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教学技术

2024-07-24

非教学技术(通用10篇)

非教学技术 篇1

0 引言

电工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非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及技能。该课程理论知识点繁多,涉及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电磁学;实践环节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高,且学时安排一般都较少。教授这门课程需要教师不断研究改革总结创新。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研究近三年课程教学过程,目前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主要存在以下现象:(1)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高。(2)学习的过程中就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作业完成质量低。(3)课程学习内容跳跃性大,缺乏衔接。(4)实践课程学习一知半解,动手不够。

分析其主要原因有:(1)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和电类相关性小,认为所学知识对就业岗位贡献度小[1];(2)课程理论知识点抽象、难度大,教师教学条件单一;(3)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多用本科或电类专业的教材来给高职院校的非电类专业的学生上课,知识结构系统性不够;(4)实践和理论教学分离,环节与实际应用脱节,针对性不强,学时不足。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将从三个方面给出改革思路。

2 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2.1 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与持续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设计富有启发性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学习基本功能电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大木板将原件固定在木板上构造基本功能电路,并用信号指示灯表达电路输入、输出变化,同时通过幻灯片或实物展示电路在实际产品中的典型应用,使学生通过辨认现象来对应功能,并将电路功能的图解与分析穿插到教学活动中,如扩音器对应放大电路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学习过程赋予互动,在接下来放大电路的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都将很高,这样就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再如,为了使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持续产生兴趣,需要教师对教学章节反复运用类似的方法,将所有的典型电路分析与讲解尽可能用实物展示出来,让学生看得见而且摸得着,让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达到统一,使枯燥的课本文字鲜活的表达出来,同时在电路选取和实例结合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结合授课专业,尽可能选取专业领域内的实例电路,这样在教学的同时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专业知识和专业实际应用相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2 教学内容设计与创新

为更好适应生源特点,教学内容需要进行适应性设计和创新。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结合各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取舍教学内容且兼顾考虑难度和广度。例如,针对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线路部分就要重点讲解,对点动控制线路、自锁正转控制线路以及正反转控制线路都应逐一透彻分析,而触发器及时序逻辑电路部分就可以作为选修内容。同时可以为机械类学生在最后单独设置一章与专业结合紧密的电路设计项目教学内容,将知识点围绕专业系统设计。此外,在课程创新上要打破传统教学条件限制,可以引入仿真软件,例如MATLAB软件的GUI[3]设计和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充分利用软件技术让抽象的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动态方式展现出来,这样更直观更容易理解。这样的教学实践可以不断摸索适应新时期教学需要,同时编写完成实用性、针对性强的教材。

2.3 实训实践环节技能培养

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但很多学校对实践教学都不太重视。目前,大多数实践环节都是按照教学计划安排的一些验证性实验[4],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创新了。故实验课都流于形式,学生在实验课上只想着做完实验观察到结果就好,没能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也没思考过可否换个方式做等问题。学生达不到提高技能以及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为此,实验课上应该增设开放性实验,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和考查学生技能,老师只需给出实验目的和实验指标,具体的实验器材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也可以引入技能竞技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分工合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又能大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上改革措施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具体应用需教师在上课时灵活把握。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非电类专业学生学了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真正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冯鸽.关于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的思考和体会[J].科技信息,2013(23):184.

[2]张宏.浅谈电工电子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科技信息,2008(10):241.

[3]李显宏.MATLAB7.X界面设计与编译技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陈坚.电工电子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17):25-26.

关于医院非专利技术评估的思考 篇2

非专利技术是无形资产的一种形式。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和医院的经营特征,医院非专利技术的价值评估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将对医院非专利技术的概念、特征、价值影响因素和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入WTO的需要,医疗服务市场与医疗机构的管理也将开放。目前,民营、合资医院大量涌现,医院资产也纷纷进行重组,医疗机构出现了集团化、股份制趋势。在此过程中,医院的技术转让、技术合作以及以技术作为投资的交易活动日趋活跃,这就要求对医院非专利技术进行评估,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维护交易双方利益。

一、医院非专利技术的概念

尽管我国《医院会计制度》中已将非专利技术定为医院无形资产的一种,但对医院非专利技术并没有进行概念界定。笔者拟对医院非专利技术界定如下:医院非专利技术是指为医院所拥有,由医务人员在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中总结所形成的知识经验和技术成果。其具有该非专利技术所有医院的特色,对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实用价值,为医院中有限的人员所了解和掌握,且在一定范围内能为医院带来竞争优势和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医院非专利技术可包括:诊断与检查检验方法、治疗手段、手术方式、药品配伍方案、护理流程和方法、以及未申请专利的医护器械制作方法和药剂配方等。医院非专利技术可能已经具备一定书面记录资料,也可以是无任何形态的记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的医院非专利技术的自身特色是指其它医院尚未开展或虽然在其它医院也已实施但在效果上存在差异的技术。非专利技术给医院带来的收益包括已经实现的与潜在的未来收益。医院非专利技术未来收益的潜在性是由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由于医院规模的限制,医院非专利技术的某些收益目前可能无法实现。

二、医院非专利技术的特征

医院非专利技术具备技术上的先进性、连续性和继承性之外,还具备以下特征。

(1)秘密性

非专利技术都具有秘密性。但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公益性,即医院作为国家的事业单位,其责任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医院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因此,医院非专利技术的秘密性是相对的秘密性。医院非专利技术通过学术研讨、论文发表和医生进修等多种方式可能已经被披露,但由于医疗服务的高度专业性,即便是某项非专利技术已经为外界所了解,其技术的实施效果仍可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医院非专利技术的秘密性,与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的经验有关,医院非专利技术的关键在于并不容易被完全模仿。

(2)载体的特殊性

医院非专利技术大多表现为某种技术手段、技术知识和实际经验。其存在的载体可能为某一操作规范或处方等书面资料,但其最重要的载体是掌握该技术的专业人员。因此医院非专利技术的确认也比较困难。

(3)价值的潜在性。目前我国对医疗行业的准入制度很严格,医院的床位、人员都是受到限制的,而且医疗服务价格由政府管制。因此,医院所拥有的非专利技术,有可能创造不了现实的超额收益,其价值只能在未来医院规模扩大后或非专利技术转让后才能实现。

(4)实施效果的差异性。企业使用非专利技术可以生产出同质的产品,但医疗服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掌握技术的医务人员的经验不同,病人病情的差异与病人对治疗的配合程度不同,都会影响到非专利技术实施的效果。

(5)技术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性。医疗服务具有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性,患者在消费医疗服务之前,甚至在消费之后,都很难确定其质量。患者在就医时只是凭医院或医生的知名度进行选择。

三、医院非专利技术价值的影响因素

医院非专利技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提供垄断性的医疗服务。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某一医院的非专利技术提供了其它医院无法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做到了“人无我有”,如在医疗检查和检验、疑难病症诊治等方面应用的非专利技术,能使该医院在一定区域内处于垄断地位,从而吸引更多的患者来院就诊,使医院获得比其它医院更多的收益。其二是提供了差异化的医疗服务。虽然其它医院也能开展相同的医疗服务,但其服务效果与拥有非专利技术的医院所提供的服务相比,存在着优劣方面的差异。此时的非专利技术做到“人有我优”,提高了疾病的确诊率,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改善了患者愈后状况,或者节省了医疗成本。这些服务效果同样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患者来院就诊,从而使医院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影响医院非专利技术价值的因素主要有:

(1)技术的领先程度

技术越先进,提供的医疗服务垄断程度或差异化程度就越高,对患者就诊的吸引力就越大,创造价值的潜力也就越大。当然,技术领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是国际领先、国内领先或者在某一定区域内的领先,领先的范围不同,技术的价值也不同。

(2)技术的适用程度

某项非专利技术使用范围越大,那么它的价值相对就越高。反之,即使某项非专利技术很先进,但在临床实践中很少应用,那么它就很难拥有很高的价值。

(3)技术的更新速度

如果与该项非专利技术同类的技术不断被更新,即不断有更优越的、与该项非专利技术类似的技术出现,则该项非专利技术的价值必然会降低。如医疗检查和检验的技术对医疗设备的依赖性很高,当引进了新的检查和检验仪器设备后,医疗检查和检验方面的非专利技术的价值就可能降低。而某种疾病的治疗技术一般更依赖于医生丰富的经验,别人一般很难模仿,所以这类非专利技术的更新周期较长,优势可以保持很长时间,其价值也就能保持很长的时间。

(4)政策因素。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是政府的公益事业,不完全以营利为目的。这就决定了医疗服务市场不能完全靠市场调节,国家对医疗行业有很严格的准入制度,对医疗服务的价格实行政府统一定价。这些都限制了医院非专利技术价值的体现。因为即使医院的医疗水平很高,拥有雄厚的技术基础,能够吸引大量就医的患者,但由于床位和人员等资源的限制,医院非专利技术所能够提供的服务是有限的。又因为医疗服务价格是政府统一确定的,质量不同的服务在许多情形下收费是相同的,这就难以体现医院所拥有非专利技术的价值。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医疗行业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开放,外资与民营医院的不断增加,与医疗机构的集团化、股份制化,将使医疗技术合作或技术作价入股也日益增多,这些趋势将有利于医院非专利技术价值的实现。

四、对医院非专利技术评估方法的思考

评估无形资产的主要途径为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但这些方法的应用在医院非专利技术的评估中都存在着许多难点。

如市场法要求能在市场中找到与被评估非专利技术类似技术的交易案例。目前我国的医疗技术市场还未形成,一般企业的非专利技术评估的案例都很少见,更不要说医院非专利技术的交易了。而且由于医院非专利技术之间的技术差异性较大,可比性很差,很难找到合适的交易案例。所以目前利用市场法评估医院非专利技术还不具备条件。

而成本法要求获取医院非专利技术成本的历史数据。医院非专利技术大多都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很难确定其形成的时间点,会计也未对非专利技术进行过计量,因而形成非专利技术的成本根本无法获取。况且在以技术转让为目的的评估中,对成本法的结果认可度也不高。因此,利用成本法评估医院非专利技术也有很大的困难。

收益法在医院非专利技术以转让和投资为目的的评估中有一定的利用优势。但是医院非专利技术与一般企业的非专利技术的收益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企业可以利用某项技术无限量的生产商品,且商品的价格受市场的调节。而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量受到医院规模的限制。只要医院的资源利用已达到饱和状态,医院的非专利技术所能提供的医疗服务就无法在量上有所突破。并且,医疗服务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医院非专利技术贡献的收益是相当难计量的。即使能测算出拥有非专利技术的医院总的超额收益,也较难从此总超额收益中将非专利技术的贡献分离出来。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收益法应用时的困难。

综上,对于医院非专利技术,无形资产评估的三种基本途径应用时均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针对医院非专利技术的特点,寻找适合的评估方法确实还是一个难题,需要资产评估界继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田文华,孙庆文,李捷伟. 无形资产与医院价值创造[J]. 中国卫生经济,2006,25(10):58-60.

[2]田文华,张晓玉.军队卫生经济理论与方法(第二版)[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

非教学技术 篇3

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非母语英语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教学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场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应用于课堂的变革。如今, 在线教育、翻转课堂、微课、电子书包、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s, MOOC) 都已成为教育界、出版界热议的话题。英国教育学家Clarke、Holmes、Gardner等都一致认为ICT在课堂上的使用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着正相关。而与此同时, 也有学者表达了教师在ICT的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问题可能导致教学失败的担忧。无论如何, 所有学者都认为追求有效教学是首要目标, 而ICT的应用仍然处于从属地位, 应该服务于这一目标。

虽然目前的EFL课堂已经广泛开始采用ICT来辅助教学,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有不少, 但著名语言教育学家Chambers仍然将ICT与语言教学关系的研究描述为初级阶段 (at a very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本文将以中国的非母语英语教学为研究背景来分析ICT的应用优势和面临的阻碍。

近二十年, 我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学习英语的热潮, 越来越多的语言培训学校和市场上涌现的类目繁多的英语学习书目和软件就是最好的例证。而我国的考试体系也更进一步促进了英语的学习和传播, 无论是入学升学考试还是英语语言等级考试都客观上让EFL学习者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中国的EFL教育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中国学者王亮和英国学者Coleman的共同研究发现总结中国EFL教育呈现出以下突出特点:教师主导、教室依赖、教材为本、考试导向、读写为主 (teacher-led, classroom-dependent, textbook-based, exam-oriented, reading and writing-focused) 。这个总结对中国EFL教学现状进行了较全面和直接的剖析。此外, 我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导致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和大容量班级两大问题。基于我国的EFL教学现状, 将ICT引入课堂将是一个潜在的、可行的解决办法。

二、信息通信技术的概念

信息通信技术 (ICT) 是信息技术 (IT) 和通信技术 (CT) 相互融合后产生的一个新概念。信息技术侧重于管理和处理信息的相关技术, 而通信技术则主要指用于沟通交换信息的相关技术。21世纪初, 八国集团在冲绳发表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中认为:“信息通信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动力之一, 并将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目前为止, 信息通信技术的具体内涵仍具有争议, 它不仅涉及信息的管理与处理, 还包括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还将继续向智能化发展。目前ICT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例如, IPTV、手机电视等, 也应用于各专业领域, 例如, 远程工程监控、地理信息系统等。在本文将讨论的教育领域, ICT的应用也加速了进程, 在学生都已掌握一定信息通信技术的前提下, 大量的在线课程、在线辅导都已普遍使用。客观地讲, 信息通信技术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通用技术。

三、ICT在EFL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英国的教育电子期刊《课程领导》曾在2008年的头版回顾了17项有关ICT课堂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 绝大多数研究证实了ICT的课堂应用与学生的成绩表现为正相关。有些研究更进一步表明ICT的课堂应用对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独立性以及批判性均有促进作用。本文将重点从EFL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三个方面讨论ECT在EFL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 ICT的应用对EFL学习环境的影响

众所周知, 语言环境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EFL的教学特性决定了无法给学习者提供等同于母语的学习环境, 让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输入和输出语言。但ICT在EFL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广泛而灵活的、虚拟而又真实的学习环境。

正如前面提到的, 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导致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刘俊教授的研究发现, EFL学习者的成绩表现与地缘分布有较强的相关性。处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学习者成绩表现与偏远地区的学习者表现存在显著性差异。而ICT的应用给教师提供了远程教学的可能性, 正如Holmes和Gardner所说ICT可以“消除地理限制”。此外, ICT的课堂应用也使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地点、学习节奏和学习时间上享有更多的自由, 真正让学习可以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实现。而我国的人口规模也造成了班级容量普遍较大的问题, 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 甚至有八十至九十个学生为一个班级的情况。大容量班级造成教师很难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将ICT应用于课堂后,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在线单独辅导, 学生也可以通过ICT的辅助来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 实现学习环境广泛化和灵活化。

ICT在EFL教学中的应用, 可以为语言学习者营造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 虽然目前还没有实验证明虚拟学习环境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VLE) 对学习者的成绩表现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其辅助作用也不容忽视。通过ICT创建的虚拟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信息和增加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浏览自己感兴趣的英语网页, 观看自己喜欢的视频, 从而接触到英语为母语国家的真实语言使用情况。而且, 学习者还能进一步了解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 甚至肢体语言表达习惯, 这些都是确保跨文化交际有效的重要因素。这种虚拟而又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是对学生课堂学习和课本学习的必要补充。

(二) ICT的应用对EFL学习模式的影响

学习模式是一种持续的作用过程, 反映出学习者的行为动因。学生的学习模式虽然因人而异, 但仍摆脱不了教师为主导的单项模式, 听、说、读、写单项练习的传统模式。ICT的应用可以激发出一系列新的学习方式, 例如自主学习、混合学习、综合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

ICT的应用能显著改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一方面, 学生从学习的接受者变为参与者;另一方面, 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指导者、辅助者和组织者。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并控制语言学习过程是交际型语言教学、任务型教学以及学习策略培养的中心目标。我国从事EFL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是英语为非母语的, 因此, 他们同时扮演学习者和教授者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说, 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就更为重要。将ICT应用于EFL课堂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调整学习地点、时间和节奏;而且ICT可以应用于整个语言学习过程, 从提供信息到练习再到反馈, 让学生全程掌控自己的学习。

Holmes和Gardner提出了“混合学习”这一概念, 指将数字化学习与传统学习相结合。Neumeier更进一步解释了在语言学习情境中混合学习是指在同一个学习环境中面对面讲授型学习和电脑辅助学习同时存在。ICT的应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混合学习这一模式。ICT的应用给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 但并不意味着会贬低传统教学的作用, 相反地, 两者必须共同存在、相互作用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这一最终目的。

Clarke将学习分为三类:视觉学习、听觉学习和体验学习, 简单地来说就是通过看、听和实践的三种学习方法。而EFL的学习强调的恰恰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 所以通过比较不难发现EFL的学习需要的视觉学习、听觉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综合使用, 而ICT的应用能很好地实现综合学习。英国东北部的蒙克西顿中学曾在1996年做过一项实验。学校鼓励学生与法国和德国的两所合作学校的同年级学生进行视频会面 (videoconference) 。经过五个月的试验, 九年级的五个学生在班里十三个学生中表现突出, 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口音、语调、流利度都有明显改进。参与到这项实验中的学生不仅通过视频会面增加了词汇量, 同时听说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ICT的应用可以让EFL学习者方便地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学习。

无意识的学习也是将ICT引入课程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副产品。有数据显示, 全球网页有84%的应用语言为英语, 这意味着如果EFL学习者在使用英语网站检索信息, 无论初始目的是否是进行语言学习, 在无意中都会提高语言能力。Vogel在2001年进行了一项研究, 他随机挑选了55名大学生作为样本, 这些学生正在进行国际商务或跨文化的专业学习, 因此外语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专业学习的一个核心要素。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的研究样本都使用网站在进行学习, 当被问及他们使用网站是否是为了进行语言学习时, 回答竟然惊人得一致, 学习外语并不是他们使用网站的最初目的;而且, 这些样本中没有人会说出一个专门提供外语学习的网站名称。随着ICT的发展, EFL学习者在浏览英语网页, 观看英文电影等休闲娱乐过程中, 也能进行无意识的学习, 增加了学习时间也丰富了学习内容。

(三) ICT的应用对EFL学习能力的影响

相对于传授知识而言, 教授学法更加重要, 正如我国有句谚语常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因为课堂为依托的教学只是很短的一个学习阶段, 更长久的学习、知识更新都需要学习者自主学习来完成。众所周知, 语言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所以对于EFL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培养也显得更为重要。ICT的应用将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技能、批判思维、交际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今ICT技能已经是学生学习和未来职业的必备能力之一。在本文之前的论证分析中着重强调了ICT应用对于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而客观地讲,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引入ICT也促进了ICT技能的传播和发展。如果EFL学习者要通过ICT学习语言需要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有文字处理、交际软件的使用、数据分析管理、演示文稿制作等。在荷兰曾实施过一个项目旨在促进语言学习者的ICT技能。这个项目包含若干模块, 例如, 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用目标语写一封信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一位朋友;用目标语写一个有关自己对荷兰教育体系认识的报告, 使用Power Point软件制作演示文稿, 然后在班级里进行口头报告, 最后通过交际软件与目标语国家的朋友分享报告。这个项目具有建设性和综合性, 让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了ICT技能。

批判性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习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甚至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必备能力。ICT的应用让学生可以进行自主的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到大量的信息, 但随之而来的是如何筛选分辨信息质量和可信度的问题。与纸质媒介相比较, 数字信息需要学习者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 如前面所讨论的, ICT的应用让学习者可以方便地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节奏, 这也就进一步需要学习者有足够的能力来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里所说的问题不仅仅指学习语言本身遇到的学术性问题, 也指在使用ICT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

交际能力对EFL学习者至关重要, 而电脑辅助实现的语言交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异步和同步, ICT的发展让这两种交际都变得十分可行, 正如Snyder所说ICT让语言交际变得“available, accessible, and usable”, 从而达到提升交际能力的目的。人对人的传统交际方式, 会让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交际的过程中缺乏自信, 容易产生紧张尴尬等负面情绪, 而通过ICT实现的无论是异步交际还是同步交际都会相应地减缓目的语使用者的负面情绪。例如, 通过电子邮件的交际属于异步交际,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这种交际过程中注重意思的表达而不是形式的准确性, 何况目前的拼写和语法检查软件可以辅助学生进行形式上的检查, 所以学生可以无负担地进行有效交际能力训练。视频会面作为同步交际的一种, 无论从硬件、软件需求还是交际基本原则都会比异步交际更为复杂一些。在交际前, 教师需要制定一些基本交际原则, 比如机会均等、相互尊重等。通过ICT实现交际能力的提升还有网络论坛、在线聊天等多种形式, 无论采用哪种具体形式, 毫无疑问都会使EFL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得到提升。

四、在我国EFL课堂应用ICT存在的阻碍

虽然ICT在EFL课堂上有众多的应用优势, 但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教育现状, 要在EFL课堂上普及使用ICT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阻碍, 例如, 教育政策、教育投资、ICT技术培训和通过ICT进行教学反馈等。

(一) 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投资

国家教育政策就是教育实践者的指南针, 要将ICT引入课堂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而且也需要大量的教育投资。从英国前二十年的经验不难发现, 在推广ICT课堂应用的过程中, 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尤为重要。Williams在1999年就将英国当时的教育政策总结为以促进ICT课堂应用为特点, 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硬件、在职培训、新入职培训的投入来实现。在基本政策的指导下, 一些细节也相继制定, 例如, 英国的教师资格 (Qualified Teacher Status, QTS) 标准中就有规定直接与ICT相关。标准2.5指出获得教师资格的教师必须知道如何有效使用ICT, 不仅在教学方面, 也包括个人的发展方面。这种强制性的政策规定确保了教师在任教前都具备了ICT技能。

有了指南针, 还必须有动力才能前行, 而教育投资就是实现ICT应用的直接动力。英国2005年花费与ICT课堂应用建设的投资为7亿英镑。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投入, 英国的ICT课堂应用才得以发展迅速。我国的ICT课堂应用需要政府提供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和投入, 但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和人口众多这一现状,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学投资或许也是一种解决办法。

(二) ICT技能培训

将ICT引入课堂的前提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ICT技能。教师在使用ICT时是否有自信心直接影响到他接受ICT的程度和使用ICT的频度。ICT的应用是学生的学习更有自主能动性也就意味着学生会需要相应的ICT技能来实现自主学习。而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教师和学生普遍缺乏ICT使用技能, 这就需要教育政策制定者或教育领导者为教师和学生安排定期的、持久的ICT培训。

(三) 通过ICT进行学习检测

ICT广泛应用于课堂后, 学习检测的方式也会发生极大的改变。传统的检测方式是由老师通过课堂表现或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ICT引人课堂后, 电脑辅助检测就应运而生。这种检测的优点是可以提供即时反馈和详细指导, 但缺点是题型仅局限于选择题或者填空题, 而开放性问题并不适用。使用ICT进行学习检测的信度和效度也都存有争议。一方面, 教师无法掌控学生的受检测过程, 例如, 学生花费多少时间完成检测。另一方面, 学生ICT技能的差异性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检测结果。

我国的教育一直是应试型教育, 如果采用ICT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测, 学生便会相应地调整学习习惯, 在学习中更多地使用ICT。但是如果ICT仅仅停留在课堂应用的层面, 与学习成绩评价没有相应衔接, 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应试学习习惯就很难改变。虽然我国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模式备受争议, 但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更好的替代模式产生, 开始尝试使用ICT进行学习检测不妨为一种办法。

五、结语

ICT进入课堂应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详细分析了ICT在EFL这一特定教学情境中的优势,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让学习环境变得广泛而灵活、虚拟而又真实;二、学习更加自主能动、学习过程综合化、学习变得无意识;三、学习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学会批判思维、自主解决问题、强化交际能力。即使ICT在EFL教学中的应用有如此多的优势, 但要在我国广泛实施还面临着许多阻碍, 需要系统的政策支持、大量的资金投入、ICT技能的培训和学习检测方式的改变。这些阻碍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得以解决的, 所以ICT在我国的EFL教学中的应用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Chambers, A. (2001) .Introducation.In A.Chambers, &G.Davies (Eds.) , ICT and language learning (PP.7-12) .Lisse, Holand:Swets&Zeitlinger Publishers.

[2] .Clarke, A. (2008) .E-learning Skills (2nd ed.) .Basingstoke, UK:Palgrave Macmillan.

[3] .Holmes, B.&Gardner, J. (2006) .E-learning.London:SAGE Publications

[4] .Neumeier, P. (2005) .A closer look at blended learning—parameters for designing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ReCALL, 17 (2) , 163-178.

[5] .Snyder, I. (2001) .Hybrid vigour.In Loveless, A., &Ellies, V (Eds.) .ICT, pedagogy and the curriculum (PP.41-60) .London;New York:RoutledgeFalmer.

[6] .Vogel, T. (2001) .Learning out of control:Some thoughts on the World Wide Web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es.In A.Chambers, &G.Davies (Eds.) , ICT and language learning (PP.133-146) .Lisse, Holand:Swets&Zeitlinger Publishers.

[7] .Wang, L.&Coleman, J.A. (2009) .A survey of Internet-mediated intercultural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ReCALL, 21 (1) , 113-129.

[8] .Williams, L. (1999) .Using the Internet as a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ol.In M.Leask, &N.Pachler (Eds.) , Learning to teach using ICT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PP.51-70) .London, UK:Routledge.

对非预应力空心板施工技术分析 篇4

【关键词】预制 施工 预制板放线 质量问题

一、梁板预制场地

在对梁板的预制时,场地的选择无特殊要求,一般在施工时,选择在桥头的空地进行预制,以便在桥梁板预制完成后减少二次搬运。施工前对场地进行平整,根据所选择场地实际情况,考虑是否进行处理,如场地地基强度较差,无法满足需要,清除地表土后,需对场地回填一定厚度的塘渣,进行压实处理,以满足地基对梁板的承载力。如场地地基强度较好,清除地表土后直接进行场地平整、压实就可以进行施工。

二、桥梁板预制台座

非预应力空心板预制台座,常见的台座有两种,一种是混凝土台座,另一种是木底板台座,混凝土台座成本较高且无法回收再利用。木底板台座成本较低可以回收再利用。在目前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多选用木底板台座。

混凝土台座,在施工前,对场地进行平整,对台座的长度、宽度进行精确放线。台座的长度要求比预制板两段各长30cm左右,宽度两侧比桥梁板各宽5cm左右。在混凝土台座浇筑前,要对台座根据设计要求设预拱度,在混凝土台座浇筑时要特别注意。台座厚度要求在10—15cm之间,混凝土强度采用C20。

木底板台座,在施工时,平整场地,对台座的长度、宽度要求同混凝土台座。木底板台座,在施工时,在下部铺设两条20×15cm木方,木方长度比预制板长50 cm左右,在木方上每30cm横向铺设一条10×10cm小木方,在小木方下加垫楔木,木底板台座底板采用九合板。

在施工过程中,对于两种台座,优先考虑采用木底板台座。

三、模板施工

桥梁空心板预制模板,侧模采用钢模,钢模在施工时,根据设计要求尺寸形状需要进行定做。空心预制板的形状多数情况下,根据设计习惯或要求是相同的。可以采用租赁的方式,以降低工程成本。

在模板施工过程,对于混凝土台座,底板要进行处理,在混凝土底板上铺设一层胶合板或牛毛毡纸,以防止在预制板施工完成后,进行吊装时,预制板与混凝土台座粘结,使台座受到损伤。钢模在混凝土浇筑前要进行抛光刷油处理。

木底板台座,在施工的过程中,在底模铺设安装时,在预制板两段中心方向50cm左右的地方,放置两块预制好的15cm×15cm×梁板宽混凝土块,以便在梁板达到强度后拆除底模支撑梁板。在混凝土浇筑前在混凝土块上铺设牛毛毡纸,对侧模底模刷油处理。

对于预制板两段的堵头,在安装过程中向中心方向各收缩2—3cm,防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挤压出现跑模现象,使预制板在架设过程中,无法顺利安装。

对于非预应力空心板芯模,目前多采用气囊,采用气囊的优点是安装及拆除便捷,可以重复使用。缺点是容易造成钢筋骨架上浮,使桥板顶板过薄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多采用限位钢筋以控制气囊上浮,但效果还是不是很理想。为了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便于顺利的将气囊抽出,防止在抽出过程中对梁板造成损伤,在气囊安装前,在气囊表面刷一层滑石粉水,以起到润滑作用。

在模板安装过程后,对模板缝隙处用泡沫胶带进行粘接,防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漏浆。

四、预制板放线

非预应力空心板,在台座上放线时要特别注意预制板的斜角,空心预制板多为斜角板。在放线时对斜角要精确。

五、钢筋加工安装

为防止钢筋表面锈蚀降低钢筋与砼之间的粘接力,必须对钢筋进行除锈。为保证加工钢筋的准确性和加快施工速度,空心板弯曲钢筋的加工采用钢筋弯曲机来进行。对于小直径的钢筋由人工来加工。弯制成型的钢筋,均要求尺寸准确,无翘曲现象。需要加长的钢筋要事先就焊接成型,不在砼底模上加工,防止焊渣对底模污染。在钢筋绑扎前,在砼底模上,用墨线标出钢筋的位置,然后按照编号,对号入座。为加快施工速度,我们计划在底模上直接绑扎钢筋骨架。按照图纸能连接成整体的钢筋事先焊接成型,然后拿到现场直接装配,绑扎时按图纸上规定的箍筋间距,在受力钢筋或底模上划线,从中间向两边分,使箍筋在两端的间距均匀,将全部所需的箍筋从受拉钢筋的一端套入,按标距将箍筋摆开,并将受拉钢筋的弯起部分和箍筋全部绑扎完毕。钢筋骨架绑扎完毕,所有横、纵向钢筋应横平竖直,尺寸间距符合图纸要求,所有绑扎细铁丝头弯入骨架内。

六、预制空心板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1、跨度8-15m多边形预制空心板底板超厚,顶板厚度不足。

2、空心板底混凝土不密实,出现渗水、漏水现象。

3、预制空心板高度控制不严,超过设计高度。

4、预应力空心板封端对梁板总长控制不严出现长短不一,有的封端端面不垂直、斜交角大小不一致,增加了伸缩缝安装难度。

5、预埋件埋设位置有的不正确,有的甚至漏设。

6、空心预制板顶板横向或底板纵向出现裂纹。

7、底板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足,钢筋被脱模剂污染。

8、底座平面不平整,板两端安设支座的位置高度不一致,使板产生扭曲力。

七、预制空心板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1、多边形空心预制板采用一次性装模一次性浇筑混凝土,由于板较宽,芯模底面下的底板混凝土不能直接振捣密实,而是两侧的混凝土挤压流动填充空心板的底板,如果混凝土石料规格过大,水灰比不当,就会出现底板混凝土不密实、渗水漏水现象或纵向收缩裂缝。如不处理,底板钢筋易锈蚀,影响桥梁使用寿命。所以采用先浇底板后装芯模再浇底板以上混凝土的工艺流程,施工质量容易得到保证。

2、空心预制板的芯模固定不牢,混凝土振捣时因挤压力的作用使芯模上浮,造成空心板底面超厚,顶板厚度不足,有的施工单位为了保证顶板厚度,人为加大了板高的尺寸,影响到桥面铺装层的厚度。采用充气胶囊作空心板芯模的空心板虽装脱模较方便,但胶囊固牢难度大,加之胶囊本身材质问题、上浮和局部鼓包的现象更易发生,所以除特殊结构非用不可的情况下采用充气胶囊作芯模,一般采用的钢模板作芯模为佳。

3、预制板空心板混凝土顶板出现横向裂缝,底板出现纵向裂缝的主要原因:出现横向裂缝的主要原因,一是水泥用量过大或温差过大或养生不及时等易出现干缩裂缝,二是底座不牢,沉降不均匀出现横向断裂,三是吊装或堆码,受力支点不当出现断裂;底板出现纵向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振捣不到位的混凝土不密实,水泥砂浆或水泥聚集在一起,出现干缩裂缝造成底板渗水漏水。

4、预制空心板几何尺寸与设计的几何尺寸不相符(主要是长度)、底座平面不平整的主要原因是施工马虎,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没有进行工序检测所致。

八、空心预制板质量问题的处治方法

1、对于空心板混凝土强度不合格或整片梁顶板厚度小于8cm的,或横向裂缝宽超过规范规定的,应报废重新制作。

2、对空心板顶板厚度(局部)小于7cm的,应进行局部开仓处理,将厚度不足部分凿除,重装芯模,并增加补强筋,浇筑比原混凝土标号高一级的混凝土,使顶板厚达到设计标准,在顶板上的桥面铺装层应加设10×10cm直径12钢筋网,此网应与相邻空心板湿接缝钢筋焊牢。

3、对空心板底板不密实出现渗水漏水或纵向局部裂缝或钢筋混凝土保护层不足的,如混凝土强度合格,静载试验没有问题,可采用防水措施,将防水材料喷涂在不密实的混凝土底板顶面上,经过渗透化学作用,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强度,起到防水、防空气侵蚀钢筋作用。

4、预制空心板建筑高度超过设计标准,直接影响桥面铺装层的厚度,凡桥面铺装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可以调整墩台帽或垫石高度或凿除超厚的顶板部分,如果上部构造已安装,墩台帽及垫石无法调整的,可采用调整纵坡的方法处理。

为了确保空心板桥梁的行车安全和使用寿命,将空心板桥面铺装层厚度由8cm增加至10cm,钢筋网由10×10cm直径8增加为10。

5、空心板预制长短不一,安装时梁端伸缩处有的没有伸缩空隙,有的呈锯齿状,增加伸缩缝安装难度,对于此类问题,在安装就位前应将超长部分锯(或凿除)整齐。

非教学技术 篇5

我院在经历了纯考级式大学英语教学, 纯听说训练式大学英语教学后, 目前正尝试在高职类非专业英语学生中进行以计算机网络为辅助教学工具, 依托良好的英语教学软件和相关英语教学材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大学英语项目化情境教学。而要做到这些, 就必须有适合高职学生的英语辅助教学软件, 教材以及把两者结合起来的项目情境。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首先我们要找对课程定位。

1 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课程定位

高职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 应该把自身定位在服务类的基础素质课程,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只有一年, 那么在这一年的英语学习时间里, 我们应该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英语能力, 并且这个基本的英语能力是能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 更是能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岗位有帮助的, 甚至, 通过英语学习能让学生具备某些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需要的素质。这就需要对学生的专业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进行调查和研究。以我院机电模具专业为例, 这些学生以后大部分 (60% 左右) 的岗位是车间技工, 主要从事设备维护, 产品加工等, 另外30% 是从事的机械制图员, 机械销售员的工作, 剩下的10% 从事其他工作。了解了学生们以后的就业岗位后, 我们就可以把书本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整合, 设计出适合学生的项目化教学情境, 既任务型情境教学模式。

2 项目化教学设计——任务型情境教学模式

“项目化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新型教学法。20 世纪80年代前苏联心理语言学家Vygotsky (1962) 在众多语言研究者基础之上也提出来了这种教学理论, 它是指通过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学习语言, 使学生通过语言真正交际而获取语言知识, 提高语言能力。为了实现该目标, 我们采用课堂面授式教学和机房上机学习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在机房课上, 学生通过在电脑上不断地听和说达到学习语言框架的目的, 并且可以根据自身水平的不同, 有选择地放慢或者加快学习进度。上机学习软件不仅能够为学生们提供规范的语言框架和正确的语言发音, 还能在语音识别和人机对话环节, 检测学生们学习的成果, 及时给予学习反馈, 更是促进学生们学习的一个助力。学生们通过机房课的学习和书本教材的阅读、词汇等学习会有一定程度的语言能力累积, 然后教师们在课堂上设置不同的情境, 让学生们把所学到的语言在课堂模拟真实情境中进行展示和表演, 达到语言的真正交际, 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 课堂的情境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情境必须以工作岗位的任务形式布置给学生们, 而要完成这些任务的语言必须是来自上机软件和课本中的语言框架, 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 边学边用的良性循环。

我院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的能力目标是让学生能听懂日常英语中一般性话题的对话及短文并运用基本英语语言结构进行口头沟通与交流, 如:见面问候, 问路指路, 介绍自己日常活动, 询问他人对食物, 运动的看法, 按时间顺序简单描述某个公司发展历程;在忽略语法的基础上, 表达基本流畅, 意思基本清楚。根据这个能力目标, 我们来设置课堂项目情境。还是以机电模具专业为例, 针对这些专业的学生, 我们将设置一个贯穿整个教学周期的课内项目情境和课外项目。

2.1 课内总项目

宁波泰易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国企业, 主要经营的产品为各种冲压机床及其周边配套产品。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 技术的成熟, 不仅在国内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产品也开始远销国外。公司每年都会迎来来自美国, 加拿大等国家需要使用高精冲压机床的相关企业来实地考察, 寻求合作关系。

美国希尔公司是美国一家生产家用小电器配件的专业公司, 具有很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很强的研发能力。此次美国希尔公司代表Mark专程来访宁波泰易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旨在实地参观和考察泰易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具体商讨长期合作的可能性。

宁波泰易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需要派专人进行全程接待和陪同参观。

2.2 课外项目

你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的一名学生, 目前在一家模具公司顶岗实习, 你们单位的领导对你的工作表现很满意, 想以后能多招一点宁职院的学生, 因此想到宁职院进行实地考察, 同行的还有国外专家, 请你带他们参观宁职院, 介绍学校设施 (包含海天学院的实训基地) , 并在食堂就餐。 (按照课堂项目小组为单位, 每组4 ~ 5 人, 分别饰演参观者和解说者) , 期末每人交一份视频文件作为考核依据。

这两个项目看起来完全不相干, 但事实上所需要用到的语言内容是很相似的, 并且完全是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和以后的就业可能。课内课外两条线一起进行, 让学生们课上课下同时学。

2.3 课内分项目

以课堂总项目为线索, 我们把课堂项目情境进行分解:

这些情境的设置基本涵盖了我院学生1a英语学习的所有内容, 虽然是以机电模具系学生为例, 但事实上针对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是适用的, 只是教师们在总项目的情境设置上需要转换工作环境和具体的人物, 事实上涉及到的基本语言框架其实是一样的。

3任务情境教学实现的保障

首先在任务前, 教师们需要将该任务所需要的语言框架以机房学习软件的形式让学生们进行反复不断地学习, 并且给学生们设立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间进行相互学习、讨论、对话。之后对所学习到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归类, 做好进行口头陈述的准备。有了这些准备, 我们就可以进行任务了。任务中的环节, 需要教师们设置逼真的情境, 把课堂当成工作环境, 而学生们也不再是学生了, 是某公司某岗位的员工, 在进行着某个工作环节。因为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 学生们才能更好的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和必要性。通过真实工作环境的课堂展现,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情境创设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集成, 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点, 采用多种情境展现方式让学生们参与, 例如个人展示, 两人对话, 小组表演, PPT汇报等。课堂任务完成后, 学生们还必须进行课后任务, 并且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 邮件, QQ, 网络学习平台的BBS等。如果学生们发现在课堂任务情境环节中不能很好地将英语表达出来, 那么可以回到机房再次进行语言框架的学习。

4教学效果

在实施了该教学模式后, 我们对参与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所有老师都认为这种以计算机网络辅助的项目化情境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 改变了原先只是教师们不停地说的局面。并且有了课堂情境任务前的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展现有了相当程度的进步, 也较之以往更加自信。在进行了一年的学习后, 80% 的教师们认为接受此种教学模式的学生比接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学生们有了更好的英语语言交流能力。参与的学生们大约有85% 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更让他们喜欢, 开口说的机会大大增加, 而且不再认为大学英语课和他们专业毫不相关。有70% 的学生认为这样的大学英语课程对他们以后工作有帮助。

5结语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目的都是为了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 而我院进行的以计算机网络辅助的项目化情境教学不仅能做到这一点, 还真正体现了职业院校为学生们以后就业服务的理念, 我们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搬到了课堂上, 让学生们充分进入职业角色, 把职业院校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以计算机网络辅助的项目化情境教学较之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更有优势, 在高职类院校也是完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王薇薇.高职戴耐德英语教改中课堂设置优与劣[J].农业与技术, 2011 (3) :129-132.

[2]曹超.中国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30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 (8) :39-42.

[3]胡隆主编, 张小玲等著.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1-33.

树木非栽植季节移植技术 篇6

关键词:树木,移植,技术

近年来, 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大, 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 为了达到快速绿化的目的, 经常需要在夏季进行树木移植。而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夏季气温较高, 叶面蒸腾大, 使树体上下水分养分失衡, 往往影响成活, 达不到预期景观效果。笔者在多年实际工作中, 从种植材料的选择、土壤处理、移植施工及养护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 成活率达90%以上。现总结如下:

1 种植材料的选择

1.1 根据不同要求确定树木种类

如公园绿化一般多注重叶形奇特、树冠紧凑、树形优雅、花果名贵的常绿或落叶性树种;公路绿化一般需要干直、树形圆满、寿命长、材质好、病虫害少、抗风抗污染的落叶性乔木树种;工矿企业、仓库、油库、弹药库、体育场周围等场所, 多注重于冠大荫浓、抗污染、消噪音力强的树种;烈士陵园等具有纪念意义的场所多需用四季常青、高贵挺拔、病虫害少的珍贵树种;农村四旁的农田林网则需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好树种。

1.2 选树

当确定好树木种类后, 最好选用已移栽过的树木, 这样的树木虽然成本高, 但树木须根多, 土球不易破碎, 吸水能力强。同时, 要尽可能挑选长势旺盛而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树木, 确定其数量、规格, 并对所买树种进行逐个检验、测量和标记, 以便起刨、定位栽植和经费核算等工作。

2 移植前准备工作

2.1 提前断根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对所要移植的树木最好提前1~2年进行挖沟断根, 其目的是使近主根处多发新根, 缩小根围, 便于起运, 利于成活, 缩短恢复期。其方法是:在秋季或春季以树干为圆心, 向外开挖1个宽20~30cm、深40~80cm的圆形围坑, 为防止大树倾倒, 在开挖中要保留直径2cm以上的较大侧根, 并且将其根皮进行环剥, 宽约3~5cm, 以利于多发须根。将准备好的肥土 (即1份肥料3份土, 粉碎、混合、过筛) 填入坑内, 灌水1次, 松土1次, 容易生根的树木可不进行此项工作。

2.2 提前修剪

为使树形美观、起运方便, 减少栽植时的修剪量, 防止伤疤过大过多, 提高成活率, 尽快恢复树势, 及早达到理想的移植效果, 可提前1~3年进行修剪。修剪的方法和强度要因树种和栽植目的而定。如对过于宽大的树冠, 要进行大枝短截, 缩小树冠, 再经1~2年的恢复, 即可达到树冠圆满、紧凑挺拔的目的。原树种偏冠时, 可对枝多的一侧进行短截和疏剪, 另一侧可以把附近可利用的枝条进行牵拉, 以补空隙或者进行嫁接或用刻芽促发侧枝的办法以弥补冠形的不足。如原有的树冠过于密集, 通透性差, 易造成树冠内膛光腿、叶片稀小、提早落叶等状况, 可适当进行疏剪, 其原则是去密留稀、去直留斜、去弱留壮、去病留强。一般情况下, 对那些树龄大、萌芽力强的树种, 修剪量可大些;萌芽力弱, 生长缓慢的树种, 修剪量适当减少。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树种, 可以进行截干修剪, 即将整个树冠截去, 再使其重发新枝, 如悬铃木、臭椿、旱柳等树种。对于伤口过大者, 应注意伤口消毒和保护。

2.3 移前假植

在非正常季节种植树木, 假植很重要。推荐采用经济适用的硬容器育苗法。应用此法需提前在树木休眠期断根, 将苗木种在容器中养护, 如木箱、柳竹筐等。在施工时根据容器情况, 不脱离或脱容器下地栽植, 这样植物根系受损小, 可有效提高植株成活率。

3 严把施工环节

夏季, 由于气温比较高, 蒸腾作用较强, 树木常常会因脱水死亡。为提高成活率, 除常规方法外, 应采取一些特别措施:

3.1 备好工具

为保证顺利起运, 一定要事先备好工具, 如铁锹、镢头、手据、整枝剪、钢卷尺、记号笔、记录本、标签、草绳、粗麻绳、砍刀等, 必须根据株数等工作量大小确定人数和工具。

3.2 加大土球规格

正常季节移栽土球直径一般为胸径的8~10倍, 夏季要达到12~14倍。当土球直径大于1.8m时, 就要考虑打箱板施工。

3.3 适当疏枝

疏枝的多少要根据树种和当时的天气情况来决定。干旱高温天气要适当多疏, 反之则少疏。对于常绿乔木, 如雪松、油松等树木, 也需要适当修剪, 以疏枝为主, 修剪量可达1/5~2/5。要注意剪口平滑, 并涂保护剂。

3.4 起树、运输

树木移植应尽量避开高温干燥的天气, 起苗最好安排在早晨或下午4点以后, 以减少苗木水分损失。起苗之前可对树冠喷抗蒸腾剂, 起苗后马上运输。如果路途较长, 落叶乔木要用无纺布或彩条布将树冠裹严, 以减少运输过程中苗木蒸腾失水。

3.5 挖好树穴

夏季移栽苗木的种植土必须保证土质肥沃疏松、透气性和排水性好。对存在建筑垃圾等有害物质的地块, 必须扩大树穴, 清除废土, 换上适宜植物生长的好土, 施入腐熟的有机肥作为基肥。对排水不良的种植穴, 可在穴底铺l0~15cm砂砾或铺设渗水管、盲沟, 以利于排水。

3.6 树木种植

种植要及时, 树木运到工地之后, 应马上组织人员种植。坑内先施生根粉, 然后用2kg以磷为主的复合肥拌土, 填至70%左右, 再填土至与地面平。

4 栽后管理

4.1 灌水

树木栽植后应立即灌大水1次, 隔3~5天后再进行第2次灌水, 以后灌水时间逐渐延长。每次灌水适当时候进行松土, 以保持湿度, 提高地温, 增加土壤透气性, 促使早发新根。

4.2 支撑

由于树大体重, 灌水后土松、固定性差, 易于偏斜, 如遇大风更易歪倒, 影响成活和栽植效果, 因此, 定植后应重新用支柱进行支撑。一般采用十字支撑法或三角支撑法, 支点高度一般在树高的1/3~1/2范围内。为使支撑处不伤害树皮, 所以, 要垫上软垫后再绑扎固定支柱。

4.3 包干

树木移植后到新根发出前这一段时间, 由于地下部不能及时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地上部又不断蒸发水分, 造成树体内水分不足而影响成活和生长, 因此, 栽后应及时把树干用草绳包扎起来以减少蒸发, 保护树体, 防止人为破坏, 但不要包扎过紧, 同时草绳要经常保持湿润。

4.4 喷水

为保持树体湿润, 促发新芽新枝新叶, 栽植后应经常喷水。如有可能, 每天早、晚各喷1次 (也可每天下午1次) , 以喷湿草绳和树体为度。一直坚持到发出新芽时, 此时可解除草绳, 再坚持15~30天。

4.5 遮荫

论非承重内隔墙技术(二) 篇7

根据隔墙材料的组成,轻质条板可分为增强水泥条板、增强石膏条板、加气混凝土条板、轻质混凝土条板、植物纤维复合条板及粉煤灰泡沫水泥条板等。

1.板材

现重点介绍增强水泥条板、增强石膏条板和加气混凝土条板等应用较普遍的条板如下。

(1)规格

三种板材的主要规格(见表9)。

空心条板孔洞的最小外壁厚度:不宜小于15mm,条板两边的壁厚应一致,孔间肋厚不宜小于20mm。

(2)性能

三种板材的各项技术性能(见表10,表11,表12)。

2.配套材料

上述三类条板施工用配套材料的品种、技术性能及用途分别(见表13、1 4和1 5)。

3.条板内隔墙的设计

(1)隔声设计

1)条板用于户内分室墙时,其厚度不宜小于90 mm。

2)条板用于户间分户墙时,宜选用厚度不小于60 mm的板做双排板构造,双板的间距一般为10mm~50mm,可将其作为空气隔声层;也可根据设计需要作为填入玻璃棉、岩面等吸声材料的空间。当选用隔声性能符合要求的单层条板或夹心复合条板时,其厚度不应小于120mm。

(2)防火设计

上述所列条板,其单板的耐火极限均大于1小时。进行隔墙防火设计时,一般应采用双层板隔墙构造,即其耐火极限大于2小时;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再考虑调整板的厚度、空气层厚度和是否需要增加绝热材料等措施。

(3)抗震设计

1)在非抗震地区,内隔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采用刚性连接方法。

2)在抗震设防烈度8度和8度以下地区,应采用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方法,隔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采用镀锌钢板卡件固定;隔墙与主体结构顶部之间宜增设柔性材料。

(4)防潮防水设计

在潮湿环境下安装条板隔墙,设计时应有防潮防水措施。

1)沿隔墙设计水池、水箱和面盆等设备时,墙面应刷防水涂料或贴瓷砖;

2)厨房、卫生间的隔墙应采用防水型条板,若采用石膏型耐水条板时,隔墙下部还应做C20细石混凝土条基。

(5)隔墙的限长与限高

1)条板隔墙的长度不应超过6m,超长时宜采用钢柱或其它加强措施。

2)条板隔墙的限制高度:

条板隔墙的限制高度与条板的厚度有关,条板厚度增加,隔墙可增高(见表16)。

如需超过限高安装隔墙,应由工程设计单位另做加固、抗震设计;安装时竖向接板,应错缝连接。

(四)轻质砌块内隔墙技术

1.轻质砌块

轻质砌块内隔墙的主体材料按基本原材料可分为烧结粘土类、混凝土类、石膏类、和硅酸盐类四种,相应的典型产品有粘土空心砌块、超轻陶粒混凝土砌块、石膏砌块和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国外生产的大规格粘土空心砌块尺寸多为390mm×190mm×190mm,我国由于生产技术的原因,目前尚不能达到大批量连续生产的水平;超轻陶粒混凝土是由体积密度约为300 kg/m3的陶粒制成的,国内的产量现在还很低。因此,仅介绍后两种产品。

(1)规格

两种砌块的主要规格(见表1 7)。

(2)性能

两种砌块的主要性能分别(见表1 8、19)。

2.配套材料

石膏砌块和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施工用配套材料的品种与性能(见表14和1 5)。

3.轻质砌块内隔墙的设计

(1)石膏砌块内隔墙

1)隔声设计

①分室墙可选用单层80mm实心砌块隔墙或100mm厚空心砌块隔墙;

②分户墙可选用双层80mm实心石砌块隔墙或双层100mm厚、单层150mm厚空心砌块隔墙

③隔声性能50-55 dB的隔声墙,可选用双层80mm实心砌块中间夹不同厚度的吸声材料。

2)防火设计

石膏砌块的耐火性能优良,经试验,100mm厚的实心砌块隔墙、100mm厚和120mm厚的空心砌块隔墙耐火极限可达3h;150mm厚的空心石砌块隔墙耐火极限可达4h。

3)抗震设计

①当隔墙厚度大于80mm、小于100mm,高度超过3m;隔墙厚度大于100mm,高度超过4m时,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置配筋带和混凝土圈梁;

②当墙体长度超过6m时,应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设置配筋带、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

③砌块隔墙应与主体结构的梁、板、柱、墙有可靠的连接。

4)防潮防水设计

①潮湿房间的砌块隔墙:应采用防潮石膏砌块,底部做墙垫,板与墙垫之间嵌密封膏,缝宽不小于5mm;

②厨房、卫生间等潮湿部位:墙面可刷防水涂料或贴瓷砖;隔墙下部还应做C20细石混凝土条基。

注:1.一般隔墙厚度不宜小于80mm;2.石膏砌块隔墙的高厚比应按国家标准GB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进行验算。

5)隔墙的高厚比设计

不同厚度石膏砌块隔墙的最大高度和最大长度设计见表20。

(2)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1)隔声设计

①砌块用于户内分室墙时,选用厚度不宜小于90mm。

②砌块用于户内分户墙时,选用厚度应不小于150mm。

2)防火设计

加气混凝土属不燃材料,125mm及以上厚度的砌块隔墙均能达到作为建筑防火墙耐火极限4小时的要求。

3)抗震设计

①在非抗震地区,内隔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采用刚性连接方法;

②在抗震设防烈度8度和8度以下地区,应采用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方法,隔墙与主体结构间的砌筑墙缝可填入聚合物水泥砂浆;对高层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的墙体与主体结构之间的缝应打入发泡剂或填岩棉。

4)防潮防水设计

①在厨房、卫生间等潮湿环境,应在隔墙下部做C20细石混凝土条基,隔墙与条基间的接缝应打入密封胶;也可采用防水界面剂,用薄层聚合物砂浆或防水砂浆粉刷的做法;对防水要求高的墙体还可采用两层防水砂浆粉刷的做法;

②沿隔墙设计水池、水箱和面盆等设备时,墙面应刷防水涂料或贴瓷砖;厨房、卫生间的隔墙应采用防水型条板,若采用石膏砌块防潮时,隔墙下部还应做C20。

三、发展非承重内隔墙将带来我国建筑业的技术进步

(一)大大减轻建筑自重

我国传统的砖混建筑平均每平米的自重约1.5t,其中,墙体的重量约占80%,内墙又占墙体重量的70%以上。曾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进行研究,若全部采用轻质非承重内外墙,房屋建筑的重量可降低50%以上,每平米建筑的自重约可降到600多kg。符合四节一环保的方针。

(二)带来施工的重大革新

砖混建筑的内隔墙施工需进行砌筑、抹灰,等待抹灰层硬化干燥,施工期以数月计,费工费时;采用长度与层高相同的轻质隔墙板,可基本实现改湿法作业为干法作业,或安装龙骨和薄板,或直接安装条板,然后嵌缝,墙面局部找平,数日内,即可进行墙面的终饰,施工文明,工期短,劳动强度低,工程质量高。

(三)可实现住宅室内空间的个性化设计

内墙承重的住宅,各层同一位置的户型都是相同的,可改变的幅度很小。采用非承重隔墙的住宅,目前除卫生间和厨房外,户内其余的面积都有可能按住户的需要进行分隔;一旦实现了水管、煤气管、暖气管等各种管道以水平方向入户后,户内空间的布局就可完全实现个性化了。

(四)使住宅具有可改造性

我国的住房制度已基本实现了从福利分房向货币分房的转变,住房成了每个家庭最大的不动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人口的变迁和使用功能的更新,常常需要对室内空间做一些调整,采用非承重隔墙,就可使这种需求变为可能。

四、对发展我国非承重内隔墙的建议

(一)三种非承重内隔墙体系的发展可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拥有的资源不同,经济的发展也不平衡,发展什么隔墙体系,不可能全国划一,各地宜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发展规划。

在我国现有的三类隔墙体系中,轻钢龙骨内隔墙体系产业化基础最好,特别是纸面石膏板,我国生产线的年生产能力,最大的已达到3000万m2,经济规模宜在1000万m2以上,投资规模从几千万到上亿,可考虑首先在人口较多,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发展。

轻质条板内隔墙体系,国内多为GRC条板和石膏条板,生产线的年生产能力在几万到几十万平方米,目前尚处于半机械化生产水平,其投资规模可从几十万到千万元以上,适宜在中小城市或城镇发展。

轻质砌块内隔墙体系,其单机年生产能力从几万到几十万平方米,由于单机规模较小,生产线的机械化水平选择性较大。

(二)非承重内隔墙板材可作为发展的重点

板材与块材比较具有很多优势:施工文明、方便、快捷、施工周期短,劳动强度低;隔墙表面平整,可省去墙面抹灰等,建议制订相关政策,推动其发展。

(三)石膏基内隔墙的发展应予优先

石膏建材具有安全、舒适、快速、环保的特点:

安全主要是指石膏建材具有优良的耐火性。

舒适是因石膏建材是一种多孔的材料,这些孔在室内湿度大时,可将水分吸入;反之,室内湿度小时又可将孔中的水分释放出来,因此,它可自动调节室内的湿度,使人感到舒适;也由于它是一种多孔材料,导热系数与木材相近,人体接近和接触时有一种“暖”的感觉。

快速是因石膏胶凝材料的凝结硬化时间短,生产石膏建材制品的生产速度快;安装石膏建材制品的效率高。

环保是指石膏建材节能、利废、卫生、不污染环境。

节能:生产建筑石膏的烧成能耗是生产石灰的1/3,生产水泥的1/4;

利废:可以利用已大量堆存,还将继续大量排放的脱硫石膏和磷石膏等工业副产物,做为生产各类石膏建筑材料的原材料;

卫生:石膏可食,无毒、无害;

不污染环境:建筑石膏和石膏建材的的生产,不排放废气、废水和废渣,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以三大胶凝材料的生产为例,每生产一吨水泥和石灰要排放一吨二氧化碳,而生产建筑石膏的排放物仅仅是水蒸气。

因此,石膏建材是一种非常全面的的绿色建材,是室内最好的建筑材料,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大量在室内使用,美国和日本的内隔墙几乎全部使用纸面石膏板。

我国的石膏建材已有30余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其生产和应用技术,并已大量在公用建筑中应用,建议今后将推广重点转向住宅中去。

非典型猪瘟危害及防治技术 篇8

猪瘟病毒 (HCV) 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是ss R-NA病毒, 其病毒粒子呈圆形, 大小为40~50 nm, 基因组为单股RNA, 长约12 kb。该病毒对乙醚敏感, 对温度、紫外线、化学消毒剂等抵抗力较强。该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 但病毒株的毒力有强、中、弱之分。HCV野毒株毒力差异很大。强毒株引起死亡率高的急性猪瘟, 中毒毒株一般产生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称为非典型猪瘟或温和型猪瘟或无名高热[1,2]。

2 主要流行特点

发病季节一般以春秋居多。发病日龄小, 主要发生在3月龄以内的小猪。发病率不高, 疫情较缓和, 潜伏期和病程延长, 成年猪发病较轻或不显症状, 多呈隐性带毒, 且多数猪场还存在着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死亡率低, 有时还发生在疫苗免疫过的猪群中。多呈散发, 很少成群发生, 流行速度缓慢[1,2]。

3 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

非典型性猪瘟缺乏典型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临床症状, 仅表现为微热或中热, 通常体温仅升高0.5~1℃, 精神萎靡, 食欲减少。有的猪可自行康复, 有的猪后期症状加重, 体温升高不降, 皮肤发红, 四肢末梢发绀, 日渐消瘦, 全身衰弱, 甚至死亡[3]。

大多无典型的肾脏、膀胱小点出血等病变, 大理石状淋巴结病变和脾出血性梗死等典型特征少见, 有时可见淋巴结水肿或点状出血。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性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肠回盲瓣、脾脏、胃、胆囊等。几乎所有人工病例的扁桃体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轻者充血水肿, 病程7 d以上者, 大多出现坏死、溃疡、化脓, 但难见扣状溃疡病变[1]。切片已不见扁桃腺结构, 发生大量白细胞浸润及组织坏死。盲肠与回肠交界处附近, 可见个别雏形溃疡, 病程长的可见钮扣状溃疡。胆囊多胀大, 胆汁浓稠, 幼猪还常见蛔虫钻胆。胃底区往往呈片状充血、出血, 乃至糜烂溃疡。

4 非典型猪瘟的表现形式

4.1 繁殖障碍型猪瘟

主要发生于生产种公猪、繁殖母猪, 其本身呈隐性感染, 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能通过垂直传播危害下一代, 导致胚胎死亡和仔猪的成活率下降, 育肥阶段生长缓慢。猪瘟的持续性感染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4]。根据感染仔猪日龄的不同可分为带毒母猪综合征和后期侵袭性猪瘟2种类型。隐性感染的母猪, 所产的带毒仔猪, 血清中猪瘟抗体的效价低于保护值。带毒猪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很弱, 出现免疫耐受现象, 多次接种猪瘟疫苗, 其抗体效价仍不能上升到应有的水平[5]。

4.2 慢性 (温和型) 猪瘟

常见猪瘟流行的老疫区及幸存患猪, 也可发生于猪瘟免疫接种制度不健全的农村散养猪。该病主要经水平传播, 各种日龄的猪都可感染, 但以育成猪和育肥猪较为多见。病程长达1~2个月, 病情发展缓慢, 呈散发流行, 在一个地区或猪场内不易断根。患猪的体温稽留在40~41℃, 症状时重时轻, 食欲时好时坏, 粪便时干时稀。病程较长者, 皮肤出现淤血斑和坏死块, 以腹下部为多见。有时也出现紫耳朵、干尾巴、紫斑蹄。患猪日益消瘦, 日龄越小, 病死率越高。部分育肥猪经1~2个月后可能耐过, 成为僵猪。慢性猪瘟的主要病变与典型猪瘟接近, 但较为轻微, 如淋巴结呈轻度出血或只有水肿现象。肾、喉及膀胱黏膜有少量出血点, 脾稍肿、边缘有1~2处小梗死灶。胃常出现水肿、出血斑, 甚至糜烂。回盲瓣肠段可出现溃疡、坏死, 但难得见到扣状溃疡的病变[1]。

5 疫病防治

5.1 实行免疫监测, 淘汰亚临床感染猪, 净化猪瘟

生产种猪猪瘟的持续性感染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通过抗体监测, 来淘汰无抗体反应或抗体反应低下的种猪, 杜绝引起先天感染和免疫耐受的传染源, 达到净化猪群的目的。同时, 一些其他常见疾病如PRRS、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病在猪群中的存在, 会使猪体免疫力下降, 从而影响猪瘟的免疫保护率, 造成免疫失败, 规模化猪场应当注意这类免疫抑制病。先天感染猪瘟的仔猪无免疫耐受性, 经反复注射疫苗不产生抗体, 成为持续性感染的带毒猪。如果这种猪选作后备种猪就会形成新的带毒种猪群, 会造成猪瘟感染的恶性循环。因此, 对猪场除进行猪瘟抗体的定期检测之外, 还要进行种猪的带毒检测, 以使种猪群的猪瘟得到控制与净化[4,6]。

5.2 用猪瘟高免血清进行治疗

用预防量10倍的猪瘟疫苗紧急注射, 以疫苗病毒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来干扰病毒的复制, 迅速产生免疫力。

5.3 制定科学的免疫监测制度, 完善仔猪、种公猪、母猪防疫制度

猪瘟的免疫监测可随时掌握猪群群体免疫状态, 制订适合于不同猪场合理的免疫程序, 对未达到免疫水平的进行补免[7,8]。随时淘汰免疫耐受猪, 保持猪群的整体免疫水平在85%以上。通过对不同日龄仔猪猪瘟免疫抗体水平的监测结果表明, 首免日期最好选定在仔猪的母源抗体既不会很大地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而又能防御病毒感染的期间, 即母源抗体在1: (8~32) [4]。紧急免疫时, 仔猪应进行超前免疫, 吃初乳时间过早 (1 h内) 或过晚 (6 h以上) 及吮乳后6~12 h免疫, 都不会获得良好免疫效果。仔猪出生2 h后吃初乳可获得确定的免疫效果, 但由于产程较长且长短不一, 超前免疫目前已较少使用。在30~40日龄进行二免, 如猪场净化较好, 可在65日龄左右进行二免。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用2头份脾淋苗各免疫1次。母猪跟胎接种, 在仔猪断乳时用2头份脾淋苗各免疫1次[4,9]。

5.4 加大免疫剂量

欧洲药典规定, 用C株疫苗免疫时, 肌肉注射剂量为400RID (100PD50) ;台湾地区则要求每头份剂量为500RID。我国目前猪瘟疫苗生产均用犊牛睾丸细胞培养, 免疫剂量为每头份150RID (37PD50) , 远低于欧洲与台湾地区的标准[6]。免疫剂量不足致免疫后抗体达不到保护亚临床感染水平, 以致出现持续性感染是近年猪瘟流行和发病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5.5 规范操作, 注意疫苗保存

严格执行接种疫苗操作程序。猪瘟疫苗最好用单苗, 尽量不用联苗。严禁用碘酊或其他消毒液消毒针头, 用碘酊在注射部位消毒后必须用棉球擦干。稀释液应与疫苗温度相当, 即把稀释液放入冰箱, 在4℃下储存后使用, 稀释的疫苗注意避光, 最好在1 h内用完。严防大号针头注射和打飞针、不消毒就注射等。注射时应1头猪1个针头, 剩余的疫苗与空瓶放入火中销毁[9]。

5.6 规范引种和补栏, 推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

实行自繁自养, 尽量不从外边购仔猪, 如需购仔猪, 一定到正规饲养场购进, 隔离检疫30 d, 并做1次血清学检验。规模养猪场应推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 这样有利于猪群的保健、猪场疫病的净化和猪场管理。同时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

5.7 中药防治

用“清瘟败毒散” (生地、水牛角、石膏、知母、黄莲、黄芩、黄柏、玄参、柏子仁、丹皮、赤药、牛蒡子、金银花、桔梗、连翘、荆芥、鲜芦根、甘草) 。便秘者, 重用生地、玄参, 适当添加大黄、芒硝等;抽搐重者加钩藤、天麻等;腹泻者, 因腹泻为热毒之邪引起, 故不可固涩太过, 以防闭门留寇。黄药100 g拌料, 连用5 d[9,10,11]。

5.8 运用综合防制措施

加强疫情监测和免疫监测, 科学指导防疫, 及时淘汰带毒种猪。加强饲养管理, 控制病原侵入, 改善饲养条件, 是防止猪瘟发生的重要保证。

5.9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和定期消毒工作

加强饲养管理, 从源头上提供无霉变玉米、饲料、洁净饮用水。创建适宜的环境, 加强保温、通风工作, 实行“大区域, 小单元”养殖模式。建立严格的消毒卫生制度, 夏秋季节每3 d消毒1次, 春冬季节每7 d消毒1次。畜舍打扫干净, 无粉尘。进出车辆和人员严格消毒。粪尿水定点堆积发酵, 无害化处理。对病死猪作深埋或无害化处理。

6 小结

只有加强平时的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饲养场所硬件净化设施, 同时切实加强养猪场内外的管理和卫生消毒工作, 科学合理地制定免疫程序;确实做好猪群的免疫工作, 才能有效地避免猪瘟的发生和控制其蔓延, 才能真正减少猪瘟的危害和提高经济价值。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猪瘟发病率呈现多发姿势, 且多以非典型性猪瘟 (温和型猪瘟) 发生和流行。文中就非典型性猪瘟的流行特点、发病机制和防治技术措施等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非典型猪瘟,特点,防治

参考文献

[1]付开钦, 林明星, 杨玉艾, 等.浅议非典型猪瘟[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2 (2) :66-67.

[2]叶锦玲, 李志峰, 林秋毅.非典型猪瘟的浅议[C].福建省第四届猪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112-115.

[3]徐凤军.非典型猪瘟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杂志, 2005, 24 (2) :54-55.

[4]林琳, 江斌, 吴南洋, 等.某规模化猪场猪瘟免疫效果的监测及其分析[J].福建畜牧兽医, 2003, 25 (2) :8-9.

[5]刘东军.繁殖障碍型猪瘟的控制[J].今日畜牧兽医, 2006 (9) :27-28.

[6]刘新华, 郭长明, 刘亚轩, 等.谈规模化猪场的猪瘟净化方法[J].福建畜牧兽医, 2012, 34 (2) :53-55.

[7]张兴国, 谢广明.浅谈非典型猪瘟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J].畜禽业, 2007 (8) :32-33.

[8]刘九生.猪瘟的流行特点与防控[J].兽药市场指南, 2008 (12) :28-30.

[9]陶玉顺, 黄涛, 袁东坡, 等.目前我国猪瘟流行现状及防控策略[J].畜牧与兽医, 2008 (40) :90-92.

[10]李连任.当前我国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畜牧, 2005 (2) :14-16.

非教学技术 篇9

【关键词】速度 爆发力 技术 能力

推铅球是一个速度力量性项目,是一个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的田径投掷项目,推铅球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绩大幅度的提高,对铅球技术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完善的推铅球技术就是要使人体发挥最大的工作能力,从而使铅球获得最大的初速度与适宜的出手角度及出手高度。铅球的最后用力是一种复杂的技术,多年来我们一直重视投掷臂一侧的技术,研究的也较为深刻,而非投掷臂却有被忽视的现象,这样到了一定水平会使铅球成绩停滞不前,明确了非投掷臂的作用,在学习中有意识的加强它们的练习,这对提高铅球成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以右臂为投掷臂从两方面进行解析。

一、非投掷臂在最后用力阶段的作用

非投掷臂在最后用力中的摆动,是从滑步结束右脚落地形成最后用力前的预备姿势时开始,至铅球离手瞬间为止的,当滑步结束时,身体形成背弓,开始最后用力时,右腿积极蹬伸,推动右髋向投掷方向转动,这时非投掷臂开始从胸前较低位置,由下逐渐向上的朝投掷方向的前上方摆出,引导上体随着髋部的转动逐渐抬高,使原来背对投掷方向,转至左侧对着投掷方向,并且使关节稍高于左肩,达到摆动轨迹的最高点,由于右腿不停的蹬伸,不断推动转髋和起体动作,随着右胸向前挺出,使上体转到正对投掷方向,形成满弓姿势。这时,非投掷臂由最高点向下向后摆至靠近身体左侧肋骨弯曲臂挟紧下压制动,帮助固定左肩轴,加速右臂向投掷方向转动,使动量向右肩传递随着肩、髋的制动,右臂伸直甩腕拨球,完成最后用力推球动作。

从生理学角度上分析,肌肉的收缩速度与其在生理范围内所拉长的初长度成正比,也就是说,要使肌肉以最高速度收缩,必然要使肌肉预先拉长到所允许的最大限度。在推铅球过程中,要想使挺胸推球更加有力迅速,就必须预先拉长前胸肌群,因而非投掷臂必须摆到与前胸肌肉群的拉力线方向一致的位置上。即:摆至肘关节与倾斜的肩横轴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位置。这样就能使右胸肌群得到充分拉开、拉长,加大胸背肌群的弹力和张力,减少肌力的拉力角,增加收缩速度,因此提高了推球的速度,从而达到加速推铅球的出手速度。

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加速度方向总是同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并且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在最后用力中,非投掷臂向前上方急速摆动,反作用力方向指向后下方,这样便加大了腿向后下方蹬伸对地面的作用力,从而也加大了地面对人体的支撑反作用力,当非投掷臂由最高点擺至(下压)身体左侧制动时,又促进了迅速起体和转体从而达到加快铅球出手速度的目的。从技术分析来看非投掷臂摆动过低会产生以下四个不利因素:

(1)不能充分发挥拉长前胸肌群,使之不能发挥收缩速度。

(2)使上体过早抬起导致出手角度过低。

(3)使上体过早抬起,破坏合理的用力结构,减少推球的有效距离。

(4)使摆臂对右腿的反作用力减弱,右腿不能获得最大的蹬伸效果。

二、非投掷臂在最后用力阶段对出手速度的影响

非投掷臂在最后用力中的摆动轨迹是一条由(后——向前——再向后)的圆滑曲线,肘关节摆动特点(屈——直——屈),非投掷臂的摆动属于轨迹的一种形式,因此可用生物力学有关转动原理解释(屈——直——屈)的摆动特点。

当开始摆臂时,逐渐由屈到直,是为了增大转动半径,以获得大的转动惯性,降低肩轴的转动角加速度,便于髋关节迅速超越肩轴,形成充分扭转拉近的超越器械姿势,防止肩部也早转向投掷方向,重心过早前移,当非投掷臂摆到投掷方向垂直时,逐渐由直到屈,使其靠近转动轴,为的是缩短转动半径,加快右肩围绕左轴转动,转动的角加速度,便于肩轴反超越于髋骨,其结束使前胸肌群充分拉长,这样就为爆发式的挺胸推球和使动量快速向铅球传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请注意非投掷臂过早或过晚的摆动都会对最后用力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出手速度,滑步时摆臂过早使上体打开和抬起早,使身体重心过早前移,有效工作距离缩短出手速度角度都降低,还会破坏超越器械姿势,使最后用力效果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了出手速度,非投掷臂摆动过晚,使起体和转体不能及时进行,也就不能发挥右腿的蹬伸速度,也会使出手速度产生不利影响和效果,正确的摆动是随着最后用力中摆动时机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最后用力的结构,也影响出手速度。

三、结论

(1)铅球的出手速度是合成速度,提高铅球的初速度不仅只靠投掷臂和右侧用力,合理的非投掷臂技术会使在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已获得的速度发挥的更充分,甚至加快出手速度,从而提高成绩。

(2)非投掷臂在最后用力阶段起着平衡身体,协调用力的作用,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员非投掷臂摆动快慢,将直接影响着投掷臂向前推送铅球的速度,从而影响出手速度。

参考文献:

非标准建筑形态的技术制约 篇10

1.设计技术的制约

基于数字设计技术的非标准建筑设计,当前所取得的成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持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观察近20年来非标准建筑的发展,由于不同阶段技术发展引起的设计结果的差异已清晰可见。数字设计技术的发展,由初期基于实物模型的半数字化方式,逐步发展为从设计到加工全过程的数字化操作。对于非标准形态的设计,也由基本的三维曲面建模,发展为利用多种数字设计手段,有效地提升了设计效率以及对设计对象的控制能力,获得了更为优化的设计结果。

设计技术所带来的制约如何影响建筑设计,以同一位建筑师的作品演变为例加以说明。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是非标准建筑领域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师。笔者选取其不同时期设计的三个作品加以对比。盖里早期的白色系作品(图1左),多始于手工制作的实物模型,采用三维扫描等方法将三维形态信息加以数字化录入电脑。这一时期的作品各表面之间在几何特性、拓扑关系等方面呈现出非连续性的特征,反映出手工操作的特点。同时,由于数字化设计平台的建设还不完善,结构等其它系统并未在设计的早期纳入设计过程,导致结构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较弱。结构仅仅被动地受制于形式,大量混乱甚至并不合理的结构系统只得隐藏于建筑表皮之下。表面覆盖以白色抹灰正是为了掩盖脱节的内部秩序,以及避免无法对曲面进行划分的尴尬。

随着三维设计软件的引入,曲面得以直接在电脑的虚拟环境中设计。这一时期盖里事务所的技术水平,能够将建筑曲面表皮的多层构造反映在三维电脑模型当中。因此,金属幕墙这种构造更为复杂的表皮系统得以应用于作品当中(图1中)。幕墙金属板背后的支撑结构处于隐藏状态,其分布仅需满足构造的要求即可,并不需要考虑美学的需要,从而降低了对当时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数字设计平台的要求。

随着编程等技术手段用于建筑设计,对自由曲面等复杂几何体的解析能力大为提升。曲面可以按照多种方式进行准确地划分,获得有序的,满足审美要求的曲面细分形式。此时玻璃幕墙这种同时展现了表皮与支撑系统的结构出现在盖里的设计当中。分析盖里在捷克布拉格的作品“跳舞的房子”,其玻璃幕墙的表面划分及支撑结构分布规律,反映出曲面的二维UV坐标的分布特点。(图1右)

同一位建筑师不同时期的作品在材料、形态方面表现出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设计理念的变化,更反映出设计者当时所掌握的技术水平以及同时期社会的技术发展状况。这一实例也说明新的设计技术获得之后,必然能够得到突破旧有的建筑形式,推动建筑设计更新和发展。

2.几何特性的影响

非标准建筑与以往建筑形式的差异,首先在于其所应用的几何元素的不同。非标准建筑以外的建筑,可以粗略地分为采用立方体、圆柱体、锥体或球体等欧几里德几何元素的一类,以及采用手工塑造的自由形态的一类,如西班牙建筑师高迪的建筑。非标准建筑的特征,一方面在于设计过程当中计算机的应用,另一方面则是所采用的几何系统。来自非欧几里德几何的参数化曲面是典型代表。随之而来的参数化曲面的特性,将影响操作过程以及设计结果。

参数化曲面的特性所带来的影响,以曲面的划分与重构问题为例。为降低光滑自由曲面的建造难度,通常将光滑的自由曲面转化为一系列非连续的细分面,这一步骤的起始,是对曲面按进行划分。划分所需要的基础信息,正是来自曲面本身。以NURBS曲面为代表的参数化曲面,可以看作矩形平面的变形。尽管曲面在三维空间当中表现出多样的自由形态,但内部的二维UV坐标实为正交网格坐标系的变形。如果利用曲面的UV坐标对曲面进行划分(这一方法具有简便有效的特点),结果将反映出这种变形网格的特点(图2右)。某些情况下,可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另一些情况下,例如当曲面曲率变化显著时,该方法将使得该部分区域细分面尺寸过小,构件过于集中。设计结果的优化,可调整控制参数。若结果仍然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则需要从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着手加以改进。图2右所示的结果,既是笔者放弃采用曲面的二维UV坐标,改以三维空间坐标,用等距搜索的方法对曲面进行划分与重构,避免了构件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并将大部分杆件统一为相同的长度,减少加工成本。这一技术思路的来源,正是源于对曲面特性带来的限制条件的分析和思考。

前一实例表明了几何特性带来的影响和制约。主动地利用几何限制条件,则能化被动为主动,在解决设计问题的同时创造出新的形式。图3是笔者曲面重构研究当中另一实例。利用圆锥可展开面的特性,构造出的自由形体每一单元均能展开为平面。圆锥可展开面的原理要求各重构面的交线汇集于顶点,该特性带来另一问题:如何控制这一顶点的方向,保证各相邻单元不相交。经过一系列的限定条件的设定,尽可能地避免了这种不利情况的发生(具体的解决方法限于篇幅并不详述)。最终得到的结果:自由曲面转化为加工方便的一系列平面的组合,这一特性也符合了下文将讨论的另一制约因素,即材料和加工手段的要求。

3.材料与加工手段的限制

建筑设计的实现,离不开真实的材料与适宜的加工方式的支持。目前的技术水平虽然已具备三维自由形态的加工能力,但加工耗时与造价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应用于大批量的实际建造。将其转化为平面构件是一种有效的妥协。利用加工难度相对较低的两轴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等设备,加工二维平面化构件。较早采用这一方式加工建造的自由形态建筑,如代尔伏特理工大学的实验室i-web(图4左),该建筑的主体材料为钢材,使用激光切割机加工。

与钢材、玻璃等适于平面切割加工的材料不同,复合材料以塑形灵活,适应度高的特性,近年来已开始应用于建筑领域。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设计作品“莲花”(图4右),使用了玻璃纤维加强的塑料及聚亚氨酯,表面采用高光漆喷涂,局部也采用了泡沫、木头、经喷涂的纤维和合成橡胶等材料[2]。具有流动感的三维形体,不仅基于曲面建模技术,更得益于复合材料的特性。

4.结论

有关于形式的探讨,是建筑设计永恒的话题。如何让形式的创造具有持久的活力,不断涌现出新的创新点,从形式的制约条件入手是一种可行的思路。本文分析了来自设计技术的制约,几何特性,以及一定社会条件下加工手段和材料的限制三个方面的影响与可能性。

设计技术这一概念对于建筑设计的意义经常被忽略。更常被提及的“灵感”,往往仅能带来偶然的创新点的出现,而对设计技术的深入挖掘则能为形式的持续出新带来保证。本文所列举的实例正说明了设计技术在形式背后的重要影响力。

几何,由于与形式语言天然的联系,是建筑师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非标准建筑设计所涉及的几何复杂性大为增加。仅依靠对几何问题的直观理解和手动操作方法,已无法适应非标准形态设计的发展要求。围绕几何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需要持续进行的工作。

材料与加工方式的限制,对于任何类型的建筑设计均适用。如何发展与非标准形态相适应的材料和加工方式,虽然通常意义上不属于建筑师的工作范围,但由于对设计结果的显著影响,需要建筑师对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加以关注。

形式的产生,是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共同结果。客观因素的影响机制更易于运用逻辑分析加以探讨。其结果不仅为设计判断和决策提供帮助,也不断地诱发了设计当中的创新点。笔者本文强调和实践的正是这一方法和思路。后续研究将更多地集中于操作层面,探索非标准建筑在技术制约下的形式生成规律。

摘要:随着北京奥运会及上海世博会场馆的成功建设,以曲面及非正交系统的自由形态为标志的非标准建筑在中国崭露头角,引起了社会及业界对于非标准建筑的关注。对于非标准建筑的研究,也已开始由初期概念层面的探讨发展到具体的操作层面。非标准建筑看似随意的形态背后,存在着诸多隐性的限制条件,制约和影响了形式发展的方向与结果。了解这些限制和制约,是深入探索非标准建筑设计的前提。本文从设计技术、几何特性、材料与加工手段三个方面分析技术限制如何影响非标准建筑设计。

关键词:非标准建筑形态,技术制约,设计技术,几何特性,材料与加工手段

参考文献

[1].Francesco Dal Co,Kurt W.Forster.1998.Frank O.Gehry-The Complete Works.Monacelli Press,Italy.

[2].Helmut Pottmann,Andreas Asperl,Michael Hofer,Axel Kilian.2007.Aarchitectural Geometry.Bently Institute Press,U.S.A.

[3].Meghan,etc.(Eds.).2001.Frank Gehry Aarchitect.Solomon R.Guggenheim Foundation,New York.

[4].Kas Oosterhuis&Ilona Lenard.2008.ONLogic:speed and vision.The Images Publishing Group Pty Ltd,Australia.

上一篇:曲轴扭振减振器下一篇:植树造林方法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