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技术教学

2024-09-13

技巧技术教学(精选12篇)

技巧技术教学 篇1

扣球技术结构较复杂,它不仅要求扣球队员具备良好的弹跳高度、腰腹力量、手臂挥击速度和手腕控制能力,而且也要善于根据对方来球方向,快速调整人与球的位置,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时空感和滞空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辅助性、诱导性练习,以此,提高学生扣球技术方面的专项素质。

一、扣球技术教学绝招

绝招1:手臂、手腕鞭甩动作的练习

辅助器材:鞭子

方法:在教学时,利用自制的小鞭(在木棍或空竹杆的一端系绳)让学生进行鞭打练习,正确的挥鞭动作会听到鞭梢声响。按照正确的动作要领反复练习,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

要求: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挥臂的同时肩肘向上提升,模拟扣球时的动作,以便提升扣球击球点;还要强调学生在进行鞭甩动作后手臂要顺势挥下,手臂要适度放松。

实效:此方法可以让学生体会鞭打时手臂提肩抬肘的动作要领,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对学生掌握扣球挥臂动作有很大帮助。

绝招2:助跑、起跳、挥臂和扣球完整动作的练习

辅助器材:悬挂物体

方法:在进行扣球助跑、起跳教学时,可结合具体的高空实物来练习,以便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扣球时的空间感。利用悬挂的物体来进行练习,简单易行又具有实效。

要求:由于此项练习是单一技术动作组合而成的完整性动作练习,因此从助跑前的准备阶段,就要强调利用脚下步伐来调整人与球之间的距离,起跳后,击球点一定要在身体的前上方。

实效:悬挂物体的高度、位置可依据学生的身体条件而定,由于模拟空中来球的不确定性,学生可根据观察和判断进行触碰树叶等悬挂物的助跑、起跳练习,对于挥臂技术已掌握的学生还可以进行助跑、起跳、挥臂扣球的完整动作练习。此练习,对扣球初学者来说方法简单,但颇具实效。

绝招3:扣球完整动作练习

辅助器材:气球

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使用气球进行扣球完整动作练习,学生熟练掌握动作后再逐步从软排球到硬排球进行过渡练习。

要求:由于气球速度较慢,球体重量较轻,所以练习时一定强调学生体会“包球、压腕”的感觉,在扣球时手腕要具有“推、压”动作,才能使球体向前旋转。扣球结束后,可通过查看扣出球体是否向前旋转来判断扣球手腕动作是否正确。

实效:初学者在刚刚进行完整扣球动作练习后,对快速来球不能做出扣球反应。气球相比排球来说具有滞空时间长的特点,对于初学扣球完整动作的学生来说延长了人与球位置关系的反应时间,可以降低学生初学扣球动作过程中产生的挫败感。此练习,不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而且可以逐步让学生建立人与球的位置关系,形成完整的扣球动作定型。

二、扣球技术的锻炼指导

1.扣球动作对腹、背肌的力量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平时应加强腹、背肌力量的练习,如:仰卧起坐、元宝收腹等;2.甩鞭子和抽悬挂物体都是简单易行的辅助练习方法,练习时要按动作要领进行练习,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3.练习时,要注意练习场地和环境是否安全,甩鞭练习要避免伤害别人,抽悬挂物体练习时要检查脚下是否平整,避免运动损伤。

参考文献

技巧技术教学 篇2

一、温故导入

教师在导入时,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必要的铺垫,以适当缩短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差距,使新旧知识之间出现合适的梯度。(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这种导入方式,应该是信息技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这种导入突出承上启下,提示学生要运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

例如,在上《Flash基本动画》第二课“补间动画”时,教师通过上节课的逐帧动画,使学生明白了逐帧动画的原理是“连续的关键帧”中分解动画动作,也就是在时间轴的每帧上逐帧绘制不同的内容,使其连续播放而成动画。在这节课开始时,教师只给出了起始关键帧的图片和结束关键帧的图片,让学生实现两幅图片间的动画效果,学生会觉得有困难,无从下手操作。教师借此引出了今天的课题――补间动画。这样的设计,既复习了旧知识,又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新知识,实现了新旧知识的“无缝”衔接。

二、悬念导入

导课时,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式。

例如,上《算法与程序设计》“枚举算法”一课时,教师给出了一段材料:彩票中奖猜猜猜,有一位彩迷朋友发现一个彩票号:25□□6很有机会中奖,另有彩迷朋友又透露了另外一个规律:这个5位数彩票号可以被37或者67整除。通过上面给出的信息,请学生帮忙算算,应该买哪几张号码的彩票,就有可能中大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贯穿其中,教学任务在轻松、愉快而又充满着悬念的氛围中顺利完成了。

三、游戏导入

游戏是每个人都愿意参与的一种活动,将所要学习的知识渗透到游戏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心情轻松愉快,将注意力很快地引导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学生也乐于接受。

例如,教师在讲解“两个变量中的数据互换”时,就采用了如何把玻璃瓶A、玻璃瓶B中有色溶液进行交换的一个游戏。教师在做游戏时,找来一个干净的玻璃瓶C,把玻璃瓶A中的溶液倒入玻璃瓶C中,将玻璃瓶B中的溶液倒入玻璃瓶A中,最后将玻璃瓶C中的溶液倒入玻璃瓶B中。就这样,在借助玻璃瓶C的情况下,实现了玻璃瓶A中的溶液与玻璃瓶B中的溶液互换。这时,学生也就马上想到要想两个变量中的数据互换,需要第三个变量,即,C=A,A=B,B=C。

四、对比导入

教师将旧知识与新知识对立的一面用对立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深入思索。这种导入突出了矛盾性,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征服欲学习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Word中图文混排》一课时,教师展示了一篇文档。在这篇文档中,同一张图片运用不同的版式与文字混排,让学生观察对比说出这五种不同版式的特点。然后教师可以进行概括:如果在文档中根据图文需要对图文进行混排时,使用不同的图片版式可以增加文档的美感。那么如何设置图片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图片的版式又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图文混排”这一课。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图片的不同版式。

五、故事导入

由于故事情节生动、活泼,有一定的趣味性,是学生较喜爱的.一种教学导入方式。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新课,无疑会事半功倍。

例如,教师在《信息的传递与获取》这节课时,可以用投影显示“马拉松起源”的故事:马拉松比赛的起源(由学生讲述)。马拉松比赛起源于一个希腊历史故事。马拉松是希腊的一个地名,公元前希腊与波斯两国在马拉松村附近进行了一次会战。希腊军队以少胜多,打败了强大的波斯侵略军,取得了胜利。当时的传令兵为将胜利消息尽快告诉雅典居民,他不顾路途遥远,一口气从马拉松跑到雅典已累得精疲力竭,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闭上了双眼。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中的这名爱国战士,在18第一届奥运会上增设一项以“马拉松”命名的长跑赛。这是一则古代信息传递的故事,同学们,现在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手段传递这一消息呢?

这样的故事导入自然会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完全进入学习状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演示导入、情境导入、直接导入等。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导入时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并与其他导入方法有机整合、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增乐。信息技术与基础。浙江教育出版社,.

[2]陶增乐。算法与程序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

[3]陶增乐。多媒体技术应用。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4]刘玉梅。课堂导课艺术浅析。职业技能培训教学,.

[5]鲍美景。例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导课艺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6]罗杨。浅谈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导入。素质教育,2012.

技巧技术教学 篇3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指引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47-01

在当前我国的教学模式里,有多种教学模式,如“高效课堂”、“翻转课堂”,但是“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相比扔略显不足,因此,我国的教学模式里目前首推“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就具有以下优点:(1)“翻转课堂”的教学思路明确;(2)“翻转课堂”的教学知识清晰直观;(3)“翻转课堂”优化了学习流程;(4)“翻转课堂”教学视频演绎精彩;(5)“翻转课堂”巩固知识纠正错误方便快捷。通过教师制作的视频,直接演绎教师需要讲述的课堂知识,内容生动活泼,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共鸣。学生直接获取知识后,通过老师的讲解,便于日后学习和巩固,因此“翻转课堂”备受重视。那么在实际中,我们要如何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把“翻转课堂”融入进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解放传统教育观念,教师构建新的角色定位

从传统教学的模式下,可以看到很多教育观念是不适宜现在的人文环境的,教育观念如果不能得到解放思想,就会阻碍教育模式的进步,为此,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也要解放思想,教师要拜托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翻转课堂”这种新兴教育模式,重新对自己课程安排进行调整,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脱离“分数至上”的传统观念,尽力构建一个完善、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更早的适应“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推行是教育观念进步的产物,要积极向时代发展方向靠拢,一旦教学模式呆滞,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就很难转变观念,从而造成同样素质的学生在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下不进反退。教师要树立坚定的思想改革信念,敢于打破自身和教育环境之间的壁垒,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教师应该是改革的先行人,从而才能更好的带动学生、带动教育模式观念的改革。

二、学生坚定信念,应对角色转变

“翻转课堂”同时也要求学生坚定学习的信念,应对与传统填鸭式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我控制力提出了要求。“翻转课堂”本身具有较好的活力,教师通过Wikis、Blogs等软件制作与学生学习相挂钩的资源,学生依靠老师提供的资源和互联网的资源获取到需要的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坚定信念,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变,逐步成为自主学习的领导者。“翻转课堂”本身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翻转地位,需要学生前期的自学,然后课堂上才能加强与老师的交流,通过老师的答疑解惑取得进步。

三、要抓住“翻转课堂”的关键点

很多教师误以为要搞好“翻转课堂”,只要把所有精力投入到视频的制作中即可,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视频固然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翻转课程”的成功之处在于要抓住其关键点。

1.确立目标,主动参与。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翻转课堂不是指教师依赖视频制作让学生自学知识,而是要让视频体现出相应的目标,比如对一些文字难以理解的课程,通过前期视频制作侧重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这样当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时,因为学生已对课程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只要做好纠正错误,引导教育即可。

2.联系生活,实例教学。中小学中,会出现很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如中小学数学中会出现有如“角”这样抽象的概念,学生一般难以通过字面就可以了解,学习时难免感觉乏味,这时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联系实际情况,综合实例进行教学,就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素养。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一课时,对于角的概念的概括是“角是一个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此概念并不是十分直观,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荡秋千的时候,秋千的摇摆和手臂的摆动,并向学生展示之前已经做好的动态视频,“手臂的摆动,秋千的摇摆”便是角的一个概念的延伸,由此同学们一定会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做出思考:荡秋千和摆臂怎么会和角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呢?由此学生便会积极进行研究,透彻理解角的概念。

3.引导启智,自主探究。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需要得到彻底转变,“翻转课堂”是教育新型模式,教师要积极向时代发展方向靠拢,避免教学模式死板,避免出现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完全跟着教师教学节奏,老师教而学生学,要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了解知识结构,自主探究,转变传统观念,打破教育壁垒,使学生可以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通过主动的想学习知识进行自身知识体系的查缺补漏,从而更快更好的完成既定学习目标,通过“翻转课堂”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下,学生已经通过视频学到了课堂上需要学习的内容,“翻转课堂”的实行,在课堂上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完美搭配,从而节省教学新内容的大量时间,如何将课堂有效搭配,设计出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合理安排课堂实践,是中小学教学在实施“翻转课堂”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五、结语

篮球三步上篮技术教学技巧 篇4

一、教材重难点分析

该技术的关键环节是运球节奏的控制与跨步接球时机与步点的掌握。

二、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1. 用站位规定法和运球数数法控制运球的节奏。

2. 用动作口令化与跨步踩线法确定跨步接球的时机与步点。

三、教学形式

先集中讲解示范学习, 再分散自主学练, 教师巡回指导。

四、练习形式

自由组合小组或结伴同行, 先在有标志线的平地上学练, 待动作节奏掌握后再上篮打板。

五、教学步骤及学练方法 (右手为例)

1. 采用“站位规定法”、“跨步踩线法”和“动作口令化”进行原地运一次球接跨步拿球上篮练习

预备姿势:离标志线一步处双手持球左脚在前站立

练习1:原地练习先运 (球) 后拿 (球) , 同时右脚踩线

口令:运——拿 (踩)

练习2:在练习1的基础上接左脚上一步跳, 同时举球投篮4个连贯动作

口令:运——拿 (跨) ——走——跳或者运——右——左——上

2. 采用“站位规定法”和“运球数数法”控制运球节奏的练习

预备姿势:左脚在后站立

练习要求:做到左脚出发、球出发, 把握左脚落地、球落地的节奏, 运球同时要有节奏地数数。

练习方法:确定好两条相距5米~6米的线, 根据自身运球的步伐确定运球次数。有节奏地运4次球后双手拿住球, 同时右脚踩住线。

3. 采用“站位规定法”、“跨步踩线法”、

“动作口令化”进行运两次球接三步上篮练习预备姿势:离线3米左右 (或在三分线后与篮板45°方向) 站立, 左脚在后, 控制好运两次球后保证双手拿球同时右脚跨步踩到标志线。

练习要求:做到左脚出发、球出发, 同时数球落地的次数 (两次) , 后跨步 (踩线) 拿球上篮。

口令:一次——两次——跨——走——跳或一次——两次——右——左——上

4. 采用“站位规定法”、“动作口令化”与“跨步踩线法”练习运球3次~5次接三步上篮, 即半场运球三步上篮。

完整练习:在篮球半场上, 学生成一路纵队站立, 练习时学生在边线中点附近左脚在后站位开始, 男生运球3次~4次、女生运球4次~5次, 右脚跨步即可踩到标志线 (与篮圈成45°方向的3秒区限制线) , 然后左脚上一步到最佳投篮点, 进行打板投篮练习。

技巧技术教学 篇5

广东版七年级信息技术第四章教案第2节《数据输入与编辑技巧》教学设计

一、学习者分析学生经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已经熟悉了Excel的工作界面、基本掌握EXcEL工作表的建立、数据的录入以及对表格进行数据的修改与调整,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而转入本节抽象思维要求较高的公式编写,利用函数编写公式等学习时学生会比较容易受到挫折,因此,要加大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辅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在选定的区域输入有规律的数据,并掌握公式编写和利用常用函数进行计算;学会使用数据与公式的复制的办法,达到快速录入数据;利用RANk函数排列名次;以及数据的移动,删除列等操作。本节是学习数据处理的重要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公式的编写和复制,常用函数SUm和AVERAGE和排名函数RANk的应用。难点:公式与函数的应用,利用RANk函数排名次。

3、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概念;(2)学会用拖曳填充的方法输入有规律变化的数据;(3)学会简单公式和函数SUm,AVERAGE的使用;(4)学会使用函数RANk完成排名次操作;(5)学会列的移动与删除。2.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公式与函数进行计算,拖曳填充快速复制等操作,体验Excel在数据处理中带来的便利,掌握数据输入与编辑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使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的意识,以及良好的数据处理能力。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演示和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模式。对于初一学生,缺乏Excel公式和函数计算的相关经验,尤其对函数的理解更是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节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任务活动为主线,重视直观演示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本节教学环节设计如下:教师设置任务;学生先思考,用原有的经验去尝试解决问题;然后观看和对比教师的演示操作;再模仿完成任务;最后实践应用解决其他问题,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和理解数据的快速录入与公式函数的应用技巧。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通过创设“最佳计分员”的比赛情景引入数据输入与编辑技巧的主题,让学生输入有规律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有规律数据的快速录入办法,通过计算范例中各校的总成绩,引导学生归纳出公式的编写的规律,然后让学生体会函数为数据计算带来的便利,让学生在实践的操作中体验函数SUm,AVERAGE,RANk的应用。最后让学生根据表格的实际所需,进行数据列的移动与删除。本节课通过设置不同的任务,引导学生完成各个知识点的学习。2、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教学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主题每年一次的全市电脑作品大赛正在激烈地进行着,各校在各比赛项目的得分已经出来了,见书本80页的表格,现在请你们作为本次比赛的计分员,看看谁是最佳计分员,能又快又准确地录入本次比赛的成绩,并统计出团体的总分和平均分。听讲解。创设比赛情景,提出本节的任务,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输入有规律的数据打开已录入了标题、栏目、学校和各项成绩的半成品工作表,挑战一:谁能最快将“编号”和“组别”两列准确地输入到工作表中?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编号”和“组别”中的数据分别有怎样的规律?2.什么是区域?这些有规律的数据所在区域如何表示?3.对于这些有规律数据,有没有快速录入的方法呢?如果有学生发现了拖曳填充的快速录入方法,请他演示,否则由教师演示,并提醒学生注意操作过程:(1)在单元格A3,A4中输入有规律数据编号“D01”,“D02”;

(2)选择有规律的数据区域A3:A4;

(3)把光标指向选中区域的右下角,当鼠标指针变为黑十字时,按住鼠标左键向下拖曳,一列数据将被自动填充进来。努力完成挑战一,发现用以前的方法,逐个输入速度慢,尝试找出快捷的方法。

观察数据,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演示他们发现的快速录入方法。(有的学生会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录入相同的数据)

思考、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数据规律,了解区域的表示方法,引入拖曳填充的方法。公式编写与复制挑战二:谁能最快计算出各校的团体总分。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如果将华夏中学的电子报刊成绩改为“20”,总分会自动相应变化吗?2.试试Excel公式公式:操作数和运算符操作数:单元格、数值和函数运算符:+,-,﹡,/教师演示华夏中学的团体总分计算公式“=D3+E3+F3+G3”指出公式编写一定要先输入一个等号“=”3.其他中学的团体总分如何计算?4.总分计算公式有什么变化规律?用拖曳填充的方法能快速算出所有中学的团体总分吗?比较用各项分数直接进行相加“=24+16+12+11”与用各单元格进行相加“=D3+E3+F3+G3”两种公式在数据变化和拖曳填充时产生的结果差异,说明用单元格编写公式的优点。学生尝试各种方法努力完成挑战二。(大部分学生会按以往的数学经验先口算,再直接输入结果。)学生回答:不会,要重新计算。

(有的学生输入“=24+16+12+11”有的学生输入“D3+E3+F3+G3”)

回答问题并演示其他中学的团体总分“=D4+E4+F4+G4”…实践操作,惊喜地发现拖曳填充也能复制公式。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培养学生使用公式和正确的公式编写方法。同时通过拖曳填充复制公式,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Excel数据处理的高效和便利。巩固练习挑战三:1.谁能最快计算出各校的“团体平均分”?2.把工作簿以文件名“电脑比赛统计表.xls”存盘。学生思考,用公式“=(D3+E3+F3+G3)/4”或“=H3/4”,计算出平均分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公式的应用和理解。

第2课时复习引入复习:①公式的编写:操作数和运算符②操作数:单元格、数值和函数③运算符:+,-,*,/④公式前面要先输入“=”任务一:

打开“电脑比赛统计表.xls”工作簿文件,计算比赛项目“电脑动画”的“平均分”和“总分”认真听讲,回忆学过的知识。学生

分“=D3+D4+D5+D6+D7+D8+D9+D10+D11”和平均分“=(D3+D4+D5+D6+D7+D8+D9+D10+D11)/9”让学生体验到当数据较多时,逐个单元格相加的公式计算繁琐且易出错,从而引出函数。函数求和和求平均值1公式计算时,当单元格数目较多或操作较复杂时,可以用函数来简化运算。2教师演示用函数计算“电脑动画”项目的“平均分”(1)单击结果存放的单元格D12;(2)输入“=”号;(3)单击工具栏中的按钮选择“AVERAGE”求平均值函数;(4)在函数的数据区域中选取D3:D11。任务二:用求和函数SUm计算“华夏中学”项目的“团体总分”。3.思考: 如何能快速地计算出其他学校的“平均分”和“总分”?认真听讲,观察教师的操作步骤,并模仿教师的操作用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完成任务一。

上机实践,并演示操作过程。

请个别同学演示用拖曳填充的方法快速复制公式。初一学生首次接触函数,通过复杂的公式运算转变到函数运算,有助于学生对函数功能的理解,同时结合“讲、演、练”传统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函数计算方法。

通过反复演示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函数RANk排名任务三: 将电脑比赛统计表中的各校按“团体总分”高低排出名次。1.教师演示用RANk函数排名(1)单击名次存放的单元格j3;(2)输入“=”号;(3)单击工具栏中的按钮,选择“RANk”求排位函数;(4)在函数的Number框输入要排位的数值H3;(5)在函数的Ref框输入参与排位的数据区域H3:H11;(6)按“确定”后显示华夏中学的排位名次。2.思考:如何快速求出其他各校的排名?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拖曳填充后排名函数的数据区域也自动发生改变,从而引入“H$3:H$11”绝对区域,问题解决。

学生认真听讲,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步骤,并模仿完成任务三

学生采用拖曳填充的方法列出各校的排名,但发现结果出错。学生认真听讲RANk函数的运用比较复杂,涉及两个参数(排位数和排位区域),教师设计正确→错误→正确三个过程,引导学生在复制函数的过程中发现参数引用出错,并加以纠正,从而加深地理解RANk函数及其两个参数的作用。数据列的移动与删除任务四: 将比赛名次一列(即j列)数据移到最前面(即A列)。提示操作步骤: 1.先选中A列;2.执行“插入→列”命令;3.选中j列,执行“剪切”和“粘贴”命令将名次一列移动到A列。思考:如果要复制或删除一列呢?

思考,参照书本范例,通过实践操作找出解决方法。

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并演示上机操作。运用以往知识的迁移,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数据列的移动、复制和删除。

3.教学评价

(一)填空题(1)在Excel工作表内,集中在一起的若干个单元格组成的矩形叫做______。如图2所示,我们称当前选中的矩形为______:_______。(2)Excel中的公式,类似于数学表达式,它由操作数和运算式组合而成。操作数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选择题(1)要统计全班的平均分,可使用以下的函数_________。A.SUm

B.AVERAGE

C.RANk

D.mAX(2)要统计每位学生的语、数、英、史、地、生、信息技术等各科考试成绩总和,可使用以下的函数_________。A.SUm

B.AVERAGE

C.RANk

D.mAX

(三)判断题(1)编写Excel公式时,计算机用+、-、×、/四个符号表示加、减、乘、除运算。(2)用拖曳填充的方法,既可以快速复制文字,也可以复制公式和函数。

(四)操作题综合运用函数SUm,AVERGAE,RANk和拖曳填充的方法完成课后的实践。

技巧技术教学 篇6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

以往的历史教学,一般是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有时会挂上一些图表,以增加感性认识,但形式仍比较单一,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也走进了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给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怎样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哪些运用技巧?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习探索真理的欲望。”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打破时空界限,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面卷。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事件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拉近了历史的空间感和距离感,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快乐地学习。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老师再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秦国为什么能够统一天下?统一的意义何在?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学史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说:“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历史知识具有广博性特征,历史教材内容繁多、体系庞杂,历史课的信息容量大。那么如何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呢?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在课前将教学所需的板书提纲、知识结构、歷史地图、图片、录像等制作好,在讲授过程中适时展示出来。这无疑大大节省了讲解、板书、绘图的时间,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一个成功的多媒体软件胜过千言万语。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从而让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三、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在我们的记忆中,凭直觉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于抽象概念,也可轻易地巩固地揉在已往嵌入我们脑中的图册上。"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使他们能直观地感知历史时间的演进、地域空间的变迁、历史人物的活动、重大事件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演变。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时运转,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因此恰当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拓展了教与学的时空界限,有效地揭示了历史的变化发展过程,并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媒体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推动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历史场景,陶冶学生情操

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青年过渡,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师应该充分依据历史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

五、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转变传统师生观,拓展知识空间

网络进入课堂,转变了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可以主动地探索未知空间,丰富自己的知识。如在学习乡土史“淮海文化”一课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资源网站,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媒体教学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学生健康思想情操的培育者。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发。学生的地位由知识容器和知识受体转变为知识的主宰、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且网络进入课堂,有效的客观资源更为丰富,学生自身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对教师的依赖性相对减少。网络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漫长的科学发展史、社会生活中的现代科学新成果等内容引进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会学习与生活的直接联系,提高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缩短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优化历史教学过程。使师生双边交流更加充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更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我们相信,随着多媒体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使用,它会越来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精彩。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改革初探》

电子技术基础课的教学技巧 篇7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教学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增强学生探求未知事物及领域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获取新知识、信息的能力和方法。笔者在从事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笔者摸索并实践了一些常用技巧,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一、教学语言技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长时间处于一种刺激状态,自然就会产生抑制,需要有新的刺激才能产生新的兴奋。根据这一原理,我们教师上课就应该对教学语言有所研究,若语言平淡,时间长了就等于是给学生唱“催眠曲”。笔者认为,要不断改变音色、音质和音量,讲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从而使学生上课时大脑不断得到新的刺激,处于长期的兴奋状态,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做到“理直气壮”,特别是在一堂课的高潮时,对于所教内容的重点地方、易混淆处,应充分投入激情,把讲台变成演艺台。

教师上课主要通过声音把信息传递给学生,所以教师上课时要注重察言观色,运用讲课的语言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个别学生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就可以稍作停顿或放慢语速,一个暗示的眼神,或一束信任的目光,都会使学生感悟,千万不能简单粗暴,意气用事,否则会使学生感到压抑、紧张和不愉快,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注重趣味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填鸭式”、“灌输法”教学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异点、疑点、插图和注释等,灵活驾驭、扩充延伸、合理联想。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巧妙地展开讨论,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生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求异、求奇、求新中寻找灵感,点燃创新的火花。

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对学生来说更显得枯燥无味,在这种情况下,若能结合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现象,创设一些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往往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例如,在讲正反馈时,提出生活中唱卡拉OK时的一个现象———音箱有时会发出一种啸叫,这是怎么回事?通常你会怎样做?接着再与学生起分析“从唱歌到听到歌”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反馈、正反馈及正反馈的影响有清楚的认识。

实践活动是兴趣产生的源泉,是激发主体性最有效的途径。

上学期,笔者任教三(1)电子班的可编程控制器(PLC)这门课程。在上了两周的理论内容后,笔者发觉学生没有劲头,对指令等比较模糊,学起来十分吃力。于是,笔者尝试对教学内容作了调整,把指令系统实验提前做。在实验中,笔者终于看到了学生学习的劲头:学生对着PLC练习指令,到下课也不愿意离开;一些还没有讲过的指令,学生竟然主动地去看书,个别学生甚至试图去编写程序。面对学生如此主动地学习,笔者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用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让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理论知识。一个学期结束了,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令人兴奋的是,学生通过课外学习,自编了交通灯控制、五层电梯自动控制等27个小程序。虽然这些小程序严谨性、实用性并不强,而且有些还存在逻辑上的问题,但“不求完美、但求突破”,笔者想,能大胆地迈出第一步,就是成功的开始。

在创设情境增强趣味性的同时要注意:真实性的问题,哪些情境是学生实践中会遇到的,可以操作的;新颖性问题,哪些是学生能真正接受的,能和他们接轨的,可以让他们不觉得做作和无聊的。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直接关系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成败。

三、保持强烈的亲和力

在课堂中,要以强烈的亲和力,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态,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书本挑战。即使学生的想法和见解不成熟、不严谨,甚至是荒唐、离奇,教师也不能以嘲讽、挖苦的语言对待学生。

微笑可以愉悦身心,提高人的注意力,更好地争创高效率。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笔者认为这种作用也是应该多加关注的。而学生在学习抽象内容的过程中更容易出差错,面对那一堆堆错误时,我们能否保持我们的亲和力,风趣幽默地进行我们的教学,那将直接关系教学效果的好坏。

但这种幽默的教学也不是随意的、散乱的,而是一种氛围上的调节,学生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放松,并不是一些乱哄哄的闲聊。要灵活机智地在微笑中抓住学生的每一个情感与思想的细节,这样才可能实现课程高效“生成”的目标。因此,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与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尤其必要。

教师在课堂上要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教学的民主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充满信心,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多看学生的优点。当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错用公式时,当学生在做实验时偏离原来的实验思路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不要嫌他们“不聪明”、“耽误时间”,不要怪他们不能如教师所愿。而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信心,从而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

四、贯输科学的记忆方法

记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知识的积累,而对于记忆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一条重要路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别突出以理解法来记忆知识。

心理学研究认为,理解是通过利用现有的知识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建立起一种逻辑联系。在阅读比较容易的文章时,理解仅表现为感知,也就是说一下子想到从前所掌握的知识,或者马上能够从现有的知识里抓住所需要的东西并把它同新的印象结合在一起。但是,在阅读、学习不熟悉的和不易理解的知识时,就要利用知识建立新的逻辑联系。理解记忆是以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为前提的。这种理解并非指一般的弄懂了,而主要是指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它与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讲到三级管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输入电阻及各输出电阻时,笔者把放大电路的输入端称作“头”,输出端称作“尾”,对放大电路输入、输出电阻的要求就是“虎头蛇尾”,即输入电阻大,输出电阻小,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在讲到数字电路部分“波形的产生和整形电路”时,这部分电路多,而且电路中的元件多,学生极易混淆,笔者就给学生总结出顺口溜“微前尖,积后三”,这样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的重要组成器件———电容的位置和电路的作用就都一清二楚了。

技巧技术教学 篇8

关键词:国际商务,案例教学,技术技巧

案例教学思想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中就存在了, 最早的案例教学理论产生于二战后的德国。现代案例教学法奠基于情境学习论、认知弹性论, 以学生为主体, 借助案例, 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历程, 透过尊重、倾听的批判性思考对话, 帮助学生建构专业知识, 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及动机。案例教学这种亲验型、参与型、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实际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为发达国家教育成功所证实。《国际商务》是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 应用性、实践性极强, 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国际商务》中的应用技巧, 颇有意义。国际商务案例教学借助于精选的案例材料, 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 掌握国际商务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 其要求可概括为“三个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 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 (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的统一) ,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国际商务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能力, 丰富学生的国际商务理念, 拓展学生的国际商务视野。

一、国际商务案例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与传统的规范式、讲义式国际商务教学法“授人以鱼”不同, 案例教学法则强调“授人以渔”。具体而言, 国际商务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 角色扮演式的亲验式教学方法。

案例无论篇幅长短, 涉及的行业范围宽窄, 总是以提问式的方式结尾:“你该怎么办?”这样, 学生就不是以局外人、旁观者的身分对国际商务活动指手画脚, 只了解别人怎么做, 结果如何等, 而是转换为模拟的管理者、决策者。这一转换就将学生推到了国际商务“战场”, 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分析决策, 迫使他们积极思考, 苦苦探索, 变掌握知识为运用知识, 变抽象谈论为具体分析, 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 运用定性、定量等多种分析方法, 挖掘各种可能的思路和措施, 解决国际商务活动中面临的问题。

2. 讨论式的参与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重在教师的讲授, 教为主, 学为辅, 是单向的、被动的信息传递。案例教学完全采用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或死记硬背教师所介绍的国际商务理论知识,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与教师一道参与案例的分析, 共同讨论, 见仁见智, 教与学密切结合, 相辅相成, 学生们不仅要消化教师所介绍的知识, 还要在实际案例的分析中将知识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提高诊断调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者。学生们在亲验式、参与式的分析和讨论中, 不仅向教师学, 也向同学们学, 甚至教师也向学生学, 师生相互既是施教者, 也是受教者, 师生之间成为双向的、主动的信息传递, 增强了教学效果。

3. 多维、发散的创新式思维。

作为管理者, 思维方式的训练颇为重要, 案例教学方法就有利于思维方式的训练。国际商务案例的内容十分丰富, 不仅涉及国际商务实践中客观存在的种种场景和问题, 还涉及商务管理者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时须考虑的多种因素, 其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求解唯一正确的答案或方案, 而是掌握成功运营国际商务的思路和方法, 寻求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可行方案, 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维、发散的思维方式,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

二、国际商务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

实施国际商务案例教学法, 应遵循一套完整的程序, 包括六个环节。

1. 分发案例。

学生课前预习、阅读案例是案例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把握好案例分发的时机, 在实践中有两种不同的做法, 各有优缺点。一种是哈佛大学教学法, 即在每学期开学初时, 就将案例全部发给学生, 并说明每个案例在以后讨论的具体时间, 同时对每个案例提出相关的引导性问题。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学生在拿到案例后有充分的阅读、理解和准备时间, 为此后的案例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但其缺点也不容忽视, 由于案例过早发给学生, 学生在平时已将案例情节阅读过, 等到正式分析时, 反而由于缺乏新鲜感, 重视不够, 而使案例分析效果大打折扣。另一种方法是逐次分发案例的方式。即在每次案例分析前一至二周才把案例发放给学生。这种做法的优点是:由于目的明确, 现读现析, 时间差小, 新鲜感强,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其缺点是:由于准备时间较短, 不利于学生将国际商务理论、现实感受与案例情景相结合。无论采用以上哪种方法, 都应在适当的时候 (如分析第一个案例时) 对案例教学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讲解案例分析的意义、价值、基本方法, 阐明案例分析的一般要求。

2. 个人分析。

学生个人对国际商务案例进行阅读、研究和分析。首先是读懂案例, 弄清楚国际商务背景、市场环境、竞争态势, 找准需要解决的问题, 拟出多种选择方案, 然后采用定性、定量方法从生产、营销、财务等多方面分析各种选择方案的利弊及可能带来的结果, 写出初步的案例分析提纲。此阶段, 尽管是学生个人分析, 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略。为了帮助学生充分读懂案例, 教师应将有关案例的必要背景资料 (现实的或历史的) 及相关参考资料提供给学生, 并给学生提出引导性问题, 指导学生沿正确方向和思路进行分析。

3. 分编小组。

案例教学是一种团队作业, 强调协作精神, 案例分析以小组形式进行。案例小组由学生自愿组成, 每组3~5人,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实践经验、个人特长等因素作适当调整, 合理配置, 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扬长避短, 相互弥补不足。教师应该鼓励积极正向的小组学习行为, 适时地介入小组活动, 运用团体历程活动让小组自行运作, 肯定小组的成长和学生的努力。为避免学习小组过分依赖教师的指导, 对小组的求助行为应理解、鼓励, 但不给予过多的指示, 促使小组能自己经历学习过程中所必需的思考、疑惑与喜悦。为了避免固定小组造成的思维定势和不利的成员适应性, 应经常对每个小组的成员进行对调互换, 定期地进行小组重组, 以解决不和谐小组的问题。例如每分析完一至二个案例就变换一次小组成员, 使全班同学彼此间都有在一个小组内交流讨论的机会。

4.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时, 要求人人参与, 各抒己见, 防止袖手旁观, 防止少数人“包场”, 成员之间往往意见不一致, 形成交锋, 应互不留情面;小组集体对案例进行细致、深入、全面的讨论, 重点放在多种选择方案、各自的利弊及其后果的分析上;应形成一个小组的统一结论, 写出全面、详细的案例分析报告, 作好全班发言的准备。

5. 全班讨论。

这一环节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小组成员集体作中心发言, 向全班同学陈述案例分析报告。一般按国际商务及其问题、环境及竞争态势、对策解析与论证、结论等几个部分陈述, 小组成员每人陈述一个部分, 相互之间紧密衔接, 默契配合。其二是学生自由提问。案例小组报告完毕之后, 就进入自由提问阶段, 往往形成案例小组为一方, 其他同学为另一方的局面, 相互争论, 此时, 气氛活跃, 发言积极, 学生之间相互挑战。发言时着装、神态等都应保持在最佳竞技状态;听众则屏息静气, 生怕漏掉一个观点、一个数据, 并随时抓住案例分析中的不严密之处, 伺机予以反驳和辩论。这一阶段, 活跃的课堂气氛极为重要, 有利于将案例分析推向高潮。此阶段可进行实况模拟和角色扮演。

6. 教师评析。

经过全班同学的讨论之后, 一个案例分析就进入到了教师评析阶段。教师应该是一个导演, 心目中应该对案例的分析方向、方案均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始终对案例分析起导向作用。因此, 最后阶段, 应由教师对案例小组的工作和其他同学的发言给予一定的评价。评价时不是告诉学生标准答案, 而是适当归纳评析, 画龙点睛, 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掌握多种答案和方案, 以便今后在实战中应用。通过教师的评析, 学生既掌握了每次案例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案的正确形成过程, 更掌握了针对案例丰富的内容, 进行分析、过滤, 去粗取精, 找主要矛盾的方法。教师的有效评析, 可使每个学生最终由“观众”变为“演员”。由于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小组讨论和在全班中心发言中显露自己才华的机会, 从而能高度重视, 精心准备, 使案例教学效果比传统的学生呆板听讲好多了。因而, 案例教学的以上六个环节,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综合能力。

三、国际商务案例教学的教室管理技巧

教室失控是许多教师的梦魇, 特别是初任教师更是如此, 教师在教室里的权力和控制权与学生的权力和控制权之间的平衡, 是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师所必须深思的。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应尽量缩小打算做的和实际做的之间的差距, 注意改善教师在课堂上分析案例时的行为。

1. 充分的等待时间。

等待时间是指在问题提出之后到回答问题之前的一段间隔时间。大脑进行信息处理时必须给予几秒钟充分思考的时间, 如果教师的声音时刻不停地充斥于教室之中, 学生哪里有机会思考和回答教师所提的问题呢?据一项研究发现, 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一秒钟延长到3~5秒钟时, 学生的表现就积极多了;自愿的反馈增加了, 反馈质量提高了;学生积极回答的情况增多了, 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增加了。实施案例教学时, 教师会面临时间紧迫的问题, 教师必须把握综合、连结和建立结论的教学时机、讨论时间的限制, 有效地控制讨论时间。为了给学生大脑处理信息时提供充足时间, 教师应有意延长思考时间: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请学生静思;二是给出答案之后让学生思考。充分的等待时间既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技巧。

2. 适当地肯定。

当教师对第一个学生的回答过快地给予肯定或“正确”的评价后, 虽然对思维敏捷的、已经做过充分思考的学生来说很适用, 但对正思考了一半的学生就不合适了, 他们的思路还未成熟时就被打断了。因此, 对学生的答案适时肯定, 要比过快肯定好得多。另外, 要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 并让他们相互评论彼此的意见。可行做法是:当问题被提出后, 增加一些沉默时间, 然后用一种询问的目光策略地征询意见, 也可以向坐在后排的学生发问:“对刚才所说的你有何想法?”为了取得更好效果, 特别关键的是教师要在教室里来回走动, 尽可能拉近与每位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 使他们均有坐在第一排的感觉。

3. 避免现成答案。

启发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答案来回答, 不仅剥夺了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 而且向学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凡是他们自己的所思所想都是不重要的。提供标准答案在指导学生思考、规范逻辑思维和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面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但必须意识到这种方法局限了学生开拓多种备选方案的能力。教师应该乐意倾听, 这有助于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使得师生关系不再是独断的、上司对下属的关系了。

4. 避免问题不具体。

教师向学生询问自己的讲课是否被他们理解, 但却得不到反馈的情形是常见的。其原因何在呢?原因可能很多, 但其中两个最值得探讨:一是源自于学生方面的, 即未弄懂所讲内容, 为避免“窘境”而不言;二是教师所提问题本身引起的, 由于笼统地问“都懂了吗?”“还有没有问题”, 导致所提问题不具体, 使学生无法反馈。正确的做法是, 教师应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为了能够确定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 学生应该说什么或做什么呢?”然后再准备提出一至几个具体问题, 而这些问题应该能够反映全班同学普遍存在的疑惑。

5. 避免个人意志和紧张的课堂气氛。

许多教师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 先来个“下马威”以免学生日后无法控制, 此种信念会与案例教学法中“赋予学生学习控制权”相冲突。事实上,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所共享的事业, 而不是师生间的拉锯战, 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伙伴关系, 教师既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也是参与者, 成功的案例教学, 是让学生和教师个人的权力和控制权都得到满足, 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主导与教师控制之间的平衡。学生们只有在心理上有安全感的情况下才乐意积极参与, 表达观念, 提出正确或错误的意见。教师的行为是影响这种安全感和宽松氛围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某些行为会严重地阻碍学生的积极参与, 如一刻不停地讲话, 对每位学生的观点都做出评价;在决策学习过程中扮演最后裁决者的角色, 利用专家地位打断和控制学生发言, 用考试分数相威胁等。这些行为, 都无法使有意义的学习产生真正的效果。有趣的是, 当教师不掩饰自己在某方面的无知, 或表示对某些问题或信息并无把握, 当他们表达出真诚的帮助学生的心愿而不是显摆自己的知识水准时, 反而会赢得学生的高度的课堂参与。有利于建立良好学生参与氛围的做法有:教师能记住并引述学生的观点;教师能够放弃自己的观点, 并在讨论中赞同学生的观点;承认自己也会犯错误;提出开放式的问题, 使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犯错误, 与学生共同确立目标和行为步骤, 与学生共同分担学习责任;消除学生认为这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内容, 不能从别处学到的知识的顾虑;给学生评价他们自己的机会等。

6. 避免低层次的提问。

人们开始的认识是得到知识或详细的信息, 然后上升到理解力, 再上升到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及评价能力。提出问题是促进各方面能力发展的中心环节。有经验的教师利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 并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常见的情况却是教师所提问题局限于获得知识的层次上, 这是要求学生记忆零碎信息的低层次问题。意识到所提问题层次的重要性, 教师应提出具有分析性、综合性及评价性的问题, 以避免低层次的知识性问题。

四、实施国际商务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运用国际商务案例教学法时, 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正确认识案例教学.

教师不会采用不符合个人信念的教学法, 即便是被强迫采用, 也无法持久, 所以, 采用案例教学法之前, 教师应该首先解决好认识问题。 (1) 要正确认识国际商务案例教学的价值。应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的作用, 及其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提高。 (2) 要消除对案例教学的误解。要消除案例教学中的神秘论和完善论。前者认为案例教学高不可攀, 因而望而却步, 而不敢去试、去闯, 迈不开案例教学的步子;后者过分追求案例教学的完善与完美, 明明自己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试行案例教学, 却说自己没有进行案例教学, 从而限制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3) 要区别举例式教学与案例教学。举例式教学所用的例证, 只是为了说明一个观点、一个原理或一个规则, 这种对应关系是教师单方设定的, 学员听过之后只是强化了教师所要表达的观点, 学员不能由此例证引出别的看法和观点, 也没有发言的时间和机会。这好比是“特写镜头”。案例教学是对事情有较完整的介绍, 并提出问题, 给学员留有思考的时间, 辅之必要的提示, 开发学员智力, 达到不断创新的效果。这好比是“全景镜头”。

2. 精讲知识, 充分准备。

教学前的充分准备虽然不能保证教学的良好成效, 但成功的教学却绝对少不了事前的充分准备。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不断地以新的不同方法挑战自己的教学, 但案例教学法绝对不是不需准备, 相反恰恰需要充分的准备。教师在实施该法之前, 必须了解案例中的议题, 掌握案例的运用弹性, 准备研究问题;了解学生, 有利于在讨论过程中建立学生自尊;教师必须不断了解自己, 自我省思, 剖析个人的主观意识;搜集后续活动的相关资料, 形成教学循环。因此, 在分析案例之前, 首先要精讲知识, 选择性地讲解有关问题的难点和重点, 切忌面面俱到, 为案例教学讨论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否则, 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铺垫, 讨论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 选编好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 案例的质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案例教学的质量, 因而要选好案例, 最好是亲自编写案例。案例编写的要求较高, 应具有真实性、完整性、适应性。应对教师进行案例编写的培训, 成立案例编写者协会, 提高编写能力。

4. 提高教师素质。

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能够讲授, 而且更能够应用。因而,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 具体表现:一是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历和管理经验, 了解企业的基本职能和一般的运作过程;二是要求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于教学中, 并作更多的定量分析;三是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引导能力, 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的积极性。教学中, 教师应当好导演, 在引导学生讨论时, 适当地进行“促”和“控”。具体的说有两大内容, 以身作则的民主风范和重视反思及价值澄清。目前, 相关教师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都很熟悉, 但案例教学的师资严重欠缺。因此, 应充分重视高质量的案例教师队伍的建设, 选拔和配备师资, 使一部分教师从讲授式教学向案例教学转变, 同时还应提倡教师去企业实践, 并去成熟的国家、学校进修、培训。

5. 考试方式的变革。

技巧技术教学 篇9

一、发挥学科优势,巧用资源,结合学生兴趣导入

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促使个体不断积极主动认识事物的良好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的智力活动始终笼罩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一种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从而将学习当做一种精神享受。因此,教师在新课开始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本身的学科优势,通过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游戏或电脑作品等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上课之始就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为新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教学有关“图像加工”的内容时,我给学生展示大家在搞野营活动时所拍摄的照片,而且照片中增添了许多趣味元素,这些与学生平常熟悉的照片有着很大的不同,学生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好奇:这些照片是怎样制作的?我能否也会制作这样的照片?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教师也就自然地引入了新课。再如在学习“Flash制作动画”的内容时,我先是结合学生的喜好,给学生创设情境,通过三个不同方向的移动动画(动画海宝迎着倾斜的方向移动带领大家参观“中国馆”,水滴沿着竖直的方向移动让大家知道要珍惜水资源,太阳沿着水平的方向移动),在这样生动形象的背景下,自然导入本课教学的主题——“移动的太阳”动画制作。信息技术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教师在上课伊始,挖掘学科中独特的趣味资源,展现给学生,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让他们兴趣十足地投身其中,开展学习。

二、精心设计问题,设疑问难,开启学生思维导入

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让他们想去思考,乐意去思考。而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设置疑问,无疑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问题犹如磁石一般牢牢吸引住学生,不断触发学生的心灵之弦,使其思维由潜伏转入活跃,处于积极的状态。如在教学“多媒体作品制作流程”一节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家平时都喜欢看电影和电视,影视作品制作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大家知道一部精彩的影视剧是怎样制作而成的吗?”从而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教学内容中来。再如在教学有关“网页中插入图像、动画和声音”时,教师同样可以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都会上网,当我们打开各个网页时,就会看到许多图像、动画,还会听到一些声音,但在我们刚创建的网页中是没有这些的,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图像、动画和声音放进网页中,从而制作出丰富多彩的网页呢?”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入到新知教学中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适当设疑,使学生在对问题答案的探究中拉开新课学习的帷幕,从而全神贯注地投入课堂中。

三、创设教学情境,贴近身心,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是感觉不到它的教育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明显,这是教育技巧的核心。”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创设情境,借助一切手段,诸如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让他们在不经意间进入新知的学习。如在教学“博客信息发布”的知识时,我运用小刘与小军两位同学的QQ聊天来创设情境,如果小刘想将自己排版好的文章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老师和各位同学一起交流、讨论。小刘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他应该怎样操作?相信大家学过了这一节新的内容,就可以帮助他了。经过我的这么一说,很多同学都有了学习的勇气和动力,他们也便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新课学习中。

技巧技术教学 篇10

近年来, “任务驱动法”在我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渐成主流, 课堂的互动性和活跃度有所提升。但在实际跟踪与听取反馈的过程中, 我们仍发现部分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技术练习时存在较大的困惑, 其原因主要包括:教学时间有限 (大多为一周一课时, 还经常受到各类活动的冲击) 、教学资源匮乏 (大多仍局限于所选教材配套提供的教学参考书与素材包) 、学生水平不一 (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既有“零起点”学生, 又有技术水平已远远超越所教内容的学生, 难以找到“信息需求”的平衡点) , 学生也容易出现思路混乱和上手生疏的问题。由于不能当堂突破和巩固教学重难点, 势必造成后续学习中存在许多知识缺陷和技术操作盲区。如何解决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扎实的操作基础之间的矛盾呢?我们尝试在教学中引入“半成品加工”策略。

一、什么是“半成品加工”策略

“半成品加工”策略是从工业半成品加工借用来的词汇, 该教学法的核心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待完成的教学作品”, 旨在提供一种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半成品加工”策略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教学目标的一种技术“留白”, 而补充这些留白就是进行“再加工”, 通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让学生参与完成教学任务, 在完成任务时开展教与学。

二、怎样运用“半成品加工”策略

1.形成主动运用“半成品加工”策略的意识

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跟踪与分类, 我们发现难以当堂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多半是受教材和自身思维局限, 如教材上提供的内容是“画蜜蜂” (清华版初二上册第2课) , 他们就严格地按照教材编排, 在第一个图层上画出蜜蜂的身体, 在第二个图层上画一只翅膀, 在第三个图层上再画一只翅膀, 在第四个图层上画上红脸蛋……一节课中, 学生被教师不停地催促着, 机械地照着课本尝试画出一只一模一样的蜜蜂。结果可想而知, 学生们还没有画完就下课了, 问他们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他们一脸茫然!这样的课再持续下去, 必然遭到学生的厌恶!

让我们回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上, 根据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是:

(1) 巩固绘图类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初步学习使用图层来规划整个作品。

(3) 认识图层, 理解图层的概念, 并学会新建图层, 图层重命名、锁定、删除等常用方法。

(4) 初步学习多层逐帧动画的制作。

那么教师是不是可以在第一个图层上画好蜜蜂的身体并作为素材分发给学生, 学生只需要新建图层完成后续练习即可?我们在非重点内容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 留给突破重难点的时间自然就非常有限。

教材是一种体例、一种范本, 它不是计算机培训说明书, 更不能充当和代替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之所以能发挥其教育的作用, 就在于会灵活把控教材内含的核心知识, 并用自己的方式讲清讲透, 引领学生学习, 确保学生学会。所以总是抱怨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教师, 首先要找找自身的原因, 看看自己是不是还在从教材上的第一步做起, 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没有找到课堂的重心!

2.技术“留白”应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运用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恰当地给出技术“留白”, 而技术“留白”应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去芜存菁, 非重点的内容可由教师提前完成并分发给学生, 学生当堂只需要完成本课的操作重难点即可。

以乌市第三中学李艳春老师的《城市越野、探寻美食—幻灯片的超级链接》一课为例, 教师颇具匠心地制作好一个“半成品”幻灯片, 提供了一种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 插入了相应的美食图片、美食介绍文本和城市越野路线图。但这些元素都是相互独立的, 需要学生通过完成“超链接”加工的技术空白来实现便捷的交互与跳转。这样的任务设计不仅直击操作要点, 更扩展了课堂容量, 学生在有趣的互动游戏中轻松达成了教学目标。

让我们试想一下, 如果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教法, 让学生先新建幻灯片, 再在幻灯片中插入美食图片和路线图等, 学生的新鲜感能否保持那么久?后面的竞赛与游戏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

3.“半成品”之间应该有层次性和递进性

因为“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所以教师要有更加充分的课前准备, 确保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之后, 有后续的拓展性任务来巩固操作要点, 这样既扩充了课堂容量, 也确保了教学效果。那么在选择多个“半成品”时, 一定要关注彼此之间的层次性与递进性。

以乌市第八十二中学王莹老师的《小猴子的梦想——“颜色填充工具”的使用》一课为例, “半成品1”是一棵未涂色的玉米 (单色填充) , 而“半成品2”是未涂色的西瓜 (多色分区域填充) , “半成品3”要求学生先找出兔子身上的缺口, 补漏之后再填充颜色, “半成品4”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线条风景画来涂色, 描摹出美好的梦想。这样的“半成品”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呢?这样的任务设计又怎能不高效呢?

4.“半成品”要富有启发性和美感

教师提供的“半成品”不仅是学生要再加工的素材, 更是一种范例作品, 它传递着教师的智慧、教师的匠心、教师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半成品”加工既能快速掌握操作要点, 更能在耳濡目染中了解深层次的文化与美感, 这才应该是“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的终极意义所在。

以乌市第四中学朱宏媛老师的《Photoshop中选区工具的使用》一课为例, 所提供的半成品是两幅图, 一幅是已处理成灰白色调的古旧小木屋, 一幅是蔚蓝色的大海和海滩上挺拔的椰树。教师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把两幅图完美地拼合在一起。在她的启发之下, 学生想到要分步操作: (1) 用选区工具把小木屋的门“推开”; (2) 用选区工具选取同等大小的海滩图片并拼合在小木屋被“推开”的门中。想象一下, 古旧小屋的门一旦打开, 竟是“面朝大海”的壮美风景, 哪个孩子的心胸会不为之开阔呢?“此时无声胜有声”, 所有的空间留给孩子们自己去感受、去思考, 这样的“半成品”会让孩子记忆深刻。

三、结束语

浅谈小学教育技术技巧 篇11

一、课堂教学的特征

教育教学技巧具有实践性、迅速、灵活、准确、巧妙等特征。教师能敏锐地觉察学生的细微的变化,并能迅速而准确地做出恰当的处置是教学才能的集中体现,是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技巧的灵活性特征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技巧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为任何一位教师也无法百分之百地预测出下节课将发生的一切,所以面对意外的情况,奇思妙策总是在瞬间激活。

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输的过程,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对信息发生反映,最后理解接受。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同时刺激多种感官,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抽象复杂的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图像。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方法,激发学生去探索科学知识的欲望。

二、教师如何掌握教学技巧

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只有了解教育的客观规律,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塑造少年儿童心灵的技巧,才能获得良好的育人效果,要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术等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作为教师应该善于了解儿童,研究儿童,认识他们的发展特点;既要了解儿童的共性,更要了解重视儿童的个性;不仅要观察学生表情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而且要窥探孩子心灵的奥秘,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尽可能充分发挥,使每个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教师应具有参与教育改革的能力和意识,用时代的眼光来审视当前教育,发现问题,在教育实践中,不成为“保守”“成规”的象征,要成为适应时代改革的积极力量,以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观作指导,才能把握好自己工作的方向。在实践工作中,用创造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采取现代思维,发散思维,全方位思维等方式,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设计、实施、评价、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发现、形成、研究和解决问题,提出新经验,进行理论概括,真正做到具有创造性,探究性地开展业务工作。

語言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此,语言表达要科学规范,对于常识性的内容或引用警句时要精确,讲述内容要完整,语言要确切简明,具有语言美。语言美不仅是语言文雅,而且要健康、高尚、准确、生动、丰富、柔和,富有表情。准确地使用语言,是让学生正确理解教育内容的关键环节,是一个教师搞好工作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三、教育教学的技巧

上好一节课除了要组织好教材和教学语言还必须组织好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讲还要结合学生的听,因此良好的课堂纪律对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识字写字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而语言文字本身又是一种文化,所以在识字写字方面,同样应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识字本来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这样不仅识字的效率很低,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大脑和身心发育。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

板书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图表等的总称,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有效手段和行为方式。

板书并不是随手涂画的。一面好的板书,应该是一幅美妙绝伦的艺术画。书写板书的过程,也似画家作画一样,需要经过构思、着笔、润色、修改等一系列艺术创作过程。

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是一件复杂的,自由度较大的创造性活动。一个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案,可以有多种多样,然而教师需要在短时间内确定一种最佳的处理方案,这确实有一定难度。

以下几种突发事件的处理技巧大可试试:

1.幽默带过

有些偶发事件让教师处于窘境,要进行查处会拖延上课时间,还可能伤害很多学生的感情,不予理睬,又会损害教师的威信,甚至让事态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幽默,暂时让自己摆脱窘境。以幽默带过,既显示教师的宽容大度,又让自己摆脱窘然,还为学生创造自我教育的情境。

2.暗示提醒

指突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并不中断教学活动,而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悄悄提醒当事人,消除影响教学的不利因素,使教学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如通过目光、临近控制、提问等暗示方法来阻止学生讲话,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教学技巧来源于教学实践,运用于教学实践,指导于教学实践,教学技巧与教学实践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任何脱离教学实践的教学技巧都是不存在的。

技巧技术教学 篇12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现实, 即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由此, 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重视发展下一代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在工作的这几年我发现, 班里的部分学生在完成信息技术作业时, 并没有模仿教师的范例来来做, 而是都自己的创新设计, 而且角度新颖。但是班里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模仿老师的讲课内容, 照猫画虎, 并没有把自己的见解融入创作中, 而且有种千篇一律的感觉。怎样才能让学生都有这样的创造力呢?要培养这样的创造力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 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后天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出来的。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这种创造性思维呢?根据在教学中的实践,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也注意到, 那些好学而且好奇心强的同学, 制作出的作品往往角度很新颖, 对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够融会贯通。他们先观察旁边同学的制作, 并且进行积极的交流, 认真的思考, 从中总结发现新的东西。实验研究表明, 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 往往勤奋自信, 善于钻研, 勇于创新。因此, 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们要“投其所好”, 让学生制作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主题, 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丰富的想像是创新的翅膀

在教学中, 营造成一种既非自由放任, 又非“独断专行”的气氛, 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自由想象, 既要让学生不脱离课堂上学习的知识, 又能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作为对未来事物的憧憬和向往, 想象力对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 让学生自由想象, 让学生在想象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迸发新灵感, 创作新作品。

3 引导学生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创造思维具有变通性的特点, 变通性是指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 常常表现为思路灵活,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随机应变, 能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容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一个具有思维变通性的人, 在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呆板、不僵化, 机智灵活, 能够随机纠正错误, 常常会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人意料的效果。思维的变通性, 给创造发明提供了更多的回旋余地和机会条件。思维不自由不变通的人也就是思维呆板僵化的人, 其创造力必然是很低下的, 甚至是枯竭的。所以教师在学生创作时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 不要把思路集中到眼前, 应该不断的联想、想象、观察和思考, 进行多路性思维的开发, 思维的变通性和多路性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和前景。

4 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作为一名中学教师, 不仅要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还要注意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5 让学生独立地钻研创作

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期间, 我们辅导高一学生学习flash制作。因为有些学生没有flash基础, 所以我们就在开始的课程里把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讲解、演示。虽然开始制作的动画都是最简单的, 但还是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有些跃跃欲试, 当学生自己制作时才发现, 自己制作的动画并没有在网上观看的那些flash那么精彩炫目, 学生就希望老师能讲解更多的技巧。既然是探究性学习, 学习的主动性当然要交给学生, 网络教室里提供了便利的自学条件, 下一步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独立钻研。我们确定了制作主题, 需要的素材和其他技巧学生可以上网查找, 让学生独立创作。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在学生完成的作品中, 你会发现很多不同而且意想不到的动态效果。

6 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不被熄灭

在高一年级的教学中, 有节用flash做七巧板造型的内容, 教师完成书上的七巧板造型的制作讲解, 要求学生按照操作技巧设计几个七巧板造型。在学生作品中有很多“抽象”的设计, 但是当这些学生津津有味的给你解释作品内容时, 你会发现那里真的会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或许有些学生不能理解这些作品, 甚至嘲笑这些创作者, 这个时候, 教师应该积极的阻止他们, 并引导其他学生去发现这位创作者的优点, 鼓励其他学生向创作者学习。创作者被肯定后, 创作热情被点燃, 创作动力会油然而生, 自信心增强, 未来的设计大师也许正在此刻悄悄诞生呢。

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 除了以上这些需要注意, 教师必须意识到机械刻板的活动会抑制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 将机械刻板的活动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 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努力。S

摘要: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指出,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注意,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自由想象, 引导学生思维要有变通性和多路性, 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地钻研创作, 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不被熄灭。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造教育,创造性思维,激发,技巧

参考文献

[1]沈长华, 梁星初.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丛书: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J].1998-07-01.

上一篇:自适应阻抗匹配下一篇:理论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