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课程

2024-08-16

装饰课程(共12篇)

装饰课程 篇1

一、引言

装饰, 是人类对美的需求, 装饰艺术通过人的视觉方式感知美的造型,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装饰基础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 该课程学习装饰元素的提炼与变化, 通过对自然形态或者传统纹样进行抽象、变形、夸张、重组等手段来进行艺术加工, 运用形式美的规律呈现出具有装饰美感的作品, 以培养学生的视觉形象思维能力、对造型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装饰图案的表现技能。装饰是一种文化现象, 解读它凝结在其中的文化品性和意义, 可以使我们更清楚的看到它与人的生活、与人的创造性劳动的关系。装饰符号具有人类文化的重要特征和标记, 例如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的门廊上雕刻有葡萄和白菜, 象征着多子和财富。在医疗和物质并不发达的清代, 这是人们最朴素、最真切的愿望, 因此才会将生活中的物品加以美化, 作为一种符号象征, 应用在建筑的修饰上。倘若对文化缺乏了解, 就很难理解装饰艺术的含义, 单纯从形式上入手去概括提炼造型的话, 做出来的设计是缺乏灵性的, 在应用上就会显得肤浅且难免牵强附会, 因此对文化的考察和理解是我们认识、感受和理解装饰艺术的重要途径。

目前, 高职高专的装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更多的是放在形式美的训练和装饰能力的提高上, 但是, “基础课”的概念内涵不仅仅只是知识和能力, 还有意识和观念的精神层面。精神层面为学习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 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 试图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去探索装饰基础课的实践教学。

二、地域文化对装饰基础教学的影响

所谓地域文化, 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地域文化是一个整体, 由三个层次构成, 即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哲学层面, 这三个层面是一个整体。物质层面的文化包括特定地域人的语言、饮食、建筑、服饰、器物等;制度层面包括人们的风俗、礼仪、制度、法律、宗教、艺术等;哲学层面指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群体人格等[1]。清华大学设计学教授行间博士在面对当今世界“物质”进步所带来的各种变化, 发现我们的精神文明进步没有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 因此他提出建立“本土知识体系”的想法。“本土知识体系” (1) 虽然也有传统, 但是它是一个更开放的系统, 揭示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本土文化的价值。我国著名的民艺学家、图案学家张道一教授曾指出:“我们对待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扬问题, 总感到太‘虚’太‘空’。现在我才觉得空泛地议论不能代替实际的考察;在民间美术的作品中就会发现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 很能说明问题”。 (2)

我国许多高校的美术教师一直致力于研究传统文化对美术教学、设计艺术教学的推动作用。罗小涛老师认为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大多数都依照专业性院校的基本模式, 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授课内容上基本趋同, 缺乏专业特色, 而设计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他认为立足地域文化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有助于建立地方特色的设计美学系统, 符合未来多元化的设计创意发展格局。在教学实践方面提出结合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和地域文化来推进本校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2]。厦门理工学院的闫超通过展示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的文化艺术价值, 将其作为高校美术教育的课程资源, 通过开展校内地域文化宣传活动, 聘请年画艺人入校讲学, 创建年画实践基地等方法改进艺术设计实践教学[3]。由此可以看出, 地域文化的价值越来越受到设计师和艺术设计教师的重视, 结合当地区域环境特色和地域文化, 拓展实践教学, 探求培养思维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装饰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本文将从装饰基础教学活动的整体出发, 探索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如何去借助地域文化改善实践教学。

三、依托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方案探索

将地域文化的研究融入装饰基础教学, 侧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认为, 探索精神是求学的源动力, 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 学生才能够理解自己在做什么, 在自身的基础上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造是指将要素整合为一个内在一致、功能统一的整体或形成一个原创的产品, 包括生成、计划和贯彻[4]。在装饰设计领域中, 创造力在于对设计基础理论内涵的深刻理解, 在设计练习中不断地领悟并转化为自己的设计语言, 并用一定的技能表达出来。在原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 笔者试图依托地域文化, 引导学生探索装饰艺术的深刻内涵,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1.开展地域文化调研, 将教学内容和地域文化联系起来, 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亲自探索的课题或者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装饰基础的教学内容和实训方式已经成型, 作业练习通常是对自然图案造型、动植物的概括和变形;进一步训练抽象图案的造型和装饰图案的构图和综合表现, 培养学生对客观物象概括、提炼、加工的能力, 以及图形的综合处理能力, 并对装饰艺术理论有一定的认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只能接受间接经验, 练习更侧重技法的训练, 不利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转化。比如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作品“虎头鞋”, 为什么当人们看到虎头鞋都会面带笑容, 觉得它憨态可掬, 稚拙可爱?为什么在民间文化中妈妈们给孩子穿“虎头鞋”的居多, 而不是其他动物呢?为什么“虎头鞋”上还要绣一些花花草草与老虎无关的纹样?这些都与我们的文化相关。“虎头鞋”在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有, 只是造型略有不同。有的只做虎头鞋脸;有的把左右的鞋帮做虎身;有的还在后跟加上尾巴, 又好看还能当鞋拔;有的做四只虎脚, 平摊在鞋底两侧, 加宽鞋底, 保护娃娃不易摔跤;有的在鞋底纳条毒虫, 表达出踩死毒虫的观念。这些是民间艺术“求全”的一种反映[5]。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将教学内容和文化结合, 增添了文化调研和探究的部分, 有助于学生理解装饰文化。

2.营造研究氛围浓厚的教学活动现场。依托地域文化的装饰基础课程教学强调师生的探索精神, 在调研、分析地域文化对装饰艺术的影响之后, 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堂讨论才有意义。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讨论, 学生交流和汇报自己的创作成果和心得体会。这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拓展, 更是对学生学习自信的提升。在理解文化的同时, 学生的学习使命感油然而生, 他们会为自己的工作而感到骄傲, 进而会对下一步的学习产生期待, 形成良好的循环。

3.课程实践与项目相结合, 结合当地资源特色, 大胆探索创新艺术表现形式, 使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推进装饰艺术的发展, 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地处北部湾, 生活着终身以出海打渔为生的疍家人, 北海市的家具市场中有很多色泽凝重的古船木家具。思考在温润的亚热带海洋气候下, 古船木特有的纹理、色泽, 还有疍家人的勇敢和勤劳, 可以创作出什么样的装饰符号?尝试将这些装饰符号如何自然地应用到家具设计当中, 使得装饰与设计浑然一体。这样的项目为学习者提供了了解装饰语言和本土文化的良好环境, 并使学科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服务地方经济文化, 提高了艺术修养。

4.开发本土文化资源, 尝试创建本土设计体系。通过收集当地艺术作品资料作为教学参考资料, 邀请工艺美术大师到校教学, 分享经验, 通过本土文化资源地搜集和开发, 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有更为直观、充分而深入的了解。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 能够进一步弥补学生的知识结构, 有利于养成全面的文化素养。布希亚曾说:“物必须成为符号, 才能成为被消费的物”。文化的传达需要借助文化符号的承载, 本土知识还需要经过一个符号转化的过程才能被本土设计所用[6]。因此, 地域文化的资源要为我们所用, 依然需要系统化的梳理, 这也是作为一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四、结语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气候环境、生活形态、历史发展和精神观念的集合, 是一个地区最为宝贵的文化资源, 它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铸造的生活痕迹, 同时也为后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了解了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 才有可能理解在这些文化中产生的装饰艺术符号的含义。依托地域文化改革装饰基础课程教学与时代发展的紧密结合, 改善了原有单一的课堂教学。借助地域文化这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 对装饰基础课程的开发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摘要:对文化的考察和理解是我们认识、感受和理解装饰艺术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图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去探索装饰基础课的实践教学, 依托地域文化, 通过文化调研、课堂交流讨论、项目引进课堂和创建本土知识体系等方面, 引导学生探索装饰艺术的深刻内涵,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装饰基础,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 2008, (4) .

[2]罗小涛.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地域文化的实践教学探索[J].科教导刊, 2014, (7) .

[3]闫超.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融合[J].艺术教育, 2011, (3) .

[4][美]L.W.安德森, 等, 学习、教学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修订版) [M].皮连生,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张道一, 廉晓春.美在民间[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87.

[6]杨媛媛.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本土设计创新[D].长沙:湖南大学, 2008.

装饰课程 篇2

一.设计目的课程设计是为了全面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检验学生学习和运用建筑装饰构造知识的程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想象构思的能力、成熟而规范的图纸表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深入、详细表达构造节点详图的方法步骤,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

二.设计要求

参照给出的KTV包房的平面布置图和装饰立面图及顶棚布置图,完成顶棚、墙面、地面的装饰设计及构造设计。

三.设计成果

1.绘出包间的顶棚装饰平面图、龙骨布置平面图、剖面详图及节点详图,比例1:10—1:30。详细表示各部分材料做法、尺寸、标高及与墙面交接、窗帘盒等部位的相互关系。

2.绘出房间各墙面的装饰立面及剖面详图(或节点详图),比例1:10—1:30。详细表示墙面的凹凸线条、材料做法、尺寸及门窗、顶棚、固定家具等的交接构造处理。

3.绘出房间地面的铺设形式及构造层次图,比例1:10—1:30。详细表示地面各构造层次的材料做法及厚度。

四.细节要求

1.顶棚:平面布置图要表现出各部分的骨架、面板、吊点的详细平面尺寸、标高和相互位置关系,标注材料名称、规格及做法要求;A-A,B-B剖面详图两个,表示出顶棚各部分的骨架、面板、吊点的详细剖面尺寸、标高和相互位置关系,标注材料名称、规格及做法要求;细部构造详图3-4个,表示迭级顶棚的节点构造、发光顶棚的节点构造、顶棚灯具节点构造、顶棚与墙面交接构造,标注材料名称、规格及构造做法。

2.墙面:立面图要表现出各部分的骨架、面板的详细尺寸、标高和相互位置关系,标注材料名称、规格及做法要求;A-A,B-B剖面详图两个,表示出墙面各部分的骨架、面板的详细剖面尺寸、标高和相互位置关系,标注材料名称、规格及做法要求;细部构造详图3-4个,表示墙面软包的节点构造、木饰墙面的节点构造、壁纸与裱糊墙面的节点构造、墙面与地面、顶棚交接构造,标注材料名称、规格及构造做法。

3.地面:平面图要表现出不同地面不同工艺做法的详细尺寸、标高和相互位置关系,标注材料名称、规格及做法要求;A-A,B-B剖面详图两个,表示出地面的详细剖面尺寸、标高和相互位置关系,标注材料名称、规格及做法要求;细部构造详图3-4个,表示木质地面的节点构造、块材地面的节点构造、地毯等软质地面的节点构造、地面与墙面交接构造,标注材料名称、规格及构造做法。

五.图纸要求

1.采用A2图幅,白绘图纸,墨线绘制,张数不限。

建筑装饰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篇3

【关键词】建筑装饰专业;课程标准;中高职衔接;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52-04

【作者简介】谢兵,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京,210019)环境艺术系主任,副教授,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及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

一、开发概况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标准开发概况

在江苏省职业教育土木水利类专业教科研中心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牵头单位的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项目组,自2013年起进行相关课题研究,通过对行业企业、全省相关职业院校、毕业生进行调研,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及人才分析,确定建筑装饰专业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结构,开发出“2.5+0.5”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并在全省各相关学校推动该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实践。这个教学指导方案构建了一个专业基础平台、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选择了“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素描与色彩”,建筑装饰设计绘图方向课程选择了“室内设计”“装饰效果图制作”,建筑装饰施工方向课程选择了“地面装饰工程”,共5门核心课程并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2016年4月,课程标准完成开发,并顺利通过专家的初审和复审。

此次开发的5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每个教学单元(任务)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型产品(服务)的选择要体现本地区的经济特点,兼顾先进性、典型性、通用性,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

新的课程标准涵盖职业标准,课程内容反映了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遵循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新理念,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二)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职业教育课程观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帮助学生形成与本课程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素养。此次建筑装饰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的设计思路主要为以下几点:

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建筑装饰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建筑装饰工作岗位所必需的专业能力;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建筑装饰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按照着眼学生发展与强化从业能力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确定课程内容。

3.遵循学生认知和技能形成规律,整体考虑教学单元间的层次梯度、逻辑结构。以典型工程项目为路径,设计若干学习任务,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到学习任务中。

二、课程标准开发注重中高职衔接

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建筑装饰核心课程标准项目组根据调研统计,在整个土建行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5.4%,高级工以上技能人员占5.8%,远远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与其他行业相比,高级人才比例偏低。到2013底,全国设置土建类专业的中职学校有1695所,在校生共62万人,年招生24万人,毕业生18万人。其中每年约有30%的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毕业生通过对口单招、转段升学等模式进入本科和高职院校深造学习。

因此,在课标开发中特别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注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发展性特点,统筹安排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科学编排课程顺序,精心选择课程内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要求、评价方式的紧密衔接,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建筑装饰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标准为例,该课程是建筑装饰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正确识读和绘制装饰工程图的能力。如“画法几何基础”模块“点、直线和平面的三面投影”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与要求:1.掌握点、直线、平面的投影规律和各种位置点、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2.能识读、绘制点、直线、平面的投影;3.会求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两平面(至少有一个平面是特殊位置平面)交线;*4.能分析三面投影中点、直线、平面的相对位置关系。(标注*的内容,可根据专业方向以及本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和培养需要,自主确定是否安排教学。)

高等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对该部分的要求则相对较高,它们要求精讲“正投影原理”,多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中职课标该部分要求相对较低,但突出了点线面的基础投影原理和画法,学生掌握后能顺利地进入几何体投影的学习,体现了够用和适用原则。而难度较大的点线面位置关系作为选学内容,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同时也可为高职本科阶段学习该内容进行很好的铺垫,较好地体现了中高职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等方面的级差。

另外,该课程名为“制图与识图”,但鉴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画图与识图两个环节之间加入抄图环节作为过渡,通过抄图达到对图纸的熟悉,最终学会画图。和高职、本科相比,中职课标抄图环节课时相对较多,体现了中职教育重视基础训练,升学后又能较好地适应高职、本科段的学习。

三、构建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建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

建筑装饰新课标对评价的建议强调,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等。评价的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及行业企业人员等,在条件成熟情况下可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如参加考级考试、资格认证等。评价还应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要把学生的当前状况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联系起来,由一次性评价改为多次性评价。注重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师生共同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元评价还体现在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学业水平测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评价方法,它不仅能准确地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客观反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和各地区、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建筑装饰专业学业水平测试的专业基础课程选定的是“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而本次编制的“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课程标准正是该专业学业水平测试考纲编写的依据。因此,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既突出技能目标,又力求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目标达成程度的描述词语准确到位,如在认识性方面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熟悉、掌握、知道、懂得、识别、解释、概述、比较、说出”等行为动词,在技能性方面使用了“会操作、会运用、会使用、会制作、会计算、会测试、会拟定、会安装”等行为动词。

四、课程的有效性实施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各职业学校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把握课标要求,实施有效教学。

(一)教学建议

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完成实际建筑装饰工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推行项目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项目的设置应基于完整工作过程,如“室内设计”课程标准室内设计实训模块“居住空间设计”单元的教学,要紧贴室内设计工作过程:获取任务—现场分析—草图构思—设计绘图(手绘、软件)—设计成果展现。学生结合项目成为学习的主体,自我规划、自主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成果,教师和学生通过作业一对一指导、多层交流和问题解决等形式开展互动式的教与学。

项目的设置还应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从而促进学生技能的强化。如“装饰效果图制作”课程标准,在不同案例的任务中都有“会运用VRary等渲染插件对模型进行材质赋予及处理以至渲染出图”这项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但它们在不同案例中所需的课时数是不一样的,从一开始要求学生用14课时完成该单元的学习,到最后一个案例只需用8课时。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加深原有的基本结构,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范围扩大,使之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工作室的课程项目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自拟的学习研究课题任务,二是来自于企业的实际课题和项目,三是工作室与企业合作设计开发的课题和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和灵活性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于一体,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在课程标准编制时已经嵌入了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但技术的进步使得教材往往滞后于行业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建筑装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教学融入相应的教学任务中实施,在教学中全面渗透产业文化的精神和要求。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必备的实验实训条件、信息化课程资源及图书资料等给出了基本建议,在这里仅就企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建议如下:

推进校企深入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聘任能工巧匠指导实训;把企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标准纳入教学内容,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新工法、新技术;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与管理的全过程;增加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完善“2.5+0.5”中“0.5”的校外实习保障机制。

(三)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贯穿“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在“双师素质”方面,建筑装饰专业教师应具有建筑装饰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其他专业该比例不低于90%);3年以上专任专业教师应具备《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证书目录(试行)》规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称要求,如镶贴工、木工、室内装饰设计员、建筑CAD工程师、建造师等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称要求等。

浅析装饰图案课程改革 篇4

一、教学观念的改革

首先, 要打破装饰图案只是基础课程, 对装饰图案不够重视的局面。装饰图案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课程, 对于基础课程教学, 人们的感觉大多是基础训练等等, 而训练一词, 使人联想到的是技术、技巧、技法、基本功等等。因此, 基础课也就逐渐成了技法训练的课程, 这种现象导致基础教学的主线或者说主方向变成造型训练、配色训练、表现技法训练等等, 学生的思维空间狭窄, 没有创作的欲望和自觉性。甚至很多院校出现了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现象, 认为只有主力教师才能胜任专业设计课, 水平低的老师只能教基础课。这种状况导致基础教学经常被忽视, 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装饰图案课程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事实上, 装饰图案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实用价值, 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装饰图案》的“基础性”, 指的是图案设计的基本法则和思维方式, 是最基本的设计理念及原理。只有掌握了基本原理, 才能在任何专业, 针对任何具体设计变通。

其次, 要打破装饰图案仅仅只是对自然形象进行加工变形的观念。传统的装饰图案教学过程一味地强调专业的实用性, 注重写生、变形, 作品的风格无法摆脱写实的、摹仿自然的痕迹, 讲究造型的形似、神似, 讲究点、线、面的运用, 即教学目的始终停留在表现技法的学习上。《装饰图案》课程内容十分丰富, 所涉及的题材有花卉、风景、动物、人物等。目前的装饰图案课程多采取的模式是对自然物象的加工整理, 以及不同程度的变形处理, 因而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对原形的摹仿上, 如何“创造形象”的问题, 却常常被忽视。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作品虽然一般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则, 但如果教学的目标始终停留在这种技术性的训练阶段, 势必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限制在很狭隘的范围内。因此, 需要明确的是, 对自然形象的加工和变形只是训练中的一种手段, 而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认识能力、训练思维能力。只有转变这一观念, 才能够实现装饰图案课程的真正改革。

再次, 要适应时代的需求,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当今时代是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科技的发展、信息的飞速传播使得各种材料和设计形式得以实现。现代设计的风格及形式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而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现代设计的概念已经完全超出了装饰的范畴, 代之以新观念的探索。在这种形势下, 装饰图案设计就必须要开放思维, 勇于尝试, 从全局上整合资源, 对整体设计理念和材料应用进行全局把握。这一观念的转变对装饰图案课程能否适应时代发展, 能否满足现代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来说至关重要。

最后,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目前很多装饰图案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过于强调技法的重要性, 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和工艺性, 而导致学生到最后只是徒有技能, 而没有创造能力, 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要不是“技师”, 而是具有独特设计理念能够独立进行作业的“设计师”。因此, 设计教育作为培养设计人才的主要领域, 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创新意识。而这种适应性和创新意识应该是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循序渐进的, 不能将两者分开, 因为学生设计观念的形成不是一两天的事。因此, 装饰图案虽然是基础课程, 但是, 必须一开始就站在创意的高度, 将完整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 灌输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一点其实是对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都是适用的。无论是学习造型、学习色彩、学习图案设计, 都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学生必须学会用自己的意识理解和创造客观世界, 表现世界, 而非摹仿和抄袭, 培养创造性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是临摹和创作相结合。

临摹与创作的关系, 在艺术领域一直都是长久不衰的学习手段。“临摹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 创作是临摹的目的和归宿”这句话简明扼要的阐明了临摹和创作的关系。

对于装饰图案课程来说, 多临摹一些优秀作品, 对于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装饰能力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知道装饰图案课程一般都设在专业课程之前, 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对图案进行归纳变形的方法, 掌握将图案装饰化、艺术化的能力。因此, 装饰图案课程主要是在大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 刚从高中升入大学不久, 处于对专业领域知识认识较为懵懂的阶段, 对图案等的认识, 大多停留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简单图案或者带有图案花纹的器物等这些较为粗浅和感性的认识上, 因此在图案创作开始之前, 学习借鉴优秀的装饰图案作品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以让他们学习优秀的图案设计技巧、画面布局、疏密安排、节奏韵律等等, 积累一定的经验。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这些装饰图案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 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临摹、加工和学习, 让学生积累经验, 掌握图案装饰变形的能力。

临摹是创作的基础, 创作才是临摹的最终目的。临摹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创作。在学生经过一定的临摹, 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 要锻炼学生图案创作的能力。这事实上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培养。从临摹中学到的如何从写实图案转变为装饰图案, 如何从传统图案中汲取营养, 如何对画面进行布局安排, 如何对图案进行变形创造等等, 这些都需要让学生在独立创作中进行锻炼与运用。

2、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灵感

人类文明的传承是通过不断地继承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来完成的。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 一定是有内涵、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图案和装饰艺术, 必然是曾得到大众认可, 并经过时间考验传承下来的, 必然有它的优秀和可贵之处。现代艺术虽然讲究个性、创新, 但是仍然需要不断地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灵感, 尤其是装饰艺术。国内外很多优秀的装饰艺术都是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 再重新创作而来的。传统的积淀为艺术与设计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如克里姆特的代表作《吻》, 作者从日本浮世绘以及拜占庭艺术中汲取营养, 形成独特的图案纹样, 一对情侣的侧部形象采用日本浮世绘式的, 使用了重彩与线描, 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

所以, 在装饰图案课程教学中, 要让学生学会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灵感, 学习传统艺术的优秀之处, 找到某个切合点, 然后再进行重新创作, 丰富自己的作品内涵。

如左图是学生的一张装饰图案作业。在这幅作品中, 作者从传统京剧脸谱中获得灵感, 运用这种元素对人物面部进行了装饰化处理, 背景采用丰富的装饰元素, 主次分明, 意趣浓厚。

3、培养学生对图形图案进行创造性设计的能力

前面在转变教学观念中, 已经讲到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现在教学方法上, 就是要锻炼和塑造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图案创造力。我们知道, 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是一种习惯, 是一个人的思维意识, 应该从基础抓起, 贯穿于整个设计学习中。对装饰图案课程来说, 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装饰造型基本原理的掌握, 如对图形构成的基本原理、基本形式的认识, 对平面设计中色彩构成原理的认识等等,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树立创新意识、设计意识。因此, 在装饰图案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图案造型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创意的思维、新颖的表现形式进行图案创作, 而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再现。

总之, 现代社会是个飞速发展的社会, 流行与时尚瞬息万变, 新能源、新材料、新思潮不断推陈出新, 充斥着人们的思想, 推动着社会生活的变革, 影响着人们对艺术与设计的看法。装饰图案课程作为艺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在这种形势下, 必须要转变观念, 、积极革新, 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 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摘要:装饰图案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 在整个课程体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加速, 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的装饰图案课程必须要调整课程模式, 转变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迎合现代设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建筑装饰专业课程 篇5

我可以在这上面给你一些建议

1,装饰是一门艺术,所以在你接触他之前最好能培养这方面的兴趣

2,在学习他之前先要下定决心,因为任何一门科学都不是一学就会的,你必须的有很大的付出

3,装饰专业与建筑类的其他专业密不可分,所以如材料,构造,造价,工艺这方面的书你必须去看。

4,学相关软件。如3D,CAD,photoshop等.5,还要多留意身边的设计无论什么设计都可以观察。

最后祝你成功

(三)课程设置

主干课程:素描与色彩、造型设计基础、建筑装饰制图、建筑设计基础、建筑结构概论、建筑装饰表现技法、建筑装饰设计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装饰材料.构造与施工、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CAD、PHOTOSHOP、3D MAX等。

主要实践环节:建筑装饰工技能(木工、抹灰工)培训、装饰绘图、计算机绘图实训、建筑装饰施工图设计、家装课程设计、装饰施工方案设计、预算实训、社会实践、岗位实习、毕业设计及答辩。

(四)在校可取得的资格证书名称:

⑴ 全国计算机一级B证书(或以上等级);

⑵ 职业资格证书:室内装饰设计员,施工员,预算员

建筑装饰专业课程介绍 默认分类 2010-09-23 19:49:37 阅读33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1.素描(56 学时,3.5 学分)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学习铅笔画基础知识、素描的基本规范、线条运用、观察与理解、构图方法及规律、辅助线与形体结构、明暗规律及其运用等内容,通过大量练习使学生了解素描的基本概念,认识基础素描的特点及规律;掌握对象构图、比例、形体、透视等规律。观察并理解对象,培养学生通过结构造型、明暗造型表现对象的能力,学会运用艺术规律和形式美法则表现自己的审美能力,绘画能力,以及美术情趣。为本专业以后学习设计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提供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

2.平面构成(40 学时,2.5 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专业名词、基本理论、基本构成法则和技法等内容,使学生 较清晰的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专业名词、基本理论;掌握平面构成、构成关系,以及在艺术设计、建筑装饰中的应用;开拓学生思想,发挥想象力,丰富构思,培

养 学生的审美能力,绘画能力,设计能力、美术情趣以及 艺术创新能力和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为以后学习设计课程提供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设计基础。

3.建筑装饰材料(48 学时,3 学分)

本课程主要学习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复合材料、洁具与灯具、配套设备、五金等装饰材料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材料施工处理的基本方法,使学生熟悉各种装修装饰材料规格、性能、特点;具有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装饰材料的能力 ; 为以后的设计和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4.建筑室内设计史

本课程可以在建筑装饰技术专业中开设,是一门专业文史课。全课程对建筑环境艺术、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等的起源、发展变化作了全面的叙述,尤其对典型的建筑形制、设计风格都有着重讲解,同时还介绍了建筑环境、建筑装饰、室内装潢的材料、技术、方法及相关的家具、陈设和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学习设计史,是让学生进行一次时间和空间的旅行,从而了解中外古今不同时期的装饰设计风格,不同时期的人类文化和艺术。

5.色彩(56 学时,3.5 学分)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要学习水粉画概述、特点、形成;色彩规律和观察方法;水粉画基本技法;静物写生;风景写生等内容,通过大量练习使学生了解风景画的特点,以及风景画与静物画的区别;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和变化规律,以及色彩造型的技能、技法、表现力,从而培养学生色彩造型能力和良好的色彩审美意识,为后继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6.色彩构成(40 学时,2.5 学分)

本课程向学生全面讲授色彩的 种类、属性及色调,色彩复合三原色,色彩的现象及感受,色彩对比,色彩对比与面积、形状、位置的关系,色彩的调和,色彩构成的肌理视觉效果等 基本概念、色彩的规律及色彩美学方面的知识。通过系统的作业练习,使学生对色彩理论有实际的认识,将对色彩的感受由个人的喜好,升华到科学的境界中,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色彩,使色彩的搭配更加合理、完美。为以后学习设计课程提供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设计基础。

7.装饰识图与 CAD(56 学时,3.5 学分)

本课程包括 画法几何、建筑制图及 CAD 三个方面,它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应用计算机进行图形处理的技术。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培养绘制和阅读工程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使学生掌握图形生成的基本知识和算法。培养编写绘图程序的能力,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为今后从事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8.建筑装饰构造(48 学时,深圳南山装饰公司,3 学分)

本课程主要学习建筑的门、窗、墙、楼板与楼地面、楼梯与电梯、屋顶等构造和组成及其设计原理,使学生了解建筑的基本知识,掌握建筑施工与结构设计所必需的建筑构造,并能识读与绘制建筑施工详图。

9 室内装饰设计(56 学时,3.5 学分)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重点课程,主要学习室内设计概念、建筑美学、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室内家具与陈设、庭院设计、给排水,管道及卫生器具的布置等内容,它侧重于住宅、办公室内装饰设计,研究室内人与空间、室内与室外空间的关系,对空间、环境、实体及其声、光、色、形进行艺术设计,从而达到塑造理想的室内空间环境。使学生 了解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室内装饰设计的一般方法和基本程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概括、设计创作能力,深圳店铺装修公司。

10.立体构成(40 学时,2.5 学分)

《立体构成》是 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课程。主要讲授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专业名词、基本理论,以及线材、面材、块材的材料的立体造型的应用等内容,深圳盐田装修公司,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以便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态,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立体造型的构成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立体设计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在形、色、体等各方面的造型能力,深圳福田装修公司,为以后学习设计课程提供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设计基础。

11.计算机装饰设计软件(80 学时,5 学分)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重点课程,主要学习3DS MAX 的模型建造、场景渲染以及初步的运动命令等内容,使学生掌握 3DMAX 进行简单的三维建模;掌握在 3DMAX 中利用二维对象,采用修改工具对二维对象进行修改来生成三维实体的方法;灵活使用 3DMAX 中的编辑工具来建立三维实体;掌握摄像机,贴图坐标,材质的使用技巧;掌握 Photoshop 进行图像合成的方法以及最终的色彩调整,通过学生灵活运用软件设计制作比较优秀的室内、室外效果图,以及结合 Photoshop 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制作出建筑效果图,培养其综合能力。

12.室内装饰设计 1(64 学时,4 学分)

本课程通过主题设计内容、想法、特色为创作中心。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概括、创作能力培养。使学生自由围绕主题创作发挥,它侧重于住宅,研究室内人与空间、室内与室外空间的关系,对空间、环境、实体及其声、光、色、形进行艺术设计,从而达到塑造理想的室内空间环境。

13.建筑装饰施工技术(72 学时,4.5 学分)

本课程是建筑装饰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深圳罗湖装修公司,主要学习墙体装饰施工、楼地面顶棚装饰施工、隔墙与隔断装饰施工、门窗工程施工、店面装饰施工等,使学生了解各种装饰施工的材料要求、机具使用、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施工注意事项和质量通病的防治 ;熟悉现代国内外建筑装饰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成果。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4.室内装饰设计 2(80 学时,5 学分)

本课程通过主题为高档别墅设计内容、想法、特色为创作中心。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概括、创作能力培养。使学生自由围绕主题创作发挥,它侧重于高档住宅的装饰设计,研究室内人与空间、室内与室外空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塑造理想的室内空间环境。使学生掌握室内装饰设计的一般方法和基本程序;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方案设计;能够运用电脑完成一套 高档 住宅和一套公共建筑室内环境的设计图纸和效果图。

15.建筑装饰施工质量标准(80 学时,5 学分)

本课程侧重于介绍建筑室内装饰的施工质量标准以及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以及一些新型材料的使用标准。各种装饰施工质量标准、机具使用、施工方法、操作要点以及质量通病的防治;现代国内外建筑装饰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成果的施工标准;现在国家出台的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等等。

16.装饰工程概预算(40 学时,2.5 学分)

装饰课程 篇6

关键词:中职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教学

从建筑装饰装潢的专业特点来看,建筑装饰在当前来说属于一种全新的行业,是一个边缘化的新兴行业,其具有综合艺术特点,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涉及到的内容也比较众多,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其属于一种跨学科性质的综合性专业。这种行业主要涉及到了美术学、材料学、装饰学、建筑学和园林学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必须对人体工程学的和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从这里来看,对于这种复杂的学科,必须配合课程设计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一、当前中职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1、专业性质与师资力量不相符。从行业特点来分析,建筑装饰行业是一个知识和经验更新速度非常快的行业,如果设计师不能够做到及时的对市场进行考察,那么很多新的施工工艺很可能会被迅速的取代,这样也就加快了其自身的淘汰速度。但是从教学现状当中来分析,教师一般会面临着一定的尴尬,那就是学校的任务比较重,抽不时间到社会上进行材料的搜集和考察,而同时因为行业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也导致了很多知识和经验都被迅速的取代,这样也只能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一些早已经被淘汰了的知识与经验[1],这样也就不能够确保学生学习到与当前市场相适应的知识和内容。所以一些学生在学校当中学习到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但是在其毕业以后参加工作之时,却发现其很难对相关的复杂工作进行合理的应付,导致学无所用的情况发生。

2、以大班授课的方式为主,学生成材率较低。从专业的性质来分析,建筑装饰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同时其又是一个偏门的职业,这也导致学生的就业率较低,因为其门槛相对较高,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对于职工的要求也就更高,很多学生在学校内并没有学到有效的知识,积累必要的经验,因此不能够适应企业的需要。而在教学当中,因为学生认识到了这个专业的重要性,所以中职课堂上往往都是“高朋满座”、“座无虚席”,这样以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来衡量,导致学校筹备出必要的硬件和转件设施来支持庞大的学生群体。

二、优化中职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教学的策略

1、促进师资力量和专业性质的耨和。何为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如何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其在目前来说应该是一个需要稍加斟酌考虑的问题。世界是发展的,而特别是当前环境下的世界,其发展速度极快,所以作为教师,不能只会对传统的知识进行传授,解除表面的疑惑而不进行深入的挖掘,这样不合格的教师也注定会带出不合格的学生。针对于当下中职建筑装饰设计的师资力量和专业性质的这一教学现状来说,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制度,促使教师能够深入到市场对相关知识和材料的汲取,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总结相关的教学方法[2]。而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教师在设计教学课程的时候,需要严格重视两点问题,其一是专业特点,其二便是实践性。因此在对学生关于建筑装饰设计的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明确的对该学科进行定位,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同时利用基础知识指导相关图纸的设计。而且应该做好实践课程的学习,教师需要带着学生深入到建筑装饰现场,身临其境感受建筑装饰现场的氛围,这样学生能够更好的结合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促进自身的全方位成长,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2、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成才。从建筑装饰专业自身来说,其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在具体的工作当中,要求建筑设计师必须对每个施工流程和每一个施工环节都做到了如指掌。这样才课堂的教学方面就可以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来结合教学,以便于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关于建筑装饰设计教学来说,其最可以选择的教学方法有二,分别是开放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都能够适应学科自身的特点,为其提供必要的学习氛围。开放式教学重在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的促进师生之间的优异,也能够创造更好的课堂交流氛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的走进市场和了解市场,从而认识到市场的变化,进而使得教师可以更好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而学生也能更好的对相关内容加以掌握。而情景式教学主要是相关的课程内容带入到具体的环境情景当中,能够确保学生更好的对大环境进行体验,做到对环境的评价和对市场的认识。

三、结语

本研究中,笔者主要分析了中职建筑装饰设计的教学现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两点课程教学的设计方案。笔者认为,从建筑装饰本身的特点来看,应该将实践放在第一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主动的和实践相联系,才能够更大程度上发挥出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新宇.项目教学法在建筑装饰材料课改中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2014,21(18):47-48.

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改革 篇7

1 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含义

所谓建筑装饰就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建筑表面进行艺术处理, 从而满足人们视觉上的审美要求, 并对建筑的主体结构实施有效地防护措施。建筑装修是指除了建筑主体结构以外, 为了使建筑的使用功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进行的修饰和装设。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建筑装饰的功能与综合水平有了更加广阔且严格的要求, 而且人们对建筑物审美程度也越来越高, 目前, 建筑装饰和建筑装修很难准确地进行划分与界定, 二者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因而, 现代建筑施工中通常把二者统称为建筑装饰施工技术。

2 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任务

建筑装饰施工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施工人员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表现在建筑或室内空间上的过程。设计是将装饰理念表达出来的前提, 而施工是将装饰理念表达出来的保证。设计意图是通过相应的工艺方法、施工设备和使用不同的装饰材料来实现。所以设计方案合理性、科学性和最后的装饰效果需经过具体施工来验证。若选用的材料、施工工艺还有别的原因不能达到设计的效果, 需要及时与设计师探讨, 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通过设计师对原设计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来接近实际, 使装饰效果更加完美。

3 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3.1 现状

建筑装饰课程在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在院校的室内、环境艺术专业教学计划里, 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占有重要的位置, 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面临着缺乏很好的教学计划体系和课程改革思路的问题。尤其是在各院校的相关建筑装饰专业中, 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实训条件、器材和场地不足、课程授课方法传统老套, 动手操作少, 理论教学多, 导致教学枯燥,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另外对于建筑装饰新材料新工艺也没有明确统一、规范的认知标准。对培养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带来影响。

3.2 存在问题

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应该强调课程的应用性, 重视培养动手能力, 强调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衔接, 导致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通常意义上讲, 理论和实践需要同时进行, 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 在实践进行后更好地把握理论内涵。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融合, 能够促进该学科变成系统、科学、合理性的教学课程。

缺乏自主创新。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一直偏重于实践的设计与成果,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教师将枯燥的书本教条知识死板的灌输给学生, 往往应用别人的案例, 缺乏对新的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理念、新材料新工艺的动向的更新。无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觉醒和形成。在传统的教学中, 装饰施工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由于它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使其很容易被学习和掌握, 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学生缺少对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知识的认知与学习, 大多学生缺乏主动性、实践性和自主创新精神。

4 课程改革的依据和思想

为了响应学校积极开展课改的号召, 结合笔者的教学与实践经验, 拟对《装饰施工》课进行探索、尝试性课堂教学改革。建筑装饰施工技术是一门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的过程起指导作用的课程。课程的主要思路是研究建筑装饰行业在装饰施工过程中施工的要点和方法以及新材料新工艺运用和创新动向。如何进行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课程改革, 培养适应行业的施工专业人才。经过对设计员施工员的职位要求和进行设计施工时装饰施工技术的学习深度。最终确定设计员或施工员的岗位工作任务和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标准。

5 课程的改革思考与方法

5.1 改革思考

该课程是建筑装饰专业的主干课程, 在建筑装饰施工中, 学生只了解施工技术知识是不能满足现代建筑装饰施工的需要, 还要对制图识图、材料预算、施工组织等相关学科的了解和掌握。才能独立的去组织管理和完成装饰施工项目。因此装饰施工技术课程的改革必须要考虑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衔接。另外, 实训条件有限, 课程理论讲授较多实践较少, 让学生缺少团队沟通、协作能力, 也将影响到该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日益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脱节, 因此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变得十分必要, 改革目标应设定为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操作性与创造性。教学方式力求多元化, 把握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传统的教学体系将此门课程设为重要的专业技术课, 强调对它的系统、规范化的教学,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但是过于强调对教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会给学员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思维方式, 从而使学生的动手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对新材料、新工艺的接受程度降低, 最终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有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与启发和实践教学的初衷渐渐远离。

5.2 改革方法

5.2.1 建立功能完善的建筑装饰施工专业实训室

传统的课堂伦理教学较为单调, 将理论中有关构造和施工的术语枯燥、抽象地展示给学生, 学生学习兴趣低下。鉴于装饰施工课程讲授内容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让学生到施工现场直观讲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记得教学工作中难免要考虑到时间、经费的诸多限制, 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在参观实践和生产时, 大多能看到的也是装饰工程完工后的外观, 缺乏对具体构造、管线布置的参观了解, 因此, 学生的实践学习缺乏全面性, 无法了解内部结构。

5.2.2 建筑装饰施工结合设计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在于设计与施工脱节, 导致学生不清楚装饰构造, 即便在具体的构造设计时, 也是由老师指定的思路来做,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受到限制, 同时学生的参与度低, 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 为了学生能很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 应采用根据方案, 了解材料和构造工艺, 开展技术设计。最终通过施工检验设计方案的合理和实用性。以上方法的采用, 能够推动学生的施工方案向合理化发展, 同时掌握了构造的特点, 增强了学生主动性和对新技术的应用及接受能力。

5.2.3 实施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起源于美国, 盛行于德国, 尤其适应于职业教育。比如:老师让学生自己施工操作一个单独模块的施工项目。由学生对该施工项目收集施工信息, 组织施工方案, 实施最后的施工检查和评价, 使学生亲身经历施工项目的具体操作过程来掌握每一个施工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项目教学法最重要一点是根据实际施工工作的过程来组织进行, 最能锻炼学生自身的操作技能。为了让学生的装饰施工能力得到更系统和更实际的训练。在建筑装饰施工的教学中组织穿插项目教学。比如在课堂中讲授完“墙面裱糊工程施工”的施工要点步骤和检测方法等理论知识后, 再安排组织实训项目实践操作教学。通过本次施工实训项目的完成, 使学生对墙面裱糊工程的施工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知识能够很好掌握, 同时又通过施工现场碰到的问题来锻炼学生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分组的形式即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5.2.4 实施情境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法, 就是课程教学过程中, 通过指导教师引入具有一定形象色彩的、生动具体的情景模式或身临其境真实现场感受讲解, 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给学生一定的亲身体验, 从而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课程内容, 并提高学生心理机能的课程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运用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教师就是整个情境教学中的导演。例如在“建筑装饰材料深入了解”的场景中, 可以设置业主、促销员、店主以及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等各种各样的角色, 将学生合理的分成小组,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的沟通、店主与业主的价格协商、促销员进行装饰材料推荐与介绍等情景演练。在整个情景教学过程中, 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进行学生角色的协调、实际演练的监督与指导工作, 通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情况, 对演练中的表现进行及时纠正与指导, 从中选出最优秀的小组给大家做示范学习, 在模拟过程中, 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沟通能力、处理问题的应急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 并对模拟学习进行总结, 给学生的思想、心理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5.2.5 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它能够将知识、能力与素质统一结合在一起, 是课堂理论学习的拓展, 是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了解施工环境以及培养责任感的关键。实训教学共分为四个步骤:

(1) 按学习成绩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成4组, 并从中选出合适的人员作为该组组长, 负责任务分工、调动活动积极性等;

(2) 教师分配实训工作任务, 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实训的目的与相应工艺及要求;

(3) 每组学生根据各自的工艺要求与条件进行实际操作;

(4) 学生要进行施工实训课程实践总结, 并接受指导教师的检查考核和点评。实训教学学生需完成的任务不同, 施工现场也是不同的, 在每个实训任务里, 学生都应该学习对应类别的工程材料与施工技术工艺, 若存在实际操作与理论发生冲突时, 应及时向指导教师请教, 以更好的熟悉和研究墙面材料与对应的工艺要求。如果实训的时间充裕且实训过程顺利, 指导教师可适当调整学习任务, 给学生创造更多、更全面的学习机会。当所有学习组都完成实训后, 指导教师和学校有关领导应组织实训结果检查工作, 可设置一场答辩会, 给学生更多交流的机会, 达到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的目的, 使全体学生最终都能够学习掌握到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要点和方法步骤等知识, 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

6 结束语

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是装饰专业的核心课程, 它是集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锻炼为一体的课程。结合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和目前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 依据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标准要求, 建立了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使课程不枯燥, 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氛围内学习。项目实训的开展可以大大提高如今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心态, 从而提高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摘要:随着各类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 市场的职业技术需求不断进步, 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 进行科学的探索与改革。通过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目前所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讨论,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法及建议, 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相应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筑装饰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装饰课程 篇8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训课

《建筑装饰材料》是一门研究装饰材料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质和在工程中的应用方面的学科, 是室内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它是《建筑装饰构造》与《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这两门课程的基础。建筑装饰材料是建筑装饰装修的物质基础, 不同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应用范围、应用方式和质量标准, 在掌握了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这些基本知识之后, 才能根据建筑工程类别、建筑装饰装修部位和使用条件, 合理选择建筑装饰材料并做到材尽其能、物尽其用, 以达到理想的建筑装饰装修效果。《建筑装饰材料》是《建筑装饰构造》与《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这两门课程的基础。我在《建筑装饰材料》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的改革。

1 积极备好每一堂课, 做好充分的课堂前准备

要给学生一杯水, 老师自己要先准备一桶水。充分的课堂教学准备工作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优秀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会尽可能的将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和书本外的一些东西多传授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所以, 对基础较好的班级, 可以有意识地多灌输一些书本之外的知识, 鼓励他们不断创新, 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我在上课之前, 一般会尽可能多收集一些本专业的有关材料, 包括国内外最新的建筑材料, 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2 以课堂教学为主, 重视讲授与其它教学方法的结合应用

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 我结合了很多种, 有传统的理论授课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实物展示、与学生探讨、指点学生查资料、实景参观、市场调查等。这样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或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尽管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出现, 但传统的课堂教学仍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如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仍然要靠教师在讲台来讲授。但是这门课程又与别的纯理论课程有一定的区别, 对于很多的材料, 有的学生没有见过, 有的只是见过成品并在使用的材料, 而学生并不清楚它原始的形态。如果只是纯粹的一支粉笔、一张黑板的授课方式, 学生肯定没有办法接受。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我在课堂上除了用口叙述以外, 还要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工具了。我在每一章材料都做了一个课件, 课件里除了描述材料的历史背景、性能、用途、优点、缺点、加工工艺等外, 更注重的是加入了大量的图片。有材料的原始形状图、加工工艺图、成品图片、装饰部位图、工程图片、动画模拟、试验录像以及工程案例等各式各样, 最多的一个章节的课件里我加入了200多张图片, 把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难于表达清楚的问题, 通过多媒体技术演示出来, 可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 学生易于理解掌握,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在一节课里对材料的基本知识与用途一目了然, 并对所讲解的材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注重实训课, 严格按照课堂教学要求对实训课进行考核

一般情况下, 很多同学不重视实训课, 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多种办法严格管理。比如, 日常实训课主要以市场调查为主、网上或图书馆查资料为辅。具体的做法是:在课堂上每讲解完一种材料后, 先带学生在学院里对相应的材料作观察, 主要是了解材料在现实中的运用以及材料的耐用程度。然后再带学生到建材市场进行材料的规格、价钱进行调查。当然, 建材市场里品牌繁多, 不能要求学生一一调查, 我只要求他们对一至两个品牌进行调查即可。比如, 材料与织物, 建材市场里很难找到相应的材料, 我就带学生到家具城和窗帘商场进行调查。学生对材料市场、商场、家具城等进行调查完后, 我还要求学生写实训报告。实训报告的内容有:实训地点、实训目的、实训准备、实训要求、实训结果分析、实训心得、指导教师评语七个部分。其中实训结果分析要求学生把材料的性能、规格、用途、价钱等都要写清楚。指导教师评语由我来写。

另外, 每年的综合性实训课都安排在学期课程的最后, 是天气最热的时候。我克服种种困难, 坚持带领同学们参加实训教学。面对施工现场噪杂的施工环境和炎热的天气, 部分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不愿参加实训课, 我努力说服大家来上课, 通过严格考勤和计分等方式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坚持去工地上课。通过和施工工人一起操作、交流和沟通, 同学们对施工课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 最终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对于以后的施工实训教学, 我会做好充分规划, 提前联系好工地, 努力给同学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更进一步提高实训课质量。

参考文献

装饰课程 篇9

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 课程体系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 成为重中之重。但由于专业群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 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并不多, 课程体系更显薄弱。学校原有的各专业独立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专业群的发展, 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来适应专业群的发展需要。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设不是几个专业的课程简单叠加, 需打破原有专业的局限, 对专业群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进行重新分析, 重构对应岗位群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带动专业群教材、实训、师资等资源共同发展, 促进群内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因此, 探索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对提高人才培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装饰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1.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以走访、问卷、头脑风暴等形式进行专业群对应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分析, 从工作结构中获得“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 分析专业群人才培养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岗位职业能力, 为课程体系建设打下基础

2.专业群课程的分析。通过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 对装饰专业群的课程进行分析。装饰专业群包括建筑装饰、工艺美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四个专业。原有的专业课程比较分散, 有的重复建设。比如建筑装饰、工艺美术2个专业都有计算机辅助设计、智能家居应用。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以前培养的学生定位不够明确, 没有贴合建筑、建材行业需求。

在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 秉着课程资源优化、减少重复建设的原则, 以课程分析为手段, 以工作项目为载体, 以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为基本依据, 组织课程内容, 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技术实践知识为焦点、以技术理论知识为背景的课程内容结构。逐步实现以专业群与产业链、企业、岗位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构建贴合建筑、建材行业经济发展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

3.“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相统一结合学校课程体系建构原则, 装饰专业群课程设置由专业群公共文化基础平台、专业群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群课程模块, 软技能组成。装饰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专业课程模块由4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修模块组成, 各专业必修与选修模块, 如表1所示。

二、装饰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实施

1.专业群课程体系实施步骤。专业群课程体系实施包括以下四个环节:首先是教学实施计划的制定。专业群教学团队制定教学实施计划, 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修改后报学校教务处, 教务处联合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批准。其次, 制定课程标准、编写相关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准备。然后, 依据教学实施计划制定授课计划。最后根据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专业群课程体系实施过程进行监控, 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 如教材的修订、教学安排的调整等。

2.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专业群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平台按照国家和市级要求统一要求安排, 由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体育与健康、艺术等7门课程组成, 占1179学时, 66学分;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由CAD与工程制图、计算机常用软件、建筑工程概论、美术设计基础、装饰施工预算、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等6门课程组成, 占318学时, 20学分;专业群模块课程由装饰工程管理、装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影视后期制作、智能家居应用、网络维护等7模块课程组成。专业模块课程 (必修) 388学时, 22学分, 专业模块课程 (选修) 204学时, 12学分;顶岗实习占1200学时, 60学分。

3.软技能活动设计。软技能活动主要围绕天赋层、修炼层、应用层开展的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感恩教育等活动, 以集中训练、分散实践、主题教育等形式在课内或课外开展, 见表2。

三、结语

专业群是对学校专业的进一步优化、对资源的重新整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考虑而形成。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是实现学生全面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载体。“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提供更加灵活的课程模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兴趣自由选择课程模块, 有利于更加突出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也有利于后期学生就业。另外, 相关专业依托专业群形成合力, 使培养的学生在产业链上更有岗位特色。另外, 解决了资源重复建设, 如师资、实训中心等资源更集中, 促进群内共享。当然, 对专业群建设的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专业群资源库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摘要:专业群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需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以及专业群课程分析基础。本文以装饰专业群为例, 阐述“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平台+模块”能有效整合专业群资源, 把专业技能要求和学生软技能要求融合、融通, 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

关键词: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庄胡蝶.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一体化设计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 2013, (52) .

[2]包忠明, 袁淑清.服务于区域产业的高职专业群建设[J].纺织服装教育, 2015, (04) .

装饰课程 篇10

“装饰图案”常被定性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授、学生练习为主,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随着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课程目标和教学定位被不同程度地调整, 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是其必然发展趋势, 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

一、“装饰图案”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 教学方法和内容结构陈旧, 缺乏专业针对性

艺术设计专业的门类和方向众多, 有平面设计、动漫设计、电脑美术设计、装饰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作为设计基础课程的“装饰图案”面向艺术设计专业的所有学生, 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断裂, 无法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往往只停留在图案形式美法则的学习, 图案造型、构图及表现技法的训练, 作品往往过于注重形式美而忽略了材料的应用性, 不能与现代艺术设计内容紧密衔接, 对专业课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大。

(二) 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装饰图案”的教学多从理论入手, 注重对图案原始本质的理性分析, 而不注重对设计规律的分析以及图案现象的主观研究和开发, 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教学评价标准重“结果”轻“过程”, 教师往往只看重学生作品成果的好坏, 而不注重学生作品的创作过程, 这样使得学生作品流于形式、只注重表面效果。

(三) 学生基础薄弱, 缺乏学习主动性

高职院校的生源一类是美术联考统招生, 他们具备一定的美术学习基础, 但专业录取分数低;另一类是普通高招, 这类学生无美术学习基础。总的来说学生的美术基础普遍薄弱, 整体素质良莠不齐, 入学后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欠缺, 学生更多地是关注课程内容的娱乐性、形式的趣味性, 以及教学条件的先进性等, 这给教师授课带来挑战, 同时也成为课程标准制定的影响因素。

二、突显“装饰图案”课程开设的意义

装饰图案有别于写实性绘画的“科学的再现”, 在多元时空的观念下, 以意向造型表现世界, 以创造性的想象为思维方法, 以多种材料技术相结合的表现手段来传达设计者内心对世界的感应。装饰图案的设计作品具有造型生动、色彩鲜明、技法多样的艺术特点, 有较大的表现空间和调整余地。近年来, 各类高等艺术设计院校都把“图案设计”作为入学考试、专业统考、单招考试和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训练的重要课程之一。

(一) 作为承上启下的专业基础课程

“装饰图案”通过大量的设计案例和多样的教学手段讲授图案设计的研究范畴、研究现状、设计源流、发展规律, 探索艺术设计活动的本质、内容、特征等, 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装饰图案的设计方法和表现技法, 加强对形式法则、规律的理解, 从构图设计、造型设计、色彩设计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同时, 学生要进一步掌握特殊材料与装饰技法的运用, 能够切实地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服务, 打下良好的专业基本功。

(二) 课程内容紧跟专业、面向行业、面向职业

“装饰图案”的教学内容应遵循专业基础课程“必需”和“够用”原则, 紧跟专业、面向行业、面向艺术设计职业。例如在课程实施中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定位的要求, 实行“删、减、并、增”, 增加与学生今后的专业设计方向衔接的“设计导论”讲授环节, 突出专业认知和职业素质教育, 让学生在没有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就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职业素质需求和岗位能力需求。课程内容打破单一的学科限制, 培养学生获取和拓展知识的本领, 把课堂“搬进”企业, 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三) 提高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

装饰图案是实用与装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常应用在装饰绘画、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陶瓷艺术等众多艺术设计领域。课程教学应根据不同专业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突出专业性。例如在平面设计方向中, 教师可根据设计活动的特点, 加强对装饰纹样的解析, 结合传统纹样在现代图形设计、标志设计项目中的应用给予案例讲习, 对典型设计案例进行研究时, 要注重挖掘设计中所包含的理念与设计思维方法。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研究

课程教学中应当重视和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比重,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 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制定适宜的培养方案, 并且将课堂教学有意识地拓展到课堂外的企业和市场中, 有系统地、有意识地加强实学生践能力的训练。如开设学校工作室, 学生可以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工作室, 熟悉材料, 了解工艺流程, 锻炼各种基本技艺, 对形体塑造进行全面的训练。这种环环相扣的工作室教学形式, 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避免了基础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缺点。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理论知识, 根据自己的理解准备演说PPT, 尝试课堂演讲, 也可以设置小组进行分工预习和资料搜集, 让他们了解要学什么、怎样学, 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能够让课程内容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单独设置实践环节, 如市场调查, 参观调研大型百货商场;施工现场实习, 了解施工工艺;参观访问美术馆、博物馆、展览会等;开展课外实践等, 均可在每学期课程教学期间穿插进行。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让学生进驻实习单位, 亲身参与设计、施工和管理, 真正做到“真题真干真市场”, 强化学生应用能力, 积累其职业经验。

重视作业讲评和学习心得反馈。作业讲评阶段采取双向讲评法, 即首先由作者本人对自己作品的设计意图、制作方法、创意表达等进行讲解, 然后由其他学生对其提出问题或意见, 最后由教师有选择地进行点评。学生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二次学习”, 表达能力和鉴赏水平也能得到提高。此外, 也可以在课程教学中期或后期组织“优秀作业展览”, 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四、转变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 “装饰图案”的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抹杀了学生作为独立思维个体应具备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往往因为高强度的听课, 丧失了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教师可以在选择传统的讲、授、学、练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根据课程章节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 促进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比如利用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等方式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使学生了解课程知识结构后, 以完成项目为课程任务组织教学活动, 实现“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一方面, 教学过程由单向传授转变为双向互动, 从实际出发,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照本宣科”过渡到“以课题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 开展理论研究与技能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 挖掘现实的、直观的文化资源, 将其融入课程教学活动, 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此外,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 学生能更方便、更自主地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教”与“学”已转变为一种新的合作关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更加要不断更新观念, 因地施教、因人施教。

此外, 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革新归根结底是教育教学观念的革新。作为从教者应该重视自身的学习,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关注国内外艺术设计的前沿动态, 并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在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主动尝试多种媒介信息交流, 使教学手段向多形式、现代化发展。只有教师大胆创新, 勇于实践, 通过采用实地教学、情景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来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注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加大对实践教学软硬件的投入, 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

以下通过几组课题的教学实践, 探索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 从自然的写生到形态的归纳

自然界为图案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通过“写生”一方面让学生熟悉动植物生长特性及规律, 掌握其形体特征和精神面貌, 为图案设计积累素材, 寻找创作灵感和变化手法;另一方面通过“归纳”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技巧, 学会取舍、提炼抽象视觉元素, 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为图案的变化做基础。

(二) 从艺术作品中获得启示, 进行创意训练

以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作品为范图, 进行变体画练习, 要求保留原作品的艺术特征, 或根据原作品的色彩关系重新构图、配置, 这样既可以体验原作的视觉语言, 也可以发挥设计者的创造能力, 研究装饰色彩与形态的变化关系。

(三) 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

从纯朴的民间艺术到举世闻名的敦煌艺术, 从古典园林到豪华的宫廷装饰, 从远古陶器到现代陶瓷, 从漆器装饰到织绣纹样, 优秀的文化遗产是设计者学习的最好范本。每个民族都有长期形成的视觉语言, 对文化艺术历史长河的观照, 能够最大限度地积累设计经验。

(四) 从时代中探索艺术形式, 寻找新的设计语言

保持对艺术的关注, 可以为设计思维带来更多启发, 可以提高自身的观察敏锐度。现代艺术正从形式和观念上进行着多样化的探索和试验, 它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对其大胆借鉴, 可以丰富自身知识储备, 拓展设计形成和方法的可能, 从而在图案设计中创造出新的设计表达语言。长此以往, 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组织、表现能力都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图8《奶奶的宝贝》维嘉·米特切卡由阿姆斯特丹·冰泉委托设计

(五) 正确看待图案设计中的数码技术

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代表的数码技术具有诸多优势, 发挥计算机图形编辑和图像处理软件的诸多功能, 可扩展图案表现的技术领域。如运用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Coreldraw等相关软件都能够制作出细腻精美的图案作品。此外, 设计者摆脱了繁琐的传统手工描绘工作, 设计效率提高, 表现能力增强, 体现了高效率的现代化。但是, 传统手工绘制所具有的随机性、不可复制性以及灵动自然的美感却是电脑无法替代的, 因此需要设计者在设计时灵活对待与使用数码技术, 扬长避短。

五、结语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教学实践和改革中始终是动态的、多元化的, 在实际教学中及时更新观念、建立新思维、创新教学方法, 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关键。“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全面推进的重要工作之一, 对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今后的发展,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还需要进行持久不息的教学改革。作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 有责任对专业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结合教学实际努力探索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和方案。本文只是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装饰图案”课程教学中探索一些方法和途径, 提出该课程教学实践和改革的一些思路, 希望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努力培养出真正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摘要:“装饰图案”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面向艺术设计专业的所有学生, 因而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装饰图案”教学往往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 突显“装饰图案”课程开设的意义, 加强实践性教学研究, 转变课程教学方式, 更新教学理念, 让学生从写生和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 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歌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作品精选·图案·装饰画[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4

[2]李家骝.装饰色彩教学与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罗鸿.基础图案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

装饰课程 篇11

关键词: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教学实践;应用研究;项目导入式教学法随着社会发展,艺术总是随着社会变迁而满足不断出现的新的审美需求,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发展,不仅受到当代的社会思潮、艺术观念、审美情趣等影响,同时也受到高新技术、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渐演化和创新,形成具有价值性、功能性的艺术设计学科。《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作为艺术高校的学科基础课程,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引进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思想提供了更多新的思维,并且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开发提出了更为多样化的可能性,对于艺术高校来说是一种新型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尝试,让培养更多的高校人才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的推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1目前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在中国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基础教学不仅强调多种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性学习,也开始注重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的渗透,中国的设计教育大多重理论轻实践、重艺术轻技术,课程设置基本上游离于经济和市场之外,虽然我国目前有许多艺术院校都是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来开设,但课程内容多停留在表面的装潢和美化阶段,教学脱离于市场,缺乏对传统文化应用实践技能,忽视了要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形式,导致课程缺乏科学性、实践性及合理性,从而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较窄,专业素质不高,不能全面而有效地服务于企业。而在国外,类似于传统文化课程却趋向与当今现代设计应用相结合,面向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强调理论结合实际,重视课程设置和实践技能训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生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培养,重视程度较高,这些都给我们在课程教学改革上新的启示。

2“项目导入式”植入传统装饰艺术课程的优势

从课程改革的意义来看,教育的目的不在“教”,而在“学”,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强调学生获取知识、训练能力的研究性角度和方式,立足于激发和引导学生有效地自主实践学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有深入地了解和直观具体的感受,将实践基地的项目课题分阶段性导入并加以训练,通过实际教学方法策略,其优势在于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认识加深理解,培养专业技能,增进对社会的了解,让学生进行亲自实践项目并操作,从项目课题中自我感知、领悟知识的衔接性,总结项目活动中的自我体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项目导入式”植入传统装饰艺术课程教学实践

立足于本院目前教学现状,依托建立武汉汉阳江欣苑“高龙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实践基地,利用实践基地的优势,探索出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合作模式,使课程设置与实践基地相结合,在教学方法改革思路上立足基地特色,以较高层次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课题教学中,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设计训练,做到高校的产学研一体化,促进与非遗文化产业基地合作模式,达到校企合作的“双赢”效果。下面以“湖北黄梅挑花非遗文化品牌的宣传与推广设计”项目导入分析为例,从以下两个方面阐释教学方法的实践过程:

第一,突出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强调课堂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通过前期与实践基地进行嫁接,在课堂中导入“湖北黄梅挑花传统文化品牌VI设计”项目,从项目发布到推进过程中,积极辅助开发校外第二课堂,引入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联合教学,开展相关的非遗文化讲座和技艺讲解,学生对黄梅挑花的工艺针法产生了极大兴趣,通过技艺培训学习,将其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结合针法入手,对其公司品牌LOGO进行设计,以黄梅挑花“十字针法”特色为设计元素,以“石”为主题涵盖了中国印章与中国结的抽象形态元素加以变形,推导出最终设计方案。

第二,突出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强调继承传统和实用创新的并重原则,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相结合。在项目导入过程中,为解决黄梅挑花非遗文化品牌存在的产品开发单一性、技艺传承的艰难性、非遗文化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等问题,组织学生多次与文化传承人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加强其传统文化品牌在VI设计应用部分的实践创新,从传统的应用领域向现代产品的开发过度,将现代人们的生活观念与方式结合在一起,针对黄梅挑花设计中式风格餐桌的三件套产品的包装设计应用,包括中式桌布、杯垫及筷子包装等应用产品开发,对黄梅挑花艺术的实用领域带来有效地宣传与推广。参考文献:

[1] 李泽彧,赵凤娟.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基本轨迹及未来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0(03).

[2] 肖念.中国大学教学改革逻辑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07).

[3] 于杨.提升教育质量意识 构建现代大学治理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12(09).

[4] 张云峰.民族艺术与文字设计的关联与影响[J].民族艺术,2012(03).作者简介:付静(1982—),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武汉江汉大学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装饰课程 篇12

一室内绿化装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单一, 学生缺少积极主动的思考

在现行的室内绿化装饰课程的教学中, 多媒体依其独特的优越性, 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量相关资料的收集和运用, 使得教学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然而却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学生往往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 笔记都无法完整地记录, 更不用说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 课堂气氛往往较沉闷, 师生缺少互动, 从而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 教学大纲缺乏实践环节的安排

教学实践活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特点。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室内绿化装饰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 要达到教学要求, 实践环节不可或缺, 而实际的教学大纲却无实践教学的安排。多数学校该课程的大纲设置总学时为32, 且均为理论学时。

二对室内绿化装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 丰富教学内容, 体现室内绿化装饰的时代气息

首先, 在课堂教学中, 尽量选用新编的国家规定教材。目前选用的是徐惠风和金研铭编著的《室内绿化装饰》, 同时将其他一些教材如王春彦主编的《室内绿化装饰与设计》和周吉玲主编的《室内绿化应用设计》, 以及相关的电子资源, 推荐给学生。

其次, 在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 结合室内绿化装饰发展的最新动态, 不断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 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不至于感到知识的“落伍”。如室内绿化装饰材料部分, 对室内水培观赏植物的应用、繁殖及养护等进行了介绍, 从而使授课内容能够反映科学的进步与时代的脉搏。又如在室内绿化植物的栽培容器部分, 增加了瓶景的制作、空气凤梨等内容。

2. 发挥多媒体课件丰富的表现力,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由于形式多样、信息量大、感性效果强等特点, 多媒体教学广泛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但如何利用并充分发挥多媒课件丰富的表现力, 成为教师授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而巧妙的授课过程设计无疑是较好的解决方式之一。

同样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不同, 即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同, 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如在讲授到室内环境与室内绿化植物的选择时, 上课开始时结合网民所提出的自家观赏植物养护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 然后对不同地理位置、朝向等因素制约下的室内环境进行介绍, 而自然界中观赏植物依据习性分类, 因此室内绿化植物的选择也就相对较为容易。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 首先是问题的提出, 尤其是网上常见的问题, 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较大的兴趣, 然后结合内容的讲解, 让其自然联想起自家室内的实际情况及应选择的观赏植物种类, 同时也对所提问题给予了较好的解决。

3.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丰富教学形式

首先, 针对室内绿化装饰课程无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 一方面摸索开展教学大纲的相关修改工作,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相关实践教学的摸索。如为了使学生及时了解室内绿化装饰的新动态, 根据课程的进度情况和季节性变化, 机动、灵活地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如利用课余时间在购物广场以及洛阳市花卉市场进行调查。这样, 让学生对公共空间绿化装饰的具体应用情况, 以及北方室内观赏植物的主要种类和市场行情进行了解, 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相关疏漏。

另外, 室内绿化装饰教学还应多走出课堂, 多采用现场教学。如在进行室内空间与室内观赏植物的选择讲授时, 可选出不同户型模式以及不同朝向房间, 对室内光照情况进行详细地讲解, 从而使学生对室内环境有更加直接的认识。又如, 对常用室内绿化植物选择应用时, 可结合酒店大厅、售楼部等场所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讲解, 从而达到加深学生记忆、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使得教学大纲更加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学内容更加紧跟时代需要, 学生对室内绿化装饰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其认知、思考以及分析、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惠风、金研铭等.室内绿化装饰[M].北京:中国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张秀华.花卉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2 (4) :47~48

上一篇:阅读技巧教学改革下一篇:客房控制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