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物概念教学(精选8篇)
浅谈中学生物概念教学 篇1
浅谈中学生物概念教学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和总结。生物学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其生理现象本质属性的认识。在生命科学中的许多规律、原理和方法都得借助于有关生物学概念,才能得以正确表述。事实上,生物学概念教学贯穿于整个生物学教学的始终,讲授新课、复习旧课、实验操作和做练习,都离不开生物学概念。所以,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不仅是学好生物学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必要条件,更为学生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奠定扎实基础。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概念教学谈几点做法: 1.应用科学史进行概念教学
事物是发展的,反映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的生物概念也是发展的。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讲清概念是如何提出来的,与它们相联系的重要实验是哪些,这实际就是了解生物学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
如基因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①1865年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在其发表的论文《植物杂交实验》中首次提出基因的雏形概念—“遗传因子”,指出生物的每一个性状都是通过”遗传因子”来传递的;②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在其《精密遗传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基因”概念,以此来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③1926年摩尔根在他的巨著《基因论》中建立了著名的基因学说;④1944年艾弗明用实验证实DNA(基因)是遗传信息的载体;⑤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证明基因成分就是DNA,它控制蛋白质的合成;⑥20世纪60—70年代,科学家揭示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作用,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心法则等。这方面还有酶、光合作用、DNA、遗传规律等,都是经典的范例,从这些实例中让学生明了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启迪。2.通过探究实验进行概念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以课本概念为实验原理,设计实验,然后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这是学生理解生命本质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本中的“渗透模拟装置”、“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和“红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都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渗透作用这个概念,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材料完成相关的实验设计。学生可以利用鲜嫩的马铃薯块茎做下面2个小实验,理解渗透作用的内涵和外延:① 将鲜嫩的马铃薯块茎分别放在浓盐水、清水中,一段时间之后测量长度,理解渗透作用的内涵;② 将鲜嫩的马铃薯块茎分别放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盐溶液中,一段时间之后测量长度,通过与实验前比较,找到马铃薯细胞液浓度的范同,从而理解渗透作用的外延。
3.通过模型、课件等辅助教具进行概念教学
丰富的、典型的、准确的感性材料是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支柱。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提供一定的辅助教具,如模型、标本、图像等,能直观形象地把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显示出来;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在讲授质壁分离和复原、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概念时,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这样可以使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了学习难点,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构建。4.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要记住所学的知识,并理解其意义,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系统进行整合和内化,就能改善学习质量,使知识系统不断生长。在生物学概念学习中,这种“整合和内化”可以通过绘制概念图来实现。概念制图是一种将概念的各种本质属性按照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在一起形成的图示或流程,也可以是将一个概念和与其相互关联的其它概念按照概念之间的并列,包容或其它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在一起形成概念网络。其目的是使粗象概念直观化、形象化,使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帮助学生梳理所学过的概念,建立良好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如核酸分子相关概念的概念见图1。5.使用比较、图解、表格等方法进行教学
生物学中有许多字面相近、含义相似或属性相关的概念,由于它们之间互相对比度小,往往会相互干扰,容易出现概念间本质属性的混淆。比较的目的是掌握同类概念的共同属性和相关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的重要手段。
如生长素和生长激素虽只有一字之差,都有促进生物的生长作用。但生长素(IAA)是由植物的分生组织产生的植物激素,化学成分为β—吲哚乙酸;生长激素(GH)是由动物脑垂体分泌的动物激素,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在生物教学中有些概念由于是相近或是从属关系,用语言描述不清,或是难以记忆,可以采用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合理利用这些图形,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讲到细菌,放线菌,乳酸菌,原核生物这几个概念,学生始终搞不清楚,而如果采用集合图形,就能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清楚的罗列出来。如下图:
有些概念属于相反的关系,要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最好的方法是采用表格进行归纳和比较。例如: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表1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区别
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同化作用
把外界环境的摄取的物质 转变为自身的组成物质 同时储存能量 异化作用
将自身的组成物质转变为代谢废物,并排出体外 同时释放能量
通过这张表格,不仅能够理解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概念,而且清楚: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并且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同时进行。
当然,在课堂概念教学中,针对一个概念的讲解,教师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结合使用。除上述各教学方法之外,在概念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方法,如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定义原则、定义符号、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基于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的本质,减少概念学习中的错误。
浅谈中学生物概念教学 篇2
关键词:生物学,概念教学,概念图过程,方法,价值
在讨论某一门学科的时候, 我们往往需要注重其根本内容, 脱离了概念的任何内容都是泛泛而谈。这一点在生物学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对于生物学而言, 一个具体的生物学概念在生物学理论体系中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 概念起着先导的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开拓出一片全新的世界。生物学学科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生物学概念的不断建立, 而在基础学科知识得到广泛应用的21世纪, 作为生物学学科的精华部分, 概念早已经成为了生物学学科快速前进的有力推动。
时至今日, 学生的学习应当不再仅仅是靠教师填鸭式的教学而获得知识, 在现代化的建构主义理论看来, 学生想要学习知识必须根据自己获得的学习资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首先, 学生应当在一个更为适合的环境中开展其学习任务, 一个缺乏意义的学习环境带来的只能是负面作用。其次, 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取决于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 基础好的学生往往能够在学习新知识时候掌握起来比较轻松, 接受程度更为透彻, 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缘故。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一个单一的“讲课”性质的角色。生物学的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应当要努力尝试做到生动活泼, 贴合实际, 这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于学生而言, 使用概念图能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优势主要体现如下:首先, 通过概念图进行学习往往更有意义。其次, 在学习中使用概念图实际上为学生自身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 能起到头脑风暴的作用。当学生尝试建立起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 并力争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 实际上已经在脑海中对学科的各个概念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再次, 概念图相对文字提纲而言更为直观, 便于开展合作交流。最后, 构筑一张概念图的过程实则体现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程度, 概念图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认识世界的工具。
概念图的制作实际上是适合学生自我发挥的, 大体上并没有某一特别的规定。总体来说, 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图出炉前需要经历以下基本步骤:首先, 要从概念图最基本的内容出发, 为学习者讲授其基本意义。其次, 在想要制作概念图的这一学科中寻找知识体系相对最为完整的领域。接下来的步骤包括有:对概念的优先次序进行排序、草拟各个方向的分支和连接和对不同关系的连接完善标注等。实际上, 在概念图制作结束之后, 往往也是能够被不断修缮的。一个完整的概念图就能够很好地在生物学教学中被运用到,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教材文字的局限性。对于生物学学科的概念图而言, 一份完整的概念图具体的运用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
由于所教授的学生对概念图缺乏基本的认识, 因此, 需要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培训。培训的手段主要以板书讲授为主。制作概念图一般遵循以下的一些基本次序:1.寻找已经较好掌握的生物学学科知识领域。想要构筑一个相对完善的概念图, 对有关知识的细致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熟悉某一章节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如果在构建概念图前缺乏相应的熟识, 则容易陷入知识层次不够明了、概念图不够直观的境地。2.确定各个概念的相对应层次。以生物学学科中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为例:细胞的概念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 与此同时, 学生需要以细胞为中心, 拓展扩充其他与之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在寻找到这些概念之后, 可以对这些概念按照某一标准进行次序上的排列。3.草拟概念图的层次结构, 确定不同的分支。在这个环节, 可以让学生在纸片上写上各个名词之后进行拼凑, 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4.在不同概念之间建立某种连接, 并备注是何种关系。这样制作出的概念图尽管有些粗糙, 但实际上已经可以较为清楚地表达出生物学学科中各个概念的分布情况了。 (如图例1) 5.对较为粗糙的概念图进行完善。一般来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班级为单位, 通过进一步思考并讨论出的结果对概念图进行合理的补充。 (如图例2)
概念图的构筑对于学生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在构筑概念图的过程前后, 学生对于知识层次的掌握程度更为牢固, 能够很好地把在初次学习中遗落的知识点有方向性地联系起来。通过构筑概念图的训练, 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对于学习其他学科也是有助力的。在合作练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力也得以被充分发挥出来, 这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训练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在针对某一学科的概念进行整理时, 应当特别注意新掌握的知识与旧有内容之间的联系。借助概念图的清晰的层次结构, 学生能够对知识的整体性有更好的把握和延伸, 建立一个扎实掌握的生物学学科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 2002 (10) .
[2]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徐辉.谈生物教学中对概念的处理方法.中学生物教学, 2003 (10) .
中学生物概念教学 篇3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把握新课标和教材的具体要求,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要,处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够在理想的教学氛围中较好地掌握和理解生物概念。
1深入钻研教材
教师应针对性地分析教材中出现概念的目的性和科学性,必须让学生明确:生物学中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概念?概念是怎样被科学的表述出来的?它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具体的说教师应认真钻研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弄清与生物概念有关的生物现象(包括实验现象),即弄清生物概念的依据。第二,要明确这些生物事实提出了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既明确引入概念的必要性。第三,研究中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第四,对概念的意义要逐字逐句的推敲,从而全面准确的弄清它的生物意义,特别要明确概念的适用条件。第五,弄清关系密切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明确它在教材中的地位,是否为重点、难点或关键。
重点概念就是概念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它既是联系生物基础知识的纽带,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类概念的要求比较高,要多花力气多给课时,多安排实验,多做练习。使学生能达到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重点概念不能太多,多了“重”不了。
通过钻研教材要明确某个生物概念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处理好重点。这样,生物概念教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2生动直观地引入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入工作做得好,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路纳入正轨,对正确理解和掌握要领有着直接影响。
生物概念是在感知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中形成的。教师应依据这一特点从直观到抽象引入概念。
例如:在讲述种群的概念时,应首先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如:①草原上的某种草;②池塘里的鲫鱼等。然后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总结,得出种群最重要的划分依据是能不能自由交配。使学生明确: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进一步得到种群内部基因是自由交流的。从而可以把一个种群的基因看成一个整体,所以就有了基因库的概念。再研究基因库中的具体的基因情况就有了基因频率的概念,进而深入到生物进化的实质。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概念的不同特点引入,或从熟悉的生活实例,或从简单直观的实验,或从新旧知识的衔接,生动灵活地引入概念。
3揭示概念的本質,理解概念
生物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的掌握概念。而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就必须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直观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能从直观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飞跃,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为实现这一飞跃,教师就必须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多种,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的掌握概念。
例如:讲授能量流动概念时,首先,教师从单独某一营养级的生物分析,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然后比较第一营养级和其他营养级的区别;最后综合得出能量流动的整个过程;再后根据这个过程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举例说明能量流动原理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揭示概念的本质不但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定义、熟记定义,更为重要的是应以定义为基础,全面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且认清概念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
4抓区别找联系,深化概念
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教师必须注重要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一些类似的有关概念进行同中求异,异中见同,反复深化概念。
例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两个重要概念,要求学生必须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对2个概念进行全面比较(图1),找出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知道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全面的分析比较,学生就可以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这两个概念有比较深刻理解。
5加强练习,巩固概念
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巩固、不完全、不深刻的,并且常和已学过的旧概念发生混淆。这就需要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有关的练习,利用概念解决问题来巩固和加深概念。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对概念有较全面、深刻的理解,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
在概念教学中还应注意概念的阶段性。对一些重要的生物概念,使学生在多次循环中加以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浅谈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4
上传: 温晓茹更新时间:2012-5-20 14:25:37
浅谈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但传统的生物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过于重视传授生物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的备课、上课都以学生是否掌握书本知识和能否通过学业考试为目标,很少考虑将生物学教学与学生的生命教育结合起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生物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还要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等。也就是说,新的课程标准对生物学教学的生命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实际上,每一章节的内容中都蕴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只要我们从大教育的背景下去分析、领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可以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一 时代呼唤中学生物教学应当重视生命教育
从全球来看,当前人类缺乏生命意识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了眼前的利益,往往不尊重和关爱植物、动物的生命。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失衡、生活垃圾、能源危机、核战争等一系列问题威胁着人的生命的存在。我国1999年的百年罕见的洪水灾害和近两年北方沙尘暴肆虐都是植被被严重破坏所造成的恶果。二是青少年中他杀与自杀现象严重。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亦不例外。北京大学生张某因考试不及格,心理压力过重,用铁锤将其父亲、奶奶打死。一位名叫小丹的14岁学生因成绩不好,被老师认为是差生,感到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活着没有价值而自杀。某校高二学生周某因发现自己的宠物狗被送人,而吃40余片安眠药自杀……;这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反映了一些学生对生命愈来愈冷漠,甚至冷酷的现实。以上事实表明,增强人类的生命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又十分紧迫的工作。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注重对他们的生命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只有认识和掌握生命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尊重、关爱生命。另一方面,二十世纪,生命科学涌现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其它学科的影响很大。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国家颁发的《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我们要在生物教学中注重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内涵
生命教育就是使学生认识生命,引导他们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1.帮助学生认识生命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孕育、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理解生命。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与生存的艰难,而生命对于一个生物个体而言只有一次,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其次,让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现象,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再次,让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生命的内涵,生命既具有共同性,又充满独特性和差异性,也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每个生命的存在价值,进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引导学生欣赏自我的独特,发现自己的潜质,将生命蓄积发挥出来。
2. 引导学生欣赏生命 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在传授生物形态与结构等知识时,让学生感受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美、结构美:通过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生物及生物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最终使学生感受或体验生命之美,从而欣赏生命。
3. 期望学生尊重生命 当学生认识了生命,领悟了生命的奥妙,感受到生命之美,就会欣赏和赞美生命,进而逐渐形成一种尊重生命的信念。通过生物与环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关注所有生命所依存的环境,尊重生命,保持其安全性和自然性。作为教师要言传身教,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从而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时也会尊重和关怀他人的生命。
4. 鼓励学生爱惜生命 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爱惜生命”,真正地付诸行动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从爱护生命做起,教育学生不攀折花木,不践踏小草,不掏鸟窝,不欺负小动物,不食稀有的动植物,不浪费作为实验材料的动植物,不浪费资源,不过度消费,使他们养成爱惜生命的习惯,在生活中真正体现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三、利用生物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最为奇妙、最富魅力的一种自然现象,认识人与其它生命必须和谐相处,认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1、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生命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的演变才出现的,这个过程是艰难的,生命出现以后,以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生命形式,最后拥有了高智慧,高级情感的人的出现——更体现了人类的伟大。我在教授《生物的多样性》一节时,给学生介绍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动物的语言”等生命现象,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奇妙;从而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本世纪以前人们还沉浸在改天换地掘取越来越多财富的激动心情中,但一夜醒来,忽然发现地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一去不返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永远是养育人类的母体,也是人类发展的最后界限。我在教授《生物与环境》和《生物圈中的人》时,指导学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3、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每个生命对于生命个体来说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值得每一个人去热爱。我教授《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一节时,让学生体会生命来到世界上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每个生命总是包含出生、成长、死亡的过程;这一生命过程是短暂的和宝贵的。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人生短暂,一个人怎样发挥生命潜能,使自己生活得有意义,实现人生价值?通过热烈讨论,大家认识到,要关爱他人,珍惜时间,学业有成,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
四、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
生物教学必须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更好地培养尊重、热爱生命的能力。我在生物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1、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我在生物教学中,既依托教材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内容,又不被教材内容所局限,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周围的生态环境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加深对生物与环境的认识。二是教学形式的开放。在教授《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节时,我带领学生走进黄中绿地,学生走入一望无际绿地,耳边有清脆的鸟叫,眼前有争相吐芳的花朵、枝繁叶茂的植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恬静、可爱。通过实地观察、欣赏,让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与人类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
2、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我引导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日围绕生物学的内容,根据周围生态环境和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一是研究的项目可以自主选择。学生自选的课题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如《豆芽的生长条件》《蚯蚓的生活习性》等等。二是研究活动自主设计,研究过程自主安排;三是交流、展示研究成果。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调查,写出论文,将生物学知识与周边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较为深刻地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了热爱生命的情感。
3、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关爱生命的活动。一是抓住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激发学生热爱生命。报纸上刊登“清华大学某学生伤熊事件”、“某大学生把狗放在微波炉内观察事件”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我抓住这类伤害动物的事件,先组织学生读有关报纸,然后就这类事件展开讨论。许多学生说,一次我的手被开水烫了,疼得我受不了,熊吃了浸了硫酸的食物,怎么受得了?太残忍了!有的学生说,熊也是生命,我们应当善待它。通过读报和讨论,唤醒学生的生命良知,激起他们对生
命的关怀和热爱。二是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节日活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热爱生命的习惯。“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以及“爱鸟周”等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的大好时机,我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这类周日活动。
浅谈中学生物概念教学 篇5
摘要:初中生物课堂效率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主要影响原因,大多是由于学生们的主观问题导致。因此在教学中引入创新意识,减少学生的主观问题对于课堂效率的影响,就成为了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效率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课堂效率;创新意识;结合??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9-0196-01
1.影响初中生物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
1.1课业繁重,很难投入精力于生物学习。尽管通过新课标改革,基础教育中加强了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但不得不承认,从中考及平时考试的时间出发,学生必将更多注重语、数、外的课程学习,而从某种程度上忽略生物学习。初中生物课程相对比于其他初中课程,更加具有趣味性与生活关联性。所讲述内容也多以理解记忆内容为主,并没有过诲涩难以理解的内容。这就导致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精神普遍比较放松,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通过死记硬背完成生物教学要求。初中生物所讲述内容主要为,基本动植物的认识、细胞结构及微生物以及人与环境三大部分内容,其主要知识内容多要求与实践相结合。而事实上则是由于实验条件不允许或时间安排等问题,导致初中生物内容并没有能够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们对于初中生物学内容的了解及掌握,依旧停留在课本内容上。因为学生对于生物的感性认识不足,往往认为生物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能完成目标要求的科目,所以在平时课堂上并不会投入太多的时间精力,而是在考试前突击完成考试指定内容,这就对初中生物课堂效率具有极大的打击。
1.2学习热情不足,思路较为单一。通过考试中的探究性题目不难看出,学生们往往在这部分试题中得分偏低,解题思路单一,大多是千篇一律的答案,不具备创新性。而这种现象就正说明了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热情相对缺乏,并没有在课外更多的时间对生物内容进行思考。
2.创新意识的内容
2.1创新意识具有连贯性。一个日常勤于思考的人,就易于进入创造思维的状态,就易激活潜意识,从而产生灵感。对于学生经常进行思维训练,不断提出新的构想,有利于使思维形成连贯性,保持活跃的态势。目前对创新的理解上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认为创新具有偶然性。实际上,每一次的创新看似偶然而决非偶然,偶然是必然的结果。只有保证思维的连贯性,才能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以致用。
2.2创新意识具有综合性。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因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创新者在思维时,将事物放在系统中进行思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找出与事物相关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也不只是利用某一方法思维,应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不是只凭借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而是详尽地占有大量的事实、材料及相关知识,运用智慧杂交优势,发挥思维统摄作用,深入分析、把握特点、找出规律。因此在掌握创新意识前,首先要保证对于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通过与实际相结合,真正从根本上对知识内容进行理解,将有利于创新意识的综合性发展。
2.3创新意识具有灵活性。创新意识虽然符合一般方法论,要求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加以论证、得出结果。但在其加以论证的过程中,往往并非通过固化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而是通过辐射思维、换元思维、多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模式进行思考。通过多种思维模式的相互转换从而得出最佳的论证过程。
3.学生创新意识与课堂效率的关系与实际应用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灵活掌握内容。在初中生物课堂上,通过对学生采取启发性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就如同在讲述微生物内容部分时,因为为微观内容,初中生对于看不见的东西很难进行理解。在这里就不妨通过启发式的教学,联合生活中常见的食品腐败现象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现象明白了微生物的存在形式,再使得学生通过创新意识加以思考,灵活提出微生物的控制与应用。
结合探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基础知识内容掌握。探究性学习法是一种基于创新意识的学习方法之一,通过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结合生活学习中的实际现象,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是自主学习进行探究。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往往需要通过学生自己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牢固掌握课本知识才能够加以解决。因此,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将所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基础知识。
4.如何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同时因为创新意识具备的居多特点,导致其往往需要与实际相结合,真正用于实践当中,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创新意识的目的。
结合课外实践。通过野外踏青、收集标本等课外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与大自然接触,并在接触过程中,促进学生思考。加强课内实验。由于生物实验往往受到条件限制,并不能很好地使学生充分接触,那么在这里不妨采用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促使学生对课内实验的了解。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加强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确实是一条可以有效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更加有利于初中生物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创新意识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同样需要各科目之间的教学配合与细心培养,才能达到理想状态。因此,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里不仅是学生们今后的加强方向,更是老师们应该重点致力于的方向。
参考文献:
生物概念学习的教学反思 篇6
这类课的教学过程通常按照“抽象――概括”的思路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客体典型,表象充分,抽象特征,概括本质。教学中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从同类事物中选取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2通过与其他类事物的比较,抽象出这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从而揭示此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3用概括的方法,把抽取的共同特征推广到全类事物,形成概念;
4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列举同类事物等。
方法应用课例:
浅谈中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篇7
一、用实例和已有概念引入新概念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 各种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有各种不同的途径, 在教学上既要从学生接触过的具体内容引入, 也要从教学内部问题提出, 从而更好地创造启发式的教学环境, 进而导入新概念。
(一) 从学生接触过的具体内容或现实原型引入。
数学概念都有它的现实模型, 对于中学数学概念的具体内容, 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如在教学“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的概念时, 先让学生观察有关的实物、图示、模型, 在具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入概念。这样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理解数学概念。
(二) 从数学内在需要引入概念是一种有效方法。
例如在实数范围内, 方程x2+1=0没有解, 为了使它有解, 就引入一个新数i, i满足i2=-1, 它和实数在一起可以按照通常的四则运算法则, 进行计算。由此再引入复数的概念。于是方程x2+1=0就有解了。
(三) 由已有概念引入新概念。
很多概念是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熟悉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建立起新概念。例如, 算术根概念教学就可以从已学习过平方根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入;又如, 函数概念的教学, 可以从已学过的映射的概念的基础上加以定义。
二、加强对概念的分析, 讲清数学概念之内涵和外延, 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概念是思维活动最基本的形式之一, 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的反映, 它包括内涵和外延两部分。数学概念的内涵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 外延是数学概念所有对象的总和。两者是反比关系, 内涵越大, 外延越小, 内涵越少, 外延越大。
(一) 定义的概念教学。
对于定义的概念教学, 应重点讲解定义中的种概念和类差, 使学生认识被定义的概念具有它的种概念的一切属性, 又具有它自已独有的特性即定义的类差, 这样, 学生就初步认识了概念的内涵,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概念加深认识, 可以用概念的分类方法或者与其他有关概念比较的方法, 进一步弄清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 即概念的外延。
例如, 在平面几何中讲授圆的概念时, 应强调指出圆是“平面内点的集合”。这就把圆与球面区别开了。另外, 还应强调指出圆有它自己的特征, 即圆的任一点具有“到一定点等于定长”这个性质, 这就是圆区别于其他曲线的特征。学生掌握了圆的内涵与外延, 就不难了解为什么一段弧不叫做圆, 也不难理解球和圆的区别。
(二) 使学生认识概念间的关系。
教学上一般采用分类或者比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指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从而找出它的各种关系, 如同一关系、包含关系等。
例如, 关于“角”的概念的深化与系统化。首先罗列出“平面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各种定义进行对比, 然后要对“角”的概念形成一个良好的认知结构, 还需要进一步认识到空间“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 都是在“平面角”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和推广的;反之, 这些空间的角都又是转化为“平面角”来表示的, 只有“二面角”是通过“二面角的平面角”来表示。
三、使学生正确理解并能运用数学概念的名称和符号, 从而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概念
概念课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概念数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提供机会, 创造情景, 善于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法、培养习惯, 正像波利亚所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 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 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 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
例如, 学习等比数列时, 可设计启发性思考题, 启动学生自主的观察、归纳、概括出等比数列的概念, 并把类比的数学思想落到实处, 一一引导学生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进行概念类比、内涵对比、外延类比、函数公式的结构类比、概念应用中的解法类比等, 使学生在类比和自主探索中学习、理解、掌握等比数列及相关概念。
四、用精选实例、设计巧题、加强练习等方法巩固和运用概念, 使学生通过概念的掌握与运用, 最终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认识和形成概念, 理解和掌握之后, 巩固概念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巩固的主要手段是多练习、多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沟通概念、定理、法则、性质、公式之间的内存联系。我们可以选择概念性、典型性的习题组, 加强概念本质的理解, 使学生最终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小结:本题是椭圆第一定义与第二定义联合应用解得的。椭圆的两个定义,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椭圆的特征, 解题时要灵活运用。
总之, 在中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 只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概念的具体特点, 注重引入, 加强分析, 重视训练, 辅以灵活多样的教法, 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林全.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 .
浅谈生物概念教学 篇8
【关键词】生物学概念 概念教学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05-02
概念是指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阐述。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就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生物学概念的原因
1.前生物学概念影响
前生物学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生物学以前已经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物学概念。由于现在的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生产、生活实际的机会太少了,生活空间有限,缺乏对复杂生物学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又没有正确的指导,使他们对生物学形成片面的、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概念。例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有很多学生潜意识中已经把它认为是化合物,这样的错误概念对我们今后学习会产生很大影响,是学生接受正确概念的障碍。
2.日常概念和生物学概念易混淆
日常概念是我们生活中对一些生物学现象习惯性的概括和称呼,这些概念是不科学的,错误的。例如鲸鱼、娃娃鱼、墨斗鱼等都认为是鱼,这些日常概念对我们生物学概念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3.抽象概念本身的影响
有的概念比较抽象,有的概念比较具体,具体的概念容易掌握,抽象的概念不容易掌握。如染色体组、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同源染色体等概念,抽象不容易掌握。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具体概念容易掌握。
4.感性认识欠缺的影响
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扦插、嫁接、胚、胚乳、种皮、果皮、等概念、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5. 旧知识的影响
部分概念间有递进的关系,最基本的概念不清楚,必然会影响其他概念。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个概念,如果种群不清楚就会影响群落、生态系统,只有掌握了种群、群落才能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这个概念。又如染色体组的概念是理解二倍体、多倍体的基础,只有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才能更好理解二倍体、多倍体这两个概念。
二、提高生物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找出关键词,剖析概念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引导学生把它的几个要素找出来,解剖要素并把各要素关键词串联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简化的概念。如,光合作用概念中关键词为“绿色植物”、“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氧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关键词分别代表的内容。“绿色植物”是光合作用的适用范围;“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能”是光合作用的条件;“二氧化碳和水”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2. 利用数学图形,理清相关概念
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特别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这是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最大的困难。许多概念之间有包含与被包含,或者出现交集的情况,这些内容相关的概念可以用借助数学用直观的几何图形,比如用大小的圆圈,以及圆圈之间的从属或有部分交集的关系来表示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3.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概念
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以体现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所指的对象范围。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透彻地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使学生全面理解并正确地运用概念。例如,对“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概念经过分析可以得出: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的变化是它的内涵。它的外延则是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对无性生殖、克隆均不适用;只讨论配子的形成规律,不讨论配子的结合规律;只讨论细胞核中基因的前后代传递规律,不讨论细胞质中的基因传递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概念。
4.通过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掌握概念
生物学中的概念能体现出人们探索真理的思维过程。教学时把概念的形成过程阐述给学生,才能使学生了解概念的由来,知道概念探索的方法,认识概念的思维过程,从而掌握概念的本质含义。例如在进行生长素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5.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概念是抽象的,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概念的获得有赖于感性材料和经验,如果学习缺乏一定的感性材料或经验的支持,容易使学生死背定义而未能理解和掌握其真正涵义。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这里所说的经验材料,主要是感性材料。总之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概念掌握越准确。例如“应激性”的教学,先演示盆栽植物含羞草,让同学亲自触摸,观察含羞草叶的反应状况;让学生自己观察草履虫在显微镜下,滴加NaCl溶液后它的运动方向;通过学生做实验亲自体验了这两个现象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对概念下定义,这样能让学生从不懂到懂,深刻理解概念。
6.抓区别找联系,深化概念
高中生物教材中相似的概念很多,有的则一字之差,却表示两个不同的生命本质属性。如原生质与原生质体、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自养型和异养型、需氧型和厌氧型、自交、杂交和测交、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等,引导学生类比区别相似概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7.联系旧知识,促使形成新的概念体系
讲授新概念时有必要有针对性的复习旧概念,并注意强调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已经学习过的概念组成体系。概念一旦形成体系,知识才能条理化、清晰化,不仅复习巩固了旧概念,而且有助于学习和理解新概念。
8.注重概念的运用,及时进行检查反馈,矫正,巩固概念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并不是以学生复述、解释概念为最终目标,而是要以学生能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因此要注重概念的应用。讲完概念后要及时布置练习,促使学生去理解概念。这是概念教学中关键的一环,是教学的成功与否的标志。
三、结语
总之生物概念教学在生物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对生物界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类事实以及生命现象本质的概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概念既是生物新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又是学生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志。生物学发展史表明,生物学的发展首先是概念的发展,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概念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生物学概念的教学,树立“授之以渔”的理念,采用各种方法,合理科学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最终使学生牢固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并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徐辉.谈生物教学中对概念的处理方法.中学生物教学,2003,(10):21.
【浅谈中学生物概念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2-10
中学生物教学08-22
中学生物教学创新10-16
中学生物教学现状06-04
中学生物教学法08-08
中学生物教学要点09-25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11-19
中学生物教学总结11-18
中学生物教学现状12-22
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