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大学校长职责

2024-10-07

企业大学校长职责(共12篇)

企业大学校长职责 篇1

老年大学校长、副校长岗位职责

校长岗位职责

◇坚持大学的社会主义方向,负责老年大学的全面工作,重点抓好大学的各项管理。

◇定期召开校务委员会,对学校的工作做重要决策和决定。

◇负责各项校务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具体安排。

◇指导工作人员搞好教案及各类计划的制定和落实。

◇及时了解学生反映,有针对性地组织好教学。

副校长岗位职责

◇负责学校(学期)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负责学校老师、学员调配和学员政治思想工作。

◇负责学校岗位工作标准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负责区老年大学关心下一代、区老年大学老协工作。

◇负责协调内外关系。

企业大学校长职责 篇2

●如果企业没有以自己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国家没有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学有责任,因为大学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而且国家也需要大学来帮助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但企业自身更有责任。大学可以从不同层面来帮助企业形成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层次越高,对大学合作要求的层次也就越高。

《大学》: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您认为,今天我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怎样的意义?

欧进萍校长(以下简称欧校长):我在很多场合都强调过,一个国家、一个行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有自主的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创新,创新型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就不可能诞生,现有企业也不可能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更不可能持续发展,甚至迟早会是“死路一条”!如果企业没有以自己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国家没有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目前,企业创新与大学结合得很紧密,但从事技术创新的研发队伍大多数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以及部分企业因项目临时组建的研发团队,企业参与人员基本不作为团队的主体,而且没有系统掌握项目技术创新的核心技术,包括依托企业的多数研究项目。一旦项目结束,大学科研人员撤走,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创新队伍和实体,就很难把新技术做精做细、使示范的工程规模化或创新的产品升级换代,很难实现产业、产品、质量、性能的提升等。这些后续工作不做好,就容易导致刚突破的新技术断档甚至死掉。所以,企业非常有必要建立起以自己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毕竟,无论是新型企业的产生,还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都要以拥有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支撑。

《大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需要大学做什么?

欧校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大学发挥的作用也因此有所不同。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具有技术改进和创新的意识,但缺乏问题分析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大学帮助企业提出技术改进和创新方案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第二个层次是企业具有初步技术创新能力,知道自己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技术改进和创新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时需要大学协助企业进行科技研发,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第三个层次是企业拥有了基本的技术创新能力,既能捕捉与企业的进步、产品的提升或新产品的产生密切相关的新技术,也能抓住这一苗头开展研发工作,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生命力,这时需要大学超越企业当前的技术创新状况,去做更高端、更前沿的科学研究,为企业后续的技术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层次越高,对大学合作要求的层次也就越高。但不论是哪个层次的社会服务,大学都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有谋划技术创新的战略。大学要理解企业的需要,也要理解自己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二是要帮助企业具体谋划其技术创新的内涵、领域、条件,策划研究开发平台等。三是要能够给企业具体策划相应的人才队伍,并能为其输送人才,最终帮助企业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新队伍,这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

《大学》:那么,企业的责任又是什么?其主体性通过什么来体现?

欧校长: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学有责任,因为大学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而且国家也需要大学来帮助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但企业自身更有责任。

企业的主体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对研发有投入,尤其是有经费投入;二是要建设自己的技术创新队伍;三是要形成自己的研发平台;四是要承担作为主体应该做的创新工作。如果企业没有自己的平台,而全用大学的平台;没有自己的人才队伍,而全依靠大学的队伍;企业自己不做技术创新而全靠大学做技术创新,这样的企业就不能称之为技术创新主体。

●大学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跟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合作,这样大学可以从简单的技术支持中解脱出来,更加专注地追求更卓越、更远大的目标,实现更具挑战性的技术发明和创造。也只有达到这样的合作高度,我们的大学才能够与世界高水平的大学竞争。大学首先要重视社会当前的需求,同时也要高于现在,面向未来。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大学不能完全被企业所牵制。工程人才的成长,需要大学培养,也需要企业培训。

《大学》:大学对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付出,可以为大学自身的发展带来什么?

欧校长:大学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至少可以在两个方面促进自身的发展。第一,大学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跟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合作,这样大学能从简单的技术支持中解脱出来,更加专注地追求更卓越、更远大的目标,实现更具挑战性的技术发明和创造。也只有达到这样的合作高度,我们的大学才能够跟世界高水平的大学竞争,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大学与企业合作的层次还比较低,大学肩上的担子也比较重。第二,创新大学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大学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需要继续完善和创新,尤其要改变大学主要围绕企业需要的单项技术开展研发或提供单一科技服务的合作模式,逐步过渡到帮助企业建立一支支研发队伍、一个个研发中心的新的产学研模式,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

《大学》:为更好地适应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大学是否需要随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欧校长:大学首先要重视社会当前的需求,同时也要超越当前、面向未来、着眼未来。大学适应社会需求,这只是大学与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同时,大学还要面向未来世界的需要,促使培养的人才具备未来世界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面向未来社会更高需求的意识和知识能力结构,那么他就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相反,如果大学培养的人才只是适应现在,而不是高于现在,则必不可能满足未来需求。

当我们说大学要培养企业、社会所需人才的时候,其实指的是培养的人才要具有能够面对动态发展过程中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这样的人才,既能够运用他学过的知识,还能够快速自我学习与自我提高,以解决新问题和适应新挑战。所以,不是企业或某个岗位眼下有什么样的需求,大学就马上培养这样的人才。坦率地说,如果企业需要大学毕业生马上具备他们所需要的那些知识和能力,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培训来实现。

因此,大学更应该考虑学生如何去创造未来,去引领未来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不仅要适应现在,更要引领未来。MIT校庆时讨论的是未来100年世界需要什么技术,需要什么工程?大学应该研究什么技术、什么工程?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适应未来50年、100年的发展?这种思路非常重要。

所以,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大学不能完全被企业所牵制。社会对大学有各种期望,表示社会对大学的厚爱和期盼,但是我们要好好分析,在人才培养上,大学应该做什么,企业应该做什么,两者应该如何分工与合作。

《大学》:大学与企业分工合作培养人才是否意味着,经历大学教育的培养后,还必须经历企业培训的持续培养,人才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

欧校长:是的。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的确很重要,但是任何伟大的人才,无论是政治家、思想家、工程师,还是科学家,都不单单是大学就能培养出来的。在实践中的锻炼、提高,是任何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部分。用人单位(企业)应该有培训机构或培训计划,让毕业生在不断地劳动和工作过程中得到持续培养,这也是终身学习的要求。

现在,很多时候一讨论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就有人觉得是大学没培养好人才。对此,我认为应该这样来看,一是工程人才的成长,需要大学培养,也需要企业培训。大学只是培养卓越工程师,或者说是培养创新型工程师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但毕业生还需要在所从事的具体工程项目中锤炼,在培训中发展与提高。二是中国的企业接收了不少大学培养的本科生、硕士、博士,而要让毕业生具备某个企业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通过短时间的培训便很容易实现,可是现在很少有企业有像样的培训机构。

《大学》:如果将大学和企业的联合培养看作是人才成长的两个环节,那么,企业这个环节会更加偏重于实践能力的磨练和提升。如此,大学开展实践教育的重点是什么?

欧校长:实践教育有两个取向,一个是技能实践能力取向的实践教育,另一个是创新实践能力取向的实践教育。后者是大学的重点,即通过创新取向的实践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创新思想,并且能够把创新的想法实践出来,这是大学应该重点培养的实践能力。

当然,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基础,但大学如果只强调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那就是在培养工匠。我们培养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是需要他在掌握基本技能的情况下,有创新的想法,这种想法应该是有技术高度,有理论支撑,并且他还能根据掌握的技能和工程要求,将这个创新想法实践出来。这样的实践才是创新实践,这样的实践创新能力才是大学要重点培养的实践能力。

所以,我认为,大学的创新实践基地应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大学的文化活动中心;二是工程训练中心,是培养工科学生基本技能的地方;三是创新实验中心,它更多的是促使学生有自己的构想,并按实践的模式把构想做出来。

●中国大学的角色太多,任务太多。大学要超脱出来,在更高的层次上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相结合,既要尽好责任,又不盲目被企业的需求所牵制。大学在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上已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我们没有把国内培养的高端人才很好地引导到技术创新的体系中,没有使我们的高端人才在企业的技术创新领域充分就业和发挥其作用。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中,我们更需要从国家人才安全的角度来考虑如何用好高端人才的问题。

《大学》: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您认为目前我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欧校长:大学和企业应该是在不同场面或层次上的合作与结合。目前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大学跟企业仍然在同一个层面上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中国大学的角色太多,任务太多,并没能解决企业的根本问题。具体来说,我们的大学,既要以科学前沿的视角帮助企业抓取发展中的问题,又要开展解决这些问题的研发活动,还要能够把它变成技术并帮助企业把产品做出来,甚至还要把产品销售出去,把钱挣回来。全世界没有哪一所大学,像中国的大学以及中国的教授这样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可还有人批评大学做得不够!现在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是,应该建设什么样的技术创新体系?用什么样的体制来推动它的发展?我认为,大学要超脱出来,在更高的层次上跟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相结合,既尽好责任,又不盲目被企业的需求所牵制。

另外一个主要问题是,我们没有把国内培养的高端人才很好地引导到技术创新的体系中,没有使我们的高端人才在企业的技术创新领域充分就业和发挥作用。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关键就在人才,特别是像博士、硕士这样的高层次人才。我国大学已在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这样的人才,其中博士人才尤其是工程博士人才的招生和毕业人数已经超过美国。如,我们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34万人、博士研究生6.24万人。但是,我们培养毕业的博士大都到哪去了?答案是,一部分到了高校和研究机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到外企尤其到跨国公司在中国开办的研发机构去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企业大多没有研究开发中心,没有足够高质量的高层次人才就业岗位,我们的高端人才就业的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量高端人才因缺少高质量就业机会和发挥作用的空间而流失了。因此,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为高端人才创造良好的就业空间,让他们发挥作用非常重要。

《大学》:那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并不是我们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而是企业没有使用好优秀人才?

欧校长:至少我认为是这样,我们的大学其实是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的。当然,大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还要下工夫,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和空间。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用好人才,要为人才创造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环境条件、健全的体制机制,让这些人才有干事业的空间,让他们心情舒畅,获得应有的待遇。

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中不乏高端人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的研发人员,大部分是中国培养的博士和硕士。中国大学培养的很多博士同样也在国外当教授,主持或参与重大研究项目。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有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当教授的,而且是美国能源方面很重要的教授;有在瑞典皇家工学院当教授的,而且是很出色的教授;有在英国牛津大学当教授的;有在日本理化所,相当于我们中国科学院这种机构当高级研究员的,等等。其实他们都是中国自己培养的博士,所以说“中国培养的博士不行”这样的观点太片面了!

我们确实有必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怎么用好人才也是要下大力气的。有人统计过,我们培养的人才有40%流向了外资企业,流向了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如惠普、摩托罗拉、IBM、微软,这些企业的研发人员大都是中国本土培养的博士,还有少量的硕士。所以,这恐怕对我们是很大的压力,甚至是残酷的竞争。我们欢迎外资企业进来,但我们首先要用好自己培养的人才,来发展我们自己的事业,发展和振兴我们的本土企业。

中国培养一个博士平均需要22年,这22年是需要很大的教育投入的,包括国家投入和家庭投入。那么,这些花费了我们这么多金钱和心血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是为中国工作还是为外国工作?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只是为外国工作,那“外国”并没有支付这22年的教育经费。

《大学》:但就业以及选择到什么企业去工作,似乎更多是个人选择自由的问题,有必要上升到国家利益来看待吗?

欧校长:有必要。因为,从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来看,毫无疑问,国家之间是存在利益分割的。中国培养的人才,就个人而言,当然可以自由选择进入中国企业还是进入外国企业。但是,如果人才进入外国企业,是不是应该有一些附加条件?当然,这个附加条件应该包含什么,以及是由就业者来承担,还是人才使用单位来承担,还可以深入讨论。

《大学》:如此看来,高端人才的就业或使用问题还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问题,甚至是安全问题?

欧校长:是的。尤其是在全球人才竞争白热化的今天,高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绝不只是高校的问题,而必须是国家的问题。大学当然应该培养好人才,但国家还要用好这些人才。国外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用的大都是中国的博士,其数量岂是三五千,这些人才为他们创造了多少技术创新和利益!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中,我们更需要从国家人才安全的角度来考虑如何用好高端人才的问题。

目前,人才竞争不止是跨国之间的远距离竞争,而且在本土境内就有竞争,后者的竞争距离更近,更直接,压力更大,也更残酷。所以,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我国自己培养的人才创造和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岗位,让高端人才发挥作用,用事业留住他们,这是我国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并不是说大学不再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了,而是意味着大学可以从不同层面来帮助企业形成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大学帮助企业具备了较好的技术创新能力时,大学还是要去做源头创新,做新技术、高技术的前沿研究。硅谷的确需要斯坦福大学,但不只是斯坦福大学就能够发展成硅谷这样的规模。

《大学》:您认为大学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需求,如何才能有效地被意识到和激发出来?

欧校长:大学要关注企业,企业也要关注大学。企业要研究哪所大学在哪些方面有所擅长,大学要知道哪些企业有什么技术需求、人才需求。比如,大学要知道国家有哪些行业,行业里有哪些大企业,有哪些创新联盟等等。应该说,目前大学还是比较主动的,希望能够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机构。但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还很薄弱,国家要有鼓励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的政策。

我认为,对于某些类型或一定规模的企业,要规定它们必须以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研究开发,比如1%到2%。假使某个企业的产值有100个亿,那么将1%到2%用于研发的钱就是一两个亿,这时企业就会主动去思考研发什么,是否要组建队伍,是否要组建平台以及如何借力高校等问题。对于这一两个亿的研发投入,国家可以对企业减免一定的税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企业建立自主创新体系的积极性。反之,如果企业不投入研发,那么就要将这一两个亿全部上缴纳税。

同时,建议科技部不要再设立大大小小的项目让企业来竞争,而应该让企业自主投入,自主来做技术创新,这样才有主动性和可持续性。还可通过一定的强制措施,例如税收调节来促使企业拿出经费来做研发。

《大学》:大学参与企业投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合作,会不会受到企业的牵制而弱化自己的创新能力?

欧校长:的确,大学和企业的创新有各自的特点。毕竟,大学的创新是更高端、更前沿的创新,企业的创新是适应市场产品的更具体的创新,大学和企业并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的竞争和结合。

如前面所说,目前我们的大学任务太重了,既要在世界范围内去解决诺贝尔奖的问题,又要解决发达国家里由企业承担的技术创新问题,甚至还被要求去办企业,这些确实会影响到大学自身的创新和发展。有观点认为大学迷失了方向,其实应该说,大学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获得了一些科研经费和一定的利益,但并不是这方面的利益吸引了大学与企业合作。在这个合作过程中,大学并没有设置自身的利益,其真正的目标是希望企业能够实现技术创新,能够有新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使企业具有国际竞争的能力。换言之,大学实际上是在发挥自己的作用以承担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

《大学》:那么,大学和企业如何既保持各自的功能界限,又能很好地建立和运作合作关系?

欧校长:要注意一点,大学不是要代替企业的技术创新,而是帮助企业谋划技术创新。大学和企业要合作来谋划技术创新问题及组建研发队伍,使企业自身的队伍能够做技术创新的主体。其实这也是增强企业自己的“造血”功能和创新功能,大学只是起一种协助的作用,甚至是带领和引领的作用。因为企业做的都是一个一个的单项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能又会碰到另外一个问题,总不能一碰到问题就去找大学来解决。现在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体系,大学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企业在做技术创新。这种现象的大量存在是不合理的。不是说大学不能为企业做,而是说,大学不能永远为企业做。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并不是说大学就不再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了,而是意味着大学可以从不同层面帮助企业形成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学在帮助企业具备了较好的技术创新能力时,还要去做源头创新,做新技术、高技术的前沿研究,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毕竟,大学和企业的定位、追求是不同的。

《大学》:您认为哪些大学应首先积极参与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欧校长:毫无疑问,是研究型大学。因为研究型大学有龙头技术的储备,有培养高端人才的能力,有培养研究人员的经验。所以,主要还是研究型大学来发挥协助和帮助,或者说是合作的作用,以加快中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大学》:“硅谷”是否是大学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追求目标?

欧校长:人们常常问中国为什么不能像斯坦福大学那样产生一个“硅谷”。我觉得,硅谷的确需要斯坦福大学,但不是有了斯坦福大学就一定能够发展出硅谷。硅谷的发展,一是得益于大学人才以及大学创新的技术;二是得益于美国完善的金融资本投资体系,催生和发展企业;三是大学技术转移或孵化的小企业很快被大企业收购,从而为大企业注入新的技术和产品并依托大企业体系快速发展。

杰出企业大学校长 篇3

中传国际联盟大学(筹)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媒介形象与推广研究所所长、中国企业大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网创新频道学术总顾问。

主要研究方向

文化发展与创新思维研究、新媒体传播与产业研究、品牌战略与组织文化建设、组织媒介形象建设研究。

先后为中组部、中国国际商会、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机构企事业单位就企业全媒体发展以及新媒体传播与危机应对等课题进行专题讲座,赢得广泛好评与认可。并为北京、深圳、重庆,成都等多个大中城市或文化产业园项目做发展规划,成效卓著。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如《微博,开启新媒体“微”时代》《左手微博、右手微信》等,引发学术界对新媒体的热烈讨论。著有《第三代移动通讯概论》(中国第一本关于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专业教材)《2030世界财富地图》(译注)。

钱文华

红豆集团党校讲师,兼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红豆学院院长、无锡市心理学会理事。曾被先后评为“江苏省学习型组织先进个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先进个人”“2012中国企业商学院院长年度人物”“2013中国长三角十佳HR经理人”。曾在仓库物流、行政办公、市场营销、外经外贸、人力资源、物业地产、经营管理、教学培训等多个岗位锻炼,曾赴美国、日本、柬埔寨和马达加斯加等国考察学习。

2009年创建红豆集团企业大学并全面负责大学的日常运营管理。目前,红豆大学下设领导力与管理系、卓越绩效管理系和连续专卖与营销系。2011年11月15日,红豆大学正式揭牌成立,成为江苏省首批、无锡市首家示范性企业大学。红豆大学将自己定位为企业文化交流中心、集团培训I管理中心、企业人才发展中心和企业知识分享中心,真正实现了“打造红豆黄埔军校,建设中国一流企业大学”的理想,成为红豆思想高地、人才学习高地、战略研究高地,真正成为企业人才发展的孵化器和企业战略实施的助推器,为实现“百年红豆、美丽红豆、幸福红豆”的红豆梦贡献力量。

主讲课程

“红豆为什么这样红”“引爆利润,赢在管理”“办好企业大学ABC”“企业管理最佳实践: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管理加油站:综合管理能力修炼”“集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让企业文化起来”“演讲与口才特训营”“民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等。

刘久义

博士、研究员,高级人力资源师、高级培训师、美国项目管理师(PMP),现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学院副校长。

1989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专业,1989-1992年从事设备维修工艺及设备管理,1992-1994年从事人事干部管理,1994-1997年从事物资供应管理,1997-2000年从事工艺管理、工艺预研管理,2000-2002年从事办公室文秘管理,2002-2005从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2005至今从事教育培训及企业大学管理。

曾任工厂处室支部书记、副处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部门协理员、处长等行政职务,从事过工艺、设备、物资、办公室、固定资产投资、教育培训等多项工作,经历丰富。

曾主持完成以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研制保障条件立项为代表的多个国家重大专项研制保障条件的立项。

法制副校长职责 篇4

兼职法制副校长接受学校所在地综治办的指导,在中小学校党组织和校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一、主要职责

1、参与制订学校法制教育规划、计划,协助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做到教学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根据治安形势变化,联系学校实际,结合学生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

2、协助学校加强内部安全防范工作,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等活动。对有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要做好教育、转化工作,要协调学校、家长、社区签订帮教协议,落实帮教措施。

3、了解掌握学校周边地区治安动向,及时向当地综治办报告,提出开展学校周边治安秩序整治的工作建议,并积极参与组织开展学校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维护学校周边地区的治安秩序。

4、配合政法部门妥善处理在校教师、学生违法犯罪案件,严肃查处侵害师生合法权益和滋扰校园的案件。对校园内发生的严重违纪问题,督促学校根据校规校纪妥善处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5、协助学校沟通与社区、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的联系,促进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法制教育机制的完善。

6、按照学校所在地综治办的工作要求,会同学校有关部门落实各项综合治理工作措施。

二、兼职法制副校长的管理

1、司法行政部门会同综治、教育行政、公安等部门组织兼职法制副校长的业务培训,帮助、指导他们开展法制宣

传教育工作,及时发现、培养典型,交流推广经验,适时组织评选表彰先进。

2、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兼职法制副校长的工作情况作为评估学校整体工作的一项内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兼职法制副校长的聘任、培训、管理、考核、表彰工作。

3、政法各部门要支持本单位派出的兼职法制副校长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督促他们定期到学校开展工作。要根据学校所在地综治办反馈的情况,掌握兼职法制副校长开展工作的情况,作为考核其工作、晋职、晋级和立功受奖的依据之一。

4、学校要为兼职法制副校长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主动介绍学生违法犯罪倾向性的问题及有关情况;涉及到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会议、活动,应事先与兼职法制副校长作一次工作鉴定,并建立兼职法制副校长工作档案。

5、综治办负责对法制副校长工作的日常指导,有关会议要邀请兼职法制副校长参加,每学年末要听取兼职法制副校长的述职报告。在定期了解兼职法制副校长的工作情况及其所在学校反映的基础上,加强日常考核,并将有关情况向派出单位反馈。

6、兼职法制副校长的工作情况及效果要纳入教育执法目标责任制考核。各级学校兼职法制副校长要切实落实职责,协调配合,强化日常管理,形成整体合力。

三、建立兼职法制副校长与学校长期联系制度

1、学校要把法制副校长工作作为学校总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并在每学期开学初将学校工作计划提供给法制副校长。

2、法制副校长在每学期开学初要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法制副校长工作计划,并交学校。

3、学校要主动邀请法制副校长参加学校研究法制教育、教育转化后进生、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和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校务会议。充分利用法制副校长的职能做好师生法制教育工作,维护好学校的教育秩序。

4、法制副校长每月至少一次到学校了解校园及周边的治安情况和后进生的思想状况,以增强治安整治工作和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副校长职责 篇5

一、副校长协助校长工作,并向校长负责。

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分管部门独立地开展工作。敢抓、敢管,工作不推诿。

三、带领分管部门的行政领导及教职工努力完成学校工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四、经常检查、督促、指导分管部门的工作,定期向校长报告。

五、协助校长搞好教职工的聘任,提出分管部门的人事安排及教职工的聘任意见。

六、认真组织分管部门教职工的政治业务学习,关心群众生活,配合校长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七、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向校长反馈信息,提出建议,供校长决策。

八、积极组织和开展各项研讨活动,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九、协助校长抓好学校管理和校风建设,努力实施学校工作目标和任务。

校长工作职责 篇6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学校工作,对学校负有领导责任。

1、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及上级党委、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和学校党组织的决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组织制定与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和学年、学期工作计划。经常检查工作计划执行情况,并定期进行总结。

3、主持校务会议和行政会议。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妥善安排好每一阶段工作,抓好重点。

4、抓好学校的德育、教学、体育、卫生和总务等各项工作,并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以便共同完成总体目标。

5、负责学校的人事工作,按规定手续聘任中层干部,聘用教研组长、班主任和任课老师。

6、负责学校财务工作。对学校的财务开支进行审批、检查,审定教工奖金发放方案。

7、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好对教职工的奖惩考核。

8、支持教代会、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工作。

9、关心师生员工的生活,使教工集体福利每年有所改善。

企业大学校长职责 篇7

一、让名师效应最大化

教师是促进学校发展和引导学生成才的主要力量, 是学校教学与管理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 学校要想发展, 就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 除了一些学校的政策引导之外, 名师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所以, 弘扬名师精神, 肥沃名师土壤, 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让更多的教师向往名师, 学习名师, 最终成为名师, 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 弘扬名师精神——出版《播种太阳的人》一书

《播种太阳的人》是我校几位名师的教育教学成果的集成, 它反映了五十七中几十年来名师工作的成果, 再现了众多名师的成长历程及光辉的业绩。我们编写组主要由青年教师组成, 我们的目的是把编写过程转化成青年教师的学习过程, 使青年教师重新认识名师, 挖掘名师的潜在的思想本质, 为自己树立典范和楷模, 明确发展方向。

2. 探讨名师思想——举办及树楠教育思想研讨会

及树楠老师从事教育工作50年。是全国中语会理事、天津市中语会副理事长, 天津市教研室咨询委员, 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及老先生潜心研究语文教学几十年, 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天津市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很庆幸五十七中拥有这样一个专家学者型教师, 我们不断挖掘这一宝贵资源, 大力宣传及老先生的教育思想, 总结及老先生的教学经验, 研究及老先生的教学模式, 宣传其思想, 对我校更多名师的形成起引领作用。

3. 扩大名师影响——设立以名师之名命名的奖项

长期以来, 由于教师职业过于稳定, 工作中存在着平均主义, 加之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教师工作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使得一些教师缺乏动力、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这些极不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更不利于名师生成。为促进教师的成长, 扩大名师影响, 也为更多名师的生成, 我们先后设立了“蔡秀细奖”, 对教师师德进行总体评价;设立及树楠教学成果奖, 对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

4. 发挥名师作用——建立名师工作室

五十七中学这块沃土培育造就了一批学业精湛的教师队伍, 为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 学校领导班子决定成立“名师工作室”, 旨在使我校更多的青年教师能够迈进名师队伍。名师工作室成立后, 他们带领我校教师对当前教育教学的前沿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对学校教育教学现状进行探讨, 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对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培养造就五十七中新一代名师方面功不可没。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建立了督导反馈机制, 制定了《督学工作的实施意见》, 成立了督学组。他们在学校领导班子的领导下主要从事督导课堂教学, 加强学科与科研, 对年轻骨干教师培养等职能, 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管理, 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经过几年的努力, 我校已培养出三十多名骨干教师, 有3名教师被评为区级名师。我校的姜志惠、张华老师参加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评选活动, 均获一等奖 (河北区仅有两位参赛选手) ;陈立芹老师获全国特等奖。

二、让名师培养系统化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 育己乃育人之本, 育己的程度影响育人的程度;只有德才兼备的名师, 才能培养出德才出众的学生。因此, 教育需要名师, 社会需要名师, 我们五十七中更需要名师。如何耕耘五十七中这块名师沃土, 使我们的名师文化不断传承光大?我认为, 将名师培养系统化是关键所在。

1. 建立教师发展学校

一个学校要想生成更多的名师必先在教师职业培养上下功夫。我校2005年创设了“教师发展学校”, 其目的在于为教师提供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氛围与场景, 为教师提供更新自己专业发展的机会。

我们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比喻为一所“教学医院”。在这里, 教师、学者、专家共同合作, 诊断各种“教学疾病”。通过这种方式的培训, 使我们的教师学会了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确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 加快了找到适宜自身最佳发展的路径, 最终抵达名师之巅。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发展学校是名师成长的摇篮。

2. 召开各种类型教育教学研讨会

无论是在教师发展学校, 还是在日常校本教研中, 我们始终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以“行动研究”为主的科学探索, 把研究的重点指向教师日常的校本教育教学实践中。由名师策划定期召开教育教学研讨会, 为教师搭建一个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自我完善的舞台。通过这样的活动, 更新教师的理念, 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构建新的名师价值体系。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促使我校产生更多的名师, 使新的名师茁壮成长。

三、让名师成长个性化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而教育的丰富多彩是建立在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之上的, 所以教师的个性化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如著名的语文教师于漪与魏书生, 前者在教育教学上既强调感情教育, 又重视思维训练, 形成了多风格的教学范式;而后者属于创新性, 不但在教学理论上有创新, 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处理、教学过程、教学形式等方面均有创新。因此, 作为校长, 在培养造就名师的过程中, 应注意营造百花齐放文化氛围, 鼓励名师张扬个性, 在教育教学中有自己的思想与艺术, 成为独树一帜, 风格独特的教育家。

1. 改变管理机制, 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宽松、和谐的环境, 是教师个性发展的温床, 只有建立起宽松和谐的环境, 个性化的教学才有生长的土壤, 个性化的教学才有成长的空间, 教师个性化才成为可能。因此, 在耕耘名师土壤的过程中, 变机械管理为激励性管理机制, 承认教师间的个性差异, 提醒教师不断地自我分析、调整自我发展的坐标, 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化;不以追求分数为唯一价值取向, 更主张教师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来获得成功;鼓励每一个教师遵循教育的规律, 更新教育理念, 探索教学方法, 改变教学方式, 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2. 鼓励教师多读书, 浓厚读书学习的校园氛围

教师个性首先得益于博览群书, 厚积才能薄发。教师在阅读中树立起自己的教学思想、观点, 形成自己的教学技能、风格, 最终成为一个有别于其他的个性化教师。因此, 我们倡导教师读书学习, 为教师赠书, 开展每学期读一本书的活动。对中层干部建立中心组学习制度, 力图养成教师独立的思想个性, 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功底, 以促使教师个性形成。

3. 遵循教师个性发展规律, 建立自主开放的评价机制

怎样的教学评价就会产生怎样的教师。这种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机制和学校文化。个性化教师需要自主开放的评价机制, 既首先要确定他有存在的理由, 有获得许可的权利。虽然开始可能标新立异, 不为大家认同, 但我们要默许他存在, 让他自己发展, 并给他提供及时的帮助。其次, 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坚持个性与共性并存, 不因追求共性而抹杀个性于摇篮之中, 尊重他的自主性。第三, 我们的评价标准是开放的, 没有封顶与保底之说, 而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多元化。

奥林匹斯山石上有一句名言“成为你自己!”, 这是每一个追求个性的教师矢志不渝的方向。教师的品位决定学校的品质, 教师的行为就是学校的环境, 教师的精神组成学校的氛围, 教师的素养蕴涵学校的名师文化。

四、几点认识

1. 创造性的劳动就不会产生职业倦怠——给老师发挥的空间

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或对工作缺乏兴趣, 许多老师产生了“职业厌倦”, 这不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更不利于名师的生成与养成。因此,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具有创新精神, 不断提出教师发展的举措。陶行知曾说:“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 如果想自立、想进步, 就需胆量放大, 将实验精神, 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 不怕辛苦, 不怕疲倦, 不怕障碍, 不怕失败, 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只有管理者的创新, 教师才会产生工作上的创意冲动。管理者要善于引导教师破旧立新, 敢探新径, 鼓励教师边教、边学、边思、边研、边创, 克服倦怠, 常教常新。

2. 经常有成就感就会常教常新——给老师成长舞台

作为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 往往需要从被人认可中获取一种成就感, 这些人既包括领导, 也包括同行、学生等。因此, 作为管理者, 要懂得激励的重要性, 并随时用好激励机制。为达到这个目的, 我们先后建立了青年教师“五·四奖励”制度,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努力为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多作贡献;制定了“关于评选表彰‘师德先进个人’的安排意见”, 设立了“蔡秀细奖”, 对教师师德进行总体评价, 评出校级师德标兵, 区级师德先进个人;为鼓励教师在教学研究上有所造诣, 还设立了及树楠教学成果奖以及制定了“关于评选表彰优秀教师 (教育工作者) ”的意见等等。

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使教师队伍的管理效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利于教师发展的软环境, 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初步形成了“团结、改革、创新, 实干、奉献、进取”的团队文化。

3. 有了心灵的沟通就会体验到职业的快乐——给老师交流的平台

企业大学校长职责 篇8

除了它庞大的资产、杰出的教授与知名的校友外,我还想到一两件趣事。上个世纪80年代,因为哈佛违反了和美国联邦政府关于录取美籍非裔学生的约定,被政府告上了法庭。先不说这件事的是是非非,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哈佛面对政府时那理直气壮寸步不让的态度。还有一回,哈佛的毕业典礼想请时任总统里根任主讲嘉宾,但后来因哈佛不肯颁授荣誉学位予里根,他推拒邀请,这所高傲学校的态度很明确:不来那就算了。

你可以说它对着政府和国家领袖时能摆款,是因为它有本钱;但反过来你也可以说它的本钱就是这么累积下来的,既不刻意疏离政治但也无需献媚。

哈佛换个校长之所以能成新闻,是因为他的校长是个足以和美国总统、三军统帅平起平坐而不用自惭的角色。这种象征性的地位来自哈佛在学术界中领袖群伦的地位,而又终极建立在学校本身的独立之上。换句话说,对着一个政坛领袖,他可以说他是政界的头领,但我也是学界的顶峰,互相尊重也互不相涉。

我们时常歌颂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但很少去谈学术界文化界的“界格”。“界格”说白了,就是学术文化相对的独立地位;正因其独立,一个学者的话才有了分量。我们愿意相信他的发言、他的研究,信服的是学术本身的逻辑,以真理的追求为目标,而非大量以取悦政治人物的喜好为原点。毕竟政治的逻辑和学术的逻辑是两套不同的逻辑。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化等领域的分化发展是现代性的标志成就,显然它们彼此相关,但没有任何一个领域可以完全吞没另一个领域,也没有任何一个领域的逻辑可以完全取代另一套逻辑,更不可能让一套逻辑的目标成为所有领域活动的目标。大家口中常说的“政治是政治,体育是体育”,就是这种现代意识的体现。

萨默斯个案有趣的地方是他曾经“学而优则仕”(这是传统中国称颂的道路),官拜美国财政部长。但哈佛教员不会因此动摇要拉他下台的决心,正如当年他辞官回到校园出掌哈佛大学的时候,评论的说法是他“更上一层楼”了。不止哈佛,现代世界任何一所大学的校长和教授都不可能在名片上用括号标明自己的身份“相当于正局级”。也许中国是个例外。

副校长职责 篇9

一、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端正办学方向,面向全体学生。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二、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努力搞好学校分管的教育教学、后勤等工作,协助校长搞好其它工作。校长不在时,代行校长职责。

三、谦虚谨慎,尊重同志。关心教工生活,多做思想工作,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四、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关心爱护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劳动、健康、安全等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五、引导教师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施素质教育。

六、主动与社会、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不断改进领导作风,提高依法治校的管理水平。

七、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勤工俭学,增加学校收,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对后勤工作的领导,保证后勤工作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和师生服务。

中学校长职责 篇10

校长是学校行政的负责人,是学校的法定代表,是学校安全管理的责任人,负责领导和主持全校教育、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执行上级党委、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和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2.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制定和组织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3.主持行政会议,领导和协调各处室、各专业部工作,使各部门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学校整体系统运行有序;建立和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依法按章治校;加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保证学校的正常秩序。

4.负责学校人事管理的领导工作,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做好中层干部和教职工的聘任、培训、继续教育、职称评定、考核奖惩等组织管理工作。加强对教职工道德教育,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思想好、业务强的教职工队伍。

5.全面安排全校各项工作,贯彻执行上级颁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领导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

6.贯彻执行国家在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体制;领导学校财务活动,制定学校财务计划,对学校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定期进行财务分析,掌握学校财务状况,提高学校经费、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经得起国家对学校的财务审计。

7.根据学校的规模、等级学校的标准规划学校的用地、校舍建筑面积、校园布局、设备设施的配置,并争取上级和社会的支持、配合,使规划得以实施,使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8.对现有的场地、校产、设备设施加强管理,及时组织维修、保养,使之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9.根据学校的规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完成每年国家下达的招生任务。

10.领导和组织学校的总务工作,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开展勤工 1

俭学活动,增加学校的收入,补充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11.关心教职工生活,保护教职工的健康,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提高教工的福利待遇。

12.领导和组织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方针,建立精干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健全德育工作网络和德育工作基地,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意志、品质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13.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校风、教风、班风、学风及领导作风的建设,实行目标管理,力争做到校有特色,师有特长,生有特点,形成学校上下一条心,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氛围。

14.抓好综合治理,创造良好治安环境,落实好层层负责的安全责任,杜绝事故的发生,保障学校财产和师生生命安全,保证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15.主持召开教职工会议,布置工作,落实学校工作计划。

分管教学副校长工作职责

1.协助校长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分管教学、科研、体育卫生工作和招生,全面负责教学、科研、体卫和招生工作,落实好教学常规,推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3.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手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4.抓好教育教学研究和开设研究性课等工作,抓好重点课题的申报、立项、检测、验收,强化过程管理,鼓励教师探讨课堂教学改革,撰写论文,定期举行教学、教研论文报告会。

5.指导教务处和教研处制定好工作计划并督促实施,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和教师的评价考核晋级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加强对专业部的指导。

6.领导教务处组织安排学校教学的经常性工作,组织教学常规的实施和检查,深入教学一线,协调和处理教学工作中的矛盾,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

7.指导教研处建立和管理教师业务档案,制定教师考评细则,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评和奖惩,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做到合理安排和使用教师。

8.组织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分管德育、安全副校长工作职责

1.协助校长全面执行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坚持依法、依规、依德治校,全面提高全校师生的法律素质,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定期对学生进行专项教育。

2.分管综合治理、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校园安全等工作,定期检查政教处工作执行情况,制订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规划和实施措施。

3.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深入班级、年级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领导和指导政教处的工作,定期组织班主任工作学习和经验交流,向校长报告班主任工作情况,提出改进班主任工作的建议。

4.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实行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管理和政教处-专业部-班主任的管理系统,创设好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五爱”、“四有”新人。

5.领导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负责组织评选先进班集体、文明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工作,使文明单位建设水平逐年提高。

6.全面负责学校的综合治理、安全教育等工作。贯彻上级综合治理工作的文件精神,制订学校综合治理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好防人身伤害、防火、防盗、防雷、防溺水等安全防范工作,加强对值周、护校、门卫工作的领导和督查。确保校园及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7.了解、掌握教职工思想情况,抓好教职工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负责调

节和处理教职工中出现的与思想政治工作有关的问题。

分管后勤副校长工作职责

1.组织制定学校后勤工作计划,使后勤工作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2.制定校园建设和校舍建设规划,制定校舍维修计划和设施、设备配备计划,并组织实施,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建立健全后勤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财产管理制度、后勤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并负责抓好这些制度的落实和检查。

4.领导和指导总务处工作,定期检查总务处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总结并推广后勤工作经验。

5.合理分配和使用学校的经费,定期公开学校账务,定期检查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学校经费的使用情况。

大学校长的秀场 篇11

北大校长给母亲祝寿,跪拜痛哭,本是私事,但经网络一传播,变为了公众事件。有网友赞北大校长孝顺,并将其与北大自主招生有“举孝廉”的要求联系起来;有网友则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周校长“作秀”、“炒作”—跪就跪呗,为什么还要发新闻,还要报道?西安一网友就说:校长大人,尽孝应该用心,不是用膝盖作秀。尽孝是你自己的私事,没有必要广而告之 。

周校长是否有“炒作”之意,不得而知,但在网友中产生“炒作”的质疑,这与近年来大学校长大行“作秀”之举有关。

比如,最近一段时间来,针对大学毕业典礼上,大学校长“卖萌”秀网络潮语,很多网友就纷纷“吐槽”,觉得校长们“作秀”,听到网络潮语从校长嘴里蹦出,浑身起鸡皮疙瘩—这也难怪,如果校长平时与学生接触少,不使用微博,也不在学校的BBS发帖,突然在公开场合念出秘书写的含有大量潮语的稿子,是很难让人消化的。

在走秀方面,北大是有很多先例的。以周校长的前任许智宏校长为例,早在2008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他就在新年晚会上为师生献唱一曲《隐形的翅膀》。当时,这首歌赢得了全场喝彩,也赢得了舆论好评,多赞许校长“亲民”,可后来,可能是得许校长的启发,“秀才艺”被很多大学校长跟风效仿,诸如,一所大学的领导班子戴着耳机站在麦克风前演唱歌曲;南京大学校长在一仪式上系着围裙大“秀”厨艺,等等。走秀多了,网友们新鲜感过了,也就觉得腻了。其中,去年周校长作词的《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引爆”网络,被网友称为“神曲”,更把舆论对大学校长“作秀”的质疑推到高潮。

当然,如果大学校长平时治理大学有方,偶尔来一点才艺展示,网友们出于对校长的喜爱,会觉得校长“可爱”的。大学校长被质疑“作秀”,乃因治理大学方面,鲜有让大家看到亮点的,“笑点”和“雷点”倒是不少。就像周校长,在任内,“雷翻”公众的,除了那首口水歌,还有他对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评价,以及他支持在北大推行“会商制度”。

还有北大老校长许校长,在任内大赞“985”工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工程),曾多次公开称,北大在2015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在卸任之后,却马上转了一个调,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我们在进步,国外的大学也在进步。我没听过哈佛大学校长讲,哈佛就是世界一流大学。‘985工程’的建设有些急功近利的味道。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甚至都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完成的。”我们相信许校长退休后说的是真话、实话,那么,为何在任内不把这些话大胆说出来呢?这不是想在任内任外都得好处吗?—在任内说奉承话,是为了谋求学校利益,得到国家的巨额投资和自己的位置,在退休后说实话,是为了获得声誉和“口碑”。这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只会加重办学者的犬儒主义,左右逢源。

所以,联系到一众大学的表现和周校长的雷人雷事,网友怀疑“炒作”,也是情理之中。在孝道方面,北大去年将孝敬父母作为校长实名推荐的硬条件之一,也被网友质疑为炒作,空有噱头。因为从操作层面分析,这根本就难以操作,比如,一个学生为努力考上北大,几年住校不回家,他是孝敬还是不孝敬?放在周校长身上,他跪拜母亲给人孝敬之感,可他母亲80大寿不回家,时隔10年才回家,这算孝敬吗?是什么伟大的工作让他抽不开身呢?

企业大学校长职责 篇12

振兴高等教育,希望在教师,关键在校长[1]。“观其校长,知其学校”或“观其学校,知其校长”[2]。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高层领导,对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国外而言,正如洪堡之于柏林大学,阿什比之于剑桥大学,艾略特之于哈佛大学,安吉尔之于耶鲁大学,威尔逊之于普林斯顿大学,吉尔曼之于霍普金斯大学,哈珀之于芝加哥大学,克拉克·科尔之于加州大学,康普顿之于麻省理工学院等;就中国而言,正如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张伯苓之于南开大学,竺可桢之于浙江大学,马相伯之于复旦大学,朱九思之于华中科技大学等,在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就是知名大学校长的教育思想史[3]。教育是人的素质养成和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4],大学校长的教育背景(education background)和学术背景(academic background)对于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和办学实践起着关键作用。不同教育学术背景的精英是否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取向是值得深切关注的问题[5]。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背景下,探讨大学校长的教育学术背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肇始于1929年雷尼(H.P.Rainey)在《学校与社会》上发表《关于学院院长的一些情况》,国内外学界开始了对大学校长的研究与讨论,主要集中在大学校长的角色、大学校长的素质、大学校长的选拔、大学校长的运行机制及职业化等方面[6]。如Schmidt G.P(1930)、Harold W.Stoke(1959)、克拉克·科尔(1986)、Maurice Kogan(2000)、李延成(2002)、王洪才(2006)等探讨了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T.J.Sergiovanni(1984)、Paul Westmeyer(1985)、Burton R.Clark(1987)、Whcowley(1991)、Robinson(1997)、Brubacher(1997)、许晓东(1993)、牛维麟(2003)等研究了大学校长的素质;Cohen Michael D(1974)、Judith Block Mc Laughlin(1990)、W.Taylor(1992)、Jacqueline E.King(2008)等探究了大学校长的选拔路径;褚宏启(2002)、王继华(2004)、李树(2005)、刘庆东(2009)、陈潮光(2009)等研究了大学校长的运行机制及大学校长职业化。

教育学术背景作为大学校长群体特征的重要指标,但目前专论大学校长教育学术背景的学术文章较少,仅蓝劲松、徐文、李晓飞等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该研究主题尚未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学校长群体特征的其他指标的研究。如美国教育理事会(America Council on Education)先后在1986、1990、1996、1998、2002、2006年进行了6次全美大学校长调查[7];白保中对中国排名前50名大学的校长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8];张光进对中美大学校长的群体特征进行了探究[9];姚利民对中国34所大学知名校长的个人特征进行了分析[10];牛维麟对中美大学校长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比较[11];史万兵对中美18所大学校长的知识背景进行了对比分析[12];尚冠军对中国115所大学校长的职业背景进行了研究[13];樊华强、刘秀丽对中美大学校长的任期进行了比较研究[14,15];姜朝晖、郭俊对中国“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校长的国际化特征进行了分析[16,17]。

总之,关于大学校长的研究,国外开始得较早,研究的内容具体,研究深入且偏重于实证研究;国内的研究开始较晚,研究的内容比较抽象,研究尚显肤浅且侧重于论述[18]。国内外学界对大学校长的研究对进一步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多停留在理论分析、逻辑演绎的阶段,鲜有研究使用实证资料对大学校长的教育学术背景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论证[19]。基于此,本研究以115所“211工程”大学校长的基本信息数据和访谈的部分国外知名大学校长的资料为基础,采用SPSS18.0等软件对大学校长的教育学术背景进行分析与探讨。

三、实证分析

鉴于现有的研究条件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本研究通过各高校网站、人民网、教育部网站、科技部网站等获取了115位“211工程”大学校长的基本信息(截止时间为2011年6月30日),其中39所大学同时入选了“985工程”大学,为便于统计,用“I”代表39所“985工程”大学,“II”代表非“985工程”的其他76所“211工程”大学,“III”代表整个115所“211工程”大学。115所“211工程”大学类型分类如表1所示。同时,笔者访谈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8所大学校长或副校长。

(一)大学校长的最高学位层次

根据表2可知,115位中国大学校长的最高学位,1人为学士,13人为硕士,101人为博士,其中“985工程”高校38人,“211工程”高校63人,拥有博士学位的大学校长占总数的87.82%。就美国而言,2006年美国大学校长拥有Ph D的比例占校长总数的54.3%,拥有Ed D的比例为20.7%,拥有硕士学位的比例为9.5%,拥有JD的比例为5.7%,拥有MD的比例为1.3%,拥有学士学位的比例为1.9%。与世界最好的100所大学的校长都是博士学位获得者相比,中国大学校长在学位层次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大学校长的最高学位类别

根据表3可知,115位中国大学校长中,45位是工学出身,占总数的39.13%,30位是理学出身,占总数的26.09%,即工学和理学出身的大学校长(65.22%)超过总数的一半;拥有工学、理学博士学位的校长为69人,占拥有博士学位校长总数的68.3%。其中39位“985工程”高校的校长更是有31位是工学和理学出生,出身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校长较少。相对于美国而言,其大学校长获得的最高学位中,比例最高的领域为教育或高等教育,占43%,其次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分别占13.8%和13.7%,宗教或神学占7%,商学、法学分别为4.9%、4.7%,物理学或自然科学(3%)、生物(2.5%)、工学(2.1%)、医学(1.6%)、数学(1%)、农学(0.7%)等学科的比例都较低。美国高校的校长除了加州理工学院以外,基本上都是研究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学者[20]。

(三)大学校长的学位类别与大学类型匹配程度

本研究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大学进行了初步分类,并探讨了大学校长的专业类型与大学类型的匹配程度。由表4可知,在综合性高校中,大学校长的学位类别相对较为多元化,在9大学科类别中,除医学和哲学外,其他学科类别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理工型的大学中92.3%的校长是由具有工学或理学教育背景的校长担任。在专业性较强的高校中,校长多拥有该院校主流或优势学科专业的教育背景,如8所农林类高校中,拥有农学背景的校长有5人;5所财经类高校中,拥有经济学背景的校长有4人;3所医学类高校中,所有校长的学科背景均为医学。

(四)大学校长的海外求学或访学经历

本研究中的海外求学经历是指在中国港澳台地区或国外高校攻读并获得学位的经历。根据表5可知,115位中国大学校长中,35位有海外求学经历,占总数的30.43%。本研究中的海外访学经历是指在中国港澳台地区或国外高校进行研修或开展合作研究的经历而非攻读学位的经历。根据统计,115位中国大学校长中,有71位大学校长有海外访学或研究的经历,占总数的61.74%。同时,大学校长海外求学或访学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或日本等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见图1)。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受德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美国在被史学家称为“第一批在德国大学学习的美国人”埃弗雷特、蒂克纳、班克罗夫特和科格斯韦尔赴德国大学学习后,一大批美国人到德国大学进行学习。在德国留学回到美国并且后来成为大学校长的一批人,结合美国的国情和文化,将德国的学术理念、科研思想与现代大学的组织结构融入到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为美国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1]。

(五)大学校长的毕业院校

本研究中的名校主要是指“985工程”高校,中科院、中国港澳台地区部分高校,国外知名高校。根据表6可知,115名中国大学校长中,77人毕业于名校,占66.96%。其中“985工程”大学校长中35人毕业于名校,占“985工程”大学的89.74%;“211工程”大学校长中42人毕业于名校,占“211工程”大学的55.26%。这反映出中国高水平的大学由名校毕业生担任校长的比例比较高。就世界上最好的100所大学的校长而言,其基本上均毕业于名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基本上是由名校毕业生担任校长。

(六)大学校长的毕业大学数量

根据统计分析可知,115名中国大学校长中36人所获得的学位来源于同1所高校,占总数的31.3%,68名大学校长有在2所高校攻读学位的经历,占总数的59.13%,11名大学校长毕业于3所大学,占总数的9.57%,反映了大部分中国大学校长毕业于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大学。同时,“985工程”大学校长毕业于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大学占“985工程”大学校长的比例(77.14%)高于“211工程”大学校长的比例(71.05%),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985工程”大学校长求学经历的多元化程度略高。

(七)大学校长与现任职大学的关系

校友资源是大学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根据表6可知,115位中国大学校长中,63位大学校长是现任职高校的校友,占总数的54.78%。其中,“985工程”高校中21位校长是现任职高校的校友,占“985工程”高校总数的53.85%;“211工程”高校中42位校长是现任职高校的校友,占“211工程”高校总数的55.26%。相对于美国高校而言,美国高校只有大约1/4的校长来自本校,大部分校长来自其他高校。其中,公立高校校长中,来自本校的占28.1%;私立高校校长中,来自本校的占23.9%。

(八)大学校长对高等教育的研究

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主要治理者,有必要通过开展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以形成其独特的治校理念和教育思想。有无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发表和发表多少是衡量大学校长高等教育研究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22]。根据表7可知,115名中国大学校长中,发表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在20篇及以上的仅有7人,占总数的6.09%;发表11-20篇的仅8人,占总数的6.96%;发表1-10篇的有84人,占总数的73.04%;还有16名大学校长尚未发表一篇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发表论文在11篇及以上的15人,主要以“985工程”高校校长为主,其要么是高等教育领域或人文社科方面的专家学者,要么在高校担任领导职务多年。

(九)大学校长的学术头衔

根据表8可知,115所中国大学的校长均由教授担任;“985工程”高校的校长全部是博士生导师,“211工程”高校的校长除了3人以外其余也均为博士生导师。同时,中国大学校长中,27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或外籍院士,占总数的23.48%。其中,“985工程”高校中17名校长是院士,占“985工程”高校总数的43.59%;“211工程”高校中10名校长是院士,占“211工程”高校总数的13.16%。世界上最好的100所大学中,排名前20位的大学,有6位校长是各自领域的权威人士,其中3位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最好的大学,其校长往往也是最优秀的学者。

(十)大学校长的教育背景聚类分析

本研究选取是否拥有海外求学经历、首次当选现任职大学校长时的年龄、最高学位层次三个作为变量,利用组间平均距离法进行归类,对115位中国大学校长的教育背景进行了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适龄当选、海外求学”,共89人;第二类为“低龄当选、国内培养”,共25人;第三类为“高龄当选、海外求学”共1人。第一类大学校长当选校长的平均年龄为51.06岁,第二类校长当选为43.08岁。从年龄层面上分析,第一类校长当选校长的平均年龄符合国际大学校长的普遍当选年龄,该年龄段的校长在工作经历的丰富程度、身体健康程度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尤其是该年龄段校长的改革创新意识较强,工作热情较高。第二类校长较为年轻,属于“少壮派”,适合对学校开展各项开拓性的工作,在当今教育改革之际,此类校长更适合作为改革的开拓者。在海外求学经历方面,第一类校长中拥有海外求学经历的有30人,占总数89人的33.7%;第二类校长拥有海外求学经历的仅有4人,占全部21人的19%。第二类校长更多为国内求学后通过晋升当选校长的。

同时,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最高学位类别、海外求学经历、毕业大学数量、是否现任职校校友、是否博士生导师等因素在“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校长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最高学位层次、是否名校毕业、发表高等教育方面研究论文、是否院士等因素在二者中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大学校长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发展方向。大学校长的教育学术背景是大学校长思想的重要基础,是成为校长及校长遴选的一个重要参考[23]。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首席学术领袖,其教育学术背景对其教育理念与办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笔者对115所211大学校长的教育学术背景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据此提出如下相关政策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第一,拥有博士学位的理工科大学校长治校是主流。其在一定程度上与特殊历史环境有关,即现任大学校长接受高等教育时的中国高等教育模式主要受苏联影响,并与传统教育思想中重理轻文的现象密切相关,也与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强调理工学科导向有关。

第二,专业性大学校长治理专业型院校匹配程度较高。这主要与中国大学校长的权力来源有关。中国大学校长任命权主要掌握在教育主管部门,大学的真正所有者实际上是以排他的方式代表全体公民的政府部门,具体就是作为上级主管部门的教育部(以及教育厅/局)[24]。

第三,大学校长是任职校校友和名校毕业的现象比较普遍。其主要原因在于知名大学具有良好的传统与优质的师资队伍,大学校长在知名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受知名大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有助于其成长。

第四,大学校长国际化程度偏低,海外求学或访学主要集中在教育发达国家。大学校长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大学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海外求学或访学经历是国际化的重要指标,大学校长国际化程度偏低,容易局限其视野。

第五,大学校长以拥有博导头衔的学术精英为主体,但对高等教育的研究不足。大学本质上是一个做学问的场所,致力于保存知识,增进系统的知识,需要学术精英进行治理[25]。然而,其对高等教育研究不足,不利于其把握教育规律进而领导大学建设和推动学科发展。

(二)主要政策建议

第一,大学校长的选拔需兼顾本校校友与外校精英、内部选拔与外部选拔。本校毕业的人担任本校的校长有利有弊,利主要体现在其对母校更熟悉、更有感情,更了解学校的历史,更能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更清楚学校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以便于管理;弊端主要体现在校长太熟悉本校,在管理过程中可能更容易受制于本校长期形成的复杂人事关系,也难免限于“局内人”的困境,从而使学校缺乏必要的“冲突”进而妨碍学校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校长毕业于本校也使得校长的视野偏于狭隘,很难超越本校的历史传统和环境去理解大学和识读大学[26]。目前,与美国选拔具有跨校求学和跨校工作背景的人担任校长不同的是,中国有偏爱“留校”的传统,大多数校长是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留校学生,“近亲繁殖”和“校本色彩”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大学校长选拔不仅要兼顾本校校友与外校精英,以吸收不同高校的优秀经验,同时要兼顾内部选拔与外部选拔,以形成多元化的背景进而综合形成新的特色与优势。

第二,大学校长的选拔需兼顾理工与人文社科知识背景、博士生教育与教授背景。目前,大学校长学科知识背景以理工科为主,较为单一且呈现失衡的现象。因此,在大学校长选拔中需要兼顾理工与人文社科知识背景,提高大学校长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背景和素养,充分发挥其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促进大学校长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教育背景有助于大学校长开拓视野,形成海纳百川的胸怀与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同时,经过研究生阶段尤其博士生阶段的严格科研训练和知识积累的大学校长往往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其治校理念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博士研究生学历是选拔大学校长中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27]。王英杰教授指出,对于一流大学校长,院士几乎是必要条件。虽然对于大学校长是否需要拥有院士头衔和院士是否适合担任大学校长都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重要课题,但是高等学校作为知识的殿堂和学术研究机构,需要教授担任大学校长,体现“教授治校”的理念与思想。

第三,大学校长的选拔需注重知名大学求学背景与国际化视野。知名大学的求学经历有助于其熏陶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并在一定程度上贯彻到其治校理念和治校实践中,因此,大学校长在知名学校求学的经历可以作为选拔大学校长的其中一个指标。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是教育发展的特征和主要趋势[28],大学校长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大学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大学办学的主要理念之一,也是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大学校长的国际化有助于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因此,在大学校长选拔过程中要关注其国际化视野,通过大学校长国际化建设,培育先进的大学理念,制定完善的大学章程,建立科学的现代大学制度,搭建广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努力推进一批大学进入到世界大学国际化的行列中。

第四,大学校长的选拔需关注高等教育科学素养与综合治理能力。高等教育和学术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通过开展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把握其客观规律,有助于大学校长形成其独特的治校理念和教育思想。大学校长作为学术机构的主要治理者,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学术修养,而且要研究高校人才成长规律、人才培养规律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大学内部由谁控制[29],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处于大学、市场和政府三者的场域中[30],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全面校务,因此需要具备综合治理的能力。作为大学校长,既要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教育家又要是具备政治理论素养的政治家,既要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学者又要是研究并精通高等教育规律的治理者,既要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又要是富有教育理想的改革推动者,既要是积极为大学发展争取资源的社会活动家又要是大学形象的维护者。因此,大学校长应努力成为懂教育的政治家和懂政治的教育家。

摘要: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首席学术领袖,其教育学术背景对其教育理念与办学实践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以115所“211工程”大学校长的基本信息作为样本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中国大学校长的教育学术背景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大学校长的选拔需兼顾本校校友与外校精英、内部选拔与外部选拔,需兼顾理工与人文社科知识背景、博士生教育与教授背景,需注重知名大学求学背景与国际化视野,需关注高等教育科学素养与综合治理能力。

上一篇:人力资源师论文上传下一篇:公厕项目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