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技巧

2024-08-23

语文教学技巧(精选12篇)

语文教学技巧 篇1

语文教学幽默是语文教师灵活巧妙地依据具体的教学情况, 灵活运用含蓄精练、诙谐有趣、意味深长、富有哲理、能给人以启迪的语言、表情、动作, “寓庄于谐”,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起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注意,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启迪他们的智慧所体现出来的幽默感。

幽默, 它是一种融智慧和学识于一身的艺术, 人人都喜欢, 随波逐流、千篇一律的幽默不难做到, 但是真正地拥有幽默的胸怀和意识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这还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争取, 我们不能坐享其成, 否则, 一来我们的教学幽默会匮乏, 二来别人的幽默也不一定适合我们用, 三来别人的幽默套在自己这里难免会不那么自然。所以, 除了引用别人的教学幽默, 我们还需要学以致用, 学会一些教学幽默的方法, 可以多收集些幽默素材, 然后分析它为什么使你发笑, 它运用了什么样的幽默技巧, 幽默素材读多了, 你就会发现语文教学幽默无穷无尽, 但幽默的方法不过就那么几种。

1. 运用修辞方法

例如, 运用比喻, 用某些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抽象费解的内容, 使所说明的道理具有趣味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 语文课上, 老师正在讲课, 一名同学听课走了神, 玩起了圆珠笔, “咔嚓咔嚓”很“尽兴”。老师停了下来, 可能本想把那名同学叫起来批评一顿, 但想到他可能也是处于无意, 于是说:“讲课的时候是不需要伴奏的。”学生们笑了起来, 那个同学不好意思地收起了笔。

教师在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 能够恰当地把握时机使用教学幽默, 把学生制造出来的“咔嚓咔嚓”声比喻为“伴奏”, 学生通过教师的比喻也意识到了伴奏是不应该出现在课堂上的。一个简单的比喻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更容易接受, 巧妙地维护了一个孩子的自尊。

双关是修辞格式的一种, 即表面说的是一种意义, 实际指的是另一种意义, 一语双关常常用在一些不便明说的事情上, 常常话在说此, 意在说它, 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正面的冲突, 双关有谐音双关和意义双关两种。

例如在课上, 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一首七绝, 这位同学刷、刷、刷很快默写出来了, 但字写的又高又大, 占据了二分之一的黑板, 引得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 而该生看着自己的“作品”, 颇有得意之色, 老师待同学们平静下来之后说:“这位同学的默写全对了, 但是‘字高字大’就不大好了!”随即在黑板上写出“自高自大”。教师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缺点, 含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使学生在思而得之的欢声笑语中受到教育。

2. 借用各种体裁

漫画幽默, 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时候运用漫画, 使课堂生动有趣,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幽默性的绘画, 多采用比喻、象征、寓意、对比等手法揭露事物的矛盾, 有较强的战斗力, 漫画以其独具的形象性, 以不着一字的精辟性, 使它与语言幽默不同, 它需要学生仔细观察, 从而了解其中的内涵, 它可以使你省去很多口舌, 让学生自己看着漫画思索的过程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

有一次考试以后, 班上的许多同学成绩不理想, 被数学老师批评了一顿, 因而情绪低落, 心情不佳。于是, 在当天的作文课上, 语文老师出示了一幅漫画, 要求同学们根据漫画写一个小故事, 再写一段小小的评论。漫画内容是这样的:一个小孩走路, 跌倒了, 爬起来继续走路, 可小孩又跌倒了, 旁边写着一句话:“早知道还会跌倒, 我当初为什么还要爬起来嘛?”孩子们看后都笑了, 笑后都写了评论, 之后就不再情绪低落了。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 前面所类似于谜语的谜面, 后面是谜底, 即本意, 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它往往省去后一部分不说, 故称歇后语。歇后语幽默并不是生搬硬套一句歇后语就可以的, 而需要灵活地运用。要想游刃有余地运用幽默歇后语, 首先你必须博览群书, 收集众多的歇后语, 然后根据其内容, 思考这些歇后语该用在什么场合, 怎样运用才能产生幽默的效果, 以便在合适的时候派上用场。展示你不凡的口才。比如, 当你看到“背心上挂镜子———照人不照己”这句歇后语时, 你就可以想, 孩子们不是总看到别人的缺点,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吗?

3. 巧用表达方式

书面语言幽默, 是指教师在板书或作业评语中运用幽默手段来“幽而默之”, 以达到教育学生之目的。如有一位教师对一个写作文爱用“了”字的学生写了这样一段批语:“该用‘了’, 你不用‘了’, 不该用‘了’尽是‘了’, 你‘了’字用得太多了, 希望今后不要滥用‘了’了。”学生看到老师的‘了’字评语和自己的‘了’字作文相映成趣, 欣然接受老师的批评并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动作幽默, 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幽默化的眼神、表情、体态、手势等动作来形象地“幽默一下”,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沉思。

例如, 一节作文课上, 教师是这样点评一篇不加标点的作文的。教师上气不接下气地由站着念到红脸弯腰直到不得不蹲下, 学生困惑地说:“老师, 停顿一下再念吧!”老师则喘着粗气笑着说:“可文中没有标点呀, 停不下来!”学生们善意地笑了, 一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在学生写作文时, 经常会犯不写标点符号的错误, 虽然老师总是强调但学生怎么都记不住, 这位语文老师用自己夸张的动作 (上气不接下气地由站着念到红脸弯腰直到不得不蹲下) 来代替苍白的语言告诫,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犯错误的学生在看到老师的夸张动作时, 笑过之后, 一定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非改不可了。

4. 故用荒谬奇解

所谓奇解, 就是根据传情达意的需要, 运用语音、词汇、语法等手段, 临时赋予一个词语原来不曾有的新义而作出奇特新颖解释的一种表达方法。

婉曲释义法, 根据教学艺术的需要, 对某些概念、词语的内涵、外延做巧妙或歪曲的解释, 即可形成独特风味的幽默艺术。美国艺术幽默作家安彼罗斯·迪尔斯即利用释义这一手法编纂了一本不同凡响的《幽默词典》, 对一些原先枯燥乏味的名词作了新的解释, 使人读后, 对事物的本质有豁然顿悟之感, 而且引人入胜, 别有一番情趣和风采。比如, “政治”:指谋求利益而从事的公务;“外交”:指为本国而撒谎的活动;“和平”:指两次战争中的一段间隔;“坦克”:指超级大国用来拜访朋友的交通工具, 等等。有一位语文教师就很注意在教学中使用幽默语言,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找早恋学生谈话, 用“男女间情感过近了”;说“偷东西”, 是“没经主人同意拿东西”;说“吸烟”, 是“慢性自我摧残”;说“上课随便说话”, 是“语言失控”等。

例如, 一位语文老师在讲公开课的时候, 由于前来观课的老师甚多, 堂上的气氛显得过于严肃, 学生有点紧张, 老师提出问题后, 学生想要举手回答问题却又不敢, 害怕回答错了。老师为了鼓励学生, 说道:“你看你看, 有好多同学都准备举手了, 手都动起来了, 哎, 怎么还没有举起来啊, 可能是有点不好意思?好, 不好意思举手, 那手放在桌子上的都算举了。”同学们笑了, 干脆举起了手, 化解了尴尬气氛。

歪理“斜”说, 或称之为正话反说, 也就是说反话, 可以在明明知道对方的想法或意图的情况下, 故意装作不了解, 而从反面说, 使对方在你的委婉中明白你的意思, 而不至于太伤人的自尊, 也可以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 故意从另一个角度去说, 使提出的意见不至于太尖锐。

例如, 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前与学生的一段对话:

师:同学们是否预习课文了?

生:预习了。

师:同学们预习过程中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呢?

生:有。

师:有疑问的地方有没有问问你们的父母呢?

生: (低下了头) 没有。

师:看来同学们都善于“独立学习”了!那么我们现在就来一次“共同学习”吧!

同学们笑了一笑, 似乎明白了不应该这样的“独立学习”。

教师面对学生预习课文之后没有请教父母来解决不懂的问题这一状况时, 运用了教学幽默, 也就是临时赋予一个词语原来不曾有的新义而作出奇特新颖解释的一种表达方法。“独立学习”本来应该是褒义词, 而在这里教师用的是贬义的意思, 意在批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懂得向他人请教问题和学习。同学们也正是通过老师对“独立学习”奇特解释, 明白了以后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不懂就要问。

总之, 语文课堂教学幽默的效应是很大的。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地运用幽默的技巧, 相信必定会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光生辉。

语文教学技巧 篇2

①整体把握:人物、事件、景物、情感,明确作品主题;

②认准答题方向:词句理解、作用、分析问题、归纳主旨等;

③答题要注重和文章主旨结合起来考虑。

④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分析、概括、分条陈述等,做到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语言通畅。

1.解题时要经过五个步骤:

通读,了解内容;看题,明确所问;找点,圈定答题区域;过滤,综合判断;权衡,规范作答。

2.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

(1)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2)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3)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4)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5)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3.解答一般方法

(1)原则:主题在心中,答案在文中,方法在胸中

(2)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3)步骤:速读原文;审读试题;重点回读;紧扣原文、灵活作答

4.规律点睛

(1)整体阅读 把握主旨

(2)认真审题 文题对应

(3)瞻前顾后 考虑全面

(4)对照要求 规范答题

掌握语言组织方法:

(1) 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

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5.答案要点:

①根据分数提示; ②按照一定角度; ③用数字号; ④归并整合 ;⑤相关要点。

陈述句式,正面作答,力求简洁。

①作答表述是否与题干自然衔接;②要点是否明确,是否可以分点(层)表述;③字数是否合乎既定要求,是否写有错别字,是否出现了语病。

二.高三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翻译:(13题,10分,力争6分以上)[6分钟]

①虚词:18个虚词(之、其、而、则、以、于、为、何、乃、若、因、所、者、且、也、焉、乎、与)必须过一遍 。

②句式和活用:明确类型和用法,参看句式、活用学案。

③翻译:注意直译,力求“信、达”,结合语境,疏通文句。

1.接触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先要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了解材料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特别是事件,它或许是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或许是几件事的勾连组合。

阅读时应注意文中的帝号、庙号、年号以及任职变化、空间位置转移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能显示出文段的结构层次。

由于试卷中有一道把握文意的题目基本上用白话陈述,其中只有少量信息有误,可在整体把握时参考。

2.解题时,必须看清题干的要求,尽快把握住命题意图,尤其在“选正确”还是“选错误”的问题上,不能犯低级错误。

3.解答文言词语理解题,既要调动头脑中的积累(成语、熟语、诗句),联系课内所学或平时所练,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合理迁移,也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出合理的分析推断,千万不要死记硬背。

特别是涉及一词多义的词,一定要联系语境确定其意。同时要联系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知识。

4.文言文翻译,要遵循“留、换、补、删、调”的原则。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操作时要打草稿,由于文言句语言障碍较大,难以一锤定音,如果一下子写在试卷上,然后再改,造成卷面邋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差。

5.根据往年的评分标准,抓住关键词语的翻译十分重要,因为评分时关键词语是主要得分点。

大家在翻译时要估计出哪些是关键词语,千万不能让它们糊过去!

初中语文教学技巧 篇3

一、情景设置,开门见山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播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鸟语花香、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琪珺的《春酒》,教师可从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导入,引起学生的有趣思考,激发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云南的歌会》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课文所写三种不同场合民歌演唱如何理解?想一想,与我们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何对云南的歌会这么感兴趣?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对课文的内容了解就更透彻。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画面情景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可采用这种方法。从陶渊明本人的为人处世的观点入手,把他的理想境界描绘出来,无论是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诗句都可以联系起来,这样既能很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能通过横向联系背诵有关的诗句,这样教学,何乐而不为?

六、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并不是单纯的汉语知识,从课内到课外、从古到今、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涉及每一个领域。教师能把相似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就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青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去爱大自然,进一步去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河山。

七、突出重点,意味深长

语文教学要抓住课文的中心内容,领略文中所包含的情感。一篇课文的内容多而杂,要掌握所有的内容是不可能的,我们应选择重点有价值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去作要求。除了要求学习重点,还应该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展。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留下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可着重理解罗布泊是如何从本来令人向往的地方变成令人恐怖的地方的。昔日的罗布泊是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的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流,夏季气温高达70°C,天空没有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这样的“死亡之地”是谁造成的?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语文课本来是相对枯燥的知识传授,学生不是很感兴趣。但只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就能使学生深入课文中,感受其中的美,获得情感的熏陶,以及语文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技巧的研究 篇4

学生的纪律性差, 我第一个整顿的就是纪律。任何一个集体, 没有严格的铁的纪律是不会有竞争力和“杀伤力”的。我在教室里给学生讲学习的重要性, 教育他们上课要专心听讲, 让学生明白违反纪律的危害, 告诉他们人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 警告他们贪玩者必将一事无成的道理。经过我耐心的讲解和不断的监督, 大部分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语言的鼓励之外, 我还给进步的学生发小奖品, 在学生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在我的调动下, 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可是也有一些个别的学生, 控制不住自己, 犯了错又后悔, 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采用连、帮、带的教育思路, 让表现好一点的学生帮着教师共同管理, 在学生中间形成互相监督、互相约束的监督体制, 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 兴趣异常高涨。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 学生的纪律性明显提高了。

低年级的学生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是书写太乱。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班里开展了“书法竞赛”“争当书写小英雄”等一系列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大家的书写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

学生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 和年龄特点有关, 那就是做题不认真, 出错率极高。很多题明明会做, 可就是做不对, 要么这错, 要么那错, 总会出些问题。针对这些情况, 我是这样处理的:我给学生定了一条规矩, 凡是在语文作业中能够连续得十次满分的学生, 教师要给他们发奖品。学生最喜欢奖品了, 把领到教师的奖品作为自己最高的荣誉。这个措施“颁布”不久, 由于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 大家做题比以前认真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好几个学生都领到了奖品。通过这种措施, 学生的出错率明显减少了。

万事都没有绝对的, 学生也不例外。毕竟他们还小, 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出错是正常的, 虽然教师的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粗心的天性有所缓解, 使他们的认真度有所提高, 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对教师的奖品“无动于衷”, 不管教师怎么说, 如何引导, 仍旧错很多题。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采取另一个办法:把所有错的题再重新做一遍, 做对了才能算通过。以前的学生错了题根本不改, 甚至有的学生不交作业。我暗下决心, 对学生的作业“严肃查处”, 使班里不能有一个“漏网之鱼”, 对不交作业的进行批评教育, 谁也不能蒙混过关。做题中出错的, 必须一一改正, 否则, 严肃处理。经过我一段时间的整顿、查处, 学生的作业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此过程还让学生锻炼了品性, 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通过我不懈的努力, 和对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追求, 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了, 一切都步入正轨, 我感觉教学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 我收获了很多, 感觉自己很充实。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 我对自己的工作方面的成绩做了一下总结, 得出了下面几点小小的经验, 给各位同仁共同来分享一下。

一、寓教于乐, 巧妙诱导

在这一学期, 我教给学生几种常用的查字方法。学生很感兴趣, 经过我的讲解, 又做了大量的查字练习, 他们基本上都能掌握汉字的几种查法。但是, 光这样教, 时间不长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 怎么办呢?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了解汉字及其意义, 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 激发他们的个性化识字方法, 我采用了趣味识字教学法。

比如, 学习“闯”字, 我大胆地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让学生根据字形来了解汉字的意义。有人说:“这是一匹马被关在了门里面, 没有了自由。”“不对, 这是马自己跑到了门里了。”另一个学生起来争辩。还有的说:“你们说的都不对, 这个字带有门, 说明它的意思与门有关, 里面是个马字说明了它要冲进去或者冲出来。”学生议论纷纷, 发散思维和个性化识字方法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寓教于乐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快乐中受到教育。

二、书写规范, 陶冶情操

在小学二年级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书写能力是小学生的一项基本功, 是巩固学生识字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 小学生必须从小养成书写规范汉字的习惯。我在教学中通过“看、范、议、试”的步骤, 对学生的书写加强练习。“看”是指学生在写字前先要对汉字进行认真的观察;“范”是指教师给学生进行书写示范, 引导学生书写;“议”是学生对教师写的字进行讨论, 掌握写字要领;“试”是学生根据以上步骤进行书写练习。这种教学方法既规范了学生的书写, 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

三、阅读教学, 理解感悟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刚刚接触阅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 更是难上加难。对此, 我是这样教授的:首先, 学生对课文初读, 了解大意;其次, 再读课文, 理解词句;最后, 重点研读, 谈感受。在每一个层次的阅读中, 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发挥个性化优势。可以让学生排练课本剧, 将文中的故事讲出来等,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

四、开展活动, 参与合作

为了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开阔视野, 启迪智慧, 学会合作, 参与竞争, 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爱玩是学生的天性, 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 将其引入教学过程, 使他们在“玩”中学到知识, 变“课堂”为“学堂”, 在游戏中学到本领, 掌握技能。

总之, 教学的方法千变万化, 教师不能简单地去生搬硬套任何一种教学方法, 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因材施教, 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更大成绩。

摘要: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 自制力差, 学习知识不认真, 基础不扎实, 马虎大意, 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 针对学生的问题, 对症下药, 方能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古典舞基本技巧旋转技巧教学 篇5

1、学跳古典舞的基础动作

古典舞手位:山膀(拉山膀):双手叉腰,单手(也可以双手)顺腰部自然放下,手背向外,直臂从旁边划圈举起到头顶,转掌,由胸前压下之第三个扣子处,手距离胸部约一尺。这个动作叫按掌。

然后手从胸前平行的向旁拉出去,放到芭蕾的七位手处,全称叫拉山膀。做动作时,双脚站丁子步,挺胸,收腹,昂头,动作要圆;眼睛跟着手位走,到了最后位置头转向下面亮象;古典舞讲究精提神要做到。男孩子做这个动作时,虎口打开,女孩子做动作时,把大拇指收到手掌里,也叫兰花指。

2、古典舞总体要求

2.1、形--外形,在拧、倾、圆、曲基础上的各种舞姿造型和相应的技术技巧,以及动势过程的展现。学跳古典舞的基础动作

2.2、神--民族的神韵、神态和气质(古典舞的内涵);

2.3、劲--劲头儿(寸劲),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节奏特点,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慢和快、松和紧、开与合等对比方法(反衬法)。2.4、律--韵律及运动规律,平原、立圆、8字圆是中国古典舞的动势精髓。留下身、走上身,或留上身、走下身是中国古典舞的动势规律。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闪展挪腾是从外形到内在的审美要求。

3、古典舞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

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身韵,虽然风格源是明显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戏曲舞蹈”之名,它的从戏至舞的蜕变已基本完成。它已摆脱原戏曲舞蹈对角色行当的千变万化,然而不管怎样变,又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一”和这个“变”都是一种艺术难得的性格,也是一门艺术的美学的要义。

古典舞的旋转技巧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动都非常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堂探海转。学跳古典舞的基础动作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身法的待续和夸张。

民族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

古典舞的历史起源

当代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代舞蹈有着血缘关系,但它并不是中国古代舞蹈的同义词。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戏曲舞蹈和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并结合外国芭蕾舞逐步总结、归纳而创立的。学跳古典舞的基础动作

小学语文教学技巧分析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小学生语文学习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技巧

1 引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更是教育思想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大进步。作为整个教育金字塔的基础,良好的小学语文教育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公民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我们应该有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以便采取更加有效的办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特点

2.1实践性

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提高运用语言能力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践。

2.2反复性

反复性的特点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某些材料反复阅读,反复体会,最终达到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积累知识的目的。但这种反复并不是精度,它的目的并不是对文章进行一次次的深入分析,而是培养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直觉感知。

2.3渐变性

汉语所能表达的意境十分丰富,汉语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语文的学习过程的就是对于蕴含在汉语中的文化和意境进行由浅入深、由高到低、循环往复的浸润过程。

2.4整体性

由于语言具有系统的相互联结关系,所以那些认为可以脱离其他学科和知识鼓励地进行教学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语文的整体性指的就是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广泛性、工具性、人文性、知识性、技能性、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文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独立性和兼容性、螺旋性和直线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征的和谐统一。

2.5文化性

语文作为一门文化的基础课,是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它记载着人们的基本元素,包括生活、理想、信念、处事方式等等。如何有效的重视和充分挖掘汉语以及汉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至关重要的。

2.6思维性

语文是人学。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思维的大脑,有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言。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凭借语言与文本的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这一过程正是语言和思维融合的过程。

3 课堂教学技巧分析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有着好胜、好奇、喜欢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这些特点加以研究和利用,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1)设置悬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很好的设置一些悬念,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们的思维转向老师所教授的课程,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教学内容,更好的接受和掌握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语文知识。

以设置悬念的方式来组织语文教学,相当于将学生从课堂的旁听者转化为教学的参与者。通过对教师所设置悬念的研究和探索,学生们提升了自身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对语文的浓厚兴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是不可或缺的;想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鼓励和不失时机的点拨,如果有哪位同学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异议,则应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以便形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教学节奏需张弛有度。良好的教学节奏应在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同时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规定时间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一堂课刚开始的时候,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讲内容上来,在进行重点、难点内容讲解的时候,应适当放慢速度,以便让学生在保持注意力的同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那些简单和次要的知识,教师只需要略加提示,同时配以生动有趣的例子,让学生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之后获得一定的放松。在一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要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总结,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在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中更加的积极和活跃。

(4)教学语言要简洁生动。简洁、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丰富学生的想像。让学生体会到蕴含在文章中情感,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3.2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

语文课本中的单元是以不同文章中的某些共性为依据进行划分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这些共性予以总结和归纳,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进行教学。

具体做法就是先让学生们自由阅读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让学生对自己喜爱的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将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或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则需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让学生们在了解这些问题的同时获得知识的积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3推进同学间的合作学习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当教师提出某个问题之后,同学们间根据各自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并最终得出答案的过程。合作学习的优点有三:一是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二是可以让同学们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三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充分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以为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结果造成学生们只是相互核对一下答案了事,非但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提供在课堂上说笑打闹的机会。因此教师在积极推进同学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指导,让学生们知道要讨论什么、如何讨论以及如何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

4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对课堂四十分钟的有效利用。教师应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来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的效益,为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同时,教师还应注意鼓励学生加强对课外知识的积累,让他们自行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享受学习知识和利用知识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语文教育迈向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朱自强.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4

[2]沈培坤.小学语文:和谐高效思维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

[3]赵景瑞.我的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思想与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

[4]魏薇.小学语文教学法[M].济南:齐鲁书社.2010.1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技巧初探 篇7

一、贴近生活, 深入小说

小说应该算是所有文学艺术中最“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的形式了, 尤其是写实类小说。小说家们将生活经历加以修饰, 并融入个人情感, 最终构成一篇某种意义上虚实相交的作品。也许在一些小说中, 作家看似描绘的是一种理想的、虚构的情景, 但无论内容多么复杂多么理想, 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生活素材。鉴于学生的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 就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挖掘,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小说, 在小说中体验生活。

以莫泊桑的名篇《项链》为例, 主人公马蒂尔德为了一夜的虚荣, 付出了一生的辛苦劳作为代价, 结尾却如此令人哭笑不得, 在戏剧性的嘲讽中, 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这是从总体的理论角度而言对《项链》一文的鉴赏, 但是学生们在嘲笑的同时未必能够切实的体会到作家传达的思想,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进行鉴赏和思考。在学生通读小说后, 教师可以试着提问:“为什么马蒂尔德要去借项链?为了这条项链她付出了怎样的代价?”确定学生已经了解小说内容和中心思想后, 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并让学生进行思考:“在你们的生活中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虚荣心?为了达到目的是否也付出了很好笑的代价?又或者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他们又是为什么会产生虚荣心?”可以鼓励学生也模仿《项链》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小说。当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或者是周围人的经历再去阅读小说时, 就可以较好地理解马蒂尔德虚荣心产生的原因并反思背后的根本现象, 体会到作家讽刺中包含着的同情。这样, 既教育了学生, 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人物分析, 理解小说

人物作为小说必不可少的要素, 是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比较典型的人物塑造, 小说可以更具体、更有代表性的映射生活。人物的描写, 可以有外貌描写, 也可以有心理描写;可以有正面描写, 也可以有侧面烘托, 无论何种方法, 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在相当程度上表达了小说所要传递的信息, 通过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生活的介绍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 把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是小说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比如契科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所有的情节都围绕这个如同装在套子里的人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启发学生从主人公别里科夫入手掌握小说主旨和中心思想并进行思考。如别里科夫最大的特点“怪”———打扮很怪“层层包裹”, 说话很怪“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为人处世也很怪“禁止好, 准许危险”。从外到内别里科夫都透露出封闭、保守的“怪味”。这里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别里科夫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当学生给出答案后, 教师就可进一步分析, “套子”对于别里科夫之类的人而言是否还有其他的含义?如象征旧制度、旧思想的束缚等等。接下来就可以插入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介绍,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套子所代表的含义。分析完别里科夫的怪之后, 应进一步结合小说中围绕别里科夫展开的自行车事件等深入分析, 教师点拨学生对事件中别里科夫的心理神态等进行分析, 进行第二阶段的深入探究:“别里科夫值得同情么?”最后, 结合对别里科夫两个层次的探究, 得出一个结论。此外, 若课时允许,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契科夫的小说进行模仿和学习。

三、情节入手, 深化认知

同样作为小说要素, 对情节的把握和有层次的分析, 也有助于小说教学的展开。通过小说情节的划分和分析, 不仅能够疏通小说脉络, 使学生快速掌握小说内容, 对学习小说的结构布局也大有裨益。

在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中, 描述了主人公“漏斗户”陈奂生进城的一段奇遇, 非常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处于社会改革变化之中的农民如何走向新的生活, 从而表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既然小说围绕一个“奇遇”展开,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个“奇”在哪儿, 又“妙”在何处。在情节设计上面, 通过全文的分析, 不难帮助学生总结出故事中的巧合:如“怕脑后生风了”而买帽子偏偏感冒了;卖油绳没来的及回家而睡在车站里, 因此与吴书记相遇;因与书记相遇又因感冒而住进了高级房间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巧合, 既表现了以陈奂生为代表的农民生活的改善, 又表现了农民在思想觉悟方面有待提高的处境, 最后反映出新社会的面貌。这样的写作技巧, 是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阅读之余领悟体会的。在情节的分析上, 教师还可以通过互相比较的方法, 让学生加强印象。如《陈奂生上城》中描写了一系列巧合, 那么它与同样充满巧合的《项链》相比, 二者各有什么特点呢?通过比较, 就兼顾了两篇小说的学习, 同时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传统教学中, 一般通过划分段落、总结大意、概括情节、分析人物以及艺术特点等量并进的方式进行小说的教学。但是小说作为富有活力的艺术,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适量加以启发和引导, 并有侧重点的对小说进行分析鉴赏, 如此才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兴趣, 也让教学取得突破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毛高阳.曲径通幽处, 殊途境更佳——浅谈小说教学的切入角度[J].语文教学通讯, 2010年第13期.

[2]李新光.浅谈小说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J].科教文汇 (上半月) , 2014年第2期.

跨栏教学技巧 篇8

笔者所任教的高一年级, 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受山区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所限, 绝大多数学生未能接触过跨栏跑教学, 因而在高一年级跨栏跑的教学中, 跨栏步仍然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在深入分析跨栏步技术结构, 全面调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练习1:先摆放2~3个栏架, 提出“用什么样的方法过栏所用时间最少”的问题,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自主尝试练习。目的:设疑, 启迪思考, 激发探究的兴趣。

练习2:针对上述练习中学生出现的跨越式跳高、拳腿式跳栏等错误, 教师适时示范跨栏步, 讲解动作要领, 配合展示跨栏步图片, 进行正误比较,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跨栏步正确概念。目的:形成动作表象, 预防纠正错误。

练习3:原地摆动腿、起跨腿模仿跨栏步练习。把摆动腿、起跨腿动作技术要领分别归纳为抬 (抬膝) 、伸 (小腿) 、攻 (前方) 、压 (大腿) ;提 (提腿) 、展 (外展) 、拉 (前拉) 、跨 (跨步) 8个字, 要求学生“口念”、“心想”、“身做”。目的:意念想象,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运动技能的形成。

练习4:“坐栏”姿势压腿。模仿栏上动作坐地, 异侧臂前摆, 上体前压。目的:增强柔韧性、协调性, 改进栏上技术。

练习5: (1) 行进间走3步模仿跨栏步; (2) 慢跑3步模仿跨栏步。目的:进一步感知动作, 形成跑、跨初步结合。

练习6: (1) 摆动腿“攻墙”; (2) 手扶墙壁, 起跨腿提拉过栏。目的:提高摆动腿攻栏、起跨腿快速提拉过栏动作质量。

练习7:按地面设定的标记, 中速跑进, 按“3跑一跨”节奏跨“空栏”。目的:跑跨有机结合, 初步形成过栏节奏。

练习8:分别以走步、中速、快速的形式跨“边栏”。方法:摆动腿栏侧抬伸攻压鞭打地面, 起跨腿栏上提展拉胯剪绞过栏。目的:主要改进摆动腿攻过栏后贴栏积极下压着地, 起跨腿快速剪绞前拉过栏技术。

练习9:小步跑“栏中”摆动腿上抬前伸鞭打下压, 起跨腿提展剪绞顺势向前大步幅拉跨。目的:增加过栏速度, 稳定过栏后的第一步, 为栏间跑和跨后继栏作准备。

练习10:用细软竹棍替代栏板, 中速跨栏跑。目的:消除心理障碍, 获得运动乐趣。

练习11:跨过2~3个低栏, 宣讲跨栏步技评标准,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目的:熟练动作, 激励不断改进和完善跨栏步动作技术。

小学语文备课技巧 篇9

一、导入新课和设计导语应遵循的原则

1.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

课堂教学的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导语, 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2.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导语 。

备课时可以从教学内容中抽出有概括意义的一个或几个问题, 将其与学生熟知的或似知非知的事例联系在一起, 设计出独出心裁的导语。由于每节教材内容有丰富而广阔的外延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和事物, 课堂的起始设计可以从关联中寻找线索。

3.导入要言简意赅或短小精悍 。 导入部分时间过长 , 使 人有喧宾夺主之感。

4.导入形式要丰富多彩 。

二、教材中心的提炼技巧

备课前应该先钻研教材, 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成竹在胸, 切忌备课时, 认为这也重要, 那也重要, 面面俱到, 千头万绪。蜻蜓点水的结果只能是浅尝辄止。下面介绍几种提炼中心的主要方法。

1.题目分析法。

一篇文章的 题目常能 反映该篇 文章的重 点和中心 所在。分析 题目的含 义 (当然要结 合课文内 容 ) , 尤其要抓 住“题眼”分析透彻课文的中心 , 教学重点自然突出了。如《 高大的背影 》, 记叙妈妈 背“我”去医 院看病的 路上 , 一位三轮车工人主动送“我”去医院的事。 如果抓住“高大”一词来分析:“背影”为什么“高大”? 它“高大”在什么地方? 教学重点就突出了。

2.篇中揭示 法。

有些教材一开始就揭示出该篇的中心, 有的则在中间用中心语句提炼教材的中心, 有的则篇末点题, 抓住这些词语就能够提炼文章的中心。

3.归纳总结法 。

先把教材分成段落或层次, 根据各部分或层次的主要内容, 分析它们在整篇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 从而概括出整篇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三、备课的“模拟讲授”环节

模拟讲授或训练作为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往往被人忽视。其实, 教案完成了, 是纸上的东西。纸上谈兵不一定能取得实战效果。要实现两个飞跃, 一是把纸上的东西变成脑子里的东西, 成为印象, 也就是把教案里的文字变成形象, 印在脑海里, 形成意识。第二个飞跃是把意识变为行动, 也就是能够按教案的设想进行实际操作。有的教师写完教案, 要看几遍, 边看边想在课堂上如何动作, 甚至对着镜子演示一番, 像演员排练节目一样, 若发现纰漏, 则及时修改补充教案, 直到满意为止, 这是值得提倡的。如果写了教案就搁置一边, 到了课堂上再临场发挥, 就有点草率了。

四、备课“六忌”

1.忌 简单照搬 。

2.忌千头万绪。

3.忌 闭门造车 。 教师备课时 , 对学生的知识结构 、认知能力等全然不顾, 势必会降低教学效率。

4.忌 琐碎设问 。 有的教师一问到底 , 不管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 在不该设问处滥问, 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5.忌 漫无目的 。 教学目的不明确 , 备课时毫无目的 , 课堂上随意发挥, 学生只会茫茫然, 所得甚微。

6.忌程式定势。根据小学生好奇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 , 教师备课时, 必须因文而异, 教法要富于变化, 努力寻求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单调乏味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五、导入技巧的运用

紧扣课文设计一两个问题, 最好能总领全文, 或从侧面入手, 对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例如:《司马光》一课, 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 如果平时你和另一位小朋友玩耍时, 他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盛水的缸里, 你有什么办法把那位小朋友救出来? 今天要讲的课文中的司马光就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叙述故事导入:小学生爱听故事, 通过讲故事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 老师可通过讲述孔明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借到十万只箭的故事导入新课, 学生兴趣一定很浓。歌谣导入:歌谣, 特别是儿歌, 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历来备受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一些儿歌, 并加以引导, 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符合“寓教于乐”的教育原理。谜语导入:如教《奇妙的“眼睛”》, 先让学生猜一个谜:上边毛, 下边毛, 中间有颗黑葡萄。由谜语导入对“眼睛”的学习, 过渡自然, 学生兴趣浓厚。游戏导入:小学低、中年级宜采用这种方法。图画导入:通过图像导入新课, 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如教《鹅》这首故事时, 教师一笔画出了曲颈高歌的白鹅。无疑此时被画震惊了的孩子的情绪是异常振奋的, 精神会格外专注, 思维也会空前活跃, 各种理解想象乃至灵感都会奔涌而至。音乐导入:多用于音乐渲染气氛的课文和直接是音乐歌词的课文。如《鸟的天堂》, 教师可先放《百鸟朝凤》的乐曲。如上作文课, 作文题为《我所喜欢的一首歌》, 教师可在学生动笔之前先放几首优美动听的歌曲, 并加以适当的点评。导入新课的艺术和方法还有很多, 如笑话导入法、成语导入法表扬导入法、观察导入法、诗词导入法、珍闻导入法, 等等。切记生搬硬套, 要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无论运用哪种导入方法都一定要紧扣教学中心。

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篇1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尤其重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作用在于开启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精心设计问题,正确地运用提问方法,就能了解学生知识的层次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推动学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还可促使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学习,让师生不断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使课堂呈现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获得成功。那么,语文老师该如何面对提问?现谈谈体会。

一、抓住机会,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认钟时间,但如果用图像只需1/3的时间,用图画需要1/2的时间。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能力,多数时间是通过情景对话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多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之形象鲜明而生动。有效地缩短了学生接受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了乐趣,多难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都不再难,枯燥的知识学生会学得津津有味。而且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注意力时间较短,但是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知识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只要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就可以使他们保持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单调的教材内容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的形式形象地展示出来,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场景,学生学习起来会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同时多媒体教学的知识量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较大提高,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学生所学知识的宽度和广度。

二、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多媒体教学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趣的同时,还能极大地增加信息量,对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

(一)可增加信息量,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技术利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可以说这在传统教学中是不可能办到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板书,然后费力地讲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且积极。

二、提问要变直为曲,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则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这样的提问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无论是因文解道,还是因道解文,都要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实际,开启学生心扉,激起学生思想波澜,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开动脑筋,深入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风筝》一课中结尾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针对这句话,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说“倒不如躲到严冬中去”,而又为什么说“四周又明明是严冬……”,应怎样理解?学生各抒己见,终于弄清了鲁迅先生正是在这一句看似矛盾的语句中,深刻地揭示出了“‘我’沉重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悲哀,无可摆脱的。只有希望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见不到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而‘我只感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更是指心头的悲哀。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却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这样的提问,就能激励学生,启发学生思维。

三、提问要有实用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有实用价值,或与课文内容有联系,解,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好。而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生动的形式,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接受新知识。学生学起来不费力,易于接受。老师讲起来得心应手,既不费力,又省时间,可以说一举多得。

(二)可突破教学难点,省时省力。

初中生的思维并不全是抽象思维,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因为学生没有直观的印象所以很难突破,造成老师在教学上的一些困扰。为了顺利地解决这些难点,给学生们以直观的印象,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入了多媒体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多媒体教学在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上帮助最大。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把用语言难以表达和解释的现象通过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情景再现,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便于他们理解、记忆,可以说省时省力。例如:对说明文颜色的介绍阅读中,如果单纯用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行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八种颜色的特性,使用多媒体则不然,通过生动形象的动植物图片让学生们认识各种颜色,再配以生动的Flash动画做一些与颜色有关的视频,之后做一些适当的练习,我们不用过多讲解,学生就能记住所学内容。

总之,多媒体技术使初中语文教学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它的运用是时代进步的表现,是语文教学与时俱进的体现。多媒体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烘托气氛,创设情境,培养兴趣。不仅如此,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极大地增加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不再难,教和学都变得轻松自如,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用爱心播撒阳光,让课堂焕发光彩

端木彩霞

(新郑市八千乡第二初级中学,河南新郑

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我认为:蜡烛光亮太弱太暗,老师应该做太阳,让学生前途一片光明。可是老师心中的阳光在哪里,就在一颗热爱学生的心里,就在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里,就在良知和责任里。

一、用爱心让学生更向师

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就必须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首先,要求老师有爱心,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与关爱。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要面子,这是中学生的共同心态,要把握好。在这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经常用成功人士的故事启发学生形成自信、自立、自律、自强的好品格,比如新东方教育创始人俞敏洪的故事。学生出现的缺点、毛病及发生矛盾时,老师应先自控,再耐心地做说服工作,切不可抓住缺点不放,狠狠地批评一顿。当然,对学生进行严肃批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严中有爱,严而有度,严肃、严厉不能过了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相信学生也会喜欢你教的学科。

二、实施自主教学,推行成功教育

根据现在学生良莠不齐的情况,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就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我总是根据课堂内容,合理地设置课堂学习目标,安排时间,提前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任务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组长负责制,荣辱与共。组长围绕预习任务、学生的不同程度给每位学生分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且组长不断督促和帮助。上课时,都给予展示的机会。为了本组的荣誉,有了充分的准备,谁又甘心落后呢?成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当学生有了进步时,老师就及时给予肯定,这样,才能使学生重拾信心,看到学习语文的未来,聚沙成塔,推行成功教育的目的正在于此。

或对作品形式有认识意义,或对学生的思想具有教育意义。总之要做到实用,不要让无实用价值的问题占用宝贵的时间。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不可能回答上。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

三、师生和谐共处

课堂上,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如果课堂上学生都是内心沉重,总有惶恐感,那么他们怎能自主呢?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心里有“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大胆与老师交流,让他们畅所欲言。我习惯给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敢于交流,常常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用微笑赢得学生的微笑,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像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那样,给学生营造自由的氛围。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有感情的平等、和谐的交流,让学生大胆探讨、发表见解,让学生敢说敢讲。我从不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强加于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多思考,大胆质疑,从真正意义上使学生思有所悟,学有所成。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怎能不灵活?思维的闸门怎能不开启?怎能不迸溅出智慧的浪花?

课下,我又是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无论是思想问题还是学习问题,都是我观察到的,我会抽时间,及时帮他们解决;要是学生主动找到我了,我更乐于帮助。一测前,我班徐春远就是一例:他父亲买了辆车开出租,一天,在路上出了事故,车子被暂扣了下来。周末回到家,发现车不见了,亲戚朋友还送钱来,尽管父母装作没事,但有心的孩子还是看出了问题。返校时闷闷不乐,晚上就找我说了心事,我和他的家长电话沟通后,觉得隐瞒不是办法,决定将问题换个角度说,就这样,我和他谈了一个多小时,他终于释然,露出了往日的笑容,学习状态转为正常,还在一测中考出了较好的成绩———年级第12名。

四、适当引导学生读课外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满分作文》《名人名著》《意林》《青年文摘》《读者》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提高思维能力了。

四、提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还应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会学生善于联想、比较、运用。在教学中,找准教学突破口,巧定教学切入点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我们可以先找出课文中的“文眼”或总特点,再进行提问,让学生讨论“文眼”的含义,归纳课文总特点的具体表现。如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可以提问学生:天赋极高的方仲永为什么最终落得“泯然众人”的结局?教师应引导学生扣住文中有关语句加以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思考,力求得出全面客观的评论。这样,学生至少可以从“秀才”、“邑人”与仲永之“父”三个方面找到问题的答案。

参考文献

[1]胡晓风,等主编.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2]徐国英,高春利编著.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新修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

语文课堂教学技巧 篇11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99-01

语文课堂教学技巧,是一个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是“教学技能”发展的高级阶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富于创造性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安排精巧的教学过程,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教学技巧。

一、激发学习兴趣的技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浓厚的兴趣如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的前提。

1、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开始上课了,我觉得每堂课应讲究"导入新课",使每课都能吸引学生,如"直观演示"、"开拓想象"、"展现意境"、"讨论答辩"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揪住"。在讲课时,要讲究"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学生精神易振奋,读起来有兴趣。 比如教《白毛女》选场时,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人名,或与其命运,或与其性格,或与主题思想都有很大关系。如黄世仁,本是一个作恶多端的狗地主,其名却挂个"仁"名字本身与性格反差强烈,富有讽刺性。再如喜儿,这个名字体现人与社会的变化之喜,揭示主人公的命运由悲入喜和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这种人名上的趣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帮助,学生读起来趣味极浓.

2、制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来提高学习兴趣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师以温和、热情、多赞扬方式对待学生,比过多的指责、否定、批评、效果好得多。但也有教师,不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反感,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避免挖苦或带有讽刺性的谈话,只要不是故意捣乱,那么学生的想法,教师应给予重视,这正如于漪所说:“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感情才会融洽,思想才会一致,上课就能心心相印,浑然一体。”可见,教学气氛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努力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3、利用板书设计来提高学习兴趣

如讲议论文我喜欢用仿宋体或黑体美术字写课题;讲说明文则喜欢用楷书写;讲记叙文用行书;文言文则大多用隶书写。我写得认真仔细,学生便也极认真地看,有的还边看边模仿,同学们感觉汉字千变万化、奥妙无穷,激发了听课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练书法的兴趣。

板书时故意写错一两个字,既提高了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又使爱写错别字的同学引以为戒。比如:我写《爱莲说》板书时,故意将作者周敦颐的名字写成周孰颐,一时间下面议论纷纷,马虎的同学也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这时我请同学们给改错,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我国的教育家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诱人”。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在课堂提问中,我们还要注意从学生、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使问题的提出难易适中,使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因为,题目过易,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与轻视的心理;题目太难又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无从回答,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提问过程中,我们要像《学记》中所说的那样“善问者如伐硬木,先其易者,后其节处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就是说,我们教师在提问题时,就像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找好砍的地方砍起,随后再砍木材的关节。

2、抓住关键字词设问

提问题要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去探索、领略它的重要性。当然,紧扣课文的关键词语设问,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定要把这些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揣摩、玩味,而不能离开上下文,孤零零的理解词语。

3、相机诱导提问

小学语文导入技巧 篇12

一、导入要注意趣味性

设计导入要引人入胜, 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不会保留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以便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学习活动,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形式上看,教师可以从解题入手,单刀直入;也可以从文中提出问题,引起悬念,顺势导入。此外,引一条格言,打个比方,解释一个典故,介绍作者的生平逸事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极浓厚的兴趣;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做智力游戏做实验等形式唤起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情趣,教师的导语设计应尽可能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当然,导语设计追求生动、活泼、有趣,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那样反而会冲淡和影响新课教学。

二、以多媒体动画导入

“教学的艺术在于唤醒、诱导和激励”。在语文课上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 把被感知的对象直观呈现。通过音响效果、色彩渲染、动态画面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学习热情高涨持久,继而使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教学《小池塘》一课时,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笔者设计制作了精美、趣味盎然的多媒体课件:将池塘、芦苇、太阳、星星、月牙儿的图片配上一段音乐和适当的解说。教学伊始,先用大屏幕放给学生,那美丽的画面加上画龙点睛的解说, 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学生, 学生欣赏着、赞叹着……意犹未尽之时,再学习课文内容,师生一同欣赏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写如此美丽的情景的。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以设疑入文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 “疑”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解决悬念,以求教与学达到最佳结合点。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丰富的问题情境,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 引领学生很快进入课文。如:笔者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第二课时时,师:“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各是什么结果? ”在学生回答之后,笔者用激情的语言引出问题:“是啊,小黑兔真了不起,蘑菇该奖给它吧! 可兔妈妈却把蘑菇奖给了小白兔, 想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不自觉地对兔妈妈的做法产生疑问,激发想探究下文的欲望。当然,设疑式导语的设计不是单纯的一种,它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疑,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意境法

饱含情感,用艺术语言描述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借助形象的描绘,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心驰神往地进入知识新天地。

比如在讲授《桂林山水》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创设教学情境:“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大好河山壮丽多姿,有数不清的胜景,有描不完的神韵。广博无垠的草原牛羊如云;白雪皑皑的冰峰,树立壮观;千万条涓涓细流与星罗棋布的湖泊纵横交错,奇山险峰,怪石嶙峋,又是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祖国的版图,简直就是一幅迷人的画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景散文《桂林山水》,看作者是怎样用那细腻的笔,描绘出桂林山水的神奇特点的。”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思路迅速引入寻觅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之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奇特功效。

五、生活导入,激活学生思维

语文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二者有机结合,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现象与事物导入新知学习,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亲切感与认同感, 从而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进行新知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要以生活的眼光审视教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挖掘学习内容,在教材中挖掘生活元素。一方面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辅助学生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源于生活,提高学生的提取能力,另一方面以学生在课上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服务于生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只有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悦而积极地参与教学。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得法,就要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情景精心设计导入方法,巧妙导入新课,从各方面刺激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然后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新课学习中。

摘要:成功的课前导入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注重课前导入,以成功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从而让学生乐学,最终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上一篇:英语听力学习下一篇:企业大学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