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及理论教学(通用12篇)
实践及理论教学 篇1
不少中小学教师抱怨教学理论无用, 也有学者指出“教学理论脱离教学实践”, 诸如此类的议论, 不一而足。诚然, 我国教学理论研究一度注重学科理论体系建构, 有忽视对基础教育现实问题研究的一面。但反过来, 教学实践界对教学理论的了解、吸收、借鉴情况如何?答案并不令人乐观。
一、教学实践的“理论虚脱”现象举隅
“教学理论脱离教学实践”一说中, “脱离”意味着原本结合在一起, 后由于某种原因二者脱钩, 分离了。不少教师所掌握的教学理论有限, 其教学实践原本就没怎么与教学理论挂钩;有少数教师压根儿没好好学过教学理论。这些教师知识结构中教学理论含量低, 与其说“教学实践脱离教学理论”, 不如说是教学实践的“理论虚脱”。不妨看下面两例。
表现一:对教学理论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抱不切实际的“药到病除”的幻想
【案例1】2008年, 笔者随同导师先后十余次到某中学, 参与语文组“集体备课”活动。导师从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等理论讲起, 推荐阅读相关理论书刊, 研讨从哪些角度确定本课教学内容, 颇费了一番功夫。一个月过去, 对《荷塘清韵》这一篇目的研讨还处于确定教学内容阶段, 有老师急了:“教授, 能不能告诉我‘一、二、三’, 这篇课文怎么上?”“教授, 您说怎么教, 我们依您说的做!”……
在这些老师心目中, 教学理论的功效在于立马解决问题, 教授宣讲教学理论相当于医生给病人开处方, 一线教师按处方配“灵丹妙药”服用, 即可“药到病除”。殊不知,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教怎么做”的关系。有教师学了点教学理论却没有收到“短、平、快”的功效, 就认定“理论无用”。有鉴于此, 我们有必要澄清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明晰各自的特点, 明了教学理论的“能为”之所在, 消除对教学理论的误解, 避免将不能承受之重任压到教学理论的头上。
表现二:单凭经验和常识从教, 理论匮乏
【案例2】某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之后, 沿海某市某小学校长室。两位教师持质量分析表前来, 表上“答卷情况分析”栏, 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格, 问:“什么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什么意思?怎么填写啊?”校长接过质量分析表来看, 也皱了眉。
据了解, 这份质量分析表是由该校教导主任设计的, 打破了原先按“计算题”、“应用题”等题型分类分析的套路, 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知识分类思想设计的, 但表发下后没来得及集会解释, 于是让校长、老师犯了难。她们有着十几年教龄, 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 是该学校师资队伍的中坚。上世纪90年代读中师时学的教育专业课程是《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老三门”;尽管通过在职进修都取得了本科文凭, 却没有迈开教学理论知识补充、更新的步伐。
案例2绝非个例, 安徽省利辛一中张帮群曾设计问卷:“你最喜欢读下列哪些教育文章?理由是什么?选项:A.理论性教育文章;B.叙事性教育文章;C.教育案例分析;D.教育杂感或随笔”。该校107名教师作答, 结果显示:选B者占54%;选C的占32%;选D的占12%;选A者只占2%[1]。可见, 真正喜好教学理论者屈指可数。这是县中学的情形, 一般农村中小学的情况更不容乐观, 农村教师接触教学理论的机会更少。袁兴富对湖北省英山县两个乡15所学校所作的调查显示:“人均专业刊物拥有量仅0.35份”, “大部分教师长期没有订阅专业读物, 只有一本教学参考书”[2], 专业阅读严重不足。中小学教师疏离了教学理论, “在一些本应由高理论群体构成的教育工作者队伍中, 看到的却是低理论群体。”[3]尽管近年教学理论本身的知识生产在不断推进, 但“春风不度玉门关”, 教学实践界对它们的了解程度以及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十分有限。
二、解决教学实践“理论虚脱症”的对策
如何疗治教学实践的“理论虚脱症”呢?除教育行政部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学校加强校本研修等措施外, 教师个人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 正确认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消弭对教学理论作用的误解
如案例1所述, 有教师对于教学理论的作用及其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存在误读。可依下表认识两者的关系[4]。
首先, 两者的目的和指向不同。教学理论研究旨在对教学现象获得规律性认识, 通过认知活动, 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这些认识的真理性、可证明性或可信度较为持久、广泛。教学实践的目的是对各种可能的教学行为作出决断, 临床性地处理和解决所面临的种种教学问题, 通过适切的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 在智力、非智力方面获得发展。
其次, 研究对象有差异。教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相对一般的教学现象, 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不会“转瞬即逝”;而教学实践解决的是具体的、特定的、情境化的教学事件, 教师即便对某一时段教学有充分的预设, 也要根据特定的对象和场景, 即时作出决断和调整。随着课堂教学流程的推进, 教学情境在变化, 教师要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同一教学内容, 同一教师到不同班级执教, 需要根据学生的反应作调整。
再次, 问题来源不同。教学理论的问题大多来源于理智状态 (states of mind) , 即公认的抽象的理论体系, 而不是直接来源于教学实践。研究者通过对现有理论进行思维加工来进一步推进理论建设, 即便观照教学实践, 是对实践现象进行抽象加工, 上升到理智状态作理性思考;而教学实践的问题总源于跟实践者本人息息相关的事态 (states of affairs) , 解决实践者在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困境。
最后, 思维方式和时空条件不一样。教学理论研究采用理论思维, 其本真价值是“认知虚体, 而认知之为认知就在于弄清对象的本来面目”。教学实践采取工程思维, 其本真价值是“筹划理想性实体来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 而筹划之为筹划就在于设计出应然且能够实现的对象”[5]。两种思维方式一次运作所用的理论数量也不一样, 研究者进行理论思维时, 一次只能运作一种理论, 他们在相对弹性宽松的时空条件下探索问题的本质, 得出的某一理论往往偏执于“一”, 评判的标准是该理论从前提到结论之间是否具有逻辑自洽性。教学实践者在特定时空处理教学事件, 事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体, 需要实践者根据此时此境, 即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信息, 可同时直觉地运作多种理论来帮助解决问题, 评判标准是当时的教学是否有效, 而无需顾及所运用的几种理论之间的逻辑关联性。
认清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不同特点, 反观案例1, 老师希冀教授直接提供操作办法这一现象, 事实上, 教学理论无法提供这样的“服务”。美国学者艾斯纳说:“理论不是命令性的, 而是提示性的。它是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框架, 一件工具, 一种方法。”[6]可见, 教学理论无法使教师“按图索骥”改变教学实践, 但可以使教师通过理论学习, 获得了思维的框架, 提高理论的自觉意识和理性分析能力, 加强实践的理性成分和专业的预见性, 为临床处理问题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 借助教学理论, 检视个人“内在的理论”, 反思教学实践
一线教师工作忙, 大多没有脱产进修的机会, 只能在职学习教学理论, 优势在于这种学习不是为了考试, 所学与所教息息相关, 学用一致。郝志军认为:“教学理论实践功能现实化的一般进程有三个阶段, 即理论的具体化阶段、理论的个体化阶段和个体的行动化阶段。”[7]第一阶段是理论工作者的事;第二、三阶段是中小学教师把教学理论内化和转换的过程。这种转换过程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 这是普遍形态的教学理论和个体内在理论互动的过程。叶澜指出, 理论在现实中有两种不同的存在形态, “一种为群体所共有的普遍形态, 它脱离于产生理论的主体, 以文字、各种符号形式存在;一种为个人或部分特殊群体所拥有的私我和局部形态。”[8]教师是以清晰的自我意识, 带着自身所有人生阅历、教学经历以及原有的或理性化的或经验常识状态的内在理论投入学习活动的, 他们不会照单全收所学的理论, 而要进行再加工、改造, 形成独特的理解, 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若无法同化, 教师就要对原有的内在理论予以检视、澄清、调整和改变, 从而顺应新的理论框架, 形成新的个体内在理论。
第二, 这是理论学习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相伴随的过程。“教然后知不足”, 教师带着困惑学习理论, 学习目的明确, 动机强;理论也不断启示他们运用理性反思教学实践。
第三, 教学理论为透视教学现象提供了新视角。教学工作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时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吸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教学理论, 有助于跳出原有的思想框框, 以新的视角来透视教学现象, 解决教学问题。计划经济时代, 孩子生活在相对静态的环境中, 对于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发展, 有相对清晰的答案;而市场经济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许多教师慨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让人看不懂、越来越难教, 其实, 他们并不理解当代儿童所面临的困境和成长需应对的主题。这种不确定性既有消极意义也有积极意义。从消极方面来看, 儿童生长在不确定的世界, 意味着飘浮不定, 陷入一种 (自我) 毁灭的生活方式;从积极方面来看, 他们都必须作出生活的选择与承担责任和义务, 必须与他们的前途的可能性和潜力和谐一致。这时, 教师必须把握好对儿童和青年保持一种体贴和坦率的关系, 而不是一味地遵循传统的信念、过时的价值观、陈旧的规章制度, 以及一成不变的惩罚。学习教学理论, 无疑能拓展教师的视野, 增强自身的专业预见性, 提高专业能力, 卓有成效地解决教学困惑, 引导学生成为“自身前途和命运的真正意义上的代理人[9]。
3. 与理论研究者合作, 在研究中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不仅与教学实践有区别, 而且其本身也有不同层级, 中小学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 有选择地学习, 将外在的教学理论转化为自己头脑中活化的知识, 转化为个人“内在的理论”的因子, 用来指导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使之成为富有智慧的教学实践。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现场遇到的问题是异常复杂的, 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非轻而易举之事, 有时需要与理论研究者携手进行“行动研究”。现辑录某市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 一位小学五年级教师执教的《夏洛的网》一课的教案片断:
与传统教案相比, 这份教案有了较大改观。过去的教案对教的活动考虑得多, 很少顾及学的活动;此教案考虑到了“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二者密切关联。本设计体现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即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若将“教”与“学”的活动内容作比较, 一眼可以看出, 教师“教”的活动设计很详尽, 如把本环节分解为七步, 每一步教师干什么都清清楚楚;但“学”的活动设计只有“读、划、说”等干巴巴的词, 到底要求学生说什么, 如何说, 说到什么程度, 仍是一笔糊涂账。如果说七步“教”的行为的设计具有连贯性的话, 那么四步学生“学”的行为是散点分布的, 学生学的落点在哪儿, 通过该步骤学习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 想来设计者心中无底。笔者以为, 设计者已经有了新理念, 并勇于尝试运用, 是值得褒奖的, 正是由于这些老师付出了努力, 在教学实践层面推进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但是, 所暴露的问题不是一线教师凭借个人的力量能够解决的, 得寻求教学理论工作者的支持。笔者也呼吁, 教学理论工作者要走出书斋, 进入教学现场, 与一线教师合作, 研究解决微观层面的教学问题, 共同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帮群.教师最喜欢阅读哪类教育文章.中国教育报, 2004-08-12 (4) .
[2]袁兴富.教师专业成长要扎扎实实.中国教育报, 2008-09-1 (3) .
[3]石鸥.教学别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4][美]Ian Westbury, Neil J.Wilkof.科学、课程与通识教育.施瓦布选集.郭元祥, 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5]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僭越与划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6][美]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李雁冰, 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7]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8]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中国教育学刊, 2001 (4)
[9][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实践及理论教学 篇2
德国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最为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对比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推行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将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 者:李坤 赵阳 宁静 LI Kun ZHAO Yang NING Jing 作者单位:李坤,LI Kun(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自动化工程系,江苏,无锡,214028)
赵阳,ZHAO Yang(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宁静,NING Jing(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实践及理论教学 篇3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并且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以此达到知识点与实际的相互结合,从而使得学生能更快和更好地掌握并且运用学到的英语知识。由此可见,所谓启发式教学其实质是正确处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教学理念较为科学地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的步伐正在不断迈进,启发式教学理念亦正不断得到发展。不仅在中国,其他国家也都践行着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理念。
二、 关于高中英语启发式教学的三大理论原则
1. 师生互动原则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前提,这个准备工作不仅仅是对所要传授知识点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要准备充足的热情与学生产生互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对新的知识点不感到枯燥与陌生,让课堂气氛始终保持在一个不断升温的热度中。发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意识,这样才能保证让整个课堂氛围保持在互动的环境下,才能保证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点得到掌握。师生互动既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亦是课堂上教师增加课堂气氛的一种有效手段,其目的在于使老师与同学共同致力于完成某个事情或某项任务,在其中调动学生的思维。
2. 循序渐进原则
高中的英语教学应注重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在此程度上学生才能在考试或者解决问题方面做到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循序渐进的教学就是要求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的教学,只有掌握了最简单的单词,才能组成最简单的句子,只有理解了句子的意境、结构和含义,才能读懂最复杂的文章。循序渐进的原则正是充分理解了每个人学习的内在规律,在松驰有度的学习氛围中实现学生原有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与任何科学一样,高中的英语启发式教学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原则,因为脱离实践的理论只是纸上谈兵,所以把实践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带到课堂上与理论知识的主观性与距离感相互碰撞所产生的火花足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激发和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摘取生动的材料,把学生带入在思考中学习的气氛中去,在提升学生思考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英语同时应当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英语学习兴趣与成绩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考报考的专业志愿。
三、 启发式教学的实践方法
1. 提问设疑法
提问设疑法是贯穿在高中英语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是指老师在课堂上适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适时的问题,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老师应该掌握好,如果太难学生会因无法解答望而却步;如果太简单学生则会轻视知识点的重要性而简单带过,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应遵循难度适中的原则。例如,有一次说到介词后动词的用法题,一些学生认为介词后的动词必须要用“ing”, 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句子: “the girl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然后介紹“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 很多学生都倾向于使用后面的。于是,笔者引用了一句哲理名言道:“有时候少数人才是掌握真理的主体”。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很自然地教学方向引导到这个语法问题上来。
2. 情景模拟法
此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引入或创设和教学情境相适应的氛围,让学生处于特定的教学情境里,老师运用它们能激发学生情感、想象、知识和行为变化的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某些具体场景去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由表及里的从认识到实践的教学过程。例如根据书本上的图片和资料,或者让学生从其他的书本材料中和网上收集不同的图片和资料内容以获得更加丰富的感性材料去构建教学需要的情景。例如笔者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播放了一个小孩买东西时店员主动打招呼“Can I help 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加深对书本文字的理解,使得学生思想有更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的可能。
3. 随机应变法
浅谈普通机床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 篇4
1.1 重点突出, 技术要点讲解透彻
1.1.1 重点突出。
理论课教学当中一定要注意一般了解性知识与重点知识的区分。对于一般了解性知识应以“够用”为原则。所谓“够用”是指对于本专业的学生这些知识能满足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 能满足学生实践时对基础知识的要求, 同时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又不占用过多的课时。如《车工工艺学》当中“车刀切削部分应具备的基本性质”, “切削热”等知识点就属于一般了解性知识。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 教师作简要介绍即可。“车刀切削部分的几何角度”等知识点属于重点知识点, 关系学生在实际进行车刀刃磨时能否刃磨出合格车刀。因此在普通机床理论教学当中一定要把握好重点。
1.1.2 技术要点讲解透彻, 增强实践指导性
此处以车工工艺当中套类零件的加工为例。套类零件的车削较外圆柱表面车削要困难, 也更容易在加工中出现废品。在对学生讲解套类零件的加工工艺时, 教师应着重对以下几点进行讲解:a.车孔的技术要点;b.通孔的车削方法;c.盲孔的车削方法;d.铰孔的方法。在讲解以上几点时绝对不能泛泛而谈, 教师应以具体工件为例, 可以通过对具体工件的工艺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工艺和技术要点。并且对于如何保证套类工件的形位公差及尺寸公差一定要进行透彻的讲解, 可采用废品样件分析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对于重点内容应保证充分的课时。技术要点的掌握是学生能否提升操作水平的关键, 教师对于技术要点的透彻讲解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训练当中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 提升理论课的实践指导性,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快速提高操作水平, 掌握操作技能。
1.2 重视个体差异, 实行分层次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存在着“个性差异”。普通机床操作的理论课程即工艺课程需要用到数学、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公差配合、机械制图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每个学生对于这些前续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尽相同, 在加上学生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的影响造成了学生在接触到普通机床操作理论课时的起点不一。因此理论课教师需要在深入调查学生的具体情况并通过学生的综合情况分析后, 分别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估, 然后将学生按基础水平、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分成一定的层次,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1.3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普通机床操作技能理论课具有以下特点:a.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b.认知性内容丰富;c.实例丰富;d.部分知识点仅靠板书讲解形式或挂图学生难于理解。针对以上特点, 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3.1 实物教学
如在车床及铣床理论教学涉及机床结构时或传动路线的讲解时, 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机床仿真模型、教学机床等帮助学生直观方便的理解相关知识。又如在讲解刀具角度问题时, 如果不采用实物或实物模型的帮助部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很难理解相关知识点, 如前角γ、后角α, 正交平面等概念。因此教师应结合实际授课情况, 合理使用实物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3.2 多媒体教学
普通机床操作技能理论课完全可依靠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提高理论课教学质量。如《铣工工艺学》当中有关“台阶面”的铣削, 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实际操作视频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这类工件加工方法、加工步骤、技术要点的直观感性认识, 教学效果远胜于“书本加粉笔”的枯燥, 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但是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往往使理论课教学走入误区。因此这里针对各科理论课中哪些章节及知识点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作详细讨论。笔者仅就如何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作, 使之为理论课课堂教学服务作简要分析。a.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使之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突出多媒体教学的精华所在。采用优秀课件。b.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做到内容适量, 使学生有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余地。教师在讲课时根据重、难点间断放映多媒体, 使用动画等方法重复解释一些复杂、抽象的理论以加深理解, 学生在学习时既不至于过多地被多媒体所吸引, 又可以适当转换思维, 减少听课的疲劳程度。c.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 不能将其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要保证课堂上师生沟通渠道的畅通,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参与的意识, 充分发挥教师在授课当中的作用, 切不可让多媒体“喧宾夺主”。
1.4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做为理论课教师应做到时刻掌握专业技术领域的新动向, 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行业信息、关注产业前沿,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使理论课教学符合当前生产实际。
2 改善实践教学
2.1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符合培养机床实际操作技能的需要
机床操作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以实训课程的方式进行的, 是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所以, 必须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合理安排实训教学内容, 把实际操作技能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
2.1.1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根本保证。
实践课程的内容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培养方向、培养层次, 也是影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2.1.2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应做到以下几点:
a.明确培养目标及培养层次。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各个层次为例, 针对不同层次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应该有一定区别。各层次学生的培养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b.科学安排内容, 符合学生实际。实践教学的内容设置应循序渐进符合认识规律和技能形成的规律, 对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要做出合理评估, 内容的数量, 难度上做到合理。每一阶段的实践教学在内容安排上可以有一定重复, 但不能过多。以能巩固学生所学、提高操作熟练度为宜。新内容的安排要有接续性、提高性, 以能阶段性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为目标。c.不断总结提高, 积极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当中教师应积极获得从学生中收集到的反馈信息, 合理改善实践内容。
2.2 建立科学的普通机床实践教学教学效果考核方法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考评, 既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制定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及实训成绩评定办法等实训教学文件。实训教学考核办法主要考核指导教师, 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反馈评价、各系 (部) 实践教学质量检查小组评价等方法对指导教师的实训教学质量进行量化考核。实训结束时, 各实训专业要成立实训考核小组, 负责评定学生实训成绩及达到的实际机床操作水平。考核人员应严格公正, 认真履行职责。凡被评为实训成绩不及格者, 一定要补考 (补做) , 补考 (补做) 仍不及格者应随下一届学生重新实训。
2.3 加强实训纪律管理及安全教育。
普通机床操作都带有一定危险性, 学生进行机床操作前一定要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教育, 并采取考试的形式加强学生对安全操作的掌握, 安全教育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参与实训。杜绝安全隐患。实训纪律上坚决执行相关纪律规定, 对违反操作规程、旷课、迟到早退等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并与实训成绩挂钩。
责任编辑:周宝军
摘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加工类专业都要开设普通机床的理论课程及相关实训课程,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理论课教学重点不突出、实践指导性差, 学生学习兴趣低, 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不科学, 考核评价方法不够合理等缺点。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机床的理论及实践教学, 使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 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
实践及理论教学 篇5
一、2012级每位同学都必须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并撰写调查报告(论文),可以按自然班分4-5个小组(每小组7_8人)联合撰写,由任课老师批改,作为评定社会实践成绩的依据。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两门课参照选题各完成1篇调查报告或论文(每个小组总共要提交两篇)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以下几种方式中任选一种进行:
1、搜集并阅读东莞或家乡等地地方志等文史资料,利用节、假日考察、参观、走访并搜集各地的革命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以及文献资料等资源,撰写考察、调查报告或观后感。
2、搜集、查阅相关资料,撰写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先烈、爱国人士、国际友人以及人民群众在抗战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
3、走访、调查、整理并记录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4、撰写有关红色记忆的历史论文,题目自拟。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题
1、联系东江纵队的事迹谈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2、联系东江纵队的事迹谈谈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结合历史事实论述共产主义信仰与中国革命
四、每篇调查报告(论文)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可附照片、图片等。A4纸 打印。
五、调查报告(论文)必须为原创,严禁抄袭。若经发现抄袭,实践教学成绩以零分计算。
六、调查报告(论文)由各班学习委员收齐装订成册,在第十五周星期三统一上交到社科部301办公室
广东医学院社科部
实践及理论教学 篇6
关键词:项目教学;实践动手;目标方法;虚拟加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059-02
一年一度的数控技能大赛即将开始,这好比机械加工行业的“武技”大赛。选拔参赛人员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每个人都想参加,但自身的“功力”如何,能不能胜任,都值得考虑;梯队选拔人员更令人头疼——学员要经过很长的适应期,才能更好地掌握数控加工程序、加工工艺(涉及知识面较广,这是学生的软肋)。笔者教授《数控编程与机床操作》,兼带数控实习课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部分针对性改进方案。
1.发现问题。
(1)理论课上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注意力及兴趣不浓,教师认为该知识点很简单,并且已经讲了好几遍,为什么学生还是听不懂呢?感觉真失败,令人头疼。有些知识点,学生只注意了例题中的查表及计算结果,不能触类旁通地应用到其他数据中。
(2)编制程序时准确性大打折扣。编写的程序没有太大的错误几乎不可能,参数、数据书写不完整。
(3)实训课上,初学时对控件的认识及操作按钮不够熟悉。独立操作及完整加工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对于加工精度的把握,一段时间难以掌控;一个零件的加工好像就是几个学生的事情——几个在兴趣班呆过的学生懂得大部分编程及加工操作,当这些学生将零件加工好后,其他学生就无需再编程,直接将毛坯加工,导致有的学生做得很好,有的什么都不会做。
2.思考问题。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有这样一句古语,“荒田饿不死手艺人。”过去,传统学徒不管花多少钱、多少时间,能学到技术才是最重要的,有了技术就不愁没工作。当然,学生也知道“当徒弟的要吃三年萝卜干饭”,也明白学手艺需要时间和精力。他们来到职业学校的目标还是明确的——学点手艺,找到平台,发挥能力,实现人生初步想法——养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在理论课堂、实习课上坐不住、做不好呢?
3.分析问题。
(1)理论课上不能怪学生不认真听讲,就算是认真听讲了,有些指令仍然不知是什么意思,因为见得少。一个老师教几十个学生,精力有限,不可能关注到每个人,部分学生听不懂,又不好意思问,易产生畏难情绪,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由于没有很好的直观记忆及较好的接受能力,感觉听不下去。
(2)教数控编程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个程序很长,几乎上面的语句都需重点注意,由于时间及其他方面的限制不能仔细检查。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作业中的程序可能有小的数据错误也不能及时指正。因为教师要检查非常多的程序,工作量大,容易产生疲劳,厌倦。
(3)由于实训设备设施暂不能满足学生调试程序的要求,且加工损耗较大。虽然学校有设备,但实习时几个人一台机床,让每个学生练习的时间很少,导致有些学生独立练习巩固的时间不够。
4.解决设想。
(1)制作相关课件及操作录像。讲解知识点之前,应带学生到车间里观看操作。上课过程中将实例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有直观印象,并在理论课上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目前,专业课都是两节或三节连上,上课前要告知学生下节课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有目的和方向,有助于部分学生预习。
(2)由于不是专门培训,不可能每个人有很多时间操作机床。有时,不能肯定自己的程序是否正确,需要一种验证程序的软件。让每个学生都有模拟加工的机会,省时间、省材料、省设备投入。在仿真过程中,刀具沿着所定义的加工轨迹进行动态加工,学生可以直观地掌握数控加工的过程,判断刀具轨迹的连续性、合理性,是否存在刀具干涉、空走刀撞刀等情况,刀位计算是否准确,加深了学生对加工工艺的理解和对刀具轨迹的认识。通过对照加工后的结果,学生明白了不同的刀位轨迹的加工结果有很大差异。实质上,加工刀具轨迹定义的合理与否,与学生对零件加工工艺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综合能力,对不满意的加工结果重新进行零件建模或定义刀位轨迹,实现虚拟设计与虚拟加工。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还没有开设好。这一过程将数控编程、制造工艺、刀具、数控机床、数控加工等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觉得以前所学的知识不再孤立、枯燥,在数控技术课程中达到了融会贯通,并在计算机上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巩固了加工工艺方面的知识,以减少实际操作时的调试时间。
(3)实训期间,告知他们具体的训练目标、考核目标、练习要点,让学生有很强的责任意识,避免无所事事。分配任务时,还要考虑团体合作,也要注重自身技能的训练。
(4)建立榜样,树立模范。通过榜样效应激励有想法的学生不断向前,不断挑战。激发学生争强好胜的心态、争做精品的势头,由此可形成“比、学、赶、忙、操”的良性循环。设立帮扶就是让学得好的学生带没学好的,小组搭配,形成组内互学,这样教师上课、学生学习的劲头会旺盛,从应付式到自发式学习,让他们明白学习及提高技能的好处。
5.具体实施。数控培训班学生目前的基础还可以,有二分之一的人能独立操作;基础的程序指令都已经学过,但真正能够掌握的只有三分之一。短期内,学校给笔者设定的目标是:所有学生都能独立操作机床,对于简单图形能熟练编制并加工。培训班只有9人,笔者采用以下方式促进他们学习,并完成指标。
(1)告诉学生总体及每天的训练计划及考核方式。重新分组,每组搭配适当,让学生自己书写练习目标、每天训练的得失及第二天的规划。
(2)用优秀作品鼓励学生,让大家看到可能,希望大家超越,做到每天有收获。
(3)将新知识点、新工艺作为重点讲解对象,并给每位学生一段时间自由操作机床,自己寻找想要的加工工艺是否合适。
(4)每天进行产品质量评定,采用组内先评,组外互评,让小组看到差距,激发成员的斗志。
6.信息反馈。通过练习,学生都能独立并熟练操作机床。对于简单的零件,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且保证质量,可以说是完成现阶段的训练目标。但这只是小批量的训练,指导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来指导每位学生。若有大批量的训练,训练方式及指导方法有待探索。■
实践及理论教学 篇7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认为智能可以分为八种,包括: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一理论与传统的智力理论大大不同,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这给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福音。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教学中,教师必须发掘不同学生身上的突出之处,并加以培养和利用,从而助力学生的学习。尤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优化课堂教学。
一、多元导入,激发学生不同智能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体教学具有重大影响。在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师要注重利用多元化的导入,激发学生不同的智能,从而使学生快速参与课堂,发挥潜能,共建高效课堂。也就是说,教师要依据英语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最大化地调动学生不同的智能。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7A中的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这一单元时,教师便可以利用新颖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本单元主要学习的内容是用英语介绍学校。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但是,如果凭借学生个人力量用英语介绍校园就比较困难了。因此,在导入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智能,比一比哪一组能以最新颖、最易懂的方式介绍校园。由此,有小组成员擅长绘画的,可以将校园地图简单地画出来,并标注上建筑名称,如teaching building、library、office building等;有小组成员擅长英文表达的,则根据校园地图思考如何向将校园介绍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如“Look here,everybody,this is our beautiful school,and here is...”如此一来,学生的智能得到了不同的发挥,导入不再是教师的“专属”,而变成了学生的“专场”。
可见,导入设计需要教师多方的考虑。通过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入,学生的智能得到激发,同时学生也能更快地融入英语课堂。
二、多元任务,发掘学生不同智能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智能发展进入了关键期和敏感期。在这一时期,教师要注重发掘学生不同的智能,并加以培养。其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元的英语学习任务作为引导,让学生在任务中施展智能。而教师就可以在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发掘到学生不同的智能,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8A中的Unit 5 Wild ani⁃mals这一单元时,教师以多元任务开发学生的智能,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的阅读内容是《Giant pandas,the story of Xi Wang》,其中所要表达的就是要保护野生熊猫,燃起人们心中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针对此内容,教师可设计多元任务,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1. Draw the pictures about Xi Wang,and use your own words to introduce her.
2. List more ways to protect wild pandas.
3. Sing a song for pandas.
在这些任务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智能,如绘画、语言表达、音乐等。而教师则将这些智能有机融合起来,让英语学习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学生的智能在这样的任务中也能够得到锻炼、培养和发展。
由此可见,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英语任务设计,要注重对学生多方智能的发掘,从而促使学生不同的智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当然,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本。
三、多元活动,提升学生不同智能
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智能属于多元智能中的一种,在英语学习中也十分重要。为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并不断提升学生的不同智能。教师可以通过多元活动设计来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9B中的Unit 4 Life on Mars这一单元时,教师以活动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与提升,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的内容非常有趣,对于我们人类是否能够在火星上生活做了介绍。在学习完这一内容后,教师可基于学生兴趣,设计如下活动:
1. Draw a picture about life on Mars.
2. Have a debate about whether we can live on Mars.
活动1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根据自己对火星的了解来构图。活动2以辩论作为活动形式,能够让英语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在活动教学课堂中,学生踊跃参与,英语课堂高潮不断。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智能真正得到了提升。尤其是辩论活动的设计,教师真正做到了从学科发展角度思考,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发展。
实践及理论教学 篇8
一、内心听觉的概念与特点
(一) 内心听觉是人 (听力健全者) 在参与音乐活动时, 大
脑对外界各种因素所产生的听觉意向, 是一种大脑皮层所产生的音乐心理现象, 是人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 大脑对音乐记忆的逐渐累积过程, 并且能反作用于音乐实践活动。内心听觉具有差异性, 它与人的音乐感知、音乐实践、音乐审美等具有直接、内在的联系。内心听觉的高低, 直接影响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演奏的质量。
(二) 内心听觉具有以下特点:
1. 具有对音乐的记忆性
当我们欣赏完一首音乐作品时, 会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进行音乐记忆, 甚至很久以后还可以在心里回想起作品的旋律片段。
2. 具有创造性
内心听觉不同于实际听觉, 它更多的体现出一种听觉意向。比如作曲家常常通过内心听觉进行创作, 去选择符合自己内心听觉的各种音响效果。德国古典主义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丧失听力以后仍然惊人地创作出著名的《第九交响曲》, 这正是他凭借着内心听觉形成的听觉意向来进行创作并完成的。
3. 具有指导性
钢琴演奏家在演奏时, 总是在内心提前听到那些将要奏出的音响, 对音响的音色、力度、速度、演奏形式做出判断, 以便调整演奏技术与技巧来获得自己满意的声音效果。演奏家实际上是在依靠自己的内心听觉的指导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4. 具有意向性
当我们聆听一首交响音乐作品, 作品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描绘出不同的景象, 当大脑对此形成一定的听觉意向以后, 然后在钢琴上演奏此作品, 内心听觉所形成的听觉意向就会指导演奏者通过不同的触键方式还原音乐作品。
内心听觉在整个音乐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音乐界受到的重视日益提高, 而这种复杂的音乐心理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则需要进一步加以分析。
二、内心听觉的形成过程分析
前文已经提到, 内心听觉是一种音乐心理现象, 是大脑所产生的一种音乐听觉意向。因此, 想要弄清内心听觉的形成过程, 就要先讨论一下音乐听觉意向这一音乐心理现象。
心理学认为, 意向是指人在感受客观事物时, 刺激就在头脑里留下印迹, 在这之后, 刺激物虽已消逝, 但印迹仍在头脑里保持, 必要时这印迹又能显现出来, 在头脑里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意象来自感知, 是过去感知事物形象的再现, 它不仅是记忆的重要形式, 同时也是想象的基础。意向的种类主要以听觉、视觉占主导地位, 多数人以一种方式占据优势。音乐的特征是音响, 它的感受依赖于听觉, 因而人们头脑中显现的音乐基本是听觉意象。人们常常说的音乐意象其实就是指听觉意象。正因为音乐意象具有创造的能力, 我们才说内心听觉具有创造的能力, 二者具有统一性。内心听觉这一心理过程主要是音乐意象出现和发挥作用的过程。
内心听觉的形成过程便是听觉意向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并以形成听觉意向为最终目标。由于主体的个体差异, 对音乐的感知不同, 所以形成的音乐意向也不尽相同,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些人音乐感强, 有些则差的原因。每一次音乐刺激大脑都会产生音乐感知, 由于主体的差异性, 所形成的音乐感知会不同, 与此对应的听觉意向也会存在差异。但是经过多次音响刺激的音乐感知必然会越来越丰富, 所以听觉意向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随着音乐感知的丰富逐步积累起来的, 内心听觉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了丰富和提高。
三、钢琴教学及演奏中内心听觉的训练方法
根据前文的理论研究可知, 内心听觉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听觉意象, 因而要提高内心听觉就要着手训练听觉意象能力。下面主要针对钢琴教学及演奏方面谈谈对内心听觉训练上的一些方法。
(一) 对音乐感知能力的训练
通过前文的理论研究, 音乐感知能力的不同, 会形成不同的听觉意向, 而听觉意向的确立正是内心听觉形成的过程, 所以首先要加强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音乐感知是音乐感觉与知觉的统称, 主要包括音的长短、强弱、节奏、速度、旋律、和声等因素。对于增强音乐感知力的方法很多, 本文主要限定在钢琴教学及演奏方面。
钢琴教学与演奏中, 首先, 可以通过以慢速演奏曲目, 强化主体对音乐的感知。在慢速演奏的过程中, 听觉系统可以把音的长短、强弱、节奏、速度、旋律、和声等因素加以放大。练习的过程中, 内心一定要聆听音响, 就像拿着放大镜找问题一样, 把演奏中的音乐感知不断强化;其次, 对照乐谱聆听钢琴音乐也可以提高音乐的感知能力, 通过看与听的不断积累, 听觉意向就会逐渐形成, 并能指导钢琴演奏。
(二) 提高音乐记忆力的训练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内心听觉中的听觉意向是音响刺激大脑留下的记忆印迹。所以对音乐记忆力的训练在内心听觉中是相当重要的。
钢琴教学与演奏中, 可以通过背谱练习来实现。可以运用发生与无声结合来训练, 即在钢琴上演奏一个乐句, 下一乐句默默演奏 (即不发声) 相互结合来提高内心的听觉。
(三) 加深音乐想象的训练
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音乐想象力是内心听觉中更高的层次, 他是建立在音乐感知、音乐记忆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钢琴教学与演奏中, 音乐想象力的训练必须在掌握了乐曲的音乐感知与音乐意向以后来完成。可以通过在键盘上做无声弹奏来实现, 在做无声弹奏的过程中内心听觉把乐曲的意向进行再加共, 结合乐曲的背景等知识, 再大脑中形成符合作品的音乐想象。也可以在熟悉了作品后, 通过对音乐想象来再现钢琴作品。
综上所述, 内心听觉是一种音乐心理现象, 对音乐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4
[2]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
[3]王一川.审美体验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2
实践及理论教学 篇9
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夯实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探索
立足贵阳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实用、服务本地”, 紧扣《贵州省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涉及的高分子材料人才培养方向领域, 我校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 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地讨论, 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基本要求, 力求符合实际的需求。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生的课程和教学大纲应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个基本要素———合成和加工、结构、性质、使用性能及其相互关系[1]。“塑料材料与配方设计”课程以每种塑料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关系、加工性能、应用性能、成型方法、改性以及最新的发展状况等角度, 完整地将通用热塑性塑料、工程塑料、热固性塑料展现在每位高分子专业学生面前, 从而使学生可以完整、全面地了解每种塑料材料以及各种助剂的功效、添加量、作用机理和最新发展状况。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的概况、合成、作用机理及其应用, 重点掌握塑料增塑剂、抗氧剂、热稳定剂和阻燃剂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机理, 了解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熟悉塑料制品实际应用配方设计。力求紧扣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工程实际, 从应用型本科生学习的实际出发, 重视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 突出应用性较强的内容, 有利于工程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再配以一定的配方设计方法的讲授, 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二、完善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探索
1. 教学内容与专业特色相结合。
“塑料材料与配方设计”是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根据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经验, 教学多采用传统模式, 课程具有与物理化学联系密切、抽象概念多等特点, 大多数学生觉得课堂内容难以理解, 不感兴趣, 丧失学好该课程的信心, 然后就逐渐厌学甚至放弃学习。该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 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处于整个大学的全盛时期, 求知欲强, 精力充沛。面对这样的学生, 如何有效地利用他们的求知欲, 激发起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并针对他们的缺点, 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对策, 使其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 培养起运用创新教学理念、联系科学研究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值得我们教学工作者思考并认真对待的问题。如何围绕塑料制品的化学组成、结构及聚合方式、添加剂及其配比以及成型加工工艺、工艺条件及其控制、成型设备等知识内容对学生开展有效教学是一个重中之重。教学内容必须与专业特色有效结合, 在向学生传授课程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 又要围绕当前贵州省高分子材料人才培养领域涉及的塑料成型加工新技术、新发展方向进行有效的结合介绍。遵循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基本原理, 着重对新的成型加工工艺进行研究, 尤其是通用塑料与工程塑料的成型加工区别。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将高分子材料基础理论与实际日常生活中常见塑料制品的例子相结合, 开展与学生的分析和讨论,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牢牢抓住本课程的主题思想。例如:在介绍五大通用塑料制品尤其是PVC制品生产时, 介绍了生产PVC软硬制品过程中各类助剂的选择及添加量控制, 合理的配方设计, 不同的成型加工方法, 以及不同成型工艺生产的制品具有不同的特殊性能, 应用的不同的场合, 让学生掌握“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制品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2. 教学内容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塑料材料与配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应与教师科研实践有效结合, 使两者达到互助互促的作用, 以科研促进教学发展, 将教师科研工作有效融入到教学实验中, 体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验操作和使用计算机软件的能力。例如:塑料制品的增韧途径有多种方法, 可将教师科研课题与相关课程知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如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对塑料增韧的影响, 尤其是近年来较热门的稀土偶联剂的研究, 在增加粒子与基体树脂结合力的同时, 兼顾一定的内润滑作用等, 可以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验中来, 学以致用, 加强对知识点理解的同时, 拓宽视野, 锻炼科研及动手能力。
三、丰富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探索
1. 传统与先进多媒体辅助、计算机技术运用等教学手段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由于其单调、枯燥的特点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 而多媒体辅助———PPT教学使原本量大、抽象、复杂、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 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图文并茂形式表现出来,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比如通过多媒体电子课件辅助教学, 对于高分子塑料制品成型加工过程中塑料助剂的作用机理的演示以及挤出成型、注射成型等成型加工过程的演示, 更加直观和生动, 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塑料配方设计是指确定配方中各种助剂加入量的方法。一个塑料配方中往往包括增塑剂、热稳定剂、抗氧剂、光稳定剂、润滑剂、填充剂、阻燃剂等多种添加剂。多种助剂的合理搭配, 通过利于计算机技术 (word、cad) 来对配方设计进行科学地设计, 有效地减少了实验次数, 节省实验时间, 使配方设计更加准确、快速,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师理论实践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在理论教学中, 我们知道塑料配方设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单因素变量配方设计法;一种是多因素变量配方设计法。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正交设计法介绍环节, 我们在教学中采用重点难点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之后, 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成果, 让学生了解正交设计法的使用特点, 掌握多因素变量的实验方法, 优化出最佳配方。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通过教师理论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我们将学生能力激发出来, 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 秉承贵州省的绿色发展观念,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塑料制品成型加工及废旧塑料回收及再生利用中, 始终贯彻绿色生态理念, 对日常生活废弃塑料, 譬如食品包装、各类饮料瓶、储存容器及薄膜等塑料制品, 有意识地进行分选挑捡, 改性再生利用, 将实验课程内容涉及到的包括塑料的混炼, 塑料的双螺杆挤出成型、注射成型等各种加工方法工艺, 通过相容性混炼技术来进行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比如:回收的PP耐应力开裂性能较差且低温脆性较大, 可选择回收HDPE及LLDPE制备再生共混物, 也可以回收农膜与PP制备合金, 利用适当设备经过混炼实施。这既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又培养了绿色环保创新意识。同时, 成立课外实践兴趣小组, 让学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开展探讨思考, 与教师共同讨论分析, 提出解决思路, 找出解决问题办法, 提高学习兴趣和逐步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3. 企事业工厂参观学习。
本专业目前与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龙里蓝图新材料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建立了实习基地。通过与这些合作企业的协作, 学生可以现场实地对各种成型加工所涉及的原料处理、设备、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等实际生产过程进行近距离的感受, 让学生们了解橡胶和塑料加工过程使用的原材料、工艺方法及工艺流程以及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将知识与生产进一步联系和认识, 毋庸置疑对学生有了很大的帮助。比如:参观塑钢门窗加工工厂时, 讲解员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了加工车间的工作情况及以聚氯乙烯树脂为基本原料进行成型工艺的加工流程。通过参观, 每一个学生都受益匪浅, 知道了PVC, 这也为我们以后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市场对塑料制品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塑料工业的高速发展, 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使其具备更加牢固的知识基础, 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成为当务之急。本课程通过几个方面的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能力、配方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90年代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在材料时代保持竞争[M].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 航空信息中心, 译.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2.
实践及理论教学 篇10
一、目前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对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断提高, 教学效果显著。中央文件也规定了高校思政理论课要设立专门的学时学分, 对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进行了规范, 但实践教学如何进行, 目前全国各高校进行了不少尝试, 但做法不一, 总的效果不好。有些学校课堂内实践教学, 将实践教学放入课堂内, 采取课堂讨论、经典阅读、角色扮演等形式;有些学校有专门的思政理论实践课, 确保学时学分;有的学校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 利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及素质教育进行。另外, 通过实践课题招标, 组织参观考察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仍旧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 如:实践教学不规范, 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 没有明确的教学要求, 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 教学安排偶然性和随意性较大, 等等。主要体现在:
1. 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开展课程教学的前提, 实现教学目标也是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由于传统长期的传授式理论教学方式, 老师和学生习惯于理论的灌输式教学, 对教学目标的认同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 认为教学目标只有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才能实现, 思想上不认同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求, 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够, 不重视, 很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2. 实践教学设计不科学。
思政理论课教学不仅应增长学生的相关知识, 最根本的目的还在于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认识落实于行动。实践教学则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有效途径。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 是教学内容的转化。实践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 将理论教学的内容转化为实践教学环节, 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高和素养的养成等目标。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实际教学设计中还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安排不当、脱节;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简单随意地选择实践教学方法, 使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知识吻合性不够等问题。
3. 缺乏实践教学评价考核机制。
实践教学由于涉及面广, 参与性高, 实践教学管理存在困难, 对老师教学过程不好评价, 工作量不好确定, 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没有很好地体现公平性原则等诸多问题。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程跟踪,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成为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二、改进实践教学, 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1. 积极开展教学内容的研究, 进行科学实践教学设计。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4+1课程, 每门课程的性质、内容和教学目标不一样。如何针对不同课程的要求开展实践教学, 同时要充分认识学生学习的开放性、选择性等特点, 避免实施单一的实践教学方法造成学生思维的定格化、定向化, 设计科学实践教学内容, 选择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实践教学时要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实践教学方法, 要做到有的放矢, 简单随意地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性质, 更多地与其进行双向的思想交流与探讨, 开展启发式、研究式教学, 激发他们学习、思考的兴趣, 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确立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健全统筹协调机制, 增强实践育人的综合效力。
思想理论课实践教学涉及面广, 受众多。涉及学生、学校和社会实践点等众多方面, 涉及时间、地点、经费、交通等繁杂的事项, 单靠任课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很好地处理社会实践教学所需的众多条件的。所以, 思想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任务, 而且是其他各部门的共同职责, 因而应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中予以统筹安排, 构建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成立校级层面的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 统筹全校各方面社会实践, 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协调性、计划性、整体性及针对性, 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规范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和要求, 规范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实行各部门分工负责, 各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能持续、有序、有效地开展, 形成社会实践的合力, 从而增强实践育人合力。
3. 将实践教学校内校外结合, 课内课外互补, 使实践教学活动多元化。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 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主要有:读书 (经典、原著) 、听 (报告、专题、讲座) 、讲 (系统讲授) 、谈 (讨论交流) 、看 (录像、视频) 、走 (社会实践) 、写 (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 等。这些做法一些以校内为主, 一些以校外为主, 根据目前教学资源的总体情况, 较为实际的还是以校内为主, 校外为辅。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充分重视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大力开展与思政理论课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 发挥社团、社区等平台的作用。校外主要是发挥各种实践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组织各种参观考察、调查活动等。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将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教学计划。
《中共中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暂行) 〉的通知》提出: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 落实学分 (本科2学分, 专科l学分) 、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要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 必须拓展实践教学的视野, 从宏观上统筹规划, 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抓, 并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在具体操作层面, 根据各门课程特点, 提出操作性强的具体实践方案, 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切实有效。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时间安排方面, 可采用“2+1”或“3+1”等模式, 总的来说, “2+1”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模式, 即理论教学占总课时的2/3, 实践教学占1/3。以积极开发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为主, 努力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 以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 扩大实践面, 丰富实践形式, 构建课堂、校园和网络有机结合的实践体系。校外实践应结合假期社会实践、开展课题指导为主要模式, 兼顾平时的课程进行专题实践教学安排。
5. 建立教师指导机制加强对实践活动的引领。
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把握活动的方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专业方面的技术指导和知识咨询, 等等。要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就必须有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 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会带有盲目性与随意性, 达不到实践锻炼的效果。教师的指导分为活动前的指导、活动中的指导及活动后的指导。这支队伍应包括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助教和有关学生工作部门负责人等, 要明确指导教师的任务与职责, 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工作量, 评选优秀指导教师, 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使更多教师加入指导教师的队伍。
6. 建立科学的评估考核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
调动教师对实践教学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课程实践教学的管理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与考评体系, 实现课程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效率, 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估考核体系,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表现、过程和成绩等作出科学评判, 认真分析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 改进和完善实践工作, 将促使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 以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 扩大社会实践的参与面,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也是强化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当前形势下必须深化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 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方式与考核方法改革,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紧密学校和学生实际,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 评价体系科学化, 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进一步改善, 努力把思政理论课建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科〔2005〕5号) .
[2]吕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6 (6) .
实践及理论教学 篇11
【摘要】“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利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文章采用调查和文本分析等方法,对某高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现状进行调查,针对高职学前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和解决对策进行了论述,以期为其他院校此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思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 理论实践一体化 教学改革 改进策略
【基金项目】此文系内蒙古民族大学校级科研重点项目“内蒙古民族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品牌建设(项目编号:MDZD201113)”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01-02
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两者并行、理论为实践服务、理论实践一体化等一系列变革,每一种方式或是模式都为教育服务于社会提供了较大帮助,其中“理论实践一体化”更符合我们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利于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通过创造一种真实和仿真的教学实景, 将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实现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操作的统一。学前教育作为实践性极强的重要专业,更适用于“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间的相互打磨糅合,培养适应当前学前教育改革大路径要求的学前教师。为此,诸多学校学前专业通过专业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来提升其学生专业能力,优化培养效果,但在实际课程改革开展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前教育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困境
(一)学校方面
1.师生比不足影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
师生比是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指标。然而,随着近几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招录量的增多,很多学校出现了严重的师生比问题,师生比例结构上的缺陷不利于课程保质保量的完成,很多学校采用外聘教师的方式依然无法弥补本专业教师匮乏的局面,一系列问题应运而生。大班授课对于学生理论学习效果的影响不言而喻,模拟实训生均指导次数降低使得实训质量令人堪忧,园所见习辅导针对性和辅导时长的变化对于学生的学习有诸多不利,忙碌的工作致使教师无暇顾及教学改革的钻研与深思,这些均会降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改的效果。
2.硬件设施不完善阻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进程
在教学过程中,硬件设施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教育教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实践、实训场地均有一定要求。而目前部分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基地使用率低、实训室供不应求却是普遍现象。一则,频繁的实习、见习给托幼机构工作带来影响,部分实习基地以各种理由委婉拒绝减少实践时间。另外,诸多实训室自由活动空间狭小,无法有效地开展模拟教学,除了桌椅摆放基本没有自由活动空间,场地设置不能真实模拟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影响实训效果。
3.教材建设及使用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因素
教材作为知识载体,是教师理顺教学程序和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面。教学方式的改革必然要求相应的教材建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材建设滞后的现象却较为严重,大部分教师还是沿用原有理论教材,研究者对某高职的350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72.9%的学生表示教材理论内容过重,实践内容和实训项目少,46.3%的学生表示教学案例不丰富,内容枯燥乏味。访谈中教师也反应没有相应文本材料的支撑,改革的实施一般依靠教师个人随意写个实践报告就进行实践,而报告或是改革设计方案的科学性确实有待确认,这必然导致理论实践结合存在不适宜和不恰当的情况。
(二)教师方面
1.讲授教学模式的思想惰性难转变
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最大的阻碍莫过于教师的思想惰性。尽管学校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但部分教师依然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更多的依靠传统理论讲授,实践应用较少。一些教师已经习惯于利用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对于课程之后的实训实践却处于遗忘的角落,长久的教学习惯使部分教师很难在思想上转变过来,因此尽管在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但实际过程中要么依然是重理论,将大部分时间毅然投入到理论讲授中,认为理论教授才是真正的教学,要么在两者之间挣扎,形成以理论为主体的不伦不类的“一体化”模式。
2.教师相关能力欠缺
教育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求教师应具备相应的能力,而部分教师在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过程中明显能力不足。首先,實践能力欠缺。高职学前专业的教师大多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拥有丰富的理论功底,但一般实践能力确实捉襟见肘,在实践的路上,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个新手,在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自身能力匮乏。因此,对理论和实践结合这一部分把握不到位,抑或是结合不好,有些教师虽带领学生去幼儿园,但没有能力在实践中挖掘任务项目,见习、实训时随便安排学生讲几节课,自己提出点无关痛痒的意见就草草了事。
其次,建构“理论实践一体化”融合载体的能力匮乏。我国现今已有几类比较成熟且取得较好效果的“理实”融合方式,例如项目课程、任务引领课程以及领域课程等。在实际调研中,部分教师对采用何种方式来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没有提早设计,也缺少“理论实践一体化”具体教育模式的钻研,依然在走理论和实践并行的道路,没能有针对性的利用设置项目、针对实践中的某一领域或任务形成系统性较强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还不能设计理论实践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环环相扣的课程项目来完成教学改革。
3.模拟实训缺乏评价反思修正
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的知识形式,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地、持久地、周密地思考。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模拟实训后,教师多元化总结评价以及学生对自身活动反思能使学生教学专业技能和核心素养能力进一步提升。但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在模拟实训环节完成后,只有34.9%的学生表示老师会经常评价并组织他们反思模拟实训情况,40.3%学生表示老师偶尔会进行此类活动,24.9%的学生表示老师从来没有给予他们的模拟实训进行过评价。可见,模拟实训后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自身反思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没能有效实施。
二、提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效果的策略探析
(一)加强学科建设,强化教学改革力度
师资队伍、特色教材、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等是衡量一所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若想实现真正的教学改革,通过改革来发挥本学科的优势,那么,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充实完善学前师资队伍,提高师资质量,打造一批理论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建设实习实践基地,提高实习实践基地的质量,改造实践中的硬件设施,规划建设丰富有特色的教材,为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支持。
(二)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改革创新能力
自班级理论授课以来,其在短时间内能传递大量信息的优势是我们教育中始终盛行并遵崇的教育模式,但这种建构在抽象基础之上的教育方式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它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欠缺或是脱节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将这种模式与实践结合,培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又符合时代发展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是改革的先行者和践行者,努力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阻碍,更新思想,努力学习,真正领会此教学改革模式的核心。再者,作为教师必须具备改革创新能力,深刻领会“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的精髓,有创建性将理论与实践情景相结合,利用自己的聪明才学开发适合自己学生“理实”良好发展的模式,培养对学前教育发展有积极价值的学前教师。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改革并不是单纯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也应进行调整,教学内容丰富灵活有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乐学、会学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具备摘选丰富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层级灵活式教学内容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学习意向的引导也十分有必要。
三、结语
人类对教育的每一次思想升华,都必然带来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在理论应用于实践存有困境的今天,“理论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以一种较新的模式出现,看似简单实而复杂的教学模式给教师教学带来了重重挑战,但这种方式对于人才培养的良好作用却不可代替,特别是对于学前教育这样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对于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探索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望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把握时机、改善方式、丰富思想,从而完成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9(10).
[2]赵军海.从“心动”走向“行动”——幼儿教师应坚持教学实践的反思路[J].基础教育研究,2008(5).
[3]趙志群,杨琳,辜东莲.浅论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35).
实践及理论教学 篇12
目前中国的大学里主要的授课方式是教师传授式, 即教师在上面教, 学生在下面听, 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绝对的中心, 学生属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 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那么如何解决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带来的弊端呢?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理论。布鲁纳提出了“认知—发现说”, 阐明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基本方法是发现学习法。奥苏伯尔提出了“有意义接受说”, 阐明了接受学习并不等同于机械学习, 学生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基于以上的思考, 笔者期望从理论的比较中探寻它们给当今中国大学的教学实践带来哪些启示。
2. 认知—发现说
2.1 认知学习观。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 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积极地建构起知识体系。那么什么是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编码系统, 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目”。学习就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一切知识都是按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的。而这种各部分存在联系的知识, 使人能够超越给定的信息, 举一反三。此外, 布鲁纳将学习活动划分为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
2.2 结构教学观。
布鲁纳认为,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一门学科的结构, 就会把该学科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就会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学生就容易记忆, 促进学习迁移, 提高学习兴趣。因此, 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 成为教学的中心。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提出了四条基本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所谓动机原则, 布鲁纳认为内部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动力, 具有持久性, 内部动机包括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三种。因此, 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使学生持久地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所谓结构原则, 布鲁纳认为, 为了使学习者容易理解教材的一般结构, 教师必须采取最佳知识结构进行传授, 并提出了知识结构的三种呈现形式:动作、图像、符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究竟采取哪种形式好, 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所谓程序原则, 布鲁纳认为教学要引导学习者按某种程序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 每一学科有不同的程序, 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程序。所谓强化原则, 就是给予学生反馈, 至于何时给予反馈, 布鲁纳认为, 教师给予学生的反馈应恰好在学生评估自己作业的那个时刻。
2.3 发现学习法。
布鲁纳提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布鲁纳对于发现的界定是不限于探寻未知事物, 包括用自己头脑获取知识的一切形式。
布鲁纳指出在教学中运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
(1) 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 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 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3) 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4) 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作结论的资料。
(5) 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 得出应有的结论。
(6) 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
那么在发现学习过程中教师起什么样的作用?布鲁纳认为因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积极的探究者, 因此,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创设一种能独立探究的情景, 从而促进学生自己思考并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
3. 有意义接受说
奥苏伯尔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3.1 意义学习。
奥苏伯尔认为, 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认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实质性的联系, 即非字面的联系, 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 但却是等值的。所谓非认为的联系, 即内在联系, 是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条件有三个, 一是学习者必须具有将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二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三是学习者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发生联系, 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改善, 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3.2 接受学习。
奥苏伯尔指出,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它是概念同化过程, 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同时奥苏伯尔又给我们呈现了接受学习的过程, 即:
(1) 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
(2) 找到新知识与其固着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
(3) 找到二者的不同点。
(4) 新知识同化到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 经融会贯通, 达到知识系统化。
3.3 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指限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 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从而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习者学习新的学习任务前, 先让学习者学习“先行组织者”。
4. 二者的理论比较
5. 对大学教学实践的启示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优缺点的比较, 我们认为, 发现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费时费力, 且不能保证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恰恰相反。那么能否寻找一种能够包含二者优点而避免二者缺点的学习模式或教学模式呢?或者能否在一种课堂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在另外一种课堂进行发现学习?
5.1 在同一节课中, 将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发现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很大不同, 但二者也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重视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在同一节课中, 教师可以“有意义的传授”, 学生可以有意义的学习, 从而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教师也可以在某一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引导学生去发现一些迹象或规律, 从而自己得出某个结论。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结论给予纠正, 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可能性, 让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
5.2 大班授课和小班讨论相结合。
认知—发现说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 而老师在这个过程起到辅助、引导、启发的作用。由于我国的教育特点, 具有严格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教师需在某次课上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此外, 由于大班人数的限制, 发现式学习的课堂运行不好掌控, 教师需要在满足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和保证教学有序进行之间平衡, 并且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因此, 采取大班授课和小班讨论的相结合的模式是个不错的选择。
5.3 课上讲授与课下做实验、科学研究、实习、社会实践相结合。
我们可将教师课上讲授和课下指导学生做实验、科学研究、实习、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系统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 还锻炼了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及批判思维。
5.4 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通过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设计、竞赛等学习载体, 培养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 学习到科学研究方法, 获得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陈华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2) .
[2]刘振岩.基于认知发现学习论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 2009, (5) .
[3]苏海健, 张晓晓.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与《外国法制史》教学技巧[J].考试周刊, 2008, (7) .
【实践及理论教学】推荐阅读:
理论分析及实践应用10-06
理论教学实践化08-24
理论和实践教学05-11
理论与实践教学08-18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0-29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07-14
掌握有效教学理论 指导有效教学实践09-15
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06-21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10-08
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