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学内容(共12篇)
技术教学内容 篇1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硬件基础课程之一, 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通信原理等课程的后续课程, 是计算机网络、单片机原理等课程的前导课程, 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本课程以信息加工、处理为主线讲述微机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微机系统分析、设计、使用和维护方面的能力[1]。本课程由微机系统各大部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编程结构、逻辑实现及互联构成整机技术等构成, 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概念抽象、实践性强。很多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 只是通过背诵记住了几个基本概念和原理, 并没有理解微机系统各大部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没有掌握微处理器指令系统中的精华思想和编程技巧, 没有明白微机系统是如何协调运转的。因此, 有必要整合与优化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技术。
1 完善课程体系
目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硬件课程设置存在2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教材内容划分不明确, 相互重叠现象比较严重。比如, 微机基本原理和指令系统内容在教材中几乎都有出现。二是只注重教材内容的逻辑性, 而未考虑计算机硬件技术的系统性[2]。因此, 构建科学的计算机硬件教材体系, 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计算机硬件体系。计算机指令系统及相应的汇编语言是计算机硬件技术中“软”的部分, 由于计算机硬件基本原理的不变性, 所以它们的变化较小。而与计算机硬件紧密相关的技术就是接口与外设, 并且这些更多地体现在应用层面, 所以发展较快。
在完善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时, 课程内容以基本原理为主, 还应体现计算机的技术发展;微机原理主要包括CPU、存储系统、系统总线、输入/输出系统等, 应强调系统设计;指令系统是汇编语言的先导, 因此其内容设置应以汇编语言的需要为基础, 不要涉及太多, 否则又会与后面的课程内容重复;接口技术在讲解8位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并行通信接口芯片8255、中断控制器8259、DMA控制器8237和计数/定时器8253的基础上增加对16位多功能接口芯片82530的讲解, 且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预留足够讲解新技术的课时。
2 优化教学内容
在优化原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增加主流微机系统涉及的部分, 形成由三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基本模块, 以16位处理器8086为背景组成的微机系统为核心内容, 这样可以保持较长且稳定的教学时间, 确保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和基本教学质量;提高模块, 以Pentium处理器为核心内容, 主要讲解CPU保护模式、Pentium处理器结构、超标量流水线体系结构特点、高速缓冲存储器 (Cache) 和虚拟存储器以及现代微机总线技术等;应用模块, 以接口技术为主要内容, 包括中断技术概念、Pentium处理器的中断机理、典型接口芯片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等。既要保留国内目前广泛采用的16位微机系统的基本内容, 又要紧跟时代发展, 使教学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3 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确保验证型实验质量的同时, 增加提高型实验、研究型实验的比例。通过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 鼓励学生自主立项, 激励学生创新,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
微机是硬件平台, 相关概念在操作中体现, 实现技术在实践中应用[3]。根据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的特点,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研究各种芯片实例, 如8086微处理器、中断控制器8259、DMA控制器8237等;要求学生重视分析芯片的编程结构和工作原理, 掌握如何通过编程使芯片在不同场合工作。例如, 在讲解中断控制器8259时, 讲完芯片编程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后, 提出实验任务, 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操作。在操作前, 布置与之相关的实验任务, 要求学生在额定时间内完成。这样, 就避免学生在做实验时没有明确目的而不知道如何进行, 同时也便于教师管理。实验时, 2~3人一组, 注重发扬合作精神, 便于优势互补。实验后, 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成果, 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时间控制, 有现场记录, 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还有公平考核。这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与实践能力, 从理论中来, 到实践中去, 再上升为理论, 开拓思维。
4 探索多角度教学方法
实行案例教学, 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重点难点分析、模拟考试、疑问解答、作业批改、实训等多角度教学方法。因为硬件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所以教师需改进教学方法。例如, “存储器组织”这一章中有很多基本概念, 如果平淡地讲, 学生就不会注意听, 所以可采用提问式的方法, 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然后让他们联想, 这样得到答案后也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5 改善教学技术
改善教学技术, 使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惟一手段[4]。通过开发使用与课程配套的课件辅助教学, 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 课件构建了生动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按照教学要求, 以生动的教学形式讲授教学内容, 保证教学效果;课件紧扣教学目标, 详细阐述教学内容, 同时补充实例, 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其次, 每章节有相应的动画演示, 使抽象的硬件工作原理以形象的动画展示出来, 并用不同的颜色显示不同的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同时避免由单调的颜色引起的视觉疲劳, 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最后, 在总结内容和适当的知识点处设置交互环节和情境, 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总结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
6 建立多方位质量保障体系
多方位质量保障体系包括组织和制度保证、课程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学生的平时成绩通常是由到课率、平时作业成绩决定的。这其中却存在很多问题。比如, 学生来上课了但心却不在课堂上, 作业也交但却是“复制”的。因此, 在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上, 应加大小论文、动手能力的分值。这样, 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有些学生蒙混过关[5]。
在授课过程中, 可以尝试以下做法。一是在课堂中穿插提问。提问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交流形式, 是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反馈, 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方式, 可以及时反映教学效果。二是可将小论文当作作业。值得提出的是, 教师要在授课初期或中期, 而不是在授课后期给出论文题目, 以便学生学以致用。
通过整合与优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 培养学生的分析、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
参考文献
[1]戴梅萼, 史嘉权.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侯振兴.《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实践[J].科技信息, 2008, 3:174~176.
[3]王友仁.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2:4~6.
[4]闾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与反思[J].甘肃科技纵横, 2006, 3:179.
[5]赵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07, 7:180
技术教学内容 篇2
摘要: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主体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整合其它学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兴趣;主体环境;整合学科
自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我认为首先要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而要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主要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这种兴趣只是对计算机作为娱乐工具的兴趣,他们热衷于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传授的教材上的知识却不太感兴趣。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计算机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1、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心情变得愉快,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亢奋的学习劲头。为了激发这种兴趣,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编辑文章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操作,我便针对现代中学生的追星现象,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篇题目为“我的偶像”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各自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出现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再比如,指法练习在学生看来是最枯燥乏味的事情,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便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这一特点,选取金山打字通软件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一步先让学生用其中的“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达到一定目标后,再让学生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入,最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自由组合,进行“警察抓小偷”竞赛。结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优化教学,学生们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并熟悉了键盘指法。
2、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因此,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引进信息技术课堂,寓庄于谐,寓理于谐,能使学生好学、乐学。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记忆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繁杂为简洁,化沉闷为轻松,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如我在讲解软盘的使用时,常用的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而学生则易将保护与未保护两种状态混淆。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两个孔对准两只眼睛的位置,告诉学生,软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两只“眼睛”都瞪着时,则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是不可侵犯的,即为 1
“写保护”。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状态,即为“不保护”。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们笑声一片,连连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境中得以突破。
二、创设主体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要让学生主动地、全面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就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目标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的思想,则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光要备教法,更多的是要备学法,必须“教案”与“学案”融为一体,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同时立体教案还必须突出素质教育的宗旨,目标设计要突出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主体,而不是以知识灌输为主体。因此,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确定教学内容或选择教学材料主题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②要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在选题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教学内容方面最好有一定的弹性。
③要照顾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
④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
2、时间安排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为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失落。而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总结,我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我们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此法进行教学,保证每节课学生练习的时间都不少于30分钟。事实证明,采用此法进行教学,收效教好,学生学习热情高且知识吸收快。
3、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组织形式,这种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要改革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例如,在一节公开课中,我就采取了多种组织形式:任务驱动形式、自主探索形式、小组讨论形式、小组竞赛形式及自我评议等形式。所有这些形式都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所进行的。并且,这些组织形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及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因此这节课也得以成功。事实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投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整合其它学科,提高主体综合素质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做好基本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应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让学生自觉做到“学以致用”。
1、与德育的整合Internet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由于它储存容量大,媒体种类丰富,检索容易、快捷,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载体。由此,我们可借用互联网和校园网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我们可以及时报道校园新闻,点评学生行为规范等。学生虽然每天在校园里,却未必对学校里发生的事都清楚,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让学生获得信息,再让学生进行点评,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平日里,我会注意搜集一些与中学生有关的站点,从中挑选出一些有价值的网站或论坛推荐给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不敢面对,有心事不敢向身边的老师、家长和同学诉说,对学校或老师师有看法又不敢说出来,但一旦进入网络世界,他就会尽情倾诉。碰到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网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因势利导,让他在现实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2、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与各类学科联系紧密的综合学科,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教Word时,可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相应的作文创作和修改;教作图软件时,可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Powerpoint时,可让学生设计一些给亲友的精美贺卡;在教上网时,可结合音乐、语文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学生们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又完成了其他学习任务,使他们认识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又拓宽了知识面,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技术教学内容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电子技术 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91-01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如今时代已经发展成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影响着社会中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因此产生了将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教学融合起来的教学理念。
一、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教学融合的意义和内涵
“融合”表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成一个较大的整体发展过程和结果”。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代表,不仅包括多媒体技术还涵盖网络技术等,高密度的信息、高速度的传递、高强度的交互和高效率的反馈是其特点。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社会性、思想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它紧密联系着生产、生活,但是它概念广泛、原理抽象,因此学习的时候非常难以理解和学习。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教学的融合就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的课程与电子技术的课程的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中的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电子技术课程中,使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的课程组合转变成合理、清晰的课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融合教学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能完善电子技术实验
学习电子技术的关键就在于实验实践,而常规的电子实验难度大,不仅花费大量实践更耗费大量材料,在加上课堂时间的限制导致实验效果有时很不理想。课堂实验之前往往需要老师详细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步骤,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时老师还需分别辅导,这样不仅学生不能充分融入实验中,老师的教学难度也很大。信息技术中的仿真技术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仿真技术不仅能高效率地、完整地构造出实验原理图,还能完美地模拟实验过程,并显示出实时的实验结果,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鉴于学校资金设备有限的情况下,有些贵重的实验设备常常有所保留,另外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这些课程实验往往被保留而学生也不敢大胆尝试。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而仿真技术可以用电脑设置故障和困难,在分析问题的同时能够不断尝试、积极探索,不仅不用担心危险的发生也不怕损坏实验器材。
(二)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判断一堂课教学是否成功,多取决于学生对该课程的的学习兴趣。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有声有色的特点去引导课堂,不仅能激发兴趣还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让一些枯燥的问题变得生动,利用动画、图片等的形式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制作和选择合适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融合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让枯燥无谓的电子技术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习积极性高涨。对于电子技术教学中的重难点,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变为直观,化复杂为简明,在提高学生认知的同时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三)信息技术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在轻松的氛围中遵循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学生的自主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得到开发,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融合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辅助者,为学生提供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及时改正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教学有效融合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产生了丰富的网络优质资源,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老师通过布置任务或提出问题,驱动学生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探索答案。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扩充自己的知识库,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要结合其他教学媒体进行融合教学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工具和方法还是现代化的计算机教学,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只有将他们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点才能顺利地实现融合教学。在融合中的动态模拟能创造出优美、引人入胜的电子课程情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扩大学生的感知范围,使学生充分的融入教学课堂。电子技术教学中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很多传统的教学媒体无法实现的,但计算机多媒体不可替代其他所有的教学媒体,因为比如教学图片、实物模型、录像等是现代化计算机多媒体无法做到的。因此老师既要看到传统教学媒体的优势,也要明确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融合适当的教学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融合教学,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中选取融合内容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受条件限制而无法进行的实验,二是无法使用常规手段解决的问题。这样能优化教学结构,构建、更新新的知识,将抽象变成直观才能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困难。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融合教学,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驱动,才能够实现融合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但不能只追求形式,滥用信息技术,要在恰当的时机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教学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潘云泽,王以宁.《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
技术教学内容 篇4
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能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视讯等不同媒体信息, 安排在不同的介面上并进行组合及流通, 并可在计算机上存取、转换、编辑及同步化等, 达到计算机和使用者双向交互对话。并提供多样化的操作环境, 具有色彩夺目, 动作生动及声效迫真的效果。能将特定的声音和某一特定的活动图像组合起来, 可迅速播放某一节目, 可以按需要对某一节目进行重播和反复播放, 直到学会为止, 这就是多媒体教学。综合使用多媒体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 可以产生、制造生动活泼的效果, 空间可以放大或缩小, 如细胞的构造, DNA的分子结构;时间上可以拉长或缩短, 如花朵的开放, 细胞核的分裂演示等等, 既可瞬间即逝, 也可定格停留。可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直观化, 可以进行模拟仿真。颜色变化可多样化, 更有立体感和速度感, 更具有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信息技术的整合在生物教学中的利用可以克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化静为动, 信息量大, 图像生动, 音响逼真, 在理论教学中, 可根据内容特点, 合理选用, 互相配合。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优化。
1. 声像并茂,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课堂上, 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 但教学内容会非常的广泛, 而且有些知识难以理解, 如在学习有关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时, 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有关内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而且由于抽象和枯燥无味, 学生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 但如果在介绍有关内容时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 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我播放了两段《神经元的结构》和《神经元的功能》视频, (播放) 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景,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达到寓教于乐, 寓学于乐的目的。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新鲜、好奇、兴奋感, 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 使思维聚焦在老师的控制之下, 并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
2. 画面丰富,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最容易被学生接受, 多媒体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直观材料———图形, 图形比文字更易识记, 无论在记忆保持、概念形成, 还是在信息提取速度及信息量上, 均比单纯语言记忆效果好。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的生物图形, 与传统教学上的展示教学挂图有很大的差别, 多媒体播放的图形不但播放方便, 而且数量、清晰度都比挂图有很大的提高。
3. 变静为动, 动静结合, 便于学生轻松理解重难点。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化无声为有声, 化静为动, 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 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例如, 神经系统的组成动画 (播放) 、呼吸和吞咽关系的动画 (播放) 、条件反射的动画 (播放) 等等, 多媒体课件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挂图的缺陷, 形象地展现画面, 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重难点。
4.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
由于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演示播放音像、动画, 还能能突破时空的限制, 在说明现象、概念、规律时, 简明准确, 省时省力, 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能在瞬间表现那些在时间、地域上彼此并不关联的事物和生命现象。如:动植物的比较 (播放) , 生活在北极南极的生物 (播放) , 克隆绵羊“多莉”的诞生 (播放) , 海底世界的奇妙 (播放) 等等, 运用多媒体技术都可以清晰地展现出来。
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多媒体技术通过精美生动画面的展示和悦耳动听音响的播放, 让学生边看、边学、边思考,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生物教学中, 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合理运用于教学之中,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课堂结构, 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培养具有生物科学素养,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的目的。
信息技术教学教学实录 篇5
1.学生学过select 部分语句,对FROM 子句有一定的理论认识和上机的经验。
2.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功课压力大,喜欢轻松学习计算机,又不太愿意听教师讲解;还会衡量一节课的教学容量。所以将查询表单设计成有实际意义的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表xuesheng,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讲解内部连接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究外部连接的特点。
[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材采用广州市教研室编写的《广州市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网络·数据库〉》,具体为教材第六章第二节——多表查询,是《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选修内容之一。该节内容包含内部连接、左外部连接、右外部连接和完全外部连接四种连接方式的介绍,包括它们的语法格式、功能特点、应用及上机操作,用时2课时,本教学设计以第一课时为例讲解内部连接,学生自主探讨左外部连接;第二课时让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自主探讨右外部连接和完全外部连接,是在讲完单表的基本查询之后,提出的多表查询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内部连接、左外部连接两种多表查询方式的语法格式及应用上的区别。
教学难点:理解在不建新表的情况下,两表如何连接成一个新表;如何利用不同的查询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 认知领域:
① 理解多表查询是属于前面学过的FROM 子句,是SELECT查询语句的一种基本结构;
② 掌握多表查询中内、外部连接的语法功能和作用;
③ 对比分析多表查询中内部连接与左外部连接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它对查询结果的影响;
④ 学会应用各种连接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
2.操作领域:
熟悉内部连接、外部连接的各种上机操作、结果的验证,进一步熟悉SELECT查询语句上机注意事项。
3. 情感领域:
由于多表查询是对前面SELECT¼¼FROM 语句中FROM 子句的扩充,是数据库查询优势的明显体现之一,让学生增强对SQL 学习的兴趣;数据库和表单全改为学生自己的期末考试成绩,平时少看到这些,现在可以随心所欲的查询,以增查询的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自己在教师讲解内部连接INNER JOIN的基础上寻找左外部连接的特点、区别,使学生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就感,及培养积极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间接获取学习方法的体验。
[教学策略方法]:
以任务及自我评价来驱动,教师讲授及学生上机操作、自主探寻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媒体]:
背投一台,教学广播网及每人一台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1. 复习:
Select ¼From¼(单表查询及表使用别名):
格式:Select 字段名表 from 表名 as 别名
查询xuesheng数据库中表单“成绩2班”(截取部分记录)的部分列,产生一个新的表(如下表)。用课件展示:
表:成绩2班
学号
班别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x
化学x
综合
49
2
114
125
114
83
86
80
50
2
113
123
109
97
62
71
51
2
122
118
114
97
84
87
56
2
100
101
103
68
69
70
ß产生(表名使用别名a)
学号
语文
数学
英语
49
114
125
114
50
113
123
109
51
122
118
114
56
100
101
103
在Query Analyzer中键入SQL语句:
select 学号,语文,数学,英语 from 成绩2班 as a
执行查询得到上表(产生的新表)
2. 提出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从单表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有些美中不足,在不重新建立新表的基础上,能否从多个有关联的关系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查询就需要涉及到对多个表的操作。例如:在上面数据库xuesheng 中除了记录2班学生成绩的“成绩2班”表(见上表)外,还有记录2班学籍的“gao202”表(部分记录见下页表):能否从两个表通过查询产生一个如下新表(见下图表)?
答案是肯定的,请把教材翻到88页,看新课《6.2 多表查询》。
(二) 新课讲授
1.内部连接 INNER JOIN
语法格式:FROM <表1>INNER JOIN <表2>ON <条件>
例:在xuesheng 数据库中含有“成绩2班”和“gao202”两个表。“成绩2班”记录2班学生的成绩,其中含有学号、班别及各科成绩等字段内容;“gao202”记录2班学生的学籍,其中只含有学号、姓名等字段。现要求查询2班学生的学号、姓名及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成绩等信息。
执行:
SELECT A.学号,姓名,语文,数学,英语
FROM gao202 INNER JOIN 成绩2班 AS A ON gao202.学号=A.学号
演示:在Query Analyzer 查询结果,并与原表情况对比。
分析查询结果:原表“gao202”除含有2班学号为“1——51”号同学的学号、姓名外,还含有4个姓名为“挂籍”、学号分别为“52、53、54、55”的记录,原表2“成绩2班”除含有学号为“1——51”号同学的学号、各科成绩外,还含有学号为“56、57、58”三个成绩记录,查询后得到的新表只含有学号为“1——51”号同学的记录,原表1中“52、53、54、55”和原表2中“56、57、58”这些记录没出现。两个表如何连接的?
展示:动画演示内部连接的机理(用动画课件作如下展示)。
上机:学生上机练习:练习纸上例题。先查询表1“gao202”和表2“成绩2班”,并留意表中记录数;再执行上述内部连接查询语句。验证内部查询的机理。
要求:1.学生对比新表和原表在学号最后几位(50号之后)的记录变化;
2.最后一行“(´´ rows affected) 的数字变化。
引导:学生留意正确结果:查询后的新表只有51个记录,两个原表分别含有“51、52、53、54、55”、“51、56、57、58”;有效记录数:新表是“51 rows affected”,原表分别是“55 rows affected”、“54 rows affected”。
归纳:
内部连接的功能及注意事项:
功能:根据指定的条件从表1和表2 中产生新的记录集。
说明:
① <条件>参数是一个逻辑表达式,通常在该表达式中会涉及到两个表中的字段。
② 只有当来自不同的两个记录满足<条件>时,才会由这两个记录产生一个新的记录。
③ 当来自不同表中的字段同名时,指定这些字段名需要在其前面冠以表名加以区别。例如:成绩2班.学号, gao202.学号
扩展部分:实际生活中有时需要即使在没有匹配的记录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产生一个新记录,外部连接可以解决这类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
2.左外部连接 LEFT OUTER JOIN
语法格式:
FROM <源表>LEFT OUTER JOIN <连接表>ON <条件>
学生上机练习:
依据语法格式及内部连接的例题和格式,用左外部连接方式,做上述例题(表1和表2的位置不变,只改查询方式)。注意:特别留意每班最后的同学,即2班51号之后的同学,姓名为“挂籍”的 “52、53、54、55”号同学是没有对应考试分数的,在挂籍之后的学生“56、57、58”号有成绩但没对应的姓名。同学请留意在不同的查询方式中这部分学生在查询输出表中的变化情况,把变化及执行语句写在上机练习纸相应位置。
具体为1、学生对比左外部连接查询的新表和内部连接查询所得的表在学号最后几位(50号之后)的记录变化;2、内部连接及左外部连接中最后一行“(´´ rows affected) 的数字变化。
要求:分两个同学一组对比查询结果:每人先分别查询左外连和内部连接,然后一人屏幕显示内部连接的结果,另一人显示左外连的查询结果,进行比较。或用多窗口显示进行对比。
广播几个学生的查询结果,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左外部连接产生的新表与内部连接产生的表的区别,并明白为什么会有此区别。
预测上机情况,广播时引导学生:
1. 能比较出区别:有效记录数及左外连多了姓名为“挂籍”4个同学。引导学生找出多出的记录字段来自哪个表?为什么其他字段的内容为“NULL”?其他字段本来应来自哪个表?引导下,由学生自己讲出“4个挂籍的同学来自连接方式‘LEFT OUTER JOIN’左边的表‘GAO202’,其他字段本应来自‘成绩2班’,但在‘成绩2班’没有‘挂籍’的这几个同学的相应记录,所以填上‘NULL’。
2. 继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回答下述问题:提出是否两个原表的记录都出现?与内部连接比较:多出的记录来自左边的表,对比语法格式,是否明白“源表”指什么?“连接表”又指什么?学生自己归纳出左外连与内连的区别,以及为什么有此区别。学生应归纳内容:不是两个原表的记录都出现,只出现了左边表“GAO202”的所有记录项,右边表“成绩2班”中出现的是在左表中有相应记录的学号为“1——51”号记录,没有相应记录项的学号为“56——58”号没有出现。对比语法格式,知道源表即是主表,主表中的所有记录都出现,连接表中只有满足条件的记录才出现。
执行:
SELECT A.学号,姓名,语文,数学,英语
FROM gao202 LEFT OUTER JOIN 成绩2班 AS A ON gao202.学号=A.学号
描述:截取部分记录如下:内部连接与左外部连接
学号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45 强薇 113 108 102
46 董韵 120 120 120
47 廖明熙 120 128 103
48 谭志宏 126 150 134
49 樊科毅 114 125 114
50 王智欣 113 123 109
51 裴一就 122 118 114
学号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45 强薇 113 108 102
46 董韵 120 120 120
47 廖明熙 120 128 103
48 谭志宏 126 150 134
49 樊科毅 114 125 114
50 王智欣 113 123 109
51 裴一就 122 118 114
NULL 挂籍 NULL NULL NULL
NULL 挂籍 NULL NULL NULL
NULL 挂籍 NULL NULL NULL
NULL 挂籍 NULL NULL NULL
内部连接查询结果
左外部连接查询结果
课堂上机练习题:
练习纸第2、3题
第2题题目:只输出“成绩3班”与“gao203”中有相同“学号”记录的同学的有关情况,包括学号、班别、姓名、语文、数学、英语等信息。
第3题题目:输出“成绩4班”与“gao204”连接查询的情况,包括学号、姓名、班别、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等内容。要求有成绩的同学都输出,没成绩的同学都不输出。
附加题:
在xuesheng 数据库中含有“成绩2班”和“gao202”两个表。“成绩2班”中含有学号、班别、语文、数学、英语、物理X、综合等字段,“gao202”中含有学号、姓名等字段。现要求查询物理X分数不少于80分同时数学排在前十名的每个学生的学号、姓名、语文、数学、英语、物理X、综合等信息。
3. 课堂小结:
FROM <表1>INNER JOIN <表2>ON <条件>
FROM <源表>LEFT OUTER JOIN <连接表>ON <条件>
区别:
内部连接:指定在结果集中应仅包含与ON条件相匹配的行,应删除任何不匹配的行;
语文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 篇6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技术 艺术
语文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语文的博大精深带给我们一心灵的享受。同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一是一个十分具有艺术性的教学。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艺术性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很好的学好语文知识,提高学生个人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自己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知识基础。语文教学要达到最佳效果,不能靠的死板的教学资源,也不能靠名家的教学经验,靠的是教学的艺术性,我们在这里谈语文教学艺术,我想首先要和教学技术的概念区别开来。经常听一些老师说,这一课我怎样教,记叙文我怎样教,作文我怎样教。这一切都是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也就是说,只具有操作的意义。真正的教学艺术则比这些要高出许多,它是出神入化的至高境界,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能够使人得到愉悦和享受。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学艺术的层面呢?我认为:
一、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语文爱好者。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每一种人有每一种人的圈子。上海有个中青年语文教师沙龙,“龙训”是:“我们是一群热爱语文教育的人,我们愿意为语文教育和我们热爱的孩子奉献热情和精力!”我觉得这非常好,说明进入这个沙龙的是一批语文爱好者。所谓爱好者,他可以为他的这份爱好牺牲一切,爱好者绝对是无功利思想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四川一批青年人的诗写得非常好,我说他们怎么把诗写得这么好呢?我的一位诗友就说:“他们是把诗看作生命的。”他们绝对地甘守寂寞和清贫,在功利世界中心若止水,波澜不惊。我们语文爱好者也应该有这种精神。尽管外界的诱惑太多,但真正地爱着我们的语文,就要为她献身,不要仅把她当作可以挣饭吃的职业,而应该当作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创造令我们感到欣慰和满足的语文教学艺术。
二、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努力使自己学养深厚。语文老师大多数本来应该是爱读书的,只是成为职业的教书者以后,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就很少读书了。我就是其中的一位,但我渴望读书。我经常接触许多学养深厚的前辈,我站在他们面前,就如同小草面对喜玛拉雅山,感觉到自己非常浅薄。一个爱读书的人,因为读书而学养深厚的人,他除了应具有一定的口头表达的天赋之外,他的讲话肯定是非常富有底蕴富有内涵富有吸引力的。课堂是什么?课堂是老师和同学的对话场。有人反对老师多讲,说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弄得课堂很怪,像耍猴一样。而我认为一些学养深厚的老师就应该多讲。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某某老师讲课,你要把他的话整理下来,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表明什么?这就表明这位老师书读万卷,学养深厚。他会把一堂课当作一篇散文来做的,起承转合,笔意纵横,挥洒自如,随意驱遣,浑然天成,确实是一篇技艺高超的精美散文。他的教学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的一堂课,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
三、做一个性情中人。常听到一些语文老师说: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这就是性情中人。试想一想,你自己都不喜欢这篇课文,如何感染学生来喜欢?换句话,你自己都不喜欢,仅仅为了完成任务,或赶教学进度,你如何激情饱满地来上这篇课文?白开水一样地将这篇课文讲完了,学生又能得到什么呢?事实上,我们有些语文老师,自己在教着语文,但是对语文没有兴趣,甚至已经进入了一种麻木状态。因为语文中毕竟有着许多非现实的东西。语文给人理想,但不能带来当下的现实利益;太现实的人,或者被现实利益所羁绊的人,是教不好语文的。教语文的人必须是一个性情中人。我们教师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精心选择能突破阅读能力的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反复感识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整体把握主旨,品味语言,弄清写作技法。教师在这个过程是要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参于者牵引课堂思维流向,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励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对文本活化的再现或质疑,在对话、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此时要用自己的学识、智慧、人格魅力参于其中,或用微笑表示肯定,或以简洁的语言点拨启发,或用热情的表扬及时鼓励,或用委婉的疑问促进深入思考。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审美的愉快,好的课堂效果是给学生创造高昂的美感体验,以便于学生在心灵豁然开朗之时,对课本有种入木三分的印象,产生久久难忘的情感。此时,教师应该抓住“动情点”进行尽情的渲染或是艺术的再加工,让课堂进行高潮。随后,教师不能让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停滞不前,而要进一步向课外沿伸,纵深拓展课堂的艺术效果,让学生有回味无穷的感受。这样的授课,学生怎能不受到情与理的感染?
四、提倡写作精神。我始终认为,语文老师应该是写作的示范者。我这里说的写作的示范者,不是说我们老师写的文章就一定比学生的好,而是一种写作精神。写作精神应该给学生做示范。写作为了什么?写作就是表达。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有许多思想和感情需要表达,为什么不能在教书育人之际拿起笔来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呢?写作也是为了养气呀!我们要教会学生表达,首先我们自己要具有这种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写作精神。然而现实中,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平时是不动笔的,他的写作水平,或许仍是停留在高中阶段,至多是大学开写作课时缴两篇作文,大学毕业写论文时完成一篇论文,自从走上讲台以后,他就没有写过成篇的文章。像这样,我们有什么理由对学生的作文指手画脚?近些年高考中出现的那么多假、大、空的“八股”式作文,恐怕就是这样指导出的结果。有人提倡下水作文,学生写什么,你也跟着写什么。师生同时同题作文,当然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但我提倡的是一种写作精神,范围就比这种下水作文的形式要宽广得多。各种文体都可以去写,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评论等。你感受到表达的快乐了,受你的激发和感染,你的学生也会感受到同样的快乐。
那么写作跟课堂教学有什么关系呢?写作是我们的语言的书面呈现,反过来,写作又净化和锤炼我们的口头语言。一个人写作水平很高,口头表达能力很差,这种情况很少见。我们老师经常提笔写作,在课堂上,至少语言不是那么干巴,面目可憎,让学生昏昏欲睡。真正优秀的语文老师,他本身就是作家,是读、教、写有机融合的实践者。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对话的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作为对话者的主体性,同时充分认识学生作为对话者的特殊性。教师在对话中充分发挥引导、促进、推动的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状态,培养他们探究事物的兴趣,从而有所发现、发明和革新,进而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艺术价值实现的过程,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重要充分的实现教学民主,教师要由主导者变为指导者,由“师道尊严”变为“和谐合作”,把教学的讲台变成对话的平台;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质疑和见解,引导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想法,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这样的教学本身就是在新课该要求下的理性的,艺术性的教学方式。
技术教学内容 篇7
关键词:教学,技术,艺术
1 概述
众所周知,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 因为教学的客体是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没有思想没有生命的物件。因此, 我觉得好的教学应该要超越对待死物的技术, 把因师施教和因材施教两者有效地结合。所谓因材施教, 大家都很清楚, 就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 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而因师施教则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 个性特点, 对知识和课堂的驾御能力采用既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从而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2 教学艺术的重要性
2.1 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教书需要经验和技术, 需要专业知识, 但更需要教师和学生心灵上的沟通。教育上的成功在于学生, 教材与教师之间能建立联系, 找到契合点。可无论是三者之间联系的建立和契合点的寻找, 都需要教师超越教学的技术层面, 转向内心, 发现自我, 尊崇心灵, 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面对面, 声对声, 心对心的交流和沟通。《教学勇气》这本书里就提到, 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 因此教师应该转向内心, 发现自我, 知道“我是谁?我为什么执教?我的信念是什么?我的信念和我的教学是否融为一体?”。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才不会迷茫, 才能永葆激情, 才能把教书当作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如果教师没有激情, 即使身处教学现场也只不过是一具用硬纸板裁剪出来的“假人”, 虽然顶有“教师”的名号, 却没有生机, 死气沉沉。教师在顾及自己的内心的同时, 也要尊重学生的灵魂, 而不能不管学生接受与否, 硬生生地把学科知识塞给学生。毕竟在今天的社会里, 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我们所任教的学科知识, 还要顾及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会他们与他人和睦共处, 共同生活。
2.2 目前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可是目前很多学校都过度地强调教学的技术性。在招聘教师的时候, 一味地强调应聘人员的高学历和教学经验, 非硕士、博士不要, 而不在乎他们是否适合, 真心喜欢教学。学历高和经验丰富, 代表他们的技术性强, 但是他们有没有激情, 有没有能力把他们的技术和经验充分地应用到教学工作中, 并且传授给学生, 又要另当别论了。所以我觉得学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 对学历和教学经验应该看重, 但不应该过度, 合适则可以。像小学就没有必要去招聘博士, 而且即使博士在小学任教, 也不一定就能够比那些中专, 大专, 本科毕业的老师教得好。在考虑学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看他们是否有没有教学的激情, 是不是热爱教学工作, 是不是能够和自己的内心, 和学生很好地沟通。一个人在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的条件下, , 热爱教书事业, 善于沟通, 善于和心灵对话 (自己的和学生的) 才有可能把书教好, 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只强调教学的规范性和步骤性, 而忽视师生共鸣、交流情感、融合思想、激发潜能, 应该也是课堂教学没有突破技术层面的一种表现。比方说我们学校的英语教学, 领导要求所有的老师都根据“导入→词汇讲解→课文讲解→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施教。导入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 甚至是导入要问学生哪些问题, 在开教研会的时候都事先统一设计好了。词汇讲解时, 也规定好应该对词汇进行哪些拓展, 讲解词汇的哪些用法。课文讲解应该是注重哪些句子结构的翻译和语法的操练等等一切都规定得清清楚楚。任课教师只要规矩地根据教研会讨论好的教案上课就可以了, 不用费力去备教材, 备学生。
严格按照这种模式运行的课堂看起来似乎每个教学行为都目标明确, 并且都产生了实际效果;看起来似乎规范, 无懈可击, 但实际上却缺乏生机, 沉闷而乏味。每个课堂都一样, 教学潜质好的教师与其他教师分别上的课也效果差不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因为过于关注教师的课堂技巧、处理方法甚至步骤, 把教师的教学行为一味地降低到技术层面, 就很容易忽视教师的创造性和感召力;也就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激情, 从而无法让师生产生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毕竟, 课堂教学不是生产流程, 这些看似科学、非常实际的方法和技巧, 可以使教师的课堂被学生基本接受, 但是无法实现教师和学生心灵上的沟通。
3 结论
教育应该关注教学技术, 但是不能过度, 工作重心应该放到带有人格感召力的教学智慧的引领上。在课堂教学中, 也没有必要严格规定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技巧, 让所有的教师和课堂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施教。只要是符合教学规律, 能够激发师生心灵, 让师生从心灵深处焕发出不竭智慧的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都可以使用。
总之, 教学源于技术, 但高于技术。没有技术的教学是失败的, 但是只有技术的教学也同样不成功。在教育当中, 应该关注教学技术, 但是又要调出技术, 达到教育的升华。
参考文献
[1]Harmer, J.How to teach English,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Parker.J Palmer Courage to Teach, 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5
[3]王卫东.用新课程理念审视任务驱动教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
[4]新目标官网英语阅读教学http://www.chinagoforit.com/class/ljhtml_high/unit3_5_1.asp.
遥感技术双语教学建设内容探讨 篇8
遥感 (Remote Sensing简称RS) 是现代空间信息学的核心技术之一, 作为一种高效能的探测、获取、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的先进手段, 广泛应用于土地管理、城市建设、林业、环境、农业等部门, 它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遥感技术的发展, 揭开了人类从外层空间观测地球、探索宇宙空间的序幕, 为我们认识国土、开发资源、研究环境、分析全球变化找到了新的途径。遥感学科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涉及地质、地理、图形图像、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各高校都相继开设了遥感技术课程。
双语教学是指教学大纲中设定的课程 (语文课、外语课除外) 使用两种语言授课。通常把它分成三种基本类型: (1) 沉浸式双语教学 (immersion program) , 学校使用一种不同于学生母语的语言进行教学, 如加拿大的法语沉浸式课程; (2) 维持性双语教学 (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 学生上学之处用母语授课, 而后逐步过渡到部分科目采用学校规定的另外一种语言学习; (3) 过渡型双语教学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学生上学之初部分或完全使用母语, 以后转换到只使用学校规定的另一种语言教学, 如美国移民学生的教学模式。在我国, 双语教学大都采用沉浸式模式, 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专业学术水平, 将搞好专业课程学习放在第一位。
我院在2001年开始招第一届地理信息本科生, 遥感技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开始讲授, 现已经给十届学生上了本课程, 并在2009年荣获郑州大学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进行双语教学的探讨和实践, 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首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遥感技术专业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掌握有关专业词汇的外文描述;其次, 通过外文教材使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的工程理念、思维研究方式和应有成果;最后, 使学生能真正读懂原版教材, 能独立自学外文专业资料, 培养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能在国际舞台上的各专业领域与世界各国直接开展平等的对话, 迎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以及国家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遥感技术是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 我院该专业学生先后有多人考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等知名学校的地理信息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这也体现了本系在遥感技术专业课的教授方面的成绩。因此, 继续实施并推进双语教学的建设与实践, 必将对我校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甚至其他学
*本文得到了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编号:[2011]JKGHAD-0230) 、郑州大学2012教研项目支持
点考虑: (1) 根据每次实习开展的线性工作特点, 系统设计为工作流的管理模式; (2) 注意数据的共享和隔离, 校外实习往往是各系、各专业分别组织实施, 要做好各单位数据的相对独立性和共享处理; (3) 每个用户在系统中应只见与本人相关的数据, 避免陷入数据海洋; (4) 做好每个工作环节的容错处理机制; (5) 依据学校实际制定好量化指标, 加强考核、监督机制。
四效果及意义
由于实习企业及岗位的多样性, 基于“工学交替”的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也就具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 如时间、地点、合作企业、参与人数、指导教师、实践岗位等, 这就给其管理带来了诸多的不便。通过归纳整理校外实训的各种组织模式, 整理为四大类实习过程, 规范了管理, 理清了思路。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中对参与实践活动的教师、学生、企业进行实时记录, 了解实习开展中的各种情况;建立完善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运用该评价体系评估实习质量, 综合、客观、科学地指导实践,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评价体系中加强了实习指导老师的管理, 以实习开展情况核准实习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及报酬, 督促指导老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提高指导水平。信息平台也能实时采集师生的反馈数据, 对合作企业也实现了完善的考核评分机制, 促进了实习合作企业的质量改进。采用以上过程化跟踪、实时改进、及时反馈的信息化手段, 对不断改进基于“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 有效监控实习中的不确定因素, 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和实习学生的监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责任编辑:李锦雯]科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产生变化, 对提高研究性、自主性学习,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国内遥感技术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2001年9月,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采用双语教学。我国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高校在部分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学中直接选用国外原版教材,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和成绩考核均采用外业或外语和母语两种语言进行,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相应改革与创新。天津大学规定, 各专业应对2002年秋季以后入学的硕士研究生至少开设一门双语课程。清华大学2001年开设的1440门课程中, 有54门课程全部用英语授课, 2004年有500门左右的核心课程采用外国著名高校的优秀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复旦大学引进了哈佛大学的7600多种教材;大连理工大学有60门课程采用国外原版教材。
遥感技术是一门新兴的信息技术, 发展迅速、更新快、时效性强, 在城市数字化建设、数字地球、自然灾害监测、农业和林业监控、地质探矿、太空探测、军事侦察等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矿业大学等多家重点大学都开设遥感技术课程, 并具备遥感研究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展开遥感技术的双语教学课程, 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 更好地追溯理论来源, 技术发展动态, 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竞争力,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乃至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遥感技术双语教学, 国内较突出的是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该校采用中文、英文教学同步展开、逐步渐进的教学模式, 采用朱述龙等人编著的中文教材, 采用加拿大资源中心网站提供的教材作为对应英文教材。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则直接应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讲授。
三遥感技术双语教学建设内容
遥感技术双语教学建设包含的七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具体如下:本课程通过三年的实际双语教学的实践, 积累了一定经验, 我们认为要搞好遥感技术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 有一定的条件, 需要从提高教师队伍的英语水平, 对双语教学的内容和教材建设充分改革, 为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出台新的建设机制, 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对经验和教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等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
1. 双语教学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相关方面的高端人才、锻炼人才和留住人才等手段, 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外语水平一流的教师梯队, 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对本课程专业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及进修, 鼓励参与相关的会议, 特别是国际会议。
2. 课程教学的内容建设
本课程教学内容要具有基础性核心知识, 还要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能及时反映遥感技术的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特别是英文原刊的最新内容, 挖掘中英文数据, 将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 切实推进双语教学的施行。
3. 双语教学的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建设, 把过去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与经验进行总结, 同时要追踪最新的科研成果, 并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立体化教材编写, 我院已编写了相关的专业英语教材, 如果条件允许要进一步编写遥感技术中英文教材。
4. 遥感技术实验建设
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 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在教学仪器设备中除了计算机外还应有绘图仪、扫描仪、数字化仪等, 而教学软件除了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外还要编辑遥感技术方面的专业软件, 同时还需最新的实验数据。
5. 机制建设
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鼓励老师承担双语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 要有新的用人机制和奖惩机制保证双语教学建设的延续性等, 这些年对此已有了一些经验, 如在双语教学过程中, 从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的批改, 学生的辅导等各个方面都增加了上课教师的工作量, 为此我们把双语教学的教师的工作量, 按一般课程两倍的工作量进行计算, 以此鼓励有条件的教师进行双语教学。
6. 课程教授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双语教学在课程内容讲授和课后辅导等诸多方面和中文教学有很大不同, 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把相关的外语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 实现双语教学资源共享, 教学方法和手段要能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这也是双语教学能否持续下去的关键问题。
7. 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经验与进一步探索
主要是对以往双语教学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 把获得的成果进行分类, 对学院遥感技术双语教学的六大要点的竞争优势 (strength) 、竞争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和威胁 (threat) 分析, 即SWOT分析, 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并找出我们的双语教学与国内外其他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指标之间的差距和不足, 使我们的双语教学更趋完美。
四遥感技术双语教学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 通过调研、分析遥感技术双语教学教师队伍特点, 提出队伍升级方案。
第二, 通过“外面先进模式+内部特色延伸”提高教学内容质量。即学习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 同时从本课程特色出发考虑发展需要和学生反馈进行自我修正与提高。
第三, 调研分析国内遥感技术中英文教材特点、提出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四, 调研分析当前遥感技术实验室的需要, 把该课程实践模式与社会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异相结合。
第五, 分析国内双语教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以此来完善学院双语教学的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飞等.《遥感概论》精品课程的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3) :174[1]张飞等.《遥感概论》精品课程的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3) :174
[2]庞继贤、丁展平.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看大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理据与模式[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5) :172~179[2]庞继贤、丁展平.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看大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理据与模式[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5) :172~179
技术教学内容 篇9
一、电子专业教师应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教师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因此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和深造,丰富知识体系,并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双师型”、“复合型”教师。
1. 教学内容体现“新”。
所谓的新,是指知识的更新。通常教学采用的教材一般变化更新较慢,普遍是相对滞后的,存在着知识老化和知识面窄等问题。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陈旧的教材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因此电子技术的教学也应对教材进行适时更新,剔除过时内容,引领新的知识点,让电子技术的教学尽可能跟上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多介绍一些现代的较实用的内容。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向学生推荐一些较实用的书刊,与时俱进,面向电子技术发展方向,引入新内容,以助于培养学生在电子技术及相关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技术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2. 提高动手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的综合型教师比例偏低,某些教师虽然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只擅长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能动过程。电子专业教师具备过硬的理论与实践技术,才能更好地组织专业课的教学;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胸有成竹,引导有方,教有所长。
3.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当今社会对电子信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电子行业发展迅速,新型元器件、集成电路不断出现,新型仪器设备不断更新发展,电子技术也不断向深层次、高技术含量领域发展。电子专业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电子专业教师应本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理念,积极投身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多掌握新知识、新技术,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一方面要经常阅读专业杂志,了解一些最新技术动态,另一方面要寻找机会主动参加、接受一些相关的业务培训,努力学习新知识、积极掌握新技术。
二、加强学生相互间合作交流
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当今的教学理念是要求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要使学生改变以往的被动听的局面,进行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平时在教学时要注意提倡同学之间要有合作精神,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实验课和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内容,对学生分组,提供机会让他们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更重要的是知道合作的力量和精神,这些都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实施“合作学习”策略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小组学习为教学主体,同学之间可自愿找合作者,各组同学在思想和技能上进行交流,这有利于学生共同进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优化教学手段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在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也应体现出不断的发展进步,而教学过程中的现代化信息传播媒体就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信息媒体,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多媒体如今已大面积地走入课堂,它可以生动、形象、清晰地展示所要讲授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既省时省力,又有利于教师分析。对于电子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直观地了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知识环境和虚拟实验环境,更加方便、快捷地实现教学任务。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大量的板书中解脱出来,而通过多种多样的资料,自己动手实践,把知识更好地融合起来,从而深化所学习的内容,学生也不再觉得理论课枯燥。另外,还应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使实验教学理论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共同作用下,延长对该课堂有效注意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专业课的学习建立在基础课的学习之上。因此,教师要使学生重视新旧知识联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技术素养在高中技术教学中的培养 篇10
一、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托兰斯认为:“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改变沉闷课堂教学环境, 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是营造一种氛围, 一个能促使中学生思维从沉睡中唤醒的刺激, 那么, 如何营造这个“易起反应”的问题“场”呢?
问题起于感知, 立于思考, 成于交流和表达。其中, 独立思考是关键。自主学习就是要以问题为主线, 要让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 并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索和动手, 这样才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 使学生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和思维量。在教学整个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 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 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 在观察比较中探究, 在矛盾冲突中探究, 在问题解决中探究, 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对问题情景的设置, 教材选择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学生在课外学习和生活中可能有所接触, 但一般都不是从技术角度理解的, 通过举例、案例的讨论,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若有所思”的状态, 做到“学”“疑”“思”相结合, 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了解发现问题的基本来源,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 进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也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运用, 且可以形成能力迁移的课程内容。
二、鼓励学生质疑求异, 提倡学生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古语云:“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可见, 质疑是学习活动中思维的动力, 也是学生学会创新的开端。因为常有疑点才能常思索, 常思索才能常创新。因此, 作为教师, 一要鼓励学生质疑, 使学生敢于质疑;二要正确引导, 使学生善于质疑;三要因势利导, 使学生积极求异。并引导学生在常规的一般应用的基础上, 冲破原来的思维结构, 加强引申性的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自由思考和想象猜测的能力。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平台, 如果单纯地用口头语言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而直观图片和教具、翔实的技术资料的使用可以辅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降低知识的难度, 以便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 指导并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师与学生及时交流和沟通, 准确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必要时教师要调整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教学过程中, 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课堂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相讨论、探究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尝试动手操作, 在体验与领悟中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
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课前要准备好材料, 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提问要明确、简洁、恰当, 不要拖泥带水。为学生创造就所研究的问题自己提问的空间, 以便学生活动时有的放矢。学生只有有了疑问并产生了寻求答案的愿望时, 才能主动探索进入真正的准备阶段, 才能激发好奇心, 只有好奇心才可以使学生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在体验与领悟中才能培养技术实践能力。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尽快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以前那种封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为一名通用技术教师, 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这场教学改革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并且要尽己所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实践能力, 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知道自己的潜能, 都能尽情地去发挥、去想象、去施展自己的能力, 都能建立起坚实的自信, 都能从事属于他们同时也是属于这个社会的富有个性的创造!唯有这样, 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步入自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邹尚智.《教育科研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 开明出版社.
[3].李建平.《聚焦新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施良方.《学习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5].牟其善.《走进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现场》,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技术教学内容 篇11
【关键词】光电测试技术 教学内容研究 电力特色
《光电测试技术》是上海电力学院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的重要专业选修课。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了光学、电子和计算机等多门学科,也是现代检测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这对教师提出了挑战。笔者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一、优选教学内容
光电测试技术课程包涵的知识点很多,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测试技术不断地出现,需要进一步扩充教学内容。而不同的院校有又不同的背景,在不同的领域上有所侧重,需要量体裁衣,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一)突出电力特色
上海电力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是主要为社会培养和输出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特别要为电力行业的科技进步服务,培养电力行业所需的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了突出本校的电力特色,尤其考虑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会进入电厂等相关电力领域工作,所以在教授内容中加入最新的电力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近年来,光电测试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火焰图像检测器
光学成像技术在燃煤火电厂煤粉炉炉膛火焰视频监视上的应用,可以直接地反映炉膛内的燃烧情况,给运行人员提供相对直观的判断依据,对锅炉的安全运行和操作起到及时的指导作用。安装好、调试好、使用好炉膛火焰电视设备,对锅炉的安全和节能经济运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可以和书本教材中的固体成像器件配合起来教学。
2.激光盘煤技术
传统的煤场存煤量测量方法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测量结果也极不准确,严重制约了电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新型的自动盘煤方法为激光盘煤仪,采用二维高频率激光扫描仪对料场的表面进行高频率断面扫描获得高密度的断面数据,结合行程测量器获得的料场长度和回程测量器获得的扫描仪偏转角度数据,实现料场体积的计算、料场三维模型的显示。在盘煤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方面都有显著的改善,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1]该部分内容可以和书本教材中红外辐射与红外探测器配合起来教学,还可结合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对图像恢复重建等展开探讨。
3.光纤传感技术
光纤传感技术具有细而柔软、抗电磁干扰、绝缘性能好、防爆性能好、 耐腐蚀、导光性能好、信号衰减小等特点,可以解决常规检测技术难以完全胜任的测量问题。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是随着“智能结构和智能材料”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集传感与信息传输于一体,广泛应用在电力行业中:电缆状态监测,如电力电缆的表面温度检测监控、事故点定位、电缆隧道、夹层的火情监测等;变电站监测,如母排、桥袈、变压器、电动机、发电机、配电盘的温度分布、测量及故障点检测等;水电站、发电厂监测,如加热系统、蒸汽、输油管道;送煤系统的温度监测和故障点的检测等等。
光纤传感技术正好和书本教材的光导纤维与光纤传感器匹配,在了解光导纤维与光纤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后,引入大量的光纤传感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工程实例,更好地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可以使学生思考如何学以致用。
(二)适应科技发展
光电测试技术内容多,知识面广,又是多学科交互融合、互相渗透的前沿科学。通常情况下,教材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础效应介绍较多,对具体应用和设计方面则较少;对经典的光电器件介绍较多,新型光电器件较少;传统技术叙述较多,尖端技术和综合应用较少。由于种种限制,不可能找到一本非常完美、各方面都满意的书本教材,我们只能选择较合适的,在讲授基本内容的同时,一定要补充最新的相关内容,将新型的光电检测器件、新型的光电测试技术和手段、各种光电检测器件的最新进展和应用等最新相关科研成果融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改进,有效的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最先进的科学内容。比如在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飞船实现对接时,激励学生关注其中所采用的最新光电测试技术。
以上的内容是书本教材所无法包括的,所以我们要结合时代科技的进步,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注意学校的行业特色,关注火电厂及电力设备等的光电测试技术,对于教材上没有提到的但是有益的内容,一定要在课堂上提出,或者给出相关概念引导学生自己查找所需资料,不断的通过自制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等来添加教学内容,给《光电测试技术》注入新的血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上海电力学院将该课程核定为32学时,在短课时内,面对如此多的教学内容,需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精心组织安排,否则会使得内容杂乱无章,缺少完整性和系统性,让学生无所适从。
(一)课程认识和章节联系
首先讲解课程的主要内容、结构和各章节的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然后具体到每一个章节。在开始学习前都列出教学要求,学完一章后都有复习总结,让学生清楚自己应该达到的标准,也方便期末考试。第一部分光电测试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最基础的内容,尤其是我校未开设《物理光学》《应用光学》等相关课程,学生只是在《大学物理》中接触过有关光的知识,这部分必须详细讲解。第二部分是常用的光辐射光源,只有这一章是讲如何产生光信号的,其中光电测试用主要的光源发光二极管和半导体激光器都是从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正好与第三部分光电检测器件是如何进行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相对应,可以让学生更换地理解光电转换。第三部分是各种光电检测器件的结构原理及应用,要结合它们各自典型的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使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二)注意知识点的联会贯通
光电测试技术涉及光、机、电、自动控制等许多领域。如在讲到光电器件和集成运算放大器连接时,模拟电子技术中运算放大器的三大特点:“虚短”“虚断”和“虚地”,如何运用它们来完成电压放大、电流放大和阻抗变换,而这牵涉深度负反馈的概念,又与自动控制相关。所以在教授新课程的时候,不断地回顾先前学习过的课程,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会觉得什么都是新的,都要从头开始学,能够温故知新。
(三)重视实践教学
《光电测试技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设计与综合分析能力。
例如讲解光敏电阻后,先采用浙江英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YL系列传感器实验仪及系统实验台开设光敏电阻的特性测试实验,让学生先了解光敏电阻的光电特性、伏安特性和光谱响应特性,对书本知识深入掌握后,再鼓励学生从光敏电阻特点出发自己设计路灯自动点熄电路,通过查找阅读资料并与实际应用电路比较,能否进一步改进,使其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等,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拓宽了知识面,更是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电检测系统应用实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如讲到光电开关,就会提到在洗手时,是如何实现手到水出的?除了光电开关外,还有什么器件能够达到这种效果的?热释电器件可不可以?
三、结论
对《光电测试技术》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探讨,通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结合我校电力特色、重视实践教学,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培养适应21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艳玲,刘海烨,秦健露.天煤场自动盘煤方法的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1,33(7):93-96.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与课程内容设置 篇12
于是我检索了一些发达国家如美、英、澳等国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做法,其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是美国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该标准对中小学学生应达到的标准中列出了10条,但有7条是关于“利用工具……干什么”的,而不是说要学会什么技术操作。例如:利用常用的工具和设备来进行个人创作、弥补技能的不足、促进学习;利用先进工具(例如:多媒体制作工具、网络工具、数字照相机、扫描仪等)来协助个人或集体的文学创作、思想交流和作品发表等活动,创作知识产品;利用远程通信技术来快速访问远程信息,通过交流获得帮助,进行个别化学习,追求个人兴趣等。
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完全相反,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虽也有教学目标的笼统描述,但呈现出来的内容却是一个个的技术模块,而且详细到了“图形的着色、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的具体程度,完全变成了学习技术操作的“标准”。虽然技术操作的掌握是基础,但掌握它的目的却不是技术操作本身。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还技术学习以真面目。
一、思路调整,超越工具本身
信息技术是工具,但只有超越工具本身,信息技术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超越这个工具,把学习重点放到利用这个工具去创造新型数字文化上来,这不仅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程目标,而且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实施办法。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契机。
由此我想到了目前火热的以Blog等为代表的服务于个人、凸现个人价值的网络技术。现在,许多人都利用Blog展示自我、与朋友交流。但在使用过程中,一些技术操作和如何有效应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因而我产生了在新入学的高一学生身上进行Blog教学的想法(他们目前还没有使用Blog),在解决技术操作的同时,教学生学会Blogging———写学习日记(学习叙事)、做作文互评互改、用TrackBack创作多情节分支的故事接龙游戏、做个人的专题资料收集整理,等等。如果每个学生都像这样去做了,是不是可以创造出新型的数字校园文化呢?
二、突出网络应用
我由在高一年级进行的Blog的教学想到了信息技术课程。直到现在,信息技术教育还是脱离不了几年前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的“操作系统(Windows)+办公系统(Office)”的内容模式。而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着,网络就是计算机、网络就是数据库、网络就是图书馆、网络就是社会、网络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就是学校———学生通过网络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负面的学生网络沉迷中可见一斑。但问题是,由于负面的影响,反对学生使用网络的声音不绝于耳,而网络对学生正面的影响却淹没其中。信息技术课程要负起历史的责任与重担,把学生的网络生活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学生学会在网络上进行方向正确的、卓有成效的学习和生活。
三、内容重建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应以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核心,兼顾Office和操作系统,把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引导到网络数字文化的创造活动中来,培养健康地、卓有成效地进行数字化生活的人。
于是,我想这样来重建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