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及实践

2024-07-03

教学内容及实践(共12篇)

教学内容及实践 篇1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我国高校普遍开展了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1,2,3], 旨在推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同的专业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不同, 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内容也不一样。如何结合学校和专业自身的实际, 紧紧围绕第一课堂, 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构建课外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是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环节, 而实践教学的实施却依赖于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因此, 本研究通过6年的运动与健康促进课外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有的放矢地构建了运动与健康促进课外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施了运动与健康促进课外专业实践教学活动, 较好地促进了专业建设,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教学成果。

1运动与健康促进课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内涵

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内涵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般认为,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内容构成的有机整体, 从广义来讲, 它应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社会活动实践项目。包括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入学教育、毕业教育、读书报告等, 同时也包含各种社团活动, 如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各种艺术展演活动等;第二部分为实验教学内容, 指与理论课衔接的各种实验以及独立设置的实验;第三部分为实习教学, 包括各种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综合设计、专业综合实践等;第四部分为毕业论文;第五部分为创新实践, 包括各种大奖赛、科学研究项目、科技活动等等。从狭义上讲, 它主要是指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部分, 如专业技能培训、专业社会实践、专业科研活动、专业学术讲座等实践教学, 其又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和管理等要素。

运动与健康促进课外实践教学是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 也是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补充。其教学内容体系的内涵是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进行运动与健康促进理论及实践教学活动, 实施包括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实践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实施, 培养学生运动与健康促进的专业理论及技能, 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2运动与健康促进课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课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 并结合生源情况、师资队伍及其教学条件来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因此,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是首先应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其专业技能, 然后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具体的构建。

2.1 实践与理论相适应原则

要开展课外实践教学, 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后, 又必须学会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就必须认真考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 考虑学生所学过的课程, 考虑如何将课程理论知识恰当地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知识, 并熟练地用于实际工作中。

2.2 社会性原则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服务社会, 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开展人才的培养。为此,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就必须考虑到学生今后走上社会的需要, 诸如学生发展的需要和职业市场的需要。对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重点是使实践教学能够满足学生提高其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也必须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从实践教学走向社会, 再从社会促进实践教学, 并因时制宜地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2.3 目标性原则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 具有明确的目标性,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就如同生产线一样, 打造目标产品。作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也是以实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为原则进行构建。

2.4 系统性原则

本科专业学生的学制一般为四年,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各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 而且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之间必须要有延续性、关联性, 并构成一个整体。

3运动与健康促进课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 依据学校的教学条件, 利用课余时间开设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 它是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 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第二课堂) 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也获得了改革与实践的经验[4,5]。但如何通过改革, 使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需求, 更加贴近第一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本研究团队在构建运动与健康促进课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 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充分征求学生对设置课外实践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意见。通过问卷调查, 筛选出健美操等共7个方面的内容。其中, 健美操和推拿按摩是专业主干课, 太极拳等是专业方向选修课。设置健美操等7个方面的内容是为了贯彻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以扩展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目标的精神。通过设置7个与第一课堂内容密切的课外专业技能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作为第一课堂 (专业课) 的延伸与补充。在进行问卷调查时, 学生对开设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认同度高, 88%的学生认为, 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是第一课堂 (专业课) 很好的补充与延伸。有85%的学生认为, 开设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为自己提供了较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有效地提高了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本研究团队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紧紧围绕“运动”与“健康”两大模块, 构建运动与健康促进课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具体见下图) 。共分为健美操等7个实践教学板块内容。

4运动与健康促进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实践及成果

4.1 运动与健康促进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本研究团队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 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扩展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组织专业教师制定了各项目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大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是在系部的组织、指导下, 挑选高年级、专项技能好、责任心强的学生做实践教学的教练, 根据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大纲制订每周的活动计划, 由学生会组织实施, 教师负责检查与指导。

每学期开学前以班为单位, 把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的项目、人数报到学生会, 学生会根据学生的选择, 统筹安排开设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每个班一般控制在15~20人。每周三次课, 由教练负责考勤及按计划组织实施, 学生会每2周召开一次由指导教师参加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工作会议, 检查、督促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各项工作, 系领导、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则随机抽查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 并及时给予指导。

在学期结束时, 由系组织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考核, 并把教学大纲、活动计划、考勤和考核等材料装订成册归档。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情况和考核, 作为该学期综合测评和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之一。

4.2 运动与健康促进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实践成果

运动与健康促进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也促进了学生主动走向社会, 把所学的技能积极服务社会, 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第一, 参加推拿按摩和运动营养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 有68%的学生考取了按摩师资格证, 63%的学生考取了营养师资格证, 较好地拓展了自身的专业技能。

第二, 考取按摩师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 积极为中国国家女子曲棍球队、中国国家男子棒球队、广东省柔道队等运动队进行训练后的恢复按摩, 服务中国国家女子曲棍球队和中国国家男子棒球队备战奥运会, 并受到表扬。

第三, 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当地群众进行体质测试与健康咨询, 并受到当地人民、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表扬与报道, 受到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教育厅等部门的表彰, 两次被评为省优秀服务队。

第四, 作为健美操课程学习的拓展和延伸, 学生在健力宝健身乐苑等健身会所担任健美操教练, 并在广州市体育健身职业技能鉴定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第五, 学生利用实践教学活动中所学知识、技能, 开展科学研究, 撰写的论文获得了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文化大赛1项三等奖和2项优秀奖。

第六, 学生通过水中运动康复实践, 2011年参加全国第三届水中健身比赛获徒手操第二名和水中器械操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摘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提出了运动与健康促进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 并构建了运动与健康促进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系统组织实施了运动与健康促进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获得了丰硕的实践教学成果, 为开展和推广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运动与健康促进,课外实践教学,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蒋玲.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J].四川体育科学, 2004, (1) :124-126.

[2]许砚田, 毛坤, 邢庆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 (4) :508-510.

[3]冯秋明, 潘兵, 王艳云, 等.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3 (5) :21-22.

[4]胡永南, 段健芝.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研究[J].体育学刊, 2001, 8 (2) .

[5]周威, 周爱光, 李敏卿.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3 (3) :81-84.

教学内容及实践 篇2

目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成熟,并出现大量应用创新。在应用实践中创新,以创新提高应用效益,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与孜孜追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也已经成为关注的重点。

教学实践中的技术应用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的新应用。前者是指善于发现不断出现的、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促进作用的、新的技术硬件、软件、平台等,并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应用;后者重点在应用创新,指充分发挥现有设施设备、成熟技术的潜力,借助已经熟练掌握的技术,通过应用创新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促进教学创新的实现。要提高教学实践中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此两者缺一不可,而后者对于经济条件欠发达地区、学校,更为务实。

技术应用创新应该为“教”与“学”服务

创新不是“标新”,也不是“翻新”,不是为“创”而“创”,为“新”而“新”。我们常说:技术搭台,教学唱戏。技术应用创新的最终目的,还是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曾听过一节课:小学二年级学生利用Moodle平台进行学习。教师为了突出新技术应用,一节课的绝大多数教学活动都安排在Moodle平台上进行,学生学习基本是点鼠标。其间,教师还安排了让学生在论坛区进行文字交互。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输入汉字明显吃力,速度慢。有意注意无法集中在所学学科知识和能力上,只是关注在哪儿找到链接去点击,点击能不能打开新界面,打开的新界面是什么样的,按哪几个键就能输入自己想输入的汉字……这样的应用创新,就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倒反影响了学生学习。

应用创新也要富有学科特征。考查一节好的应用创新课,首先要从学科角度看是不是一节好课,然后再看技术应用创新从哪几个方面促进了学科的“教”与“学”,是怎样促进的,采用了哪些既巧妙又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

有节小学数学课“认识分数”就是这样。教师把电视台里的公益广告做为教学资源,录下并剪辑了八个孩子分一块蛋糕的视频。视频片中,当八个孩子平均分完蛋糕时,来了第九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把手中的蛋糕掰了一半给他。教师问学生:来的孩子吃了多少?课堂寂静了十秒钟左右,突然一个孩子脱口而出:十六分之一。“认识分数”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在这节课的拓展延伸教学环节中,教师就这样创造性地应用常见的广告视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分数除法有了认识,并且是自主认识,拓展了学生的能力。

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即使在课堂上用了新技术,但还是以陈旧的教学思维组织教学,这样的“新瓶装旧酒”不能叫创新。我们教师还是要问一下自己:这样的技术应用创新,符合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促进了“教”还是促进了“学”,抑或兼而有之?

技术应用创新应该能向常态教学转化

“创新“刚出现时,确实独树一帜,与众不同。但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加,那些被实践证明是科学合理有效的创新,会逐步向常态转化,成为常态的新的发展水平。教学实践中的技术应用创新也是这样。如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多年前开始尝试应用时,就是当时的“创新”,发展到现在,广大教师熟练掌握了多媒体技术,课堂也已经是普及应用的“常态”了。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的新应用,都是按照“实验(非常态教学)——普及(常态教学)”这个过程发展。换句话说,能够转化为常态教学的应用创新,才是有效的应用创新。

听过一节低年级小学生在计算机上应用“思维导图”软件进行学习的课。在课上,学生显得吃力,有意注意主要放到计算机操作、图形、颜色和文本上,对思维主题及扩展的注意,倒反被冲淡了很多。这节课给人的印象就是为画图而画图。教师课后反思,得出自己的看法:低年级小学生因受思维发展水平所限,用计算机绘制思维导图,不合适,教师绘制指导的困难较大,效果不好,至少在这个年段,很难转化为学生的常态学习行为,而用纸绘,情况则好得多。

作为常态课中的应用创新,要有可以观察到的呈现形式,即“创新点”。创新点可以在整节课上呈现出来,如在Moodle平台上组织教学;也可以呈现为技术工具的创新、应用方式的创新、成熟技术的应用创新等,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等。而真正的创新点,应该是明确为提高教学质量效益服务的,是能够促进教学创新的。

技术应用创新应该重视教学设计与技术应用设计

技术应用创新要成为真正能够促进教学质量效益提高的创新,就应该重视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创新设计,二者缺一不可。应用创新能够借鉴的成功经验少,更需要有独到而科学的设计,合理而周密的实施,否则会大大降低其有效性。

不管采用什么技术应用创新,教学设计时,首先是要考虑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然后再考虑教学策略。在教学策略设计中,可以把技术应用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并根据所选技术工具的特点,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环节。在具体呈现的教学设计文本中,技术应用创新设计要有,特别是一些以技术应用创新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或比赛中,要有创意、亮点和特色,如:电子交互式白板、基于网络的远程合作学习、Moodle平台……等,但还是为达成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这两个设计的关系要摆正,技术应用创新设计应该服务于教学设计,技术应用创新目标应该和教学目标相符。

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科而不是围绕技术。比如,有些教师决定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白板课”,关注点就从学科转向工具,教学设计围绕着“白板”转,从设计开始到课堂实施,始终下意识提醒自己用的是“白板”,要把白板的功能尽量多地应用起来,展示出来。要避免像这样技术应用先入为主、首先想到工具而忽略学科教学和学科学习的应用创新,实际上是本末倒置。多年前多媒体在课堂应用实践中也曾经发生过类似情况。特别是要做好先进的技术应用创新与优秀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设计。

技术应用创新应该重视反思性说课

技术应用于学科课堂教学,即使做了周到的设计,其实施过程中,也还往往会生成一些没有预设到的问题,特别是创新应用,更需要教师及时反思总结,以调整原先的设计和实施。要重视反思性说课。

反思性说课和预设性说课不同:预设性说课在上课之前,重在说预设;反思性说课是在上课之后,重在说自己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的、教学实践后的反思及反思性设计。反思性说课,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明确的针对性,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更大的帮助。特别是教学实践中的技术应用创新,其应用、作用、绩效等方面更需要教师进行反思。目前各种说课评比和说课比赛中,反思性说课比例占绝大多数。

针对技术应用创新的说课,要说技术应用创新,更要说学科教学。要做好两者兼顾,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技术应用创新的反思性说课要有针对性,不要泛泛而谈。重点可以有以下一些:

这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设计的预期目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发挥主导作用,在哪些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采用了哪些教学策略,哪些技术应用策略,技术应用有什么创新点,为什么采用这些策略;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应用创新,解决了哪些用常规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解决的或解决效率较低的问题,怎样解决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的哪些策略是有效的,哪些效果甚微,为什么。等等。

一定要避免把说课说成器材设备或平台的功能介绍,如:“这个教学环节,我用了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功能,它可以放大需要放大的图片,我设计的课件就是这样的”,“那个环节,我用了白板的遮挡功能,可以看一看我是这样操作的”类似的内容,而为什么用这些功能却很少提及,把说课异化为功能说明。这样的说课,时有发生,特别是以技术应用创新为主题的说课,教师过多介绍创新的呈现形式而忘了课。

说课中的教学反思,既要有针对学科教学的,还要有对技术应用的,如对技术的选择、设计、应用等,要具体。对创新的探索,也应该有所反思。反思要提出有价值的研讨问题,进行观点性陈述。

高考写作教学实践及应对策略 篇3

作为新课标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课程评价上,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明确提出的“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写作教学实践的功能”,其为新课程的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程的理念在作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新”与“旧”的交汇之时,高考作文教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存在着诸如:思想观念上有着传统的烙印,高考作文教学实践存在着弊端等现象。而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考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高考写作课堂教学的现状是怎样的,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应对呢?笔者依据高考作文教学实践就以上问题进行了多方位思考。

一.高中生写作教学的现状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考写作教学是关键环节。高考写作教学是教师根据一定的作文教学目标对学生作文在课堂上给予技巧指导和实战训练。笔者发现当前对高考写作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一)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些不良传统的烙印。

几千年来,认为“文以载道”“代圣人立言”等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而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作文教学过分强调“立意”(即思想内容),以社会主流思想为核心的作文评价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其次,“急功近利”的思想泛滥于作文教学当中。在高考中,占分数“半壁江山”的作文,往往可以决定一个学生的前途和荣辱,在提高写作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的同时,也在许多教师和家长眼中造成了“急功近利”的思想。

(二)教学实践存在着弊端。

我们为什么害怕作文教学?都说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舞台,我们在倡导教师教学技术精湛甚至于教学艺术张扬的同时,更多的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全面而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如若我们目标不明、学情不晰,一味地想我之所想,思我之所思,那么换来的将会是什么?一位老教师说得好,作文课上我们想过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怎么设计教学方案才能让他们愿学并有所收获?我们反思写作教学误区了吗?这样的质疑正是我们缺失而要重新找回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不注意个性兴趣差异,用统一的思路授课,学生因长期得不到正面刺激和引导而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写作的灵性和创造性也受到了压抑。

二.高考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考写作课堂教学实践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问题:

(一)教师的观念保守陈旧,理论水平遭遇瓶颈。

对学生的自评互评作文始终不放心,不能完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打击了部分学生参与写作的热情,影响作文教学效果。“课堂写作教学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课堂写作教学最主要的功能不是证明而是改进”这一理念有时动摇,不能得到坚决的贯彻。例如,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合作学习理论等,这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理论,我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这都是日后需要加强学习的地方。

(二)写作教学是一项长期艰难工程,很难在短期内考察课堂教学的效果。

针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态度及写作动机,笔者在课堂实践环节中作了深入地调查,文科班学生写作水平较好,语文成绩明显偏高。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强,思路开阔,积累丰厚,词汇也丰富,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理科学生的素材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差异颇大,考场作文的审题立意能力更有天壤之别。

三.高考考场作文应对策略

进入高三,单凭积累一些作文素材,看几篇介绍作文技巧的文章,背几篇考场满分作文,是不能应付高考作文的。考场作文非练不能出成绩,正如巴金先生说的:“只有写,才会写。”因此,要提高各种题型的审题、立意、行文能力,必须适时适量地做好每一次考场作文,以求循序渐进。笔者的考场作文应对策略已形成写作教学系统,希望经得起高考考验。

(一)养成每日读书看报的习惯。

读书看报可以开拓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同时还可以学习不同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在紧张的复习之余,同学们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看看报或者课外书籍,这对作文水平的提高非常有益。

(二)日常教学中,一般会两周布置一篇大作文,但这个量是完全不够的。虽然高三同学的写作能力已基本定位,但是想要再上一个新台阶,还是完全可能的。因此,高三上学期始,要加强对作文的强化训练,建议同学们每周写一篇大作文,另外再摘抄一篇300字以上的不同文体的文章。抄写的目的,是强迫自己去阅读,去开拓视野,去积累写作素材。

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尤其是高三的同学,更需要耐心和毅力,主动去听、去说、去写、去思考、去感受学习的乐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提高写作有积极的作用。

(三)强化考场写作训练

纵观近两年的高考作文,话题作文淡出高考考场已是不争的事实,取而代之的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依据材料出题这一形式,已经成为高考作文的大趋势。笔者的训练重点:

1、加强命题立意训练

写作之行,立意为先!可以说,对于考场作文而言,如何准确地界定与把握命题者的正确意图和命题本身的意义指向,又如何在文章中把自己的观点准确地呈现出来,可以说将大体决定全文的成败。命题最终反映出来的就是作者对话题的理解,理解的高低决定着文章层次的高低。

2、加强结构训练

一位优秀的建筑家心中储存有许多建筑模型一样,学生们也应事先熟悉和掌握几种特点、有创意、易把握的作文结构模型,这样即可减少写作构思的时间,而且也容易控制写作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通过有效训练,进行结构预设,完成结构建模,应该是高三作文训练的一大重点。

3、加强语言训练

同学们的作文语言之所以缺乏文采,主要是缺乏语文意识,用日常语言代替了文学书面语言。没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让考场作文不见波澜。

4、加强素材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是需要精致的素材来支撑的。素材的来源可谓广泛,包括日常升华、课堂教材、课外读物等等。对于高三同学,一方面要在高三这仅有的时间里从日常生活、文史典籍中选取素材,选用富有浓郁生活气息,极具现实性新鲜感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把一直以来的“库存”分门别类清理筛选一下,择出可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做好摘记,考场上想得起来用得上,又不费时间。

(四)教师对作文的批阅技巧

教师根据学生个性、行文过程的具体情况写好评语。多一些赏识,少一些批评,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评语要有特色,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如:对性格外向的学生,可用交流式或征求意见式的批语,像“把‘看’字换成‘瞪’字,表达更准确,对吗?”;对成绩中下、性格内向的学生,宜用表扬式或欣赏式批语,如“你巧妙的过度,使文章更精彩!”“你的知识面很广,我很欣赏你”等。

总之,高考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需要充足时间的保证。在完成课内写作之外,素材积累,范文欣赏,谋篇布局,都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但要学生在紧张复习中协调时间,保证平常写作时间,不是一件易事。不少学生就缺乏坚持的毅力,从开始的创造热情到后来的应付了事,这种情形大量存在。

不过高考作文的量化程度较高,于平常习作有不同,现在两者未能很好地整合。在高考制度仍然存在的前提下,我们的各项教学活动就不能挣脱对高考的关注而“自由”地进行,作文在高考中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使高考作文与平常习作两者有机地结合,也很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笔者认为,作文如做人,须脚踏实地,位多观察生活,多体验生活,多记录生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坚持做好每一次考场作文训练,相信每一位高考学生都会有收获。

教学内容及实践 篇4

对于这个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很早就给出了建议, 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20世纪90年代, 世界各国就已不断加强对这部分的研究, 美国各州的中小学都设计和实施了如设计学习、应用学习等内容;法国中小学设计了动手做, 也是类似的活动;1999年, 日本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中规定, 中小学必须实施综合性施教活动, 并且它是以课题的形式来推广的。在我国, 上世纪90年代张思明老师就在初中尝试开展有关数学建模的活动, 小学近些年也在尝试着研究类似的内容。这说明“综合与实践”的研究已经具有了大的教育背景, 也符合世界的发展趋势。

一、“综合与实践”的内涵

“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 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 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如何选择合作伙伴, 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成果, 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学生会逐步积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

1.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突出“综合”

这种综合不仅表现为数学内部各分支 (如几何、代数、三角) 之间的综合,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综合;还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的各种能力、各种方法、各种工具的综合。它不应该是一个具体知识点的直接应用, 不应该是已有数学知识、方法反射式的套用, 它应该给学生一个综合应用以往学过的所有数学知识、方法 (甚至可以是跨学科的知识) , 去实际解决一个数学内部或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 条件未必可丁可卯, 线索未必清晰可见, 问题本身和结果可能还需要另外的解读。当然, “综合”的结果也应该是“综合”的, 它应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2.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突出“过程”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 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教师通过问题引领, 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 经历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它的核心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有目标地、自主地参与实践活动。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形式上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多采用诸如小组合作、实景观察、实地测量、动手操作、直接收集数据、问卷调查、真实数据计算等活动形式, 使学生能真正“动起来”, 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提升数学能力和素养。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 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

二、“综合与实践”分段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 有必要整体理解和把握课程总目标, 认识学段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的联系, 再把学段目标分解到单元教学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中, 这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所以, 准确把握“综合与实践”总体目标和分段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依据课标总体目标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

1. 针对第一学段的目标定位

第一学段目标:

(1) 通过实践活动,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 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 在实践活动中, 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 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 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目标分析:

从外显目标上看:第一学段更加注重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初步获得活动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能获取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从隐性目标上看:让学生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 能参与数学活动;在他人的帮助下, 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 能尝试克服困难;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 能提出问题和一些简单的猜想。

在第一学段, 由于学生学过的知识很有限, 学生参与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学习, 更多仰仗教师对问题的确定, 教师对问题解决实施过程的组织, 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指导, 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对研究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积累了一些研究的意识、方法和策略。

2. 针对第二学段的目标定位

进入第二学段, 以第一学段为基础, 学生发展的目标会产生本质性的变化, 逐步从教师引导下的发展向自主研究、自主发展的方向进行转变。

第二学段目标:

(1) 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 结合实际情境, 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 在给定的目标下, 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 通过应用和反思, 进一步理解所用知识和方法, 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目标分析:

从外显目标上看: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经历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施和自主分析的综合实践全过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需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 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学生在进行综合实践的过程中, 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价值;学生研究的问题既可以从所学的数学知识背景中提取, 也可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从隐性目标上看:提高了学生自主研究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方法, 对感兴趣的问题和社会现象开展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升了对数学的理解, 感受到了数学应用的价值;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丰富了学习的路径, 拓展了学习的方式;加深了对社会以及对他人的了解。

从第一学段到第二学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者不能割裂开来。第一学段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是第二学段自主实践探索的基础, 而第二学段的开展又是第一学段的发展和延续。小学阶段两个学段的实践活动开展又为初中第三学段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建议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 重在实践、重在综合。所以,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关注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开展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等。所以, 关注“综合与实践”实施过程的设计与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1.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

(1) 确定研究题目:第二学段的选题不同于第一学段, 由于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 因此, 可以逐步向学生自主选题进行过渡。但是学生自主选题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引导, 由于小学生在选择研究题目的最初阶段还难以把控恰当的研究题目, 因此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同伴的共同参与, 还是非常必要的。这阶段的选题已经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间。

(2) 设计实施方案:好的题目是研究的重要前提, 在第二学段教师可以在学生选题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施研究的方案, 并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调整问题。

(3) 具体操作实施:学生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独立地加以实施。与第一阶段由教师设计组织学生实施研究相比, 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这一阶段教师也要及时关注学生设计和实施中的问题, 及时加以引导, 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4) 研究成果及反思:由于第二学段学生的知识方法储备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因此可以让学生逐步独立地对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 对自己所研究的数据进行处理, 并以自己恰当的方式进行总结和汇报。学生汇报实践活动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如手抄报、PPT、实验报告和小论文等方式均可。

这个流程的使用也不是绝对的, 教师可以依据学段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基础不同, 将流程中的部分环节分解开来进行使用, 自由组合或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 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中教师的智慧

教学内容及实践 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05(c)-0236-02

5E教学模式的介绍及实践 篇6

关键词:生物学;5E教学模式;探究

一、5E教学模式的介绍

目前在生物新课程中倡导科学探究,注重对重要概念的落实,国际上比较推崇的教学模式为5E教学模式或基于此进一步发展出的7E等教学模式。“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所(BSCS,1989)开发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模式。5E教学模式共分5步,这5步分别是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

吸引(Engagement)这一环节主要是为吸引学生,让学生进行思维上的碰撞,暴露他们错误概念,调动其探究的内动力。探究(Exploration)是5E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学生在资料探究或实验探究中,面对新的知识或信息与其前概念形成的认知冲突,进行概念的重建。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进行提示引导。解释(Explanation)是对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展示,给他们提供一个机会表露其对概念和技能等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理解阐述他们对概念的认知。同时也为教师呈现正确概念提供机会。迁移(Elaboration)是在教师引导下发展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建立概念间的关系。评价(Evaluation)指教师和学生用各种方法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主要是为了教师或学生自己对其概念掌握情况进行了解。

当然,这里的吸引和探究除了上述的界定外,还可以做适当的变形,比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就可以在吸引环节直接抛出“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的观点,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获取信息来支持或反驳观点,这也是探究的过程。

二、5E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

5E教学模式虽然有很强的适用性,但也并不是通用的,比如“细胞中的无机物”“人类遗传病”“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等人教版的内容就比较难采用5E教学模式。认真分析教材(以人教版为例)可以发现,有些章节,比如教材已设计好的资料探究内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科学史内容“DNA分子的结构”、贯穿假说演绎法的内容“DNA分子的复制”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等就很适合应用5E教学模式进行统整教学,当然有时课本内的科学史资料常常不齐全,这就需要教师查阅文献适当修改、整合;而有些章节若想采用5E教学模式就需要重组教材内容、重新设计,比如“细胞分化”等。

三、实施5E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此外,5E教学模式的一个循环常常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个重要概念,而一节课有时候会出现几个重要概念,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采用“参与—探究—解释—参与—探究—解释—拓展—评价”等5E教学模式的灵活变式,比如光合作用的第一个课时中针对绿叶中的色素种类和色素对光的吸收两个问题就可以先后进行实验探究和资料探究活动。还有的时候,一节课中有几个不同主题,比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的利用实验落实“酶具高效性”概念的主题和利用资料分析落实“酶的本质”概念的主题等可采用5E模式,而酶的催化机理部分却不好用5E教学模式,因此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灵活地将5E模式和其他模式有机融合来系统设计教学内容,顺利地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目标。

在应用5E教学模式过程中,若要有效发挥其高效性,还需注意分析学生情况。比如“DNA分子的结构”一节中有关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过程中实际涉及不少物理、化学知识,而且CNKI数据库中也有很系统的介绍该发现史的专业文献。因此,在设计该节课时要基于科学史资料的探究时若面对的是层次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群体,就可以设计以问题贯穿整体的具有挑战性的科技文章式的学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且该过程中教师给予较少的帮助,给学生足够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但面对的若是水平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就必须简化资料,而且不能有太多复杂、思维要求高的问题,而是聚焦重难点精选少数几个关键问题,比如“碱基配对方式如何?为何推翻同配(如A-A等),且选择异配中A-T和C-G?”,且教师需根据学生反应适当给予帮助。

四、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高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有较强的意义,因为放眼整个中学生物教师群体,掌握、领会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教师还是很少,更不用说应用理念融入课堂进行实践的教师比例了。而高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将服务于降低对教师的理论要求,能让更多教师在更好、合宜地应用教学模式的同时践行新课程理念。

本文只是初步围绕探究类的5E教学模式做了少许的概括和建议,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比如复习课的概念图模式等等都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另外,课程标准中每一模块目标的要求和指向性都不同,比如必修1教材侧重于观察—归纳法,必修2教材侧重于假说—演绎法,必修3教材侧重于系统分析法。从具体的研究方法来说,必修1教材侧重于观察法和实验法,必修2教材侧重于演绎推理的方法,必修3教材侧重于调查法和数学模型的方法等等。所以是否存在适应不同类教学目标的高效教学模式也是需要研究的,甚至站在整个模块或是整个高中教学内容的高度上,来研究教学模式的综合设计、系统安排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向义和.DNA双螺旋结构是怎样发现的[J].物理与工程,2005(2):44-49.

教学内容及实践 篇7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电气控制与PLC”作为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1], 也是取得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核心课程。其课程建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几个方面巩固和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 并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受到实际操作和实验手段方面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该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应用性、实践性强, 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尤为紧密[2]。因此, 实践环节在本课程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以前, 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存在形式比较单一、课时量较少、学生兴趣不高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解决这些问题, 努力提升实验课、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的效果, 我们通过实践教学及实践考核两大方面, 来进行PLC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重要环节。在大学教育中, 实践教学既要符合知识传授的教育规律, 满足大学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的要求, 又必须与现在迅速发展的科技相适应, 承担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适应社会对于强技能和高素质大学人才的需求[3]。PLC作为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实践教学内容如果单单设置为验证性实验,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让学生根据实验内容自行设计, 以拓展思路, 弥补理论学习上的不足, 保证理论够用, 又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4]。

1. 实验环节教学改革。

实验是实践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内容[5]。PLC实验教学环节的设置包括演示性、验证性、综合设计性实验三个部分。为使学生对PLC的应用加深理解, 要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除了实验指导书内容外, 还要补充指导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行设计编程的内容。 (1) 演示性实验包括三层电梯控制系统、装配流水线的控制、自动售货机的控制等演示; (2) 验证性实验包括基本指令练习、电机正反转控制、LED数码显示控制、运料小车的控制等验证; (3) 综合设计性实验包括天塔之光模拟控制、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水塔水位控制等设计。比如在“天塔之光模拟控制”实验中,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设计, 控制发光二极管的亮灭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造型和图案, 比较哪个组的造型更漂亮, 花样更多。

又例如在“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实验中, 先让学生去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现场观察交通灯变化的整个过程, 有个感性的认识, 然后记录下来。学生在设计程序时, 一种思路是先写出交通灯控制的步骤, 根据红绿黄灯变化的先后顺序画出顺序功能图SFC, 再依据SFC设计顺序控制程序;另一种思路是根据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每一个红灯、绿灯、黄灯亮灭持续时间的长短画出交通灯时序图, 用多个定时器把每一个灯亮的时间先设定好, 然后通过定时器的动作来控制交通灯的亮灭。

2. 实训环节教学改革。

实训教学环节也称为课程设计, 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实际电气线路的设计和安装, 掌握使用PLC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每个班为期2周, 按照强弱搭配与自由组合相结合来分组, 每组2个学生共用一台实验装置, 并选出组长1人。一方面, 将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坚持集体活动可以保证项目按时完成;另一方面, 以小组形式相互讨论和研究方案, 又有利于学生间互相交流, 有助于专业较差学生的提高。分组后, 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分配具体的课题项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项目的计划, 包括时间分配、任务分工、写出I/O分配表、设计I/O接线图、完成编程等各项内容。在各阶段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要跟踪指导和参与一些学生的讨论, 对学生的初步方案进行完善, 对方案进行比较、评论和总结, 学生从中得出结论, 共同进步。

以往的分组, 教师布置的项目只能使小组中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锻炼, 基础较差的学生得不到锻炼;而现在分工后每个学生都有压力, 基础较差的学生即使被分配了一些不太难的任务, 也要自主学习、动脑思考。

三、实践考核的改革

1. 实验环节考核改革。

考核是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为了对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有一个真实的评价, 在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 我们对PLC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同步改革, 主要是建立在对学生动手、完成情况、工作态度的考核: (1) 对于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学生按实验指导书上的要求和步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成绩评定采取实验全过程的评价方法, 即实验预习 (教师课前检查) 占20%, 实验操作过程 (教师现场记载) 占50%, 实验报告 (教师课后评阅) 占30%。 (2) 对综合设计性实验, 由老师给定或由学生自己选定实验项目, 老师给出设计的任务和要求, 学生制订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步骤与老师交流, 经同意后, 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 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上交实验报告。

2. 实训环节考核改革。

由于课程设计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为目的。PLC课程的考核主要是对软硬件的分析设计、现场系统调试、课程设计论文的写作能力和答辩等环节综合评分。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对考核的方法进行了改革, 考核包括三个方面:动手能力及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40%;课程设计报告占总成绩的30%;平时考勤及答辩情况占总成绩的30%。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PLC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效果良好, 学生反馈好, 满足自动化及相关专业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改革, 大多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 专业技能有很大提高, 设计能力增强, 中级和高级维修电工证通过率由原来的70%多上升到90%多。我们需进一步建设与本科教学相匹配、和新技术发展相协调的实验教学体系, 全面提升PLC课程与实验的教学水平, 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艳花.PLC教学实践改革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 2010, 25 (5) :152-153.

[2]康志亮, 许丽佳, 陈松柏.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机化, 2011, (2) :133-136.

[3]翁国庆, 张有兵.“电气控制及PLC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优化[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6) :143-145.

[4]郭振军.PLC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外教育研究, 2011, (9) .

高考写作教学实践及应对策略 篇8

一.高中生写作教学的现状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高考写作教学是关键环节。高考写作教学是教师根据一定的作文教学目标对学生作文在课堂上给予技巧指导和实战训练。笔者发现当前对高考写作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一) 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些不良传统的烙印。

几千年来, 认为“文以载道”“代圣人立言”等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而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作文教学过分强调“立意” (即思想内容) , 以社会主流思想为核心的作文评价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其次, “急功近利”的思想泛滥于作文教学当中。在高考中, 占分数“半壁江山”的作文, 往往可以决定一个学生的前途和荣辱, 在提高写作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的同时, 也在许多教师和家长眼中造成了“急功近利”的思想。

(二) 教学实践存在着弊端。

我们为什么害怕作文教学?都说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舞台, 我们在倡导教师教学技术精湛甚至于教学艺术张扬的同时, 更多的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全面而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如若我们目标不明、学情不晰, 一味地想我之所想, 思我之所思, 那么换来的将会是什么?一位老教师说得好, 作文课上我们想过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怎么设计教学方案才能让他们愿学并有所收获?我们反思写作教学误区了吗?这样的质疑正是我们缺失而要重新找回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不注意个性兴趣差异, 用统一的思路授课, 学生因长期得不到正面刺激和引导而丧失了写作的兴趣, 写作的灵性和创造性也受到了压抑。

二.高考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考写作课堂教学实践面临着诸多问题, 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问题:

(一) 教师的观念保守陈旧, 理论水平遭遇瓶颈。

对学生的自评互评作文始终不放心, 不能完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打击了部分学生参与写作的热情, 影响作文教学效果。“课堂写作教学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课堂写作教学最主要的功能不是证明而是改进”这一理念有时动摇, 不能得到坚决的贯彻。例如, 多元智能理论, 构建合作学习理论等, 这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理论, 我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这都是日后需要加强学习的地方。

(二) 写作教学是一项长期艰难工程, 很难在短期内考察课堂教学的效果。

针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态度及写作动机, 笔者在课堂实践环节中作了深入地调查, 文科班学生写作水平较好, 语文成绩明显偏高。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强, 思路开阔, 积累丰厚, 词汇也丰富, 语言表达流畅, 富有文采。理科学生的素材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差异颇大, 考场作文的审题立意能力更有天壤之别。

三.高考考场作文应对策略

进入高三, 单凭积累一些作文素材, 看几篇介绍作文技巧的文章, 背几篇考场满分作文, 是不能应付高考作文的。考场作文非练不能出成绩, 正如巴金先生说的:“只有写, 才会写。”因此, 要提高各种题型的审题、立意、行文能力, 必须适时适量地做好每一次考场作文, 以求循序渐进。笔者的考场作文应对策略已形成写作教学系统, 希望经得起高考考验。

(一) 养成每日读书看报的习惯。

读书看报可以开拓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 同时还可以学习不同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 为写作积累素材, 补充新鲜血液。在紧张的复习之余, 同学们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看看报或者课外书籍, 这对作文水平的提高非常有益。

(二) 日常教学中, 一般会两周布置一篇大作文, 但这个量是完全不够的。虽然高三同学的写作能力已基本定位, 但是想要再上一个新台阶, 还是完全可能的。因此, 高三上学期始, 要加强对作文的强化训练, 建议同学们每周写一篇大作文, 另外再摘抄一篇300字以上的不同文体的文章。抄写的目的, 是强迫自己去阅读, 去开拓视野, 去积累写作素材。

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 都要有一个过程,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尤其是高三的同学, 更需要耐心和毅力, 主动去听、去说、去写、去思考、去感受学习的乐趣, 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对提高写作有积极的作用。

(三) 强化考场写作训练

纵观近两年的高考作文, 话题作文淡出高考考场已是不争的事实, 取而代之的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依据材料出题这一形式, 已经成为高考作文的大趋势。笔者的训练重点:

1、加强命题立意训练

写作之行, 立意为先!可以说, 对于考场作文而言, 如何准确地界定与把握命题者的正确意图和命题本身的意义指向, 又如何在文章中把自己的观点准确地呈现出来, 可以说将大体决定全文的成败。命题最终反映出来的就是作者对话题的理解, 理解的高低决定着文章层次的高低。

2、加强结构训练

一位优秀的建筑家心中储存有许多建筑模型一样, 学生们也应事先熟悉和掌握几种特点、有创意、易把握的作文结构模型, 这样即可减少写作构思的时间, 而且也容易控制写作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通过有效训练, 进行结构预设, 完成结构建模, 应该是高三作文训练的一大重点。

3、加强语言训练

同学们的作文语言之所以缺乏文采, 主要是缺乏语文意识, 用日常语言代替了文学书面语言。没有优秀的语言表达, 让考场作文不见波澜。

4、加强素材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作是需要精致的素材来支撑的。素材的来源可谓广泛, 包括日常升华、课堂教材、课外读物等等。对于高三同学, 一方面要在高三这仅有的时间里从日常生活、文史典籍中选取素材, 选用富有浓郁生活气息, 极具现实性新鲜感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把一直以来的“库存”分门别类清理筛选一下, 择出可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做好摘记, 考场上想得起来用得上, 又不费时间。

(四) 教师对作文的批阅技巧

教师根据学生个性、行文过程的具体情况写好评语。多一些赏识, 少一些批评,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评语要有特色, 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如:对性格外向的学生, 可用交流式或征求意见式的批语, 像“把‘看’字换成‘瞪’字, 表达更准确, 对吗?”;对成绩中下、性格内向的学生, 宜用表扬式或欣赏式批语, 如“你巧妙的过度, 使文章更精彩!”“你的知识面很广, 我很欣赏你”等。

总之, 高考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需要充足时间的保证。在完成课内写作之外, 素材积累, 范文欣赏, 谋篇布局, 都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但要学生在紧张复习中协调时间, 保证平常写作时间, 不是一件易事。不少学生就缺乏坚持的毅力, 从开始的创造热情到后来的应付了事, 这种情形大量存在。

不过高考作文的量化程度较高, 于平常习作有不同, 现在两者未能很好地整合。在高考制度仍然存在的前提下, 我们的各项教学活动就不能挣脱对高考的关注而“自由”地进行, 作文在高考中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如何使高考作文与平常习作两者有机地结合, 也很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教学内容及实践 篇9

一、“教学用原始物理问题”的提出及内涵

在文献研究中发现, “对原始物理问题概念的理解有待统一, 原始物理问题的教育理念还有待完善”[3].但多数学者倾向于用“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的观点来阐述对原始物理问题的理解.笔者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将原始物理问题概括为:原始物理问题是指在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科研中客观存在的, 未被经过人为分解、简化、抽象等方式加工的, 能够反映物理概念、规律本质的典型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平时我们常说的实际问题、具体问题、真实问题、情境问题都可以理解为原始物理问题.

例1小明看到满地的积雪, 心想:如何测量积雪的的密度呢?请你帮助小明推导出积雪密度的表达式.

例1就是原始物理问题, 这道题它保留物理问题的本来面貌, 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都以原生态的形式表现出来, 像这类的原始物理问题我们称之为“准原始物理问题”, 从例1可以看出“准原始物理问题”中的所有条件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开放性、对学生掌握并运用知识、方法的能力要求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特点.如果从教学的角度来思考的话, “准原始物理问题”能否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结构特点, 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教学用原始物理问题”的概念.事实上, “准原始物理问题”一旦被引入初中物理教学, 就应该尊重教学规律、服从教学目标, 即将“准原始物理问题”中的某些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稍作简化和抽象, 将“准原始物理问题”转化为“教学用原始物理问题”, 使其隐蔽性和开放性在初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之中, 这样才能彰显“教学用原始物理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功能.

“教学用原始物理问题”概念的提出, 就是突出原始物理问题的适度性, 从而解决不敢将“准原始物理问题”进行适当分解、简化、抽象, 而超越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技能基础, 使其失去其应有的教学价值;同时也可以减少原始物理问题面临的质疑和批判: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太差;太难学生根本无从下手;结论不唯一、不确定, 不利于进行标准化考试等.[4]

如将例1改编成例2或例3, 就可以称之为“教学用原始物理问题”.

例2小明使用如下方法来估测积雪的密度:利用平整地面上的积雪, 脚竖直向下用力踩, 在雪地上便形成一个下凹的脚印, 然后利用刻度尺测量有关数据, 就可以估测出积雪的密度.请你帮助小明推导出积雪密度的表达式.

例3小明知道积雪在外力的挤压下可形成冰, 利用这一规律来估测积雪的密度:利用平整地面上的积雪, 脚竖直向下用力踩, 在雪地上便形成一个下凹的脚印, 然后利用刻度尺测量积雪原来的厚度h1, 脚踩后在雪地上形成脚印的深度h2, 就可以估测出积雪的密度.请你帮助小明推导出积雪密度的表达式.

通过比较例2和例3可以看出, 例2的隐蔽性和开放性更强些, 但经过教师的适当点拨, 初中学生都有能力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将例3进一步抽象为例4.

例4小明知道积雪在外力的挤压下可形成冰, 一定质量的雪挤压成冰质量不变, 利用这一规律来估测积雪的密度:利用平整地面上的积雪, 脚竖直向下用力踩, 在雪地上便形成一个下凹的脚印, 用刻度尺测量积雪原来的厚度是6cm, 脚踩后在雪地上形成脚印的深度2cm, 就可以估测出积雪的密度.请你帮助小明计算出积雪的密度 (ρ冰=0.9×103kg/m3) .改编后的例4的确更适合于初中学生的计算, 也能起到巩固密度概念的目的, 但已经失去原始物理问题的特点, 事实上则变成了物理习题.物理习题则是把物理现象事实进一步简化、抽象, 经认为加工出来的练习作业, (为叙述方便, 以下“原始物理问题”均指“教学用原始物理问题”) 原始物理问题和物理习题两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教学用原始物理问题”的教学实践

(一) 教学中原始物理问题的来源

搜集、整理和编制与初中物理教学进度相匹配的原始物理问题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依据原始物理问题的内涵和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 原始物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

1.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这类原始物理问题相应较多.如皮球落在地面上为什么会反弹起来?反弹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节日观赏烟花时, 为什么先看到空中色彩绚丽的烟花, 然后才听到烟花的爆炸声?同时打开空调和电视机, 为什么空调比电视机费电?手压井可以看作是杠杆, 请你估测压水时手对井把的压力是多少?请你以提水为例, 说明如何提高提水效率?

2.来源于物理知识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如有一种冬暖夏凉的夹克衫, 在这种夹克衫衣料中含有一种微胶囊的晶体物质, 它在温度变化时容易熔化和凝固, 你能解释它为什么会冬暖夏凉吗?在地震救援中, 为什么使用生命探测仪就可以发现废墟下有生命的存在?一小块气凝胶放在鲜花上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神舟九号两名飞行员费俊龙、聂海胜在出仓时为什么要穿里面充有一定量气体的宇航服?

3.来源于课堂物理实验

课堂中的物理实验会因许多因素导致实验不成功, 或在实验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或在实验过程中有许多创新设计等, 这些都是编制原始物理问题重要来源.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 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 请你找出尽可能多的原因并说明理由.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 在平面镜中看到两个像, 一个像较亮, 另一个像较暗, 这是为什么?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学生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定值电阻时, 发现电压表指针不偏转, 如果不用电压表, 其他器材任意选择, 你还能测量出定值电阻的阻值吗?如果只用电压表呢?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由于提供的器材较多, 因此学生设计的方案也多, 小华同学只用装水的矿泉水瓶就能完成整个实验, 小华的想法可行吗?请你帮助小华设计探究过程.

4.来源于诗词、民谚、成语、寓言故事等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后一句包含哪些物理知识?如俗语说“雪前暖, 雪后寒”, 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水滴石穿”包含哪些物理规律?“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在磨铁杵过程中, 铁杵为什么会变热?铁杵的物理属性哪些发生了变化?铁杵的物理属性哪些没有发生变化?

5.来源于各种媒体

平时我们看新闻、报纸、杂志、各类科普书籍、上互联网 (特别是重要的物理网站, 如苏科物理网、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网) 等, 可以从中获取信息, 作为编制原始物理问题的素材.

原始物理问题的编制, 要求教师关注生活、社会、物理学前沿的热点焦点问题, 编制时注意科学性原则, 特别是实验数据不要凭空想象、主观臆造, 避免造成科学上的错误.

(二) 原始物理问题的教学实例分析

例5引体向上是一种简单易行的体育锻炼活动.在做引体向上时, 双臂的拉力克服重力做功使身体上升.请根据自己的体验用合适的物理量写出你做引体向上时的功率表达式, 并估算出这时自己功率的大小.

解析这道原始物理问题来源于苏科物理教材.在平时教学中, 多数教师为了追求过多的计算题而干脆删掉此题不讲, 即使讲解, 也是教师直接设定物理量, 简单讨论后得出计算公式, 至于估算自己功率的大小, 学生根本没有估算.笔者在实际教学中, 利用学生喜欢体育活动的特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将学生分组, 带到操场, 实施边体验、边讨论、边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 让学生自己明确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样测量?怎样设定物理量并写出计算公式?使学生在操作中感悟物理规律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 许多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估测自己的功率.在小组汇报中, 其中一组是这样汇报的:用体重计测出自己的体重m, 用刻度尺测出引体向上时某一纽扣上升的高度h, 这样就可以求出一次引体向上时做的功W=mgh, 然后用秒表测出做n次功用的总时间为T, 就可以求出功率的表达式P=W/T=mgh/T=mghn/T.另一组还说明了做的时间短一些, 引体向上的功率会变大.

可以看出, 有些原始物理问题具有操作性, 因为这些具体化、生活化的问题没有办法靠现成的经验、简单的模仿来解决, 要在自己动手操作、亲身实际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不同, 估测引体向上功率的数值也不一样, 这又体现了原始物理问题结果不唯一性、不确定性的特点.

例6如何测量学校到你家步行时的平均速度

解析这道原始物理问题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这道题简化、抽象为数学模型也不难, 学生只要测出学校到家的距离s和正常行走的时间t, 利用公式v=s/t就可以求出步行时的平均速度.然而笔者把教学的视角重点放在如何测量学校到家的距离这一关键问题上, 激发学生探究、讨论, 整个测量过程充满了趣味性.经过师生共同筛选, 列出以下4种方法.

(1) 用计程器来测量.利用电动车、摩托车或小汽车上的计程器来测量.

(2) 步行法.就是先估测自己正常行走时一步的长度是多少.然后自己行走来测量.

(3) 滚轮法.先测出轮子的周长, 然后滚动轮子, 数出从学校到家共有多少周来测量.

(4) 用自行车来测量.先测出人蹬自行车踏板一周时, 自行车轮子走的距离是多少, 然后数出人骑自行车从学校到家时共蹬踏板多少周, 这样就可以测量出距离.

可以看出, 原始物理问题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有时表现为题目信息开放, 有时表现为思考解决问题的多角度性.学生探讨出多种方法测量学校到家的距离, 虽然有些想法很幼稚, 或者在成年人看来有些可笑, 但无论如何都是经过他们自己独立思考, 不断探索、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远远超越了题目本身的价值.

三、启示

“原始物理问题不仅是物理现象的一种呈现形式, 更体现了一种新的物理教育思想.”[5]这种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点, 使广大的物理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重新审视物理教育的意义.将这种思想运用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 能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并不陌生, 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物理知识有用, 能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问题;学习物理知识有趣, 在观察、活动、讨论、质疑等探究过程中掌握理解知识.当然, 强调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的价值并不意味着否定习题教学的贡献, 在教学中, 将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才能相得益彰, 更有效地达成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杜召凤.生态课堂的构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张伟, 郭玉英.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生态化物理教学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5) :61-65.

[3]邓学明.原始物理问题在大学物理中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1 (6) :509.

[4]侯建芳.高中学生解决原始物理问题与物理习题的表征对比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6.

浅谈普通机床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 篇10

1.1 重点突出, 技术要点讲解透彻

1.1.1 重点突出。

理论课教学当中一定要注意一般了解性知识与重点知识的区分。对于一般了解性知识应以“够用”为原则。所谓“够用”是指对于本专业的学生这些知识能满足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 能满足学生实践时对基础知识的要求, 同时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又不占用过多的课时。如《车工工艺学》当中“车刀切削部分应具备的基本性质”, “切削热”等知识点就属于一般了解性知识。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 教师作简要介绍即可。“车刀切削部分的几何角度”等知识点属于重点知识点, 关系学生在实际进行车刀刃磨时能否刃磨出合格车刀。因此在普通机床理论教学当中一定要把握好重点。

1.1.2 技术要点讲解透彻, 增强实践指导性

此处以车工工艺当中套类零件的加工为例。套类零件的车削较外圆柱表面车削要困难, 也更容易在加工中出现废品。在对学生讲解套类零件的加工工艺时, 教师应着重对以下几点进行讲解:a.车孔的技术要点;b.通孔的车削方法;c.盲孔的车削方法;d.铰孔的方法。在讲解以上几点时绝对不能泛泛而谈, 教师应以具体工件为例, 可以通过对具体工件的工艺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工艺和技术要点。并且对于如何保证套类工件的形位公差及尺寸公差一定要进行透彻的讲解, 可采用废品样件分析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对于重点内容应保证充分的课时。技术要点的掌握是学生能否提升操作水平的关键, 教师对于技术要点的透彻讲解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训练当中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 提升理论课的实践指导性,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快速提高操作水平, 掌握操作技能。

1.2 重视个体差异, 实行分层次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存在着“个性差异”。普通机床操作的理论课程即工艺课程需要用到数学、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公差配合、机械制图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每个学生对于这些前续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尽相同, 在加上学生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的影响造成了学生在接触到普通机床操作理论课时的起点不一。因此理论课教师需要在深入调查学生的具体情况并通过学生的综合情况分析后, 分别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估, 然后将学生按基础水平、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分成一定的层次,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1.3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普通机床操作技能理论课具有以下特点:a.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b.认知性内容丰富;c.实例丰富;d.部分知识点仅靠板书讲解形式或挂图学生难于理解。针对以上特点, 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3.1 实物教学

如在车床及铣床理论教学涉及机床结构时或传动路线的讲解时, 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机床仿真模型、教学机床等帮助学生直观方便的理解相关知识。又如在讲解刀具角度问题时, 如果不采用实物或实物模型的帮助部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很难理解相关知识点, 如前角γ、后角α, 正交平面等概念。因此教师应结合实际授课情况, 合理使用实物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3.2 多媒体教学

普通机床操作技能理论课完全可依靠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提高理论课教学质量。如《铣工工艺学》当中有关“台阶面”的铣削, 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实际操作视频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这类工件加工方法、加工步骤、技术要点的直观感性认识, 教学效果远胜于“书本加粉笔”的枯燥, 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但是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往往使理论课教学走入误区。因此这里针对各科理论课中哪些章节及知识点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作详细讨论。笔者仅就如何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作, 使之为理论课课堂教学服务作简要分析。a.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使之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突出多媒体教学的精华所在。采用优秀课件。b.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做到内容适量, 使学生有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余地。教师在讲课时根据重、难点间断放映多媒体, 使用动画等方法重复解释一些复杂、抽象的理论以加深理解, 学生在学习时既不至于过多地被多媒体所吸引, 又可以适当转换思维, 减少听课的疲劳程度。c.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 不能将其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要保证课堂上师生沟通渠道的畅通,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参与的意识, 充分发挥教师在授课当中的作用, 切不可让多媒体“喧宾夺主”。

1.4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做为理论课教师应做到时刻掌握专业技术领域的新动向, 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行业信息、关注产业前沿,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使理论课教学符合当前生产实际。

2 改善实践教学

2.1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符合培养机床实际操作技能的需要

机床操作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以实训课程的方式进行的, 是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所以, 必须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合理安排实训教学内容, 把实际操作技能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

2.1.1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根本保证。

实践课程的内容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培养方向、培养层次, 也是影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2.1.2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应做到以下几点:

a.明确培养目标及培养层次。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各个层次为例, 针对不同层次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应该有一定区别。各层次学生的培养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b.科学安排内容, 符合学生实际。实践教学的内容设置应循序渐进符合认识规律和技能形成的规律, 对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要做出合理评估, 内容的数量, 难度上做到合理。每一阶段的实践教学在内容安排上可以有一定重复, 但不能过多。以能巩固学生所学、提高操作熟练度为宜。新内容的安排要有接续性、提高性, 以能阶段性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为目标。c.不断总结提高, 积极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当中教师应积极获得从学生中收集到的反馈信息, 合理改善实践内容。

2.2 建立科学的普通机床实践教学教学效果考核方法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考评, 既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制定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及实训成绩评定办法等实训教学文件。实训教学考核办法主要考核指导教师, 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反馈评价、各系 (部) 实践教学质量检查小组评价等方法对指导教师的实训教学质量进行量化考核。实训结束时, 各实训专业要成立实训考核小组, 负责评定学生实训成绩及达到的实际机床操作水平。考核人员应严格公正, 认真履行职责。凡被评为实训成绩不及格者, 一定要补考 (补做) , 补考 (补做) 仍不及格者应随下一届学生重新实训。

2.3 加强实训纪律管理及安全教育。

普通机床操作都带有一定危险性, 学生进行机床操作前一定要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教育, 并采取考试的形式加强学生对安全操作的掌握, 安全教育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参与实训。杜绝安全隐患。实训纪律上坚决执行相关纪律规定, 对违反操作规程、旷课、迟到早退等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并与实训成绩挂钩。

责任编辑:周宝军

摘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加工类专业都要开设普通机床的理论课程及相关实训课程,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理论课教学重点不突出、实践指导性差, 学生学习兴趣低, 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不科学, 考核评价方法不够合理等缺点。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机床的理论及实践教学, 使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 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

中职体育教学特点及实践策略 篇11

【关键词】职业中职;体育教学;特点;策略

职业中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核心,以使学生成为合格人才为教学目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素质教育。体育教学作为职业中职教学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可以极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促使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体育方面一些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

1.职业中职体育教学的特点

1.1教学任务具有针对性

职业中职体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职业中职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其运动机能。田径作为职业中职体育教学中的一项内容,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其运动机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职业中职的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田径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田径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技巧和技能的基础上来提高学生力量、灵敏度以及耐力等身体素质。

1.2教学专业具备导向性

职业中职体育教学应以学生后期的工作或继续深造为基础,有机地将培养学生的体育专业技能和知识与身体健康素质培养这两个部分结合起来。但是现阶段我国职业中职体育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很多不利于教学效率提高的因素,如教师更加侧重对于学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体育教学方面的教学内容则很少涉及。

1.3教学时间具有间歇性

传统的职业中职教学往往更加侧重于对学生文化理论课和专业知识的灌输,但是体育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却很少或几乎不受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即便学校开设了有关的体育课程,其开设该门体育课程的根本目标也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此外,职业中职的学生由于经常需要外出参加各种招聘、实习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很少有时间参加系统的体育教学。因此,这些严重扰乱了职业中职体育教学的稳定性、计划性和实效性,大大地缩短了体育教学占全部学科课时的比例,从而导致职业中职体育教学无法完成教学规定的教学任务。

2.提高职业中职体育教学质量的实践策略

2.1积极组织课外体育活动

通过采取开展多样性的课外体育活动这一方式实现体育的质量提高。我国职业中职的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社会培养大批量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现阶段我国职业中职学生就业情况很不稳定,无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我国高职学生就业现状,提高职业中职学生就业的几率,职业中职学生必须要做到一专多能。而假如将职业中职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在开阔学生研究,促进不同专业学生之间交流的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的整体素质。

例如,职业中职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必备的广播体操外,还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为学生编排一些武术操和韵律操,并可以通过在学校中举行比赛活动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

2.2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大量的中职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于体育课程通常都很不感兴趣。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策划者和引导者,其决定体育课程的具体形式和内容。而一旦体育教师所决定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形式或内容,学生很容易对体育教学产生厌烦的心理,甚至产生反感的心理,这样将极其不利于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也会产生恶性的影响。基于此,在职业中职教育的过程中,要切实提高学生学习体育以及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为了使体育的内容适应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师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有效的结合起来。此外,体育教师也可以多设计一些教学策略,然后让学生们来选择他们喜爱的内容,从而使学生们可以积极地投入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来。

2.3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通过对职业中职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现阶段我国职业中职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体育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和封闭式教学模式,导致体育教学课堂氛围过于呆板、沉闷,极大地制约了体育课程的活跃性特点的发挥,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后期的体育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中那些不适应当下学校教学要求的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体育教师可以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少用惩罚的教学方法,帮助那些自卑的学生克服其自卑的心理,增强其自身的自信心,培养自身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目标。

职业中职体育教师在开展中职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对现有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同时也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此外,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的质量,体育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熊兰.浅谈体育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2.17(22):33-34

[2]袁凯.小议中等学校的体育教学特点[J].出国与就业,2012.12(14):178-179

教学内容及实践 篇12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教学实践,创新教学

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知识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进行着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老师都是作为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教学开展的主宰者,在课堂上老师主要是进行讲授,而学生则是被动的进行听取,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以及主动意愿受到很大的抑制,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学习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所以,针对这个问题,现在新课改提出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措施和手段来提高教学的效果、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并且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就高中政治教学的教学实践以及创新教学进行探讨。

一、当前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尽管目前新课改在我国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高中政治的很多教学方法和理念都还是停留在过去的老路上。老师还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得学生仅仅是学到一些死板的理论,没有能够真正的激发他们通过认真的思考而获得道德和精神上的教育升华。现阶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理念相对落后。由于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之下,现阶段政治教学知识过分的注重知识结构而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理论而轻视时间;教学模式过分的关注统一,而忽略了对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发展。同时,很多的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喜欢根据自己的思想来进行教学开展,而且很容易就满足于目前的教学现状,用自己的教学方式固步自封,不去主动的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的手段。即使是在热烈的课堂讨论阶段,不管学生拥有怎样的思路,最后老师仍然是用自己的“标准答案”来统一起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丧失了自己思考的空间,也没有能够围绕自身的精力,或者是关心的社会问题和现象开展讨论,这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的发展没有积极的作用。

2、政治教育的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政治教育,其社会性和理论性都是比较强的,但是它也是一门很抽象的科学。目前,很多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都是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的,这不能说单纯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而应该是整个社会、学校以及老师的问题。这种政治学习的方法可以说完全的违背了新时期关于学生德育的相关要求,也阻碍了学校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对于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很多人觉得高考调整了政治课的地位,所以他们只需要将这门课程应付过去就可以。不得不说,这是目光短浅的看法,并且对于学生日后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

3、理论和现实的距离,导致政治教学难度大。当今是社会的转型时期,所以在思想领域存在的困惑也就相对的较多。在当前的社会情形和状态下,社会的制度还不够完善,社会的各个领域存在着很大的不规范,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怀疑主义都不断的冲击着社会和人们。高中政治课程中老师传达给学生的知识理论很多都是思想化的,而且这些知识与他们接触到的真实的社会状态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这时这种距离的存在,使得学生在不断的困扰当中也逐渐的形成了对政治教学的怀疑和不重视,但是又因为目前的政治教育还很难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这就使得高中政治教学效果的提高变得尤为困难。

二、高中政治教学创新实践探讨

1、创新高中政治教学的模式。首先,针对目前教学模式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的基础上,恰当的使用讨论教学法、体谅教学法以及情感教学法等多种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开展政治教学,这被实践所证明是一种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途径。通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辅助,能够创设出情景,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学生理解的加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其次,要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和研究性。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的真实体现,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手段,是政治教学的大氛围。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巩固学生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社会认知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培养树立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风气。

2、加强对于政治教育的重视。在今天这种应试教育的大风气下,政治科目地位应该是需要被重新的摆正和确立的。假如考试异化是当代教育的目的以及考试的主要任务的话,政治教育便会成为教育发展的阻碍。但是,为了学生之间竞争的公平性,考试又是必要的,它能够直接的用以评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有助于为老师提供直接和有效的参考依据和数据。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对于政治教育的重视,不仅要对于目前出现的问题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探讨寻找到良好的解决办法,并且也要对政治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预测。同时,也需要学生能够端正其学习的态度,通过社会各界的不断的努力,老师要更加重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那么对于政治教学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了。

3、整合课程教学的有效资源。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媒介,也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和重要的条件,没有良好的课程资源的支持,教学很难达到目的。创造性的对课程资源进行使用是教学之本。新课标中明确的指出,老师应该能够创造性的使用和理解教材,教材是一种资料和材料,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工具,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起到对于学生促进发展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教材以及老师这三者的关系,学生是无可非议的教学中心,所以一切的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组织以及开展都需要围绕着学生来进行。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具备新型的教材观,应该从“教教科书”逐渐的走向“用教科书教学”,其教材的使用也应该是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的,要积极的开展其他的课程资源。

4、理论联系实际,专注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政治学科其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比较强、时代感比较强,所以理论联系实际应该作为政治教学的基本的方法,也是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的前提,是政治教学有效性的落脚点。现在的高中生,他们的视野比较开阔,对于国内外的相关热点问题和时事有着很大的兴趣。在思维方面,他们进入了抽象思维,遇到事情都会探寻个究竟,在其学习到理论之后就会使之与社会现象对照,甚至有时候会向权威发起挑战,质疑书本里面的知识点或者是老师。所以,老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采取比如“时政扫描”等形式的教育,对于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特点问题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够拓宽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同时还会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好习惯。并且,老师还可以用富有显示生活意义的案例来进行问题的呈现和探讨,让学生有所思、有所知、有所悟,通过引导学生去研究,可以很好的达到优化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寇真瑞.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思考[J].学理论,2011(31).

[2]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大学生教育目标研究下一篇:医院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