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技巧教学改革

2024-08-16

阅读技巧教学改革(精选12篇)

阅读技巧教学改革 篇1

阅读是一种单向的语言交流, 但从本质上来说, 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共同参与的语言交际活动。阅读的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 其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懂得文章字面的信息;深层理解——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评价性理解——对作者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但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一部分学生往往只停留于表面理解。要改变这种现状, 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要根据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由易到难, 逐步完成由知识层面向能力层面的转化。

读文章如同看树林一样, 人站在树林前不能把眼睛光看着一棵树, 甚至只盯着树上的叶子, 一张一张地看, 看到最后, 还是一张一张叶子, 叶子固然要看, 但整棵树也要看, 整片森林更要看, 我们必须迅速把视野扩大, 这样才能对森林全貌有所了解。读文章也是如此, 如何才能加强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呢?那就是在阅读文章材料时要学会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综合运用阅读技巧, 在快速阅读时通过逻辑思维, 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在整个快速阅读过程中, 要高度集中思想, 让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中。如果念得很慢, 一词一词地读, 往往念完全文, 很茫然, 词都认识, 就是不知道文章讲什么。所以现在的英语测试都有一个阅读速度的要求。

我们常有这样的情况:句子都能看懂, 但读完文章印象却不深, 这就牵涉到对文章框架结构的整体理解。如何学会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呢?首先, 要重视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首句。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主题, 文章的内容就是环绕主题展开。首句很关键是因为首句是文章的导入, 点明作者写文章的意图, 背景等。接着的每一段的第一句也很重要, 因为每段的第一句实际上多半是每段的主题句, 然后进行陈述或论述, 逐步展开, 给予例证, 最后把该段内容用一句话来小结, 所以每段的最后一个句子常常是该段的结论句, 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就往往是这篇文章的结论或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见了文章的题目, 要停顿一下, 想一想, 如果让你写这篇文章将如何写, 或猜一猜, 这篇文章大概写什么, 然后你会饶有兴趣地读下去。接着在往下阅读时特别注意每段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 并用心记往, 在读完全文时清晰地将全文的主要内容像看电影似的一幅一幅地印在脑中, 记忆很深既把握住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论点、论据, 又学会了作者的逻辑推理的方法技巧及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 而这是写文章最重要的, 也就是文章的构思。

要提高阅读水平, 词汇量与短语量非常重要, 打个比方:造房子要砖瓦材料, 词汇就是阅读英语的砖瓦材料, 没有相当量的英语词汇, 阅读英语是无法进行的。所以要提高阅读水平, 我们就得学会积累词语。我们不妨这么做:在通读全文后看第二遍, 遇到生词尽可能根据上下文来猜, 仍猜不出意思的, 就把这些生字查好词典, 然后抄写在一本可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每天有空时, 就拿出这小本子背诵记忆, 这样做不费时, 效果却很好, 因不时接触, 反复记忆, 词汇量增加得很快。

以下建议或许对英语学习有帮助。

第一, 每天不要一做题就是单选题, 应花相当的时间体会语篇, 无论是完型还是阅读, 都要能够在做前, 做后都把文章通读几遍。这种学习类似高一, 高二精读课文, 但又不是那么面面俱到。目的是体会语言。语言的体会就是语境中学习语言。不但有知识性的学习, 复习, 同时又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这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 。脱离了后者去答高考这么一篇以考查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的试卷, 势必会失败。因此这是我给出建议的理由。

第二, 坚持每天至少半小时大声朗读所学过的课文。考前强化语言对自己的刺激, 可使考场上语言感觉顺畅。由于高考题多数是选择题, 不排除也不排斥猜题 (出题人认可) 。因为这是考查阅读量 (每年20万字课外阅读) 及语感的测试手段。如果你的语流在考场上非常顺畅, 那么你就有优势。这种语言刺激的方式, 一定坚持到考前一天。相信会给你一个意外的收获。另大声朗读也是矫正读音的一个方法, 只有能够正确读出单词和用正确的语调读出句子, 在听力当中, 你才可能有较强的辨音能力及较快的反应能力。无疑对听力的提高也是有益的。

第三, 如果在过去五年中学习英语时没有养成背记语篇的话, 最后一年强化背记一些典型题材的文章, 也许会有助于写作分数的提高。

第四, 有些同学做阅读时, 只把注意力放在做对多少道题上, 没有养成回头再把文章分析、体会的习惯。这里我特别要强调的是, 加强难句的分析 (虽然没有影响做题) , 这种分析除了语法结构知识方面的, 还应养成与同学、老师讨论深层含义以及语句的逻辑关系。这样多做几次就能够逐步的独立分析难句。

做好精读课文的前提下, 教师要有计划、有选择地给学生补充阅读材料, 文章的体裁应多样化, 如故事、科普、历史、地理、人物传记等, 要求学生尽量不查词典, 坚持每天阅读。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简易读物,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阅读速度, 熟练阅读技巧。

总之, 阅读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 关键在于坚持。只要教师目标明确, 坚持不懈,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的阅读能力定会逐步提高。

摘要:阅读是一种单向的语言交流, 但从本质上来说, 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共同参与的语言交际活动。阅读的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本文浅谈了英语阅读教学的技巧。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技巧

阅读技巧教学改革 篇2

这是我的语文课堂中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扶”,采用引导和指点的方式,如提示重点、提供范例、提出问题、点明规律、指导方法、帮助总结等。放”是指增强独立性,放手让学生阅读实践,读懂课文。对一般训练项目和学生掌握的重点训练项目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理解分析。“放”,采用实践和尝试的方式,如预习、自学生字新词、朗读和默读、复述和背诵、熟读精思精彩的片断、讨论解答、质疑问难等。对缺漏和回生的知识,还没有很好掌握的重点训练项目等,都应该给予指导帮助。如《迷人的九寨沟》一课作者分别从海子、山林、深秋景色三方面介绍九寨沟的。其中的三自然段对山林的颜色描写,突出了九寨沟山林的绚丽多彩。这一自然段,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步骤的:1、让学生自读,想九寨沟山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2、小组或同桌交流。让学生思考更全面!3、全班交流,体会九寨沟山林的绚丽多彩!4、多种方式读,感受九寨沟山林的美!5、小结,让学生说说自己怎样读懂第三自然段的。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其他自然段!这样的扶放结合式符合新课标总目标提出的“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习语文”,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筛选精彩段落—品读”式

新课标强调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方法正是建立在信任、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的,“筛选精彩段落—品读”的教学方式适用于写景或某些写人记事的文章。具体操作是通过自主悟读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再与老师同学交流通过朗读展现这种情感,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如写景的文章。《聂荣臻和日本小姑娘》一文,具体教学步骤如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细读课文,筛选印象深刻段落,说说自己感受;品读课文,边读边感受聂帅的无微不至地关怀日本小姑娘的人道主义精神,从而受到思想教育。

三、悟读—批注式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略读课文,也用于其他各种课文的教学。如略读课文《七颗钻石》,先让学生通过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再作上旁批,通过交流感受小姑娘和妈妈一心为别人着想的爱心。

四、抓人物特点——找读式

阅读技巧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阅读理论 阅读技巧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引导作用

阅读是一个思维运转的过程,更是一个读者与文本互动的过程。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不能够让学生仅仅弄懂某一个单词,而是必须让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文章的含义。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们对英语文章的学习大都从词汇与句子入手,很多都是停留在这个阶段。但是如此教学使得整篇文章的整体割裂,无法对文章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因此,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利用阅读手段与阅读技巧,从宏观上分析语文的结构,了解语篇的流程,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句子的基础上,能够更加理解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

一、阅读理论模型

(一)自下而上

所谓自下而上模型,就是源于人们对阅读的第一理解,人们在学英语时,都是由ABC……开始学习,之后才是单词、词组以及句子、文章等。很多人都认为阅读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由字母逐渐过渡到文章的一个线性发展过程,这样的模型强调的就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如果读者在低水平阶段出现问题,那么一定会影响到对更高一级的理解。由此可知,阅读就是自下而上的一个逐层叠加的过程,只有真正的认识每一个字,才能够真正弄懂整篇文章。例如:当学习I can not agree with you more这句话时,每一个单词大家可能都认识,但是真实的含义有可能在理解上存在问题(正解应是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通过对阅读理论的研究可知,这一个阅读模型忽略了读者对目标事物的已有认知,就好像,当读者已经看过球赛的直播之后,如果看到一篇关于此赛事的但是有很多生词的报道,已看过赛事的读者也能够猜出80%,但是那些不了解赛事的人,面对很多专业术语,即使有简单的单词也很难真正理解文章的含义。

(二)自上而下

阅读是一个认知的过程,由于自下而上模型存在着一定不足之处,由K.S.Goodman提出了自上而下阅读模型。主要指的是读者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对文章进行预测,利用下文对最初的预测进行证实或修订。如果确认之后,读者可以根据主题贮存信息,为进一步预测奠定基础。简单来讲,自上而下阅读模型就是猜测、验证、修改、猜测……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有时这个阅读过程被大家称为“心理语言猜测游戏”。

(三)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模型与自上而下模型密切相关。所谓图式,主要指的是大脑为了能够更为方便储存与处理信息,将提供的信息同已有的认知充分结合,进而形成一种有组织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图式理论认为整个过程就是背景知识同阅读材料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只要图式知识丰富,那么整体的理解力与记忆力越强。

换一种角度来讲,读者在头脑中形的图式可以分为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上两类。阅读时所见的文章有非常多的主题,例如医学、法律、人文等,只要背景知识越广泛那么就越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所谓形式图式,主要指的是文章体裁的特点,例如议论文、说明文等。文章体裁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词汇范围,进而使得不熟悉文章体裁的读者在理解上出现困难。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论与阅读技巧的具体应用

由于阅读文本的多样性,会出现诸多不同的阅读目的,例如,字面理解:主要的目的是理解并记忆文本上呈现的信息;推理性理解:主要的目的是灵活运用读者自身的经验以及已有的认知,合理地推理文本之外的意思;评论性理解:主要的目的是将文本知识同读者固有的知识进行合理性比较;欣赏性阅读:主要的目的是在阅读中逐渐获得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欣赏水平等。在大学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应当他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阅读材料,制定出不一样的阅读目的,同时要运用不同的技巧阅读文章,从而达到对文章内容的真实理解。

(一)合理应用默读与朗读

默读与朗读都与阅读相关,但是在方式、目的以及技巧上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朗读,除了使用眼、脑,还有必须有发声器直接参与,这样可以增强记忆并培养语感,让学生能够在理解之上灵活运用语音、语调等技巧,这也是练习口语的基础所在。

默读,主要适用在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如果是句子结构较为复杂且科普性非常强的文章,均适用此法。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需要抓住文章的主要线索,密切注意文章的具体细节,从而进行更为准确的推理、判断以及归纳等。默读的主要目的就是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而推断出作者的真实态度与观点。

(二)合理应用交互型阅读法

交互型阅读法主要就是将自下而上法与自上而下法交互使用。因为英语阅读就是一个处理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一个读者将已有的知识同现有的文本进行同化的过程。曾经有人将自下而上阅读法比喻成井底之蛙。蛙看见的一小片天空就代表着阅读文本时那些极小的语义组成单位,例如:句子。在阅读时,只有将语义单位同附近的语义单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理解全文。

除此之外,他还将自上而下阅读法比喻成鹰俯瞰全景的过程。因为鹰在天空中能够一览地面全貌,保证视野的开阔性与全面性。学生能够通过自下而上阅读法去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同时也可以使用自上而下阅读法去预测文本内容以及作者意图。在英语阅读中,预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学生经常会对文章的主题、结构以及词汇等进行预测,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这也是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三)科学地进行寻读与略读

在阅读文章时,寻读主要是从一些较长且较为复杂的文章中锁定细节。特别适用在节目单、时刻表等内容的阅读中。寻读主要方式寻找文章的标题、不同的字体以及专有名词、货币符号等,此法大都在学生做阅读题时使用。

略读指的是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简单讲就是跳跃式阅读。一般情况下,学生只需要注意文章的起始以及结尾即可,或者是关注每一段的主题句等。这两种方式都能够有效的实现快速阅读,从而以最短的时间获得对文章的理解。

(四)猜测生词

猜测生词主要是一种扩大词汇量的方法,以便于为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当文章中的生僻词或术语出现时,之后一定会有进一步解释词语出现,这样可以通过猜测同义词或者反义词,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例如:and前后的两个词一般为同义词,but or however前后的词一般为反义词。除此之外,还可以可通过构词法进行猜测,例如:添加前缀或后缀进而可判断词性以及含义。比如带有tion、sion等词缀的单词大都为名词,而且含有抽象意义。

结语

为了让大学的英语教学能够更有效率,很多教师都希望将自己的教学方式能够同现行的框架有机结合在一起,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完全采用国外的教学理论。正确的教学方式应当是引用先进的理念与技巧,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让其能够真正地适应大学的英语教学,能够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因此,我国的大学教师应当以阅读理论和阅读技巧为基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从而让学生能够克服英语阅读过程中难题,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杰伟.关联理论与大学阅读理解教学[J].西南大学,2008.

[2]胡丽娟.阅读理论和技巧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数字化用户,2013.

[3]杨辉.认知语境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大学,2012.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与阅读技巧训练 篇4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的灌输, 忽略了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语言技巧。多年来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主要采取传统的语法翻译法, 重视学生语音、词汇、语法的教学, 花费很多的时间去讲解句子层面上的语言难点, 试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学生则忙于背诵语法规则和单词, 认为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就是掌握了文章的意义。其结果是学生具备了很好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能力却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真正涵义。

近年来, 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教材的内容及编排形式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而教师的教学目标及方法也随之有所变化, 突出表现在教师的课堂地位, 由主讲改为主导, 成为阅读教学中的指导者。而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指导任务, 我通过实践教学, 提出以下关于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以供同行借鉴。

一、引导学生加强对语境知识的掌握, 对把握阅读内容的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篇文章, 其内容本身的意义比文字意义要重要得多。表面来看, 学生阅读的是语言文字, 但文字背后是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文字只是表达内容的工具, 阅读的真正目的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了解其背后的内容。因此, 关注文化语境知识的学习, 对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和语言内涵的理解有着深刻的意义。

学生的语言能力决定了他们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 他们的交际能力则决定了他们对于一定情境的理解。因此,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应是教会学生如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通过正确的相互理解, 使阅读能够顺利地进行, 从而使阅读转变成读者与文字或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交际活动。而要想使这项交际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交际的双方必须有共同的语言作为基础。

在进行阅读时, 一方面, 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前尽可能地了解与文章有关的知识, 以便加深对作者和文章的理解和挖掘另一方面, 要想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具有博而精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人性的陶冶。同时, 在课堂教学时要重视文化和文学方面的内容, 尽可能多地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和民俗, 培养他们学会运用英语国家人士的思维方式来学习语言、了解文化。通过背景知识的教学, 学生会不自觉地发现:原来不为双方所共有的知识会在交际过程中变为相互知识, 成为进一步交际的基础。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

二、适当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 将注意力集中于宏观结构, 更有效地提取所需信息, 提高其阅读理解水平。

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阅读的速度就是理解的速度 (胡春洞、戴忠信, 1998:34) 。大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时通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逐词逐句进行阅读, 过分依赖视觉信息。这既妨碍阅读速度的提高, 也影响阅读理解。2) 过多注意细节, 抓不住文章重点。学生习惯于课堂的精讲细练, 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 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字、词、句和语法结构等上面, 而忽略了文字所承载的信息, 并且容易遗忘前面所读的信息, 从而导致理解力下降。3) 过多注意语言的形式, 而忽视语言的意义。如果适当提高速度, 那就会迫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意义上, 从而提高理解力。

究其原因, 1) 学生在加快阅读速度时, 通常会将注意力集中于所需信息上。他们会先看题目, 然后快速浏览文章, 获取相关信息。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宏观结构。2) 适当加快阅读速度, 有利于学生对信息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如果对保存的信息不及时加工处理的话, 便会很快丢失, 那么后面所获取的信息便会因为失去关联而变得支离破碎, 我们就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所有的细节, 并且提取信息。因此我们应尽量注意那些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信息, 也就是宏观结构。3) 学生慢速阅读对阅读理解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危害 (胡春洞、戴忠信, 1998) :其一, 我们的注意力只能有一个集中点。如果学生将注意力放到部分信息上, 将部分信息作为注意力集中的焦点, 就很有可能失去其他信息, 不能理解整体。其二, 慢速读者阅读过程复杂, 他们往往以词为视幅单位, 对一个句子的处理需要多次定睛才能完成。由于视幅小, 大脑记忆负担重, 因此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处理细节问题, 容易造成见树不见林的结果 (同上) 。其三, 慢速读者不善于利用篇章知识, 不注意把握作者的写作脉络和宏观结构, 他们阅读是消极的、被动的。4) 对于阅读理解, 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提取和加工有关信息。适当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篇章知识来把握作者的写作脉络, 掌握其宏观结构, 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立体的意义框架。

最后, 引导学生根据本身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文章中的已知信息对文章中作者的真正意图及暗含信息进行合理推测。作者所体现出来的态度是文章整体意义的一部分, 因此,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作者对于文章中所讨论话题的态度。推测即是根据已知信息经过读者的合理分析对作者未直接表述的含义进行提炼。在这个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几点:1) 确保推论的基础是依据作者的话语而不是读者本身的感觉或经验。2) 确保作出的推论能够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依据。3) 作出推论后, 应检查是否跟文中的表述相矛盾。

参考文献

[1]胡春洞, 戴忠信.英语阅读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阅读技巧教学改革 篇5

第一节: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即“字母——单词——短语——句子——段落——篇章——中心思想”。采用第二种教学模式的教学顺序则相反,以抓课文大意和中心思想为教学的出发点。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必备的语言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和预测能力、认知能力、语篇分析综合概括能力。另外,读者的个人经历、经验、文化背景知识等对阅读理解也至关重要,阅读前和阅读中激活这些知识是阅读理解的契机。可以说,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语言能力的集中体现,它需要以语言知识为基础,一个人的词汇量和对句式结构的分析能力直接影响着阅读理解;它需要以交际能力为阅读理解的渗透剂,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需要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书中人物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第二节: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目标与阶段性特点。

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可总结为:语篇为盾,兴趣为矛;形成发展,阶段侧重;授人以渔,鱼渔共享;大局意识,超前培养。

一、语篇为盾,兴趣为矛

语篇就是以信息交流为目的的有一定主题内容的一段连续话语。阅读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从语篇的角度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不同侧面同主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关注对文章整体的认识,让学生“先见森林,再见树木”,通过掌握语篇教学中形连和意连认识到语言形式、上下文和语境对阅读理解的关键作用。如通过总结归纳连词在阅读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提高学生对文章情节发展的预测能力并掌握快读技巧。语篇是信息的载体,而文体是语篇的载体,文体能表现文章内容的分布情况和规律。在阅读中,熟练掌握各种英文文体的结构特点有利于识别文体的类型,迅速检索文章信息,归纳文章大意和进行逻辑推理。

二、形成发展,阶段侧重

整体教学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章,不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和趣味性,不影响文章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培养阅读能力和提高阅读速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阅读局部不离整体,整体寓于局部之中。但需要强调的是,整体的`含义不是指语言知识的累加,也不是部分之和等于整体,而是从整体上感知和归纳课文中心思想和课文大意,从课文内容的整体信息出发,逐层深入弄清段落大意及各段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篇章结构,理解其现实意义,深化运用。

课文整体教学的步骤分为三步:

第一步,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综合性理解,包括预测、指导、阅读、思考、理解五个环节。

第二步,从课文内容的整体出发,围绕段落大意或主题句对课文进行局部分析,包括发现、自查、问答、讲评、练习五个环节。

第三步,抓住课文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全方位地对课文内容实施综合性作用,包括归纳、总结、具体化、情境化、运用、点题这几个环节。 三、授人以渔,鱼渔共享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老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可采用“替换”、“设问”、“图表”、“解释”、“选择”等手段指导学生推断词义。

比如训练学生快读技巧可以用“空缺跳读法”,它要求学生阅读所给予的词语和浏览选择题,通过语篇联想来了解短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_____telegrams are paid by _____ _____ _,that’s to say that every word costs money._____ _____ try to use toy as _____ _____ as possible. Little words like _____ _____ disappear。

_____ _____ shortest _____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was form an Irish writer _____ _____.Paris and sent _____ _____ to his publisher to see _____ __ thought of his new book,The message _____“?”._____ ___ bake _____,saying”!”.

1.The best title to this passage is:_____.

A.The shortest Telegram in the World

B.How to Use the Language of Telegrams Correctly (√)

C.How to Save Little Words in Telegrams

2.From the example in the passage,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writer ______ in telegrams.

A.was against using small words(√)

B.thought it necessary to express one’s idea clear

C.was for the use of as many words as possible

3.People always try to use few words as possible in telegrams because_____.

A.they hate to use small words

B.they want to save money

C.they want save the receiver’s time

四、全局意识,超前培养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技巧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课是基于语文基本课程教学的,语文阅读课通过教师推荐好的读物给学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利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等来实现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

一、重视交流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甚至有些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体地位,课堂氛围紧张、沉闷,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我们要进行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轻松、更科学的进行阅读训练。让阅读教学变成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讨论的模式。因此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大胆表述出来,另外不论学生给出什么样的答案、阐述什么样的观点,教师都应该给予相应的尊重。

二、要有阶段性

阅读教学以阅读文章为基础,首先学生会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思路,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然后对文章进行细致的理解与分析,认真思考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其运用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们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耐心和正确的引导。

三、转换地位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都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提倡新课标全面实施的大环境下,许多教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语文阅读教学运用的新方法、新模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阅读的文章进行分析、阐述,然后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占主导地位,并且从中找到了适合学生自身的阅读方法,增加了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1]。

四、培养阅读能力具体方法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有耐心的按部就班的由浅入深进行阅读训练。

(一)积累

积累很好理解,就是让学生大量阅读一些好的、优秀的文章,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文章可以是名著、好的文摘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后和教师或同学进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这对日后阅读理解更复杂的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对文章的大量阅读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理解

理解文章中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就可以很好的理解整片文章,词组是组成句子的基础,句子是构成文章的根本。因此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教师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教师运用文章中出现的判断句和大量带有修饰词语的句子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教师以“我在奶奶家吃的鸡腿饭。”这句话为例,让学生们找出主语是“我”,谓语是“吃”,宾语是“饭”。向同学们讲解“我吃饭”这就是这句话的主体。其他一切我在哪吃饭,吃的是什么样的饭等都是进行修饰辅助的。

第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阅读理解的宗旨就是分析。教师重点训练学生发现文章中的深刻含义。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看到某一个事物以后而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能力叫做联想能力。学生通过联想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中的意境,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和鼓励学生多进行联想。

(三)评价鉴赏

学生在阅读完文章以后会对文章有个初步的评价,在深入分析后对文章进行鉴赏。学生可以阐述对文章的理解、可以评定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来完成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四)做好阅读笔记

阅读教学与其他教学不同,阅读教学不能通过测验等方式很快的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成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很好的吸收掌握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并没有通过阅读课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制作阅读笔记,笔记没有固定模式。比如,学生可以对好的段落进行摘录,或读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以后写读后感等。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概况文章段落大意的能力,在训练的同时不断吸收文章中的写作精华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在制作阅读笔记的同时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一举两得[2]。

五、结束语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教师不要被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住,要勇于创新,着重研究语文阅读的教学技巧,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技巧浅析[J].关爱明天,2014(4):176-176,178.

语文阅读教学及解题技巧 篇7

一阅读步骤教学

1. 现代文阅读教学

第一, 粗读文本。对于一篇文章, 首先浏览全文, 然后再进行如下两个步骤: (1) 解决生字词, 尤其是关键字词, 生字词要做到会读、会写、能释义; (2) 理解文章大意, 主要是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 读题 (指文章的标题) 。没有哪篇文章标题是信手拈来的。每一篇好的文章的标题都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后拟定的, 一定要搞清楚文章标题与文章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 了解作者。任何一位作者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 会把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得更客观更准确。同时, 一个成熟的作者会有自己的写作风格, 熟悉一些作者对理解文章很有帮助。

第四, 认准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文章的结构、文章的顺序以及文章所要表现的侧重点都不同。不同文体作者的写作技巧也会不同。所以要判别文体才能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地理解文章。

第五, 文章的脉络。了解作者的谋篇布局, 理清文章的思路, 这样才能更好地读懂、读通、读透文章。

第六, 精读。这一步要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弄清文章的主题思想, 清晰地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当然, 有些文章更倾向于整体把握, 不要教条主义, 把文章生硬地切割开来理解。

第七, 细读。细读就是要细腻地品味文章, 体味文章的字、词、句、语段, 包括语法、句法、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效果和作用, 还可以进行相近、相似或相关联文章的比较阅读。

第八, 拓展延伸。很多文章不仅具有历史意义, 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古为今用”是我们读书应有的态度和收益。所以需要适时、适度挖掘分析并得出结论。拓展延伸还可以指导学生模仿习作,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 阅读理解因人而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本身存在着主观因素, 要注意尊重原文, 尊重作者的本意。

2. 文言文阅读教学

第一, 会读然后背诵。读文言文要注意区分古今读音的不同, 要注意句读停顿, 要注意特殊句式, 还要注意语气词以及相关的语气。熟读成诵不仅是为了考试, 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第二, 释义。古今义的差别, 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 固定用法、特殊句式的掌握, 搞清楚这些, 疏通了文义, 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

有了以上两点为基础, 结合现代文的阅读方法就可以很好地阅读文言文了。

3. 诗歌阅读教学

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词, 阅读教学的关键都应从诗歌自身的特点入手。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体现在于诗歌的语言特征以及诗歌独有的格式特征。诗歌的内涵丰富, 知识点很多, 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作后盾, 要求学生理解透彻是不现实的。所以, 目前诗歌考查的重点主要是名家、名篇、名句的默写以及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因此诗歌阅读教学主要是在整体理解诗歌主题基础上的熟读背诵。

二阅读理解

解题技巧也可以说是应试技巧, 是指在语文考试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更准确、有效地答题。这个解题技巧主要是指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技巧。文言文和诗歌的阅读解题主要是在记忆基础上的知识迁移, 这个技巧也可以适当借鉴。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简言之, “答案在文中找”, 具体分为三个步骤: (1) 初读全文, 尽可能多地从文中获取有效信息; (2) 浏览所有的问题, 然后带着疑问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再读文章; (3) 解决问题, 在文中找出每个问题的答案。当然, 这个过程需要分析、需要归纳, 还需要知识的迁移。有些问题的回答还需要依靠平时的积累, 甚至是跨学科的积累。

阅读教学中插图的运用技巧 篇8

一、运用插图, 强化阅读感知

阅读感知是指学生对课文的直观感知程度, 是进行高效阅读的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 静态的课文文字无法快速地引发他们的感知兴趣。 课文中的插图具有色彩鲜明、 鲜活灵动的特点, 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阶段就巧妙地借助插图, 这样, 就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阅读感知。

例如, 《 小露珠》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这篇课文中的插图, 呈现了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等动物, 荷叶、草秆、花朵等植物。 这些动物、植物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是那么富有生机。插图中活灵活现的生命个体及鲜艳生动的画面与课文中灵动活泼的语言互为一体, 给人们愉悦舒适之感。 因此, 在引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之前, 教师可以先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所描绘的景象, 激发起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这样学生就能快速对课文内容进行感知,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可见, 学生通过观察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插图, 就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运用插图, 引发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追求知识的愿望。 学生一旦对课文内容有了阅读期待, 就会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借助课文插图设计导读问题, 以此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例如, 在教学 《 狐狸和乌鸦》 (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这一篇课文时, 我给学生出示了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 然后提问:“ 乌鸦为什么叼着一块肉站在大树上? 它为什么不回到自己的窝里? 树下的狐狸盯着乌鸦又想干什么呢? ”这样, 在插图与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就能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在阅读课文时就具有了一定的针对性, 并积极地去思考。

可见, 教师利用课文插图创设导学问题, 就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从而为他们高效阅读文本打下基础。

三、运用插图, 促进阅读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语言十分重要。 但是, 由于学生的阅读积累还比较少, 对于课文中的一些词、句并不能够深入理解。 而课文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运用课文插图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

例如, 《 拉萨的天空》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一文中有“ 湛蓝”“ 蓝晶晶”“ 蓝得让人神往”等描写拉萨天空的词语, 学生由于大多没有去过拉萨, 因此, 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不到位。这一篇课文的插图背景全部是蓝色的, 特别是最后一幅插图, 湛蓝的天空点缀着几朵白云。因此, 在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 他们自然地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 蓝”, 从而对“ 湛蓝”“ 蓝晶晶”“ 蓝得让人神往” 等词语有了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可见, 课文插图能够起到化抽象为直观、 化枯燥为生动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运用课文插图能够让学生形象化地触摸文本语言, 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技巧 篇9

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具体的说,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表,即从被动接受的冲同学习方式转变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自己先谈一下对课文的理解,整体感知课文的各方面的知识点,让学生和文本展开对话,正式新的学习方式的体现,是学生队里思考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自己探究的过程。因为从认识论、阅读学的角度讲,每个人最初读一篇文本后,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个理解是摒弃了前人阅读的心理定势,重新回到文本层面,对作品陌生化的品读。这种阅读理念不依赖于前人的阅读经验,而是重新解读作品,然后获得个性化的感悟。

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说: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文本的意义在于读者和文本的对话。初步感知课文时读者和文本的第一次对话,虽然文本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多次对话,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高度重视这第一次对话,因为它是读者对文本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理解,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需要,也是语文课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契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通过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独特的解读,可以锻炼自己理解、鉴赏作品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初次接触课文后的理解,是阅读教学的热点,教师的行为应以此为依据,教师不仅要备知识,还有备学生,学生的原始理解及课文本身的个性特点以及课本体现出来的共性都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学生对课文中心把握的程度如何,学生的难点在哪,学生有什么新的见解,这些都对教师有启发,以便于教师及时修订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多元理解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开阔发展,思想自由驰骋。不像以前,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走,受到极大的限制,老师又完全迷信盲从教参,为前人研究的观念,寻找寄托物,老师的思维也收到限制,往往学生的自由思想火花可以给老师带来灵感。我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这个平等的含义不仅表现在老师和学生互相尊重、合作交流。还表现在学生和老师的思维都是自由发展的,老师跟着学生走,同时又拉拽着学生,以免学生过分自主,走向极端,就像放风筝一样,风筝在天空中自由房费,但总有一根线在拉着它,该拉的时候使把劲,不该拉的时候不要约束它。让学生独立初步感知课文感受,展开和文本的对话,正体现了这一点。

二、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先行一步,为文本的理解做铺垫

对于一些中心内容多元、复杂的文章,学生的学习难点比较多,老师的教授也很难达到理解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入的学习课文,学生和老师在课前可以先进行对话,讨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看似与课文无关、实则有内在联系的话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为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在讨论话题的过程中,还可以激起学生的原始积累和创新思维,也是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合作、探究的过程。

例如:《风筝》这一课,中心内容复杂多元,可以多角度的理解课文,从兄弟情、作者的为人品质角度理解,学生都能想到,但从游戏的角度,当时的教育状况,社会状况的角度理解,却很少有学生能想到。如果在课前针对“游戏”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对于文本注意的把握就容易的多,许多学会说呢过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游戏的利和弊,尤其是针对当今的热门话题“上网”的利弊谈的较多,还谈到了当今的教育状况、社火状况,最后老师把学生们引入课文:今天我们来看一下鲁迅儿时对游戏有什么样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当时的社火状况,教育状况是怎样的。在这个话题的讨论中,还体现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例如《济南的冬天》这一课,从课文的题目上看,文章的地域比较强,内容体现了地方特色。作为异地的学生,要想了解自己没有哦去过的异地风光,最好能和自己本地的冬天风光进行一番对比,这样才能突出异地风光的独特之处,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先描述一下我们乌鲁木齐的冬景,体会一下乌鲁木齐的冬天的特色,然后再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样在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就会处处进行对比,济南冬天的特点就会突显出来。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学习、互相竞技,何乐而不为呢?

三、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可以同时进行,相互交融,寻找一个发散点,从整体具体分析课文

旧式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跟着老师走,老师质疑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把课文四分五裂,狂轰乱炸,学生的学习很被动,思维受到限制。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发问质疑,互问互答,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在这种流行教法的影响下,许多教师都走向极端,无论什么课都让学生互问互答,学生提的没完没了,没边没沿,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的思维却很混乱。其实,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让学生去探究质疑,难点较多的文章是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教材,对于蚊子通俗易懂的文章,教师可以寻找一个发散点,去质疑,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课文,这个质疑最好能覆盖全篇,学生对课文的具体分析是从整体上进行的,这样不至于把课文分割开,学生的思路也较清晰,而且学生的思维仍让是发散的,自主的探究性的。

例如《羚羊木雕》,这篇文章短小,通俗易懂,就是反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就可以直接提问,让学生讨论:这件事到底怪谁?在辩论中是非曲直就很明确了。又比如《绿色蝈蝈》这一课,除了介绍说明蝈蝈的声音、外形及食性外,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而且这篇说明文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着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鉴于此我寻找这样一个覆盖全篇的发散点:你喜欢哪些语句,不喜欢哪些语句,结果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有的谈到喜欢比喻拟人修辞的句子,有的谈到喜欢体现蝈蝈外形和声音美的句子,有的谈到喜欢蝈蝈和睦相处的句子,有的谈到不喜欢蝈蝈的凶残、自私。在这两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发散活跃,气氛也热烈,知识点也落到了实处,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还体现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学生和生活的对话、和自己的对话必须进行,要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强调语文课程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语文教育不能与生活脱节,语文学习和生活息息相通,天然联系在一起。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学,更重要的是能更好的生活,所以学生的收获记在心里只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要会在生活中加以运用,能更好的指导生活,在生活中拥有高尚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学生的学习要从书本中课堂上跳出来,要举一反三,要学以致用。“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学了本文你有什么启示?”“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想法?”这样的问题许多老师都认为是老掉牙了,该淘汰了,我却认为他们永远都不过时。正是这些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让学生飞得更高更远。例如《蝉》、《贝壳》、《行道树》、《狼》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手法,文章的意蕴深远悠长,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很容易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理解了文章的象征意义之后,更应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加以运用,但学生实践生活的机会太少,只能通过语文的方式体验生活,思维的拓展延深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以便于将来走向社会应对生活。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谈体会。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还要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内化学过的知识,把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品质,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五、朗读是提高阅读效率的不二法门,让朗读声充满课堂。现在好多语文课堂都是哑巴课堂,听不见朗读声,老师们大多都重视说,而忽略了读,认为朗读太浪费时间。其实理解讨论好比火箭头,朗读好比助推器,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是最重要的环节。无论是先读再讨论,还是先讨论再读,读都是为理解做铺垫,理解和朗读是相辅相成的。对能体现思想感情和主题的词语或句子以及一些优美词句要指导学生诵读,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且朗读要有实效,要有目的性,形式要多样。

语文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探讨研究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上三点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肤浅粗糙,期望各位同仁海涵,多多批评、指正!

摘要: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恰当的处理三者之间的对话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讲求对话技巧。

浅析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技巧 篇10

在普遍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许多学生对于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层面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往往会采用上下文联系阅读的方法进行阅读训练的继续或者完成,有的时候学生会采用猜的手段,以上的方法是常见而且能够提升自己阅读成绩的方法之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上下文的联系理解和猜答案、猜意思的方法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水平。猜答案这种行为仅仅是针对于应试的一种投机取巧的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语言实践三方面,总结出大学英语阅读课的几点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基础上,提高真正的阅读效率,并由此提升学生整体的英语水平。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技巧

1.学习兴趣的提升。由于多年的英语应试教学,导致许多学生一想到英语课,就会莫名地产生一种不自信和挫败感,认为英语是一个离他们很遥远的东西,看得见抓不着不说,还经常性地会挑战着他们的生活。这些方面体现出的一方面是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排斥,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出他们也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了英语学习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是否让学生有效快速的投入到英语学习的重要一步。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课堂上设置语言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便是摘抄一些来自外国文化的小故事、笑话、或者奇闻异事等等,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的分享,能够引起学生的发笑,从而吸引到部分并没有专注学习的学生的注意力。此外,由于课堂教学大多同实际生活相脱离,课堂一开始可以采用简短的视频播放等形式,让学生从沉闷的课堂一下子跳跃到生动逼真的世界当中。通常来讲,阅读课的气氛自始至终都是安静沉稳的,这样会让没有兴趣的学生很快走神,乃至上课睡觉,这样的教学形式也是在课上一开始便活跃柯课堂气氛,抓住学生的眼球,接下来的内容也就相对的没有那么枯燥了。

2.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主动性同学习的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即使在课堂上简短的时间没能够激发起学生全部的兴趣和好奇心也是无妨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令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阅读活动当中,以无声的形式默默地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发现,上课采用不同形式监测,对于学生的督促效果和学习效果也有着各种不同的影响。通常来讲,教师会采用课上拿出一部分时间阅读,然后做题,之后通过找学生起来翻译文段,分析题干这样几个步骤,这样的传统英语教学方式导致的一个后果便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无尽地拉长和消磨,很多学生由于上课并没有被老师点到名字,慢慢地就产生了懒惰的心理,上课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相对于那些经常被点到名字的学生而言没有那么的高涨。

笔者通常在阅读课上,会找一篇精短的小文章,令学生一开始便速读这篇文章,在此之后有选择的找口语、语言熟悉度没有那么高的学生,令其起来以比赛的方式读文章,并翻译文章大意。以这种形式开始的英语阅读课,首先会调动起学习成绩中等同学的水平,接连着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的同学也会因为这样形式的上课内容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在此之后,进行查漏补缺的内容以及正常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形式的开端是促进英语阅读课的良好开始,有助于唤起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

3.语言的实践。尽管是英语阅读,笔者认为口语同阅读量的联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倘若没有一个在大脑内对英语的一个足够的熟练度和表达能力,学生无法对于英语单词和文章有足够强大的自信和耐心,去细细读完整篇文章,自然句子的意思和表达也会相应的出现一定的偏差。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有如下问题:(1)看着单词眼熟,但是完全不知道该单词的意思,或者生硬的凭借上下文去猜这个词的意思,或者根据词根和词缀,生搬硬套的去猜这个词应该是一个什么意思,而忽略了上下文的联系;(2)每一个单词都基本理解它们的意思,但是当单词连成句子的时候,脑海中无法形成一个流畅的语言环境为自己铺陈解释该文段的意思,从而造成了很大的理解上的误解,甚至是干脆就没有读完文章。

就上述的三方面问题,通常情况下笔者的课堂上会穿插着进行一些口语方面的练习,因为通过大量的实践得知,口语比较流利的学生,往往其英语学习的兴趣比较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比较高,相对于口语比较差的同学来说,其学习效果较好。对于口语的练习,笔者会采用课前presentation的形式锻炼每一个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将此作为考察的一部分内容,以此促进学生的口语练习,带动其学习自信和阅读速度的增长。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提问技巧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提问技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相应的提问技巧,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促使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得出正确答案。

一、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设计

首先,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设计问题的重要前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教学的基本工具,而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必须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问题。

其次,教师要全面了解教材,预设学生的回答,把控好课堂教学秩序,明确整个教学流程。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问学生:“一大一小两个铁球是否真的能够同时着地?如果是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它们会不会同时着地呢?”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促使学生主动深入地阅读课文,并进行思考。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抓住问题本质,明确提问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因此,教师必须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地设计。

如在教学《小伙伴》时,笔者问学生:“玛莎丢了背包之后,那些小伙伴都对她说了几句话,你喜欢哪个小伙伴?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本意是引导学生回答“安东做得最好,因为安东用实际行动帮助了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学生回答出了教师预设的答案,但是也有几个学生认为安娜做得最好,因为安娜提醒小伙伴不要犯这种错误,帮助小伙伴养成好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既要纠正学生的回答,又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以说“你们回答得很好。如果你们遇到类似的事情,会怎么做呢?”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的正轨,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三、做好差异化教学,设计多样化的问题

受性格、成长环境和个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不相同,导致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设计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如在教学《猫》时,教师可以问成绩优异的学生:“猫古怪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你对整篇课文有什么感受?”这种有层次的问题,既充分尊重了学生,又促使学生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设置提问时,教师应当树立提问意识,抓住问题,明确提问目标,做好差异化教学,设计多样化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提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窦冰,苏政波.对中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提问技巧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

[2]李锁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提问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

[3]郭晓静.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4]徐德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J].快乐阅读,2015,(24).

[5]孟凡玉.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5).

[6]樊茂旭.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技巧分析[J].神州,2013,(36).

阅读技巧教学改革 篇12

阅读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而是依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变化的。阅读方法常提到的有预习、略读、浏览、依上下文猜测、推测等等。为了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学习, 我常常要求学生在新课之前预习, 重点是一些词汇的复习巩固。

略读:通过整体粗读, 领略内容大意, 帮助理解, 为细读作准备。通常略读要求学生划分段落层次, 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找每段的中心句等, 以此来把握全文。在许多文章中中心句一般情况下是一段的首句或是尾句。还有一些片段需要找关键词, 例如高二上册《Fact and fantacy》最后一段。它里面就有众多的动词和介词, 只要把握住这些词, 这一段的中心大意就不难找了。

跳读:寻找所需信息, 如年代、数字、人名、地名等把握住关键词, 利用语法过渡词, 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 抓住文章脉络。例如高二14单元阅读《I have a dream》, 就可以先要求学生找出里面的数词, 再找出每个时间点发生的事件。这样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挖掘, 课文自然就容易学了。

细读:分段细读, 注意细节, 抓住主要事实, 关键信息, 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当遇到记叙文时, 通常带着wh问题 (即who.what.when.which.where.why.how) 。最为典型的是《Getting to know Steven Spielberg》, 可以让学生填一个name card, 里面可以设计主人的姓名、职业、作品等。

推读:英语阅读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推理过程。这既包括推测生词的意思, 也包括对文章内含信息和文章下文的推测。比如:What do you think next?What makes you think so?等。除此之外, 学生还可以通过关键词来推断下文, 例如first, second, also, not only, but also等过渡词。

概读:要求学生理解段落或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态度、观点、看法等, 进而渗透全文。在《The Special Olympics》一文中作者的观点就很明确, 呼吁整个社会尊重残疾人, 关注残奥会。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许多课堂活动要求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在众多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课堂效果得以提升。高一下册第十八单元《Newzealand》这篇文章就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加以辅助。在学习之前, 可请学生先谈一谈如何介绍中国, 并且把这篇作文写下来, 然后再要求学生去学习Newzealand, 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一些语言点错误也会因为学习这篇课文而得以纠正。

上一篇:广播电视网络运行下一篇:装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