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与环节

2024-06-13

教学内容与环节(精选12篇)

教学内容与环节 篇1

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已开展了六、七年了,一直不断完善深化,并卓有成效。近两年来再接再厉又推出了“五环节”教学法。教育界的“五环节”教学法有很多。最传统的“五环节”:一是备课;二是上课;三是作业;四是辅导;五是评价,这种“五环节”与课改不沾边。最著名的“五环节”是前苏联教育学家改革推出的:一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是提出问题,设计方案;三是师生交流,合作总结;四是组织练习,强化巩固;五是知识整理,内化巩固,这种“五环节”得到教育界的认可,符合新时期课改理念。各种“五环节”都有相通之处,各有妙处。我校的“五环节”更加贴合二中实际 ,并且增添学校特色 ,让二中师生收获颇丰。历史课一直是一门让师生又爱又恨的科目,喜欢历史的厚重醇香,但又对死板枯燥的历史知识难以亲近,而通过这“五环节”教学的改革,使这一难题得以解决。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我对课改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入,现将心得总结如下:

一、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在历史课堂用起来颇为顺手,使用最多。这里的合作是指师生合作。由老师提出探究题目,可以从一幅历史地图、一段原始材料或课本上的一段原文入手。精心设计的题目起到了创设情境的作用,问题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兴趣。这种互动问答教学改变了师生地位,教师不再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不再是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而是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心理放松,精神集中,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自然而然培养了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

我校以前的认知是高三不课改, 理由是复习课合作探究难以开展,流于形式,课改方式会影响高考成绩。其实通过实践上复习课时此环节有奇效。当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基本了解时,重新复习不免乏味,提不起兴趣。但由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掌握深度有限,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创设难度加深的新情境,设置新矛盾,重新激发学生兴趣,给教学进一步发展补充新能量。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各国研究者均从各自的理论立场出发,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自主学习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近年来的课改对此倍加推崇,西方学者在综合各派的观点基础上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

教师必须着重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将课堂还给学生,拒绝“演讲课”在这一环节得到突出体现。或梳理知识脉络,或分析材料,或做道习题,这些任务都可以交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由学生静心独立完成。毕竟最终高考是考查学生自主完成的能力。刚开始放手时不要怕学生不会,怕“浪费”时间,放手给学生才会产生更高级的学。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对老师、对答案的依赖心理减弱,培养了“我可以”“自己现试试”的心理,丢掉了“我不会”“我再等等”的消极态度,主动学,成为学习主体。它为学生以后的自身发展奠定了基础,是青年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小组讨论

此环节我校自改革以来就有采用, 而陇西二中今天的小组讨论已经与从前大不相同。改革之初还在摸索,毕竟有许多不足 ,过去的小 组讨论过 多纠结于 分组 ,要有快慢 组 ,选拔组长,严格的人数规定,班主任代课老师要定期对小组进行考核。小组为“组”而“组”成为形式,徒增师生负担。现在的小 组讨论重 “讨论”而轻 “小组”,师生可以 根据需要 随时随地编组,组员不需固定。小组讨论主要是解决自主学习时没解决或难度更大的一些问题, 可以相互检验独立完成的成果 ,“三人行 ,必有我师 焉”再次得 到放大 ,让学生相 互交流,用多种思路解决同一任务,知识互补,开拓思维,激励学生共同进步。

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相互穿插使用实现了个人学习与集体学校的结合,使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让学生由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得到了发展提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三环节不仅仅拘泥于课堂,在课间休息时,堂堂自习课时均可以展开。

四、精彩展示

这是教师检查,掌握学情,并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个环节。最初用在历史课堂上并不自如,使用频率较低,但随着不断使用、琢磨,慢慢找到了些技巧。历史课堂的展示毕竟与理科有很大区别,不能一味地进行板书展示,教师可以灵活处理,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不同学生都能发挥潜能,都能在学校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展示可以是书面的,有不少学生在课后搜集材料,思考总结的历史小论文让人惊艳。也可以是语言的展示,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之前缺少这样的机会和平台,另外张开口说就是突破。这样的展示就会面向全体,避免一些沉默寡言的学生产生被“遗忘”“边缘化”的心理,使一些口才不错的同学也得到发掘和锻炼。

五、点评巩固

此环节的任务最重, 教师要对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要对知识作系统串讲;要强调知识重点;要突破难点;要小结归纳并再次巩固。有时候一节课的重头戏在这最后一环。一定不要说教师的点评必须短小精悍,必须限制在几分钟内。历史作为一门文科课程,一些史实的补充、史论的传授、情感的传递,需要教师用有感染力的历史语言传播给学生。课改最终着眼点是课堂教学,最终落脚点就是教学实效,教师绝不要妄自菲薄完全弱化自身作用,抹杀教师语言的作用,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永远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说:“曾经的课堂是‘学生带着问号,带着句号走’,而今天的课堂需要‘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问号走’。”好的课堂总结既能是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又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拓展新的空间。

教学内容与环节 篇2

教学内容的选择。

语文教学的内容随意性大,“教什么”与“不教什么”完全依据教师个人的喜好。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基本上没有经过严格的研究与分析,而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照搬他人的套路———“我就是要教这些”。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教这些?是否应该教这些?许多教师通常会比较困惑,因为他们一般较少考虑这些问题,或者几乎不曾这样考虑过问题。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时较多地着眼于教学方法,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的正确、合宜。往往从“我要怎么教”入手,习惯于从教法来考虑教学:开始怎么教?是多媒体,是朗读,还是活动导入?但是,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所有的方法事实上就失去了意义。

散文实际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所进行的阅读教学,通常是不太注意当下所阅读的文章的具体特征的,而一概以“形散神不散”之类的套语来应对。

教什么?其一,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散文的语言自由随意,风格多样。既有最本色的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语言,也有最优美的经过精心锤炼,讲究文辞的语言。因此,散文语言非常值得也最适合学生的揣摩与学习。把个性化的表达作为教学内容,就十分合理。这是语文的思路,更是散文的思路。其二,作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散文是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而不是解说文本中所涉及的对象的。散文确实有现实所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但散文是文学作品,它是作者个人化的言说产物,是作者眼中心中特殊情境中的独特的感觉,客观的外在对象不在散文阅读视野中。其三,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散文重思想,但是,散文中的思想感受,是充满情感浸染的思想,而不是纯粹的理性的思考与论证。散文教学必须重视散文的这一鲜明的特征。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

一、概念:“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认为:

一堂语文课,是由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构成的。“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活动。“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有联系。但是,我们首先要把它们区别开来,尤其不能以“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

第一,对课文的理解.是学生的理解。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述文章的内容。第二,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师的责任.是创设积极学习的氛围,是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他的教学语言是简洁的、使动的,指示或指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第三,学生积极地进行着目标指引的学习活动,“学的活动”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而活动的落点在阅读和思考的行为上。

二、问题症结:以“教的活动”为基点

备课的时候,要把“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区分开来,并关注它们的关系。把“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混淆起来,往往导致教师以自己“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这是我们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症结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

“以教的活动为基点”,在教师的备课方式上表现为:◆“我要教这些”◆“我要这样教”。教师整个的备课活动乃至他的课堂教学,是站在“教”的立场、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确定、设计的。

对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作了两方面的概括,也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两种奇怪的现象:

◆教师“教的活动”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教师“教的活动”相对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非常呆板、单调。比如前面《秋天的怀念》那堂课,教师的12段话,前后之间有结构上的关联,最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陈述。教师“教的活动”看起来是有结构的,有导入、有过程、有小结。而学生“学的活动”却非常零散,没有结构。课堂里也有学生发言,但前一个学生的发言和后一个学生的发言相互没有关联。课堂上,教师也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但前一次四人小组的讨论和后一次四人小组的讨论,几乎没有关联。从横向来说,不同学生之间的发言没有关联;从纵向来说,学生一次次学习活动之间没有关联。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往往只是在“教的活动”的间隙,零星地、零散地、不成结构地进行了一些“学的活动”。

在一堂课里,学生基本上是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教师讲,学生听:听的活动。《秋天的怀念》“被听”了教师12段话。第二个活动,教师问,学生答。第三个活动,教师放多媒体课件,学生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在十几年的语文学习中所经历的“学的活动”,就是听教师讲,回答教师的问题,看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很难有成效的;这样的语文课堂,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唤起学生的效能感。

我们教师也讲教学“环节”,甚至把它提高到“环环相扣”那种精致的水准。但是,我们教师所讲的“环节”,是谁的环节呢?是教师的环节,是教师主观设定的,是需要学生来跟进、配合的,甚至是当道具的那样一种环节。这样的“教学设计”,现在看来大有问题!

三、解决途径: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善,取决于我们基点的改变,也就是说,要将“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也就是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得好。◆学生需要学什么 ◆学生怎样学才好

“学生需要学什么”,主要关乎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学情选择教学内容;“学生怎样学才好”,则主要关乎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研究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课例,无不向我们显示:教学环节,其实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充分的“学的活动”。

新课程其实就是呼唤这样的课堂:使学生的“学”更丰富些、多样些,使学生的“学”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这样的课堂,正是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根据对优秀课例的分析,我们初步认定:

◆语文课堂教学,一堂课的教学环节,以2-3个为宜(即每个环节15-20分钟)。

◆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较充分的“学的活动”(即每个环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的活动”)。

教学内容与环节 篇3

一、前言

《现代设计方法》是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融汇了当今科学技术的精华,与各相关学科紧密相联。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常用现代设计方法的理论、创新思维和技法有深入的了解,对计算机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认识,扩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其创新设计能力和理论认知能力。课程的特点是设计方法种类多、复杂抽象、理论性强,涉及数学建模、数值分析、模拟仿真等方面的知识较多,因此课程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学生修完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工程数学、概率论等数学课程,有一定的前期知识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不至于遇到太大的难度,影响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设计方法原理的讲解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大量数学公式,而在实际应用中,只需建立数学模型、设置参数、确定条件,求解过程由计算机和软件来完成,因此,枯燥的理论学习和良好的计算机应用界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学生往往对上机应用感兴趣,而对理论学习缺乏热情。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积极应对、认真思考、总结经验,探索在教学中如何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既学习好现代设计方法的理论知识,又掌握好实际的应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的新型人才。以下从教学方法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教学方法探讨

1精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

现代设计方法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融会新的科学理论和科技成果而形成一个知识群体,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到现在已有几十种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计划的授课学时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接触更多的知识,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正确应用,是教师在策划和组织教学内容时要首先考虑的问题,要根据现代机电产品的特点,学校所在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考虑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可能遇到的工程实际问题,精心选择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授课老师也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参加过多项的科研项目,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多的工程实际案例,对于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吸引力,使授课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现代设计方法教材,可以把教学内容分成两大类:一是概念性强的内容,如绪论、设计方法学、创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章节,主要涉及设计理念、创新思维、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二是理论性强的内容,如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法、机械动态设计等章节,主要涉及现代设计方法原理的讲解,数学公式推导、计算机算法的建立等。

2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特点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讲授概念性强的教学内容时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动画等讲解难以用语言表达或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原理,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便于理解,避免教学内容的单调枯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概念设计、虚拟设计、机械结构的虚拟装配等有关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内容时,采用三维设计软件,调出设计实例,使讲解更生动、更贴近工程实际,使学生印象更深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较大帮助。

讲解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时,要让学生理解设计方法的原理和解决问题的算法,必然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推导。总结教学经验时发现,使用板书的教学效果好于多媒体,因为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推导过程前后连贯、清晰,信息停留时间长、内容可以及时修改等优点。在课堂上的公式推导过程是单调、枯燥的,为了避免学生精力不集中,产生厌烦情绪,应分步骤详细推导,层层设问,逐步求解,注意引导学生思维,在得到最后结果时,要进一步讲解计算机算法的建立,让学生理解公式推导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对实际项目的应用。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最忌讳的是:教师灌得多,学生接受少,学习气氛沉闷。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尤其是难以理解或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应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添加新的刺激成分。大学生通常对一些新事物感兴趣,讲课时注意穿插一些工程实际中的新鲜事物,科技发展热点,教师科研项目的进展等,增加知识的新颖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减少板书,避免冗长的公式推导,减少理论教学枯燥感。

(2)采用比较法的教学方法。将现代设计方法与传统设计方法进行对比教学,从系统性、社会性、动态化、最优化、创造性等方面讲解两种设计方法的特点,传统设计方法只能获得简化条件下的近似解,而现代设计方法能获得准确解和最优解,从而认识现代设计方法的先进性,提高学生设计理念的现代意识。

(3)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的方式有:采用逻辑推理,讨论的方式;典型案例,引导讨论的方式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尤其是在难以理解的设计方法原理或枯燥的公式推导过程,如果平铺直叙地灌输式教学,学生就会来不及理解而容易走神,影响学习积极性。在创新设计章节的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更需要采用案例启发,能从想象的事物看到虚拟结果的,使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更能启发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4)采用交互式教学。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了解学生兴趣所在和学习难点,听学生谈论对现代设计方法的感受,或就设计方法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某一具体的科研项目所需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等内容进行探讨,改变教师单方面灌输的局面,让学生有表达思想的场所,同时也给教师一个了解教学效果的机会。

4注重实践环节,培养设计能力

(1)课后作业和大作业。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代设计方法的应用的重要步骤。在理论课学习中,做作业是学习过程中实践环节的一个部分,主要是课后作业和大作业,通过做作业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加深对现代设计方法理论的理解,教师通过批改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学习内容,从而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通过精选适量的习题,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基本训练,掌握基本内容和知识点。

在优化设计章节安排有一个大作业,学生在课后根据理论公式和程序框图,应用c语言编写并调试计算机程序,操作界面和数据输入方式由学生自主设计,计算过程由电算程序完成,最后得到题目的最优解,通过大作业培养学生独立运用设计方法的理论和计算机编程的能力,激发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兴趣,加深了参数选择对设计结果影响的认识。

(2)工程实际案例的演示。由于教学大纲没有现代设计方法的课程设计,加上授课学时、学校教学条件的局限,设计方法的综合应用环节,只能采取课堂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将自己以前参加过的科研项目作为实例给学生作演示讲解,选用的典型案例是:大型液压机的设计,机器工作情况是:压制频率高,工作压制力大,采用液压驱动方式。首先进行机械结构的功能分析、概念设计、设计方案的对比论证,然后应用三维设计软件如:SolidWorks、Pro-E进行零部件的建模,建立装配结构的实体模型;接着要对虚拟样机进行分析评价,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如:ANSYS对关键零件和主体结构进行载荷数据输入、约束条件设置、建立解算模型,对立柱进行力学分析、横梁进行疲劳强度分析、主体结构进行动态分析、进行模态仿真,观察主体结构的应力、应变分布、振动的频率和振型图等,最后进行结构优化分析计算,获得需要修改的部位和数据,以获得准确的最优解。

通过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应用实例,使学生对机电产品设计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获得大彻大悟的感觉,原来机械设计要考虑这么多的问题,同时又有这么多的设计方法可以解决,对比以前采用传统设计方法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更能领会到现代设计方法的先进性,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在后来带毕业设计时,教师感到学生有现代设计方法的学习基础,通过后来再深入的学习,毕业设计项目完成得非常好,他们将自己设计的机械结构在电脑里观察,简直就像是做了一件真的机械设备,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和成功的喜悦,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高中英语教学导入环节调查与研究 篇4

一、导入环节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 设计教学导入环节的目的, 是让教师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进入了学习的环境以后, 愿意自主地学习英语知识。可是, 部分英语教师将英语教学导入的环节变得形式化, 他们没有在教学导入的环节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Fit for life一课,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与环境相关的知识为例。部分教师直接给学生看与环境相关的纪录片, 然而, 并非每个学生都对环保类的问题感兴趣。由此, 教师可能不能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有一名教师则给学生看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纪录片, 该纪录片的片段如下:

In China, at the early years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issue of food safety is a trade problem, but now,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omestic issue.

食品安全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关注这个问题。于是, 学生会愿意观看教师播放的纪录片。当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以后,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与环境相关的英语知识了。

英语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创建学习环境的时候, 要注意选取最适当的教学题材, 让学生对英语知识产生兴趣。

二、导入环节没有巧妙地设计问题

部分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导入的环节中, 没有重视到提问设计这个问题。比如, 有些英语教师在为学生创建学习情境的环节后, 会给学生播放多媒体片段, 学生看完片段以后, 教师直接开始讲述这节课的内容;部分教师即使提出问题, 可是由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过于宽泛, 导致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

依然以高中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Fit for life这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的问题为例。有一名教师给学生播放完了多媒体片段以后, 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environment?”他发现很多学生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于是感到很困惑:为什么学生不愿意结合自己的问题思考、英语知识呢?这名教师没有意识到他提出的问题太宽泛, 学生无从回答。而另一名教师则以以下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

T:So air pollution get worse and worse.How do you protect yourself?

S:I wear a mask and reduce the outdoor time.

T:What can we do to deal with the air pollution?

这名英语教师引导学生看完多媒体片段以后, 结合多媒体片段的内容分层次地提问, 在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就能引导他们学习这节课的知识了。

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导入的环节要巧妙地设计提问, 教师只有巧妙地设计问题, 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导入环节没有做好教学的互动

部分英语教师在教学导入的环节只重视创造情境, 却忽视了教学互动。教师如果不与学生互动, 学生就会以看客的心理对待英语课程。因此, 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导入的环节要引导学生互动。

依然以高中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Fit for life这一课,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的问题为例。有一名教师在播放完多媒体片段以后, 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与环境相关的知识, 讲述的片段如下:

The classic beauty of old buildings with large parks, the blue sky, the mountains around the city and so on.So, I believe we would have a good environment one day, If we do our utmost to change our city.

这名教师发现在自己讲述这些英语知识的时候, 学生全都保持沉默, 教师根本无法了解学生是否有注意听自己讲述的内容。假设英语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 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是课堂上的看客, 他们将会回应教师给出的话题。例如, 教师可利用“The most part China have been attacked by haze recently.What about your hometown?”等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会给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可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正式的课堂学习环节。

教学内容与环节 篇5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实习教学环节改革

遥感是地球系统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门科学与技术,各个部门对遥感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对于培养遥感人才的高校面临着如何高质量的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遥感人才考验.遥感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加强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重点对目前存在实践教学内容比较松散,缺乏系统性;软件应用不够熟练;不能够灵活跟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结合来使用等问题进行改革研究设想.

作 者:白淑英 沈润平王莉 史建桥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南京,210044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9“”(26)分类号:P237关键词:遥感 实践教学 综合实习

教学内容与环节 篇6

关键词:明确目标 精讲点拨 示范操作 操作练习 评议反馈。

实习训练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教育性及实用性融为一体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对本学科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很少,影响了实习训练课的教学质量,削弱了其教学效能。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先导,研究提出了“明确目标--精讲点拨--示范操作--操作练习--评议反馈”五环节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证明,此模式符合本学科教学特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规范教师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一、明确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一般是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职业标准,根据不同的工种,分等级地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训练,达到该工种所需的知识、技能水平,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企业培养受欢迎的劳动者。确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是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如:三年制技校学生,通过训练要达到中级工水平,五年制技校学生要求通过技能训练达到高级工水平。目标确定后,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学生。这样,教师依照目标教学,学生依照目标学习,有助于提高教与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精讲点拨

本学科教学是“以操作训练为主线”,操作实践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这是由其实践性特点决定的。因此,教师的讲解必须努力做到一个“少”字,突出了一个“精”字,讲解技能要领的关键处,技能要领的重点和难点,为实践操作争取更多的时间。点拨要适时、适度,特别要加强对操作重点和难点的点拨。

三、示范操作

教师的示范操作,是学生操作训练的摹本。教师要认真对待这一环节。

1、示范操作要准确、规范。实习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操作基本功。在示范操作过程中,动作要娴熟、规范、严谨,步骤要清晰,不得有半点错误和多余的动作,给学生做好榜样。如:钳工中的錾削,训练学生练习錾削时,要给学生演示如何握錾,如何挥锤,錾子的角度如何选择等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准确、规范模仿练习。

2、对操作重点、难点的处理,示范操作时可适当放慢速度,必要时可把连续动作分解开来,也可重复示范。

3、示范操作要有一定的可见度,保证全体学生观察到示范操作的全过程。

4、示范操作可与精讲点拨结合进行,做到边讲解边示范。

四、操作练习

此环节是形成职业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要使学生形成职业技能、技巧,必须有一定量的操作练习,这种练习必须是循序渐进的,反复多次的。对于操作要领,更需要学生在操作训练中细心体会。有些技能的训练,甚至还要有失败的教训才能体会操作的关键所在。

1、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做好巡回指导工作。在操作练习过程中,教师切忌袖手旁观,要在以下几方面发挥好主导作用:组织管理、解疑排难、安全检查。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操作情况,及时掌握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集体指导或个别指导)。如:学生在练习錾削时,发现学生握錾的姿势和角度不正确时要及时更正,并给学生现场演示正确操作动作和错误操作动作带来不同的錾削结果,使学生现场体验錾削的效果,实现了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

2、引导学生规范操作,避免贪快而不求质量,以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3、引入竞争机制。根据学生好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操作练习进程中,可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操作练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操作热情,增强竞争意识。每次训练结束后,把所有学生的工件放在一起展评,选出比较好的工件作为样品,放在展览柜中展览,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可以每学期结束时,搞一次技能竞赛,选出一些技术能手、技术标兵,提高学生学习技术的竞争意识。

五、评议反馈

1、评议:是对本课堂教学效果的评定,特别是对学生操作练习效果的评定。按教材内容的不同及课堂组织形式的不同,评议可分为个人评议、小组评议和教师评议。个人评议是指个人对自己制作的工件和要求的技术标准作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小组评议是指小组的几个成员对每个人的操作动作,工件质量作以评定,找出优点和缺点。教师评议是对学生训练的课堂秩序、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制作工件的质量做出评定。评议的内容主要有:劳动态度、操作熟练程度和制作工件的质量。针对学生的实习训练情况,教师评议要坚持鼓励性为主的原则;尽管有些学生制作的工件质量较差,也不要批评指责,以免挫伤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2、在评议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本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好反馈矫正工作。要把学生学习的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成功与不足,这样能使正确的、成功的方面得以巩固,错误的动作能及时纠正。

上述五环节是一个动态结构,明确目标、精讲点拨和示范操作是基础,操作练习是关键,评议反馈是巩固和发展。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到达付诸于操作实践,通过评议反馈获得了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飞跃。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克服了教师讲得多、学生操作练习少的现象,突出了操作训练为主线的学科教学特点。

参考文献:

教学内容与环节 篇7

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导入环节 (Leadin) 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整学习动机、引领学生主动快乐地进入学习兴奋状态, 而且对整体教学过程及各个阶段有着较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广大教师也逐渐增强了导入环节的意识, 用心设计、精心实施, 希望自己的课堂能有一个精彩的开端和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对校本教研活动中所听的70余节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针对性的回顾、总结和分析, 发现在大量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时还有诸多的缺憾。集中表现为:导入功能杂乱, 缺乏刺激的强度;导入切入点狭隘, 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导入形式错位, 缺乏新颖性和情感性;导入微技能粗糙, 缺乏应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等。

二、缺憾的现象描述与反思

1. 导入功能杂乱, 缺乏集中刺激的强度

【案例一】

这是一节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1 Grammar (第一课时) 的导入环节。教师首先请全体学生朗读词汇表中的“性格形容词” (Read the words about characteristics) , 约3分钟;然后提请学生分别各给出一个例句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words) , 约5分钟;之后请事先准备好的男同学表演一个短剧 (Do a play) , 尽可能使用这些性格形容词, 约7分钟;最后教师从表演活动中的句子里挑出一些请学生集体口头翻译 (Listen and say) , 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约3分钟。

【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 教学的导入环节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含意, 其功能更加体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学习新内容的准备, 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渗透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以明确学习任务, 使学生重温相关知识, 使学生了解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识, 使学生认知新单词和句型等。但在不同的课型和内容上, 导入环节最根本的作用还是要为本节课的中心内容服务, 不可喧宾夺主, 以防造成功能不明、教学重心前移、学生兴奋点过早出现等问题。否则到了教学中心, 学生就会提前出现对学习材料的心理疲劳。具体的来讲, 案例一中的导入环节主要体现为:占用时间长, 活动情境转换快, 给人一种导入环节臃肿的感觉, 学生思维在众多的情境转换中疲于奔波、方向不明、难以定位。这种导入设计使导入环节的功能和效果都大大降低了, 缺乏了信息刺激的强度和广度。笔者以为, 执教教师若能删减第一 (Read the words about characteristics) 和第二步骤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words) , 直接从第三步骤 (Do a play) 开始, 功能会更加明确和集中, 刺激强度和引领作用会更加强烈, 学生学习的目标会更加突出, 效果自然也会更加突出。

针对这一问题, 教师首先应在心理认识上明确导入的功能, “充分认识导入环节的教学功能是设计有效导入的前提”;其次, 教师应在明确课型和教学内容, 及学生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导入, 讲究导入的时效性;最后, 教师还应在调动学生兴趣上讲究心理的兴奋点, “在合适的时候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调整到最佳”。

2. 导入切入点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 难以形成有效的学习链接

【案例二】

这是一节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4 Reading (第一课时) 导入环节。教师在上课铃响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红色A4纸, 并提问:

Look!I can make a plane with it. (折纸飞机并试飞) Now, what about you?Let me give you three minutes to prepare.Do it, please!

(三分钟后再问) Ready?Now show me your inventions.此时, 令人尴尬的场面出现:大部分学生手中的纸几乎没变形状, 只有少数学生折成了飞机模样, 两个学生折了小船。学生的回报也是清一色的两个单词:plane与ship, 课堂气氛单调、沉闷。

【反思】

导入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 对其的选择得当与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 导入内容与形式的选择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准确分析、学生整体情况的分析、对教学目标的综合分析等。这其中, 对学生整体情况的分析至关重要。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关话题的背景知识和学生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水平, 从而确定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 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案例二中的导入环节的设计的主要问题在于, 过高估计作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动手制作折纸和英语语言学习及二者的结合上所具备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水平, 造成了学生一开始就处于高度的心理紧张和戒备状态, 从而出现了心理认知、知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封闭, 难以形成有效的学习链接, 从而导致了课堂的尴尬、单调和沉闷。

针对这种导入的切入点的缺憾, 教师应该首先充分了解学生, 通过小型访谈、口笔头测试及游戏等分析和调查了解的方法和手段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 然后再进行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其次,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常有意识地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技能或技巧等有所了解, 必要时可以加强多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 寻求其他学科教师的协助;再次, 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技巧和能力, 在了解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多方面的能力, 也为以后日常教学中能够使导入环节的设计更加精彩, 效果更好做好准备。

3. 导入设计的情感功能缺失, 不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建立

【案例三】

这是一节校级对外公开课, 内容为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6 Fashion Reading (第一课时) 。执教者从课间开始就向学生播放一段成年人的时装表演秀视频。上课开始后, 教师直接就从中截取的几个自认为精彩的图片来导入课堂。

T:What’s the film about?

S: (学生似懂非懂, 相互看看, 并无人回答。)

T:Is it a fashion show? (见学生反应冷淡, 教师自己回答) Yes.Is it beautiful?

S: (部分学生小声说) Yes.

T:Do you like it?

S: (学生相互看了看, 有的学生早就害羞地不敢做声了, 特别是很多女孩子早就满脸通红地低下了头。)

T:It’s so beautiful that I like it very much.And there’s another fashion show.Who are the performers?Let’s enjoy it.

【反思】

通过观看和欣赏优美的图片、视频、录像或电影的形式来导入新授课程, 无疑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课堂角色等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教师在使用这一导入形式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学生的情感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平, 让美的东西真正发挥美的作用, 达到影响人、陶冶人、教育人、发展人、提升人的教育教学效果。案例三中执教教师所选择的导入设计本身无可厚非, 但对于刚刚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 尤其对于农村的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 其对成人时装表演的认识及其评价水平可能尚有一段差距。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 采用这种导入可以说是对学生情感发展认识不足的一个表现, 造成学生在导入中的“反应冷淡”“小声说”“害羞地低下了头”等状况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学生是有着丰富情感的、可塑性很强的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不可一味只注意导入的兴趣, 而忽视了导入在培养学生积极情感、高尚情操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笔者在网络上进行了搜索, 发现体现现代中学生的服装秀、礼仪秀等方面的视频素材还是不少的。我们完全可以采用这样的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更加符合中学生情感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的素材, 这样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的。

4. 导入微技能粗糙, 缺乏应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案例四】

这是一节“校长点课”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施教内容为8B Unit 6 International charities。教师上课开始即按照常规:T:Anyone to give us a report today?一名学生直接到讲台上进行演讲。学生演讲结束后, T:Thanks.Let’s go on talking about international charities.

【反思】

课堂的导入微技能是教师重要的基本技能。一个优秀的教师在导入时所使用和体现出的良好的微技能一定会使这节课开始引人入胜、过程形如流水、结果水到渠成、衔接自然得体, 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既浑然一体, 又层次清晰。不同的导入方法中的微技能不尽相同:如话题讨论导入法中的恰当使用教材中的话题的微技能, 话题讨论中达到多项教学目的的微技能, 话题讨论中随机应变的微技能等。同时微技能的应用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随时随地都在体现着它的精妙。在案例四中, 执教教师的导入过程虽然简明, 但也体现出教师在处理课堂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微技能的缺憾。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演讲内容及时地进行自然导入:Thanks for giving us a great report.But I have two questions about charity.Could you help me?……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charity?Let’s try and I’m sure you can learn more about it in this class.通过利用相关主题的讨论来引起学生对主要学习内容的关注, 并以此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同时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部分信息和预测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加集中精力 (因为渴望讨论中的未知的信息) , 又可以降低阅读和学习中的难度和疏远感。

微技能的掌握、精通和灵活应用需要任教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积累和锻炼, 应用中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组织形式、师生交流意识和习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背景常识及教师的个人习惯和能力等多方面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 从而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总之, 提高英语课堂导入环节水平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增强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需要从宏观到微观, 全方位地审视自己的导入设计水平, 经过不断地学习、反思、研讨, 逐步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王媛.提高导入环节设计实效性的几点思考.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9 (4) .

[2]孙明.英语学习和教学设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教学内容与环节 篇8

一、课堂讨论议题设置要有时效性、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设置议题讨论环节, 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讨论中同学和老师的观点交流、碰撞, 可以更好地达成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 也会给教师很多启发, 从而更好地展开教学。在这个环节中, 我们会根据设置话题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一般4人一组效果最好, 因为它能诱发学生独立思考, 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 这个环节可以增强教学互动, 产生“大脑风暴”的效应, 是活跃课堂非常直接的方式。

课堂讨论议题设置主要根据课程章节内容需要设定, 而且大多设计成开放性议题。比如, 《新闻采访》课程中“记者素养”这部分, 我们就设计了“你欣赏的记者有谁?”、“欣赏的原因有哪些?”、“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何规划?”等。新闻学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要突出新闻性, 为了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可以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设置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要求学生多方位地展开讨论, 对于应用性强的知识点, 讨论议题设置更要讲求针对性。通过议题讨论把学生自然引入课程理论学习, 不但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更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个环节的设计需要老师备课时精心准备时效性、针对性强的案例资料, 并对这个话题有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要能够把握讨论方向, 并能解答同学们可能提出的问题。

二、课堂演练实训要强化效果

本环节依据不同课程、辅助每章节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新闻专业敏感和快速职业反应能力。

《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等实践性课程教学中, 都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演练实训项目。采访、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个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学习采访要真刀实枪地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从事新闻采访实践。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安排中, 要根据课程内容需要进行分散设计, 不要集中在某段时间, 比如《新闻采访》课, 我们设计了6次实践应用环节, 每次实训结束, 老师都会针对实训效果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 老师针对发现的问题或闪光点给予纠正或肯定, 找出问题后, 要结合课程知识点提出解决的方法或技巧。同学们对这种教学形式反应很积极, 教学效果较好。

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应用, 学生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 再以此来检验理论知识, 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新闻采写的自觉性以及采写过程中应注意细节的重要性, 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认知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基本技能训练要扎实推进

这个环节是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性最强也是同学们最喜欢的, 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如摄影、摄像、编辑、创作等业务基本技能, 如《新闻摄影》、《电视摄像》、《广播电视节目编辑》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像教练一样, 手把手训练学生的基本功, 同时还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比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与节目制作》这门课程, 在进行编辑软件学习时, 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是, 按照制作一部短片的要求把学习点拆解开, 老师先把每个单项进行演示, 然后指导学生操作, 之后检查学生单独完成情况。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老师必须掌握好教学进度, 做到扎实推进, 既要喂饱学得快的学生, 又要顾及到学得慢的同学, 做到每个单项教学所有学生都能基本掌握, 最终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作品观摩设计要“观“更要“析”

这个环节在理论性课程教学设计中主要起辅助性作用, 但在实践性课程教学中则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观摩作品, 学习借鉴一些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分析、鉴赏能力, 作品观摩的数量和次数根据不同课程安排, 比如在一学期的新闻理论性教学中我们一般会安排学生观摩2-3部资料片, 这样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 也可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电视专题片创作》等课程, 观摩的量和次数要多一些, 甚至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不仅是让学生观摩,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结合课程理论知识对新闻作品进行专业解析, 知其不足, 学习借鉴其好的方法、经验。

教学内容与环节 篇9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 排除一些老生常谈的外因, 如:提高对摄影教育的认识, 强化实践教学师资, 能在近期内看到效果的最好方法就是创新教学模式。笔者认为, 对于商业摄影教学实践的改革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一、调整教学内容

1. 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注重综合性, 深化学生的专业认识水平

现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容易造成有的学生在摄影基础知识的训练中, 摄影基本功的掌握还比较好, 但在高年级的商业摄影创作中, 却不能很好地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完成较复杂的项目。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增加一些交叉学科的内容以拓宽学生的创作视野, 还可以开设一些拓展的训练、以巩固和提升创作能力。

2. 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作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主选题, 以创新的思维大胆的进行实践拍摄。同时培养他们的基本的社会观察的能力、辨别能力和视觉的表达能力, 并从中发现新的视角和表现手段,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并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参加各类型的摄影比赛。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可以比较好的发挥, 可以有效的深入主题。一旦在第一个题材中找到了学习的方法, 日后再深入创作就具备了基础。这对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大有裨益。

3. 实践教学内容应注重发展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 人永远是对未知领域的兴趣要大于熟知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摄影艺术知识或者数码影像后期处理内容等。同时要保持题材的新鲜。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现代数码新技术与传统摄影实践进行有机整合, 赋予传统实践教学以新的含义, 以调动学生对传统教学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教学方法

1. 注重学生参与授课模式的“师生互动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理论部分的讲述, 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课后由老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学生接受评论和意见, 在后期的拍摄中加以改进, 以此为循环, 教学周期拉长, 教学进度相对缓慢。课堂形式以老师讲解为主。这一方式难免有些局限性, 学生被动地接受点评, 对后期的拍摄提升效果不是很理想。

由于多年的授课经验, 笔者将这一授课方式逐渐演变成学生参与的授课模式:当师生互动进行一定的实践拍摄后, 通常在班集体进行实践创作交流, 由学生带着自己的作品, 在教室用投影仪展现给大家, 讲述自己的拍摄内容和手法、主题思想和创意表达, 以及感悟和亲身体会, 同时请同学参与点评, 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经验或者视角进行分析讲解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使学生能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运用自身的知识积淀去评判他们的影像, 通过独立思考, 大胆提出自己对视觉创作的新观念和创意。最后由老师以专业的角度进行补充点评。促进学生达到掌握各种视觉效果的方法。

学生参与“授课”以学生作为主体, 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或者经验交流, 在技法交流的同时又拓宽了摄影的表述方法, 启发学生更多的创造力。往往交流汇看的时候,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课堂“营养丰富”会有更多新的启示以激发下一次的创作, 提高了学习效率, 形成良性循环。在交流碰撞中师生均可获得二次收获。对于非专业性的学生觉得摄影课程并非自己专业, 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消极这一现象明显改观, 学习效果明显改善。

2. 因材施教, 使之上升为教学目标

因材施教会使教师授课的成就感上升。同样的授课内容, 由于学生素养或者兴趣点的不同, 加之教师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所呈现出的课堂成果的多样性。这一点是很值得提倡的, 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给予适当启发, 这种多样性如果结合课后作品交流会, 思想碰撞启发更多的灵感、探讨摄影更多的表述可能。这样一来同样的实践环境, 同样的题材, 大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互不相同, 各有千秋, 会使学生开阔眼界的同时带来新的启发与思考。教学内容不单单是教师教案上所准备的内容, 更多的还有因材施教所激发碰撞出的“副产品”。

3. 鼓励集体创作、团队协作

往往进行商业实践创作的时候, 我会把学生分组, 进行团队创作, 通过协商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那么在同一个命题下, 学生共同探讨方案的过程中, 小组成员各抒己见, 最后通过协商完成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一组作品的创作完成, 体现出集体的智慧, 最终拍摄完成的作品效果比起“单枪匹马”完成的往往要优异得多。

4. 术业有专攻, 相邻专业的交叉学科的老师各有侧重共同指导

商业摄影是和多门学科交叉的学科, 其内容涉及到平面设计、广告学、营销学等。前面提到, 学生在开课之前需要一些知识作为铺垫, 同时也要求教师的知识体系更加的多元。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以本门课主教教师授课内容为主, 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的作品还可以由平面设计、或者营销学的老师提出意见, 相邻专业的交叉学科的老师各有侧重共同指导, 提高创作水平, 实现拍高品质摄影画面的梦想。把课堂变成了由学校提供创作条件, 老师传授创作知识, 提供教学示范, 组织创作活动, 交流创作体会的“商业模式”。教学生活变成一潭活水, 学生和教师都成为课堂教学的受益者, 共同提升实现双赢。

三、改革教育方式

1. 深化课程改革, 积极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和平台

随着时代的进步, 网络的普及, 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也应与时俱进, 教师除了日常授课外, 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空间, 可以将教学课件、课后心得、扩充资料等内容上传到空间, 供学生下载学习。可以解决高效课堂问题。而学生除了进行课堂上的学习外, 也可以在课后完成知识的复习、扩充等自学内容。搭建起有效的课堂构架, 向学生分享知识, 让学生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加强师生的互动。技术作为辅助手段, 同时改变着教师与学生的状态。

2. 将实践教学与市场检验相结合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机制, 促进高校与用人单位合作, 改进大学生实践教学, 形成了校企教学资源共享、协同育人、多方共赢的实践教学运行模式, 人才培养效益不断提高。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比如, 可以让学校和一些有资质的摄影机构联合起来, 像广告公司或者影楼。一方面我们的学生可以到这些机构去为客户拍摄服务, 增加实践机会;另一方面摄影机构可以省去请摄影师的钱, 学生拍的作品根据客户的满意程度来检验教学, 使教学与市场挂钩。实现专业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零距离”对接, 形成多方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

总之, 实践教学的成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 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优化教学资源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校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着重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把课堂教学从掌握技能逐步上升到综合素质的开掘, 以及解决复杂的专业问题能力上来。要完成教育人才订单式培养, 把大学生变成人才市场适销对路的人才,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白少楠.浅谈新媒体时代中国高校摄影艺术教育[J].《体育与艺术》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2期

[2]丁志譬.孟祥斌浅谈高校摄影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科教导刊社会科学教学2011年12月中旬

[3]江城.熊薇薇.普通高校摄影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7月

教学内容与环节 篇10

1 上课开始简要回顾

讲新课前, 利用2-3分钟首先对上次课已经讲过的重点内容进行简要的回顾。可以包括重要的公式, 解题的步骤, 公式推导的思想或是典型例题的概述等方面。由于学生的特点, 课后很少会有学生复习、消化老师上次课所讲的内容, 所以若不进行回顾, 特别是重要的公式或解题思路, 学生几乎无法进行相关后续内容的学习。回顾的作用不仅是唤醒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延长遗忘的时间。

2 新课开始前以提问检查预习

此环节不用每次课都设置, 主要可以设置于某部分知识已经整体掌握完毕后即将要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前。如结构力学中讲授完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后, 马上开始超静定结构的学习前, 对于此阶段的学生, 超静定结构的分析是他们此前未曾接触的情况, 所以在讲力法之前的那次课上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问题, 如:“什么是超静定结构”、“超静定结构的超静定次数如何判定”等。在正式讲授力法的时候, 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超静定结构问学生超级静定次数, 或者是问有几个多余的未知力等问题。通过预习, 学生已经大体清楚即将要学习的内容, 并且也了解自己哪个知识点没明白, 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听课。所以提问环节的设置不仅培养了学生课余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将“启发式教学”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自己手里,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单纯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从接受式学习改变为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激发式学习的创新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新课结束后让学生提问、相互交流

课堂避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 每堂课留少许时间给学生用来理解消化所学知识, 这个3~5分钟的时间可以安排在快要下课时, 也可以安排在讲完一个例题后, 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当场发问, 使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有交流的机会[4],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对于教师来说, 特别是青年教师可以通过此环节更加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 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了解哪部分需要给更多的强调, 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 作业

4.1 布置作业

作业环节,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于某些作业题采用多种解法求解。如理论力学的动力学部分, 有些题可以用质心运动定理、动能定理、动量 (矩) 定理、达朗伯原理中的两种或者几种方法求解;结构力学中静定结构位移计算不仅可以用图乘法, 而且还可以用材料力学中的挠曲线微分方程求解;力法部分, 基本体系的形式一般不唯一, 基本体系选取的不同, 对于后续的图乘计算量影响也较大, 所以通过这种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较为简单,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此类题目可以较为简单, 并非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 而是培养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决的思维, 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的。如对于力法部分的作业可以仅是一次超静定的。这种题目虽然没有像写科技小论文那样更具综合性, 但是同样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更适用于民办高校的学生。遇到独特且计算简单的方法, 老师可以在平时成绩中加分的方式鼓励学生。

4.2 批改作业

老师当堂布置的作业要记得收上来, 这样可以督促不爱学习的学生课后做些练习, 不至于出现下课后就不再看书的现象。老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认真批改, 有些老师认为批改作业是占用了自己休息时间, 就叫学生代劳, 随便给个成绩了事, 实则不应该这样做。教师亲自批改作业不论是对教师本人还是对学生都是有益处的。对于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 对于学生大部分都出错的地方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遗漏的、讲述不清的内容, 及时了解由于讲授方法不当导致学生理解不足的位置[4], 这样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更有助于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 收到老师给批改的作业后能清楚了解自己的错误所在,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会产生自问:我为什么做错了?错哪了?笔者相信当学生收到老师给批改的作业时, 心里些许会被老师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所感动, 会在日后更加愿意学习力学相关课程, 用更好的学习态度来回报老师。这样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一轮完整的循环, 即反馈机制, 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在每一次的作业批改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一个或两个较为集中的错误, 再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把这种错误画在黑板上, 让学生挑错,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印象也会更深。对于那些作业做得好的学生或者是前、后作业有明显进步的学生,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表扬。此环节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目标, 也可以在短的时间内对学生的问题给予纠正, 避免学习过程中错误概念和知识的积累与延续。

5 答疑

教师可以在每一周或每两周设置一次答疑, 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力学确实有一定难度, 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点问题有可能就放弃了整门课的学习。针对这一现象, 若老师能抽出一点时间在学生有问题的关键节点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 使学生的疑问不积攒, 这样会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敢于挑战“难题”的信心。

笔者在本学期讲授的结构力学过程中反复、循环使用上述五方面的教学环节, 在学期末对交通专业学生的调查显示:83.5%的学生认为上述教学环节的设置很有必要、11.3%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5.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当然, 寻找到更适合民办高校师生的力学课程教学环节还需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摘要:力学课程对于土木、机械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既重要而又有一定难度的专业基础课, 针对民办高校的学生特点, 从回顾、预习、交流、作业、答疑这五个方面入手, 介绍一套合理、高效、完整的教学环节。

关键词:民办高校,力学课程,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李力, 刘新东, 孔旭光.独立学院理论力学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11) :186-208.

[2]王琳, 郭维城, 陈丽华等.工程力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课堂教学, 2013 (3) :131-143.

[3]吴艺.结构力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 173-325.

戏剧片断教学环节中的单位与任务 篇11

表演教师更多从事的是导演工作,教给学生的主要是演员创造角色的创作方法。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真切的感受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关于“单位与任务”理论的系统性、实践性及正确性。“划分单位与确定每一单位的任务”是导演和演员投身到二度创作中的重要工作环节,这一环节始于导演与演员案头工作时期(分析剧本和分析角色时期)。这一工作环节包括:划分单位(大单位划分为中型单位,中型单位划分为小单位)——划分任务(大单位对应大任务,中型单位对应中型任务,小单位对应小任务);确定单位名称——任务的命名;整合单位(小单位整合为中型单位,中型单位整合为大单位)——整合任务(小任务整合为中型任务,中型任务整合为大任务),同时,明确每一大的、重要的单位任务对应的演员的形体任务和心理任务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创作任务。作为导演和演员要明确每一个大的、重要的单位的任务。案头工作阶段划分的单位与确定的每一单位的任务既相对固定又要随着排练阶段的更替(粗排、细排、联排、彩排)、认识上的加深,不断进行调整。正确地划分单位与确定每一单位的任务有利于导演在戏剧作品演出风格整体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综合舞台艺术手段(灯光、服装、道具、效果、化妆等)体现既定单位的演出效果,当然最主要的是运用划分的单位与确定的单位任务指导演员的表演(或营造特定的舞台气氛以利于演员情感的创造);正确的划分单位与确定每一单位的任务有利于演员在明确既定单位任务即“做什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演员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于“怎样做”上,从而服务于角色(舞台行动三要素中,“怎样做”是最为体现角色性格的要素)。此外,正确的划分单位与确定每一单位的任务有利于训练演员创作素质中的即兴适应能力。

从严格的教学规格上来说,剧本片断教学、学习阶段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环节。亦是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学习内容。剧本片断教学、学习阶段在层次上有别于并且高于小说改编教学、学习阶段。因为小说改编教学、学习阶段虽初步涉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但是人物的性格形成过程、背景资料、动作、情感的状态及幕后发生的事件在小说中呈现的都相对比较具体和详细,因此演员在把文学形象转化为舞台形象时,工作量(尤其是案头工作量)相对较少,工作难度相对简单(从语言动作和形体动作推导人物的情感逻辑和思想逻辑时,答案基本上可以从小说的文本中找到)。在剧本片断教学、学习阶段,人物的性格形成过程和背景资料要通过有限的语言动作和形体动作推导出人物的情感逻辑和思想逻辑,再由此通过杜撰详细、具体的人物小传(人物小传越详细具体,人物性格越鲜明)的方式得出(人物小传还是衡量人物各方面逻辑的,一把标尺,人物剧中的所为、所想都应该在人物小传中直接或间接找到答案);人物的动作和情感需要根据剧本中人物的语言,以演员自身的肢体与情感为素材,按照人物的性格逻辑推导得出,既要找出与角色语言对应的动作和情感,还要找出角色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动作与情感,进而将角色的动作与情感连成不断的线,即角色的动作线与情感线;人物不在舞台上所发生的事件,需要将角色前后的境况加以比对,观察人物在幕后事件发生前后发生了哪些细微的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发挥演员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自己的想象中构建该事件,且身临其境于该事件中或在排练过程中做一下该事件的练习。并记住体验该事件的心理一形体自我感觉,将有助于演员在后面的戏中动作与情感更为合理、有机。因此,演员在剧本片断学习阶段,较之前一学习阶段工作量(尤其案头工作量)相对大了,工作难度相对加强了。独幕剧教学、学习阶段是学习塑造完整人物形象的初始阶段(相对多幕剧阶段学习塑造完整人物形象而言),牵涉演员基础元素训练的所有元素,是演员综合素质和创作素质综合运用的阶段。工作量更大,工作难度更强,在此不再赘述。

戏剧片断在容量上等同于场次,即一个戏剧片断就是一场戏(从事件的角度划分,独幕剧一般为二到五场,多幕剧中每幕一般也是二到五场)。一个戏剧片断即一场戏一般包含一个核心事件(一些表现主义和荒诞派的剧目除外。因为从结构上说,没有事件的存在,可能只表现特定状态,譬如人的荒诞的生存状态),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而言,这个阶段要进行的“划分单位与确定单位任务”就是在一个核心事件的量上进行,即最大的单位只包含一个核心事件,以此为基础往下划分为中型单位和小单位,然后确定人物每一小单位的任务,继而整合确定人物中型单位的任务。最后整合确定人物最大单位,即核心事件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找出人物每一句台词中(即最微小的单位或最简单的任务)所具有的动作性,即人物在最微小单位中要履行的最简单的任务(这一方法在无事件的剧作中尤为重要)。所以,在戏剧片段教学、学习阶段,教给学生掌握“划分单位与确定单位任务”的技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学生作为演员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创作能力,对于增强学生作为演员的综合素质和创作素质,对于学生在以后独幕剧与多幕剧的学习和工作中,塑造完整、立体的人物形象,合理的分配演员的体力,游刃有余的驾驭角色是大有裨益的。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分析、明确了细小单位的任务,对于学生掌握人物的行动逻辑继而掌握人物的心理逻辑。从而在人物性格的逻辑指引下组织舞台行动,建立属于人物的正确的心理一形体自我感觉是十分有益的(因为这些任务既是形体任务,也是心理任务)。但是,作为学生不可能完全记住每一细小单位要履行的任务,因此,需要将细小单位整合成为中型单位(基于戏剧片断的容量所限,大单位对应一个核心事件,中型单位只要容量达到最大限度,可以不用再将中型单位整合成为大单位)。在这个工作阶段,为了便于记忆,同时为了排练实践的需要,划分该片断的层次是十分必要的。就是说,划分层次的过程就是将细小单位整合为中型单位的过程(只针对《日出》这一片断而言,因为片断、独幕剧、多幕剧在容量上有所不同,因此所谓的大单位、中型单位、小单位在容量上并不是一个定量)。

可以说,将人物在中型单位履行的任务连成不断的线,便形成人物在这场戏中的行动线,进而可以得出人物的情感线。围绕人物要履行的任务组织相应的舞台动作,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物的心理动作和心理任务:而人物的正确的心理动作和心理任务可以丰富、规范人物的形体动作和形体任务(主要指在人物性格的基础上的动作的组织与选择)。

学生明确了大单位及中型单位的任务一“做什么”,接下来便是围绕这些单位任务发挥作为演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照人物的语言逻辑、动作逻辑以及心理逻辑推导出的人物的性格来组织舞台行动,即“怎样做”一方式。其目的是建立属于人物的正确的心理一形体自我感觉,从而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试论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环节与方法 篇12

研究性教学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可以说, 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对于中学教学的改革、发展及重建, 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确实具有前瞻性与适切性。但是, 目前这种理念尚未完全运用到实践中去,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 还没有完全转化为一种实践方法。再好的理论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力量。在此, 我结合中学英语的教学实践谈谈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习题环节:问题的发现

任何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都是始于问题的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教师先教给学生知识点, 然后学生“依葫芦画瓢”地进行操练, 这样虽然减少了学生犯错的机会, 但是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与培养问题意识。习题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帮助理解题意, 分析解题条件,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 应试教育以解题数量和速度为旨归, 直接导致了学生追求标准答案的学习心理, 出题者费尽心机设置“陷阱”等待学生“自投罗网”。因此, 寻求标准答案成为习题环节的中心任务, 思维训练已经退出师生的视野。

研究性教学将应试教学的“出题者的权利”转向“解题者的权利”。设置的题目本身可能非常简化、抽象, 题设条件可能是误导的, 现实问题未必有现成的或者标准的答案, 甚至结果可能是多元的, 而学生不但可以质疑题目本身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而且可以修改题目, 扩展讨论, 并自己判断解答的结果与意义。

二、课程论文环节:思维逻辑的训练

课程论文是研究性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展现的核心环节, 它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个研究的完整过程, 如选题、资料搜集、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等过程。教师应该改变“知识二传手”的做法, 在课堂中“倾我所有”将全部内容教给学生, 而是要在课堂讲授中适当“保守”。但是, 教师需要细致地启发学生如何形成课题思路、示范资料搜集的方法与途径、提供论文写作方法指导等。尽管很多教师会感到在提供选题方面“破费思量”, 但是, 只要如果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 用“逆向思维”来改变维度或组合、移植, 从而形成课题。再者, 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 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业余爱好, 往往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全面了解学生, 就会充分利用学生的特长给学生提供能展现学生智慧光芒的好课题。也许初次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会感到很紧张, 担心题目不足或者水准不够, 但是随着教师教学的积累, 越来越多的选题会成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桥梁”, 教师的教学也会越多越得心应手了。

论文写作中, 师生的充分交流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尽量采用一对一的讨论方式与学生讨论立题的正确性、问题的难度和可能的文献, 在过程管理中, 可以通过面谈或者网络交流的方式对学生的写作技术与技巧方面提供帮助。

三、开放与互动教学环节:知识的拓展

开放式教学就是要突破教室和课本的局限, 将外部世界引进到教学现场, 并成为教学的一项内容, 开放式教学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外面的精彩世界, 更有助于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可以通过四种基本方式突破教学时空的限制: (1) 拓展文献。以使用的教材为基础, 列出延伸阅读的一些参考文献, 可以分类为经典、专业与通俗三个层次, 分类指导阅读, 有条件的还可用教学辅助软件的方式列出。 (2)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教材的信息往往容易固化, 也容易受到教材容量的限制, 而互联网使信息的拓展更加便利。比如, 中学课本仅对“医疗急救”进行了简单介绍, 不够深入, 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一些专业网站进行补充阅读;有课文对泰国的文物古迹进行介绍, 但是学生更有兴趣了解泰国的风土人情, 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介绍泰国文化的资料, 如果学生能阅读当中的1%就可能比老师知道的多, 不但丰富教学内容, 而且拓展研究性课题的选择范围。 (3) 新闻报道每天的新闻都会对最新的社会、科技与经济动态进行报道, 如果教师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新闻报道, 在英语课开始之时就可以第一时间在课上通报并作简要介绍, 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4) 开放问题。对一些尚未有结论的问题或尚有争议的问题不要设置为禁区, 而是应该充分开放, 让学生关注这些问题并在教学互动中的发挥这些问题的价值, 如可以在课堂上展示问题的复杂性, 以及现时的“疑难性”, 让学生提问、质疑, 这些问题或者学生的质疑都可能涉及多种学科或学科分支, 在这种质疑与讨论中实际可以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互动不一定要通过“耳提面授”的方式, 还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学堂来进行, 通过网络即时通信工具或者电子邮件进行讨论也非常有效。教师精挑细选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并在课堂中进行讨论, 就会形成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不是“裁判”, 而是一个“教练”, 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与控制节奏, 使讨论层层深入, 效果极佳。比如, 让学生自己组织、主持课程论文报告就是一种绝好的互动方式, 这既可以为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提供一种体验, 更可以让教师从学生对自己的模仿与借鉴中反观到自己的痕迹, 这种论题广泛、学生充分表达、多方互动的报告会, 往往充满严肃而又热烈得气氛, 其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四、集成教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研究性教学的教学内容选择往往是异常复杂的, 如果内容太简单, 学生的兴趣就会严重下滑, 心理学表明, 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有意义。而知识点可以分为独立的和可集成的两个类型, 独立的知识点往往不利于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而集成的知识更能激发

WENJIAOZILIAO

学生的好奇。因此, 我们有必要将教学内容从独立的形态变成集成的形式。当然, 知识的集成不是知识的“简单组合”, 而是“有机融合”。常见的集成教学模式是将多个知识点组合成一个案例, 表达一些思想, 虽然这些独立形态的知识点学生容易查到, 而这些思想不容易接触或体会到。集合多种知识点的案例, 需要学生用一种集合了多种知识点的思想来作出选择。因此, 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学生选择、调度与运用知识点的过程。因此, 研究型教学的特色之一就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遣派和集成知识来形成与表达思想的能力。

当然, 科学的发展性也决定了教学的发展性。教学的发展性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现代化。一些国家已经将课程的更新率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评价指标, 甚至将课程内容更新作为一种日常程序。按照国际经验,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一般是4—5年更新一次, 而教案或者课堂讲述内容的更新就需要教师从日常教学中进行积累, 在适当的时候灵活地补充到教学中去, 并达到知识集成的目的。

研究性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紧密相扣的, 它们共同打造了完整的研究性教学链。教师把握基本环节与技巧, 积极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就会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摘要:目前, 研究性教学亟须从理念层面转向实践层面。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环节与方法的把握是研究性教学成为一种实践的前提性条件。研究性教学包含习题环节、课程论文环节、开放与互动教学环节及集成教学环节。四个环节各有侧重, 但相辅相成, 可以打造研究性教学的“完整链”, 并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基本环节,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辛志成.论研究性教学[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2]况迎辉.论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关键要素[J].江苏高教, 2010, (5) :81-82.

上一篇:汽车与服务专业下一篇:处理改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