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阅读技巧

2024-06-26

初中记叙文阅读技巧(精选8篇)

初中记叙文阅读技巧 篇1

记叙文阅读之三 《开花的心》李丹崖

①它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树。之所以说它与众不同。是因为它们不是像其它树木一样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上,而是在贫瘠的山峁上。每每有人看到它们,它们总是像一群长年累月没有人管教的孩子,杂乱无章地生长在一起。它们又瘦又矮,常常不足一米高,但是,它们仿佛从来没有被自己的“长相”负累,在绝壁上的乱石缝间,在其它任何植株都无法生长的地方,欣欣然怒放成一片茁壮的气象!②春天到了,它们在干燥的东风里发出嫩绿的新芽,那样小小的叶片,简直让人担心会不会被一季的风沙吞噬;夏天是风口最嚣张的季节,它们是那样的对自己不负责任,赤条条让自己站立在陡峭的岩壁,因为夏天雨水泛滥,造成山体经常坍塌,所以,它们的根经常大段大段的裸露在外面,像一团团鼓起的青筋。

③它们并不寂寞,因为,它们也像其它植株一样拥有开花的本领,这也许在大多数人的心目当中是不可思议,也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它们竟然奇迹般实现了!那些米粒大小的黄灿灿小花,在绿色的背景上,像是满天异常美丽的星斗。每当这时候,蜜蜂们也会翩然而至,这是最深情的探望,像是久别的情人一般。

④秋天来了,肆虐的狂风拽走了它们的衣衫——叶子,可是,它们并没有伤心,因为,这样一来,恰恰露出了自己的果实。那是怎样的果实啊!尽管只有黄豆大小,却也像红彤彤的灯笼般挂满了枝头!⑤它们大都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崖,这样的开花结果完全没有取悦他人的意思,圆溜溜的果实,通常在熟透之后,跟随着山口的厉风被摇落,它们一个个像“跳伞运动员”一样悄然滑下山坡,并在土里与杂草一起腐烂。酸枣树就这样在华北的山峁上自生自灭!一季又一季把自己的生命举向陡峭的悬崖,跟随着山口的劲风,飘扬成一面旗帜!绿色的旗帜!还时常有着黄星和红灯的装点,它们是最爱美的旗帜!⑥它们甚至没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只是因为它们的枝叶像红枣树,又有它那样的刺,并且结有红红的、酸酸的果实,所以,人们管它叫“酸枣树”。

⑦在美妙的大自然里,你可以看不到它——因为它们的身高;你可以看到以后立即忘记它——因为它们的长相;而忘记了它你也没有必要遗憾——因为他们 ……

⑧但是,你却不可以看不起它——因为他们拥有一颗火热的开花的心!⑨因了这样一颗开花的心,再贫瘠的土壤也影响不了果实!

(《扬子晚报》2009年3月13日)

1.本文标题为什么不用“酸枣树”,而用“开花的心”?

2.细读第一段,说说“它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树”一句中的“与众不同”表现在哪里?

3.说说第二段中,括号里的“不负责任”的含义。

4.“(这样的)开花结果完全没有取悦他人”,句中括号里的字在文中的具体意思?。

5.告诉了人们怎么样的品质?

6.文中划线句运用了那种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说说划线句的语言特色和表达的感情?)

7.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介绍一下本文的的写作手法。

8.依据上下文给第⑦段的横线上填一个恰当的句子。

《每棵草都有开花的心》

小时候,常在荒沟野坡上跑,在草地上打滚儿。一地茅草。有时恶作剧,拿火烧它,一坡的烟火。春天,就在一地黒乎乎的烟灰间,芧草探也了葱管样的叶片小心地把它拔出来,剥开,中间那根淡绿色的软针就是芧了。乡下的孩子,想念都吃过芧针从沟坡上起过的孩子,哪一个手里不是一大把的芧针?嚼腻了,随手就扔了。

谁能知道,扔的原来是一朵花蕾,一朵藏在叶子中间待放的花。芧针,其实就是芧草的花穗。躲过孩子样手指的芧针,稍后纷纷穿透叶片开出一支细长工的猫尾巴一样的花来,是芦花的迷你版,没有瓣瓣朵朵的形态,没有缤纷的颜色,花期却很长,一直开到花穗的絮都飞尽。一坡的青芧,举着白花花的穗花,让人在春天里望到了秋的影子。

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阻挡一棵草开花。小时候,老家多芧屋,人家的屋顶上,稍稍塌陷能承接一点雨水的地方,必有一丛草,只要得到一点湿润和尘土,就萌发了。它的生命源于早春,到暮春,太阳稍一发力,它缺水缺土、没根没系的生存窘境立即显现。在所有绿色向人们的视野大举进攻、攻陷大地每一个角落的时候,它耗尽汁液,消然枯萎。然而就在谢幕前,它也不忘开一次花,那黄色的小小的花朵,迅速地开放,迅速地凋谢,迅速地结籽。匆匆又匆匆。它把梦留给了下一个春天。

而你以为根本不会开花的一棵草,它不过是没有开在你的眼前。从未看过蒲子开共。这个夏天,带一个朋友去我老家消暑。晚上,就在屋后,一人抱一个柳树根,数星星,说闲话,不觉夜半。朋友忽然惊异地说:看,花。真的,一转头水塘边密密匝匝的蒲子丝里,数朵白花闪烁。月光正好,一朵朵蒲花如灯如纱,仿佛在【

】。

每棵草都不一颗开花的心,不论这棵草野到怎样逃出人的视线,也不论这棵划有多么卑微。

1、在短文【

】处填上表现笑的词语。()()()()写四个

2、短文中写道的“草”分别是()、()、()。他们虽然卑微,虽然远离人们的视线,但是都有一棵开花的心。他会这样想着:()

3、读了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简要的写出来。

4、文中A处和B处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晴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喜欢它的理由.5、“它把梦留给了下一个春天”中的“梦”具体指什么?

6、文章的标题是“每棵草都有开花的心”,我们从中体悟到每一个人都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芧 zhù 基本字义

三棱草,茎直立,三棱形。芧 xù 基本字义

栎树;亦指栎实:“狙公赋~。”

开 花 的 心-----李丹崖

答案: 1.因为这样更贴切文章内容。

“开花的心”就是酸枣树所象征的热爱生活、追求美好,昂扬奋进的精神,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形象地点明了文章主旨;它新颖,富有蕴味(富有意味),吸引读者,而“酸枣树”为题太直白,故以“开花的心”为题好于“酸枣树”。2.表现在生长环境、长相、生长情况。

贫瘠的土峁; 又瘦又矮(长相); 欣欣然怒放(茁壮的气象)。

3.不在乎自己是否能够被人们记住,不在乎自己的逝去是不是称得上壮烈,甚至不在乎自己是不是是否生长在危险之地。

4.它们不在乎自己的生长环境,不在乎自己的一切。

它们在干燥的的东风里长出新芽,夏天开米粒大的小花,秋天叶子被风吹走,露出黄豆大小的果实。5.(1)坚毅,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生存。

(2)不求名利,“它们大都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崖,这样的开花结果完全没有取悦 他人的意思”。

(3)热爱生命,对生命的热忱,“因了这样一颗开花的心,再贫瘠的土壤也影响不了果实。”再艰苦的环境都隐瞒不了对生命美好追求的热忱。

6.贴切新颖的比喻渗透了作者感情,如将酸枣树比作“绿色的旗帜”,是“最爱美的旗帜”,作者的赞美与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7.写酸枣树在人迹罕至的山崖自生自灭却又高扬生命之美的大旗,作者是在托酸枣之“物”而言歌颂生命之“志”。

8.实在太平凡了

每棵草都有开花的心

答案: 1.欢笑 微笑 乐不可吱 喜悦

2.芧草 柳树根 蒲子丝

他会想着:这就是生命,顽强不屈的成长 3.热爱生命,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屈的顽强意志

4、B 这里把月光照耀下的蒲公英比作灯和纱,诗情画意般朦胧,所以我喜欢

5、具体指它要开花的心。

6、热爱生命,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屈的顽强意志。

《开花的心》卫宣利

①春天,刚下过雨,母亲从外面回来,带回来一株细细的幼苗,小心翼翼地栽进门前的菜地里。问是什么,母亲说,不知道,路上捡的。

②这株幼苗,就这样在小菜园里安家了。它的叶子和茎都是暗红色,很像红苋(xiàn)菜,我很怀疑那只是株被人从地里拔出来的野草,却被母亲像宝贝一样宠着。母亲喜欢花草,房前屋后,种满了她从田间地头或者邻居家里移植过来的花草。花很普通,不过仙人掌、凤仙花、向日葵之类的,多数甚至叫不出名字来。母亲却很爱惜,浇水、施肥、松土,一点儿不懈怠。从春末到晚秋,花儿姹紫嫣红,一串串地,将整个园子衬得烂漫多姿。

③因为有母亲的精心照料,小苗开始飞快地长高,变壮。(桃花开罢,牡丹谢了,淡紫的桐花在枝头吹起了小喇叭,它只自顾自地往上长着;槐花落地,向日葵追着太阳张开笑脸,邻居的小姑娘开始向母亲讨凤仙花包指甲,它依然在喧闹的花香蝶舞中沉静安然,像个绅士,从容成长。)淘气的小侄,每天都要跑去和它比个头,到膝盖了,到腰间了,到胸前了,终于有一天,小侄哭丧着脸跑去跟母亲告状:“奶奶,我怎么长这么慢啊,它都比我高了!”母亲笑了。

④我几乎断定,它不过是株不会开花的草,几次都要拔掉它,却被母亲拦住。母亲说,不是所有的植物都一定要开花,难道你没发现,其实它的叶子也很好看啊。

⑤有一天,我早晨起床锻炼,经过菜园的时候,眼前突然一亮,有鲜亮的红色,一闪一闪地晃我的眼,走近,原来竟是那株草。啊,它终于开花了!待仔细看去,却不是花,只是它顶部的叶子全都变成了鲜艳的红色,十几片小小的叶子簇拥在一起,仿佛盛开的花瓣。远远望去,倒真像是一朵娇艳欲滴的花呢!

⑥我在心中止不住地惊叹:原来,原来花还可以这样开啊!慌忙叫母亲来看,母亲用手欣喜地轻抚那些娇柔的叶子,笑着说:“这草,它有一颗开花的心呢!”

⑦此后,它新长出的叶子,全都是灿烂的红色,如同经霜的枫叶,在顶部骄傲地挺立着,倒让园子里其他的花都失色了。每一个从门前经过的人,都会停下来,惊讶于它开花的方式。

⑧是啊,如果一株草有了开花的心,它的叶子也会变成绚烂的花啊!它终于用这样一种极致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美丽。

【阅读提示】有一颗开花的心,即使注定是不能开花的草,即使是被命运抛弃的草,也能把叶子开成别样的花,这也

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成长,是一次华美的旅行,而背景有时却是黑暗的天空,暂时看不到天明。但无论如何,成长者面对自己的境遇,若能像那株无名草一样,“依然在喧闹的花香蝶舞中沉静安然”,“从容成长”,就挡不住有心人。【阅读训练】

1.通读全文,结合母亲的话“这草,它有一颗开花的心呢”,说说题目“开花的心”有怎样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原来,原来花还可以这样开啊”中的“这样”指代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这草之所以能开花,是母亲“精心照料”的结果,你的看法呢?

4.这句(打括号的句子)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它的作用是

5.那株草并没有开花,远远望去,倒真像是一朵娇艳欲滴的花呢。这是为什么?

6.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有目标、不自弃、要用心专

一、要坚持不放弃等。

2.“这样”指代的是“它顶部的叶子全都变成了鲜艳的红色,十几片小小的叶子簇拥在一起,仿佛盛开的花瓣。远远望上,倒真像是一朵娇艳欲滴的花呢!”

3.示例:固然有母亲的精心照料,但是假如小草放弃了自己、不去用心专一地生长,它一定不会开出“娇艳欲滴的花”。所以,只有通过自我不懈地奋斗,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4.形容有好就有坏,坏不一定坏。

5.因为十几片小小的叶子簇拥在一起,很像花。远远望去就像代表不是很清楚,就更加像了。6.只要自己有耐心,别人有毅力,就能成功。

初中记叙文阅读技巧 篇2

一、概括类题型答题技巧

能概括故事情节、文意、层意、段意;能概括文章结构特点、文章思路与线索、文章中心和人物性格特点;能筛选、概括文章重要信息。

【答题技巧】概括故事情节类题应按照“主人公+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做了什么事, 结果如何”的答题步骤, 组织简明连贯的语言进行答题。

【典型试题】阅读《滚下楼的高才生》 (刘墉:《视野》, 2011年6月) ,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30字以内)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时先思考, 故事是围绕哪位主人公展开情节的。虽然故事中出现两个人物马克和老太婆, 但不难发现是马克的执著打动了主持面试的学术权威老太婆, 他最终被破格录取, 因此主人公应确定为马克。时间应为第一次口试, 地点应在常春藤名校。

【参考答案】马克第一次到常春藤名校参加口试迟到了, 但他没有放弃, 结果被录取了。

二、理解类题型答题技巧

能准确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在文中的含义与表达作用;能理解题目的含义、作者情感、人物性格, 再现人物心理活动;能理解文章结构安排目的、手法运用目的。

1.答题技巧解析之一

【答题技巧】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与表达作用, 先写出词语的本义, 然后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 结合词语所在具体语境分析所采用的描写手段、修辞手法及特定含义。需要注意的是, 这个词语已经不再具有词典中的本义, 而只具有其新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典型试题】阅读《光明行》 (杨轻抒) 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始终甩不掉那把罩在我头顶上的雨伞。

獉獉獉【解题思路】先思考“甩不掉”的本义是挣脱不开、摆脱不掉, 然后迅速返回原文, 找到词语所在的位置。

联系上下文可知“甩不掉”写出了“我”双目失明后一时无法接受现实的烦躁与苦闷, 也写出了女孩热心帮助“我”的执著与坚定, 表现女孩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参考答案】这是动作描写, 意思是摆脱不开, 生动形象地写出女孩帮助“我”的坚定执着, 同时也写出“我”的内心烦躁。

2.答题技巧解析之二

【答题技巧】理解题目的含义, 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 联系原文答出其字面义, 再联系文章主旨答出其深层含义即可。

【典型试题】阅读《母亲的菊花》, 思考题目的含义。

【解题思路】题目关键词是“菊花”, 它在文中不仅指父亲生前在院中所种菊花, 在母亲心目中它也俨然成为父亲的象征。再联系文章的主旨可以知道母亲对菊花的那份深情, 其实正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挚爱深情。

【参考答案】文章以“母亲的菊花”为题一语双关, 既指园中篱下的菊花, 也是父亲的象征, 文章借此表达了母亲在生命中一直所坚守的那份对父亲的挚爱深情。

三、赏析类题型答题技巧

品味文段在遣词造句上的特色, 品析文段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能针对文段语言的表达和写作方法, 自选角度, 自由品析。

【答题技巧】首先从文章整体考虑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之后按照“内容+手法+手法作用+主旨”的答题步骤进行解答。常见写作手法包括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典型试题】阅读《母亲的菊花》, 就文章的写作技巧发表自己的看法。

【解题思路】文中的菊花是父亲的象征;母亲一直不肯照相的情节为下文设置了悬念;回忆父亲养花的经历属于插叙。

【参考答案】1.文中的菊花是父亲的象征, 借菊花来表达母亲对父亲的挚爱深情, 形象具体, 意蕴含蓄深远。2.二、三、四段写母亲从春到秋一等再等不肯照相, 为文章设置了悬念, 引出下文对父亲爱菊花的叙述, 使文章跌宕起伏,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插叙父亲爱菊、养菊的经历, 交代了母亲等菊花开时再拍照的原因, 揭示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结构曲折有致。

四、表达类题型答题技巧

根据文意, 能进行补写、续写、仿写;根据理解, 能对人和事做出个性化评价, 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提出建议;联系生活实际, 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能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探究, 准确表达自己的结论或观点。

【答题技巧】补写、续写、仿写要注意人称与当事人一致, 情节符合语境即可;对作品进行评价只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联系实际要求围绕文章观点谈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即可。

【典型试题】阅读《水边的文字屋》, 思考虽然现在的你还没有建好自己的文字屋, 但在亲近文字的过程中一定也有独特的感悟, 请将你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解题思路】联系自己实际经历写出独特体验、见解。

初中记叙文阅读技巧 篇3

一、分析文章的叙事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和事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逻辑分明。常见的叙事线索包括人物线索,如朱自清的《背影》;事物线索,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情感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事件线索,如契诃夫的《变色龙》;时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如茹志鹃的《百合花》等。解答这类命题要认真阅读文段,抓住关键句段,理清文章行文的思路,从而概括出文章的叙事线索。

二、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

常见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考生需要掌握常见的几种描写形式:①依据不同的感官来描写,例如鲁迅《社戏》中的描写②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描写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④人物描写⑤环境描写。明确各种人物描写的作用及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相互映衬,学会品味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能够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平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这类题目便可迎刃而解。

三、分析文章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衬托、欲扬先抑、前后照应、设置悬念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训练中熟练掌握衬托、象征、对比、夸张、等一些修辞手法,明确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明暗线索结合等一些写作技巧,考试中认真阅读,仔细分析,做到解答自如,精准无误。

四、分析人称、句段、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人称的作用可概括如下:第一人称亲切、自然,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传感交流,第三人称便于叙事和议论;文段、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可概括为: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过渡;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对文中重点句子的赏析要抓住中心词、关键词紧密联系上下文,用原文中的话或自己概括总结后解答;记叙文中议论性句段,往往其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内涵,或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句段,一般抒发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引发读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文章的标题往往与文中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事物、及作者感情精密相连,平时学习中要学会分析标题的妙处,能够根据要求给定的文段准确命题。

五、分析文章结构层次

文章的结构往往和行文线索密不可分,理清了文章的线索,文章结构也就清晰了。一般来说记叙文段落层次划分可以按时间、地点、事情发展顺序划分,按时间划分,抓住表示时间词语即可;按地点划分找出地点变换词语即可,按事情发展过程划分,找事情发展的各个阶段,另外还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划分。概括段意的方法,主要有①在文中找出中心句的摘要法,②六要素概括法,③几段内容综合组织法等。只要掌握了这些,又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这类题目就不难解答。

六、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及中心

第一类题目,直接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解答这类题目的方法有:文章标题法;综合概括法;六要素法等。

第二类题目,直接概括人物性格,解答这类题目的方法有:从原文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按“品原文——细琢磨——得结论”的思维过程概括总结。

第三类题目,直接概括文章主旨。这类题目的解答,要抓住人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可以参考“本文记叙(描写或刻画)了XX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赞明、揭示)了XX的思想(或精神),抒发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的格式进行解答。

七、赏析文章精彩语句

这方面考查主要包括定点考查和不定点考查两个方面。定点考查形式往往是分析某个确定动词、形容词或成语的表达效果,解答这一题目,要准确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语境义等准确分析,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生动之美或增色点睛之妙;不定点考查主要形式一般要求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解答这一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夸张、对偶、反问等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体会修辞句的句式之美,品味哲理句的含蓄之美,重点语段的内容之美,以“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的格式进行解答。

八、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一类,拓张延伸,按要求同类列举;第二类,撰写广告宣传语、对联等;第三类,谈谈自己独特的感受体会;第四类,仿写句子。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平时加强积累,会分析人物身份或事件性质,掌握广告宣传语,对联的写作方法,能准确把握句中的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培养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独立发表见解的能力,结合已有知识的表现,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梳理、加工、总结后准确解答。

总之,记叙文的阅读,需要学生积累丰厚的语文底蕴,平时反复加强训练,掌握基本要领,考试时认真阅读、仔细品味,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灵活的思维方式迎接考试,这样,在中考中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记叙文阅读技巧教案 篇4

紧扣记叙要素,梳理情节内容

技巧点拨

一、要点

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根据记叙的要素,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格式

1、根据记叙的两个主要要素:人物(主要人物)和事件,即“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的意义,也可一并概括出来。

三、方法

1、提取法。即提取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总结句作为概括性的文字。

2、组合法。即组合文章中的关键性句子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概括。

3、自写法。即运用自己的语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概括。

例文引路

基础过关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阅读技巧二

整体感知文章,明确主题思想

技巧点拨

一、要点

记叙文的目的一般是抒情明理,在阅读记叙文时,首先要仔细朗读文章,从整体感知,明确文章是以写人为主,还是以记事为主;目的是抒情,还是明理。

二、格式

1、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2、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3、写景状物:采用了„„方法,借助„„描写,赞扬„„

三、方法

1、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有的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旨,但为我们分析、概括中心思想指明了方向。

2、从分析首段入手。文章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

3、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思想,分析结尾段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4、从分析议论句、抒情句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图。

5、从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思想。

6、从联系作品背景入手。作品是社会的反映,内容是背景的产物。不少的作品,只有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才可能深切的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

例文引路

基础过关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阅读技巧三

分清记叙顺序,体会表达效果

技巧点拨

一、知识要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不是字词的随意堆砌,而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记叙文大多采用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行文的,主要包括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四种类型。

1、顺叙:即按时间或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其作用: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其作用是:造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述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其作用是: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就是对前边说的人和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其作用是:补充交代故事情节,让情节更完整,让人不会产生疑问。

二、答题方法

1、提取标志性词语法。尤其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行文的文章,在文章中会出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就可以判断出文章采用的叙述顺序。

2、辨析开篇段落法。文章采用的写作顺序,在开篇的段落都会有所暗示,这类方法对于倒叙的文章尤为适用。

3、抓住关键段落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插叙和补叙的文章,因为插叙和补叙的段落一般都会独立成段,与其他段落有较大的区别。

例文引路

基础过关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阅读技巧四

线索至关重要,贯穿文章始终

技巧点拨

一、知识要点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彩线。在记叙文中,线索极为重要,它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它能将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1、时线,是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

2、地线,是以空间、地点的转换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

3、物线,是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或事物为线索。

4、人线,是以文章中的某一个人物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

5、事线,是以文章的中心事件作为文章的线索来贯穿全文。

6、情线,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来贯穿全文。

二、答题方法

文章以“„„”为线索,中间串写了“„„”“„„”等几件事,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五 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品质特点

技巧点拨

一、要点

所谓分析人物形象,就是在感知全文、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实质,领悟其深刻的内涵,并对其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格式

1.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理解。2.立足全篇,领悟人物精神内涵。3.分析文章对人物进行的描写方法。4.结合具体的语境对人物作出客观的评价。5.综合性阅读,提炼概括作品形象的象征意义。

三、方法

1.抓住具体的时间做出整体分析。因为作者的褒贬全在对具体事件的陈述和对人物的描写之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2.通过作品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无一不是为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中心服务的。

3.抓住文章重点评价性词句展开分析那位这些词句往往暗示出作者的描写方向和写作意图。

4.注意文章叙事的详略、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分析作者所要表现的任务的性格特点。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六 揣摩环境描写,作用牢记心中

技巧点拨

一、要点

环境描写,一般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两类。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的组合。自然环境描写内容包括人物活动的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二、格式

这句话或这段话写出了„„的环境,有„„的作用。

三、作用

1.社会环境。主要作用是交代时代背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如都德《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为社会背景;鲁迅的《孔乙己》是以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生活为背景。2.自然环境。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文章的主题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七 选好赏析角度,品味语言效果

技巧点拨

一、要点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优美的语言往往最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因此,语言赏析类的考题在各类考试中层出不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赏析文章的语言,就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语言运用的妙处。

二、格式

1.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义,体会句意。2.比较、品析词、句、段的表达作用和效果。3.品析词语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等。

4.品析成语、俗语等的精炼准确及其表达作用。5.品析句式的变化及其表达作用。

6.品析修辞手法的精妙及其表达作用。7.鉴赏段落及全篇的语言特色。

三、方法

1.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记叙类文章一般用有着较强生命力的词语,来表现人或物的特征。赏析时,应扣住词义、语境仔细揣摩那些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是怎样表现人或物的特征的。2.修辞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或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对比、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等语句的赏析,应表述出它们的表达效果。3.主旨句的赏析。主旨句的赏析应从主旨句在文中的作用(包括点名中心主题、总结全文)句子本身的作用、说的事理或所表达的具体感悟等方面谈起。

4.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赏析。有的文章运用反语或者贬义褒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特殊的感情。5.语言风格的赏析。不同作家因其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等不同,他们创作出来的文章的语言风格也有着较大的差别:有的文字朴实无华,有的含蓄隽永,有的诙谐幽默„„赏析时一定要注意体现文章语言风格的特点才行。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八 句子段落作用,找准所在位置

技巧点拨

一、要点

在记叙文中,作者往往会在文中设置一些句子或段落,使文章的形式和内容更有利于表达文章的主旨。在分析这些句子或段落的作用时,要把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二、格式

这篇文章在“„„”这些句子(段落)中,既“„„”,也写出(表达)了“„„”。

三、方法

1.开头部分。记叙文开头部分的句子或段落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如:有的开头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有的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有的交代背景,明确社会环境;有的开篇抒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有的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结尾部分。记叙文结尾的形式也很多样。如:呼应开头的结尾;形象含蓄、发人深省的结尾;交代故事结局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主题的结尾(卒章显志);抒情议论,深化情感主题的结尾。

3.中间部分。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有预设伏笔、承上启下、照应上文等。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九 联系语言环境,理解特殊词句

技巧点拨

一、要点

在记叙文阅读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至关重要,这是在阅读训练中十分有必要掌控的内容,在各类考试中也是屡见不鲜。

二、类型

1.在记叙文阅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词语:(1)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2)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3)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

(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5)体现作者观点的词语。

2.在记叙文阅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句子:(1)能揭示文章主旨的重点句。

(2)对文章起总起、总结作用的句子。(3)表达含蓄而又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方法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方法。

(1)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所认为最恰当的词语。(2)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词语的作用。(3)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样贯穿文章始终,在分析重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尤其是仅靠其前后的内容,捕捉与其相关的信息。

(5)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时还需要从修辞的角度,从限定的角度去考虑。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方法。

(1)根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2)根据句子的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者总起全文,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并引起下文,概括句揭示下段内容。(3)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关注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因为其中往往隐含着重要的信息。(4)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

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常常能破解一些的句子的目的。(5)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记叙文中的抒情句、议论句往往起着画龙点睛、解释文章主旨的作用。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十 斟酌文章标题,确定设计类型

技巧点拨

一、要点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通过标题,可以把握文章所述之事,可抓住文章行文的线索,可以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明确文章的主要人物等。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文章的标题不止一个作用,所以在分析时要全方位、多角度考虑。

二、格式

这篇文章的标题“„„”极为醒目,它既“„„”,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方法

1.概括文章所述之事。很多记叙文的标题是对文章所述之事的概括,抓住了文章的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如《最后一课》,标题就概括了故事的中心事件: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2.表明文章行文线索。以文章的行文线索作为文章标题的记叙文也很常见。文章的标题如果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这篇记叙文的标题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如《背影》就是以付清的背影作为文章的线索的。

3.点名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记叙文就是以文章的中心作为标题的,抓住了文章的标题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标题就是中心:赞美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4.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有的记叙文是以人名作为标题的,其标题就是文章的主要人物。如鲁迅的《藤野先生》。5.含蓄隽永,具有象征意义。如《掌心化雪》就蕴含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的含义。再如《倔强的仙人掌》,以物喻人,表面写花,实则象征卖花老人。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十一 写作手法多样,掌握特点作答

技巧点拨

一、要点

写作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在记叙文中,作者为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突出,表情达意更加准确,避免平铺直叙,常常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实现。了解这些,对我们分析文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格式

这篇文章(或这段文字)采用“„„”的手法,作者通过„„使文章写得„„示例: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使文章疑云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借此得以淋漓尽致的抒发。(茅盾《白杨礼赞》)

三、方法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其作用首先是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其次使文章委婉含蓄,借助眼前之物,寄托深渊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起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些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面做比较。其作用是鲜明地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其作用时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而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其作用是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文章行文有波澜。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人物的某些性格、品行和技能,使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正面和侧面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十二 生发评价感悟,紧扣文章主旨

技巧点拨

一、要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阅读一篇文章后,不同人地感受也迥然不同。在记叙文的阅读中,不乏生发感悟类的题型,在做这类题时,最重要的时看清题目要求,解答符合题目的要求。

二、格式

此类题目的设问类型大多要求学生“谈谈你地看法”“你以为„„”,只要符合文题的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表达时最好有标志性语言。如“我认为„„”“比如„„”等。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人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2.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3.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三、方法

1.感悟主题型。主要是围绕中心,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和启示。解答此类题时,只要抓住文章主旨,看清要求,就可以顺利解决。

2.人物评价型。要求是对文中的人物行为做出评价,是赞同还是反对。做这类题时,只要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3.续写文字型。此类题目常常会根据文章内容设置一个具体的情节,然后根据要求续写一段文字。做这类题目,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和叙述角度,如根据语境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等。4.选择判断型。此类题目一般会给出几种说法或选项,然后根据要求做出选择。这类题目往往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就行了。

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篇5

2、 粗读全文,细读题目涉及段落。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选定文段区域,再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往篇,则要再读全文。

3、 仔细审题,思路清晰。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多想想题目到底要答什么(内容),要怎样答(形式)才能得高分。问答阐述题有几个问,每个问从哪几个层次回答,不妨用“1、2、3”进行标识。

4、 答题力求做到准确、简洁、全面。答题时要点要全面、内容要精确、用词要准确、语言要简洁。尽可能多答,因为现代文阅读字数逐渐放开,那么多答一点,就会多得分。况且答了也不扣分。

5、 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往往在原文之中,答题时我们尽量在文中去找,或摘录关键词句并重新组合。

6、 采用“看分答题”的方法。有时可采用“看分答题”的方法,可参考该小题分值答题,如3分,有可能要答3个小点。

7、 认真书写。卷面整洁、字迹工整者已成功了一半。

考点梳理: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入要内容。从广义角度理解,初中阶段所学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新闻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范畴。在现代文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的、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

命题热点:

1、 能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分清要素、人称、线索、顺序。

2、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

3、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握性格特征。

6、 体会象征、讽刺、对比、衬托等表现用法及作用。

7、 结合文章的内容、情感、价值观谈看法,或引申其他话题,考查学生质疑、迁移和鉴赏、创新能力等。

内容及中心的概括

考点剖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准确感知并概括文章(段落)的内容。准确感知、理解文章(段落)的主题。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本考点重点考查领悟和概括能力。

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篇6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 记叙的人称:

(1)记叙人称常见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①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

②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

③有时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也会使用第二人称,使用第二人称有时是作者在同读者讲话,有时是作者在同作品中的人或物讲话。

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人称应是不变的,这样才不会导致混乱。

(2)记叙人称的好处:

①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②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距离,抒发强烈的感情,读来亲切自然; ③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划线语句的表达作用(也包括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特定段落的表达作用,一些试图被删除、被替换的词的表达作用)

思考的角度:①这句话或词的意思;②这句话或这个词用来表现谁、表现什么;③表达作者或是文中人物的什么感情;④突出文章或段落的什么中心;⑤对上下文有什么作用;⑥用的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⑦对读者有什么特殊影响。

4.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5.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7.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照事件都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叫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倒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另一种是先写当下的,由此引出对往昔的回忆,最后又回到当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强调倒叙部分的内容。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叫插叙。插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情。另一种插叙是对人物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叙的前后也不一定需要说一些过渡衔接的话。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做铺垫,和上文相呼应。

8.语言特色?

①修辞:用了„„修辞方法,把„„拟成(比喻)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现(表达、抒发等)了„„

②用词:从文中摘词,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点,表现了(表达、抒发等)了„„③描写:用了„„描写方法,摘句子,表现了人物„„的特征。表达了„„。④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⑤ 化用古典诗句,四字成语,引用古诗。

要点:突出特点,增强文章趣味性、生动性,更有文学色彩。⑥ 从表现手法上:对比或衬托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9.写作手法及作用?(1)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2)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4)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5)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7)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10.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2)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强调突出相关内容。(3)对比:通过比较,强调突出相关内容。

(4)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强调内容。(5)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6)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7)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2.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

13.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1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15.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6.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7.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 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 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 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

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18.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19.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

(1)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2)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

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20.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一般有:

①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②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③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④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⑤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人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2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用了什么写法?没有固定答法,随文而定,一般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去思考: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表现手法(夸张、拟人、反复、对比、欲扬先抑、象征);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复、设向、反向、引用);各种写作技巧,如悬念、照应、伏笔、铺垫等。

22、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一般类型:时间、地点、人物、线索、主要内容、话题、主题、文体名称等。

标题的含义:一般先回答其表层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感情分析其深层含义,甚至是与标题字面完全相反的意思。

23、给文章续写结尾:

注意:①抓住原文的线索;②扣住原文的中心人物;③符合原文的主题;④形象性强。

切记:不能用告诉的方式写,不能抒情和议论。

如何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

①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中用修饰语、特殊句式。例如《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拿说话跟吃饭、走路作类比时说“人类讲话是一件极不平常的了不起的大事”其中的“极不平常”;在如“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之外,还会说话”一句在运用做比较的说明方法时选用了“除了„„还„„”的句式,说明人的本质特征。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语句更能体现语句的准确性。

②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住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能够分析、鉴别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例如《苏州园林》中“谁如果鉴别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是不该错过的。”这里的“鉴赏”含义比“欣赏”“观赏”更丰富多了一层鉴别的含义。

③修饰限制词语,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等是怎样恰如其分的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的。例如《向沙漠进军》中说:“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最主要”这个短语。

④除了修饰限制性词语外,一些表示:估计、补充、突出强调、约数、程度的词语更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经常有下面的几种考察的方式: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初中记叙文阅读技巧 篇7

“类知识”就是根据初中记叙文思想内容对其作大致的分类, 然后找出各类文章的共性特点, 归纳成一些知识点, 作为阅读、品味该类文章的切入点。这些知识点我暂称其为“类知识”。

二、探讨“类知识”的目的。

其目的是找到一点现代记叙文阅读品味方面的规律, 掌握一点系统知识, 以更快提高学生的现代记叙文阅读水平。

三、我读初中现代记叙文的一点感受。

我认为对文章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赏析:思想内容、结构特点、语言运用、写作手法。

思想一般是写作者的写作目的, 内容是指文章中写的人、事、物、景等。

结构特点一般包括:线索、记叙顺序、材料详略、过渡、衔接、伏笔、照应、标题、开头、结尾、段落设置等。

语言运用有:表达方式、词语选用、句式选择、修辞手法、音韵调配、标点使用等。

写作手法大致有:对比、衬托、象征、误会、巧合、抑扬、悬念、情景交融、寄情于物、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

四、对初中记叙文的大致分类。

1.以叙事为主的文章;2.以记人为主的文章;3.以写景为主的文章;4.以状物为主的文章;5.以抒情为主的文章;6.以说理为主的文章。

五、两类文章的大致共性特点。

初中语文记叙文是以前两三类为主的, 特别是前两类。现就前两类文章的大致特点谈点自己的浅见。

(一) 以叙事为主的文章。

这类文章一般选取一件或几件事, 按照一定的顺序, 有详有略地叙述, 并通过事件反映问题, 表达感情, 表明道理等。此类文章可能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记叙要素。根据需要来确定记叙要素的省略, 一般情况下, 事件的经过要详细叙述, 结果大多要给出。

2.线索。通常, 记叙事件时要有一个能够贯穿事件始末的事物或情感等, 以使前后连贯。

3.记叙顺序。记叙顺序一般有三种:顺叙、插叙、倒叙。顺叙, 最合人们的习惯;插叙能使文章结构更紧, 内容更丰富, 也使文章更具波澜;倒叙则突出结果, 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4.事件的详略。无论是一件事, 还是几件事, 都要有详略。一件事的主要部分, 特别是关键部分必须详写;几件事中的主要事件也要详写。这是由文章的主旨决定

5.叙事过程中的过渡与衔接。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所以应是浑然天成的。那么, 事件的各部分之间, 各件事之间都要进行“无缝焊接”。这就是过渡与衔接。

6.开头与结尾。除根据记叙顺序来安排开头外, 还有议论抒情开头, 写景开头;结尾有戛然而止者, 也有议论抒情结尾的。如此, 可使文章结构更美, 主旨更明、更深。

7.人称选择。一、二、三人称各有特色。第一人称, 增强了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抒情;第三人称则便于转换。

8.人物刻画。叙事为主的文章也多有人物的存在, 关于人物的刻画, 在下面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中再细谈。

9.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多是衬托心情, 渲染气氛, 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景, 甚至推动情节发展等。

在对以上各点认真品味的基础上加入对语言的品味与写作手法的赏析, 就基本上是对整篇文章的品析了。

(二)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该类文章多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品质, 但对人物的刻画也是放在一定的事件中来进行的, 所以, 在阅读该类文章时也应注意以叙事为主的文章的特点。它可能有的知识点有:

1.正面刻画。也叫直接描写, 就是将人物放在特定的事件或场景中直接指导人物的活动。对人物的直接描写通常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含肖像描写) 、神情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2.侧面刻画。又叫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 是通过对与描写对象相关的人、事、物、景的描写来达到刻画描写对象的目的。

3.人物心理揣摩。要想明确人物性格与品质, 离不开对人物心理的揣摩, 在揣摩人物心理中感受人物品质, 进而对人物品质进行概括。所以, 人物心理揣摩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常考的知识点。

4.概括人物性格与品质。一般情况下, 这是文章的写作目的, 即文章的主旨, 也是人物最感染人的地方。对人物性格与品质的概括, 要结合人物的描写与心理揣摩来进行, 这样会更全面、更准确。

在对人物全面把握的基础上, 再结合叙事文章的相关知识, 就基本上能完成对该类文章全面的理解感受了。

从记叙文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 篇8

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就包括知识、能力、智力、情感、修养等方面。情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它可以使人对某一事物的注意、感知、思维产生倾向性,促使智能更好地发挥。作文就是作者对事物情感的抒发,“情感”在中学生作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中学生的情感非常丰富,被人误解、渴望理解,与父母的隔阂,友情的碰撞,成功后的喜悦,失败后的懊恼,对社会懵懂的认识…… 但是为何有如此多的中学生作文会干巴枯燥,毫无真情实感可言呢?学生不善于在材料的叙述中贯穿情感,使本来感情丰富的材料变得干巴巴了。这就要求教师适时适法地对学生进行情感启发。 下面结合几篇记叙文的作品谈谈抒发真实情感的技巧。

一、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

作者将情感融入文段内,避免平铺直叙。如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个“喜爱”,就写出了作者对鸟儿感情的变化。

二、借景抒情,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

“一切景语皆情语”,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饱含感情,才是好的文章。“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情从景出,水到渠成。

三、把故事设定在具体的情境之中

故事的背景,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对于表现情感非常重要。朱自清的《背影》就是把“背影”设在“祖母病逝”“父亲赋闲”这样的祸不单行的大背景下来表现父爱的,文章在淡淡的哀愁中把父爱烘托的愈加深沉。

四、细节描写

文章中如果只有泛泛的叙述,就达不到感人的效果,必要的细节描写如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及富有表现力词语的运用会事半功倍,感人至深。如《背影》一文,朱自清就选取“望父买橘”这个精彩的瞬间来表现最真挚深沉的父爱。这个片段作者在刻画背影中一方面详写外貌、动作、同时采用特写的方式来表现父亲买橘子的艰辛,因而父亲爱儿子的情感就体现得淋漓尽致。文中“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就非常自然,显得水到渠成。

五、叙事生情

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对经历、体验的述说,以激起读者感情的波澜;因事生情,在叙述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深沉的感情。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叙述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去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反悔,伤心极了。全文波澜起伏,以第一人称叙述很自然地流露了作者的情感:儿童的心灵多么美好,他们心中珍视的是可贵的友情,家长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

六、巧用修辞技巧

拟人、比喻、想象之类,并非作者作文时想到要用什么修辞手法才写出来的,对景物有了感情,把景物当作自己心目中喜欢的人一样,写起来就会生动亲切。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像瀑布,像人,它在流动,它在欢笑,它在和阳光挑逗,写出来,紫藤萝花就显得分外美好可爱。

上一篇:高露洁市场调研下一篇:互保联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