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共12篇)
专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篇1
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源泉。企业专利能力是企业获取超额利润、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而企业专利能力不会自动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企业专利能力是核心能力发挥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 “企业专利能力如何影响到核心能力”进而提升企业持久竞争优势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梳理企业专利能力与核心能力的内在关系
关于企业专利能力的认识, 主要从企业能力理论和专利技术的结合视角展开深入研究。李伟 (2008) 研究指出, 现代企业中, 不能仅从资源角度看待专利, 专利已经发展为一种动态的专利能力。所谓企业专利能力是企业在内外部环境条件约束下, 专利创造、专利保护、专利运用、专利管理的过程中而形成的综合性、累积性的知识。在内容上, 企业专利能力是技术能力基础上的集技术、法权及资源集成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在能力程度上, 与一般技术能力相比, 企业专利能力是高于一般技术能力的综合能力形态。
关于核心能力, C.K.Prahalad和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明确提出以后,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核心能力展开深入研究, 形成了不同代表流派, 如知识观、整合观、协调观、组合观、网络观、原件—构件观及平台观等。学者们也发现, 核心刚性问题成为企业能力理论待破解之谜, 企业实践中也急需得到答案。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后, 这种形态会变, 还是持续不变, Teece, Pisano和Shuen (1997) 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 他们认为动态能力是指企业整合 (Integrate) 、建立 (Build) 、重构 (Reconfigure) 企业内外部能力 (Competences) 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李兴旺、陆岚 (2004) 在剖析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的“核心能力”内涵后指出:核心能力是指企业长期积累的一种能够通过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不断形成的核心技术, 并且通过核心产品不断扩散核心技术, 从而产生持久竞争优势的特殊性组织能力。朱桂龙, 黄金胜 (2006) 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内部原因, 企业核心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的表征, 并结合广东省62家大型企业的情况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高, 企业核心能力越强。王毅 (2000) 等认为核心能力具有层次结构, 源于能力载体和综合程度的层次性, 文中将核心能力分为经营环境、企业、技术整合三个层次。叶学锋, 魏江 (2001) 认为核心能力系统是一个能力集成体, 由表及里将核心能力系统划分为市场层、技术层、系统层和基础层。康荣平、柯银斌 (2000) 提出企业能力可分为三个层次:基本能力、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Coombs (1996) 等认为核心能力是技术能力、组织能力的组合。库姆斯 (Coombs, 1996) 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以及将技术能力予以有效结合的组织能力。
梳理上文, 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从概念解析上看, 技术能力、核心技术能力、专利能力三者之间密切相关。专利能力是技术能力及核心技术能力基础上的创造技术、运用技术、保护技术、管理技术的综合性技术能力。企业专利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构成要件。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 包括企业专利能力在内的诸多能力的集合体。二是从动态角度看, 企业专利能力与核心能力相互影响, 二者不是简单从属或者并列关系。三是核心能力层次性的观点得到学者普遍认同, 只是不同学者划分层次的标准有差异而已, 其中“技术核心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核心”的观点得到多数学者证实, 但是企业专利能力在核心能力体系中处于何种位置的研究还比较少。
二、企业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的影响机理分析
上文研究明确指出企业专利能力影响核心能力, 到底如何影响核心能力, 依据企业专利能力在整个核心能力体系所处的层次位置不同, 对核心能力的影响程度及路径也不同。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专利能力处于核心能力层次体系中的核心位置, 处于这个位置的企业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产生的作用, 我们称为“核变”, 主要起到克服核心能力刚性的作用;另外一种情况企业专利能力处于核心能力层次体系中的非核心位置。处于这个位置的企业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产生的影响, 我们称为“归核”, 这个过程中企业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的作用逐渐提升。
(一) 企业专利能力“核变”运动分析。
1.企业专利能力的“核变”运动的条件分析。郭斌 (2001) 指出技术过程与组织过程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企业核心能力演化存在较强的影响力。在技术更迭飞速、产品换代加速、消费者变化多样的外部环境下, 企业竞争优势也许刚刚创造出来, 立即被复杂多变的环境消耗掉。如何克服核心能力刚性, 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理论界和实践界破解该难题的比较一致的答案为:核心能力适应性演变是保持竞争优势唯一的办法。在企业核心能力体系中, 当企业专利能力位于核心能力的“核心层”时, 企业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的价值体现在:当环境变化时, 企业专利能力通过其自身的特性促使核心能力发生适应性演变上, 即产生所谓的“核变”运动。
企业专利能力只有具备了促使核心能力发生演变的条件, 才能产生“核变”。企业专利能力促使核心能力“核变”条件为:
(1) 企业专利能力的主动创新性。企业专利能力本身内融着强大的技术性, 创新性是其内在本质要求。另外, 技术创新的成功强化创新文化的形成, 当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创新观念后, 从观念上统一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 能够主动预测未来环境条件变化, 积极去应对市场需求, 这样才能保证技术创新顺利进行, 核心能力的惯性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专利能力能够从观念、技术上促动核心能力变化。
(2) 企业专利能力的主观能动性。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能力的跃迁需要以学习为动力。企业专利能力、核心能力共同属性为知识, 二者这种能力的变化也需要以学习为动力。一个企业中最具有学习能力的部门就属研发人员。研发团队是企业中承载、传播及扩散隐性知识的主体。研发人员主动探索、感知、学习、预测外部环境变化, 将吸纳大量隐性知识并运用于技术创新活动中, 促使技术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 而不是被动适应环境的变化。从知识上看, 企业专利能力为核心能力的适应性变化提供了原动力。
(3) 企业专利能力的信息吸纳功能。专利信息的吸纳功能是指在专利创造、运用等过程中对专利说明书与专利公报中大量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组合, 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和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将之转化为具有总揽全局及预测功能的竞争情报的过程。企业专利能力包括专利的创造、运用、保护及管理等环节。一项专利仅从专利申报书中就可以挖掘出大量信息, 这些信息为新技术的创造、运用及管理等奠定了基础。企业专利能力以专利技术为基础, 通过信息辨识、采纳、实施、接受和融合等环节来吸纳大量信息, 进行技术环节分析, 在与竞争对手比较中, 了解自身技术情况, 分析竞争态势, 判断竞争对手,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而, 从信息支持上, 企业专利信息吸纳能力能够促进核心能力的适应性变化。
(4) 企业专利能力的动态性。企业专利能力包括专利技术能力、专利法权运作能力、专利集成能力。企业专利能力的动态性由专利法权运作能力及专利集成能力所决定。企业只有对市场需求及市场竞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地进行专利技术的商品化、资本化运作。另外, 专利产品市场化、构建专利联盟、设立专利标准等操作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专利能力。企业在追求最大化市场价值过程中, 必须整合协调好企业内外资源, 实现其价值, 专利的法权运作能力及集成能力能够实现从资源到能力进而到价值的转换。因此, 我们说通过企业专利能力的动态性发挥获得其灵活适应市场能力, 从而减少了企业核心能力中的刚性。从该角度看, 企业专利能力的动态性为核心能力的适应性变化提供了动力条件。
正因为企业专利能力具备了主动创新性、主观能动性、信息吸纳功能、动态性的属性, 才能够从观念上、技术上、知识上、动力上为核心能力演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具备了上述条件, 企业专利能力在从作用力及位置上看, 已经到了核心能力层次体系的核心位置, 成为了核心能力体系中的活跃因子, 强力推动核心能力进行适应性演变。
2.企业专利能力“核变”运动的方向分析。如图1所示, 核心能力具有周期性。核心能力一个周期内经历着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成熟期的A (或B) 处核心能力受到企业内外环境影响, 其走向可能会发生变化, 我们把此处称为核心能力演化分叉点。在分叉点形成三条可能演化路径, 即a路径、b路径及c路径。a路径表明当环境条件变化时, 企业核心能力顺应这种变化发生适应性演变, 可以跃迁到下一更高级别循环周期中;b路径表明企业技术范式或技术轨迹没有变化, 但是环境条件变化了, 技术没有合上环境的节拍, 专利能力逐渐从成熟期走向衰退期。c路径表明企业核心能力按照原来的技术轨迹继续发展。罗森伯格 (1982) 的“知识平台”思想中指出:技术发展是一个通过少数几个阶段性台阶实现间断性积累的结果, 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面交叉产生新的知识定义为知识上了一个平台。这一观点也论证了技术知识储备和积累的重要性。梅约和厄特伯克 (1993) 在研究微观企业组织的动态核心能力时, 提出“产品平台”概念, 认为企业产品技术水平不断上档次, 是产品平台不断提高的结果。结合罗森伯格及梅约、厄特伯克二位学者所提出的“平台”思想来研究企业专利能力变化“核变”运动方向。企业专利能力中蕴含着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以知识为基础, 在这里将企业专利能力演化的轨迹看作是知识由量变到质变的累积循环过程。我们借用梅约和厄特伯克的“平台—台阶”模式来说明企业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在分叉点处的内在促动机理。当知识量累积到一定程度, 加之不同知识面的融合, 会使知识由一个平台跃迁到更高的平台上。技术的跃迁以知识累积为基础, 当知识累积到一定量时, 激活并运用这些知识, 使技术发生质的飞跃, 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基础上, 同时也形成了新的知识, 只有形成了新知识, 并运用新知识保证技术能力跃迁到新的平台上, 才能保证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企业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产生影响, 并促使核心能力发生适应性改变。
运用上述推理分析核心能力“核变”方向, 如图1中所示, 在“平台-台阶”模式作用下, 形成了核心能力分叉点, “企业专利能力促使核心能力发生变化”与“环境变化情况”、“现有专利能力与环境适应程度”相关。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 企业专利能力具有灵敏的触角, 先于核心能力对环境产生了反应, 但是反应趋势有适应与不适应两种情况。一是当外部环境变化较大:企业专利能力对环境适应度也较高时, 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强化核心能力自身强度, 提升核心能力对环境适应度。当核心能力的强度与适应度同时提升到一定程度, 发生适应性演变, 新的核心能力形成。因此, 核心能力变化沿着图中a路径发展。二是当外部环境变化较大:企业专利能力与环境的适应度不高时, 企业专利能力按照原有的既定技术范式运行, 继续强化着企业核心能力的强度, 而这种强化作用, 相对环境适应性上来说, 是背道而驰的, 对核心能力适应度的影响是负向的。核心能力的核心价值性逐渐消失, 逐渐成为企业一般能力。因此, 核心能力沿着图中b路径发展。三是当外部环境平稳:企业专利能力与环境匹配度也较高, 企业专利能力强化核心能力强度, 平稳的环境对其适应性没有要求, 这样使核心能力沿着图中c路径发展。四是当外部环境平稳:企业专利能力与环境匹配度不高时, 专利能力的作用弱化了核心能力的强度, 使核心能力沿着图中b路径发展。
(二) “归核”运动分析。
1.企业专利能力“归核”的可能运动路径分析。20世纪80年代, 英国学者Markides在描述美国企业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用到“归核化”概念。归核化战略强调核心能力的培育、维护和发展, 认为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在于核心能力, 集中表现为企业经营事业的“归核化”, 即把公司的业务归拢到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上, 把经营重点放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上自己优势最大的环节上。借用“归核化”概念的内涵, 将企业专利能力的“归核”界定为: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 企业专利能力不断提升, 对核心能力的作用力随之提高, 在核心能力发生适应性演变过程中, 企业专利能力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从核心能力层次体系上看, 此时企业专利能力由核心能力“非核心层”逐渐向着“核心层”移动, 这种作用和位置上的变化过程称为企业专利能力“归核”运动。如图2所示, 将企业能力从强度、适应度两个维度来衡量。归核运动中, 企业专利能力促使核心能力的强度及适应度不断增加。企业专利能力“归核”的可能运动的路径有以下四种情况 (在图2中) :
(1) C→A路径。由C到A, 企业专利能力的强度及适应度都大幅度提升。这是由于企业的技术水平高, 技术能力强, 专利法权运作方式以及运用专利技术整合企业内外资源能力都非常强。企业专利能力的技术能力、法权运作能力及专利集成能力三者都非常强劲, 三者间默契地发挥耦合作用, 促使企业专利能力的强度、适应度同时提升, 推动自身由核心能力的外层直接跃升到“核心层”。该路径是四种路径中最直接的方式, 也是难度最大的归核方式。
(2) C→B→A路径。如图2所示, 这种变化结果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 C→B过程, 提高核心能力适应度。企业环境发生了变化, 专利能力作为核心能力体系中的“不安分”因子, 首先应对环境因素的变化, 如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 根据需求变化, 及时调整技术范式, 研制、生产、制造满足需求新动向的产品, 通过专利能力中的专利集成能力的作用, 整合组织内外各种资源, 迅速缩短市场反应的时间。这样一来, 企业的专利能力适应性得到提高。第二步, B→A过程, 提高核心能力强度。这个阶段, 企业对市场需求适应度较好, 接下来主要将资源用于内部研发、技术水平提高上, 进而通过专利技术的商品化、资本化发挥专利法权运作能力, 提升了企业专利能力的强度。
(3) C→D→A路径。这条路径也分为两步:第一步, C→D过程。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专利技术能力与专利法权运作能力发挥作用, 来提高企业专利能力的强度。第二步, D→A过程。前期专利技术能力和法权运作能力得到提升, 以此为基础, 企业的资源倾向于利用专利技术整合组织内外资源, 发挥资源整合最大优势, 这时候主要是专利集权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这个能力迅速提高专利能力的适应度, 达到“归核”目的。
(4) C→D→B→A路径。此条路径链条比较长, 企业专利能力的运动轨迹比较复杂, 由C→D阶段主要的结果是企业专利能力的强度得到加强。D→B过程中, 虽然企业专利能力的适应度得到提高, 但是强度在减弱, 这是由于提升适应度过程中强度受到了“内耗”。如技术与工艺的磨合调整产生的耗损;外部环境强烈干扰;企业适应环境变化而进行的战略调整产生的暂时性技术能力、法权运作能力的不适应, 这些变化都有可能致使企业专利能力处于短暂下降状态, 随着专利集成能力的正常发挥作用, 在其强大能力拉动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 专利能力的强度提高, “归核”活动完成。
2.企业专利能力“归核”的“双引擎”动力分析。企业专利能力从“非核心层”位置向着“核心层”位置转换过程中需要动力的推动, “归核”运动的动力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 企业专利能力自身产生的动力。企业专利能力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性。正因为这些特征决定着企业专利能力的活性, 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在与组织内外信息交流中、在企业柔性资源管理中, 企业专利能力利用其活性, 表现出强大的环境适应性。由此可以判断出:企业专利能力自身发展中有着趋于核心能力的内在强大动力, 加之市场需求、技术升级、技术政策等因素影响, 企业通过资源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作用使企业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的作用力强度明显增强, 在核心能力层次体系中, 企业专利能力的作用和位置明显提升, 渐趋于核心层次中。第二方面, 企业核心能力本身产生的动力。企业核心能力不是静止的, 为了避免产生核心能力刚性问题, 需要企业采取措施应对环境的变化, 以产生持续而变化的暂时优势, 无数个短期优势连续到一起, 形成了真正的具有柔性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更迭过程, 是环境变化诱发下以知识为内在基础而形成的。研究中发现, 企业专利能力具有知识属性, 同时具有能够吸纳整合新知识的功能、环境适应性功能, 基于此, 我们可以认为核心能力在维持或发展中, 需要企业专利能力的强力支持, 离开专利能力, 核心能力的强度和适应度将无法发展, 对环境的适应性演变也难以完成。因此, 专利“归核”运动是来自于专利能力、核心能力的双引擎动力作用下二者之间不断融合的结果。
三、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应该明确专利能力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培育企业专利能力, 而不仅仅是专利资源的累积。在已有关于专利技术研究基础上, 从能力观视阈分析专利能力, 疏通从企业专利能力到竞争优势的通路。科技型企业应该充分了解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的影响机理, 根据其内在规律性, 制定并实施提升企业专利能力的相关策略, 通过专利能力促使企业形成、强化及适应性改变核心能力, 进而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
摘要: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源泉, 企业专利能力对核心能力形成影响。在核心能力层次体系中, 企业专利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当企业专利能力位于核心位置时, 企业专利能力通过“核变”运动影响核心能力。从“核变”的条件以及“核变”的方向研究“核变”运动。企业专利能力位于非核心位置时, 企业专利能力通过“归核”运动影响核心能力。从可能运动路线、动力角度进行“归核”运动分析, 疏通了从企业专利能力到长期竞争优势的路径。
关键词:企业专利能力,核心能力,影响机理
专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篇2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盛衰存亡。然而,企业文化并非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不断发展、随“需”而变、与“时”俱进,应该随着企业面临的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随着企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的提高,从而能够自始至终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企业文化有着凝聚功能,向导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常熟市第二特种电机有限公司,在发展了一段时期后,企业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字: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随着国有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随着我们逐步全面地融入WTO,尤其是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我们国家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领域内各个方面的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市场为基础和国家调控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初步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业已成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也初具规模,以国家为主导、充分调动社会和个人力量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初具雏形。面对着这种种急剧的变化和深刻的变革,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为了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推进企业各项工作的发展,而企业文化建设便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那么社会的种种变革是如何作用于企业文化的呢?企业文化应该如何适应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呢?本文将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现代企业文化以及常熟市第二特种电机有限公司概述
探讨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首先应该对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内涵有所了解,本文涉及到的最基本的概念便是企业文化这个基本的概念,下面我们分别来认识一下。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企业的物质文化是指企业的机械设备、厂房、产品等,其主体是物体;企业的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思想成果和价值观念等精神性财富。狭义的企业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也就是指支配和主导企业及其职工在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时,在向自然索取、与社会交往中,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可以说其在本质上,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及其职工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企业文化“本身也是一个富有层次的体系”,它并非是散乱的、无序的,而是系统的、协调的。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企业表层文化、企业浅层文化、企业深层文化。三个层次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体系,共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作用。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作用,集中的体现在对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上,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其所具有的四大功能:
1.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鼓励、引导把员工个人的人生追求与公司的目标相结合,帮助员工了解公司的政策,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团队之间、个人与公司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
2.导向功能。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文化创新尤其是观念创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而言是首要的。在构成企业文化的诸多要素中,价值观念是决定企业文化特征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使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3.激励功能。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各部门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如果企业能以正面奖赏的形式对员工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的挫折进行鼓励,而不像有些企业那样员工一犯错误就对其进行惩罚,这样就有效地保护了员工的创新精神。
4.约束功能。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为企业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那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免疫”功能。约束功能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常熟市第二特种电机有限公司发展历史概述
常熟市第二特种电机有限公司位于常熟市东郊,东倚上海,南连苏州,西与江阴大桥,东与苏通大桥相连,堪称江南腹地、上海浦东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后花园”。204国道横贯常熟,沪宁高速与苏常公路相连。公司前身是常熟市红梅电机厂,创建于1972年,主要生产T72S系列三相异步电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深受用户好评。随着国家电力事业的发展,电机厂对产品结构调整从1986年与上海市电机技术研究所技术合作联合开发为通风机,泵类负载配套的“YDT系列变极多速节能电机”,具有结构新颖、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噪音低,通用化程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纺织、印染、化工、建筑及民用设施等部门,公司现有员工80余人,工程技术人员18人,拥有全套电机加工检测设备,可生产80到355机座号电机,全年产量8000余台。产品由江苏省技术监督电机检测站多次抽检均为合格,并获得ISO9001质量认证。产品为首都航天机械厂,电子工业部十三所贯道测试中心、上海浦东机场,上海轨道交通,广东棉花滩电厂,梅州某导弹库,上海宝钢、山西太钢等国家重点工程及大型企业配套。公司质量方针: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顾客满意是我们的目的。
二、公司内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之后,公司着力于按时按点完成顾客订单,不发生延期交货的现象。在现有客户的基础上,不断的发掘潜在客户,开拓市场。员工基本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完成上级定下的指标。并且参加当地的一些慈善捐赠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老总在看到别的许多企业已经有了企业文化后,想想自己不能落后,也来搞一个,所以,苦想了很久,列出一些条文来往墙上一挂,万事大吉,从此再也无人过问,结果可想而知。但有意思的是,往往老总还纳闷,人家的企业文化搞的那么红火,对企业的促进贡献那么大,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就没有效果,所以,开会的时候就拍桌子强调落实,但下面也没有专门的人去解码,也没有专业的人针对企业的内外情况,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作相关的分析研究,提出可行的措施、办法来,即使有也是“附带”性质的(附带,一方面是领导对其重视程度的体现,另一方面是授权的体现,三是结果的体现),常见的是放到人力资源、行政办公室、团党支部、工会等一些部门去,这到无可厚非,关键是既没有明确指示和要求,也没有明确授权和责任,所以,结果也是不明不了,导致企业把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得四不象,最后员工都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他们干什么。
三、常熟市第二特种电机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对策分析
综上现象,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领导层特别是一把手没有当好舵手的角色,很清楚企业的方向、使命、价值观、实施思路是前提;以身作则、持之以恒、狠抓执行是关键;改革创新发展是延续。
老板还会给自己找这样看似客观的理由:下面的人能力太差,素质太差,执行力太差,企业体制落后,人际关系太复杂等等,所以企业文化建设没有成果,没有能对企业作出积极的影响。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对自己的定位、角色不明确,不想有作为,对不起,你是老板、你是老总,你对公司的人事、制度、体制、薪资等都有决定权和一票否定权,你来抱怨的这些问题正是你自己身上的存在的问题,谁能力差你就培养他,谁素质差你就教育他,关系复杂你就重新拟订用人制度,整体执行力差你就培训改变他们观念,人员臃肿工作效率低你就重新构造公司体制,所有的这些你都有权力去做,并且这是你的职责和工作,这不是其他员工的首要职责,是你的——老板。实在你没有能力、精力培养、教育他们,那你开除他们,找适合的人来做适合的事,目的就是建设具有适应市场、适合公司发展的企业文化,使这个团队凝结有方向,执行有干劲,工作有主观能动性,而这种状态不是仅仅靠金钱就能实现的,必须靠企业文化的精神理念辅佐支撑。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保住其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总结沉淀出企业独特的发展成功经验,总结出规律,达到能够成功移植管理精髓的目的,以便更好的促进企业集团实现走规模化、多元化的梦想,并不断的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创新和发展企业的企业文化,使之能够不断的引导、催化企业健康、科学的发展。那么如何建设企业企业文化的呢?我认为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作一些思考:
(一)开展全员性企业文化建设必要性的探讨
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老总、某个部门、某些人的事情,更是公司全体员工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部落有习惯,乡里有习俗,国家有历史,企业应有文化,这不仅是社会形态秩序的需要,更是为了能够了解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一个成长的人,也是他逐步了解自己的过程,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适时地作出一些反应。企业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所以,对于员工的职前培训,岗位培训,工作理念培训等等,不能忽略。(培训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不一定大家坐到一起来,一个人在上面讲就叫培训,工作现场指导一下也叫培训)企业和员工的进步是相互相承的,员工的提升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带动员工的提升。
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能促进公司发展,还能给予员工想要的东西。如良好的个人生活、工作习惯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更有利于高效率的工作,无疑有助于事业的成功。而一个公司良好的企业文化就能够帮助员工建立这样良好的习惯。强势的企业文化不仅能产生强大的执行力,还能洗涤人的思想灵魂,有助于员工建立高尚、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军队的“企业文化”大家所熟知的,虽然他们是军队文化,在内容、形式上和公司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在大家快乐生活的同时,达到令人满意的和所需要的结果,要具备很强的战斗力,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军队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每位军人,并融入到了每位军人的思想和行为中去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位军人的思想价值观并逐渐归于统一。所以,很多人一眼就能判断出不穿军装的军人。
(二)开展企业价值观、员工价值观的探讨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运作理念的落实,它必须自上而下的灌输落实,而执行却要从下而上的严抓,并要形成相关的制度来督促考核。因为,企业文化如同一个企业品牌的建立一样,是一个系统、复杂、持久的项目,所以必须由企业高层领导的直接参与,各个部门协同来共同完善、落实。在这里面,领导干部带头以身作则,相当重要,因为这不仅需要一种氛围(比如执行的氛围、沟通的氛围、学习的氛围等),更是因为高层的许多理念、想法思路,下面不能立即理解执行,企业的方针政策、路线,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对于普通员工而言,直观的模仿往往比去思考分析来得直接有效果。
对于广大员工而言,如何一个环境(企业)能够给予员工财富、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工作氛围、积极的生活观,我想大部分的员工都会愿意敞开心扉来学习企业文化,都乐意被感染,而那一少部分就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了,因为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有其特殊性和独特性,不太可能要求全世界的人都来服从它,它只能吸收它所需要的人,把已存在的并愿意被感染的人的价值观在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大环境下和谐统一起来,这是企业文化的功能。而这功能的实现是一个体统、复杂、持续的学习过程,因为企业文化涉及到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的每个角落。
(三)运用好企业文化激发员工潜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很多企业都能够认识到员工是企业的财富,但在抓住和提升这一财富时显得“力不从心”,有时反有食“鸡肋”之感,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短视,在看不到直接利润的项目上就认为无利可图,或没有那份耐心走迂回路线,所以在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旅游等项目活动方面就没人去做,或根本就不考虑。泰勒的“人之机器”的管理方式在当今世界已经不适应了,在这多元化的世界里,管理也要上组合拳,认识到人性的特点,人是有丰富感情的特殊动物,如果你忽视了这一点而只顾工作,只抓业绩的话,很多问题就出来了,如阳奉阴违,沟通交流难到位,思想理念难统一,信息传达时效性不强,制度执行力度上不去——所以,企业文化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要弥补制度的不足(滞后性、死板性),有句话说的好,制度是让想犯错的人没机会,而企业文化则是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去想。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一个人如果能把他的所有潜能挖掘出来并集中到工作当中去,一般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而潜能要靠外部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结合才能激发出来的,任何工作如果缺少主观能动性都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应该具备这个特点,如果运用的恰当的话就能够起到激发员工的潜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以便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在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不表,为“需”而变、与“时”俱进,不断的更新企业文化的形式,不断的发展企业文化的内核,在扬弃中不断的发展企业文化,在借鉴中不断的增强企业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刘仲康、司岩:《企业经营战略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2]田玉兰、王豪杰:《管理学基础》,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专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存货管理 核算计量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190-02
存货作为一项重要的资产,在企业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存货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它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要不断发展,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降低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企业存货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有效地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一、存货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燃料等。企业的存货通常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周转材料等。
存货管理就是对企业的存货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存货的信息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决策分析,最后进行有效控制,存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利益。
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要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其前提条件就是保证企业生产所需的原、燃料的充足、及时供应,即企业的存货资源不能匮乏,但又不能囤积货物而占用大量的生产资金。可见保证生产顺利进行与存货占用的多少成为企业管理的突出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好在企业物流的管理中对存货的管理。
二、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存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
首先是企业没有合理的管理制度。企业没有制定合理的存货管理制度让管理人员有章可依,例如企业未设置专门审核仓库库存和存货账本的人员,导致存货管理人员可以肆意做假账造成了公司不必要的损失。
其次是企业内各部门无有效沟通。部门之间日常缺乏有效的沟通,存货管理部门通常都是在生产部门需要领用时才发现没有需要的存货,这时才去报给采购部门采购清单,这就导致了生产停滞不前,最终可能导致交货延期造成严重的损失,造成存货不能及时采购的原因还有就是生产部门和存货管理部门之间未能及时互相沟通生产需要的材料。
第三是存货管理不规范导致账实不符。企业没有规范存货在出库时领料单的填制要求,使得管理者管理松懈,例如存货在领用时未按照其型号具体表明,这会导致在最后做盘库时,各个型号的数量对不准,所以在平时领用时就应该严格按照要求管理,避免最后盘存时账实不符。还有情况就是存货管理人员认为只有在货到发票也到的情况下才能办理入库手续,因此在发生货到发票未到的情况时未办理暂估入库,导致这批货物已经被领用但却未入账,使得账上的库存数明显少于实际库存。
2、一些企业进货源头混乱,供货商良莠不齐,质量难以保证,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存货积压,为存货管理增加成本
一是企业订货合同制度不完善,供货商变动频繁,企业采购只求价格便宜不求材料质量,结果由于购进的原料品质差而影响产品的质量,造成存货积压。
二是企业在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环节往往由同一人完成,增加了营私舞弊的可能性。一旦出现纰漏,即实行罚款、降职、撤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是储存不合理和存货积压。
存货管理员重复进货从而导致存货积压。另外企业由于存货管理制度的不到位,所以只能够多进存货来避免因缺货导致的延误交货期,这样的行为也会导致了存货的积压。出现存货利用率不高,积压数量较多的现象,导致成本增加利润减少。
3、存货的核算计量方面不够准确
存货计价应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孰计量的原则进行。企业应每期重新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可是大多数企业做不到,究其原因:企业有意粉饰经营业绩,不原真实体现存货的跌价损失;企业管理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存货跌价准备认识不充分;有些存货当前市价不容易确定或没有可比性,无法确定可变现净值。再有企业存货种类繁多,核算工作量大,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影响存货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造成账面数据与实际库存数量不符,产生大量潜在损失;对账不及时,不容易及时发现问题,不利于加强存货管理;人员不足或素质不高,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存货核算的质量。
三、企业强化存货管理的措施
1.实施源头控制,优化供应厂商,确保原料的优质、优价,具体实践可采用以下方法:
(1)采用合同管理制度,优化供应商,清理不合格的供应商,和信誉好、有实力的大企业加强合作关系,确保所购存货的质量优良性。
(2)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进行采购,可规范采购行为,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可掌握供应商方面尽可能详实的资料,为了解供应商的信用提供资料,降低采购风险。
(3)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存货的供应,在加强与老客户的联系的同时,全力开辟新货源,为生产提供保障。
2.强化企业内部的存货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存货的利用效率,具体实践可采用以下方法:
(1)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如:与合同采购员签订物资、设备采购终身责任追究制;建立合同员、主任、主管经理三级负责制;完善考核机制,变人管人为制度管人。
(2)在企业内部实行内部物流管理,降低存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一是通过降低蕴含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如:燃料中的物流成本,人力中的物流成本,加工过程中的物流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水平和生产素质,减少存货的消耗和占用,降低企业生产的总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是通过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优化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使上一道工序保证下一道工序的零库存,逐层推进至整个工序的结束,从而减少存货的资金占用,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存货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的存货周转速度。
3.强化信息管理,降低企业存货风险,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企业应配备合格的人员管理存货业务。保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文化水平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客观公正。企业应定期对保管人员进行不同层面的培训,包括法律、法规、存货管理理论及业务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使企业存货管理更加科学,将存货占用的企业资金降到最低,必须要采用切实有效的现代经营理念进行企业存货管理,可以利用企业管理系统将企业的员工、资产、财务、生产、销售进行全方位的高效的集中管理,通过建立信息化处理系统,对企业存货管理的风险进行评价、分析和控制,把企业的存货管理风险的预防与处理细致化,从而将库存降至最低,直至实现零库存。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进行存货管理,是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降低企业存货风险,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总之,要做好存货管理首先要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存货管理制度,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实现存货信息的共享,从而提高企业的存货管理效率。其次是制定周密的采购计划,将库存量降低到最小,减少资金占用。存货管理不仅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还应当有人性化的管理。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把企业的存货管理做好才能让企业不断运营创收增效。
参考文献:
[1]曾洁,浅谈企业加强存货管理有效途径[J].时代经贸,2007,(9).
[2]唐雪清,浅谈企业的存货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J].当代经济,2010,(14).
[3]袁丽萍,小议生产型企业管理[J].时代金融,2007,(6).
[4]孙振娟,浅谈对中小企业存货的管理[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9).
[5]汪瑞领,建立健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会计之友,2011,(1).
专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篇4
目前, 我国逐步实施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 为了增强我国高新技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迫切需求科学技术创新发展, 因此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投入, 增强研发能力,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我国政府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首要条件, 即:在中国境内 (不含港、澳、台地区) 注册的企业, 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 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 对其主要产品 (服务) 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 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 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 在中国境内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它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国家对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1) 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可以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2) 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可按确认的研发费用享受所得税加计扣除优惠。 (3) 企业经过技术合同登记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合同可以享受免征营业税优惠。
除以上税收优惠政策外, 国家和地方政府还在其他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比如参与政府或企业的招投标就具有一定的优先权。有了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 企业在申报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积极反应, 很多企业开始部署长远的发展战略计划, 将科技创新、研发科技项目作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同时, 依照国家政策的引导, 我国本土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成果也通过申请国家专利的形式予以固定和保护, 真正做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激励政策, 对国家专利申请产生了积极影响, 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
(1) 增强了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
(1) 为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新修改的专利法在专利权的归属上作出了新规定, 使得科研人员的利益和单位利益统一起来, 从法律上为建立新的技术创新机制提供了依据, 大大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从而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样, 研发人员利用专利信息, 受到种种启发, 促进了技术创新。
(2) 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政策促使企业投入研发资金、引进技术人才、加大研发力度, 坚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信心。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出台前, 中国传统行业中的企业很少有知识产权维护意识, 埋头苦干, 认为知识产权是跟传统行业无关的事, 是高科技领域的专属。政府部门虽有知识产权政策的普及, 但并不能很好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企业本身固有的核心技术大多是以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的形式来保护。这往往就存在一些弊端, 如技术人员的泄密或客户的反向技术侦破, 会使得企业核心技术外泄, 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重大损失。由于中国的国情, 当今生产行业模仿成风, 仿造技术泛滥。一方面企业不能保护好自己的核心技术,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旦牵扯企业命脉的核心技术外漏, 往往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另一方面, 企业没有将核心技术申请国家专利, 被其他企业盗用, 有可能会被其他企业抢先申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为了排挤市场对手, 往往会制止本属于被模仿企业的生产行为, 被认为是侵犯了他人的专利权, 得不偿失。然而, 只有少部分企业在受到权利被侵犯的打击后才幡然悔悟, 认识到将研发技术申报国家专利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发展策略, 是保护自有知识产权的必要手段。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相关政策出台后, 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政府给予的优惠, 并且经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 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不仅能保护自有技术, 提高企业自身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还可以借此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 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申请国家专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也提高了政府服务企业的主动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催生了更多的国家专利, 同样, 专利申请量提升了基层政府的科技服务水平。因此, 各级政府更乐意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服务, 与企业互动。
(2) 企业申请国家专利保护产生积极的经济效益。
(1) 企业通过国家专利申请战略, 可以专利技术垄断市场, 获得垄断效益。企业专利的实质在于拿技术公开换取国家公共权力的保护, 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市场垄断, 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发明创造被授予专利保护权后, 国家专利法保护专利权不受他人侵犯, 任何人或机构要实施、应用专利, 即不许以生产经营目的制造、销售、使用、许诺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 或使用其专利方法及其使用、销售、许诺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除法律规定以外, 上述行为必须得到专利所有权人的许可, 并按双方协议支付使用专利费, 否则将构成侵权。专利所有权人要求侵权者停止侵权行为, 专利权人因专利权受到侵犯而经济上受到损失的, 并可要求侵权者进行赔偿。
(2) 专利权人可以通过除自己将专利进行成果转化的方式外, 如专利转让、专利实施许可、专利资本化等来实现经济效益。专利转让是将自己的专利权转让给其他有需要的公司或者个人来获得经济收益;专利实施许可是通过普通实施许可、排他实施许可或独占实施许可的方式许可给其他公司使用, 通过实施许可的方式来赚取许可使用费是大多数专利优势企业的做法;专利资本化是指知识产权是可以作为企业注册资本进行投资的, 经过知识产权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之类的评估手续之后, 专利权可以进行资本化, 可以作为出资资本, 也可以用来质押向银行贷款或作为担保进行融资。在经济效益的推动下, 企业更愿意投入研发力量, 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并且申请国家专利保护自己的权利。
(3) 企业销售时采用“专利产品”的宣传方式, 产品更畅销。普通消费者并不懂得专利实质的情况下, 在产品或产品包装上印有“专利产品”及专利号通常会被认为是高科技产品, 就容易畅销。况且很多进口国对于出口产品往往需要知识产权证明, 也需要用到专利证明。所以, 企业在规模、行业地位及市场知名度相对欠缺的情况下, 多申请几项国家专利可以快速提升自己在行业内的名望和市场地位, 不失为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由于申请专利的费用和门槛都不高, 投入较少的资金和精力获得一定数量的专利权, 可以产生极大的有益效果。
市场竞争中, 品牌效应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经营的惯用手段, 品牌产品的品质首先有保障, 而且品牌会提高企业形象。因此申请国家专利既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技术, 也是为了广告宣传、改善企业经营形象。
(3) 企业利用专利信息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催生更多高品质专利。
高新技术的研发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 企业没有研发就没有高新技术。专利信息可以反映现有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动态和趋势, 使企业研发人员从技术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寻找新的技术突破口, 选择研制目标, 作出正确决策, 从而以最合理的途径、最佳的方案、最少的投资, 谋求最大的成果。事实证明, 企业研发人员可利用专利信息库, 检索研发的相关技术, 分析某高新技术领域中各种专利的变化情况, 了解该领域技术的发展的最新动向;分析重要专利的构成, 了解某项技术的成熟程度;分析某技术领域中各种技术的相互关系, 某一技术的发展前景;剖析专利产品的结构或分析专利的工艺方法等。借鉴相关技术, 可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 节省大量研发精力, 改变盲目寻求开发方向的状况。
专利申请制度为风险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凡是获得授予专利权的高新技术, 在产业化过程中均可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它一方面可避免高新技术产品被他人仿制的风险, 另一方面也为这种产品预留了市场空间。高新技术可以在专利的保护下, 从市场上获得较高利润, 从而弥补开发的投入, 又为企业的发展和产品下一轮开发积累资金。这种法律保护可大大促进高新企业的发展, 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综上所述, 申请国家专利在高新技术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应当充分发挥这种作用, 推动我国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存在的激烈竞争, 使得企业在希望自己产品占领市场的情况下, 把自己的发明创造及时申请专利, 使自己的发明创造得到国家法律保护, 尽量排除被他人仿造。
2.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刺激专利申请数量大幅提升, 同时存在一定弊端
(1)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政策出台后, 企业为了追求专利申请带来的经济效益, 盲目申请国家专利, 偏离企业研发方向, 缺少技术含量, 一味追求申请数量, 造成很多“垃圾专利”。目前, 部分企业为了迎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为了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临时抓技术点申请国家专利, 但在缺乏核心技术或企业主营产品缺乏创新点、新颖性的情况下, 对专利权利要求进行包装, 单纯为了符合专利申请的要求而编写, 造成大量缺乏科技创新点、缺乏实用性、缺乏具体实施力的“垃圾专利”。
(2)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申请国家专利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自主研发的理念。部分企业本身是在仿造他人技术产品, 在此激励政策的引导下, 反而造成了更多的仿造产品、仿造专利, 为仿造侵权找到了更好理由和借口, 产生大量近似专利, 造成恶性竞争, 并催生了更多的专利无效宣告案件。
3. 企业转变观念, 政府积极引导
中国存在大量的民营企业, 根据中国的国情, 企业科技创新的经营理念还相对落后, 亦并不能很好理解专利申请的意义, 仿造盛行, 缺乏企业的核心技术, 缺乏自主研发创新意识, 因此由仿造他人专利产品延伸到了仿造他人专利, 导致了更多的专利侵权诉讼及专利无效宣告案件, 极大地浪费国家诉讼资源。为此, 企业主应转变经营理念, 从根本上理解自主研发、拥有自己的创新技术, 并积极申请国家专利来保护自己的技术, 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同样, 改变现状也需要政府更加积极地引导和更好的宣传服务, 主动到企业中去, 根据企业的不同现状进行政策鼓励和技术指导, 为企业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
总之,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对企业申请专利战略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专利的申请提高了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同时, 也促使我国科技创新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为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善了我国企业的国际贸易环境, 有力地提高了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德.试论专利制度对高新技术发展的作用[J].安徽科技, 2002 (6) .
[2]杨文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新规出台[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08 (4) .
专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篇5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企业文化传承的必要性,探讨如何弘扬传承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传承;品牌
引言
一个企业的文化要在各种纷呈杂陈的文化或思潮中生生不息,推动企业阔步向前发展是离不开企业文化的传承。企业文化的传承,不但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更是作为企业发展基石至关重要的存在。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我认为,传承企业文化,打造企业百年基业,既要打造路桥企业特色的文化,又要兼容并收各种博广的多元文化精华,延伸丰富企业文化内涵,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员工作为企业发展创新的主体,也作为企业文化传承的主体,提高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已成为企业发展创新的首要任务和企业文化传承的首要任务。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已成为企业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只有具备素质高的员工队伍,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主体。通过不断提升职工综合素质,不断地对职工进行知识更新,进行智力投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把知识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做到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企业才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结合本企业的实际,随着公司经营业务在公路施工产业链上下游和工程施工相关多元的拓展,公司的职工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文化从无到有,原有企业文化的内涵也在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与市场相适应的多元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但给公司注入了强劲的思想活力,而且为推动公司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为公司的蓬勃发展铸就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传承,企业文化的传承促进职工素质的提升,推动企业发展,为企业立足市场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如何弘扬传承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的传承是企业发展腾飞的基石,企业发展是企业文化传承的光大创新。做好企业文化的传承,对推进企业全面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结合本企业实际,我认为,企业文化的传承,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弘扬丰富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
(一)传承打造诚信基石,赢得企业信誉
打造诚信是办企之本,诚信是企业难以估算的“信誉资本”。相反,一个企业如果失去诚信,它就会被市场抛弃,不论是多老的企业或品牌都会倒闭和垮掉。企业文化的传承,并不是只要诚信不要利润,企业合理的利润是正常的,没有利润的企业无法扩大再生产,难以继续生存。问题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获取利润,有一个什么样的利润为合理和最佳。也就是说,不以暴利为底线,不唯利是图。随着“微利”时代早已到来,“微利是图”能解决企业打造诚信与获取利润的矛盾。实践证明,要想获得市场,必须打造诚信,以诚信换取信誉,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一个真正的胜者。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对于公路桥梁施工企业来说,诚信经营更是企业立身之本。本企业长期以来能够立足市场,靠得是“诚信为上”、“诚信守法谋发展”的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优质、安全、高效工程产品回报社会、回报业主,赢得了荣誉,赢得了市场,赢得了企业的发展。
(二)传承团队与集体精神,争创一流企业与品牌
企业的团队与集体精神,其核心是企业广大员工的齐心协力和团结奋战,在这种企业文化的支撑下,所有的事情都将事半功倍。但是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并不容易,它既有深刻的时空烙印,又受地域与年龄等文化情结影响,因此要将其真正传承和弘扬,则必须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不管这种精神的启动力来自哪里,企业必须千方百计弘扬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让企业的广大员工齐心协力、团结奋战,把争创一流企业、一流品牌成为团队的共同意识和共同行动。
(三)传承艰苦创业的精神信念,推动企业克难攻坚
精神信念是一个企业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精神活力,它是企业员工彼此共鸣的思想意志和思想境界,是企业精神的一种内在表现,它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传承企业艰苦创业的精神信念,要降企业创业发展的追求信念化,并将这种共同语言根植于每个职工的心中,提高员工主动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产生关注企业前途共同的思想和行为,维护企业声誉,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善打硬仗,敢于胜利”是本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自觉形成的一种精神信念。我公司从建国初期一支工程兵,经历六十多年风雨,发展壮大成为一家具有公路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的大型企业,正式传承和发扬了“善打硬仗,敢于胜利”的精神信念。这种精神信念支撑着企业能够在面对艰巨重任时攻坚克难,完成任务。
(四)传承兼容并收的胸怀,发展企业多元文化
路桥企业的职工来自五湖四海,道德水准、民俗习惯、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为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此外受时间、市场等大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位或工作环境的员工较难拧成一股绳,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结合企业实际,我认为,必须让所有员工传承兼容并收的胸怀,即兼容并收不同地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即工作环境甚至不同行业的文化精华,提升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来,建设企业多元文化,为企业文化传承注入新鲜血液,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活力、动力。
专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篇6
众所周知的是在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审查体系中遵循“先公开,后审查”的制度,也即根据中国专利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发明专利申请后,经初步审查认为符合本法要求的,自申请日起满十八个月,即行公布”,同时根据该条款的规定:“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早日公布其申请”,这也就是所谓的“提前公开”。对于国内申请人而言,出于加快审查进度的考虑,请求提前公开的情形相当普遍,但是这种行为有其有利的地方,自然也会有其弊端,对此已经有很多人进行了探讨,笔者在此不再赘述,仅就某些可能被人们所忽视的方面作一简要的讨论。
本国优先权以及PCT国际申请
笔者所提及的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方面就是以某一“在先发明专利申请”作为本国优先权基础,在12个月的期限内再次提交发明专利申请的情形;或者是以此在先申请为优先权基础,在12个月的期限内提交PCT国际申请的情形以及在后续进入主要国家后可能出现的情况;甚至还涉及以在先的“实用新型申请”为优先权基础要求本国优先权或者提交PCT国际申请的情况。
如果在上述情况中,申请人对于在先申请提出了提前公开的请求,那么在形式审查合格后,中国专利局会尽早公开申请文件,这个过程在实践中往往会进行得很快,在很多情况下在12个月的优先权期限内就会作出公开。
在先申请公开之后,无论申请人出于何种考虑,决定要以此在先申请作为优先权基础要求本国优先权而再次提交一个发明专利申请或者是提交PCT国际申请时,就需要注意这种提前公开的行为对后续申请的影响。具体而言,也要大致区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就是在先申请和在后申请的主题完全一致,甚至是所有文本都完全一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提前公开的行为不会对在后申请造成什么影响。因为按照巴黎公约的规定,在后申请完全可以享有在先申请的权益,在先申请无论公开与否,无论是被谁公开,都不会成为现有技术。当然如果要求了本国优先权,按照中国专利法的相关规定,在先申请就会被视为撤回并且是不可以恢复的,但是这只是涉及重复授权的问题,与在先申请的公开行为是无关的。
第二种情况就是在先申请和在后申请的主题完全不一致,或者说是风马牛不相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在先申请是否已经公开事实上对于后续的申请也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在后申请本身就不应该享有这个优先权,其申请日应当以其自身的物理申请日为准,而在先申请即便已经公开,成为了现有技术,但是由于二者之间根本无关联,也几乎不会对后续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造成不利冲击。
第三种情况则是比较麻烦的,也就是在先申请和在后申请的主题有部分重合,例如在先申请记载了A主题或者A技术方案,而在后申请要求保护的是A和B两个技术方案,而且这两个技术方案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性。那么由于B主题或者B技术方案并没有记载在在先申请中,不应该享有优先权,其申请日是以在后申请自身的物理申请日为准,并且由于在先申请已经公开且A和B两个技术方案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那么提前公开的在先申请作为 B技术方案的现有技术,就会对B技术方案的创造性产生很不利的影响。与之相反,如果在先申请没有在优先权的12个月期限之内公开,那么就不会有成为现有技术的风险。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在先申请和在后申请的主题有部分重合,但是与上述情况略有不同的是,在先申请记载了A主题或者A技术方案,而在后申请要求保护的是A技术方案,二者之间有重合之处。这种情况在化学领域中是很常见的,例如申请人发明了某种新的化合物,并且用分子式对这种化合物进行了描述,出于抢时间申请专利的目的,申请人提交了一个专利申请,其中描述的只有用分子式表示的这个具体化合物,并且出于加快审查的目的,提出了提前公开请求并很快申请文件就被公开了。此后,申请人在这个具体化合物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研究和扩充,将其范围扩充到了具有多个马库什变量或者并列选项的通式化合物,这样保护范围得到了有效的扩大。此时如果申请人想要以在先的那个比较简陋的专利申请作为优先权再次提交一个发明专利申请或者是PCT国际申请,那么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在先申请会作为现有技术对后续申请造成极大的障碍。因为对于具有多个马库什变量的通式化合物权利要求来说,会被视为大量的单独技术方案的集合,也即大量的具体化合物的集合,其中既涵盖了在先申请中所记载了那一个具体化合物,又涵盖了与之不同的由各个马库什变量组合起来的其他化合物。毫无疑问的是在先申请中所记载的那个具体化合物是可以享有优先权的,而其他化合物由于未记载在在先申请中,可能无法享有优先权,并且由于在先申请的提前公开,已经成为了涉及这些化合物的技术方案的现有技术,无疑会对这些化合物的创造性造成极大的影响。
事实上这个有关化合物的案例是笔者在若干年前遇到的一个真实案例,由于申请人对于专利制度的了解不够和费用原因,在研发出一个新的化合物之后自己撰写了申请文件,其中对于化合物的用途也就是优点大加描述,但是在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只记载和要求保护这个具体的化合物。而在后续发觉此化合物具有潜在的商业前途之后,聘请了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撰写,并且以在先申请为优先权基础提交了PCT国际申请,就是在国际检索单位的审查员进行的检索中发现了在先申请已经在优先权期限内被公开了,由此在国际检索报告中出现了一篇PX或PY类文件,并且对于后续进入各个国家产生了影响。
外国优先权或者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后的情形
在此笔者仅以本人大致所了解的欧洲专利局和美国专利局的情况为例进行简要的说明。
欧洲专利局的标准和我国基本上是一致的,稍有不同的是在我国的实践中,一般是在检索发现存在P类文件时审查员才会去核实优先权是否成立,这也是出于节省程序提高效率的考虑。而欧洲专利局则是要求申请人自己声明优先权文件和申请文件二者之间是否相同或不同,如果不同,则申请人有义务提供优先权文件的译文(和申请文件的语种一致),并且甚至是指出区别之处。以上文提及的那个化合物的案例为例,在该PCT申请进入欧洲专利局进行审查之后,欧洲专利局的审查员所提出的审查意见和国际检索单位出具的检索报告几乎是一样的,也是把提前公开的在先申请作为P类文件,然后核实优先权的是否成立,然后评价通式化合物的新颖性以及创造性。
美国专利局的情况与此大相径庭,原因即在于美国所一贯坚持的先发明制度以及尤其是他们引以为傲的长达1年的宽限期制度。以AIA法案为界限,在AIA法案之前,由于现有技术是以发明日来界定,并且对于享有宽限期的条件宽松,因此即便在先申请已经在中国公开,也不会成为现有技术;而在AIA法案之后,美国采用了“First Inventor to File Provision”,尽管设立了“the Effective Filing Date”这么一个概念,但是对于宽限期的使用仍然相对宽松,尤其是对发明人自己公开发明的情况更是几乎不设限制,因此,对于在美国专利局的程序来说,发明人请求在中国提前公开优先权申请与否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实用新型的情形
顺便提及的是在先申请是一个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情况,由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是在授权时才会公开的,所以其公开的日期无法确定。在实践中实用新型的审查进度是很快的,在12个月优先权期限之内即完成审查并且授权公告的情况比比皆是,在此情况下,如果以实用新型作为优先权基础去申请发明专利申请,同样会出现在先申请在优先权的12个月期限之内被“提前公开”的情况,也会对后续的发明申请造成影响。
另外比较麻烦的是本国优先权或者是PCT国际申请再次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时候,由于实用新型已经被授予专利权,按照专利法实施细则第32条的规定,已经被授予专利权的在先申请是不能作为要求本国优先权的基础的,这样就会导致在后申请丧失优先权并且导致最早申请日的变化,同时由于在先的实用新型申请的授权以及公开,就会作为现有技术对后续的发明申请或者PCT国际申请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专利申请造成极大的打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意尽快提交后续申请,也即在实用新型授权之前完成后续申请的提交工作,而不要等待优先权的12个月期限慢慢消耗过去。
结语
在专利领域中,任何的公开行为都有可能导致现有技术的产生,申请人自己请求的公开行为也不例外。由于对专利知识的了解不够、盲目追求加快审查进度以及不注重申请文件的撰写质量,申请人会因一些考虑不周的行为而为自己后续的专利申请造成障碍。
专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篇7
二战后, 日本推行“经济立国”战略, 著名的“四大公害”[1]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反污染运动。在这种情况下, 日本先后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止法》、《烟尘排放规制法》、《水质污染法》、《公众健康损害赔偿法》等法律, 从法律层面上约束企业, 并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进入了城市化阶段后, 又制定和颁布了《环境基本法》等法律。
污染的产生和政府针对控制和防止污染推行的这些措施对一些企业的技术发展和经营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三菱重工, 虽然三菱重工起源于造船业, 但却是烟气脱硫技术的执牛耳者。截至2014年6月, 三菱重工在烟气脱硫领域专利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拥有发明专利1373项, 占脱硫领域全球专利总申请量的5.3%。我们从三菱重工专利数据的发展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在烟气脱硫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都遵循着政策的引导, 与政策的制定颁布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政策因素贯穿研发始终
纵观三菱重工的专利申请情况, 自1965年至2013年三菱重工在烟气脱硫领域的全球专利申请总量为1582件, 专利申请数量非常大, 整体来说, 其专利申请数量呈快速振荡增长的态势。三菱重工在烟气脱硫领域全球专利申请的态势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阶段:
三菱重工烟气脱硫的专利申请趋势
1. 快速振荡期 (1980年以前, 281件)
这一时期正值日本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被逐渐认识到。
20世纪60年代, 日本的环境政策基本是对社会经济活动制定直接的限制措施, 强力推进“以法制污”。1967年日本出台并实施了《公害对策基本法》, 通过设定环境标准, 限制排放。三菱重工那时已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累, 在政策出台后, 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专利申请量相应地呈现整体快速增长的态势。
70年代, 日本召开了以制定一系列针对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闻名的“公害国会”, 体现了政府对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三菱重工的专利申请随之快速增长。
随着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 一些新的环境问题出现, 如汽车废气污染、水环境污染等, 日本政府又出台了大量相关的环保措施, 三菱重工在烟气脱硫技术上的研发力度出现分散, 专利申请量有所下降。
而在1978年, 美国修改了环境法规, 否决了高烟囱排放, 使烟气脱硫技术得到业界广泛关注, 且日益重视。在这种形势下, 三菱重工快速调整了研究方向和力度, 进一步加强对烟气脱硫技术的研发, 并在1980年出现了专利年申请量的最大值 (68件) 。
2. 平稳振荡期 (1981年~1998年, 752件)
回顾这一时期的日本国内经济环境, 我们发现, 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日本逐渐丢掉环境污染包袱, 产业结构向轻工业转换。特别是经济危机后, 日本政府开始重视新能源、节能和地球环境技术开发的规划, 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关注度下滑, 三菱重工随之转移了部分研发精力, 数据显示其在烟气脱硫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在80年代后期有所下滑。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日本进入全球化时期, 日本的环境问题又出现了新情况, 减少污染排放的国际压力增大, 因此, 三菱重工的专利申请量有所回升。
因此, 这一阶段, 三菱重工在烟气脱硫领域的专利申请量略有起伏, 呈现基本平稳的振荡发展态势。
3. 减速振荡期 (1999年至今, 371件)
通过观察和分析, 我们发现, 三菱重工专利申请量的表现与日本在金融危机中遭受影响的程度变化基本一致, 因此, 我们认为这一情况应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关。1998年开始, 在日本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阶段, 三菱重工的专利申请量也如当时的日元汇率一般快速下降。
而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 虽然三菱重工当年的专利申请量也出现下滑, 但是下滑程度相对较小。我们从技术方面进行分析认为, 主要是烟气脱硫技术已经成熟, 研究重点在于对已有脱硫技术的改进, 研发目的是如何提高脱硫效率, 降低成本, 对于新的脱硫技术的研发较少, 专利申请量已经趋于稳定。
二、政策因素对专利布局的作用
曾任日本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事务局局长的荒井寿光教授对日本企业专利布局的原因进行分析, 认为, 45%的日本企业希望通过专利申请阻止其他公司生产或销售相似产品。10%希望通过申请专利增加谈判筹码, 在未来需要时可以通过交叉许可获得其他公司专利的使用权。其他的是出于防守的考虑, 即自己不用, 也防止对手使用。[2]
而对布局时机、内容、目标的选择则考量了企业的战略头脑。以三菱重工为代表的部分日本企业通过对政策趋势的把握决定了企业的专利布局。
三菱重工重视专利布局, 在世界主要市场均有布局。三菱重工烟气脱硫专利技术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德国、中国大陆、韩国、加拿大、中国台湾地区、西班牙、英国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三菱重工在华申请的第一件脱硫专利涉及钙法脱硫。由于1987年是中国《专利法》实施的第三个年头, 国内绝大部分企业对专利还不完全了解, 相比较之下, 三菱重工的专利意识非常强, 首次向中国提交专利申请时就申请了2项专利技术, 具有专利技术先行于市场的理念, 非常重视利用专利保护手段对技术进行法律保护, 也为其在海外市场的发展打下了维权基础。
三菱重工在华进行专利申请行为也为其迅速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8年, 即三菱重工在中国申请脱硫技术专利的第二年, 三菱重工就与华能签定合约, 在四川珞璜发电厂装备石灰石膏法湿法脱硫设备, 这也是我国首套烟气脱硫设备。我国目前推广的技术主要是钙法脱硫技术。三菱重工在这方面具有先发优势, 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脱硫设备的供应商之一。
此外, 对重金属汞的脱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体现了三菱重工的布局思路。
由于医药废物焚烧炉和市政垃圾焚烧炉的排放问题, 20世纪90年代, 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开始要求对汞排放进行控制。1999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一项计划, 要求到2007年, 汞排放控制率达到90%。于是, 三菱重工紧跟市场形势和政策要求, 开始着手研究废气脱汞这一新的技术点。
2000年三菱重工提出了一件专利申请, 涉及湿法脱硫的碱性溶液消除废气中的汞。其后, 三菱重工不断对该项技术进行研发和改进, 使得该专利累计被施引了55次。此后, 三菱重工又多次提出利用脱硫后的吸收剂溶液进行废气脱汞的专利申请, 且专利的技术产出国家和目标市场国家均集中在美国和日本。
2005年, 美国政府废除了前述计划, 发布了《清洁空气汞排放控制法规》, 该法规计划从2010年到2017年控制汞的排放量从48t降低到34t, 减排率为29%;但是, 2008年, 美国联邦上诉法庭判决取消《清洁空气汞排放控制法规》, 并责成环保署制定更严格的汞排放法规。规范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 但是, 由于三菱重工提前进行废气脱汞这一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 形成了稳定的专利壁垒, 这不但不是坏消息, 反而促进了其技术和市场地位的提高。三菱重工正确把握政策趋势, 对其稳定海外市场具有非常大的贡献。
尽管我国目前的环保法规对于汞元素的排放没有新的要求, 但是我国也已经开始重视废气中重金属的排放问题,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我国会颁布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为了及时应对我国环保法案引起的环保市场主体的变化, 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所应当关注三菱重工在实现脱硫时进一步脱除废气中的汞这一技术手段在专利方面的布局。
通过对三菱重工近年来研究热点的分析, 发现脱硫同时回收CO2这一项专利技术也是三菱重工近三年研发投入的侧重点之一, 其专利主要布局在美国、日本、欧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尚未在中国进行专利布局。我国相关企业可以在这方面寻求技术突破, 率先实现布局。
三、给我国的启示
美国商业专利数据库公司营销副总裁兼高级专利分析师拉里-卡迪这样描述专利诉讼:“恃强凌弱的人肯定不会选择大个子, 他们会去欺负弱小的人”。专利不仅给予企业20年的发明保护期, 使他们获得了研发投入带来的成果, 更为企业积累了知识产权储备, 为可能面临的侵权诉讼提供谈判筹码。因此, 在企业经营中, 专利更应该被看作是占领市场、主导竞争的利器, 是企业策略中的重要棋子。三菱重工的经验为我们诠释了一个以政策作风向标, 提前研发、快速反应、及时布局的企业专利策略的内涵, 将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我国专利申请量和申请主体的构成看, 目前, 我国企业的研发产出能力相比跨国公司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因此, 了解它们从“小微”时就延续且被证明是有效的做法应当对我国企业尽快发展成长,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拥有一些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是提高政策敏感度, 与技术和市场及时关联、及时决策。关注那些对政策产生可能有影响的事件或舆论, 将它们与可能的市场进行关联分析, 结合自身情况和成本决定取舍并制定相应研发对策;二是以政策引导研发。政策的出台必然影响市场格局。既然政策为企业指出了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 那我们就要及时跟进、顺势而为;三是建设和利用官产学研合作平台, 根据政策的方向提前进行技术积累, 培养专门的核心研发人员及其团队, 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快速调整研发重点;四是提高全球视野, 推演他国的政策发展。政策是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服务的, 因此, 通过对一些事物和形势的观察, 可能预测到政策的走向。如果说把握本国政策是企业实施专利策略的基础, 那么通过推测他国政策, 提前进行专利布局则考验了企业的眼光。
注释
1[1]所谓“四大公害”是指:发生在三重县四日市的“哮喘病”、熊本县的“水俣病”、新泻县的“第二水俣病”和富山县的“痛痛病”。
艺术收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篇8
专家评议,投资艺术品,对企业家们来说,有点鱼与熊掌兼得的意思。它既是保值的,又可以拿来赚钱。企业进行艺术品投资,正成为一种资本运作的新方式。
国外的一些知名企业很早就开始和艺术领域的接触了,他们介入艺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很多著名的企业角逐油画领域,像日本企业天价购买梵高的作品,其结果就是使得企业赢得了巨大的名誉和声望,这是通过资产运营的方式得不到的;美国洛克菲勒、日本的三菱等非常有实力的企业,本身就有非常好的收藏,并且开办了自己的美术馆、博物馆。因此收藏艺术品是大企业经常使用的自我价值提升手段,是投资手段与企业文化的一种结合,通过对艺术的介入和收藏来加强企业的文化素质和品牌。
我们再举大家比较熟悉的保利集团的例子。2000年,保利集团从香港回购了圆明园的三件兽首铜雕——牛首、虎首、猴首,放到了保利艺术博物馆,3300万港币的价格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太贵了,但是,这3300万港币的花费为保利带来了什么呢?是巨大的声誉,是品牌、责任、安全和可托付感,企业的无形价值被大大提升了。如果以企业的目光审视保利,从拓展企业品牌的角度来分析,这件事情引发了多少家媒体报道保利呢?如果保利不是用这些钱买这几件珍贵文物,而是去打广告,企业能打出这样的关注度吗?何况这个购买事件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可持续的话题,甚至是一个参考数据,随时会被各种媒体提及并不断强化,更重要的是,保利的3300万港币并不是花出去就没有了——几件文物还放在保利的博物馆里,它不仅没有损失,反而已经升值一倍以上了。保利对于圆明园文物的收藏就是一个标准的企业使用收藏手段进行有效放大的事件。中国的当代艺术还没有今天这么受关注的时候,美国、日本、法国的一些跨国企业已经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为他们办展览,支持他们的创作活动了。如果国内企业对艺术的介入有这样的前瞻性就更好了。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文化都会以不同的形态在各个方面显现出来。企业文化中需要加入艺术成分,因为艺术是一种创造,一种创新,它们常常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独特性使它们的象征价值显著增强,所以也成为企业文化的最佳表现方式。通过艺术的加入不但可以提升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还加速企业文化建设。
现今企业艺术收藏是一种趋势、一种潮流、一种时尚、一种品位,收藏市场也正从个人投资收藏向个人、企业、社团、基金等多元方向转化,包括未来可能出现的产业基金,艺术收藏都将是其中重要的运作品种。从企业的方面分析,企业收藏目前主要还是两条考虑:一是投资获利,企业的存在就是赢利,这是企业初始阶段必然会考虑的问题;二是给企业形成独特的文化,当前社会总体的企业发展已经到了追求企业文化的阶段,艺术品也具有表达企业文化的条件。换言之,企业一定可以把收藏游戏玩儿大。
现任泰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升曾经在16年前融资2000万元与人合伙创办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此过程中,陈东升见证了中国企业家投身艺术收藏的潮涨潮起。转投保险业的陈东升依然是艺术品收藏的热衷者,他在公司大厦11层开设顶层空间,专营中国当代艺术的顶尖展览,在这里,企业家是最主要的顾客。陈东升的想法是:“把前门附近的老北京火车站改建成当代艺术博物馆也许是最现实可行的。”建设博物馆的梦想,不是只有陈东升一人,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企业家将此梦想付诸实施。企业家谢金松在海宁建立了宁谢氏艺术收藏馆,而在江浙地区,已经有100多个私人博物馆成功建馆。同谢金松一样,这些私人博物馆的主人全都是企业家。收藏艺术品乃至开办博物馆或美术馆,正成为企业家实力和品位的象征。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有了一致的认识,他们在一起的主要话题就是“艺术”。
对于这些企业家来说,艺术品首先是一种消费;而很多企业家也乐意把它当做一种投资,甚至是金融工具。
当然不可能要求国内的大企业都去开美术馆,不过跟当代文化有关的企业,应该对当代艺术有些了解,不要再挂大美人的照片了,真的把当代艺术放在你的办公室里,这样才能和企业的文化、产品相对应。国内一些企业对艺术没有长远的眼光,没有兴趣去做纯粹的艺术,更多地是作低端消费,追求速成。为了短期目的去做一些包装。
人本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篇9
关键词:人本管理,企业管理,变革,创新
1 人本管理的含义
人本管理是企业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人本管理是针对三种形态的组织与管理理念而提出的。一种是以神为本。西方历史中“神”“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及中国历史中某些造神运动”的特殊期, 大到国家中到企业小到家庭的管理都是以神为本。二是以事为本。从管理和企业分别产生至现在大部分的组织和管理都是以事为本即以完成事情为目的做事的目的与人何关并不自觉所以成为“无用之事”。三是以物为本。物是目的人是手段.物比人更重要。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管理理念也逐步发展以“新的”、“先进性”的理念为指导。故而以物为本之后以人为本就提了出来。
因此, 人本管理就是以专心致力于工作并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为管理的主要对象.通过创造特定的环境与条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以不断提高其满意度的管理活动过程。它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 这也是对人本管理的最精辟的解释。
2 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
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 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作为管理主体来说人必须具有管理的能力必须懂管理、善管理、会管理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要学会观察, 分析、判断和决策, 运用自己的权威和手中的权力进行管理。作为管理客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为企业的发展尽职尽力。要按照企业发展的要求自觉的学习, 接受公司的培训。要主动的接受管理主体的要求协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工作, 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种。物质环境是指企业的厂房工资制度、办公环境、文娱体育活动等这些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基本因素。人文环境.主要是指管理环境或者说人际关系环境。这关系着员工的向心力昭示着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企业长远、持久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
文化。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 即由企业的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所构成的器物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 即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人际交往活动中的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即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并与此相适应的制度、规章、组织机构等深层的精神文化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独具本企业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的功能它使企业具有人文价值、科学价值和可持续发展价值。
价值观。它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的一致性和相容性是保证企业实施管理、顺利实现企业目标的前提和保障条件企业应努力营造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价值观体系.使其发挥相应的作用。
3 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人同此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施人本管理的基础.很难想象在一个人际关系矛盾重重的企业里人本管理会良好的实施下去, 其实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人与人、人与工作的和谐, 而且包括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部门关系的和谐。这就要求把员工行为与组织行为统一起来、把追求经济利益与追求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各级管理者要以自身的亲和力、感召力去体现“人和”精神, 营造“人和”氛围把员工置于企业一切活动的中心地位以制度约束行为。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的软件管理, 即强调理念的引导、氛围的熏陶“知识的提升、准则的规范和行为的养成通过广大员工对目标的认同.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形成员工团结和谐、积极向上、互相协作”共同奋进的“人和”氛围促进企业机制的和谐运转。
人尽其才———以激励为主积极开发人力资源。人本管理.最重视的就是人在企业中的作用因此, 我们应该想办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就是要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活动过程。激励来源于需要, 需要有精神的和物质的.因此我们应该从两方面采取措施。此外还要充分释放员工的潜能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激发员工的主体地位, 点燃他们的工作热情;培育团队精神强化团队意识实施团队管理, 激发团队动力, 增强文化圈效力。人力资源开发是组织和个人发展的过程其重点是提高人的能力核心是开发人的潜能.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人力资源发展过程的始终。
人人管理———使员工从“被管理者”向“管理者”转变同时接受消费者的“管理”。这里的管理者包涵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即管理别人。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是企业的管理者但每个人都潜存着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可能。应当鼓励这种管理理念的存在:人人争当先进, 时时追求进步事事争当成功把企业当成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小社会”。另一个层面是从地位上来说的, 也就是说要尊重每个员工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的尊严和权利事事尊重人、关心人, 爱护人。同时, 企业还要尊重每一个消费者使消费者接受产品承认企业的地位。一般的员工和消费者是企业未来发展的“管理者”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成败。
4 企业如何实现人本管理
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渗透于企业的内外企业不仅要尊重每一名员工, 发挥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要想着每一位消费者和每一位客户, 这是实施人本管理的必然要求。总的来说实施人本管理就要做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 凝聚人、想着人。
尊重人。没有一个人.不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都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应有的权利理应受到尊重。要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尊重人, 尊重人的思想尊重人的首创。
依靠人。现在多数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发展能力的主要并不在于机器设备, 而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归根到底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人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
发展人。人们通常都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是企业管理者的主要任务。
凝聚人。组织本身是一个生命体, 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不过是这有机生命体中的一分子。所以, 管理不仅要研究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素质, 还要研究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周三多, 陈传明, 鲁明.编著:《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市场细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篇10
市场细分也称市场细分化, 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美国人温德尔·斯密提出的新概念。所谓市场细分, 是指根据整体市场上顾客需求的差异性, 以影响顾客需求和欲望的某些因素为依据, 将一个整体市场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顾客群体, 每一个需求特点相类似的顾客群就构成一个细分市场 (或子市场) 。在各个不同的细分市场, 顾客需求有较明显的差异, 市场细分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把握市场细分的原则
1.1 把握目的性原则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以及收入水平和文化程度差异、精神信仰的不同, 人们对市场上各种各类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特征和需求目标, 市场也就随着人们需求的不同而越来越具有细分的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科学而合理的市场细分对企业准确的确定目标市场和制定切实有效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具有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市场细分首先要把握的就是要使企业弄清市场细分的目的是什么, 进而制定合理的细分计划。
1.2 把握适度性原则
市场细分不是想怎么分就怎么分, 不是分得越细越好, 市场分得太细, 不适合大量生产, 影响规模性经营;但是也不能分得太粗, 不符合市场需求, 影响经济效益。也就说市场细分要掌握一定的度, 细分市场要有一定的规模和发展前途, 并能使企业获得利润。选用细分标准时, 要求这些细分因素是可以度量的, 并使细分市场能呈现明显的区别和显著的特性, 那些难以度量测定的细分因素尽量少用或不用。
1.3 把握因企制宜性原则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面临的生存环境和空间是比较复杂的, 企业绝不能不顾实际、盲目地去追求市场的细分, 因此,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要采取不同的细分标准, 要根据企业的实力和产品的特性来确定自己的细分标准。大企业可以制定多个细分市场的大营销计划, 小企业必须制定少的细分市场的营销计划。
1.4 把握经济效益原则
市场细分也不是为了市场而市场, 市场细分要从区别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出发, 它是以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差异为出发点, 根据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性, 把消费者总体市场划分为许多类似性购买群体的细分市场, 其目的是使企业选择和确定目标市场, 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组合, 从而以最少的营销成本取得最佳的经济收益。
2 市场细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2.1 市场细分能够使企业找准市场定位
市场作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整体, 由众多的购买者组成。由于这些购买个体和群体在地理位置、资源条件、消费心理、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在同类产品市场上, 会产生不同的购买行为。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长期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根据消费者的差异进行市场细分, 以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 所以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细分对营销策略的制定和企业发展的影响, 企业只有通过市场细分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单位产品所满足或服务的市场的需求特征, 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的形势下, 市场竞争已经由地域及经济层次的广度覆盖向需求结构的纵深发展, 市场由有形细分向无形细分 (目标市场抽象化) 转化, 这时能够准确判断企业产品的定位更为重要, 谁认清了市场, 给产品定位准确, 谁就抓住了消费者, 市场细分是企业营销战略的起点, 企业确定了自己产品的定位, 就会根据其产品定位采取具体有效的营销战略组合, 以使企业具备竞争优势, 进而在市场竞争获胜。
2.2 市场细分能够使企业掌握目标市场的动态
成熟的市场必然是一个细分的市场, 不同的客户群, 指向的产品是不同的, 客户的细分, 不论按年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生活喜好等角度, 已到了十分细致的程度;产品的细分更细, 不论是何种产品只要有差异就会有不同的消费群体, 产品细分已十分丰富。通过市场细分, 企业可以分析每一个细分市场消费者的偏好及需求特征, 分析市场各种品牌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偏好的程度。凡是市场需求尚未满足, 或者满足消费者偏好程度低的市场, 都可能形成企业营销的有利机会。企业可以通过市场细分研究和掌握某个特定市场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营销策略。如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流通渠道策略、广告策略等, 以达到占领目标市场的目的。在掌握市场动态和市场细分基础上, 企业可以根据主客观条件, 确定特定产品应进入的领域, 确定开发哪一层次的消费者市场, 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市场, 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 以便把人力、物力、财力、技术集中到最为有利的目标市场, 以获取利润。
2.3 市场细分能够使企业营销做到目标选择明确
现实和未来的产品市场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市场。在这种形势下,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想什么产品都做, 是不现实、不可取, 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要做到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必须重视市场细分。我们知道很少有一个产品能够同时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要, 既然只能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那么针对整个市场的营销就是一种浪费。因此, 企业必须知道哪些消费者对自己来讲是最有价值的, 他们的具体需求特征是什么?如何才能接近他们?市场细分的目的就是从各个细分的消费者群体中, 辩认和确定目标市场, 然后针对消费者的特点生产独特的产品或采取不同的营销战略, 以获得最大收益。例如, 就化妆品行业而言, 市场细分是指企业把整体化妆品消费的群体, 按着一种或几种因素加以区分, 形成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 每一个层次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 即“子市场”、“亚市场”或“市场部分”。每个细分市场都是由具有类似需求的人群组成, 比如就性别可以分为男性和女性, 就年龄可以分为大人和儿童, 就女性可以分为老、中、青等等不同的细分市场, 不同细分市场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及对消费服务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所以必须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方案去满足这些不同的消费群体的需求, 这就使企业营销做到了目标明确, 防止了企业在营销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浪费。
2.4 市场细分能够使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任何企业都不是万能的, 企业的资源和市场营销能力都是有限的, 如何把有限的人、财、物和营销资源合理使用, 实现企业资源的优惠配置, 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 这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 为本企业选择合适的细分市场, 并且准确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 从而集中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资源投放该细分市场, 争取在局部市场上获得优异的经营业绩, 变整体市场的劣势为局部市场的优势, 使本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
2.5 市场细分能够使企业通过营销实现利益最大化
企业营销的目的就是在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关键是通过市场细分对企业产品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 选择准确的目标市场, 然后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把产品投放到细分后所选择的目标市场上, 而不是把产品投放到一个不加细分的整体市场。同时企业营销人员也会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已达到不同的营销效果, 取得不同的利益价值, 这样的企业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获取高额的营销利润, 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市场, 谁抓住了细分市场的关键, 谁就抓住了企业发展的关键, 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进而赢得企业发展的先机, 取得竞争的优势, 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学导论[M].
谈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篇11
摘要: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的诸多原因。
关键词:人力资源 企业发展
0 引言
人力资源不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才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的诸多原因。
1 人力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吗
人力资源是不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在理论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另一种看法认为人力资源不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提出人力资源不能作为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人力资源实践才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2 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
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是指在遵循企业竞争战略逻辑的基础上,在人力资源战略和人力资源政策指导下,有机结合的系统化人力资源活动。
2.1 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的概念内涵 ①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提供的是人力资源服务,人力资源提供的潘罗斯意义上的“服务”不同于人力资源。这意味着,相同的人力资源以不同方式、不同手段或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组合将产生不同的人力资源活动或人力资源活动系列,因而能为企业提供不同的人力资源服务或人力资源服务系列,这些服务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②这类人力资源实践是系统的。③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是遵循企业竞争战略逻辑的。④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是有机结合的。
2.2 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的特点 ①系统性。当许许多多单个人力资源实践有机结合成一个系统时,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和相互作用,此时它们对组织产生影响最大。②一致性。一致性是指在两个层次上的一致性:第一层次是所有单个人力资源实践都为同一企业竞争战略目标服务;第二层次是所有单个人力资源实践之间应当是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
3 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如何赢得企业竞争优势
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的假设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假设类型是把员工看作成本。把员工看作成本的企业,将根据外部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保持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使企业人力资源总成本最低,更多地是充分使用人力资源,较少关注员工知识和技能的开发和培训。我们将把员工看作成本的企业的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称为成本型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第二种假设类型是将员工视为企业的资产。把员工看作资产的企业倾向于培养员工的一系列独特行动、态度和关系,提供广泛的在职培训。在充分使用人力资源的同时,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就业保障和职业发展机会。这种把员工视为资产的企业会加强和重视资产吸收、配置、开发、利用和增值,不会轻易舍弃或剥离员工资产。我们把将员工视为资产的企业的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称为资产型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不妨对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拆分成单个人力资源实践,以探讨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如何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虽然这样的拆分破坏了系统的整体性。
3.1 招聘和筛选。成本型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通常采用相对简单的招聘和筛选程序、渠道、方法和手段。这样可以使招聘和筛选工作简单易行,程序较少,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直接降低和控制招聘和筛选成本,有利于建立相对成本较低的优势。而资产型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则倾向于采取复杂的招聘和筛选系统。严格细致的招聘流程、审查过程,可以保证招收到高质量的人才,有利于企业的后续人力资源实践活动,如培训、开发和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企业歧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和建立歧异化优势,但复杂的招聘和筛选系统的运用必然耗用企业大量的资源,增加企业的成本。
3.2 培训和教育。成本型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是从外部市场上去获取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它们预期可以直接招聘到符合企业需要并已经具备技能的员工,比如招聘已获得技术资格证明书和技能的应聘者,这样无须企业在员工教育和培训上再进行投资。所以,这类企业常常没有正式培训项目或仅仅提供极少的与工作有关的简单技能训练,试图把教育和培训等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本降到最低,以建立和保持企业相对成本优势。
3.3 工作定义和工作范围。成本型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有固定的工作定义,有明确的工作规程和工作范围界定。员工通常被要求按工作规程的规定,在明确的工作范围内进行有效率的生产。这样可以减少协调工作,提高员工的工作熟练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保证生产有序、稳定和高效地进行,获得产品和服务的稳定输出,从而实现相对成本优势。资产型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有着相对灵活的工作定义、松散的工作规划和广泛的工作范围。鼓励员工在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之外,向相关工作领域拓展,鼓励员工参与决策,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弹性工作管理,以建立与众不同的歧异性竞争优势。
3.4 职业发展。成本型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一般不为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几乎没有相关的职业发展指导,强调员工较少的职业流动(不提倡工作轮换),减少职业变动对生产效率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满足企业的低成本要求。相比之下,资产型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通常为员工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有正式的职业发展计划和相关的职业发展指导,为员工职业生涯提供发展的路径、阶梯和方向。
3.5 就业保障。成本型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一般不提供工作保障,视员工为成本的观点决定了企业的成本最小化目标。因此,企业会根据生产需要机动地决定员工数量。当经济不景气,市场需求萎缩,企业减产时,很可能会解雇员工,以达到最优产量所需要的最优员工数,减少富余人员给企业造成的负担。当经济繁荣,市场需求高涨,企业提高产量时,企业就会需要更多的雇员。而企业通常从外部劳动力市场雇用所需的员工。这种企业因没有就业保障的约束,可以自由灵活地根据需要雇用或解雇员工,可以根据产量来确定最佳员工人数,以降低人工成本,赢得成本最小化优势。与之相比,资产型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有牢靠的工作保障,企业明确表示继续保持雇佣关系。虽然企业可能因为经济周期性变化,市场需求波动,而出现人力资源富余或短缺的情况,在企业生产人工成本上可能会失去一定的优势,但是资产型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提供就业保障,有利于满足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需要。从而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3.6 绩效评估。成本型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把绩效评估作为控制员工的机制,严格的绩效评估仅仅用来测量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效率,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员工的操作。这种绩效评估追求的是员工工作的标准化,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动作或工作,寻求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以建立和保持低成本优势。但这类绩效评估使员工丧失了工作灵活性,丧失了对工作过程的控制。相比之下,资产型系统化人力资源实践把绩效评估作为员工发展的机制,这类绩效评估虽然也强调对员工业绩的测量、评价和指导,但同时更注重员工的技能、知识发展。
专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篇12
在科技方面, 苹果公司的系统区别于大众普通电脑上装有微软Windows系统的电脑 (PC-DOS系统) , 而所有苹果电子产品自身装配的是自家公司独立设计的Mac OS系统 (简称为MAC) , 这一系统完全属于苹果机的专属软件, 市场上所有关于PC系统的软件都无法在苹果机上安装使用, 这一独立系统可有效地帮助消费者躲避感染电脑病毒的风险, 因为在目前电脑科技方面大多病毒都是针对PC系统的攻击, 而MAC系统的的构架很少受到病毒的感染, 这种小风险染毒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电子安全保障, 从而避免了消费者电脑因中毒而丢失数据的损失。同时苹果公司不断地为消费者独立开发自己的软件, 在操作上彰显苹果独有设计系统的个性技术需求。通过精心设计的操作, 按照苹果的设计理念设计软件, 使其在运用的过程中和PC完全不同, 在视觉上形成一种新的符号融合, 完全打破原有系统的操作手法, 给消费者带来新鲜的操作手感, 各项很有设计感的系统LOGO让人们急切地想去探寻它的功能。但在完全突破的情况下, 有些常用的系统会令人们形成固定的模式, 很难突破它的优点, 从这一点来看, 苹果公司并没有把自己陷入绝对的孤立中, 而是从中寻找契机与各软件尽享沟通与合作, 在不丢失自己企业文化的同时将系统模式积极与其他软件联合开发MAC版本的系统, 以适应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使它在各个软件领域既保持着独立系统又开发新的合作项目, 使市场的开发更加广阔。
苹果的设计文化中人性化设计和环保方面为公司文化提供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保障。苹果公司始终保持人性化设计, 努力探求人类与机械之间如何才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协调关系。重视以人为本, 设计的出发点从人体工程学为起始点, 所有的功能均以为人服务为前提。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统筹兼顾地协调各方面的配合度, 从而做到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的结合。在生产材料减少的同时, 苹果公司更注重有毒材料的控制, 要设计环保的产品必须考虑到产品组件的材料对环境是否会造成污染, 通过玻璃、塑料和金属代替原有的有毒物质材料。从包装上尽量使用小的空间, 但制作更小空间保护性强的包装, 减少塑料在包装中的比例。
苹果公司企业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在苹果企业文化中, 它的创新是忘掉曾经了解的技术, 忘记一切从零开始的思考。它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的不断探索。苹果的创新是人们对苹果产品认识能力的探索和实践能力的进步, 是苹果公司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 是推动苹果公司市场开发的不竭动力。苹果从单一的电脑硬件厂商向数字音乐领域多元化出击, 于2001年推出了个人数字音乐播放器i Pod, 再到现在的iphone和ipad的上市, 逐步成为强大的企业。创新虽然意味着改变, 但苹果的创新始终是坚持自身的文化理念, 推陈出新, 努力创造设计的新思维, 同时创新也意味着一定的市场风险。但从苹果的发展历程来看, 每次的创新都提升了自身产品的价值和在市场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综上所述, 苹果公司企业文化中的科技、环保、人性、智能、创新等经营文化理念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 通过科技上的软件独立开发设计, 将公司的文化提升到个性生产的行列, 使其自身具有独立的优越性, 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形式上的MAC时代, 引领科技电子的带头作用。在环保方面每次新产品的设计和推广, 都做到相关产品设计虽然有些系列产品的升级比原产品的功能更强大, 屏幕尺寸也扩大, 但在材料上往往都减少了50%的组建, 而排放量也降低了35%, 从而在生产的真正意义上达到低碳减排。最后通过产品的更新换代将公司的生产提升到独具特色的创新精神的企业, 它激发了人们的创作潜能, 不断突破电子的极限使用度, 将环保和设计与人性化相结合, 再加上独树一帜的创意设计理念, 使消费者用得舒适, 无需更多的广告, 产品自身的优越性就是最好的广告, 只要苹果公司将企业文化保持住, 那么企业的发展将再创辉煌。
摘要:MAC (Macintosh, 苹果电脑) 公司是一家拥有众多电子科技种类的大型企业, 公司创立的伊始就遵循着科技、环保、人性、智能、创新的经营文化理念, 这一理念的贯彻执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它激发了人们的创作潜能, 不断地突破电子的极限使用度, 将环保和设计与人性化相结合, 再加上独树一帜的创意设计理念。
关键词:苹果公司,创新,环保,人性化
参考文献
[1]贾春峰.文化力.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贾春峰.文化力.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郭纪金.企业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5.[2]郭纪金.企业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5.
【专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推荐阅读:
企业关于专利认识的若干误区05-31
企业品牌形象设计对企业发展的影响08-28
企业专利战略08-23
企业专利预警机制08-27
企业专利预警系统09-16
排名企业专利现状分析06-14
专利商标代理企业08-31
论区域传统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06-05
关于儒家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的调查问卷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