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学实践化

2024-08-24

理论教学实践化(精选12篇)

理论教学实践化 篇1

在中职计算机理论体系中,包含《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课程在内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听起来会觉得特别茫然。理论课有时比较枯燥,教师授课也很辛苦,取得的效果却不是特别理想。要认真分析中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 采取理论课程实践化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影响中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的因素

(1)学生因素。很长时间以来,中职院校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理论课程的看法存在一些偏见,在学习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时候存在两种心理,一种是害怕理论课的学习,一种是认为学习理论课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事实上,计算机理论课内容比较多,所包含的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而且比较不容易理解。其理论内容所讲的主要是计算机的一些主要功能,还有一些实现机制等,比如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些内容跟其他课程相比,没有其他课程那么好理解,需要学生动脑子思考。有的中职学生存在惰性心理,一旦遇到难题,不愿意去主动探索和解决,采取回避的方式,时间一长就产生了畏难心理。而第二种无用论的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觉得计算机理论课程就是纯理论,不能立刻应用到实践中,认为学的知识跟实践的关系不大。

(2)教师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也会觉得计算机理论课程学习的用处不是特别大,甚至有的教师会认为一些理论知识只有考试的时候才能使用到。这部分教师,缺少相应的理论方面的教学经验,对计算机课程的应用了解不是特别多。还有一些教师对计算机理论课程理解不是特别到位,在课堂上教学只能对着课本读;有的教师就算是明白一些计算机理论方面的课程,也不知道怎么样把这些深奥知识简化成通俗易懂的知识教给学生。

(3)教学方式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在上计算机理论课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太喜欢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的时候不能把具体的内容进行代码实例化。比如,在计算机数据结构中,有很多代码的描述比较抽象,假如不能把代码实例化,学生就不容易理解这些枯燥的学习内容。

二、中职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实践化教学分析

(1)多联系实践。在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中,其中一部分概念比较难理解。教师需要多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理论,在讲解的时候联系具体的实践工程,逐渐消除学生心中计算机理论教学无用论的思想。比如,学习数据结构的时候,讲到其中的树形结构可以让同学们结合Word中的组织结构图;在学习到栈中表达式求值的例子时,可以选择让学生去看Excel表中计算功能;讲到链表,就可以让学生分析photoshop图层的实现机制等。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课程的用处。这些实例,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软件中的例子。学生学习之后,知道了数据结构的重要性所在,知道了计算机在实践中应用的普遍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又如, 学习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图片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可以适当结合影楼的照片处理工作。在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些个人艺术写真照片。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实用性很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如,结合图片在装潢设计中的应用,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室内的装饰、门头的喷绘等等,找一些化妆品店或者饭店的门头设计。这些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这也是进行理论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

(2)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专业也在接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给中职计算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以后,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可能已经落伍,工作之后接触到的可能是一个全新的软件或系统。而那些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就可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被淘汰出局。教育技术的改革在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的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粉笔式的教学也在一定范围里慢慢淡化。在中职院校,兴建了很多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专业的很多课程都可以在这种多媒体教室里完成。我们仍旧以数据结构为例,在讲解了最基本的模型之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数据结构中的多种操作,像链表的具体操作包括插入、删除等,其间还可以辅助使用Flash课件。这样的步骤演示更加详细,更加生动,更加有趣,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同样,计算机其他理论课程知识点的学习也是如此。

(3)利用网络及时答疑。现在中职院校都已经连通了因特网, 学生上网比较方便。计算机理论教学可以采用讨论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在学习功能上有所扩展,添加了学习功能,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BBS。学生可以在一些特定的地方发布有关学习的帖子,教师或者其他学生知道问题答案的,可以在帖子后面直接回复,通过这种形式进行互动交流。当然,学生同样可以使用聊天室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讨论。比如,在一个约定好的时间,学生和专业教师都进入这个聊天室,大家一起进行专业方面的答疑解惑。还可以添加问题库,问题库中要包含一些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就个别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根据学生对问题回答的看法和情况进行记录,并且进行事后评价。

结论: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实践化教学能够提高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兴趣,为社会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在计算机理论课程实践化教学过程中,对于计算机教师的要求也相对比较高,教师除了要具备相应的理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创新精神,并且知晓计算机行业的进展,具备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懂得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才是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缺口。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是计算机教学的主要任务。创新思路,认真研究中职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实践化教学,能够不断提高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理论课,实践化教学,创新,专业人才

理论教学实践化 篇2

研究表明:教师的视野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人。精力有限的老师只能“抓两头带中间”,即比较多地关注好与差的学生,中间的学生只能一带而过。教师的教学影响好比磁场和电场一样,人数越多、班额越大,教师的影响场越弱,课堂控制力度越差,学生“假参与”现象就越严重。

而小班化教育保留了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仍以班级作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同时又避免了传统的大班额必然带来的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受到忽视的状况。

所谓小班化教学,就是以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与全面发展为目的,在减少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的时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估等环节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班组教学活动形式。可以说,小班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因为它更有利于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小班化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学习能力倾向,应该给予不同的引导,帮助,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并获得成功。

近年来,小班化教育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十多个经济发达国家都已广泛实施,关于小班的班额,美国小学已降至25-30人,英国小学为30人,德国、法国小学为23人,瑞士小学为19人。关于小班化的教育效果,据美国学者对过去50年间发表的论述学生成绩与班级规模关系的近300篇论文表明:班级规模下降至30名以下,学业成绩普遍上升,学生能力普遍增强。

一、小班化教育的特点 小班化教育的优势:

1.小班化教育使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实践证明,班级规模越大,师生之间情感纽带就越弱;班内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就越大,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也就越难;班级规模越大,学生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就不容易进行。相反,小班额的情况是:由于人数的减少,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条件得到改善,师生交往的频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同时,班级规模的大小还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的座位排列,比如,50个学生的大班教学只能是秧田式座位排列,它更适合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而对于学生情感、交往乃至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则有很大局限。而当班级额度较小时,如20个左右时,座位可排列成马蹄形、圆形、V形、T形等。这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情感更易交流。2.小班化教育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最有效的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大班教学,在教学时间上,由于班额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减轻,能有大量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作个别指导,在空间上,实行小班教学后,教师空间增大,能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这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在形式上,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各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3.小班化教育能更好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在一个学生数太多的班级中,如果又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而小班化教育则不同,首先,小班化教育环境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开放程度;其次,较大的学习时空有利于组织各种学习形式,比如他们可以或个人,或结对,或小组,或全班„„去做诸如阅读、实验、思考、记述和讨论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再次,小班教师实施班级管理的跨度较小,有足够的精力进行优化管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班风,为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4.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班级规模的大小还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和用脑卫生。据卫生部门测试,小班教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明显低于普通班。这样的教学环境肯定比70多个学额的环境要好,学生的心境、教师的心境也会放松,更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小班化教育也更有利于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因为人数的减少使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分析学生的心理,研究学生的心理,从而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5.小班化教育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传统的大班教学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是为大批量培养熟练劳动力服务的,强调培养的是学生的共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这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多姿多彩的社会,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具有特长的专业性人才。而小班化教育则不同,其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它真正强调了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它确立了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人数的减少让教师在充足的时空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释放。

当然,小班化教学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它必须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在我国许多地区还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小班化教学必须有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与之相适应,否则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这种组织形式也有潜在的弱点:人少了,课堂气氛可能不那么热烈,学生之间的竞争力也不那么强。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因为活动增多而影响文化知识的落实,因讨论过多收不住而影响教学进度。同时,小班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使得培训难度加大。面对这些潜在的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二、“小班化教学”应遵循的课堂教学原则

1.教育均等性原则:对每一个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即教师对各类学生的关怀,教育必须平等,特别要关注问题儿童,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优质的教育。

2.教育充分性原则:提高活动的频率,增加师生、学生间的交往的空间密度和时间宽度,使每个学生均衡地、充分得到教师的关怀辅导,使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发挥潜能。

3.教育主体性原则: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淡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增加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4.教育综合性原则:综合教育内容,加强各科的渗透关系,综合教育进程,达到合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统一,情意系统和认知系统的统一,达到知识、能力、智能的整体优化。

三、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小班化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形式到内容,都将发生革命性变革,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1.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老师交往,得到老师的个别化教育,能充分享受教育资源。

2.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教师应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学生,服从学生的发展、需求,更新教学手段,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3.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师必须树立探究意识。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求知、求新、求真的探索精神。4.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师必须具有互动意识。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双方共同学习探索,发现规律,教学相长。当然,一切教学活动都要落实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应该让每个学生享有老师同等的关怀。师生的交流机会增多,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四、小班化教学的情境创设

小班化教学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因为在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情境中教学,不仅教师教的轻松,而且学生学的愉快,学生的学习潜能也容易自觉地激发出来,更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学生性格的交叉区的范围更大,师生的交流量增多,更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1.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关心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积极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由于“小班化”带来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新颖多变的教学组织空间形式以及温馨的家庭式、宁静的图书馆式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在课堂上不再高度紧张、压抑,能够更加轻松自由的学习,因而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高。

2.建立起一种能点燃学生奋斗、拼搏的教室环境。教师要实施个别化教学,首先要把教室布置成为一个学习中心。教室环境的布置要以学生为本位,为学生着想。可以采取悬挂一些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的传统形式;同时,也可以挂上一些学生自己写的激励性的语句条幅。另外,在教室的一些显著位置,放置一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荣誉榜。在教室里设立一个小书库,每周或每月在黑板报中公布一批学习标兵等,让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竞争,激发进取心。

3.课桌椅的排列要力求变化。班级规模的大小还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的座位排列,比如,50个学生的大班教学只能是“秧田式”座位排列,它更适合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而对于学生情感、交往乃至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则有很大局限。而小班化教学因为人数较少,其座次排列应该有别于传统式的直排方式,以便于互动、沟通。座位的安排基本上是两种形式:独立式与合作式。如开展自学思考、课堂练习等采取独立式较好,而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等则采取合作式较合适。当然,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尝试一下其它形式,如圆形,方框形、辩论型式、马蹄形、V形、T形等等。当然,座位形式的布置要适合课堂教学,必须反对那种为形式而形式的座位布置形式。

4.教师在上课时也要适时地依据教学主体——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有目的的设置一些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五、“小班化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上海市在率先进行的“小班化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总结出了小班化教育的十大教学策略:参与教学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兴趣教学策略、自主教学策略、活动教学策略、互动教学策略、创意教学策略、评价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策略。1.参与教学策略

参与教学的策略,重点是在小班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这种参与是一个积极而有贡献的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运用参与教学的策略上,要把握住两个操作步骤。

1、全员参与。

2、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话敢说,有疑能质,乐于参与,同时重视对学生参与程度的指导,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主动发展。如:一位七年级的小班实验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看云识天气》一课之后,为扩大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设计了组织学生进行参与活动的题目,让学生看云,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用文字或语言展现出来。学习了《风筝》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风筝,或设计一场有意义的游戏。将游戏***在班级宣讲,选最佳***,开展游戏,最后写成文章。实践证明,参与策略的实施,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他们在发散性思维活动的锻炼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创设自由讨论甚至争论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小班化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热烈的讨论甚至激列的争论,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由于学生额少,教师不用担心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每堂课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2.合作教学策略

小组学习是小班化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合作教学组织形式。首先,对组员构成的研究。在小组分组中大多采用异质分组合作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个性差异入手,把全班同学分成好,中,差。分组时,均衡配置。每个小组学生在学习基础,能力水平等方面大致相同,男女混编,并根据学习需要,内容需要以及活动中小组活动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以确保小组活动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状况,符合教学发展需要。小组教学一般有3种形式:分组讨论,分组操作,分组交流。教学进程:有步骤提出问题——个体自学——自愿结合,互帮互学——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展开全班范围的讨论与交流——学生互评。同时又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1)会组织。对学生而言,这是合作学习应首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组织的学习,会使课堂变得嘈杂而又散漫。在刚开始实施合作学习时,教学生如何与同伴一起学习,如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顺序,学习的方法,注意照顾到全体等等。一般而言,班内总有部分学生组织能力较强,教师当然可最大程度发挥这些同学的才干,但如果总是委重任于这些同学,那么,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以至于最终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实践中,采用学习组长轮流担当的方法,真正让每一个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真正使自主与合作互相促进。

(2)会协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以下两种相反的情况:问题简单时,学生抢着参与,以至于学习秩序混乱,此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谦让”,把回答的机会让给别人,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认真聆听;问题有难度时,即使有个别同学能回答,但受从众心理支配,也不敢开口,此时就要教会学生“自告奋勇”。做到了“谦让”和“自告奋勇”的矛盾统一,就能协调学生间的学习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序而高效。

(3)会帮助。合作学习的优势之一便是互帮互学,互相促进。首先要教育学生“愿帮助”,其次是“会帮助”。在自然状态下,小学生的所谓帮助即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对方,要指导学生尽量避免这种弊端,从老师启发,辅导同学的行为中得到启发,依据实际情况帮助同伴。(4)会评价。合作学习时,由于缺少了教师的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较易“走过场”,流于形式,此时,教会学生评价同伴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包括:讨论时的评价(学会赞同,反对,补充);作业时的评价(同学间互相批改作业)。

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整体,存在着目标的相互依赖,奖励的相互依赖,角色的相互依赖,资料的相互依赖,身份的相互依赖。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不是在课堂内详尽的讲解字的音,形,义。而是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个个轮流拼读,互相帮助,然后积极开动脑筋,担当小老师,就生字的音,形,义提出几个问题。帮助大家一起来记住生字。这样的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的角色互换,学生反客为主,学得生动活泼。平时随时可见,四人小组一起看课外读物,一边交流,一起练习口算。合作意识明显加强。竞争是现代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从小树立竞争意识,终身有用。小班化教学提倡团队竞争,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美术教学拼贴秋天景色的一课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七个小组,在小黑板上编帜七幅美丽的秋景,拼贴,结束让学生评出哪一组最能体现秋天的特征,哪幅画做工最精致,哪幅画最有特色,从不同的视角来评价,从评价中既体现小组间的竞争,同时体现评价,审美的多元化。同事要求教师要精选小组讨论学习的问题,对教学顺序和内容进行匠心独到的设计,让学生在小组中能够努力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使其重新组合,迁移,在认知的道路上开拓前进,直到解决问题或悟出规律,要给予学生较充分的时间,不能一晃而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有表达的机会。3.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法实际上体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它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级教学,分散教学中的难点,注重对以前知识的复习与联系,使差生可以在课堂上和课堂下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优生可以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分层教学的另一含义就是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等方面体现出来。使优中差的学生依据他们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都有所收获。克服那种课堂教学中——照顾优生,差生当陪读;照顾差生,优生又觉无聊顾此失彼的不和谐课堂状况。

(1)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为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好的学生可以进行问题的深度探究,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力求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探究。(2)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制定适合他的教育模式。对比较浮躁的同学严格要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多鼓励,对善于表现的学生多让他们发挥带动作用,对接受较慢的学生适当点拨等等。

(3)组织组内辅导。教师把目标落实到各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再把目标落实到人,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安排组长或学习好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以达到全面提高。4.兴趣教学策略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以兴趣促进课堂教学。5.自主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1)会预习。具体包括:会借助教材,工具书以及联系实际自学,会将感觉精彩或有疑问的标注在书上,会利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

(2)会提问。一是质疑,对不理解(思想内容),不了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词句质疑,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质疑;二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可以围绕课题,围绕课文内容,围绕中心,围绕艺术技巧,围绕思路等展开,以疑促思。促学。

(3)会讨论。从自主学习的策略来看,这是指学生参与讨论的能力。具体包括:会积极主动地发言,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观点,会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及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4)会学习,会一些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学习方法。如怎样记,算,说,写等等。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教师不仅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尊重学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因为只有当学习方法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习惯时,才能发挥其作用。

(5)会反思。会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学习上尚存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6.活动教学策略

人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主体发展。人的主体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机制,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在活动中发展的。活动教学研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理解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明确学习目标,分组学习、游戏竞赛、表演评价、质疑补充。它适用于复习课和练习课。7.互动教学策略

互动策略,主要是生生互动。在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中,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独自站讲台,让学生也有上台讲解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有提高学习成绩的成效。促进了多角度的交流,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为打开师生交流的局面,教师想方设法改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开发课堂教学交往的潜能。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挖掘生生互动的潜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运用开放型,交往型,体验型方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进行小组学习,组际交流,组际互查,组际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生生互动的参与热情。教师具有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启发学生在交往中引起争论,激活思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加深理解,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充分利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伙伴式”的学习方法,才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其特点是生生交流频率加快,学生之间相互碰撞增多,不仅能增强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发现,还可激发教师的灵感,使教师积极钻研,在实验过程中,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注重能力的培养,发展认知水平。对学生来讲,教学中互动策略的运用,尊重和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形成了活而不乱,动而有序的课堂教学局面。实践证明,通过生生互动,学生真正建立起对问题进行研究的责任,从而产生有价值的研究成果。8.评价教学策略:

(1)即时评价:当场面批、指导,指出错误之处、即时订正。

(2)分层评价:对不同层次的不同学生,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要求和内容。(3)多样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包括:教师的口头评价、通过鼓励性的身体姿势进行评价、实施多样化的奖励制度,例如一朵小红花、一个笑脸图章、写上一句鼓励的话,或是在桌子上粘上一颗颗五角星等等,丰富的奖励形式,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4)自我评价:教师提供正确答案,让学生自评、自批,自己更正。

(5)交互评价:师生之间、学生间交互评价,形成人际交往、沟通的生动局面。9.创意教学策略

是指充分利用课堂生成,开展具有创意的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具有创新性。

学生在学习上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的责任正是要不断满足并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在小班化的教学前提下,民主活泼的教学氛围,是进行创新教学的重要条件。

10.多媒体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把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引入课堂,不断拓展课堂空间,使课堂教学得以更加广阔地延伸。

在小班课堂教学中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具体化、形象化、信息化。这样做,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为学生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打好基础。开设校园网,让学生不仅在电脑上学习,还能使他们体会到上网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六、“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的方法

分组教学法;

个别指导法;

体验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 鼓励教学法;

交融教学法;

以陶研理论看活动化教学 篇3

“活动化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基础。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一发明?”所以,“教学”的本质即“教学生学”。而活动化教学认识过程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活动,在实施活动化教学时,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既包括外在的实践活动,更包括内在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甚至有所创造。

一、活动中发现

传统教学的知识开端一般都是从学生不感兴趣的间接经验活动开始,然后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逐步推进,而活动化教学一般是先让学生亲自参与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关的活动,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师生间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活动化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儿童浓厚的探索兴趣,引起儿童稳定、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活动中探究

陶行知先生认为:“最好的教育, 要想它有效, 必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就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可以说:“做”是教与学的核心,“做是衡量教育真实的标准。

三、活动中互动

活动化教学过程不只是预设计划的执行过程,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一位名教师这样问:一个长方形长减少一厘米,宽增加一厘米,所得长方形与原长方形面积一样大吗?教师的提问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争着回答,有的学生说一样大,有的学生说不一样大。两种意见争执不下,但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询问的眼光看着老师。面对急切地想知道结果的学生,教师没有及时表态,而是适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验证。通过举例学生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果。接着,教师又进一步提问:长方形的长减少一厘米,宽增加一厘米,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就要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举例验证。这下,学生忙得更欢了,经小组长分工,有的举例,有的计算,有的记录,有的思考。不久,学生们通过合作终于发现: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长与宽的长度相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与宽的长度相差越小,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的长度差为零时,即长与宽相等时,也即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并由教师指导的,学生之间活动内容也各有不同,但是由于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目标一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勾通,师生的思维,情感都处于兴奋状态。因此,活动化教学大大变革了旧有的接受式教学模式,改善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形式,建立起了平等探索、共同协作的互动关系,教学进程因合作而快速推进,课堂空间因互动而焕发生命。

四、活动中内化

活动教学中,活动不是目的,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活动的方向实质上是向“内”的。

例如,通常在教学“分”这一时间单位时,教师会让学生进行一分钟口算比赛,比一比,一分钟内谁做的口算题又多又对。显然这里口算比赛不是目的,比赛的真正用意是帮助学生建立一分钟的时间观念,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再如,在学习了“倍”的概念后,设计一个“拍手”游戏;老师拍3下,小朋友拍的数是老师的4倍。即师:× × ×,生:××× ××× ××× ×××。同样,这里拍手也不是目的,而是借助游戏检查学生头脑中是否建立了清晰的“倍”的概念表象。这些活动既调节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更重要的是深化了知识的认识。因此,活动化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感性实践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五、活动中创造

活动教学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这样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很多方面。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创新,着重于知识教学,多给学生留些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机会,使学生的创新潜得到有效的开发。

总之,“教学做合一”是教育与生活和谐统一发展的体现。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总之,只有真正实践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不断探索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主动探索,追求新知,勇于创造。

理论教学实践化 篇4

一、“教程”课实施专题化教学的依据

1.“教程”课实施专题化教学由其教学目标决定。

“教程”课的教学目标是使新疆高校各族青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实事求是、正确地认识新疆历史, 全面系统地了解新疆区情,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 (即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 增强“四个认同”意识 (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让学生深刻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能自觉识破境内外敌对势力任意篡改和故意歪曲新疆历史的阴谋, 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使命感, 从而自觉同三股势力作斗争, 为建设稳定、繁荣、和谐的新疆奠定坚实的基础。“教程”课的定位和性质应当说是十分明确的,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学生在学完课程后, 对教材当中的三大块内容仍然认识的不到位, 往往出现不知从何谈起的问题。还有根据“教程”课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一些问题有时会有一些勉强, 理论角度和逻辑性不够强大, 缺少说服力。这就说明, 我们仅凭“教程”课的教材去开展教学, 教学目的是不能完全达到的,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补充大量相关理论知识, 实现“教程”课专题化教学的转变。

2.“教程”课实施专题化教学由其教学内容的多学科特征决定。

“教程”课是在“05方案”的原新疆高校地方课程“新疆地方史”、“科学无神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三门课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 内容涵盖新疆地方史、新疆民族发展史、新疆宗教演变史,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 涉及历史学 (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地方史、专门史) 、政治学、民族学、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国际法学等多种学科。而授课教师学科背景一般不可能如此宽广, 调整和补充原有的知识结构也需要一个过程, 只凭单个教师之力要想深入透彻地讲解“教程”课具有很大难度。这就容易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授课教师对于擅长的章节大讲特讲, 不熟悉的章节照本宣科或略讲。通过集体备课及合作授课的形式, 组建多学科背景和专长的教学团队, 围绕课程教材, 凝练教学重难点, 实施专题化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对专题进行深入钻研, 精心准备, 同时授课教师之间还可以形成竞争机制, 博采众长, 提高教学质量, 增进学术交流。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于重要问题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理论认识, 培养缜密的思维方式, 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入脑、入心的效果。

二、科学、合理设置专题是“教程”课专题化教学的关键

在“教程”课专题化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设置专题是其关键所在。一定要贯穿这么几个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 根据专题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对教材讲授内容进行取舍, 抓住重点, 抓住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整合相关内容, 构建客观独立、主题突出的专题。二是科学性原则, 通过集体备课、共同制定教学专题, 所运用理论观点一定是学术界公认的经过实践检验、唯物辩证的科学理论观点。三是针对性原则, 专题的确定一定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而设计。

“教程”课共计48学时, 课外7学时, 经过不断探索, 吸取相关专家意见建议, 笔者认为可以设置以下八个专题, 二十四讲。

第一专题:了解历史, 认识新疆。此专题包括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疆与祖国的关系、维护祖国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等三讲内容。

第二专题:中华民族, 共建家园。此专题包括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新疆是各民族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民族及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等三讲内容。

第三专题:正视现状, 认识问题。此专题包括民族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正确认识中国的民族问题等三讲内容。

第四专题: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此专题包括马克思主义是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型民族关系等三讲内容。

第五专题:依法自治, 保障权利。此专题包括世界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正确认识民族自决和联邦制问题等三讲内容。

第六专题:认识宗教, 崇尚科学。此专题包括当代宗教的现状及特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崇尚科学精神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等三讲内容。

第七专题:中华文化, 兼收并蓄。此专题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繁荣中华民族文化,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党和国家保护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等三讲内容。

第八专题:团结奋斗, 繁荣发展。此专题包括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共同团结奋斗, 共建美好家园等三讲内容。

课外的7个学时作为实践教学课时, 要求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和读原著的读后感,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伊犁州为例, 如:汉家公主纪念馆、伊犁将军府、伊犁州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三区革命纪念馆、乔尔玛烈士公墓等爱国主义文化教育基地都是非常有教育价值的优质资源, 在“教程”课的专题化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起来。

三、“教程”课开展专题化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综上所述, 专题化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信息容量大, 有利于解决现实中学生思想认识中的困惑和误解, 从而对高校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明确要求。但真正通过专题化教学, 把“教程”课上成一门好课:创新优质的课, 这还需要各方面本着建设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采取多种措施齐心协力, 克服困难, 弥补不足。

1. 编写学习指导资料, 解决教学无参考书、自学无资料、钻研无指引的问题。

一本好的学习参考书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编写“教程”课配套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已是当前新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界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希望自治区能抽调相关学科专家及各高校同行尽快着手此项工作, 给一线的“教程”课授课教师提供一本比较权威的教学辅助资料, 共同搞好“教程”课的专题化教学工作。

2. 授课教师自身要不断更新知识, 加强科研能力。

“教程”课具有理论性、政策性难度较大, 涉及面广、特殊区情面对的复杂的斗争形势的现实性较强的特点。采用专题化教学后, 由于针对性、时代感强, 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授课教师有相当的政治理论功底, 有宽广的知识结构, 有很强的政治洞察力和责任感, 有较高的鉴别分析能力。因此,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一定要孜孜以求、刻苦钻研, 不断更新知识, 加强科研能力。

3. 指导学生在课外自学教材内容及相关阅读书目。

专题化教学过程中“教程”课教材中的章节体系被打破,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不受到影响, 我们在进行专题化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将教程教材与专题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充分考虑不同专题内容的连贯性, 尽量降低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度。必要时, 授课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重点阅读课堂上没有直接涉及但又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基本掌握学习教材的必要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 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重点纳入考试考核的范围。

4.“教程”课专题化教学方法需多样化、丰富化。

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的外在形式, 其多样化、丰富化才能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进而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专题化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笔者发现, 学生较喜爱的教学方法为课堂讨论、分组辩论、演讲比赛、社会调研与社会实践、多媒体教学、撰写心得体会或小论文等, 应将这多种教学形式与“教程”课专题化教学结合起来, 增强其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7.

[2]吴恒同, 陶小平.《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 .

[3]杨玲, 张生辉.《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法探讨[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0, (3) .

“问题化”教学的实践和好处 篇5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 注意的问题; 好处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顺应教育改革的形势要求,我在教学的实践中,经常采用“问题化”教学模式进行历史教学的尝试。具体的作法是:根据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标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相关课文内容编成不同形式的题目制作成课件,在上新课时要求学生依据题目,把课文看一遍,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在书上划出来。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概念等问题,可以交头接耳,相互启发,也可以问老师。看完了,划完了,就要求学生按照题目顺序把自己的答案读一遍,或要求学生按照题序把自己答案写到黑板上。之后,由老师共同肯定正确答案,纠正错误。有的内容,就由老师具体讲述,最后,指定题目让学生做练习。

在“问题化”教学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认真备课。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题目要求,周密的计划安排。所编写的题目既要有反映基础知识的,又要有反映重点、难点内容的;既要体现历史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还要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学生回答不完全或回答不出来的题目,老师要心中有数,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商鞅变法》这课时我编写了以下几个题目:

1.战国开始于______年,______年结束。

2.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初期诸侯国主要有______等七个,史称“战国七雄”。

3.随着________的破坏,封建的私有制出现了。贵族,立功的将士、大商人逐渐成为 _______。

4.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______在魏国,吴起在________,_______在秦国实行变法。

5.商鞅哪一年受谁任用开始变法?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的作用是什么?它的实质又是什么?

6.商鞅变法得以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7.从商鞅变法和本人最终的结局,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我估计学生只通过看书对第5题的最后一问、第6题、第7题,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所以,在学生看书前就告诉学生这几个问题等一会儿老师会讲,或师生共同探讨。

二、老师要积极负责地组织好每一节课堂的教学。每堂课教学是全部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是“双边活动”及通过老师的“教”使学生学到知识。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自己的“教”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

运用“问题化”进行教学,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过程体现的:

1.在上课前几分钟教师要用不同方式营造积极认真学习的气氛,教师可以简明扼要地复述学过的内容或复习提问。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又可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印象,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如在组织学习《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这课之前,我提出下面几个问题要学生回答:

①战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的?

②战国初期主要有哪几个诸侯国?它们之间为何进行战争?

③遭受长期争霸之苦的人民有什么要求?

学生回答后我即导入新课《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这样做不仅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导入了新课,而且为理解秦王赢政之所以能灭六国,统一中国及评价秦王赢政这个典型的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2.学生根据题目看书时,老师要到学生中去,掌握学生看书的时间,按排好教学进度,了解学生看书时遇到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传道”、“解惑”,对于学生学习中的个别性问题就地及时引导解决,对于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则要集中讲解。

3.课堂上教师要把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老师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向学生灌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如讲秦王赢政顺应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而灭六国,统一中国这一史实时,就告诉学生:这是“时势造英雄”这一唯物史观。

4.课堂上老师还提取一些史料,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对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我就用多媒体播放《松花江上》歌曲,悲戚的乐曲,振撼的歌词,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想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等。

三、教师要布置、收改作业。作业是“问题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说指导学生依据题目看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印象的话,那么布置作业则是学生对“第一印象”的巩固和提高。作业布置要反映课文基础知识和重点、既要要求学生写作业,还要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对作业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还要及时纠正、解决。

笔者通过两年来的“问题化”教学实践,我认为用“问题化”进行教学有下面几个好处:

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要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按传统的“满堂灌”的方法进行教学,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把那些历史事件讲得系统而具体,把历史人物讲得形象而生动,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而用“问题化”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按照题目、带着问题去看书学习,找答案。教师往来于教室前后对少数不认真看书的学生可以随时督促。按照“满堂灌”的方法教学就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即使采用“启发式”也总免不了有些学生是在凑热闹,或做“拉拉队员”,而这种“问题化”可以起到口头启发所起不到的作用。即使成绩稍差的学生通过看书或别的同学的答问(把答案写到黑板上)教师少而精的重点讲解,一般问题是可以回答出来的。这样做不仅使稍差的学生学到知识,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可以逐步养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化思维转化。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帮助他们搞好这一“转化”。历史是按照规律发展的,学习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学习历史人物总得有他生活的国家或朝代及姓名、称谓、主要活动等。学习一个国家或朝代大多都是有建立或终止时间,建都地点,有的还要涉及到疆域及其重要人物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多次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潜意识中就会形成这种学习方法和规律。就会模仿老师编写题目把课文的内容问题化。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学习历史的规律,即从感性认识转到理性认识,也就把知识转化成了能力。

理论教学实践化 篇6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单纯地提取知识,而是借助已有经验的支撑,通过加工信息、类比分析、推理验证、概括综合等活动,对旧知进行重组与改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兴趣、习惯、毅力的培养。

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数学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很强,学生往往需要通过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获取结果。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学生会在理解上感到困难,教师要适当点拨,并给予必要的鼓励,让学生克服困难,感觉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有意义的。

2.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在认知背景、知识经验上存在着差异,他们对相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将数学与生活及其它学科联系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精心設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过程化教学实践

1.创设教学情境,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概念和定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教师若舍本求末,把知识简单地“抛”给学生,让学生机械地去背诵,就会使他们无法获得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产生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个体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有意识的建构而取得的。(1)创设生活情境。教师应加强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架设桥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如在教学“一次函数”时,教师利用动画演示弹簧伸缩运动的过程,创设了如下情境:“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5cm,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kg)每增加1kg,弹簧长度y(cm)增加0.6cm。根据所挂物体的质量填写表格:

(2)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学生的头脑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点燃的火把。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悟问题、探索问题,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播放海上日出的视频,让学生利用直尺和圆形纸片模拟“海上日出”的情景,探索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圆心与直线之间的距离与圆的半径又有何关系。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重视操作过程,感悟探究过程。数学教学应摒弃简单的模仿和机械的训练,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学实验来体验“做数学”的过程,提高他们操作、实践的能力。新课程提供了数学实践活动的教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在直观操作中发现、感悟、思考,主动观察现象、掌握知识、揭示规律,使知识扎根于脑海之中。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时,教者让学生用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沿此三角形底边的中线进行折叠,再将此三角形展开,并标出相关的线段和角,猜想哪些线段、角存在等量关系。

3.渗透数学思想,促进思维发展。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联系紧密,两者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学知识中蕴含着思想方法,思想方法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教师要深入挖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知识的内涵,形成正确的数学观。部分数学教师为了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把数学定理强加给学生,忽视了对教材蕴含着的思想方法的挖掘,剥夺了学生发现的权利。教师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提高合作技能,培养团队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加强对话、交流,从而改变教师机械灌输、学生被动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融洽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组长、纪律员、记录员、汇报员等,他们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最终实现共同提高。

煤炭物流细度化发展理论与实践 篇7

关键词:产业细度化增长,煤炭物流细度化增长,理论与实践探索

1 引言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 我国全社会物流需求高速增长, 2010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25.4万亿元, 物流业已经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我国煤炭物流成本占煤炭市场价格的50.1%, 超过5000亿元, 现代煤炭物流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十二五”煤炭工业规划, 到2015年, 将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煤炭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我国将稳步建设晋北、晋东、陕北、黄拢、蒙东、神东、云贵、新疆、鲁西、两淮、冀中等14个大型煤炭基地。

煤炭的大量集中生产伴随着煤炭流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西煤东运、北煤南调”的格局难以改变, 煤炭生产和消费地的不均衡性需要完善煤炭物流体系。高效、完善的煤炭物流体系将有效缓解局部地区和短时间内的煤炭供求矛盾。

大哲学家培根说得好, “要想走在前, 理论应当先”。伴随着我国煤炭物流市场的兴起, 如何规范、引导煤炭物流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如何建立并优化煤炭供应链管理体系, 认真研究探索煤炭物流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十分必要。

2 产业细度化发展理论

(1) 产业细度化增长理论的产生

世界级领先的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 (McKinsey) 亚特兰大分部的负责人帕特里克·维格里 (Patrick Vigrerie) 、斯文·斯米特 (Sven Smit) 、迈赫达德·巴加伊 (Mehrdad Baghai) 领导其咨询团队对其所创建的数据库中700多家大型企业和众多规模较小企业的增长方式的研究中发现, 许多企业在探索战略方向时, 往往注重汇总数据, 而忽视更深层次的细节, 因此错过一些有关企业增长的重要信息。为此, 企业应该以更加精细的方式观察和分析自己所在的市场, 并详细比较自己和竞争对手当前的业绩状况, 从中发现最佳的增长机会。这就是所谓的“细度化增长 (The Granrlarity of Growth) ”。“细度化增长”的概念, 建议寻求增长的企业以更加精细的方式观察和分析自己所在的市场, 并详细比较自己和竞争对手当前的业绩状况。为了实现这一管理方式, 公司必须对市场潜力和自身业绩进行更详尽的考查。

(2) 细度化增长理论的核心内容

在帕特里克·维格里、斯文·斯米特、迈赫达德·巴加伊着写的《精细化增长》 (The Granularity of Growth:Making Choices That Drive Enduring Company Performance) 一书中, 作者运用了通过大型企业专有数据库获得的真知灼见, 来论证高管们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寻求增长。作者将企业增长因素分为三类:业务组合动力, 即一家企业的业务组合所覆盖的市场范围的增长;并购;以及市场份额的增长。分析和实践表明, 能够在这些增长因素中的两方面或者三方面都优于竞争对手的企业, 其增长速度要快于且回报要好于那些只在其中一个方面优于对手的企业。而且, 在这三个因素中, 市场动能对整体业绩贡献最大, 排在第二的是并购。市场份额的提升对增长的贡献最小, 但市场份额往往是许多公司的管理层长期以来最关注的领域。因此, 公司应当转变观念, 仔细找出市场动能最强的客户、地区和产品微细分市场。在考查自身业绩表现时, 企业可以运用被作者称为“增长MRI”的方法, 扫描自己在各个业务领域的相对业绩, 从而锁定增长强劲和疲弱的领域, 并迅速找出需要投资或撤资的重点业务。

当企业采用细度化的管理方式后, 通常需要相应地在资源配置、人员部署和业绩评估方式上做出重大调整。公司会在各项业务内部和业务之间重新配置资源, 这时它必须遵循两条原则:第一, 资源再分配的依据是判断未来的增长领域将会在哪里, 而不是看现在的增长领域在何处;第二, 公司应当使用零基预算 (这要求管理者为预算中的每笔费用提出充分的依据, 而不是根据往年的数字逐年追加) 来消除和纠正以往的资源配置不当现象。

细度化增长理论将企业的业务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业务层、新兴业务层和备选业务层。

产业细度化增长理论三个层面中, 层面一为企业的核心业务, 也是一个企业的“看家本领”, 应该保护并不断拓展核心业务;层面二是发展核心业务的同时, 不断创新业务领域, 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层面三是创立公司备选业务, 拓展更高层面的发展空间。

产业细度化增长的三个层面, 可以细化为细度化增长的矩阵模型, 如图1所示。

把前面的三个细度化增长层面图与业务组合增长、并购增长、市场份额增长三个增长引擎结合起来, 组织战略细度化增长矩阵图。

层面一:拓展和保护核心业务

业务组合增长:将资源转移到最具增长性的机会上, 将投资、管理精英、决策权重新分配到拥有最好增长潜力的业务单元。

并购增长:开展补充型收购, 剥离增长缓慢的业务。这些收购战略可以消灭某个竞争产品, 以保护核心业务免受威胁。

市场份额增长:实现卓越的商业和运营水平。在细分市场上展开市场份额的激烈竞争, 通常需要改善整体执行力或运用商业模式的特有优势, 以达到增加市场份额增长, 保持竞争规模优势的目的。

层面二:打造新兴业务

层面一关心的是当前公司的核心业务, 层面二则关心的是现有公司转型的新兴业务领域。新兴业务开拓需要在时间和能力上做出较大的投入, 所以层面二主要的重点应该放在建立新的收入渠道商。

业务组合增长:投资新市场。运用在核心现有业务上形成的能力, 积累了进入新市场时能够利用的优势资源, 投资新市场, 为公司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并购增长:大举收购或并购, 实现整合伙多元化。在层面二上进行大举并购, 目的是确保公司在关键市场上的优势地位。收购相关业务或兼并能够有前景的领域。

市场份额增长:更新价值定位或供货模式。要在层面二的市场份额上实现可持续的转变, 公司需要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合理的价值定位, 并建立稳定的供货物流模式。

层面三:建立可行的备选方案

层面三关注的是孕育面向未来增长的备选业务, 着眼点比层面二的新兴业务要远大。

业务组合增长:进入打造新业务的空白领域。公司在进入性领域是还没有可收购的对象, 只有打造新业务, 创造新的消费潮流。充分运用公司原来核心业务增长的实力, 以组合增长的方式, 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新业务, 为企业长期发展, 抛掉竞争对手做准备。

并购增长:通过小的收购多元化到增长领域。在层面三上, 并购行动较小, 但机会较少。要把握好新领域的商业发展模式, 创新预见好市场的产品。

市场份额增长:创新颠覆旧有的业务模式。重新打造新的业务商业模式, 新的业务模式能够快速增加市场份额, 战略新的市场, 尤其是对新开发的新产品而言, 更应该有新的商业模式走向市场。

战略细度化增长理论矩阵图告诉我们, 将三个 (业务组合增长、并购增长、市场份额增长) 引擎加入三个层面的框架后, 我们就能超越这个战略发展模型, 发展新的增长机会。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内生性增长、转型、基于收购的实现增长、市场趋势增长等都可以在战略细度化增长发展矩阵中运用。

3 煤炭物流细度化发展理论与实践

(1) 煤炭物流细度化增长理论模型

依据产业细度化增长矩阵理论, 结合我国现行煤炭物流业发展的特点, 构建煤炭物流业细度化增长模型, 如图2所示。

(2) 煤炭物流细度化增长的三个层面

根据以上理论结合我国现行煤炭物流业发展的特点, 煤炭物流业务增长三个层面可划分为:线段式发展模式 (传统煤炭物流业务) 、平台式发展模式 (煤炭综合物流园区和煤炭交易中心) 、网链式模式 (煤炭供应链管理业务) 。

传统煤炭物流业务是我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初期, 煤矿和用户之间的建立的简单购销业务模式, 故称之“线段式”。由于忽视了市场的配置作用, 缺乏规划和系统性, 经营比较粗放, 需求不均衡, 造成严重浪费现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 我国煤炭流通走上市场化时期, 生产与销售逐渐分离, 第三方物流企业大量出现, 在煤矿聚集区, 集中式火车发运站兴起, 尤其是在三西 (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 的煤炭高产区, 占地数千亩甚至上百平方公里的集煤炭洗选、加工、交易、装车于一体的煤炭综合物流园区逐个建成投产。这种运营模式改变了传统经营方式, 被称之为“平台式”。这种新兴的煤炭物流交易模式, 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经营平台模式, 具有信息的高度对称性, 交易的市场性, 服务的完善性, 操作的便捷性, 受到煤矿、用户及贸易商的青睐, 极大地节省了交易成本。同时, 伴随着交易中心的出现, 与煤炭综合物流园区形成互动, 是虚拟与实体经营相照应。

国家特大型煤炭企业, 纷纷成立国际煤炭物流法人企业, 实行“独立经营, 自负盈亏”。这些企业由于独有的资源、铁路与用户优势, 逐步建立起来从煤矿生产到加工选配, 运输直到消费者终端的全部煤炭经营服务链条体系, 被称之为“网链式”煤炭供应链管理。形成我们煤炭物流业务模式的最高层面。如神华集团、开滦集团等企业实施的煤炭供应链管理范例, 充分印证了模式运营的极大优越性。

(3) 煤炭物流细度化发展理论的实践

精心研究发现, 我国煤炭物流业的发展与产业细度化发展理论相符合, 解释为煤炭物流发展的三阶段或三层面都是合理的。不论是老煤炭工业基地的平顶山东站 (煤炭发运总站) 或是山西岢岚与五寨煤炭发运站或是新兴的包头萨拉齐、鄂尔多斯罕台川北煤炭集装站, 已从最早期的国家计划发运发展为今天的市场集配式煤炭超市, 包头萨拉齐、公积坂煤炭火车发运站拥有两千家煤炭发运个体企业, 属于典型的煤炭超级市场, 鄂尔多斯罕台川北是典型的现代煤炭综合物流园区业务模式。亿利资源集团正在规划中的乌兰察布市兴和煤炭综合物流园区, 占地面积130平方公里, 煤源辐射来自鄂尔多斯、锡林浩特、外蒙古等地, 将要打造成我国北方乃至全国最大的集煤炭储运、洗选、加工、配送、转化、修配、金融、工商等全服务功能的综合性煤炭物流园区, 以此打造高端的煤炭供应链管理体系。

煤炭物流细度化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应实现七大转型:一是, 实现煤炭物流单纯的煤炭运输流通向煤炭物流全方位服务型企业转型;二是实现煤炭物流由单纯流通服务向流通过程中的煤炭精细加工增值转型。使得在“黑货 (煤炭) ”流通终端出口“白货 (煤化工产品) ”比例极限式增大;三是以煤炭物流信息技术为支撑, 实现煤炭物流运输向煤炭信息服务方向转型;四是实现由企业投资运行的煤炭物流运营模式向煤炭交易服务、金融服务方向转型;五是实现煤炭物流的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型;六是煤炭物流管理方式由粗放的电话交换信息方式向基于物联网的卫星全方位定位监管的第四方平台物流转型;七是最终实现传统煤炭物流向煤炭供应链管理模式方向发展。七大转型归纳起来, 符合产业细度化增长矩阵理论, 围绕煤炭物流运输的基本核心业务, 开展技术维度、经营管理维度的新型服务业务, 打造第四方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煤炭物流平台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帕特里克.维格里 (Patrick Viguerie) [美]等著, 张猛译.精细化增长[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3.

生命化课堂理论初探与实践样态 篇8

关键词:生命化课堂,生存方式,样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方针的确立,教育实现对个体生命关照的研究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本文诠释的生命化课堂理论区别于那些在宏观上给予生命化教育以大视角的理论关注与思辨的研究,而扎根于课堂教学实践,以微观的视角审视当下学校课堂中忽视生命的问题,解读生命化课、堂价值所在,通过截取课堂中的一角呈现生命化课堂样态,指明构建生命化课堂的途径。那么,什么是生命化课堂呢?

一、生命化课堂理论溯源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逐渐成为当下教育界的核心词汇,在广大教师中广泛传播开来。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学,也成为教师之间的流行语。那么到底什么是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学,他们又和生命化课堂有何区别呢?

1. 生命化教育。

生命化教育区别于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最早起源于西方20世纪70年代,主要基于未成年人药物滥用、毒品、暴力与艾滋病等严重危害人类,尤其是危害青少年的问题,从教育角度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应对策略,教人真爱生命、珍惜人生价值。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开始进入我国。针对我国当时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日益匮乏,人性异化,追求物欲的现象,教育研究者们提出了更具广泛意义的生命教育,生命化教育。冯建军教授认为,生命化教育“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生命化教育旨在以学生的生命为基点,凸显生命的灵动、激扬生命的个性、提升生命的价值。

2. 生命化教学。

吕叔湘先生说:“介绍的目的是借鉴,是促成我们的研究,我们不能老谈隔壁人家的事情,而不联系自己家里的事情。”生命化教学是根植于中国教育现状的“本土化”的教育教学思想。早在上世纪末,叶澜教授就率先提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命化教学理念应运而生。“生命化教学所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即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与兴趣的满足。”生命化教学的特征在于强调生命的体验、师生的交往与互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最终成全生命的完整、实现生命的成长与提升、形成健康、独特的人格。

3. 生命化课堂。

“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生命化课堂即实现课堂中生命的真实存在、成全生命的生存方式、实现生命的价值,是针对当下学校课堂中忽视生命存在、轻视生命价值的现象而提出的。“当一个受体无法使用本身的最大资源一—生命的自然资源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取得最终端考试成绩的最大值?”生命化课堂正是珍视学生的个体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有效途径。生命化课堂主要体现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共同探究的师生关系、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体验式的教学手段等。使教育从功利主义、机械化的生产流程回归到直面生命的事业,首先要从教育的核心部分——课堂教学做起,给学生一片实现生命成长的天地。

二、对传统课堂的突破

生命化课堂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加工厂,而是为学生提供实现生命生长的环境,以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通过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知识世界,最终形成学生自身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不是外在于学生的,而是学生认同的自发遵循的行为准则。

1. 实现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意义关联。

传统课堂上学生是被灌输的对象、接收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即把教师教授的那些提炼好的科学知识牢牢地记在脑海里,尽管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学生要做的只是记住就可以了。这样教育体制下的学生不得不遭遇这样的尴尬情形,学生在物理课上可以轻松地解出一道道电路图试题,却不知道怎样为家里的台灯换灯泡。课堂中的内容只能“居庙堂之高”,在知识的殿堂里散发出闪耀的光芒,却不能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沟通,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于是,“高分低能”这样的词汇也出现在当下的教育界里,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生命化课堂立足于沟通学生的学习世界与生活世界,填补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鸿沟,把真实的生活问题引入课堂。生命化课堂不畏惧把原始的材料呈现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中获得意义,实现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习世界的统一。

2. 启迪学生智慧。

生命化课堂实现了学生智慧的生成,把学生培养为不是拥有大量知识信息的人,而是睿智的人,避免了传统课堂中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启迪的局面。叶圣陶先生在60年代初期就提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然而,现实的课堂中,“满堂灌”“一切为了应试”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教师努力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努力记忆知识以便在应试中得以运用,教师们日复一日重复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做不完的练习题,课堂中到处弥漫着教师的厌倦与学生的无奈,这样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智力得不到开发,思维得不到训练,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接收与记忆。

生命化课堂超越传统课堂以传递知识为目的而以学生智慧的生长与发展为目标,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形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形成钻研的习惯、探究的能力,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最终实现智慧的提升。

3. 形成行为规范。

实际上,儿童工作的标准不同于表面上承认的标准,它依靠儿童自己在具体情境中特别欣赏的有深刻意义的东西。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依靠知识的权威,把课程内容强行镶嵌到学生的头脑中,并不考虑学生是否接受或是真心认同,于是教科书上的知识就仅仅成为考试的标准答案,在应试中获胜的工具,却无法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在这样的课堂教育下,我们耳熟能详的地沟油、苏丹红事件,令全社会震惊的小悦悦事件等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生命化课堂改变传统课堂对学生进行的无关生命本身的教育,致力于对学生生命的培养与熏陶,通过与生活相连的内容,与体验相通的手段,与整个生命发展一致的目标,依靠在具体情境中学生形成的真实的欣赏、批判与期待,把课程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生命当中,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开阔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

三、生命化课堂样态

生命化课堂就是要使课堂成为师生实现生命成长、人生意义提升的具有吸引力的场所。生命化课堂不再是知识与真理的殿堂,而是进行心灵与心灵对话的旅程,是师生进行智慧交锋、情感碰撞、价值共鸣的场所。

1. 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朝气蓬勃的生命个体实现精神交流的舞台,师生们沉浸在宽松、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当中,发挥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个性化的创造力和乐此不疲的研究力。学生们不必因为错误的回答而懊恼,教师也不必为回答不出学生的提问而焦虑,教师抛开条条框框,学生也无所顾忌,深入内心世界进行着真实的沟通与交流。

案例一:《窗前的气球》一课,老师正在启发孩子谈谈气球的妙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可以做游戏呀、装饰房间呀、做广告宣传呀、传递信息呀……正在大家津津乐道时,一学生站起来说:“气球的作_用确实很多,但更为重要的是气球的大小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想让它大它就大,想让它小它就小。”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又有一学生站起来:“你们知道气球有多少种颜色么?”这下子,教室里炸开了锅:8种、10种、12种、20种……只见这位同学笑着抿了抿嘴说:“我不好说你们说的对不对.但,我认为气球一定有56种颜色.瞧,在祖国妈妈生日那天,天安门广场上挂了56种颜色的气球,56个民族的孩子欢聚在一起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

2. 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是真理的布道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的合作者。在课堂中,“师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最终共同进步,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实现生命自主的成长,而不是强行的压迫与规范。

案例二:课堂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民主,那么轻松,没有一点造作。课堂上充满了个性化的声音,人性化的互动。教师真诚的评价,或是激励性的语言,“你真棒,懂的可真多!”“没关系,老师相信你的,再准备一下一定会更好!”“呀!瞧,他总是第一个举手,老师发现了!”“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收获呢?”或亲切的体态语言,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传神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都足以让学生信心十足,兴趣盎然.

3. 实现生命成长的教学效果。

通过生命化的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与不断的自我超越,不仅是对知识的储备、情感的熏陶与价值的形成,而且是研究能力的形成、学习方法的掌握、反思能力的培养等完整的生命的成长与提升。不必依靠题海战术的轮番轰炸,也不必依靠教师的强灌输,而是利用生命自身的潜力与价值,实现对自我的提升。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为师生生命的成长和完善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当中,教师的生命得以彰显与升华,学生的生命实现发展与丰富。在课堂当中,学生不再任人摆布,而是课堂的主人,借助生命的内在动力,不是被迫的接受,而是主动地进行着交流与互动,不断地实现着生产、创造与建构。课堂不再是生产机器的工厂,而是维护生命的独特性、发展生命的创造性,提升生命质量的场所,使生命得以陶冶与激扬。

四、构建生命化课堂

使课堂成为促进生命成长的沃土,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中闪闪发光,需要我们从课堂的目标、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评价等各个方面入手,实现对学生的关照,完善课堂的价值。

1. 核心:目标生活化。

教育的目的只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关照与提升,学生的个体生命才能在课堂中存在。面向生活中真实的现象,解决真实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课堂中的学生不再是为了掌握遥不可及的真理辛劳,而是在学习改善自己生活的方法。

英语是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科,也是难点学科。学生们厌学,老师们厌教,这样的局面的形成正是因为在课堂中忽视学生作为真实的生命个体,无视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不断的讲解、演练为的就是使学生记住教科书中更多的单词与语法。改善英语学科的现状,首先应当把课堂中的教学目标生活化,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是能够在生活中得以运用,把英语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相连接,学以致用,鼓励学生之间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真正实现课堂为生活服务。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也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关键:内容生成化。

课堂中的内容生成化是指讲授的内容不是线性的预成内容,而是具有极强的现场性与随机性。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条件和需要,及时调整环节、重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成长的条件。课堂中教授的内容应由师生共同生成,教师通过不断捕捉、引导、激发学生思维,最终实现对内容的精彩生成。教师应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不断把握课堂中学生的新的生长点,不失时机地促成学生的成长。

内容生成化具体来说就是对内容的重新整合,即教师没有必要照搬教材的内容,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或是按照预设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授课,而是重新整合教材,组合成为既能体现知识重点,而又符合当下学生学习需求的内容。根据学生当下的学习情况,增添或是删减内容,以实现学生在课程中充分的发展。

3. 条件:方法体验化。

生命哲学认为体验是生命的认知方式,是生命存在的基础,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教育心理学认为,体验是指学生以认知为基础,以内容为中介,通过亲身经历或在特定教育情境中的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以获得对内容的新的理解的过程。在课堂中的体验不仅是一种认知的手段,也是生命存在的方式。

方法体验化即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命的体验,设置具体情境,成全生命的存在方式的同时,利用生命的体验,通过师生“灵魂深处的直接相见”,帮助学生获得智慧的提升。

4. 保障:评价多维化。

生命的个体形式是具体的、独特的、丰富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天赋、兴趣和爱好,即生命具有多样性。实现生命化课堂,首先要成全生命的多样性,评价的多维化是实现生命化课堂的保障。

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成为统计表上的标志,生命被缩短为没有生命内涵的符号。”首先,课堂评价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入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而不再拘泥于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其次,学生作为拥有不同经历的个体生命,他们的知识背景、智力水平、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对不同的生命个体进行灵活的、不同层次、不同标准的评价,以实现对课堂中的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观照。通过评价,促使每位学生的个体生命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在学习、探究、合作、努力的过程中全面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论生命化教育的要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5).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理论教学实践化 篇9

西安市自2012年实施的“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契合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方向要求,符合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实际,为西安市基础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可以说,西安的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实施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背景

西安作为基础教育大市,在教育事业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一是全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各区县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仍有较大差异。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以中学为例,2011年全市169所高中学校中,省级示范学校16所,占比不足10%,成为群众择校问题的重要根源。三是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高。许多中小学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育教学质量及办学特色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群众对学校办学的满意度不高。

因此,通过实施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做大做强优质教育总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择校、大班额及奥数班乱象等教育突出问题。

二、西安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理论构架

1. 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首先,高远立意,立足于国家“五位一体”建设大局的高度,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其次,科学设计,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有效的改革途径—做到务实、管用、对路,坚持科学的改革思路—抓住主要矛盾,围绕重点问题,紧扣关键环节,以追求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活力、维护教育稳定为核心内容,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构建合作共生共赢为手段,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用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矢志不渝、不失时机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最后,统筹规划,坚持全局与局部相配套,治本与治标相结合,渐进与突破相促进,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通过统筹协调各方利益,不断提升教育利益的增量,增加教育改革红利。

2. 切实找准改革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针对教育问题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坚持化繁为简,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这一问题入手,将推动教育机会均等、确保教育内容公正、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作为改革着力点,将方便、廉价、有效的务实举措作为改革突破口。

3. 充分发挥基层的主体作用

将充分运用人民群众的智慧作为改革获得成功的关键,充分发挥区县和学校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基层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首创精神,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与实践,通过边改革、边总结、边完善,不断推进教育改革迈向深入。

4. 不断健全完善改革的体制机制

将健全完善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作为改革的重要载体,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和监督保障。

三、西安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整体思路、主要内容及推进原则

1. 整体思路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立足西安基础教育的发展实际,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用2~3年时间,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合作共生机制为手段,以学区长学校的示范引领,带动学区内学校不断改变办学理念,培养师资资源,实现教学与管理方法及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以点带面、连面成片的方式,最终实现全市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高水平、高层次均衡,在减小校际差距的同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子女“上好学”的意愿,最终实现西安优质教育资源的全覆盖。

我市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是促进西安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提高西安优质教育资源总量,逐步提升全市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2. 主要内容

学区内,学校通过“九统一”促进形成校际合作共生机制,促进学校共同发展。“九统一”,即: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教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教师培训、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实施捆绑式发展,包括紧凑型、松散型、混合型等具体运行模式,通过优质带动,让优者更优、弱者变强。

3. 推进原则

一是坚持形式统一与深度融合相结合。通过实施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实现各学校更高层次、更具实质的深度融合,让学区长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及高效的教学方法等深度融入成员学校的办学实践中。

二是坚持资源共享与壮大资源相结合。在大学区实现优质资源合理配置,一定范围的共享,使优质校资源不断向薄弱校输送,缩小校际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三是坚持优者更优与弱者变强相结合。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不是对教育资源配置的简单平均化,而是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优者更优、弱者变强。因此,保证优质校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要带动更多学校由弱变强,实现特色发展。

四是坚持整体提高与局部突破相结合。在积极促进学区内学校整体提高的同时,也要抓住改革的重要节点和关键环节,为学区长学校的自身发展搭建宽松有利的平台,有计划、按步骤、分层次地确定改革的阶段性目标,保证学区长学校始终保持办学生机与活力,促进学区内学校合作共生、共享共赢。

四、西安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1. 推进步骤

2011年5月,西安市教育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意见》,并于2012年2月启动了大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试点区域为西安市新城、碑林、莲湖、雁塔等区,组建了72个大学区,覆盖283所学校。2013年2月,实现基础教育阶段全覆盖,组建了719个大学区,覆盖3 083所学校。

2 0 1 4年,出台《关于组建跨行政区域大学区的实施意见(试行)》,全市共组建51个跨行政区域大学区,为实现城乡间学校高水平优质的带动奠定了基础。认真实施校长教师大学区交流轮岗,对交流情况进行考核认定并发放交通生活补助,2015—2016学年度已安排交流轮岗一年以上人员6 010人,交流比例达到9.6%(省考指标为不低于5%)。

2015年,我们加快了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前一期项目平台已经上网试运行。

经过近5年的持续推行,西安市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和强大的社会反响,受到国家领导、教育部等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与广泛认可。

2. 主要措施

(1)加强顶层设计,落实政策保障

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西安市认真研究相关政策,从大学区管理、考评、教师交流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2014年,总结前期改革经验,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示范学校评审标准和操作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明确了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引导和鼓励各区县、学区积极探索实践,提升学区化管理内涵,创新学区管理机制。

(2)加大资金投入,落实经费保障

改革伊始,市财政就设立了大学区改革专项资金,先拨付500万元用于改革试点工作。2012—2015年,市财政先后列支大学区专项资金1.93亿元,同时设立大学区网络平台建设专项资金2 272万元,用于大学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及优质资源库建设。

全市各区县按比例进行资金配套,保障改革项目的顺利实施。

(3)加强队伍建设,落实师资保障

西安市把优化配置教师资源作为推进大学区制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市教育局、人社局共同明确规定,全市每年安排大学区全职交流教师5 000人、校长450人;跨区县交流,遴选200名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城市优质校跟岗学习;选定100名校长在城市、农村学校间互派锻炼,选派260名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支教工作。

与此同时,进一步夯实学区长学校责任,鼓励开展不定期、多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交流,力争实现人人参与。2015—2016年,全市参加轮岗交流一年以上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13.36%。市教育局、人社局、财政局也于2014年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大学区教师交流考核和交通生活补助发放工作的通知》,在全省率先实施交流教师交通生活补助。市财政每年列支1 000万元用于此项支出,有效地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交流轮岗工作。

(4)优化网络平台,落实信息保障

截至2015年,为了实现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我市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网络及教育资源库建设,市级财政专项投入2 272万元,碑林区、雁塔区等区县也设立了大学区网络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建设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组织开展织网工程、空中课堂。通过大学区信息平台,可以实现教师的网上交流、培训和授课,达成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5)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机制保障

各区县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形成区教育局、大学区、成员学校三级管理推进机制,组建了“一会一室三中心”的管理架构模式。“一会”指大学区联席会议,“一室”指大学区名师工作室,“三中心”包含大学区教学管理中心、大学区素质教育活动管理中心、大学区教研管理中心。

(6)强化激励措施,落实考核保障

西安市制定了大学区管理制改革考核实施办法,实行市、区县、大学区三级综合考评,考察改革的推动力度。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学区化办学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向社会各界广泛、深入地解读改革政策和内容,主动接受社会群众对改革实施的监督,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五、西安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成效凸显

经过近5年的探索实践,西安市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成效凸显,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具体表现为:全市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加快,城区与县域、学校之间的整体办学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省级标准化高中、示范高中占比越来越大,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全市学校在学区长学校的带动下,成员学校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水平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理论教学实践化 篇10

一、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进展

科学方法教育的地位问题, 即科学方法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问题, 历来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长期以来, 科学教育界一直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逐渐形成了知识中心教育观。美国的霍尔顿提出了物理学三维结构模型, 前苏联的费多琴柯提出了经典力学结构平面图。霍尔顿认为物理学的任何一部分内容的结构及其发展都可以分解为3种因素或3个坐标:x——实验 (事实) , y——物理思想 (逻辑、方法论等) , z——数学 (表述形式或计量公式) 。这一普适性的物理学科结构模式也为物理学各分支学科、各单元课题的结构及其教学规律指出了道路。费多琴柯的学科结构图进一步把三维结构投影到平面上, 形成上 (实验) 、中 (核心理论) 左 (科学方法论) 、右 (数学) 、下 (延伸与应用) 5个区域, 从而全面地反映了物理学科上述5个特点和物理学知识的3个主要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特别是反映了知识和方法的关系 (如图1所示) 。

当然, 这一立体结构模型及其投影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这样的结构启发我们进一步具体探索知识—方法—能力的相互关系。从这种基本思想出发, 我们提出了科学方法中心的物理学知识—方法结构图 (如图2所示) 。

图2表明, 知识—方法结构图主要包括5个部分:科学现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数学以及延伸与应用。科学方法处于结构图的中心, 分别与其他4个部分相联系。图中的箭头表示了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同部分之间也会发生联系, 但这种联系须经由科学方法才能实现, 科学方法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科学发现认识论认为, 现象是科学的根源, 在科学发现过程中, 科学现象与科学理论并不存在直接关系, 科学现象要借助于科学方法的参与才能进一步形成科学理论。同样, 科学理论的应用也不是直接完成的, 它需要科学方法的介入才能成功解决问题, 科学教育同样也是如此。我们认为这样的结构图才能准确地反映出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关系。

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进展

科学方法的分类问题, 同样是困扰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 科学方法教育内容问题就很难得到恰当的解决。我们经过长期的理论思考, 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智力—技能—认知结构”能力理论中, 我们从能力因素的来源出发, 区分“硬能力”与“软能力”。我们认为, 由于智力和技能均是人的大脑的功能, 因此, 定义其为“硬能力”。而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在大脑中拥有的知识、科学方法所形成广义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 其功能就相当于人的能力的“软件”, 因此, 定义其为“软能力”。

在能力结构中区分“硬能力”与“软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根据这种区分, 我们不仅清楚了能力因素中的智力、技能、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不同属性, 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在能力因素中, 智力的提高和技能的形成主要是靠训练而达成的, 而能力因素中的知识和科学方法则可以通过传授、探究或发现使学生掌握。

从这种基本思想出发, 我们把科学方法分为了思维方法和学科方法。前者是主观的, 是大脑的功能, 需要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与掌握, 后者是客观的, 不是大脑的功能, 需要传授才能使学生习得与掌握。这样一种分类方式, 不仅来源清晰, 而且与教育方式在逻辑上是自洽的。它有效地避免了将思维方法与学科方法混为一体的分类方式, 使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研究豁然开朗。进一步, 我们把学科方法分为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的方法, 这就使得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显化顺理成章。

按照对应原则, 我们分别显化了获得物理知识的物理方法和应用物理知识的物理方法, 见表1和表2:

这样, 就初步显化了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

三、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进展

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显化研究中, 我们认为, 科学方法与知识不同, 它所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 而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 是高度抽象的。如果只从隐性教育角度进行教学, 学生也可能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 但只能是零星的、不连贯的, 收效甚微。但若脱离具体物理知识去传授科学方法, 则更不可取。这样, 就形成了一种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两难处境。因此, 我们尝试寻找一种恰当的教育方式, 在显化科学方法的同时, 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创新, 使学生对科学方法的了解切中要害。我们认为, 这就是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

概念与规律既是物理教学的核心, 又是学生物理学习的起点。从核心着手贴近教学本质, 从起点出发符合认知顺序。事实上, 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本来就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 每一个概念与规律的得出, 都自始至终贯穿着科学方法。如果把物理学喻为珍珠项链, 那么物理知识是珍珠, 而科学方法就是串起珍珠的那根“线”。因此, 我们认为:只有通过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 只有使学生在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得出过程中真切体会科学方法的作用, 学生头脑中的科学方法才能显示出其内涵、色彩和格调, 才能显示出其内在的理由、作用和功能, 学生学习过的科学方法才能真正活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认为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 是科学方法显化教育途径的创新。

基于此, 我们在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进行了结合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

1. 被试选择

在同一所中学选择2个平行班级, 2个班级的物理任课教师相同。

2. 实验设计

采用固定组比较设计:利用研究之前已经形成的两个原有整组, 仅对其中一组给予实验处理, 然后对两组进行后测比较的一种研究设计。其基本设计模式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 本研究的2个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且为两个随机 (以“R”表示) 等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 (以“X”表示) , 而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实验处理 (以“---”表示) 。实验后, 对2组同时进行同样的后测验, 并分别获得测验结果O1和O2, 通过比较O1和O2可以得到实验结论。

本研究在实验班中采取科学方法显性教育方式, 对照班未施加任何干预, 经过一段教学之后, 用同一试卷进行测试, 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检验。

由统计结果可知, 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的科学方法显化教育途径是可行的。

摘要: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邢红军教授领导的物理教育研究团队, 近年来在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课题的资助下, 致力于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显化研究, 在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理论、科学方法教育的分类理论、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显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促进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的发展, 本期发表他们的系列研究成果, 以飨读者。

参考文献

[1]阎金铎, 田世昆.初中物理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2]邢红军, 陈清梅.论物理能力的基本理论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版) , 2006, 4:27~32

[3]肖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10

[4]赵维和.高中物理知识应用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11

[5]陈清梅, 邢红军, 李正福.论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方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8:52~56

[6]刘兆坤.高中物理知识应用中的科学方法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11

[7]高飞, 邢红军.以科学方法引领初中重点物理知识的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4:88

[8]陈清梅, 邢红军, 李正福.论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方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9, 8

小学小班化品德教学实践 篇11

【关键词】 小班化;品德;教学

近年来,小学品德课程改革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全新的活力。指引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以观察、体验、反思和提升作为品德学习核心理念。然而新型的“小班化教育”形式要求教师在教学方面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也相应做出调整,增强了师生合作关系,使课堂教学满足现代化对教育的需求。本文就如何开展小班品德教学实践工作阐述如下:

一、小班化教学模式

1.小班化教学是指在小班额的环境下,开展的能关照到个体的教学活动,小班化教学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与传统教学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小班化教学不但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育公平发展,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2.小班化教学的作用

(1)由于小班化教学班级学生数量少,教师能加深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和了解,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尊重和关怀每个学生特有学习现状。(2)小班化教学尝试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转变。(3)小班化教学下,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怀,这样有利于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均衡发展,实现公平教育。

二、如何开展小班化品德教学

1.加强教师与学生互动

近些年,互动教学作为小班化教学的常用教学方法,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将小班化教学应用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关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性。教师通过合理设置问题,达到与学生良性互动,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如教师在教“我们的学校”一课时,教师领着学生到校园参观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新建的塑胶球场打篮球应该很过瘾!”也有同学说:“新建的教学楼里每个教室功能各不同,我喜欢音乐教室,喜欢听钢琴悦耳的声音……”学生发言过后,教师可引导说:“这就是我们的校园,咱们是不是希望我们的校园更加美好呢?”学生们又进入下一轮发言,讨论的氛围活跃……通过这个互动教学,使学生对自己校园的认识也不再单一和片面,对自己的校园的情感也变得充满喜爱。因此,教师在品德课堂上应增加学生沟通的机会,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加强小组合作

小班化教学班级人数比较少,因此在品德课堂的教学上更应重视小组的合作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合作学习,让每个同学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如教师在品德教学中“行政区”一课时,教师可设置行政区拼图游戏。教师先提问:“大家想一想用哪种方法能最快完成拼图。有同学说先拼自治区,再拼省;有同学说先把外围省拼好,再拼中间的;还有同学说先拼4个直辖市,再拼其他的。大家意见不能统一。此时教师说:“四个学生为一组一起拼图,看哪个小组先拼完。”通过对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可联合各成员想法合作进行拼图,班级处于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当拼图结束后,可向最先拼完的小组询问成功的原因,学生往往会说因为大家的分工合作,每个同学负责自己的部分,大家齐心协力,成功就不再遥远。

3.重视学生角色体验

高尚的品德是往往依于健康的情感基础,因此,学生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非常重要,小班教学中由于人数少,可采取角色体验的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感受最终形成认知和情感的统一。如在小班品德教学课堂“如果我是他”一课时,可设置这一情景:天亮了,快到8点了,贝贝还一直懒在床上不想起来,妈妈催他赶紧床去上学,经过一番商量终于贝贝起床了,没有时间吃早饭了,他匆匆忙忙背上书包往学校跑去,最终他还是迟到了。教师将学生引入这一故事情节后,先让学生以贝贝的角色表演故事中的情节。教师也可问同学:“如果你是之前嘲笑过贝贝的同学,你会怎么做?”同学也会说对不起,对曾经的不礼貌的行为道歉。总之,小班化品德课作为新课改的新秀,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为品德教育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学校应把握小班品德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小班化教学中健康发展。

4.提倡分层式教学

分层教学法是指根据学生情况及教材的难易,对不同学生要求不同。这正符合“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在学生分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进行分级教学,弱化教学难点,同时加强对以往知识的复习,便于更多的对后进生进行关注和了解,教师对成绩较好的学生高求可相对高些。分层教学也要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在课堂提问和作业布置上也应分层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实际能力水平上,经过认真努力都有很大收获。小班因人数少,实施分层教学具有一定优势。教师在对学生分层教学的时间会相对充裕些,更加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小学品德的课程教材中,可通过让学生填补留白的方式,鼓励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画画、可以文字形式、也可图文并茂地去表达。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尝试有兴趣的表达方式,教师可巡视逐个指导,帮助学生向难度更高的作品挑战,分层教学使学生的水平逐步提高,使学生的发展空间变得更加宽广。

小班化品德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枝独秀,小班化品德课以它独有的教学特点为品德教育的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为小学课堂注入了活力。小班化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个体的发展。品德教师在小班化教学中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可通过角色体验学会换位思考,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进行分级教学,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步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夏芳.发挥小班化教学优势 寓教于体验之中[J].中学课程资源,2012,02:18-20.

[2]毛剑华.思想品德课小班化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J].文理导航(上旬),2013,03:78.

[3]吴东红.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班化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下),2013,03:92-93.

理论教学实践化 篇12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综述

我党首次正式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放在一起阐述是在2009年的第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当时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来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新概念,尽管是新概念,但是却一直伴随着我党的发展路线,不断发展。先前的毛泽东思想和之后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理论,实际上都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产生于欧洲的学术流派,深深扎根于欧洲的传统文化之中,虽然马克思主义具有普世性,但是也需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同当地的社会实情相结合。同时,世界又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每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只有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解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于是,邓小平就指出:“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提出,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的回应[1]26。

二、邓小平理论对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意义

1.邓小平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文革”结束之后,国内百废待兴,基于当时华国锋所提出的“两个凡是”等教条主义错误,邓小平借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文章,重新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将其作为党的思想路线。随后邓小平开始着手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邓小平借鉴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且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结合当时的时代特点给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答案,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16。有了思想核心,邓小平及其领导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顺应时世,主动转变思想,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调整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并果断舍弃计划经济,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开封闭的国门,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等等。邓小平结合当时的国情,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将其时代化,从而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2.邓小平理论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邓小平理论不仅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更使得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得到发展,从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与时俱进的品质。理论的产生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动荡不安时代的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因此,马克思主义才应运而生。而在中国,经历过了革命年代,到了和平时代,环境背景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否还可以运用到中国的经济建设之中呢?于是,在新形势下,邓小平理论可以说是对这种疑虑的完美解答。邓小平说过,“马克思主义只有充分地同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而之所以马克思能够与时俱进,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建立在全人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自然会有和平时期的理论基础。所以,一旦被灵活地运用到社会现实当中,就会表现出很强的时代性和适应性[3]45。

3.邓小平理论有助于执政者应对执政考验。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之后,邓小平就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和党的工作的主要内容。于是,邓小平放眼全球,经过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得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重要论断。但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截至1981年,成立仅有60年,执政仅有32年的政党,如此年轻的一个政党,能否依靠马克思理论,将我国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国在新时期实现经济的发展呢?这种严峻的考验,比起战争年代的考验更为严峻。而我党又是在民国时代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之前的坏思想坏传统难免对我党产生影响。因此,在执政初期,我党在执政方式、党的建设等方面都还有许多不健全的地方,例如民主制度不太健全、权力集中而没有分权制衡、法制思想不深入人心、缺乏监督等等,这些因素严重阻碍我党的建设和祖国的发展。因此,在邓小平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也注意到党的体制改革和国家的政治改革。因此,邓小平在领导我党进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的时候,首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深刻地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只有时时刻刻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才会有根本保障和民意基础[4]5。

4.邓小平理论有助于我党应对市场经济建设的考验。1992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表示,要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在这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计划经济。对于建设市场经济,没有一点经验,不仅如此,苏联、东欧等国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尚未有哪个国家实行过市场经济。那么,我国作为第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一点经验可循,这便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5]40。按照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要全心全意搞好现代化建设,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任务,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机遇。因为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改善生活水平的愿望正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动力与市场基础。当然,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但是市场经济不属于资本主义专用,却会带来资本主义一样的风险———经济危机。于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模式,既利用市场合理分配了资源,激发了人们的干劲,也充分利用公有制经济和有效的宏观调控,成功地控制甚至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发生。这便是我党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结合时代实情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典案例,也是邓小平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时代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三、邓小平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1.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邓小平在长期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的富裕”这样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这个本质论的提出,厘清了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发展生产力,从而指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向前发展[6]9。

放眼世界,先是东欧剧变,后是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进程坎坷曲折,社会主义国家寥寥无几,究其原因,都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到位。因此,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之后,我们党及时将工作重心“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纲”,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并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建设。在农村,开展包产到户的联产责任承包制,不仅是农民有干劲,提高了粮食产量,还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市场,促进了农村城市经济的双重发展。于是,经过二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我国逐渐摆脱了贫困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至2011 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充分证明了我国在认清社会主义本质之后,制定的路线是英明正确的[7]1。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知道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也知道了什么是共产主义,那么,要经过多长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达到共产主义呢?我们现在离共产主义又有多远呢?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决策。在建国初期,由于对国情的错误判断,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认识不清,从而产生了急进的思想,不顾社会现实,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非但没有使国家迅速富强,还使得国家和人民遭受巨大损失。随后到来的“文化大革命”,更是把政治斗争、阶级斗争作为国家的主要任务,致使国家陷入混乱,经济停滞不前。因此,邓小平重新执政后,提出了现阶段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要求踏踏实实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不再急躁冒进,指出,我们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于是稳定了人心,经济社会得到良好发展。

3.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邓小平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从而更加科学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在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之后,邓小平认为“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于是作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决定。由于之前欧美列强对我国的封锁,也因为我们对其余国家的不信任,所以从新中国成立到20 世纪80 年代之间,中国处于半封闭状态。邓小平审时度势,作出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利用沿海城市,大力吸引外资,促进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从此,改革与开放并称,改革开放成为中国20 世纪后几十年最重要的事件[8]5。

4.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建国初期,中国向苏联一边倒,什么都学苏联,称之为“苏联模式”。于是,经济也学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文革”的结束,人民迫切地希望提高生活水平,摆脱贫困。然而,旧的计划经济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然后,在此之前,市场经济一直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标志,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市场经济,敢不敢用市场经济,能不能把市场经济用好,是摆在当时的党和国家面前的重要问题。邓小平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得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市场经济的作用是合理分配社会物资,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于是,邓小平大胆使用市场经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指出了康庄大道,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因此,邓小平的理论创新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而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标志。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一直是指导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不断发展的理论成果,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又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标志。那么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哪些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呢?本文将为您回答这些问题。摘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1]刘海龙.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J].理论月刊,2012(9).

[2]华雷.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及其启示[J].理论探讨,2010(5).

[3]董德兵.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精神实质和推进路径:一项研究议程[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3).

[4]邓剑秋.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考[J].江汉论坛,2010(5).

[5]谭培文,莫凡.发展风险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可能性[J].理论探讨,2011(2).

[6]陈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定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6).

[7]孙全胜.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应然逻辑探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3(4).

上一篇:中医养生与老年保健下一篇:民办高校组织员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