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渗透

2024-09-04

教学环节渗透(精选6篇)

教学环节渗透 篇1

“教育兴、民族兴”。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教育变革。我国新一轮新课程改革中, 教学反思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被作为教改重心提到了台前。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 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 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要拥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全面的教学能力, 及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行为。

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一教学前反思主要是要抓准抓好新课程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必须以课程资源的及时跟进为前提, 课程资源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强大资源系统, 失去这个资源系统, 课程也就失去了物质支持。目前, 令很多管理者和教师头痛的是, 学校由于客观条件限制, 缺乏实施新课程能力, 很难达到既定的课程标准。较为突出的是经费不足, 实验设备和信息技术设备与新课程要求有差距, 教学资料不足。一些很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 如综合实践课程, 在很多学校成了一纸空文, 很难落实。例如在生物课的教学中, 出现了生物活动课, 需要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才能把活动课的精髓体现出来。由于条件所限, 课上准备不足, 活动课经常上得有名无实。学生们因此也留下了很多遗憾, 而这些问题教师都可融入教学前反思的内容中。在教学前确定内容、阶段及具体实施方法, 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满足以及尽量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此外, 还要对本学科、本册教材、本单元、本课时列出教学计划。通过教学前反思, 把生物活动课该做的准备活动做好, 使学生真正上好生物活动课。作为老师, 教学前反思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传授知识的准确度;第二, 重难点的准确度;第三, 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适应度;第四, 教学活动与方式恰当与否;第五, 对学困生的适当关爱。

注意以上几点后, 教学前反思可以在教学的准备阶段起到关键作用。

二教学中反思要与课堂教学融会贯通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方式过于僵化、死板, 限制了学生和教师教学主动性的发挥。新课改为解决这些问题、弊端提出了很多富有创见性的教学方式。由于理解偏颇和条件限制, 很多教学活动太过形而上学, 失去了本来的精神实质。有些学者指出, 满堂问答不等于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不等于合作学习;开展活动不等于探究性学习;多元教学目标不等于淡化双基;教学评价不等于只评价教师的教, 而不关注学生的学。怎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呢?教学中反思良好的应用便起到了完善教育教学理念的桥梁作用。教学中反思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 快速、灵活地做出调整和反应。例如把高新科技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运用录音和录像技术, 课后观察课堂教学, 寻找教学中的不足, 为以后的教学后反思提供信息。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三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

第一, 教学内容方面。新课程改变课程以往的内容上“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出现了很多综合实践课、活动课、校本课以及健康教育课程。针对新课改内容教学后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反思: (1) 对教学目标的适用性做出正确判断。教师可在课后总结其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适应度, 这样做能为以后教学提供更为实际的教学案例。 (2) 对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做出正确判断。只有适合学生的教育才可以同时使学生学会技能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所以教师必须对课程目标做出准确判断, 使教学过程真正地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第二, 教学过程方面。教师要改变以前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 做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的总结; (2) 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对教学理论进行反思: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4) 对每个学生表现进行反思: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5) 对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反思:是否达到计划要求, 一旦课堂教学中计划出现变化, 是否处理得当, 学生是否接受。

第三, 教学策略方面。现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教师引导作用, 学生主体的发挥, 都依赖于这种和谐的关系。对此, 教师在这方面所做的课后反思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 教师要有主观意识,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自己密切相关; (2) 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行为的每一个结果, 深入了解, 找到原因; (3) 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研究, 不断更新。

现今社会是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面对越来越残酷的竞争, 教师只有培养出具有强力竞争意识和能力的祖国建设人才, 才可能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顶峰, 处于不败之地。而新的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而教学反思在这种转变之中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 通过教学反思在教育各环节中的应用, 使教师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新时期教育, 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竞争人才。

[责任编辑:李锦雯]

教学环节渗透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新课程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一直被赞为塑造心灵的工程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素质教育做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课题,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方位多侧面的教学方法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想学”,“学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开放性教学,给学生一片新的天地

其一是要开放教学过程,加强课内外有机结合,补充大量的课外阅读内容,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其二是要开放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融合,真正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三是要开放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教学是母语的教育,让学生熟知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语文的学习不止局限在课堂上,社会的氛围,家庭的熏陶,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都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

二、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呼吁“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教师应杜绝千文一法,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使学生“知”、“能”并举,发挥个性、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和创新能力。

其一是赋予学生自主权,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坚毅、智慧、积极、敏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做到三讲三不讲,即重点精讲、难点细讲、疑点多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可以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交流探讨能学会的不讲。其二是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合作学习体现了学习的开放性和民主性,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和情感融洽,合作交流的主体应当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合作、自由合作、全班合作等。其三是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创造融洽的教学氛围,树立信心,正确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追根到底和别出心裁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均衡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书简》中说:“此学科,听、说、读、写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因为读书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变将减损。”听、说、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我们要努力转变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读写”轻“听说”的弊端,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训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其一是“听”“说”结合,教会我们的学生学会倾听,经常与学生谈论新闻,开展快速问答,辩论抢答等活动,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使学生听到广播和看过新闻后能复述其内容,发表意见时能条理清晰,交谈时能态度自然,准确表达。充分体现和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二是“说”“读”结合,说读是指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研读,把握重点,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能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的和同学交流切磋,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其三是“读”,阅读就像知识的源泉,能给人以智慧和创造力,我们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指导和推荐优秀书籍,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文字的意韵,语言的意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使阅读鉴赏的过程成为提高学生自身文化、气质、人格修养的过程。

其四是“读“写”结合,我们应该注意读和写相结合,读是领悟,写是表达,读是吸收,写是倾诉,二者相互促进的同时也使听、说落到实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平时的听、说、读中,多积累、多思考、多观察、多想象,灵活运用素材,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使字字有情,句句有理,生动形象,新颖别致。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国人的心。我们要携手新课程,把素质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理想和信念,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造能力、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人。

教学环节渗透 篇3

一、节奏问候, 学会主动交流

清晨, “老师早! 老师好! ”伴随着清脆的问候, 孩子们如飞跃的小鸟般飞进不同的教室, 这是一天活动的开始。我们小二班的问候在这清新的晨间, 也给幼儿、老师、家长带来别样的感受, 我们采用特殊的方式和幼儿相互问候, 将节奏的元素融入到问候语中: “你早, 你早, 小朋友你早! ( × × × × ︱ × × × × × ) ”而幼儿则要根据你的问候节奏给予回应, 这样的节奏问候不但是师幼间的, 还有幼儿与家长间的互动, 幼儿随即会以相同的节奏型与家长再见: “再见, 再见, 爸爸/妈妈/奶奶再见! ( × × × × ︱ × × × × ) ”一段时间下来, 他们已经能根据你的节奏进行互动, 不同节奏的变化不但能引起幼儿的高度注意, 而且能激发幼儿主动和同伴、教师交流。

二、整理歌谣, 督促自觉高效

出于对幼儿安全和活动有序的考虑, 在一日活动中我们会根据需要排队整理, 有秩序的参加各种户外锻炼活动。为了幼儿能快速排整齐队伍, 我们特意为排队编排了一段有节奏的歌谣: 排队了, 排队了, 小朋友们排队了; 学小鱼, 游游游; 学小鸡, 叽叽叽……学解放军, 站神气! 边有节奏的朗诵边给予时间调节, 对于学什么动物, 教师可以灵活调整, 幼儿需要长一点的时间排队, 那歌谣里面填充的动物会多一些, 给幼儿充足的时间; 如果排队时幼儿一会就能全部到位, 那歌谣里面的内容只要略带一两个即可, 马上衔接到最后一句结束等待, 提醒幼儿站神气, 进入下一活动。这样的整理歌谣起到了督促、提醒的作用, 不但在安全的前提下消除了幼儿许多不和谐行为的发生们, 而且大大缩短了排队时间, 有助于幼儿自觉高效的行动。

三、手指游戏, 避免消极等待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征, 小班幼儿还不能够自主完成相应的活动, 点心、午餐前后的的入厕、洗手环节, 户外活动后的喝水环节都需要分批进行, 为了防止幼儿的消极等待, 我们将特色手指游戏穿插到这些环节之中。手指游戏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玩耍的益智游戏, 不仅方便、简单、易学, 还可以有效的锻炼幼儿的手指肌肉群, 提高幼儿手指的准确性, 灵活度和控制能力。另外, 手指游戏的内容节奏明朗、用词押韵, 幼儿在边玩边朗诵时始终以节奏先行, 潜意识将不同的节奏印记在心中。最后, 幼儿学习事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不停的重复和反复才会记的更深刻, 所以一个手指游戏幼儿可以百玩不厌, 在不同的等待环节使用, 让幼儿在玩中等待。

四、多彩教学, 跨领域知节奏

人因为有了节奏才让心变的年轻并且英姿勃发。因此, 一切的节奏都是一部美丽的交响乐, 节奏这一重要元素不但能在音乐活动中诠释体现, 还可以跨领域在很多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一) 歌唱教学

《纲要》中指出: 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在歌唱教学活动中, 抛开旋律, 每一首歌曲都能变成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 实践表明: 在新授歌唱活动时, 节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幼儿只要能够按照有节奏的进行歌词内容的朗诵, 在旋律的伴奏下, 幼儿即可完整演唱了。首先, 情节导入。小班幼儿年龄小, 单调的教学不能得到关注, 所以情节导入势在必行。其次, 难点前置。教学活动中都有相对比较难的内容, 我们将此称为教学难点, 这时抓住重点以多种形式进行练习, 避免单调和注意节奏的掌握, 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再次, 节奏朗诵。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仔细看小班的歌曲内容, 读起来会朗朗上口, 所以, 在解决难点后, 就是全面铺开朗诵了, 这是掌握整首歌曲的关键部分, 因为朗诵的时候需要根据歌曲的节奏, 两三遍下来, 歌曲就可以说掌握了一大半了。最后, 旋律伴奏。歌词内容掌握了, 节奏掌握了, 剩下旋律没有解决, 这时琴声响起, 教师的范唱一下就能引起幼儿的共鸣, 完整两遍下来, 歌曲即可成功呈现。

( 二) 特色教学

每周一次的特色教学活动, 重点针对不同的节奏让幼儿聆听、感知并表现, 在进行练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声势动作来表现节奏, 除了身体动作, 不同的声音也能表现不同的节奏, 提高节奏练习的趣味性。在幼儿表现不同节奏时, 要注意观察不同幼儿对节奏的掌握情况: 节奏的快慢、稳定与变换都是重点, 教师要针对幼儿在节奏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加强指导, 让幼儿学会聆听, 聆听自己的节奏声音是否和别人相同, 学会辨别声音的整齐与杂乱。

五、餐前活动, 复习巩固两相宜

餐前活动的组织是一日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餐前的十几分钟, 是教师自由发挥“教育”的最好良机。在这餐前十几分钟, 教师可以不受教学的约束,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可以是已经学过的歌曲、儿歌, 也可以是手指游戏, 其中的一个“送信”游戏深受的幼儿喜爱。此游戏分成邮递员和收信人两个角色, 当教师第一次将信送给其中的一个幼儿, 就开始了游戏的传递, 依此类推, 想被送到信的幼儿会安静坐神气, 等待信的到来。这个有节奏的儿歌被幼儿一遍又一遍的朗诵, 潜移默化的给幼儿一个节奏的意识, 直至游戏终止。

教学环节渗透 篇4

关键词:流行音乐;过渡环节;幼儿教育;幼儿活动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与古典、正统的歌曲不同的一种音乐形式,能够让城市中的大多数听众所接受,易于掌握,能使普通大众都感兴趣的歌曲。这类音乐作品旋律清晰、音域适中,伴奏、和声手法都非常简易,听起来节奏明快、唱起来琅琅上口,并且传播渠道广,在街头巷尾广为传唱。流行音乐也在幼儿园教育中被接纳与采用。如何发挥流行音乐的最大值,将流行音乐巧妙地渗透在幼儿园的过渡环节中?

幼儿园的过渡环节泛指一个活动和另一个活动衔接的中间阶段。晨间入园、集中活动前、户外活动归来、午饭午睡前后、离园前等一系列活动,都可以归到过渡环节。传统教学中,过渡环节被作为一种附设环节,是为其他“主要的”环节服务的。然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由此,过渡环节成为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的教育契机也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关注。

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的流行音乐,并将其分成四类,贯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中,进行实践与反思。

一、安静类流行音乐

选择一些旋律舒缓、曲调简单的安静类流行音乐,比如大家熟知的《摇篮曲》《宁夏》《彩虹的约定》《天空之城》《钢琴曲》,甚至一些流行音乐的钢琴曲《遇见》《童话》《眼泪知道》等,可以使幼儿放松。在户外活动回来后,幼儿还处于兴奋状态,这时候一首安静心灵的流行音乐,总比教师不断地提醒“安静地休息一下!不要说话”收到的效果好。甚至在进行区域工作时,循环地播放一些钢琴曲,可以让幼儿能够更加专注、专心,不大声喧哗。

二、表演类流行音乐

选择一些动感、律动性强的流行音乐。这类音乐贯穿在过渡环节中,可以让幼儿利用等待的时间进行一些音乐表演,跟着音乐舞动。这些朗朗上口的歌曲如《不上你的当》《桃花朵朵开》《长江七号爱地球》《亲亲猪猪宝贝》《老鼠爱大米》《牛仔很忙》《牛奶歌》《我爱洗澡》《中国功夫》《男儿当自强》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出操之前、区域工作结束后、排队之前,播放一些动感的音乐,让幼儿大方地表演,丰富幼儿的肢体语言、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力。

三、教育类流行音乐

选择一些不要太长,可重复歌唱的音乐,而且歌词内容要通俗易懂、文雅一些,还要有教育意义。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还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幼儿的情感是直接的、外露、丰富且跳跃的。他们自编的歌词能随意咏唱,演唱时常常兴高采烈地手舞足蹈,无不充满着童真之美,而这都源于幼儿的即时情趣。所以说,音乐与幼儿的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尽管当前的流行音乐多为情与怨、爱与恨,但其中也不乏有蕴藏美好的情感、富有意义的歌曲。这些流行歌曲在给幼儿带来好心情的同时,也让他们从中受到了一定的教育。如歌曲《刷牙歌》以轻快的节奏、富有童趣的语言,让幼儿在边唱边表演中理解了歌词的内涵,明白了爱护牙齿的重要性;幼儿在由流行歌曲《两只蝴蝶》改编的集体表演中,体验到了与同伴结伴表演舞蹈的快乐,培养了幼儿初步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从《吉祥三宝》的歌曲中懂得了一家人应和和美美,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在歌舞表演《我爱洗澡》中懂得了应勤洗澡,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在歌唱活动《左手右手》中幼儿学会了要不怕挫折、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四、指令类流行音乐

选择这类流行音乐时可尽量选择歌曲轻快、歌词内容有包含指令类词语的歌曲。之前,对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的衔接,教师一般是用语言或者钢琴提醒幼儿,虽然幼儿也做得很好,但是这种方法比较刻板。加上流行音乐的元素后,我们把各项指令以歌曲的方式提醒幼儿,发现幼儿非常喜欢这种方式,而且他们会跟着歌词内容轻松愉快地做教师要求的事情。比如:听到《去郊游》的音乐时,幼儿就会开着“小汽车”过来排队准备做操;当听到《稍息立正站好》的音乐时,幼儿会主动调整站姿,让自己像解放军一样站好。当幼儿听到《向前冲》的音乐时,会跟着音乐往前冲……这些音乐的歌词里往往包含着一些提示语,幼儿一听就明白接下来要做的事了。通过这些音乐,幼儿能更好地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快乐学习、游戏。

教学环节渗透 篇5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独立,责任感

一提及“教育”和“能力”,大多会想到集体教学、区域活动等。实际上,幼儿的很多能力的发展,都源于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只要老师细心观察,无声渗透,“生活即教育”的至理名言便会变得立体。下面把我工作实践中的一些教育案例和大家共享。

情景再现一:

早上入园,安星宇来到班里后,奶奶想帮他脱下衣服,我对孩子说: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啊,让奶奶看看你有多棒,不仅能迅速脱下衣服,还会把衣服叠好放进衣帽橱里。”孩子在我的鼓励下迅速完成了这些事,奶奶也收回了伸出去的手。但是奶奶还不放心,他要看着孩子坐好后才肯离开。

孩子搬了一把椅子,想做到他的好朋友齐可欣前面,但是薛义轩坐到了他想要的位置,他就搬着小椅子站在一旁等着。奶奶欲上前帮助,我微笑着拦住了她,说: “让他自己解决。”

孩子站着等了有2分钟,向奶奶投来了求助的目光,奶奶有点着急。 我用肯定的目光看着他对他说: “想想办法。”又犹豫了一会,他终于鼓起勇气对薛义轩说: “你往前挪挪好吗?”薛义轩往前挪了一下,事情圆满结束。 奶奶放心的离开。

案例分析:

安星宇是奶奶一手带大的,显然在他的家庭生活中奶奶包办代替的太多,造成孩子依赖,胆小的性格,遇到事情从不想自己主动解决,而是求助于大人。对于这类幼儿我们要在取得家长的理解后给他留出锻炼的机会。 并指导家长从锻炼子自理能开始力,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再现二:

教学楼二楼的露台是我班的一个“后花园”,我班里的最近,地方又宽敞,安全设施到位,因此我班经常利用课件环节到那里画画、游戏。这天, 王晨浩对通往露台的门来了兴趣。他是一名智障幼儿,因此,只要在安全范围内,他做什么我们一般不限制他。

他开始先把一扇门( 这是对开门的设计) 开关数次,失去兴趣后又研究起另一扇门,( 这扇门的下面有一个插销,把插销提上来以后便会打开这扇门。) 开始他推了一下,没推动,自言自语的说: “开不开呢? 开不开呢?”上下打量了一会,发现了插销,提了上来,门打来了,他高兴的拍着手说: “开了、开了……”一会他又想关上,但他推了好久都没成功。奇怪的自言自语: “关不上呢? 关不上呢?”又打量了一会,发现是插销在作怪,他提着插销想把门关上,但由于动作不协调,试了几次都失败了。摆弄了一会,发现插销提上去以后,转一下,开到旁边的凹槽里它就固定了,最终他成功的关上了门。

案例分析:

在观察孩子活动时,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切记急于告诉他答案。正如专家所言: “有一种教育叫做等待。”等待孩子自我探索,自己发现,自我纠正,主动发展。当我和她妈妈交流起此事时,他妈妈说: “叫我早就帮她关上门了,不懂教育,真的会阻碍孩子发展啊?”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存在着诸多的教育契机,教师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从细枝末节中带给幼儿宽广的发展空间:

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幼儿的独立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只有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逐渐积累,反复强化才能得以巩固。 幼儿园中幼儿的整理衣物、被褥、自己如厕、搬小椅子、整理玩具、区域材料等都是锻炼幼儿独立能力的时机; 在家里,自己起床、洗漱、独立进餐、独立玩游戏等也是宝贵的锻炼机会,教师要和家长达成教育共识,争取家长的配合,不要错过这些教育点。

2. 给他力所能及的任务,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家长较易忽略的培养内容,但是让其懂得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这对形成幼儿良好的品质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一般可以通过安排值日生的方法逐渐培养幼儿对班级负责的任务意识。

3. 户外散步,给孩子空间观察,激发好奇心。不要小看散步这一不起眼的环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散步时间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与观察能力。院子里植物的变化、天空中云朵的变化、光与影子、草丛中、泥土里的小动物等都可以是幼儿的观察对象。

起床穿衣中会发展幼儿的自理能力;

喝水入厕中能教给幼儿健康的生活常识;

入园时可进行幼儿的礼貌教育;

离园时可培养幼儿总结回顾一日生活的能力;

课间活动可引导幼儿间的交流与相处、解决矛盾……

教学环节渗透 篇6

一、加强知识积累, 建立语文宝库。

知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学习语文尤其需要基础知识的积累。孔子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 无以成江海。”强调的就是积累的道理。对六年级学生来说, 面临着毕业升学, 需要对自己六年来的语文学习作系统的回顾和总结, 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我从六年级一开始, 就对学生进行了“阅读, 背诵、习作、”强化训练, 日积月累、聚沙成塔, 建立起学生的语言宝库。

每天师生阅读。阅读, 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也是最经常性的事。为此, 我坚持在班上开展“一日一读”的活动, 即每天早自习师生共读半小时, 读的内容由教师推荐与学生推荐相结合, 例如美文、诗词……只要是学生觉得有意思的内容都可以读, 如此, 学生每天就有了将近半小时的阅读量, 积少成多, 每个学期就能读完两三本书。以每本书十万字计算, 一个学期就是二三十万, 一年就是五六十万字, 这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夯实学生的语文功底,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奠定基础。

每天生生背诵。背诵, 语言的积累一靠读, 二靠背。教过六年级的老师都明白, 小学六年所学的“日积月累”、“古诗八十首”、“美文名篇”……是六年级学生的“必背功”, 但假如在总复习阶段“临时抱佛脚”, 是无法达到“构建语言宝库”的目的。因此, 我坚持让学生“日有所诵”。起初, 背诵的内容有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谚语、课标规定的诗词等, 坚持量少却需人人过关的原则, 每天三、五句或每天一首, 作为课外作业。第二天早上到校后, 将这项作业花三五分钟同桌互背, 课前再齐背, 以期“人人过关”。

每周习作。众所周知, 习作在毕业考试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 习作却是他们最怕的“作业”。我一直认为,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就在于学生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 不会捕捉生活中随处可拾的“素材”, 造成他们“无物可写”、“无话可说”。因此, 从六年级时, 我就告诉学生:我们的习作就要写自己的生活, 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至于写作技巧、写作方法, 全都可以忽略不计。要求在一周的时间里, 学生可以随时写下生活中有意思的东西, 可长可短, 可以是仿写、扩写, 可以是阅读体会……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 学生就不由自主地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考试时自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水到渠成了。

二、环节合理渗透, 提升语文水平

1、基础知识相互渗透, 基本能力逐步提升。

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日积月累, 逐渐形成的, 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 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 应该渗透在平时的日常教学当中。如将拼音、字、词、句、段、篇的基础知识渗透到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去, 做到有机结合, 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逐步建构和完善起来, 总复习阶段也就不必花大力气去恶补, 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和渗透对中下等学生尤其适用。

2、解题技巧相互渗透, 应试能力得以提高。

对六年级学生来讲, 掌握答题技巧, 提高应试能力也是毕业复习的任务之一。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才能提高总复习的效率。例如:对学生普遍感到比较难的阅读这一块, 我是这样做的, 让学生先将阅读后的问题读几遍, 默记在心, 接着再带着问题把文章读三遍, 然后进行答题, 对主观题的解答, 就从文中去寻找, 对客观题要联系实际进行。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 掌握阅读的解题思路, 语文成绩自然就上来了, 又何须进行整天沉溺于“题海”呢?

上一篇:家用电脑的维护下一篇:油气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