施工控制的主要内容

1.1 结构变形控制

不论采用什么施工方法,桥梁结构在施工过程中总要产生变形,并且结构的变形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使桥梁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位置偏离预期状态,使桥梁难以合拢或成桥状态与设计要求不符,影响桥梁的运营。所以必须对桥梁结构的变形实施控制。桥梁结构几何尺寸的控制是施工控制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结构不可能达到与设计尺寸准确无误的吻合,固要尽量减少结构尺寸与设计尺寸的偏差,并将其降低到《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规定的容许范围内。对于悬臂浇筑的混凝土梁:梁轴线偏位 lemma,挠度士 20mm,梁顶面宽度士 30mm。

1.2 结构应力控制

如果结构实际应力状态与设计应力状态不符,将会给结构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其影响远比结构变形的影响大。所以,在对桥梁进行施工控制时,尤其要注意对结构应力的监控。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而言,结构体内的应力大小与预加力大小有很大关系,应主要控制预加力:张拉机具与锚具应在现场进行检查和校验。千斤顶与压力表应配套校验,以确定张拉力与压力表读数之间的关系曲数。所用压力表的读数不宜低于1.5级;检验千斤顶用的试验机或测力计的精度不得低于±2%;预应力钢材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以伸长值进行校核,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应控制在 6%。

1.3 结构稳定性控制

桥梁结构的稳定关系到桥梁的安全,它与桥梁的强度有着同等的意义,国内外曾经有过不少桥梁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失稳而导致全桥破坏的例子。因此,桥梁施工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控制变形和应力,而且更要严格地控制施工各阶段结构构件的局部和整体稳定。尤其对大跨径桥梁,受动荷载或突发情况的影响,很难保证桥梁施工安全,更难保证运营时的安全。为此,应建立一套全面监控系统,对桥梁进行终身监控,确保桥梁安全施工、安全运营。

2桥梁施工控制的主要方法

现代桥梁施工在大量的经验基础上,采用了先进的控制防范,被我们所熟知的有参数识别法、神经网络法、无应力法,最佳成桥状态法、卡尔曼滤波法、灰色预测控制法等等,因此本文对此进行重点分析,对各个方法之间进行比对,找出适用于桥梁施工控制的最佳方式。

2.1参数识别法

参数识别方式是桥梁施工控制的一种,主要采用最小二乘法(在mat lab中以less打头的系列函数,如lsqcurvefit、lsqlin等都是用最小二乘法解优化问题的函数)做桥梁施工自重和弹模识别,但是参数识别法存一个无法弥补的漏洞,就是数据偏差,任何数据偏差都会对参数识别法造成根本影响,比如在进行施工自重的过程中,在得到的结果与真实勘测之间只要偏差一点,或者实测数据与理论数据之间的误差稍微改动一毫米,计算结果都能差出几十倍去,因此参数识别方往往用作桥梁施工的理论运算当中,不作为实际施工的具体运算方式。

2.2神经网络法

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结合数学、自然学所形成的拥有辨别能力以及自我评定功能的学科。在桥梁当中主要应用在识别滤波、自动控制、预测等方面神经网络法的全面性毋庸置疑,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就是集合线性代数、非线性以及函数运用的建模过程虽然极大的方便了桥梁建设的建模,但是却重新添加了弊端,比如非线性建模过程必须清存在何种非线性关系,这对整个建模过程造成了不便,并且将控制方法更多的印象了数学理论研究方向,但是其全面性的建模研究以及事无巨细的分析方式依然是当下,桥梁施工最好的控制方法之一。

2.3无应力法

桥梁施工控制中的无应力法主要是针对混凝土进行的施工控制,无应力计主要测量砼自身体积变化。为什么叫无应力计呢?就是没有外荷载引起砼应变的应力计,具体来讲就是:在结构上与两向或三向应力计有区别,主要区别在于无应力计由应力计和一个无应力桶组成,无应力桶由双层铁皮组成,作用是隔离砼,防止外荷载引起砼应变(所以叫无应力),这种方法被广泛的应用在桥梁的混凝土施工控制当中,针对低温、高温、雨水、添加剂等方面对混凝土的影响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保障桥梁混凝土的质量,但是这种方法只适合混凝土工程,对其他桥梁工程没有很好的效果。

2.4最佳成桥状态法

最佳城桥状态法是最佳施工成熟期所运用的施工方法,对于桥梁的成桥状态来说,是施工完桥梁所有结构,当然要包括桥面铺装、二期恒载这些构造的时候,进行的施工控制演变方式,最佳成桥法是最适合运用在施工阶段的方法,但是它有两点比较复杂,第一是要考虑最佳施工阶段的索力调整计算模型,第二是考虑徐变收缩效应的索力调整计算模型,因此比较麻烦,并非是最简便的施工控制方式。

2.5卡尔曼滤波法

卡尔曼滤波是一种基于统计学理论的算法,可以用来对含噪声数据进行在线处理,对噪声有特殊要求,也可以通过状态变量的增广形式实现系统辨识。当通过仪器进行滤波后,就是去掉噪声的结果用上一个状态和当前状态的测量值来估计当前状态,这是因为上一个状态估计此时状态时会有误差,而测量的当前状态时也有一个测量误差,所以要根据这两个误差重新估计一个最接近真实状态的值。比如反复对比了几次参数,波形回来了,但是后波形的尖角、抖动、协方差阵、高斯白噪声等参数数值都要进行对比,而且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领域触及小,所以只有大型的桥梁工程才能应用。

2.6灰色预测控制法

灰色预测控制阀属于统计学预测方法,是现在桥梁应用最广、效果最佳的控制方法,灰色预测一般有四种类型:1、数列预测;2、灾变预测;3、系统预测;4、拓补预测。通过这四项运作方法不断提高新模型下的预测值的过程。这实际上是采用模型参数的不断更新,来适应行为的不断变化、环境的不断影响、噪声的不断干扰,还可以通过残差分析来调整、修正、提高精度;灰色预测控制是后果控制、行为控制,。因此,灰色预测控制是一种比较好的反馈控制方法。

结束语

桥梁工程的施工过程受到诸多条件的影响,因此熟悉桥梁控制内容,针对内容做好有效控制以及选定控制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当中虽然对桥梁施工质量的控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分析,但是没有提出相关的案例,只是针对具体方向做了阐述,因此稍有不足,希望在日后的研究中对此进行弥补。

参考文献:

[1]朱赐庄.桥梁施工控制方法分类及不同桥型控制对策比较[J].湖南交通科技,2004(3).

[2]付铁链.对确保桥梁施工质量的浅见[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成本会计职责具体内容 篇9

2、 负责材料进销存、及时与采购、供应商对帐,审核货款付款凭证并出具应付账款报表。

3、 月初及时核算成本并作出相关成本分析。

4、 负责监管仓库、车间进销存,月底与各业务部门对账并找出问题。

5、 月未仓库物料复盘工作的前期组织、规划,组织财务部对物料的复盘工作。统计仓库复盘结果,对复盘结果的差异整理,做会计处理。

6、 管理ERP系统,及时快速的与第三方服务商解决问题。

构成质量成本的内容有那些 篇10

质量成本的构成包括四个方面:

一、预防成本--用于预防不合格品与故障所需的各项费用。

a、实施各类策划所需的费用、包括:体系策划、产品实现策划;

b、产品(工艺)设计评审、验证、确认费用;

c、工序能力研究费用;

d、质量审核费用

e、质量情报费用;

f、培训费用;

g、质量改进费用。

二、鉴定成本--用于评估产品是否满足规定要求所需各项费用。

a、检验费用;

b、监测装置的费用;

c、破坏性试验的工件成本、耗材及劳务费。

三、内部损失成本--产品出厂前因不满足要求而支付的费用。

a、废品损失;

b、返工损失;

c、复检费用;

d、停工损失;

e、质量故障处理费;

f、质量降级损失。

四、外部损失成本--产品出厂后因不满足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而支付的费用。a、索赔费用;

b、退货损失;

c、保修费用;

d、降价损失;

e、处理质量异议的工资、交通费;

f、信誉损失。

什么是质量成本? 什么是质量成本?质量成本的高低主要与什么有关?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制造费用是否属于质量成本的范围?为什么?

质量成本又称质量费用。根据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质量成本的定义是: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有关费用。它是企业生产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质量成本由两部分构成,即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根据国际标准(ISO)的规定,质量成本是由两部分构成,即运行质量成本(或工作质量成本,或内部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1.运行质量成本

运行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以及因质量故障所造成的损失费用之和。它又分为四类,即企业内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预防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等。

①企业内部损失成本,又称内部故障成本

企业内部损失成本是指产品出厂前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而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废品损失费用、返修损失费用和复试复验费用、停工损失费用、处理质量缺陷费用、减产损失及产品降级损失费用等。

②鉴定成本

鉴定成本是指评定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水平所需要的费用。主要包括:进货检验费用、工序检验费用、成品检验费用、质量审核费用、保持检验和试验设备精确性的费用、试验和检验损耗费用、存货复试复验费用、质量分级费用、检验仪器折旧费以及计量工具购置费等。

③预防成本

预防成本是指用于预防产生不合格品与故障等所需的各种费用。主要包括:质量计划工作费用、质量教育培训费用、新产品评审费用、工序控制费用、质量改进措施费用、质量审核费用、质量管理活动费用、质量奖励费、专职质量管理人员的工资及其附加费等。

④外部损失成本

外部损失成本是指成品出厂后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等而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申诉受理费用、保修费用、退换产品的损失费用、折旧损失费用和产品责任损失费用等。

2.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是指为用户提供所要求的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

(1)为提供特殊附加的质量保证措施、程序、数据所支付的费用。

(2)产品的验证试验和评定的费用。

上一篇:金融专业前景分析下一篇:公路监理个人业绩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