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明文阅读技巧

2024-09-05

初中说明文阅读技巧(共10篇)

初中说明文阅读技巧 篇1

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了解文章内容,掌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3、找出文章的说明顺序。

4、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一、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二、说明文分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内容不同分)

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按语言风格不同分)

三、说明文三要素: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如何判定说明文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四、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1、时间顺序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 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

“首先、其次、再次”)。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 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 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五、说明文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列数字、④作比较、⑤下定义

⑥作诠释、⑦打比方、⑧画图表、⑨摹状貌、⑩引资料。

①举例子:举……的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 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⑦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⑧画图表: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六、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七、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1、“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

2、并列式

3、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八、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记叙文和议论文也如此。

九、如何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十、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①不可以。

②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③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④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①表态(能删还是不能删)。

②解释该词。

③该词在哪些方面(时间、空间、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进行限制。

④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与实际不符,太绝对了。

⑤××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十一、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初中说明文阅读技巧 篇2

一、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

1. 词汇量不够

现阶段学生的词汇量普遍偏小, 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 教师并不强调学生单词的识记能力, 而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听说能力, 一个学生单词或课文读得非常熟, 但是如果让他拼写出来, 他就会错字连篇。另一方面, 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极少, 不管是小学老师还是初中老师, 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 即使平时有做课外阅读, 但是内容也相对简单, 生词量并不多, 老师也没有要求学生去记忆, 日积月累就造成了学生词汇量小这样一个现实问题。

2. 语法运用能力差

中国的学生其实还是比较擅长于语法学习的, 特别是在初中阶段, 语法是测试单项选择题的重点。但是实际上很多学生学会了语法但并不真正会用, 一旦涉及实际的运用能力, 这些语法就变成了一个定义, 由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每个语法的精髓, 于是语法就成了空中楼阁, 缺乏扎根的土壤。同样, 句法也是很重要的, 一个学生如果不懂句法, 那么他怎样才能做到前后连贯地看懂文章, 怎样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因果关系还是转折关系?

3.英语背景了解少

我们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 发现一个重要的命题, 就是跨文化意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英语阅读当中经常会提到关于在西方国家的人和人之间的约会用语, 使用的语言不同, 那么表达的意思也是不同的。例如, 当两个人出门吃饭想要AA制的时候, 其中一个人就会说他没有什么钱, 去吃点便宜的东西, 假设一个人说明他今天请你去谁家吃饭, 或者直接告诉你这顿饭他请的话, 那就是他准备请你吃饭了。而我们中国人如果出门吃饭一般是抢着付钱的, 外国朋友对于我们这样的做法就会很奇怪, 不能理解。还有就是中西方文化中关于身体语言 (body language) 、就餐习惯礼仪、个人隐私, 生活习惯等都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的地方。

二、提高阅读能力的具体方略

1.课堂教学是本位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托, 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课堂进行教学实践, 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时候, 决不能忽视课堂的主要作用。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单词问题。学生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之前, 单词是必须先要掌握的, 在讲解课文之前, 我会先把单词放在课文之前讲解, 通过大量的语句操练, 让学生去体会单词的用法, 记住单词的搭配。在句子中去记单词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因为语言环境很重要。通过对一些典型句子的识读和记忆, 让学生明确词义、增强语感、认知搭配,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能力。

课文的讲解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精选的阅读理解, 首先, 我们要尽量给学生一个背景导入,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例如我们在学到“去法国旅游”的这篇课文时, 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关于法国的名胜 (如the Eiffel Tower, the Arcde Triomphe) , 我们可以试用阅读理解中常用的“True or False”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先泛读课文找到答案, 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找到重要的语言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让学生学会找这篇文章的中心句, 通过对中心句的寻找, 使学生了解到中心句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但是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有明确的中心句, 有时候也要靠自己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其次是对文章细节的提问, 也就是最重要的精读部分, 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有效性, 提问方式要明确, 不要问模棱两可的问题, 要用到“what, where, who, why……”这样的疑问词,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提问去更进一步了解课文。最后, 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表述作者的意图, 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有时候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作出推测, 这也是阅读理解当中的一个能力。

2. 课外阅读是延伸

让学生养成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很重要的。我们平时对于每单元课文的学习只是一个基础性学习, 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技巧运用到实践中去。课外阅读也是提高学生单词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会遇到很多新的单词和词组,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原句摘抄到在一个本子上, 让学生可以积累到大量的课外词汇。课外阅读最怕流于形式, 最好的方法还是老师要勤奋一些, 经常抽查学生的课外阅读。

3. 传授技巧是关键

对于做不同类型的题目, 阅读技巧也不相同。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 我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抓中心思想: (1) 提取概括性的信息; (2) 寻找中心句, 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 (3) 用略读法抓中心思想。

关于细节题的阅读法要复杂一些, 首先具体细节是对中心思想的进一步说明和解释。一般来说, 阅读理解的题目当中找出主要事实或者特定细节的问题比较容易解答, 可以在短文中直接找到答案。但是如果题目换用同义词或者不同的表达方式, 就要求学生必须首先认真审题, 弄清楚所问内容, 然后找到有关部分, 快速查找设计问题内容的关键词语, 再重点细读该词语所在句子及上下文, 在完全理解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确定选项。回答问题时, 一定要以文章的内容为依据, 不能凭自己的主观经验去选择不符合文章内容的答案。要准确把握指代关系, 如人称代词、物主代词, 关系代词等指代对象, 以便作出正确的解答。

词义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不熟悉的生词, 有些词学生虽然熟悉该词的一般用法, 但在上下文中又有具体的含义, 还有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短语或习惯用语。对于这类的题目,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说明: (1) 从上下文猜测, 就是在这个词或者短语前后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中猜测和判断词义; (2) 从构词法猜测, 主要是一些合成词, 例如“spaceship”这个单词, 就是由“space” (太空) 和“ship” (轮船) 组成的, 合在一起就是“太空船”的意思; (3) 从有关知识猜测, 例如“A fish breathes in water with a gills”利用生物学知识, 我们知道鱼是用腮来呼吸的, 那么“gills”就是“鱼鳃”的意思; (4) 结合语篇进行理解, 对照原文进行检查。

最后是推理题的解题技巧。这类题目需要依据文章明示的客观信息进行推理, 要正确区分客观事实和作者的主观看法, 熟悉作者写作的语气, 并且一定要根据文中的事实, 结合必要的常识, 按照一定的逻辑方法和规则进行推断, 所有的推断必须与作者的原意相符合, 切忌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原意。

初中说明文阅读技巧 篇3

【关键词】 说明文 阅读题 解题思路

说明文是初中阶段学习的文体之一,也是语文科测试必考的一种文体。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说明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分值所占比例很大。透视近年来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可以发现大多数省市所选取的材料绝大多数是课外的,而且内容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科技性说明文,涉及环保、病毒、生态保护、科技发明,网络、前沿科学、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说明文阅读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阅读说明文的一些技法,在中考中取得高分。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我们无论阅读何类文章,都需要先通读全文,能从全面把握文章的大意,这样才不会有偏差。阅读说明文时,也依然需要整体感知。通读全文后,我们就可以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文章结构等基本内容,为接下来的答题作好铺垫。因为试卷所选的文段,大多都是最新的科普文,知识性较强,同学们未必了解,文中的一些术语也会令大家感到头昏脑涨。在阅读时就很吃力,通读一遍后仍感觉“一无所获”,不知所云,同学们就会从头再读,既浪费了时间,也降低了阅读效率。因此,在阅读时就要掌握一些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譬如,给文章标上段号、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标出段落的重点信息等。再如,可以先把题目浏览一遍,然后再回头读文章,这样阅读的目的性就增强了,答题效率也会提高。这样可以为答题提供更多更快捷的信息源,节省答题时间。

二、认真审题,把握题干的重点信息

认真审题,把握题干的重点信息,同学们就可以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如2011年济南市中考卷《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的第4题:“文中列举了三处‘据测算或‘据统计得来的数据,请选择其中的一处简要说明它的表达作用。”从题干里我们可以捕捉到如下信息:①范围是分散在全文的三处;②只能选一处,不能多答;③回答的内容是“据测算”或“据统计”得来的数据的表达作用。如果不审清题干信息,就会徒劳无功;再如2012年西安市中考卷《运动的新发现》的第1题:“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运动为什么能改善大脑机能?”此题干告诉考生,答题范围是全文,角度是科学的说明,另外,语言还需简练精要。

三、准确辨析,深入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此外,还要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采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和事理的特征。方法恰当,可以使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抽象的事理变为具体,复杂的过程变为简单,更易于让读者了解和接受。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说不清的事物变得更加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四、前后对应,在文中寻找答案

无数次的考试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什么文体的阅读题,我们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文章中找到答案,说明文也不例外。如2005年安徽省中考卷《南极无雪地区》的第3题:“第⑦段画线句否定了上文中的什么看法?”题干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上文中的什么看法”,同学们只要溯文而上,和原文仔细对应一番,就会发现,这道题的答案就直接可以在第⑥段中找到。再如2006年甘肃省中考卷《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第2题:“如果人类有了尾巴,那么人类的尾巴该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此题已经标明“用原文回答”,那同学们只要利用自己在通读全文时所捕捉到的信息,即可作出答案。

一些题目虽不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但或多或少都会用到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重点信息。同学们就应该具有对原文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要尽可能把原文材料和自己的加工处理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概括性答案。对此类题目,同学们要先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然后从文中截取关键性语句,筛选出有用信息,或再按实际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即可。

五、发散创新,巧妙应对开放性试题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开放性试题难以回答,面太广,不够具体,无处落笔。其实,开放性试题也是最容易回答的题型。说它容易回答,也就是因为它的开放性,没有统一答案,形式大多也是自由的,只要言之有理、答之有据均可。但关键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思维要灵活,要大胆想象,不拘一格,敢于突破。

解答开放性试题要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解答这类试题的答题技巧是: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其次要善于从原文中找有用信息,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就材料内容来回答问题。再次要有时代精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发展;同时还要做感悟启示类题,答题时要注意深入挖掘事物、事理、人物背后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联系时代特征作答。

小学说明文阅读技巧 篇4

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在《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其中,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就是以上三段文字的第一句: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三、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其类型如下:

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引用说明)的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例2: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作用是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例3:人工消雾有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气空中混合,促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例4: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就好像鸭蛋的蛋黄。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例5: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 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

上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说明了臭氧浓度过高对人体的危害。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

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解析: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引用说明应用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如何分析“说明的顺序”

考点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一: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局部、总—分。

对策二: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五、如何分析“说明的语言”

分析“说明的语言”首先要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科学)、风格(平实、生动)。

知识要点: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即生动说明还是平实说明。

类型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 公里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震荡波引起的。

解析:“通常”表明这只是一般情况,说明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8: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解析:“一丝”说明变化之小,但即使是如此小的变化对动植物来说也是灾难性的。

类型2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

类型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示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多”“有余”等表示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语,并体会。

对策:找出准确性的词语,然后说明其作用。找词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2)找有模糊数据的句子;(3)找使用限制词语的句子。

类型5 指示代词的含义。

类型:“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对策:找指示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离其最近的一句话。要注意有时指代的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例9:巴西生物工程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发现,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据介绍,科研人员正在根据蝗虫的这一特殊技能,着手研制开发车用行驶监视装置,以帮助减少公路上日益频繁的撞车事故。

文中的“这一特殊技能“是指什么样的技能?

解析:这一特殊技能指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

六、如何概括“说明文中的信息”

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1)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复杂内容的文章。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七、如何分析“文段的作用”

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两个。

(1)对文章的结构、内容有何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有时文段在文章的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八、如何分析中心句

类型1 直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类型2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示序次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九、如何解答拓展题型

类型: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1说明文阅读理解技巧 篇5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1)说明性:说明文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所用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因此说明文首先具有说明性的特点。为了把事物、事理说明得更明确、生动、形象,也可以用其它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2)知识性:说明文要给人以知识,知识性就自然成了说明文的重要特点,说明文给人的知识是直接的、集中的。

(3)科学性:说明文是向人们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如实客观地反映事物或事理的实际情况,所以说明文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4)通俗性:说明文是向广大群众传授科学知识的,要使大多数人易于接受,文章必须通俗。

3、说明文分类

A 根据说明对象不同来分:

事理说明文--旨在讲明事因、物因;如:《万紫千红的花》是事理说明文,说明的是花为何会有那么多颜色及花为什么会变色等原因,《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蜘蛛》、《苏州园林》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转基因花。B 根据写作目的和语言风格来分(1)实用性说明文 --如说明书之类。

(2)科学小品文 --主要以介绍科技知识为内容。(3)平实性说明文 --语言平实。(4)文艺性说明文 --语言生动。

4、说明文四要素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

二、说明文常见题型——(一)关于“说明对象” 考查题型:

1、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答题思路;(1)从题目中找;(2)从文中找,一般开头即点明。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2、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题思路:(1)可能在开头一段的尾句总说:(2)可能在中间每个大段的开头一句:(3)可能需要自己根据每段段意概括。

3、题目有什么妙处/作用/好处?

答题格式:(1)点明了★★说明对象;(2)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3)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结合文意,给本文加个标题。

答题要点:(1)要点明说明对象;(2)要点明说明对象的特征:(3)要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练习1:辨析说明文类型

1、《中国的石拱桥》

2、《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3、《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4、《苏州园林》

5、《向沙漠进军》

6、《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

7、《统筹方法》

8、《死海不死》

9、《人类的语言》

10、《松鼠》

练习2:阅读下面说明文语段,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 ▲。(2分)

答案:

常见题型——

(二)关于“说明顺序”

1、文段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具体解说之。

2、文章中的某段与某段能否颠倒?为什么?

解答方法: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建筑物布局),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可以综合运用。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如:介绍一种东西的发展演变,比方说介绍镜子的发展,灯的发展,印刷术的发展,用时间顺序较合适,因为按时间顺序写能够显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b.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c.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练习:

1、旅人桥(282年)→赵州桥(605年)→卢沟桥(1189年)→长虹大桥(1961年)

2、(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

3、光辉成就→首先—其次—再其次

4、船头坐三人→东坡—鲁直—佛印

5、介绍三人:东坡(中)→鲁直(左)→佛印(右)

6、右边、往上、眼前、左右两边、左边、外面、屋顶上„„ ;往„„走去、出了、来到、一进去、出了、路过、从„„爬上去,走近、从„„

练习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由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常见题型——

(三)关于“说明方法” 考查对说明方法的掌握主要有两个方向:

①会判断(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举例。)②会分析其作用(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多为举例子、打比方、摹状貌)/具体准确(多为列数字)/清楚明白(各种均可)/条理清晰(多为作诠释)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果是打比方、引用或摹状貌,还有第二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趣味性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1.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2.下定义:科学、准确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内涵),使说明更加严密。3.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4.作比较:把„„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5.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与特点。

6.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条理清晰)。7.列(画)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明了的认识,便于比较和记忆、理解。

8.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更形象,增强文章说服力。9.引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0.摹状貌:使说明的对象更形象、更生动,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练习

1、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

、和

。“逻辑”指的是事物发

展的内在规律,从()()、从()到()、从

()到()

到()、由(练习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篇6

首先我们在做说明文类阅读的时候,要找到文章的说明点,一般说明文的标题都表达了文章的中心。其次,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来归纳说明点,一般的说明文都会围绕着一个主要的问题来进行说明,而有些说明文则需要我们自己去归纳,只有弄清楚文章的顺序,才能弄清说明文的中心是什么。

把握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对象和特征一般在两方面可以看出来,一是看题目,很多说明文的题目都都会表达出说明的对象,二是抓住手扩句和中心句,一篇好的说明文很多都需要用这种句子来突出说明文的失望和特征。

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一种方法是从全文上找出各部分的说明方法,另一种方法是抓住重点的段落,进行具体的分析,找出说明点。

理清说明顺序

我们在做说明文阅读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抓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分辨顺序,或者是找到重点词句来分辨顺序。

★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 小升初记叙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是什么

★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 小学记叙文的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类阅读答题技巧

★ 雅思阅读选择题答题技巧

★ 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浅谈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7

一、通读全文,明确文意

通读全文是做好阅读题的关键, 阅读时要快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 把握文章大意。如文中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或者发表作者见解的议论性的句子,或者是重复点题的句子。如朱自清的 《背影》 开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直接点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主题是 “父亲的背影”,表达的是“父子之情”。这样在解读 文章时要 时刻与 “ 父子情 ” 相联系。老舍的 《济南的冬天》 在第一段的段末有句子:“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阅读时抓住了这一关键句,就能了解整篇文章的写作主题。“宝地”好在何处,有秀气的山,有空灵的水。逐层分析便很容易挖掘出文章的内涵。

通读文章切不可逐字逐句,一定要快速浏览,准确摄取文章信息。根据自己的感觉勾画出文章的重难点。 比如文章写了哪些人,描写了哪些景,中心话题是什么,文章的大体结构怎样,作者思路如何等。由内容、 结构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文要搞清楚六要素,小说要明确三要素, 说明文要找准说明对象,议论文要把握论点。根据文体找准文眼为下一步的回读分析做铺垫。

二、仔细审题,回读归纳

回读归纳要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对文章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就要对文后的思考题进行认真的阅读,思考每一道题目所要考查的点。可以根据题干的要求直接找到所涉及的段落或区域去组织答案,很多题目的答案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的。 根据题目要求顺藤摸瓜,直接截取关键性的句子,便可以归纳出来。阅读题的每一种类型题都有答题的基本技巧,按照相应的“格式“进行填空便可以组织出比较丰满的答案。

如“赏析句子”类型的题目,先找到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明确其文中的含义。初中阶段的阅读赏析一般是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根据修辞方法的作用结合具体语境的作用就可以得出内涵。给学生讲解时,可以让学生 记住类似 “ 公式 ” 的结构 : “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此种修辞在语境中的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大家熟知的 《春》 一课中有很多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桃树、杏树 、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在赏析的时候就可以组织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里桃树、杏树、梨树开花争春的热闹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由衷赞美。

当然这些格式技巧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训练,让学生每次在类文阅读时都要按照步骤进行,限制时间让学生阅读归纳,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

三、理清要点,组织答案

阅读题都是按照要点给分,所以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条理清晰,分点列出,这样也体现了学生思考分析的思路。根据题目的问法,要完整组织答案,比如“为什么”的题 ,要用 “因为……所以……”的格式。对于文章内容感知的题目,多以 “概括题”的方式提问,学生在回答时要提取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语言整合出来,一般的格式是“人+时间、地点 +事件+表达了……”,这样就比较具体全面。

有的题目是“感悟形象”类,要求结合文章谈一谈。这种类型的题目在组织答案时要分条列出。比如我们学过的文章 《阿长与山海经》 中分析 “阿长”的形象。长妈妈是个淳朴善良、不拘小节、爱管闲事、渴望幸福的女性。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就应该条理清晰地列出来。1淳朴善良:关心孩子,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2不拘小节 : 在床上睡 觉摆出一 个 “ 大 ” 字。3爱管闲事:整天和其他的人嘁嘁喳喳 。 4渴望幸福 : 过年时往 “我”的嘴里塞福橘,要求“我”说吉利的话。这样组织答案就显得更加丰富。再如“拓展延伸”类型题,一般是结合文章谈感受的 “主观型题目”。这样的题目要分成“两块三步” 来答,“两块”是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自己的切身体会。“三步”是指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评价文章内容,最后写出感悟和体会。因为分值是按照“要点”设置的,所以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清晰明了。

初中说明文阅读技巧 篇8

说明文是指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说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其文章特点是给人以知识,客观性特别强,因此大都能从原文中找出说明文阅读设置问题的答案,其难度相对而言较小。说明文的题型比较固定,说明文是最容易掌握答题技巧的阅读文体,说明文阅读也是卷面中得分率较高的试题。

阅读说明文要通过整体阅读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独到之处。通过整体阅读,明白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清说明对象具有的特征,其实就是掌握文章的中心。说明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近年来的中考题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常见考点有:对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特征的理解;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对文章的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对文意、段意、层意的理解;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完成开放性问题。

[考点及对策]

一、说明对象

说明文分类:1. 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2. 从说明文语言特征的角度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典型考题1: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同学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要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答题格式:

事物说明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典型考题2: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1. 看题目;2. 在首段中找;3. 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典型考题3: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的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二、说明的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按照发展过程的先后顺序,多用在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常见的时间顺序有:年代(从古到今)、四季顺序、程序顺序(先后顺序)等。

2.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常见的空间顺序有: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总到分、从外到内、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

3.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层层递进、从现象到本质、从因到果、从果到因等。表事理顺序的词有:“因为,所以”“首先,其次”等。

注: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一篇说明文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同一篇文章中,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

典型考题:本文(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本文采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注: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注:引用的形式及作用:1.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具体形象);2.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具体准确);3.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4.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逸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生动性)。

典型考题: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哪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了解说明方法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四、说明语言

一般从两个角度谈说明文的语言:1.准确;2.形象生动或平实。准确是说明文的共同特点,形象生动或平实是针对不同的语言风格而言的。做评析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可对篇、句、词进行评析。

典型考题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或平实)地说明了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典型考题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格式:不可以+原词的意思或内容+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替换后与实际不相符。

典型考题3:加点词语(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表态(删还是不删)+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典型考题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或句子,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三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词或句子;②找有概数的词或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词或句子。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 结合说明方法谈

答题格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对象……(参考前面的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 结合修辞手法谈

答题格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多种(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形象生动。

nlc202309050214

3. 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答题格式:这篇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中,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文结构分析

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综合运用几种说明结构。说明结构有连贯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初中语文说明文考题常见的结构形式是 “总—分”“总—分—总”“分—总”。

典型考题:分析本文(或某段)的结构是 。

对策:阅读文本,在内容上要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段(句)间意义上的联系,在结构上要注意过渡性词语。答“总—分”或“总—分—总”或“分—总”。

七、说明文开放性试题

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自然、生态环境、科技进程、未来发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

典型考题:就文中……,谈谈你的看法或设想?(或对文中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

对策:结合原文,结合实际,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依据所掌握的常识回答就可以了。

[真题回放]

(2015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阅读《紫檀》,回答下列问题。

紫檀的特性

马未都

①紫檀是一种名贵的木料。假如你去故宫参观,会发现宫殿里的紫檀家具比比皆是。在雍正、乾隆年间,皇家对紫檀的使用十分频繁。清宫用了100年的时间把家具都替换成了紫檀木的。

②那么,紫檀有哪些特性呢?

③紫檀颜色沉静,有光泽。当紫檀被开启、打光以后,颜色非常沉静。闪着一种如同金属、绸缎一样的光泽。这种光泽可不是一种单纯的木头的光泽,这种光泽只有当你见到最优良的紫檀时才能感受到。

④紫檀出料少,特名贵。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过去有非常大的紫檀料,绝大部分的料都比较小,偶尔才有大一些的。紫檀长大了以后,90%以上内心都是空的,所以常常不出材料。紫檀因出料少,而显得更加名贵。据说,乾隆时期,工匠们造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大发雷霆。可见,皇上在用紫檀的时候也是非常心疼的。

⑤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应力小俗称“性小”,就是脾气小,不怎么变形。普通的木材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遇冷收、遇潮胀,非常容易变形。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一般来说,紫檀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外形。

⑥紫檀纤维细,易雕刻。紫檀材质的优点在雕刻它的时候最容易体现。紫檀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它的横断面雕刻时运刀特别流畅,与竖着运刀的感觉差不多。用雕工们的行话来说,就是“横向走刀刀不阻”。它不像竹子,横向不能走刀,因为根本切不断它的纤维。竖着运刀时还不能用力过大,否则就会“势如破竹”。紫檀没有这些毛病。横向、竖向,任何一个角度去雕刻,感觉都是一样的。另外,当紫檀被雕刻、打磨以后,它有一种模压感,花纹就像是冲压出来的。有些上乘的紫檀雕刻,甚至给人的感觉不像是雕刻出来的,像机器在高压下压出来的。正是由于它的这些材质好处,所以紫檀备受众多雕刻家的青睐。

⑦几百年来,紫檀在家具行业中长盛不衰,牢牢地坐稳了中国古典家具材质的第一把交椅。(选文有改动)

注:势如破竹:形势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都随着刀刃分开了。

1. 紫檀有哪些特性?(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

答:

2. 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个括号只能填写—种说明方法)

(1)紫檀长大了以后,90%以上内心都是空的,所以常常不出材料。( )

(2)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 ) ( )

3. 乾隆时期,工匠们造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为什么大发雷霆?

答:

4. “紫檀没有这些毛病”一句中“毛病”指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答案含标点在内不能超过25个字)

答:

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有哪些 篇9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考试中的分值也越来越大。

中考说明文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初中说明文阅读技巧 篇10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4、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5、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6、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的.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熟记答题技巧

题型一。关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引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题型二、关于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题型三: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题型四: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开放性强,要求针对文中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命题的形式通常有:①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②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③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有:(1)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的。我们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答题。(2)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在说明文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去提建议会更加准确、快捷。(3)依照常识回答。我们依据所掌握的常识回答就可以了。

上一篇:培训机构教师职业化下一篇:争做新时代组工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