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大学发展趋势研究

2024-08-23

企业大学发展趋势研究(精选12篇)

企业大学发展趋势研究 篇1

高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结合理论知识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借助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与体育锻炼, 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以及提高体育素养的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同时这也是践行素质教育中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因此, 高校普遍重视并积极开展体育课程的改革在实现高校适应性变革中发挥中重要的作用。

1、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在教育学意义上, 体育课程是针对学校体育目标而设计出的包括体育内容以及各种相关体育活动的一种总称。体育课程中, 学生所参与的一切体育活动, 如体育课、校内所开展的各类体育比赛以及校与校之间所发起的竞赛活动等, 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学习的过程。作为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

为了推动高校体育课程的顺利开展, 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指导纲要。例如, 2002年所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对高校体育教学思想、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等进行了全面的更新, 使得高校体育课程在理念与目标上取得了重大的发展。《纲要》重在以多样化的课程模式代替传统的单一的课程观;要求教师参与到课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中去, 以发现问题改进方案;打破体育运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给学生以自主权, 使之能够自由支配, 从而深入社会生活中去;改变粗放式管理课程的方法,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师生的自主管理课程的能力。通过实施《纲要》的内容, 高校体育课程在理念与目标上逐渐凸显出多元化的特点。例如, 三基型、三段型、一体化型、分层次型以及效仿国外俱乐部模式等多样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在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中, 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注重大学生的自评、自学能力的培养;体育俱乐部这一组织形式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发挥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可以看出, 生活化、实用化以及多样化是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

2、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与对策

各高校的体育课程在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中, 已初具特色。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 体育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重技术轻实践的现象。实践课教学过程中还是集中在篮球、排球、乒乓球和健美操等项目为主, 而较少开设体育舞蹈以及颇具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 造成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较小。另外, 高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不利于“终身体育”精神的领悟与践行。因此,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需要在深入认识课程改革价值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有效的改革对策。

2.1、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改革的重大价值

体育课程开设的目标在于通过专业学科技能的训练, 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体魄使之身体素质达标。因此, 从专业学科技能方面看, 体育课程开设的价值就是在传授给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以及方法的同时向学生传递“终身体育”的理念。所以, 体育课程的开设要充分体现出层次性, 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合理地形成认知结构以及技术技能结构, 就需要体育教师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来改进并确定体育课程的内容结构。而从体育运动的价值考虑, 体育运动就是为了让每学生领悟体育运动的精神, 能够根据自身条件自觉地进行锻炼, 以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2.2、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改革的有效对策

(1) 在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出层次性与针对性。高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上, 要严格遵循学生个体以及身心发展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与互补性的特征, 注重学生个体的兴趣与需求。因此, 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出层次性与针对性的特点。例如, 高校可以在第一年开设一些难度中等且普遍受到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 既实现了很好的过渡也为打好基础继续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第二年逐渐开设具有大学特色, 例如, 网球、街舞、散打、攀岩等体育项目。如存在体育资源不足的现象, 可以考虑一二年级的课程在安排上有所交叉。如果条件允许, 则要针对不同学生, 满足其多样化的运动需求。在三四年级可以由学生任意选择一至两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

(2) 在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上要逐步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高校应以“为了每一个人”代替“为了社会的发展”这一体育课程观, 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努力将体育课程内容系统化、综合化。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 高校应致力于建立集娱乐健身、养生与竞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课程, 另外,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增强其体育锻炼意识。值得注意的是体育场馆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设, 并安排专业教师进行辅导, 以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 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同时, 高校应积极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以及有关体育文化的欣赏活动。

参考文献

[1]窦秀敏.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2]吴国清.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企业大学发展趋势研究 篇2

经济危机以后,众多行业增长缓慢,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观念的转变,餐饮市场规模却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迅速扩张。自2004年至2009年,餐饮行业每年营业额都递增两位数以上,餐饮行业的增长率远高于我国GDP的增长率。餐饮业2009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998亿,2010年预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0000亿,将继续显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一定环境中支撑企业持久生存与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企业持续拥有的有价值性的、稀缺的、超群的独特性资产,体现为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优势。中小餐饮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提高竞争力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1注重企业战略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战略管理指的是企业在充分占有信息和资源的基础上,在的市场环境中,从整体和长远的利益出发,就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及同环境相适应的一个决策和分析过程。企业战略管理永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航灯,它为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指明了方向。中小餐饮企业的发展也一样,需要有一个战略性的规划做指引,在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道路,朝着目标前进,实现每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显得无所适从,很快被市场淘汰。2找准目标市场,明确市场定位

从世界各国的类似成功经验来看,通过市场细分,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做市场的补缺者,这是

众多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中小餐饮企业也不例外。中小餐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餐饮产品以分散风险,也无法在某一餐饮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因而,最好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选择和确定一个或若干个和自身实力相称且有发展潜力的市场空间,采用市场补缺战略、专门化战略,将注意力投向那些被大型餐饮企业所忽略的以及大型餐饮企业难以涉足的空白市场,力求在这些市场上通过专门化经营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自己在大型餐饮企业的威胁和挑战面前确立竞争优势,争取进一步发展。3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优质服务

中小餐饮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在明确战略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带动企业良性发展。首先,中小餐饮企业的管理者要转变一言堂的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潜能。其次,采用必要的奖惩措施,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改善服务水平,促进优质服务。再次,注重细节管理。细节决定成败,对餐饮企业来说,消费者对餐饮产品及服务的评价与餐饮生产和消费具有同时性,中小餐饮企业就更要注重细节管理,为消费者提供令其满意的产品与服务,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4抓紧品牌建设

品牌是一种产品乃至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它产品和企业的标志。许多中小餐饮企业在企业创办初期,没有注重品牌的积累,也没有注重

企业大学发展趋势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档案管理;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随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落实,提升大学生档案管理实施的有效性正日渐成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此基础之上,高校对于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利用与开发也更加深入,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得到了有效提升。所谓大学生档案管理,主要是指对在校期间大学生整体的社会活动、校园生活以及创新研究等内容的概括整理记录过程,这一信息档案的整理是大学生今后参加就业的重要基础,也是用人单位评估和考核人才使用状况的有效依据,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大学生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

档案管理工作在高校的开展既是展现自身校园特色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体现自身管理水平也是一个有效的衡量标准。在当前教育形势发展下,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层次处于急速扩大之中,如何使自身的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也能与学校规模相适应就成为了高校管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高校党政管理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一次崭新的突破,这对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大有裨益。然而,从当前各大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一些弊端也日渐凸显,其中具体包括:

1.落后的管理制度严重阻碍了档案信息的有效补充。在大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的制度执行方面,存在着极其严重的滞后性。高校新生的档案信息管理较为粗放,无论是管理制度的执行还是管理手段的实施都难以满足现代化高校档案管理的需求。学生档案信息归档之后,只是临近毕业时才将学生信息临时补充完整,这就造成了不少企业对于学生在校时期的档案信息持有怀疑态度,影响了学生的顺利就业。

2.片面的管理内容和陈旧的管理方式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执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档案信息应不仅仅包括相关的学业档案、奖惩档案、品德档案,在特定的学术范围内的档案信息建立,以及必要的德育档案、心理档案都应当成为学生档案管理的涵盖范围。这些资料今后都将构成社会企业衡量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准,而当前高校在进行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时管理内容的片面以及管理方式的陈旧显然阻碍了档案管理的有序执行。

3.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执行缺少了必要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关于大学生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迟迟难以落实到位,这就使得高校档案信息工作的开展缺少了必要的法律条文作为支撑,无论是档案管理制度的生成还是管理模式的优化都很难在法律的保护下得到有效开展。多样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并没有在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得到体现,高校的档案管理资金投入也极为有限,管理工作显得较为凌乱。

4.专门负责大学生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在档案管理的人员配置方面,高校并没有安排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门负责,而是一些教学人员甚至是班级辅导员在完成这一工作,针对提升高校大学生档案管理的有效性显然极为不利。非专业性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档案管理知识,管理手段也较为陈旧,专业素养的缺失也严重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

二、提升高校档案管理实施效果的对策研究

除了主要的教学任务之外,高校还肩负着学生档案管理的重大职责,只有真正将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融入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中,更好地为高校科研以及教学工作的开展出一份力。随着当前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严苛,而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之一正是在于发展学生的社会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与社会环境的有效融合。规范化的档案管理是提升管理质量的主要环节,只有在高质高效的管理环境下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才能实现最大的实施效果。针对当前大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加以改善:

1.从规范化的角度促进大学生档案管理相关制度的建立。大学生档案管理的实施不仅是对学生真实情况的一种记录,对于高校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大有裨益。在规范化准则的指导下完善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绝非仅仅是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体现,而是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工作发展的最终走向。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下,高校应针对学生信息的不同特点进行档案信息的有效归类,从根本上保障學生的基本权益。

2.优化档案管理内容的同时实现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的融合。大学生档案管理内容设置的优化体现为档案信息的内容应具有涵盖面广、特征突出等实践优势,保证学生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此外,从档案管理的实施方式来看,信息技术的有效渗透也是体现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信息技术指导下的高校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便利了学生档案信息的搜集和记录,方便了学生信息资源的分类,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3.从法律建设的角度提升大学生档案管理的理论保障。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下,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才能遵循基本的实施原则有序执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执行效率。在当前大学生档案管理的基本实施现状之上,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是极其必要的,同时法律知识的融入也能使得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更加清晰,管理质量有所提高。

4.优化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配置。在专门性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配置上,应从专业素质的角度出发,切实考虑到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内在修养,提高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质量。这一对策研究的进步意义在于从人的角度优化工作的实践效果,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理论建设和高校档案管理的实施水平。

5.加强档案服务的质量和范围。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档案信息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不断地进行服务形式的创新,这样才能进一步满足人们对档案信息的需要。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改变服务态度,丰富服务方式,加强对档案部门的宣传力度,这样才能使档案信息得到更全面的利用,尤其是在一些大型活动上,如校庆、学士学位评估等,档案管理部门要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这样才能使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不断地提高。

三、结束语

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动下,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实施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无论是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还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完善都极为重要。当前教育形势发展下,提升大学生档案管理实施的质量已经成为了高校管理领域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高校自身必须从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在实践过程中落实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措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此外,档案意识的形成也是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促进校园文化迅速拓展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王艳,颜毓娟.如何做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J].西藏科技,2005(01).

[2]贾海军.加强大学生档案管理的对策及思考[J].档案管理,2009(04).

化工企业采购管理发展趋势研究 篇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 现代企业制度也随之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成熟,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 企业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如何在这样的挑战下, 快速提升企业的国际竟争力, 打造国际品牌的企业, 成为当前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其中采购管理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采购是要有很多的任务的, 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做到合理的分配和管理, 主要包括合理分配供应商、采购资金、采购时间等, 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达到降低成本, 同时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笔者的企业是从事化工医药的研究、生产与开发, 依靠自身强大的科研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不断提高和改进生产工艺, 采取顺应市场以及合理的营销手段和策略, 雄踞化工医药市场。但全国化工医药产量逐年增加, 已经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行业竟争非常的残酷。因此, 对一个化工企业来说, 加强采购管理, 降低生产成本, 成为微利时代保证企业利润增长的最有效途径。对物资采购过程必须要进行有效的规范, 提升管理水平, 是减少资金占用, 降低生产成本, 提升企业核心竟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采购预算与计划

化工医药行业的原料市场具有很多特点, 例如品种多, 原料价格变化的快, 品种之间具有很大的联动性等, 根据以上的特点进行分析, 为了高效的完成采购工作, 化工企业的采购人员必须做好原料的信息收集工作, 充分做好市场调研, 灵活掌握市场的变化, 预测好产品和原料的价格走势。采购部门必须根据产品的销售情况进行合理的预测, 结合实际生产的存量, 生产的实际需要量, 以及市场的供应状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进而编制完善的采购计划, 有预见性地进行批量订货工作, 减小库存量和采购费用。

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

1. 建立采购管理模型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探索,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采购管理变得越来越关键, 是一个被引以为重视和关注的环节和过程, 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大企业的重视和青睐。供应链管理是采购管理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 因此, 非常有必要根据化工企业的特点来进行采购管理模型的建立和完善工作, 在建立模型的整个过程中, 采购部门的组织、控制、协调作用要发挥好, 在整个采购过程的进行环节要起到支撑作用, 采购部门是要将自己的企业与供应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供应商要积极的处理企业传递的信息, 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速度, 将企业的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测和评估, 在订单确定后要及时的给企业发货, 货物要保证质量和档次, 不出现欺瞒企业的现象。

2. 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的管理也是非常关键的, 一定要做好供应商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对供应商的绩效评估要选择好一定的指标、考核内容, 产品质量、档次和价格以及供应实力、竞争力最为关键, 售后的服务态度和水平和稳定性也是至关重要的。选择供应商要看资格认证的情况和绩效评估最后得出的结果。对于供应链中合作伙伴的选择, 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和方法:

(1) 合作伙伴必须具备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巨大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在行业的深度影响力。合作企业拥有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巨大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在行业的深度影响力, 并使核心竞争力、深度影响力和自身的优势以及品牌效应相结合好, 才能将供应链的运作、实施的效果和服务效率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提高, 从而为这个企业的发展和运营做出积极的贡献。

(2) 企业价值观以及发展战略和思想要有诸多的相同点。因为只有具备了上述的相同点才可以更好的合作, 不断地增进相互的了解, 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联系。

3. 零库存管理

零库存有很多的优势和特点, 零库存管理可以将资金周转的速度加快, 库存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 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市场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还可以避免产品升级或者提升档次和质量引起降价等。这种拉动型的采购管理模式如果得到强化和实施, 会增加和改善企业间的合作、建立联盟的创新体系关系, 增强了企业对市场和政策变化的反应能力。

4.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实施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实施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1) 采购管理系统要有多方面的回报和效果反馈, 绝对不是单一的效果反馈, 要有效的解决一个企业在运营和经营过程中的成本等一系列的问题, 使成本得到有效的、合理的下降或减少, 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也要在整个实施的过程中得到显著的提高, 并且客户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也要的到相应的提升, 除此之外, 采购人员的物流管理水平以及业务素质、能力也要得到加强和拓展。

(2) 对企业的采购、物流管理的工作程序以及运作流程要进行合理的策划, 进行精心的分析和细致的研究、探讨, 找出价值链方面所需要完善的内容。

(3) 确定物流管理发展的目标和定位, 如何进行物流管理模式、管理水平、管理流程的设置, 物流信息分享、信息决策的原则和机制等都需要很好的完成。

(4) 系统要具有安全性, 网络系统的安全要保护好, 杜绝因为网络安全对企业的采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之外, 开放性和扩张性也要考虑到。

5. 采购管理的信息化

信息共享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可以为实现和实施好供应链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要在良好的信息技术系统环境下才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和作用, 而且信息技术系统必须是可靠的、稳定的运行, 否则供应链管理的作用是很难在实际的运用中发挥出来。

ERP可以给企业采购和采购管理以及有效的实施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管理效益。ERP是一个提供管理和决策的信息平台, 主要的目的是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为管理好企业的员工, 做好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解决手段, 它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并提出的一个经营、生产、管理等完整的计划体系和管理模式。ERP在1990年前后有美国人提出的, 此后不久被很多研究人员应用到诸多的领域和行业, 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和接受, 对企业的管理、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化工企业采购案例分析

近年来, 化工生产原料的产品价格以及质量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市场变化, 化工企业的生产、建设、维护和维修等所用的材料、原料等种类非常广, 每种材料和原料的需求量、市场供应量也各不相同。而采购却没有真正的发挥应用的作用, 成为讨价和还价的工具, 无法与供应商建立一个良好的、长期的、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和创新体系, 最终导致供应商出现了供货能力下降、抬高物价、互相推诿、以次充好等现象, 影响了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进度。

以上说明, 保证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进度和工程的工期, 表面看来要靠采购部门才可以完成, 实际上是供应商的高质量服务和持续的供货能力来完成的。化工企业的采购任务是非常明确的, 对于我们的企业实际来说, 我们根据原料市场的特点进行分析, 在供应链模式中, 为了高效的完成采购工作, 我们充分的做好市场调研, 灵活掌握市场的变化, 预测好产品和原料的价格走势。采购部门根据产品的销售情况进行合理的预测, 结合实际生产的存量, 生产的实际需要量, 以及市场的供应状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进而编制完善的采购计划, 有预见性地进行批量订货工作, 减小库存量和采购费用。经多年考核通过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的供应商, 我们会签订一份战略协议, 战略协议后我们可以做到零库存。

结论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以企业最低成本生产最想要的产品。化工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 就必须依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和信息技术的更新状况, 适时调整企业采购管理策略。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化工企业对客户的需求能否快速反应, 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模型,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系统的优秀成果和良好的经验, 解决供应商和化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联系问题, 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周到的服务, 同时降低化工企业的采购物流成本, 为化工企业创造更大的收益和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何海燕.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采购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05.

[2]马士华, 林勇, 陈士祥.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3]姚娟, 一体化的供应链.企业研究, 2002; (9) .

[4]陈鸿雁.中小企业采购管理现状解析及策略[J].中国商贸, 2011, (8) .

[5]覃汉松, 欧阳梓祥.供应链中信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经济管理.2002, (16) .

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篇5

摘要:文章讨论了当代国际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的企业管理思维的一系列变化: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方式的重心,企业管理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柔性管理与效率优先,全球战略与以人为本等。关键词:知识管理柔性管理效率优先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6(c)-0201-01 当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企业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这就需要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迎接新世界带给企业的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挑战。企业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从自身出发,不断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方法,树立新的企业经营理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发展模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应该把握好未来的发展趋势,迎接机遇和挑战,不断创新,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更加重视知识的作用,不断创新企业管理

经济形态是继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新的经济体系。在如今土地起决定性作用要素的农业时代。在工业发展而迅猛的经济时代,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础是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作为发展的决定因素的经济,也就是说以劳动和资本作为经济要素。由此看来,在如今的工业时代,企业管理主要是体现资产管理和劳动管理两方面,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的管理现状的重要材料反映。从而出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新的运作方式——虚拟运作,这一模式的转化就是知识经济促使企业管理模式的新发展又突破了新目标。企业电子商务(EC)与信息化管理

电子商务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使商务达到电子化、自动化运做的商务形式。管理信息化广义说是在生产,科研,开发,经营,信息技术应用,通过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建立与其相对应的管理模式,通过各方面因素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水平,从而来增强企业在竞争中的能力,这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实现企业现代化的基础,是目前企业经营管理变革的主要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不断进步与管理信息化形成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企业管理信息化对现代企业应变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和运行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管理将更加重视与实现和谐的柔性管理

未来的企业管理将更加重视注重柔性与和谐管理。需要通过一种顺势流动的人性化管理,不断的完善灵活的管理模式,来改变管理的应变能力。它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并不断把传统的硬性规范管理模式放重要位置,同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和灵活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它是基于理性的思维,超越了传统的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发展成一个刚性的管理制度,执行员工的自觉行为要求和灵活的约束条件;把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在以市场为中心的价格弹性灵活的管理机构,把员工在企业的价值自我体现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企业更加注重文化和形象管理

未来的经济发展对企业的形象发展要求更为强烈,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形象关系着企业发展的全局,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企业的产品质量,更加会关注企业的其他形象如何。一个优秀的企业要想有较大的发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应市场发展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的形象,让企业形象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效益,因为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可以使企业得到社会公众的信赖和支持,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有助于企业内部的团结,有利于企业名牌产品的创造。可以说企业形象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形象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优秀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加强企业的形象管理,正确的企业形象战略是全面贯彻执行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保证。为增进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奠定基础。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高公众对企业的信赖与支持,提高企业名牌产品的知名度,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基于全球化和以人为本的管理

推动企业战略环境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的转变,从多元化战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转移,以满足需求,从合作与竞争的市场占有率和开发的合作创造需求的转变,来完成竞争链的改造。在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方式的今天,人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造性运用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更为重要。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主要取决于把各种分散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组合成一种新的更强大的协同优势。因此,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高公众对企业的信赖与支持;提高企业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就要不断完成竞争链的改造,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现代企业一定要重视企业的协作与创新精神,要有战略联盟的思想意识,要善于借势。企业才能不断的成长发展与壮大。结语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差异,这是中国企业管理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经济发展阶段不可逾越,但随着管理理念的转换及管理模式的更新可以缩短经济发展阶段的进程。如何将世界企业管理的最新发展与中国的企业管理实际结合起来,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是目前最需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企业大学发展趋势研究 篇6

【关键词】体育 课程 改革 趋势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08-02

体育课程是我国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提升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大力提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也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和努力。但是,在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中,在教学模式、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性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以及大学生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改革是刻不容缓的,也是大势所趋的。

1.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近年来,我国大学体育改革虽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但是仍然还有传统教学模式的烙印,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仍然存在。具体表现来看,当前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较低,理论课一般以班级授课为主,不能和体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造成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度较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另外,目前体育课程的评价系统仍然以原有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为模板,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方面的考评较低,对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的引导作用不大[1]。因此,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创新不够是今后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教学内容是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工程,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是包含很多反面的,内容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国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对于内容的关注度还明显不够,很多的教学内容与改革前并没有明显的变化[2]。例如,改革前对于体能训练、运动损伤的内容和改革后的内容差别不大,未能将一些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进行重点说明和标注,这就导致改革后并没有为学生带来应有的学习效果,导致优质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内容上的相对陈旧,对于大学体育课程今后的改革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1.3 教学方式仍不够科学

在大学体育课程的实施中,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对于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提升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一段时期的改革,虽然在教学中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但是目前的教学方式仍然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体育知识的情况仍然存在。另外,在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重视体育竞技能力培养、轻视体育理论知识普及的现象。这和当前体育课程考核中的评价体制是有关系的,今后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多探索出一批适合大学体育课程现状的考核方面,以此来引导广大的体育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使得大学体育课程能够依托创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共同推进大学体育事业的健康、合理、有序发展。

2.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2.1 教学理念将更加完善

今后,随着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理念将会进一步完善。考虑到我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各高校的具体情况,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将会更加科学,对于学生个体发展、兴趣的考虑将会增多,课程的设置也将更加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预见的是,今后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学理念将会本着“以学生为本”、“加快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能够充分发挥出大学体育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

2.2 教学内容将更加充实

从内容上看,今后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学内容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整体上将更加充实。从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上,今后的教学内容将进一步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将新型的体育运动方式进一步融合到现代大学体育课程中去[3]。通过这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新的体育学科知识将提升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在逻辑性,对于学生的课程学习来说有很大的积极推动作用。因此,今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必将在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合理性上下功夫,为广大的大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教学内容。

2.3 教学方式将更加灵活

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是今后大学体育课程的重要趋势之一,也是全力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因此,大学体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灵活性将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实际上,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灵活性是大学体育改革当中的一个关键点,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提升大学生思维和意识上的多样化发展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个灵活性不仅包括了教学中的各项辅助设施的使用,还包括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还能够有助于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对于今后提升大学体育课程的效率也有很大的助益。

3.大学体育改革发展对策研究

3.1 加快教学理念科学化发展

大学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做人,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为大学生迈入社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因此,要想更好的推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就要首先从教学理念上入手。一方面,要在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入手。各高校要明确体育课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能力作为重要的提升点,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另一方面,要在体育课程的人文特征上多下功夫。要鼓励教练员将体育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充分突出体育课程的人文特征,依托体育课程的开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凸显出体育课程在修心养性、育德教化方面的优势。

3.2 加快教学内容多样化发展

今后,要想适应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整体发展趋势,就要在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上进行重点的改进。一方面,要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不断细化、深化,将体育理论的各个点进行逐一分析,吸引学生将关注点向教学的实践方面进行延伸。同时,还要杜绝将体育课程局限在技术层面,要鼓励教练员和运动员开拓思维,共同丰富现有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对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发展。例如,公共体育设施较多的地区,可以多组织参加体育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开发出属于自己的体育课程特色,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发展。

3.3 加快教学方式灵活化发展

为了进一步完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今后要将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共同推进大学体育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方面,要推动体育课程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不仅教会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方法,还要提高学生重视身体素质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使得体育课程在教书育人方面的重要性能够得到实现。另一方面,还要多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例如,多组织一些体育竞赛、体育经验交流活动,将体育教学和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结合起来,体现出体育教学的人文特性,有助于实现体育课程的高效改革。

总之,大力推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和大学生体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不断推动和创新,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必将不断的积极推进,在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工作中发挥出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廖汉辉.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历程回顾及其发展趋势探究[J]. 青少年体育. 2015(08)

[2]张善斌,王旭.浅议大学体育课程改革[J].才智. 2013(35)

企业大学发展趋势研究 篇7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构成

1、政治素质

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 它是指大学生对党、对国家政府、对国家法制制度等所表现出的态度, 是社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以及政法立场在人的心里中形成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品质, 也是大学生政治观、法制观、社会观的综合体现。

2、思想素质

大学生思想素质是一个人意识形态、思维活动、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修养、品行、认识等实质, 良好的思想素质能使我们保持健康的心态, 而健康的心态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学习生活处于良好的环境中, 同时还有利于我们正确的思考问题, 积极的面对困难与挑战。

3、道德素质

大学生道德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做人与成人的实践中内化成行为规范的心理品质, 是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的一种素质, 包括善与恶、公正与偏执、创新与陈旧、积极向上与不思进取等观念。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平等独立、敬业奉献”是我国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1、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流仍是积极向上的

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素质还是好的, 虽然出现了一些特别的案例, 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肯定的是, 大部分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还是积极向上的, 他们的思想观念是成熟的, 作风也是端正的;他们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 对社会的责任感也较强。

2、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还是明确的

当代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正确方针政策高度认同, 拥护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 普遍关注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人文的发展变化, 对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充满了信心。

3、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变化快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 大量的信息快速传递给了大学生, 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也对大学生追求多元化、理性化的思想拓展了空间。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意识膨胀, 但生活阅历太少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自我意识强烈, 希望能够尽快摆脱社会和家长对他们的监护, 但是由于自身生活阅历不深, 缺乏社会实践锻炼, 辨析力尚弱, 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 对社会的问题看得过于简单片面化, 使其认识上产生偏差, 不能正确掌握对与错、善与恶, 进而出现道德观念淡薄, 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

2、生活追求新潮, 安于享乐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 大学孙的生活消费意识与以前大不一样:吃讲排场, 穿讲高档, 相互攀比, 生日及节假日更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盛典……这些现象都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处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 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要的人才格格不入。

3、社会责任意识、集体意识淡化

在现代社会经济体制形态下, 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 可是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 社会、集体次之;过分关注个人的利益而忽视了集体利益;只承担个人责任而忽视了肩负的集体、社会以及国家的责任, 结果往往导致集体观念淡化, 以自我为中心。

四、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的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有普遍影响。一方面社会的优良风气使大学生积极进取;另一方面, 社会的唯利是图, 腐朽丑恶的现象也是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再加上大量西方文化进去中国, 使大学生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产生影响。

2、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 高校的思想道德与管理未能很好的结合, 存在着理论重于实践的现象, 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 很多大学生也因为思想定位的偏差, 产生了自负、偏执等不良思想问题。

3、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思想健康的重要前提。然而现实表明, 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 许多家长因为是独生子女就过分的溺爱孩子, 不舍得打也不舍得骂, 使不少大学生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 把“人人为我”当作理所应当。久而久之, 养成了自私、怕苦, 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偏执的坏习气。

4、心理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 有不少大学生都具有很强的从众心理, 不少大学生因为受到同乡、好友的驱使, 无视思想道德教育, 无视校规校纪, 明令禁止做的却偏要去做, 这些问题都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严重偏差。

5、网络因素

互联网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进入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休闲、娱乐和交谈的一种主要形式。网络游戏更是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青睐, 使许多大学生沉迷其中, 甚至产生现实与虚拟网络混淆的现象, 对思想道德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

五、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应对策略

1、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 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引导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加强其对思想道德的理解, 从而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杜绝理论重于实践现象

注重实践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行为道德修养, 让大学生能够理性思考, 综合体验,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提升社会公德意识。

3、加强心理素质引导

着重加强对大学生自主性、自律性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适应能力的教育和引导, 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抵制生活中的负面诱惑, 消极影响, 有意识的磨练个人心理承受能力, 可以培养个人的心里适应能力, 努力提高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针对有心理困扰与心理障碍的学生, 更要特别帮助, 特别开导。

4、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行动指南,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为重要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国情世情, 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坚持正确的方向。

5、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

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条件, 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感情、道德行为的重要力量, 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 良好的环境影响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的发展的行为准则。因此, 构建积极、和谐的健康教育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企业大学发展趋势研究 篇8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是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与此同时,社会各项制度的改革也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

1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现状及特点

(1)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具有强烈时代感,较高爱国热情,关心国内外发展形势,所谓“青年兴则国兴,青年道德高尚则社会稳定发展”,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主流另人感到甚是欣慰。(2)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却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状态消极,无所事事,缺乏诚信,缺乏人生目标,缺乏政治热情和正义感;心理脆弱,缺乏独立性;偏重物质利益,忽视道德利益;公德意识较差等等。

2 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

2.1 国际多元化文化的影响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与继承同在的21世纪,在中国生产力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西方价值文化充斥着大学校园。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击,这将对我国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2 社会因素的影响

现代社会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这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这方面来看,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即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值得肯定。但唯利是图、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另外一些领域道德失范,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

2.3 高校道德教育的影响

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当前的一些高校对学生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学生难以实现,致使出现无视学校纪律,参与各种学校明令禁止的违规活动的现象,学生正处在叛逆的青春期,过严的要求只会促使学生更加不听话。当今的道德教育体系,早已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的一些问题,对学生大多采取一种批评教育的模式,而非真正和学生做知心人。导致德育教育并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

2.4 家庭教育影响

当前,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现在进入大学的学生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大多受到过分的溺爱,并没有老幼尊卑的概念,不懂得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冷漠、自私等许多不良习气;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不到位,一些学生的家长自身的素质比较低,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很难给学生以良好的家庭教育。

3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在当前的历史形势下,德育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这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思考和研究的不仅仅是一些表面的做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面对整个德育战略以及德育学科发展等重大问题,要在宏观上考虑德育问题教育的实质,满足社会的要求,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基于对此的认识,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途径:

3.1 以加强“两课”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深化“两课教学”“两

课”即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当前“两课”建设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切实解决邓小平理论进课堂、进材料、进头脑的问题,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二是以思想品德课为基础,增开相关的选修课,如人生观、就业指导、心理卫生等。

3.2 切实加强大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引导大学生全面成长

高校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无可替代,高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大学生发挥着引导作用,既影响大学生的学生时代,还会影响大学生的一生,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才能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3 建设高层次校园文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校园文化包含有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公益性、娱乐性、健身性等活动内容。它又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是具有鲜明的特性。充分发挥校级及院级的文化艺术团体的作用,使其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和引导者,切实地加强专业性的指导,为有才艺的大学生们提供足够的空间来展现自己的能让我们大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行。在这同时,要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正确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各项有益的校园活动,使大学生置身于一个健康纯净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进,张万花.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62-65.

[2]詹世友.道德教化与经济技术时代[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26.

[3]李冰,黄天娥.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和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05.

企业大学发展趋势研究 篇9

一、人才服务中心大学生档案管理的现状

大学生档案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 它反映了大学生四年的所有重要信息, 比如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奖惩表现以及各种关系等。因此, 大学生在校期间档案又被称为学籍档案, 当他们毕业后将转化为人事档案。人事档案相比于学籍档案, 涵盖内容要更加广泛, 不仅有在校期间的记录, 也包含着就业协议书、就业报到证等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 大学生毕业后, 档案将转入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 或者委托所在地的人力资源中心等机构托管。档案全面反映了毕业生的个人信息, 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尽管大学生档案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管理现状仍然令人堪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人才服务中心大学生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

在我国现阶段, 关于档案管理方面的法制不太健全, 没有形成专门的档案管理制度。很多档案管理员缺乏严谨的档案管理态度, 面对着众多的毕业生档案, 工作随意性比较大, 造成纰漏百出。象很多毕业生档案缺乏诸如毕业生登记表等重要的资料, 但档案管理人员仍然将这些不完整的档案签字接收。这些严重的问题会影响大学生档案的参考价值, 使得用人单位在决定是否聘用时无据可查, 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同时, 也影响了毕业生的落户、晋升、调薪等。另外, 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对转出的档案核实不够严格, 有些用户手续未办齐仍然允许档案转出, 降低了档案管理质量。

(二) 人力服务中心对大学生档案管理水平低下

从全国范围来看, 很多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技能和水平, 这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特别是在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 信息技术普及程度不够, 这些地区的人才服务中心在管理毕业生档案时, 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手工抄写, 出现学生档案信息更新不够迅速、查询检索困难。同时, 在毕业生逐年增多的情况下, 手工抄写已经逐渐满足不了需要, 信息不能同步更新, 质量达不到要求。由于很多人才服务中心大学生档案资料不够齐全, 很多毕业生档案中仅存着学习成绩以及其他基本信息, 信息内容涵盖不够全面。由于很多用人单位非常看中大学毕业生的个人素养, 而在大学生档案缺乏大学生道德操守以及相关创新能力的证明, 这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和水平, 对毕业生的升职加薪等个人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 人才服务中心的大学生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人才服务中心应该突出“服务”特色, 大学生档案管理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是为了给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提供档案咨询等服务。所以, 大学生档案管理不仅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 更需要良好的服务态度。现实情况为, 很多人才服务中心办事效率低下, 服务态度不够热情, 有时候毕业生因为查询档等简单问题, 需要多次打电话咨询或者去流动窗口现场了解情况。同时, 在经济不发达地区, 人才服务中心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 这些人不具备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 出现了不知道哪些材料应该入档, 应该盖哪种类型的章等基本问题, 造成人事档案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档案的质量, 严重影响了毕业生日后的发展。

针对大学生档案管理现状, 笔者认为, 在我国综合实力逐步强大, 并走向全世界的情况下, 我国档案管理必将成为人才服务中心工作的重点。档案管理人员的只有提高档案管理意识和水平, 并多方面地利用信息化手段,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到来的背景下, 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必将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 将会呈现一些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二、人才服务中心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 人才服务中心大学生档案管理走向制度化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完善, 中国各项制度将逐步走向法制化, 规范化。大学生档案管理作为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必须建立并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在这种情况下, 应逐步建立大学生档案管理制度, 并严格规范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 使他们严格遵循《档案法》等相关规范。只有依靠完善的档案管理法律和规章制度形成, 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才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 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也会得到加强, 档案管理工作流程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从根本上促使档案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从整体上提高了大学生档案管理的水平。

(二) 大学生档案管理水平将走向信息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技术将广泛地运用到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中来。在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 依托传统的方式来管理毕业生档案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 档案管理人员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就必须依赖信息技术。目前, 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服务中心学生档案管理已经开始实现信息化, 不再依靠传统的手工抄写, 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预计, 在不久的将来, 全国大学生档案管理必然全部实现信息化, 毕业生所有的档案资料通过网络资源可以查询。解决了传统的信息咨询必须通过电话或者实地咨询的难题, 方便了信息使用者, 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三) 大学生档案管理人员将走向专业化

为了配合中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 人才服务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一支非常专业的队伍。在思想道德水平上, 这些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很强的责任心, 能够充分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并具有很强的服务理念, 能够热忱地解答毕业生的各种问题和困惑, 同时, 由于档案涉及到个人隐私, 管理人员还必须具有很强的保密意识, 能够对毕业生档案保密。在技能上, 他们必须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 熟练掌握各项档案管理的基本技能, 并能够广泛地运用到档案管理的工作中来, 从而使档案管理走向专业化。

三、结束语

总之, 大学生档案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人才服务中心的大学生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增强服务意识,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掌握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 提高毕业生档案管理质量, 使大学生档案管理摆脱目前的现状, 促进大学生档案管理走向制度化、专业化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赫芳.档案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 2011.04.

[2]周海松.浅谈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J].群文天地:下半月, 2013.02.

[3]邢洁.大学生档案管理与大学生就业[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1.12.

企业大学发展趋势研究 篇10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际与国内市场的激烈变化, 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发展壮大甚至生存的困境。而电子商务以其低廉的交易成本、简化的贸易流程、超越时空限制的经营方式和由此带来的利润, 使众多的中小企业看到了在竞争中生存与取胜的道路。据统计, 我国开展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数量占整个中小企业总数的比例由2005年的约5%增加到2007年的约9%, 年度增长率35%。在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不少企业不可或缺的业务工具。阿里巴巴、网盛科技、慧聪网、中国制造等几家大型B2B平台为国内不少中小企业真正带来了订单与效益, 也使得这些平台较早地进入稳定盈利期。

经过几年的发展, 网络应用的普及, 以及周围企业的示范带动都加快了中国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环境的理解。电子商务能打破地域时空和国界的限制, 帮助中小企业迅速成长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 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中小企业追逐的热点,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已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应用需求的迅速增长, 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同时暴露了不少问题。归纳起来, 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呈现出以下新趋势:

一、电子商务应用势在必行

目前, 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已是势在必行。当企业, 尤其是外贸型企业面临着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升高、招工难等一系列问题时, 就需要想方设法寻找突破。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 迅速开辟新市场并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因此, 电子商务投入已被大多数中小企业作为企业的常规预算。调查显示, 上网企业电子商务年均投入额达11.84万元 (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未纳入统计) , 有8%的中小企业年投入超过50万元。调查还显示, 电子商务已不仅仅是企业必须的常备武器, 甚至在改变传统的产业链结构, 改变企业的命运, 谁先走一步, 谁就是领导者。

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建设和应用开始进入理性发展阶段。据预测, 到2011年经常使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将达总数的30%以上。中小企业基于互联网掌控市场, 通过对跨区域、跨行业的各种高度专业化信息服务平台 (如网上支付、信用体系、第三方认证) 的应用, 使企业获得技术革新优势, 缩短市场反应时间, 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 增强企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二、深入利用第三方平台拓展业务

目前, 我国诸如阿里巴巴网站那样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都横跨国内与国际市场, 使中小企业在其平台上既可进行国内贸易, 也可以开拓国际市场。同时, 第三方平台横跨多个行业领域, 中小企业既可以是采购商, 又可以是供应商。另外, 第三方平台横跨多个销售渠道, 中小企业既可以开展批发, 也可以开展零售。因此, 对中小企业来说, 与其面对电子商务的应用过程中建设投入大、经营成本高、见效周期长、效果不理想、缺乏标准化的应用系统、软硬件需不断升级等一系列难题, 还不如充分利用第三方平台来开展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已经认识到, 企业完全可以把上述诸多问题转给第三方平台去解决, 自己只专注于做好产品和服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 各类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更将为大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形成支撑并提供机遇。第三方平台将利用原有的强大优势, 为中小企业提供更深入的服务, 将中小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客户关系管理等都延伸到所提供的平台上, 使产品和服务更贴近用户需求。中小企业也可以利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强大支持把新老上下游利益相关者联合起来, 形成更高效的战略联盟, 创建、形成新的价值链, 共同谋求更大的利益。

据调查, 在电子商务普及程度较高的华东地区有35%的上网企业在使用Saa S。这是中小企业开始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业务与加强管理的象征。阿里巴巴向广大中小企业用户提供的阿里软件就是电子商务与软件的结合体。阿里软件作为中国SAAS (软件即服务) 的代表, 提供了基于Saa S模式 (在线软件服务) 的企业管理、营销平台, 并融入一些电子商务的功能。它面向众多的中小企业, 可以帮助其快速并低成本构建管理和营销的平台, 降低因为病毒破坏、跨地域、软件投入成本过高给企业带来的经营伤害。

但是,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虽然是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应用的最主要途径, 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 从发展趋势来看, 自建平台的站点设计和其他业务的整合将更加紧密、更具个性化、更有助于业务持续性运作、更适应商业的快速变化和业务多元化, 并加强在线零售的供给。因此, 一些有经验有具备实力的中小企业, 开始自建网站平台, 尝试走个性化发展之路。

三、提供网络个性化服务的趋势更趋明显

现代顾客需要的是个性化服务, 专注、精准、深化是企业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而网络服务系统为顾客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全天候、即时、互动、了解信息、释疑解难等, 这些性质迎合了现代顾客个性化的需求特征。所以, 中小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了解其客户的个性化信息。例如, 客户购物特殊的风格和兴趣等等。中小企业在追求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机会的时候, 也发现除了好的商务模式外, 还必须有好的实用机制, 如供应链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通过这些机制, 企业才能对客户的需求有很好的理解, 才能针对客户的需求把公司的产品进行个性化的设置。

四、电子商务应用逐步进入“生态时代”

得益于企业应用和平台服务的进步, 目前已经开始显现基于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生态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间深化分工、网上协作乃至网络化组织等。这些现象和形态所体现的企业间组织联系, 弱于企业间并购, 但强于单纯的、短暂的企业间交易, 属于协同范畴, 可以视为“协同商务”。这种基于平台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生态现象正在显现, 并越来越突出, 最终将形成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生态时代”。“生态时代”在给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提出崭新课题的同时, 必将创造不可估量的巨大机会。

五、网络品牌建设受到关注

加强网站的设计与推广, 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已经开始受到中小企业的普遍重视。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要成功地实行电子商务, 一定要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收集系统, 通过网站的设计, 建立一个良好的数据库, 收集与分析信息, 了解市场的需求动向及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 企业的产品在网上受欢迎的程度等。从而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 最大地降低成本, 提高经营效益。如淘宝商城中的商家, 在网店开设之初就极重视网络品牌的建设与维护。据调查, 近42%的中小企业由总经理 (或者副总经理) 直接负责电子商务工作, 这一方面说明企业对电子商务应用关注度较高, 一方面也说明了企业注重自身的网络形象。

在建设网络品牌需求的推动下, 专业的网络营销服务商开始出现。网络营销服务商将网络技术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 更多的从中小企业的角度出发, 促使中小企业将网络品牌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体系中, 建立与推广中小企业的网络品牌。

六、维护网络诚信已成共识

2007年, 阿里巴巴的四家网商, 仅仅依靠“网络诚信度”破天荒地获得了建设银行“e贷通”的120万元贷款。由于这是国内第一批以企业网络诚信度为重要依据的无抵押贷款, 首次解决了国内中小企业贷款难题。因此, 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从而更加注重自己的“信用标签”。

阿里巴巴会员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 不少企业经过多年的运作已经形成良好的信誉体系。在开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已经深刻认识到网络诚信对企业拓展业务带来的影响。因此, 许多企业把网络诚信度看成网络营销与管理工作的极重要的一环。而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联手合作利用网络信誉这一工具, 规范中小企业的网络贸易, 并通过网络诚信对发展有困难与有需求的企业实施无抵押的联合担保并实施优惠贷款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等一系列举措, 进一步促进了中小企业更加重视网络信誉的建立与维护。

七、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随着中国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再孤立, 大多数中小企业必须实现信息化才能融入和紧密联系在这个经济生态链当中。由于对中小企业而言, 其外部交易结构较弱, 内部的供应链不复杂, 信息化建设通常从市场入手, 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拓展商机。因此, 通过企业外部市场的电子商务应用拉动了内部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据统计, 截止2007年, 已经实施信息化或购买管理软件的企业高达79%, 有近78%的企业表示愿意尝试使用Saa S, 这些数字印证了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明显推动作用。随着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逐步从单一的信息发布向更高层次的整合应用方向发展, 中小企业会更主动地去做好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 适应电子商务的需求。

从政府层面来看, 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处理, 传统产业和网络商务联合发展, 帮助扶持多中小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 来不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杭州市政府提出“网商”培育计划, 由政府、阿里巴巴和企业共同出资, 鼓励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虽然存在这些困难和问题, 电子商务将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大好机遇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解决中小企业开展商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需要国家整个经济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需要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 解决一些存在于企业内部的问题。首先, 中小企业不应把电子商务看成神秘的高新技术过程, 不能把它当作纯粹的技术解决方案。要综合考虑企业的业务需求、人员素质、投资能力以及技术市场状况等诸多因素来开展电子商务。既不能观望等待, 坐失良机, 又不能急于求成, 盲目投入。其次, 做好目标市场定位.正确选择服务对象和服务的区域范围。随着电子商务深入发展, 第三方平台对业务的细分将更加明确、更具国际性和区域性并向融合化发展, 中小企业需要主动适应变化。再次, 要建立高效信息收集系统,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网战的设计与推广, 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工具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 最大地降低成本, 提高经营效益。最后, 要提供优质服务系统, 建立稳定的顾客群。把电子商务整合到的营销计划中, 使顾客服务成为电子商务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方成民李玉清: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 2007年第5期

[2]王洁燕姝妤: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年第8期

企业大学发展趋势研究 篇11

【摘要】石油工程企业是对外从事石油各工程业务、参与全球竞争的综合一体化承包商和技术服务商,也是技术最密集、产业链最完整、专业门类最齐全、的工程综合一体化服务公司。随着石油勘探进一步深入,各石油工程企业已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将不能完全满足现行工程施工体系架构下的运行要求,进行必要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关键词】石油工程;信息化;发展;原则;趋势

1.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现状

石油工程板块的经历多次专业化重组,而石油工程企业的信息化也经历多次飞速发展,信息化是推动各业务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步骤,大规模的信息化也标志着石油工程企业专业化企业走向现代化企业的建设征程,通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石油工程企业将整体转变发展方式,大力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走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道路,为石油工程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商。

2.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在各企业总部的建设推动下,在信息化基础建设、生产运行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已经部分建设了相应的信息化应用,但由于其石油工程企业的主要业务仍是工程建设,随着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来的信息化不能很好满足满足工程建设的信息化要求,石油工程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工程,石油工程施工厂所多集中在沙漠或者交通极不发达区域,工程工程密集的技术需求、使得信息化在石油企业发展中面临一定的挑战。

同时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发展相对其它行业,即是挑战也是机遇,石油工程企业施工的厂所不固定,信息化基础建设需要多次投入,石油工程企业的密集技术需求对应着信息化深度发展需求,这些也是信息化能够在石油企业飞速发展的基础。着眼于石油工程企业未来发展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建设以生产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化运行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的技术体系建设,牵涉到的业务面广泛、技术体系结构复杂。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体制下,由于信息和网络的开放性,石油工程企业的信息安全建设也受到一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才能保障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转。

3.石油工程企业未来信息化建设原则

3.1石油工程企业发展建设定位

建立以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系统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化与工程企业中心业务的高度融合,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综合数据信息标准与规范,实现勘探开发数据信息采集、管理、应用与发布,为油田勘探开发生产、经营及油田地质研究、采油工程提供结构化的应用数据元和录井基础地质研究成果提供综合性信息平台,全方位的体现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工程企业中心业务上的服务水平、建立符合中石化油田勘探开实际的综合数据信息服务模式,扩大信息化在石油勘探生产中的服务领域。

3.2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导思想

石油工程细分企业众多,部分企业已经部分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化系统,包括初步的基础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相关规程的制定。但以往的信息化管理规程适合原有的管理体制,信息化系统适合原有的体制架构,基础建设进行基本的建设,配备了基础的硬件设备。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应该按照部门的要求,遵照“整体规划、业务驱动、结合已有成果、突出重点、边建设边应用”的指导方针。

整体规划:各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建设统一考虑,各项建设内容遵循共同的规范、标准、体系、服务。

业务驱动:围绕各石油工程企业的业务应用建设,为业务服务。

结合已有成果:以原来信息化建设成果为基础,进行建设。

突出重点:把握重点工程和重点应用,集中解决和实现。

分步实施:按计划分阶段逐步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

3.3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

石油工程企业应该按照石油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遵循“化是过程、统是原则、建是重点、用是目的”的工作要求,结合石油工程公司的实际情况,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3.3.1资料数字化:各类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完整、规范地采集传输入库,规范化、合理化管理,达到一次采集,多次共享目的;

3.3.2业务信息化:以最全面的数据信息,规范、统一、优化石油工程业务流程及业务管理和运行模式;

3.3.3科研生产协同化:利用数字化应用平台打破专业、部门之间界限,加强内部联系,协同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3.4现场可视化:通过自动化监控和视频实时传输,实现石油工程企业生产指挥的桌面化;

3.3.5管理决策科学化:为决策层提供及时、全面、准确而有效的信息,使决策者对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科学决策。

3.4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发展理念,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坚持持续投入机制,加快整体推进步伐,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支撑。这一战略原则可归纳为三方面:

3.4.1坚持“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六统一原则,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

3.4.2坚持“成熟”和“兼容”的技术选择,确保系统的成功建设和应用。

3.4.3坚持“实用”和“高效”的建设标准,确保信息化的协同效益。

4.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4.1以大系统为基础推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横向发展

以大系统(石油工程原始数据采集、工程综合信息平台、石油工程基础数据、工程成果数据库系统、工程全程可视化系统等)为基础推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专业系统横向发展,如石油工程中的水平井地质导向可视化信息系统研发、实现与现场作业单位进行工程施工数据信息化共享服务(知识、视频及数据),建立协同智能的工程施工信息化视频系统及调度系统,以大系统为基础稳步推进信息化专业纵横向发展。即是完善信息化与石油工程中心业务的高度融合,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综合数据信息标准与规范,实现石油工程施工数据各专业信息采集、管理、应用与发布,为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管理、生产运营以及油田地质研究、钻井工程、测录井工程、试采气等工程作业提供结构化的应用数据元和综合性信息平台,全方位的体现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勘探中心业务、核心业务上的服务水平、建立符合石油工程企业施工实际的综合数据信息横向服务模式,扩大信息化在工程施工生产中的服务领域。

4.2以数据库整合为核心推进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纵向发展

信息化纵向发展以各石油工程企业现有数据库资源为根本,经过历年的讯猛发展,石油工程企业沉积了大量的施工数据,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石油工程企业应不断加强公司跨专业数据库整合力度,提升现有数据库知识挖掘力度,工程数据体再集成再创新力度,在保证原来数据成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争取更多的信息科研项目,以工程施工相关数据库整合为核心推进石油工程信息化纵向发展,在企业数据资源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纵向发展主要是多元异构数据库整合、多专业、跨系统的整合,数据库的整合是核心,也是信息化纵向发展的必经之路。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石化总部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油田战略的提出,勘探开发领域逐步扩展,而各类开放或半开放的数据库系统是成果的集中体现,数字油田信息化发展必须是各类数据库整合的前提下进行。公司信息化纵向发展将以数据库整合为核心,加强数据整合创新力度,使得数据资源能变为信息化创新资源,通过数据纵向发展及挖掘,推动智能油田发展。

4.3以新市场、新方向为契机拓展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服务内涵

石油工程高端业务发展将以新市场、新方向为突破点,同时伴随着拓展信息化服务内涵,信息化也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尤其是新兴市场的发展,新市场的信息化起点特点往往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精、尖技术,只有牢牢把握工程施工市场方向,才能逐步掌握石油信息化高端业务核心技术,通过石油工程信息化高端服务能使信息化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

例如工程工程中的钻井业务,现有高端业务主要是推进全新的可视化钻井、录井、导向系统研发,建立以生产综合信息平台以及生产运行管理与指挥平台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系统,加快以施工工程生产综合信息系统为基础石油的协同办公共享研究,建立信息化高速网络,使得生产信息系统到科研信息系统之间无缝连接。实现生产到科研的系统化信息服务体系,在生产综合系统后台研发上实现与其它石油工程核心信息系统对接,把综合信息系统的服务领域进行有效拓展,使得信息化技术真正服务于工程企业核心领域。

5.结束语

石油工程信息项目的实施伴随着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特点,石油企业信息化发展需要全局统领的战略、统筹兼顾的设计、通力合作的实施才可保质保量完成。石油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只有在保证原来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工作模式的创新,争取更多的信息化基础及科研项目,在石油企业数据资源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逐步建成适合石油工程企业创新发展的信息化的数据体系和机制体系,为科研、生产、指挥决策提供支撑,为信息化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企业大学发展趋势研究 篇12

第一, 成本会计的范畴对成本会计发展的影响。成本会计范畴的确定对成本会计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若将成本会计和成本管理两者进行混合, 就不能突出成本会计在管理中所产生的作用。如果将与成本有关的诸多价值问题都包含在成本会计的范畴中就会导致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诸多内容的重复。简而言之, 成本会计范畴的确定对成本会计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第二, 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发展的影响。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所具有的作用已经超越了资本和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 知识已经成为发展成本经济的第一要素。在这种背景下, 企业的技术等知识资源消耗的存在对成本会计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尤其是计算机先进技术的应用, 进一步加剧了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发展的影响。

第三, 经济全球化对成本会计发展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使国外跨国企业与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关注力度也越来越大。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导致了企业产品成本信息存在一定的信息失真问题,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简而言之,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成本会计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

二、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方向

新趋势方向之一, 即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这个方法的特点就是采用估计的工作时间来计算作业成本, 而不是以调查确定的工作时间为计算基础。其做法就是, 在实施将一个责任中心的成本分割为若干作业时, 放弃追踪而采用估计, 这种估计与上述的方法不同。它仅向经理人员进行估测, 不是像过去那样, 按员工调查来确定分割比例。

新趋势方向之二, 即弹性边际成本法。这种方法和前种方法有许多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该方法下的成本中心的划分和成本分配更能反映出一个部门的责任, 从而有利于加强责任控制。

新趋势方向之三, 即资源消耗会计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它在非金额方面, 应用基于量化的产出消耗、因果关系的关联性, 将成本对象所消耗的资源成本归于“结集点”;为了与计划数量或标准数量相比, 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相结合, 有助于负责业务活动的经营者进行成本管理。

三、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旨在帮助公司管理层测量与维系公司客户有关的间接成本。作业成本法是管理公司有限资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当管理人员在大公司内大范围推行这一方法时, 面对不断攀升的成本和员工的不满, 只能半途而废。现在他们应该试一试这种方法。一方面, 新的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比老的作业成本法更能反映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 功能和准确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 它简化了公司的作业成本财务核算系统, 实施起来更为容易。以前所用的作业成本法通过员工调查得到人力资源在各项活动中投入的时间比例, 然后根据比例来分摊成本。这个方法的弊端是员工们报告的时间比例加起来总是会等于100%, 基本上没有人会报告说, 自己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无所事事。在新的系统中, 经理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产能利用率与理想利用率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这方面的信息对提高流程的效率显然具有重要意义。要了解客户的赢利能力, 知道所有的成本而不单是那些固定成本很重要。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确定每项活动的具体间接成本方面能有所帮助, 而这些活动的首要前提是要创造客户。

四、弹性边际成本法

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 (GPK)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出到目前为止, 已在德国许多公司中持续实施60年之久, 众多企业的实践证明其使用效果良好, 取得了明显的成本控制效果。而美国的作业成本法 (ABC) 自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企业开始应用以来, 到目前为止, 在西方企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近几年来,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致力于向美国企业推介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 并试图通过吸收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的长处, 对美国的作业成本法进行改进。目前, 我国成本会计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也不如人意, 责任中心按传统的职能部门设置, 存在职责不清、考核不准等诸多问题。研究、学习德国的弹性边际成本法, 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并有助于我国对企业现行成本会计系统进行改革。弹性边际成本法设置的成本中心被称为广设成本中心, 它由同质的作业构成, 与我们传统的责任中心设置不同, 传统责任中心是按职能部门设置的, 如分厂、车间、班组为传统的责任中心。广设成本中心是按同质的作业设置的, 不同质的作业不能设为一个成本中心, 必须将不同质的作业分开单独设置成本中心。在该方法下, 要将成本按其性态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是指随成本中心产出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辅助成本中心的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按照因果关系的原则分别向基本生产成本中心分配。基本生产成本中心的产品成本由本身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人工等直接费用加上从辅助成本中心分配过来的“变动成本”构成。这样计算出来的成本, 适合向经理人员提供做战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各成本中心负责核算和控制该中心发生的全部费用。各成本中心可以以成本预算和成本标准, 如工时消耗标准、实物消耗标准、费用标准等作为成本控制标准, 借助现代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控制方法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在控制过程中, 成本中心要对出现的不利差异进行分析, 在分析时应将其分为自然差异和人为差异, 而只有人为差异才是管理不善造成的, 这应由造成该差异的成本中心负责。

五、资源消耗会计

资源消耗会计将成本 (资源) 要素分配于成本 (资源) 中心, 成本中心必须有可识别的、可计量的产出以及相应的可识别的、可区分成本;产出必须是重复的并且依计划而定的;中心的成本、技术、资源类型和工作是相似的;成本中心的规模是有限的并且在地理上是紧凑的;有一个管理者对成本中心负责, 尽管他可以对多个中心负责;资源可以包括在一个集合中作为初级成本, 通过直接法追踪, 或者作为次级成本, 通过动因进行分配。在成本中心, 成本要素被分为固定和变动部分。这种划分有助于成本依具体情况进行分配。固定资源的剩余能力是不分配的。资源消耗会计的灵活性反映在其成本模型会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同时它可以与企业其他相关管理系统有机的集成。资源消耗会计方法的全面性反映在其关注的是资源, 但也包括了ABC、ABM、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实际成本法、标准成本、完整的分行业损益表作业基础资源计划、主要成本、次要成本等。通常资源消耗会计会应用于企业ERP系统以便更好地与成本管理原理相融合。资源消耗会计关注的基础是资源。资源归集组在资源消耗会计理论中指的是所有的资源 (包括服务于资源的成本) 。资源消耗会计认为一些资源的存在就是为了服务于其他资源, 所以它们的成本需要按那些消耗它们的资源来分配。按照这种要求, 资源消耗会计中的资源会全部成本化。需要对所有由资源归集组和消耗主体之间产生的消耗关系所形成的成本动因加以明确 (包括作为资源消耗主体的作业和资源归集组) 。这就要求对这种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以便对操作成本的分配正确反映。以资源为主导的资源消耗会计理论对能力的计量也有一些的要求:定义和管理能力所处的位置;通过完全揭示使能力过剩/闲置能力更加可视透明, 但不能轻率地将其分配到产品和其他成本对象上;同时保持在分配公式中作为分母的产量所使用的产能供应概念的一贯性 (如理论和实践的产能) 。同时资源消耗会计也允许制定特殊的程序来实现作业成本法或以作业成本为主导。该程序要保证ABC成本管理理念在使用中的一致性。现在存在多种ABC的版本和实施方法, 不同的应用所得出的结果迥然有异。在赞同资源消耗是成本发生的基础这一事实的同时, 资源消耗会计也认识到ABC系统的正确应用所带来的益处。资源消耗会计认识到成本属性的两维。一是成本在资源消耗中要么固定要么变动的自然属性。二是变动成本属性在资源消耗时点的可变性。资源按比例进行供给时, 它也可能会以固定成本的方式被消耗, 所以在成本分配过程中, 对变动成本的处理应该按照消耗模式来判断, 可能是变动的也可能是固定的。然而, 固定成本的自然属性在消耗模式中是不会改变的。资源消耗会计可以满足企业对复杂经营环境的成本管理要求, 并对其他成本管理系统做出了重大的改进。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也出现了变化。文章从影响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因素出发, 在对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应对策略, 对我国成本会计的研究与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资源消耗会计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语文教学技巧下一篇:对策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