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的主要途径

2024-07-22

培养的主要途径(共12篇)

培养的主要途径 篇1

所谓亲社会行为, 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 这一类行为心理学家把其称为亲社会行为。它是一种个体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视为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关专家指出, 6岁以前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佳时期, 它将会深刻地影响孩子成人之后的社交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幼儿通过与他人交往, 逐步增进对人和事及其关系的有关道德问题的认识, 提高自身处理各种行为的能力。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地方, 从小应该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针对以上分析的情况, 作为幼儿教师应注重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帮助孩子学会“包括分享、合作、助人、谦让、宽容”, 消退自我中心心态, 促进孩子良好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结合工作实践, 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途径。

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故事以其语言优美、情节简单生动、想象丰富、人物形象可爱等特点深受幼儿的喜爱, 它们在幼儿发展中所发挥的审美价值、娱乐价值是众所周知的。故事教学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移情训练。所谓移情就是把自己设身处地想象成他人, 从而得以认识并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 它是在对他人情感、思维、态度等认识基础上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它往往需要认知提示、情绪追忆、情感换位、巩固深化等环节来实现。而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续编故事、故事表演等教学手段无疑是最好的训练方法。例如, 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幼儿理解了故事的内容, 他们懂得区分好坏与善恶, 能够同情白雪公主, 并感受着7个小矮人对白雪公主的帮助。之后让幼儿扮演角色来表演故事, 通过角色的语言、动作、行为等体验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感受, 在这种情景中幼儿的帮助、合作、同情、关心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他们逐渐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 能正确地应对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类似情境, 有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对幼儿来说, 交往活动是在游戏中开始的, 可以说游戏是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游戏的规则可以帮助幼儿逐步摆脱自我中心, 向社会合作发展。在游戏中, 儿童要学会用规则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用规则来协调与同伴、与材料的关系, 从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获得一些良好品质, 如团结友爱、协调合作、克服困难、集体主义精神等。幼儿通过自己的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 能够学会了解别人, 控制自己的情绪, 从而学会共处, 学会合作。

例如在游戏中, “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 能保持愉快的情绪, 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并懂得什么是道德, 什么是应该做的, 什么是错误的行为, 学习判断善恶、美丑、是非等简单道德行为规则。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 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 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 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 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特别是在游戏中或结束后, 成人要从道德要求上对好的幼儿行为进行肯定、赞赏、鼓励, 使幼儿对道德行为产生自豪、羡慕、向往、愉快的体验, 就会有继续做好事的动机。反之, 幼儿在游戏中作了不符合道德的事, 也要及时指出, 使之产生不愉快的体验。所以, 通过游戏, 利用移情训练, 可培养、巩固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又可将负面的道德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健康、肯定性的亲社会行为。

创设适宜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实践的机会

教师可以在一日活动中设计一些需要幼儿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当幼儿遇到困难向教师求助时, 教师可推荐有能力完成任务的同伴来帮助他, 而非自己出手;可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 以营造帮助与合作的氛围, 将竞赛性质的游戏改编成合作游戏等。还应注重在集体中营造有利于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心理氛围。例如教师帮助了一名幼儿, 在幼儿道谢的时候, 教师可以愉快地告诉他:“帮助了你, 我自己也很快乐。”这样, 幼儿就会将亲社会行为与快乐的情绪相联系。我们在注重正面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同时, 防治或消除幼儿的不适当行为同样重要。比如, 设立“出气角”、“悄悄话园地”, 幼儿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毫无压力, 和自己的好朋友或者心爱的玩具说说心里话, 甚至可以拳击塑料圈, 软靠垫等出出气。研究表明, 成人行为的榜样对儿童的刺激作用远大于言语指导的刺激。所以, 教师和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为幼儿创设关怀友爱、助人分享的氛围, 用自己的积极行为熏陶幼儿。教师还要及时强化幼儿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 给予幼儿表扬和奖励, 可以有效地促进。

教给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技能

到了幼儿期, 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愿望日益强烈。但由于缺乏社会交往的技能, 同伴间的矛盾冲突也迅速增加。如果老师给予正确的社会交往技能培养, 就能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 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同时也能满足幼儿与同伴相处的社会需要。这些技能主要包括礼貌交谈、合作、助人和仪表修饰等。在礼貌方面, 应教育幼儿面带微笑主动向别人问好, 能用商量的口吻与人说话, 无意伤害了别人时会说“对不起”等。在交谈技能方面, 应着重教会幼儿初次见面打破僵局的技能。如主动热情地把自己的小玩具拿出来给小伙伴玩, 相互拉拉手等。在合作技能方面, 跟幼儿强调轮换、分享行为, 强调对同伴意见的理解和采纳能力。在帮助别人方面, 应启发和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对别人的正当请求和困难提供帮助, 从而获得同伴的喜爱, 结交更多的朋友。在仪表修饰方面, 强调整洁大方。在社会交往中, 整洁的孩子易为社会接受。以上这些社会交往技能, 多数幼儿通过平时社会实践的经验积累能慢慢地掌握。

积极争取家长配合, 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 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 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 共同培养,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的孩子从小独自惯了, 不愿意、不善于与别人相处;有的孩子太霸道, 在家娇惯, 到了幼儿园常与同伴发生冲突等等。为了协调家、园教育, 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专栏等做好家长工作, 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良好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例如:根据主题活动开展了“我是爸妈的好帮手”, 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体验成人劳动的辛苦, 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家庭故事表演大会》的开展, 更进一步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 让孩子去体验与家庭间的关系, 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气氛。

总之,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在幼儿与周围人、事、物的互动过程中隐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 只要教师能时刻关注幼儿的生活, 善于捕捉教育契机, 就会发现生活就是一部活教材,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对幼儿来说, 无论是幼儿园生活, 还是家庭生活, 都是社会生活中较为有序的生活形式。我们要创立一个良好的亲社会的环境气氛, 要用理智去爱孩子, 让孩子在温暖、友爱的空间中发展和成长, 增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培养的主要途径 篇2

摘要:广大青少年是中国将来的主体,他们是否具有法治思维,直接关系中国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直接影响依法治国成效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充实和完善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加强法制教育,其中推行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校教育法治思维方式法治信仰权利意识 守法义务

习近平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的光荣任务。当今社会,作为一个劳动者,法律素质高低越来越被重视。宪法关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对未来劳动者的法律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存在,不少学生成了应试教育条件下的失败者。他们年龄还小,心理压力大,心理发展很不稳定。在他们身上,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发生违法行为,加上一些学校应试当先,忽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极易导致上述学生造成或轻或重的法律后果,使得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因此当前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充实和完善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加强法制教育,其中推行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尤为重要。

所谓法治思维,就是按照法治的观念和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思维主体崇尚法治、尊重法律,自觉将法律付诸实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广大青少年是中国将来的主体,他们是否具有法治思维,直接关系中国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直接影响依法治国成效和经济社会发展。俗话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能育好人,在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视法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推行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必须认识到两点:一是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不能只关心学生的成绩;二是学校必须对所有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高度负责。对于当前的学校法治教育来说,让法治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途径:

一、在学校教育中树立法治信仰

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学校教育中至始至终贯彻法律的权威性教育,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使权力、保障权利。在法治社会,法律不仅是治理国家的工具,而且是规范社会关系、裁判纠纷诉讼的主要标准,必须得到充分认同和严格遵守。法律其实就是一种以国家强制力保障的行为规范。现在社会人们生活、工作等等需要一种规范来保证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使社会不会发生混乱,这种规范在家里叫做规矩,在单位叫纪律或制度,在学校叫做校规,在一个国家里就叫法律。它规定了你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对于在学校学习的青少年来说,校园不是世外桃源,也绝不是法律的真空地带。一些地方校园及周边案件频发,一些青少年频频违法犯罪,都说明学校教育离不开法治信仰的培养。为什么要学法?首先学好法律才能做到知法守法,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什么是犯罪的,自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青少年中存在许多“法盲”,有些犯罪行为完全是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去干的。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往往不加考虑,在犯法之后才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直至关进看守所后才感到后果严重。

其次,青少年学好了法律才能正确地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生享有法律赋予的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人身自由权等很多权利,一旦自己与他人发生纠纷,就能够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从而保护自己合法权益,防止违法犯罪。如果不懂法,以暴制暴,不仅不能保护自己,反而可能让自己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同学们学习法律非常必要。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目标必须抛弃成人理想化标准,既不能单纯地对青少年生进行法律专业知识的灌输和积累,也不能仅仅是对学生法律专业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应从青少年自身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树立对法律的认同和信赖,树立“法治”信仰。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

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因此,青少年法制教育不是致力于让青少年掌握多少法律知识,也不是致力于威慑和规制,而应将目标定位于让青少年内心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信仰,进而在青少年的素质中生发守法、学法、用法、护法的品格。当前,学生之所以对我们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不满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前的法制教育具有成人化、简单化、教条化倾向,过于急功近利,违背了教育规律。因此,法制教育必须先关注“教育”,其次才是“法律”,只有遵循教育规律的法制教育才可能被学生所接受,只有帮助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认识法律的价值,产生内在需求,法律教育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才能走的更远!

二、重视对青少年权利意识的培养

法律是规范全体社会成员行为的强制工具,但更重要的是维护社会成员基本权利最有效的保护伞。一直以来,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法制教育受“义务本位”和“国家本位”思想影响,重视强调义务,规范行为,学校法制教育习惯于从触目惊心的违法案例出发,教育青少年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从而帮助青少年树立法制规范意识。虽然这种法律教育在青少年行为规范教育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需要我们反思的是,这种法制教育内容的定位,忽视了青少年权利观念养成,尤其是忽视了青少年作为国家公民参与社会管理与监督的权利观念培养,容易使青少年产生法律是约束规范人的而不是保护自己权益的片面观念,从而对法律产生敬畏甚至距离感,导致产生抵触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健康法制观念的公民,不符合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长远要求。

学生权利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是现代社会的要求。青少年如果缺乏权利主体意识,即使国家制定若干法律规定其合法权益,也很难想到会利用这些法律保护自己,势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对青少年注入权利义务观念,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自主精神,使他们懂得主张权利,享有权利,并尊重他人的权利,才能真正的用好法律这把强有力的保护伞,也才能真正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在学校教育中对青少年进行维权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有:

1、抓好家长学校,强化家庭监护和教育的职能。监护是维权工作的手段,治本必须从青少年的监护和教育入手。家教要注重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生活习惯,让青少年在温馨而不失准则的良好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通过家长学校举办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从无意识向有意识,从重智轻德向全面育人,以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要保持家庭稳定,正确处理婚姻家庭关系,切实抓好对“缺氧家庭”、“濒危家庭”、“病态家庭”的教育。

2、完善学校维权意识教育网络。以学校团委、教导处为常设组织机构,形成学校法制教育、学科教育、班会教育相交融渗透的教育网络。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渠道,如学校局域网、广播、电视、板报、集会等渠道,大力加强宣传,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形成维权意识。

3、开展社会服务,使学生在服务实践中,产生维权意识。还可以建立青少年权益保护委员会,直接发挥组织的威力。通过开展各种联谊活动、“一帮一”活动充分保护青少年的各项权利。

4、建立家校互访制度。通过建立“家庭联系卡”、“家访”等方式,深入了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及其性格特点,并以此作为学校教育管理、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这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维护,也有利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守治义务教育

青少年随着社会的进一步法治,权利意识逐步增强,但他们在享受公民应有权利时,缺乏理性思维,容易表现出“利益至上”的倾向。他们在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忽视了自己作为中国公民应尽的法治义务。他们有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不顾及其他人权利,从而触犯了法律。还有相当比例的青少年不是十分明确自己作为一国守法公民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在校学生必须尽到的守法义务主要有:

1、刻苦学习:

在校学生应当确立为中化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积极进取,提高素质,全面发展。按时完成作业;遵守考试纪律,考试不作弊,不帮他人作弊。

2、遵纪守法、服从管理、接受教育:

在校学生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遵守学

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本校学生应服从学校领导、教师、管理员的管理与教育,不得与教师与管理人员发生争吵,对教师、管理人员的管理、教育有意见的必须通过正常途径反映与纠正。学生要正确看待因违纪受到的处理,要认真反思,用实际行动去改正。

3、维护集体利益与荣誉:

在校学生应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认真做好集体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各尽所能,积极为学校和班级争光,不做对学校和班级有害的事,不给学校和班级抹黑。

4、遵守社会公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校学生应做到诚实守信、热爱劳动、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本校学生应做到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文明休息,不影响他人学习与休息;自己的事自己做,生活自理,学会自我保护;讲究卫生,形成良好卫生习惯;

5、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在校学生应做到礼貌待人、助人为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不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不把无关人员带进校内,男女同学交往适当,不交往过密。

6、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

在校学生要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劳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

7、同不良现象作斗争,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在校学生遇到不良言行时应严肃指出,积极制止;遇到安全及其他意外事故隐患时要及时汇报;在学校调查有关事件时要积极配合,及时提供有关线索,不得作伪证。

8、宪法与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其他有关义务

浅谈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 写作能力 真情实感 生活 阅读 内容 形式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02-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认识和掌握作文教学的规律,讲究有效的教学手段,使作文教学卓有成效,是十分必要的了。因此本人认为作文教学着重可从作文与生活、作文与阅读、内容与形式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作文与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是靠平时的生活积累。正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写好作文必须用心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1.真实生活有助于学生丰富生活积累。有些人主张允许学生虚构,甚至热衷于提倡学生写幻想题材的童话之类。但是,虚构是“有中生无”而不是“无中生有”,也就是一切可供想象的原始材料只能来源于现实生活。原始材料越丰富,虚构的天地就越宽,想象的翅膀就越能自由地翱翔。所以必须鼓励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不断充实自己生活库存,积累生活素材,做到作文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2. 真实生活有助于学生打好作文基础。学生平时总觉得自己除了在学校读书就是在家里做作业,没有什么生活素材,习作时费尽脑筋也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怕写作文。如:一位老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天上课时,他带着课本、教具微笑着走上讲台,把课本、教具放在讲台上,巡视了同学一遍,走到窗台边把窗门一一打开,又把卫生工具摆放整齐,然后又回到讲台上。问同学刚才老师做些什么?开始同学感到茫然,过了一会儿,同学们 很快把刚才情景说出来。这时老师要同学把它写下来,同学们很快就完成。这时老师告诉大家,刚才我们写的就是作文。同学们都恍然大悟,原来作文怎么容易。从此同学们学会把自己平时所见、所闻、所感、所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学会须细心观察,亲身体验事物特点、生活习性,然后写到作文中去。久而久之学生作文就有了基础,慢慢的写起作文就能得心应手,妙笔生花。

3.真实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做人品德。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伤务,我们的教学工作应当把教书同育人这两方面的任务统一起来考虑,结合起来完成,决不能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强调作文要写真实的生活。

二、作文与阅读

阅读和作文相互促进。作文和阅读有各自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特点,但它们又有许多相通之处,可以互相促进。读写结合,从读学写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阅读是培养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之一,会读书,读得多,能促进写;会写文章,写得多,同样也能促进读, 因此阅读对作文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

1.阅读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学生阅读书面的资料,从阅读中获得许多知识,常常可以成为作文的内容。学生阅读了文章,消化了,吸收了,在作文中就能为自己的经验表达出来。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 ,知道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都是是可以再生资源,而大气资源、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等。学生从阅读中获得这些知识,常常可以成为以后作文的内容。

2.从阅读中可以学习语言和表达方法。阅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不仅表现在“写什么”而且表现在“怎样写”上,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是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和课外读物可以从中学习规范的语言,领悟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如:《鸟的天堂》,描写榕树茂盛一段中写道:那一簇簇的树叶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一个“簇”、“堆”字……很容易想象树的茂盛。《桂林山水》描写特点。写水,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令人神往的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与美,分述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写山,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风景名胜泰山、香山的衬托突出桂林群山的与众不同;分述桂林群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等都是很好从阅读学习语言和表达方法。

3.通过阅读可以受到多方面教育。如可以受到思想感悟的熏陶,可以扩大生活视野,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可以增加知识积累和提高文化素养等。如《一夜的工作》感受到周总理生活简朴、工作劳苦;《匆匆》 感悟时间的匆匆,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激励学生珍惜时间有所作为。文中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生动描写和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等都将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作文与形式

文章有内容、有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文章的内容是指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形式是指它结构,语言和体裁等。小学作文教学要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叶圣陶先生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内容决定形式,而形式是内容的定塑。” 因此,没有内容纯粹的形式则不存在,然而,定型不合适,对内容的表达有着反作用。 《语文课程课标》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这体现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為内容服务”的基本观点,所以这个精神要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1. 要“为情而造文”

“为情而造文”是为表达思想感情而作文,“为文而造情”是为写作虚造思想感情。在作文教学中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为情而造文”,这就是说作文是用笔来说话,要说实在话,说真情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 如在一次题为《我学会了……》作文中,同学们不是写做饭、炒菜,就是写拖地板、洗衣服,学生习作千篇一律,没有新鲜感,也不真实,显然学生作文能力不可能得到真实提高。记得有一次,一个毕业班学生离初考还有半个月时间,家长找到我,说他孩子语基和数学都很好,就是作文不稳定,有时写得很好,有时写得很差。我想这不是该同学作文能力不好,而是不懂得“为情而造文”,应该是从那些内容入手,怎样选材的问题,于是我就让他写一篇《我学会了……》,他写了《我学会了游泳》,可是那些游泳动作、过程一笔带过,内容空洞无物。我就让他认真想想看,哪些事情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刻,能真实表达自己情感,不要编造,想想生活中的事情。于是他说我家开了一间做水泥窗的工厂,每当双休日我都会帮助干,且自己慢慢也能做,我就写《做水泥窗》,我说很好,你就认真地想想,写下来,结果他从准备沙石到怎样扎小钢筋,怎样配制沙石水泥,到最后怎样做成水泥窗,内容写得很详细具体,真让人令眼相看,最后我告诉他这样文章真实感人,不错。此时他就有所感悟,原来作文不是编出来,而是如实写出自己真实事情。而后我又让他写《一件有趣的事》,起初他也感到很为难,后来他又想到暑假到海边哪表哥到滩涂抓跳跳鱼觉得很新鲜,我说:“这材料很好。”于是他又真实反映这件事,文章写得真实动人,既新鲜又有趣。通过几次练习他终于领悟到了文章是要通过自己真实生活表达自己真实感情,很快地就不怕作文,以后每次作文,该同学作文分数都很高也很稳定,毕业考也考得很好。

2.先求“通”再求“好”

培养的主要途径 篇4

1.以 题目为载体 ,指导美术生进行基础知识点回忆

虽然升学考试对美术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比普通生稍低,但在高中数学课程的教育过程中,一线教师绝不会放松对美术生的学习要求。在课程讲授完成后,教师会给美术特长生布置相同的作业以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而教师在作业布置或者是测验进行时,其内容往往与课程的基础内容相对应,并且覆盖面比较广,因此在高中数学课程复习中,教师可以指导美术生通过每一次的作业或者是讲义,逐步回忆课程的基础知识,进而使数学复习有良好的开端。

高中作业簿是高中美术生最好的数学习题笔记, 由于美术学生的很多时间需要花费在艺术课程学习中,因此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自觉性及时间花费的比重往往会降低。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为高中美术生量身定做一本作业簿,并以课程知识的教学进度与顺序让学生将习题记录在作业簿中,对于错误的题目,教师应当让学生配备相关的错题集进行订正。这样,在数学课程复习中,美术生只需要将作业簿和与其配套的错题集拿出来,重新学习一遍或者是做一遍,就能很快将所学知识回忆起来,逐步为数学复习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2.巧 用课程讲义 ,让美术生将自己的知识串联起来

虽然学生通过习题复习可以重新回忆起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但是由于习题与习题之间区别的关系,美术生很难将所有知识进行模块化分类,也很难将自己的知识全部联系起来,这就导致美术生在数学考试时基础知识不牢固、综合题得分偏低的现象。

根据这一现象, 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将自己复习课的备课笔记改编成纯知识点讲解的数学讲义, 以此指导美术生进行知识点的复习。通过复习讲义中串联的知识点,美术生可以将自己通过题目零碎回忆起来的知识点进行整合, 将整个知识点模块化,使知识点的记忆更牢固。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及时将知识点与题目对应起来,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帮助美术生找到知识记忆与应用的好方法。

3.学生互助 ,帮助美术生优化数学复习的方法

普通高中生的所有学习时间都花在文化课学习上, 因此其对于数学复习往往有非常好的方法, 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也非常扎实。因此,教师可以指引美术特长生与普通学生进行学习互动, 让美术生借鉴数学学习突出的学生的数学复习方法,进而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复习方法的改进和完善,使得自己掌握最佳的数学课程复习方法。

学习小组的形式最容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交流优化复习方法,因此在高中数学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美术生有针对性地放置在一个个学习小组内, 以小组内成员的综合复习方法带动美术生数学复习方法的完善及数学复习效果的增强。在整个小组分配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分配的合理性,不能只关注小组学生的学习成绩,要选择数学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成绩稳定,复习方法比较得当的小组作为美术生融入的团体,以此促进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复习方法上的提高。

4.教师课后直接指导 ,帮助美术生强化其数学复习能力

由于高中美术生文化课学习的时间比较分散,因此很少能够主动复习,进而导致其在数学考试时由于基础知识的欠缺而倍感困难。高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美术生的课程安排,在自习课、课间等时间段,指导美术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或者是为其解答相关的问题,帮助这些学生在数学复习时能够逐步解决自己的困难,并根据教师的意见逐步完善复习方法,争取在基础知识、复习安排、基础题库选择、知识点记忆方法等方面都获得一定的完善,最终促进自身数学复习能力的提高。

结语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篇5

(一)抓种植业结构调整促农增收。种植业在我市农民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按照“稳定粮食,突出特色,形成规模”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构筑区域农业新格局,优势产业带轮廓日趋显现。培育壮大了粮食、蔬菜、油料、亚麻、酸梅等一批主导产业,粮食面积达到了40万亩,亚麻面积2.75万亩,蔬菜基地建设面积达到1.8万亩,特色林果面积1.2万亩,啤酒花、香料烟、树莓等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得到稳步发展,饲草料保有面积达到15万亩。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收入达到2550元。为确保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和农业新技术,狠抓了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的高产攻关和示范带动,共完成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面积2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5万亩。同时,积极扶持培育种植大户,全市共有农业种植大户(300 亩以上)645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户均纯收入达到6.5万元。全市共有林业专业户900户,退耕还林面积6.6万亩,其中经济林111户,面积为8950亩,300亩以上的大户为50户,户均增加收入0.5万元。

(二)抓畜牧基地建设促农增收。始终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奶源基地、牲畜改良、科学饲养、疫病防治和牧民定居等各项工作,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2005年末,全市牲畜存栏81.28万头(只),年内出栏牲畜45.33万头(只),出栏率56.22%,商品畜达35.3万头(只),商品率为43.8%,年肉总产达到1.5万吨,奶总产达到1.4万吨。全市畜牧业收入达到11212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为879元,畜牧业贡献率达到20%以上。以发展乳业为中心,将奶源基地建 1

设和培育规模化养殖大户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充分发挥也门勒乡三宫村、阿西尔乡向阳队、喀拉哈巴克乡阿不拉村3个千头奶牛养殖小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专业发展”的原则,确立了专业养牛乡、专业村。

(三)抓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农增收。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村二、三产业体制创新中不断完善多元化经济结构,支持农村个体经济发展和农产品商贸流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庭院经济等服务业,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农民经纪人中介服务等解决农产品产销和加工增值问题,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发展的积极性,使农民增收由传统的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提高农产品价格向扩大效益和进城务工转移,提高农民增收的造血功能。

(四)抓农机推广促农增收。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来抓,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机化生产,大力发展大中型农机大户,实行机械化承包耕作,机手增收效果明显。农机作业创收已逐渐成为我市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及产业发展特点,进一步加大了农机新技术推广力度,通过引进使用大型耕地机械、精细整地机械、精量播种机械、中耕机械、玉米收获青贮机械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使全市的耕地水平提高20%,精细整地使农作物出苗率提高25%以上。仅中耕除草一项每亩为农户节约资金达30余元。

(五)抓支农政策落实促农增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1号文件和有关会议精神,积极稳妥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严格落实“三补一降一取消”政策,进一步完善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有效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认真解决农村二轮土地承包遗

留问题,加大了耕地保护力度,发展集体经济得到重视,林权制度改革有新的突破,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今后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农业稳市”的发展思路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全市农业农村快速健康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末,农业总收入达到8.03亿元,年均增长8.2%,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年均增长6.4%以上。

(一)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快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始终坚持把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作为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一是建设粮油生产基地,巩固基础产业。小麦、玉米面积分别稳定在20万亩以上,油料面积达到10万亩。并依托现有的小麦、玉米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食品专用小麦,酒精专用玉米等优质品种,增强传统农产品适应市场和转化增值的能力,逐渐将规模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传统农作物收入达到904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12元。二是建设畜牧业基地,强化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强养殖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三个养殖小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行规模化养殖技术,实现集约化经营;大力推进奶源和肉品资源基地建设,有重点的培育壮大乳制品、肉品加工龙头企业,整合畜牧业资源,推进畜牧产业化

进程;加快推进牧民定居工作,不断改善牧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变革饲养管理粗放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畜牧经营效益,增加牧民的收入。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45%以上,农牧民人均来自畜牧业收入达到2400元,畜牧业贡献率达40%以上。三是建设出口蔬菜基地,壮大朝阳产业。按照“建基地、拓市场、育龙头、创品牌”的总体要求,加快“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建设,推进外向型设施农业的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末,在省道221沿线建成5万亩出口蔬菜基地,温室大棚达到1万座,温室建筑面积达到2万亩,实现加工包装出口蔬菜3万吨以上。每座温室年纯收入按5000元计算,可增加农民纯收入5000万元,人均增收670元,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设施农业的贡献率达11%以上。四是建设特色林果基地,扶持亮点产业。突出区域特色、规模发展的战略意识,稳定酸梅基地面积1万亩,同时在适宜区域积极发展苹果、葡萄、树莓等特色林果1万亩,积极构建培育以酸梅为主,苹果、葡萄、树莓为辅特色林果业基地。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特色林果收入达到2000万元,人均增收268元的目标。五是建设特色经济作物基地,培育特色产业。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确保亚麻种植面积7.5万亩;啤酒花种植面积1万亩;香料烟种植面积5000亩;进一步重视酱用番茄、打瓜、啤酒大麦等产业的发展。力争在“十一五”末,特色产业收入达到6150万元,人均增收824元。

(二)加强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增加农牧民劳务收入。始终坚持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大举措来抓,积极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机制。根据区内外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劳务培训工作,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多方收集劳动用工信息,引导富余劳动力向从事养殖、餐饮服务、运输、建筑、家政服务等行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简化各类手续,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辟农民增收新领域。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导力量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放宽发展限制,加快体制创新,实现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大胆探索新形势下有利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机制、新途径和新方法。充分发挥乡镇企业的自身优势,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通过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区域优势产业开发。围绕农产品加快发展,在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方面充当龙头,努力做到只要是农产品,都有乡镇企业的带动,努力把我市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力争到“十一五”末,完成增加值3.14亿元。

(四)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大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区域支柱产业培育工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加大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力度,同时发挥专业技术协会及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做好种植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协调服务。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要进一步优化农机机械装备,做好大型农机机械和农机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在全市推行标准化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十一五”末,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先进农业

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普及率达到95%,种植业良种覆盖面达到100%,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科技在经济建设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适应生物新课程的主要途径 篇6

关键词:新课标 好教师 新要求

从2008年9月份开始,我省在高中一年级正式实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新《生物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课程体系单纯依赖简单模仿、直接传授、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的教学模式,而是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通过一定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科书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先了解有关的基础知识,再开展探究、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和游戏等活动,并通过相互协作和交流,最后得出结论。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课程理念,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一名好生物教师呢?以下就是我学习、思考、实践后的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的最基本的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新课标的实施,恰恰是科学发展观在教学中的完美体现。新的课程观念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视为课改的最高利益,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规律,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权利,尊重学生的生活与经验,为每一个学生创造适合自身的最佳发展机会。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将演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这就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也不只是踏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是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之间的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学生的角色也不再是一味听从,而是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生物教师,一定要使自己的观念发生转变,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二、加强学习提高

新课程标准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接受新生事物,要有效地改善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只有具备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才能优化教材处理,诗话教学语言,科学遴选教学手段;教师才能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自创新路;教师才能放开手脚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整合和拓展延伸,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游刃有余。这样的教学更生动,更鲜活,更具有生命力。除了具有扎实系统的生物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外,还应当涉猎其他相关的领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实现由学科老师向科学老师的转变。

三、改革课堂教学

新《生物课程标准》的推出必然对传统生物教学模式带来冲击。新《生物课程标准》强调过程性目标,提倡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传统生物教学模式的改革应根据上述精神,首先要从课程开始,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课堂上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层备课,压缩讲授时间。例如,在学习“生物的生殖”一节时,对于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类型,教师可采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常见的无性生殖动画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表格,提出阅读要求——搜索概念中的关键词。学生通过自学总结出几种无性生殖概念中的关键词——分裂、芽体、孢子、营养器官。最后引导学生对几种无性生殖方式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又如,对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教师先通过媒体演示组织培养过程视频素材,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果你想做此实验,该选择植物哪部分作实验材料最好?为什么选择这部分?培养瓶为什么要密封?培养基是固体的还是液体的?必须提供怎样的营养才能使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成活?哪些物质能诱导其分化和再分化?……最后通过讨论形成小组结论。教师通过多媒体汇总各小组结论,总结出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理论基础和应用情况等。

另外,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教材精心设计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可操作性的思维活动或实践活动,包括讨论、思考、模型构建、设计实验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板块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的机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科学的结论,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新课标下的高中教师绝不能满足已有的教学经验、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必须经常审视自己,改变陈旧、过时的思维方式,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更新自己,使自己成为新课标下合格的高中生物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学》2004年第3期,2006年第5期

浅析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 篇7

一、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要想降低企业的成本,必须要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实现创新化管理,但是从目前来看,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的成本管理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撑。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缺乏良性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秩序,因此说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很难形成成本管理的科学意识,尤其对于大型企业来讲,在市场中能够优先获得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并且能够拥有有利的获利渠道,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但是管理者的管理意识缺乏前瞻性,使得企业成本的效用不能够实现最大化。

其次,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存在着混乱的局面。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企业的成本管理不仅体现在对各项资金耗费的控制上面,还需要通过对成本的管理控制,提升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并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进而能够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在对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混乱的局面,管理观念陈旧,不能够很好的开展这一工作。

最后,成本管理工作偏离了科学的方向。成本是衡量一个企业投入和产出的经营效率的重要因素,通常所说的低成本则是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这也是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需要努力做到的。但是从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企业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往往通过提高生产规模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这样就会在市场中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一旦企业忽视了市场的需求而盲目的扩大生产,将会直接造成企业的资金短缺,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

上文中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想更好的控制成本,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措施加强管理工作,并且根据企业的发展经营实际,找到切实可行的降低企业成本的方法措施。下面本文就对当前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进行分析论述。

首先,需要树立起科学的企业成本管理观念。从企业发展的全局来看,降低成本需要从整体抓起,这就要求相关人员树立起正确的成本管理观念,并且要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目的,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成本为主要目标。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且要从技术层面上实现创新,提升企业产品的创新能力,并在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及提升经营效率,又减少材料等的消耗,进一步降低企业的成本。

其次,要逐步完善财务管理机制,为成本的降低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要想更好的降低企业的成本,需要不断的完善财务管控机制,确定成本管理的内容和方向,这是实现成本减低的第一步。具体来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企业成本管理的制度,加强企业的成本预算管理,并且要根据企业当年的实际支出成本、收入情况以及市场的销售水平,科学的预测下年的成本、收入以及销售状况,并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制定事前控制的措施,更好的控制成本,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需要根据预算的实际情况提升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水平,充分的发挥成本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优势,更好的降低成本。

再次,从控制原材料价格的角度出发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对于企业来讲,原材料是最大的资金消耗因素,其占据的产品成本比重较大,因此说要想减低成本,可以从节约材料成本的角度出发。具体来讲,在原材料采购方面,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量确定材料最终的用量,减少因为对需求量估计错误而造成的材料采购过多的情况出现,这样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成本的投入。同时,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对市场的价格进行多方比对考证,控制好采购的成本。在企业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要节约材料,防止浪费,并且要提升产品的合格率,降低材料的和其他费用的损失,这样也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成本。

最后,要不断实现企业产品的创新化发展。对于企业来讲,创新是降低成本的最有效途径。尽管控制好企业的生产消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但是这一方面的降低程度毕竟是有限的,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说只有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创新,提高企业产品的生产力,才能够更为有效的降低成本。具体来讲,企业要加强产品的创新,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在技术的应用中力求是产品达到最佳的状态,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和综合性能,同时还需要提升产品的生产率,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所以说,要想减低成本,必须要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生产效率,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成本在企业的发展经营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同时也会影响到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说,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立足,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措施加强成本管理工作,并且要逐步降低成本。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为其成本的降低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更好的推动企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君.浅析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J].财经界:学术版,2010

[2]周文佳.浅析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1

现场施工管理的主要途径 篇8

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面向建筑市场的窗口, 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和前沿阵地。施工项目的各项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质量直接反映了企业的形象和信誉, 决定着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

2 现场管理的原则、内容

2.1 现场施工管理的基本原则

2.1.1 经济效益原则。

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 而不计算成本的做法。项目部应奉献精品, 在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方面下功夫, 力争以较少的投人获得更多的产出, 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的开支。

2.1.2 科学合理原则。

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 做到现场管理科学化, 真正符合现代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 还要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科学合理, 现场资源利用有效, 现场定置安全科学, 员工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2.13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管理的最基本要求。只有坚持这一原则,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 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2.2现场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包括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诊断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等。

以市场为导向, 为用户提供建筑精品, 全面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尽量消除施工生产中的浪费现象, 科学合理地组织作业, 真正实现生产经营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优化人力资源, 不断提高全员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加强定额管理, 降低物耗和能耗, 减少物料压库、占用资金的现象, 不断降低成本。优化现场协调作业, 发挥其综合管理效益, 有效控制现场投人, 尽可能以最小的投人换取最大的产出。均衡组织施工作业, 实现标准化作业管理。

3 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途径

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管理, 应该足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从个人的观点出发, 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技术问题

作为一个工程项目, 特别是装饰工程, 其施工工艺复杂, 材料品种繁多, 各施工工种班组多。这要求我们作为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务必做好技术准备, 首先, 必须熟悉施工图纸, 针对具体的施工合同要求, 尽最大限度去优化每一道工序, 每一分项 (部) 工程, 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 (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 各气候等自然条件, 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 并以横道图或网络图表示出来, 从大入小, 由面及点, 确保每一分项工程能纳入受控范围之中。其次, 针对工程特点, 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 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作好技术准备, 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

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 技术工长及工人, 新技术新工艺培训, 施工规范, 技术交底身先土等工作。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员, 洞悉具体的施工工艺才能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 了然于心, 做好各方面突发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 以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 技术交底, 可以使施工技术工人, 工长熟悉新的施工工艺, 新的材料特性, 共同提高技术操作、施工水平, 进而保证施工质量, 再者, 从技术角度出发, 施工质量问题是否达到相关的设计要求和有关规范标准要求, 仪仅从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做出严格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有栩应的质量检查制度, 而建立完善的质捡制度、质检手段都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 所以, 必须做好技术准备, 针对每一工序、每一施工工艺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质量验收标准, 以确保工程质量。

3.2 材料问题

3.2.1 材料供应。

符合设计方确定所需材料的品牌, 材质规格, 精心测算所需材料的数量, 组织材料商供货。

3.2.2

材料采购, 面对品类繁多的材料采购单, 必须将数量 (含实际损耗) 、品牌、规格、产地等, 一一标清楚, 尺寸、材质、模板等必须一次到位, 以避免材料订购不符, 进而影响丁程进度。

3.2.3 材料分类堆放。

根据实际现场情况及进度情况, 合理安排材料进场, 对材料做进场验收, 抽检抽样, 并报检于甲方、设计单位、。整理分类, 根据施工组织平面布置图指定位置归类堆放于不同场地。

3.2.4 材料发放

使用追踪, 清验。对于到场材料, 清验造册登记, 严格按照施工进度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 并且需对发放材料进行追踪, 避免材料丢失, 或者浪费。特别是要对型材下料达一环节严格控制。对于材料的库存量, 库管员务必及时整理盘点, 并注意对各材料分类堆放, 易燃品, 防潮品均需采取相就的材料保护措施。

3.3 施工的问题

施工的关键是进度和质量。对于进度, 原则上按原施工组织计划执行。但作为一个项目而言, 现场情况千变万化, 如材料供应, 设计变更等所难免, 绝对不能模式化,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安排。施工质量能否得于保证, 最丰要的是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国家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要求来完成每一工序, 严禁偷工减料。必须贯彻执行“三检”制, 即自检、专检、联检, 通过层层的检查, 验收后方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 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3.4 人员管理的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人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所有的工程项目均是通过人将材料组织而创造来的。只有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的、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项目。怎样才能将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有机地捏合成近卫军呢?首先, 必须营造出一种荣辱与共的氛围, 职责分明但失亲和力, 让所有的员工都感到自己是这个项目的大家庭中的一员。这一些, 就需要我们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 对工人要奖罚分明, 多鼓励、多举办各类生产生活竞赛活动, 从精神物质上双管齐下, 培养凝聚力。其次, 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 各岗位职责, 权利明确, 做到令出必行。一支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 面对工期紧逼, 技术复杂的工程, 只有坚决服从指挥, 才能按期保质完成施工任务。再者, 针对具体情况适当使用经济杠杆的手段, 对人员管理必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3.5 资料管理的问题

一个项目的管理, 除了材料、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认别, 还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资料的管理。任何项目的验收, 都必须有个竣工资历料这一项。竣工资料所包含的材料合格证、检验报告、竣工图、验收报告、设计变更、测量记录、隐蔽工程验收单, 有关技术参数测定验收单、工作联系函、工程签证等等, 都要求我们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要一一注意收集归类存档。如有遗漏, 将经竣工验收和项目结算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有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3.6 成品保护的问题

针对装饰工程的特点, 成品保护可谓至关重要, 作为最后的一道工序, 任何一小点的破坏都会从整体上破坏美感, 影响工程验收。对于成品保护, 必须采取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做法来防护。所谓主动, 即采取相应的相关防范强制性的制度, 比如不准在成品地面上使用铁梯等规定, 所谓被动, 即采取相关的防碰撞等手段来保护成品, 比如在玻璃等易碎品上遮盖胶合板等措施。总之, 必须对成品保护问题天天讲、日日抓, 重点治理, 加强灌输成品保护的意识, 提高工人的认识。

3.7 施工安全的问题

主要是关于防火、禁止乱搭按电线、戴安全帽, 脚手架搭设, 安全带等相应的施工安全问题, 需设立专门的安全小组日日抓, 天天讲, 多培训学习, 防患于未然。

4 结束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现场管理水平代表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也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综合表现。因此, 施工企业应当“内抓现场、外抓市场”, 以市场促现场, 用现场保市场, 不断优化现场管理。

摘要: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管理, 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等诸多方面, 因此做好现场的施工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分析了现场管理的原则、内容, 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现场施工,工程管理,新技术

参考文献

[1]蒋晓燕.工程理论与现场施工管理的巧妙结合[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 (3) .

提高写作的两种主要途径 篇9

我个人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多多阅读

首先, 阅读时候精心汲取各种养分。

(一) 积累形象生动的词语, 比如形容一个人心神不定, 用“坐立不安”就没有用“如坐针毡”来得形象生动。

(二) 学会摘抄精美的句子。

在阅读课外书籍的时候, 遇到精美的句子要学会把它们摘抄下来, 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 “人尽可以被毁灭, 但却不能被打败”这样的句子, 我们可以在习作当中引用或者化用。

作者通过引用古诗将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进行了生动形象的理性分析, 既显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也使文章富有文采。

(三) 背诵教材中的精美的句子、段落和文章。

那些绘声绘色的景物描写、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以及闪耀着哲理光辉的名言警句, 都可以作为语言材料积累起来。积累多了, 写作文的时候信手拈来, 既可以为文章增色, 又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现在很多高考满分作文当中都巧妙的引用或化用了教材中的精美句子。如:2006年江苏满分作文《人与路》各段开头:

小时候, 路是一条羊肠小道, 你在这头, 我在那头.……

再大些, 路是一根电话线, 你在家里, 我在远方.……

后来啊, 路是一张张冥币, 你在天上, 我在地上.……

此篇记叙文写亲情十分感人, 有关情感的细节描写质朴而有光彩, 同时作者借鉴了余光中《乡愁》的构思, 自然巧妙且有变化, 足见把书读活了。

如果学生能够坚持从这几个方面的进行语言的积累, 我相信一定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

其次, 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最后, 阅读后要写感想, 即要写读后感。有一部分的学生爱读书, 但他们对写读后感却特别的反感。但我们说写了读后感的人将比没有写的人水平要高出一个层次。一般而言, 大部分的中学生读书都是泛泛而读, 并没有真的全心投入。如果没有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想, 那么读了之后从文章中得到的启发就会忘却, 到最后也是收获甚微。

二、深入日常生活

在写作实践中, 中学生除了要多多阅读之外还需要深入生活, 培养三个方面的能力, 具体的说, 就是观察能力, 感受能力和思考能力。

(一) 观察能力的训练。

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 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 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 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比如, 我们如何知道花很香?自然是用嗅觉去感知。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要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 如果有可能的话就坚持写观察笔记。教师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 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下去进行观察。这样, 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在高中的教学当中这有一定的难度, 但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去做。记得大学里的一个好朋友和我说过, 她们以前就有一个语文老师经常带他们去操场等地方上课, 这样做可以更好地接触感知大自然, 所以学生的语文成绩都很优秀。

(二) 感受能力的培养。

感受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 细心的观察是形成感受的基础, 但不是全部。要形成感受, 没有情感的参与是不行的。庄子说“不精不诚, 不能感人”, 刘勰言“感人心情, 莫先乎情”。文章要以情感动人, 那作者必须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 只有文章当中具有这样深厚的感情, 才能让读文章的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很多人都看过父亲的背影, 可能写出《背影》的却只有朱自清一个人, 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人没有积极调动起内心的情感因素。“触景生情, 睹物生情”并不是说有景有物就能生情, 景、物、情是一个互动体, 一个内心没有多少情感冲动和体验的人怎么可能对外物生出情来呢?而对于情感丰富的人来说, 一个平常的动作, 一片普通的树叶都会触动他的情思, 有情才会使他所表现的事物灵动而富有韵致。因此, 我们最终要培养学生的是要用心去感受, 在适当的时候去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文章因情而丰富多彩, 因情让人动容并且被人接受!

(三) 思考能力的提升。

思考, 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写作中, 思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产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任何优秀的文章作品都体现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这些认识都是思考的结晶。文章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 从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得出一个人生或社会的命题, 能增加文章的深刻性。因此, 写作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又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思考才会有思想。高考考试说明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对作文深刻性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观点要具有启发作用。”

对生活的思考, 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至普遍、从表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一般说来, 这种概括越广泛就越具有典型意义, 就越能引起共鸣。比如,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 文章从阿Q的身上总结出了整个人类都具有的劣根性:精神胜利法。我想这应该是他的文章为什么到今天都还在被我们奉为经典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 篇10

一、做好课前“热身”活动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上课,学生思维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又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一旦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上课前两三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可以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活动或表演,比如即兴演讲、美文朗读、诗歌背诵、戏剧表演等。

二、以导语创设意境,激发学生兴趣

1. 诗文名句导课。

巍巍中华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伟大诗人和词家,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精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名篇佳句,贴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学的课文,能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以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我以陆游的《书愤》为引语,使学生感受那种渴望失地却又不能施展自己抱负的满腔爱国热情,为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设情境。

2. 设疑造成悬念。

古人云“学始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因此,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如教学《像山那样思考》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请一位学生说说对狼的印象?(生答:奸诈、狡猾。)“那么能不能把狼赶尽杀绝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文本,看看文本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这个导语的好处就是巧设疑问,引起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 用讲故事作导语。

课文中往往节选一些小说作为研习的文本,上课时以选入的文本为中心,联系前后内容系统地交待情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读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在一课前把前五回的情节系统地介绍一下,让学生认识到文本在小说中的地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 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语文课上,可以到网上找一些相关的图片,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学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我在上课时,先出示一些西部落日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些自然景色的特点,然后提问:“作者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色,想到了哪些古迹?”这样很自然地进入到“怀想古迹”部分的分析中,也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特定的教学情境。

三、驾驭课堂进程,注意课堂调控

1. 调控课堂氛围。

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个学生发生心灵上的沟通。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价。教师不应高高在上,而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催促思维。教师应对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并以赞许、微笑神情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2. 优化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所以,新课的讲解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简炼的语句,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部位,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讲清重点,使学生产生顿悟,不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适当点拨,或引导学生再探究,寻找到结论,发展智能。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表意见,获得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同时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也受到了熏陶。教师还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至终兴趣盎然。

3.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充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鼓励,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种鼓励最好是不定期的、看似偶然的。在某些活动中,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的形式,由其他组员带动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例如在表演课本剧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都参加,不能让某些学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四、课后延趣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措施与途径 篇11

1.扩展功能链条,促进创业教育与创业活动的联动

现阶段,多数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是脱节的,一方面,创业者接受了创业教育之后,发现创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场地等难以根本解决,受到的创业教育在现实中无法施展;另一方面,一些创业者基于热情、资金实力雄厚等原因,跳过了创业教育阶段,直接扎进了创业的大潮,结果弄得焦头烂额。

从各地的实际出发,需要扩展创业教育的功能链条,集成创业教育、创业辅导、天使投资等功能,使受训者通过创业教育的平台,在接受创业教育的同时,和具体的创业活动结合起来,能够发掘出风险投资、产品市场、核心技术等机会。这就要求将促进创业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提升创业氛围和创业实践发展,将创业教育作为创业实践的发动机。

2.构建多元主体,强化创业教育机构体系建设

目前,创业教育的实施分散在各个主体之间,职能划分、受众群体、体系建设等比较混乱,不利于形成功能互补、条理明晰的创业教育机构体系。

各地下一步应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创业教育机构体系。

3.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建设

各地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创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消除制度性、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责任,将创业教育作为制定、实施和优化创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坚持“规划先行、统筹规划、预留空间、逐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吸取国内外经验,形成完整的规划框架,设计好发展路径,建立健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应发挥起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功能,着重加大对创业教育重点项目的投入,建立多元资金筹措扶持机制,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事业单位投入为主体的创业教育多元投入机制。同时建立创业教育经费补贴与培训质量和促进创业效果挂钩机制,设立创业服务窗口,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政策设计、体制改革、课程开发、师资开发等不同领域选择专家,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跟踪指导、综合评估。

4.注重内容开发,强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体现创业教育的目标追求,即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知识、技能培养相统一。各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根据创业教育目标选择和设置课程内容,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不同群体创业教育课程的差异性:一是大力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培养受训者的创新、创业基本理念。二是加强实践与调研,针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收集创新、创业信息,从中寻找商机。三是加强创业实训锻炼,对那些接受基础性创业教育以后、有创业愿望和行动的受训者开展创业实践指导和实战训练。四是加强创业精神培养,重点提升受训者的辩证思维能力,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企业家精神与良好的道德情操。五是激发创业热情,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亲临现场,传授创业经验,组织受训者到企业参观、考察、访问,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引发创业兴趣。

论新农村法治建设的主要途径 篇12

一、加快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为新农村法治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体现和保障。穷国无法治, 很难想象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贫困山区农民和经济不发达农村的农民有同样的法治要求。为使农村法治建设顺利进行, 必须加快建设农村市场经济体制, 使农村的市场经济融入到整个市场经济中。这就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 确立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 鼓励农民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重视农村的产业化发展, 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 主要是市场形成价格机制,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织, 采取多种方式把农户的生产经营与市场有效的联系起来;发展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 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 促使农村大市场的形成, 开创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只有建立起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 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才能变成现实, 才能为农村法治化、和谐社会的建构奠定经济基础。

二、选择合适的农村法治的模式, 为新农村法治建设奠定建构模式

模式的选择对实施的结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诸多学者对我国法治模式作过多角度的探讨, 其中, 有学者认为我国法治建设应选择政府推进型与社会演进型的法治;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法治只能是政府推进型;也有学者认为只能是社会推进型;还有学者认为我国法治应该走政府推进型与社会推进型相结合的道路, 以政府推进法治改革为主导, 辅之以社会民间自然生存的具有现代化法治精神的制度、规范和力量。农村社会有其自身的特点, 必然以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眼光去审视这个问题, 就目前而言政府推进肯定是必要的, 但仅靠政府推进是不够的。农村社会有其自身的秩序和发展规律, 我们需要培养法律在农村生存的现实基础, 实现法治秩序与社会自身秩序的融合。在转型期的我国, 我们不仅必须注意城乡法治的整体性问题, 还必须注意农村内生法治力量的培育与壮大。因此, 我国农村法治应走以政府推进为基础, 结合社会与民众内在推动演进的道路。

三、加强农村立法, 为新农村法治建设奠定制度基础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首先要求做到有法可依。为此, 国家有关立法部门应该加大农村立法的工作力度。现阶段农民在各方面都处于弱势之中, 为提高其地位, 促使其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必须在立法上要有农民权利保护优先的立法精神, 制定出一批农民熟悉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例如《农民权益保护法》、《乡村关系法》、《农民协会法》、《农业投资法》、《农村社会保障法》等, 还要完善现有法律, 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义务教育法》、《土地管理法》、《乡镇企业法》等。另外, 农村立法要反映农村社会的需要, 与现实的农村社会承受力一致, 不能搞一刀切, 同时立法要严格按照立法规则进行, 科学立法。

四、加强农村执法队伍建设, 为新农村法治建设提供合格的实施主体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和贯彻, 法律能否得以真正贯彻和实施关键在于执法者。农村现存执法队伍中高素质执法者奇缺, 为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执法队伍建设。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 提高执法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纠正农村干部中那种“法治”是用来治理民众、对民不对官的错误观念, 把强化依法行政作为各级领导的行政执法形象, 让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深入到农民心中;第二, 健全对执法者的录用、考核、福利、晋升及奖惩制度;第三, 加大引进具有专门法律知识、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的高校毕业生深入农村基层, 改善农村执法队伍中法律专门人才构成偏低的状况。

五、完善和强化农村法律监督机制, 为新农村法治建设提供监督保障

农村法治的实质在于作为主体的农民依法治权, 确保农村基层组织依法而治, 克服任意性。因为权力有一种侵略性, 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权力往往善于以所谓目的之“正当”来为一切不正当的行为狡辩, 致使权力的腐败变质是如此容易, 而且又是如此不知不觉, 如此不易被察觉。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建立和健全有关制度, 从根本上保证严肃、公正执法, 这就要严肃纠正各种执法违法现象。在农村, 监督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 主要是通过上级单位对执法者的检查、复议等方式来实现, 并且要把这种监督制度化, 使之成为一项经常性的活动。另一方面是外部监督, 主要来自行政相对人、人民团体、社会舆论、政党、立法部门和司法部门。在农村法治建设过程中, 目前尤其要强调这种外部监督, 它能使基层工作人员正确行使权力, 不随便乱收费, 避免增加农民负担, 拉帮结派, 作福作威, 而且它对于提高农民的法治观念也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六、切实提高农民法律意识, 为新农村法治建设提供内在精神动力

农民是农村法治化的重要主体, 是农村法治实现基础的基础, 因此农村法治化的实现, 从根本上还必须依靠农民良好的法律意识。鉴于此, 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引导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增强理性精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其法治意识。教育可以帮助农民改变信仰、价值体系以及社会意识和政治态度, 可以促使其走出经济思维的狭小天地, 使其思维场景和思维方式发生深层变化, 可以改变其小农意识和保守心理, 并可改变其情感方式, 最终形成开放和进取的价值取向以及积极参与的政治态度。法治的宣传教育要有针对性, 在宣传中一方面要加强法律的普及力度, 另一方面要营造一个好的法治宣传社会环境, 不断培养农民的法治主体意识, 增强其法治主体的认识, 强化其法治主体的能力。

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为新农村法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农村基层组织是管理农民、组织农民、服务农民的基层组织, 是维护农村的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的有效组织。当前, 农村基层组织的廉政、勤政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贪污腐化、横行乡里, 是不能率领农民进行当地的法治化建设, 反而成为法治化建设的绊脚石。所以, 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村委会、治保会、调解会等基层组织的制度、法律、组织等方面的建设, 理顺他们之间以及与基层政府之间的关系, 形成权力赋予、权力行使、权力剥夺的良性的农村基层组织循环体系, 提高其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 使其发挥名副其实的作用, 从而对广大农民群众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

八、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为新农村法治建设提供道德基础

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 引导农民群众自觉遵守“爱国守法、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树立现代价值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善农村文化教育条件, 使农民由传统型农民转变为现代性农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农民自觉的产生对维护正义、公平、自由、民主、秩序、和谐法律的渴望与需要, 这种需要将推动农村法治化的进程。

总之, 新农村法治建设, 是一项艰苦的长期的历史任务, 它需要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制度以及执法队伍等多方面的完善等。它同我国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同步进行, 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新农村法治建设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 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在发展中解决。

摘要:新农村法治是我国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快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通过选择合适的农村法治的模式, 加强农村立法, 加强农村执法队伍建设, 强化农村法律监督机制, 切实提高农民法律意识,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途径才能尽早实现我国的农村法治, 进而建立现代整体法治社会。

上一篇:竹炭基固体酸论文下一篇:丙烷氧化脱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