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时成功(精选9篇)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时成功 篇1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途径
时成功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和不竭的动力。”新课标指出:“中学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品质,要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掌握知识,独立完成课堂作业,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性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是当前我校课改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策略来培养。
一、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教师应正确认识创新意识。创新教育并不是脱离教材,让学生任意地去想去说的教学活动,这是对创新教育的错误认识。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与时俱进,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要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使学生具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求过程之中,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才能摆脱思维的束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3)巧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求欲望。“兴趣是求知的起点”,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内驱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教师只有精心设置各种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建好自主、合作学习小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要素
(一)小组组建
1、分组的基本要求:(1)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学习成员的学习能力(考试成绩、平时学习态度、发展潜力)、行为表现、思想状态,性格特点等要保持基本平衡;(2)注意男女搭配。女生较细心,听话,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男生思路灵活,讨论积极,但比较粗心,往往注重结果,这样男女生可以取长补短;再者,从思维方式上看,男生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而女生侧重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3)还要考虑家庭条件等因素,要让家庭条件好的和家庭条件差点组合在一起,给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提供相互帮助的空间;(4)尽量不允许学生之间进行自由选择。因为学生通常喜欢选择与自己性格相似或成绩相当的同学在一起,这样会出现小组间的较大差异,不利于各小组开展学习活动。
2、分组的方法:以学习成绩为主,将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A、B、C三个等次,在此基础上将各等次的学生平均分成七至八个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每组最多6人,最少4人;小组内成员座位最好按A1C2、B1B2、C1A2对面而坐,使对面左右都能结成学习对子。
(二)课桌摆放。按东西走向摆放桌子,前面三组,中间两组,后面三组,桌子离前后黑板的间距以不影响学生到黑板前展示为准,讲台一律放在前黑板靠北墙处,每组桌面上除放盛粉笔的盒子,当节课的学习用具外,其他一律放到桌斗内,确保学生能无障碍交流。
(三)选好小组长。各组最好选2名学生任组长,一名负责文科(语、英、政、史、地),一名负责理科(数、理、化、生),分工负责,这样既可以减轻组长负担,又有利于在小组内建立竞争机制。如何选呢?(1)小组长必须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服务意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大局观念;(2)小组长必须由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担任,他要成为本组的“学习领袖”;(3)小组长还要有较强的自制力,能率先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会因为自己的落后而影响本组的合作;(4)小组长最好采取个人申请或老师推荐,并由本组成员认可的方式产生,这样小组长在本组才有号召力。(5)小组长可以实行任期制,期满后实行组内民主选举,可以连任,这样对小组长是一种鞭策,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机会。
(四)给小组成员编一个相应的代号。特别是我们当前刚刚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老师和学生对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运作还不熟练,编一个统一代号更有必要。按照前面我们分组的标准分好小组后,把各组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相当的编成同一个号(应特别注意的是,最好不要按成绩从高到低顺序编号,那样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
(五)加强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内的文化建设,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合作的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创设组名——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创设富有个性、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使本学习小组相互鼓励、奋发向上、团结协作。如:飞天、火箭、扬帆、雄鹰、阳光、智慧、先锋、疾风、劲草、光荣、必胜、无敌、勤奋、日进、翱翔、合力等等。
形成组训——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讨论选择名言、警句或者格言,形成自己的组训,以便激发学习小组的进取心、凝聚力。如,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挑战自我,团结第一;快乐大本营,天天好心情;行动,才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等。
制作组徽——有绘画创作特长的小组可以尝试制作学习小组标志牌,放置本组桌面,时刻警醒、激励团队永远向前。
确定目标——小组讨论后,制定本学习小组节目标、天目标、周目标和月奋斗目标。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预习效果、课堂展示、学业成绩等方面要达到什么目标,在班级的所有团队中要达到什么样水平,目标清晰,人人明确。
当然,小组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形成班级文化的过程,他们相互促进,互相支撑。小组文化氛围形成了,班级文化氛围自然就浓了。
(六)小组建设要稳中求变。一个学习小组确定后,尽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但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必要的时候可视情况进行调整,但最好不要推倒重来。这种变化包括组员之间的调整、组长的调整,也包括小组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等的变化。只有适时调整,才能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持续地开展。
(七)小组的座次可以以大周为单位进行调整。从生理健康的角度,小组内组员可以面对面互调,小组之间可以是南北、前后互调,也可以采取推磨式互调。
二、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是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及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会有所理解、有所发现。
(2)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研讨、交流、创作的集体,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起讨论、形成科学的概念或解决问题的途径,彼此的启发或思考的碰撞,就会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合作是创新产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3)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质疑、解疑,发展其创新思维。
三、构建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方法与途径的模式。
通过“三案导学”课改实验的深入开展,我们摸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初步模式。即一个目标,两条途径,三种方法。
(1)、一个目标: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两条途径:
1、学科课程为主,2、活动课程为辅,(3)、三种方法:
1、创新地教,2、创新地学,3、创新地考核、评价
----------两条途径实施。
1、学科教学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教学过程中,我们着重强调“五性”: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教学氛围的民主性,教学过程的自主性,教学方法的弹性以及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课堂上激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
2、课外活动渠道: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我们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优化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动脉,自己动手,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管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套方法重落实。
(1)、创新地教。(2)、创新地学。①、激趣生疑。A、情景激趣生疑。B、动中激趣生疑。C、多媒体教学中生疑。②、探究质疑。③、合作释疑。④、实践创新。(3)、创新地考核、评价。
(四)、环境因素在自主、合作学习创新中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1、通过班会和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明白只有大家团结合作才能共赢的道理。
2、初步构造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模式和雏形的课堂教学模式。
经过教师在实验中不断地摸索、总结、提炼,再回到实践中加以验证,在各学科初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案导学”,并仍在不断地完善,以求形成一个较稳定的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3、青年教师队伍得到锻炼,崭露头角。
我校青年教师人数占全校教师人数的94%。为让她们尽快成长,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将青年教师作为重点,送她们去学习,给她们“压担子”,“引导她们上“三案导学”过关课,教她们写论文„„一大批青年教师在课改实验中迅速成熟,有了长足进步。
五、一些思考
1、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实验者在长期的艰苦的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去探索,去实践,使现有的模式更加科学,完善。
2、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关键在抓教师思想认识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思想认识”与“实践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就达不到目的。
3、由于学生好动天性,在其思维活跃的同时,往往会出现自控能力差,影响课堂纪录的现象。还需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着手,强化训练,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在整个“三案导学”课改实验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一条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操作样式已基本构建。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或独立活动,或合作活动,通过多向交流的汇集,参与的意识极浓,表现的欲望和情感的流露极强,孩子们的个性特长和潜能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我看到了一颗颗金子在闪光!要相信,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是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作为每一个双语人都应有坚强的信心、强大的决心、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气概,埋下身子,真抓实干,坚持不懈,勤于发现,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继续扎实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着力建设具有我校特色,自主、开放、发展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素质教育之路,将课堂教学改革、自主、合作学习坚持到底,相信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局面逐渐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开放、高效的理想模样。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时成功 篇2
关键词: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现代人才,问题意识
一、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现实意义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 也是弘扬创新本性的需要。
1. 提高当代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经济发展日益加速、知识剧增、技术不断更新的现代社会形势下, 对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当代人才必须具备学习、适应、创新和竞争的生存能力。因此, 在这个竞争和发展的年代, 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 其作用越来越大, 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与前提。所以,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 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根本需要。
2. 提高当代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
当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早在1999年, 我国就提出要“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指导,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手段,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 使之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由此可见, 在当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和需要, 也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按社会教育学的观点来看, 教育的过程, 就是使人逐渐以生物实体转化为社会实体的过程, 也就是逐渐使人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因此只有通过创新教育, 才能使人由一定水平的社会实体转化为更高水平的社会实体, 使人走向自我完善。总之,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 只有在当代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为其将来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只有通过创新教育, 才能培养出当代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3.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弘扬创新本性的需要。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 创新是人类的最高本性。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德国人类学家兰德曼说:“如果人有某种不可改变的东西的话, 那么这种东西就是人的创新本性。”由此可见, 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善于通过生产、活动、实践等获取经验与知识, 从而发展自己、改造世界、不断进行创新。人总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经验, 以求得新的生存与发展。当代各国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的竞争, 实质上就是创造力的竞争。因此, 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就成了时代对人的根本要求,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二、培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 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努力培养与创新意识相适应的现代人才意识。
(1) 在现代教育中, 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 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价值体现。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在1943年就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造性教育观点。因此, 我们应善于利用这处处充满创造之力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验, 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在自主中求创新、获实践, 使其自身价值得以体现。从社会角度来看, 创新与实践的价值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体现, 是超越自我、突破自我、实现创新发展的体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人格特征、精神状态、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从教育者角度来看, 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 努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创新素质是教育者的神圣职责, 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价值体现, 教师只有结合具体教学实践, 从各个不同方面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途径, 探索其有效的培养方法, 把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作为根本任务, 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2)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是教育功能观念的重要体现。当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越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功能, 教师的根本使命和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只有通过教学实践, 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此, 在现代教育中,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改变不适合时宜的传统教育观念, 转变传统教学中由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树立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并重的教育理念, 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体思想,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有效构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3) 树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的人才观的重要标准。在新时期的人才标准下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的人才观的重要标准, 人们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认知与评价观念也实现了新的超越。尤其在创新教育模式上, 注意保护和支持那些在学习上“爱钻牛角尖”和“爱耍小聪明”的学生, 鼓励他们要敢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 不怕失败, 努力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学习品质, 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经济要发展, 教育要先行, 教育要发展, 教师要先行, 客观上要求教师对教学要标新立异, 采用目标教学、民主讨论、问题讲座等形式, 与学生一起实践、创新, 实现教学相长。学校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求发展的, 不仅教学要创新, 教学管理、决策也要创新, 形成科学民主高效的管理决策机制。
2. 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1)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类:一是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 二是学生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前者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但没有表现出来, 呈潜在的状态, 后者是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 不善思考, 思维惰性大, 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由此,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当前创新教学理念的重要任务之一。事实上, 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 教师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动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也是当代教育者深入研究、实现创新课堂教学理念转变的重要任务之一。 (2) 改变教学方法, 掌握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方法艺术。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的指导者, 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形成与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影响, 由此, 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高低,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方法艺术, 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素质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进程、改变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注重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的培养。 (3)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深化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在教学模式上, 请有科研经验的导师、教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科研成果, 讲授创造思想和方法, 以此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激情, 逐步形成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在课堂教学中, 提倡启发式教学, 坚持以学生为本, 遵循让学生去发现知识, 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创新的原则, 让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融会贯通地掌握所学内容, 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智力开发, 进而创造性地学习, 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使其智力活动呈现多样化、丰富化的要求, 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积极进取的教学气氛, 引导学生以创新的精神汲取知识。
3. 要努力营造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环境。
(1) 必须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教师则首先要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抛弃教死书、死教书, 整天拘泥于陈旧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学观念。必须创新教学模式,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者,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已任, 这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和角色的新定位。 (2) 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可以说,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 发挥他们的特长。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主导者的观念, 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 要为学生禀赋和潜力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学生只有具备热情奔放的心理状态, 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 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 营造学校的创新环境。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不仅是传播知识的机构, 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乐园。良好的教育环境, 是高校培育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是一个学校体现时代要求的品位和格调, 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营造一种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在教学中, 就应不断更新观念, 营造创新氛围、提供创造空间、引导学生想像、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 营造有利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环境。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主要来源于学生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为此, 学校要在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 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 要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调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活动中受益, 在活动中提高, 在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
4. 要加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建设。
(1) 建立健全创新与实践的规章体制。合理的创新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 除了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外, 还要进一步依据学校和学生实际, 加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制度建设机制, 这样有利于实现教的创新与学的创新的有机统一, 学科创新与活动创新的有机统一, 校内创新与校外创新的有机统一, 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机统一。 (2) 建立有效机制, 鼓励教学创新能力的发展。对于学校来说, 要创立有效的奖励机制, 逐渐形成鼓励创新、参与创新、发扬创新的良好氛围和风气。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给予利益激励, 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另一方面, 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 为学生的创新活动及导师专业辅导提供经费保障, 以使创新融于教育教学当中, 使二者有效结合, 对于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3)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和实习环节。校企合作能产生共赢, 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由此, 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 应从制度上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 制订出相应的培养计划, 通过采取项目开发、技术服务和企业实践等形式,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 为教师真正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4) 建立完善教学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创新教学运行机制是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管理目标任务的根本保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不断进行创新, 充分有效地发挥其效能的保障、监督和约束机制, 使其实现以人为本, 挖掘人的潜能,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改革创新,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管理目标, 为教学管理服务。由此, 建立完善的教学运行机制, 是新形势下营造良好的、宽松的育人环境的基本要求, 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根本任务。
总之, 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创新、实践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也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 笔者认为, 只有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总会有一种适合于学校、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岳晓东, 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 1999, (10) .
[2]]张飞.“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Z].2009.
[3]郑金洲.审视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 2003, (3) .
[4]吕卫.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增刊) .
[5]王义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石油教育, 2009, (1) .
[6]邸宝华, 康凯.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措施[J].检验医学教育, 2008, (4) .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时成功 篇3
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材施教,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每一个小小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机会。比如,在讲“毛细现象”时,我有意问,毛细管内径越小,管中水面上升越高,能否将细管插入粗毛细管中,将水一级一级提升到更高的高度?学生顿时兴趣盎然,于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永动机是不可能的。学生阶段思维和认识活动很活跃,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几十张作业各不相同,教师要及时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创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环境下与教师互动。比如,组织学生对某一问题开展专题大讨论,提倡“节外生枝”,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教师不简单否定,而是引导学生仔细求证其观点是否正确。
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
三、激励为主,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如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的鼓励,赞许的眼光,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自身的能力。
实验课中,对学生探究活动要及时调控,灵活应变。如“沸腾”一节,在叙述水沸腾现象时,一位学生发现水烧开时,会不停地翻滚并冒出大量的白气。我先表扬了这位学生,观察很细心,然后又问:“水烧开时有没有蒸发现象?”引导学生回到课堂,比较“蒸发和沸腾”,“水蒸气与白气”的区别。当然,还要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实验内容是否有联系,如脱离主题太远,要巧妙中止,以减少时间的浪费。
四、充实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兴趣
学生的课外实验是以扩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做课外实验时,教师可适当引导。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要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用什么办法使鸡蛋从六楼扔下不破碎,从而发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灵感,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得的东西。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具有创新的能力,必须在脑海中建立起物理知识网络。采用“点、线、面”延伸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巩固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力的概念贯穿整个中学物理,以力为主线可引发力的分类、力的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相互作用、力的平衡等,充分利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使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物理学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环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在教学中增加物理学史知识,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瓦特由水沸腾时壶盖的震动得到启示,进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看到教堂天花板上挂灯的摆动,提出了“摆的等时性”等。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无处不在,创造就在身边。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创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我们勇于革新,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与幻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高等教育心理学[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沙洪成.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8)
[3]李兵宽,李国涛.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年研究,2004,
[4]吕达.我的教育观[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时成功 篇4
培养测绘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和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中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结合测绘工程专业特点阐述了培养具有综合能力测绘专业大学生的途径与措施.
作 者:徐茂林 Xu Maolin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鞍山,114051刊 名:矿山测量英文刊名:MINE SURVEYING年,卷(期):2009“”(3)分类号:P20关键词:测绘 大学生 综合能力 培养
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篇5
【摘要】:健康的自我意识是个体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走向成功的必备因素。把握健康自我意识的标准,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对大学生而言十分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意识、途径、教育
自我意识作为人的心理调控系统,构成人格的核心,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大学生有什么样的自我意识,他的人格就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他的生活情态和人生成败将打上深刻的人格烙印。从自我意识来说,当一个大学生自认为是个正直的人时,他的生活中就会坚持真理,维护正义,见义勇为。而不去做那些他认为不正直的事。从自我体验来说,当一个大学生见到别人的不幸就感同身受般的感到痛苦时,他就会情不自禁的去帮助别人,而不会熟视无睹,无动于衷。从自我实现的意向来说,当一个大学生立志要做一个队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时,他就会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而不会见利忘义,去做违背祖国和人民利益的事情。
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引导主体按社会要求自觉地对客体进行自我意识的教育,是自我意识的最高表现,是大学生完善自己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1)全面认识自我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能够全面的、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准确地评价自己,就能够量力而行,确立合适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因此,大学生只有打破自我封闭,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扩展交往空间,积极参加活动,扩大社会实践,才能找到多种参考系,才能凭借参考系来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自我,做到不自卑也不过于自信,不骄傲也不过于谦虚,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通过以下途径来认识自我。
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 深刻的自我认识是以深刻认识和理解他人、理解社会为前提的。大学生应积极主支地投身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不断丰富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认识。通过认识他人、认识外界事物来进一步认识自我。
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正确地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自我认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学生一般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有影响力的评价者。他们对别人的评价往往引起两方面的反应,一方面积极的接受别人的看法,另一方面也许认为别人的评价不符合自己的实际。因此评价者的特点,评价的性质将会影响到他们对评价的接受程度,开展同学之间的互评,教师给予具体而有个性的评价,都有助于自我意识的提高。但应注意评价的准确性、全面性、公正性,不切合实际、片面的、不公正的评价,也可能导致自我认识的误区。当然,大学生应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进一步认识自我。而不应对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而耿耿于怀,更不应对自己的优点而沾沾自喜。
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人总是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明白存在的问题,认识自己能力的高低,道德品质的好坏,追求目标是否恰当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意识的培养时,要引导他们不仅与自己情况差不多的人比较,更要敢于与周围的强者比较。在通过比较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取长补短,缩小差距的目的。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也可以从比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中认识自我。因此,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超越自我,不要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确立恰当的抱负水平,不要一味地跟自己过不去,从自己的发展历程中进行比较,从比较中认识自我。
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大学生在从事各方面的活动中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情感取向、意志特征和道德品质。通过活动认识自己,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检查自己。因此在培养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正确分析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知识才能,兴趣爱好,进一步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来认识自我 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能力,在自我意识的培养中,要教育、引导他们不断地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反思、分析,勇于解剖自己,敢于批评自己,在自我解剖和自我批评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2)积极认可自我大学生如果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己,便会形成自尊,如果以消极的态度拒绝自我,便形成自卑。自卑者往往片面地夸大自身的缺点、短处,甚至否认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极大地阻碍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
积极而准确地评价自我 积极而准确地评价自我是促使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关键。俗语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对自己的长处要充分发挥,对自己的短处要正确对待,既不能护短,也不应因某些短处而灰心。一般来说人的短处有两种:一种是可以改变的,如不良习惯、脾气不好、缺乏毅力等,对此要有闻过则改的精神;另一种是无法补救的,如其貌不扬、身材矮小、四肢残疾等,对此要面对现实,有勇气接受自己的缺憾。同时注意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在学问上狠下功夫,培养内在的心灵美,以“内秀”补偿“处丑”,相信“我很丑,但我很温柔”的道理。
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要有勇气面对挫折,认真总结教训,树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心。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因此,大学生应正确地对待学习、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挫折,从困境中走出来,总结教训,吸取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认可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3)努力完善自我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认可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 正确的理想自我是在自我认识、自我认可的基础上,按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大学生要积极探索人生,理解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理想自我的确立寻找合适的人生坐标,从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中认识有限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地完善自我。
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不断战胜旧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既要努力发展自己,又绝不能固守自我,要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勇于承担重任;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不仅仅追求个人价值,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当然提高现实自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使现实自我不断地向理想自我靠拢,并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一过程,就是大学生努力完善自我的过程。
大学生在认真探索人生的过程中,逐步获得积极的自我统一,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获取自我统一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析和确认“理想自我”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然后与现实自我相对照,最后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缩小差距,最终获得统一。
总之,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正确认识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积极悦纳
自我,努力完善自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时成功 篇6
如何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故事等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一方面,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语文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现使他们经常受挫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且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为基地,引导他们向语文方面迁移。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学习负担过重,分数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所学词语,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把词语抄写十几遍或几十遍。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练习,做到以少胜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淡化分数意识,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此外,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积累、感悟、运用的欲望。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通过诗句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来创设情景。比如:我在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以及诗人与主人的深厚友谊,我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诗人与朋友“把酒话桑麻”时的情景。他们除了“话桑麻”,还说了些什么?诗人为什么还要“还来就菊花”?学生思考后,有的说:“诗人还与主人说起了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有的说:“诗人与主人谈起了往事”;还有的说:“诗人不请自来赏菊,说明他爱菊花,同时也说明他以前也许与主人一起饮过菊花酒。”创设情景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在我的实践中,我认为在课堂中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古人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著名教育家费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疑”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思”和“问”的兴奋状态中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提出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气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揭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引导学生多疑多问的方式也非常丰富,它涵盖文章中字、词、句、篇的任何一方面,既可以个人提问,也可以小组质疑 ;既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报告。总之,让问题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大胆发言,抒发心声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种解决办法。更何况有人说过“人的创造力就是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扩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多元化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自由想象,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而思维的自我完善甚至灵感与创新的火花,将在自尊、自信的背后闪现。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归纳主题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社会背景。学生会通过想象和联想,得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不同的看法。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究,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扩散思维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又一重要手段。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有课内与课外两条渠道。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呢?一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朗读小组、作文小组、书法小组、读书角等,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二是开展多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优秀作文展览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三是有控制地有选择地将千姿百态的社会信息引进校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五光十色的社会,让他们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如开展野炊、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活动课中,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摄像机),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第四组:欣赏、评论关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搜集相关作品,分析它们是怎样写雨、唱雨的;第五组:举办雨景摄影展、绘画展。可以诗画相配,增添情致。这样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从而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时成功 篇7
一、创设良好氛围, 建立学生自信
一个哲人说得好:“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 是促进学生充满信心地去努力实践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学生就是缺乏信心, 在集体场合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活动, 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这样的一些行为, 就会导致语言表达能力受到限制。怎样改变这种情况呢?针对这种情况, 我进行了“今天我领读”的活动,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锻炼胆量, 让学生在众人面前大声地说,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活动中, 从他们内心来说都愿意当领读, 开学一段时间后, 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从这个事例说明, 最大的信任, 必要的指导, 最低程度的帮助, 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方法。
二、丰富生活经验, 激发表达欲望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 没有丰富的生活, 就没有丰富的语言。有丰富的生活环境, 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学生才会有话可说, 有话要说。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 教师为他们组织多种活动, 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多听多看。每学期我都带学生到学校四周的田埂、农田去走走, 特别是四季交替之时, 让他们感受季节变化带来的不同, 回来让学生交流交流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农村学生上超市的机会少, 我就通过多方协调, 带孩子去超市, 让他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挑选, 教给他们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 回来读读上面的使用说明或者食用方法。让他们到社会中去多接触事物, 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并产生交流的愿望。
三、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词汇
1. 细读比较, 多思善积。
让学生细细读书, 可以扩大词汇量, 促进情感发育, 并且通过比较让他们感受语言的特征和细微差别。学生在阅读中, 联系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更容易理解词义, 便于记忆。
2. 读物引路, 多读厚积。
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 从贴近口语的儿歌民谣开始。琅琅上口, 明白浅显的儿歌正是学生语言启蒙的最好读物, 在学生入学初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背诵, 丰富他们的词汇, 学生们有兴趣学, 也能很快记住一些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些词语。另外, 童话也是学习语言表达的好教材, 开始播放由童话故事改编的动画片, 里面有典型的人物, 有动人的情节, 优美的语言, 能激发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然后, 由教师读童话, 到逐渐放手让学生读书看书,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教师定期用周会进行读书比赛, 课外书摘抄, 逐渐过渡到交流读书体会, 写读后感。慢慢地让书本上的东西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为以后的表达作到“高筑墙, 广积粮”。
四、言传身教, 教师语言起示范
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 教师的语言经常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 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熏陶环境。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 还要有意识地加强语言修养, 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化、科学化, 提高自己的讲话技巧, 让学生爱听、喜欢听、听得懂。例如介绍“蚕”时, 就需要我们教师不仅要掌握蚕的外部形状、特征、生长过程及经济价值等方面的知识, 还应注重搜集一些文学作品中的美妙语言来丰富自己的语言。给学生概括时可以这样说:“一条春蚕一生中, 最大的事情就是吐丝, 吐完丝、做完茧, 它就安安静静地进入了长眠。而把柔软、洁白、光亮的丝留给人间。”用这样形象的语言来丰富自己的语言, 逐步达到清楚、简练、优美, 让学生喜欢听、学得快, 使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五、多鼓励, 重评价, 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
根据调查, 听到太多“不”的小孩比经常得到父母鼓励的小孩语言表达能力差。最大的信任, 必要的指导, 最低程度的帮助, 是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一条捷径。农村学生在家很少能得到家长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鼓励与评价, 教师如果能做个有心人, 只要学生在表达上有点滴的进步就不断鼓励表扬, 让他们在体验到成功的愉快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聪明才智倾注在语言表达上, 并争取新的成功。
摘要: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现代社会, 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 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 好口才越来越被认为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必备能力。它是我们提高素质、开发潜力的主要途径, 是我们驾驭人生、改造生活、追求事业成功的无价之宝, 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必要手段。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时成功 篇8
人的创新能力(也即创造能力)不可能离开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的一般思维规律。所以,语文创断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思雄、想象、联想和记忆等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一、激活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分为浅层的思维活动和深层的思维活动,其中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首先得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创造性思维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任何一个发明创造的根本动因,在于发明创造者的能动思维。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在牛顿之前,看到这一现象的成千上万,而牛顿却能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进行能动思维。笔者在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作过如下尝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1.在思想上鼓励学生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
在教学中要想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教师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而语文学科由于其开放性的特点,比起其他学科更容易能引起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权威、书本、教材进行质疑,要敢于开拓,勇于创新。
2.在教学上发扬民主,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实现教学民主,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宽松自在、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犯点小错误。这样,学生就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思维活跃就得到发散,发言就大胆积极,不怕犯错误,敢于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敢于否定权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3.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引导学生活跃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语文教材中,同一篇课文本身就具有多重性,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理解。而且每一个人因为个性的不同都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
因此,教学中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全方位地审视问题,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
二、展开联想和想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先导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想象,是思考问题的重要途径。展开联想最重要的收获就是让思路开阔。而思路一经开门,文思就会如同涌泉般出现在头脑中,认识领域就会变得无比广阔。
综上所述,联想和想象在语文创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十分珍视学生每一个联想和想象的萌芽,小心呵护,使之成长壮大。
1.充分利用教材,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学习《皇帝的新装》,我们就游行大典后,皇帝想了些什么,干了些什么?是幡然醒悟,還是继续如何对待说了真话的孩子?两个骗子的命运如何?让学生想象后作文。学习《小枯灯》后,我们要求学生以“十二年后,我再访小姑娘一家”为题进行说话比赛(口头作文)。
总之,我们利用现有教材,把联想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培养好奇心,激发想象和联想的火花
好奇心是发展想象力的内驱力。因为有好奇心的人,对任何事物都十分留心,注意观察和思考,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可以说好奇心越强,想象的内容就越丰富,想象力也就越强。而学生们有着天然的好奇心理,对他们来说,世界是充满了问号的天空。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异想天开”,而千万不能横加指责。我们曾作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想象作文:“一场灾难终于过去了,当你醒来时,发现自己置身于孤岛的海滩时,没有人烟,连一口淡水都没有,孤身一人的你将如何求生?”这一情景设计,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学生这样构想:他搜集岛上的枯枝败叶,用击石取火取暖、疗伤,寻找野果、鸟蛋、螃蟹、鱼虾充饥,以一穴为家避风雨,过着野人生活,终于,夜晚熊熊的火光引起了过往船只的注意而获救……(有人抓住了一只偶尔泊于孤岛的信鸽,由它传书而获救)。
实践证明,类似的情景题,学生普遍怀有极大的兴趣,颇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引发想象的火花。
三、记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储存于头脑中的知识,是人们进行思维、想象和联想的依据。学生头脑中没有一定量的知识的积累,联想、想象、思维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只是一句空话。
记忆是储存知识的仓库,为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知识和材料有助于提高人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提高记忆力将会促进创造力的提高。总之,努力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将会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语文教师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素质教育期待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高低反映着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正是语文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责编 周春晓】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时成功 篇9
一.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新性学习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理解创新性学习过程的本质特点、构建科学的学习模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措施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性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将来工作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性学习,也称为自主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正因为创新性学习如此重要,所以,历来就为人们所重视。创新性学习过程的本质是:一般来说.是以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为基础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或者说是以认识为基础的知、情、意、行与个性品格统一发展的过程。培养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要帮助学生树立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
大学生只有具有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才能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不少大学生缺乏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2、要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学习模式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出发.一般应选择以下几种学习模式:
(1)探究式。这种结构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重学生自己独立钻研。它遵循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其程序为:创设情境— — 定向自学— — 师生研讨一质疑点拨— — 反馈练习。
(2)讨论式。这种结构是由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讨论能使学生在广阔的知识领域里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观点、见解和思考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其程序为:指导学习— —提出问题一开展讨论一点拨小结— — 反馈练习。
(3)尝试式。这种结构突出了让学生通过大胆的尝试实践去学习知识、掌握规律和方法。其程序为:提出目标— — 自习教材— — 尝试练习— — 教师点拨— — 再次练习。
3、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采取的步骤、程序、途径、手段等等。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科学的学习方法.其作用表现在:一是能提高学习效率;二是能提高学习质人才培养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就能够省时、高效地进行学习。学习质量表现为对知识记忆的牢固程度、理解的深刻程度和知识转化为能力之后的熟练运用程度。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运用,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对
学习质量的提高有极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2)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特点。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四个基本特点:一是合目的性。即学习方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目的。目的不同,学习方法也应当有所不同。能否选择适合目的的学习方法,是学习目的能否最终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二是合规律性。就是学习方法必须符合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三是合主体性。学习方法是受应用方法的学生自身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的。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智力和其他方面的因素各不相同.因而同一学习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来说.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结果。只有符合学生的特性、因素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四是合对象性。学习对象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学习对象不同.必然要求学习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学习方法是否合对象性。也是学习最终能否具有有效性和最佳性的重要和基本条件之一
(3)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各门学科(课程)具体的学习方法。第二个层次是许多学科或所有学科普遍适用的学习方法。如,质疑学习法、重复学习法、探索学习法、整体学习法、结构学习法、发现学习法、联想学习法、回忆学习法、模仿学习法等等。第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它和学习方法相比,是更高一层的方法。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学习方法实际上是哲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用哲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一方面要从哲学的角度去深刻理解前人和他人在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要用哲学方法去分析、认识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矛盾、具体问题,形成新的具有学科特色或个人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4、要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体会、摸索、探讨、总结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能力。学生要善于把学习方法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学习方法的知识向学习能力转化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应用”。同时,学习方法不仅因学习对象而异.也因学生不同而异。因此,要求学生在自身的学习实践中把一般的方法与自己的特点和学习对象的特点内在地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方法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也不一定是只有上了书本的或杰出人物的学习方法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大学生既要参考和借鉴书本及他人的学习方法.也要在自身的学习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探讨新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5、教师要注意传授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这是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打鱼的本领,就能够得到更多的鱼。同样,学生有了获取知识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够源源不断地汲取更多的知识。另外,可以开设“学习学”课程或举办此类讲座:还可以经常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方法研讨会等等,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并能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创新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学校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要做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育观念的创新
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努力营造出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在考虑培养目标时,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应在各类学生中开设创造学相关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要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和宣传,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学生科协、社团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外科技制作、调研及相应的竞赛、展示活动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
与意识,培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出人人想创新,比学竞争、奋发向上的舆论氛围。
2.教育内容的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内容的创新,高职教育就是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理论教学应以基础知识为主,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可参考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根据用人单位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进而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的以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合理配置,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3.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教师来说,方法的传授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这也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发表意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推断,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当前学科的前沿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时成功】推荐阅读:
多途径多方法培养学生“听”的能力10-20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法举隅07-13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09-20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06-04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8-21
培养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07-06
服装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