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论考研重点

2024-07-08

中学生物教学论考研重点(通用8篇)

中学生物教学论考研重点 篇1

中学生物教学论重点

第一章

 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性质:学科课程、科学课程、技术课程、必修课程 地位:生物学与任何一个公民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 生物技术研发投入量加大,生物工程产业的崛起

生物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公民的生物学素养  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1、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3、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 中学生物学课程从组织方式上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 国家课程标准:

在我国,国家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国家重要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第二章

 自然科学的四个维度:

1、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

2、科学是一系列的思维方式

3、科学是一套探究的方法

4、科学要与社会和技术相互作用 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以及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能够合理的将所学到的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 中学课程标准中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个领域(与四个维度相对应):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3、科学、技术与社会

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第三章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做是外显行为改变的过程,是能够由选择性强化形成的,学习者对原本不反应的刺激而表现出反应,即表示产生了学习。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在教育上主张运用奖励和处罚。 代表理论

巴甫洛夫、华生为代表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概念且总结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内化的过程  建构主义的受到几个重要人物的影响:

1、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

2、维果斯基的思想: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他将个体发展分为: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

3、皮亚杰学说是当代构建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强调:

(1)同化,即新经验要获得意义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从而融入到原来的经验结构当中。

(2)原有经验发生顺应,新经验的进入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强调学习者的经验

2、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

3、创造冲突的真实的学习情境

4、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1、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

2、角色的调整

3、布置良好的学习情境

4、鼓励学习者反省和思考

5、重视合作的学习方式 

建构主义对生物学教学的启示:

1、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素养

2、重视科学技能的培养

3、教材编写不应是知识的堆积

4、把生物学教师的素养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5、生物学教育改革要以提高人类生活品质为最高目标

第四章

导入技能:

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

导入方法的类型:

直接导入 经验导入 原有知识导入 实验导入 直观导入 设疑导入

事例导入 悬念导入 故事导入  导入应用原则与要点:

1、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

2、导入要具有关联性

3、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魅力 

教学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技能是指教师用正确的语音、语义、合乎语法逻辑结构的口头语言,对教材内容、问题等进行叙述和说明的行为方式。

教学语言的构成

(一)基本语言技能是在社会交际中,众人都必须具备的语言技能。它包括:

1、语音和吐字

2、音量和语速

3、语调和节奏:内容节奏:是指要讲究教学内容的布局,开头要醒目,引起兴趣和注意;中间论述要善于变化,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的交替变换;结尾要有余味,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渴望。

4、词汇,规范、准确、生动

5、语法

(一)特殊语言技能是在特定的交流中形成的语言技能

1、引入

2、介入

3、评核 

教学语言技能应用原则和要点

1、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

2、教育性和针对性原则

3、简明性和启发性原则 

提问技能

定义:提问是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考、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及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技能。

类型:

1、回忆提问

2、理解提问

3、运用提问

4、分析提问

5、综合提问

6、评价提问  提问的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积极思维、主动求知

2、提问过程是揭示矛盾的过程

3、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形成知识结构

4、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5、即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改进的信息,对学生则是参与教学,强化学习

 变化技能

定义:变化技能是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资料使用的转换方式、所谓变化是变化对学生的刺激的方式,引起学生兴趣,是把无意注意过度到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

类型:

(一)教态的变化

1、生意的变化

2、停顿

3、目光接触

4、面部表情

5、头部动作和手势

6、身体的移动

(二)信息传输通道和教学媒体的变化

1、视觉通道和媒体

2、学生活动安排的变化

第五章

 教学策略:在教育心理学中是指教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

分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取向策略、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  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按小组接受任务,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分工合作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①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

②教师的角色由传播者转变为服务者或帮助者 ③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

④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会,还有责任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学会。合作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1、积极主动相互依赖

(1)设置的目标具有相互依赖性(2)奖励具有相互依赖性(3)资源共享(4)分担角色

2、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3、成员负起责任来

4、人际间的社会协作技能

5、评价和过程监控  合作学习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

1、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2、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3、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

4、小组成员间达到互补

劣势:

1、小组无法综合意见

2、推卸责任的小组成员,使小组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团体的成绩

3、有些人被忽视,有些人占的分量太重

4、小组之间的竞争有时会产生摩擦等

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探究学习: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

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以及表达交流。科学探究也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以及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探究形式:

1、发现式探究

2、推理式探究

3、实验式探究 

STS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1、学生更加积极主动

2、强调技能的应用

3、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创造力

4、学生学习态度好,学习兴趣强

5、主动寻求科学信息并加以应用。

第八章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

是指引导学生利用一定的工具、仪器、和设备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胜利功能进行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和研习的授课过程。

生物学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或者直接获取生物学基础知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6、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类型

1、从生物学学科特点来分:形态学实验、解剖学实验、生理学实验和分类学实验

2、从教学活动的特点分来:观察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式实验及设计和制作实验 

实验的组织方法:

1、模仿式实验

它是教师边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要领,一边师范操作过程,学生边听边看,并模仿教师的示范进行实验。这种实验组织方法适宜在初中低年级刚开始做生物学实验时采用。

2、分段实验

这种组织方法是将整个实验过程分成几段,教师讲授和演示一段,学生跟着操作和观察一段。这种实验教学类型常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实验内容较多,实验过程又较长的情况下采用。

3、学生独立实验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实验讲义独立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这种实验方式一般是在学生初步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好实验习惯后采用。

4、伴随讲授实验

这是目前常用的和研究较多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实验过程汇总教师一遍讲授学内容,一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或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过程。 实验教学的主要环节

一、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是保证教学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的基本条件。教学不仅在实验课时要稳定学生情绪,安定课堂纪律,而且应该贯穿全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以下方式组织教学:

1、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的观察、安静操作,允许学生小声交换意见

2、利用实验室的实验空间和条件,合理的进行实验分工,使每位学生都有事做

3、选择合适、新鲜和足量的实验材料,保证实验操作和观察的需要,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4、认真指导和当堂实验检查,以督促学生认真实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二、指导性谈话

指导性谈话是实验开始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是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和关键性的问题。

三、学生实验指导

学生实验指导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注意几个问题:

1、在时间的安排上要保证这一环节有尽可能多的时间

2、教师要在这一环节中注意学生操作的安全问题

3、教师要指导各小组顺利开展实验工作,及时发现有困难的小组,并给予启发或点拨

检查实验效果

绝大多数的实验课要包括检查试验效果这一环节

四、小结及清理结束

两个要点:

1、根据教学目标再次强调本次课中学生应掌握的技能或知识方面的要点

2、教师可以在学生态度、表现和纪律等方面进行小结,表扬和批评,一般小于5分钟

第十章  教育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教育评价:是指一系列的、科学的和专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鉴别、获取和提供可供教育或教学决策之用的资料、意见和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的目的:

1、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适当配置学生

2、规划教学活动,调正教学进度

3、诊断学习困难,激发学习动机

4、评价学习成就,报告学业成绩  教学评价的种类:

(—)从不同角度,教学评价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

1、纸笔测验

2、实作评价

(二)从教学评价的直接目的来划分,生物学教学评价可分为下列四大类:

1、配置性评价,如性向测验、综合入学检测等

2、诊断性评价,如课堂提问、平时测验等

3、形成性评价,如年段考试、七中考试等

4、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等

(三)从教学评价的标准来划分,生物学教学评价可分为校标参照评价和常模参照评价

1、校标参照评价,又称绝对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又称相对评价 

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依据教学目标

教学评价的实施,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科特性和评价目的,采用各种不同的技术和方法,但无论是食用什么技术和方法,都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

2、坚固多重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三领域。因此,教学评价应当坚固这三个领域的目标,不能只看重认知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和技能目标的评价

3、采用多元方法

在教学前、中、后的不同过程中,食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才能达到不同的评价目的。

4、进行多次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改善教学和学习效果。因此,获得一个正确的评价结果或提供正确的评价反馈信息,对达到最终目的而言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5、重视反应过程

如果评价时重视学生获得答案的反应过程,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可以诊断其学习困难所在,并有利于针对被诊断出的困难和错误之处采取不就措施。

6、善用评价结果

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应该是促进达到教学目标,改善教学和学习效果。

实作评价的类型

1、纸笔表现

2、表人测验

3、结构化表现测验

4、仿真表现

5、样品模板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资源,开展学科专题研究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第十一章

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进程中教师的工作

1、活动准备阶段教师的工作

学生情况的分析、学习资源的分析、指导策略、优势劣势分析、做出整体规划

2、活动启动阶段教师的工作

选题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具体任务、论证学生自主设计的活动方案

3、活动实施阶段教师的工作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要做一些技术指导、注意学习时空的开放

4、活动结束阶段教师的工作

督促学生处理资料,得出恰当的结论、指导学生写出结题文章、协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做出公正评价

第十二章

 行动研究法:

所谓行动研究法是教育实践者根据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自行解决此时此地教育实际问题,即时自行应用研究成果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成现场研究。

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1、为行动而研究

2、在行动中研究

3、由行动者研究 

行动研究法的实施

1、计划

2、行动

3、考察

4、反思

中学生物教学论考研重点 篇2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改革,重点与难点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自2001年开设至今, 经过全面普及与实施, 其教学重点已经从最初技术软件的使用逐渐发展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说,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很多中学都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大胆尝试和认真实践, 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与发展。然而,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与深入, 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亦随之凸显,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良性发展, 也严重阻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 这使得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成为必然。在这样的前提下, 通过分析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理性剖析信息技术教学改革难点, 认真总结信息技术教学改革重点, 积极探求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对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有效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作用有着深远意义。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中学信息技术相对其他课程来说, 起步晚、发展慢, 尚未形成比较系统和成熟的教学体系, 这使得很多学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偏离“培养信息素养”主旨的现象, 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走入误区, 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一门学科, 需要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并进行实际应用。目前很多学校, 硬件设施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或者是只有“软件”而没有“硬件”, 或者只有“硬件”而没有“软件”, 应用软件落后、没有网络配置等现象比比皆是。理论与实践脱节, 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成了“纸上谈兵”, 毫无实效可言。

2. 知识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自开设以来, 教学内容就在不断进行调整, 其目的是保证教学与信息技术发展同步, 使教学更具实用性。但目前, 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仍明显落后于社会需求, 很多教材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往往占有很大篇幅, 而在应用软件知识的更新上, 也显得十分被动, 如文字处理软件还是WPS97, 编程语言仍旧停留在Basic上。由于目前很多学生家中就已经配有高配置电脑, 这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通常会陷入学生教老师的尴尬境地。长此以往, 不但会使学生逐渐对信息技术课程失去兴趣, 而且会使信息技术课程形同虚设, 失去其教学意义。

3. 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脱节

新时期的中学生已经成为具有独立思想和超前意识的群体, 他们思想开放、个性张扬, 思维活跃、行为大胆, 身上充满时代气息。具有创造性、挑战性的学习方法更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 而新颖别致的教学形式更能吸引他们进行深入学习与探究。然而, 目前担任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大部分并不具备专业知识, 很多人是从其他教学专业转过来的, 保有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权威式教学、灌输式教学仍旧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导致学生个性与思维受到限制, 也使中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受到严重影响。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全面剖析, 我们不难发现, 加快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应该抓住教学改革重点, 攻克教学改革难点, 做到有的放矢。

1. 改革重点

(1) 教学理念的转变。通过对一些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调研发现, 无论是教学设施的不完善, 还是教学效果的不显著, 都与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肤浅认识和从教人员落后的教学理念有很大关系。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已经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 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但实际教学却还停留在“计算机课”的时期, 在软、硬件配置、课时安排、教学设计上并没有引起广泛重视, 这是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缓慢甚至无效的关键所在。要加快教学理念转变, 提高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 就要采取“引起来、走出去”的方法, 加强与其他学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对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结合本校实际进行采纳吸收, 从根本上转变思想, 提高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

(2) 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明确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之后, 加快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多年的从教实践中得出, 改进教学方法首先要解决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问题, 其次要注重学生教学主体作用的发挥, 最后要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中学生性格特点, 可以尝试采用分层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水平制订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学习计划,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学习方案, 其前提是保证完成学习任务。如在进行Word文档的上机操作练习时, 可结合教材内容制订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教学方案, 要求高层次学生掌握文档整体排版方法, 如格式、样式的使用, 如何插入图片, 怎样在文档中绘制表格等;中层次学生要掌握格式选项中的“段落”、“字体”的使用技能, 如行间距的设定、边框与底纹的选择、分栏等;低层次的学生只要学会文件的创建、如何进行页面设置、字体大小、样式怎样设定即可。在实际教学中, 还可以采取互助互学的方法, 让高层次学生主动承担起低层次学生的教学任务,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

小组合作方法是根据学生差异与水平, 将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机组合, 分成若干小组, 为每个小组设定一个共同目标,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努力, 实现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小组合作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实现学生从个人到团队的“竞争意识”转变, 很多学生在小组合作中, 会将个人竞争主动转向共同合作达标。在共同合作与共同努力的过程中, 建立起来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良好关系, 更是教学中难得的人力资源, 它对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并不仅限于上述两种方法, 还可以对“问题解决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更多的创新方法进行尝试与应用,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要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即为有效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 促进语文教学发展

范彩云

(长葛市淑君中学, 河南长葛

摘要:初中生很大程度上是凭兴趣学习的。他们对学习一旦产生了兴趣, 就会忘我地、主动地学习, 学习成绩自然比较理想。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教学方法兴趣培养

我们正处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爆炸的时代, 从战略的眼光, 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肩负起追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使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语文教学观念需要更新。教好任何一门课, 方法是很重要的。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有所作为, 就必须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狠下工夫。

一、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 教学模式非常单一, 总是教师一味地讲, 学生被动地听, 机械地记。这与素质教育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相违背。因此, 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该采取: (1) “互动型”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起引导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2) 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课堂教学单一的模式。多媒体技术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手段之一, 当在课堂上遇到仅通过语言讲授而效果不够理想的时候, 可以应用多媒体, 它能创造出真实、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 增强教学效果, 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其中, 并能够迅速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因此,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二、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是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 “提倡跨领域学习, 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等, 这些观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断得到强调。传统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 与其他课程相隔离, 独自为战, 为语文而语文, 湮灭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工具性。语文教材的内容本来就是反映大千世界的, 当然也反映其他课程的内容;“生活处处有语文”中的“生活”, 其他课程当然也包含在内, 只要有生活的地方, 就会有语文。阅读部分的课文选编注意体现学科内容的、综合性的学习, 尤其强调跨学科。专题设计常常从科学与人文两个方面入手, 使学生联系其他学科所学的知识, 请教其他学科的教师, 开展语文活动, 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2. 改革难点

(1) 教材的改革。教材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过于“实用化”、专业知识缺少连贯性, 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各个版本的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中, 正是这些问题, 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更多地被简单理解为“计算机课”, 而忽略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材是组织教学的依据, 教学改革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教材改革, 然而在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制过程中, 受很多因素制约, 如人的因素、社会因素, 也涉及很多部门, 如政府、教育、文化、财政等,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局, 这使教材改革很容易陷入两难境地。

(2) 教师的改革。中学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 是很多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的专业技能不高、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设计不科学直接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效果。由于专

语文学科具有多重属性, 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情意性、知识性、人文性等。语文不仅是生活学习、交际交流、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 而且是“作人的工具”。“语文”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单一的语文课型, 语文教师只重视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讲解, 而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与领悟, 语文课堂成了“讲堂”。该让学生感受的, 而没有给他们机会感受;老师习惯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作详尽剖析, 取代学生对语言的口味;语文知识, 特别是写作知识, 以静态重复灌输的方式, 取代学生对语言的实践。这些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因此, 只有转变教学方法, 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 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教师转变观念, 营造初中语文课堂和谐氛围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角色, 走下圣坛。真诚地爱学生, 爱他们的优点, 也爱他们的缺点, 亲近他们, 与他们心心相印, 尊重他们的人格, 少一点审视责备的目光, 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 注意十分谨慎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想方设法为学生获得成功创造条件, 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最终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真诚合作的新型关系。

四、博采众长,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 以情动人, 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师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中, 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 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进而不断提高思维水平。

2. 因材施教法。

素质教育, 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 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 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 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 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 从“以学生发展为本出发, 以“问题”为中心, 仿照科学家探究未知知识领域的方法, 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掌握知识, 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它主张在教师诱导、点拨的“导”的过程中, 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业素养的缺失, 大多数学生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际操作中都很难对教师产生信任感。针对这种现象, 教育部门通过在职培训等形式, 加快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现实是由于大多数学校并未将此类的培训列入教师的考核内容中, 使得很多教师学习积极性不高, 培训最终流于形式。加之受教育机制影响, 在专业教师选拔与聘用制度上存在很多漏洞, 使教师改革成为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难点。

中学历史教学重点确立浅探 篇3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105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重点的确立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同时期对教学重点的确立也不尽相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学重点的确立应主要围绕着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强调标准和大纲里面的内容,找出重点。然而新课程改革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确立方法和方向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教学重点确立的主要依据变为:第一,课程标准,这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导向性依据;第二,教学目标,这是学科内容的确立依据;第三,学生,这是学科教育的对象性依据。

那么,如何确立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呢?一位称职的历史教师会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不断地探索这个问题,直到找到最恰当的方法。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中学历史教学经验,谈谈中学历史教学重点确立的几种方法。

一是根据某一重要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力。历史教师授课前需要通过备课的方式对课程内容里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着重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期、历史背景、原因以及所涉及的人物等等。在教学中对影响力大的历史事件进行重点讲解。例如在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时,要讲述各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深刻原因。

二是根据某知识点在教材中的重要程度。历史课程内容的安排都是有一定结构的,就好像是一个庞大的网状体系,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关联,各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决策意义大的内容作为重点。当教师讲到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时,应引导学生学习《论语》这部经典著作,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抓住孔子的思想,透彻理解儒家文化,而且还可以用《论语》的学习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学习。比如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的文化教育和选士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就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等等。

三是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认识的影响程度。历史教师在选择重点时主要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第一种是根据历史事件涉及知识的重要程度,第二种是根据历史事件对学生思想产生的影响和教育意义。不管是采用哪种方法来选择教学重点,都要考虑到该内容是否对学生的认识产生影响,以选取影响力大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制度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综合这两个方面,进而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对于学生已经足够了解的知识点,就不必重复了。与此同时,在选择重点内容时,要防止发生本末倒置。不要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讲得太深,而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到最后却没有时间深入学习。比如在讲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时,既要讲它的发生时间和历史背景,更要深入讲它对中国人民的危害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引出之后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禁烟活动。所以,历史教师课堂上要争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对重点内容的教学上。

然而怎样把所确立的历史教学重点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以及如何切入重点、突破重点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一般来说,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实施。首先,要善于运用引导性原则。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对学生进行引导,并设置相关情境来慢慢展开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其次,要善于运用启发性原则,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觉地掌握所学的内容。然后,要善于运用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幻灯片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大组辩论的方式来充分探究所学的内容,从而进一步了解、理解重点。最后要善于运用巩固性原则。组织各种复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会整理概括知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管是思考如何选择教学重点,还是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把这些重点传授给学生,这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素质。良好的教学思路和教育方法是一个历史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改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冯定雄.中学历史教学重点确立过程中的认识误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9).

[2]王方举.中学历史教学重点确立的理论依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4).

考研历史重点 篇4

(1)有重大史学价值的遗址文明发现,如北京人遗址、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是本章出题的重点。

(2)氏族公社、关于远古社会的传说以及相关内容也有出选择题的可能。氏族公社也可能出名词解释题。中国古代社会的传说如果要考查的话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题。

第二部分 夏商西周★★

(1)夏、商、西周三族的起源发展,夏、商、西周朝代更替的过程、背景、影响;

(2)三个朝代国家制度的架构,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涵盖了政治方面的分封制、宗法制、一系列的礼制(周公制作“礼乐”),经济方面的井田制、“工商食官”;

(3)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尤其是甲骨文、金文;对这一个时期的文化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如二里头文化要重点掌握,可能以名词解释的方式出题。

(4)分封制、宗法制很容易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考查。

(5)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其灭亡的过程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

(6)夏商周的社会经济一般不会考查,可以大概了解一下。

第三部分 春秋战国★

(1)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是出题重点,大概了解一下这个发展过程就可以;

(2)春秋战国时代的改革与变法是比较重要的,每一次变法的时间、内容、意义要掌握。有可能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3)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不会出简答题,如有考查,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4)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是比较重要的。这个时代的百家争鸣,九流十家、儒家、孔子的思想,著作等细节知识要扎实掌握这是重要的知识点,容易考查。

第四部分 秦汉★★★★

本章学习重点内容:

(1)掌握秦朝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及为巩固国家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了解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的历史意义;

(2)汉承秦制与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重点知识,要识记整个背景、内容、意义,并且要知道如果出现名词解释应该怎么来解答。

(3)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是非常重要的,他统治时期奠定了西汉强盛的基础,掌握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一系列改革以及西汉政权的强大。

(4)西汉的统治危机要了解;王莽改制的背景、内容、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都要掌握,很可能出简答题和名词解释;

(5)刘秀统治时期的政策要识记;光武中兴要掌握。东汉后期的外戚与宦官之争以及党锢之祸。

(6)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以及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可能出选择题;

(7)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进步可能出选择题,这些都是基础知识,要掌握扎实,不能在这种题上失分。

(8)汉代的服役制度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9)掌握陈胜、吴广起义以及黄巾起义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10)理解秦汉时期与匈奴的关系及丝绸之路的开通。

第五部分 魏晋南北朝★★★

(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重要战役及战役后的政局变化。

(2)了解曹魏的政治、经济改革,如九品选官制、曹魏屯田等重要措施。

(3)了解魏蜀吴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注意孙吴对江南地区的开发等事实。

(4)要了解曹操其人以及他的用人思想。

(5)了解诸葛亮以及对他做出客观评价。

(6)了解西晋的建立以及统一全国的过程

(7)掌握太康之治、八王之乱、门阀制度、淝水之战、祖逖北伐、“王与马,共天下”等知识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族问题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上。兵制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制度,比如府兵制度,就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很重要。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是重点知识,无论是材料分析还是简答题都容易考到。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容易出选择题,要掌握基础。

第六部分 隋唐五代★★★★★

(1)了解隋朝的建立的过程及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

(2)贞观之治的时间、内容、影响要识记。

(3)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政策要掌握。要对武则天做出客观的评价。

(4)安史之乱是考查的重中之重,简答题容易出,它的背景、内容、影响要全部掌握,而且答题的时候要做到全面,最好是根据不同的教材来整理答案。

(5)藩镇割据也是重点,要着重掌握。

(6)两税法是唐朝时期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措施,它的背景、内容、意义要反复记忆,非常重要,出简答题的可能性最大。

(7)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是重要内容,这里的民族关系比较复杂,最好整理成表格的形式,这样看起来比较清楚也容易识记。

(8)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可以大概了解一下,不是重点内容,可能以名词解释的形式来出题。

(9)能够根据史实对五代十国的人物如冯道做出评价。

(10)掌握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并能做出评价。

第七部分 宋、辽、西夏、金、元★★★★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评价是历年出题的重点;

(2)科举制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3)元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贡献;

(4)澶渊之盟、隆兴和议、宋元理学、耶律楚材容易出名词解释。

(5)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是重点中的重点,容易以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的形式考查,2009年宋朝作为重点来考查,其中重要的知识就是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6)元代的行省制度已经在2008年的考题中出现过,所以暂时不会作为考查重点了。

(7)元朝的民族政策要了解并掌握。

(8)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内容,是选择题的命题重点。

第八部分 明清(前期)★★★★★

(1)明太祖的重典政治以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重点,可以作为简答题来考查。一定要做到识记全面,不能有漏答的现象,所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都要记住,要做到全面,详细。

(2)郑和下西洋与南倭北虏容易出名词解释题。

(3)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要熟记,这也是考试的重点,往往会出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

(4)东林与复社以名词解释来做准备就可以了。

(5)明末农民战争可能出现选择题和名词解释,战争的领导者以及几次重要的战役要了解。

(6)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不是考查的重点,可以略看。

(7)康熙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贡献,康乾盛世是怎么出现的都是重点。

(8)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表现内容比较多、而且零散,经常会在选择题中涉及到;

(9)明清的文化特点、代表人物及著作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

(10)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是很重要的制度,往年很多学校出过题。元代的行省制度2008年已经在简答题里出现过,2010年最有可能出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应该属清代的八旗和绿营制度,要重点掌握。

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最有可能出简答题,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题,要自己整理好答案,不能有漏写的情况。很有可能会问清代的疆域是如何奠定的?这就需要从很多方面来回答!比如平定准格尔叛乱,土尔户特部回归,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等。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简答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通过精心研究07、08、09年历史考研真题,我们可以明显发现07、08、09年中国近现代史选择题占了10分,07年名词解释占10分,08、09年名词解释占20分,比重有所提升,而近三年都没有在中国近现代史里面出材料分析题,只是出了一道30分的简答题,总分共考查了60分的内容,占总成绩的19.4%。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一般不会考查。因为新大纲囊括的知识面非常广,考试不可能面面俱到,从新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来看,考察的都是一些重大、重要,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

新大纲的考察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掌握基础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第二,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第三,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篇幅、局限,并获得有效的信息。第四,要求论据确凿、论证严谨,能够逻辑合理,准确地进行表述。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去年和前年的分值保持不变,2010年也不会出现大的变动,预测会出现5个选择题、2个名词解释和1个简答题。

复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中国近代史上,对于晚清民国的几次重要运动,像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要好好掌握。

从简答题来看还是比较容易得分的,因为出题不偏,但是虽是简答,但是对于它的分值来说却是应该好好的答,不能几句话就草草了事,那样是得不了高分的。在答题的时候字迹要工整,思路要清晰,逻辑层次感要强,同时一定要全面、深刻。试题可能会在重视基本知识点(重点及要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考生整合归纳能力的考察,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考生在准备的时候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并加强理解能力的锻炼。

2、对于中国近现代史重要知识点的梳理

第一部分 列强的对外侵略

(1)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后果要好好把握。有可能在这部分内容出非常细节的选择题和名词解释。

(2)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的必然性。《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要记住。

(4)战争后签订的重要不平等条约,可能会以简答题的形式出题。

(5)中国边疆危机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内容。

(6)《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7)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诸多矛盾中,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第二部分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1)太平天国当时具体采取了哪些制度,像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评价要熟记,有可能出现简答题。注意《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影响。

(2)义和团运动要注意和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作比较,它的影响要知道并掌握。

(3)“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4)义和团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第三部分 晚清政局

(1)关于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人物、以及它们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人物都要掌握。

(2)洋务运动的内容,前期求强,后期求富所采取的措施要知道。建立的一系列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对于建立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等要熟记。对于内容、影响有可能会出现简答题和史料分析题。

(3)清末新政这是清政府的一次重要的自救运动。对于背景、内容、意义要熟记。史料分析和简答题的可能性很大。

(4)湘淮军势力的崛起在2009年的简答题已经考过,2010年应该不会再考大题,了解一下即可。

第四部分 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作为重点来看,要联系后面的知识把整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梳理好,形成一个体系,这种跨度比较大的题最能考查出考试的综合素质,往往容易出简答题。

(2)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的教育改革,这两点的一些具体措施可能会作为选择题来出现。

(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特点。

(4)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

(5)科举制度废除的意义。

(6)近代科学技术的输入与初步发展。

第五部分 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1)维新变法思潮及戊戌变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要知道。这都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活动,要从背景、内容、意义方向好好掌握。对于当时的代表人物,像王韬、陈礼垣等人物具体的思想要知道。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要掌握。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

孙中山的思想、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都要熟记。可能出现选择题、简答题。

(3)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的内容、焦点集中在哪方面要知道。可能会以简答或者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六部分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1)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一段黑暗时期。对于统治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像二十一条,可能作为名词解释出题;像张勋复辟也可能出名词解释。

(2)新文化运动是非常重点的内容。往年各个学校的自主命题中经常考察,有时作为名词解释考察,有时作为简答题考察。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考,都要把握住背景、内容、意义。要注意它的长远影响。

(3)五四运动中的口号一定要知道什么时间提出来的、内容是什么,比如“还我青岛”等。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也要熟悉。最重要的是它的意义,一定要记住,非常有可能出现简答题,以往很多学校考过。

(4)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怎样形成的,这是需要自己动手整理的东西。有可能作为简答题出现。有什么样的意义也要知道。

(5)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兴起。

(6)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7)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初步思想。

(8)北伐战争。

第七部分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

(1)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外对峙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其中的一些小细节要注意掌握。针对这一章出大题的可能性不太大,所以一些基础的知识要认真把握。

(3)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

(4)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5)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政策。

(6)中间派的主要政治主张与活动。

第八部分 抗日战争

(1)西安事变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事变,尤其对于事变的影响要熟记。当时事变发生后国际、国内的反应要熟记。国际上像苏联、美国、英、法等国家,国内像冯玉祥等军阀的态度要注意。中共的主张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2)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形成。

(3)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以及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4)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的背景、内容、意义要熟记。

(5)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系。

(6)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第九部分 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

(1)重庆谈判要了解背景、过程、意义。

(2)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 对于三大战役的起止时间、每次战役的领导人和作战地区以及作后消灭敌人的总数要记住,因为有可能会出现选择题。

第十部分 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思想文化

(1)中央研究院的成立。

(2)左翼文化运动。

(3)民国年间的戏曲成就。

(4)民国时期的各种思潮。

第十一部分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1)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这方面的知识点要掌握。新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巩固的,像三大改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内容都要知道并好好把握。经济建设的成就也要知道,2007年的选择题就出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十二部分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

(1)经济建设的曲折:要了解1956年中共八大的重要意义。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内容以及意义。

(3)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第十三部分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考生在注意掌握文革历史教训的同时,还要掌握文革中的一些领导人是如何艰难维持正常的工作局面。

(2)文革十年间,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的成就。

(3)文革的原因、性质以及结果要知道。

(4)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危害。

文革一般不会出题,大家可以作为一般了解,不用作为重点复习。

第十四部分 拨乱反正(1976~1978年)

(1)两个凡是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以及意义要了解。

(2)拨乱反正的历程。

第十五部分 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

(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共和国史中其他时期的内容相比较来掌握,同时注意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内容。

(2)特区设立的时间,先后顺序要知道,有哪些特区要知道。有可能会出现选择题。

(3)“一国两制”的构想。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基本路线。

(5)中共十四大的内容和意义。

纪史在考试中所占比例为20%,也就是60分。世界古代史实际上包含世界上古史和世界中古史两部分内容,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时的分配来看,这两部分内容均要较世界近现代史少。这从世界史最权威的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六卷本教材也可以看出。世界上古史和世界中古史各一卷,而世界近代史两卷,世界现代史两卷。如仅就此而言,那么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世界古代史能占到20%的比重显然已经相当高了。

精心研究07、08、09年历史考研真题,我们可以明显发现07、08、09年世界古代史选择题占了10分,07、09年名词解释占10分,08年名词解释占20分,比重有所提升,而这两年世界古代史都没有出材料分析题,只是出了一道30分的简答题,根据今年的大纲,世界古代史出材料分析题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世界古代史命题的重心在“古代希腊罗马”以及“中世纪的欧洲”这两部分,大题的出现也基本在这两个重要部分节之内。

2、对于世界古代史重要知识点的梳理

第一部分 史前人类★

(1)人类的进化过程要了解,各个阶段发现的典型化石代表。

(2)农业革命的意义与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成果要知道;

(3)史前文化的特点、内容和意义要知道。

第二部分 古代西亚诸文明★★

(1)苏美尔城邦的产生、发展及经济制度要熟悉,有可能以名词解释和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

(2)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谟拉比的统治和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都是比较重点的知识,要注意理解并识记;

(3)亚述帝国时代的一些重要措施要掌握;

(4)新巴比伦王国的扩张与衰亡;

(5)腓尼基的海外殖民和文字的发明;犹太、以色列统一王国的形成及其分裂;

(6)犹太教的形成与发展;

(7)波斯帝国的建立与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8)波斯帝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要熟悉。

(9)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要了解并掌握。

第三部分 古代埃及文明★★★

(1)古代埃及帝国形成的过程和采取的措施;

(2)对金字塔的评价;

(3)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要了解;

(4)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注意名词解释和选择题的出现。

第四部分 古代印度文明★★

(1)哈拉巴文明、吠陀文明作为名词解释往往会被考到;

(2)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基本教义及其进步性和实质;

(3)新兴宗教与思想要知道;

(4)孔雀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5)佛教的传播过程和范围要清楚。

第五部分 古代希腊文明★★★

(1)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无论是简答还是名词解释、选择题,出的可能性都比较大;

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和内容;

(2)希波战争与伯罗本尼撒战争的原因及其影响要熟记,这是很重要的知识。要注意比较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3)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4)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要了解。

第六部分 古代罗马文明★★★

(1)罗马共和国时代要注意早期平民反贵族斗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罗马对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其后果;

(3)屋大维为维护元首政治采取的内外政策;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统治的政策措施及历史地位;

(4)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与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的历史意义;

(5)罗马法学的发展情况;

(6)古罗马文化上的成就与历史地位。

第七部分 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

(1)早期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

(2)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与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的历史意义;

(3)对查士丁尼一世的评价;

(4)民族大迁徙的意义;

(5)拜占庭帝国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灭亡的原因。

第八部分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及其教义;

(2)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旗帜下统一阿拉伯半岛以及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的过程;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对外传播过程及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第九部分 欧洲基督教文明★★

(1)法兰克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2)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表现;

(3)西欧封建制度的建立过程;

(4)商业危机的表现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特点及表现;

(5)十字军东征的原因、经过及其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很可能作为简答题来考查;

(6)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经过及其影响;西欧封建庄园的构成及其特点;

(7)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方式及其影响;

(8)天主教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历史地位;

(9)诺曼征服对西欧历史尤其是英国历史的影响。

第十部分 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

(1)拜占庭帝国灭亡的过程及原因;

(2)俄罗斯国家的早期历史;

(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衰过程及原因;

(4)莫卧尔帝国阿克巴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地位;

(5)笈多王朝和莫卧尔帝国的统治措施和政策以及产生的影响;

(6)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第十一部分 古代美洲文明★

美洲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的特色及其贡献。这些文明很可能出名词解释题。

世界近现代史包含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两部分内容,在考纲中共划分为19个子目,68个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能占到30%的比重是由它在整个世界通史体系和世界通史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的统一、巴黎公社及凡华体系、罗斯福新政、赫鲁晓夫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要认真复习,做好笔记。

世界近现代史占历史考试总成绩的约30%,根据07、08、09年的真题,我们也可以看出,07年总共出了100分的题,占总成绩的33.4%,08年出题90分,占30%。一般来说,世界史命题的侧重于欧洲史方面的内容,07年欧洲史130分,非欧史占20分;08年欧洲史出题126分,非欧史24分,大致维持在这个水平不变。而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在简答和材料分析中都被作为重点,07、08年简答和材料分析都出了一道题,每题30分,09年出了一道简答题。这个比重还是比较大的,今年世界近现代史出题仍会出现简答题。简答题,一种是考查单一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一种是横向深分析,需要考生对分布在不同章节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一种是纵向梳理型,主要考查考生纵向梳理历史基本线索的能力。这也是历史问答题的三种基本类型。估计2010年的考题将会继续使用这三种基本类型。前两年的史料分析分别涉及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两大内容,今年在这两个最重要的部分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战争史和国际关系部分的内容。

如果出现选择题,依然会是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为主,范围主要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大现象、重要结论等内容。名词解释同样也将会以考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大现象等为主,但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可能将会有一些比较小的名词,出题或许会比较偏,不过这种类型的题目数量不会超过两道。

2、下面就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内容做一下分析:

第一章 16世纪的欧洲★★

(1)文艺复兴发生的背景,为什么会首先发生在意大利;

(2)文艺复兴的表现和历史意义,要重点掌握;

(3)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表现;

(4)地理大发现的原因、条件、过程、影响;

(5)宗教改革发展的背景;德意志成为矛盾焦点的原因;

(6)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的主要教义主张异同;

(7)各大宗教在各国的成就及历史地位。

第二章 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1)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以及意义;

(2)美国独立战争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3)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

(4)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会以简答和名词解释的方式进行考查;

(5)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一定要知道;

(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

(7)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特征;

(8)世界殖民主义体系形成的过程。

第三章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2)第一国际的成立及其历史作用;

(3)巴黎公社的成立、革命措施以及巴黎公社的性质;

(4)第二国际的建立及修正主义的产生;

(5)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比较。

第四章 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1)殖民地入侵前的亚非拉各个国家的情况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

(2)西属拉美独立战争;巴西独立战争;印度尼西亚爪哇人民的反荷大起义;

(3)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4)印度民族大起义;

(5)埃及人民抗英斗争;

(6)苏丹马赫迪的大起义;

(7)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8)古巴独立战争;

(9)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第五章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1)牛顿和牛顿力学体系;

(2)莱布尼茨与微积分学;

(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4)“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

(5)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

(6)生物进化说;

(7)启蒙运动;

(8)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

(9)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实证主义社会学;

(20)社会达尔文主义;反理性主义哲学。

第六章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维也纳会议的时间、内容以及意义;

(2)欧洲国际体系的内容;

(3)德法矛盾;英布战争;美西战争;

(4)日俄战争;三皇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5)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要注意;其中萨拉热窝事件容易出名词解释题。

第七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可能出简答和名词解释题,要注意区分;

(2)四月提纲可能出名词解释;

(3)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八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条约的内容及实质;

(2)各国对待凡尔赛体系的态度;

(3)国际盟约与国联建立,美国为何最终未加入国联;

(4)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比较;

(5)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原因及影响;

(6)《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的内容及各自影响;

(7)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建立过程以及最终建立对世界的影响。

第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

(2)德国十一月革命与匈牙利革命的比较;

(3)共产国际产生的背景;

(4)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及意义;

(5)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

(6)卡德纳斯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

(7)一战后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

(8)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9)“罗斯福新政”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很可能出简答题;

(10)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的过程以及其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

(1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绩;

(1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以及产生的影响。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1)不干涉政策的实质;

(2)轴心国集团形成过程;

(3)英法苏三国谈判;

(4)《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5)绥靖政策;慕尼黑会议;

(6)不列颠之战;斯大林格勒战役;

(7)珍珠港事件;

(8)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过程;

(9)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内容、影响;

(20)第二战场的开辟;

(11)德日法西斯的投降。

第十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联合国的成立时间及成员国;

(2)雅尔塔体系建立的过程;

(3)杜鲁门主义;

(4)“马歇尔计划”;

(5)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

(6)殖民体系解体的过程与第三世界兴起的影响。

第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以及意义;注意与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2)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要识记;

(3)杜鲁门的“公平施政”;美国内政与外交措施的具体内容;

(4)艾森豪威尔;麦卡锡主义;肯尼迪的“新边疆”;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星球大战计划”;“遏制政策”;

(5)撒切尔主义;“三环外交”;戴高乐主义;

(6)“新东方政策”;

(7)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第十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考研政治重点内容 总结 篇5

1、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革命力量)。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自主性力量)。⑥社会革命(质变)和改革(量变)推动着社会发展。

2、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③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3、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①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即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刺激生产力的发展。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发生两极分化,形成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的实现方式: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实现其作用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构成。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4、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提高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所产生的差额。

5、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

其一,划分的依据不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是根据生产资本之不同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划分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之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划分的。

其二,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旨在说明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之周转速度的差别,这种差别可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产生影响;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划分,旨在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露资本家发家致富的秘密。

其三,划分的内容不同。固定资本属于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即作为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流动资本则包括全部的可变资本和作为劳动对象的那一部分不变资本。换言之,不变资本包括全部的固定资本和作为劳动对象的那一部分流动资本;可变资本仅仅包括作为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的那一部分流动资本。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二、毛中特部分

1、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3、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

4、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领导权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革命一切问题最基本的依据。5、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6、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内容和形式。这种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中华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色,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结合,但并不排斥外国的进步文化,而是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它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槽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决不能无批判的兼收并蓄。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因而也就是民主的。

8、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9、毛泽东在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作了集中概括:“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毛泽东思想的三大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0、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1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12、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第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四,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第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第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4、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第一,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第二,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第三,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

15、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高度地概括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得到认真遵循和切实履行。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抓住历史机遇,巩固传统友谊,深化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16、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一,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一律平等,还包括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等。

第二,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就没有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稳定和繁荣。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第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新时期搞好民族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民族地区只有发展才能稳定,才能安定团结。

17、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

第一,所谓学习型政党,就是指能够形成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理念、机制、方法,使学习成为内在需求,从而更好地处理和解决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强生机活力的政党。

第二,所谓服务型政党,就是指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服务人民作为执政的首要价值和核心任务,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政党。

第三,所谓创新型政党,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一切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改革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量,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精神状态的政党。

总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者相辅相成,体现了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开拓进取精神。

三、史纲部分

1、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特点:①有共同的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②有共同的革命组织形式——改组后的国民党;③有共同的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所不具有的新特点: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3、辛亥革命、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①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②清末“新政”的破产;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推动。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①腐败的封建统治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③自然灾害严重。

4、关于维新派与守旧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辩论。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辩论及其实质:①要不要变法;②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辩论及其意义:①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②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③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意义: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界限,使人们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壮大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5、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③传播了新的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④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④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①推翻了清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②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④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④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⑤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6、洋务运动失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②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垄断性)。③洋务运动具有腐朽性。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③脱离了人民群众。

7、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②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③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①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②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③发生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伟大开端。

8、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和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①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②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③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④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①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②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③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党政军机关开展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核心的一场大规模的“三反”群众性政治运动。

9、延安整风运动和1957年整风运动的内容。

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1957年《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四、思修与法基部分

1、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第一,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是祖国的大好河山。

第二,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对自己骨肉同胞的爱,反映的是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自觉认同。民族利益是整体的利益、长远的利益,这种利益高于民族内部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

第三,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第四,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同具体的国家相联系的。爱祖国就要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力量。

2、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第一,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第二,诚信原则。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第三,宽容原则。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第四,互助原则。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

4、道德的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其中,调节功能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

5、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

6、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的措施。第一,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第二,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第三,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8、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阶级社会中,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首先,法律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即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而不是个别统治者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其次,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而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还体现在国家政策、统治阶级的道德、最高统治者的言论等形式之中。

9、法律的运行。

第一,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第二,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第三,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第四,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10、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一,平等权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前提与基础。

第二,政治权利和自由是国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提供的基本保障。

第三,人身自由是公民具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实际享受其他权利的前提,也是保持和发展公民个性的必要条件。第四,社会经济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经济生活和物质利益方面的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

11、公平正义观念。

从法律运行的环节来看,法律公正包括立法公正和执法公正两个方面。立法公正是执法公正的前提。如果立法是不公正的,执法就很难做到公正。

的考研英语重点单词 篇6

title n. 头衔,名称,标题,所有权,资格,冠军 vt. 赋予称号,加标题于 adj. 标题的

fatigue n. 疲乏,疲劳,累活 adj. 疲劳的 vt. 使...疲劳,使...心智衰弱 vi. 疲劳

mood n. 心情, 情绪, 语气

owing adj. 欠着的, 未付的 动词owe的现在分词

moral adj. 道德(上)的,有道德的 n. 品行,寓意,道德

infrastructure n. 下部构造, 下部组织, 基础结构, 基础设施

philosophy n. 哲学,哲理

synthesis n. 合成,综合,推理

feasible adj. 可行的,可能的

drastic adj. 激烈的,猛烈的,极其严重的

lottery n. 彩票

hawk n. 鹰,掠夺别人的人,鹰派人物 n. 清嗓 v. 用训好的鹰捕猎,像鹰一般地袭击,鹰啸,清嗓 v. 沿街叫卖

valid adj. 有确实根据的; 有效的; 正当的, 合法的

ambiguous adj. 模棱两可的

converge vi. 聚合,集中于一点 vt. 使集合

dictate vi. 听写 vt. 口述,口授 n. 命令,指挥,指令

available adj. 可用的,可得到的,有用的,有效的

analytic adj. 分析的,分解的

zone n. 地域,地带,地区 vt. 划分成带, 标出或指定成区, 用腰带围绕 adj. 地区性的, 地域上的

populist n.平民主义者,平民论者

anonymous adj. 匿名的,无名的,没特色的

drama n. 剧本,戏剧,戏剧性情节,刺激

differ vi. 不一致,不同(意见)

absurd adj. 荒.唐的 n. 荒.唐

emigrate v. 移居, 移民

spin n. 旋转, 疾驰 v. 纺织, 旋转, 拉长

abrupt adj. 突然的;唐突的, 陡峭的

canteen n.小卖部; 食堂,小饭馆; 水罐; 餐具盒,炊具箱

encompass vt. 围绕(包围, 拥有, 完成)

symbolize v. 象征, 用记号表现

transistor n. 晶体管,晶体管收音机

enhance vt. 提高,加强,增加

tradition n. 传统, 惯例

expert adj. 熟练的,内行的 n. 专家,能手 vi. 当专家

outdated adj. 旧式的,落伍的,过时的 v. 使时 vbl. 过时

spur n. 马刺, 刺激, 鞭策, 支脉, (公路或铁路的)支线, vt. 以马刺策(马)前进, 刺激, 激励, 给(马)装马刺

bargain n. 交易,买卖,物美价廉的东西 vi. 议价 vt. 议价交易

statute n. 法令, 法规

documentary adj. 文献的 n. 纪录片dome n. 圆屋顶

plunge n. 突然跌落, 跳水

rotate vt. &vi. (使)旋转,轮流 adj. 车轮状的

outcry n. 大声喊叫, 强烈抗议,拍卖

tray n. 盘,托盘,碟

husbandry n. 农事, 耕作,农牧业,节约(资源) n.

tackle n. 工具,复滑车,扭倒 vt. &vi. 处理,抓住

expire vi. 期满,失效,终止,断气 vt. 呼气

multitude n. 多数, 群众

triangle n. 三角(形)

nerve n. 神经(生物),精神,勇气,叶脉 vt. 鼓起勇气

flexible adj. 灵活的,易弯曲的,柔韧的,可变通的

troop n. 群,组,军队,大量,童子军 vi. 群集,结队,成群前行,陪伴

statement n. 声明, 陈述

flourish vi. 繁荣,茂盛,活跃,手舞足蹈 vt. 挥舞 n. 挥舞,华丽词藻,茂盛,兴旺,炫耀

male adj. 男性的,雄性的 n. 男子,雄性动物

fantastic adj. 极好的,难以相信的,奇异的,幻想的

counterpart n. 职位(或作用)相当的人;对应的事物

attorney n. (辩护)律师

expend v. 花费,消耗,支出

bizarre adj. 奇异的,怪诞的 n. 奇异花

advantage n. 优势,有利条件 vt. 有利于

prose adj. 散文的 n. 散文

precision n. 精确,精密度 adj. 以精准的执行而著称的, 经得起极精细测量的

downward adj. 向下的 adv. 向下

blueprint n. 蓝图, 设计图, (周详的)计划 v. 制成蓝图, 计划

drain n. 下水道,排水沟,消耗 vt. 耗尽,排出,排干,喝光 vi. 变干,排出,排水

typewriter n. n. 打字机

ideal adj. 理想的, 完美的, 高尚的 n. 理想, 典范, 目标

strategy n. 战略, 策略

string n. 线,一串,字串 vt. 串起,成串,收紧, 悬挂;系;扎 vi. 给…装弦 adj. 线的

pressure n. 压力, 压强, 压迫

external n. 外部 adj. 外部的,外用的,客观的,表面的

compulsion n. 强迫, 强制,难以抗拒的冲动

fossil adj. 化石的 n. 化石,食古不化的人,过时的词

imagination n. 想象,想象力,空想

undergo vt. 遭受,经历,忍受

panic n. 恐慌,惊惶 adj. 惊慌的,没有理由的,恐慌的 vt. 使...惊慌

princess n. 公主, 妃,贵妇 adj. (礼服)合身而好看的,有贵族气息的

imply vt. 暗示,意味

commerce n. 商业, 贸易

framework n. 结构, 框架, 参照标准, 体系

process n.过程; 工序; 做事方法; 工艺流程 vt.加工; 处理; 审阅; 审核 vi.列队行进 adj.经过特殊加工(或处理)的

observation n. 观察,观察力,评论 adj. 被设计用来观察的

liquor n. 酒

obstacle n. 障碍,绊脚石

occupation n. 职业

succession n. 连续, 继承权, 继位

security n.安全; 保证,担保; 保护,防护; 有价证券 adj.安全的,保安的,保密的

prominent adj. 杰出的,显著的,突出的

Buddhist adj. 佛教的 n. 佛教徒

sudden n. 突然, 忽然 adj. 突然的, 快速的

blanket n. 毛毯,覆盖物,排字版 vt. 用毯子裹,扑灭,挡风,覆盖,使包含 adj. 包含所有的,适用于所有情形的

lawsuit n. 诉讼, 控诉

block n.块; 街区; <英>大楼,大厦; 障碍物,阻碍 vt.阻止; 阻塞; 限制

fur n. 毛皮服饰,毛皮制品,毛皮

accelerate vt. 加速,提前,跳级 vi. 加速

metaphor n. 隐喻,暗喻

semester n. 学期

中学生物教学论考研重点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

当前,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高职教育改革正进入关键阶段。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日益深入, 传统观念与做法已渐破除, 但新的探索与实践仍未成体系。在这旧渐破、新待立的教学改革阵痛期, 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亦有必要重新予以审视与调整, 使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保持一致, 从而解决改革过程中的规范问题, 实现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

一、背景与现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

1. 重视了对课堂教学的监控, 忽视了对课程本身的监控。

“行动导向、任务驱动”已成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主流。在“教学做一体化”思想指引下, 课堂教学愈发受到了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程度都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成为教学质量监控中的重点。但课堂始终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 从更高层次的眼光来看, 高职院校的质量监控仍然存在几个被忽视的重要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但课程本身是否吻合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这其实是课程设置必要性的问题。二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很好, 但课程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有助于自主学习的平台?这其实是课程资源共享的问题。三是课堂教学体现了“做中学”, 但考试是否体现了“做中考”?这其实是课程考核的问题。上述三个问题都从不同侧面说明了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课程本身质量的监控。

2. 重视了对教学环节的监控, 忽视了对育人环境的监控。

在经过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与示范性建设的洗礼之后, 高职院校对于教学准备 (教材、教案、教学大纲) 、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已较为完善, 特别是对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也大为提升。但教学环节的各项活动从来都不能脱离于具体的育人环境而开展, 特别是当前广大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管理, 育人环境监控的滞后性也日益显现。育人环境的建设或营造的滞后, 从本质上来说, 其实是使教学的效用无法在课堂之外得到延伸, 从而使育人活动的丰富性被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所代替, 造成了高职院校诸多内涵的缺失, 进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3. 重视了对学生学习的监控, 忽视了对教师成长的监控。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原则。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则是评判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高职院校更为关注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学到了什么、能否为其提升就业竞争力增添砝码, 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但是, 教学活动从来不是单个主体所能完成的“独角戏”, 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也并不意味着伤害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姑且不论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削弱是否有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更需要明确的是, 教师同样也是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价值, “为学生构建了有意义的学习经验”[1]。特别是在更为强调通过教学互动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高职院校, 怎样在让学生“动起来”的同时, 让教师也“动起来”,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正视的问题。

4. 重视了对教学质量的内部监控, 忽视了教学质量的外部监控。

在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与质量管理的过程中, 教学质量的学校内部监控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队伍与完善的制度。但是对于教学质量的学校外部监控却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这里的“忽视”主要是方法或机制层面的。因为, 日益开放的高职院校教学的质量监控是当前广大高职院校必须直面的管理难题, 已经备受重视, 可是一方面建立了校内督导队伍强化教学质量的内部监控, 却忘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需要由行业、企业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来监控。同时, 随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日益拓展,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将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质量的监控亦理应纳入到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的范畴中来。

5. 重视了对当前教学质量的监控, 忽视了对后续发展能力的监控。

教学作为育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质量的衡量不同于一般的在市场上销售的普通商品或是提供的服务, 而具有更长的延续性, 即教学质量的衡量不仅要依据当前学生的满意程度与就业能力, 还需要结合若干年后的受益者, 包括毕业生、用人单位、政府乃至社会的满意程度———后者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是否具有进一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的能力。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 高职院校虽然十分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 但对于如何通过调查获得针对学校教育阶段所能提供给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信息却不够重视。这其实反映了高职院校在提供职业培训、考证服务等终身学习渠道上的功能性缺失, 对持续提升学生岗位竞争力与生涯质量的忽视, 而这其实是高校作为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机构的重要功能。

二、内涵与外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再认识

结合上述5个问题, 从整个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走向来看, 需要对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进行重新认识。就内涵而言, 教学质量的实质与核心是育人质量;就外延而言, 教学质量包括为育人活动提供课程、环境、师资、管理、培训等领域服务的资源与活动的质量。尤其是广大高职院校, 其发展方向将是面向各职业领域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的开放式平台, 需要进一步认清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内涵与外延。

三、对策与转变: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

在进一步认识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内涵与外延之后, 为更好地发挥教学质量监控的作用, 需要从以下5个方面推动教学质量监控重点的转移:

1. 从课堂走向课程。

从一定程度上说,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场所。从课堂走向课程意味着教学质量监控需要更为宽阔的视野, 更为强调课程的设计。一是要注重课程设置。这主要是指强调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标准进行课程开发, 完善课程体系与结构, 使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应, 使各门课程的教学“紧密围绕典型的职业活动”[2], 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当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项目课程开发等都是可供参照的开发模式, 有助于优化课程设置。二是要注重课程教学资源与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这主要是指通过课程标准、案例、课件、录像等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课程网页的建设,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课程平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要注重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这主要是让课程考核方式更加符合课程所对应的工作任务的特点, 避免因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而影响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判断, 使课程改革无法彻底。

2. 从局部走向整体。

从局部走向整体意味着高职院校要从单纯关注显性课程走向综合考虑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整体建设。隐性课程作为显性课程的有益补充, 在育人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是在职业氛围营造、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校园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较于传统更为悠久的本科院校, 办学时间较短的高职院校, 更需要通过强化隐性课程建设来彰显办学特色与内涵。但隐性课程也需要像显性课程一样进行优化设计, 以做到隐性课程建设的“形散神不散”, 主要措施可包括:通过强化学生社团建设,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职业氛围的营造, 实现对学生职业精神的熏陶, 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平滑过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积淀高职院校的特色与传统, 传承高职教育的文化基因, 从而为形成高职教育的文化奠定基础。

3. 从单一主体走向复合主体。

从单一主体走向复合主体并不意味着降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而是强调高职院校需要更加重视让教师通过参与教学改革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从众多本科院校中存在的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来看, 是因为科研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是高等院校科研与教学两大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错位而造成的影响。但就高职院校而言, 应当更加强调教学功能的高等院校, 无论是社会服务还是技术开发也都应是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这一根本。从具体的教学质量监控层面而言, 就是要强调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与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培养, 并让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成果在高职院校教师的考核与职称评定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凸显其主体价值, 避免教学改革中出现矫枉过正的错误。

4. 从封闭走向开放。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从封闭走向开放是高职院校开放式教学的必然要求。开放式教学不仅意味着有更多的行业、企业与社会人士参与到教学中来, 也意味着教学质量需要接受来自行业、企业、政府、社会等更多利益相关方面的监控, 还意味着必须有更为开放的监控途径。这不仅需要广大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监控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更要采用与建立更具实效的监控机制与方法, 主要包括:一是强化外部监控队伍的建设, 需要建立融合行业、企业、学生家长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监控队伍, 使教学质量监控的标准与行业标准、企业与家庭需求相结合;二是在进一步发挥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的监控作用的基础上, 加强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在其职业生涯的开始必须培养的能力;三是采用问卷、访谈、个案分析、在线问答等实证性的监控方法, 获取更为具体、有效的信息, 提高质量监控的时效。

5. 从学校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从学校教育走向终身教育意味着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拓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信息采集面, 将毕业生在就业岗位的发展情况与发展需求纳入到调查范围中来。从长远发展来看, 高职院校必须承担起更多的岗前培训、职业考证服务、在职培训、成人教育等任务, 为个体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成为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功能型机构。这就需要广大高职院校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 搭建更为丰富的社会服务平台, 特别是要重视对其毕业生终身学习的服务。因为学生就是学校的品牌, 在高职院校普遍办学历史较短的现实情况下, 只有通过培养优秀毕业生, 并帮助他们在岗位工作中取得更为出色的业绩, 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样才能形成更为出色的校友队伍, 从而产生更强的品牌效应。

四、管理与服务: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发展趋势

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 WTO已经把教育视作服务业纳入其GATS (服务贸易总协定) 柜架, 作为一类服务业进行商业运作, 而高职院校则是其中的一支主要的力量。因此, 高职院校教学需要进一步正视教育的服务属性, 教学质量监控也需要从重视管理向强调服务转移, 这是一种整体性的转变, 不仅是观念层面的, 也是实践层面的。文中所述的5个重点的转移则是从更为具体的角度来阐述这一整体性转变, 这也是高职教育实现自身类型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陈利荣,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总督学、副教授, 浙江杭州

310018)

参考文献

[1]周建平.教师参与课程领导:分析与建议[C]//课程与教学评论:第1辑,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中学生物教学论考研重点 篇8

【关键词】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58-01

传统教育应试色彩极为浓厚,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提高学生分数进行的。这也导致了一些非应试科目的地位显得非常尴尬,比如音乐欣赏、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但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然而,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高分低能型的,很难适应社会。也正因为如此,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在高中,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等,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这对于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这一目标展开的。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都是根据教材來设计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的。教材固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所以根据教材设计教学目标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信息更新速度之快也令人咋舌。因此,在设计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时,可以根据以下两种方式来确定:一是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目标,由于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不一,甚至有些学生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不明白其中的软件和程序,因此,如果教师设计同样的教学目标,对于后进生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二是围绕社会需求设计教学目标,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其脚步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抱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将来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交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加,更何况主体。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做课件的教师选择或编制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同时也就要求微机教师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

3.给学生提供多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要真正把所学知识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与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

四、科学运用过程性评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要应重点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关注学生的努力情况,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对学习质量的追求意识,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二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尤其是学生,对于成功的需求更为迫切,如果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成功体验,那么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为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意识。例如,在教学“Excel工作表数据录入”时,要求学生在A1~A10的区域中采用自动填充方式产生1、2、3、4……10的连续数字。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课本中的方式进行操作,但是有一位学生却自己找到了一种新的填充方式,于是教师可以请这位学生为大家演示新的方法,并对这位学生提出表扬,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创新热情。

上一篇:《欣赏的力量》读后感800字作文下一篇:系迎新晚会主持词开场白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