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议论文的阅读教学(共12篇)
中学议论文的阅读教学 篇1
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 它通过列举一定的事实材料和运用逻辑推理, 表明作者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阐述作者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如今, 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了接受和表达各自的思想、情感, 都需要经常使用 (阅读和写作) 这种议论文文体。
一篇议论文, 通常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要阐述的思想观点;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事实和根据;论证是议论文中对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揭示, 也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者之间关系紧密, 共同构成一篇议论文。那么, 如何搞好议论文的阅读教学呢?下面我就自己多年的实践探索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愿与大家共勉。
一、明确议论文的论点
阅读一篇议论文, 首要任务就是先寻找、提取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论点。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要阐述的思想观点。一篇议论文提出的论点可以是一个或几个, 如果论点不止一个, 那就需要明确其中心论点, 把握中心论点和其他分论点的相互关系。例如:秦牧的《散文的创造谈》这篇文章共谈了三个问题, 即:散文的特征与界限;中国散文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发展散文的现实需要;如何搞好散文的创作。作者在每一个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论点, 而全文的重点则在第三个问题上,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要写好散文必须在思想、生活知识和表现手段等三个方面提高作者的写作素养。这个中心论点与另外两个问题上的论点有抽象与具体 (散文是什么与散文怎么写) 、目的与方法 (发展散文的现实要求与提高散文创作的可行途径) 的逻辑关系, 中心论点与思想、生活知识和表现手段各自重要特性的分论点则是主从和分合关系。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根据文章写作的需要, 安排在论文的任何地方。有的安排在文章的开头, 例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第一段就提出“落水狗”为什么不可打, 或者应该打的论点;有的安排在文章的中间, 如《咬文嚼字》中的“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尊严”;有的则放在结尾, 例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心论点是对全文的归案和总结。以上几种情况说明论点、论据与论证过程在文章中是可以灵活调度的, 可以先理论再证明, 也可以由论据、论证最后推导出结论。论点有时直接出现在文章的题目中, 有时体现在文章中的一句话, 但有的论点则需要读者从文章中的几层意思或几句中进行提取、归纳和概括。例如:《论气节》的中心论点“气是敢做敢为、积极的;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就是从文章中关于“气”与“节”的不同几层论述意思中总结出来的。
二、明了议论文所采用的论据
阅读议论文, 在明确和理解了作者所提出的论点后, 接着应该找出作者为论证论点所采用的那些事实和道理, 即论据, 辨识论据的类别。一般来说, 论据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事实的材料, 另一类是理论的材料。事实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 既可以是统计数字, 也可以是亲身的经历和感受, 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例如:《谈骨气》一文中, 文天祥宁死不投降、齐人饿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拍案而起, 就是三件事实材料。而理论材料则是对事实材料的概括形态, 往往是已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的真理, 它包括古今中外名家的论述、格言、谚语以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例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就是引用曾子的话和《诗经》中的诗句来支持论点。明确道理论据要注意:描述性的话, 即便是领袖和名人说的也不能算作道理论据。例如:《俭以养德》一文中, 作者所用的鲁迅和高尔基的话都是描述性的话, 鲁迅的话展示了他节俭的生活作风;高尔基的话展示了列宁节俭的生活作风, 这二者都是属于事实论据, 而不是理论论据。在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上, 我们要以其是否具有说服力为标准。首先, 要注意论据的确凿性。事实材料必须是已经发生的和真实存在的, 不能道听途说, 查无实据;理论材料的引用必须严肃谨密, 不能删改原文或者曲解原文。其次, 要注意适时材料的典型性。引用的具体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代表着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而不能是其中的特例或反例。再次, 要注意论据与论点的统一性。两者之间应该是紧密联系、内在一致的, 而不是互相悖离或错位的。同时, 材料直接指证观点应是易于理解和显而易见的。此外, 我们可以把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结合使用, 这样可以使论据显得更加充分有力。
三、把握好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是通过论证方法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联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一般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作为充足的论据来正面阐述作者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正确的一种议论形式, 而驳论就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或反动观点的议论形式, 从而树立起作者自己的正确论点。无论是立论与驳论都是一种论证方法, 二者的区别在于立论是证明某一个观点是正确的, 而驳论是证明某一个观点是错误的。
总之, 学习和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和反驳方法, 究其实质是我们的一个逻辑思维问题。因此, 不管是教师, 还是学生, 只有大力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掌握正确的逻辑推理方法, 才能阅读好议论文, 写好议论文, 从而准确表达我们的观点和看法。
摘要: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 它通过列举一定的事实材料和运用逻辑推理, 表明作者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阐述作者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一篇议论文通常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要阐述的思想观点;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事实和根据;论证是议论文中对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揭示, 也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者之间关系紧密, 共同构成一篇议论文。
关键词:浅议,议论文,阅读
中学议论文的阅读教学 篇2
摘要: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囿于答案,让学生跟从于自己的思维,不敢有半点改变。教师要以教学相长共生的提问主体、形式内涵共融的提问内容、开头结尾俱全的提问时机等方式对提问进行“创新”。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研究焦点放在有效教学上。作为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途径,提问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而在当前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困囿于教参,以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以不恰当的提问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学生感受不到文章带来的美感,也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有效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乐趣。
一、教学相长共生的提问主体
1.教师提问。提问不能局限于少数优等生,而让大部分学生沦为“观众”,要面对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感受,从而使不同的思想产生碰撞、情感得到沟通。面对教师的提问,学困生会有畏难情绪,教师应引导启发、适时鼓励,让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石榴》一文学习中,重点是托物言志,颂扬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特别是描写石榴特征的段落,再引导学生讨论描写石榴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者让学生阅读文本,说说作者对石榴的态度是怎样的?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石榴是可爱的,可爱在什么地方?找出相应段落,理清文章思路。描写石榴的特征时,语言生动形象,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提问,既要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要确保问题在他们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
2.鼓励学生提问。教师不能独霸课堂的“提问权”,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鼓励学生提问,让他们在提问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如在《端午日》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提出问题:“茶峒人的端午节有什么风俗?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文中写出茶峒人的哪些活动?在介绍这些活动时,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细的?为何要这样安排?不同的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不同的感受,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质疑、释疑,既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能促使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二、形式内涵共融的提问内容
1.针对文本内容提问。教师在备课中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矛盾,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的苦心孤诣。如《孔乙己》一文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是猜测,而“的确”是肯定,两个词看似矛盾,教者在此处提出问题:“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并不矛盾,说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他肯定要被社会淘汰,不劳动无法养活自己,且被打断了腿。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是因为事隔多年,无从考证,也没人真的知道他的真实情况。在部分作品里,作者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特意地留下“空白”,给人“词尽而意无穷”的味道。教师要选取文本的“空白处”提问,发挥学生的想象,点燃他们的智慧之火。如《安塞腰鼓》一文的结尾“远处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腰鼓戛然而止,引发学生想象与思考,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思考,有认为是早上到了,而安塞腰鼓结束了;也有学生认为安塞腰鼓停下后,世界变得出奇的静,与表演时的震撼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学生认为表演的地点离村庄很远,是在漫天飞扬着黄土的高坡上。
2.针对写作手法提问。一方面,作者运用不同的句式,使行为流畅,提高表达效果,也透出作者的情感。教师要关注句式变化,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另一方面,修辞是一种艺术,修辞手法的应用,给读者以不同的感受,或和风细雨,或气势磅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如《春》一文教学中,在写“春花图”时,以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他们的争相盛开,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的娇艳,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蜂闹蝶飞,映衬出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3.针对写作意图提问。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特定的写作背景,在此处提问,才能让学生理解作品深刻的内涵,如《社戏》源于小说集《呐喊》,展现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三、开头结尾俱全的提问时机
1.课前提问。教师可采用悬念式提问,让他们处于“悬而未决“的境地,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最后一课》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课文1~6段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何作用?”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为了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情感。
中学议论文的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 小学;阅读能力;培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就表明,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应把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绝不单单是为了是学生会说、会写、会认,还应使学生理解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化内涵,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积极阅读
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比较特殊,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某一事物的关注不能够持续很长的时间。但是如果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就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积极进行阅读。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自然觉得阅读是一种乐趣,而乐趣可以把兴趣扩大化,逐渐养成阅读的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阅读。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以我在阅读教学中偶然遇到的《甘罗》这一篇短文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开场白: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甘罗,寻找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看看甘罗是怎么样的一个少年英雄。话语一落,学生个个全神贯注地看着我,继而我说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首先让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前两段,一名是爷爷,一名是甘罗。学生积极举手参与,我让两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着重“唉声叹气”这个成语,让学生感受爷爷当时的烦恼。通过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被激发了,促使学生积极进行阅读,一探究竟。
二、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大幅度提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成效。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和思维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时,不能将抽象的阅读方法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慢慢在阅读实践中掌握方法规律。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精心设计思维情境,在情境中捕捉阅读训练的时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师生共同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如,在教学《师生情》这一篇短文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对“他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这一句进行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找出答案并指出相关语句,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体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这一问题,学生必然会找出上文中的“和蔼可亲”、“日夜操劳”,以及下文中的“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对老师的情感。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在文章中摸清阅读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使學生在阅读任何一篇文章中,都能养成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文章的良好阅读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三、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大胆思维
思维过程无一定向,思维范围不受传统因素限制,它允许对思考的问题标新立异,在方向上可以“海阔天空,异想天开”。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不同方向,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起点,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增加思维的多维性,发展了维的流畅性,培养思维的独特性。比如《麻雀》一课主要讲的是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有的学生对结尾“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认为这样小麻雀仍旧不能自己飞回树上,老麻雀也叼不动自己的幼儿,再遇到危险怎么办呢? 这时要及时引导,发动学生对结尾进行想象,自己给出一个圆满的结局。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在交流中一个个充满创意的结尾诞生了。这种海阔天空的想象,无拘无束的交流,不仅展现了学生纯洁、善良的心灵,也培养了思维的独特性。
四、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学生们重温在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检验自身学习效果、强化阅读技巧、进一步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但正如前文中所提及的,应试体制下的小学生们一般也都有着较为繁重的课业,课后真正能够用来进行阅读的时间并不充足。为此,各学科的老师之间应当协同合作,结合对学生不同学习时期的学习特点,适当地减少课外作业中不必要的、机械性重复的部分,为他们创造出课外阅读的时间。同时,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诸如读书角布置、读后感展示等活动以创造出更好的阅读学习氛围。通过这类活动,学生们不但能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更能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只有在教学中教会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其自身的阅读能力,才能使其受益终身。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师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不仅需要教师提高教学艺术,树立创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而且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并且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课堂教学扩展到社会生活实践中,使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生活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李海燕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12):84~85
[2] 李秀英.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
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4):36~37
[3] 途宝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
阅读能力[J].中小学电教育,2011(9):94~ 95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 篇4
一、课堂阅读教学课前要研读文本,课上要形成师生互动
一是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反复研读文本。读懂文本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基础,对于文本没有一定的掌握的情况下进行阅读教学,无疑是无米之炊,谈不出什么东西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在教学之前,将文本的理解真正了然于心,完全做到胸有成“文”,才能给学生提供教学的源源不断之“水”。
二是在教师上课之前,学生要深入去阅读文本。当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个偏见,就是学生的阅读浅显,根本没有去深入阅读文本,这样的阅读教学肯定是失败的,因为学生连文章的基本内容也没有了解,怎么能进行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 对于文本还是十分陌生的阶段,怎么可能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怎么可能有新的发现。
三是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二、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1. 教材的处理
现今经常谈到教改,如何改,怎样改,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同时,现在大部分教师都还是采用传统教法,怕学生会跌倒,因而不敢大胆放手。分析课文时方方面面讲透,这样收效甚微,对学生又会产生误导,认为老师这样做是对的,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实际上教师应对大纲,教材深入研究,吃透大纲,洞察各类课文的个性,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裁剪教材内容,巧妙配置讲和练的内容,突出重点使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围绕重点展开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只要掌握了阅读方法,就可推而广之地阅读课外读物,为以后的应用积累丰富的材料。
在教材中应把教学素材转化成一个知识发生的过程,思维展开的层次,引导学生通过思维探索获得结论的教学步骤。要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老师不能因赶进度或其它原因而丧失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应巧妙设疑。用系列化的问题结论编织教学线索,或综合运作多种解读方法,由浅入深,主体展开或讲练结合,技能合一,读写开花,力求思想知识、能力与智力开发融为一体。
2. 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掌握知识的关键,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能使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让学生要认识、端正思想,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明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兴趣。比如,阅读速度,让学生上讲台以故事的形式复述阅读内容,比复述内容的准确全面、生动性。由学生讨论评判。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在愉快中增长知识,锻炼自己的胆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方法指导,分类推进
“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充分重视方法传授。不少学生反映,看了不少作品,但没有什么收获,其中就有一个方法问题,现时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得要领,学生只有听的义务,没有读的权利,结果是拿出文章不会读,读也读不懂,因而成绩上不去,这实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教师应授之于渔。如在讲授小说时,同时也在传授小说的鉴赏,甚至写作方法要领。这样学生以后遇到此类作品,就能触类旁通。教师可根据教学经验,形成一种模式。如教师提示———学生( 或师生) 研讨———学生练习———教师小结。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选择好的例子,要选择最有价值的典型例文、例段、例句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总结规律,形成方法。训练思路,教师要作示范,规律、方法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不能简单的重复,应重视学生技能的迁移,方法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阅读水平的参差不齐,采用粗细结合的阅读方法,分层次、分阶段的方法,便于因材施教,照顾全面。例如,讲读《我的叔叔于勤》一文,可采用先让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指出两次景物描写的异同,再让学生体会两次景物描写对文中主人公的心理起什么作用。当然,要使学生能在阅读掌握知识,还应在教学中作为一个具体的指导。根据教改信息,增加课内外文段的阅读,在对比中掌握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4. 增加课外阅读量
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大幅度地增加容量,加快课堂节奏,让有限的时间发挥出尽可能大的效能,从课内向课外辐射、延伸。学生只须在充满张力的思维和实践中,才能领略学习的愉快,才能获取切实的能力,从课内到课外,从文学到科技,多多益善,有了数量才有质量。可以吸取他人的写作技能、技巧,增长知识。古人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具体做法可以是引导学生阅读选入课本中的长篇作品或其他作品,也可以结合自读课或课余活动,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向学生介绍,推荐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及时沟通有关阅读信息。如课前5分钟可让学生上讲台,用讲故事的形式说说自已看的是什么书,书中讲的是些什么内容,主题思想是什么?自己对此有何感想等说出来,让学生作评判,是好、是坏,是对还是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又增长了知识,使师生在愉快中教学。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教学是以文章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文本解读,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尤其现在强调素质教育,以及中考语文试题的改革,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更显得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
中学议论文的阅读教学 篇5
高中英语新教材投入使用已经快一年了,这本教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如既往地占着较大的比例,甚至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我们教师阅读教学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
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那么,为什么在学英语的听说读写四大环节中,“读”这一环节被视为如此重要呢?因为通过阅读,学生能够获取新知识,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语言水平,从而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英语阅读教学要以阅读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为重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
那么,怎么成功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呢?我认为,要以任务为依托,激发学生主体参与。也就是要开展任务型教学,让他们在活动中真实地使用语言,达到优化阅读教学活动、培养阅读技能的目的。
下面我跟大家谈一下平时是如何开展任务型阅读教学的,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以学生“学”为中心。
不停留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层面上,阅读环节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前、读时和读后活动三个阶段,使阅读教学交际化,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停留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层面上。要达此目的,我们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优化读前活动,丰富读时活动,活化读后活动。下面我分别介绍几种活动形式。
1.读前活动。开展富有创意的读前活动是阅读课的导入关键,教师要选择一些与课文话题相关的材料,运用适当的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愿望。
比如说,我们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设计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话题,调查学生对该话题的态度、看法及了解程度。
如unit 1, Chuck’s Friend。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某些日常用品或工具的必要性和CHUCK在岛上独自生活的艰难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如
(1)What do you use if you want to cut an apple into halves?
(2)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see your own faces?
(3)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make fire?
(4)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strike a nail into the wall?
(5)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get out when it is raining?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关注和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采用话题讨论。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可以从围绕本单元话题的“热身”开始。利用课文的一些pre-reading discussion,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们教材中每单元reading前都设计了此类问题。通过讨论,学生拓宽和加深了对话题的了解,形成对阅读材料的有效预测。
还有比如说最常用的brainstorming这种有效的拓展学生思维的活动。可精选一些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的关键词,让学生作brainstorming activity。
如unit20,Laughing Matter。在学此课文前,我作了一个word rose的图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引人发笑的事。 (图)
这种活动能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读时活动。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语篇。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开展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进一步理清课文内容,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我认为,教师尽可能多地在阅读中设疑质疑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大胆说出自己不懂的内容,主动解答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所以我在平时教学中常以不同形式设计问题,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而不会感到厌烦。下面举几个我常用的提问方法。
比如问题导读。就是根据课文的主题内容,设计问题,布置阅读任务。
通过导读问题,学生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预测。我们的新教材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这种预测的能力。我们应当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技巧,如略读、跳读等来搜索、确定信息、找出答案、解决问题。
如我们前不久刚上过的课unit 18“Modern Agriculture”。我在给学生放录音前提几个源自课文且能归纳出文章大意的问题。
(1) How much does arable land take in China?
(2) How many ways are mentioned to make the land produce more? What are they?
(3) What’s the biggest problem to Chinese farmers?
让他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第一遍阅读。这三个问题概括了全文的三大方面。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注意的是,导读问题是给学生设置悬念,对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去阅读,是进一步阅读的准备,因此导读问题不能太难,确保学生能通过快速阅读直接能在文中找出答案,使学生马上感到读有所获,增强阅读全文的信心。
我还常鼓励学生在我教学过程中随时可提出问题。根据所学内容设计问题,开展提问竞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比如说让学生找主题句或段落配对。对于每段主题句都很明确的文章我常采取让学生边读边找主题句的办法。找出每一自然段落的主题句可以使学生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也可检查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于较难且主题句不明确的文章,我觉得应该根据学生程度,调整难度,提供能归纳每段文章大意的词句,然后让他们迅速阅读课文找出每段的段落大意。这种阅读方式,能将学生迅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找到阅读定位,获取信息,理解文意。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在读中特别是第一次略读后提问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再比如说填写图表。用图表呈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发展过程,有助于认知的条理化。据我所知Note taking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学习英语的方法。
比如仍旧这一单元中的integrating skill reading里的reading课文“Farming and Gardening”。我在上这一课时在careful reading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一个课文第三段详细内容的表格:the advice in the book “Qimin Yaoshu” by Jia Sixie.供学生边阅读边填写。
我发现通过填表,学生快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细节,理解和消化课文主要内容也就容易的多了。这种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取较详细的篇章信息,帮助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当然除了填写表格我们还可通过分类、作时间线、勾勒故事发展图、画树形图、网络图、柱状图等来帮助理清课文文脉,获取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这几种方式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就看文章是什么体裁该用什么方法了。
再举个方法,比如说故事续尾。现行教材中学多文章特别是小说似乎余音绕梁,留下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空白”,可以利用这些“空白”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启发和引导他们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向的思维。
如unit 15中the Necklace这篇文章,我在课文内容教学完成后设计了一个场景, continue the story and write a scene in which Mathilde comes back home to tell her husband about her meeting with Jeanne.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组为单位,表演出来,结果发现效果还不错。学生接的故事是各种各样,有些纯粹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我没有否定他们,我觉得教师对一些不同观点应持开放态度,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解释,真正体现教学民主。只要他们思维运作了能用英语表达了就可以了。这种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让他们在富有张力的教学环境中延伸思维的触角。
除上述这些方式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来作为读时活动,如评价阅读材料; 分析文章体裁; 排列故事顺序;人物评价等, 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当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词,难词。快速准确地判断词义能提高阅读速度,加强理解能力,所以有技巧地对生词难词的处理也很有必要。我们的新教材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就是强调了对学生“猜词”能力的培养。猜词的方法也有很多种。
(1)比如说最常见的就是利用上下文线索来猜词。如果将词句知识独立于语篇的整体教学之外,语篇教学将是见木不见林的逐词逐句释义教学,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失去了语篇的整体结构意义。我觉得教师不应独揽对生词的解释,我经常将解释的机会交给学生。因为课文中有些单词的意思在上下文中已经有定义或解释,他们很快会在课文的语境中判断出生词的准确含义。另外,可以教学生根据一些表示转折、同位、因果等关系的连词来判断词义。
(2)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构词法来猜词。让学生掌握前缀,后缀,词根,辨认同义词、反义词。这些方法都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提高推测词义的能力。
3.还有一个读后活动。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活动,学生对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有了完整的框架,接下来我们应该用交际化的手段巩固和提高学生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读后活动可分为巩固性活动和交际性活动两种形式:
巩固性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巩固一下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下面列举两种方法。
比如复述课文。复述课文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我们可提供关键词或主要线索,较难的课文也可采用填空的方法,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
如:unit 8 g “the Olympic Games”我在PPT上列出了一系列关键时间供学生找发生的事件。
776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9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nit 14, “the Birth of a Festival”我列出一系列问题制成表格的形式,让他们再次回想festival的各个细节。
Unit 18. Modern Agriculture我就出了个概括全文大意填空题。
Over time, many farming _____ have been _____. Chemical _____ are used and electric pumps are used in _____. Future agriculture should depend on high _____ as well as _____ methods. In the 1990s, scientists started to develop new techniques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_____ without harming the _____. Today many vegetables are grown in greenhouses, where the temperature is _____ with computers. Another technique is known as “GM” ----- “G” stands for “genetically”, and “M” stands for “_____”.
除了复述课文,还可以用同步写作的方法。教材每单元的integrating skill后都配有相关的写作练习。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有助于阅读的深化。利用课堂中讨论过的相关话题的大量素材,设计一些适当的同步写作活动,使学生逐步学会表述自己的思想。
另外,我经常要求学生熟读甚至背诵课文中出现过的一些精彩句子、语段,让他们建立自己的“语料库”,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交际性活动的形式就更加丰富了。我会选择源于课文而又超越课文,且为学生所熟悉的话题,为他们创设相关情景。然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故事接龙,辩论,模拟记者招待会等。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工合作、研究讨论,然后写出报告、提交成果、班级交流、相互评价。
学生可从网上、图书馆等信息源获取相关信息,写出成果报告,并借助Power Point等工具向全班展示成果。图文声像齐出,其效果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既体现巩固又体现交际的读后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
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 篇6
关键字:现实 问题 重视 阅读 兴趣 方法 积累 写作
受学习条件、教学理念等因素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着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弱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也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最迫切的任务。
一、在实践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阅读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学生读课外书的气氛不够浓厚。在“你每天都读课外书吗?”一项中,经常阅读的只占42%,偶尔阅读的占44%,每天都读的学生只有8%;在“看电视与看课外书你更喜欢哪一种?”一项中,回答电视占79%,课外书30%,都喜欢29%;在“你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大概是多长呢?”一项中,读书半小时左右的学生只有14%。
2.绝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阅读课外书的积极作用。在“你觉得读课外书有益处”一项中,回答“扩大知识面”占55%。
3.学生的阅读习惯整体欠缺。在“课外阅读时你采用哪种读书方法”一项中,回答有“写感想,写批注”的学生仅占26%。
4.学生自由阅读的客观环境尚不太理想。有35%的学生认为目前“功课太多”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在“家长是否支持你读课外书”一项时,回答“支持”的占57%,回答“不支持”和“从不过问”的分别占5%和77%。
二、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阅读能力是学生一项主要的语文能力,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长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
1.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就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中阅读的兴趣。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活跃语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观器官,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融情入景,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其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成语接龙、名句欣赏、佳作欣赏、读书心得交流、作文比赛、诗文朗诵比赛等这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最后,分层教学,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内容和体裁的课文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2.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首先,教学生学会由浅入深地阅读。当今社会中,阅读既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学习活动,也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阅读的基本过程是认读——理解——吸收,这三者中认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就道出了阅读的真谛,“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前一句话是说读文章第一遍要快速阅读,只求了解主要内容,后一句是说读文章要下苦功,“钻”进去才能读出来,有收获。这就是说读一篇文章应先通读全篇,得其大意,再细读,然后揣摩,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的,突出的用法、新颖深刻的词句,最后再通篇领略。不注意整体性阅读,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总之,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内容——思想——语言”的反复过程,如果按照这个方法去读,一定能读懂,读通,读出味来。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应该适时地分类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技巧指导。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技巧方法,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决。阅读既有深度,又要有广度和速度,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如泛读法、速读法等,其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
3.要重视积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古至今,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重视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同时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开展广泛阅读,强化积累,增强语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使学生得到经典熏陶的同时,会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学以致用打下坚实基础。
4.要丰富学生写作实践。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实现“得法于阅读,用法于写作”。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尽管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为学生尽可能多提供展示积累和学习成果的平台。
总之,阅读教学中只有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方法,重视积累,广泛阅读,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阅读教学才真正落在了实处。
中学议论文的阅读教学 篇7
一、目前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普遍问题
1. 具体教学实践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差距问题。
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在具体教学实践时往往与这一要求或多或少存在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2. 如何把握课堂朗读与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使学生在朗读中领悟情感,接受熏陶,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朗读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引导学生合理朗读,朗读应带有丰富的感情,不是只“喊”出来就行。另外,教师还应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习惯。
3. 如何解决阅读资料问题。
目前我国中学的办学条件有限,很多中学的学校图书馆建设不完善[2],藏书有限,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对这个问题,地处偏僻农村的中学表现尤为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其他渠道寻找丰富的阅读材料,合理使用有限的阅读资源。另外,如何让全体学生参与阅读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也是目前我国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个方面。
语文是关于汉语言的学科,是一种语言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起点,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另外,语文学科还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语文学科知识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和人类情感,它是文学创作和其他自然科学的载体。中学语文教学要适应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阅读教学是不可缺少的。
2. 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
学生学习素养包括学习能力和学习中伴随的情感价值观。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阅读材料本身就包含丰富的情感,学生通过阅读,受到其启发和熏陶,对培养自己的学习素养有重要意义。而有些阅读材料本身就包含许多学习技巧,所以阅读不仅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还可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提高学习能力。
3. 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要完成这一任务,开展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应重视起来。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 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科学朗读。
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3],要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可从引导学生课堂朗读开始,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求阅读材料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要包含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感。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得,才能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2.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科学阅读。
思考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只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教师应合理引导,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科学把握快速阅读、精读。对什么文章资料要快速阅读,什么材料要精读细度科学把握,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也不能错过有重要价值的文献资料。如《范进中举》完全可以围绕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设置问题快速阅读,而对“中举发疯”的片段描写,就值得精读细度。
3. 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
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有力体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对学生阅读进行指导,让学生学会有区别地对待不同的书。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指导:一是指导学生科学地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体现阅读后所得到的收获的一种方式,也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二是指导学生科学的积累知识,对具体知识要区别对待。
4.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阅读渠道。
阅读不局限于课堂阅读,课外阅读也特别重要,既是对课堂阅读的补充,又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能力的必要条件[4]。为了弥补学生阅读资源的不足,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收集有用的精品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有条件的还可以教会学生自己收集阅读材料,并共享,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着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从阐述学生阅读能力的概念入手,分析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探讨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旨在加深学生对阅读能力的认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蒲永科.加强情感阅读—提高中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探析[J].科教文汇,2009(04):19-20.
[2]伍远岳.高中生理解能力表现标准及培养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伍远岳,郭元祥.论知识的个性化意义及其实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01):41-42.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篇8
一、明确阅读教学的三个阶段
所谓“三阶段说”, 即:第一阶段为起始积累阶段。这里所说的起始阶段不是指从初中开始的, 而是指学生从最初的识字开始, 要能理解句子、段和整篇的意思, 从会识字开始, 经历小学和初中的阅读、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感性材料和各类知识材料的阅读, 自己阅读到教师指导下的阅读。这一阶段强调积累, 积累的基本途径是阅读, 而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对课文和广泛的课外阅读, 在字、词、句、篇等语言表达形式和文章所含思想内容方面有了相当的积累后, 才能逐步形成阅读能力。
第二阶段为理解性阅读阶段。学生通过长时间的阅读积累, 到了中学阶段以后, 已经具有了基本的阅读能力, 在初中阶段进行以掌握基本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的熟练性阅读训练, 包括对词、句、篇章、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等各方面的理解训练。这种能力的训练, 要经历一个由模仿别人分析到独立分析的过程。
第三阶段为评价性鉴赏阶段。即在高中进行综合性、评价性阅读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 要求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 对文章所表达的观点、所阐述的思想进行鉴赏、评价。对课文介绍的知识以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加以鉴赏评价。通过评判, 吸收文章正确的思想内容和好的表达方式, 摒弃或批判其错误内容及蹩脚的表达方式。
二、追求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即初读过程。这个过程是指学生进入文本之前对文本一无所知, 不带任何问题进入文本, 经过反复深入的默读、朗读, 带着阅读感受和发现的问题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提出读文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体现在教学中就是预习阶段。一般包括对教材的感知、理解。学生的感受不限角度, 只要聚焦课文产生的观点都要鼓励, 但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阅读感受在角度和深度上的差异, 并利用这些差异, 通过点评提升学生的阅读感受文本的能力。
第二个境界是“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即理解阶段。理解阶段, 重在对课文进行具体分析, 但是, 这个阶段教师也不要先入为主, 要引导学生自选角度做定向阅读感受的分析, 学生的角度可以是:内容感知情感体验、学法的领悟、语言的品析等;老师要做的就是, 对内容、写法、语言各大项下的具体能力点的训练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计划地安排落实。这个境界, 通过细致研究文章的词句段篇, 教师可启发诱导学生讨论、质疑, 使之动脑、动口、动手, 通过积极思维, 解惑释疑、吃透教材。
第三重境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即深入理解、定向感受阶段。也就是教学中的实践历练和复习阶段, 这应该是学生自我阅读的成熟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 对有关文本内容精度深思的过程中, 达成解决问题即发展阅读能力的目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教学目标, 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 抓住文本在写法和语言方面的突出特点, 备课时就要做好预设, 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三、阅读教学要重视的三种方法
方法一:是在诵读中积累感悟。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要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要把这句话当成训练的目标, 同时这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文章本是有情物, 所以一定要强化朗读, 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有很多课堂, 忽视了朗读训练。让课堂书声朗朗, 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在重音、语调、语速、气息等技术层面予以具体指导;再从内容方面深入文本, 进入角色, 加强朗读训练。我认为, 朗读水平若能提高, 只要学生勤奋, 语文成绩就会随之提高。
方法二:是在品析中积累感悟。古人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 观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作者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 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会到情思, 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体味联系起来, 是学生透过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 最终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小到一个词, 作者是怎么用的, 好在哪里, 以后我在用的时候会怎样用?大到一句话、一个段, 为什么作者用来有这样的表现力。
方法三:是在交流中积累感悟。在交流中, 最能体现个性化阅读成果, 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 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 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
浅析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9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点, 也是难点, 解决好阅读教学, 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语文阅读是一门在实践中阅读、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的课程, 不仅要明确“说什么”, 更应掌握“怎么读”, 因此针对农村中学生和实际情况, 需要找出相适应的阅读教学的策略。因此,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 让阅读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 并形成一种习惯。这一点对农村的孩子特别重要。
一、精心引导, 培养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 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 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平时要给孩子以引导, 培养阅读兴趣。在孩子茶余饭后, 在田间地头乐于读书, 谈书。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转变观点, 以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 谁是阅读的主体, 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 先是教师钻研教材, 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 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 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教学时, 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 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 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 久而久之, 学生的个性被泯灭, 创造的天赋被扼杀。因此,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那么, 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第一, 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 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让他们潜心读书, 促使他们主动地读, 专心地读, 兴致勃勃地读, 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 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 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 唤醒学生记忆, 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第二, 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 培养问题意识, 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做, 既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
三、放下架子, 积极参与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要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所谓“参与”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参加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其实质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 如何进行有效的参与式教学呢?
第一,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参与式的阅读教学中, 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 探究的生态氛围, 这是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前提。因此, 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 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 绝大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 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以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 让他们从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促使他们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
第二, 师生共同走进文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中, 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教师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不能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强加给学生, 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初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片断中老师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寓教于乐, 让学生们自主读书, 让学生们进入角色, 化物为我, 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主动地感悟语言文字, 激发起阅读热情。
第三, 抓“生成性”教学。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预定性”, 问题及问题的结论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参与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 问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靠学生参与过程中生成。因此在参与式阅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 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 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 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 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 提高参与式教学的质量, 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俗话说:“打铁要靠自身硬”。作为我们在农村工作的语文教师, 自身更要有过硬的本领, 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更新教育理念, 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 养成一种博览群书的好品质, 不但自己多读书, 也鼓励学生多阅读, 把阅读当作正常的工作, 让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营造一个书香阅读的学习氛围。只要我们每个扎根在农村的语文工作者努力去探索、引导, 让阅读真正走进农村孩子的生活中, 相信, 在这解读的过程中, 学生会张扬个性, 完善人格, 丰富人生的精神家园, 羞涩的青春一定会一路欢歌!
中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 篇10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应试思维”是中国传统教育所彰显出的最为表象、也最为基本的教学目的,因此在很多教育机构、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课下学习任务乃至课外阅读内容的布置,都遵循“应试”主题。如读文章,就要求学生去挖掘文章当中的生字词、划分段落、提炼主题和中心思想,甚少关注其中精彩段落,或是华美篇章带给学生自身相关情感和思想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导致学生在学习有背诵要求的篇目时,仅会按照教师引导,默记文章中的字词,完成重点段落的背诵,但对文中作者所寄寓的真情实感,或是强烈共鸣等发乎内心世界的情感没有产生一定意义上的认同,如此也就难以将文中渗透的主题和思想进行生活化和关联性的理解。由此也可以推导出,这种阅读教学不但无法发挥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创造力的作用,反有禁锢学生思维、限制其创造力发挥之嫌,终日将目光局限在有限的课文内容、大纲框架之中,丧失拓展、延伸的能力。
二、群文阅读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
(一)扩大阅读数量
群文阅读,顾名思义即是对多篇文章的阅读。在普通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阅读、探讨、分析和思考的只是一篇文章,而在群文阅读中,教师与学生需要将阅读数量由一篇拓展为多篇,学生阅读数量将成倍上涨。由于平时学生在课外很少主动阅读,所以课内进行群文阅读显然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数量。
(二)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是影响阅读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实中,学生阅读速度存在着两个极端的现象,一是阅读速度特别快,几乎一目十行;二是阅读速度特别慢,逐字念读,耗时耗力。准确地说,这两种情况都属于低效阅读。而群文阅读中,学生需要在仅有的课时里阅读几篇文章,且要对几篇文章进行对比和分析,有限时间内完成指定的阅读数量,能够使得学生在提升阅读速度的同时,又不至于过于囫囵吞枣,长期保持如此均衡状态,学生阅读水平将得到有效保障。
(三)丰富学生阅读形式
《语文课程新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群文阅读教学中,一节课学生读多篇文章,不仅加大了学生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并精于对文章展开比较分析,从中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等不同阅读方式。
三、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遵循课本的群文阅读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们精心挑选的,题材多样,文辞优美,内涵丰富,基本上是将有相同主题的课文安排在同一个单元,这些特点为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编排在一起,这样的单元划分也为群文阅读教学开展提供了便利,但每个单元的几篇文章缺乏内在的联系性和逻辑性,因此,在选择群文阅读的文章时,应在确定议题的基础上,选取能够体现议题各方面特征的文章,尽量给学生提供比较系统的阅读文本,使学生能够摄取到更多信息,拓展视野的同时还能训练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以边塞诗为例,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多首边塞诗,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王昌龄的《从军行》《出塞》等,乍一眼望去都是边塞诗,但却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情怀,即便是同一个诗人的边塞诗,也有其不同情感。因此,教师要遵循“多文本、同议题”的标准和原则进行阅读编排,以体现群文阅读主题的融汇性与对比性,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章,“以文解文”。
(二)积极拓展课外群文阅读范围
群文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拓展阅读视野,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个人体验。因此,要打破书本的束缚,将学生的阅读视角引向课外,广泛选取文本,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对比分析能力和多角度思维能力,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积累更多文学知识。如在阅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教师可以此拓展课外群文阅读活动,搜集其他阅读资料,或是从网络上搜集老舍的《大明湖之春》和《趵突泉的欣赏》等文章,让学生对比阅读,透过不同文章来深入挖掘老舍眼中的济南到底是怎样的,他对济南有着怎样的情感,等等。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同时学到更多创作技巧,一举多得。
四、结语
任何束缚阅读、影响阅读本应具有的作用进行发挥的行为都是不科学、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的。群文阅读对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因此在教学中落实群文阅读实践,是广大教师应予践行的目标之一。但要清晰认识提倡群文阅读并不意味推翻现有的常规教学,而是将群文阅读作为常规教学的一种补充,利用这一补充来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同时,改变应试教学理念,由封闭教育转向开放教育,积极落实课外拓展群文阅读,并不断在阅读过程中加强指导,丰富学生的群文阅读组合方式,进一步拉近学生与社会、自然科学的接轨。
参考文献
[1]谢丹.群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有效性探究[J].读书文摘,2014(10).
[2]吴木华.加强阅读实践提高阅读能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2).
[3]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2(12).
谈谈我的中学阅读教学 篇11
一、大量阅读,激发兴趣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用丰富的阅读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需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落实大语文教学观。
1.开放式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初一伊始,我就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选择出自己认为好的读物推荐给其他同学读,进行交换阅读。即使不喜欢读书的学生也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开放式自由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基本上培养了起来。
我陆续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有校本教材《历久弥新的经典》《论语》《道德经》,有《昆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孙漂流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西游记》《水浒传》等古今中外的名著,有每学期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还有各种期刊。学生们也建立了读书笔记,每天积累一点阅读心得。
2.读书活动,激发阅读潜能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我在班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百家讲坛”“名著故事会”“书山论剑”“小组书简”“美文美读”“文学之星评选”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
二、个性阅读,提高质量
个性阅读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我一般借助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并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1.合作学习,在交流中产生智慧
教师要在课堂上以合作展示激发学生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时,对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句,我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各个学习小组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有的小组认为这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从一个“残”字上即可体现,有后文“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与之相照应;有的小组认为这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憧憬,有辞旧迎新之意。而对于整首诗的艺术特色,有的小组认为诗歌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有的小组认为诗歌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景之美反衬诗人思乡之情切。这些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教参上也没有列举的,正体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趁着学生讨论,讲解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情景交融,深层体会诗歌借助景所表现的情。这节课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锻炼了思维能力。
2.创设情境,在表达中提高素养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与文本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散思维,培养个性化阅读兴趣。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时,我安排学生在小组内分别扮演马生、作者宋濂、旁白者等不同角色,请学生用表演情景剧的方式再现文中的故事。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语文积累大胆想象,在表演中还增加了自己的创意,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3.不拘一格,在创新中激活思维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概括文章段落大意被作为重中之重,但这种训练容易把我们的教学引向烦琐的分析中。它往往追逐标准的结论,忽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思考和情感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我把概括文义作为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感情、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手段来看待。如教学《海燕》时,我请学生设计副标题或者对联。学生设计出了“一曲生命力量的赞歌”“光辉的理想,不懈的追求”“海燕——永恒的赞美诗”等精彩的小标题。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引导学生以对联来感知诗情,出示了上联“神来妙笔绘奇丽雪景”,学生对出了下联“边塞诗人抒旷达豪情”“千丈瀚海抒旷达豪情”等。这些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发散了思维,表达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所以,教学形式要不拘一格,教师要以创新为前提,深层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主题阅读,提高效率
自“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开展以来,我就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主题阅读教学,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性阅读活动,以多个文本间的比较解读为途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整合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精讲,把每个单元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采用单元推进的方法,精讲名篇,整合自读篇目,把学习课本的时间压缩为课堂时间的1/3,而其余时间则还给学生进行阅读。
2.反三归一
语文学习是一个反三归一的过程。我们发现:学生掌握的材料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可能会越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先期阅读,通过同主题篇目的阅读来积累材料,丰富阅读体验。我在备课过程中也会收集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整合成导学案印发给学生,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如在教学《雪》一课时,我在课堂上纳入了关于象征手法的阅读材料和运用象征手法的诗歌。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我补充了丛书中关于作者张岱经历的文章《明代遗民张岱的戏梦人生》,使学生对张岱的故国之思、遗民之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都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解读了文本,获得精彩的阅读体验。
3.创新课型
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我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主题学习课型,引导学生读思结合、读写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启迪智慧。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主题展示课、主题写作课、表现手法鉴赏课、情感意蕴感受课等不同课型。
主题阅读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丰厚的阅读积淀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
四、诗文诵读,夯实人生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进行大量的诗文诵读,可以让学生领略古典文化精髓,汲取精神营养,夯实人生的文化根基。
我在所任教的班级成立了诗社,诗社面向全体学生,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为了培养爱诗的人;不是为了培养朗诵家,为的是培养自信、热爱生活的人。
海德格尔曾言:“人应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每日一诗的诵读唤醒了学生的心灵;每天中午的书写时光,字帖上记录了学生的认真;每次小组的精彩诗文朗诵,展示了每个孩子的表达能力和丰富情感。诗文朗诵不仅激发了学生读诗的热情,而且也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尝试写诗。
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篇12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积极提高自身阅读素质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如果教师循规蹈矩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 那么课堂势必乏味, 没有活力, 这样的教学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而教师如果活跃思维, 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提高自身的阅读素质, 每一天传递给学生的都是新鲜、生动的教学素材, 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 教师的阅读素质对于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库, 不断地吸收新鲜的教学素材, 才能做到每一堂课都带给学生新的东西, 学生也不会因为教师重复着同样的教学素材而产生乏味与厌倦。久而久之, 教师的这种阅读素质也会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 学生会每天期盼着上语文课。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阅读素质, 以读促思, 以读养教, 同时也需在广泛的涉猎中, 不断积累教学素材, 开辟出新的教学思路。
二、明确阅读的作用, 肯定其在教学中的地位
“要我学”和“我要学”这两种学习心态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教学中,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阅读的作用, 在学习中体会阅读带来的益处, 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 这样的阅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积累知识
纵观历史人物, 凡大才者无不学富五车、广取博览。这就说明, 阅读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当今社会又是知识经济时代, 各种先进事物不断涌现, 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必须接收新知识, 只有通过阅读, 才能吸收新的概念、知识, 从而加强知识储备,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免遭淘汰。另一方面, 通过阅读, 也拓宽了知识面, 提高了人文素养, 和谐自己, 和谐家人, 和谐社会。
2.丰富语言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可见阅读的重要性。掌握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通过阅读可以扩展我们的词汇量, 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 提高了自身的知识储备, 掌握了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才能在人际交流中从容自若。古今中外的很多经典名著都是语言宝库,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篇目, 让学生对其中的用词进行推敲品味, 久而久之, 学生在规范、准确、精炼的用词用句的熏陶下, 逐步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
3.提高能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说明了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学生阅读的内容多了, 知识面宽了, 在写作中自然信手拈来、才思泉涌。这就是厚积薄发, 体现了阅读对写作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广泛的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写作思路, 也能使学生写出高格调的文章, 不拘泥于一家之言, 不至于千篇一律。有研究表明, 科技人才最基本的智能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研究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 而这诸多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阅读。由此可见, 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促使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主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是课内阅读, 一般要做好课前预习, 上课认真听讲, 课后仔细品味复习。另一方面是课外阅读, 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名篇, 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文章来共同品鉴、赏析;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给学生推荐较好的文学网站, 对于较好的文章, 教师可挑选出来作为对比阅读材料, 做好知识迁移。要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并将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好段或精彩片段摘录下来, 一段时间后再共同分享阅读体会。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将会终生受益。
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列举几种学生常用到的阅读方法。
1.积累性阅读
积累性阅读是一个跨度较大的概念, 需要学生长期地积累, 它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范文阅读, 还有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实现的。积累性阅读不仅使学生对用字、词、句等的语言表达进行积累, 同时通过广泛阅读还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及自然社会知识等。
2.理解性阅读
理解性阅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学生不仅简单地理解了基本的语言知识, 同时还理解了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等。学生的阅读能力由模仿到独立、由单项到全面、由浅近到深刻, 发生了质的飞跃。
3.比较性阅读
比较性阅读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 通过比较性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比较中,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去鉴别、探究、欣赏,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逐渐形成一个体系, 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正迁移。
4.扩展性阅读
扩展性阅读是指以某篇作品为阅读基点, 向有关方面逐步扩展的阅读方法。扩展阅读训练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加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展阅读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确定好阅读基点, 另一方面是确定扩展方向。阅读基点部分要精读, 理清文章的思路、内涵, 对于扩展性阅读则可根据阅读的目的、层次、基础等因素略读。可以某篇名作为基点, 向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或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也可以引某篇作品的引文为基点, 向引文原作扩展等。
5.评价性阅读
随着学生语言知识的不断积累, 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得到进一步增强, 能对阅读作品进行评价, 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 发展到这个阶段, 才真正达到阅读的目的。
【中学议论文的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图式理论在高一英语新教材阅读课中的运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12-06
试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阅读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07-03
中学政治教学的困境论文12-22
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论文07-21
中学化学的兴趣教学论文07-31
中学化学概念的教学论文09-20
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论文09-22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论文05-26
中学英语的情景教学法论文10-20
中学生物学的审美教学论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