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学的审美教学论文

2024-10-24

中学生物学的审美教学论文(精选7篇)

中学生物学的审美教学论文 篇1

1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国家新一轮新课程改革中, 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 不仅在传授理性知识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情感, 并且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美育还可构建健康的审美人格, 使学生热爱自然, 珍惜生命,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建立一个新的健康和谐的生存价值观;另一方面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需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此, 美育有着智育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美育激发人的创造冲动, 培养审美直觉和想象审美的核心是要创造审美意象, 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到最后往往不是凭理性而是靠直觉, 这样的事例很多。这种想象力的培养是靠美育。智育主要是培养人的逻辑推理能力, 而美育培养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培养人的形象思维, 发掘人的右脑潜能。

2加强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对策

2.1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生物以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精妙绝伦为无机世界所无法比拟。大至蓝鲸, 小至病毒, 每一种生物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多个层次在形态、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 无不经大自然这一巨匠精雕细琢, 每时每刻都透射着绚丽的光芒。通过生物教学活动使学生克服对生物学美的无视、无闻、无觉的美盲状态, 逐步形成对生物学美的敏锐而充分的感知能力;同时,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提高其审美的比较和分析能力, 使学生初步学会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 识别生物学美的性质、类型、程度;另外, 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联想能力, 以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形象性。

2.2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立足生物教学, 可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通过教室内摆放鲜花, 校园内栽种花草树木, 创造美的环境。观察解剖实验, 规范操作展示协调美。与此同时, 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蛋壳、蝴蝶翅、叶片、花瓣等动植物材料进行科技小制作, 让学生巧妙地组合成一幅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小作品, 充分感受艺术美, 体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的喜悦。也可以利用教师节、国庆节、春节的机会, 让学生制作鲜红、亮绿、金黄的叶脉书签, 再配上生动的祝福语言, 送给教师、亲人和朋友, 激发学生的心灵美。学生创造美的空间是广阔的, 在学校, 在家庭, 在社会都有可以利用的机会。比如可以指导学生栽培一盆花, 种一棵树, 从翻土种植到浇水剪枝, 让学生自己动手, 写观察日记。这样, 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又可以不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2.3运用形象化教学法

生物的形态结构美是自然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生物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素材, 教师应当利用好这些素材进行形象化教学, 即通过生物美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教育和感染学生。其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形象的感知, 在教学中要多采用现场教学和实物教学, 通过感官协同活动感知形成美的表象;二是形象的储存, 表象是以图像和语言的双重编码储存的, 教学要注意将形象与语言结合起来, 促进表象的概括化和表象向概念思维过渡;三是形象的再现,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物学语言来激活学生储存的表象, 使生物美的抽象与表象统一起来, 并能运用储存的表象进行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和美的联想。通过适当的联想, 生物美的形象会得到升华, 形成人与生物间的亲和关系, 进入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

2.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仅就美育而言, 单在课堂中进行还远远不够, 课外活动为美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大自然有着丰富的美育资源, 所以我们在生物学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接近大自然。例如组织生物夏令营, 聆听鸟语, 观察各种花木的色彩层次, 采集标本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才能, 接受大自然美的熏陶,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 美学教育是学校的一项很重要的教育目的和内容。它不仅仅是关于美的教育, 通过审美教育, 同学们可以更热爱祖国, 热爱学习, 热爱身边的人和事, 热爱生活, 关注大自然, 形成良好的环保观念, 积极地保护美的事物的意识。

摘要:生物科学是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 处处体现着生命的美。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渗透美育, 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以美求真, 以美激情, 以美育人,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让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美学素养。主要介绍了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着重阐述了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

关键词:生物教学,审美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邱明正.审美心理学[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2]张尚智.浅谈中师生生物教学中的美育途径[J].生物学通报, 1997.

[3]徐玉珠.寓美育于生物学教学[J].生物学教学, 1997.

中学生物学的审美教学论文 篇2

一、学生审美情感产生的理论依据

课堂活动中学生“审美情感”产生图示:

《美学》中认为审美情感的产生必须具备两大条件: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审美情感的产生源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美的感受。在课堂活动中, 作为主体的学生自然是审美主体, 初中生对美有独特的敏感性, 通过对美的感知与想象形成审美情感。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自然离不开作为主导的教师的引导, 引导学生感知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审美对象。教师要提供这种审美对象, 在学生积极的感知中形成审美情感, 这样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二、审美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学生的审美情感是“情感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合理运用学生审美情感, 在师生关系、课堂气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有重要意义。

1. 有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营造浓厚的课堂气氛。

英语课堂教学是主导与主体密切合作的双边活动, 需要学生具备与老师合作的精神。因此, 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与学生培养感情, 增加自身的情感投入, 对学生多一份爱心、关心, 对工作多一份热情、激情, 用“情”、用“心”、用“爱”来教育学生。春风化雨, 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看似不起眼的一件小事, 听似不经意的一句话, 都可能在学生心里留下永久的印痕。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引导, 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审美对象, 他们就会乐意听讲, 积极投入审美情感, 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投入审美情感的过程中, 其思考积极, 反应迅速, 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起来。

2. 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审美对象在教师的引导下作用于学生, 学生如果乐于接受, 便会在情感上产生振动, 全力以赴地把情感投入到审美事物上去, 注意力就会集中, 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情感, 是任何强压灌输都不可代替的, 同时这也是学生充满兴趣学习的体现。一般情况下, 只有美的东西, 学生才愿意主动感受, 才会产生兴趣, 美的事物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 他们对美有认识与探索的欲望。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一些知识转化成美的事物, 教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的直观教具, 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 将传统教学媒体 (如语音、教材、板书、实物、挂图等) 与现代教学媒体 (如电视、录像、录音、计算机等) 相结合, 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 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 能看的让他们看, 能摸的让他们摸, 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引发兴趣, 激发求知欲, 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 在审美情感的作用下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3. 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类的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意义上的情感, 审美情感比日常情感包含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容。日常情感是未经“整理”的情感, 而审美情感是通过“整理”的情感, 即通过了人们更全面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投入情感感知事物时, 能够引起共鸣, 思维变得活跃, 联想愈加丰富。教师在教学时, 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观察的基础上, 力求从不同角度, 运用不同方法, 寻求问题的答案, 从而找出不同于一般的结果。久而久之, 在审美情感的作用下, 就会出现创造性的思维, 把这些思维付诸实践, 便形成创新能力。这恰恰说明审美情感在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审美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审美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广大教师应积极运用这种情感, 引导学生感知美的事物, 使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我在教学中已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并适时地运用了这一点。

《乐记》中写道:“夫乐者, 乐也, 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亚里士多德也说:“人们聚会娱乐时, 总要弄些音乐, 这是很有道理的, 它的确使人心畅神怡。”由此可见, 欣赏音乐的确使人快乐, 产生美的愉悦。如果把它应用到教学中, 同样能够有效地形成审美情感, 合理运用音乐所带来的审美情感, 有时会产生奇妙的作用.例如, 我在讲Oxford English 8A Unit 4“Wild Animals”时, 便利用音乐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但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阅读—回答问题—讲要点—练习, 则显得索然无味。在此我另辟其道, 选择了两首歌曲。在学习短文时, 由一首“The World Is Getting Smaller”的歌曲导入, 创建氛围, 让学生用心感受, 虽然他们不懂大意, 但通过青少年心理特有的敏感已感受到这是一首伤感的歌曲。为使学生加深情感, 我解释了“The world is getting smaller, The population’s grown, where can you hide away?”, 让学生感受世界越来越小, 人口越来越多, 动物生存空间被人类掠夺, 饱受摧残与伤害。学生在情感上融入了对动物同情的氛围中。我趁机引导说:“请阅读短文, 让我们了解一下动物的生活吧!”学生带着情感自觉进入阅读角色, 这就形成了学生自觉学习的行为, 构建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我再利用学生的求知欲讲解了重点。此后我仍旧抓住“情感教育”的主线, 积极引导学生, 展示一幅图片 (笼中老虎) 并问:“Look at tiger in the cage, what do you think?How should the animals live?”学生在书中很快找到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但不知如何组织第二个问题, 我并不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充分利用学生情感。立普斯说:“灾难加重价值感。”学生从悲伤与同情的审美情感中认识到了动物的价值。我又放了一首“Fly Little Birds Fly”, 让学生与我共同高歌, 并理解中心句“Happy cause I’m free.”学生思维顿时开阔 (有时甚至是创新的) , 再提问时, 有的学生回答:“The animals need free.”有的学生回答:“Don’t cut down trees and forests too much.”我表示赞同并补充:“We must protect the animals like our eyes and live well with them”, 并由此结束此课。

通过简单的两首歌曲, 学生产生了“悲剧美与喜剧美”两种情感, 展示了内心世界, 活跃了气氛,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这无不体现了音乐的“感染力”, 学生也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这其中“审美情感”起到关键作用。

实践证明,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审美情感的做法是可行的, 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现了知情的统一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美感因素的策略, 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 引发情感共鸣, 让他们获得“真、善、美”的情感体验, 感受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 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陶冶情操, 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人格健全、适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刷馆, 1980.

[2]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3]王长俊, 王臻中.美学基础.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8.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刘琦辉.试论英语教学中学生情商的培养[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2.1:34.

[6]林承芳.应对课程改革探索初中英语教学新模式.中学外语教与学, 2005.10:16.

基于审美需要的中学体育教学 篇3

一、审美需要中的体育教学意义

体育教学中,中学生不仅对优美的动作、动人的姿态、完美的身体等有强烈的追求,更对优秀的精神品质、思想道德、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强烈的追求。他们不仅对自身有审美的追求,也有对体育教师的审美追求以及对教学环境的审美追求等。中学践行基于审美需要的体育教学有如下意义:能使中学体育教学过程更加人性化;促使体育教师审美素养的不断提高;使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更加和谐;有助于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能促进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

二、审美需要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我国中学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虽然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它必须与其他教育(智育、德育、美育)紧密配合,才能完成这一使命。当然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有主有次的,其中的审美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次要方面,但却是不能忽视的方面。审美是对学生美育的重要方面,美育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对体育审美的需要是对体育教学的高要求,它反作用于体育教学,审美使体育教学更具有人性化和科学化。

三、基于审美需要的体育教学实践

体育教学中,按照中学生审美需要的强弱,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

1. 基于“身体美”的实践。

教学中,体育教师是中学生欣赏的主要对象。匀称的体形、发达的肌肉、优美的姿态等对学生更具有感染作用。正常情况下,男生对发达的肌肉更感兴趣,女生则对苗条的身材更感兴趣。由此可知,体育教师的身体美足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比较容易激起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所以笔者所在学校的体育教师都积极锻炼身体,塑造完美体型。不同的运动项目通过不同的运动动作表现出来,体育教师示范时通过动作的连贯、协调、柔韧、刚劲有力、娴熟优美等多方面体现出身体美。体育教师示范动作的优美性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直观的形象美,很容易感染学生。体育教师的示范动作是否标准优美不仅影响教师的形象,也会影响学生的观赏,优美的动作往往更能为学生所效仿。

2. 基于“声音美”的实践。

声音语言美由语言的语速、语音、语义等形式美组成,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语言的节奏、声音的强弱、语言的意义表现出来。体育教师在上课时经常会注意语言速度具有节奏、语义表达真切感人、声音有较强穿透力等,以便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感染性和启发性,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3. 基于“行为美”的实践。

体育教学中,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很有帮助。我们杜绝对学生恶语相对、怒目叱之,甚至打骂学生。行为美还表现为个人在体育教学中的意志品质、精神风貌方面。体育教学中,教师始终以饱满的精神、和蔼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品性去教学,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美,感染着中学生,提高了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反对有气无力、遇事不管不问、态度生硬等,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行为会让中学生厌恶,甚至是憎恶的。另外,我们注意用一些同学所具有的优秀精神品质感染其他同学,提高班集体学习的动力。

4. 基于关系美的实践。

关系美主要体现在和谐方面。体育教学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社会和谐的表现和缩影,我们应该建立这种和谐的关系。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指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和谐的表现。在审美标准上,和谐是人的内在美的深刻体现,也是美的集中,可以说是审美的最高境界。教学时我们努力做到:教师认真地讲,学生专心地听;教师耐心地指导,学生细心地学习;教师亲切地鼓励,学生努力地练习。这些都是师生关系和谐的表现,深刻体现了一种社会美。同时,我们引导学生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

5. 基于“环境美”的实践。

中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审视 篇4

1. 审美教育的价值

1.1 打破应试教育的重要方法

古时人们将礼乐与诗书并举, 正与目前国家提倡的智育与美育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然而当今社会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仍然大行其道, 殊不知当教育竭力取决于考试, 教育之于人性的意义即在不断消亡。当教育教学沦为考试的工具, 教育本身的意义也将被放逐。当“有用”成为判断是否该教的唯一法则与准绳, 学生的精神家园也就不可避免地遭受了沉重的污染与破坏。正如马尔库塞所说, 这样的教育使得社会“出现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型式[1]”, “超出既定言论和行动领域的观念、渴望和目标”, 即被排斥。审美教育是要打破考试的规范化枷锁, 给予教学过程以美的享受, 让诗意充满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对美的感受、对美的体验。诚然, 考试可以限定教学的领域, 但绝不可能阻止知识概念的美的外延。因为美天然存在于所有知识的内涵之中, 并通过知识彰显其魅力。教育者的审美教育就是要让追求美、欣赏美重新成为时代的宠儿。

1.2 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法宝

受教育者并非石匠手中冰冷无生命的石料, 而是有思想、情感与丰富生活体验的具有交流渴望的个体。教学活动的进行应该始终围绕学生个体的世界而展开。在学生个体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 教育者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尊重这一天性。当前社会, 网络时代的到来, 使得多元化的信息呈现方式走入了学生生活,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成为寻常之物。色彩绚丽、动态唯美等成为层出不穷的信息呈现方式与手段。教学中如若一直沿袭黑白分明的单一板书设计方式, 学生的兴趣、热情、幸福感自然无从谈起。一节成功的课是否成为一节美的课正日益成为现代课堂的应然特征。教师应努力从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功利化教学模式的羁绊中摆脱出来, 转而走向知识与审美并存的二维教学形式。比如在教学中一段精彩的“动物世界”视频的导入必然让学生对于物种间关系的一节内容充满期待。再如一句诗歌“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也会使学生学习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 增添几分探究的乐趣与美的喜悦。

1.3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必经之路

考试将正确的标准统一化, 便于人才的选拔。但个人因为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差异性, 对事物的认识必然具有多样性, 这往往是学生对于美的认知方式的差异所造成的。教师在严格依照答案来评判学生的同时, 也在消解着学生独特天禀与创新的源泉与动力。理想的教育应是既能满足人才选拔的需求又能保持个体自然的多样性。正如加德纳所说:“随着后工业时代经济的发展, 仅仅依靠非情景化的学习来开发智力已经不恰当了。我们必须根据个体的特点和文化要素来考虑拓宽智能的概念。”[2]审美教育正是可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和谐统一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与人本主义者所倡导的关照每个学生个体成长的观念是一致的。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对于学生千奇百怪的理解, 并不应该简单地看成错误, 进行直接的纠正, 而是应该对于其可取之处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 因为也许某一份所谓的错误答案中就蕴含着学生对于知识的创造与美的发掘。如在《孔乙己》这篇文章教学中, 教师在批判孔乙己的迂腐、抱残守缺的同时, 学生在孔乙己分给孩子茴香豆的行为中发现的孔乙己善的一面, 从排出九文大钱看出他守规守法一面, 不也是一种美吗?此时教师的肯定与点评, 必然会给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插上翅膀。

1.4 改造学生价值观念的必要手段

当今社会中美的标准在扭曲, 人在物质的洪流中迷失了自我而难以找到归宿。校园也并非净土。学生自我的审美信条日益被社会中时尚的审美情结所殖民和控制。在好多学生眼中, 钱成了美的化身, 贵的即是美的, 非名牌不穿成了潮流。在个别学生眼中, 美成了“感官神经刺激”的代名词, 吸毒成了时尚。时尚作为情感的替代品, 补偿了学生内心的自卑, 完成了对现实的逃避。在庸俗的审美趣味带给他们狂欢与堕落的同时, 也在一步步地加剧着身体与灵魂更深层的背离。单一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心中美的精神内核开始出现虚无, 享乐代替真正的美成为事实, 拜金主义的出现成为必然。审美教育在当前的艰巨任务之一就是要纠正人们审美观的扭曲, “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 使人们善于看到美和评价美, 赞赏崇高, 蔑视卑下, 嘲笑应该嘲笑的东西, 并怜悯悲”[3]。教育者如何弥补枯燥的知识教育带来的审美问题, 成为关键。教育者必须给学生一个美的方向, 让美包围每个个体, 享乐才能被驱逐。只有让仍处于学生潜意识中的适切的审美价值观, 不自觉中潜移默化地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体系, 才能改变现行教育之僵局。因而审美教育也只能是一种师生互动参与的创造性活动。一节艾滋病授课后, 播放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出现大量因吸毒而导致感染艾滋病的新闻报道, 对于纠正学生有关吸毒的错误审美观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挣脱了道德灌注, 使受教育者自愿进行价值选择, 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体验也必将长久地驻扎在学生灵魂的深处。

1.5 网络媒介时代的必然要求

网络时代的到来引发的是广大中学生对美的鉴赏力的萎缩。网络媒介上每天都在充斥着魑魅魍魉的玄幻小说, 低俗露骨的广告设计, 商业娱乐的影视作品, 学生沉溺于快餐式的文化中而遗忘了审美, 遗忘了美的想象与创造。学生在盲目的仿效下与美的世界距离越来越远。价值缺失的浮躁社会让学生稀缺的美的自留地所剩无几。正如梅洛维茨所说的, 媒介为审美带来了男性与女性、儿童与成人界限的模糊, 从而造成了诸如“丢失的儿童”和“问题儿童”之类社会新问题[4]。青春期的学生情窦初开, 性本能开始觉醒, 如若此时没有教师的适当的审美引领与规范, 其世界观、价值观发展将极可能走向畸形。此外手机等新型电子媒介的普及也使基于印刷技术的纸质书籍淡出了历史舞台。这本是社会由生产型向信息型、服务型转变的必然趋势。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审美文化却逐渐被消解和贬斥, 其中尤以玄幻小说对于学生的影响为最。许多玄幻小说往往讲述平凡的小人物凭借诸般法宝、争强斗狠成就至尊的故事。小说中主人公卑微的出身使得中学生拥有强烈的代入感, 酣畅的生杀与夺权更是成就了其精神上的纵欲感。而有些玄幻小说随意架空历史, 扭曲人物性格, 完全剥离了小说的审美内核, 仅仅为了使情节更离奇曲折。在当今由传统的文化时代向媒介时代前行的转型时期, 教师对学生的审美要求绝不能降低而是应该更加苛刻。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者对于学生的时尚审美需求绝不应是投合, 而应是在充分考量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满足。

1.6 科学教育的应然选择

教材中的科学知识并非是一种永恒的真理与信仰, 因为科学的发展总是在使“真理”不断地成为殉难者。审美教育即是要让中学生从只注重结果与事实的羁绊中摆脱出来, 转向对科学内涵中真与善的追求, 让其在感受美的轻松与愉悦的同时, 体会科学的严谨与静穆。诺贝尔奖获得者白川英树的成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白川英树正是由于正视了他的研究生在实验中错加了超剂量的催化剂而结成的银色薄膜, 才最终合成高性能的膜状聚乙炔。此外科学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 诸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转基因安全性问题, 代孕的伦理性问题, 等等。尤其在当下,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教师如何教会学生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审美悖论, 以生态的自然的美的视角看待多变的世界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人们真正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大自然, 那么自然界也会给人类以和谐和守护。

2. 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中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过程并不是教师与学生单方向的镜式反射, 而是在与学生已有的审美图式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持续建构的结果。教育者要善于对学生曾经的审美经历进行细致的考察与研究, 借助于美的形象性、生动性、感染性, 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使其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也许一只死亡的藏羚羊图片在观赏者眼中就是一具动物尸体, 然而如果教师放在野生动物保护一节中展现, 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灵魂的拷问, 体现的是对生命之美的怜与悲。教师只有让学生在美的审视中不断生发出认知的冲突与碰撞, 才能觉察到自己, 突破科学与习俗主宰下的自我, 发现自然存在之美。审美教育只有当植根于学生经验的土壤, 与知识的传授、道德养成紧密结合, 才能使其成为有源之水, 才能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与完善。

摘要:中学教师中普遍存在对于审美教育的漠视和对于审美价值的缺乏现象, 在网络媒体时代到来的今天, 教育界的各种问题纷至沓来, 此时重新审视审美教育的价值并进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学教学,审美教育,价值与开发

参考文献

[1]罗靖.审美文化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审视[J].湖南社会科学, 2003 (03) :150.

[2]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245-246.

[3]斯托洛维奇, 著.凌继尧, 译.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286.

中学生物学的审美教学论文 篇5

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意义

什么是美育? 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然而, 其内涵不仅仅限于“审美”或“美感”。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 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它是感性的, 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它是令人愉快的, 是让人心甘情愿, 乐而忘返的;它是动人内心的, 是从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的;其目的就在于培养人, 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 创造力得到培养, 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生活中到处都是美, 同样,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创造活动。在漫长的岁月里, 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意识领域中进行着多种多样的创造之外, 还要通过美育, 实现自身的美化。在某种程度上说, 审美活动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造就。”审美能力包括审美知识、审美趣味、艺术鉴赏、审美观点、美的创作等。在语文教学中, 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美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的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我认为,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为了单纯造就几个作家、诗人和艺术家, 也不是为了单纯普及美学知识, 而是为了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是以特殊方式完成对人的塑造, 它需要人们像春风化雨般地让人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领悟, 让受教育者置身于美的氛围, 接受美的熏陶, 从而提高审美能力。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生美见诸语言文字中, 也存在于课文之中。课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 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 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美育材料, 作品中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 而且还凝聚作者的审美理想。阅读这些作品就像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把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就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点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陶冶灵性, 激发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以丰富他们的审美理念,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呢? 大致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 重视课文, 发掘文中美的因素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文质兼美的课文, 蕴藏着丰富的因子, 如果能引导学生观察, 欣赏这些“美”拓学生视野, 陶冶他们的情操, 都大有帮助。臧克家写的《有的人》是一首纪念鲁迅的诗, 这首诗采用对比的手法起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诗人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和专吃人肉、喝人血的剥削者作对比, 这种“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而鲁迅虽然死了, 但他的奉献精神, 他的战斗思想却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诗人用对比的手法, 把鲁迅形象塑造得高大美好, 学生学习了鲁迅的伟大精神和人格, 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强化美学教育

若能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强化现代教学手段, 力求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动静结合、形声结合, 营造美的教学氛围, 更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美的魅力。如讲解郦道元的《三峡》时, 因学生都没有到过此地, 很难和作者沟通, 产生作者的感受, 此时如果放上一首气势雄伟的《长江之歌》, 学生眼前立刻可以有惊涛骇浪的长江景色, 美感自然而然生成了;如学过鲁迅的《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即可做些小练习, 题目可拟作《再驳中国人失去自信了》《鲁迅驳论之特色》, 等等, 也可让学生自行拟题, 这样将审美的欣赏落到了实处, 学生在常抓不懈的训练中, 培养了一定的审美思维能力。

(三) 联系生活, 加强审美能力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6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但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要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 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教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教师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2. 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 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在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新编美术教材中加入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这些课题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成为将来的设计师(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求。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篇7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对象

在我们语文教学中, 审美对象包括哪些呢?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中审美对象, 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文, 这是语文教学中审美对象的主体部分。中学语文课文里, 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次, 是言语方面, 即在听、读方面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最后是汉字本身的审美功能。我们的方块字能发展成为一门独步中外的艺术, 绝对是与它具有美的特质有很大关系的。

二、在课文分析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首先, 是要抓住美的语言。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 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 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语言的中介使学生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真的意境, 激起学生活跃的想象, 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其次, 是要抓住美的形象。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 她外貌温柔美丽, 心地善良, 爱孩子, 关心孩子的甘苦, 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 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 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最后, 是要抓住美的意境。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盛, 我们所倡导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我们也完全可以对学生加强文化方面、思想方面的审美教育。通过经典的文言篇目的阅读, 我们可以读到隐藏在其背后的生命意识、宽容意识、责任意识、超越意识等思想的光华。孟子“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的坚韧;范仲淹“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的通达;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淡泊, 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形式的存在与意义。深入剖析这些内容, 自然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

三、在听、读方面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首先, 是要激发美的情趣。比如, 教学《童趣》, 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 教师反复吟读, 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 把学生带到一件件新奇的童年趣事面前,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童年其实也是很有趣味的。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的童年情景之中。在这里面, 教师的朗读是关键。

其次, 是要树立美的意识。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 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 精心呵护, 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工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 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

最后, 是要增强美的感受。比如, 课文《春》, 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 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 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

四、在写字课中体验汉字的非凡魅力

王羲之的行书、怀素的草书等都极具审美功能。让学生学会欣赏书法, 对他们以后做人做事, 都是很有帮助的。写字是很需要涵养、需要心静的, 浮躁的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把字写得很好。所以, 练字能培养学生静心做事的好习惯, 可以培养他们养成心静、处乱不惊的好心态、好气质。

上一篇:微小狭缝的制作方法下一篇: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