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精选10篇)
不读书 篇1
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多源于其读书功底的深厚,这几乎是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可是有些学生读的书并不少,写作能力却未见提高,我认为是光读书而不动笔造成的。在此,我建议“不动笔,不读书”。
教学十几年以来,我一直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生读书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写作上,而读书笔记是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最好手段。它可以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认识水平,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摆脱肤浅的写作,让学生的作文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还是立意的深刻、新颖都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引领读书,读什么,怎么读
“读什么”往往比“读多少”更重要。初中阶段应当让学生读一些打基础的书,这些书应该是精品,对学生文字功底的形成有很好的帮助。我反对读中考优秀作文,而是鼓励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敢于阅读难懂的精品。
(一)根据不同学段推荐相关阅读书目
如初一重点读写人记事的作品,初二读经典小说,初三读精美的散文。
比如初一暑假,我布置的读书作业是:至少读一遍《水浒传》,写十篇摘抄或读后感,每篇400字左右。
教学中,我还随课推荐阅读,效果更佳。在教授《端午日》时,我推荐阅读沈从文的《边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
(二)根据阅读水平有针对性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分层指导。
读书少的学生,或许没有享受过读书的乐趣。我就从学生最喜欢的领域入手,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感受读书的快乐。比如,一个学生喜欢读推理小说,我就推荐他读《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浅阅读的学生,要么喜欢读书却不会选择适合的书,要么是不会读书,读得浮光掠影。于是我一边推荐一些书给他看,一边在读书方法上给予指导。对那些喜欢阅读且读书有深度和广度的学生,我就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读了哪些书,读到什么程度,引导他们向纵深处思考。有个初三学生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写作风格近似鲁迅,充满阴暗色调,连性格也很孤僻。我就引导他读一些明快的书,如《安徒生童话》和陈丹青的《大先生》等,有读书底子的他,把安徒生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再回过头来读鲁迅的文章,人就变得乐观平和多了。
二、指导写作,写什么,怎么写
在指导写作上,必须明确要求,加强和学生点评交流。
1.片段简评与读后心得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等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我要求学生写片段摘评和读后心得。片段摘评,要求多摘多评,重在评,每则摘抄不多于300字。摘的是作品中触动自己的地方,或是赞同之处,或是质疑之处;评的是自己的思考、联想,深以为然或不以为然的理由,强调的是思考和内化。读后心得,就是一种小议论文。要求学生在读完一本书或一个系列的书后,在简评的基础上,找一个中心,提炼出自己的思考,形成文字。每周我布置的语文作业是五篇摘评和一篇心得,“五摘评”是写300字的摘抄加点评,“一心得”是写一篇600字读后感。摘评与心得的作用是互补的,摘评强调读书时的碎片式的灵光,心得强调走进书的深处。两者都是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动脑动手的习惯。
例如,在阅读《红楼梦》时,不少学生写了系列性的读书笔记,有摘评,有心得。请看金婉丽同学写的评论林黛玉的一个片段:
黛玉爱使小性儿也是一大特点。她对宝玉、宝钗,甚至还有湘云、袭人都有“含酸”的尖刻言词,一张嘴不饶人,伶牙俐齿,嘴尖舌利。有时故意挑刺儿,甚至都让人难以忍受。对丫环、婆子们也常是如此。但她也有温柔随和、天真可爱的一面,如钗黛和好,宝黛读曲等。其真率坦诚,有如霁月光风。
一学期下来,不少学生的读书笔记写了厚厚的一本,密密麻麻地记着自己阅读时的心情、心境、思考与心得,班级里出现了一批研究《红楼梦》《水浒传》的“小评论家”。
2.口头点评与师生交流
口头点评。我要求每个学生轮流在课前演讲,然后由同学点评,我再作深度引导。比如,毛蔚同学在推荐洪应明的《菜根谭》时,一位同学就演讲本身给予点评:“讲稿简洁清晰,观点明确,但对书的内容陈述过多,造成后面的演说有些仓促。”针对他的评点,我追问质疑,继续挖掘并提出建议:“你去看看洪应明的《菜根谭》,或许你会更喜欢这本作品。”后来,她把这本书买来阅读,并写出了专题读书笔记。
除了课前这种口头点评外,我更多的是和学生在读书笔记中进行交流。
比如,王菲同学点评任强的《课堂上》:
任强的《课堂上》的前言写得极漂亮,可是接下来,我开始怀疑我的初读感受,这不是流水账吗?等我看完才发现——哇,真的全是流水账。
我回复她:
是流水账,但又绝不仅仅是流水账,而是她教育生活的记录。作为一名教师,透过任强的文字,我看到的是一颗悲悯的心,不光是为师者的心,还是一颗入世者的心。再去读读《山那边的孩子》,也许,你就不认为这仅仅是流水账,而会另一番感受了。
下周的摘抄本上,她用文字告诉我:
老师,按您的要求,我去读了《山那边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悲愤。我才知道,在中国,在我身边原来有那么多我无法改变的人和事,他们的希望在哪里?他们挣扎在生活的艰难处。作者人在其中,却也无能为力,这更让我切身感到无力。难道真的不能改变吗?
这样的读书交流,是思考,也是写作。也许,学生起初的思考是幼稚的,但有了幼稚才会有成熟,写作也将越走越远。
3.搭建发表的平台
学生是需要激励的,收获成功是最好的激励手段,所以,我从多方面为学生发表文章搭建平台。
一是推荐到《北中报》或《北斗诗刊》发表。每周的读书笔记我都认真批阅,从中选出3篇优秀的文章进行一对一指导修改,先刊发在每周一期的班刊上,再推荐到《北中报》或《北斗诗刊》发表。一方面鼓励了发表文章的学生,另一方面对其他学生起到了榜样作用。
另一个是口头发表。每天的课前演讲,就是最好的口头发表平台,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初一年级第一个月演讲主题定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在演讲内容上,我都做具体要求,分成书名、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片段、我的感想等几个板块,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发表个性化的读书笔记。一个学生对梁实秋《谈时间》做了摘评,演讲出来,那字字珠玑般的思想,赢得了同学们由衷的敬佩。班级里,学生主动买书,在书上做点评,一时蔚然成风。
只站在班级的讲台上还不够,我又把他们推向学校的北中讲坛。寒假后的第一周是读书汇报交流周。各班在读书汇报交流会的基础上,选出一名学生登上北中讲坛,展示读书成果。我们邀请校内的老师进行评奖,设置多个奖项,如最佳人气奖、最佳解读奖、最佳展示奖、最具哲理奖等,以此来鼓励学生。这些平台的搭建,让每个学生在读书中积累素材提升思想,在交流碰撞中相互感染激活思维,在写作中锤炼语言学会表达,为学生的读书、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不动笔,不读书”,只有读了书,思了考,再写作,才能体现读书笔记的效果,从而让学生的写作走得更远。
不读书 篇2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意思是说,阅读一定别忘了记笔记。很多孩子不懂得记笔记,即使记,要么胡乱摘抄一通,要么觉得没什么好记的,所以父母在孩子阅读时,有必要教会他们如何记笔记。
记读书笔记的形式很多,通常有四种方法:第一,把一些好词好句记下来,了解其意义后,在以后的作文里便可以灵活运用;第二,记下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了解作者写法的最好方法;第三,写出自己看完文章的所感所想,这样可以加深自己对文章的了解;第四,把好词好句圈起来,再读就能重视起来了。
富兰克林说:“读书之时,宜备笔和小册子,遇新奇有用之典故词句,就用简短的语句摘抄下来。这个办法有三种好处:一番手抄,凝神酌句,记忆更牢;日后行为演说,可以引用;即使没有实在效用,也可以增加社交趣味。”
确实是这样,边读书边做读书笔记,不仅可以使孩子们集中注意力,而且还可以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他们的记忆力。
不过,现如今,电脑的普及,网络的盛行,致使很少有人在读书时能拿个本子、拿支笔,记录书中的精彩句子了。孩子们更想不到自己的父辈,曾经会为拥有一个软皮日记本而开心,会为能记下那一条条精美的句子而自豪。甚至有些孩子很可能会说:“读书就是用眼睛看的`,为什么还要记笔记呀?”事实上,记笔记对阅读是有着很大帮助的。
美国华裔教育家林家翘先生,对读书笔记就非常重视。上大学时,他除了阅读时会记笔记,晚上回家后,他还会整理一遍读书笔记。他再整理一遍笔记的目的,就是把阅读时所记的内容消化,并加上自己的所思所想。除了每天记笔记,整理笔记外,他每月还要再做一次专门整理,把一个月来的阅读思路记下来,相当于对整个月的学习成果进行系统复习。
而他这么做的结果,大家应该也看到了,他成功了。
由林家翘先生的真实事例可以看出,边阅读边做笔记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整理读书笔记更能提高阅读效率,这样慢慢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边阅读边记笔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增强记忆力,促进思维的运转。那父母又要怎么鼓励孩子做读书笔记呢?父母不妨给孩子们准备一本装帧精美的笔记本,在他们阅读的时候,适时地讲讲做读书笔记的好处,并教会他们如何做读书笔记。
既然要做读书笔记,肯定要选择最适合孩子看的、优秀的读本。现如今,受到孩子们喜欢的读物中,漫画有《火影忍者》、《哆啦A梦》等,科幻小说有《哈利伯特》、《名侦探柯南》等,中外名著有《西游记》、《鲁滨孙漂流记》、《水浒传》读书笔记。这些都属于经典名著,很适合孩子们看。
不动笔墨不读书 篇3
“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寫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按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然而,“动笔墨”也不能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作品精髓,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修养,增长才干。
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方,它能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真谛,让书香飘得更远。(选文有删节)
天才原来不读书 篇4
但我也有我的特长, 那些适合我口味的书, 那些能让我轻松地走进梦幻让我安放灵魂的书, 我不读便罢, 一读就完全进入其中。决不放过一个好比喻, 决不放过一段好描述。别人是看书, 我是嚼书。如果一本书让我看过, 我会品咂进所有精华, 还要敲骨吸髓, 让它连一点渣儿都没有。人们眼中的“伟大”的书我没有读过, 但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吉檀迦利》我全部会背, 归有光的散文我看过至少十遍, 我还会经常默咏一下宋词, 闲翻一下元小令, 我读过现代中国所有诗人的诗。这些功课, 弥补了我读书少的不足。
我有一个固执的观点, 天才是不读很多书的。就我所知, 几乎所有的作家, 在写出成名作之前是没有读过很多书的。沈从文没有读很多书, 所以他写成了《边城》, 等他读了很多书后, 他反而写不出灵性的作品了。天才的特质是敏感。敏感让他忧思、多虑、细腻、梦幻、夸张。于是, 天才在敏感中完成成长。你千万别告诉我天才需要学习, 那我问你, 什么是学习?天才活着就是学习。他活着, 就要感受, 他在感受中成长。感受是不能阻止的, 正如你无法阻止土地吸引露珠, 树木感受阳光一样。这种感受人人都有, 只是天才更敏感一些。他敏感, 所以他强大。
事实上, 一般意义上的学习, 并不能让人类的艺术创作走得更高。先秦时代是人类文化的贫乏时期, 但《诗经》的创作高度至今仍是一个艺术高峰, 庄子读的书一定没有现在一个文科本科生读得多, 但《庄子》的艺术高度让很多著名作家汗颜。现代社会不需要读了很多书的匠人和字典, 需要的是保持更多的人的本性和作为一个人的敏感。有了这样的敏感, 才会对草木和太阳敏感, 才会对世界敏感, 这样的敏感, 才会产生天才。
认真想一想, 只有捧着书本看才叫读书吗?趴在地上看蚂蚁上树叫不叫读书?在苹果树下看苹果看到睡着叫不叫读书?在葡萄架下看月亮叫不叫读书?骑着自行车从北京回到黄河岸边叫不叫读书?在地铁里看对面客来客去叫不叫读书?在地下道里听又一个陌生的歌手唱歌叫不叫读书?拿着听筒听爱人的心跳叫不叫读书?拿一本书不看只看它的简介感受它的气息叫不叫读书?有字书是书, 无字书也是书, 有字书会读, 无字书也要会读。
好多年前我读了一本天才的书, 现在还在读着, 这本书叫《当世界年纪很小的时候》。作者是德国人, 他叫于尔克·舒比格。读这本书, 如接受一首诗的邀请。你打开请柬, 是满天雪花, 而满天雪花里却有茉莉香味。作者邀你去看世界很小很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什么样子呢?你兴奋地跟着去了。你看到了你在这个世界里看到的很多东西, 比如风、太阳、玫瑰、蒲公英、蜜蜂, 但你不要喊, 你一喊就错了。因为世界年龄很小的时候这些东西还没有命名呢, 再说那时生命很脆薄, 你一喊就会伤了他们。
假如世界很小很小的时候人类把他们命名为另外一个名字呢?你一定会想。假如把“下”命名为“上”, 啊, 你又错了, 那时没有“上”也没有“下”, 也没有人类。
洋葱、萝卜和西红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个东西, 它们认为那只是空想。南瓜默默不说话, 它只是继续生长。
这是书中的一篇童话。我用作本篇文章的结尾。我写了什么?我说了什么?它表达了我自己了吗?我伤害了文字还是文字伤害了我思考的圆满?我的文字擦伤了你吗?你听我的话了还是在耻笑我, 还是你根本不知道我说什么话?
现代社会是一个水泥世界, 人人都固执在自己的壳里。他人, 只是一个空想外的南瓜。
那么, 我们都不说话。
——摘自《杂文月刊》2009年3月
【阅读训练】
1.“我”读的书并不多, 但为何能成为博士?
2.为什么说“一般意义上的学习, 并不能让人类的艺术创作走得更高”?
3.“洋葱、萝卜、西红柿”为何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个东西?
4.作者对读书的看法是什么?
5.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 说说本文的标题有何深刻含义。
(裴礼年设计)
是的, 连我自己也怀疑上次的第一名是不是偶尔碰来的, 我最大的优势可能就是每门功课成绩平均, 并没有什么特长, 我一直都在担心:要是哪天, 一门学科失手怎么办?可又有谁能理解我的苦恼, 又有谁愿静静地倾听我的心声呢?
咱班的“高手”还不多吗?才子、才女有的是, 可谁来帮我呢?
我静静地坐在惨白的灯光下, 分明可以看得出反射出的泪光的痕迹。算了, 我坚信一觉醒来永远是明媚的早晨。
……
新的一天开始了……
又一次测验, 我感觉差极了, 压在我心中的那种沉重使我的坚强变得不堪一击。我, 还是流泪了, 这次的确是哭得很伤心。
看得出来, 枫很想安慰我, 却又不知所措, 写在脸上的只是歉疚。
“秀, 我不该拒绝你, 对不起。我应该听听你的想法, 我……”
我把烦恼都向他倾诉了, 枫听后, 决定帮我补课, 我们一起开始了新的旅程。
真的很感谢枫的陪伴, 不然我该会多么寂寞, 我又怎么会把泪水变成成功的彩虹?
……
听, 蜗牛不再哭泣……
(指导老师:崔益林)
《天才原来不读书》参考答案:
不读书不后悔保证书 篇5
1.不念书不后悔的保证书 2.不读书不后悔保证书 3.以后不学习的保证书
1、不念书不后悔的保证书
XXX:
由于我不喜欢读书,再怎么读都是没结果的,所以想放弃学习的机会,从事其他的工作,我对……比较感兴趣,将来可能在这方面有比较大的发展。以后保证不怪父母,也不在经济上给父母有负担,保证做一个有用的人,不给父母丢脸。
此致
敬礼
保证人:***
年月日
2、不读书不后悔保证书
XXX:
由于我在读书方面不太行,所以决定不读书了,我保证群殴以后绝不后悔,在社会上做出更好的发展。
XXX
年月日
3、以后不学习的保证书
XXX:
XXX(本人)自愿不再学习,上课所作所为只要不打扰老师讲课,可任意妄为。今后(时间)一律考试概不参加,无关学校责任。
保证人:XX
不动笔墨不读书 篇6
1、圈点勾画
①用“○”圈出难字、生字。
②在自己喜欢的语句下面画“○○○○○○”。
③在每一自然段首依次标出①②③……
4用“——”画出中心句,用“”画出关键语句。
⑤用“?”标出有疑问的地方,用“!”标出应注意的地方。
2作摘录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格言警句、歇后语、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名句等摘录下来,分类积累,以便查阅。摘录的内容要注明出处、以便核对。下面是学生李红霞在读书时的摘录:,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摘自鲁迅《故乡》
没有一个坏人会是千疮百孔绝对意义的坏,所以有的形象都是立体的,不能被框入一个狭小的人为概念——因此,我必须辨证地看待每个人,甚至是一只鸟。
——摘自《中学生读写》2006年第5辑《杜鹃》
3、作卡片
此法较灵活,它采用单页形式,被称为“活页笔记”卡片最好用印好的卡片纸。也可以自己制作。要注明内容的出处、书名、作者、引文所在的页数、出版社等。积累多了,要定期分类存放。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的“写作公司”,就是由、很多柜子构成的,而每个柜子里有两万多张读书卡片。下边是学生丁天润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的读书卡片:
4、作批注
就是把读书时零碎的感想、瞬间的灵感及时记在文章的空白处,少则一个字,多则二三十个字均可。形式不拘一格,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或侧重于语言的表达。或侧重于内容的感悟,只要是自己的见解即可。著名学者钱钟书就有这样的好习惯,他的文艺著作《谈艺录》就是将读书时随手作的批注和零星随感汇集加工而成的。下面是学生张纪娟在阅读朱自清《背影》时的批注: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又来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亲“丑”态百出,而爱子之心及至。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这哪里是橘子,分明是父亲的心,父亲的爱子之心。
5、编提纲
就是把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按照其段落层次。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出来,以便从整体上去把握。编写提纲可以使用原文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概括。下面是学生巩怀旭在自读罗贯中《杨修之死》时编写的提纲:
(1)杨修之死的原因:
①杨修恃才傲旷②曹操嫉贤妒能
(21具体表现:
①杀修导火索——“鸡肋”口令(造言乱军杀之有理)
②杀修之心,由来已久
A改建花园大门——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B分食塞北酥饼——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C点破操梦中杀人——操闻而愈恶之。
D告发曹丕阴事——操愈恶之。
E教曹檀斩门吏——操大怒。
F为曹植作答教——操已有杀修之心。
6、写心得
读完一篇文章。要把能洗涤自己灵魂的地方记下来,并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写时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即可。下面是学生王文全在阅读了路遥《平儿的世界》后的心得:
“在这个平凡的世界。生活着一群不平凡的人。特别是孙少平,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大牙湾煤矿。用自己的血汗书写着什么是勤劳,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善美……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好想站起来,像孙少平那样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真的,朋友!闲暇时分,一方小桌,一杯香茗,一片柔和的灯光,读一读《平凡的世界》,你将会发现一种绝对的意境和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7、抄读
即边读边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可是抄读并未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因为抄读要比其它读法慢得多。其实,抄读时“慢”,它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感悟文章的表现形式或思想内容。所谓“读三遍不如抄一遍”。也正是这个道理。梁启超先生在《治国学杂话》中曾说:“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书……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是离不了这条路。”
欧洲父母不相信“唯有读书高” 篇7
上个月教授过六十大寿, 我打电话祝贺, 捎带问了一句, 贵公子还在修自行车吗?他答道, 是呀, 犬子和他在大排档卖水果的贤内助生了一龙一凤。言谈话语中丝毫不为儿子儿媳的职业而自卑。这反映了荷兰乃至欧洲家庭教育的几个特点。一是父母鼓励孩子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他们帮孩子推开知识大门, 孩子进入知识世界以后, 想走哪条路, 由自己决定。二是他们不相信“万般为下品, 唯有读书高”, 相信行行出状元。在那里连学理发都能获得硕士学位。当然那就不光是学剪头发了, 而是专攻与其有关的学科, 如对发质的研究, 把理发深化为科学。三是他们不觉得伺候人的工作丢人。孩子只要喜欢, 就会甘心情愿地选择端盘子之类的学习方向。
“行行出状元”也和各行各业的经济效益有关。虽然医生、律师、银行家、企业高管收入傲人, 但他们交的税也高。农牧民如果不改行就吃不饱饭, 政府便发补贴保证此行业的正常运转。由于政府的介入,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别被限制在百姓可以接受的程度。
不读书 篇8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4·23”是世界读书日, 4月22日,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相对于第四、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第六次调查结果让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感到, “该读书的人不读书、该读书的时间不读书、该读的书不读”现象如今仍然存在, 但已经有了缓和, 甚至出现转机。郝振省说, 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 从2007年开始, 我们的纸质图书阅读率止跌回升, 去年回升了0.1个百分点, 今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当然这也不是特别令人满意, 但是在数字出版迅猛发展的情况下, 传统阅读还能回升很不容易。现在世界各国的纸质图书阅读率都在下降。另外, 也感受到我们的阅读问题比任何时候都更得到政府的重视。这次调查有一组数据, 47.5%的人表示“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 34.5%的人表示“没有读书的习惯或不喜欢读书”, 甚至还有2.9%的人认为“读书没用”。郝振省认为“不习惯”读书主要和应试教育模式有关。应试教育给青少年很沉重的负担, 使他们从小学开始, 除了教科书外, 还要用大量时间消化各种教辅材料, 家长在这方面也很舍得花钱。这样的后果就是败坏了学生的阅读胃口, 或者说使得学生在不需要应试时, 也对读书产生了一种本能的反抗。我感觉, 应试教育使得整个教育界没有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重要方向来加以考虑和保证。
不读书 篇9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得蒙托·德·亚米契斯最著名的作品。这是一部以教育为目的的儿童文学作品, 它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 歌颂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怀, 鼓励人们消除阶级观念, 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 努力实现各阶级人民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作者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 他的作品以真挚、火热的心, 反映了中下层人民穷困的生活和淳厚、朴直、友爱的品德, 同时提倡谅解、博爱的精神。
【设计理念】
真正的阅读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行为, 教师不能替代也无法替代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班级读书会这个开放的课堂,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读书所感畅所欲言, 还要通过分享彼此的读书方法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做到随性而不随意, 即依自己的习惯、经验、个性来选择。有技术支撑的阅读, 方是有效的阅读, 进而走出文本, 感受生活, 体会现实生活中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
【阅读目标】
1.初步了解并体会不同读书方法各自的妙处。
2.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阅读并从师生交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3.在个体阅读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对本书主旨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案例描述】
一、名言分类导入
1. 出示三组名言:
2.小结:屏幕上的都是有关读书的名言, 第一组讲的是——读书的态度, 第二组讲的是——读书的作用, 而第三组讲的是——读书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举行一个读书方法交流会。我们读的书就是——《爱的教育》。
二、方法荟萃
1. 师:
同学们近段时间都在阅读这本书, 谁能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你是怎么阅读这本书的?
2. 交流:
生:我在读书的时候喜欢把最精彩的部分好好品味一下。
师:他刚刚所说的的确是一种不错的读书方法:一字一句细细品味。 (教师随机在黑板上贴方法标签, 同时小结该种方法的特点) 同学们, 有些好的书籍信息量大, 含金量高, 如同上好的牛肉干, 极少水分, 句句精髓, 我们大段大段地读, 难免会消化不良。所以必须边读边加以思考, 细细品味。
生:我在读书的时候喜欢用笔将一些好的词句摘录在小本子上, 或者在边上写点东西。
师:同学们, 他说的这种方法让我想到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 他特别擅长做读书卡片, 读书时见到有用的就抄在一张卡片上, 他读了几十年书就做了十几万张卡片, 很厉害。读书的时候做批注, 提炼一些有用的东西, 就算没有白读。 (教师随机在黑板上贴方法标签)
3. 小结并过渡:
同学们, 阅读书籍有那么多的方法可以选择, 我们来做个现场调查, 看看哪种方法最受大家的欢迎。 (在学生选择较多的三种方法之前打上五角星)
4. 师:
那么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走进《爱的教育》之每月故事。
(出示每月故事目录:伦巴第的小哨兵、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撒丁岛的少年鼓手、爸爸的看护人、费鲁乔的鲜血、公民荣誉奖章、六千里寻母——从亚平宁山脉到安第斯山脉、客轮失事)
5. 师:
在上周的作业单中, 有较多的同学选择了《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现在我们分组再来读一读, 每个小组先商量下你们将采用什么方法来读这个故事, 读完之后小组讨论, 彼此之间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小组选择读书方法进行阅读, 教师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淡淡的音乐声中沉浸于阅读)
三、有方法引导的阅读交流
选录:
1. 第一组:
(1) 王佳宁同学:我是采用我最喜欢的批注法来阅读这个故事的, 我把朱利奥内心说的一些话摘录在我的小本子上, 反复读一读, 让我很感动。
(2) 乔英琪同学:我也是采用批注法来读的, 我在读到朱利奥内心很矛盾的时候, 用铅笔在旁边写了:“朱利奥, 你向父亲说明情况不就没事了啊, 我都替你感到不值。”
2. 第五组:
(1) 郑熙媛同学:我读了很久很久, 我把自己当成了故事里面的人物, 读完后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只想哭。
(2) 余子涵同学:我也用了主人公代换的方法去读了这个故事, 我觉得里面的朱利奥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懂得替父亲分担家里的困难。父亲其实也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才会错怪他的。
四、呼应课始总结
出示课前有关读书方法的两句名言, 齐读。
总结:同学们,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 选择合适的方法读书, 我们将养成天下最好的个人爱好, 结交天下最好的良师益友——书籍, 我们必将得到无尽的智慧!
【教学反思】
有这样一本书, 能够做我们的老师, 那就是——《爱的教育》, 一部全世界儿童、老师、家长必读的书。它用安利柯的日记讲述故事, 这些事情仿佛就发生在孩子们中间, 孩子们通过读故事学会做人。
作为一部名声响彻全球的作品, 里面的每一个故事虽不惊天动地, 但却有着感人至深的爱, 学生或多或少感受过、交流过、体会过。而笔者开的这堂班级读书会, 则是另辟蹊径, 从读书方法着手。没有合适的读书方法和技巧, 也就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 甚至无法把书读好。在这堂课上, 同学们通过分享并交流彼此的读书方法, 认识到这些读书方法的特点, 从而选择合适的读书方法阅读书籍并尝试获得新的感受。反思这节课, 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课始“主角”亮相自然
课始笔者与学生一起分享了古人有关读书的三组名言, 而且羊皮纸卷轴的背景很好地契合了书香氛围。视觉、听觉的融合挑起学生思索的兴趣, 从读书的态度到作用以及方法, 如剥茧抽丝般逐步在读书方法上落脚, 用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心扉, 引导学生进入读书方法的天地。“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 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接下来就是将这种倾向明朗化。
二、交流基于学生实际
学生们平时阅读书籍的方式其实也各有不同, 只是他们并未知晓, 这些差异就是形形色色的方法。本堂课是一个读书方法交流会, 学生在交流了自己平日里都是怎么阅读书籍后, 果然发生了火花的碰撞。笔者在当中穿针引线, 抓住各个学生随性的说法, 结合他们的讨论呈现了一些读书方法, 然后学生就这些方法进行讨论, 表明了自己的喜好与倾向, 有共识, 亦有不同见解。这样的交流氛围无形中推动了学生对读书方法的探索兴趣, 同时也交流了学生的心灵独想。
三、方法引路, “引”出新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起对书的酷爱, 使图书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 这些都取决于教师。”既然有一些读书方法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和青睐, 那么赶紧趁热打铁, 利用《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这个学生比较喜欢的故事, 借用小组合作模式, 先讨论采用何种读书方法去读, 接着阅读故事, 读完讨论、交流彼此的感受, 形成新的认识。
如金家瑜同学事先也阅读了《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这个故事, 当时她在作业单上写下了“这篇文章让我很感动, 儿子知道父亲很辛苦, 就每晚帮父亲工作”, 而在交流会上她是采用了一字一句细细品味的读书方法去阅读, 对文中各人物的语言字斟句酌, 她交流时的体会是“我觉得朱利奥是个爱家庭的孩子, 父亲这么责骂他, 他都没有顶嘴, 依旧帮助爸爸工作, 没有一个孩子能做到!而且他似乎要生病了, 还是没有放弃帮父亲做工作的事, 真是爱家庭”。通过细细品味书中细腻的语言, 让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感受更深了一层。蔡雅雯同学事先阅读的是《公民荣誉奖章》, 她在作业单上写下了“我们一定要学习皮诺特勇敢、无私的精神”, 而在交流完读书方法后, 她采用了主人公代换的方法阅读《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 摆脱了时空的束缚, 穿越到了18世纪的意大利, 在文中各角色之间互换, 在交流时她说:“朱利奥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 每天不分昼夜地为父亲代笔, 生怕父亲太辛苦, 宁愿自己精神疲惫也要一直做下去, 是一个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啊!”她还说在交流的时候, 周边几个人都有种想哭的感觉。选择主人公代换的读书方法, 学生是很有兴趣参与到所阅读的故事中去的, 穿越时空, 进入深层的精神世界, 这样的阅读让学生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当然, 也有特殊的例子。一直坚持采用批注法进行阅读的王小雨同学, 和小组成员商量后运用一目十行的方法进入文本, 结果她早早地示意读完了。平时交流积极、畅所欲言的她, 在本堂交流会上却不见其踪影, 课后她无奈地向笔者说明如此快速读下来只是基本了解了一个大概, 并未有深刻的体会。看来一目十行的方法有其特殊的适用性, 可在引导学生阅读网络新闻、报纸杂志之类的文本时采用这样的读书方法。
四、教师不能有角色固定感
蒋军晶老师说过:“班级读书会流程不要太精细, 问题不要太琐碎, 形式不要太呆板, 气氛不要太严肃。”随性而不随意, 也是对班级读书会的组织者——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不能有角色固定感, 把自己固定于引领者、判定者等角色, 应该随着学生的发展让自己在一节课上呈现出多个角色。
教师有时是孩子的阅读伙伴。师生一起阅读, 融入故事。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 设身处地地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感受悲欢离合, 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故事中的爱, 进行无压力的阅读, 从而达到读书获益的目的。
教师有时还是课堂中的“弱势者”。优秀的书籍之所以得到孩子们的喜欢, 是因为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同样, 班级读书会也要兴趣盎然, 引人入胜。要让学生感兴趣首先就得平等, 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思维走, 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判断力, 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甚至“弱势者”的形象参与学生共读, 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的阅读神情, 以崇拜的耳朵去聆听孩子的声音。
不动笔墨不读书 篇10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圈点;勾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而言之,学习好文言文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窗,铺设一条路,让他们穿越时空与古代圣贤对话,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小而言之,学习好文言文,可以让学生在中考、高考获得高分,取得优异的成绩。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至少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动的少,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状态;二是按篇章推进文言文教学,缺少条理化、板块式的总结与归纳。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总结、制订了一套文言文“圈点勾画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
圈点勾画法指学习文言文时利用一套富有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做各种标记的方法。其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课前动手画,组内互检查
课前预习时,学生根据教师教给的统一符号,边预习边圈点勾画。我将这部分内容分为如下几类: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实词(一词多义)、重点虚词、特殊句式。每一类都有自己固定的符号。学生在预习时,根据书下注释和自己的理解,用铅笔在课文上做标记,以备上课时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在上课前,我请各个学习小组长在组内检查预习作业。如果该小组全部合格就提出表扬,如果该组有人没有完成,就不能得到表扬。通过这种奖励措施,督促孩子高质量地完成作业。这种学习小组的检查制度是基于师生的彼此信任。过去学生的作业评价基本是由教师来完成,如今教师把评价权部分还给学生,让学生来检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业。
二、课内勤交流,全班来讨论
新授课时,我根据本课的重难点,引领学生一起学习文言文的字、词、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学习,然后全班讨论,穿插教师的点拨,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都要定1~2人作为本课的主要学习者,即在小组内,主动汇报勾画的内容并翻译课文,不对的地方,小组其他成员再去质疑、修正,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留到全班讨论。学生自主质疑,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处理比教师直接教重难点来得更有效率、更有意义。毕竟“学会的”比“教会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课后做整理,积累又拓展
上完本课后,我总会布置学生在活页纸上按照勾画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完成后,将本子交给老师批阅。教师批阅后,在班上做反馈,集中讲解存在的问题,然后学生再订正。我觉得第三个环节必不可少。如果圈点勾画法只局限于课堂上用笔画,那么学习就只能局限于课堂。我安排学生在课后做整理,可以帮助他们明确文言文学习的要点,引导他们留下学习的痕迹,为期中、期末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寒暑假,学生还要对平时积累的文言文资料进行复习,然后在此基础上自己尝试去学习课外文言文。
宋朝著名学者朱熹读书时十分喜欢在书上做各种记号。初读,再读,三读,他总是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勾画,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同样,我也认为文言文的圈点勾画法很有意义。
首先,它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大多数学生都想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在明天的课堂上多交流、多发言,更好地表现自己。这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其次,文言文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新的知识,更需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文言文圈点勾画法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了方便。经过几次指导,他们大多知道该如何学习文言文,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用什么工具、符号来学习。
再次,学生对圈点勾画的内容进行整理,可以引导他们养成积累文言字词的好习惯。文言文字词的积累是教学之魂。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多以篇章教学为主,这样常会出现学生学完后遗漏知识点的情况。而最后一环节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整理时,学生突出重点,咀嚼英华。
当然,圈点勾画法也不是万能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1)要有一套统一的符号系统。符号要简单明了,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要固定。(2)圈点勾画的内容应该是文章的重难点。(3)要根据阅读目的圈点勾画。例如,第一遍预习,重点应是勾画出需要注音、注释的生字词等。
总之,文言文圈点勾画法,可以让学生学会梳理词义,同时兼顾句意的准确理解;在理解文言文句子時,又兼顾文章内容乃至主旨的把握。它可以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它让我们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不读书】推荐阅读:
读书不为气质08-09
关于不读书的名言08-22
《不平等的童年》读书笔记06-28
的不抱怨的世界读书心得06-10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书笔记08-10
不老泉的四年级读书笔记09-29
威尔·鲍温《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11-03
不读书也能成功的经典语录06-05
《不抱怨的世界》读书心得体会总结08-25
你不明白的我学生读书感悟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