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技术教学

2024-09-30

护理技术教学(共12篇)

护理技术教学 篇1

护理教学是护理教员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作进一步的阐述, 使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 但不能忽视或脱离临床护理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护理学新技术的发展迅速、进展快, 再加上医学模式的转变, 现在是以人为中心的医学模式, 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的增强, 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教员在授课时应注意传递新的医学信息, 以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将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传授给学生。因此, 现有很多护理新技术在中专教课书《基础护理学》中没有编入或编入很少, 仅仅有的只是一个提示, 在临床带教工作中如何将临床护理新技术渗透到护理教学中去, 这一问题可值得同行们探讨, 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

1 提高护理教员掌握护理新理论和临床护理新技术的能力

我院是一所教学医院, 每年要接受很多护生的实习任务, 从护生进入临床护理实习中了解到, 她们在课堂上只了解了一些护理新技术的皮毛, 护理教员只是提示有这项护理新技术, 护理教员自己就不知道怎样去操作, 所以学生就学不到新的护理技术, 不利于护生临床护理实习计划的完成。所以, 护理教员要了解护理学技术发展的新进展, 要掌握护理新技术从理论到实际操作的全过程, 并要全面的熟悉和掌握, 示范给学生, 使学生对护理新技术从理论知识到具体感性知识上有所认识, 才能使学生进入临床护理实习时, 对各项护理新技术能熟知, 才能知道如何去操作, 才能更好的完成临床护理实习计划, 以促进护理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培养出适用性的护理人才, 使护理队伍的质量得到更快的提升。

在护理教学过程中, 重点要求护理教员加强护理新技术的临床学习, 扎扎实实的学会使用临床护理新技术, 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我国新一代护士队伍。

2 提高带教老师的职业素质

目前临床带教很困难, 护生对护理新技术一点不懂, 带教老师的临床护理工作本来就很忙, 工作时间和经历不足, 对学生护理新技术的指导有限。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护士编制紧缩, 现在各家医院是以招聘护士为主, 带教老师也有危机感, 怕“教会徒弟, 饿死师傅”, 在对实习生的护理新技术的指导上很保守, 有的带教老师不愿或不放手实习生去做。怎样才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完成好自己的实习计划, 这是给我们护理教员和临床护理带教老师, 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加强带教老师的素质培养, 自己也是从学生过来的,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关心体贴学生, 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 从各种渠道、各种方法向学生传授临床护理新技术, 以满足护生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带教老师的劳动只有示范性的特点, 教师的一言一行所表现出的知识水平, 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学效果, 所以要强化带教意识, 挑选护理道德高尚、爱岗敬业、技术过硬、热心教育, 具有较强能力的高年资护师担任临床带教工作。

3《基础护理学》教材要不断的完善和更新内容

从现有的护理教材了解的情况和对实习生的调查情况看, 护理教学内容与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不匹配。有的教课书上将护理新技术操作, 只做简单的阐述, 没有具体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如某老师主编的《基础护理学》 (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微量输液泵的使用, 微量输液泵在医疗器材市场有很多规格和品种, 在操作和使用上各有不同。这本书只阐述了目的和操作, 没有向患者和家属、护士告知注意事项。希望编写教材的专家以适应护理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以适应护理教学的需要, 对中专《基础护理学》教材应重新编辑。

4 护理教员的教学方法要更新

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护理新技术, 但教材上又缺乏护理新技术的理论知识, 护理教员要从各种途径尽快掌握护理新技术, 不能单纯的停留在课本上, 课本上写什么?就讲什么?没有增添新的内容, 不能满足学生进入现代化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从听课、带见习生和实习生中了解的情况, 护理新技术课堂上只有提示, 没有具体的讲解, 学生学不到新的知识和新的护理技术, 反映课堂教学的知识面与实际临床护理技术有很大的差别。护理教员要亲临临床第一线, 向临床有经验的护理带教老师学习, 以便更好的指导学生, 培养出临床需要的护理工作者。

5 传授最常见的几项临床护理新技术, 作为教学重点

现在临床上开展的护理新技术很多, 重点传授最常见的几项新技术操作, 使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是我们当老师的职责和义务。临床护理常见的护理操作, 如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微量泵的临床应用;多功能监护仪的临床应用;Folay气囊导尿管的临床使用;一次性胃肠减压器的临床应用;新的高效消毒剂的临床使用等。

综上所述, 新的护理技术在课堂上推广, 是促进医疗护理技术发展, 是提高护理水平, 同时也是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使学生在没有进入临床之前, 就对护理的新理论和技术有所了解, 同时也加快了知识的更新。将新的理论和技能贯穿在护理教学中, 使学生学到更新的理论和技能, 这样才符合护理事业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李小萍.基础护理学[M].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65-266.

[2]邓永新.护理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4) :3473.

护理技术教学 篇2

【摘 要】目的:探讨模块化教学法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及应用后效果。方法:选择我校13级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命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课程实践教学分别采用模块化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实习阶段进行跟踪考察,并做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组学生适应临床实习工作能力强,能够系统化掌握课程相关知识。学生反馈更容易接受掌握本门课程,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各项技能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实践操作,对尽快适应医院环境有较大帮助。结论: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更快地适应医院环境。

【关键词】基础护理技术;模块化教学;应用;设计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临床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从事临床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职称晋升考核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本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基础护理技术涵盖了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40余项基础护理技能,课程实践项目繁多,知识点琐碎,为方便学生理解掌握,我校对基础护理技术理论和实践教学开展模块化教学法应用设计,初探模块化教学法教学效果。

1对象与资料

选择我校13级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命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2方法

对两组学生的课程教学分别采用模块化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即按课本编排顺序开展课堂教学,并对两组学生实习阶段进行跟踪考察,并做问卷调查,收集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使用两种教学方法后的教学效果。

2.1模块化教学法的定义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由劳工组织研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1]

2.2基础护理技术模块化教学法应用设计

2.2.1课程定位与作用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职业技术课,也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开设于第二及第三学期,是在学生具备了公共文化课、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学习临床护理课程打基础的衔接课程,在专业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2]

2.2.2模块化教学法设计

本门课程实践项目教学按照病人就诊过程安排开展,分别是认识医院环境、入院、住院护理、出院四个模块。医院环境包括:铺床法、物理化学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技术。入院护理包括:从办理住院手续到护送病人入病区,准备病床单元,生命体征测量等项目。住院护理包括满足生活需要和满足治疗需要的护理。满足生活需要的护理包括:卧位安置、协助患者更换卧位、保护具应用、口腔护理、头发护理、皮肤护理、晨晚间护理、鼻饲法、导尿术、灌肠法。满足治疗需要的护理包括:冷热疗技术、给药技术、药物过敏试验、静脉输液、静脉输血、标本采集、吸氧、吸痰、洗胃、尸体护理。所有实践项目,两组学生均在教学条件一致的实验室中按教师演示――录像辅助――角色扮演分组练习――下课前抽考回视组织课堂教学。

3结果

试验组学生反馈实践项目模块化开展,能够使学生从宏观到微观掌握本门课程,使该课程操作技能的学习井然有序,能够反映患者就诊的过程、熟悉护士的日常工作内容及职责,以及明确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易于加深理解掌握本门课程,使琐碎的知识系统化,能够很快适应临床实习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对照组学生反馈,感觉本门课程知识琐碎杂乱,掌握起来费劲,学完本门课程,知道医院日常工作内容包括哪些,但不能宏观上把握知识结构。进入临床实习不能快速适应临床工作。

4结论

课程实践教学中应用了模块化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工作需求为“主线”选择和序化了课程内容。涵盖了患者从门诊到出院基础护理的整个过程,促进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习的对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模块化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但由于我校护理专业班级较多,而实验室资源有限,若所有班级均采用模块化教学法,按照课程教学计划,则出现多个班级均开展同一实验项目导致实验室教学资源缺乏,无法保证课程实践项目的有序开展。为保证教学的有序开展,对我校护理专业多个班级仍采用模块化教学和传统教学法搭配应用,使实践项目在同一时间段不重合开课,保证有充足的实训室和设备仪器及课程教学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周平儒.模块化教学法探微[J].陕西师范大学英语周报,2006(3)

护理技术教学 篇3

关键词:高职;急救护理技术;教学质量

1高职急救护理技术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1急救护理技术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急救护理教学主要有理论教学与毕业实习两种形式。高职院校是将临床教学安排在最后一年即毕业实习。这种教学方法存在这一些问题:如教师脱离临床一线工作,对医院的最新设备和操作技术不能随时了解和掌握;另外一些先进的监护设备价格昂贵,不可能作为培训器材供学校使用,很难达到课堂教学中熟练掌握的要求。

1.2急救护理技术教师资源缺乏

首先,临床护理教学师资缺乏,带教时间不足:随着护理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虽然护理教育层次水平逐渐提高, 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甚远。临床老师学历参差不齐,存在中专带大专、大专带本科,甚至中专带本科的情况。大多数老师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不能灵活多样、因人而宜开展启发式教学、激发思维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难以满足多层次学历护理实习生的需要。其次,某些教师知识脱节、授课能力差:带教老师虽然都是护理大专毕业生具备教师资格,但是他们多是20世纪90年代毕业,护理知识相对陈旧,新知识不系统、不全面,对某些知识的运用、理解不透彻,对护生知识、技能水平无法准确定位。多数临床护理教学的教学重点放在护理操作方面,忽视了能力培养;课堂与临床的脱节使护生所学知识内容易混淆、无所适从、困惑不已,而带教老师讲课技巧缺乏、知识更新不够、知识不系统、不全面等因素造成了教学老师授课水平达不到要求。最后,指导监督力度不够:急诊病危病人过程中抢救多、突发事件多,急救护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在面对大量急救护理工作时,老师没有顾及护生,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紧张的急救工作中。

1.3护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

临床急救护理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一项工作,护生初次进入诊室,对新型护理产品不了解,不会应用;另外护生在校学习多是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

2 如何提高急救护理技术教学质量的方法

2.1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

护理部和临床科室应定期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考核。带教老师应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既教书又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独立工作能力,与学生交谈时,语调愉快,当学生需要时,随时出现在其身旁。带教形式可多样化,在教中学、操作中学,在学中不断提高。掌握带教原则,先要反复模拟练习,先易后难,多练、多看、多表扬、少批评,增强学生信心,带教老师要合理选择病例,增加学生操作机会,这样容易提高操作成功率,也逐步提高学生操作质量。

2.2针对高职专科学生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创伤急救护理教学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即结合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在创伤急救护理技能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教学组织与实施:①依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全面分析教材和学生特点,设置创伤事故情景,并为学生备齐所需急救用物,如三角巾、敷料、夹板、治疗碗、担架等。②环境布置 教师事先根据所选择的情景,模拟一特定事故现场,如交通事故现场或房屋倒塌事故现场。③伤员模拟 选择接受能力强,经过简单培训的学生模拟伤员,④计划实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告知学生这是一特定事故现场,现场有多位伤员,要求每一小组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些工作。最终由教师对各组的急救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打分。另外,在理论教学中可以打破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可以采用一些自学讨论式教学法,具体可以行以下教学过程:①自学:在每一个新专题开始之前,要求学生先自学,通过查阅资料,并把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回来为课堂上的讨论做准备。②质疑:在课程刚开始阶段,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提出的问题要能够体现教材本质性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并能推动教学深入地展开。③讨论: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是急救护理学技术课堂的主要内容。在讨论中,教师把握课堂的秩序和讨论气氛,积极诱导,多用扩散性的问题引导讨论:如“你想到还有哪些可能?”“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吗?”。要让持不同观点的同学把她们的意见讲清、讲透,在民主的气氛中,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提高讨论课的质量。④归纳:通过讨论,往往可以使正确的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不理解的问题暴露得更加充分,教师就可以根据讨论情况对所提问题给予必要的补充和完善,并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出教学内容的层次及重点,便于她们形成清晰明确的知识层次。⑤评价:快结束时,教师利用一些时间评价学生们分析问题的思路,对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性、思维的活跃性以及流畅的表达能力给予鼓励。

参考文献:

[1]万晓燕.高职护理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鄂州大学学报,2011.

[2]傅一明.急救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万晓燕,杜利.高职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护理学杂志.2011.

作者简介:

护理技术教学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收集我院各个科室<30岁的护理人员共60名, 其中男13名、女48名, 年龄 (23.6±3.3) 岁, 其中26名护理人员从事护理工作<5年, 23名护理人员从事护理工作5~8年, 11名护理人员从事护理工作10年左右;60名护理人员中有28名护师、32名护士;8名护理人员为本科毕业, 其余52名护理人员为大专毕业。所有护理人员被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 两组护理人员的年龄、工作经验、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进行传统的教学培训,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护理安全教育,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2.1建立护理安全教育指导小组护理部从各个科室中的护士长和高年资的护理人员中选择护理安全教育指导小组的成员, 包括主管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3名, 每名指导小组的成员负责不同的操作指导项目。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前, 指导小组应通过会议等形式对护理安全教育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进行反复讨论, 以保证流程和评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制定完成后, 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每个观察组的成员, 帮助他们快速地熟悉相关的流程以及评分标准。

1.2.2对护理安全教育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根据护理部计划, 护理安全教育指导小组成员应定期进行集中学习, 培训地点位于护理部的示教室或者病区的示教室。指导小组的成员观看规范的操作演示, 并掌握操作过程中相关的注意细节和事项、护理风险点。安全教育指导小组成员2人为1组进行操作练习, 同时找出应对护理风险的有效措施。每次培训结束后, 要对指导小组的成员进行考核, 并根据制定好的考核评分标准进行考核打分。如果考核不合格, 必须进行再次培训, 直到考核合格为止。

1.2.3对观察组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每次培训要充分考虑到护理服务工作的特殊性, 由于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有不同的工作班次, 因此为了避免打扰到护理人员的工作和正常休息, 护理安全教育指导小组可进行分批指导和示范。针对个别特殊班次的观察组成员实施个别指导, 保证护理安全教育的开展。在指导小组成员的示范完毕后, 观察组护理人员应反复进行练习操作, 尽量安排时间去示教室进行演练, 在操作演练中对自己的护理操作进行评价, 反思自身的行为是否存在护理安全风险、是否保护了患者、是否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灵活处理等。如果在自行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和疑问, 及时反馈给指导小组的成员。当护理人员通过练习对操作熟练后, 护理安全教育指导小组成员对其进行考核, 如果考核没有通过, 护理人员要进行再次培训, 直到考核合格为止。此外, 护理安全教育指导小组的成员还要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时间、考核内容、补考人员名单、补考时间等资料进行详细的记录, 并上交护理部作为教育培训活动评价的资料, 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降低护理安全风险的措施, 从而保证下一次培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3评价指标对理论考核成绩、操作考核成绩、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和对比。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由本院自制, 由300例患者匿名填写, 满分为100分, ≥85分为满意, <85分且≥70分为较满意, <7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以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以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经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理论考核成绩、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均<0.05) 。见表1。

3讨论

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能有效地提高治疗的效果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护理程序是解决治疗中各类问题、通过临床科学认定的护理方法[3]。在护理操作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并对护理工作的质量、安全产生严重影响。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 患者的病情差异、对疾病的认识、护理人员自身的操作水平、安全意识等都属于护理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 也都可能对护理的结果造成影响, 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4]。因此, 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十分必要, 不但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对安全护理的认识, 还能够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其作用和指导意义不言而喻。

在本次研究中, 对观察组的护理人员进行了护理安全教育,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理论考核成绩、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在护理安全教育的过程中, 通过充分分析护理中的风险点和各种不安全因素并结合案例讲解使护理人员印象更加深刻、树立风险意识, 充分认识到安全护理的重要性[5]。此外, 实践操作也是培训中的重点内容, 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操作, 护理人员才能够进一步理解培训课程中所讲到的理论知识, 体会到护理中潜在的风险。通过实践操作, 指导小组的成员能够观察到护理人员是否将安全护理的意识融入到了实际的护理操作中, 从而保证培训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护理人员形成或树立起安全护理的意识需要一定的过程, 为了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护理人员亲手实践操作的内容和步骤, 还需要指导小组成员耐心、细心的指导和提醒。因为大部分的护理培训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点, 尤其是刚入职不久的护理人员, 常常在领会到了操作要领后, 就忘记了安全操作, 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 指导小组成员应及时指出其不足之处, 并通过温柔、耐心的讲解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 让他们在鼓励、赞扬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通过培训、操作、考核, 指导小组的成员也能够使自身的理论知识、操作水平和护理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其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从而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快护理骨干的成长, 使医院护理人员能力提升和护理工作质量提升都进入到良性的循环中, 从而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效地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保证。

综上所述, 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开展护理安全教育, 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和操作水平, 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使患者更加满意,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桂凤, 赵庆华.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5) :415-417.

[2]刘博.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吉林医学, 2014, 21 (30) :6803-6804.

[3]包腊月.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职工教育, 2014, 13 (24) :196-196.

[4]周永琴.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27 (22) :354-355.

护理技术教学 篇5

授课时间: 第16周 星期四 1、2节 2学时 授课章节: 第七章 排泄护理技术

重 点: 排尿活动的观察及排尿异常的护理 难 点: 导尿术、灌肠法的方法和要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示范法 学时分配:

第七章

排泄护理技术.........................................................................第一节

排尿护理技术......................................................................(三)排尿活动的异常.......................................................8min

(四)排尿异常的护理.....................................................20min

(五)尿标本采集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5min

(六)健康教育...................................................................3min

(七)防腐剂的作用及用法...............................................2min

(八)导尿术与导尿管留置法.........................................15min 第二节

排便护理技术..........................................................................(一)大量不保留灌肠.....................................................20min(二)保留灌肠.................................................................10min(三)简易通便法..................................................................4min 教学内容:

第七章

排泄护理技术 第一节

排尿护理技术

(一)与排尿有关的解剖生理(自学)

(二)排尿的生理(自学)

(三)排尿活动的异常

1、多尿:指24h尿量经常超出2500ml

2、少尿:指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

3、无尿(尿闭):指24h尿量少于100ml或12h内完全无尿者

4、膀胱刺激征: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

5、尿潴留:指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行排出者

6、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1)真性尿失禁:膀胱内稍有一些尿便会不自主地流出,膀胱处于空虚状态(2)假性尿失禁:膀胱内有尿充盈达到一定压力时,即可不由自主溢出少量尿液,但当压力下降时,排尿既停,膀胱处于充盈状态。(3)压力性尿失禁:当腹内压升高以致不自主地有尿液流出

(四)排尿异常的护理

1、尿液的观察(1)尿量与次数

a、尿量:每次约200-400ml 24h约1000-2000ml平均约1500ml b、次数:一般成人白天排3-5次,夜间0-1次(2)颜色:正常新鲜尿液呈淡黄色或深黄色

a、血尿:见于急性肾炎、输尿管结石、肿瘤、感染等 b、血红蛋白尿: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恶性疟疾 c、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胆和肝细胞性黄疸 d、乳靡尿:见于丝虫病

(3)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清撤透明

(4)酸碱反应:一般PH为4.5-7.5,平均为6(5)比重:一般为1.015-1.025,若常固定在1.010,提示肾功能严重障碍(6)气味:氨臭味——示泌尿道感染; 烂苹果味——示糖尿病;

2、常见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尿潴留患者的护理】

(1)心理护理 安慰患者,消除其焦虑和紧张情绪(2)提供隐蔽的排尿环境 如关门、用屏风遮挡(3)调整体位和姿势 如扶患者略抬高上身或坐起

(4)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 如听流水声或用温水冲洗会阴(5)热敷、按摩膀胱,但切忌用力按压,以防膀胱破裂(6)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7)必要时根据医嘱肌注氯化卡巴胆碱等(8)经上述处理无效时,可采用导尿术 【尿失禁患者的护理】

(1)皮肤护理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外部引流 如用接尿装置引流尿液,但要注意清洁会阴部的清洁(3)重建正常的排尿功能

(4)对长期尿失禁的患者,可行留置导尿管

(5)心理护理 医务人员应尊重和理解患者,给予安慰、开导和鼓励

(五)尿标本采集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目的】

1、尿常规标本:用于检验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测定比重,检查有无细胞和管型,并作尿蛋白和尿糖定性检测等

2、尿培养标本:细菌培养或细菌敏感试验,以了解病情,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3、12h或24h尿标本:各种尿生化检查或尿浓缩查结核杆菌等检查方法 【方法】

12h或24h尿标本方法:

(1)12h尿标本:嘱患者于7am排空膀胱后开始留取尿液至次晨7am留取最后一次尿液于集尿瓶内,侧总量

(2)24h尿标本:嘱患者于7pm排空膀胱后开始留取尿液至次晨7am留取最后一次尿液于集尿瓶内,侧总量 【注意事项】

1、女性患者月经期不宜留取尿标本

2、会阴部分泌物过多时,应先清洁或冲洗或再收集

3、做早孕诊断试验应留晨尿

4、留取尿培养标本时,应注意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标本污染,影响结果

5、取12h或24h尿标本,集尿瓶应放阴凉处,据检验要求在瓶内加防腐剂

(六)健康教育

1、留取标本前根据检验的目的不同向患者介绍尿标本留取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向患者说明正确留取标本对检验结果的重要性

3、教会患者留取标本的正确方法,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防腐剂的作用及用法

1、甲醛

(1)作用:固定尿中有机成分,防腐。常用于尿细胞计数(2)用法:24h尿液加40%甲醛1—2ml

2、浓盐酸

(1)作用:防止尿中激素被氧化。常用于17-羟类固醇的检测(2)用法:24h尿液加浓盐酸5--10ml

3、甲苯

(1)作用:保持尿液化学成分不变、防腐。常用于尿生化检测(2)用法:每1000ml尿液加0.05-O.1%的甲苯2ml

(八)导尿术与导尿管留置法 【目的】

1、为尿潴留患者引出尿液以减轻痛苦。

2、协助临床诊断。

3、为膀胱肿瘤患者进行膀胱化疗。【注意事项】

1、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2、选择粗细适宜的导尿管,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为女病人导尿时若误入阴道,应更换管道重插;为男病人导尿时应注意三个峡窄口和两个弯曲处

4、为膀胱高度膨胀且极度虚弱的患者,第一次放尿不得超过1000ml,以防发生虚脱和血尿

(九)操作方法(看操作视频、并到实验室示范、练习)

第二节

排便护理技术

(一)大量不保留灌肠 【目的】

1、解除便秘、肠胀气

2、清洁肠道、为肠道手术、检查或分娩作准备

3、稀释并清除肠道内的有毒物质减轻中毒

4、灌入低温液体为高热病人降温 【常用溶液、量、温度】

1、常用溶液

(1)0.1—0.2%的肥皂水(2)生理盐水

2、量:成人500—1000ml/次 小儿200—500ml/次

3、温度:一般为39℃—41℃ 降温用28℃—32℃ 中暑者4℃(二)保留灌肠 【目的】

1、镇静、催眠

2、治疗肠道感染

【常用溶液、量、温度】

1、常用溶液

(1)一般镇静、催眠用10%水合碌醛

(2)肠道杀菌用2%山檗碱,0.5%—1%新霉素等

2、量:一般不超过200ml/次

3、温度:一般为38℃(三)简易通便法

1、开塞露通便法

2、甘油栓通便法

3、肥皂栓通便法

4、按摩

5、针灸

课后小结:本次课按计划完成。本次课主要介绍了排泄和饮食护理技术的方法。思考练习:

1、简述导尿术的方法和操作要点?

2、叙述灌注鼻饲前后均需注入少量温开水的理由?

参考资料:

1、基础护理学 主编 李小寒、尚少梅 人民卫生出版社 2、护理学基础 主编 殷磊 人民卫生出版社

3、常用护理技术 主编 阳爱云 湖南科技出版社

护理技术教学 篇6

传统急救护理学注重急救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急救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高尚的护士职业情感仅仅靠教师的口头说教完成,我们需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1]。情景化教学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2],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实践锻炼机会,也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临床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及科学思维的培养[3]。因此,我们尝试把情景化教学引入急救护理技术的课堂内,将教室装修成急救室,模拟为病人急救的场景进行教学。现报告如下。

一、情景化教学共分三阶段: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引导和反思

( 一)课前准备阶段

(1)教学设计 教师对课件演示、学生情景剧表演、学生小组讨论、组长归纳总结的内容与时间进行规划设计,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设计应对措施,以确保教师对课堂全过程的把控,使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教学任务。

(2)布置预习 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以往掌握知识的情况布置预习,内容如下:教学目标和情景剧内容、本单元相关的新旧知识和技能。如“骨折”一节为例,骨折的临床表现、分类、包扎方法和并发症的处理是新知识;其他学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如扮演医师给病人体检、扮演护士搬运骨折病人、为骨折导致大出血的病人进行静脉输液,需学生复习《内科护理学》和《基础护理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护理礼仪、人际沟通技巧等应用到案例中。

(二)课中实施阶段

顺序依次为:教师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知识点;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教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组长归纳、总结并发言;教师评价、矫正;学生练习;老师点拨。

以“骨折病人的急救”为例,教师承担导演的角色,上课开始,就通过多媒体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展示出来;学生在情景剧中通过角色扮演,将骨折的原因、临床表现、包扎方法和并发症(大出血)的处理等表演出来;教师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时间,在学生完成情景剧展示后,组织学生分组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组长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回归到知识点上。之后,教师对骨折固定和包扎方法进行矫正、让学生进行练习、反馈;最后,教师对本次课进行总结、点拨。

情景剧表演时,扮演病人的学生把骨折病人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家属也表现得情绪激动;扮演护士的学生除了把《急救护理学》的骨折的固定、包扎方法、《基础护理学》的搬运、静脉输液技术展示出来,还把《护理礼仪》和《人际沟通》中的护士行为礼仪和沟通技巧充分地展现出来,体现了护士对病人的关心[4]。特别是“急诊科护士”用坚定的目光、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影响和感动着“骨折病人”。同学们对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非常满意。她们说:通过表演,发现护士不仅要注意处理病情,还要对病人进行心理安慰。其实,病人越紧张、不安,出血量就会越大,此时病人最需要我们护士鼓励和安慰了。以后我们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气了。

(三)课后引导和反思

课后,教师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思考。教师也要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和预防。

二、情景化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它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景,将教学内容融入情景剧中让学生去感知、领会。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了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医院临床岗位需求,也能很快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它缩小了学校培养与行业应用间的差距,做到了护理职业教育与医院临床需求“零距离”的无缝对接。因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高涨,身体力行的进行教学改革。

(二)提高了教师课堂授课的驾驭能力

它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掌控能力都是很大的考验,且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要求较高,容易出现过分追求学生参与和师生双方互动而忽略教学重、难知识点的问题,导致课堂氛围过度热闹和游戏化,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所以,教师要做好课堂上内容的引导,妥善安排和控制表演时间,控制课堂纪律和规范学生行为。

(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急救环节里,我们专门设计了患者家属因为担心病人生命而脱口说出的一些过激言语,学生在表演时要遵照所学过的护理礼仪和人际沟通原则,耐心做好家属的解释和疏导工作。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对激烈冲突的巧妙化解,使学生学会了在急救工作中如何冷静面对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文化层次的病人家属,如何预防和解决护患冲突。

(四)培养了学生“人伤我痛”的人道主义精神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学会了换位思考;加上教师的及时引导、提问,使学生能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学会了理解病人,也进一步感受到了病人的焦急、恐惧和紧张,更好地培养了学生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所想的高尚的护士职业情感。

三、情景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情景化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互动与参与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建议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方法进行改革,如建议采用过程性成绩占50%、考试性成绩占40%、平时表现占10%的考核方法。但过程性成绩如何在时间与内容上进行统一,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

【参考文献】

[1]肖海鹏,韩建民,陈琼珠,等.临床教学新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85-87.

[2]宁滨.关于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9-12.

护理技术示教课教学的研究 篇7

关键词:护理技术,示教课,研究

《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示教教学,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打下牢固的基础。我校对2005、2006级的护理专业示教课的教学进行了研究,既提高了护理教学的质量,又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报告如下。

1示教课前准备工作

1.1 带教老师课前准备:

为提高带教水平,统一操作规范,组织教师结合教学经验及参考相关资料,准备示教指导。该指导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原则,对各项操作的定义、目的、步骤、注意事项及与患者沟通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描述,带教老师在统一操作程序的基础上,由一位教师主讲该项操作的全过程,做到认真实做。有争议之处,经过交流自己带教的经验和体会,提出个人的设想和建议,以达到共识。集体备课使各项操作统一,规范,提高了带教老师的带教水平,尤其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

1.2 学生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对达到示教目的有重要意义,担任《护理技术》理论课的教师要求学生在各项操作前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在各项操作前认真复习解剖生理及无茵技术操作,并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护理技术》的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在各项操作前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步骤,认真观看本次操作的录像,使其对将进行的操作有一个初步的印象,通过课前认真准备,有助于学生在示教课上充分发挥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培养积极获取和运用知识的学习习惯。

2示教过程的实施和监控

2.1 分组示教:分组示教有助于学生充分地观看教师的操作示范,将10名学生分为一组,由一位教师示教,示教中教师以“临床护士”的角色出现,将护理对象--模型或以同学模拟患者,均当真实患者对待。从查对、解释、目的、意义、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一一展示给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带教老师要随时提问,学生回答,创造良好的互动,使学生能观看到逼真的护理场景。

2.2 分组练习: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热情,我们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许多操作等在模型上完成的状态,不断扩大真人真做的比例,让学生互为患者和护士,示教完毕后再分组练习,每组4~6人,练习时带教教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鼓励,同学相互帮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力求达到知识、态度、技能与实验目的相一致。

2.3 回示和讲评,为了解学生掌握操作的情况,在每一次示教课结束前10~15 min由老师在每组抽一位同学,将此项操作按要求回示一遍,并讨论评价,指出存在问题,通过回示讲评,每一位同学在相互评价和讲评后能对自己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纠正错误,有助于培养积极的评判性思维。

2.4 课后练习,由于课堂上练习机会有限,在每次操作结束后,安排学生分组到示教室强化训练,利用晚上、周末开设示教室供学生练习,通过课后练习,弥补课堂时间不足,练习机会少,增加了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深受学生欢迎。提供学生练习,并由学生自己管理实验室,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5 完成实验报告,每项示教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该项操作的实验报告,内容包括:示教过程描述,未掌握及有难度的部分,并写出操作后的收获及体会,有的操作要求归纳出异同点,任课教师对实验报告进行认真批阅并对优秀的实验报告进行讲评,实验报告的完成,使学生对实验有了进一步的掌握,也总结出自己对操作的理解和感受,更加了解操作的程序,教师在批阅过程中也清楚了解每位同学对该项目操作的掌握情况,对改进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整个示教教学中,我们力求学生全程参与,包括:强调教师和学生课前充分准备;示教时强调学生积极参与,以提高兴趣;练习中尽可能真人真做,相互帮助;回示中学生相互评价,对照教师讲评主动反思;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习惯;书写实验报告,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发现重点、难点及未掌握的内容,有利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授课教师。

2.6 示教考核评价,考核前统一制定每项操作的考核评分细则,标准尽可能量化,具可操作性,内容包括着装、沟通、步骤、熟练程度等,所得分数更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动手能力。

3体会

3.1 师资不足

由于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由过去2个班增到9个班,极大的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练习中,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每一位同学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熟练掌握每项操作有一定影响。

3.2 灵活应用知识能力欠佳

由于学生死记硬背,模仿教师的动作,离对积极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教学中要进一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3 缺乏与患者有效沟通的能力

《内科护理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8

改革中我们依据护理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突出了整体护理、强化了技能训练[2]。该课程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省级精品课程, 现报告如下。

主要改革内容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创新1235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 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了1235的教学模式即“一个核心”、“两个结合”、“三位一体”和“五个对接”。“一个核心”是指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两个结合”即院校结合、工学结合。“三位一体”是指边教、边学、边做, 教、学、做一体化;“五个对接”包括课堂内容与实训内容对接, 实训过程与临床过程对接, 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对接, 教学与社会服务对接, 国内护理与国际护理对接。 (1) 理论教学:《内科护理技术》理论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学科知识满堂灌的模式, 建立了以“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工学结合”的思想, 按照真实的内科护理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 以案例为载体, 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3大过程组织教学。首先教师示教, 然后学生进行模拟训练, 边教、边做、边学, 教学做一体化, 实现了课堂内容与实训内容对接, 实训过程与临床过程对接, 培养了岗位职业能力, 解决了以往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临床和就业岗位脱节的问题, 使学生在实习阶段迅速适应临床, 在就业时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2)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侧重培养学生临床工作中的实际工作能力, 使学生掌握内科临床基本护理技术、各种常见疾病的整体护理方法及技能操作流程。临床见习过程中, 注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护理程序评估患者, 制定出护理措施, 并以书面的形式做出报告, 同时安排见习讲评,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基于护理工作过程, 重构教学内容。为适应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 基于护理工作过程, 本课程原有内容整合为8个模块, 即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 设计37个情境。每个模块的主要情境为常见病的护理技术和常用诊疗技术的护理, 如模块1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包括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肺心病、肺炎等常见病护理技术和呼吸系统常用诊疗技术的护理9个情境。每个情境按真实护理工作过程 (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 组织教学, 住院护理教学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整体护理程序进行设计, 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教学内容设计基于护理工作过程, 课程内容编排有序, 技能训练循序渐进, 因此, 对于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有较强的适用性, 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护理岗位和护士执业考试的需要。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教学方法:课程组通过院校共建、工学结合, 注重培养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 如评判性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心理调节和人际沟通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a.案例导入法:课堂授课和实训课时, 我们以案例为先导, 通过典型案例导入教学内容, 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 对病人提出实施整体护理的具体方案, 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案例导入法”教学, 把护理程序融入课堂教学中。因而提高了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b.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技术》实训课中是重点。“角色扮演法”把理论知识、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课堂教育变成“动口、动脑、动手、动情”的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并强化职业认同[3]。具体教学设计:课前给予学生典型案例, 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 病人或护士, 查阅相关资料, 构思剧情, 设计语言。实训课中, 扮演患者的学生要表演出患者的临床表现、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社会问题, 向护士提出问题。扮演护士的学生, 要“以患者为中心”, 把护理评估和护理要点及健康教育等相关知识表演出来。“护士”通过对“患者”护理评估, 提出护理诊断, 制定护理目标, 然后实施护理措施, 并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 把护理程序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中。最后, 教师针对学生的表演情况、存在问题, 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总结。c.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 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组合的教学, 它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4]。在理实一体教室, 每个情境以案例为载体, 基于护理工作过程, 任务驱动组织教学, 即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过程组织教学, 住院护理按照护理程序进行设计。首先教师仿真教学, 然后学生仿真训练, 边教、边学、边做, 教学做一体化, 使课堂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严密对接。d.床边教学法:即现场教学法, 在课间见习、实习时, 由临床兼任教师在教学医院实施。床边教学法激发了护生学习的主动性,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见习前教师深入病房精选病例, 见习时在教师指导下, 由1名学生主要负责询问病史, 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 提出存在的护理问题, 然后实施护理措施, 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其他同学补充。床边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印象真实而深刻。 (2) 教学手段:a.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程组成员已经制作了全套教学课件, 课件中插入了丰富的图片、音频, 使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学习印象深刻;同时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的相关的DVD、CAI视频、网络资源、内科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库等。b.配备齐全的护理技能实训中心:临床综合技能模拟病房、重症监护实训室, 设有多媒体护理教学示教反示教系统、高仿真电子化教学系统 (多功能心肺触听诊仿真电子人模拟系统9套, 腹部触听诊仿真电子人模拟系统9套) 、高级综合模拟人4套、中央监护站、床边监护仪、全能呼吸机、除颤仪、经典成人气管插管模型等, 为学生创造了逼真的实训环境。c.广泛使用课程网站:本课程2012年开通了课程网站, 校内校外可快速访问, 实现了资源开放与共享。本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丰富, 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图片库、案例库、试题库等,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自测学习水平, 同时师生可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和交流。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学校一直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 不断开发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 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60余所, 遍布全省各个地区。分别与北京301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武警总队医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实习基地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供课间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学生使用, 为学生提供了理想、快捷的教学实践环境, 使学生有机会“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 增加见识, 提高职业岗位能力、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学校与医院建立了教学联席会议制度, 每年召开“教学医院实习工作研讨会”和实习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 共同探讨护理实训基地的规划、设备配置、临床带教等护理实践教学问题, 交流教学经验。

以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 建立全过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课程组构建了以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全过程、多方位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突出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实行了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过程跟踪考核:包括课程学习过程中考核 (课程单元考核、单项技能考核、课程结束考核) -顶岗实习前综合技能考核-顶岗过程中的轮科考核-毕业前过关考核-上岗前选拔考核, 由校内任课教师和行业带教教师根据每个工作过程完成的质量、学生表现及自我评价的情况, 进行职业岗位能力情境化考核, 实现五个结合 (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 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 学校评价与行业企业评价的结合) 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讨论

课程组成员根据护理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 创新了教学模式,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 以案例为载体, 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过程组织教学, 护理程序进行设计。在教学方法上, 改变传统“灌输式”为主的讲授方式, 采用“案例导入法”、“理实一体化”、“角色扮演法”、“床边教学法”等教学法, 教师仿真教学, 学生仿真训练, 使课堂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严密对接。较好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整体护理能力, 显著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田红岩.整体护理之我见[J].实用医技杂志, 2003, 10 (8) :81-82.

[2] 朱丹, 陈燕华.中美护理本科临床实践环节的比较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 (1) :14-15.

[3] 张伟, 张玉.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6) :558-559.

[4] 袁俐.《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理实一体方案探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11) :982-954.

护理技术教学 篇9

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要向将信息技术更好的应用在基础护理教学当中, 首先要保证老师能够熟练的应用数字网络和多媒体, 并将其与基础护理教学思想结合起来, 然后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自主学习, 不但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新的专业知识, 也可以时刻关注该专业目前的发展动向, 为以后参加工作指明方向。

1. 信息技术与基础护理教学结合的优点

信息技术应用与基础护理教学所具备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提升了教师科研水平。信息技术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使老师熟练的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技术, 另一方面是老师在平时的课题研究中通过对在网上对基础护理知识的学习和研讨, 并积极的开展讨论活动, 提高了老师医学科研水平, 对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结合有了全新的认识, 提高其教育教学的理念, 加深了对学科理论的渗透和理解[1]。

第二,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基础护理教学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 因此在护理教学中实验课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向学生更好的展示全面的、立体的护理技能, 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结合了基本的演示操作、形体语言以及动作指导等, 改变了传统的书面教授和单纯的语言描述,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 从而提高基础护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 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方面主要表现为与传统的知识课堂相比, 学生更喜欢数字媒体课堂, 这种课堂有动画的展示和色彩的渲染, 借助信息技术不断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一旦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 就会极大的提升护理教学的课堂气氛, 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作为展示个人技能和才华的平台, 并且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2. 信息技术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刻的变革, 而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 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 在护理技能教学中信息技术只是老师的教学辅助工具, 并没有切实起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作[2]。

2.1 唤醒学生在技能认知方面的潜能

多媒体和数字网络是信息技术的载体, 并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主要体现, 它可以承载图像、语言、声音等信息,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堂内容的信息量, 并提高了老师对课堂信息控制的灵活性, 多媒体可以给学生多重器官刺激和直观的感受, 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3]。例如:基础护理教学中的“静脉注射”, 老师可以播放在医院录制的影像文件, 让学生对静脉注射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的认识,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之后学生就会主动的去模仿视频中看到的注射过程, 而且会在同学之间形成激烈的讨论。信息技术能够使护理专业的学生近距离的感受生活的原型, 对自己的专业技能产生零距离的接触的同时增强对专业的情感体验。

2.2 扩充学生专业的知识面

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堂使学生对书本之外的专业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其作为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改善了传统的学习途径, 学生不仅可以在互联网中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 而且与书本记载的知识相比更具前瞻性和全面性, 让学生专业技能的发挥不再仅仅局限在本地区的护理水平, 可以通过数字网络去了解和学习国内各个地区的护理现状甚至是国外当前的护理现状, 极大的扩充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认知。

结束语

总之,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护理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信息技术应用于护理教学也是当前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因此护理专业的老师要积极学习信息技术, 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护理人才。

摘要:21世纪以来, 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 其中数字网络和多媒体开始向教学领域延伸并逐渐成为各个学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基础护理教学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数字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为基础护理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 文中就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所具备的优点作了简单的论述, 并对信息技术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作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信息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徐辉.网络环境下《护理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构建[J].福建医学大学学报, 2012 (7) :4-5.

[2]姚伟江.《基础护理学》多媒体教学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10) :78-79.

护理技术教学 篇10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技能课,其中包括了临床护理工作中最为常用的40多项基础护理技术以及相关护士必备的基本知识,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以后从事护理实践夯实基础。教学做一体化现阶段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和应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场所直接设置在实训室,采用师生边教、边学、边做的模式进行,强调了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及专业技能培养的关注,对于基础护理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确定教学内容

由临床护理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及建设委员会,以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为基本依据,科学的进行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内容确定上应当以培养护理职业能力作为根本宗旨,注意观察护理行业发展趋势,重视护理工作流程及过程的整理确定。

(一)护理工作流程确定

由于一般患者就医的流程为门诊→住院→出院,这也就表明了护理工作流程同样应当遵循:门诊患者的护理→住院患者的护理→出院患者的护理。

(二)工作过程的确定

主要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以及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等五个主要程序。

(三)序化和整合教学内容

这一过程中应当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鼓励,选择真实工作任务和其工作过程来确定序化及整合教学内容,同时还应当科学设计学习性的工作任务,仅仅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来进行循序渐进的实训项目设置,以顺利完成学生能力的递进,确保能够逐步贴近临床护理岗位要求。

(四)编写一体化教材

条件允许的话,应当以护理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医院专家及专业教师来共同合作编写一体化校本教材,教材必须打破学科体系界限,对传统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当今的临床最新的知识与技能进行高度的融合,突出对于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结构的整体优化。

二、创新教学手段

(一)项目教学法

教师应当采用课上与课下两条主线并行的模式来进行。一方面教师应当注重课上单项技能的训练,具体来说就是课前给学生案例,进行教学任务引导任务,并组织学生建立小组开展课前自学。正式上课时小组将学习情况汇报给教师,由教师做出点评和纠正、示教,最后进行学生实训、回示。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课下小综合技能实训,要求学生通过医院见习、开放实训室、查阅网上资源等多种方式进行自学,老师则主要负责跟踪指导。最后采用技能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展示成果,并将结果记录入平时成绩。总体来说,项目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安排给学生自己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收集、护理方案的设计,还是项目具体实施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其好处在于,让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能够掌握和熟悉项目实施每一环节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

教学以项目为依托,选择较为典型的案例,根据护理工作过程,提出具体的任务,然后创设情境,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任务分析和处理,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这一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角色扮演来展示成果,然后由其他小组和教师来做出评价。案例教学法的好处在于达到“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教学目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与热爱,还可以大幅度增强其理论功底、职业技能以及专业兴趣。此外,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切的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掌握对方角色的心理动态,反映出护理中各种角色的“为”以及“位”,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能力与交际能力。

三、革新评测体系

基础护理技术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实用型、高技能的专业护理人才,因而其教学重点应当放到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上,相应的,其考核体系也应当关注学生基础护理技术的掌握情况。然而高职教育考试的内容当前依然主要是理论知识,在考试的方式上以闭卷笔答来进行。往往是课程修完或者一个学期结束时才举行一次考试,由教师给学生一个分数,并将其作为学生学习优劣的评价标准。显然,这种考评体系并不能较好的对于学生的实际技能做出准确的评价。因而亟需改革考评方案,将重点放到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注意向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全面素质方面进行倾斜,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任务考核(50分)、课堂到课情况考核(10分)、课堂表现情况考核(10分)、小组学习成绩考核(20分)以及期末考试考核(50分)等五个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在期末考试考核中,建议选择综合应用性试题为主,同时注意试题内容和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结合。

总结

综上所述,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教学做一体化”应用中,不仅有助于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而且还能够实现从以课堂为中心到以实验室和实习车间为中心的转变,对于夯实学生的基础护理技术和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首先应当科学选择教学内容,运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革新评测体系,以充分发挥出“教学做一体化”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锦萍,杨少芬.基础护理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5):126-127.

护理技术教学 篇11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护理基本技术;应用

《护理基本技术》作为护理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然而,在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导致学生不具备实践知识,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改进教学方法,开始逐渐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取得了好的教学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2012级3年制护理专业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共18个班中随机选取两个班,每班各50人,将两班级分为实验组(50人)和对照组(50人),均为女生。两组学生年龄均在18~20岁。在进行试验前首先确保两组学生的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均采用相同的老师,相同的教材进行授课。教学周期、教学内容均相同。其中对对照组学生采用原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理论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对于实验部分由老师统一进行演示,然后学生进行分组练习,由老师进行结果知道。对实验组学生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把理论、实践和技能测试结合在一起,老师对学生在模拟病房中进行理论和实际教学,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应用自己的理论所学去到实际场景中去应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3 评价方式

1.3.1理论考核

在对两组授课周期结束之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考试,对两组学生采用统一试卷进行考试,考试结束后采取统一阅卷。

1.3.2实践技能考核

对两组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对每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护理技能操作考核。两组学生的监考教师和考核标准完全相同。

1.3.3问卷调查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问卷,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关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的效果的问卷调查。实验组学生有50名,共发放问卷调查50份,后收回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理论成绩比较其中对照组 50 人,基础理论考试的平均成绩为( 85.31±7.12)分;实验组50人,基护理论考试的平均成绩为(89.74±5.87) 分。两组学生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 1。

2.2两组学生实践操作成绩比较通过对两组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考核,两组采用同样的护理实践考核项目,采用相同的评分等级,采用同样的考核老师。两组学生的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核成绩结果见表2。

2.3 实验组学生对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通过对实验组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92%的学生认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方式有明显的优势效果,见表3

3讨论

3.1 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表1中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实验组学生相比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对照组学生在理论考试考核中,成绩相对更高。其中对照组学生的基础理论考试的平均成绩为( 85.31±7.12)分;实验组50人,而实验组学生的基护理论考试的平均成绩为(89.74±5.87) 分。由此可以发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3.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有一定的帮助通过把理论教学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把学生的理论及时应用到实践中来,能够加深学生对护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学生护理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

3.3 学生更倾向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表3可以发现,96%的学生认为对教学一体化模式表示支持;94%的学生认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92%的学生认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92%的学生认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提高实际护理技能有帮助;94%的学生认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帮助;90%的学生认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其整体的护理观。

综上所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同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夏雅雄,方仕婷.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护理基本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5,(7):622-624.

[2]张秀英.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4):117-118.

[3]李兰,严继贵,张小来.“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2015,(3):131-132.

护理技术教学 篇12

关键词:床边教学法,外科护理技术

0 引言

《外科护理技术》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和职业工作紧密结合、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改善枯燥的传统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对外科护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床边教学方法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院2010级护理专业订单班“北大人民医院班”学生45名,均为女性,年龄19岁~21岁,15人一组。场所在我院的教学医院—湖北襄阳市中心医院。

1.2 教学方法

由学校的护理教师(专任教师)与临床护士配合一同带教,护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临床辅导、临床知识和指导护理实践[1]。临床护士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在教学医院病房进行学习,临床护士均为我院的兼职教师,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娴熟的操作能力及良好的表达能力。

1.2.1 教师准备

学校的护理教师(专任教师)提前将课程标准、相关疾病的教学要求及学生名单交医院的临床护士,专兼职教师一起查看病人的一般资料,熟悉病人病情。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病人,并与病人及其家属做好思想沟通工作,取得病人及其家属的同意和支持。针对病人情况查阅相关病例资料,做好床边教学准备。

1.2.2 学生准备

将学生以5人为一组分为9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预习第二天床边教学疾病的相关知识,查阅病例资料及相关健康教育资料。回顾基本护理操作,以及熟悉常用临床仪器设备的使用,如手术前皮肤准备、持续胃肠减压护理、超生雾化吸入器的应用等。学习进入病房应注意的事项,例如:衣帽整齐,保持安静,注意尊重病人,保护病人的隐私,特殊病例的禁忌等。

1.2.3 教学实施

以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为例,具体方法和内容如下: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15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过查阅病历、与病人沟通及操作示教共同学习有关内容,主要包括:

(1)每组有1名兼职教师带教,以急性阑尾炎病人为中心,进行主诉询问:现病史和相关病史、身体状况、心理状况,通过查阅病历了解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使学生明确急性阑尾炎病人的临床知识(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使学生学会对病人进行病情观察,并学会与病人交流的能力(教师边讲边做,学生边看边学);

(2)学生在专任教师的引导下,将收集的病情信息进行归类整理,找出病人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学生分成9个小组,相互评价,小组间评价,然后教师点评;

(3)根据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针对性护理目标,设计相应的护理措施;

(4)由兼职教师对病人进行简单的操作示教,如:术前备皮、术前呼吸道训练、术前消化道准备、术前病情观察、术前心理护理、术后体位安置、术后病情观察、腹腔引流管的护理、术后饮食及活动指导等;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

(6)每位学生撰写一份“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的小结。

2 结果

为了检验床边教学的效果,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认为本学习方法有吸引力,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增强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促进主动参与学习和对专业的认识,学生对该方法的喜欢程度达到95%以上。

3 讨论

床边教学的真实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学生置身于护理临床环境中,不惟师,不唯书,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允许他们对教师、对书本的权威发问和质疑,由此而发展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观察病人病情,如何有效的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他们对外科护理工作的理解,为今后进入临床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床边教学对专兼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床边教学使专职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发现某些临床经验的不足,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不仅关注学科前沿动态,还要了解外科护理岗位的职业能力、不同病人的护理特点及新业务新技术。对于临床护士(兼职教师)而言,在学校协助下对临床护理骨干培训,规范护理操作,提高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床边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康凤英.临床护理实习教学研究新进展[J].护理研究,2005,19(11A):2267-2269.

[2]郑修霞.护理教育学概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36-142.

[3]李俊蓉.外科护理潜在的护理风险及其对策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2011(07).

上一篇:劳动需求下一篇:电化学传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