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镇企业成就及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

2024-09-13

对乡镇企业成就及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共9篇)

对乡镇企业成就及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1

对乡镇及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

从乡镇企业成就和发展中的问题调查分析它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乡镇企业也将受到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乡镇企业如何找好自己的市场定位,强化自己的竞争力,在全球化经济中不落伍,不后退,保持住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这说到底就是一个发展问题,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乡镇企业的成就,问题和发展,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乡镇企业取得的成就

推进城乡统筹进程中乡镇企业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处于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乡镇企业成为新时期连接城乡的载体、连接工农的纽带,对城乡统筹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五方面。

(一)乡镇企业在统筹城乡产业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工业化的特点是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目前发展的重点是农村工业。在农村工业发展当中,乡镇企业的发展有效地推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调整,使整个工业化形成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为市场的格局。

(二)乡镇企业在统筹城镇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在逐年提高。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乡镇企业通过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向小城镇集中,带动农民就业,带动农业人口向工业园区和小城镇集中,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拓展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文化生活、休闲等等功能。

(三)乡镇企业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其次是要转移出大量的劳动力;最后是用现代的物质技术武装农业。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是在遵循农业发展的原理:首先,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其次,乡镇企业的发展转移了大量劳动力,使农业的生产规模得到扩大,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生产了大量的农用生产资料;最后,乡镇企业的发展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乡镇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成为了主角,带动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以及标准化生产。

(四)乡镇企业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统筹城乡发展使城乡之间相互融合,融合的过程是使各种要素向农村倾斜,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等事业建设,使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相互促进。因此,乡镇企业不仅有经济功能,同时还有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属性,以及增强乡镇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作用。

(五)乡镇企业在统筹区域发展上发挥作用。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东、中、西的差距不是差在城市上,主要是差在农村,差在农村第二、三产业上。发展乡镇企业,可以提升地区竞争力,缩小东、中、西部区域差距

二,乡镇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形势下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新的一年,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样要面临不少的问题。

(一)乡镇企业的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贸易体没有完全复苏,国际市场的需求仍然不足,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整个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二)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今年国家一定会加大宏观调控,加大整治措施和整治力度。从长远来看,会促进乡镇企业更加持续、健康地发展,但目前来看,部分高耗能或产能过剩的企业将面临巨大压力。

(三)部分乡镇企业自身转型升级能力相对不足。总体来看,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产品层次低、加工程度低、增值环节少。从整个产业链上看,乡镇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营销、品牌建设等主要的增值环节中都不占优势。

(四)企业规模比较小,管理水平比较低,产品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这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由于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乡镇企业整体规模小,技术装备和工艺比较落后,管理方式比较传统和粗放,市场开拓意识和产品开发意识不够强等问题进一步突出出来,使众多小企业面临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

(五)融资方式比较单一,发展资金不足,贷款难仍然是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虽然我国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融资方式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企业发展对银行资金的依赖程度下降;但是从全国看,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对银行资金的依赖性还比较高。贷款难和发展资金不足成为这些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六)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弱化,行政执法、改善环境和落实政策的工作难以到位。在当前进行的市县机构改革中,相当一部分市县级乡镇企业的行政管理机构或者被撤销,或者被撤并,很多乡镇级乡镇企业行政性管理机构没有被保留下来。在按照新规定取消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向企业的管理收费项目后,许多地方基层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性费用难以落实,很多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近两年来连统计报表工作的正常开展也遇到困难。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三、乡镇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21世纪前半叶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并确立、我国经济结构大变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乡镇企业自然的、常规的发展趋势应是适应市场经济确立的要求,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成长、壮大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详而论之,其发展趋势可能呈如下表象:

1.乡镇企业的发展将走集团化道路;

乡镇企业发展走集团化道路是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环境所决定的。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国际上工业产值的1/3来自跨国公司,国际贸易的50%来自跨国公司。以河南为例,2009年全省符合企业条件且雇工人数在8人以上的非农乡企个数为214682个,其中经营收入超过1亿的有一百多个,单位数仅占全省总数的0.8‰,而经营收入额却占全省的92‰,极富竞争力,这一百多个企业均属于集团型。为形成规模效益,抵御市场的激烈竞争,乡镇企业有可能加速组建大批企业集团,其方式既可能是乡镇企业之间联合,也可能是与国有、“三资”及其他企业联合;其形式既可能是紧密型的,也可能是半紧密型或松散型的。乡镇企业为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极有可能组建大批的跨国公司。

2.乡镇企业的发展策略将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乡镇企业的发展选择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的策略是为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历届政府都力促我国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把解决九亿农民的问题作为国家的重中之重。但工业的发展有着互相依存、共同促进、公用设施共建共享问题,以往的实践已经证明并被众多乡镇企业家所认识——“四处立灶、八方点火”是不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的。为此乡镇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必然开辟和小城镇建设密切结合、合理布局、适度集中、连片发展的新路子,以利于公用设施共同投资建设,共同利用,并统一综合治理污染。

3.乡镇企业的发展目标将与其他经济类型平分秋色

乡镇企业的发展目标在经济总量上可能与其他经济类型平分秋色是为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和中国经济建设的特色所决定的。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从目前来看乡镇企业的竞争态势比其他经济类型不弱,且已有丰富的竞争经验:从中国经济建设的特色来看,13亿人口拥有9亿农民的大国解决好农民的富裕问题才是中国经济建设的最大成功。

总之,乡镇企业在过去的几年里基本上完成了既定目标,并且在经济危机中率先实现了恢复增长,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展望来年,乡镇企业的良好发展,必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十二五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乡镇企业成就及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2

一、财务会计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文件, 它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期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是单位编制并对外提供的反映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把企业财务状况等有关的会计信息提供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为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贷款决策提供信息,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并向有关管理部门提供资料, 有助于加强检查、监督, 维护经济秩序。

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作用

(一) 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决策依据

企业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构成会随着企业发展规模壮大而更加复杂化。一般情况下, 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偿债能力、持续经营能力、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掌握, 为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是通过对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分析来了解, 并不会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同时, 通过财务会计报告信息, 部分投资者还可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不足, 在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的同时, 督促企业对经营管理现状加以改善。

(二) 为企业强化经营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方面数据信息可以通过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具体的反应出来。通过分析和研究财务会计报告, 企业经营管理部门可以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了解企业经济业务、成本计划执行等情况, 并针对经营活动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的制定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 从而强化企业的内部生产经营管理。作为经营战略制定的可靠依据, 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信息能够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三) 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通过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分析,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能够对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全面的掌握, 并对区域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企业生产经营进行有效监管。此外, 根据财务会计信息及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还可以研究某一行业的经济状况, 利用宏观调控的手段确保各行业得到均衡发展, 促进市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三、当前我国财务会计报告的不适应性

(一)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信息量单一, 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信息在传统经济环境下是有限的、整体的,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在日益复杂的竞争中不断地变化, 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 在新形势下, 财务信息需求者根据使用者身份不同, 也对财务会计报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报告信息需求者不仅需要定量信息, 而且还要有定性信息, 能够反映财务状况的确定的信息, 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 以及企业整体信息和分部信息。而在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上信息使用者还要求质量上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而当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报告采取旧的方式, 就难免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二) 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以货币来计算的财政信息可以通过现有的财务会计报告来显示, 而对于如人才潜能、企业信誉、无形资产、数字资产等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的信息财务报告却无法显示。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才资源有时候会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无法估计的;良好的企业信誉能创造机遇, 更是作为企业的宝贵财富, 将对企业的长久发展产生有利影响;还有无形资产方面也是如此, 这些因素都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和在财务报告中列示, 这严重影响了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 大大消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三) 反映信息不准确, 可靠性低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很多情况下由企业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决定着。因为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员提供, 这中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因素, 即会计人员倾向于粉饰报表。有时企业会根据自身的需要, 为了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 会计人员会根据配比原则作出大量调整, 反应当前企业良好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状况, 向投资者这些报表外部使用者传达积极的信号, 就使得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而相对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 制作出质量相对较高的财务会计报告, 如果两者有一点缺失, 都会造成信息的不可靠性, 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

(四) 财务信息缺乏预见性, 也忽略了其他信息

现行的财务报告主要遵循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 财务会计报告多采用报表形式提供过去的财务信息, 对信息进行统计, 成本、销售额、利润的计算。这些信息很少披露有关企业经营过程中不确定信息, 缺乏预见性。对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缺少前瞻性信息的披露, 未来的决策状况也不能进行合理地分析, 导致不能对经营业务的风险性进行准确判断, 无法具体地反映当前企业措施实施状况, 企业会因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 在整个会计处理过程中片面性的财务会计报告可能会导致企业投资失败。

四、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一) 未来报告的目标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会计目标正在发生转变, 企业的股东组成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受到财务环境变化的影响传统的受托责任观逐渐向决策有用观转变, 财务报告更趋向于为企业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性信息。此外, 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与及时性仍是会计的计量原则, 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该注意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相关性主要用来衡量事前的未来信息, 可靠性主要用来衡量事后的历史信息, 在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比较中更青睐于相关性。财务报告应注意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相辅相成, 在确认和计量过程中切实规范预测信息, 使财务报告目标中的决策信息更实际、更可靠, 提高预测信息的可信性。

(二) 报告方式更便捷、更直观明了

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与发展, 将会对未来的财务报告的信息载体有所突破, 会计报告传递方式、信息载体以及表达方式也会有所变化, 纸质时代而依靠光电或磁等介质最终会告别, 网上发布实时信息而取而代之, 信息使用者不必亲临企业在网上就能浏览到便捷、有效的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同时使储存这项工作更快捷、方便, 使企业又不能删除的信息得到隐藏;其次是信息表现形式多元化, 财务信息除了传统的文字与表格, 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数字和表格模式, 还增设了图像、音频、视频, 促使信息更形象, 更精确, 使用者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形象生动、简单直观, 使人一目了然。

(三) 发展交互式报告系统

未来的会计报告事项以会计为基础, 应是一种简洁清晰、易于理解的交互式的实时报告。作为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交互式报告系统可以将信息使用者的反馈信息纳入财务报告中, 有效缩短编制时间、减少报告周期, 达到双向沟通, 从而知己知彼, 相互监督。交互式报告系统使企业可以根据决策需要和经营状况合理调整报告的时间, 可以选择每天、每周、每月或者在每次发生交易后进行报告, 这样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提高报告的可靠性和实效性。此外, 作为一种实时报告系统, 交互式报告系统还可以让信息使用者参与到报告生成过程中, 为企业和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了更可靠有效的信息。

五、结束语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环境的变化, 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已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 我们要认真分析当前实际情况, 完善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 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革, 找寻一种恰当的财务报告模式, 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会计信息使用者, 从而满足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是时代赋予会计人员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厚学.现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问题及改进方略[J].现代商业, 2009, (27)

对乡镇企业成就及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告存在问题改进建议

1 目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題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现行的会计报告体系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遵循着特定的会计准则,采用规范、通用的格式进行编制,具有综合性、规范性等优点。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越来越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1.2 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这样长时间后报出的信息又有多少是有用的呢,能说明企业现在的何种价值?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英国的巴林银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1994年底其账面净资产为450亿~500亿美元,而到1995年2月底,该银行已进入破产境地,此时其1994年的财务报告还未完成。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信息做决策,成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1.3 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慢速、单向为高速、双向,而且能适应网上交易的需要,实现实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愈来愈多地通过网络与业务伙伴进行经济信息的交换与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更多地利用Intranet(企业内部网)进行内部协同工作与信息管理。其结果是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网络与计算机之中,这样将会计信息系统内化为Intranet的一部分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地处理与反映,并利用Internet向企业外部相关的信息使用者发布,通过网络完成会计对内对外的目标成为了可能。

2 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与报告方式

2.1 未来财务报告目标 关于会计目标,当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会计的基本目标;二是决策有用观,认为向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会计的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同样未来财务报告目标也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更要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注意。为做到这些,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要向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随时向外提供信息,同时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仍然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性。历史(事后)信息满足可靠性,同时也是相关性的基础;未来预测(事前)信息满足相关性,同时应强调对预测信息的规范,尽可能提高预测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就减缓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2.2 未来财务报告方式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存储介质)、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作不同程度的告别。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企业总有一天会取消纸质(书面、报纸)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是在网上发布信息;信息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送或亲自去获取财务报告。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再仅限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信息内涵,做到图文并茂,音像俱全,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转输的、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1月1日发出通告,要求上市公司除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杂志上登载年报摘要外,必须上网公告,而且对于在网上发布的年报信息要承担同样的责任。

3 未来财务报告模式展望

笔者认为未来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一种以事项会计为基础的,可以向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交互式的实时报告。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借鉴与融合了现有的几种对未来财务报告的预测,它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全面收益报表(第四财务报表)为支柱。

首先,未来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会显得更加冗长,很可能出现信息混乱甚至污染,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使用上的不便。事实上外部信息使用者总是试图索取更多的信息,源于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企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黑匣子,而他们作为投资者或债权人却不得不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因此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一味要求增加信息量,而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他们又显得束手无策。实际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走进黑匣子,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要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可以借鉴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让外部信息使用者有限进入企业内部,使之在规定的范围内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改变用户被动接受会计信息的现状。同时通过双向的信息传递,使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做到知己知彼,减轻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可以使信息使用者通过反馈系统参与报告的生成过程,能更好的满足他们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另外,通过交互式报告模式还可以将企业的财务信息置于使用者的监督之下,从而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其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实时报告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它通过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服务。这里所讲的“实时”有相对实时和绝对实时之分。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视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可以每发生一笔交易就报告一次,实施绝对的实时报告,也可以一天,十天,半个月,一个月报告一次,实施相对的实时报告。当然,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对企业的IT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但它对于适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通过增加全面收益报表,可以让报表使用者更清楚地得到有关一个企业财务业绩的全部信息,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特别是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信息的要求。

最后,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在计价模式上将向多元计价模式发展,由历史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在披露信息的范围上将有很大的扩展,将多多反映非货币性的信息,像关于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信息。

未来的财务报告包含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门披露,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而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至今未有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把非财务信息纳入会计披露内容必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为此,在未来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由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确认、计量,同时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人事政策及其变动方面的最新信息;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由公关部门协助会计部门披露。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人事、销售、公关等部门。借鉴彩色报告的观点,把这些部门的信息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信息。非核心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时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對外公开,核心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

4 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必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广大的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之一。他们的经济决策越来越复杂,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将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摆在核心和重要的位置上,相应的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及时性,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不论将选择何种未来财务报告的模式,在推行之前,首先要完善它的外部环境:①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为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尤其是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拓展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②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为突破实现原则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说,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的是不同的,如上所述,财务会计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要考虑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税务会计的目的则是保证国家能够公平、足额的征税,要考虑收益的实现性和确定性。鉴于现有财务报告的附注越来越长,企业在处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冲突时能够有制度和法律可循。③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作用,为真实可靠的提供财务报告提供外在的保证。规范注册会计师“市场经济守门员”的作用。④会计作为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大量表外信息的披露,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性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之中,也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

5 结束语

对财务报告未来发展趋势的构想 篇4

薛云奎

财务报告是交换财务信息的主要方式,它的发展主要受制于三个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信息交换的方式、时间和内容。信息交换方式,是指交换信息时所依赖的传输介质及其传送方式。在工业社会,这种介质主要为传统的纸张、笔墨和算盘,而传送方式则主要为一定格式的会计报表。信息交换时间,是指所交换信息的截止时点及传送的具体时间。在传统会计中,传送信息的截止野战通常是资产负债表日,而传送的具体时间则通常是会计报表的发布日。信息交换内容,是指所交换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涵义。在传统会计中,财务报表所传递的信息通常被认为是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上述三个因素的每一方面都正在或者已经发生改变。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正在改写纸张、笔墨和算盘等传统信息技术的历史;现代网络通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信息交换方式和交换时间;而现代新技术革命的高速发展,正在更新传统会计信息的涵义。基于这些变化,未来财务报告的框架将会在以下十个方面突破传统框架的局限,从而引导未来会计系统结构作相应转变。

(一)多元财务报表体系框架的构想

会计报表是会计系统主要产出,综所提供信息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与传统会计的系统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财务报表体系在过去一百年的发展中虽然几经变革,但这种变革都只是在传统系统上的完善和改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会计报表体系及其所提供信息属性的单一性。如果根据现代电子计算机所提供的随机寄存特性来重新设计和构造一个新的会计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应当能够完成多重信息处理的功能,从而使会计报表体系及其所提供的信息属性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如果能够向用户提供如他们选择电视节目一样的方便,允许他们任意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种类、数量和质量,那么,未来的会计系统就一定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系统。如果基于不同用途的.会计信息用户可以任意获取他们自己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而不是由会计师来决定他们需要什么信息、不需要什么信息,那么,会计的生存空间将得到自然的扩展。21世纪的会计,其作用将更为广泛和辉煌。

(二)权衡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构想。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由会计信息的不同用途所决定。用于传统财富分配的会计信息要求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而用于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则要求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提供可靠相关的信息以同时满足两种不同用途的信息需要,构成了会计职业赖以存在的重要因素。由于传统会计系统是围绕会计信息的财富分配用途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根本上说,它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尽管规范会计信息生产与交换的权威机构也试图在可靠性的基础上来增强相关性,但对于单一属性的信息而言,可靠性与相关性又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强调了信息的可靠性,会损失信息的相关性;而强调了信息的相关性,又会以牺性可靠性为代价。如果抛开单一信息揭示的基本构想而取道多元信息揭示的途径,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便可迎刃而解。例如,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可靠性,而以评估价值为基础的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两种不同属性会计信息的同时提供,便可同时满足不同用途的信息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这种多元信息揭示的格局不只是一种设想。

(三)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重的构想

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传统会计,是在财富分配用途导引下而产生的强调信息

农药对农业的贡献及发展趋势 篇5

农药作为控制农林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危害的特殊商品,在保护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油稳定增产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和救灾物资。了解农药开发与使用对农业的贡献、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可使人们走出对农药的误区。

1.农药对农业的贡献大

使用化学农药能有效控制作物病、虫、草害,全世界每年可挽回农作物总产量损失30%~40%,挽回经济损失3000亿美元。诺贝尔奖获得者、墨西哥小麦育种学家罗曼·布朗说:“没有化学农药,人类将面临饥饿的危险。”英国人柯平博士在2002年曾指出“如果停止使用农药,将使水果减产78%,蔬菜减产54%,谷物减产32%”。英国的试验证明,一年期间不使用农药会导致马铃薯产量下降42%、甜菜产量下降67%,而两年不用农药,则产量损失又增加1倍。

我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及6%的淡水资源,供养占世界22%的人口,农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更为明显。据统计,全国年均使用农药28万余吨(折百),施用药剂防治面积达48亿亩次。

通过使用农药,每年可挽回粮食损失4800万吨、棉花180万吨、蔬菜5800万吨、水果620万吨,总价值在550亿元左右。近年来,许多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的出现,使用的投入产出比已高达1∶10以上,一般农药品种的投入产出比也达1∶4以上。由此可见,农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2.提高粮食单产离不开农药 全球人口65亿还在不断增长、耕地面积逐步减少、种植结构改变、异常气候频发等导致粮价不断攀升,2008年世界粮农组织估计饥饿人数达到9.23亿,比1990~1992年基准期增加了8000多万。全世界粮食收获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112.5亿亩,减少至2005年的102.3亿亩。从土地条件及水源考虑,全球耕田面积极限为120亿亩。全球粮食总产从1961年的8.77亿吨增至2005年的22.19亿吨,平均单产达217.33公斤,但仍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估到2050年全球人口达90亿,耕地面积发展有限,故要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必由之路。通过荒地开垦及对沙漠改造将来可耕田面积即使达到120亿亩,那么按每人每年粮食需要量400公斤计算,90亿人口每年需粮食36亿吨,要求平均单产300公斤才行,而目前平均单产距此还差82.67公斤。我国到2050年人口将达16亿,按年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计算,每年需6.4亿吨粮食。而2004年全国粮食总产4.695亿吨,人均仅360公斤。我国到2050年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至中等水平时,每年需粮食7.2亿吨,即需从目前正常年份的约4.8亿吨净增粮食2.4亿吨,在可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要求粮食亩产应比目前的水平提高1/3以上。

要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必须依靠品种改良、栽培技术提高、水源保证、中低产田改良以及农机、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的投入。上述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缺一不可,且需有机结合。广泛推广应用农药,尽可能减少由于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危害造成的占总产量30%的损失,是最现实、最可行的措施之一。

3.农药应用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药的广泛应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现代农药也就没有现代农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全世界对农药的需求仍呈与日俱增的态势,从1990~2009年世界农药销售额呈现振荡上涨格局可见一斑。

农药的使用量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正比。2009年按地区分布的世界农药销售额比例:亚洲24.4%,欧洲30.3%,非洲和中东4%,拉丁美洲20.3%,北美自由贸易区21%,从这个世界农药市场销售比例可以明显看出,哪个地区经济越发达,农药销售额所占世界总销售额的比例就越高。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国家, 也是生产和使用农药最多的国家, 农药销售额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位。日本耕地面积7629万亩,不足中国18亿亩的1/23,且由于劳动力、效益等原因农田荒芜面积占耕地7%,然而农药销售额却高达34.38亿美元,是中国农药销售额的1.75倍。法国耕地面积2.75亿亩,约为中国耕地面积的1/7,其农药销售额却是中国的1.95倍。由此说明,中国目前农药消费远不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

我国早在1975年就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综合防治应该理解为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经济利益及防治效果,综合利用和协调农业防治、物理和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应用农药)等有效的防治措施,将有害生物的危害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化学防治具有对有害生物高效、速效、操作方便、适应性广及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因此在综合防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目前及可以预料的今后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化学防治仍然是综合防治中的主要措施,是不可能被其他防治措施完全替代的。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农药的消费及应用范围必将逐渐加大。相应地,农药的科学、合理、合法推广应用,尤其是除草剂的应用必将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解放农村劳动力,进而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4.农药开发与使用的发展趋势

农药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一把双刃剑,若能科学合理使用,则对保障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产品有效供给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若使用不当,则会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污染生态环境,给人身健康带来隐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控制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焦点问题。创制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新农药,淘汰高毒农药,研制水基性剂型,推广应用精准施药器械,加强农药监管,普及农药使用基础知识等是农药开发与使用的必然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控制农药残留污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人畜健康和生态环境清洁。

2009年世界前10位国家的农药销售额 排序 国家 销售额(亿美元)1 美国63.55 2 巴西54.39 3 日本34.38 4 法国30.28 5 中国19.63 6 德国18.93 7 加拿大12.34 8 意大利11.45 9 西班牙8.27 10 阿根廷8.06

软件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 篇6

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姓名:学号:

2018 年 1 月 1 日

一、摘要

嵌入式系统自上世纪七十年代问世以来,先后经历了单芯片可编程控制器、嵌入式CPU结合简单操作系统、专用嵌入式操作系统三个标志性发展阶段,现在正朝着与Internet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嵌入式系统具有高效性、稳定性、可靠性、节能性等特点,其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消费类电子、通信、医疗、安全等行业。随着嵌入式系统进一步的系统化、人性化、网络化,嵌入式产品必将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更多方面中,在科技进步以及人民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嵌入式系统概念

1、嵌入式系统特点

嵌入式系统是计算机的一种应用形式,通常指嵌入在宿主设备中的微处理机系统。它所强调的是隐藏计算机的常见形式,辅助寄宿主设备,使宿主设备的功能智能化。据此,通常把嵌入式系统定义为一种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为基础,软硬件可以剪裁,适用于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有如下共同点:(1)功能专一:专门为某一特定应用系统而设计;(2)结构紧凑:嵌入式系统结构必须特别的紧凑,从而达到小体积,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3)智能灵活及实时性:即要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同时必须实时地给出计算的结果并进行实时控制。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包括处理器、微处理器、存储器、外部设备、I/O端口和图形控制器等;软件部分包括操作系统软件(要求实时和多任务)和应用程序编程。

2、发展阶段

嵌入式系统的出现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来,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嵌入式技术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纵观嵌入式技术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单芯片为核心的可编程控制器形式的系统,具有与监测、伺服、指示设备相配合的功能。这类系统大部分应用于一些专业性强的工业控制系统中,一般没有操作系统的支持,通过汇编语言编程对系统进行直接控制。这一阶段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对单一,处理效率较低,存储容量较小,几乎没有用户接口。由于这种嵌入式系统使用简单、价格低,以前在国内工业领域应用较为普遍,但是已经远不能适应高效的、需要大容量存储的现代工业控制和新兴信息家电等领域的需求。

第二阶段是以嵌入式CPU为基础、以简单操作系统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主要特点是:CPU种类繁多,通用性比较弱;系统开销小,效率高;操作系统达到一定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应用软件较专业化,用户界面不够友好。

第三阶段是以嵌入式操作系统为标志的嵌入式系统。主要特点是:嵌入式操作系统能运行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微处理器上,兼容性好;操作系统内核小、效率高,并且具有高度的模块化和扩展性;具备文件和目录管理、多任务、网络支持、图形窗口以及用户界面等功能;具有大量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开发应用程序较简单;嵌入式应用软件丰富。

第四阶段是以Internet为标志的嵌入式系统。这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大多数嵌入式系统还孤立于Internet之外,但随着Internet的发展以及Internet技术与信息家电、工业控制技术结合日益密切,嵌入式设备与Internet的结合将代表嵌入式系统的未来。

三、应用现状

中国嵌入式系统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在近几年以及未来的几年内,嵌入式系统的发展为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迅速发展的Internet和非常廉价的微处理器的出现,嵌入式系统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形成一个更大的应用领域。中国嵌入式系统的主要客户分布在消费类电子、通信、医疗、安全等行业。当前中国嵌入式系统市场上的几大热点应用有:汽车与电力系统电源管理、高清数字电视以及数字机顶盒、智能手机和具有联网功能的智能化工业设备、终端。开展针对嵌入式开发系统的调研活动,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所属行业分布情况

作为智能设备及终端产品的核心基础,嵌入式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工作及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嵌入式技术的成熟应用,也进一步加速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及云计算的产业化进程。来自2012-2013的行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嵌入式产品应用最多的三大领域依然是“消费电子、通信设备、工业控制”,所占比例分别是23%、17%和13%,三大领域所占比例之和占53%,其中消费电子所占比例将相较去年有明显增长,相信这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大面积普及有直接关系。而占据9%的“其他”一项选择中,参与调查者主要选择的是“电力设备、智能电网、物联网、仪器仪表、教育” 等行业。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都充分表明,未来嵌入式系统将会走进IT产业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整个产业发展的核心中坚力量。

2、软硬件人员的安排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一半从事嵌入式产品研发的企业都是采用软硬件人员分工合作完成产品的开发方式(50%),与去年的调查数据(62%)横向对比看,这一选项所占的比例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下降了12个百分点)。而“人员不分开,要求员工同时具备硬件和软件开发能力,可独立完成项目”的公司所占比例,由去年的22%上升到今年的29%(上升了7个百分点)。从这一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嵌入式系统作为一个软硬件结合的系统,需要嵌入式开发工程师在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都不断深化学习,同时具备软硬件开发能力的工程师,将在求职过程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以及更大的成长空间。同时,从各大招聘网站的最新搜索数据中也可以看出,目前嵌入式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量远远大于纯硬件开发人才,嵌入式系统项目研发差不多80%以上的工作量都是在软件部分,软件是嵌入式系统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体现嵌入式系统优势的最关键部分,企业对嵌入式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必将持续上涨。

3、未来嵌入式操作系统首选

在本新增调研项目中新增了对未来1-2年内嵌入式行业会占主导地位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调查,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嵌入式Linux仍然是未来几年内,嵌入式工程师认可的最具发展潜力的首选嵌入式操作系统,所占比例接近一半(47%),而Android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嵌入式工程师的关注,并对其在移动手机操作系统中广阔的发展空间及发展潜力充满了期待。由此可见,作为开源系列的两款优秀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Linux及Android),其开源的特性,无疑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具备了最强大的竞争优势及用户基础,用户就是王道。

四、发展趋势

1、嵌入式软件技术快速发展

近十年来,嵌入式操作系统得到飞速发展,微处理器从8位到16位、32位甚至64位;从支持单一品种的CPU芯片到支持多种品种的;从单一内核到除了内核外还提供其他功能模块,如文件系统、TCP/IP网络系统、窗口图形系统等;并形成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中间件在内的嵌入式软件体系。硬件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嵌入式系统软件向运行速度更快、应用开发更便捷的方向不断发展。

2、国际发展趋势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嵌入式产业发展迅猛,嵌入式系统正在不断渗透各个行业。新一轮汽车、通讯、信息电器、医疗、军事等行业巨大的智能化装备需求拉动了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嵌入式技术已经成为工业产品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增值的关键性、带动性技术。

3、国内发展趋势 最近几年来,中国的嵌入式行业发展速度一直高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全球嵌入式行业的发展速度,在中国国民经济和全球嵌入式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国嵌入式行业的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机遇。这包括政府的重视与扶植、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机遇、垄断局面尚未形成、中国制造业的良好基础、自由软件运动的兴起等等。

4、未来发展特点

(1)系统化:嵌入式应用软件的开发需要强大的开发工具和操作系统的支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带宽的提高,网上信息日趋丰富,应用项目多种多样,像手机、掌上电脑等嵌入式设备的功能不再单一,电气结构也更为复杂。为了满足功能的不断升级,设计师一方面要采用更强大的嵌入式处理器如32位、64位RISC芯片或信号处理器DSP增强处理能力;同时还要采用实时多任务编程技术和交叉开发工具技术,简化应用程序设计,保障软件质量和缩短开发周期。目前,国外商品化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已进入我国市场的有Windriver,Microsoft,QNX和Nuclear等[5]。我国自主开发的嵌入式系统软件产品如科银(CoreTek)公司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DeltaSystem,它不仅包括DeltaCore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而且还包括LamdaTools交叉开发工具套件、测试工具、应用组件等;此外,中科院也推出了Hopen嵌入式操作系统。

(2)开源化:随着嵌入式Linux系统的产生,越来越多的嵌入式产品采用开源嵌入式操作体统。由于Linux系统本身所具备的特点,使得开源嵌入式操作系统很容易推广并且得到不断的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开源的完善的嵌入式系统会在嵌入式系统应用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3)人性化:嵌入式设备之所以为亿万用户乐于接受,原因是它们具有与使用者之间的亲和力和自然的人机交互界面。人们与信息终端交互要求以GUI屏幕为中心的多媒体界面。手写文字输入、语音拨号上网、收发电子邮件以及彩色图形图像处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目前一些先进的PDA在显示屏幕上已实现汉字写入、短消息语音发布,但离掌式语言同声翻译还有一定的距离。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用户需求的进一步提高,这方面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完善。

(4)节能化:随着嵌入式产品设计者提高了对嵌入式软件设计技术的要求,如选用最佳的编程模型和不断改进算法,采用Java编程模式,优化编译器性能等。可以降低处理器的性能,限制内存容量和复用接口芯片,从而使得嵌入式产品支持小型电子设备,实现小尺寸、微功耗和低成本。

(5)网络化:与互联网相连已成为必然趋势。为适应嵌入式分布处理需求,面向21世纪的嵌入式系统要求配备标准的网络通信接口。针对联网要求,嵌入设备必须配有通信接口,相应需要TCP/IP协议软件支持;由于家用电器相互关联(如防盗报警、灯光能源控制、影视设备和信息终端交换信息)及实验现场仪器的协调工作等要求,新一代嵌入式设备还需具备IEEE1394,USB,CAN,Bluetooth或IrDA通信接口,同时也需要提供相应的通信组网协议软件和物理层驱动软件。为了支持应用软件的特定编程模式,如Web或无线Web编程模式,还需要相应的浏览器,如HTML,WML等。

五、结束语

目前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已经渗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对大家的生活,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工艺以及人们科技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嵌入式产品必将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对乡镇企业成就及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7

一、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取得的成就

(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合格人才,尤其是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几万合格人才,尤其是在当前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形势下,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而又能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据统计,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朝鲜族中小学在职教师中80%以上是地方高校毕业生,其中2/3 以上是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毕业生。几十年来,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形成了相对独立、完善的教育体制、办学模式、管理体系,为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奠定了基础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实施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不同部门、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合理划分人才培养规格,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坚持“按需培养,学以致用”,学校、函授站密切配合,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与引导了大批实用型,能在社会施展才华的人群,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严格执行教育部发布的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管理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具体质量管理细则,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了学生的教育质量。多年来,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实行主办地方高校与校外函授站相结合的二级管理体制,建立了分布于全国多个省及城市的校外联合办学单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基本具备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并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向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和必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建设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中作用显著

高校继续教育思想既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革新和突破。高校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继续教育研究人员的不懈研究和继续教育工作者们的不断实践,使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得到了解放和更新,有力地推动了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和发展。终身教育思想是当今社会的主导教育思潮,它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领导和人士们理解和认可。目前,在职人员攻读学位,参加各类非学历教育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既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和突破,也表明人们对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呼唤和需求,是终身教育思想在社会上的成功实践。

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

以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对新时期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现时期地方高校继续教育面对的有利形势,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终身教育给予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以新的功能定位

由继续教育的发展可知,继续教育起源于普通高校教育功能在校园外的发挥。从假期讲习班开始,是由在职人员的学习需求导致普通高等教育的功能延伸,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尝试性扩展。之后,伴随社会的发展,成人的学习提高成为稳定的社会需求,范围扩大,形式增多,非学历教育也应运而生。但高校继续教育只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是普通高校“挖潜”的基本定位并没有发生变化。

(二)信息技术赋予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以新的活力

高校继续教育从历史走来,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国际上看,夜大学教育、函授教育都经历了上百年时间。新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先进的信息传递方式倍受教育领域的青睐,并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如今的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语言传输媒体在继续发挥作用,文字传输媒体也经久未衰,幻灯、电话、电影、录音带、录像带、广播、电视等视听媒体在不断升级,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以上各种教学媒体都可以独立支撑一种教育形式,而其应需要整合、优势互补的走势,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教学开拓出更广阔的天地。多元化信息传递技术大大提升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系统功能,赋予了新世纪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新的、更强大的生命力。

(三)社会发展拓展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

继续教育的定位与教育手段创新,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仅有这些条件还不够,还需要有利的社会环境。今天,这有利的环境集中体现在教育的全球化、大众化、市场化、多元化。拓展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全球化、大众化、市场化、多元化走势,从需求的维度赋予了新时期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以强大的动力和生命力。

三、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实践证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哪一项都离不开继续教育,根据继续教育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总结其规律。笔者认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地方高校继续教育面向在职、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凸现

确定了岗位培训为继续教育的重点,对在职从业人员的高层次岗位培训中高校继续教育的重点地位越来越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同。在大力发展多层次学历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大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行业、部门和项目在不断涌现,社会对在职从业人员知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次转换职业对其知识结构、能力都有新的要求。所以即便是大学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如果不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样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必须要强化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功能。

(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与市场的关系将更加密切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以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办学的方向,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作为培训、培养的基本内容,以提高人的能力作为根本定位,这是近年来倡导的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基本原则,地方高校继续教育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是其基本特征。一方面地方高校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培养目标,不仅提高了学习者知识和工作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而且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发展自身和不断改革、调整,促进了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良性循环。基于上述认识,可以预见,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与市场的供需关系将更加密切。

(三)网络教育将成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从学习途径和学习手段等方面极大地拓宽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道路。网络化的远程教育是未来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一种重要形式。

对乡镇企业成就及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跨国公司 投资理论 中国企业国际化

一、当代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跨国公司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其全球性的经营战略正进行着战略性的调整,正确认识企业跨国经营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及时地把握最新的发展,不断的创新,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指引方向。

(一)各大跨国公司实施国际战略联盟

国际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企业为了实现同一战略目标因而建立起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包括核心技术的共同研发、交换销售网络信息,一起生产等等。跨国公司缔结战略联盟,可以广泛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利用联盟伙伴的技术、资本、供应渠道以及营销网络等资源,从而来实现自身全球战略。通过联盟降低了风险,使得企业产生规模效应,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

(二)技术发展中更强调研究和开发(R&D)

技术发展一直以来是跨国公司发展的核心动力,跨国公司必须使本企业的技术要素在全球各地优化配置,以此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偏好,使得产品多样性,从而通过研究和开发,利用不同国家的科技技术资源,降低开发成本和风险,使得技术利用最大化,从而带来最大的收益。

(三)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新趋势——互联网的组织结构

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时代,它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形态,并形成了自己的市场,通过互联网,跨国公司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并可以通过它的组织结构,接触到更大的市场空间,把原来不可能的市场转变为新市场,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并且互联网的组织结构可以使得跨国公司内部资源能有效整合,连接了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得交易成本的下降。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

(一)没有清晰的国际化战略

有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盲目跃进,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事先没有制定详细的国际化战略和步骤,所以在海外扩展实战中,经常出现成本核算超支,最后造成企业财务出现问题,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增加。

(二)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大多数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都能认识到风险,但是对具体何种风险,特别是在各个东道国具体的政治环境下,临时碰到的风险完全没有防范能力,还有不熟悉东道国法律制度,触犯法律,直接遏制了海外发展。

(三)政府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走出去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不够

中小企业实质是中国从事对外贸易的主体,也是市场中最活跃的,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想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经营,但是必须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宽松的政策环境,但是,政府政策偏向国企和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欠缺,特别是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上,更是少之又少,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四)国内企业缺乏行业协会协调导致内部竞争严重

中国很多行业没有自己专门的行业协会,所以在国内导致竞争的无序性,没有统一的行业协会做指导,并且随着中国企业迈出国门,这种竞争延续到了国际市场。虽然市场是允许竞争,但是反对恶意竞争,国内同种企业没有想到联合,反而是用压价的方式恶意竞争,让企业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并且在这种竞争下,由于低价,必然导致低质,还会严重损害中国企业在国外的企业形象,所以中国企业必须建立行业协会,对企业进行指导和帮助,甚至在一定条件下的联合。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策建议

(一)制定针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规划

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进程中在企业的管理、规模、资金、技术引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我国企业要想走出去就要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定规模的跨国集团,一定要总结国内外跨国经营优秀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教训,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自身两个层面上找到一条适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对策。

1、政府宏观层面规划

一是选好投资区域:由于我国目前有优势的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走出国门,应该选对区域,根据我国企业生产特点,优先发展对北美,欧洲这些发达地区市场,因为它们的发展程度高,政府、企业、人民消费旺盛,市场潜力巨大,给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其次,这些地区的市场经济制度根基稳固,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可以降低走出去企业的成本和风险;另外,我国企业向这些地区渗透,更有利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二是要选对行业:海外投资时应把重点放在制造业和贸易业,尤其是基础原材料、资源开发和高科技行业。三是政府扶持要有组织策略:优先扶持国内的优质大型企业集团,因为它们在国内积聚了很多管理和生产的经验,并在技术和资金上有优势,降低跨国经营的风险。四是外向型经济和内向型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也要抓住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引用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本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外向型经济,使得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同时发展,促进企业国际化。

2、企业自身战略规划

一是企业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国际化经营中,企业必须明确战略目标,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必须建立明确的战略目标。二是重视人才。优秀的人才及人才储备是一个国际化企业必备的条件,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企业想跨国经营,必须培养一批有创新精神和战略思维以及有着对外经济组织能力的经营管理者。三是企业要因地制宜制定营销战略。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一定要做好东道国信息搜集,了解该地区的不同消费需求偏好、文化习惯、社会习惯甚至是宗教习惯,由此再来设计相关产品,同时要尊重东道国的法律和了解社会政治环境,赢得当地政府认同,提升企业形象和树立优质品牌,更好的融入国际市场。四是企业产品保持多样化。通过产品多样化可以使企业更好的适应多样化的国际市场,并且可以在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保持企业长期发展优势。

(二)通过企业并购达到扩张企业目的

我们要适应当今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现在跨国公司海外投资是以跨国并购为主的股权投资方式和以国际战略联盟等非股权投资方式而进行的国际化经营。目前,中国对外投资主要以新建方式为主导,并购模式占次要地位,因此我国想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必须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投资经验,通过资料搜集,在国际市场中选择优质的合作伙伴,采用并购这种方式来建立有实力的跨国公司。

(三)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

中国走出企业要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站稳脚跟,获得竞争优势,就要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研究与发展网络,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动力,打破传统的组织机构设置和文化的界限,必须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二是加强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三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营造更加优秀的R&D环境;四是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针对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企业组织结构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是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企业想要跨国经营,必须在企业的内部组织上进行调整,适应当下的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和有货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合理规范好公司的治理结构;三是顺应时事,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完善企业互联网的组织结构。

四、结论

随着国际经济的高速发展,跨国企业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导力量。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走出去”进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但为更好地顺应经济发展浪潮,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我们首先要了解目前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经验,进而逐步解决和改善问题。并且要勇于参与竞争,勇于大胆地进行国际化经营。同时也要利用好国外资源,内外兼顾,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我国企业的自身优势,以实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道路。

参考文献:

[1]郭文强,张泽文,张少杰,李燕. 对外资金投资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6(5)

[2]杨均华.中国企业集团国际化成长问题研究[D]. 长安大学,2009

[3]张帅.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现状与推进[D].贵州财经大学,2012

[4]刑厚媛.新形势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J].中国经贸,2010(8):14—19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 篇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加速,市场竞争的深化,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已日益突出,中国管理要现代化已成为共识。但是何谓现代化管理?其实质内容是什么?由于人们自身所处环境、地位的不同,观察问题所选角度的差异,各说不一,莫衷一是笔者认为,进行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的思想特征差异和行为特征差异的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建立起较为合理、较为系统的现代管理观念。

一、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思想的比较

传统管理体系与现代管理体系的差异源于两种管理思想体系的差异。在近代大工业产生之初而形成的管理思想,由于其面对的生产力水平不高,管理环境的复杂度展示不够充分,人们对管理本身的认识还不够完整和深入,因此其思想特征具有五方面的集中表现:一是物本观念突出,即偏重于对设备、厂房、物料等的管理,即使是人员也只把他当作一种静态的生产要素进行组织安排。二是个体观念突出,即管理的对象总是针对某一孤立的对象,管理的着眼点总是某一单独事物,或是生产、或是销售、或是人事、或是物料等等。面对管理问题的处理大多是就事论事,就部门论部门,就环节论环节,通盘考虑不多。三是简单决策观念突,即决策是直观的、经验的、线性思维的决策。四是战术管理观念突出,即管理问题的揭示、分析、管理措施的制定,管理方法的调整大都是针对企业内部的,或某一工作环节的、或眼前的状态变化而进行的。它属于一种狭隘时空中的技术行为。五是定式观念突出,即管理行为的实施、选择基本上是依据经验判断一种管理方式或手段在某一范围内获得成效,很快就变成一种公认的“经典”作法,形成管理定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化,管理环境的复杂结构日益展开,人们对管理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化,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全新的现代管理思想体系基本形成,它所表现出的思想特征较传统管理思想相比,同样也可归为五个方面:一是人本观念突出,即一切以人出发,以人为根本,注重对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的管理思想。二是系统观念突出,即注意组织内容管理层次、环节、部门、人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注意个体与整体的配合协调,强调一切从整体出发,旨在优化整体功能的管理思想。三是择优决策观念突出,即决策必须是多角度、多因素分析之后的多方案比较,然后择优。这种决策不是单纯的经验指导,也不是直观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应处理,而是一种多元、动态、系统的管理行为。四是战略观念突出,即对管理问题的揭示,管理措施的制定,管理方法的调整是针对企业内外环境协调一致,企业长远发展而进行的,它强调管理行为要高瞻远瞩,管理者要具有超前思维。五是权变观念突出,即管理行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必须是随机应变,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宜。

二、传统企业管理行为与现代企业管理行为的比较

由于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思想的不同,因此,由不同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管理行为也就大相径庭,两者呈现出七个方面的基本差异:

第一,人与物管理的侧重点差异,即传统企业管理重在管物,重在对物的分配、调度、安置、收入、支出;而现代企业管理重在管人,重在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

第二,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差异。传统企业管理重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其宗旨是用周密的制度约束,确保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而现代企业管理注重人的素质、人的协调、人的激励和人的自控。它旨在通过较高的领导层素质和员工素质,以及合理的人力资源配搭,使企业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和自律自激机制,最终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

第三,单维管理与多维管理差异。传统企业管理行为总是针对某一管理因素实施,不管是在对问题的揭示、问题的分析、或处理措施的制定基本上是毕业论文http://直观的线性思考。思想管理问题的交错联系,复杂关系。而现代管理行为总是针对多个管理因素实施,注重多维因素协调处理,如销售问题绝不单纯是销售部门的事,它和生产环境、技术开发环节,人员安排,分配制度,经营方向,市场定位等都有紧密联系,因此多维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突出特征。

第四,单质管理与全质管理的差异。即传统的企业管理对产品的质量保障只着眼于生产过程中,而现代企业管理则着眼于产品生产有关的全过程、全环节,从而建立起了全员参加、全过程展开、全面质量概念的全质管理体系。

第五,数量优先与技术优先的差异。传统企业管理偏重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和产品实物量的增大,因为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阶段,有产品就有效益,无产品就无效益,产品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企业利润的大小,因而数量优先是必然的反映。现代企业管理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与大工业建立初期的状况大不相同,企业直接利润的大小决定于企业产品是否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决定于产品从质量到包装,从内容到形式,从基础使用价值到延伸消费功能是否能为消费者所青睐,以及能否适应市场的变化,这一切实质上都取决于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有先进的技术才有先进的质量,先进的功能,甚至也才有先进的生产规模,因此技术优先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特征。

第六,生产效益与管理效益的差异。传统的企业管理偏重于生产过程的管理,认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只能是产品生产,因而数量优先,产值优先天经地义,也因此管理层的管理重心理所当然在生产过程。现代企业管理认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小决定于企业内的多方面因素,如经营决策是否正确,产品设计是否合理,产品创新是否及时,资源调配是否得当,员工 积极性是否发挥,市场开拓是否得力,质量管理是否有效,产品生产是否规范等,一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管理本身要出效益。一个企业如果管理水平高,则经济效益就优,反之就劣。因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不抓管理的,不会抓管理的领导不是好领导,管理效益观念已基本取代了生产效益观念。

第七,小市场营销与大市场营销的差异。传统企业管理在产品销售方向选择上,一般着眼于区域内市场,部门内市场,和既定的市场范围,这种市场营销由于其市场容量是自生的,是相对有限的,因而称其为小市场营销。现代企业管理

则与之完全相反,它强调市场营销要跨区域进行,甚至跨国境进行,要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来开展营销。而且它强调市场的多变性,引导性,企业可以引导消费,创造新的产品市场,可以开掘潜在市场,可以寻找替代市场。由于企业的市场开发和创新是持久的行为,某种程度上市场的时空界限是无限的,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在产品销售方向选择上,奉行的是大市场营销观念。

三、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的关系

首先,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有着质的区别。传统管理对于管理对象的认识和处理基本上是静态分析、个态分析、近态分析,把经济系统基本看成一个封闭系统。而现代管理对于管理对象的认识、处理基本上是动态的、系统的、前瞻的,它把经济系统看成一个复杂的耗散结构。两者的思维空间和运作空间大相径庭。如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冶金行业整体进入了供大于求的不利环境。由于竞争激化、价格下跌、利润下滑,使得降低成本成为冶金企业的共同关注点。邯郸钢铁公司把市场与企业经营动态地联系思考,把公司各部门、各环节、各人员有机地联系思考,把成本构成作为一个成本系统来思考,从而建立起了具有较强市场适应力的目标成本控制系统,最终在成本降低,利润增长方面取得了令全国同行惊羡的业绩。反之一些就成本论成本、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寻求降低成本的做法,或只图一时见效而采取偷工减料、掺杂使假行为的企业却始终未走出买方市场带来的困境。

其次,传统管理是“基础结构”,现代管理是“上层建筑”。传统管理并不是现代管理的完全对立物,现代管理也并不完全扬弃传统管理,而是包含了传统管理,提升和完善了传统管理。如邯郸钢铁公司的“目标成本控制系统”是以现代管理理论中的系统思想,现代管理会计原理、行为科学、目标管理等作为理论基础的,可谓不折不扣的现代管理,但如果缺少了科学合理的定额制定,缺少完备的岗位责任制度,缺少规范的工作操作程序,这套现代管理方略能否奏效,恐怕没人敢持肯定的态度。事实上,实行现代管理并不意味着传统管理中的制度约束、定置管理、生产过程管理、数量规模效益等就不需要了。恰恰相反,没有这一切成熟的传统管理的实施,就不可能有效开展现代管理。两者之间正如成年的人与孩童的人一样,前者的身体自然包容着后者的生命细胞。

第三,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的适用对象不同。传统管理与技术水平较低、规模程度较小的企业相适应,而现代管理与技术水平较高、规模程度较大的企业相适应。实践中,为什么会出现一种方法在彼企业有效,而在此企业失效;一种管理模式在甲地区失败,而在乙地区成功一个管理者在小企业得心应手,而在主管一个大企业时却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其启示在于企业管理不能不看对象搞一刀切。如曾经名躁一时的洋厂长格里希,其管理方法在德国奏效,而在中国失灵;满负荷工作法作为改革年代的新事物在石家庄诞生并应用成功,却在移植重庆后难以立足;曾在中国企业管理舞台叱咤风云一时的马胜利、步鑫生、史玉柱等,在其创业之初时管理方略频频得手,而在其企业壮大之后又都频频出现管理失误,最终退出了企业家舞台。这一切事实都说明了不同生产力水平的企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能奏效,它并不绝对取决于是否采用了完全的现代管理或曾经非常有效的传统管理。

上一篇:市水务局201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想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