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改进对策

2024-06-13

处理改进对策(精选10篇)

处理改进对策 篇1

在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前进道路上,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目前, 要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就要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政府和社会开始逐渐高度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由于河南省广大农村长期的经济发展方式多为粗放型, 经济发展了, 但农村环境治理却出现了严重滞后的局面, 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垃圾的随意丢弃、随意搁置, 村边、路边、坑塘、农田随处可见, 这样处置垃圾不仅污染土地, 而且也影响村民身心健康和农村风貌。为此,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农村建设要惠及广大农民, 要求以垃圾、污水为重点加强环境治理,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采取多种措施, 切实遏制农村生态恶化的趋势, 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 向新农村新风貌转变, 农村经济发展应该与环境保护齐步前进, 协调发展。

1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的种类

目前, 农村生活垃圾种类主要分为两大类: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垃圾。农村经济的发展, 垃圾的日益增多, 促使垃圾来源多样化, 种类繁多, 垃圾成分复杂。生活垃圾主要是村民日常生活垃圾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如:燃料煤灰、煤渣, 食物垃圾、纸、玻璃、废旧电池、碎砖烂瓦、破旧衣物、枯枝烂叶、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垃圾主要是村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农业废弃物如:秸杆、杂草等。

2农村垃圾处理现状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村生活垃圾日渐增多, 垃圾不能有效的收集处理,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村民习惯不能改变, 垃圾随意搁置随意丢弃, 采用自然消失法, 完全靠环境的自净能力来处理垃圾, 致使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存放于村头、公路边、田边以及沟渠或坑塘里。各种垃圾将整个村子包围起来, 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只有极少数的村民将垃圾放在指定的位置, 定期进行焚烧。建设新农村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农村垃圾问题。

3河南省农村垃圾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当前农村垃圾处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垃圾太多, 随处可见, 村里村外都是垃圾随意丢弃搁置, 根本没有人管理; (2) 垃圾中有很多有机物不能降解, 如塑料、塑胶、建筑垃圾:塑料袋、可乐瓶、易拉罐、矿泉水瓶、破化肥袋子、烂塑料薄膜、破鞋袜、建筑垃圾等; (3) 垃圾的分类回收、综合利用率低, 很多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被随意丢弃。

目前, 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不到位, 危害长远:占地过多。垃圾的增多, 垃圾的随意搁置, 造成垃圾已经大范围的侵占了农田, 不仅严重污染了农作物, 而且对田地土壤当下及日后也严重的污染了。污染空气。垃圾在运输和堆放中都没经过简单处理, 作为一种复杂混合物的垃圾, 垃圾中的有机物在分解时产生的氨、硫化物等严重污染环境, 而且气味刺鼻, 这里面还有有致癌气体。垃圾中的纸屑和塑料袋子遇风就会漫天飞舞形成“白色污染”。污染水体。遇到下雨的天气, 雨水会将垃圾中的有害成分冲入地表, 形成酸性或者碱性土壤, 甚至造成土地的重金属污染, 这些有毒液体经土壤渗透会进入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直接被污染。土壤渣土化。农田被仅常简单处理的垃圾直接施用后, 特别是塑料袋直接埋在农田内, 土壤的团粒结构会破坏, 影响庄稼生长, 土地的保湿和保肥能力也大打折扣, 农田减产, 可供人们食用的粮食就会减少。火灾隐患, 大量的可燃物也是垃圾中的隐患, 垃圾在露天地堆放久了会产生甲烷等, 这些可燃气体是火灾的潜伏危险因子。有害生物的巢穴。垃圾堆不仅滋生微生物, 而且容易聚集老鼠、鸟类及蚊蝇, 及其容易传播传染病。

4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困难的原因

4.1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垃圾处理工作不到位。在河南省农村中, 公共设施建设落后, 生活垃圾不能有效处理, 基本只是简单的掩埋, 露天地堆放。

4.2村民没有环保概念, 农村环境问题需要广大村民积极参与, 垃圾处理需要大家改变观念, 积极配合。村民要普及环保知识, 提高村民对环境保护的思想认识及重视, 环境保护不是一个人一代人的事情, 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

4.3农村居民分散居住, 增加了生活垃圾的处理难度。河南省大部分农村, 农民仍处于散居状态, 与城市相比, 农村人口比较分散, 因此造成农村垃圾分布不集中, 加大了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难度, 垃圾处理不容易统一管理, 从而加大了生活垃圾的处理难度。

4.4政府拨款资金不充裕, 村庄仅仅靠公共资源远远无法满足自身所需, 更不要说依靠本身筹集资金来处理村庄的内部垃圾。市县乡等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只能到达城市乡镇, 基本上没有农村垃圾处理的资金, 就是有也是供给不能满足村庄的需求, 造成了农村垃圾成堆, 无法及时清理。还有就是农村居民点相对分散, 交通不便造成处理费用大增。

4.5农村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在现实生活中, 政府环境管理工作范围, 更多的或完全是集中于城镇, 而对农村的环境管理基本处理盲区。农村这个特殊环境生活垃圾治理在法律方面还属于空白区, 因此, 农村环境依法管理以及依法治理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

5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对策

5.1在制度保障上, 要加快出台关于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由当地政府环保部门与农村管理部门共同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环保条例, 确保村民能根据各项条例来正确的处理生活垃圾, 使之有法可依。

5.2在设施配置上, 要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硬件设施。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工作以此为基础, 由点到面, 全面覆盖。依据当地实际情况来确立垃圾转运车、收集箱、乡镇级垃圾中转站等建设重点, 合理排定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完善城乡一体的垃圾处理工作网络, 促进城乡共享的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垃圾综合处理体系建设, 提高农村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

5.3在资金上, 要采取灵活方式, 通过多种途径吸引更多有实力和潜力的工商企业投入城乡垃圾开发市场, 从而密补地方政府资金的不足。

5.4在宣传上, 增加宣传力度, 增加农民的环保意识。要注重农民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 提高农民素质, 宣传环保知识, 让农民充分认识到环境卫生与自身健康的关系, 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引导他们采取就地减量化分类的方法, 自觉遵守垃圾分类存放的要求。这样就达到了既减少了生活垃圾的产生, 有效节省了处理成本, 又使得部分垃圾能够回收利用, 变废为宝。

5.5在管理体制上, 要规范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的管理。首先, 合理安排人员分配。要根据当地卫生单位, 公平公正的合理安排分工,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相关人员专业方面的训练管理, 使其能够高效率的完成相关工作。其次, 要依法遵循相关工作体系。各家农户要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投放, 把自家门前卫生搞好, 并且能够依照垃圾袋装的要求, 合理投放在指定的垃圾箱内。村组要按时进行清理, 能够把垃圾及时的运往垃圾中转站。由镇级垃圾中转站负责收集、压缩, 再送垃圾处理单位处理。

6结语

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垃圾都无害化处理, 垃圾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想完成改善农村环境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目标, 我们不管在思想认知、经济发展的方向上还是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我们不仅要寻求法律上的保障, 更要让每个人把治理环境重视起来, 运行机制上加以研究, 处理技术上加以创新。总之, 加强和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责任重大, 任务艰巨。但随着农村环保机制的逐渐完善, 各项措施的逐步实施, 在我们面前, 一定会展现出“天蓝、水清、岸绿、景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

参考文献

[1]王双印, 张德强, 加强乡村污染控制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中卷) , 2006.

[2]普锦成, 袁进, 李晓, 田雄超.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现代农业科技, 2012 (4) .

处理改进对策 篇2

桂林市垃圾堆肥处理现状及改进对策

摘要:通过对桂林市平山堆肥厂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垃圾产生量与组分特征、高温厌氧堆肥工艺与堆肥产品的分析,得出在目前工艺技术和环卫管理条件下堆肥质量难以满足GB 8172-1987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指标,提出了改善堆肥品质、提高堆肥商品性的建议.作 者:梁凌 成官文 朱宗强 梁斌 罗介均 魏荣荣 Liang Ling Cheng Guanwen Zhu Zongqiang Liang Bin Luo Jiejun Wei Rongrong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广西,桂林,541004期 刊:环境卫生工程 ISTIC Journal: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ENGINEERING年,卷(期):2008,16(4)分类号:X799.3关键词:生活垃圾 堆肥 现状与评价

银镜反应和后续处理的实验改进 篇3

关键词:银镜反应;实验改进;优化;后处理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4–005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银镜反应是醛类有机物的典型性质,把它作为演示实验用于课堂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加深对醛基性质的理解。如何控制银镜反应的实验条件,使之在短短的1分钟之内无需加热而显现实验现象,以及绿色化处理反应后残留在试管内壁上的银等问题,应引起我们一线教师与学生重视。

1 银镜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探讨

1.1 实验原理

2%硝酸银溶液:用天平称取1g AgNO3粉末并加49mL蒸馏水溶解,转入试剂瓶中保存。

2%氨水:取10mL浓氨水于烧杯中,加入130mL蒸馏水稀释得到2%氨水溶液,转入试剂瓶中保存。

20%氢氧化钠溶液:称取10g NaOH固体,加40mL蒸馏水溶解,转入试剂瓶中保存。

4%葡萄糖溶液:称取2g葡萄糖粉末,加48mL蒸馏水溶解,转入试剂瓶中保存。

1.3 实验过程

从制约银镜反应实验的条件出发[1],针对银镜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设置不同水平,采用三因素三水平进行试验,见表1。

设置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表进行实验。实验时,先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正交试验表中所需用量的2%硝酸银溶液,同时滴加2%的稀氨水,边滴边振荡试管,直到析出的沉淀恰好溶解(制得澄清的银氨溶液),向盛有银氨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正交试验所需用量的4%葡萄糖溶液和NaOH溶液,迅速用pH试纸测量此时溶液的pH并记录。塞上胶塞,剧烈振荡试管1min,观察到试管内壁有光亮的银镜产生,对银镜进行评分并记录。

生成银镜的外观评分标准说明如下。生成大量银,银镜均匀,银层较厚致密,效果最佳,记录90~100分;生成较多的银,银镜较均匀,效果较好,记录80~90分;生成较少的银,且不均匀,有部分斑点或浑浊,效果较差,记录70~80分;生成极少的银,且非常不均匀,大部分黑点或浑浊,效果差,记录60~70分。银镜反应的正交试验及结果见表2。

1.4 实验效果描述

根据正交试验表进行9组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效果描述如表3。

1.5 实验结论

传统方法采用水浴加热时保持试管静置,生成的银镜仅能覆盖溶液浸润的部分(约为试管高度的1/5),并且需要使用控温水浴装置,装置繁琐,不适于课堂演示实验。改进方法不需要加热,只需适量氨水、2%硝酸银溶液3mL、20% NaOH溶液4滴、4%葡萄糖溶液1mL,通过快速上下垂直振荡橡胶塞塞紧的试管,以便增加反应熵变化,加快反应速度,达到水浴加热的作用,同时由于垂直振荡还可以使溶液浸润整个试管内壁,整个试管均有光亮的银镜产生,实验效果更为直观,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2 银镜实验后试管清洗的探究

2.1 H2O2处理法

H2O2是常见的氧化剂,且生成的还原产物无污染,查标准电极电势表[2]可知,H2O2在酸性条件下氧化性比Ag+强,猜测可以用双氧水处理试管内壁上的银单质,反应后产物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下列实验。

取15mL 10%的双氧水倒入附着银单质的试管中,试管壁上的银单质与双氧水剧烈反应并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反应一会儿,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试管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为了说明反应产物,取上述反应后的反应液1mL装入干净试管并稀释到3mL,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酸化的KI溶液,发现溶液呈现黄色,无黄色沉淀产生;再加入1mL苯,振荡后静置,出现分层现象且上层为紫红色,下层为灰黑色浑浊,过滤下层液体可得到银单质,做完银镜实验的试管被洗刷干净。查阅资料可知[3],其反应按两步进行:2Ag+H2O2=Ag2O+H2O;Ag2O+H2O2=2Ag+H2O+ O2,由此实验可知银在H2O2分解反应中起催化剂的作用。

双氧水和硝酸均可将附着有银单质的试管洗涤干净,洗涤效果有没有区别呢?取上述正交法中形成的较为致密的银的7、8、9组实验的试管,分别向三只试管中加入10mL 10%的双氧水,10mL 3 mol/L的稀硝酸溶液和10mL 6 mol/L的稀硝酸溶液。振荡试管,发现将银镜清洗干净所用的时间不同,双氧水明显快于3 mol/L稀硝酸,但比6 mol/L稀硝酸所需时间长一些;用硝酸清洗过程中会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实验者的实验体验不佳,影响实验情绪。

2.2 FeCl3处理法

将新配制的6 mol/L FeCl3溶液约2mL加入附着有银的试管中,振荡试管,发现美丽光亮的银镜快速变暗成灰色并逐渐溶解,溶液中出现许多脱落下来的灰黑色悬浊物,氯化铁溶液的黄色逐渐变浅,只需将试管振荡3~5次,银镜迅速被清洗干净。

用氯化铁溶液清洗附着有银单质的试管可知,金属活动性顺序得到的氧化性强弱是根据金属与其在水溶液中形成低价态离子构成电极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由小到大排列,即Ag+/Ag的标准电极电势0.80V,Fe3+/Fe2+是0.77V,仅从热力学的角度指出了标准状态下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可能性及趋势大小,而实际的金属活泼性会因浓度、介质、气体的分压、产物的溶解度、氧化膜等因素而改变。

2.3 结论

用H2O2或者氯化铁都可以快速处理银镜实验后附着有银单质的试管,并且反应过程中只产生氧气无其他有毒气体产生,不会损害实验者的身体健康,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过氧化氢溶液处理银镜的过程中银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生成了细碎的银单质而从试管壁上脱落,易集中回收利用,节约资源。氯化铁溶液处理银镜还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

3 实验成功的关键

银镜实验成败的关键操作有三:试管要洁净,否则,只得到黑色疏松的银沉淀,没有银镜产生或产生的银镜不光亮;溶液混合后,振荡要充分,特别是加入最后一种溶液后,振荡要快,否则会出现黑斑或产生银镜不均匀;加入的氨水要适量,氨水的浓度不能太大,滴加氨水的速度一定要缓慢,否则氨水容易过量降低试剂的灵敏度。另外,如果滴加氢氧化钠过量,反应速率太快,产生的银镜会发黑。

参考文献:

[1]刘云忠,刘学柱.也谈银镜反应实验成败的关键[J].化学教学,1991,(6):23.

[2]汪小兰等.基础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98.

处理改进对策 篇4

农业是通过对动物或者是植物的自然生长发育及再生产的过程实行控制或强化的一个过程, 人们对动植物生长过程的控制与强化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 所以农业是一个实现动植物经济化再生产的一个过程。动物或者是植物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化的再生产, 这两者的生产过程互相融合、相互交织, 构成了农业生产基本特点的集中体现。农行会计不同于企业会计, 农业会计产生于农产品的生产、包装及销售等各个相关的环节。因为不同的农业生产地区及不同的生产企业经营的项目与活动, 不同动物或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不同的特点, 所以农业生产与农业经营活动是复杂多样的[1]。农业生产的多样复杂化, 就造成了农业会计处理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复杂性, 如会计确认、记录、计量及报告等。例如, 进行农业生产的企业需要将生物资产分成消耗性的生物资产与生产性的生物资产及生物资产收益品。例如肉鸡、肉猪与肉鸭等属于消耗性的生物资产;而果树、奶牛等具备生产能力的农产品则是属于生产性的生物资产;牛奶及木材一类需要存货处理的产品就是生物资产收益品。所以农业的会计处理需先将生物生产的转化环节分类, 再根据分好的类别分别进行核算及披露, 不同的类别进行的会计核算的处理方式是不相同的[2]。对于农业会计的复杂性, 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进行处理与控制, 才能把会计处理的效率提高, 并使农业会计的信息质量得到提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有关农业会计处理手段的改进对策进行了探讨。

二、目前农业会计处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在农业会计的标准与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不同的规模、组织结构及性质的活动主体。因此, 不同农业的会计企业所制定出的具体的会计目标会有不同, 当不同的农业会计目标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时, 就会相应形成不同农业会计的计量、确认、记录与报告标准。正规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会按照统一的会计标准与会计核算的规定来对本公司的会计事务进行处理。但是在乡村的集体经济与国有农场、农户或是家庭农场中, 就没有一个统一的会计标准。因为在这类经济体中, 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组织类型, 不同的经济主体所以就有了不同要求的会计信息, 最终导致了按照不同标准处理各自会计行为的形成[3]。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公司与农户联合的组织方式, 这样的组织方式会要求作为农户的一方提供成本价格的资料, 同时也要求农户做出必须的会计核算, 为的是能够提供会计核算的资料。此外, 农业的会计成本核算有一定的难度。在目前, 我国大部分农业的会计核算比较缺乏核算所需的详细资料, 因为就农业生产经营的模式来说, 大多数是自主经营的模式, 农业生产的多少与种类完全是由承包者依据市面行情决定的。在这种生物资产不能够完全计划的前提下, 农业会计要在混种的农作物与混群的畜禽并存的状况下, 核算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成本, 致使农业成本的核算与工业或商业的成本核算相比, 要复杂很多。

(二) 农业跨级处理的手段比较落后

传统农业会计处理手段主要是依靠人工操作来完成, 依靠人工操作的处理手段自由化的程度不高, 会计人员手工操作的任务量繁重, 劳动的强度比较大。此外, 手工操作的会计统计方法的信息共享程度较差, 对会计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及反馈等工作环节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当会计人员需要进行繁重手工操作时, 自然就很难集中精力在会计的分析工作上, 导致了农业会计的管理水平较低。

(三) 农业会计处理中的电算手段存在管理中的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的农业企业处理会计事务的手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逐步采用电子计算化的管理方式, 但就目前采用电算化的农业企业来说, 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方面的问题是一部分农业企业中的电算化制度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 设置岗位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电算化管理的需要, 相关的会计操作人员没有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会计档案的调用;第二个方面是对农业会计的电算化含义理解不清, 错误地认为电算化的会计管理仅仅只是会计核算的工具发生了改变, 没有深刻认识到农业企业的管理方法、流程及会计职能等方面的转变;此外, 一些农业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认为企业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标志就是实行会计核算, 他们对会计核算的认识并没有达到一个很深的程度[4]。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农业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给电算化的会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为有一些会计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会计软件操作的方面能力薄弱, 导致在执行计算机管理会计事务的操作时会遇到不少的问题。第三方面的问题是农业会计的电算化所拥有的信息共享能力较差。因为目前不同农业企业所使用的管理软件的编程与数据结构有很大的差异, 导致数据信息难以实现大范围上的共享。第五个方面的问题是农业会计的电算化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安全隐患, 存在隐患的方面主要是系统的管理方面、会计人员的操作及数据的保密工作等方面。

三、完善农业会计处理的对策与手段

(一) 农业会计处理的观念要转变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第一产业, 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会计处理中的会计报表的编制及农业成本计算都是相当复杂且对时间要求较高的核算工作, 因此需要运用现代化的会计处理方式来完成。由此, 可以发现只有转变会计处理的传统观念, 才能跟紧时代发展的步伐, 不至于墨守成规。农业会计处理人员要积极转变手工操作条件下的工作方式及思维状态, 对先进会计处理的手段要积极引进。

(二) 对于农业会计的电算化方面的建设要加强

农业会计的电算化管理指的是利用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等工作。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 计算机的数据库系统及网络系统正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及会计核算工作。为了跟进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农业会计处理也要加快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 逐步完善电算化的会计处理。具体的来说就是加大相关设备及资金的投入力度, 将电算化的会计处理方式与农业企业的自身经营方式相互融合。

(三) 农业企业的自身建设要完善, 以保证农业会计处理手段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随着电子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普及的程度不断提高, 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与新课题。农业企业必须对自身会计统计的观念进行完善, 对现有的会计方法及理论进行改进, 才能应对时代所提的要求[5]。农业企业要改进及完善自身的网络信息处理系统, 并开发新的信息管理系统, 以实现数据共享范围的最大化与数据系统的充分利用, 会计信息的提供要及时便捷。农业企业还要建立严格操作的流程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及数据系统的使用, 以确保企业的商业机密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此外, 会计的电算化工作与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的配套工作要做好, 具体的是要做到财务报告工作与会计的电算化管理方式能够相互配合。

四、结论

农业会计处理手段的服务对象是农业产业, 同时农业会计处理手段的改进也不能离开农业发展与进步, 此二者为相互促进及相互融合的关系。要加快农业会计处理手段的建设, 以促进农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勤.农业会计处理手段的改进和完善[M].财会研究.2009 (2)

[2]李桂玲.试论农业会计处理手段的改进和完善[J].乡镇企业.2010 (5)

[3]郭枚香, 张智峰.浅谈农业会计处理手段的改进[J].农业会计.2011 (5)

[4]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石油天然气会计与农业会计[M].大连出版社.2009 (5)

焦化废水处理工艺的改进 篇5

焦化废水处理工艺的改进

摘要:太钢集团临汾钢铁有限公司焦化厂原有的废水处理工艺对废水中的氨氮基本无去除能力,已不能满足环保要求.因此,我厂对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改进.作 者:杨万荣 Yang Wanrong 作者单位:太钢集团临汾钢铁有限公司焦化厂,山西临汾,041000期 刊:科学之友 Journal:FRIEND OF SCIENCE AMATEURS年,卷(期):,“”(9)分类号:X703.1关键词:废水处理工艺 改进

债券发行费用会计处理改进 篇6

一、债券发行费用会计处理的不合理之处

1. 会计处理不符合可逆性的惯例要求。

上述规定中, 我们不难发现, CAS22对债券发行费用的处理存在着左右不对称的情形, 对同质业务的会计处理违背了可逆性的惯例要求, 即当发行费用大于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时, 根据筹集资金的用途, 将二者的差额予以费用化或资本化, 借记“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等科目;而当发行费用小于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时, 将二者的差额视同债券的溢价收入, 贷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 在债券存续期间内按实际利率进行费用化或资本化处理。

笔者认为, 对于债券发行费用不应由于是大于还是小于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而分别进行截然不同的会计处理。也就是说, 发行费用不论是大于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还是小于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 对其处理应该是一脉相承、前后一致、相互可逆的。相同性质的交易事项, 其会计处理理应相同,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 费用化 (资本化) 时点不确定。

发行费用与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之差到底是在发行债券时予以费用化 (资本化) , 还是在债券存续期间内予以费用化 (资本化) , 费用化 (资本化) 的时点不确定, 要依据前者大于后者或前者小于后者来定。若是前者大于后者, 二者之差于债券发行时予以费用化 (资本化) ;若是前者小于后者, 二者之差于债券存续期间内分期进行费用化 (资本化) 处理。相同性质的经济业务, 对费用支出进行费用化 (资本化) 的时点应该是唯一的、确定的, 不能随外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其交易的实质。

3. 费用化 (资本化) 金额不确定。

由于上述费用化 (资本化) 时点不确定, 导致不同时点进行费用化 (资本化) 的金额也不确定。若发行费用与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之差是正差, 于债券发行时一次性全额费用化 (资本化) , 即借记“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等科目;若二者之差是负差, 则于债券存续期间内, 按实际利率分期进行费用化 (资本化) , 贷记“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等科目。显然, 相同性质的经济业务, 对费用支出的会计处理, 正差就一次性全额费用化 (资本化) , 负差就分期费用化 (资本化) 。这样, 相同的经济实质却采用了截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 势必会给企业造成不同的财务影响, 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开启了方便之门。

二、债券发行费用会计处理的改进

总的改进思路是:不论发行费用是大于还是小于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 一律于债券发行时将二者之差作为债券融资过程中必要的支出来处理, 记入“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 并在债券存续期内按筹集资金的用途分别进行费用化或资本化处理。这样改进的理由是:

1. 符合同质业务会计处理可逆性的惯例要求。

(1) 发行费用大于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 且二者之差为正差, 于债券发行时将其借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 并在债券存续期间内按筹集资金的用途分别增加当期的财务费用或相关资产的成本。 (2) 发行费用小于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 且二者之差为负差, 则于债券发行时将其贷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 并在债券存续期间内按筹集资金的用途分别冲减当期财务费用或相关资产的成本。 (3) 发行费用与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的差不论是正差还是负差, 其实质都是融资费用, 都是对债券存续期内利息费用的一项调整, 理应在债券发行时将其记入“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 (4) 当发行费用大于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时, 债券发行企业因多支出发行费用 (相对于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而言) 而少得的收入可以从以后各期少付利息中获得补偿, 实质上是对债券利息费用的一项调整, 因此应将二者的差额借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 (5) 当发行费用小于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时, 债券发行企业多得的利息收入 (相对于发行费用而言) 可以从以后各期多付利息中获得补偿, 同样是对债券利息费用的一项调整, 因此应将此差额贷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

2. 费用化 (资本化) 时点唯一确定。

不管发行费用比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大还是小, 也不管这二者之差是正差还是负差, 将其予以费用化 (资本化) 的时点应该是唯一确定的, 都是在债券存续期间内每个会计期末, 按筹集资金的用途分别予以费用化或资本化。

3. 费用化 (资本化) 金额可靠确定。

虽然发行费用、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都是在债券发行时产生的, 但发生此费用所产生的受益期却是整个债券存续期, 根据配比原则, 此费用不应在债券发行时一次性费用化 (资本化) , 而应在债券存续期内按筹集资金的用途分次费用化或资本化, 按实际利率法分期计入各期财务费用或相关资产成本。

4. 更直接反映融资结果。

改进后的会计处理, 将发行费用与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之差于债券发行时直接记入“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 这样处理, 使得发行债券的实收款与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高度吻合, 一一对应, 融资结果可以通过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直接获得, 简单直观, 并且方便了内含实际利率的计算。

三、债券发行费用会计处理改进前后对比

例:某上市公司于2008年1月1日发行3年期、票面利率7%的债券5 000万元, 实际收到债券款5 210万元存入银行, 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发行时该公司支付发行费用250 000元, 发行期间冻结资金产生利息收入50 000元。该项筹资用于日常生产资金周转。为了简化核算, 按年度计提利息并摊销溢价。发行费用-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200 000 (元) (正差) 。

1. 改进前的会计处理。

(1) 2008年1月1日, 发行债券时:借:银行存款52 100 000;贷:应付债券———面值50 000 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2 100 000。同时支付发行费用:借:财务费用200 000;贷:银行存款200 000。

(2) 2008年12月31日, 计提债券利息并摊销溢价。首先, 通过内插法计算出实际利率i=5.107%。然后, 计算得:2008年度应计实际利息=52 100 000×5.107%=2 660 747 (元) ;2008年度应摊销溢价=3 500 000-2 660 747=839 253 (元) 。最后, 会计处理为:借:财务费用2 660 747,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839 253;贷:应付债券———应付利息3 500 000。

(3) 2009年12月31日, 计提债券利息并摊销溢价。2009年度应计实际利息= (52 100 000+3 500 000-839 253) ×5.107%=2 796 631 (元) ;2009年度应摊销溢价=3 500 000-2 796 631=703 369 (元) 。借:财务费用2 796 631,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703 369;贷:应付债券———应付利息3 500 000。

(4) 2010年12月31日, 计提债券利息并摊销溢价。2010年度应摊销溢价=2 100 000-839 253-703 369=557 378 (元) (倒挤) ;2010年度应计实际利息=3 500 000-557 378=2 942 622 (元) 。借:财务费用2 942 622,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557 378;贷:应付债券———应付利息3 500 000。同时, 支付债券本金和利息:借:应付债券———面值50 000 000, 应付债券———应付利息10 500 000;贷:银行存款60 500 000。

2. 改进后的会计处理。

(1) 2008年1月1日, 发行债券时:借:银行存款51 900 000;贷:应付债券———面值50 000 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 900 000。

(2) 2008年12月31日, 计提债券利息并摊销溢价。首先, 通过内插法计算出实际利率i=5.243%。然后, 计算2008年度应计实际利息=51 900 000×5.243%=2 721 117 (元) ;2008年度应摊销的利息调整=3 500 000-2 721 117=778 883 (元) 。最后, 会计处理为:借:财务费用2 721 117,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778 883;贷:应付债券———应付利息3 500 000。

(3) 2009年12月31日, 计提债券利息并摊销溢价。2009年度应计实际利息= (51 900 000+3 500 000-778 883) ×5.243%=2 863 785 (元) ;2009年度应摊销的利息调整=3 500 000-2 863 785=636 215 (元) 。借:财务费用2 863 785,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636 215;贷:应付债券———应付利息3 500 000。

(4) 2010年12月31日, 计提债券利息并摊销溢价。2010年度应摊销的利息调整=1 900 000-778 883-636 215=484 902 (元) (倒挤) ;2010年度应计实际利息=3 500 000-484 902=3 015 098 (元) 。借:财务费用3 015 098,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484 902;贷:应付债券———应付利息3 500 000。同时支付债券本金和利息:借:应付债券———面值50 000 000, 应付债券———应付利息10 500 000;贷:银行存款60 500 000。

通过对比改进前后不同的会计处理, 我们可以发现, 会计处理改进前, 由于发行费用 (250 000元) 大于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 (50 000元) , 因此将这二者之差200 000元在债券发行时一次性计入了当期的财务费用, 导致债券发行企业当期财务费用虚增200 000元, 当期利润虚减200 000元, 这样处理, 不仅为债券发行企业操作利润提供了可乘之机, 而且违背了发行费用不应一次性予以费用化、理应在债券到期前分期摊销的配比原则。

会计处理改进后, 在债券发行时, 将这二者之差200 000元作为债券利息费用的一个调整, 先记入“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 随后在债券存续期内分期进行费用化处理。这样处理, 还可以使发行时因多支付发行费用 (相对于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 而少得的收入200 000元从以后各期少付利息中获得补偿。事实上, 相比改进前的会计处理, 债券存续期的第一年就少付利息60 370元 (2 721 117-2 660 747) , 第二年少付利息67 154元 (2 863 785-2 796 631) , 第三年少付利息72 476元 (3 015 098-2 942 622) , 三年一共少付利息200 000元 (60 370+67 154+72 476) , 完整地体现了发行费用对债券利息费用的逐期调整过程, 同时也对债券发行企业的各期利润起到了平滑、修正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般公司债券发行费用会计处理的分析, 指出现行债券发行费用会计处理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思路, 并举例说明改进前后不同会计处理对债券发行企业的不同财务影响。

关键词:一般公司债券,发行费用,会计处理,财务影响

参考文献

[1].韩冬芳.中级财务会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研发支出会计处理不足与改进 篇7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 将企业内部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由过去的费用化改为有条件的资本化。并为此将企业内部研发活动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管理费用) , 即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期末再借记“管理费用”, 贷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开发阶段的支出, 如果同时满足五项条件 (此处略) , 可资本化为无形资产, 即在支出发生时, 先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待研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后再借记“无形资产——××”, 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鉴于现代企业研发投入的重要性不亚于固定资产的投资, 因此将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做法, 从理论上说显然要比全部费用化更为合理, 亦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趋势。但由于准则的制定过于理想化, 导致这一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可操作性不强, 要使其得到正确执行, 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否则, 很可能成为人为操控会计报表的一种手段。具体来说,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1) 会计实务中很难正确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因为研究开发项目很可能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 甚至是交叉同时进行的。而且这一判断能力对于许多会计人员来说是不具备的, 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的配合, 这样不仅增加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复杂性, 亦为人为操控会计报表留下了可乘之机。

(2) 开发阶段允许资本化的五项条件虽然是基于资产的定义和特征而提出的, 理论上没有问题, 但实务中是否符合这些条件的判断却存在相当大的主观性, 一般的会计人员很难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

(3) 对于研发支出的会计核算范围没有给出详细的具体规定。如同产品生产一样, 围绕研发活动常常会发生大量的各类支出, 而核算范围决定了哪些支出应该计入研发支出, 或者说研发支出应该包括哪些支出?由于这一规定的欠缺, 使得企业会计操作的空间进一步扩大。

此外新准则对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披露也没有给出详细的具体规定, 导致很多企业不披露或者披露不规范, 大大降低了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改进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对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提出如下几点改进意见:

(一) 重新划分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阶段

企业的研发活动通常都要经历调研、立项和实施等步骤。其中最关键的是立项环节。一般来说, 立项后的研发项目, 其成功的概率大大提高。因此, 笔者建议将研发过程重新划分为立项前和立项后两个阶段。对于立项前发生的研发支出由于其不确定性较高, 应采用费用化的方法处理, 即于支出发生时直接记入当期损益 (管理费用) ;对于立项后发生的研发支出由于其不确定性大大降低, 可先记入“研发成本”科目进行归集, 待最终研发成功后再资本化为无形资产, 若最终研发失败, 则转入当期损益或长期待摊费用。如此改进的好处是大大降低了会计职业判断的言性。

(二) 明确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范围

立项后的研发活动类似于固定资产的构建和产品的生产活动, 其支出范围亦可划分为“料、工、费”三个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项目: (1) 研发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2) 为研发项目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如果没有其他用途, 应全部计入研发成本;如果有其他用途, 应先资本化, 再进行折旧或摊销, 将折旧费或摊销费计入研发成本。 (3) 研发过程中发生的研发人员薪酬以及其他类似的人工成本。 (4) 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承担部分研发工作所支付的费用。 (5) 研发过程中发生的间接成本 (如研发部门管理人员的薪酬等人工费以及研发部门的管理费用等) 。

(三) 重新设置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总账和明细科目

笔者建议参照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 设置“研发成本”总账科目, 用于核算企业立项后正在实施的所有研发项目 (包括自主、委托和合作研发) 的总成本, 按照具体的研发项目设置二级科目, 用于核算某一研发项目的成本, 在二级科目内分别设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研发费用”三个成本项目, 用于反映研发成本的构成情况。同时设置“研发费用”总账科目, 用于归集会计期间内为所有研发项目发生的共同费用, 该科目期末余额应按一定标准 (如各项目的直接人工比例或各项目的预算比例等) 分配转入“研发成本——××项目”中的“研发费用”成本项目内。这种以具体的研发项目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核算过程, 有利于监督和评价各研发成本项目的实际支出情况, 从而为加强研发项目的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四) 全面披露研发支出的相关信息

现行无形资产准则中对企业研发支出的披露要求太过简单, 远远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笔者建议参照固定资产的披露要求, 提高研发支出的披露要求。不仅要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本期新增的无形资产和正在实施的研发项目, 还应在利润表中披露本期计入管理费用中的研发支出, 此外, 还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 详细列示各个研发项目的成本和进展等情况。

[例]某公司设有一个研发部门, 该研发部门本期发生如下研发业务:

(1) 针对A、B、C三个研发项目开展市场调研与可行性分析, 共发生研发支出30000元, 均以银行存款支付。

(2) 经过可行性分析, 确定A、B项目正式立项, C项目放弃。A、B项目立项后, 分别发生材料费20000元和30000元, 人工费40000元和50000元。另发生共同性间接费用90000元。

(3) A项目顺利完成结项, 并以银行存款10000元申请专利成功。

报表附注:本期共开展A、B、C三个研发项目, 前期 (立项前) 支出30000元, 后期 (立项后) 共支出240000万元, 其中A项目于本期完成结项并申请专利, 成本110000元, B项目仍在进行中, 已完成预算的60%, C项目因不具备可行性而放弃。

参考文献

改进农业水利会计处理手段浅析 篇8

一、我国农业水利会计的运行现状

1、农业水利活动会计处理规范的欠适用性

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农业会计制度变迁, 都考虑了水利是个特殊行业。一方面, 农业企业生产活动与水利条件息息相关, 特别容易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 导致粮食减产, 也可能引致生产及运输设备的损失;另一方面, 农业生产周期较长, 从农作物的播种到农产品的收获, 需要经历七、八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与水利活动息息相关。而我国目前农业水利会计规范体系在实施中存在一些与水利行业特点不相适应的问题。

2、农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难以适应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要求

国办转发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规定, 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要在科学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资产的基础上, 对内部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职能部门和承担供水、发电及多种经营职能部门进行严格划分, 将经营部门转制为水管单位下属企业, 做到事企分开、财务独立核算。相应的水管单位的基本收入很大一部分是财政拨款、两费 (水费和水资源费) 的收缴以及少数的租金收入, 这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中水管单位基本收入为“营业收入”不相符, 却与事业单位的收入即“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以及“其他收入”极为相似。水管单位的支出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生产经营成本支出只保留了供排水生产支出, 占很少比例, 基本支出为公益性支出即为有关防洪保安工程、堤防、闸坝、河道等工程管理机构的人员经费和直接费用, 以及工程运行维护费、折旧修理费等, 这与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分为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相仿。因此现行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已不适应国家水管体制改革的要求。

3、成本核算资料不详细

从实际调查来看,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会计核算中还无法提供农产品成本的详细核算资料, 农场与承包户之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一种收取承包费 (实物地租) 的形式。一些规模较小的国有农场将土地承包给职工、周围农户以及外来的农户, 实行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 完全由承包者根据市场行情来决定所种植农作物的面积和种类, 农场总部只负责承包合同的签订、承包费的收取和管理以及向上级主管部门定期报送统计报表等。而这种经营管理体制下, 农户对农业生产缺乏完整的成本核算。在农业生产中, 绝大多数农户算账只核算除土地、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外的生产资料投人, 而对于土地的价格、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先期投人和活劳动的价值是一概不计入的。加之农场本身也就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 只有一些简单的统计报表, 根本无法完整的提供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在一些大型的国有农场, 包括规模较大的北大荒、永安林业等农业上市公司, 虽然实行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一体化生产, 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能够对外、对内提供总公司完的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资料, 但仍然没有提供详细的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

二、改进农业水利会计处理手段

改进农业水利会计处理手段可以通过会计电算化来实现。会计电算化是集计算机学、信息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其实质是将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 即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与报账, 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过程。

1、水利会计核算复杂需要电算化减轻工作量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而水利事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辅助单位。水利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水利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复杂性以及成本核算的困难性。对于编制水利会计报表、运用移动平均法进行成本计算等非常复杂且时间性要求很高的会计核算工作, 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已远不能适应水利核算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 实现会计电算化, 是水利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可以减轻会计工作劳动强度, 提高农业水利会计信息质量。其作用有: (l) 会计电算化能使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 减轻劳动强度; (2) 提高会计信息搜集、整理、反馈的灵敏度和正确度; (3) 提高会计的分析能力; (4)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管理水平, 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因此, 农业水利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 有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现代化, 有利于促进农业水利会计工作改革和发展, 实现会计电算化的过程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模化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观念更新、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在手工条件下, 会计核算工作要由许多人共同完成,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 输入一张会计凭证, 会计电算化系统可自动进行记账、汇总、转账、结账、出报表等一系列工作;对于大量重复出现的业务, 系统可以按模式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实现会计电算化后, 利用计算机可以采用手工条件下不愿采用甚至无法采用的复杂、精确的计算方法, 能有效地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负担, 使他们能从简单重复而又无味的记账算账中解放出来, 从而使会计核算工作做得更细、更深, 更好地发挥其参与管理的职能。

2、推进农业综合类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水利会计制度

2.1职务分离控制的检查。根据不相容职务分工控制的要求, 一个水利项目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员从头到尾进行处理。对职务分离控制的检查, 主要判断水利项目建设中哪些职务是不相容职务而必须分工。

通常检查以下职务是否分离: (1) 水利建设中某项业务授权批准的职务和该项业务执行的职务是否分离。 (2) 水利建设中执行某项业务的职务和审查稽核该项业务的职务是否分离。 (3) 水利建设中执行某项业务的职务和该项业务的记录是否分离。 (4) 保管某项财产物资的职务和对该项财产物资进行清查记录的职务是否分离。 (5) 记录总账的职务和记录明细账、日记账的职务是否分离。

2.2授权批准控制的检查。授权批准控制, 要求水利项目承担单位内各级工作部门和人员必须经授权和批准才能对有关经济业务进行处理, 未经授权和批准的, 不允许接触和处理这些业务。

对授权批准控制的检查主要包括 (1) 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是否明确, 实际工作中有无推诿现象和责任不明的情况。 (2) 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的划分是否合理。 (3) 授权的范围大小是否合理。

2.3人员素质控制的检查。人员素质控制, 要求水利项目单位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职工的思想品德、业务技能和工作能力进行控制, 保证各级人员具备与他们所负责的工作相适应的素质, 从而保证业务活动处理的质量, 并使每个人员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责尽力完成任务。

对人员素质控制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是否根据人员所学专业和业务能力来委派工作, 使他们能够胜任各自的工作。 (2) 是否建立职工业务考核制度。 (3) 是否建立奖惩制度以提高职工责任心。 (4) 是否建立职务轮换制度, 定期调换职员的工作岗位, 避免产生厌倦情绪, 以提高全面工作的能力。

2.4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控制, 要求水利项目单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 以保证项目建设全过程会计信息的真实、及时、可靠和准确。

对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检查主要包括: (1) 原始凭证必须经专人审核。 (2) 记账凭证的内容必须与后附的原始凭证的内容一致。 (3) 凭证连续编号, 检查凭证是否注明用途。 (4) 是否建立定期复核制度, 定期对凭证的填制、记账、过账和编制报表的工作进行复核。 (5) 是否建立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核对制度、总分类账和日记账的核对制度。 (6) 业务经办人在处理有关业务后是否签名盖章, 以备日后追溯责任。 (7) 是否建立完善的凭证传递程序。 (8) 是否进行定期会计信息的分析制度, 及时发现信息的失误、错漏等。

2.5财产安全控制的检查。发生经济业务是否采用永续盘存的方法;是否建立财务档案的保管制度。总之, 农业水利项目内部会计控制是当前财会领域研究的新课题。笔者认为, 我们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时, 还必须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工作实际,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 不断完善水利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以确保资金的稳妥、高效、安全运行和项目的顺利建成。

参考文献

[1]、纂好东.我国农业会计准则制定的几个基本问题.会计研究, 2004, (6)

[2]、邓小洋, 张鹏.农业会计准则探索.中国农业会计, 2002 (8)

视同销售:概念调整与处理改进 篇9

(一) 视同销售概念

视同销售, 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不做销售核算, 而税法中认定销售已实现, 要求计算并缴纳税金的行为。因此,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 视同销售在会计上应该是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 不计入企业收入, 但税法上要求比照售价计缴税金的商品和劳务转移行为。本意上, 就是一个比照销售计列并缴纳税金的过程。

(二) 视同销售业务在税法中的相关规定

1. 增值税法的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中, 列举了8种应视同销售行为, 具体包括: (1) 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2) 销售代销货物; (3) 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 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 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 (市) 的除外; (4) 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应税项目; (5) 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 (6)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 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工商户; (7)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 (8)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2. 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 视同销售行为包括: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 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国税函[2008]828号文件对处置资产所得是否视同销售进行了补充说明, 若资产所有权属改变属于企业内部转化, 则不视同销售确定收入;若资产所有权属不属于企业内部处置资产, 则视同销售确定收入。通常, 企业将资产用于继续加工制造另一产品、改变资产形状或性能结构、改变资产用途 (自建自用或用于经营) 等属于内部转换行为。而将资产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交际应酬、职工奖励或福利、股息分配、对外捐赠等属于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行为。

3. 两者的差异与法理比较。

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范围比所得税要大, 代销货物以及货物在同一机构间的转移行为都包括其中。而不同税收法规之间之所以还存在差异, 原因在于法理依据不同。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个税种。但在实际当中, 商品新增价值或附加值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是很难准确计算的。因此该法理设计中, 只要新增了流转环节, 均应视同销售。而企业所得税法采用的是法人所得税的模式, 着眼点在于货物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流转的问题。对于货物在统一法人实体内部之间的转移, 比如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分公司等均不作为销售处理。可见, 一个着眼于流通增值, 另一个着眼于所有权属改变。

二、现行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

目前, 视同销售业务常见的处理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确认收入, 即与正常销售情况相同, 按售价确认收入, 再按账面价值结转成本, 正常计税;第二种方法是不确认收入, 直接按账面价值结转成本, 但依据售价或计税价格计列销项税额。

会计上对于一项业务是否确认销售收入, 是有严格的确认标准的——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是否保留与所有权相关的继续管理权和实施控制;收入能否可靠计量;经济利益是否能流入企业;成本能否可靠的计量。再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对收入的定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视同销售到底是否在会计上确认收入实现, 目前实务界大体有如下判断标准: (1) 该业务是企业与外部之间发生的业务还是企业内部业务。 (2) 企业是否因该业务而获得经济利益。如果该业务是企业与外部之间的交易并且能使企业获益, 则企业确认收入;反之, 则不确认收入。

(一) 不确认收入的视同销售行为

1. 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该业务是自产自用的性质, 属于资产的内部转化。由于不改变资产的所有权属, 不具有销售实质, 因此不计收入, 只按成本转出, 但需计算列报增值税销项税额和所得税额。该项业务通常处理如下: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

2. 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这种行为虽然体现的是企业与外部的关系, 但由于捐赠的无偿性, 使得该行为不能带来等价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从会计角度看, 不能确认收入。其会计处理如下: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

3. 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职工集体福利。

由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所有权归属于企业, 所以该资产属于企业内部转化, 资产所有权属未发生变化, 只需要按产品成本转账, 同时反映应纳税额。其会计分录如下: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

4. 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虽具有商业实质但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该种情况下, 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在使用价值或价值上没有明显改变, 本着谨慎的原则, 会计上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无论是否支付补价, 均不确认收入和转让损益, 只按成本转账。借记“库存商品”等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

(二) 确认收入的视同销售行为

1. 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产品用于换入资产, 虽然不直接增加现金流入, 但会带来其他资产的增加, 体现的是企业外部的实物资产交换关系, 具有销售实质。应当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收入, 并且按税法规定的公允价值计算缴纳增值税。会计处理如下:借记“长期股权投资 (应付账款等) ”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同时, 结转换出资产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科目。与上述业务类似的还有以资产或委托加工产品用于债务重组。在产品所有权转移的同时, 企业债务减少, 符合收入的确认条件。

2. 将自产、委托加工的产品分配给投资者或者职工个人。

随着实物的分配, 资产的所有权发生转移, 不再归属于企业, 企业虽然没有借此业务直接获得利益流入, 但可以等价减少相应薪酬和股利的支付, 即带来企业负债的减少, 因而符合收入的主要特征。该业务可以理解为两笔业务的结合: (1) 将薪酬或股利支付给职工或投资者; (2) 职工或投资者用获得的薪酬和股利购买本企业商品。企业交付商品给投资者或职工, 减少直接现金支付, 间接获得经济利益流入。符合收入确认原则:借记“应付股利或利润 (应付职工薪酬) ”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结转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3. 附赠品销售。

附赠品销售的商业模式目前已相当普遍, 虽然赠品没有额外收取价款, 但所有权实质已发生转移, 其价值回报隐含在主销物品的销售价款中, 符合收入确认条件。且赠品也确实发生流转, 符合增值税的计征条件。赠品的收入确认处理如下:借记“银行存款 (应收账款) ”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同时, 借记“销售费用”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三) 两种视同销售会计处理的比较

无论是否确认商品销售收入, 视同销售业务有关增值税的核算都是以售价或计税价格为计税基础, 对增值税的计算缴纳金额上没有差异。但是否确认收入, 对企业所得税的计缴存在明显差异。确认收入情况下, 相关收入和成本计入当期损益, 与所得税处理流程一致, 不需进行纳税调整;在不确认收入的情况下, 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不一致, 年末需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

三、现行视同销售会计处理存在的缺陷

(一) 混淆了视同销售业务与正常的销售业务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之一, 就是会计处理与税法要求的相互协调。新会计准则改变了视同销售的单一处理, 符合收入实质的可以确认销售收入。其直接后果是提高了会计与税法的处理方法协调性, 避免了计税时的纳税调整, 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使财务报表上的某些项目反映的信息更加客观、准确和公允。但由于名义上同称为视同销售, 某些行为确认收入, 某些行为又不确认收入, 笔者认为这混淆了视同销售业务与正常销售业务, 使得视同销售概念与最初设定不一致。

对于视同销售业务, 实务中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并存, 且目前的趋势是大多数视同销售业务都按商品销售处理, 这表明现行会计准则更多考虑到增强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一致性, 减少纳税调整工作。但这也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会计准则规定了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应具备的条件, 而以这些标准来判断视同销售业务似乎有些牵强。二是视同销售的原意是指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核算, 而在纳税上参照销售收入计缴税金的商品或劳务转移行为。按照这个概念, 所有的视同销售业务都不应确认收入, 而应按成本直接结转。而目前, 大部分视同销售业务采用了确认收入的做法, 混淆了一般商品销售业务和视同销售业务的区别, 使二者界限不明。

(二) 会计处理方法不统一致使实务操作混乱

对视同销售业务确认销售收入, 在所得税的缴纳问题上更具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但收入最终影响损益, 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渗入包括企业经营成果在内的会计信息中, 随着信息的披露影响相关利益者的决策, 可能致使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这样看来, 似乎不确认收入更具稳健性。不确认销售收入、直接结转成本使会计处理不与利润表发生联系, 而是直接与资产负债表联系起来, 着重揭示资产变动细节。但不确认收入在核算所得税时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这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也给税务机关的工作增加难度, 提高了纳税成本。再加上, 我国企业会计规范针对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处理标准, 某一项视同销售业务, 可能小企业不确认收入, 但上市公司却需要确认收入。由于各企业的利益不同, 各阶段的目标也不同, 这就使同一项视同销售会计业务在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既导致了实务操作的混乱, 又违背了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原则。

(三) 为企业盈余操纵提供了空间

视同销售行为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 其是否应确认收入在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很多情况下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职业判断本身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如商业实质的判断、经济利益可能流入的程度等。这就使企业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选择会计处理方法, 从而给企业进行盈余操纵提供了空间。有研究表明, 盈余管理在企业中大量存在, 而将视同销售业务确认收入, 则是多数企业通常采用的增值手段。可见, 视同销售会计处理规定的模糊性, 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当此类业务金额较大时, 对企业的利润指标足以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完善视同销售会计处理的建议

(一) 规范视同销售的定义

关于视同销售业务, 目前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权威性解释, 所以, 要解决视同销售会计处理问题, 首先要规范视同销售的定义。笔者认为, 视同销售就是税法上认定按销售实现计税而会计上不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行为。

判断一项经济业务是否属于视同销售业务, 首先要看税法对其相关的规定, 是否需要上交税款, 然后再检查该项经济业务是否符合会计上收入确认的所有条件。如果这项业务在税法上确认为销售并需要进行征税, 而其在会计上却不满足收入确认的所有条件, 就作为视同销售处理;若其在税法上确认为销售并需要进行征税, 并且满足会计上的收入确认条件, 就应作为正常的销售业务进行处理, 而不再属于“视同销售”。如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 在税法上作为销售进行确认并且需要征税, 在会计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也满足收入确认的条件, 所以就属于正常销售而非视同销售。

(二) 视同销售在税收层面的重塑

我国目前执行的增值税法规对于视同销售的规定基本沿用1994年增值税法规的内容, 明显滞后于实务的发展。事实上, 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变化, 视同销售无论其内涵还是其外延都已迥然不同, 增值税法规对视同销售的规定亟待明确和完善。同时, 现行税法在视同销售相关问题上缺乏协调性, 因此呼吁视同销售在税收层面的重塑: (1) 重新定义视同销售行为。既然视同销售行为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未做销售处理而税法中要求按照销售行为缴纳相关税费的行为, 那么在会计准则中已规定确认收入按销售核算的业务则不应继续列入视同销售行为。对于这些内容, 税法应做相应的删减或修改。 (2) 视同销售的新业务。近年来, 会计实务产生很多新销售方式和结算方式, 会计准则对这些新业务有明确的规定, 而税制方面却相对滞后, 再加上税法与会计收入观念和方法固有的差别, 由此产生不少新视同销售行为, 对于这些内容, 也必须在相关税收法规中明确, 或至少及时予以解释。 (3) 协调和完善增值税和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鉴于转型后的增值税允许符合规定的固定资产抵扣进项税额, 因此, 对于与固定资产有关的视同销售也应明确相关税收规定。 (4) 现行增值税和所得税法规对视同销售业务列举的内容在行文方式上有很大不同, 不便于比较和记忆, 应予以统一。

(三) 视同销售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视同销售作为一项特殊的销售业务, 对其做出正确的处理无论是在会计上还是税法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前已述及, 对此类业务向来存在着两种观点。但笔者认为, 视同销售业务应着重强调其“视同”的概念。既为“视同”, 会计上就不应确认收入, 只是参照公允售价纳税即可。理由如下:

1. 体现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服务于不同的目标, 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为了提供给广大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 而税务会计的目标是及时足额地按税法规定核算企业应纳税额。当前, 我国会计改革正逐步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开, 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时不考虑纳税的影响, 具体要核算应纳税额的时候, 由税务会计依据税法规定进行调整计算, 以核定最终的税款。针对所得税来说, 如果税法规定视同销售业务利润为应税所得, 则可以将会计利润加上视同销售利润得出应税所得, 这正体现了税务会计的目标。这一点也与国际通行方法相统一。因此, 不能简单以是否与税法规定一致来作为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标准, 而应看其是否符合财务会计自身特定的目标。

2. 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企业产品未流出企业, 不形成资金的来源, 所以不能确认这部分产品的利润, 将成本结转体现了实现原则的要求, 能反映企业的真实利润;相反, 如确认收入则会高估利润。同时, 按成本结转能正确计量资产的价值, 如确认收入则资产成本中有一部分是未实现利润部分, 这必然会导致高估资产。从这两个方面看, 按成本结转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 兼顾财务会计和税法的要求。

一方面, 资产计量应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产成品的成本是过去交易和生产过程发生的实际成本, 以产成品的成本结转符合稳健原则, 满足财务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要求。另一方面, 税法要求这种业务作视同销售处理, 本质上是从纳税角度考虑的, 是为了保证计税依据的完整性。因此采用按成本结转而不确认收入的方法, 既兼顾了财务会计的需要, 又不违背税法的要求。

摘要: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的立足点不同, 在收入的确认上, 二者之间一直存在差异, 视同销售就是其中的一种情况。近年来, 随着会计准则的完善和税法的调整, 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缩小的迹象, 但由于确认标准和认定范围的变化, 使得视同销售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会计处理上都愈显混乱。本文分析了现行视同销售会计处理方法存在的缺陷,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提出了法规完善和核算完善的建议, 以期对会计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视同销售,会计处理,收入,盈余操纵

参考文献

[1].王璐华.视同销售的分析及重塑——基于新税制与新会计规范的交叉影响[J].经济师, 2010, (9) .

[2].陈世辉.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探析[J].企业导报, 2009, (7) .

[3].李京志, 邵娟.视同销售业务会计处理的理论探析[J].商业会计, 2008, 2: (3) .

[4].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DDNP污水处理工艺改进 篇10

我公司生产雷管用起爆药使用的是DDNP, 其废水的化学性质呈酸性和碱性, 并且含有较多的有害物质。如果不进行处理排放后, 将会严重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影响动植物的生存, 造成水体污染。因此有必要对DDNP废水的处理方法做进一步的研究, 寻找解决问题的实用方法, 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DDNP简介

我国工业雷管用起爆药在20世纪50年代为雷汞, 由于汞对人体有害等原因, 从60年代开始, 逐步为DDNP所代替。DDNP是二硝基重氮酚的英文缩写, 是苯酚的硝基衍生物。由于二硝基重氮酚爆炸性能优良、原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化学安定性好, 因此被国内外广泛重视。传统的二硝基重氮酚的生产方法是钠盐法, 在其生产过程中, 每生产1 kg DDN P产品大约产生200 kg~300 kg废水。除此之外, 实际生产中还有为防静电, 冲刷地面、工具的水, 故实际废水量远远大于此数值。二硝基重氮酚的生产废水, 按其性质和来源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硫化钠还原苦味酸时产生的还原废水, 因该部分废水的p H=12~13.5, 故通常称为碱性废水;另一部分是氨基苦味酸钠重氮化时产生的废水, 该部分废水的p H=5~6, 故通常又称为酸性废水。具体水质情况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 二硝基重氮酚废水具有三大特点:废水量大、染色度深、成分复杂, 因而处理较为困难。

3 DDNP污水处理工艺改进

3.1传统处理方法的效果。为解决二硝基重氮酚的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科技工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大量工作, 探索研究多种治理方法。诸如活性炭或磺化煤吸附法、电解还原法、生化法、作锅炉用水法、铁屑还原法、反渗透法、废水综合利用法等。但传统的处理方法如吸附法、电解法等尚未取得满意处理效果, 且成本较高。如:利用吸附法处理废水而不将吸附剂再生, 则运行成本会很高, 没有实际应用价值。采用电解法耗电量较大, 最终的处理成本能否令厂家接受, 还待进一步研究论证。如若用生化法则到现在为止, 还未筛选到能够降解DDNP的菌种, 且未掌握培养适合处理此类废水的活性污泥的有效方法。微生物在废水中生存、繁殖的条件和活动规律也尚待研究。

3.2新工艺介绍。3.2.1新工艺引进的原由及特点。由于公司在DDNP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 这种污水在自然条件下极难降, 并且有一定的毒性, 如任其排入水域, 必然会造成长期污染。目前, 我公司的排水排入松花江, 对松花江水域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为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满足环保要求, 使整个厂区达到清洁生产、废水达标排放, 公司借鉴同行业废水处理的成功经验, 新建了日处理能力为100吨的废水处理工程, 用来处理DDNP生产废水。DDNP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经预处理后废水CODCr浓度在2500mg/L左右, 废水为高浓度有机废水。由于原水水质B/C比值较低, 废水可生化性差, 故新工艺设计采用催化氧化法处理为主体的工艺来处理废水中难以降解的二硝基重氮酚、苯类等物质彻底分解;降解有机物, 确保有机物处理完全。在整个工艺系统中再辅以混凝、沉淀、过滤等手段来确保各污染因子全面达标排放。3.2.2催化氧化为主体的污水处理工艺简介。由于生产排水具有不连续性, 导致其来水水质水量不稳定, 污水首先进行预调节PH值, 后经一级提升去调节池, 使污水的水质水量保持相对的稳定;调节池的污水二级提升后经二级PH调节进入高效过滤器去除水中大部分悬浮物, 以避免堵塞后续的催化氧化反应器, 过滤后的污水进入催化氧化反应器, 对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分解的, 将水中难以降解的二硝基重氮酚、苯类难于生物降解的物质彻底分解;催化氧化出水进入反应沉淀器, 通过加药混痛处沉淀除去催化氧化后产生的悬浮物等;沉淀出水已基本达到出水要求, 考虑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特设一级后续处理-活性碳过滤作为系统出水保障措施, 经三级提升泵提升进入活性碳过滤, 活性碳出水排入厂区下水道, 最终排入小石头河见图1。

4污水处理效果

DDNP生产主要的原材料包括氢氧化钠、苦味酸、盐酸、亚硝酸钠等。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 其中含有二硝基重氮酚、苯类及其部分原料为主的污染物。排水包括还原水、冷却水、真空泵排水、重氮排水、洗药废水等。其中还原排水约2.5m3, 冷却水约12.5m3, 真空泵排水约5 m3, 重氮排水约1.5 m3, 洗药排水约12.5 m3, 冲洗地面等杂排水约1.5 m3, 日排水量约为35.5 m3。汗水中含有的二硝基重氮酚和其他苯的衍生物, TDS高达55000mg/L, 色度大于80000, 属于难催化污水。公司投入231万元建设的DDNP污水处理工程, 通过全新的生产废水处理流程, 采用先进工艺, 将其处理水进一步的深度处理, 达到《兵器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火工药剂》GB14470.2-2002中二硝基重氮酚标准改善了原有污水自然排放的粗放工艺, 做到了污水达标排放。其总量控制指标对比: (1) 总量控制因子;废水:CODcr、BOD5、悬浮物; (2) 总量控制指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前后污染物总量变化情况见表2。

5结论

采用催化氧化法处理为主体, 再辅以混凝、沉淀、过滤等手段, 实现DDNP生产污染物的末端治理方法, 使原有DDNP生产废水全部处理CODcr、BOD5、悬浮物指标均全部削减, 确保各污染因子全面达标排放, 对改善纳水体小石头河水质乃至松花江水域均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

摘要:一种全新的污水处理方法解决了DDNP生产废水中含有的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超标排放的问题, 对改善区域水体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具有战略意义。

关键词:DDNP,污水处理,工艺改进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学内容与环节下一篇:高师历史课堂教学