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创新

2024-10-16

中学生物教学创新(精选12篇)

中学生物教学创新 篇1

体育是优雅的艺术, 是身体健康的科学, 是培植和谐的文化, 是提升综合能力的依靠, 体育教学是民族强大的本源, 是社会给予的重任, 职是之故, 教学以来一心营职, 天长日久, 略有体悟, 下面逐做举例, 商榷同仁, 敬请矫枉。

一、多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体育、感受体育

体育竞赛与课外体育活动桴鼓相应, 对体育教学益处良多。竞赛是提起学生注意力和潜力的活动, 竞赛中, 学生全心投入, 往往比一般的体育活动的效果好很多, 竞赛也是一种考核, 一种检查, 能够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此外, 竞赛培养学生体育情感的效果要比一般活动好得多, 可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

一般性的竞赛, 时间地点可以任意选择, 场地器材没有严格的限制, 举办轻而易举。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内, 教师可开展形式多变的、趣味十足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比赛活动, 使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体育课、“达标”等彼此应和, 相互促进, 紧密联系,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综合素质。

体育学习本质上就是要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提高整个民族的体质, 让全民健身计划得到完美的实现,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师要把握好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 让全民健身在中学阶段打好基础。

二、要充分调动学生、社会及体育组织的积极性

为了促进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 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形式多样、项目各异的体育协会, 让他们有活动的场所, 让他们充分释放青春和活力, 让他们的个性有所张扬, 让他们的体育兴趣充分得到发挥, 帮助他们成立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心、兴趣小组等等, 让他们感觉到学校、教师和家长都重视他们的学习, 加大对他们的关心, 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无微不至的帮助与各方面的支持。

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参与, 让他们各抒己见, 激发学生保持高涨的情绪, 鼓励积极参与, 提倡集思广益, 不断扩大体育影响, 让体育学习不断充实和得到完善。各种活动和竞赛可以放手让学生组织创办, 从各个方面诸如编排、策划、宣传、主持、总结等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体育学习达到培养人、教育人、影响人、锻炼人的多方面的作用, 发挥它的多种功能, 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包括体育知识、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合作意识、交际能力等各种能力。

三、体育教学主体性原则

体育教学的内容, 要依据教材并且紧密联系中学实际, 因人而异, 因地制宜, 使学生趣味浓浓, 乐于深入研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 学生学习有了积极性, 由过去的跟从变成好奇, 由灌输变成吸纳, 从被动型的接受向主动型的需求转化, 甚至达到先学后教、主动探索、大胆突破, 把过去的“让我学”“逼我练”变成“我想学”“我爱练”, 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 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顺利、轻松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要领。

总之, 体育教学责任重大, 教师要破臼除窠, 创新教学, 给学生的体育学习带来和煦的春风, 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收获到体育学习的财富。

中学生物教学创新 篇2

江苏省淮安市韩圩九年制学校 张太恒

摘要】:当前国际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早已到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中学英语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从创新教育理论出发,阐明创新精神培养的意义、内涵及要求。创新精神培养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生问生答”教学方式的运用及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探索创新精神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主体性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是以传播和学习前人积累的文明成果与知识为中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受重视,甚至被忽视。以知识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时代已来到我们面前,知识和智慧成为创造财富的核心因素。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中国中学生年年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争金夺银,屡屡击败世界各国学生对手。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理念的扩散,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社会各界对我们曾倍感自豪的应试教育体系,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对我们提供的自认为高素质的教育“产品”不满和指责却日愈加剧。“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中国的专家教授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不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困惑?” 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除教育的知识面太窄,缺乏基本素质的训练等多种不足之处,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老师不是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是满堂灌,填鸭式,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在科学上很难有所突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的重心应转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来,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以往不适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进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二、创新教育的理论综述

创新,即“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具体地说,它“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问题。”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培养强调对知识“再次发现”的探究式学习观念。它是一种创新学习观念,是一种科学精神,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主动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强调对知识的整体及其联系的把握。创新精神还包含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重新组合”就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合成为一种综合知识,或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将这些部分重新联系起来,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实践能力则标志着创新教育过程的最终实现和实施效果。教育者要为学生提供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把思想变成“产品”的创造空间,让他们创造出价值。创新教育的研究和试验必须着手改造教学内容,将科学知识的应用作为重要的方面纳入学习目标之中。要勇于打破教学常规,逐步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讨论式的“小组作业”;要以各种活动形式如辩论会,表演等让所有学生参与;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把创新精神和上实践能力切实摆在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的首要位置。

三、创新精神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设置开

放性作业,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开展各种活动,多给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在阅读教学中,采用“生问生答”的教学方式,如在教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一改过去学生阅读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问题,再提出问题,最后再让学生自己回答。学生在阅读后提出以下问题:

1.What is the boy’s name?(这个男孩叫什么名字?)

2.How many men did Charlie’s father employ?(查利的父亲雇佣了多少人?)

3.Why do they have to work in the garden?(他们为什么必须在园子里工作?)

4.What does he think about the party?(他怎样考虑晚会?)

5.Who takes care of the garden?(谁照看园子?)

6.Why doesn’t he drink?(他为什么不喝酒?)

7.Where do they grow rice?(他们把稻子种在哪?)

8.What time does Charlie write the letter?(查利什么时候写信?)

9.What do Americans eat?(美国人吃什么?)

10.What’s Charlie feeling?(查利感觉如何?)

11.What did Charlie write in his letter?(查利在信中说了什么?)

12.What does Charlie’s friend drink in the party?(查利的朋友在晚会上喝了什么?)

13.Where do they cook meat?(他们在哪儿烤肉吃?)

14.Boys in China get up when boys in USA go to bed, don’t they?(当

中国的孩子起床时,美国的孩子正在睡觉,对吗?)

15.Who did Charlie write to?(查利给谁写信?)

16.Where did the letter come from?(这封信从哪儿寄来的?)

17.How many different time areas are there in China?(中国有几个

时区?)

18.Do you have to water the vegetable garden?(你必须给菜园子浇水吗?)

在这种轰炸式的“生问生答”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

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各种类型的问题,一篇300多字的文章,他们能提出几十个不同的问句,有一般疑问句,有特殊疑问句,也有选择疑问句。有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能从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也有不能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的。

如此发问,学生智慧潜能的井盖被打开,在“生问生答”的过程中,每个学

生都在琢磨如何去提出一个新颖而又有意义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依据课文寻找问题,方式新颖,学生易于接受,这本身又是对课文的新的探索,再次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有效培养。

在教授第一册第三单元第十课时,提出如下开放性问题:

Do you think that people from Britain and America can understand each other? Why do you think so?(你认为英国人和美国人能互相理解吗? 为什么?)

根据课文内容,对这个问题应作肯定回答。课文中句子:However, most of the time, people from the two countries do not have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然而,大部分时间,两国人在交流上没有困难。)

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回答的:

No.Because I think they come from different places, they have different accent.My aunt lives in Guangzhou.I can’t understand her Putonghua.Her accent is terrible.(不,我认为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口音。我的阿姨住在广州,我就听不懂她的广州口音的普通话,她的发音实在太糟了。)

对于这个与课文原意完全相反的观点,不可给予否定,应肯定这位同学敢于

提出与别人不一致的观点:

You are great!Your opinion is different from ours and very interesting.You tell us some truth.You can keep your answer.(你太棒了!你的观点非常有意思,与我们不同,你说出了一些真实情况,你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与课文原意不符,但该学生的创新思

维非常值得鼓励和赞扬。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以求新颖的观点看法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也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教师进行必要的精讲后,用大量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操练。发散思维就是让思想自由驰骋,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组合,产生出大量可能的答案、设想或方案。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要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某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散性地提问,广泛听取学生发言,尽可能征求多种答案,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提倡民主、平等,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宜过早评价,尤其是对提问或答问离奇甚至错误的学生,不能打击其积极性和好奇心,更不能讽刺、挖苦。二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要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思维要敏捷、机灵,思路要开阔,转换角度要快且灵活,不拘泥,不死板。三是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要一个模式,要灵活变通。提倡

一题多解,寻求多种答案。如:我的工作是教英语。既可说成:My job is to teach English.又可说成:My job is teaching English.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经常随时变换。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多样,灵活自如,交替使用,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四是提倡思维的独立性。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从众,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要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大胆创新,富于批评精神,追求新奇。对于那些善于奇思怪想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正面引导,培养其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和思维特征。在操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质疑空间与环境,让他们敢于挑战老师、挑战课本,从不同的角度全面思考,提出迥议,从而得出新的习得。

四、思考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教学效果较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第一,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积极创新思维,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主动参与,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第三,学生的英语成绩有较大提高。通过几次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学生英语成绩比平行班有较大提高。第四,这种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进行创新教育的应用研究中,虽说教学效果明显,但也存在不足:第一,缺乏研究理论基础,有时在教学中有一些感悟,很想再进一步研究,却感到困难。第二,教学任务重,压力大,有时在教学改革中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害怕失败。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感到课堂教学时间不够。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还有很多,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灵

活多变的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使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接班人

参考书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叶平:《创新教育新论》,东方出版中心 2001年版

3、陈向明主编:《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张武升:《创造教育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教育研究》 1999年第8期

5、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9年第5期

6、朱永新:《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 1999年第8期

中学生物教学创新 篇3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传统的中学数学知识传授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是由于数学学科本身逻辑性强、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学生对其兴趣不高等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而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难度进一步加大。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的经验,对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可行性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一项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对其有兴趣。学生有兴趣,就能够事半功倍,教学才能继续进行;学生没有兴趣,对其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即便学生能将小部分的知识消化掉,但是不可能用这种方式养成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尤其是中学阶段的孩子一般处于12-18岁,他们对世界都充满好奇,在接触到新知识时,并不觉得烦躁,而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果不能对其兴趣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就会知难而退,影响学习。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教学:

首先是教师应当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不能够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完成角色转换,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

其次应当营造一种较为轻松的教学环境,不能够过于紧张严肃。教师为人师表,当然要保持一种长者风范和魅力,但是不能因此就高高在上,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对立面;应适当地创新一些较为活跃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多让学生提问,参与学生交流,多对学生进行表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能够产生成就感。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点燃,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

二、掌握科学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仅仅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掌握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本就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再加上中学这个年龄段发展趋势又各不相同,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固然能够使其在某些情况下提升学习效率,但是学生自己不知道这种学习方法的优劣,不知道其中的缺陷,或许对其长远发展不利。所以学生应当在学习过程中重视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寻找出学习方法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从而掌握较为科学的方法,为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提升自我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造能够锻炼创新思维的环境和机会。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很难有创新思维发散的空间。教师需要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开展一些数学活动,例如举办一些发散性思维的竞赛,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践,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起较为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真正地开拓创新思维。最后,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兴趣的方法可以参照上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是又要比学习兴趣的培养高一个层次,对学生能够主动举一反三或者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去的一些想法进行表扬和奖励。

三、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

无论怎样创新,都离不开学习这个过程,脱离了学习的过程,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是无根之源,就是空洞的,是脱离了客观实际的,是不纯粹的,仅仅是空想而已。那么针对这方面的要求,教师应当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学生打下扎实牢固的基础,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具体来说们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考虑,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较为科学的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固然重要,学习规律同样重要,好的方法能让学生更容易入门,而好的学习规律则能让学习的知识更加稳固,更利于掌握。具体到学习过程中就是应当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在课后进行回顾,标记出课堂上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较为模糊的知识,鼓励学生自己发现为什么有的知识掌握得较为牢固,而有的知识仍然模糊,是因为跟不上教学节奏,还是因为基础知识没有稳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不断地将自己的学习规律科学化,不断养成思考的方法,有利于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学生应当根据上述的学习规律优化自身的学习方法,注意劳逸结合,重视课堂效率,在主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究创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叶海.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读与写,2008(5).

[2]羊善金.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技信息,2007(15).

中学作文教学创新探究 篇4

一、中学作文教学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19世纪50年代, 世界上就掀起了一个教育思想大转变的浪潮, 涌现出了如布鲁纳的“学科结构”与“发现法”原理、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等一大批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1]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是: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和创新化放在中心的地位。在历史的推动下, 中学作文教学要着眼于创新, 实践于创新。

二、中学作文教学创新是改变语文现状的需要

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 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 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 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 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2]因而,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语文义不容辞。语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学会阅读文章, 准确地获取信息;学会写作, 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作文教学中的“应试教学”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进而取得创新。也只有使作文教学走上创新之路,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现状。可见, 要改变中学语文的现状, 离不开作文教学的创新。

三、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中学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长期困扰着广大师生。究其主要原因, 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 学生主体性缺失。

1. 不爱写。

这是写作学习中常见的一种消极心态, 即缺乏写作的能动性。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在1200名城乡高中、初中各年级学生中, 热爱写作的仅占21%, 有57%以上的学生害怕和讨厌写作文。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因为对写作缺乏热情, 缺乏灵感, 不少学生在作文训练中采取了或应付、或拖延、或逃避的态度。

2. 不会写。

不会写是学生没有能力去写好作文, 即缺乏写作的自主性。每次作文训练命题后, 总有不少学生连呼“这个题目我们不会写”。于是教师开始对本次作文进行指导, 从审题说到立意, 从取材说到构思, 从文体说到语言, 方方面面似乎都讲到了, 但不少学生仍是一脸茫然。

3. 写不好。

写不好的关键是作文没有新意, 即缺乏了创造性, 没有创新意识。我们从学生的作文中, 看不到灵气, 看不到个性, 看不到思想的火花, 看不到智慧的色彩。看到的只是千篇一律的人云亦云、众口一词的陈词滥调。可以说, 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最大的缺失是人的精神的缺失、品格的缺失和情感的缺失。

(二) 教师主体性缺失。

1. 教学无趣。

学生对写作任务的拖沓和逃避, 使语文老师深感头痛, 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体会不到快乐和幸福。一学期七八次的作文训练成了一些教师苦不堪言的差事, 而繁重的作文批改任务尤其令教师感到压力巨大, 这样的作文教学, 教师的心情怎么能够舒畅, 工作怎么能够愉快呢?

2. 教学无序。

中学作文至今没有专门的教材, 甚至没有比较稳定的训练体系。即使是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语文教材, 作文目标体系也是零散的、非系统的。图书馆中“语文教学法”之类的专业书籍倒是不少, 但涉及“作文教学法”的却少之又少。对于作文训练的目的, 专家们的意见也不尽一致, 有的强调写作的实用功能, 有的强调它的陶冶功能, 莫衷一是, 令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3. 教学无方。

怎样进行作文教学?在课堂上如何操作?要怎样做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此类问题, 恐怕没有几个语文教师能够说得清、道得明。常见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命题—指导—写作。其中, 教师能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就只有“指导”这一个环节。但这种“指导”往往是随机的、零散的, 因为写有作文教案的教师并不多。不“指导”, 一些学生还有一点自己的想法;一经“指导”, 不少学生连自己那点想法都没有了。剩下的就是教师教授的“技法”了。这样就很难见到标新立异的习作。

4. 教学无效。

提高写作水平和能力, 牵涉的东西太多了。如学生的生活经历、人文素养、认识水平、逻辑思维、语言积累等, 无论哪一个方面的发展跟不上, 都会导致整个作文水平的层次难以上去。即便做教师的花费九牛二虎之力, 也未必能见大的成效。繁重的语文教学任务又使不少语文老师疲于应付, 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提高自身素养和研究教法。而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得师生双发都看不到作文教学的美好前景, 从而导致师生双方都对作文产生一种失落感。

四、中学作文教学创新应采取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教学的问题, 必须改变作文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 从“人”的研究入手, 并最终落实到“人”的发展上去, 做到创新教学方法, 使作文从根本上有一些改变。

(一)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 有了兴趣, 才能自主参与写作的训练并养成习惯。

1. 重视学生的口语发展。

教师应提供学生与同伴或成人交往的机会和场所, 如开展咨询、购物、问路、接待客人、介绍名胜古迹等形式的活动, 或组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讲演比赛、辩论赛等, 训练学生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2. 亲近自然。

教师应努力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感情, 引导学生用眼睛去看, 用耳朵去听, 用手去触摸, 用心去感受去联想。

3. 开展活动。

教师还应开展一系列写作活动, 如编写手抄报, 编印优秀作文选, 开展生活笔记封面活动, 组织春游、故事会、演讲会, 成立文学社, 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 积极向各报刊推荐优秀作文, 等等。在这些活动氛围的熏陶下, 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高, 从而让自己的写作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二) 注重感情, 融入激情。

学生作文没有情感, 就缺乏伴随着激情而产生的灵感火花、创造之光。郭沫若这样回忆自己写诗的灵感:“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 诗的后半部分的意趣袭来了, 伏在枕头上用着铅笔, 只是火速地写, 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 连牙关都在打战, 就那样把奇情的诗写出来了。”[5]学生作文虽不像文学创作那样“惊心动魄”, 但也要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波澜和涌动。因此, 中学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要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 让激情驱动他们。这样写出来的文章, 才能抛开平常固有的面孔, 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比如要求学生写一篇以《父亲》为题的作文, 老师可以先选取一两篇佳作 (如朱自清的《背影》) 录好音, 并配以音乐, 让学生先进入一种亲情包围的氛围, 然后教师趁机进行激情的引导, 使学生沉浸在激情的回忆中, 自然作文中流露的情感就比以往丰富真实得多了。

(三) 实施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 使作文教学更有创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作为一种生命活动, “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在这一过程中, 学习主体通过学习语言, 品味语言, 积累语言。逐渐形成语感, 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 发展自己的个性、人情、人格、人品, 汲取优秀的文化营养, 形成自己的文化, 为终身发展打下精神底子。毫无疑问, 这些“语言积累”, 这些“情感体验”, 这些“文化营养”, 对学生的写作确实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了课外阅读, 学生就可以自由地与书中的各种人物进行“对话”和精神沟通。

(四) 培养学生自我批改作文的意识。

1. 让学生明白自我批改的意义。

批阅文章的过程, 不仅是一个提高自身鉴赏能力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情感交流、借鉴学习的过程;修改文章的过程, 不仅是一个提高作文质量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锻炼思维、完善思维的过程。一个人如果只会写文章而不会批阅修改文章, 他的写作就不可能达到最高境界。所以在让学生学习写作的同时, 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

2. 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自主批改作文。

自信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具备的, 它来自后天的培养, 却也是成功的关键。写作文与改作文是一对孪生兄弟, 能写作就一定会批改。批改作文需要精力充沛、思维活跃, 而青少年在这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然而, 批改作文需要较强的鉴赏能力和较高文字水平,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没那方面的能力, 从心里面胆怯去修改作文, 然而他却不知道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不断获得。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信方面应多给学生鼓励。

3. 让学生意识到批改作文是一项十分愉快的活动。

在这一问题上, 要让学生的意识从被动的“被批判者”变成主动的“批判者”, 产生一种“我的作文我做主”的强烈快感。这样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就能得到交流, 自我风采、个性、自由就能得到张扬, 作文的批改就不再是一种“练习”, 而是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

(五)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作文的创新需要创新思维, 这不仅是个性集中的体现, 而且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 将创新引入作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其目的就是告诉他们创造性思维对解决作文问题是多么重要。为此, 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1. 通过“一题多做”“一事多写”, 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

在写作教学中, 要随时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并帮助学生选好思维切入点, 使之“心游万仞”。在具体的作文指导过程中, 可采取由易到难的办法, 先提供一些触发学生思维的材料, 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训练、提高。

2. 通过“寻找联系”“举一反三”, 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

著名教授许国泰说:“思维就是找联系。”这话十分精辟。我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 其实就是四通八达的联系, 就是打开思路, 让思维的触角与无限丰富的其他事物产生碰撞, 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例如我们学习了中学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很自然地就联想到《召公谏厉王止谤》。由齐威王下令求谏联想到周厉王防民之口, 进而联想到阿Q听到人说他头上癞疮疤就怒目而视, 联想到惯于给提意见者小鞋穿的某些领导, 联想到谏难, 纳谏尤难, 等等, 对认识事物本质、深化文章主题起着巨大作用。

3. 通过“换元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素按一定顺序排列而成的, 这就是事物的多元性。事物的多元性决定了思维的多元性。对于写作来说, 它要求写作者不人云亦云, 敢于发表与前人、众人不同的意见和设想。例如“酒香也怕巷子深”和“忠言不必逆耳, 良药未必苦口”这些逆向思维所得出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总之, 只有通过中学作文教学的创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重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让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得到创新, 才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 把写作观念从“被动写作”转变为“主动写作”;才能改变学生以“应试文章”为主的写作方法, 让文章变得更加优美;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写作更加个性化、独特化。

参考文献

[1]王寿山.中学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6-7.

[2]李正阳.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 2009, (2) :6.

[3]冯莉.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06-17 (12) :8.

[4]龚琦.浅析作文教学方法[J].黑河教育, 2001, (6) :12-13.

[5]韦钰.个性化创新作文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 :2-3.

[6]袁翠娥.论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N].科技创新导报, 2009-09-03, (18) .

[7]朱威.创新作文教学与研究[J].作文教学研究, 2009, (5) :2.

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5

[论文摘要]中学语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教师应弘扬个性,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营造宽松教学氛围,多开展交锋讨论。作文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多向性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培养创造能力。

一部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一部创造发明史,创造性对人类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目的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学语文教师应弘扬个性,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上苦下工夫。

一、教师要个性化处理教材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必须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灵魂,泯灭了个性的语文教学,就没有了精神。教师要独具个性地研读处理教材,学会对教材进行加工提炼,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特色鲜明地设计环节,安排结构,控制节奏,不当教参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不做优秀教案的传声筒。语文教学应定位于教师、学生、教材之间情感的水乳交融,定位于讲授、思辩、探究的和谐统一。教师对教材感受真切,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寻思路,领略意境。“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一百个语文教师对同一篇课文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个性的教师能分清教材内容的主次,对重点难点“重锤敲击”,对次要处则“轻轻扣击”,甚至忍痛割爱。同时能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在熟视无睹中发现教材的闪光点,大胆地加工剪接,把教材变成最优化的教学媒介。

二、营造宽松教学氛围,开展交锋讨论

交锋讨论是在讨论中较多展开某些不同意见的正面交锋和激烈的辩论,思想碰撞,信息交流,即可造成热烈的讨论气氛,有助于认识的逐步深化。在阅读教学中,交锋式讨论常采用以下方法:

1.设置认知矛盾,诱发学生争鸣。同一问题,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巧借认知矛盾能激发学生的思辩能力,引导同学向纵深发展,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愚公移公》时,“愚公移山的行为值不值得”这类问题,最易产生明显的意见分歧与对立,形成交锋就会有同学褒贬抑扬,臧否应和。在争鸣中求知,能发展阅读、思维,讲述能力,学生考虑的不是怎样答问,而是驳倒对方,不同的观点互相碰撞,讨论与反驳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双管齐下,在这样的讨论中,教师会欣喜地发现学生的真情实感和许多意想不到的真知灼见。

2.巧借知识疑点,点燃思绪火花。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如在分析《故乡》主题时有学生问:“闰土生活贫苦,子女如此多,为什么不实行计划生育呢?“学生有了疑问,老师再引导学生将“多子”现象结合社会现实来思考,大家对这一问题就会有深层的认识。所以老师要善于激起学生思维探索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问为什么,追根究底,释疑求真,直至否定既有结论。只有有勇气打破传统理论,不服权威判断的人才能创造出新理论,这正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前提条件。

3.品味推敲语言,提高思辩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由语言组合成的课文是作者灵与肉,气血同社会生活熔铸的产物,语言教学要想引导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创造,必须抓住语言品味,瞻言见貌,披文入情,在语言的体味中深究课文,在词句的琢磨中把握作者心灵的博动,在词章的涵咏中培养语感,在思维的碰撞中引发争鸣,从阅读品味到思辩,由储存消化到运用,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创造精神的过程。

三、激活写作思维,进行创新作文

中学生物教学创新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学历史教学  创新意识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064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创新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历史教学也不例外。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论就是问题之一。而推行创新教育,既是当今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本身发展所必须的。那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谐音”记忆,让课堂变得更有趣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减轻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是摆在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教学中,我曾尝试运用“谐音记忆法”帮助和指导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中,我让学生试着使用谐音来记忆知识点,其中八国“俄、美、日、奥、意、德、英、法”谐音为“我每日要一朵樱花”,对干涉割让台湾的三个国家“俄、德、法”谐音“我得发”,这使学生在笑过、乐过之后,萌生了一些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进而提高了记忆效率。实践证明,把零散的、枯燥的、无意义的识记材料进行谐音处理以形成新奇有趣、富有意义的语句,能让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记忆得又牢又快,并从中得出一些启发、感悟。

二、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采用“家长制”的教学方式,只会大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泯灭学生的好奇心,遏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历史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一统天下”,学生机械地在书上勾、划、记,思维被禁锢了,想象力被扼杀了,一堂课下来不知所以然,更谈不上智力的发挥。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采用启发、讨论,或者让学生担当“主导”角色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全民抗战》一课时,课本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讨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若按课本常规,学生只需要掌握课本上原有的两点原因就可以了,即美苏的支持和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其实原因还有很多,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让他们分组大胆地讨论除上述原因之外的其他原因,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竟然在短短的二十几分钟的时间内得出了很多原因。我将他们的理由一一列在黑板上面,然后全体师生一起讨论,并逐一排除,最终得出了结论,且课堂气氛热烈,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以问代教,做好教学“指挥棒”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促进思维,才能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思考、发问,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比如我在讲《红军的长征》这堂公开课时先播放歌曲《十送红军》,渲染气氛,把大家的思绪带到那硝烟弥漫、血流成河的赣、湘、桂战场上,带到那高耸入云的雪山上,带到那望而生畏的草地上,然后以“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这一问题引入新课,同时提问学生:红军长征的“苦”在哪里?为何要进行长征?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们去战胜那些困难?今天倡导的红色之旅——重走长征路有何现实意义?这一系列的问题环环相扣,拉近了学生与所讲历史事件的距离,使其对所发生之事犹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体验到了历史,懂得了历史与现实并不是断裂开来的,而是有其延续性,进而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教师应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我在讲北师大版八年级下《我从哪里来》时让学生先自读课文,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试着再现原始人生活的场景:他们是如何应用最原始的生产工具的?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碰见新的生产工具时的表情和动作是什么样的(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这样,通过表演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原始人生活环境的艰苦,最终得出结论:人类的进化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我们应该为我们祖先拥有的智慧而感到自豪。我还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续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学生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锻炼后,都会有意识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相互的交流和合作中找到合适的方法。

创新教育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也给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要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单怀俊.《历史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课程与教学》,2003(3).

[2]朱汉国,王斯德.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历史(北师大七年级上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历史 ( 北师大八年级上、下册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中学英语创新教学探究 篇7

例如, 传统的定语从句教学, 一文字叙述展开教学, 其优势在于详尽, 但繁多的文字常常使学生“眼花缭乱”, 学起来非常吃力, 不易掌握。

然而图表形式却能将定语从句的内容直观、集中地体现出来, 使学生“一目了然”, 易于掌握。

在讲解图表的过程中, 进行一些特殊现象的总结也是非常必要的, 这样可以起到由粗到精的作用。

例如, 在讲解定语从句图表之后, 提示学生注意八种特殊现象:

1.关系代词that, which, whom, who在定语从句中作宾语时, 可省略。

Do you have anything (that) you want to say?

The books (which) you are referring to sell well.

I know well the person (whom) you are waiting for.

2.that一般用作关系代词, 但是在下列4种先行词后也可作关系副词使用。

(1) 先行词为day, time, moment等词。

Mary left (on) the day that Bob arrived.

The moment that he arrived, he was warmly received by his old friend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ve been to Beijing.

(2) 先行词为way (其后定语从句的引出可以用3种形式) 。

(3) 先行词为reason (其后定语从句的引出可以用4种形式) 。

That is the reason

(4) 先行词为distance (其后定语从句的引出可用两种形式) 。The diatance

light travels in one second is 300, 000 kilometers.

3.as引出限制性定语从句时, 不能单独使用, 必须和一些词连在一起构成固定搭配。

eg.such…as;the same…as;as…as;so…as Those are the same women as came yesterday.

We need such a teacher as can advise us how to study English well.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ir cats understands as many words as does dogs.

as引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时, 可以单独使用, 且引出的从句可置句首, 也可以置句中或句末。

As we know, he is 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s.

He saw the girl, as he expected.

4.在下列情况下一般不用关系代词which而用that。

(1) 先行词是表人的词 (但有时可用which指婴儿) , 这时也可用关系代词who。

The man thatwho spoke to you is my teacher.

That is the baby which needs more care.

(2) 先行词是不定代词:all, few, little, much, nothing, anything, everything, something (但有时除外) 。

Do you have anything that you want to explain?

They believed there wat something in nature which gave out radiation.

(3) 先行词被最高级所修饰。

This is the best book that I have ever read.

(4) 先行词被序数词所修饰。

The third book that stands on the shelf belongs to my daughter.

(5) 先行词被the only, the very, the last或all, any, every, few, little, no, some等词修饰。

I want the very apple that is on the plate.

(6) 先行词为并列名词, 既有人又有物时。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 person and the things that they knew before in the middle school.

5.在下列情况下一般不用关系代词that。

(1) 关系代词前有介词 (但介词若置于从句末可用) 。

The book in which there were some marks was bought last year.

(2) 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

He told me the good news, which made me happy.

(3) 先行词是用-body或-one构成的表人的不定代词时, 以及先行词为one, ones, those, all指人时, 常用关系代词who或whom。

There isn’t anyone else who can remember its name.

Those who are against the plan please put up your hands.

(4) 在there be句型中, 若主语为人, 常用who。

There is a girl who wants to see you.

6.关系副词在定语从句中是代替介词+关系代词的结构。

7.关系副词when, where还可以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8.有时, 同一个词作先行词, 由于在从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同, 选择的关系词则不同。

The house where he lived is now a nursery.

The house that was built in 1970 is now a nursery.

I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I joined the Party.

I never forget the day that we spent together.

在教学实践和探索中, 我深深地认识到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用图表教学能够使学生改善“冥思苦想”还记不起来的状况, 提高知识保持率, 较牢固、较持久地保持识记材料, 从而顺利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浅论中学语文创新教学 篇8

一、改进教学手段, 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都是三尺讲台, 三寸粉笔, 两袖清风。后来多了一块小黑板、投影器, 配了录音机, 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 但总吃菠菜豆腐会腻的, 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 时间久了, 就索然无味。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 ”, 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 它几乎无所不包 , 无所不容, 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 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 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 它容量大, 效率高,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和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其不意的拓 展延伸, 都激起学生极浓的兴趣, 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 激发灵感, 求得最佳创新状态, 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敢于突破传统教学 方法

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围绕教师转的传统教学模式, 让学生习惯性地配合与适应教师的教学工作, 从而在被动学习中逐渐丧失了主动性, 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阻力。素质教育下, 中学语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应当转变观念, 创新方法,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策略,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一个完整、独立的发展个体, 他们在兴趣、爱好、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 所谓“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语文教师不但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而且要培养具有个性的人,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进一步发展。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应该使语文教学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把教学过程建成师生来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使教学成为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 使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体, 使课堂成为普生交流合作、注重获取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地方, 使语文教学重点是关注人而不是关注学科本身。

三、改变教学观念, 大胆创新

传统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 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 即就课论课, 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 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 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着学生思维, 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 这样的教育何谈创新呢? 应转变观念, 树立“大语文”观, 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 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 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 语文教师在作文创新教学中, 首先在内容上大胆突破, 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处于思想最活跃时期, 情感丰富, 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 怎样想就怎样写,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 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 不怕思想偏激, 只怕文章没有思想。思想不正确可以纠正, 认识模糊可以澄清, 没有思想的文章等于废纸一张。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和留心, 多阅读和积累, 多交流和分析。

四、语文教学要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出发

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浅论 篇9

一、改进教学手段, 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都是三尺讲台, 三寸粉笔, 两袖清风。后来多了一块小黑板、投影器, 配了录音机, 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 但总吃菠菜豆腐会腻的, 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 时间久了, 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脑走进我们的生活, 它几乎无所不包, 无所不容, 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 学生走进多媒体教室, 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 它容量大, 效率高,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和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 都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全神贯注, 愉悦身心, 激发灵感, 达到最佳创新状态, 发挥创新精神。

二、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方法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围绕教师转, 让学生习惯性地配合与适应教师的教学工作, 学生在被动的学习中逐渐丧失了主动性, 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形成了极大阻力。素质教育下, 中学语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应当转变观念, 创新方法,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策略,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三、营造宽松教学氛围, 开展交锋讨论

交锋讨论是在讨论中较多展开某些不同意见的正面交锋和激烈辩论, 思想碰撞, 信息交流, 可营造热烈的讨论气氛, 有助于逐步深化认识。在阅读教学中, 交锋式讨论常采用以下方法。

1.设置认知矛盾, 引发学生争鸣。同一问题, 常常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巧借认知矛盾能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引导学生向纵深发展, 从而达到良好效果。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 “愚公移山的行为值不值得提倡”这类问题, 最易产生明显的意见分歧与对立, 形成交锋, 就会有同学褒贬抑扬, 臧否应和。在争鸣中求知, 能发展阅读、思维、讲述能力, 学生考虑的不是怎样答问, 而是驳倒对方, 不同的观点互相碰撞, 讨论与反驳同时进行, 阅读和思考双管齐下, 在这样的讨论中, 教师会欣喜地发现学生的真情实感和许多意想不到的真知灼见。

2.巧借知识疑点, 点燃思绪火花。在语文教学中, 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如在分析《故乡》主题时, 有学生问:“闰土生活贫苦, 子女如此多, 为什么不实行计划生育呢? ”学生有了疑问, 老师再引导学生将“多子”现象结合社会现实思考, 大家对这一问题就会有深层认识。老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探索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大胆问为什么, 追根究底, 释疑求真, 直至否定既有结论。只有有勇气打破传统理论, 不服权威判断的人才能创造出新理论, 这正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前提条件。

四、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 激发学生创新

初中生往往会有定性思维, 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 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 总怕与老师的答案不完全一致, 总怕错, 变成了“沉默是金”, 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发言, 然后都举双手赞成, 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答案。以分段为例, 面对一篇文章总要先分清层次脉络, 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 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会划出不同层次, 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及时给予肯定, 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时间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阅读一篇课文, 也不必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 而是多思考, 多琢磨, 经常从多角度划分层次, 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 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就都能从不同角度去提炼、研究, 强化创新意识。

五、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是请老师适当“闭嘴”, 放手让学生质疑释疑, 这无疑给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活水。课堂上我坚持民主教学, 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氛围, 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 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我经常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 大胆想象, 大胆发言, 活跃思维。如对主观题、开放题等的回答, 只要他们言之成理、合乎逻辑, 就及时给予肯定, 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不拘泥于一个答案,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 语文教师要承前启后, 展望未来, 与时俱进, 坚持学习研究, 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 勇于挑起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赋予的重任, 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要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 大胆改革, 勇于突破, 善于创新, 以负责的精神、务实的作风、高昂的姿态, 投身到素质教育的熔炉中, 培养出一批批适应社会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摘要:中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是一门具有丰富的人文涵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科, 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着深广影响。培养创新人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在语文创新教育过程中, 教师通过引导、启发、点拨,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开发创造潜能, 使他们身心和心智全面发展, 知识和能力同步提高, 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中学生物教学创新 篇10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 它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 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 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创新教育也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材改革的一个重点,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创新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 渗透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之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所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基本指向,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 学校教育目标不仅仅是造就一批“知识型”的学生, 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新型人才.[1]而数学教学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训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思维训练是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正如德国数学教育家格瑞斯曼所说的那样:“数学除了锻炼敏锐的理解力, 发现真理外, 她还有另一个训练全面思考, 科学系统地开发头脑功能, 培养创新能力.”因此, 在中学教育阶段, 如何抓好数学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及能力水平, 始终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本文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浅谈笔者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 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必须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确立创新性教育原则.中学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 正确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基本原则理念与目标要求, 树立发展的教学观和新课程观.

其次, 优化教学手段, 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教育观念, 教学能力、学识、素质的综合体现.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将“填鸭式”、“满堂灌”变为“满堂言”, 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让学生积极参与, 打破常规, 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 运用新方法激发学生大胆探讨问题, 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2]

第三, 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对学习效果影响极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以知识和潜能为基础, 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首先, 巧用学生渴求未知、解决问题的心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其次,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再次, 借助于数学美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欣赏数学中美妙的曲线、对称的图形, 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视觉美.另外, 还有善于创设融洽的师生情感, 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 从而才能诱发出创新的意识.

第四, 改变教学模式, 开拓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打破“听—记—练”的传统模式, 提倡“自学—质疑—研讨—运用—创造”的教学模式, 多让学生说“不”.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启发学生采取发散思维进行想象, 并把猜想转化为理想, 把理想同创新结合起来.一旦这样, 学生的创造力定会被激发起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 数学是一门很贴近生活的学科, 数学课堂应从社会生活中拓展,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发现、体验, 积累数学知识, 提高应用能力.我国古代教育家有“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的说法.而创新思维的突出特征是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 发现问题, 勇于探索, 追根求源是创新思维的开端.[3]

最后, 通过知识运用与实践,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要高度重视实践操作, 因为动手操作和应用实践有助于独创、有助于求异、有助于想象.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反思和运用.借助教具或学具, 动手操作、总结实践和深入思考,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另外,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 例如充分利用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使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 探索思考、相互切磋、相互启发,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

参考文献

[1]黄江宁.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 2010 (6) .

[2]黎凤妹.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3) .

[3]刘敏.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学 篇11

一、教师要个性处理教材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教学有个性,有创造精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必须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灵魂,泯灭了个性的语文教学,就像塑料盆景,虽然悦目,却无精神。

固定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风格,都会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师要独具个性地研读处理教材,学会对教材进行加工提炼,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特色鲜明地设计环节,安排结构,控制节奏。语文教学应定位于教师、学生、教材之间情感的水乳交融;定位于講授、思辩、探究的和谐统一。教师对教材感受真切,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寻思路,领略意境。

个性的理解,真诚情感的融入,创造性的表现,有助于让学生思维的大门豁然洞开,让学生创造的潜能悄然萌发,让学生灵感的火花骤然迸现。

二、营造开放型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计新颖别致的导语,可根据实际情况,或用故事导入,或用诗词导入,或用实验导入,或用歌曲导入等。如我在教《孔乙己》第二课时时,就用了一个小品导入,充分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语文课充满了盼的心理,不知教师下一课又将用一个什么新奇的方法来开始,这就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的语文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课堂上,切忌统得过死,只许学生往我们预先设计好的袋子里钻,这样无疑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改变陈旧的评价方法,建立新的评价观念。近几年的中考高考已在发生着突变,过去那种非对即错的简单化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也不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因为有的问题的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只要言之有理,我们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不要急于判断,而要给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如果强求统一,就会堵塞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激活写作思维,进行创新作文

语文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进行创新写作思维训练。作文教学培养创造精神,就要给学生作文的自由,给他们抒写独特灵性的空间,让学生笔下涌动真情实感,作文才有个性。作文教学培养创造精神,应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程式化、陈腐化的作文忌之;唱高调、说空话的作文忌之;图解概念、迎合时尚的作文忌之。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善于发现,善于表达独特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书本学习应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第二课堂是学生猎取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能,施展创造才能的乐园和广阔天地。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建立一个开放的大语文教育系统,通过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组织课外读书活动,办墙报、小报,举行故事会、朗诵会、演说竞赛,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成立文学社团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和多思、多问、多做,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强创造意识,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造力。

我们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生魅力”去教育学生,做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创造性的人才,中学语文教学责无旁贷。我们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致力营造朝气蓬勃,锐意进取,人才辈出的创新氛围,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精神。

中学生物教学创新 篇12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学习的兴趣,才能具备不断学习的动力。传统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物理教师通常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将所要讲授的内容一股脑的全部说完,这种教学模式始终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不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物理教师需要通过采用恰当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对物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课堂的学习中来,促使他们对于问题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开展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来让学生思考,如:“人触碰电线会引发触电危险,为什么小鸟却可以安然无恙的落在电线上?你有没有办法来帮助人类也可以安然无恙的触碰电线?”、“为什么人们放到水里的筷子会变弯?你能够设法将这一现象消除吗?”、“在下雨天,人们为什么通常先看到闪电而后才有雷声?根据这一原理,你可以联想到什么?”等,通过让学生对于这些进行思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对于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在思考过程中进行创新。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手段和途径得到不断地丰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复杂、抽象、片面的物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从而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物理知识。此外,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之下,可以更加便捷地对物理进行分析、思考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讨论。此外,物理课堂小结作为一节课堂知识的总结,可以有助于学生物理创新思维的发展,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对于课堂小结的讲述通常只是采用口述的方式,这样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如果教师可以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很容易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扩展自身的创新思维。

例如,物理教师在讲授有关“凸透镜成像”这部分知识的时候,由于受到各类条件,如时间、设备、空间等的影响而无法让学生亲自展开实验操作,但是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为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实验的具体效果,从而来弥补学生无法亲自实验的不足。即便学校有条件开展真实实验的操作,教师也可以先为同学们在课堂上讲解凸透镜成像试验的实验原理、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从而让学生对于实验有所了解,避免实验过程中出现盲目操作的问题,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效率。又如,电路部分的知识是中学物理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由于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这时候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FLASH或动画来为学生们演示电流的传递路径,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重实验的基础课程。实验是物理教学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物理实验的开展,可以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掌握物理原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探究性物理实验作为实验中的一种,其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开展探究式物理教学,让学生在有关实验中来对物理知识和原理进行探索。具体的步骤,教师可以就有关的物理知识来为学生们设计一个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然后让同学们更具实验要求及所学知识来对实验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开展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上一篇:视觉方案下一篇:中国艺术基金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