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做记叙文阅读的技巧

2024-05-10

初中生做记叙文阅读的技巧(共12篇)

初中生做记叙文阅读的技巧 篇1

一.做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

首先,弄懂它是记人为主还是记事为主,记人为主的抓住对主要人物的分析来理解内容,记事为主的要通过对事件的分析来概括中心。

其次,要看记叙的顺序和详略处理,分清顺叙、倒叙、插叙等叙述方法,这样便于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进而分析其思想内容。

第三,要看描写,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此外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仔细体会描写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第四,注意关键处穿插的一些议论和抒情,这些是我们把握文章中心的重要途径,从中可以揭示出人物和事件所具有的思想意义,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爱憎。

二.高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初中生做记叙文阅读的技巧 篇2

一、掌握记叙文的考点

掌握记叙文的考点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应对题目,而且能了解文章的重点,缩小应试的范围。以下是广东省某年中考记叙文的考点整理。

考点一,了解叙事线索的类型,包括:人物线索、时间线索、感情线索和时间线索等。寻找线索的方法有:根据文章的题目,文章议论的语句,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反复出现的事务等寻找。

考点二,理解关键性词语,把握和感悟关键语句的作用。理解记叙文的关键性词语有助于揭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关键性语句对揭示文章主旨、点题、推进文章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考点三,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方式、技巧等,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性格等特征。

文章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等,表达方式一般包括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等。表达技巧一般指善用修辞手法、正确的语言文字及名言等证明自己的观点。

语言类题近年来一直是中高考的失分大项,语言是衡量语文水平的第一要件。写文章一般都离不开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才能把握住人物的整体。

考点四,结合情境谈体验,设身处地地思考文章情境环境,结合自己的想法,总结文章的思路和启发。

二、如何加强记叙文答题技巧

1. 如何理清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纲领,是连接文章内部材料的绳索。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理清了全文的思路。

例如:广东省中考记叙文———《词典的故事》题目:文中“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几个词语依次概括出来。盼望→(%%%%)→(%%%%)→看到希望→珍惜。如果能紧紧抓住“我对得到词典的渴望心情”的开始及“如何得到词典的曲折过程”这条线索,就能很快地理清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到对应的答案。

2. 如何把握文章主旨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是为了考查学生通读全文后对整篇文章想要表达的内容如何概括。考生在阅读全文中,要学会用简单、精辟的词句反映全文的主要内容,以便形成对全文的总体印象,把握文章主旨。如《词典的故事》一文中通过起因:“小时候,我渴望有一本词典。”经过:“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结果:“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从而归纳出“我是如何得到第一本真藏书———词典”的。

3. 如何从关键词入手

理解判断关键词语,阐述关键性的意义,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对这些关键词语的分辨主要可以结合词语特定的语境分析词语的真正含义。此外,要注意该词的感情色彩,分析明词、引申词,以及比喻词的含义。另外,要注意把握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的运用,以及代词的指代内容及对象。《词典的故事》题目: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表达效果。示例:“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分析:“漂亮”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营业员的怜悯使我产生好感。(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在应对此类题目时,要理解标注的词语为全句的关键词语,“好听”这一形容词反映了作者从进入新华书店时的喜悦心情,“撞”字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发现词典时的激动心情。

4. 如何把握关键性语句

理解、把握关键语句的作用和感悟关键语句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描述中的句子主要有直接和暗示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的;有推动故事的发展情节的;有渲染气氛的;有对文章的中心及主题深化的,等等。其作用主要有:对上下文照应、首尾呼应、总结上文的作用;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引领下文的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揭示文章主旨,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等等。记叙文《美丽如初》的题目: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详地弥漫。作者抓住描写景物的幽美宁静的特点,衬托人物美丽和充满母爱的性格(心灵),从而起到了引领下文的作用。

5. 如何赏析作者对文章的表现手法

赏析作者对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助于了解作者对全文的情感思路的表达方式。赏评的角度可以采用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逐字逐句的方法,反复默读语句,找出重点词语与中心语句。也可以分析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写作的目的和意图,设身体验作者思想感情,比较阅读,发现异同。

6. 如何赏评文章语言、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赏评的角度可以从语言的表达形式、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着手进行。写人叙事类的文章都离不开对人物的分析,人物整体上可以分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和中心人物。正面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是善良、正直、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等等;反面人物性格特征一般有诡计多端、奸诈狡猾、势利、恶毒、自私自利等;中间人物很少作人物分析,一般中考不列入考试范围。中考记叙文———《让我看着你》的第五题题目: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形象、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表达人物的性格特征:善良、完美、疼爱孩子、豁达。

三、结语

中考记叙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能力,是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每一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和主旨,设身处地地思考,逐字逐句地分析考试要点,了解题型对应的答题基本方法,才能轻松把握记叙文的众多知识点。

参考文献

[1]王凡.中考记叙文解题方略[J].拾贝者, 2011, (03) :125.

初中生做记叙文阅读的技巧 篇3

一、分析文章的叙事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和事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逻辑分明。常见的叙事线索包括人物线索,如朱自清的《背影》;事物线索,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情感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事件线索,如契诃夫的《变色龙》;时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如茹志鹃的《百合花》等。解答这类命题要认真阅读文段,抓住关键句段,理清文章行文的思路,从而概括出文章的叙事线索。

二、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

常见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考生需要掌握常见的几种描写形式:①依据不同的感官来描写,例如鲁迅《社戏》中的描写②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描写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④人物描写⑤环境描写。明确各种人物描写的作用及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相互映衬,学会品味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能够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平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这类题目便可迎刃而解。

三、分析文章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衬托、欲扬先抑、前后照应、设置悬念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训练中熟练掌握衬托、象征、对比、夸张、等一些修辞手法,明确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明暗线索结合等一些写作技巧,考试中认真阅读,仔细分析,做到解答自如,精准无误。

四、分析人称、句段、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人称的作用可概括如下:第一人称亲切、自然,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传感交流,第三人称便于叙事和议论;文段、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可概括为: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过渡;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对文中重点句子的赏析要抓住中心词、关键词紧密联系上下文,用原文中的话或自己概括总结后解答;记叙文中议论性句段,往往其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内涵,或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句段,一般抒发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引发读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文章的标题往往与文中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事物、及作者感情精密相连,平时学习中要学会分析标题的妙处,能够根据要求给定的文段准确命题。

五、分析文章结构层次

文章的结构往往和行文线索密不可分,理清了文章的线索,文章结构也就清晰了。一般来说记叙文段落层次划分可以按时间、地点、事情发展顺序划分,按时间划分,抓住表示时间词语即可;按地点划分找出地点变换词语即可,按事情发展过程划分,找事情发展的各个阶段,另外还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划分。概括段意的方法,主要有①在文中找出中心句的摘要法,②六要素概括法,③几段内容综合组织法等。只要掌握了这些,又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这类题目就不难解答。

六、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及中心

第一类题目,直接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解答这类题目的方法有:文章标题法;综合概括法;六要素法等。

第二类题目,直接概括人物性格,解答这类题目的方法有:从原文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按“品原文——细琢磨——得结论”的思维过程概括总结。

第三类题目,直接概括文章主旨。这类题目的解答,要抓住人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可以参考“本文记叙(描写或刻画)了XX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赞明、揭示)了XX的思想(或精神),抒发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的格式进行解答。

七、赏析文章精彩语句

这方面考查主要包括定点考查和不定点考查两个方面。定点考查形式往往是分析某个确定动词、形容词或成语的表达效果,解答这一题目,要准确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语境义等准确分析,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生动之美或增色点睛之妙;不定点考查主要形式一般要求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解答这一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夸张、对偶、反问等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体会修辞句的句式之美,品味哲理句的含蓄之美,重点语段的内容之美,以“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的格式进行解答。

八、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一类,拓张延伸,按要求同类列举;第二类,撰写广告宣传语、对联等;第三类,谈谈自己独特的感受体会;第四类,仿写句子。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平时加强积累,会分析人物身份或事件性质,掌握广告宣传语,对联的写作方法,能准确把握句中的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培养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独立发表见解的能力,结合已有知识的表现,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梳理、加工、总结后准确解答。

总之,记叙文的阅读,需要学生积累丰厚的语文底蕴,平时反复加强训练,掌握基本要领,考试时认真阅读、仔细品味,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灵活的思维方式迎接考试,这样,在中考中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初中生做记叙文阅读的技巧 篇4

1、看标题

其实很多学生都会忽略文章的标题,其实我们能从现代文阅读的文章标题提取到很多线索,比如文章的主题主旨,有些题目还能直接看出作者或人物的情感变化。通过题目来理解文章是做阅读的第一步。

2、文中加点词语或句子的作用

阅读文很多时候都会考察文章某个词语或者句子的作用,如果是动词那么我们可以用某某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还有要表达人物的什么情感。

如果是形容词,我们可以用某某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某人或某物的什么特点,反映了某某物的什么心情。

如果是句子赏析的话,我们要从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人物的什么情感去分析。

3、某某段的作用

有时分析段落的作用是常考的题型,所以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这个段落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如果在开头就有引出下文、吸引读者、埋下伏笔等作业,中间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尾就是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等作用,从这些作用去分析。

★ 现代文阅读答题要领快递

★ 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模式完整版!

★ 中考现代文答题常用术语

★ 初中语文答题思路总结

★ 现代文阅读练习

★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 《沙枣》现代文阅读答案

★ 失败乃成功之母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9种情感及答题技巧

高中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5

1. 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是什么?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4.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6.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7.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8.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 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富于变化、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15. 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16.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17.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18.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7.续写小说结尾。

怎样做记叙文阅读题 篇6

初中的语文学习,从七年级到九年级,都离不开记叙文。记叙文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在语文考试中,都少不了记叙文阅读题。这类题的分值一般都在16分左右。所以做好记叙文阅读题,掌握一定的方法,就能提高得分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了一些记叙文阅读题的题型及做题方法,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是总结出的常见的记叙文阅读题类型及做题方法。

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题目类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有概括语段、概括事件、概括情节这三方面。

1、概括语段的主要方法有:(1)摘中心句。(2)摘要归纳。形式:记叙(交代)了“人”+“事”(心情、背景、经过、感受)

2、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情+什么结果。2014年中招《看自行车的女人》阅读题中第1题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第2题从全文看,我为什么想为“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儿什么?就是对事件的概括。如果掌握了这个方法,这两道题就很容易做出来。

3、概括情节:做这种题目时,要注意题目中有限制和提示作用的信息。要在正确划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时间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述,一般都要有主要人物和事件。

二、结合文段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需要从四个方面来把握。

1、注意人物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认真分析归纳。2014年的中招语文考试记叙文出的就是这类题型。在《看自行车的女人》一篇中,要求品读第3段和第6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

4、注意引用作者在文中对相关人物评价的词语。

三、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段落在文章的作用有三种情况: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方法: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2、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方法: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3、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方法: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四、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我们首先要判断出划线句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议论:画龙点睛,深化……中心。2014年中招考试《看自行车的女人》中第三小题:本文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7段为例进行分析。就是让说出议论句的作用。

五、概括文章的主旨。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 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六、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等。比喻的作用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使概括的事物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增强语言的气势,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引用,引用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什么品质,一个是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七、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告诉我们了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初中记叙文整体阅读研究 篇7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试验,我采取了“整体阅读”的训练方式,首先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了推广。“整体阅读”的方法是由整体到部分,由内容到形式,紧扣中心探讨理解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写作技巧。我认为无论是简单的记叙文还是复杂的记叙文,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从整体上去理解:内容上写什么? 形式上怎样写? 作用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一般阅读记叙文的三部曲。具体做法是:

一、选择课本中精讲课文印证阅读三部曲

我将整体阅读的三部曲划分为按不同篇目设计而成的不同问题,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篇难度较大的记叙文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

1.文章内容上些什么 ? (写人 )写什么人 ? (父亲 )写他时采用“描写”直接写,还是通过叙事间接写? (直接描写父亲背影)背影作为全文焦点和线索在文中出现了四次? 哪一次写得最具体? (四次写背影的文字: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4“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第二次最具体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描写“背影”,目的是体现人物品德感情,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体现思想感情? (学生很容易体会出父亲疼儿子)但儿子爱父亲的感情还不能马上体会出来,这就需要继续分析儿子的表现,儿子一共流了几次眼泪,他的思想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 (学生找到作者共流了四次眼泪,第一次流泪,是悲哀。第二次流泪,因为感动。第三次有感动也有不舍,第四次是怜惜、怅惘、依恋)分析到这里,学生就会理解本文是要表现父疼子、子爱父的父子情深而背影就是全文的线索。到此,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曲”完成。

2.形式上怎样写 ? 这一曲往往是三部曲的中心、重点。提示: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第二次背影的? (学生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要表达父疼子、子爱父的父子情深,需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 (倒叙)

3.作用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为什么这篇文章要着力描写背影?(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作者印象最深。这一回送行,整个过程,那一刻是父亲最费劲的,也是父爱表现得最强烈的一刻。在父亲的许多好处中,这次送行是最突出的,在这次送行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在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爬那边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地表现父爱,可以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间,形象的定格。突出这一瞬间形象,提起父亲,头脑里就出现这一形象,由这一形象又会想起前前后后的种种事情。再则,背影这种视角也新。背影引人想象正面形象,开拓了想象空间,无尽的想象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总之,将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可以凝聚作者对父爱的独特发现和深刻体认,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为什么要采用倒叙呢?(倒叙的作用是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

到此,文章的大体轮廓和眉目已经清清楚楚地显露出来。我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路,划分段落层次。

文章共七个自然段,“点题, 设置悬念”“具体描写背影”“抒发思念”各侧重在哪部分 ? 经过反复思考学生能准确答出 :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一层(第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通过以上的分析,一篇难于理解的复杂记叙文,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导引下,运用整体阅读的方法很快掌握了主要方面,剩下的就是具体理解字、词、句、段的内容与含义。当然,整体阅读不排斥细致的具体的分析理解, 恰恰相反, 这一步更重要,更要扎扎实实地进行。整体阅读是条件、是前提。

由此可见,一篇记叙文只要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中心,理解了写法及其作用之后,就完成了阅读任务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部分。这样,学生在下一步的具体分析中才有依据,有条件。

二、运用自读课文检验学生运用情况,达到熟练程度

一般要求学生速读全文,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准确地回答依据三部曲而设计的问题,再由学生互相补充,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最后精读重要段落,具体分析理解。在检验过程中,主要训练速度和准确度。《台阶》、《信客》都可采用这种形式。

三、整体阅读的好处

(一 )能指导学生将长文章读短、深文章读浅。初中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进行阅读。

(二 )能培养、训练、发展学生分析、 综合、概括、 归纳的能力。学生要回答“三部曲”的问题,就要经历“分析、筛选、综合、概括、归纳”的过程,久而久之,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三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索然寡味的原因之一就是不会读。拿到一篇记叙文, 不知道从何下手分析,回答问题时不能切中要害。如果学生整体阅读了,读起来,就会抓住要旨,就会爱读、愿读,兴趣浓厚。

(四 )能提高阅读效率 ,做到事半功倍。拿到一篇文章 ,马上就带着三个问题阅读, 这样有目的地阅读一遍比无目的地阅读三遍效果更强。

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记叙文 篇8

一、标题:标题的作用、含义

(1)是全文的线索;

(2)题目点明中心;

(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等;

(5)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6)点明主要事件;

(7)题目有双关义;

(8)与结尾相互照应等。标题含义往往包含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二、主题:概括主题、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赏析句子答题技巧: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感情)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7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四、根据原文分析问题。在文中找到根据,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晰的概述出来。

五、分析人物形象

1、先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思想品质,再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答题技巧:主要事件中表现的品质、文中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对人物的称呼、隐喻的事物。

2、不同人物在文中的作用主人公:(判定谁是主人公)答题技巧: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配角:对主人公起到什么作用、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对表现中心起到什么作用。

3、根据文章内容简介某一人物答题技巧:基本情况、主要事件、简评人物性格、品格或自己对人物的感情

六、对写法的分析:

表达方式:(1)记叙(2)说明(3)议论(4)描写(5)抒情

描写方法:(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

最常见的在前半部分文段,是插叙,答题格式是:(1)交代了某某背景、情况(要根据文意概括);(2)为下文某某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如果该段是最后一段,则是补叙,答题格式是:

(1)补充交代某某情节(要根据文意概括);

(2)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

(3)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如果在开头第一段,多为倒叙,答题格式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记叙顺序常用三种:(1)顺叙;(2)倒叙(在开头)(3)插叙。

七、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想象(人物心理描述)

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想象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揣摩人物的思想活动,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等;二是对文章的情节或结局展开合理的推测。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全文的内容来进行。对人物思想活动、语言、动作的揣摩要紧扣人物性格特点,符合情节的发展、适合语境。对文章结局的推理是开放的,答案是多元的,关键是正确表述。

八、阅读体会:紧扣文章主旨、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感受启示题:结合原文谈认识,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感受。

答题模式:观点+认识(道理论据)+事例(事实论据)

(2)合理想象题:有创意但必须与语境和主旨相吻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9

记叙文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1、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2、六要素。

3、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以《羚羊木雕》为例:

文章写回忆和万芳的友谊以及送给万芳木雕都是插叙。

顺序写法:我和万芳友谊——送木雕——爸妈逼索——要回木雕

倒叙写法:要回木雕——回忆我和万芳友谊——送木雕——爸妈逼索

插叙写法:爸妈逼索——回忆我和万芳友谊——送木雕——要回木雕

4、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连缀起来的依据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简单地说: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线、地线

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的题目本身就是线索;有的是采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有的是通过议论、抒情等方式来显示。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例题点拨:

【例题】

①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②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③“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④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烂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⑤“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广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⑥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⑦这同样的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⑧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1.从文中看,本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以什么作为线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题考查的是记叙文六要素之一:时间。答案:秋季。可以从文中“凉云”、“萤光”、“苦雨”等词语中看出。

第二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答案:作者的思想活动。

【点拨】 选文是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月儿”“凉意侵入”这些景物和感受都是秋季常用的话题。所以第一题不难判断。第二题只要理解文中所描写的几个场景都是作者思想过程的组合,线索也就找到了。

[例2]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

①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情?

②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

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第①题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选文因为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学生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

第②题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用来证明“我”已长大,完全可以不送,从而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根据以上分析,第③题选C是不言而喻了。

第④题考查学生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褒义词、贬义词的能力。本题中的“聪明”是褒义词的贬用,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写出了当时“我”对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的一系列举动的不理解,对往事的自责及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第⑤题是关于记叙详略的考查,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所以一笔带过。

5、记叙的详略:

凡是对主题起重要作用,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要详细,而对主题起次要作用的的材料,可只作概括介绍。

例:下面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1)老师假装发怒 (2)老师教我们观察蜜蜂 (3)老师教我们读诗

(4)我们看老师写字 (5)老师帮我排除纠纷 (6)我梦里寻师

注意: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

6、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7、记叙文中的描写:

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使事情更具时代背景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5)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6)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使事情更具有真实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例题

在风雨中

十四号台风还逞着余威,风一个劲儿刮,雨一个劲儿下。我走进学校大门,不觉怔住了:校园里的树木倒的倒,歪的歪,地上、屋顶上到处躺着树枝。我着急地想,明天就要开学了,同学们怎么来上课呢?

我抬起头,突然发现后勤组的小夏叔叔正攀着竹梯,顶风冒雨锯着树枝。一段粗大的树枝压倒在办公室的屋角上,如果不及时锯掉搬走,就可能压坏办公室。

【形象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设置了一个令人关心的问题。】

小夏叔叔撩了撩雨衣袖子,曲着身子,费力地锯起来。突然,一阵狂风把他的雨帽吹掉了。我连忙拾起来,高喊:“小夏叔叔,快把雨帽戴上!”他摇了摇头,仍旧一个劲儿地锯着。大风在无情地呼啸,大雨像瓢泼一样往下浇。操场上,那呼呼的风声伴随着哗哗的锯树声,显得那么清晰……

树在继续摇晃,小夏叔叔也跟着晃动起来。我的心也禁不住一阵颤动,焦急地扶着树干,不断地叮嘱:“当心!当心!”他镇定地说:“没关系!”

【衬托了小夏叔叔不顾个人安危的人物形象】

终于,那段粗大的树枝被锯掉了。小夏叔叔从树上下来后,深深地吸了口气,他的脸上全是水,分辨不出哪些是雨水,哪些是汗水了。

第二天开学了,台风也过去了,阳光驱散了满天乌云。校园里的树木经过风雨的冲洗显得格外葱绿。小夏叔叔背着工具包,又在校园里巡视起来……【和文章的开头形成鲜明的对照;间接地点出中心思想。】

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社会环境的主要作用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描写示例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技巧的培养 篇10

一、初中生英语阅读存在的问题

对于初中生来说, 英语当中最困难的不是单词、语法, 而是如何适应英语的语境和表达, 这些反应最主要的就是英语阅读, 所以教师就要找到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关积累太少

对于英语阅读的积累接触太少, 积累太少成为了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欠缺的主要问题, 因为英语在语境上、文化上、表达上与汉语存在非常多的不同, 所以, 很多学生不能马上适应, 对于英语文章有惧怕心理, 没有兴趣去阅读, 除了课堂上的一小部分内容, 自身去了解、看到的也自然很少。

2.英语学习习惯差

英语学习习惯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有,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需要大声朗读, 连续记忆才能掌握, 但是大多数学生都对英语的表达存在胆怯的心理, 小声读、默读, 效果往往很差, 尤其是在做英语阅读的时候, 只是单纯的一遍一遍的读, 完全不能理解文章意思,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英语阅读效果。

3.教师教学单一

一般教师在教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时候, 都把教学重点放在生词以及难句还有句子段落的语法上, 这样单纯的语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很难把握文章的主线, 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 如果没有人引导, 就很难自己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样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的。

二、英语阅读技巧的教学

有效的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 教师要从问题入手, 进行英语阅读技巧的教学, 让学生能够接受英语这门语言, 习惯英语的表达方式, 学会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学习能力。

1.用好课本教材

对于英语来说, 新课程标准开始实行之后, 英语教学的课本就有了很大的改变,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再死板, 而是利用轻松娱乐的方式教学生学习英语, 所以每一篇教材都是众多学术界专家挑出来适合学生学习的。那么只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 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 首先有自己的一份理解, 然后再进行教学, 效果会更好。学生会更加注意听讲, 因为他们渴望从老师的教课中学到自己在预习当中没有弄懂的问题, 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 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以多种多样的问题贯穿课堂, 让学生从主线内容上把握教材重点, 这样之后再教学生学习生词、语法、难句等等效果更佳。

2.教会学生分析文章

英语的文章与汉语相通的一点就是, 都是拥有一定的构架, 并不是散的, 无论是叙述性的文章还是议论性的文章, 都会有自己的结构和框架。掌握好这一点, 就可以帮助学生在主线上把握文章主题内容, 便于理解文章大意, 即使有很多生词, 也可以通过理解上下文的含义来猜测生词的大概含义。掌握这一技巧之后, 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有卓越的提高。在进行文章理解的时候, 可以从三个重点入手, 首先是可以根据上下文已经判断出的内容进行逻辑推理帮助理解, 再而可以根据平时积累的语法知识判断词性以及句型去把握生词的含义, 最后可以按照已有的语感以及词缀来理解、判断。

3.阅读练习精选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同汉语的学习一样, 读得多了, 文笔积累也就越来越多。所以, 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能否快速高效吸收有用信息。多读多看才能更好的学会理解, 培养英语语感, 提高英语表达, 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针对译林版的初中英语教材生词量比较少, 惯用语法或者短语比较多, 所以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大纲要求,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 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的文章作为阅读练习, 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阅读理解。这些文章结构要分明, 内容要是活泼有趣贴近生活的, 可以以名人传记、科普文章、幽默故事等为主, 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难度不能太高, 要尽量与课文相类似, 生词不用太多, 篇幅不宜太长。

这样做之后, 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英语的表达和用法, 把握英语学习的方法, 在自己阅读和理解当中得到提高。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对于西方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了解, 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教会他们英语阅读的技巧是他们在英语学习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它不是说一下子就可以有很大提高的, 而是需要方方面面的积累, 所以就更需要教师作为一个领路人, 教会学生英语学习的方法, 真正爱上英语, 学好英语。

摘要:对于初中生来说, 英语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第一科既需要很强的理解能力还需要刻苦记忆的学科。英语的学习包含了太多内容, 需要学生掌握, 教师在英语的学科上不仅仅要做好教学指导作用, 更要教会学生英语学习的技巧与方法, 这样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爱上英语, 学好英语。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生阅读能力这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阐述, 分析学生阅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并简述教学中的英语阅读技巧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分析,存在问题,英语阅读技巧

参考文献

[1]实用中学课堂教学方法大系编委会.《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0

[3]何兆熊, 梅德明.《现代语言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年

[4]陈丽霞.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13 (1)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五步曲 篇11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整体,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所感所悟,他们往往就凝神结思,就会注重整个作品的谋篇布局,使之浑然天成,因此考生看到选文,整体感知非常重要,把文章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段与段之间的条理关系疏通清楚,不能断章取义,片面理解字词句或作者的写作意图。首先需要的是通读全文一遍,因为现在的阅读题越来越重视联系全文的主旨,没有对全文的整体感知,很难解答试题。在阅读时考生要运用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主观能动性,边读边想。这是根据文体的行文特点来决定,看标题和开头很快就能辨别是什么体裁。头脑中迅速调出相关的文体知识,按文体的规律边读边边想。阅读记叙文时考生需要想到以下几点:

1.记叙文的线索是全文的主线。因此找寻记叙文的线索,一定注意研读文章的标题,有时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有时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就是线索,抓住了线索便能迅速理清文章的思路。

2.记叙文的顺序,是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精心安排。在记叙文的阅读材料中,弄清文章的行文思路顺序,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常见的记叙文的顺序有倒序、插叙、补叙等。

第二步:速读全文,找出文中的金钥匙——“关键字词”

关键字词是作者有意留在文中的瑰宝,是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依据,也是考生打开阅读题宝库的金钥匙。理解文章的整体感知仅仅是对文章的初步了解,要想准确把握文意,还得再次速读一遍,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和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中考的阅读题许多都会联系到文章的主旨,这些句子可以说是答题的关键所在。

首先,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堪称点睛之笔,它能深化文章的主题。一般来说,画龙点睛句就是文章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这些句子一般都会在文中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出现,因此考生要多注意龙头首段和凤尾末段关键句。

其次,文中的优美的语句,堪称作者独具匠心之作。出于情感表达的需要,文章的语言总是“浓妆淡抹总相宜”。因此文中优美的语句是文章的亮点,也是中考命题者设题的考点,考生在速读过程中,要留意这些画龙点睛的优美语句。

第三步:关键词句大串烧,全面理解全文

前面说到理解文章切记不能断章取义,要做到“字不离段,段不离章”。怎样才能整体把握文意,首先是挑出文中的关键词句,掌握各句说的是什么,各段说什么以及各句、各段的逻辑联系,再把内容分类帅选,分类合并,最后就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和篇幅的结构,理清了文章思路就可以顺利答题了。

第四步:精读原文,代入原文,检索信息,明确答案

中考阅读选文更注重人生价值观引导,命题密切联系生活,主观开放性题目增多,学生答题空间不断拓展,体现个性化解读,注重阅读综合运用,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明确题干中带有引号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非常重要,这是因为题干中的引号的作用引自原文,提示我们可以把带引号的词和句子带入原文,锁定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从原文中筛选答案的信息。在具体的语境中把这句话细读精读一遍,然后再向上或者向下认真研读搜索这类题,一部分能在文中找到答案,一部分需要把握全文,还有一部分要联系生活实际,有些含蓄的句子,还需挖掘其内在的深刻寓意。

第五步:概括答案,言简意赅,通顺流畅

中考答题线和答题的字数受限制,以免超出答题线,影响卷面整洁。因而做完题后细细再读一遍答案,答案最好要做到:一是答题的格式规范;二是答题语言通畅、简洁、准确;三是答题要点齐全,尽量要多角度全方位,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我相信只要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还要传授考生对阅读题型的把握和阅读思维答题技巧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考生在中考语文中立于不败之地。

初中语文复习策略

一、明确方向,把握目标

九年级是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同学们要对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做一个系统的复习。要想在复习阶段学有所得,练有所获,关键是要明确方向,把握目标。同学们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阅读写作能力。

二、探索方法,有效推进

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同学们要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分到合的原则,合理安排复习内容,做到层层推进,逐步提高。

第一阶段,以课本为本,总结规律,探索方法。从黑龙江省各地区中考语文试题来看,直接出自课本的有第一板块“知识积累与运用”的古诗文默写部分,一般分值为10分。第二板块阅读理解及分析中的文言文阅读大多来自课本。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同学们应以初中语文课本为纲进行复习。由于语文知识点比较分散,为了进行系统复习,同学们可以打破课的限制,分类复习。比如在复习文言文阅读时,同学们要抓住重点实词、虚词,对于多义词要“瞻前顾后”,也就是说除了掌握该词在某课出现的意义和用法外,还要掌握其在前面和后面的课文中的其他用法。这样一一整理出来,便于记忆和运用。

第二阶段,以考试题型为依据,分类复习,总结规律,各个突破。比如复习知识积累与运用部分,同学们对于那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要心中有数,并对平时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逐一加以矫正,对常用词语不但要知道意义,而且还要能灵活运用。做仿句练习时要注意仿句要和被模仿的句子意思相关、句式相同、修辞相同。中考名著阅读题常出自每册书后推荐的篇目,同学们可将这些篇目一一梳理,并制成初中生阅读名著一览表,便于查询记忆。

现代文阅读的复习要有意识地向课外延伸,精选课外语段,按照表达方式分类复习,并根据文体特点和考查内容总结规律。如做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时要注意:阅读全文确定文章的体裁,快速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做说明文阅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分清是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理清说明顺序。明确九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说明文语言要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确定答案时千万不要想当然,要从文本中寻找。做议论文阅读的试题时要注意:先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出文章所用的论证方法,初中阶段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同学们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不能架空分析。

对于文言文阅读,从考点来看,一是考重点词的解释,二是翻译句子,三是考查同学们对文章内容或写法的理解,四是联系实际谈读文章后的感受或启示。在文言文阅读复习时可归纳出以下答题技巧:解词不要离开语境,通假字、活用字要分清。翻译句子时关键词要解释准确,句子要通顺符合原文风格。

作文在整个语文试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影响同学们作文成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一是文章内容是否充实,二是思想是否积极健康,三是语言是否精彩,四是文面是否整洁,字体是否规范美观。同学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专题训练,如从内容划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从形式划分:命题作文(包括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给材料作文;从表达方式划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每一个专题写一组文章,每写一篇文章,都按照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给自己打分,还可以同学之间互评,请老师或同学对自己的作文提出意见,并学会修改作文。总之,在写作文时同学们要掌握以下技巧:看清要求和提示语,根据特长选出文题,体裁要分明,选材要新颖,结构要严谨,思想要积极健康,感情要真挚,内容要充实,语言要尽量精美,书写要美观大方。

第三阶段,综合复习,模拟训练。经过专项训练,同学们对每种题型有了清楚的认识,并且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技巧,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几套模拟试题。

初中生做记叙文阅读的技巧 篇12

【概念】

一、表达方式:

A.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C.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D.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二.记叙文

1.记叙文概念:记叙文以写人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为主)。2.分类: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3.记叙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4.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三.小说

1、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2、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了……的气氛。(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5、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四.散文

1.散文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2.散文特点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3.散文的分类

①抒情散文(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类)②记叙散文(叙事散文)③议论散文(哲理散文)4.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5.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6.散文的语言 ①质朴、自然② 生动、形象③深刻、隽永 【记叙性文章阅读考点及技巧】 一.修辞手法(两个字)及作用: 1.概念

①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②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③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④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⑤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⑥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⑦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⑧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⑨引用: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用来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明论理,增强表现力,说服力。

⑩反语: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多数是用来表示讽刺嘲弄的。

⑾借代: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来代替。作用是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揭示出人与物的特征,并引发读者联想。

2.修辞赏析格式 ①比喻:“……”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或写出……的道理)。②拟人:“……”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词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或思想、感情、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③夸张:“……”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点,强烈表达作

者……的感情。④排比:“……”一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条理清晰,突出……(事物)的……特点,强烈抒发作者……的感情,读起来节奏鲜明,语气强烈。⑤对偶:“……”一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形式优美,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读起来音韵和谐。⑥反复:“……”一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的意思,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⑦设问:“……”一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强调……的意思,引人注意,启发思考。⑧反问:“……”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态度鲜明,强调……的意思,语气强烈,抒发……的感情。⑨引用:“……”一句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准确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感情。⑩反语:“……”一句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强烈讽刺……(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感情。3.从语言角度赏析:

先举含修辞的例句再赏析其修辞“……”一句运用……修辞手法,写出……(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或写出……的道理)。

二、语段、句子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1.形式

①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②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写景方法)

③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

④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人物描写方法)⑤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⑥细节描写(环境、景物、动作、外貌、神态)2.答题格式

①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景方法,赋予……(事物)以动感,写出它……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②运用了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的写景方法,正面写……(事物)侧面写……(事物),写出……(事物)的……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③人物描写语句的赏析

a“……”一句运用了外貌(肖像)描写的方法,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思想性格等情况。

b“……”一句运用了语言描写(或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的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c“……”一句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④环境描写a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句的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情、感情)、预示……(人物)的……命运

b社会环境描写作用: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的社会现实。

三、句子、词语含义或作用

考试题型1.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言外之意)及表达效果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或比喻义,结合上下文理解表达效果。答题套路:“X X”一词原意是……,这里意思是……,写出……(景物)……特点或表达……(人)对……(事物)的……感情。

考试题型2.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⑴.常考的指示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⑵.在指示代词前后找,或根据上下文概括。

⑶.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示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考试题型3.某句话(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能。原句(词语)的意思是……,去掉就没有这些表达效果。考试题型4.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构和内容)? 答题格式:⑴.结构上从以下几点分析

①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渲染……气氛,为……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②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为……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文末: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⑵.内容上:此句表现的……的意思,点明……主题(深化……主题)。考试题型5.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①比较词义,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②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考试题型6.分析记叙文语段中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答题格式:渲染……的气氛,表达了……感情,突出……(人物)……特点 考试题型7.某句话中某个词(句)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行。因为该词(句)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的……,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不行,因为该词(句)比另一词(句)的……感情更强烈(或更突出对象的……性格特征)。考试题型8.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这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或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考试题型

9、评价、赏析一句话

思路: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再评思想内涵 答题格式: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语言生动(或优美、讲求对称、准确严密),表达了……观点,给人……感受(启迪、教育)考试题型10.关键句子的理解

⑴关键句子的种类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⑵理解关键句子

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答题格式:表达了作者……感情(或思想),在文中起……作用。

四、线索及作用

1.线索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 ④时间⑤地点⑥作者的情感 2.找线索的方法:

①文章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或包含线索的因素)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五.标题作用

题型1.分析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指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变色龙》的标题“变色龙”就不是写善于变色的蜥蜴,而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

题型2.分析标题的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线索(2011年《洁净之莲》);表明写作对象(《藤野先生》);关联主要情节(《智取生辰纲》);象征比喻(《海燕》);透露情感主旨(《心声》);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形象生动性等。

一般题型:文章以“ ”为题有什么好处?例1:漳州市2010年市质检:文章以《江南 江南》为题有什么好处?【解析】结合标题做出分析:

1、标题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富有文学性,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3、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眷恋之情。

例2:福建省2017年中考:文章以“一颗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6分)【解析】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这样的题目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的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还可能赋予它深层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文章内容、主旨进行挖掘。解答:从表面意思来看,一颗小白杨指的是塔斯提哨所(边种的一棵小白杨);结合文章内容来看,白杨树也象征着像王克怀这样的边防战士;结合文章主旨来看,它又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一种不畏艰难、默默无闻的守边精神。

题型3.如何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要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不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以贯穿文章的线索为题,以写作对象(即关键的人、物)为题,以文章的主旨为题,以主要情节为题等。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做到紧扣文本、言简意赅。题型4.为什么以此为标题

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

总之,标题是文章的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只要走进文本,细细揣摩,看清要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六.内容、情节概括分析

1.主要内容或事例或段意的概括:格式(一句话):(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怎样)2.故事情节作用(“情节构思是为表现人物服务”)①创造悬念,引人入胜;②前后照应、埋下伏笔;③侧面衬托,突出主体;④总结上文、点明题意;⑤贯穿全文、线索作用。

最后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原文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情节(事物)为下文的……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突出了……,点明了…… 3.限字概括情节

一般用“动词+名词”格式,从语段中提取有概括力的词语,某人+某时+做某事。4.划分层次

①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②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③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④总分总(掐头去尾)

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之类的题,是阅读写作中我们经常失分的题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表现手法不清楚,不明白,因而在做题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

七、表现手法

1.概念①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答题格式:把……(物)比作……(人),表现……(人)的……精神(品质),突出……的主题。②衬托: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

答题格式: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③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答题格式:把……与……对比,突出……(物)的……特点。

④扬抑: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答题格式: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 ……(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⑤铺垫伏笔:(语句不在最后)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答题格式: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渲染……环境(情绪、气氛)伏笔:在文章的开篇将下文要表现的人或事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⑥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答题格式: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更突出。

⑦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答题格式:正面直接描写……(描写对象);或侧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描写对象)……特点更鲜明、⑧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答题格式:通过……小事中来反映……主题,以小见大,突出中心。

⑨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⑩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答题格式:通过描写……(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⑾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答题格式:把……感情寓于……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

⑿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意象

答题格式:虚写……,实写……,表达作者……感情,表现……主题。⒀意象: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答题格式:借助……(意象),表达作者……感情,表现……主题。⒁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事、物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但意境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包括著能够触动人们情怀,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鸣。

八、归纳人物形象、景色特点、景物特征 1.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①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

就是通过分析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方法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②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我的叔叔于勒》关于于勒的叙述和结尾景物描写,都属于侧面描写。③.从细节描写入手。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

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如《故乡》一文中对闰土和杨二嫂的肖像描写和《范进中举》中的语言、动作描写,实际也都是出色的细节描写。

2.要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这些词语不仅是对人物神态的描写,也直接展示了人物的性格。

3.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自然环境描写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之外,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有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看清通过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九.归纳主题 1.找主题句

①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②找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

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2.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十.拓展开放题

1、开放性阅读试题题型: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⑤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⑥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⑦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⑧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2.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①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②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③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④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⑤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

4.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十一、记叙文中议论抒情:

1.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十二.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①第一人称:“我”是作者本人、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②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③第二人称:

作用: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文章表达更加亲切、自然,感情抒发更直接

十三、语言赏析: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指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上一篇:建交函下一篇:以教训为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