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2024-06-05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精选12篇)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1

2009年参加高考阅卷以后, 一直反思学生现代文阅读得分情况:虽说较2008年有大幅度提高, 但得分依然不够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读不懂原文, 筛选答案、概括答案要点及语言表达能力差。这些关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需长期培养才可奏效。可是如果学生掌握答题技巧, 在短时间内提高阅读水平, 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一、借助暗示

暗示包括题干暗示和设题角度暗示。命题人通过题干提出答题要求, 题干中必然包含一些答题信息。如答题角度、答案重心, 甚至是答案内容。利用好这些信息就容易找到答案。例如:

2009年全国一卷14题: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 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题干提供的信息有:答案区间在第一自然段, 描写的对象是戈壁滩。写作常识提供的信息有:文章第一段在内容、结构上的作用可以是:引起下文、与下文对照, 埋下伏笔、铺垫烘托等。至此, 我们结合文章就会很轻松确定答案。第一问: (1) 戈壁滩环境的恶劣; (2) 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 (1) 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 (2) 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3) 先抑后扬, 激发读者兴趣。

学生即使答不出“先抑后扬, 激发读者兴趣”, 但至少可以答出其他三个方面, 得3分, 从阅卷情况看这也是很出色的了。

设题的角度也可提供好多信息。比如句子或段落作用的试题, 思考角度有三个, 分别是:内容、结构、写作技法。赏析的试题思考角度主要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视角等。

二、相互借用, 变化角度

现代文阅读往往是针对同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命题。尽管题目差别很大, 可是无论怎样, 文章主旨是一个、体裁是一种。因而各个答案之间必然有一定关系, 利用好这些关系就可以更容易确定答案。例如:

2008年全国Ⅰ卷《阳关古道苍凉美》的两题:

1 4. 根据文意, 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 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两道试题的重心是一个, 即阳关古道。这样两道试题的答案也会有一定联系。16题的答案为: (1) 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 如今已是平沙千里, 广袤雄浑; (2) 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 如今已是红沙渺渺, 苍凉悲壮; (3) 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 道尽人间沧桑, 凄凉悲惋。

“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在文章中具体体现在:“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 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 道尽人间沧桑, 凄凉悲惋”在文章中具体体现在:“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 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这些恰好是第14题的答案。16题答案和14题答案之间就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

借用答案相互做答可以提高做题准确度, 更可以用答案相互印证, 进而保证答案的完整性。当答案之间出现矛盾时必然有错误之处。

三、抓住核心, 猜测答案

一篇文章的核心就是文章的主旨思想, 而试题也有自己的核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命题, 往往会有一个试题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 其他试题都是这个问题的一个小部分或者侧面。将这个核心试题解答完整, 其他试题可以通过这个试题进行猜测。例如:

2008年全国II卷《马缨花》的设题:

1 4. 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

1 5.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 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 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 即使是在黄昏时候, 在深夜里, 我看到它们, 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 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

比较这几个试题, 不难发现17题就是试题的核心, 这个题关乎文章的主旨, 其正确答案为:

(1) (1) “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 (过去的马缨花是影, 是底片, 现在的马缨花是光, 是照片) ; (2) “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 充满生机和活力; (3) “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 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 (1) 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 (2) 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 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找到这个答案后, 其他题的答案均是这个答案的某一方面。

“作者为何‘有孤寂之感’”、“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 我住的地方就到了”两处的理解, “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都与影中的马缨花有关;“即使是在黄昏时候, 在深夜里, 我看到它们, 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 同浴在阳光里一样”的理解与光中的马缨花有关。

四、运用写作知识

虽说文无定法, 但是文章在总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利用这些规律、结合具体文体, 对于解答试题还是大有裨益的。任何文章都有切入角度、层次脉络、前后照应等起承转合的问题。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对答题很有帮助。例如:

2009年高考全国Ⅱ卷14题:

第二段中, 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 暂时中断叙述线索, 即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使情节更完整, 结构更严密, 内容更充实。

如果学生掌握了插叙的相关知识, 再结合文本就很容易概括出答案: (1) 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 (2) 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除此, 还要结合具体的文体知识, 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聚。读懂散文要:找线索, 理思路, 明确文章主旨;明感情, 悟意境, 把握文章风格。思考答案要向中心主旨靠拢。小说的特征是以情节塑造人物。读懂小说要通过情节分析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将人物放在环境中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 用形象来分析探究主题。解题时要考虑小说的三个要件:人物、情节、环境。戏剧的特点是以冲突来塑造人。鉴赏戏剧要从戏剧的矛盾冲突、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情感纠葛等方面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从人物的动作 (舞台说明) 、语言 (对话与独白, 尤其是人物的言外之意即“潜台词”) 所体现的人物的身份、年龄、经历、教养、生活习惯、社会地位来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与思想感情。利用这些文体知识可以很快读懂文章, 也更有利于找到题目的答案。

技巧是能力的体现, 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会形成纯熟的技巧。在现代文阅读中, 我们如果在平时严格训练, 临近高考再给学生提供些技巧, 那么, 他们一定会取得一个满意的分数。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2

议论文阅读答题的技巧

一、 知识储备: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3、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论证方法的识别:

事例(含概括事例) ———————举例论证

引名言,讲道理 ———————道理论证

运用比喻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

把正反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句式: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

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还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4、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5、中心论点的识别:

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四看论据证明的观点

6、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7、议论文题目分析:

一、作用分析1点明论点、2交待论题、3点明议论由头

方法: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一般是论点,如:珍惜××,学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并列短语一般论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想和做,成与败

题目中有谈、论、说、议的一般是论题。

二、效果分析: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内容,明确了文章论点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提出了论点等。

8、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4、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5、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6、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9、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其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10、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

(1)语言特点;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2)语体特点。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

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常用句式: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11、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

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力的论述了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引用,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同时有力证明了××论点。

引用名言,有力证明了××论点。

反问:增强语气,发人深思

设问:启发读者思考,强调某种观点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3)、针对生活中的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等。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12、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下(全)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技巧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在语文考试试卷中,阅读题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因此,掌握阅读答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人结合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的一些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二、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三、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四、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五、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六、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七、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八、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4

文章包括有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记叙文是以记人、写事、描景、状物为主, 文章一般以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为主要内容。抒情文主要是为了抒发感情, 抒情的方式可有多种, 有直接抒情, 有间接抒情。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方式, 通过举例子、摆事实来表达作者的观点。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发展过程、事理成因的一种文体。应用文是一种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实际需要, 它有一定的格式, 是篇幅短小的实用文体。

二、阅读的方法

人们将阅读方法大致分为四种, 分别为信息式阅读法、文学作品阅读法、经典著作阅读法、麻醉性阅读法。

信息式阅读法是为了了解某种信息, 在平常生活中, 我们看报纸、广告就属于这种阅读法。一般读者采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来阅读, 只是为了捕捉到自己想要用的信息。

文学作品阅读法讲究修辞与韵律, 阅读时要十分缓慢, 并且要听到自己的声音, 聆听文章前后的句子, 从句与句之间感知他们的联系。这种阅读方法主要是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 然后再传进自己的耳朵, 从而加深记忆。

经典著作阅读法是用来阅读古典著作、阅读哲学等等, 读者需一字一字认真阅读, 吃透每一个字的深层含义, 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麻醉性的阅读法纯属为了消遣, 读者会存在于无限的幻想中, 忘却自己的存在。

三、阅读题解题技巧

在阅读文章时, 第一步要浏览全文, 把握文章主要思想, 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 在阅读时, 要将文章标段, 了解文章的主旨。要找到文章的关键句、主旨句, 特别是文章的开头句、过渡句、结尾句、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先不要急着去做题, 先把文章读两遍, 第一遍就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 先建立对文章的整体认识, 第二遍就要精读, 仔细品味作者说的每一句话, 研读关键句, 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第二步要认真审题, 审题很重要, 只有审准了题, 才有可能答对题目, 审了题然后要做的就是有目标性地在文中寻找答案, 学生要纵观全文, 不要漏掉任何要点, 有些题目的答案并不能在文中直接找出, 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揣摩、自己总结。第三步是筛选信息, 定向表达, 在答题时要按照文章中的论述来答, 不可随便写自己的主观想法, 问什么答什么, 要答得准确, 有条理。如果题干是否定形式, 则采取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 如果题干是肯定形式, 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四、基本题型的答题模式

1. 比如说题目会问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含义或作用、中间段的寓意、最后一段的作用等等。此类题型的答题模式是:对于文章开头的第一句, 其在结构上是落笔点题, 总领全文, 点明文章的中心, 开门见山或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从内容来看, 是为下文的内容做了铺垫与衬托。中间某段的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最后一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 点名文章主题, 与上文相照应。

2. 该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类型题的答题模式:这一般要根据文章内容来答, 常见的答题词汇有:歌颂、赞美、热爱、讽刺、眷恋、伤心、悲痛、惋惜、对某人的思念等等,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处可填上述列出的词汇。

3. 概括文章主旨类题的答题模式:文章通过对……的描述,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揭示了……的文章主旨。

4. 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比喻可使难懂抽象的道理浅显化, 帮人更容易理解,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道理。拟人可使事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与动作, 可将事物夸张化, 对于喜欢的事物, 可以使人产生亲切自然的感觉, 对于憎恨的事物, 可以使人产生强烈的憎恶感。夸张的作用是为表现事物的性质, 突出事物的本质, 表现作者对此事的看法与态度, 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排比是增强气势, 节奏鲜明, 条理清晰, 突出文章的中心, 使语言更有表现力。叠词的运用可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设问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 引人注意, 引发思考。对比是为了凸显出差别, 加深读者的印象。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思想, 显现出文章主题。

5. 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点类型的题, 可以从修辞手法、写作特色、感情基调、句式等方面来分析。

6. 文章为何以此为题目类型题的答题模式: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 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统帅了全文。然后答题目与文章的具体联系, 题目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 也要答上。

五、小结

阅读已经进入到我们平常的生活中, 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 有着好的阅读方法才能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更好地生活。上述所提到的只是答题技巧中的一部分, 这些知识的积累需要平时的认真研究。

摘要:培根曾说“阅读使人明智”, 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 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成绩, 所以掌握一些阅读方法、阅读解题技巧、阅读答题模式至关重要, 老师也要不断总结经验, 将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 本文就为大家介绍几种方法, 以供借鉴。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5

一.考点归纳:

1.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3.考查论据的类型及作用。4.辨别论证方法.论证方式.或论证角度。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习惯.)

7.根据文章.给文段补写一个恰当的论据。

首先要认真读文段.明确文段的论点是什么.,然后在看题干要求你补充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在搜索你平时积累的论据是否符合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并且注意与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同时注意关联词语的运用.从而补写出恰当的事实论据或则道理论据。

5.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探究品析。

6.根据文意从自己阅读和生活积累中列举事实论据.或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二.题型分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经常出现的位置是:标题.开头.结尾

(2)文章第二段:如果第一段列举生活的种种现象.就可能在第二段出现论点。

(3)文章中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就是论点。

(4)文章有分论点出现.没有中心论点.要把分论点进行整合.自己概括中心论点。但这种情

况在中考中很少出现。

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指代什么内容?

我们可以用四步“解题技巧”来进行解题:首先在原文中找到这个词语.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所指代的内容.这类题基本都在这个词语的前面而不远处出现.回答一般可以直接摘抄原文.有时也需针对题干进行概括、删改等加工。

3.指出下列语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道理论证:通过引用X的话,充分有力证明Y观点.增强文章的说

服力。

(2)举例论证:通过举X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证明Y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3)比喻论证:把X比作Y.证明Z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通过X与Y对比,鲜明、有力的证明Z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例子:“人生是个大舞台.我们都是表演者.但是.一位真正优秀的演员.不是仅仅依靠外表的华丽取悦观众.而是凭借内心世界的真诚、丰富来赢得更多的掌声。正如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所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这段话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答:(1)比喻论证。作者把人生比做舞台.论证了诚实是可贵这个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道理论证。引用傅雷先生的话.有力地论证了诚实的可贵这个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说说某段或几段的论证过程怎样?

(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分—总

(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的道理)总——分——总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1)要点出文段的论点是什么.(2)要答出论据是什么(3)用好连接词。(4).答案要准确.简练.通顺。

5.下面句子(或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常见的作用:引出下(全)文.总结前(全)文.承上启下(2)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1)作为文章的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2)引出论点或论题。(3)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前后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先看这两断与前面的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如果没有。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上.逻辑上等.分析后即可作答。两种答法技巧:(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几句是一一对应关系。(2)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或不符合人

8.文段中用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包括事实论据(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和道理论据(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两大类。

答法技巧:用了***论据.证明了***论点。

9.:本文的结构怎样?(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1)、并列式。平列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往往有分论点。

2)、递进式。层层深入、步步发展;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注意顺序条理)

3)、对比式。正反对比。4)、综合式。

10.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题技巧:(1)不能。(2)这个词文中的意思是***.作用是***(3)删除后的意思是***.(4)这样表达不严谨.语言不严密.使论证缺少说服力。

议论文的语言:1)严密性;2)“但”、“固然”、“诚然”等提示语;3)词语的感情色彩;

4)语气、句式(设问、反问、祈使、肯否定陈述.排比、双重否定等)

11.结合生活阅历和自身实际评价作者观点.或谈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此类题目形式虽然开放.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考题一般紧扣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因此.只要我们找到文章的论点并紧扣其解题就能拿到一半分数.再按题目要求.结合自身或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言之成理.就能将此类题目的分数全部拿下。

答题技巧:(1)论点。(2)结合文段阐述论点的由来。(3)联系实际(用上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4)发出号召。

名著阅读

(三)七、《童年》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另有《在人间》、《我的大学》)。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如片断(2)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片断(13)写“我”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浓度;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外祖母的宽厚善良(该她出钱买的全是好肉;对着“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等等。

1、阅读感受: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2、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1.阿廖沙 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

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2.外祖母 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他听。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

3.外祖父 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6

一、 合理安排顺序,把握题目关联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角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理解文章的主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在高考考场上,学生担心时间不够用,压力会很大,因此不能像平时训练时那样从容淡定,常常会出现对文章理解不透彻,甚至误解的情况,这也是阅读的大忌。

教师在指导高中生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时,要让学生先通读全篇,把握行文的一般规律,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详细审题,带着问题回读文章,归纳答案。在阅读时要尽快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并画出自己认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为答题做铺垫。其实阅读题的答案往往就来自于文章本身,只要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认真揣摩,反复领会,就一定能够做出准确的回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出题顺序通常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所以,建议考生在高考中按照题目顺序进行答题即可,不要进行跳跃式答题,避免在考试中出现丢题的现象。现代文阅读的各个题目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考生要善于挖掘,这样对解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 利用主旨句,找准突破口

一篇文章的关键词通常出现在标题、开头句、结尾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反问句等处,文章的主旨句恰恰就隐藏在这些包含关键词的句子里。所以,学生阅读时必须高度重视,尤其是体现作者观点和文章中心的词语。

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有时候会出现判断正误,这样的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命题者通常会跟学生玩文字游戏,改变句中的定语或者状语,从而改变句意,出现以偏概全、正话反说、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现象。当做这类题型的时候,学生首先要找准答题的突破口,也就是找到备选答案中哪个地方是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相符的,从而快速地选出答案。

三、 理解字词意义,明确解题思路

一般来说,高考语文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表面意思,往往会考查更深层次的引申义,这样才能符合考纲的要求,更好地拓宽高中生的知识面。在现代文阅读题中,经常会出现“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某句话的深刻含义”等类型试题,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对此,学生要找到这句话中的重点词语,明确解题思路,透过表面的意义去体会深刻的内涵,然后联系具体语境和上下文,做出正确的解答。学生要谨记命题者既然出了这道题,那么答案就一定会在文中。

如2010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现代文阅读《一朵午荷》中有一道题: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这是个典型的“炼字型”题,答题应在本义和象征义中寻找。“午”的本义是指看到荷花的时间是在午后,而象征义则指这朵荷花像时间停留在午后,永远不会凋谢。所以在答题时要全面、准确,既要体现出欣赏荷花时间的本义,还要表达出暗寓荷花的生命状态,在作者心中永不凋谢。学生在答题时要发散思维,从多个维度去思考问题,筛选重要信息,提高解题效率。

四、 弄清文章结构,理清答题要点

弄清结构是现代文阅读的基础,从结构和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学生把文章结构层次弄清了,就基本上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阅读文章时要设法找到文章的主线,然后根据主线去弄清各段落的层次。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概括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高中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做概括题型的思路是依据主旨句进行总括,把文章内容具体化;通过提炼要点进行概述,紧扣文章主题。同时,近年来开放性试题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频频出现,以“请谈谈你的理解”为主要表现形式。学生在答题时必须要认真、仔细,语言要精炼、准确、简洁、清晰,突出重点。

如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现代文阅读《她只能活七小时》中有一道考题为: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要高度重视注释的作用,这篇报道发表于二战期间的1943年8月,曾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答题时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经过仔细分析,就能得出答案要点:对生命的尊重;世间有大爱;在战争年代对人性、爱的期盼。

总之,在实施了一轮课程改革以后,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在题型和考查目标上做了改进和调整,开放性的探究题目逐渐成为了出题的重点,并且具有较高的分值。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钻研考纲和教材,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促进高中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方法,从而为答好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奠定基础。

浅谈小学阅读短文答题技巧 篇7

一、认真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审题十分关键。在审题的时候,要认真读题,明确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例如,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有的同学反而把加点的字给解释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二、仔细读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阅读一篇文章,要先读问题再读短文,这样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三、要向短文要答案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的文章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成自己的话。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四、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

1.置于语境。即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体验情景等。

2. 角色转换。就是让学生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特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题目。

3. 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 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结合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文章内容,进行复查,确保无误。

五、合理利用时间,先易后难

解题时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附: 语文阅读题中经常出现的题型的答题方法

1.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 1) 记叙文格式: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件。如果没有交代时间、地点,也可以是人物 +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 2) 说明文格式: 说明( 介绍) + 说明对象 + 说明内容( 特点) 。

2.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

有些文章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中心句。

( 1)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 2)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

( 3) 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3.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 1) 文首: 开篇点题; 总起下文。

( 2) 文中: 承上启下; 总结上文; 引起下文。

( 3) 文末: 点明中心; 深化主题; 篇末点题; 照应开头。

4.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 1) 比喻、拟人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对象 + 特性。

( 2) 排比答题格式: 强调了 + 对象 + 特性。

( 3) 设问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 + 对象 + 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 4)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5.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 1) 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

( 2) 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 3) 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6.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7.选择恰当的字词

( 1) 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 2) 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此为依据作出选择。

8.标点符号的作用

( 1) ———的作用: 1解释说明; 2话题的转换; 3表示话语的中断; 4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 2) ……的作用: 1引文的省略; 2列举的省略; 3说话断断续续。

( 3) “”的作用: 1直接引用; 2特殊含义; 3强调意思; 4特定称谓。

9.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 1) 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

( 2) 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10.文章的写作顺序

( 1) 时间顺序; ( 2) 空间顺序; ( 3) 事情发展的顺序。

11.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 1) 说明对象一般看文章的题目就能知道。

( 2)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 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 3)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小学阶段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下定义。其中涉及较多的是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 1)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答题方法: 具体说明了……

( 2)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答题方法: 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 3) 列数字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答题方法: 准确的说明了……

( 4) 作比较跟修辞手法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答题方法: 突出说明了……

摘要:围绕“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小学阶段阅读短文答题能力”这一话题,从五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一,认真审题,切忌粗心。第二,仔细读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第三,要向短文要答案。第四,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第五,合理利用时间,先易后难。并附以小学阶段,语文阅读题中经常出现的题型的答题方法。

浅谈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8

一、通读全文,明确文意

通读全文是做好阅读题的关键, 阅读时要快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 把握文章大意。如文中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或者发表作者见解的议论性的句子,或者是重复点题的句子。如朱自清的 《背影》 开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直接点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主题是 “父亲的背影”,表达的是“父子之情”。这样在解读 文章时要 时刻与 “ 父子情 ” 相联系。老舍的 《济南的冬天》 在第一段的段末有句子:“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阅读时抓住了这一关键句,就能了解整篇文章的写作主题。“宝地”好在何处,有秀气的山,有空灵的水。逐层分析便很容易挖掘出文章的内涵。

通读文章切不可逐字逐句,一定要快速浏览,准确摄取文章信息。根据自己的感觉勾画出文章的重难点。 比如文章写了哪些人,描写了哪些景,中心话题是什么,文章的大体结构怎样,作者思路如何等。由内容、 结构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文要搞清楚六要素,小说要明确三要素, 说明文要找准说明对象,议论文要把握论点。根据文体找准文眼为下一步的回读分析做铺垫。

二、仔细审题,回读归纳

回读归纳要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对文章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就要对文后的思考题进行认真的阅读,思考每一道题目所要考查的点。可以根据题干的要求直接找到所涉及的段落或区域去组织答案,很多题目的答案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的。 根据题目要求顺藤摸瓜,直接截取关键性的句子,便可以归纳出来。阅读题的每一种类型题都有答题的基本技巧,按照相应的“格式“进行填空便可以组织出比较丰满的答案。

如“赏析句子”类型的题目,先找到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明确其文中的含义。初中阶段的阅读赏析一般是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根据修辞方法的作用结合具体语境的作用就可以得出内涵。给学生讲解时,可以让学生 记住类似 “ 公式 ” 的结构 : “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此种修辞在语境中的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大家熟知的 《春》 一课中有很多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桃树、杏树 、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在赏析的时候就可以组织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里桃树、杏树、梨树开花争春的热闹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由衷赞美。

当然这些格式技巧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训练,让学生每次在类文阅读时都要按照步骤进行,限制时间让学生阅读归纳,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

三、理清要点,组织答案

阅读题都是按照要点给分,所以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条理清晰,分点列出,这样也体现了学生思考分析的思路。根据题目的问法,要完整组织答案,比如“为什么”的题 ,要用 “因为……所以……”的格式。对于文章内容感知的题目,多以 “概括题”的方式提问,学生在回答时要提取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语言整合出来,一般的格式是“人+时间、地点 +事件+表达了……”,这样就比较具体全面。

有的题目是“感悟形象”类,要求结合文章谈一谈。这种类型的题目在组织答案时要分条列出。比如我们学过的文章 《阿长与山海经》 中分析 “阿长”的形象。长妈妈是个淳朴善良、不拘小节、爱管闲事、渴望幸福的女性。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就应该条理清晰地列出来。1淳朴善良:关心孩子,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2不拘小节 : 在床上睡 觉摆出一 个 “ 大 ” 字。3爱管闲事:整天和其他的人嘁嘁喳喳 。 4渴望幸福 : 过年时往 “我”的嘴里塞福橘,要求“我”说吉利的话。这样组织答案就显得更加丰富。再如“拓展延伸”类型题,一般是结合文章谈感受的 “主观型题目”。这样的题目要分成“两块三步” 来答,“两块”是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自己的切身体会。“三步”是指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评价文章内容,最后写出感悟和体会。因为分值是按照“要点”设置的,所以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清晰明了。

中考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篇9

一、掌握记叙文的考点

掌握记叙文的考点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应对题目,而且能了解文章的重点,缩小应试的范围。以下是广东省某年中考记叙文的考点整理。

考点一,了解叙事线索的类型,包括:人物线索、时间线索、感情线索和时间线索等。寻找线索的方法有:根据文章的题目,文章议论的语句,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反复出现的事务等寻找。

考点二,理解关键性词语,把握和感悟关键语句的作用。理解记叙文的关键性词语有助于揭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关键性语句对揭示文章主旨、点题、推进文章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考点三,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方式、技巧等,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性格等特征。

文章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等,表达方式一般包括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等。表达技巧一般指善用修辞手法、正确的语言文字及名言等证明自己的观点。

语言类题近年来一直是中高考的失分大项,语言是衡量语文水平的第一要件。写文章一般都离不开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才能把握住人物的整体。

考点四,结合情境谈体验,设身处地地思考文章情境环境,结合自己的想法,总结文章的思路和启发。

二、如何加强记叙文答题技巧

1. 如何理清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纲领,是连接文章内部材料的绳索。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理清了全文的思路。

例如:广东省中考记叙文———《词典的故事》题目:文中“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几个词语依次概括出来。盼望→(%%%%)→(%%%%)→看到希望→珍惜。如果能紧紧抓住“我对得到词典的渴望心情”的开始及“如何得到词典的曲折过程”这条线索,就能很快地理清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到对应的答案。

2. 如何把握文章主旨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是为了考查学生通读全文后对整篇文章想要表达的内容如何概括。考生在阅读全文中,要学会用简单、精辟的词句反映全文的主要内容,以便形成对全文的总体印象,把握文章主旨。如《词典的故事》一文中通过起因:“小时候,我渴望有一本词典。”经过:“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结果:“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从而归纳出“我是如何得到第一本真藏书———词典”的。

3. 如何从关键词入手

理解判断关键词语,阐述关键性的意义,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对这些关键词语的分辨主要可以结合词语特定的语境分析词语的真正含义。此外,要注意该词的感情色彩,分析明词、引申词,以及比喻词的含义。另外,要注意把握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的运用,以及代词的指代内容及对象。《词典的故事》题目: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表达效果。示例:“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分析:“漂亮”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营业员的怜悯使我产生好感。(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在应对此类题目时,要理解标注的词语为全句的关键词语,“好听”这一形容词反映了作者从进入新华书店时的喜悦心情,“撞”字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发现词典时的激动心情。

4. 如何把握关键性语句

理解、把握关键语句的作用和感悟关键语句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描述中的句子主要有直接和暗示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的;有推动故事的发展情节的;有渲染气氛的;有对文章的中心及主题深化的,等等。其作用主要有:对上下文照应、首尾呼应、总结上文的作用;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引领下文的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揭示文章主旨,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等等。记叙文《美丽如初》的题目: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详地弥漫。作者抓住描写景物的幽美宁静的特点,衬托人物美丽和充满母爱的性格(心灵),从而起到了引领下文的作用。

5. 如何赏析作者对文章的表现手法

赏析作者对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助于了解作者对全文的情感思路的表达方式。赏评的角度可以采用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逐字逐句的方法,反复默读语句,找出重点词语与中心语句。也可以分析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写作的目的和意图,设身体验作者思想感情,比较阅读,发现异同。

6. 如何赏评文章语言、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赏评的角度可以从语言的表达形式、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着手进行。写人叙事类的文章都离不开对人物的分析,人物整体上可以分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和中心人物。正面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是善良、正直、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等等;反面人物性格特征一般有诡计多端、奸诈狡猾、势利、恶毒、自私自利等;中间人物很少作人物分析,一般中考不列入考试范围。中考记叙文———《让我看着你》的第五题题目: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形象、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表达人物的性格特征:善良、完美、疼爱孩子、豁达。

三、结语

中考记叙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能力,是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每一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和主旨,设身处地地思考,逐字逐句地分析考试要点,了解题型对应的答题基本方法,才能轻松把握记叙文的众多知识点。

参考文献

[1]王凡.中考记叙文解题方略[J].拾贝者, 2011, (03) :125.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10

一、破译诗歌标题的暗示

俗话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诗歌的标题就是诗歌的眼睛。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 诗人拟题时往往绞尽脑汁, 标题因而会富含诸多信息, 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类型、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等。因此, 在进行古诗阅读鉴赏时, 只要我们细加分析, 善于抓住标题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表现手法, 从而推断出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通过分析归纳, 笔者发现其情形大致如下:

1. 以古人、古事、古物为诗

歌标题的诗歌, 可初步推断为咏史怀古诗, 其表现手法或对比或借古讽今或写景叙事相结合, 如陆游的《石头城》、杜牧的《赤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 以一般的事物作为标题

的诗歌, 可初步判断为咏物诗, 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 如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虞世南的《蝉》。

3. 以表现情感、态度的字词

作标题的, 可初步推断出诗歌要表达的是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如陆游《书愤》, 由“愤”可以推断出诗人要表达的是内心的愤懑之情;李绅《悯农》, 由“悯”可以推断出诗人要表达的是对辛苦劳作的农民的怜悯之情;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思”则表达出诗人在冬至这天,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 有些诗歌的标题交代了诗歌写作涉及的时间、地点、中心事件,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秋”、“春”、“夜”、“喜”等;有的直接点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忆”、“送”、“归”等。

请看2009年江西卷的诗歌鉴赏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 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问: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答: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 (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 的感情。———标题就有一个“喜”字。

又如2008年江苏卷第10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问: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答: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 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标题就是咏史怀古诗的经典格式。

二、破译诗歌署名的暗示

知人论世, 知人论诗, 这是诗歌阅读鉴赏的基本技巧。到现在为止, 高考诗歌阅读鉴赏题中的诗作基本上是文人诗, 即都有署名 (署上作者姓名) 。作者这个姓名其实也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暗示, 因为诗人的创作风格、语言特色, 以及诗作表达的思想内容, 往往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是与诗人的气质、美学观念分不开的。我们只要在平时的积累中注意这方面的内容, 在解答古诗鉴赏题时, 就可以很快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如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其中有一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这个问题, 若从诗歌的遣词造句来分析解答, 对于大多数考生, 可以说是个难度较大的题目, 但我们若从作者本身去考虑, 就会变得简单多了。相传唐朝诗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 老妇人说理解了, 他才定稿抄录出去;老妇人说不理解, 他就进行修改, 直到老妇人说理解了方才罢休。这就是有名的“老妇能解”的故事。由此可知,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是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 而这也正好体现了该诗语言的特色。

此外, 如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沉郁顿挫的风格, 现实主义的手法;李白飘逸豪放的风格, 浪漫主义的手法;辛弃疾、陆游爱国情怀为主, 常抒壮志未酬之感, 豪放流畅的风格;柳永、李清照婉约含蓄的风格, 伤感缠绵、凄婉清丽的情怀;苏轼的豪放旷达, 姜夔的峭拔雅丽, 李商隐的幽婉典丽, 曹操的苍凉慷慨, 杜牧的俊爽明丽, 高适、岑参的雄浑奇拔, 孟浩然的恬淡宁静, 等等。我们只要在平时注意对这方面内容的积累, 对阅读鉴赏诗歌是大有裨益的。

如2009年四川卷诗歌鉴赏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 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 包含热爱之情, 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 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陆游是爱国诗人。

又如2008年天津卷试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 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 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 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 处处采菱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写出了夕阳西下, 炊烟升起, 绿竹、荷花清新可爱, 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人。

三、破译诗歌注释的暗示

古诗阅读鉴赏题中, 有些诗歌的后面会有一些注释。这些注释或是对诗人的简介, 或是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 或是对诗歌写作情况的说明, 或是对诗歌字词的解释。对于这些注释, 我们应该结合诗歌进行全面的理解。可以这样说:凡注释都有“暗示”, 因为如果没有提供需要我们加以充分利用的信息的话, 就没有必要注释了。这些注释, 或暗示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或暗示作者的情感态度, 或暗示诗歌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不一而足。如2005年全国高考天津卷中汪元量 (南宋) 的《湖州歌 (其六)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第二问是:“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回答这个问题, 很多考生对苏轼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应该比较容易回答, 但对汪诗所表达的可能就会有多种理解了。但是在回答时如果能注意诗后注释的暗示, 即“此诗是元灭南宋时, 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回答起来就会变得明确:一个是抒发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时的悲痛心情, 一个则是表达对历史英雄不再的感慨;一个侧重现实, 一个侧重怀古。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 诗歌考查的范围在不断加大, 所选择的诗歌的作者我们也比较陌生。因此, 命题者在命题时, 往往会对诗歌的作者、诗歌的创作背景或诗中的某些字词进行注释, 我们在解题时对此应予以重视, 很多时候, 这些注释很可能就是问题答案所在。

如2009年全国卷试题:

军城早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 (726~765) :字季鹰, 华阴 (今属陕西) 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 广德二年 (764) 秋率兵西征, 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4分)

(2)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1)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 斗志昂扬, 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 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 显示必胜的信心。

又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试题: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 (1) 月, 春来六上弦 (2) 。

时时开暗室, 故故 (3) 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 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 夜久落江边。

[注] (1) 瞿唐:瞿塘峡, 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 安史之乱后, 杜甫曾困居于此。 (2) 上弦:上弦月, 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3) 故故:常常, 频频。

(1) 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 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 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

答: (1) 全诗以明月兴思情, 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 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 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 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 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 (1) “万里”突出空间范围之广, 表现了广阔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 反衬了诗人个体的渺小及孤独寂寞之情。 (2) 运用叠词“时时”, 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 与下句的“故故”相对, 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3) “夜久”强调时间之长, 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 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注释的作用可谓不言自明。

四、破译试题题干的暗示

命题者在设置问题时, 往往会在题干问题的设置上给予一定的暗示, 我们只要抓住命题者陈述问题时的这些有意暗示, 有些看似难以回答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如2008年全国高考北京卷中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日惊秋老, 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 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 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 逐客已无家。”其中一问是:“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 并作简要分析。”对于这个“要求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 并作简要分析”的问题, 考生要准确地概括出这首诗的风格特征, 确实有些伤脑筋。其实命题者在陈述这个问题前就有一句交代的话, 即“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因此, 在作答时, 只要抓住“诗风接近杜甫”这个暗示, 用已知的杜甫的风格特征去回答本题就可以了, 即沉郁悲怆、深沉凝重。

又如2008年湖北卷试题:

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 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 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 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 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 年长无成, 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 侯蒙见之大笑, 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 官至宰相。

问:《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与侯蒙词一样, 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 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 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 (1) 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 大器晚成。 (2) 《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再如2009年湖南卷试题: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

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 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 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 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 一帘疏雨, 梦里寻春去。

问:词多富情趣, 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 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答: (1) 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 认为春天固然美好, “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 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 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浅谈高考阅读鉴赏题答题技巧 篇11

(一)诗歌鉴赏题

考试说明中规定古诗的鉴赏评价层次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所谓“浅易”,是指内容浅易、文字平易。一般没有难懂的字词、典故,如果出现,题干应加以解释。尽管如此,可是一些学生对于此类题的解答总感到摸不着头脑。其实,如果掌握其答题思路与技巧,得分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困难。下面具体来谈谈:

1.储备知识

这是诗歌鉴赏成功与否的最关键的第一步,缺少必要的知识积累,奢谈诗歌鉴赏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对于常见意象的内涵、表达方式、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内容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去理解,不然到考试时就无话可说。

2.学会审题

很多学生在考试时不会审题,常因审题不准而丢分。因此对高考诗歌鉴赏的语言、形象、手法、内容这四大考点的提问方式要给学生讲明白,并要求学生把它理解透彻,避免问牛答马。

3.规范答题格式

在考试中读懂诗但因答题不规范导致答案表达啰嗦条理不清而丢分者也不少,因此教会学生规范答题是很有必要的。

4.特别注意:看注解,看题目,看关键语句、看作者等有效信息。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大胆使用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注解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诗中一些深奥的词或典故的解释,它能帮助我们读懂诗;还有一类是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它是我们把握诗歌内容的钥匙。

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关键语句主要看一些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和一些重要的意象语言。

看作者主要是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二)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技巧

1.明确内容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对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

2.明确文体

通过以上阅读,确定所给现代文属于哪种类型的文体,不同的文体其特点也不同,要求回答的问题也不同,从而可以为后面的仔细研读确定阅读方向。

3.审题干、定区位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审题干都审哪些内容呢?

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它是最为关键的,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题干还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题干还能显示答题区位,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4.弄清考点、规范答题格式

复习备考首先就要结合往年的一些考题弄清各种考查点,然后针对不同考查点的设置总结答题模式。

如谋篇布局类:指出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作答。

5.多联想,定答案

从文章中找到出题人让你回答的内容并做了具体的分析后,就要把这些内容写下来,写给出题人,写给阅卷老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①要所写即所问。即题干中问什么,就要直接答什么,不可回答问题拖泥带水,甚至驴唇不对马嘴。

②要努力做到言简意赅。即语言要少而精,既不可写得黑乎乎一片,而实际内容了了,让老师去找;也不可两三个字词了事,语焉不详。

③注意答题要点的次序。答题要注意前后的条理,因为老师阅卷是从前往后阅,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放到最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

④用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6.考生的错误主要表现在:

(1)缺乏相应的鉴赏意识,如艺术形象的一般分析方法,常用表达技巧的作用、效果。缺乏相应的鉴赏评价术语等。

(2)不能很好地结合阅读材料的特点,以及设题的角度和要求,做必要的、适当的、灵活的变通。

7.答案要求:

(1)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化的句子作答。

(2)综合分析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作用。如果问题不是明确要求学生只答抽象的要点,必须紧扣题旨,予以适当的解释,以表述其来源和依据,使答案准确具体,更加圆满。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12

首先, 快速整体阅读全文, 切忌逐字逐句去读。读完全文后, 再结合试题仔细阅读, 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其二, 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 解题时要遵循“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 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其三, 学会看分, 分点答题。主观题一般都是踩点给分, 只要要点、关键词答对就能得分。所以, 一些文科主观题的回答可以简明扼要, 清晰地列出要点, 再简单加以评述。其四, 掌握典型题的答题套路。比如:对文段或文句作用 (意图、目的、好处) 的理解, 都可从两角度思考:内容上为主旨服务, 或为表达、表现某一主体对象服务的, 基本答题模式是:方式+关键词+具体指向, 其中关键词如引出、渲染、揭示、突出、强化、烘托等, 方式如对比、反衬、类比、侧面等。卷面上最好不要“开天窗”, 哪怕不会做, 也可以试着写下一点思路、想法, 现在开放型的试题越来越多, 考生只要言之有理, 给出合理的答案和解释, 都能得分。

二、步骤:读文章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 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 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画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 可以稍快。第二遍:审清题, 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 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 再结合试题 (顺藤) 找到相关的段、句, 截取关键性文字,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 (摘瓜) 。宜慢, 仔细, 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 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 加工改造, 概括提炼。 (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三个步骤详解:

(一) 第一步:通读全篇, 大致了解

1.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 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 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 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 (2) 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 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3) 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2.注意事项。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A.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 相当隐晦, 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B.弄清文章的结构。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也就是说, 把结构层次弄清了, 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 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二) 第二步:审清题, 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 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 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 回读原文, 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 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 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 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 认真揣摩上下文, 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 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 顺藤摘瓜。结合试题 (顺藤) 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 深入理解文章, 分析综合, 归纳出答案 (摘瓜) 。

(三) 第三步:理清要点, 认真答题

上一篇:英语教学的听说训练下一篇: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