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2024-05-18

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精选7篇)

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篇1

基础科学部为了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加强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使教师明确在承担各项教学任务中的职责,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校教务处下发的关于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以及基础科学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了基础科学学院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一.课堂教学

1.学期授课计划

①任课教师要根据培养方案、教学大纲、预定的教学目的及学分等,制定学期授课计划;

②学期授课计划要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之内,由教研室主任统一交给教学秘书。学期授课计划要有教学计划学时、学期教学安排,每周教学内容、方式、目的、要求、时数、机动内容等。

2.备课

①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备课,抓住重点、难点,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写出比较详细的备课笔记;

②每次授课都应有完整的教案或讲课提纲,不得无教案和使用旧教案上课。要注意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创新。

3.授课

①任课教师要准时到达课堂授课,不得提前和拖延上、下课时间;

②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恰当安排授课内容,在运用课堂练习或自学、讲座等教学方式时,教师必须积极进行指导,不得放任自流或离开课堂;

③教师因故不能上课时,必须事前办理调、串课手续,不得私自停课、串课及擅自减学时。

4.教学研究

各教研室要组织好本教研室所承担每门课程的教研活动,讨论教学方法及课程的难点、重点等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进度,每次教研要有详细的教研纪录。

二.作业要求

1.为帮助学生消化、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每门课程均应根据其性质特点等安排布置相应作业。作业的内容既要密切联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又要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布置的作业,教师要认真检查和批改。

3.作业批改规定如下:

(1)基础和专业课任课教师

① 一周批改一次作业;

② 按照大纲的要求,批改一定比例的作业量;

③ 每周每人至少辅导答疑一次,明确辅导答疑的时间、地点。

(2)参加选课教师

① 一章批改一次作业;

② 如有助课教师,作业批改量不低于教学总人数的1/2;否则作业批改量不低于教学总人数的1/3;

③ 每周每人至少辅导答疑一次,明确辅导答疑的时间、地点。

4.学生的平时作业,应作为学生修读课程成绩考核的依据之一,要在课程学习总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

5.基础科学部每学期都要对作业进行随机抽查,以了解教师批改作业情况,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态度的内容之一。

三.辅导答疑

1.辅导答疑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环节,每周至少要有两小时的辅导和答疑时间。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疑难问题,可进行集体辅导;

2.教师辅导时要注意收集学生学习中的倾向性问题,以便改进课堂教学;

3.期末考试前要加大辅导答疑的力度,但不要搞压题。

四.成绩考核

1.凡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都要进行考核,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方法应根据考试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可采用闭卷、开卷和口试等;

2.命题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反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试题的覆盖面要尽可能大,题量应与限定时间相适宜。试题表述要简练、明了、准确。要改变单纯凭经验命题的方法,逐步实现考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3.考试要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严格进行,违者按教学事故处理;

4.试卷评定要按学校试卷评定的规则严格进行;

5.考试成绩评定要公正、客观,一般情况下,成绩应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五.实验教学

1.实验课是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科学实验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现象,找出规律,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2.拟定实验课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应从大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总体要求出发,科学合理地确定实验课应达到的具体要求;

3.任课教师要参加本门课的实验指导。实验指导教师在学生实验前必须讲清实验内容、要求、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检查实验仪器设备的性能和药品的有效性,保证学生实验顺利进行;

4.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加强检查。实验进行时,教师必须在场认真辅导,了解实验情况;

5.实验结束后,教师要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对不符合要求的实验报告及抄袭的实验报告,一律退回,并令其重作,期末要按规定的比例填报实验成绩。

基础科学部

2010年9月

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篇2

学习能力的定义目前在学术界也无公认的界定, 但综合各学派专家学者的观点, 可以把学习能力理解为:个体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行为或思维方面比较持久变化的内在素质, 并且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学习实践才能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 针对大学生来讲, 学习能力既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联想力等一般能力方面, 又应包括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特殊能力方面。而且, 这些能力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它们还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大学生学习能力是大学生能力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能力, 也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保障, 是大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后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 在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时, 应着力体现对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此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 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构建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导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以质量标准为导向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学论教, 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 体现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以学论教的评价强调以学生在课堂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 以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具体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四种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效率, 即学生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对教材内容的熟练掌握, 重点放在备学生、精心准备教学方法上, 对所教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要求有充分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 合理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是促进学生发展。质量标准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首先, 应表现在教学目标上, 即不仅要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教学目标, 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 教师要认真地研究课堂教学策略, 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鼓励学生探究, 体现学生主体,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是促进教师成长。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教学结果, 而是诊断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 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四是体现发展的教育评价观。质量标准必须充分体现发展性教育评价观。一方面要有效地发掘教师的潜能,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和创新素质;另一方面要有效地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并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效果。

五是进一步完善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质量标准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核心的组成部分, 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将进一步规范高校的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导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构建的原则

课题组针对主要教学环节要制定一系列评价标准体系, 其目的是指在执行教学质量标准时, 不能就事论事, 而应把评价和指导结合起来, 不仅使执行者了解应该怎样做, 而且为其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根据教学规律和特点, 课题组确立了制定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准则,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1、方向性原则。

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为指导, 着力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所构建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技能实训、课程设计、实习教学、毕业论文 (设计) 、考试等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中, 涉及到实践教学的占据了5项, 在构建这5项质量标准的过程中, 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系统而全面地反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科学性原则。

在制定质量标准时, 不能光靠经验和直觉, 而要根据科学的方法。只有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才能对教学发挥指导作用。科学性不仅要求评价目标标准的科学化, 而且要求评价程序和方法的科学化。贯彻科学性原则, 首先要从教与学统一的角度出发, 以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 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其次, 设计的标准和评价方案可以使用先进的测量手段和统计方法。以便在使用时可以对获得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严谨的处理。

3、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本项目的特色在于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把着眼点放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 标准指标每一项内涵指向都非常明确, 着力体现“能力导向”, 促进学生各项学习能力的发展。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定性的分析和评价往往是基于对事物的一定观察或经验做出的, 虽然这种评价不免带有主观成分或具有某些片面性,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经验、否定自然观察的经验归纳, 但只凭经验为基础作定性分析的评价是不够科学的。因此, 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就显露出它的科学性。因为通过统计分析可以从量的侧面全面地、集中地对经验作科学分析。但我们同样也不能过分迷信数据处理的统计分析。因为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是个复杂过程, 统计数据虽然可成为反映这一过程各个侧面的一定效应, 但由于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影响, 所以定量的评价也不是绝对可靠的。因此, 在制定质量标准的过程中, 我们把定性的评价与定量的评价结合起来, 互相参照, 互为补充, 减少评价的片面性, 增强评价的可靠性。

三、构建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导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的具体做法

第一, 要明确主要教学环节。课题组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院校的各主要教学环节进行梳理, 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院校的各主要教学环节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技能实训、课程设计、实习教学、毕业论文 (设计) 、考试等环节。在确定主要教学环节的基础上, 找准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 然后建立质量标准。而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所要达到要求的具体规定。

第二, 充分体现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理论课程标准。理论课程质量标准的构建既要突出理论课程共性的课堂教学准则又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备课、课堂教学、辅导答疑、作业等环节上着力围绕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进行标准的构建。备课环节上, 除了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制作教学文件外, 把备学生放在首位, 强调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要求的了解与掌握, 侧重于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准备, 目的在于教学手段与方法采用适用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要求;在课堂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确定上, 围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明确、开放,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态度上强调尊重爱护学生, 与学生平等交流, 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教学内容上既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又要切合学生学情要求, 信息量适度, 理论联系实际, 介绍学术发展前沿的新动态;在教学能力上尤其强调能设计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典型性、启发性、综合性的问题, 引发课堂讨论,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要求教师点评总结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特别指出教师要能够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潜能,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作业的设定上, 要求紧扣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注意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形式多样的同时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对作业进行总结和讲评时强调对学生的不同思路进行总结和介绍。总之理论课教学就是强化教师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的意识, 提升理论教学质量。

第三, 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技能实训、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把学生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 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加强实验教学, 一方面在基础理论教学中, 加大课程的实验时数;另一方面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 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达到一定数量。在制定实验教学的质量标准中, 首先要明确实验项目、实验教学准备 (包括实验教学大纲、教材、计划等) 、实验教学 (包括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指导) 、实验报告、实验考核等各个环节的要素与质量要求。然后, 根据各要素的质量要求制定出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质量标准。例如, 在实验内容环节质量标准的制定上教师除了对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规程、注意事项讲授清楚之外, 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汇总、记载、处理实验数据及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在实验的教学方法上, 遵循启发式原则, 注重教与学沟通互动, 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 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报告的写作与批改上, 关注学生报告中所反映出的实验教学信息, 培养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制定技能实训、课程设计的质量标准时, 尤其要注重强调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 如技能实训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要求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 实训步骤紧凑, 时间分配合理, 注重对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在制定课程设计质量标准时,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指导, 因材施教, 鼓励创新,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第四, 在构建毕业论文 (设计) 、实习教学、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时, 首先要明确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的准备、指导过程、答辩与成绩评定、总结与归档等环节的构成要素及质量要求, 明确实习工作的实习准备、实习指导、学生实习及实习总结等环节的构成要素及质量要求。在这个基础上, 构建质量标准时既强化实践的目标管理又加强实践的过程管理, 既体现实践教学共性特点又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切实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的需求。如, 在制定毕业论文 (设计) 的质量标准时, 注重教师的指导过程, 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资料收集, 50%的毕业论文 (设计) 应在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中完成, 要求真题真做, 加强学生的综合训练, 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制定实习教学的质量标准时, 注重教师的实习指导过程, 实习指导教师要帮助每一位实习生制定出符合实习要求的实习计划, 并在实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第五, 构建考试环节的质量标准要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逐步建立试题库、两名以上教师任课的课程实行教考分离, 并且开展多元的考试形式与考试方法的研究, 鼓励教师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来确定考试的形式与方法, 达到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1.3.

[2]吴素芹, 仇大伟.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设的总体思路及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12.

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备课;教学方法;评价

初中物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学科,其价值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借助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可以说是一节课的开端,也可以是说一节课的缩影。但是,在以往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并不看重备课环节,基本上备课都是按照大纲要求进行简单的改动。甚至有些教师一个教案能用好几年。这样的备课严重影响了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进而,设计出明确的教学方案,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有所改动,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是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立体目标。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

二、选好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是否恰当直接决定了高效课堂是否能够顺利实现,但是,在以往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基本上呈现的是“灌输式”“满堂灌”的模式,再加上物理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门比较抽象、比较难的学科,所以,导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一定的畏惧感。下面以“分层教学教学法”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注意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新课程基本理念,而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程度的提高。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时,我选择了分层教学模式,首先,我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分层,之后,就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分层。

教学目标:

C层:了解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B层:在C层的基础上,掌握介质的折射率的概念;会用折射定律解释简单的现象。

A层:在B层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

C层:传授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点;

B层:小组自主学习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学习中掌握物理知识。

A层:先学后教法;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体会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

从这个层次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模式的实施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知识,进而,为高质量课堂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做好课堂评价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该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也就是说,教师要想充分发挥评价在课堂中的作用,就必须要改变以往以说教为主的终结式评价模式,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课堂的评价主体也应该由教师向学生转变,进而,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最终,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进物理课堂。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抓好教学各个环节,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基本理念,以促使高效物理课堂的实现做好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李彦利.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1(26).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七中学)

教学各环节要求 篇4

1、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不备课不得上课,必须做到基础课超前一周备写,常识课超前两周备写,坚决杜绝临教临备,教后补备、陈案再现等现象的存在。

2、教师要充分地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资源的整合,努力做到备清课标、备深教材、备透学生、备好教法和学法、备足教学资源应用等。教案备写的具体环节有:课题;授课时间(课时);教学目标(体现三维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手段;教具准备(体现远教资源的利用);教学过程(包括远教资源利用的简略过程);作业设计(必须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坚持做到精选精练,把握难度,删除繁、难、偏、旧、错的题目);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每课时有教后记,章节有教后反思)。

3、教师个人备课必须做到五备:备课程标准(教案的备写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备教材(入乎其内,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不唯教材,力图出乎其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广采博引,看穿、看透教材);备学生(对本班学生做到三了解: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备方法(做到教法为学法服务,教学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备教具(教师根据自己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要求,从实际出发合理运用远教资源);

4、各校同年级同学科3人以上可单设备课组,按照“教师自备--集体评议--反思修改”的集体备课模式进行;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不足3人的可打破年级界限,按学科或学段设立备课组,重点是以典型课例来议定单元、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突破重难点方法、练习题设计等。

5、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内容、定方式、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作业布置统一),“两灵活”(教法、学法灵活)。推行“五步式”集体备课模式: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专业引领——课案生成——个性设计与反思(二次备课),即确定一名主备教师就所教内容重点准备并写出教学设计,同科其他教师人人准备;主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提交给大家讨论;学科骨干教师或备课组长作出点评;主备教师根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形成集体的教学预案交同组教师传阅;每个教师对集体教案再进行修改,形成个性化的教案,即第二次备课

6、教龄在15年以内的教师写详案,15年以上的教师可写简案。

7、教后反思要实实在在反思自己在整个教学进程中的得与失,必须做到当天教学当天反思记录。反思内容主要包括成功的经验、失败的原因或不足之处、捕捉瞬间灵感、珍视学生见解等,每课时教学结束后写教后记,章节教学结束后记写教后反思。

8、对自己过去的教案和教学参考资料,可作为参考,要先“钻”后“参”。结合班级实际和课程要求,进行修改、借鉴,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陈案再现”。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电子教案或被学区认可的规范教学设计册,但必须有明显的个人充实、修改的备课痕迹和教后反思,否则,视为无效教案。

上课要求

1、提前5分钟做好上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教材是否齐全,教学预案是否做到心中有数,教具学具是否到位,衣着穿戴是否得体,并以最佳情绪和心理状态进入课堂。

2、预备铃声响后,教师应立即进入教室,检查、督促学生的准备情况,包括学习用具是否到位,学生的精神状态是否饱满热情,并适当提出必要的要求。

3、教师上课要仪态得体,行为规范,精神饱满,回避不良情绪。坚持用普通话教学,教学语言要精心组织,力求清楚明白,准确精炼,生动并富有感情,坚决杜绝把不文明用语带入课堂,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和准确性。做到清晰凝炼,条理清楚,语言宏亮,富有激情,具有较强的亲合力,坚决杜绝在教室抽烟,坐着上课等现象。

4、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可测,教师要准确把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及重点与难点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之中,便于教师反思教学得失,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师上课前要与学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使学习的目标明确,提倡教学目标问题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本课任务

5、课堂组织要严密。教师必须按时上下课,认真组织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使课堂活动协调紧促,衔接紧密,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努力营造融洽的课堂环境,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6、教学设计要合理。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科学安排,对于新课导入、情景创设、探究新知、动手实验、练习巩固、活动组织等环节,要联系学生实际,立足学生现状,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课堂提问和讨论的问题要精心设计,紧密联系重难点,做到难易结合,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层次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思想,避免集体提问,群体回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按照“低起点、重方法、实反馈”的课堂教学要求,使大多数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收获和提高。

7、教学方法要灵活。各学科教师要努力改变过去“注入式、满堂灌”等教学方法,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全过程,教师要从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出发,扬长避短的活用教学方法,做到教发与学法同步,(从教中授法,以法导学);实现三个转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三维并重;摒弃四个无效——无效的提问、无效的讲解、无效的讨论(互动)、无效的训练,真正使课堂教学达到“教得灵活、学得轻松”的效果。学校积极提倡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倡教师制作或选用优质课件,力求资源共享。

8、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人人参与,多向交流,互动互助学习。40人以下的班级,个体参与率达到70%;40人以上的班级,个体参与率达到60%。课堂讨论,角色表演等要服务教学,突出教学实效。在课程延伸上要发挥师生积极性,深刻而广泛地拓宽延伸教材内容。

9、强化课堂训练。

(1)落实四项训练。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每节课保证15—20分钟的训练时间,其它课型可依此酌情减少讲授时间,增加练习时间。要做到课前练习有材料,课中练习有材料,课后测试有材料,各个环节训练要有针对性,有效性。(2)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设置三个台阶:基础性应用台阶,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台阶,即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台阶,即一题多解,多题一思路,一题多变,学科综合。

(3)实行分层训练计划。尖子生、中上学生、后进生习题的难度和数量分别做统一安排,并制定具体方案予以落实

10、关于复习课:基本模式:问题解决式。提出问题开始,解决问题结束。突出过程与方法,体现自主与探究。先练后讲,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复习目标化,目标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练习化,练习应用化。精心设计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在“提问”之后,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回答后,教师要及时反馈,问题要提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尽量少用集体回答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提出不同意见。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归课本,让学生从解决问题入手复习巩固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11、关于讲评课:讲评力求做到以下几点;①归类讲评,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归类讲评。②重点讲评,从大的方面来说,讲重点、讲热点、讲双基应用的薄弱点,讲学生的易错、易混、易模糊点。具体讲每一个题时,应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③注重过程评析。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想);针对学生思维缺陷,切实讲清错因。④变式讲评。注重变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训练,从多角度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规律,讲评不仅就题论题,更重要借题发挥,讲这个题的规范解答;讲这个题的深化变形;讲这个题与同类型题目的联系等,使讲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⑤讲评课也不能“满堂灌”,必须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与反思的余地。⑥跟踪补偿,二次过关。针对学生存在的重点问题,要设置跟踪补偿练习,补偿练习又分当堂补偿和专题补偿,当堂补偿练习,短小精悍,数量不多,质量要高,针对性要强。无论什么课型,讲与练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重要环节。讲须练、练必讲,这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

12、加强实验教学。把实验教学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学科计划,开足开齐各类实验,最大限度发挥学校实验装备的效益。分组实验每次必须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并及时评阅。坚持小学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实验操作。

13、关注情感评价。教师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亮点,及时进行点评和表扬,关怀学困生的心理、情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评价要多用肯定、赏识性的语言,切忌打击、讽刺,禁止发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14、板书要精炼,字迹要清楚,特别是一至四年级,教师的板书必须用正楷书写,五、六年级可以用行楷书写,坚决杜绝行草。

作业要求

1、严格执行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确保各年级、各学科作业量次、书写要求符合规定,字迹要工整、清楚、正确、规范,字的大小、间隔要适中,保持作业本整洁,不得随意添改。

一、二年级用铅笔写,三年级以上学生一律用圆珠笔书写。

2、作业形式讲求多样化。有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实践性作业等,不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一、二、三年级每天课外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四至六年级不超过40分钟。

3、精心设计课堂作业。各科教学每节都应布置相应的适合学生实际的作业,必须做到要求明确,任务清楚。既要有固定性的练习,又要有拓展、发展性练习。选题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注意习题的梯度、数量和质量。学生课堂作业尽量在课内完成,课间学生不做作业。

4、充分了解学情,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作业设计要有弹性,让学生在作业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科学安排学生的练习时间,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坚持做到精选精练,把握难度,删除繁、难、偏、旧、错的题目,提高训练效度。

5、有效训练要做到“六有六必”,即有练教师必先做、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必须做到全批全改,及时批改,精批细改。

6、教师布置的作业必须上交,上交的作业必须批改,批改的作业必须订正,必须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批改、有反馈、有讲评、有订正。批阅作业提倡面批,每位教师必须建立作业批改记录本,统计错题,为补差和讲评提供依据。要及时讲评,有错必纠,学生更正错题后,第二次批阅。每个学生都必须有纠错本。书面作业和家庭练习要全批,批改作业所使用的符号应当规范统一,批注提倡短语加等级,适当做好记录。不得叫学生或家长替代老师批改作业。教师批改作业要及时,作文不超过一周,其它作业不超过一天,让学生能及时获得作业的反馈信息,及时调节教学进程,调整教学行为。

7、对学生作业马虎、潦草或不及时完成的,要加强教育和指导。不准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来变相体罚学生,不准撕毁学生作业本,不准因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不好把学生赶出教室。

8、各校加强对教师作业的检查与调节,实行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的结合,看作业量是否适当,看作业质量如何,有无简单重复的作业;看教师的作业批改率以及批改的正确率,看作业反馈的落实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正确率、整洁度、纠错率等。同时组织开展年级组、教研组的作业展览活动,通过相互欣赏相互比较,发挥榜样的激励引领作用;对于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指导性建议,使教师有明确的方向,让学生明白如何有效完成作业。

成绩检测要求

1、完善检测制度。必须坚持章节(单元)检测,并根据教学情况组织月考、期中和期末检测考试,每学期对部分学科教学质量要进行调研检测,为针对性开展教学指导提供依据。

2、严格考试过程。各校要严密组织,严格考试程序,严肃考风教纪,统一命题,统一阅卷,以考促学,以考评教。坚持有考必严,有卷必阅,有分必比,增强考试的公平性和激励性,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竞争意识。各科任教师必须认真批阅各类检测试卷,对于出错较多的题目必须详细记录,对检测试卷进行认真评讲,尤其是要帮助成绩相对教差的学生分析原因,寻求努力方向。

3、科学命制试题。

(1)命题既要兼顾知识的覆盖面,又要注意对重点知识的重点考查;既要面对实际夯实基础,又要兼顾能力分级考查。

(2)试卷整体要求应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坚决杜绝出偏题怪题,力求做到:客观题的正确率控制在80%左右,主观题的正确率不低于60%,各科的及格率控制在90%左右,体现一定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3)测试要发挥诊断、导向、激励功能,特别是学校组织的测试,各学科应有专人负责把好命题质量关,切忌整卷照抄、照搬。

4、规范成绩统计。各校要高度重视对每次考试成绩数据的统计分析。班级应该有学生个体之间横向比较数据和个体纵向发展比较数据;学校应该有各班的优秀率、合格率、平均分、总分等纵横比较数据。所有成绩数据不得向社会公布,仅供学校内部教学研究参考。

5、注重质量分析。每次考试后,学校必须认真、及时统计各类考试成绩,扎扎实实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每个教师要写书面质量分析,在教研会上交流,教研会上交流,教研组要对每个教师进行质量分析评价。学校和班级教师要建立数据分析库。单元检测、月考等考试的质量分析,学校安排在教研组内进行,分析记录交教导处,教导处要对教研组的质量分析过程进行评价。其它各类考试,学校都要分门别类开好质量分析会,数据分析到每一位任课教师、每一个班级和每一个学生,学校除监督、检查质量分析落实情况外,要有指导、矫正措施。对于检测成绩落差较大的学校、班级、教师和学生,要定向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逐级制定改进措施和方法。要坚持家校联系制度。学校每学期至少集中开一次家长会。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共同交流学生学习的优势和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家校共同督促指导学生学习的合力。

6、加大奖励力度。各校要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力争做到全面、具体、严格。内容要涉及到各个学科,针对各个学科不同的教学要求制定出相应的具体目标,达标有奖,超标加奖。考核要涉及到每一位科任教师。加大质量奖励力度,重将轻罚。对于连续三次质量滞后的科目、年级、班组要进行限期整改,重点帮扶,对考试成绩连续三次居末的教师予以调整。

辅导要求

1、健全辅导制度。各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辅导制度,必须给学生安排充足的自读时间,把早读、自习列入课程表,学生自读期间,必须要有教师在场,必须要有领导值班。重视学生自习课纪律,监督检查辅导要求落实情况,把学生辅导期间的纪律状态作为考评教师、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

2、辅导要有计划。定对象,定内容、定时间、定方法。

3、教师可以通过作业、交谈、观察等手段,全面深入了解、分析学生的情况。可以按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学习方法、情感品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组合,从而有效的贯彻落实“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辅导原则。

4、教师要注意指导方法帮助解惑。既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辅导,也要关注学生学习品质与情感的培养,重视育人策略。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成功教育,特别是学困生、缺课学生的辅导,对于优生单独提供辅导资料及辅导题目,让学困不困,优生更优,构建相互激励机制。

5、提高辅导质量。必须遵守三个原则:早读要有教师的导读,自习要有教师的引导,辅导要有教师的讲解。坚决杜绝早读、自习、辅导上新课、教师散步转圈、批改作业、坐在讲桌前看书以及干与课堂无关事情等现象。积极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个别辅导,尤其对优秀学生提高和学困生进行补差辅导。学校必须对每个教师的抓优帮中扶差情况实行检查和考核,并将结果计入教学成绩考核之中。

6、重视学生阅读。各校必须有效安排学生早读,要求语文、英语两科教师轮换负责学生早读,早读时明确告诉学生阅读的内容、目标、重点、方法等,学校对早读情况进行检查、抽查。倡导开展操前读,学校对教师辅导早读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必须结合本校“诗文诵读”工程实施,有效安排学生课外阅读,要求教师按课标推荐篇目或自荐篇目布置学生阅读,一周读2--3篇,并要有读书摘抄本和记录表,教师要每周末检查一次学生阅读情况,学校要一月检查一次,并计入教师常规考核之中。

教学改进要求

改进目标:

1、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友好、团结、合作的学习氛围中进行互动式的学习,感受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2、以学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3、“授之以渔”注重学法指导 改进要求:

1、认真备好每一堂课,针对学生的层次差异,提出不同要求,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有时候,我们的课堂效率不高,并不是学生没有掌握知识点,而是在后续的学习方法上没有跟进,所以学习方法及习惯的养成要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3、“披文入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朗读、培养语感,加强默读、自悟自得。把感悟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

4、强调重点目标,简化教学环节。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引导学生用学习重点段的方法去自学其他段落。梳理教材和年段教学要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更加适切、清晰。

课外辅导要求

1、课外辅导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的重要途径和机会。每位教师应利用自习课和课余时间,给学生答疑或进行特长辅导。课外辅导要特别注意对学习有用困难的学生的辅导,要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赶上来。

2、教师要主动与班主任联系定出下班辅导时间,一般应采用个别或小组形式加强辅导,严禁将辅导课变成全班控堂讲授课.

3、各学科组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开阔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各种能力为目的,如科技、文学、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等方面都可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形式要求多样化,内容丰富,有时代感。

4、积极参加各种级别、各种内容的竞赛活动,应组织以学科或年级为单位的竞赛辅导小组,辅导重在开拓思路、提高能力、培养兴趣、积极参入。学校将对参赛成绩纳入教师的考核内容。

5、教师应将辅导纳入教学计划,学期初将计划送教务处,经审批同意后实施。辅导应做到辅导老师、学生、辅导资料、内容、地点、时间六落实。每次活动都应有教案和情况登记,辅导要求出成果,每学期结束,由教务处检查辅导情况。

小学科学实验基本要求

一、基本(常用)器材的操作方法

1、点火柴(平拿火柴;火柴盒“头”向上);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包括点灯时灯帽放右手边并竖放、火柴侧点;加热用外焰;熄灯盖二次等);

3、滴管的使用方法(包括握法、吸液体、加液体等);

4、铁架台及铁圈、复夹(十字夹)、烧瓶夹、试管夹的调节和使用(双手拿;开口向上)

5、托盘太平的使用方法(包括放置、调零、称量、读数等);注意左物右码、游码归零、调零、湿物用纸或容器。

6、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包括放置、调整对光时眼睛看目镜、调节焦距时先调低然后边看边往上调、调整被观察物体的位置时展玻片用双手调节等);

7、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包括持温度计的方法和位置、测量时玻璃泡的放置位置、读数时的观察角度、会正确读数、会根据测量对象正确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如测体温用体温计,测水温用100摄氏度温度计,测沙温用300摄氏度温度计等);

8、测力计(弹簧秤)的使用方法(包括会握、会调零、会读数等);如测水的浮力时,挂钩不入水,物不碰壁。

9、量筒的使用方法(包括加液、观察读数等);

1)倾斜2)斜口倒,对园口3)观测时放平4)看凹液面最低点5)最后一些用滴管加入

10、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包括放置注意

1、平放

2、周围没有铁制品和磁铁等物;拿法、方向的辨别N是北极、S是南极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内容

1、不明物体气味闻的方法(赶气味法)。

2、测量太阳的高度。

3、测浮力(1、挂钩不入水;

2、测力计会握、会调零、会读数);

4、纸桥承重比较实验(对比实验,要注意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如桥墩之间的距离或纸桥的形状)。

5、水和沙的加热实验(容器、数量);

水的加热实验:容器使用烧杯和100摄氏度温度计;水不超过2/3,如果是试管,水不超过1/3;温度计要悬挂在铁架台的复夹上;利用酒精灯外焰燃烧;实验要分工合作,有一位同学看时间,一位同学看温度表,一位同学记录每分钟的温度变化。

6、溶解实验

搅拌法《烧杯》:搅拌时搅拌棒不碰底和壁。

振荡法《试管》,试管内的水不超过1/3,斜入水,先放盐再放水(盐用天平称量,用纸),试管拿上部,三个手指拿,振荡的幅度为45度。

7、过滤实验(三靠、滤纸的折法和大小);

滤纸分三层和一层,三层放漏斗斜口短的一边。滤纸不能低于漏斗平面下0.1厘米。

8、蒸发实验(利用酒精灯给放置在玻璃片或金属片上的水(溶液)加热,使其蒸发);

器具:木夹+玻璃片(金属片),如是玻璃片,要预热;木夹短的一端向上。

9、找平面和线状物体重心的各种方法(悬挂、顶、测量、画对角线、折等)。

10、物体(固体、液体、气体)传热实验。

(1)固体传热实验:传导实验(木夹+金属丝,内向外利用凡士灵将小棍粘于金属丝上,加热金属丝,观察小棍掉下来的顺序。)

(2)液体传热实验:对流实验(烧杯内装半杯水,加热水,然后在水中放高锰酸钾颗粒或滴红墨水,观察红色液体的流动方向。)

(3)气体传热实验:对流实验(空气对流箱:箱内用蚊香等,箱上开一小洞,观察蚊香的烟的流动)

11、常见天气现象的实验(结冰、结霜);

(1)水结冰实验:材料(烧杯、冰块、盐、小试管、水、滴管)

过程,烧杯内加入冰块;利用滴管将水加入小试管内,不超过三分之一;小试管插入冰块中;并在冰块上撒大量的盐,观察小试管内的水变成了冰。)

(2)水蒸气变成霜实验:材料(深色或金属容器,冰块、盐)

过程,将冰块放入深色或金属容器,并大量撒盐,观察容器外壁,会发现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霜。)

12、水和空气的压力实验(水杯实验、压力传递实验、压缩空气的弹性实验等);

(1)空气的压力——水杯实验:材料:平口的杯子,垫板之类的塑料片,水,水槽。过程:将杯子在水槽中装水;在水下用垫板之类的塑料片插入杯口;竖直倒拿水杯,发现水不会从杯中落下。

(2)压力传递实验:潜水艇实验

(3)压缩空气的弹性实验(注射器实验:手指+注射器)

13、电路的连接(串联和并联)。

串联:电线、两个或多个小电珠、电池(电池盒)、开关首尾成一圈。

如电池数量不变,小电珠越多,小电珠越暗;电池越多,小电珠越亮;如果其中有一个小电珠损坏,其他小电珠都不亮。

并联:电线、两个或多个小电珠、电池(电池盒)、开关首尾成二个或多个圈。如电池数量不变,小电珠数量多少不影响小电珠的亮度;如果其中有一个小电珠损坏,其他小电珠不受影响,依然会亮。

三、基本制作

1、纸桥;

纸桥下部作成圆形,承重本领大。

注意对比实验要注意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如桥墩之间的距离相同时纸桥形状可以不同,它们的承重本领也不同或纸桥的形状相同时,如桥墩距离不同,它们的承重本领不同。其他所用的材料如纸的多少、大小等要相同。)

2、昆虫模型(蝴蝶、蚂蚁、蚊子、蜻蜓)

昆虫: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或二对翅膀。

3、指南针;(小磁针的制作)材料:针、磁铁、线

过程:针尖由中心向S极推(不能来回磨),多次后针尖是N极。悬挂小磁针,针尖处指向S极。

4、不倒翁;

5、小乐器。

四、实验习惯

1、小声讨论、设计实验、思考所需器材。

2、器材的取用;

3、器材的归位;

4、分工合作;

课堂教学各环节操作注意事项 篇5

一、导课

1、建议根据各学科知识的连贯性,设计复习环节 作用:承上启下 知识再现 循环记忆 提升理解

方法:导学案上将前节课学过的知识要点设计成复习题,按独学 对学 群学程序完成

2、建议根据学科特点创设学习情境 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探究情境

方法:导学案文本呈现 多媒体PPT呈现 多媒体视频引导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体验等

二、预习1、2、3、4、5、6、7、8、9、10、11、12、导学案提前一天发放

对导学案预习加大检查力度 对预习及时做评价

课堂上及时指导学生用好双色笔 指导学生使用预习笔记 指导训练学生提炼关键词

训练学生将关键词串联成完整语句

严格要求独学秩序,防止独学变成对学 群学

指导学生系统研读文本,防止断章取义,跳跃读书

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自学状态,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学情调查不能放松 掌控好自学时间,80%的学生完成后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 要清楚独学的目标是:20%的知识通过自学让学生学会

三、合作学习

1、对学 解疑、纠错、互查、互考、互教(1)解决独学不会的问题(2)同级对子讨论问题(3)向上一级对子求助(4)解答下一级求助的问题(5)检查对方预习完成情况(6)纠正对方预习中的错误(7)互相对问、对答、对考(8)提交两人都不会的问题(9)监督对方的学习过程

(10)对学讨论解决的问题不易过难 基础、浅显、易懂、简单(11)讨论或讲解声音不易过高

(12)讲解时,可要求边写边讲,可头对头站立讲解和听讲

(13)对学必须抓落实,尽量不让一个学生游离在这个环节之外(14)教师要及时监控对学过程,把握好时间

2、群学

(1)小组成员提交对学中不懂的、不会的、有疑惑的问题(2)组长组织开展讨论,逐一解决提交的问题(3)集体讨论提出本组提交全班讨论的问题

(4)对导学案中的每个问题,概括出本组统一的解答结论

(5)接受老师布置的展示任务,讨论、提炼需要解答问题的关键词(6)小组所有成员练习将关键词串联成完整的语句(7)推荐本组讲解人和板书人

(8)研究讨论其他组展示的问题,准备提出质疑、追问、补充(9)讨论声音音量比对学略高,但不能高声大叫,影响其他组讨论

(10)教师要监控群学过程,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11)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寻找大展示话题(12)教师要进行学情调查,及时调整课堂学习进度和过程

3、对学群学时间要充足,监控要到位,落实要扎实

4、合作学习环节的任务是再学会知识的70%

四、小展示1、2、3、4、5、6、要让组内同学轮流展示 展示时要由组长组织聚焦

展示讲解载体可直接使用导学案

展示时间要控制,展示问题不易过多

要在组内培训学生用关键词串联语句的能力

教师要在小组展示时关注每个小组的状态,及时纠正处理出现的问题

五、大展示1、2、3、4、5、6、7、8、9、10、11、12、13、14、15、16、展示的问题设置一定要在课前有所预设

展示的问题一定要有层次,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

展示的问题一定要有展示的价值,对理解、拓展、提升有作用 展示的问题不易过多,关键在于对展示点的放大和拓展 对讲解的学生要有意识地进行指导,一开始教师要做示范 黑板上展示内容一般要用关键词呈现,不易长篇大论 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脱稿,通过看关键词讲解 讲解时要指导学生用双色笔标示重点和关键点

展示讲解的内容主要以对问题的理解及其依据,思维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具有独到见解的观点

要注意在课堂上逐步培养学生讲解时的语态与体态的运用 要抽出时间训练学生钢笔字与粉笔字

对讲解学生的评价要跟进,但也要防止评价流于形式过滥 展示时,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聚焦展示点 学生站立听讲时,要固定站位,秩序不能乱

教师要随时纠正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做小动作,不集中注意力等问题

教师要在学生展示后,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质疑、纠错、拓展,讲解不全面、深度达不到预设效果又没有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时,教师必须自己讲解或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

教师要有效组织学生展示,过程要活而不乱,秩序井然

教师一定要切记不与学生抢话语权,只要学生能够讲清楚的,就让学生讲或讨论,教师要克制自己的讲话欲望,把话语权交给学生 教师要把握好质疑、追问、补充、拓展讲解的时机

教师的讲解是解决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小展示和大展示解决不了的那些问题,大约占到知识量的10%17、18、19、20、六、当堂训练

1、题目设置要有层次,以巩固基础为主2、3、4、可以设计成穿插训练,也可以设计成集中训练,但必须落实在课堂上 当堂训练仍按独学、对学、群学三个环节处理

独学完成后,通过对学群学实现核对答案、纠错、解疑、互帮互教,特别要注意对错题查找原因,纠正错误,实现批改作业的功能

5、当堂训练环节上的独学,可要求学生边做练习边再次看课本

6、对当堂训练环节产生的意见纠纷、不同见解、不同思路可即时根据情况安排再次合作讨论或展示交流,一般性的题目不展示

7、要指导学生利用好双色笔,将错误标注在题目下的空白处,关键处要用文字标示错误原因

8、当堂训练结束后,教师可直接公布答案

9、对学生普遍发生错误的题目,教师要分析原因,通过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或直接由教师讲解来解决普遍性的问题

10、当堂训练的题量不宜过多,要精选,形式要多样化

七、检测反馈1、2、3、4、5、6、检测一般用书面形式,个别情况可采用口答方式进行 检测题目设计要有层次,不宜过难也不宜过于简单 检测题量要根据一节课时间分配预设来控制 检测结果要通过对学评判

检测成绩要由学生记录在小组评价表上

检测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查找不足和漏洞,并指导学生及时补救改正

八、整理学案1、2、3、梳理知识脉络,归纳知识系统

纠正导学案各环节的错误,并将错误原因记录在导学案或纠错本上

对学习过程进行细节上的反思,注意不要养成喊口号式的反思习惯,要从细节上进行反思

九、课外作业1、2、3、4、统一要求必须布置课后作业,且课后作业必须设计到导学案上,禁止给学生统一订练习册,让学生直接在练习册上做作业

课外作业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即预习作业、巩固作业、拓展作业、提升作业

预习作业、巩固作业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按时完成,拓展作业和提升作业可灵活掌握,可要求学有余力和有条件的学生来完成

课外作业的检查批改可由小组内部进行,也可由教师在三次学情调查环节抽查批改

十、导学案设计与使用1、2、3、4、5、6、7、8、9、10、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把握课标要求 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设计意图 适当补充学习材料,扩充知识面 合理使用多媒体,提升学习效率 指导学生保存和整理导学案 必须保证导学案设计流程不断链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原则必须遵守 一课一案必须要做到

要根据学生实际,控制好课堂容量和难易跨度 规范格式节约用纸 阿左旗四中导学案设计使用六个环节要求

集备→ 个备→ 集备→ 个备→ 审核→ 付印

阿左旗四中集体备课八个步骤

1、确定课题,分解任务

2、设计思路,确定概况

3、分析教材,提炼问题

4、预设展示问题

5、设计训练题

6、设计检测题

7、设计课后作业

8、反思整理导学案

有效课堂教学的四条高压线

1、导学案准备不充分的课不许上

2、预习不充分的课不许上

3、严禁教师与学生“抢分头”

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篇6

管好诊疗过程关键环节、重点部门的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院、科两级负责人务必引起高度注意,要强化监管,有效管控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制定此标准与措施系列,希认真贯彻执行。

一、急危重病员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及措施

(一)标准:

1、急危重病员诊断抢救治疗措施和方案符合诊断抢救治疗原则:快速、协调、高效。

2、病历书写及时、准确、规范,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本院制定的《病历评分标准与奖惩规定》严格执行。

3、会诊讨论按照相关制度执行,急危重病人会诊应在≤10分钟到达现场。

4、门诊、急诊留观不得超过48小时,住院病人3日未明确诊断或病情恶化者必须组织相关专业会诊讨论,尽快明确诊断,制定相应诊治计划和方案。涉及3个专业以上会诊的执行《多学科联合诊疗制度》,疑难、死亡病例要组织全科人员进行专题讨论。

5、紧急手术应在5分钟内开出术前医嘱,20分钟内做好必要的术前检查及相关准备。麻醉科在接到通知后必须在30分钟内完成各项准备。急症抢救手术由医务科或业务副院长组织院内医师按手术分类与授权权限规定指派相应职称的骨科医师主刀,超出本院综合抢救能力或执业科目的,应一边做好成人生命指征支持,一边告知患者亲属需转院诊治(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尽可能为患者转诊转院提供支持与帮助。

6、急危重病员抢救成功率≥80%。

7、急救药品物品常备齐全,设备始终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8、消毒隔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感染控制相关规定执行。

(二)措施:

1、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度、医生值班交接班制度。

2、为急危重病员的检查、入院、手术等开通“绿色通道”,简化手续和流程,保证各种措施和方案的快速有效落实。

3、急危重病员的检查、转科、转院各部门要共享信息,通力配合,提前做好准备,必须有医护人员陪同和护送,并准备必要的抢救药品和设备。

4、组织医务人员的培训,全体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急危重病员的抢救治疗流程和技术操作标准。

5、在抢救的同时,逐级报告,必要时组织科间和全院会诊及抢救。

6、严密观察病情,记录要及时(具体到分钟)详细,用药处置要准确,对危急病人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

7、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口头医嘱执行时,应加以复述。

8、及时与病人家属进行沟通,履行知情同意告知义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9、按时完成病历书写和记录。

10、加强质量检查和考核,纳入每月全面质量管理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出现医疗纠纷,经调查确有过错的,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

二、围手术期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及措施

(一)标准:

1、手术室布局合理、流程规范,手术室器械、药品和设备必须满足手术麻醉需要。

2、手术对象选择准确,术前检查齐全,准备完善。

3、有术前小结,非急诊手术、疑难复杂手术、重大手术和新开张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

4、择期手术应于手术前一日,急诊手术提前30分钟通知手术室,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必须按时做好准备和参加手术,急诊手术随叫随到。

5、麻醉医师必须进行术前术后访视,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填写麻醉访视单,制定麻醉方案。

6、手术部位必须进行标识,并严格查对。

7、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必须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8、手术全程必须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9、术前履行告知义务,并签署手术同意书及相关医疗文书。

10、手术人员安排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及授权文件执行。

11、术后三天必须仔细观察病情,并做好病程记录。

12、消毒灭菌隔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执行。

13、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

(二)措施:

1、严格执行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2、择期手术前,必须完成必要的辅助检查,尽可能明确诊断,按规定进行术前讨论。

3、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注意手术禁忌症及相对禁忌症以及患者体质情况的风险性、安全性评估。

4、术前履行告知义务,并签署《手术同意书》及相关知情同意书等医疗文书。

5、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6、提前通知手术相关部门做好手术准备。

7、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范,仔细解剖,准确操作,保护组织。

8、麻醉师必须进行麻醉探视、术前讨论方案。做好麻醉准备、术中管理、术后管理和随访。

9、严格掌握拔管指征,尽可能不带管回病房。

10、严格遵守手术室工作制度,遵守无菌原则。

11、严格查对制定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严格手术器械管理,术前术后清点无误。

12、做好麻醉复苏和术后管理。

13、做好手术离体标本的病理送检工,并展示给病员及家属。

14、严格请示汇报,手术安排变动、术中发现异常、意外等均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科主任,或直接向医务科、业务副院长或院长汇报,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应对处置。

15、及时书写各种记录单,粘贴各种标签存放病历中。

16、麻醉师护送病员到病房,并做好交接工作。麻醉医师在24小时内作好随访记录,特殊情况随时随访。

17、主管(刀)医生及时下达术后医嘱,及时完成手术相关记录,向值班医生做好床旁交班。

18、病区护理根据医嘱和病情认真做好护理、治疗和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工作。

19、加强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纳入每月全面质量管理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

三、有创诊疗操作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及措施

(一)标准:

1、操作人员必须具有相应授权。

2、有创诊疗操作项目必须是必要的、可行的。

3、病员及家属、授权委托人知情同意。

4、配备必要的抢救药品和设备。

5、消毒灭菌、消毒隔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感染控制相关规定执行。

(二)措施:

1、严禁无资质人员操作。

2、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履行告知义务,签署同意书和其他相关医 疗文书。

3、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诊疗操作规范。

4、认真做好操作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病员心理准备、物质器械、药品、人员等等。

5、及时完成相关操作记录。

6、操作完成后告知患者操作结果,交代注意事项并认真做好护理、观察和随访工作。

四、急诊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及措施

(一)标准:

1、急诊急救人员相对固定,必须具有专业工作经历或经过重症医学科培训。人员由高年资临床经验丰富及技术水平较好的医师、护士担任,必须具有娴熟的急救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

2、院前急救人员24小时待命,接到指令后5分内出车,迅速到达现场开展急救,待病情允许及时转送到指定或病员要求的医院治疗,做好与转诊医院的交接工作。院内急救在急诊科或病区抢救室(重症监护病房、ICU)内进行,人员资质、抢救设备、技术资料应准备到位,随时处于待命状态。

3、急诊抢救药品准备器材齐全,设备(包括车辆)保证正常状态,能满足院内院前急救需要。

4、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当得到医疗救援报告时,要立即启动医院相应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快速赶赴现场,实施急救。

(二)措施:

1、加强爱岗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培养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救死扶伤”高尚的职业情操。加强首诊负责制、交接班等医疗核心制度的学习和落实。

2、医护人员包括救护车驾驶员定期举行急救技能培训和演练。

3、严密观察急诊病人的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认真执行急诊技术操作规程。

4、遇重大灾害事故、传染病疫情爆发和/或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在接到信息后10分钟内立即上报辖区应急办,主管领导应亲临现场指挥抢救。

5、加强与伤病员及家属的沟通,知晓急救的各种风险,及时签署转送、转诊同意书和其他相关医疗文书。

6、进入我院的急救病员按照医院急救病员“绿色通道”组织急救。

7、加强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纳入每月全面质量管理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出现医疗纠纷,经调查确有过错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

四、输血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及措施

(一)标准:

1、输血科(血库)功能、任务、科室设备、房屋设施与卫生学要求、人员配备、仪器设备、业务管理、业务技术范围、质量管理和质量考核指标等符合要求。

2、应严格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3、输血科(血库)应选择靠近病区和手术室,具备畅通的交通和通讯设施。

4、具备为临床提供24小时供血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需要。

5、具备血液储存,确保血液质量。

6、输血用器材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7、消毒灭菌消毒隔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执行。

8、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

(二)措施:

1、落实《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严禁私自非法采供血。

2、制定临床输血管理规范。定期召开输血管理委员会会议,对临床医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输血知识培训。提高成份输血率,节约血资源,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3、建立质量监测、考核和信息反馈制度。

4、制定、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5、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审批手续,执行输血前安全核查。

6、严格、准确掌握输血适应症,科学、合理用血。完善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和工作。

7、定期检查血液检测试剂原始凭据及使用记录。定期进行储血冰箱消毒、细菌培养。做好日常温湿度记录和设备维护工作。

8、定期检查血液出入库专用登记簿记录、核对、检查双签名是否符合要求。

9、严格执行输血会诊制度(一次用血、备血1600毫升以上需按规定会诊)及输血前告知制度。

10、根据临床用血量,上报临床用血计划,并做好临床用血统计及上报工作。保证最佳库存量,积极开展术中自血回输技术。

11、做好血袋回收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工作。

12、临床医师应做好输血后的效果评价工作。

13、输血科要牵头输血委员会做好季度内、半年和全院输血工作的评 价分析,医务科协助。

14、医务科要把输血病历列入重点质控,进行分析评价,发现问题,责令整改。

五、药物治疗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及措施

(一)标准:

1、建立健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指导管理组织,完善职能。

2、药品供应满足临床需要。建立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应急机制。

3、药学部门布局合理,管理规范,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及时、人性化的服务。

4、制定抗菌药物、激素类、肿瘤化疗药物、肠外营养等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用于指导合理用药,确保全院用药安全。

5、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相关管理制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6、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7、健全临床用药的管理和安全性评价制度。

(二)措施:

1、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

2、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各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制定、落实药事质量管理规范、考核办法并持续改进。

3、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建立临床药师制。临床药师数量合理,负责临床药物遴选、处方审核等。

4、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合理用药的监督、指导、评价,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特别是对用药失误、滥用药物的监测。指导医师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耐药菌株特别是多从耐药菌株的监测,协助临床做好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咨询服务。积极推广个体化给药方案。禁止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技术工作。

5、加强对特殊管理药品的管理,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购置、使用与安全保管。剧、毒、麻药做到五专(专人、专柜、专(双)锁、专处方、专册登记)。

6、严格审查供应商资质,坚持正规渠道购药,从药品招标中标企业按招标结果购进,保证药品质量。有验收记录制度。进药厂家必须提供五证(生产(经营)许可证、产品合格证、营业执照、企业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和销售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并盖鲜章);药品必须有批准文号、注册商标、生存日期、有效期。

7、药事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并有会议记录和具体的会议纪要。

8、定期印发《药事质量简报》,指导全院合理、安全用药,对全院药事质量管理进行评估分析,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实施持续改进。

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篇7

1 药学部思想观念和服务理念的转变

JCI标准代表了医院医疗服务管理和质量的最高水准, 获得全世界医学界的公认。其最鲜明的特点即以满足患者的全方位合理需求为主, 并倡导尽一切可能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全方位地调动医疗资源, 协调各个服务流程, 以提高医疗服务治疗和患者的满意程度为目标[2]。这就需要药学部相应地更改思想观念和服务理念, 不仅要做好科室里药品管理和服务质量, 还应积极配合临床工作方向转变, 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2 各个环节监控合理用药

2.1 加强沟通, 同使用药物的相关临床医务人员协调配合

药品在使用的整个过程中, 各个流程的医生、护士和药师需要在各自环节严格监管药品的安全合理使用, 并主动同患者进行沟通和指导。 (1) 相关医务工作者均参与到药品合理使用中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合理用药。护士以女性为主, 认真仔细, 观察敏锐, 且长期处于临床一线。护士和医生的及时沟通, 能够尽早发现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及时采取相应治疗。 (2) 根据JCI标准的目标和要求[3], 医院有义务向患者及其亲属给予疾病相关的知识教育, 从而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帮助其参与到临床治疗过程中去。患者参与医疗决策和过程, 使得医生能够深入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 保障了患者对用药的知情权, 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错误用药的发生率。 (3) 药师能够给予医生和患者详细的药品信息、注意事项, 并指导患者科学服用药物, 提出用药方案建议等, 从而优化治疗效果。

2.2 严格监控药品不良反应并及时上报

JCI标准中明确指出, 对于患者服药后全程监测目的在于能够发现和明确药物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此, 患者在使用药物后, 相关医务人员需要相互协同, 一旦发现可疑的不良反应, 应该马上向患者的上级主管医生报告, 由上级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表现及时判断并采取对症治疗。同时由各个科室负责人员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系统, 将患者资料、临床表现、救治措施、症状转归、可疑药品商品名、生产厂家、国内批号等相关材料上报药学部, 由药学部不良反应评价员进行评估和判断, 并定期根据本院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 作为医院药品目录调整的重要依据[4]。

2.3 严密控制从药品的采购到使用的各个环节

(1) 建立和完善医院药品管理制度。本院依据JCI标准中关于药品管理和使用中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参照卫生部相关规定, 结合本院的实际状况, 制订《处方审核制度》、《抗菌药物分类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 并由药事管理委员会定期对本院的药品应用和管理系统进行评估、审核, 及时更新基本药物目录, 从而全面规范医院合理用药, 保障患者的安全,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2) 严格控制和管理处方。本院规定刚进入医院的医生需经半年后才能有处方权, 每年定期组织考核, 只有通过考核的主治及以上级别的医师具有精神、麻醉药品处方权。临床药师则需要及时审核处方药的合理性, 若有异议应及时通知处方医生, 重新确认或重开处方。 (3) 安全贮存药品。严格根据药品规定的贮存条件进行贮存, 例如温度、湿度、避光与否等。药房设置有急救药品的最低数量警戒线, 以满足临床急救的需要。对于包装破损、已经过期的药品则需要及时处理, 并有详细的书面记录。而麻醉类、精神类和毒性药品则需要由专人负责管理, 每月定期核对数目, 并核查各个科室的用药情况, 做好详细的清单记录。

3 小结

JCI标准是一套全新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标准, 在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本院通过在药品管理中引入JCI标准, 不仅有助于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保证药品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 而且促进了药学部门进一步发展。通过不断地持续优化和改进, 相信本院合理用药一定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张冬纳, 翟书会.JCI标准下高危药品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20 (11) :1101-1103.

[2] 杨晓莉.JCI标准下用药错误和接近错误的内涵及防范要求[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2, 28 (9) :670-672.

[3] 刘世林, 杨晓蓉.结合JCI标准加强我院病区科室药品管理[J].中国药房, 2012, 23 (29) :2724-2725.

上一篇:矛盾论实践论提升下一篇:护士节的活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